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企业体制机制改革方案

企业体制机制改革方案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企业体制机制改革方案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企业体制机制改革方案

企业体制机制改革方案范文第1篇

2008年7月2日,北京市体制改革工作会召开。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吉林出席会议并强调指出,今年北京要一手抓举办奥运与援建什邡,一手抓发展改革,两手抓两手都要硬。会上,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副主任宋宇介绍了2008年重点推进的“十大改革任务”。

一、积极推进政府管理体制改革,建设服务型政府

根据中央精神,研究提出本市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实施意见;研究制订市和区县政府机构改革方案;精简和规范市属议事协调机构和临时机构及其办事机构;研究拟定本市事业单位分类改革的实施意见;深化文化领域事业单位管理体制改革,研究提出教育、体育等领域事业单位管理体制改革方案;积极推进六大高端产业功能区管理体制创新等。

二、深化财政和投资体制改革,完善公共财政体系

健全财政转移支付制度;进行政府向社会组织购买公共服务试点;推行非税收入收缴管理改革;完善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办法;开展固定资产投资项目审批制度改革试点;完善政府投资向郊区县倾斜的政策机制;扩大政府投资项目公示和后评价试点;开展社会领域投融资体制改革试点等。

三、加快完善自主创新体制机制,建设创新型城市

探索金融与科技有效结合途径、人才支撑和知识产权保护等改革试点,争取中关村科技园区成为国家自主创新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研究建立海外学人中心,搭建海外高端人才的聚集和服务平台,研究制定高层次人才吸引机制和使用政策;进行中小企业创业投资引导基金试点;深入开展百家创新型企业试点;完善本市自主创新产品的政府首购和订购制度;深化科技管理体制改革;完善科技投入机制;总结推广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的成功经验,探索新的科研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深化市属公益类科研院所体制改革等。

四、增强市场主体活力,健全现代市场体系

加大国有资本重组整合力度,积极推进国有一级企业战略重组,鼓励非公资本参与二、三级企业股份制改造;探索组建国有资本运作平台,加快国有资产布局和结构调整步伐;继续规范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管理;设立市级中小企业再担保机构;研究建立促进企业上市联动机制;推动中小企业在创业板上市;完善产权交易、技术交易、知识产权交易相关制度建设;优化各类中介服务组织成长环境;研究提出产业投资基金试点方案;研究建立失信惩戒和守信激励机制;探索建立城市生活必需品综合保障机制;制定奥运会期间相关商品和服务的价格调控预案;完善食品药品安全监管体系等。

五、加快健全节能减排体制机制,提高可持续发展能力

实施本市节能减排统计、监测、考核实施方案及办法;理顺资源价格形成机制,按照国家统一部署,落实资源性产品价格调整和垃圾收费、排污收费等政策;积极探索水源保护区等生态补偿机制;研究推进供热体制改革;研究探索“碳中和”机制和碳交易平台;研究建立与周边省市在大气污染治理、生态环境保护等方面的长效合作协调机制等。

六、继续推进农村综合改革,统筹城乡发展

建立区县互助共赢、合作发展机制;开展乡镇机构改革试点;开展清理化解乡村两级公益性债务试点;研究制订推进农户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意见,促进土地适度规模经营;扩大农村集体建设用地流转试点,开展集体土地征地留用地安置、实物补偿等多元化补偿试点;完善绿隔地区科学发展的推进机制;研究建立设施农业的帮扶机制;加快新城、城乡结合部地区农村集体经济产权制度改革;推进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建立金融支农联合工作机制;在昌平区东小口镇开展城乡结合部地区综合配套改革试点;研究完善石景山区整建制农转居的配套政策等。

七、进一步推进文化领域改革,促进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研究探索整合广播影视、新闻出版等文化资源;加快推进文化、体育事业单位改制;推进文化创意产业投融资体制改革;在奥林匹克中心区探索创新体育场馆、赛事的运营机制;创新文化、体育与旅游产业的融合发展机制,完善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的相关政策机制;完善“9+10”区域旅游合作机制等。

八、稳步推进医药卫生体制改革,逐步缓解群众看病就医问题

研究制订本市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具体方案和措施;研究探索市属医院管理体制“政事分开、管办分离”改革方案;开展二、三级医院的资源整合试点;研究制定鼓励社会资本举办医疗卫生机构的优惠政策;以海淀区为试点探索政府购买公共卫生服务的有效形式和机制;实行无保障老年人和低保人群社区首诊制试点;扩大按病种收费试点等。

九、完善城乡社会保障体系,保障和改善民生

落实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行办法和城乡无社会保障老年居民养老保障办法;推进“居家养老”,探索“机构养老”等社会化养老新途径;落实劳动年龄内无业居民参加医疗保险的政策;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统筹模式和补偿政策;完善廉租房、经济适用房等政策保障性住房的管理机构和管理办法等。

企业体制机制改革方案范文第2篇

一、电价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

按照现行电价体系按环节划分,包括上网电价、输配电价、销售电价以及大用户直购电价。大用户直购电价仅有少数试点,采取双边协商定价方式;输配电价分为跨区、跨省电网和省级电网,跨区、跨省电网实行政府定价和企业内部协商定价,省级电网主要是通过购销价差的形式体现。

