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大学生联合对比论文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一)支配的时间相对比较宽松
相对在职人员而言,大学生的时间是比较充裕的,从第七学期开始很多高校的课程就较少了,甚至开设完毕了。因此,只要大学生关注毕业论文写作、充分利用相关时间,就可以为撰写优质的毕业论文提供时间保证。
(二)身处高校,信息资源比较丰富
一般的大学图书馆都拥有一定量的藏书,且有校园免费电子数据库,为大学生搜集毕业论文资料、撰写毕业论文提供了广泛而有效的信息渠道。
(三)配有论文指导教师
在大学本科阶段,每个学生都有明确的论文指导老师。从选题、开题、论文撰写到答辩论文指导教师都参与其中,当学生遇到疑难问题时都可以求助于其论文指导教师。
二、学生开展毕业论文工作的自身劣势
(一)学生对毕业论文写作不重视、态度不够端正现象严重
根据笔者对学生论文5年的统计来看,重视论文写作的学生不到20%。目前,由于大学生就业压力较大,在做毕业论文时,学生通常会忙于择业或准备考研,难以集中精力从事毕业论文写作;有些用人单位明确要求已签约的学生提前上岗,由此很多学生就放松了对自己的要求。而且,根据以往学生毕业论文的通过情况(通过率几乎100%),所以很多学生认为本科生毕业论文只是一种形式,随便找点材料整理成符合要求的论文就会通过的,没必要花费太多的时间。学生对毕业论文写作不重视、态度不够端正的问题,严重影响了毕业论文的质量。
(二)选题带有盲目性、随意性较大、缺乏应用性
据笔者5年的统计,约有50%的学生在既不了解毕业论文设计内容又不了解自己能力的情况下,仅凭兴趣进行选题,结果往往出现选题过大、过难等情况,难于开展毕业论文资料的搜集和撰写;约有70%-80%的学生选题时,避难就易,只求毕业论文顺利通过等等,结果抄袭现象甚为严重,缺乏创新和应用价值。
三、学生开展毕业论文实践拥有的机会
(一)应用型院校的发展需要学生综合实践
普通地方高等院校基本上都属于“应用型”高等院校。应用型院校的发展需要“以专业化的知识应用服务于社会”,培养具有一定基础理论知识、较强实践能力的学生。毕业论文是造就应用型人才目标的综合性实践教学环节。因此,应用型院校的发展为毕业论文质量的提高提供了契机。
(二)本科院校评估都很重视论文质量指标
根据教育部教学水平评价指标体系构成项目,毕业论文是评估本科院校办学水平的重要指标,是高等学校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应用能力的一个综合性重要教学环节。因此,各本科院校都重视毕业论文的质量提高。
四、学生开展毕业论文实践面临的威胁
(一)指导教师方面
1、指导教师数量相对不足。随着高等教育的规模化、大众化的转化,学校招生人数的增加,造成毕业论文指导教师相对不足,尤其是发展较快的经管类专业。据调查,目前经管类论文教师指导毕业论文人均学生数超过10人,无奈之下一些低职称、低学历的老师也承担了论文指导任务,影响了论文质量的提高。
2、教师疲于应付完成毕业论文指导任务。目前,地方高校急于发展,造成高校年轻教师多,而职称评定要求又较高,因此,多数教师教学和科研任务都较重,没有充足的时间和精力投入毕业论文的指导工作,教师常疲于应付完成毕业论文指导任务。据调查约有半数的指导教师只凭自己的感觉对学生进行指导,基本上要求少,缺乏毕业论文的长期阶段性检查。
3、指导教师的指导水平不高。虽然部分指导教师有指导资格,但很少参与科研,甚至不会做科研,本身缺乏科研实践、社会实践背景,对学生的毕业论文无法实行有效指导。而有的指导教师虽然本学科的科研很多,但由于部分学生的选题超出了其研究的范围,结果指导水平也受到严重限制。
4、认识不到位、态度不端正。据调查,约有半数的论文指导教师认为经管类毕业论文不用做实验,到最后一个月就可以把它写出来。平时对于学生论文方面的指导不积极,甚至表示论文都会通过的,消极应付学生。对毕业论文的责任心不强,在选题、指导、评审等程序上不负责任,甚至连毕业论文指导记录和指导评语都由学生本人发表。
(二)学校方面
1、毕业论文过程管理力度不够、监控乏力。许多地方高校对毕业论文的认定评价停留在论文的格式、字数、参考文献数目等客观因素上,在过程管理和监控等方面缺乏有效的约束。从论文选题、资料收集、撰写论文、定稿到论文成绩评定,没有明确的标准与合理的成绩评定办法。毕业论文成绩评判过于宽松,答辩流于形式。与课堂教学中的学生评教、同行评价、院系领导评价、督导委员评价和学校领导评价等多主体检查评价相比,毕业论文过程管理力度明显不够、监控乏力。
