首页 > 文章中心 > 小学数学教学笔记

小学数学教学笔记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小学数学教学笔记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小学数学教学笔记

小学数学教学笔记范文第1篇

关键词:数学教育;小学数学;教学方法

1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教学的整合,有利于发挥现代化教学手段的优势作用

现代教育技术能展示大容量的数学信息,他说承载的内容包罗万象,有影视、文本、图片资源等大量的我们可以引入课堂的东西。这些课程资源我们可以引用到课堂教学中来,在很大程度上可以提高我们的教学效率。例如:我们要在黑板上画一个圆,传统的数学教师会用一个很大的圆规,费时不说,且不易使用。现在我们可以利用电子白板这个软件,很轻松地在黑板上绘制出各种标准图形,一气呵成。新课程背景下的小学数学教学,要发挥出与时俱进的效果,就必须进行多媒体与课堂教学的有机整合,科学合理地使用这些教学手段,充分发挥这些教育资源的优势作用,激发学生自主学习和自主探索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实现教师教与学生学的双赢,全面落实三维教学目标。数学知识是一门与生活密切相关的学科,借助多媒体的使用,展示生活中的数学资源,让学生能更直观的看到数学教材与生活的联系,体现了数学知识的生活化,使学生愿意接受数学学习,并能把学到的知识运用到生活中去,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2把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教学融合起来,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小学生对于一些直观的东西比较易于接受,但是抽象思维能力就是一个弱项。可是小学数学教初中大部分的概念、规律的推导都是很抽象的,给课堂教学带来不小的难题。因此,新课标对小学课程进行了全面的改革,为了适应新的教学目标,过去那种单一的、填鸭式的教学模式必须要摒弃,将数学教学融入生活的生活化教学模式在数学教学中得到广泛地运用。正如前面提到的,小学阶段孩子们的抽象思维能力受年龄和智力所限,我们只有尽可能的将数学教学的内容变得生动、具体,才能激发他们对数学的兴趣,更好地对于所学知识进行理解和掌握。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浓厚的兴趣是有效开展教学活动的前提和基础,基于这个前提,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将学生的兴趣和教学内容紧密结合起来,让我们的课堂变得更有趣,寓教于乐,可谓是一举两得。小学阶段的孩子正处于认知和能力形成的初期,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和丰富的想象力,并且反应灵活,这就需要教师抓住学生的这一特点,采用灵活多变的教学形式,加强对教学的创新。例如,可以在多媒体技术的支持下,利用有趣的视频、图画,开展游戏活动进行教学,不仅可以使知识变得直观,还可以激发孩子们的学习兴趣,积极地投入到学习中来,提高课堂上的教学效率。

3采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模式,创新教学情境,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现在的世界风云多变,一个国家只有不断创新,才能在日益激烈的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同样,步入社会需要具备创新的能力和思想,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有自己的立足之地,实现自己的抱负和理想。小学生是祖国的未来和希望,只有具备创新思想,将来才能更好的服务于国家和社会。我们现在所提倡的生活化的教学模式,把生活实践引入课堂教学,充分的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打开学生思考问题的思路,是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得到更好的发展,体现出他们的创新能力。教学情境的创设是教学活动能顺利开展的基础,一堂成功的数学课,需要合理的设置教学情境,通过课堂情境的设置,可以让我们的课堂变得生动起来,让孩子们有思考的欲望,发挥教学的最大作用。同时还要对教学模式进行改革和创新,因此需要采用多种形式,例如,小组竞赛、游戏、任务等方式,提高教学模式的灵活性,提高学生对课堂的关注和参与度。

4合理利用多媒体技术,拓宽学生的解题思路

数学课是一门需要抽象思维的学科,为突破教学由于地域、时空等因素的局限,利用课件把相关的影视资料、动画、图像巧妙的加以组合,在教学中播放,有利于学生跳出课本的局限,拓宽知识面。小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会逐渐形成具体形象的思维,但是这是一个缓慢的过程,对于某一时期的内容会无法理解的很透彻。这样抽象的内容,由于学生的理解能力非常有限,学起来很不容易,这会给数学教学带来很大的难度。因此,我们在数学课上引入多媒体教学,可以把抽象的、难于理解的内容变得形象直观,降低孩子们的学习难度,并且拓宽他们的解题思路,培养了他们的抽象思维能力。例如,关天数学行程中的相遇问题是较抽象的,学生们比较难理解,也难接受。利用多媒体对这种相遇问题进行了模拟,利用多媒体制作了两位小朋友在家里出发,相向而走的情景,孩子们在课件中看到这么生动的画面,就会很容易理解这类问题,对数学产生学习兴趣,问题得到了解决,打开了学生的解题思路,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