2003年,作为电力体制改革的配套方案,国家出台了《电价改革方案》,然而电价改革并无实质进展。特别是近年来,在煤炭等资源类产品价格大幅度上涨的推动下,电价改革严重滞后,电价不仅不能反映资源稀缺性和供求关系,甚至不能反映成本。目前,我国电价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有以下几点。

1.电价机制还不完善,不能真实反映资源稀缺程度、环境损害成本和市场供求关系

我国还没有建立起科学的电价形成机制和传导机制,上网电价、销售电价均由政府制定,输配电价作为倒挤计算,空间缺乏保障。煤电联动机制还不完善,受各种影响执行没有完全到位,有时甚至可能助推煤炭价格与上网电价轮番上涨。可再生能源发展基金已经建立,但缺口仍然较大,由于资源分布不均衡问题,造成省级差异巨大,容易被理解成新的不公平。抽水蓄能电站发展缺乏鼓励性电价政策支持。风电上网电价调整机制滞后,近几年风电造价下降很大,但上网电价没有相应调整,风电接入系统电价没有考虑长距离大规模外送投资,接网投资缺乏电价政策支持,内蒙等风电集中地区当地无法消纳的电量出现送不出的现象。电力市场机制和规则还不健全。我国在进行单一购买机制电力市场中,由于没有平衡账户机制、上网电价和销售电价联运机制,市场无法运行;严重的交叉补贴和未制定输配电价方案,使大用户直购无法开展。

2.电价水平总体偏低,影响全社会节能减排和电力工业持续健康发展

目前,我国煤炭、石油价格基本同国家市场接轨,但电价仍受国家严格从低管制。从价格绝对水平来看,2010年,全国省级电网平均销售电价(含税,含基金与附加)为每千瓦时0.609元左右,较美国低约9%,较新西兰、墨西哥均低约19%。从电价调价幅度来看,欧洲各国2003-2010年间,工业电价年均上涨约6.53%,居民电价年均上涨约4.74%。相比之下,我国2003年-2010年间,我国销售电价累计每千瓦时上调约0.14元,年均上涨约3%。(源自发改委)从与其他能源和消费品价格涨幅比较来看,2003-2010年间,电能出厂价格指数涨幅为19%,低于煤炭(119%),石油(114%)、冶金(47%)、食品(30%)、等许多行业,也低于工业品出厂价格总指数(26%)、居民消费价格指数(22%)、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指数(56%)。(源自《中国电力与能源》)。从电价结构来看,国外输配电价占销售电价比重为40-60%,而我国长期低于30%。相对偏低的价格水平,直接导致社会节电意识不强,国家节能减排措施难以落实,发电企业、电网企业投入产出水平偏低,甚至出现巨额亏损。

3.电价改革与电力体制改革的研究准备还不够充分,改革的实践路径并不清晰

一是对过去电力体制改革探索分析不够充分,5号文件毕竟过去10年,当初设定的目标和方式是否与当前的实际情况相符,缺乏改革得失的总结与反思,并对未来改革高层设计提出优化或改进安排。二是5号文件规定电改的组织领导有原国家计委牵头。当前电力主辅分离改革是国资委主导的,有消息称国家发改委和并入了电监会的能源局都拿出了新的电改方案,传闻差异还很大。在现行电力管理体制下,电力改革主导权、电力投资、电力价格制定在国家发改委和国家能源局。电改方案的制定需要”顶层设计”,同时需要顶层的机构协调众部门一起完成,分头进行的规划和方案不仅难以一致,而且造成资源的浪费。三是对电价相关改革的研究还要进一步深入,比如有人对电价改革能否先于电力体制改革争议很大,有人对合理输配电价测算或定价的方法、参数确认等认识差异很大,有人对全国水火电价格差异大现状呼吁尽快出台价格形成机制,有人对电价方案省内平衡后省际间差异非常关注,可再生能源跨区补偿机制的合理性质疑。四是电价改革的实现路径还不清晰,2002年体电力制改革提出了”厂网分开、主辅分离、输配分开和竞价上网”的四步改革路线图,但缺乏具体操作步骤,价格与体制对相关利益考量非常复杂,涉及具体问题多,实施非常缓慢。

二、深化电价改革的几点思考

电价改革的基本方向是”放开两头,管住中间”,属于自然垄断环节的输电价格和配电价格由政府制定,属于竞争环节的上网电价和销售电价应由市场来决定。如果电价形成机制不改,前面的厂网分开、主辅分离和输配分开做了也没用,反而增加成本。应加快推进电价改革,尽快形成能够真实反映资源稀缺程度、环境损害成本和市场供求关系的电价机制。