2、信息资料保障条件不能满足学生实践毕业论文的需要。部分地方学校刚刚花负债迎接完教育部评估,图书馆常因办学经费的问题,研究资料更新不快、缺乏相应的实用性和针对性;学校电子数据库设备少、上机浏览费用较高;寝室校园网络普及率不高或失修问题严重等等。
(三)外部环境方面
由于金融危机的影响和高校的扩招,目前大学生就业形势严峻,地方高校毕业生毕业问题尤为严重。因此,很多学生将主要精力放在人才市场和各类招聘会上,学校鼓励学生外出择业,同时,目前用人单位对学生毕业论文的质量高低也不关心,所有这些方面都制约着毕业论文质量的提高。
五、提高应用型本科院校经管类毕业论文质量的建议
(一)提高师生对毕业论文工作的认识,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
针对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师生对毕业论文的消极认识问题,可通过激励和约束双重途径,端正他们的态度。对学生而言,提前一学期召开毕业论文设计动员大会,使学生了解毕业论文写作的意义、目的以及各阶段的任务,强调撰写毕业论文是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方案中十分重要的环节,是获得学位和继续深造的先决条件。对教师而言,通过定期召开论文指导工作会议,学习相关规章制度。强调毕业论文的指导质量事关教师评优的重要指标之一,并与教师的津贴补助和评优晋级等相挂钩;设立毕业论文指导教师优秀奖,给予相应的物质奖励。
(二)多渠道缓解指导教师相对短缺问题
1、对在刊物上公开发表本专业相关论文的学生做出免于参加毕业论文写作的规定。在学生学习阶段,如果学生积极参与教师的科研,撰写相关论文,并以第一作者,通常可认为其已经能用本专业所学知识解决现实问题,具备了本科生毕业论文写作的基本水平。这样,一方面可激励学生的学习兴趣,另一方面,也可部分缓解指导教师不足的问题。
2、聘请校外单位师资力量。为适应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需要,聘请一些校外单位人员担任论文指导教师,一方面,这些人了解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需要,另一方面,可以缓解目前论文指导教师相对短缺的问题。
(三)建立健全毕业论文工作规章制度
为了规范毕业论文过程诸环节的管理,学校需要结合学科专业特点和专业定位,对本科生毕业论文工作规章制度进行修订和完善。尤其是对毕业论文时间安排、选题、开题、中期指导、毕业论文的评定等提出明确的要求。将质量标准、评价依据等都予以具体化。
(四)狠抓过程管理
过程管理是保证毕业论文质量的重要手段。首先,要做好毕业论文选题工作。以讲座、报告、开设毕业论文指导课程等形式向学生讲授如何开展毕业论文选题工作,要把选题限制在专业培养方向和论文指导老师的研究方向上,使选题贴近实际。其次,在学生搜集资料、撰写毕业论文期间,学校应组织校内有关领导和专家进行定期和不定期的进行论文指导检查工作。指出存在的问题,指明努力的方向。最后,改革论文评审、成绩评定和答辩管理。在指导教师给定成绩后,还应由2名以上的教师在不知道指导教师给定成绩的情况下对论文进行评阅评分。采取结构分模式综合评定成绩,即综合评定的成绩由开题报告、中期检查、指导教师评定、论文评阅老师评定、论文答辩五部分成绩构成,学校对五部分成绩评定分别给予详细的标准和赋予相应的权重。在答辩过程中,学生指导教师回避,避免主观因素对答辩成绩的影响。对综合评定成绩不及格者按学校的学籍管理规定处理,对学生毕业论文成绩要严格把关,对学生该严则严,绝不通融。
(五)建立毕业论文评优制度
为激励师生将主要精力投入到毕业论文,学校要认真组织做好毕业论文的评优活动,制定大学优秀毕业论文评选实施办法及优秀指导教师奖励办法,并把优秀率控制在答辩学生人数的5%之内。对于获得优秀论文的指导教师给予奖励和表彰,提高教师指导论文工作的积极性。
(六)构建新的适合于地方企业用人和就业需要的毕业论文实践新模式
结合应用型本科院校发展的需要,积极探索构建校企合作联合开展毕业论文工作的新模式。对于直接就业的学生,鼓励其毕业论文与就业结合起来,使毕业论文撰写紧密结合毕业实践遇到的现实问题。这样毕业论文的撰写既具有较强的实践意义,也可以加强用人单位与学生之间的沟通、了解,提高学生的就业率。对于希望继续攻读研究生的学生可以以理论研究为主,从而提高毕业论文的质量。
(七)加大图书馆和校园网的资金投入
为保证毕业论文质量,教师资料室也尽可能地向毕业生开放,同时延长图书馆开发的时间。通过校企合作尽可能地争取资金,加强校园网络的建设,为学生做毕业论文提供良好的信息搜索渠道。
参考文献:
1、陆翠萍.会计专业毕业论文质量下降的原因与对策研究[J].教育与职业,2010(5).