5结合多媒体进行教学,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

我发现小学生在学习数学所表现的理解能力,主要是学生调用各种感官,通过创设情景,依靠思维去理解新的知识。数学概念、定义等知识都比较抽象,传统的教学,课堂上经常出现教师难教、学生难学的状况。课堂上,老师干巴巴的讲解知识点,讲的费力,学生听得一头雾水。为了彻底改变这种局面,要把现代化教学引入课堂,利用多媒体技术对图像、文字、声音的处理,把一些抽象的知识内容更加直观地凸显出来,培养他们的自主探究能力。我在数学知识数学中,注重直观形象,通过多媒体把比较抽象的内容变得具体直观,小学生对于看在眼里的要更加容易接受。随着计算机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在小学数学的教学中,运用多媒体等手段进行辅助教学,可以把教学内容设计成很直观的画面,帮助学生理解重难点,加深对所学内容的理解,培养他们的自主思考能力。由于互联网的功能非常强大,具有丰富多彩的素材,我们运用这些有用的素材,可以有效的提高孩子们的学习兴趣,让他们在学习知识时保持高度的注意力和积极性,自主地进行探究。例如,在教学过程中,利用多媒体从多种角度进行解题,可以拓宽孩子们的解题思路,更好地掌握所学知识。

6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有利于解决难点、突出重点

小学数学教学笔记范文第2篇

前几天读了崔允t教授的《有效教学》,受益颇多。近来继续阅读,总有许多感悟。写下来作为自勉。

崔教授的指导思想是让学习者“像专家一样思考”。本书的单元组织、各章内容、正反信息、练习设计、参考文献、网站的选择等都体现了如下思考:如何把问题还原到原点来思考如何将教学问题置于课程、教育、社会大背景中综合地思考?如何促使学习者将中小学的课程标准、教材、教学、学习、评价进行一体化的思考?如何促使学习者形成教育领域的大观念,而不至于去记去背书中提供的那些条条框框的东西?

我主要细细读了第六章、第七章。深刻理解了“怎样教的有效”的一些教学途径。第二单元在第四、五章主要介绍了教学准备以及主要的教学行为。那么第六、七章则主要讲解了辅助教学行为和课堂管理行为。

那么,什么是辅助教学行为?辅助教学行为是为主要的教学行为服务的,是指教师在课堂上直接处理学生心理或教学情景中的问题行为,而主要教学行为直接关注的是教学目标或者教学内容。在表现形式上也有所区别。主要教学行为往往是直接的、外显的,经过专门设计的;而辅助教学行为通常表现为间接地、或显或隐的,有些是可预先设计,而多数是生成性的。从某种程度上说,辅助教学更能体现一个教室的专业素养。

如何进行辅助教学呢?

(一)学习动机的培养与激发

(二)课堂强化技术的应用

(三)教师期望效应的实现

(四)良好课堂气氛的营造

什么又是课堂管理行为呢?课堂管理不是把学生的行为控制起来,而是教师用来创造有益于学习的课堂环境所作出的决策和所采取的行动。教师不是仅仅会“教”就行的。教师能够对学生在课堂中出现的问题,尤其是那些影响教学活动正常进行的问题行为能够采取有效的干预措施,并且能够未雨绸缪,减少课堂问题行为的发生。基于对此的认识,崔教授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对此作了讲解。