1.国家要进一步强化电价改革的组织,确定电价改革目标和具体安排

各个国家的电力改革路径都各不相同,即便是发达国家的改革也是在不断调整的。电力改革影响深远,国家需要有强有力的改革主导机构,明确部委职责和权限,在认真总结电价改革经验和教训的基础上,深入分析当前电价存在的问题和原因,进一步完善高层设计,形成合力,细化目标和任务,广泛征求各方意见,才能达成更为清晰准确的改革意见,确保积极有效实施各项改革。2012年2月,中电联提出电价改革的近期目标和远期目标,但中电联并非国家主管部门,国外电力改革成功经验也各有差别,国家有关部门应组织对此电价改革方案进行周密研究,充分考虑我国实际情况,形成国家电价改革目标并完善实施意见。

2.理顺价格关系,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引导资源配置的作用,加快推进能源资源性产品价格改革

我国改革开放已经30多年,国经济的国际化程度已经很高,特别是石油对外依存度达到57.5%、铁矿石的进口依存度超过65%。如果这些大宗商品国内价格低于国际市场,就很难保障国内市场的供应。国家有必要抓紧研究出台能源资源性产品价格改革方案,以理顺价格关系,更大范围有效发挥失常机制引导资源配置作用。一是合理调整价格水平,对于长期低于国家市场价格,长期低于生产成本,长期享受交叉补贴的非正常定价尽快恢复到常规定价上来;二是统一能源资源性产品价格管辖,建议国家出台统一的管理意见,对价格监控要求、调整周期、信息分析与等都统一起来;三是逐步缩小省间因资源分布差异导致的能源资源性产品价格差异过于悬殊的问题,对关系国际民生的产品逐步实现全国价格同步。

3.加大电价研究与改革力度,促进电力行业持续健康发展

任何电价的研究与改革,都必须坚持促进电力行业与国民经济协调发展的基础上,当前和未来一段时期,重点研究和推动电价机制的改革。主要包括:研究煤电联动完善与保障机制,维护发电基本效益,研究建立燃料附加政策。研究可再生能源电价机制,包括定价机制、动态调整机制、接网工程补偿机制等。开展试点,完善成本核算办法,加强发电和输配电企业的成本监管,逐步建立独立的输配电价形成机制,选择有代表性的省份,稳妥推进省级电网独立输配电价改革,建立销售电价与上网电价和输配电价的联动机制,特别是及时疏导电价矛盾的输配电价调整机制,合理反映输配环节的成本费用及合理的利润水平。继续推进销售电价分类改革,尽快实现全国城乡各类用电全面同价,在居民阶梯电价试行基础上,研究试行非居民用电阶梯电价政策,逐步减少不同类别用电交叉补贴现象,让价格充分反映其价值和供求关系。

参考文献:

[1]《电价理论与方法》(讨论稿),国家发改委课题组.

[2]《电价改革方案》.[2003]62号.

[3]《输配电价管理暂行办法》.发改价格[2005]514号.

[4]《输配电价格成本监审暂行办法》,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2007年5月.

企业体制机制改革方案范文第3篇

20*年,我市认真贯彻十六届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和国务院《关于20*年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意见》,坚持科学发展观,按照市委、市政府的工作部署和我委《关于我市体改工作的几点意见》,突出工作重点,努力攻坚破难,积极稳妥推进,全市经济体制改革工作继续稳步推进。

(一)企业改革继续推进。我市企业改革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为目标,以产权制度改革为重点,企业改革进一步深化发展。通过企业产权制度改革,现代企业制度的框架初步建立,企业经营机制进一步转换,国有、集体资产从一般竞争性企业中逐步退出。经济成份由单一的国有、集体所有制向多种经济成份的股份制、股份合作制以及个体私营方向发展,所有制结构多元化的格局已经形成。

1、县属企业改革工作已经基本完成。截止目前,全市县属企业762家。其中,国有、集体资产全部退出企业565家,占74.15%;国有、集体资产部分退出的企业123家,占16.41%;国有、集体资产尚未退出的企业74家,占9.7%。全市县属国有企业改革任务已经基本完成,国有、集体资产已经在竞争性领域有序退出,多元化的所有制结构格局已经形成,企业竞争力得到提高。

2、以6家困难工业企业解困为重点的市属企业改革继续推进。市属74家企业(不含房地产、公益性等企业)中,国有、集体资产全部退出46家,占62.16%;国有、集体资产部分退出8家,占10.81%;国有、集体资产尚未退出的企业20家,占27.03%。市属工业企业(经委系统)23家,通过改革,国有(集体)资产全部退出,基本完成改制任务的14家,占60.9%;尚未改制和改制不到位的企业9家,占39.1%,其中国有独资企业6家(华鲁恒升、德棉集团、石油化工、德森集团、宏力集团、三棉),国有参、控股企业3家(*制药、*锅炉、泰康药业)。市属6家困难工业企业改革在2004年工作的基础上继续全力推进。轴承公司的深化产权制度改革工作已经结束,正在解决遗留问题;锅炉公司的改革方案正在研究,准备实施;宏力集团已经进入企业破产程序,正在进行职工安置的准备工作;三棉正在进行企业改革方案的准备工作。