2、刘波粒,刘泽军.浅析本科生毕业设计(论文)质量滑坡的原因及其对策[J].中国高教研究,2007(7).
深圳市高中生 议论文写作 问题 对策
高中生写作能力是语文学习的重要能力。议论文文体的写作难度对高中生而言是最大的。因为议论文的写作无论在内容和思想上都对学生的写作能力有更高的要求。虽然国内对学生的写作能力和教师的作文教学情况的研究比较多,但对学生议论文写作的研究还非常少,迄今还没有人专门研究深圳市高中生议论文写作存在问题,本研究采用调查法对此进行探讨,现报告如下。
1 研究对象
选取深圳市三所公办高中(分别为重点、普通、职高选取)学生为调查对象,发出问卷420份,回收有效的问卷400份,有效回收率98.5%。
2 研究工具
自编调查问卷,共设计23个调查题目。在自编调查问卷以前对学生进行访谈,了解他们议论文写作的情况,在此基础上,拟定调查问卷。调查问卷包括三部分:(1)学生的背景资料,包括学生个人信息和所在学校的基本信息;(2)学生对议论文的兴趣和认识;(3)学生的议论文的写作看法和写作情况;(4)学生对教师评改议论文的情况的评价。
3 统计工具
使用SPSS16.0软件对调查所得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4 结果与分析
(1)深圳市高中生对议论文写作的兴趣
从本调查发现,深圳市高中生喜欢议论文的为22.5,而喜欢小说的占23,记叙文的占28.5,散文的占26。高中生对议论文写作“没有特别好感”为40.7,对议论文“没有感觉,感到头痛”的占11.5,“能够表达观点,很有意”仅占46.5,其他的占1.3。上述结果体现出五成多的学生对议论文的写作的麻木茫然甚至是痛恨的态度,这些学生比较排斥议论文写作,这是一个不容乐观的现象。
(2)深圳市高中生课外阅读的情况
深圳市高中生对杂文随笔评论的喜好占53.8%,另外喜欢消遣小说的占40.5%,网络快餐文学的占5.8%,数据显示出近六成高中学生有阅读经典文学或者有思想有深度的文章的渴望,近三成学生钟情于以情节娱乐取胜的文学,极少部分学生钟爱快餐文学。
(3)深圳市高中生课外活动的情况
课外活动是学生学议论文的另外一种方式,课外活动可以提高学生学习议论文的兴趣、展示自我才气、开阔眼界,是丰富学生生活经验和提高其思辨能力的重要渠道。通过表2的数据可知,深圳市高中生的语文课外活动更倾向于剧本表演和辩论赛,读书汇报会周期长,娱乐性质低,所以更多的学生热爱剧本表演和辩论赛。
(4)深圳市高中生对议论文的写作看法的情况
我们从两方面对高中生对议论文的写作看法进行了调查:
一是深圳市高中生对写作难度的调查。本调查发现,深圳市高中生对议论文的写作普遍感到困难。他们认为材料型作文写作很有难度的占30.3,难度一般的占58.5,很容易的占7.5%,“无此经历”的占3.8%。认为命题作文写作很有难度的占15.7,难度一般的占67.8,很容易的占15,“无此经历”的占1.5%。认为话题作文写作很有难度的占17.5,难度一般的占68.5,很容易的占12.5%,“无此经历”的占1.5%。造成上述结果的原因主要是一般的材料作文主体对象不止一个,材料的情感倾向的不确定性,出题者的出题意图的不好把握,这些都造成了学生对材料作文的畏难心理。
二是对深圳市高中生认为要写好议论文应该具有的学习方法的调查。本研究发现,有近六成的高中生认为,要写好议论文必须“主动进行课外相关素材论据的积累和模仿练笔”;有50.75的高中生认为,必须“得到专业科学的议论文写作方法技巧、策略的主题训练”;另有43%的学生认为,要写好议论文必须“经常进行课堂内议论文阅读与写作相结合的指导训练”;“在写作前,适量进行与论题相关的辩论式思维活动训练”,上述调查结果反映出学生期待教师能够加强读写训练的愿望。
上述调查结果反映出深圳市高中生急切需要提高他们的阅读能力和加强对他们的思维训练,根据本研究发现的问题,我们提出以下教育对策:
1.改进教师的教学,加强对高中生议论文写作兴趣的培养
本研究发现,深圳市高中生对议论文写作的兴趣不高。因此,教师要着手培养学生议论文写作兴趣。
首先,教师要选好议论文的写作题目,刺激学生的写作欲望。教师对议论文写作题目的选题要遵循以下的特点:一是要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所选议论文的话题是在学生的认知特点和知识范畴之内,才能使学生有想表达想创作的愿望;二是所选议论文写作题目要符合高中生的心理特点,高中生心智比较成熟,有个性化的见解和思考,期待以成人的眼光去剖析问题解决问题,所以教师需要选择有个性化有思辨色彩的题目。