(一)课堂问题行为及其成因

(二)课堂问题行为的处理

小学数学教学笔记范文第3篇

关键词: 信息技术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 整合 优势 弊端

现代信息技术集直观性、知识性、趣味性于一体,图、文、声、像并茂,使抽象的数学内容具体化、清晰化,改善了数学认知环境,大大增强了学生对抽象事物与知识形成过程的理解与感受,给数学课堂教学带来了无限生机。但如果用心观察我们身边的课堂,就会发现有些教师误把信息技术当做万能钥匙,在教学中使用不当甚至滥用的现象屡见不鲜。下面笔者结合多年的教学实践,谈谈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整合的利与弊。

一、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整合的优势

1.利用信息技术,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古代大教育家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是推动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由于小学生有意注意的持续时间很短,课堂上思维活动比较紧张,时间一长,学生容易感到疲劳,而信息技术可使静止的数学问题动态化、复杂的数学问题简单化。信息技术把学生最喜欢的影视所特有的视听合一功能与电脑的交互功能结合在一起,产生一种新的人机互动,将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展现在学生面前,为学生创造了多种感官的刺激因素,人为地给学生制造新的兴奋点,使学生入境动情,产生数学学习兴趣,从而主动地获取知识。

例如,在教学“三角形的高”时,老师创设了一个情境:出示两幢侧面都是三角形的房子,一高一低,老师让学生猜一猜哪个房子是长颈鹿的?哪个房子是小松鼠的?学生很快就回答:第一幢房子是长颈鹿的。老师追问:为什么?生答:第一幢房子高。师追问:哪里到哪里是房子的高?生答:从房顶到底面的高度。师立即演示课件,并及时板书“顶点底面”。多媒体辅助教学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将整节课推向。在愉悦的气氛中,学生不仅了解了什么是三角形的高,初步认识了三角形的高是怎么画出来的,而且经历了学习的全过程,体验到了数学学习的乐趣。

2.利用信息技术,进行图形绘制,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在图形教学中,有些图形不好画,也难画标准。有了电子白板,教师不仅能画出标准而美丽的图形,还能展示学生的作品,更能节省时间,让师生用更多的时间学习更多的内容,从而增大教学密度,提高教学效率。

例如,在教学“量角器”时,传统教学中教师在黑板上画图,再用量角器在黑板上操作。由于教具不透明,刻度又小,在量角的大小时,挡住了角,对应的角的度数只有前几排的学生能看见,有时没压住,量角器还会往下滑,影响角度的正确性。整节课既费时又费力,学生的学习效果很差。电子白板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绘图功能,各种图形工具为教师提供了一个能够让教师尽情发挥的专业舞台,从而使抽象的空间思维变得形象直观。教师只要点击一下量角器,就可以随意移动,刻度可以随意放大,把量角的步骤演示得很清楚,老师讲解后,学生也可以上台操作。这种教学方法的直观性、实用性很强,学生可以轻松理解数学方法,为能力的提高奠定基础。

3.利用信息技术,增强探究意识,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

小学生的理解能力相对较弱,为了使学生能够尽快地掌握所学的知识,教师就要在教学方法上有所创新。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可充分利用信息技术的优势,把图片情境由静态变动态,把知识形成的全过程淋漓尽致地呈现在学生面前,便于学生理解、掌握并灵活运用课本知识。

例如,在教学《认识时间》时,虽然学生在生活中对时分有了不同程度的认知,但在课堂教学中,这些理论知识学生却不太容易掌握。因此,在上这节课时,我利用多媒体课件设计一个龟兔赛跑的动态圆形跑道,龟兔同时开始,同时结束,从而得出乌龟和兔子所用的时间一样,乌龟跑一大格,兔子正好跑了一圈。接着,把乌龟和兔子用FLASH幻化成时针和分钟,圆形跑道变成钟面,跑道上的绿树变成刻度,学生根据钟面上的指针变化,清晰地看到时针走一大格,分针正好走一圈,所用的时间一样,时针走一格是1时,分针走一圈是60分,从而得出1时=60分。这个环节的设计,有效提高了学生的理解能力。

4.利用信息技术,化静为动,让学生感知知识的形成过程。

《数学课程标准》对学习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学习数学知识应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和应用的过程。通过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还能把一些比较抽象、难度大的问题还原为形象直观的动态过程加以演示,一边演示、一边引导学生观察、比较、分析,启发诱导学生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使新知变得形象具体,化静为动,便于理解掌握。