3、粮食系统企业改革全面推开。按照《山东省人民政府关于深化国有粮食企业改革的意见》精神,结合*实际,市政府制定了《关于深化国有粮食企业改革的意见》,明确了全市粮食企业改革工作总体要求、任务目标和有关政策。市属粮食企业和各县市正在研究具体实施方案,因地因企制宜积极推进,争取按照确定的时间进度完成任务。

4、公用事业单位改革已在市燃气公司安排试点,为保证改革的顺利进行,根据建设部《市政公用事业特许经营管理办法》、省政府《关于加快市政公用事业改革的意见》,起草了《*市公用事业特许经营管理办法》,已经各部门会签,报市政府法制办审核。

建委、林业、农业、交通、公路系统的企业改革正在逐步推开。

(二)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继续深化。一是按照中央、省的统一部署,我市进行了以“三取消、两调整、一改革”为主要内容的农村税费改革试点工作。税费改革后,全市农民负担由71464万元减为52382万元,减少19081万元,全市人均减负44元,减负率为26.7%。2004年全面取消了农业特产税,“两工”使用数量由原来的20个降为10个,农业税税率降低了3个百分点。今年农业税税率在去年的基础上,又降低了2个百分点,由原来的3%变为1%,农业税附加同步降低,有条件的地方全部免征了农业税。二是积极探索农村财务管理新模式。在全省率先推行了“两级管帐一级管钱”的农村财务管理体制改革。目前我市德城区、陵县、平原、夏津、武城、禹城、临邑、经济开发区8个县市区已全面推行了农村财务管理电算化,实行了微机联网监控,提高了我市农村财务管理的水平。三是完善农村土地承包制度改革。目前全市有耕地的8302个村,已有8068个村完成了第二轮土地延包工作,占总村数的97.18%,全市已有110.75万户颁发了土地经营权证书到户率达98.41%。四是完善农村林权制度改革。开展了以林地、林木拍卖承包为主要内容的林权制度改革,把属于集体的沟渠路四荒地按20-30年承包期不变的形式一次性拍卖给愿意植树的个人,并要求他们严格按照规划植树。五是利用经济杠杆提高林业经济效益,拉动林业的发展。几年来我市禹城的贺友、陵县的中茂圣源木浆造纸、晨鸣人造板、小枣加工、葡萄酒生产、宁津、乐陵的家具生产等一批大企业的建设,带动了木材价格和果品价格的上扬,促进了林业发展,增加了农民收入。

(三)财政管理体制改革取得新进展。一是调整县乡财政管理体制。从20*年起将乡镇中小学教师工资支出和乡镇离休人员“两费”统一上划到县管理,重新核定乡镇收支范围和基数,合理确定乡镇财政体制。二是全面推行以“村财乡管”为主要内容的村级财务管理办法。在保证村级资金所有权、支配权不变的前提下,由乡镇代管村级财务,实行专户管理,核算到村,明细到项,严禁截留、挪用或以任何形式改变用途。三是积极推行乡财县管试点改革。20*年进行了“乡财乡用县管”改革试点,努力做到“预算统编、账户统设、资金统缴、支出统核、采购统办、票据统管”六个统管。四是开展国库管理制度试点改革。改革现行的财政性资金拨付方式,20*年成立了财政国库集中支付中心,建立以国库单一帐户体系为基础、资金缴拨以国库集中支付为主要形式的国库管理制度。五是深化事业单位财政管理改革。通过事业单位改革,最终实现财政供给由按单位人员拨付经费的“以人拨款”转向“人事并举”的目标。

(四)事业单位改革正在进行试点和基础工作。省委、省政府2004年5月下发《关于推进事业单位改革的意见》后,今年省政府又召开会议进行了全面部署。事业单位改革的指导思想、目标任务和基本思路方法都已经明确。我市的事业单位改革工作尽管没有进行部署,但是,已经进行了对改革方案进行了仔细研究,待条件成熟后就可以在搞好试点的基础上稳步推进。

(五)科技、教育、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取得进展。落实“以县为主”的农村教育管理体制取得重要进展,加强教育内部管理体制改革,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逐步深化办学体制改革,坚持外延发展与内涵提高并举,各级各类教育事业得到持续快速发展,全市形成了初等、中等、高等教育相互衔接,普通、职业、成人教育协调发展的教育体系。根据市政府分管领导的意见,就市中医院改革工作进行了研究,根据市中医院的具体情况,提出在市中医院进行医疗卫生体制改革试点。

20*年经济体制改革工作虽然取得很大成绩,同时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一是企业改革进入攻坚破难的关键性阶段,一些老大难问题阻碍了企业改革的进展。市属困难工业企业的改革,虽然从上到下尽了很大努力,但由于多年积累的一些棘手问题解决起来非常困难,改革虽然取得了阶段性成效,但继续推进改革的任务仍然十分艰巨。二是医疗卫生、公用事业等单位改革进展缓慢。医疗卫生、公用事业等单位的改革涉及单位利益调整和广大群众切身利益,改革的政策性强、情况复杂,要加强有关政策的研究和制定,推进医疗卫生、公用事业等单位的改革。三是经济体制改革工作关系还没有理顺。市发改委机构改革后,县(市、区)的机构改革工作没有到位,全市经济体制改革的工作关系还没有完全理顺。市直单位经济体制改革工作关系还没有完全建立。