其次,教师要提高议论文讲评课的针对性、时效性。提高教师议论文讲评课的针对性、时效性要做到:
(1)讲评课少批评多鼓励,设身处地为学生提供更好的解决方案,以消除畏难情绪;
(2)教学目标有的放矢,教学重难点突出,争取让学生能有收获;
(3)选择有思想和有内涵的范文来点评,让高中生在阅读优秀范文中揣摩好作文的妙处,以获得心灵的洗礼和智慧的熏陶;
(4)要让作文有时效性必须缩短作文的批改时间。教师单枪匹马来完成这项工作是很困难的,因此能让高中生参与进来并高效地完成任务,要做到:①布置评改任务提供评改方法。②小组讨论巡回指导。③小组合作,互动评改。评改工作结束后,教师的讲评课要针对凸显出的问题,对症下药。
2.扩大高中生的阅读面,丰富学生的知识
本研究发现,深圳市高中生的阅读面比较狭窄,这必然会影响到他们的议论文写作水平。扩大学生的阅读面,教师需从两个方面入手:
(1)是立足课本。学生首先接触的是课本素材。语文教材及语文读本的文章都是精挑细选出来的,要鼓励学生提取精华创建自己的素材库,《史记》中各种立体生动的人物形象,诸子百家中的亘古不衰的智慧哲理,现当代作家中充满理性智慧的文字等都可以成为我们笔下充满生命活力的素材。,三鼓励的导师的知识)本中生议论文写作兴趣的培养。
(2)扩大学生的课外阅读,弥补课堂教学的不足。课外阅读是学生课内阅读的补充和继续,不仅能夯实课本知识,深化课本内容,对开阔眼界和写出个性化的议论文是很有益处的。因此要做到以下几点:
①为学生营造一个大的课外阅读的环境。让学生到图书馆去, 到阅览室去,将课内读书与课外读书结合起来。②帮助学生读有价值的书。教师可定期开出一些阅读书目推荐给学生。如拥有广泛读者群的《读者》、《青年文摘》、《思维与智慧》等。③指导学生选择科学的阅读方法。教师应该教会学生如下的阅读方法:a.略读:快速阅读,不求细枝末节,锻炼议论文写作中的重要思维――归纳;b.精读:把握微观细节,关注值得推敲研究的的局部内容;c.总结概括人物生平事迹,每天阅读一两个历史人物( 如孔子、孟子、庄子、屈原、刘备等) 的生平事迹, 并且对他们的生平事迹进行提炼概括,然后再从不同的角度来比较辨别,分析人物的独具特色的一面。 ④指导学生做笔记。教师要指导学生整理一些优秀的文章,摘抄其中的有内涵的句子和提取事例精华。⑤要求学生背熟名句,提升文章的文化品味。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
3.开展丰富的课外活动,提高学生的思辨能力
本研究发现,高中生对语文课外活动持积极的欢迎态度,尤其短期性的集体性的活动(如剧本表演和辩论赛)更受高中生追捧。诸如开展辩论赛,通过选取值得论辩的社会焦点问题,做好论辩前期准备工作,做好论辩指导工作,安排好论辩双方论题。
4.向学生传授议论文写作的策略
本研究发现,深圳市高中生认为不同的高考题对议论文的写作有影响,其议论文的写作思维水平不高,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做到:
(1)加大对学生审题的训练。教师要从高考考查的范围中来加强对学生的审题训练,加强审题专题训练,要帮助高中生学会审题,明确审题步骤和把握审题的关键要素。如果是材料作文那么要做到:要抓住材料的关键词句;整体把握材料的情感倾向,明确出题者的出题意图;透过表面现象,挖掘本质根源。如果是命题作文,教师要帮助高中生分析题目的语言结构,明确题目要求的重点。一般来说,命题作文的题目的特点一般有三类:以判断句为题的命题作文的题目直接点出了中心论点,对这样的题目应该着重分析它的谓语部分,因为这部分往往是题目要求的重点。以词组为题的命题作文如果题目若以联合词组为题,就要搞清两者之间的关系和地位;若以偏正词组构成,重点关注定语。以紧缩复句为题,就要明确句子内部的关系。
(2)要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议论文写作中的思维能力包括形象思维、辩证思维、逻辑思维能力。
①是要加强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比如写“人生的境界”为话题,写超脱的人生境界,借助于思维的相似性而展开联想的翅膀,可以想到庄子、许由巢父、竹林七贤等人的境界,这是相似联想,也是一种横向思维;对比联想,两类事物的对比可以是同向对比也可是反向对比,比如,美人与花越比越美,东施效颦只能是美人越美丑人越丑了;另外还有因果联想,由果推因等,这里就不举例了。