例如,在教学《圆柱的表面积》时,为了让学生理解和掌握圆柱表面积的计算方法时,我运用多媒体,把圆柱化静为动,将圆柱的侧面展开变成一个长方形。通过具体形象地演示,学生知道了原来圆柱的表面积就是两个底面圆的面积加上一个以圆的周长为长、圆柱的高为宽的长方形的面积之和。既较好地解决了“化曲为直”的认识过程,又让学生进一步理解了圆柱的侧面和长方形之间的联系和转化的辩证关系,帮助学生发展了空间观念。从而突破了这节课的难点,提高了教学效率,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5.利用信息技术,联系生活实际,扩大学生的知识视野。

华罗庚曾说:“对数学产生枯燥乏味、神秘难懂的主要原因就是脱离实际。”因此数学学习材料的选择应注意联系学生生活实际,注重实效性。而多媒体能够使数学生活化,使数学更贴近学生的现实生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例如,教学“重量单位”时,我利用电子白板中的工具制作了课件,先给学生出示几个物体的重量,并展示相关重量的单位,以及它们之间的进率。之后,我利用课件出示一辆小轿车、一瓶洗衣液、一包“上好佳”等图片,通过课件展示唤醒学生对生活的回忆,使学生凭借生活阅历认识到生活中很多的物体时需要用不同的单位表示重量的,将文本的静态数学变成生活中的动态数学,将丰富多彩的生活数学素材带到数学课堂上。从而使学生在直观的事物与抽象的数学之间建立起直接联系,进而揭示出数学知识的奥秘。

6.利用信息技术,优化课堂结尾,巩固学生所学知识。

课堂总结,是课堂教学进程发展的最后的一个教学环节,学生经历了40分钟的高强度学习,普遍呈现疲惫状态。虽然短暂,但是教师最难调控课堂教学时间的阶段。在课结束之前,我运用多媒体课件,配上轻音乐,重新回放了整节课的PPT,让学生更系统地认识这节课主要学习了哪些知识,在放松中对刚刚有点遗忘的知识又重新回想起来,教学效果比较好。

二、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整合的弊端

1.内容过于花哨,影响教学效果。

有的课件,画面美轮美奂,达到声、光、电的有机结合,目的是活跃课堂气氛。漂亮的画面,过分地追求声像效果,不仅转移了学生的注意力,还扰乱了学生的思维,影响了学生的学习效果。例如,有位老师上了《小数的加、减法》后,设计了一道练习:4.28+0.72,可老师在课件上画了一个漂亮的小朋友,小朋友的头挡住了“2”和“8”这两个数。学生做题时发现这个问题并问老师,老师自己也一时看不清楚,翻教案看,不仅浪费了时间,还影响了教学效果。因此,利用多媒体设计的课件应简洁明了,避免花哨。

2.片面追求直观,忽视动手操作。

一些年轻教师每节课都使用多媒体课件,课前去网上下载了和本节课相关的PPT,没有考虑创设的情境是否符合教学内容、学生的需要,没有根据学生的学情,没有抓住本节课的重难点,学生的认知新知只停留在表面,整节课似乎都在看表演,缺乏亲手实践,导致学而不能致用。例如,在教学“圆柱体积”时,课堂上老师用FLASH课件,演示圆柱从它的直径分成两半,再把分的两半拼成近似的长方体,从而得出圆柱的体积就等于长方体的体积,长方体的底面积等于圆柱的底面积,长方体的高等于圆柱的高,整个环节动画演示得很完美,学生赞叹声一片。但做练习时,如:将高为5分米的圆柱切拼成长方体,长方体的表面积比原圆柱增加30平方分米,求圆柱的表面积和体积。只有几个学生会做。原因是该老师只注重课件演示,忽视了学生的动手操作。完美的课件演示很直观、形象,学生都能清楚圆柱体积的推导过程,但在课件上学生看不出将圆柱拼成长方体后,多了几个面,多出来的面是什么形状。如果课堂上教师利用圆柱模型,让学生动手操作后,再进一步延伸,让学生摸一摸,就清楚了圆柱拼成长方体,多了两个长方形的面积,长方形的宽就是圆的半径,这样学生求解表面积和体积就得心应手了。