二、2006年工作初步意见

2006年是“十一五”规划的开局年,要按照“十一五”规划的总体要求,加快推进体制改革,在经济体制改革中把握大局,突出重点,全面推进。加强对各项改革的总体指导、统筹协调和综合配套,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努力做到改革方案周密稳妥、工作推进深入细致、风险防范及时有效,为顺利实施“十一五”规划开好局、起好步。重点抓好以下工作。

(一)继续深化和完善企业改革。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为目标,以企业产权制度改革为重点,继续深化和完善企业改革。一是继续推进市属企业改革。做好市属困难工业企业改革和解困工作,尽快研究锅炉公司的改革方案并实施;积极稳妥地进行宏力集团破产工作,保持社会稳定;认真做好三棉的改革准备工作,适时进行改革工作的实施;研究好泰康、德森的改革方案并组织实施;做好德棉集团、石油化工总厂的改革准备工作。理顺已经改制企业的产权关系,对人均持股的改制企业,指导企业依法搞好股权结构调整。二是稳妥推进粮食企业改革。按照市政府的部署,积极稳妥地搞好粮食企业改革工作,认真研究解决工作中的新情况、新问题,保持社会稳定,维护职工权益,按时完成改革任务。三是推进公用事业改革。引导市政、供水、供气、污水处理等公用事业单位,采取多种形式,积极稳妥地搞好改革。要引入竞争机制,放开经营限制,允许外商和民营企业进入公用事业领域参与改革和发展。四是对已形成一定规模的私营企业,引导其摆脱家庭式的经营管理模式,通过股权多元化,形成有力于企业发展的股权结构,逐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五是搞好建委、林业、农业、交通、公路等系统的企业改革工作。六是大力推动企业战略性重组,实现跨越式发展。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调节作用和政府的强力推动作用,以政府推动,市场运作的模式,采取多种形式推动社会资本和资源加快向优势企业、优秀企业家聚集,做优做大做强一批骨干企业。

(二)深化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全面推进农村综合改革,取消农业税,着力推进乡镇机构、农村义务教育和县乡财政体制改革,巩固农村税费改革成果。加大对“三农”工作的扶持力度,落实中央、省、市关于农村税费改革和减轻农民负担工作的一系列方针政策,促进我市农业农村经济的快速健康发展。进一步强化农村财务管理。加强农村财务代管中心建设,加大农村财务审计和财务公开的力度,加大财政扶持力度,全部实现我市农村财务电算化管理,提高我市的农村财务管理水平。采取有力措施,解决土地延包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切实保护农民利益。积极探索新形势下的土地流转制度,引导农民依法进行土地流转,促进农村和农业经济快速发展。要积极促进农民增收,继续推进农业结构调整,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壮大县域经济,进一步深化以林地、林木拍卖承包为主要内容的林权制度改革,加强国家级生态公益林、商品林等林业资源体系建设。

(三)继续推进财政管理体制改革。以推进公共财政体制建设为重点,继续深化财政管理体制改革。一是进一步完善市级以下财政体制。按照公共财政改革方向,合理界定市、县、乡财政关系,进一步完善财政管理体制,理顺县乡责权关系。二是建立健全合理有效的市级财政转移支付制度。在今年试点的基础上,在财政重点扶持县全面推广“乡财乡用县管”改革试点,努力做到“预算统编、账户统设、资金统缴、支出统核、采购统办、票据统管”六个统管。三是全面开展国库管理制度改革。在今年国库集中支付改革试点的基础上,将全部单位都纳入国库集中支付范围。县(市、区)国库集中支付制度改革明年全面展开,将县(市、区)的所有单位纳入国库集中支付范围。

(四)做好科技、教育、医疗卫生体制改革。深化教育体制改革。进一步落实“以县为主”的义务教育管理体制。加大教育投入,落实各级政府对义务教育经费投入责任,努力形成长期、稳定的教育经费来源渠道。深化教育管理体制改革,增强教育内部活力。坚持“凡上岗必竞争”、“精简淘汰与新进补充”并举的原则,不断优化教师队伍。改革分配制度,按照绩效挂钩,向教学一线倾斜的原则,落实以“课时补助”为主要形式的绩效工资。推进办学体制改革。

继续深化农村卫生改革。中心卫生院基础设施完善后,在人事管理制度、经济分配制度、人才建设制度等方面进行改革探索。继续推进新型合作医疗试点。在不断扩大省、市、县试点单位和参保农民的基础上,重点做好家庭帐户设立、基金封闭运行、统一用药目录、强化经办机构建设、推进计算机网络管理和建立公示制度等工作。逐步推动城市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合理调整医疗单位布局,力争在深化医疗体制改革上有所突破。