②是要加强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议论文写作中,逻辑思维能力主要体现在学生分析和综合,筛选与概括、求同与求异、推因与论果的能力等。拥有这些能力,文章才能尽显深度和精辟。
③是要加强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辨证思维能力主要体现在学生学会辨证的分析原因与结果、现象与本质、主要矛盾与次要矛盾、内因与外因、整体与部分、内容与形式等关系。它往往体现在关系型的议论文中,比如话题作文“露与藏”的关系是一正一反对立统一的关系:藏为了更好的露,藏是露的基础和依托,露是藏的归宿和寄托。
关键词:中介语;二语习得;研究现状
本文为2012年湖南省普通高校教学改革项目“中介语理论在非英语专业大学英语教学中的实证研究”【湘教通】(2012)401号-433阶段性成果。
20世纪70年代至80年代初,词素习得成为二语习得特别是中介语研究的一个热点。 研究者通过调查和分析学习者对第二语言词素的习得,旨在发现中介语的自然发展途径。80年代以后,普遍语法可及性研究开始成为二语习得研究的新热点。90年代以后,有关普遍语法的争论从广义的可及性问题转向了对中介语表征性质的具体探讨(司联合,2002)。下面对国外以及国内终究与研究的状况进行简单的分析。
一、国外研究现状
Selinker(1969)在其论文“Language Transfer”中首次使用Interlanguage(中介语)一词,1972发表了题为“Interlanguage”的论文,指出“中介语”是第二语言学习者在语言学习过程中建构的过渡语言。20世纪70年代以来,中介语理论已成为二语习得研究的重要理论之一。在这一时期的研究中,Nemser把这种独特的语言系统称为“接近系统”(approximative system)(1971),在提出三重性假设的同时,给出了外语习得阶段系统性的证据,列举了研究中介语的三种理由。Corder则称它为“特异方言”(idiosyncratic dialect)(1971)或“语言学习者的语言”(language learners’ language)(1978),分析了在不同方言相接触时的个人方言规则、目标语社会方言和个人特异方言之间的关系以及母语、目标语和中介语之间的关系,揭示出个人特异方言的显性和隐性,把错误分析过程分为前系统、系统、后系统三个阶段。Adjemian(1976)则论述了中介语的系统性、可渗透性、僵化现象和反复性的特点。Tarone(1979)认为中介语是一种自然语言,遵守同样的语言普遍性限制,可以通过标准语言技术来分析,因此中介语不是一个孤立的系统,而是应用于不同社会环境中的一种语体。
到了20世纪80年代,中介语研究有了新的发展。Corder的Error Analysis and Interlanguage一书(1981)全面总结和分析了中介语理论以及有关的错误分析等。内容涉及个人特异方言和错误分析,语言习得者的语言描述、解释在习得者错误研究中的作用,错误分析和纠正错误教学,语言连续体和中介语假说,形式简单性和功能简单化等。White(1983)提出了“参数设置模式”,该模式源于Chomsky的管约理论。这一理论认为普遍语法是由一些固定规则和参数构成,学习者习得母语时便引发所学母语的一系列参数设置。在习得第二语言时,学习者把母语参数设置运用到这一过程中,中介语产生就是参数重设的过程,各种参数的相互作用导致某些中介语规则不同于母语规则和目标语规则。1984年,纪念Corder退休出版的Interlanguage文集反映了当时研究的最新成果。Selinker在书末的总结中详细地论述了中介语研究的方法论、语言迁移、石化、共性假说、普遍语法、中介语语法和策略、中介语话语、中介语研究中的语境等九个方面。1987年,Ioup和Weinberge编辑的Interlanguage Phonology,讨论了长久被忽视的第二语言习得音系问题,一方面通过检验各种音系的发展模式讨论习得共性,论述了音系习得的性质和中介语音研究的理论背景;另一方面揭示了第二语言音系系的中变化的各种维度。Tarone的Variation in Interlanguage(1988)提出了衡量中介语理论的三个标准:变异性本身应有系统性、提出的中介语变异原因应是可证实的、该理论应能解释所有中介语变异的事实。