3.预设不足,制约使用效果。

精心设计的课件往往是设计者“个体式”地操作,难以转化为日常的教学资源。而有些老师平时不注意学习计算机理论和实践,只懂皮毛。上课之前,在百度文库中顺便下载一个课件,在没有吃透教材,不了解学情时,上课时只点鼠标,从第一张点到最后一张。而我们在课堂教学中常常会遇到各种各样的意外,课件虽然灵活生动,但它并不是万能的,制作课件的时候如果没有对可能出现的情况做充分预设,遇到课堂上的意外又缺乏应对策略,教学中就会发生“死机”现象,从而弱化使用效果。

总之,信息技术可以在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给教师提供有力的教学支持,但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课堂如何有效整合是非常关键的。在教学中,教师应该根据教学的实际选择适当的教学手段,把信息技术与传统的教学手段有机结合起来,才能提高应用信息技术的有效性,为充满活力的课堂教学添上画龙点睛之笔。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2]王冬梅,张松廷.浅谈多媒体应用于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利与弊[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3(16).

[3]黄爱勤.新课标下数学课堂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与思考[J].小学教学研究,2013(4).

[3]陈强.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学科整合的误区与对策[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2(7).

小学数学教学笔记范文第4篇

一、立身中正、正确执笔

(一)写字的坐姿及工具。坐姿及工具因人而异,但也要考虑到写字又快又好的需要。坐姿一般要做到身正,双手臂舒展开,纸张端正于胸前;工具则要求用铅笔、钢笔、签字笔、圆珠笔等,且笔杆要轻,笔杆的粗细可以随手的大小变化,手大笔杆粗些,手小笔杆则细些。

(二)正确执笔。古人云:执笔无定法。的确每个人的手大小都不一样,如果非要以笔杆放在虎口处等为标准,难免会使很多人不合适。因此,正确的执笔因人而异,应做到手指放松,以手腕用力为主,同时笔杆与桌面的角度大约成60度,手指距笔尖大约1~2厘米,保持书写的灵活性。

(三)练字年龄阶段。一般来讲,6~11岁小学生练习楷书比较好,12~18岁的中学生练习行书(含行楷)则比较好。当然,练字的关键还是在于正确的方法。

(四)培养学生的仔细观察的能力。现在众多的小学生在书法学习的过程中基本上是拿过字帖就开始写,写完了就举手说:“老师,我写完了。”根本就不观察,完全是为了应付。于是,针对这种情况在练字之前,对范字我采用“用眼去看,用脑去想,用心去记”的教学方法。“看,就是仔细观察字的每个笔画、结构和偏旁,看各种结构的字在“田字格”中的占位情况。“想”,就是想笔画怎样写,结构怎样安排。“记”,就是把观察好的结构、心中想的笔画、按照规范的笔顺在心中记录做到胸有成竹,再下笔练字。每写完一个字再回头观察,比较自己的字和字帖上的字有哪些不同,观察完了再写、再观察,直到与帖相像为止。

二、夯实基础、点画入手

(一)学书法先学点画。可从点、横、竖、撇、捺、提、折、钩八种基本笔画入手,基本掌握后再进行结构训练。结构教学按独体字、左中右结构、上中下结构等逐步推进,先学独体字,后学合体字,再学复杂结构,遵循由易到难、由浅入深的原则,并对特别难写的字作重点讲解。学习点画时,也可结合一些简单的结构来教学,如每学一种笔画后,可举一些用该笔画组成的简单的范字。这样,既能使前面所学得到巩固,又能自然过渡到结构教学。八种点画学完后,基本结构也学了不少,学生在不经意间进入结构学习,为正确掌握汉字的书写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学会临摹。临摹是传袭下来学习书法的重要途径。临摹需要有耐心,遵循由摹到临的规则。描红是学生进入临帖的切入点,学生通过对汉字的基本点画、结构的描写对书法的规则有了感性认识,这就为临帖、临好帖打下了基础。在临摹的过程中由于学生的兴趣、习惯、态度的不同,老师所采取的教学方法可因人而异,但落脚点是临得像、临得真。教学中,如对楷书的临写要注意笔画的顿挫,横的左低右略高,垂露竖的回笔,捺的一波三折,点的对应等等。同时在结构上,平行等距,穿插避让,突出主笔,重心与中心等都要按规则、要求临写。老师应作出必要的阐释与示范,一些技法重点部分还须作反复推敲,举一反三,使学生在观察、分析、比较中走过临摹阶段。