企业体制机制改革方案范文第4篇

关键词 公路养护;观念;改革

中图分类号U41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11)34-0047-02

发展离不开改革,改革是为了更好地发展。推进公路事业的改革,其实质是打破传统的公路管养机制,探索并建立“事企分开、管养分离、市场运作、管理规范”的新体制。作者就公路体制改革谈点粗浅的看法。

1 实施公路管养体制改革势在必行

深化公路管养体制改革是形势发展的需要,是解决现实矛盾的需要,是强化危机意识的需要。

一是国际国内发展形势促进公路管养体制改革。从国际上看,我国加入WTO时,在公路交通领域开放问题上作了承诺,这就表明2006年外资可以在中国设立公司参与中国市场竞争。有“狼”来了的危机感。从国内来看,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从全党和战略高度,新一轮改革热潮已在神州大地涌动,并以强劲的势头向更广的领域、更深层次推进。公路行业不可能成为改革的避风港。

二是全国公路行业大变革的大趋势推动公路体制改革。为适应新形势新发展要求,改革的力度越来越大,范围越来越广,层次越来越深,传统的公路管养体制必将打破,养护市场化的趋势正在初步形成。

三是公路行业干部群众观念滞后逼着公路体制改革。长期计划经济体制下的铁工资、铁饭碗、铁交椅使不少人产生了市场惰性和体制依赖性,危机意识不强,改革意识不浓,发展意识不够,对改革的大局不认同,甚至有抵触情绪,害怕丧失眼前的“既得利益”,这些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要求相差甚远。一旦外部环境发生变化,国际国内的养护公司参与公路养护竞争,我们很可能难以与之抗衡,有可能被淘汰的危险。特别是当前,我们的养护任务越来越重,标准越来越高,资金的需求量日益增加。面对上述严峻形势,深化公路管养体制改革势在必行。

2 实施公路管养体制改革的具体作法

实施公路管养体制改革是公路部门的一场伟大变革,它将打破传统的公路管养体制所形成的思维定势。因此,在实施过程中必须做到:

1)搞好宣传教育,转变思想观念。由于公路部门长期受计划经济思想的影响,职工的“大锅饭“思想比较浓厚,观念的转变相对滞后。在改革正式实施前,一是要广泛宣传,使广大干部职工对实行公路管养体制改革的必然性及目的、意义有正确的认识;二是要统一思想,帮助职工提高心理承受能力,主动转变观念;三是要树立自立意识、竞争意识、市场意识、效率意识。通过宣传教育,将部分职工原有的畏惧改革、排斥改革的心态转变为积极支持改革、参与改革,为搞好公路管养体制改革奠定良好的思想基础。

2)调查研究、分析论证,制订切实可行的改革方案。

(1)坚持事企分开的原则,合理设置机构。在机构设置上,第一部分是管理与执法(路政、收费)为事业单位,第二部分是生产与后勤为企业单位,分为两大块,即第一块是养护公司,根据行政区域划分;第二块是后勤服务中心。实行事业与企业分开;

(2)坚持管养分离原则,实施内部市场化运作。管理单位与养护公司采用市场中的业主和承包方的经济合同关系,实行管理和养护分离。大中修工程、公路小修保养实行内部市场化,公路管理(业主)向养护公司招标发包;

(3)坚持因事设岗,以岗定人的原则。建立竞聘上岗,优化组合的用人用工机制。公路段机关实行定编、定岗、定责、定考核、定奖罚办法。公路段领导、办公室和机关工勤人员实行双向选择,优化组合,竞争上岗;

(4)坚持按劳分配原则,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建立多种形式的分配制度。为了充分调动职工积极性,奖勤罚懒,封存档案工资(除公路段机关外),实行计量工资或岗位、效益工资。对待岗、下岗职工根据不同情况发放生活费。公路段机关工作人员实行末位淘汰制。当年年末考核倒数第一、二名进行警告,连续两年倒数第一、二的调出机关另谋出路;

(5)坚持规范操作,平稳过渡原则,建立健全配套政策及相关制度。如企业发展政策、职工内部退养、自谋企业、离岗保留劳动关系、息工的职工处理办法、待岗待遇及社会保险等及涵盖改革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各种情况。同时制订或修订一系列配套的管理制度,规范公路段运作,确保各项改革措施顺利到位。

3)坚持以人为本,确保改革公平、公开、公正

在统一思想,提高认识,转变观念的基础上,根据改革方案要求,坚持以人为本,公平、公开、公正实施。一是在制定方案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各方面人员的因素以及他们的利益关系;二是在方案的具体实施阶段,要充分估计人员的承受能力;三是要大胆起用改革型人员抓改革,确保改革不走样、不跑调;四是要公正、公平地对待所有的人。“改革面前,人人平等。”无论是在选人、用人、考核人的过程中,还是落实各项配套政策。

3 实施公路体制改革将产生的效果

一是职工的思想观念不断解放。通过改革,职工思想观念将不断转变,从怕改革转变为我要改革。干部职工经过改革的洗礼,彻底甩掉了“三铁”思想。精神饱满,斗志昂扬,由原来的“要我做事”变为现在的“我要做事”。