20世纪90年代,中介语的研究更加趋向深入,范围更加广泛。Selinker的Rediscovering Interlanguage(1992)研究了中介语的起源和发展、跨语言系统的单位和等价、对比分析和错误分析及语言迁移、理论进展等,为中介语重新建构了框架。Gabriel Kasper等的Interlanguage Pragmatics(1993)认为中介语的语言是中介语研究的新领域。Eubank等所主编的The Current State of Interlanguage: Studies in honor of W.E. Rutherford(1995)中所收的论文反映了这前几年的中介语研究状况。香港学者Yip的Interlanguage and Learnability(1995)是一本研究汉英中介语的专著。另外在我国比较流行的Ellis的The Introduction of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1985)和The Study of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1997)两本著作,很详细地讨论了习得者语言的本质、中介语的社会特点、中介语的话语特点、中介语的心理语言特点、中介语的语言特点,对中介语所做的多层面描述非常有意义。
21世纪以来,越来越多的研究者开始在认知科学所揭示的人类认知规律的框架内考察第二语言习得现象。Doughty和Long主编的The Handbook of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2003)对第二语言习得的学科属性进行了重新定位,明确将其归属于认知科学。White(2003)的文章主要围绕普遍语法在第二语言习得中的地位和作用探讨中介语表征的性质问题。Gray(2003)的文章从一般先天伦的角度讨论了中介语表征的性质。许多学者开始关注语言加工能力对中介语的影响。例如,Pienemann(2003)在多元发展模型的基础上提出了语言可加工性理论。
尽管中介语理论的提出已有40余年了,但在国外这方面的研究进展缓慢,至今还缺乏比较系统的研究成果。但值得庆幸的是,中介语的研究随着第二语言习得研究的发展而逐渐走向深化,也更加广泛。
二、国内研究现状
国内的中介语研究可以分为两部分:一是对外汉语教学界对外国学生习得汉语时产生的外汉中介语(比如英汉、德汉等)研究;一是外语教学界对中国学生习得英语时产生的汉英中介语研究(司联合2002)。这里主要对外语教学界对汉英中介语的研究进行简单归纳。
(一)错误研究
这是最早的中介语研究领域之一。国内汉英中介语的错误研究以实证成果为主,文献为辅。文献研究涉及错误理论的演化过程、分析方法、汉英中介语中似是而非类的错误具体形式及其原因探究(梁颖萍,赵安源 2004)。实证研究中,苏红霞(2002)利用中国学生英语语料库进行了动词词汇研究,张军、李文中(2004)则进行的是动名搭配结构的词汇研究。在句法研究中,林德华(2004)展示了从句的错误,樊长荣、林海(2002)展示了“时体”习得的两大误区,郭志伟(2010)以have的偏误使用为例探讨了英语中介语的使用等。
(二)迁移研究
贺春英、严明(2004)宏观上从二语习得、认知心理学和交际策略评述了迁移的发生过程;郭巍、韩晓惠(2002)在普遍语法框架下评介了最小数、弱迁移和全迁移理论;张爱玲、苏晓军(2002)验证了话题突显结构在中介语语篇中的负迁移作用;蔡金亭(2004)论证了完成体标记“了”对于中国学生习得英语一般过去时的正迁移;杨小璐(2001)论述了零主语特征对于英语屈折变化的习得的零迁移作用,陈继东(2011)则论证了汉语对Tough结构的习得的多层面、持久的迁移影响。
(三)变异性研究
戴曼纯(1999)理论上评述了中介语的变异模式和动态范式理论,分析了不同学派的理论之争;蔡金亭、朱立霞(2004)通过实践发展了变异理论;刘绍龙(1998,2000)分别用定性方法探索了汉英中介语句范畴的变异模式以及be动词的动态发展范式;张妍岩(2010)认为BE省略现象与“体假设”有紧密联系,反映了学习者在习得英语时体特征过程中的一个普遍规律,即先“体”后“时”。
(四)系统性研究