三、注重结构、善于总结

在硬笔字教学中笔画、结构两者哪个更重要一些呢?我觉得笔画是基础、结构是框架,二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字的结构需要老师强调让学生去总结、记忆。楷书结构虽然变化万千,但是也有规律可循。下面我就来谈谈楷书结构的一般规律。

1.独体字重心平稳,主笔与次笔收放明确。上下层叠、左右排比的间隔要留空相当、错落有致。穿插交错之处要撑稳。如“言”、“其”、“文”、“子”、“来”等。

2.左右结构要分清类型,左右平分、左窄右宽、左宽右窄。无论何种情况,都应注意左右团结、穿插避让,统一而有变化。如“故”、“特”、“形”、“岭”等。

3.上下结构应注意上下之间的宽窄、收放的区别,合理分配上下所占的空间大小,做到匀称、平稳。通过错落变化造出生动。如“思”、“泉”、“是”、“皆”、“孟”等。

4.左中右结构横列使字形较宽大,因此必须注意各个部分之间收放宽窄的区别变化,运用穿插之法,避免将字写得拥塞和零散。如“倾”、“微”、“滁”、“卿”、“班”等。

5.上中下结构竖列使得字形较为瘦长,首先应考虑竖画不宜过长,明确横画间的错落、收放关系,整体做到重心平稳、上紧下松。如“景”、“黄”、“常”、“暮”、“察”等。

6.半包围结构的字书写时要将其内含部分摆稳。一部分被包住,一部分露在外面,形成一种错落感,字形显得饱满而有气势。如“道”、“屋”、“庭”、“度”等。

7.三面包围和全包围,该两类结构的字外框在平正的基础上,稍向右上取势,全框的字形有两种情况,长方形(两竖一般垂直向下)、正方形、扁方形(两竖往里收、形成上宽下窄),但是无论何种情况,内含部分都要饱满匀称。如“固”、“凶”、“风”等。

经过扎实的训练,学生的硬笔书法水平可以快速提高。

小学数学教学笔记范文第5篇

一、利用多媒体教学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

兴趣是推动学生求知欲的强大内驱力,是最好的老师。只有有了学习兴趣,学生才会有克服困难,积极主动,专心投入的学习热情。而借助多媒体课件创设趣味情境,可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共同参与学习活动,使其效果更加明显。例如,在教学人教版四年级下册的“三角形的特性”时,我充分利用教材上的主题图,从学生的已有知识入手,让学生带着“图中建筑物中都有哪些图形,你有什么特别的发现:”这一问题仔细观察主题图。学生们兴趣很高,纷纷举手告诉大家自己找到的图形。特别是说自己与众不同的新发现时,孩子们的兴趣更加高涨。趁此时机,教师再引入课题,使学生学习兴趣倍增。

二、利用多媒体教学,将知识直观化,易于学生接受

多媒体辅助教学最大的特点是有助于突出教学重点,分散难点。只要点击鼠标,就可以进行大量演示。在课堂中无论一个老师是多么善于表达、比划,也难以表现一些抽象和具有共性的知识内容,而这些知识内容又往往是一节课的重点和难点。多媒体教学中的过程再现等操作,便可以轻松解决问题,达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的目的。

例如:我在教学“角的认识”这一课时,屏上先显示一个闪烁的亮点,然后从这一点引出两条射线。通过演示蕴含了角的定义及大小与所画边的长短无关的道理。

教学“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这课时,它的难点是推导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为了突破这一难点,我运用多媒体教学课件。在学生自主探究,通过数方格的方法直观感知长方形和平行四边形的长和底、宽和高及两图面积间的关系的基础上,再通过课件演示用割补的方法,把一个平行四边形变成长方形,并引导学生亲自动手剪一剪、拼一拼,便水到渠成得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这样,既使抽象的知识直观化,又使学生易于理解接受。这样的教学,既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又给学生丰富的感知、表象,化难为易,学生掌握得较扎实,教学效果也很好。