二是职工市场竞争意识不断增强。一大批懂生产、懂业务、会管理、有较强市场开拓能力的“公路市场人”在改革中不断成长。

三是公路养护操作规范意识和养护质量明显增强。公路养护实行计量制,大大激发了养路工人的竞争意识和规范意识,养护质量在竞争中也将不断提高,全面养护不断加强,路况稳定上升,好路率不断提升。

四是职工收入稳定增长。由于彻底打破档案工资,实行计量工资或岗位、效益工资。随着职工劳动量增加,职工收入随着增加,且职工收入也将拉开了差距。

4 存在的问题和困难

一是个别职工观念滞后。由于长期计划经济体制下“大锅饭”思想比较浓厚,使部分职工产生了市场惰性和体制依赖性,观念的转变相对滞后。没有被聘上的职工有抵触情绪,害怕丧失眼前“既得利益”,成为公路改革不断深化的思想阻力。

企业体制机制改革方案范文第5篇

一、水管体制改革总体进展情况

XX年月1月,省政府下发了《海南省水利工程管理和投融资体制改革实施方案》(琼府〔XX〕15号),我省水管体制改革工作全面展开。省政府分别于XX年6月、XX年9月召开水管体制改革工作会议,布置和推动水管体制改革工作。三年多来,在各市县政府和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下,在广大水利干部职工的共同努力下,我省水管体制改革工作稳步推进,取得了较好的成果。

目前,省松涛水利工程管理局(省属工程)和文昌等12个市县(占全省18个市县的2/3)已基本完成水管体制改革任务,其他6个市县已完成"两定"和"两费"测算工作,总体改革方案有待市县政府最后批复。

二、省属工程及市县工程改革进展情况

省松涛水利工程管理局是省水务局下属水利工程管理单位,经省编制委员会核定,该局定性为正处级准公益性水管单位。该局在职职工1657人(其中下属企业和派出所人员共237人),占全省水管单位在职职工的26.3%。参与改革的职工共1430人,改革后定员1077人,需分流343人。松涛工管局的中层干部已通过竞争上岗,基层管区的人员已按编就位,166名职工已办理内部退休,177名分流人员已得到妥善安置,分流到下属施工企业参与工程维修养护或多种经营。经有关部门同意,按"以收代拨"方式解决公益性人员基本支出经费(其中年工资和各项社会保险金2375万元)。公益性维修养护经费605万元(省水利建设资金中每年安排300万元,"以收代拨"解决305万元)。

目前,文昌、琼海、定安、万宁、陵水、保亭、五指山、琼中、乐东、昌江、白沙、儋州等12个市县改革已取得阶段性重要成果。12 个市县政府已批复改革总体方案、"两定"和"两费"测算,并已逐步分解落实。12个市县纳入改革的水管单位共56个,在职职工2173人,定岗1990人,分流人员183人,财政补助公益性人员基本工资和社会保险金XX万元。

三、水管单位分类定性、定岗定员、经费测算

根据水管体制改革实施方案,各市县水务、财政、发展改革、编制、社保等部门通力合作,互相支持,通过大量细致工作,基本查清了全省18个市县国有水管单位和松涛工管局的基本情况,对全省水利工程规模、效益、资产价值以及水管单位的职工人数、财务收支、社会保障等有了全面了解。为各市县出台水管体制改革总体方案提供了最基本的依据。

全省102个国有水管单位,已全部定性完毕,其中10个定性为公益性事业单位,91个定性为准公益性事业单位,1个定性为企业单位。改革前,全省水管单位职工8446人,其中在职6311人,离退休2135人。根据《水利工程管理单位定岗标准》,改革后全省水管单位定员人数共4862人,比现有职工少1449人;参照现行事业单位工资和社会保障政策,改革后,每年公益性人员基本支出经费9096 万元;根据《水利工程维修养护定额标准》,全省水利工程公益性部分维修养护经费4632万元。

四、两项经费落实情况

松涛工管局年供水、发电和多种经营收入5500万元,根据省政府有关意见,全部由松涛工管局支配使用,主要用于公益性人员基本支出和工程维修养护,松涛工管局两项经费已落实。根据各市县水管体制改革总体方案,文昌、琼海、定安、万宁、陵水、保亭、五指山、琼中、乐东、昌江、白沙、儋州等12个市县的水管单位公益性人员基本工资和保险金由市县财政负责,其中工资属于补质。全省水利工程公益性部分维修养护经费到位1403万元,其中省水利建设基金900万元(占省级水利建设基金的30%),松涛工管局305万元,市县财政198万元。

五、管养分离情况

松涛工管局工程维修养护工作,主要由其下属的水利建筑安装公司负责,基本上实行管养分离。各市县维修养护资金还没有到位,实行内部管养分离。

六、人员分流及社会保障情况

松涛工管局和文昌、琼海等12个市县,改革后共分流526人。有几种安置方式:对于3年内达到退休年龄的,实行内部退休;部分职工分流到下属施工企业(如松涛工管局),从事工程维修养护等建设安装工作;分流到水管单位内部农场(如文昌市东路水库管理处)或承包水库周边土地、水面从事多种经营;不具备上述条件的水管单位分流人员,保留职工身份,由市县财政交纳社会保险金,自谋工作,本单位有人退休时,优先录用。