王改燕(2002)全面概述了国外中介语系统性理论;周平、张吉生(2004)从中介语的含义、特色和发展模式阐明了中介语具有系统性特征的道理;闫丽莉(2003)探索了中国学生习得英语冠词的发展规律;陈凤然(2011)对基于语料库的大学生英语中介语元音习得发展性进行了系统研究。
(五)石化研究
戴炜栋、牛强(1999)和杨连瑞、刘汝山(2006)分别评述了各流派的石化理论,定义其概念,梳理其类别,阐述形成该现象的各种原因,并讨论对中国英语教学可能产生的启示作用。近5年来,有关中介语与英语教学的研究大多集中在中介语石化(僵化)与英语教学的相关研究上。笔者通过中国知网发现,以“中介语石化”“大学英语教学”为主题词的论文仅2008-2013年就超过270篇,并呈逐年上升的趋势。
(六)语用研究
尚晓明(1997)在二语习得的理论框架下探讨语用问题;王立非(2000)详尽的综述了交际策略;司联合(2001)从文化的角度剖析中介语与语用能力的关系;吴亚新、于国栋(2003)比较全面的引介了中介语语用学理论;刘红艳、李悦娥(1999)研究了汉英中介语中的接受与谢绝;范宏雅等(2001)探讨了会话的回应策略;何安平、徐曼菲(2003)则证实了小品词使用频率和口语流利的相关性;孙李丽,林文治(2010)基于语料库就中国大学英语学习者对 Can 的语义习得进行了个案研究。
(七)综合研究
主要指对中介语的概念阐释、特征描写、理论述评、成因探讨以及对教学的指导作用和研究方法等宏观讨论。戴炜栋、束定芳(1994)的研究涉及了中介语研究的历史渊源,理论体系和流派;杨连瑞(1996)、李炯英(1999)、戴炜栋、蔡君梅(2006)全面展示了中介语理论各流派的观点、研究焦点,以及研究方法,宏观把握了该理论的发展方向;常新萍(2001)剖析了汉英中介语书面语篇中的词汇特征;范烨(2002)分析了口语对话中的用词和造句特征;阮周林(2001)通过观察两组学生中介语的差异,来验证明示教学和隐含教学方法对写作能力发展的不同作用;吴文(2012)基于SSCI的分析,对“中介语”概念提出40年以来的相关研究进行了综述。
从上述情况可见,虽然国内出现了以理论为指导的实验研究,但与国外研究相比,研究领域还比较狭窄。就研究方法而言,经验研究较多,理论研究较少;举例研究多,定量统计少;归纳研究较多,实证研究较少。我国外语教学界对中国外语学习者中介语的研究存在研究力量相当薄弱,研究水平和成果与外语教学改革不相适应等问题。戴炜栋、蔡君梅(2006)曾指出,我国外语教学界在未来中介语的研究中应注意考虑以下方面:完善研究方法;丰富研究内容;拓宽研究层面;转化研究成果等。
结语
中介语理论是较早用认知观点解释二语学习的理论模型,它把二语学习看作是一种心理过程,并且提供了一个理论框架来解释这种心理过程,它的出现标志着人们对二语或外语学习的错误由过去的对比分析发展到具有划时代的意义的错误分析阶段。通过中介语的研究,我们可以了解学习者对语言学习的一般性规律,即外语学习过程是学习者利用自己有限的目的语知识不断地进行假设、验证,通过试验出错(trial and error)采取不同策略不断地建构和创新自己的语言系统的过程。同时,外语教师也可以了解自己的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的不足之处,采取有效的补救式教学从而更有效提高外语教学水平。可以说,中介语研究对外语学习理论的建立和完善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中介语理论研究可以作为语言学习理论研究的突破口”(吕必松1993)。
参考文献
[1] Corder, S. P. 1981a. Error Analysis and Interlanguage [M].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 Ellis, R. 1994. The Study of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M].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3] Selinker, L. 1972. Interlanguage [J]. International Review of Applied Linguistics,(10)209-231.