三、节省教学时间,增加教学容量,体验成功的喜悦

“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如果在同样多的时间内完成更多的教学任务,对学生来讲,在同样多的时间内学到更多的知识。这样何乐而不为呢?如教师在黑板上板书用很长的时间时,学生会按捺不住地聊起来。还有小学数学的口算练习,例如教师在黑板上写一题,学生回答一题,每分钟也只能练2―3题。这样一节课40分钟下来学生根本就没有时间去练习、思考。而采用多媒体进行教学,代替板书、板图可有效地节省教学时间,利于教师精讲,学生多练,这样每节课可节省5―10分钟,把这些时间合理用于学生思考、练习、拓宽知识面上,不仅有利于知识的消化、吸收和巩固,而且还能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

在计算练习中,为了避免学生产生厌倦心理。我就利用多媒体把练习内容设计成形式多样的课件,唤起他们主动参与练习的激情,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并从中体验成功的喜悦,唤起学生再一次追求成功的欲望。例如我在“小数加减法”教学实践中,利用多媒体开展花朵配叶子的课件:叶子上的两个数加起来,说一说你是怎样算的,算对了,课件开出美丽的花。当学生回答错时,教师点击,电脑发出“再想想”、“谁能帮帮他”和“小猪动脑思考”等文字声音和卡通图。使答题不再是冷冰冰的红“√”或“×”,而是及时的奖励或信息。这样,学生就能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到知识,体验喜悦、收获惊喜。

然而,在体会到应用多媒体为教学提供的便捷之余,我们经常会发现一些不和谐的音符,有很多老师不自觉地走进了多媒体辅助教学的误区,舍本逐末,不问需要与否,不分对象如何,一味地追求使用多媒体,不得不引发我们进一步的思考。下面是我的几点看法:

一是不加选择,滥用多媒体。目前,我们可以看到这样一种倾向,几乎所有的各种级别的教研课、观摩课或者参赛课都使用了课件,为了一场公开课,多名教师费尽心机苦战多日,方才磨出一个课件,而在平时教学中则敬而远之。我们应该明确这样一个观点:课件作为实现和支持特定课程的计算机辅助教学软件及配套教学资料,只能定位于辅助教学、服务教学,它只是一种手段,而手段是为目的服务的。有的教师上课时貌似运用了现代教育技术,即采用了多媒体课件的形式,实质上,教师依然是讲解的中心,学生依然是被动的接受者,这无疑是“换汤不换药”。部分教师甚至为了追求形式,每节课都利用多媒体,如一些中高年级的计算课,我觉得用传统的教学方式,一支粉笔,一张嘴比较好。如果过多的运用多媒体教学,反而会减低教学效果。一堂课,本来用传统的教学方法就完全可以讲清楚的,非得用多媒体教学来点缀,结果是哗众取宠,用了多媒体的结果是搞得教师和学生在课堂上顾此失彼,而多媒体在这里只起到一个存储文字和配图的作用,可以说这样的书本搬家毫无必要。

二是备课费时,增加教师工作强度。一个精美的课件会耗费一名制作老师的很多时间。而且有许多老师没有经过系统的课件制作培训,学校也没有足够的课件制作素材,他就会比别人花费更多的时间、精力去做课件。于是,老师就没时间去备其他方面的内容,当然也就没有更多的时间来专研教材了。

三是多媒体取代板书。有人认为课堂教学由于多媒体的出现可以告别黑板与粉笔。屏幕遮挡了黑板,画面代替了板书。我们都清楚板书是我国小学最通用的一种教学手段。优秀的板书能较完整、科学地展示知识的发生、形成过程。具有概括性、合理性、持久性、完整性、示范性、操作简便等特点。课件板书由于画面经常变动,板书具有短暂性与局部性。学生只能是一种视觉暂留,不能及时地把感性知识上升为理性知识,其结果不利于学生知识体系的构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