落实社会保障政策,是水管单位职工最为关心的问题。改革前,各水管单位缴交社会保障金的情况差别较大,松涛工管局、三亚市和琼海市等少数市县缴交较正常,大多数市县基本上没有缴交。改革前,全省水管单位累计拖欠社会保障金5056万元。通过与财政、社保等部门反复研究与协调,结合我省实际情况,区别不同情况落实社会保障政策:1995年前退休的职工,视为已交社会保险金;1995年至XX年退休的,由市县财政补交养老和医疗两项保险;在职和分流人员,从1995年起,补交养老、医疗、工伤、失业、生育等五项保险,其中1995年至XX年应缴交的保险金,待职工退休时,由市县财政负责逐个补交,XX年起,按年正常缴交;社会保险金中个人应缴交的部分,由个人负责补交。

七、水管单位职工工资拖欠情况

由于历史原因,改革前各市县每年拖欠水管单位职工工资3780万元(按近三年统计)。我省是经济欠发达省份,尤其是中部山区少数民族自治县,财政收入少,要补发以前拖欠的工资,难度实在很大。对此,多数水管单位职工比较理解,认为改革后财政负责社会保险金和保证一定的经济收入,解决了后顾之忧,已属不易,待今后经济发展了,希望能补发所欠工资。

八、存在的问题和对策

(一)存在的主要问题

1、少数市县工作滞后

国务院批准《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实施意见》已5年多,省政府批转《海南省水利工程管理和投融资体制改革实施方案》已3年多,但目前仍有少数市县尚未正式批复改革方案。有关市县政府及其水务部门对水管体制改革重要意义认识不到位,对国务院和省政府布置的水管体制改革工作没有紧迫感,是水管体制改革落后被动的重要原因。

2、"重建轻管"思想依然存在

有的市县热衷于上新项目、开新工程,重建设,轻管理;对推进水管体制改革,充分发挥现有工程的效益,促进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保障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认识不足、重视不够。

3、部分市县改革不够深入

部分市县改革缺乏后劲,在政府批准改革总体方案、"两定"和"两费"测算后,市县水务局没能及时将改革推向深入,少数市县停滞不前,水管单位内部改革缓慢,人事劳动工资改革不配套,岗位、工资没有全面落实到个人,管理制度不健全,责任制不明确,水管单位内部运行机制不活。有的水管单位仍然处于"吃大锅饭"状态,没有真正完成按编定岗和人员分流任务。4、两项经费到位率低

落实公益性人员基本经费和公益性工程维修养护经费是水管体制改革的基本任务之一。在市县政府批复的水管体制改革总体方案中,对两项经费已作明确安排。从今年的落实情况看,各市县已按改革方案下拨了公益性人员基本支出经费。但相对档案工资而言,多数水管单位职工收入偏低,一般每月为600~800元,相当于档案工资的40%~60%,甚至有的是按最低工资线标准发放。除松涛工管局外,多数市县水利工程维修养护经费不落实,尚未按改革方案筹措到位维修养护资金。

5、部分市县分流人员多

由于历史原因,部分市县水管单位严重超编,人浮于事,机构臃肿,管理成本高、效率低下。按照《水利工程管理单位定岗标准》,定编后,有的水管单位分流人数多,难度大。如临高县菠莲灌区管理处,设计灌溉面积18万亩,在编职工210人,月工资50~100元;改革后,应定编80人,分流130人。

(二)明确任务、强化措施

1、坚定改革目标不动摇。根据《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实施意见》和《海南省水利工程管理和投融资体制改革实施方案》,并结合我省实际情况,我省水管体制改革任务要在今年底基本完成。全省18个市县和松涛工管局必须批复改革总体方案和"两定"、"两费"测算,各水管单位建立健全管理制度,明确岗位责任制。XX年足额落实"两费"的水管单位比例应达到1/2,其他暂时不能足额到位的,政府及相关部门要有分步到位的承诺文件和分年度到位的实施计划,其中XX年到位50%,XX年到位80%,XX年到位于100%。

2、强化水管体制改革责任制。水管体制改革是国务院和省政府确定的一项重要改革,也是综合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省政府要求各市县政府切实将水管体制改革纳入重要议事日程,建立以地方政府行政首长负责制为核心的水管体制改革责任制,对于未能按时完成改革基本任务的,要实行责任追究。

3、做好进度计划安排。各市县政府应以XX年底基本完成改革任务为时间节点,结合本地实际情况,调整改革进度计划,明确各时间段要完成的工作任务,并逐步落实。尚未正式批复改革总体方案的市县,必于8月底之前批复改革总体方案、"两定"和"两费"测算,并抓紧分解落实,确保在XX年财政预算中安排"两项"。各市县于今年11月完成水管体制改革验收和总结工作。省水务局在12月完成全省水管体制改革验收和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