[4] Selinker, L.1992. Rediscovering Interlanguage [M]. London: Longman.
[5] 蔡金亭,朱立霞.2004.过渡语变异研究的理论框架:继承与发展[J],外语学刊,(3)88-94.
[6] 戴炜栋,蔡龙权.2001. 中介语的认知发生基础[J].上海师范大学学报,(4).
[7] 戴炜栋,牛强.1999. 过渡语的石化现象及其教学启示[J]. 外语研究, (2)10-15.
[8] 戴炜栋,束定芳.1994. 对比分析、错误分析和中介语研究中的若干问题[J].外国语,(5)1-7.
[9] 戴炜栋,蔡君梅.2006. 国内汉英中介语研究评述[J].外语研究,(1)35-40.
[10] 李炯英.1999. 中介语研究综观[J].国外语言学,(4)7-13.
[11] 吕必松,1993. 论汉语中介语的研究[J].语言文字应用, (2)27-31.
[12] 阮周林.2001. 中介语可变性研究综述[J].四川外语学院学报,(3)84-87.
[13] 司联合.2001.过渡语、语用能力与文化教学[J].外语学刊,(2)101-106.
[14] 王改燕.2002. 中间语与第二语言习得过程[J].外语教学,(4)44-48.
【关键词】实践教学 从“做中”学 “真题”化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9682(2011)09-0041-03
【Abstract】From the view of The University practica teaching, comparing the exist situation of teaching practice in universities at home and abroad, we raised a few ideas about the reformation of the University practica teaching in the new situation.
【Key words】Practica teaching Learning-by-Doing Teaching based on“actual exams”
一、前 言
在以适应职业需求、培养职业能力为主要教学目的及目标的指导下,建立一个较为完善的实训教学体系是及其必要的。高校实践教学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动手能力、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一个重要的环节。它包含了作业与实验教学、实习实践教学、课程设计以及毕业设计等各个环节。实践教学是一项整体性、长期性的系统工程,它需要社会、学校、教师及学生的共同努力、共同关注、共同打造,才能有所突破和创新。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现状、国家经济发展的要求、国际交流及各国高等教育发展的潮流都督促我国高校在实践教学体系上需做出很大的变革。
二、高校实践教学中存在的一般问题
1.高校办学定位及办学理念方面的问题
我国对高校的设置是由中央和地方各级部门依各自管辖权限而设,学校缺乏独立自主性,同时多年的计划经济体制,使得很多高校不能主动适应市场经济体制的需求。在教学目标上,也是按照计划经济时的定位要求。所有的高校在教学计划、目标上大同小异,即教育模式强调知识传承的连贯性、系统性和完整性。其中传承性教学仍处于高等教育的核心位置。而在国际上,高等学校的划分通常比较精确。例如:美国的高校就定位划分为研究型大学、博士授予大学、综合性大学、普通四年制学院、社区职业学院及各类专科学校等,它们均有各自的准确定位,彼此相互之间的竞争也不激烈。在教育理念上,我国很多高校忽略了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训练以及探究精神的培养,因此,培养出的学生往往缺乏个性和创造性,和社会对创新人才的强烈需求形成了尖锐矛盾。国际上一些国家如美国、英国,他们高校的教育理念则明显不同,他们强调能力教育,推行自主学习,注重“从做中学”,积极鼓励学生自己去发现、去体验。培养学生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运用已有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进而创造新知识的意识和能力是贯穿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的。
而综观我国的高等教育,衡量大学教学质量的重要标准是什么?政府各级对高校办学质量考核的指标又是什么?甚至于对不同类型的高校,考核其水平和质量的标准差别都不大:有多少学位点、重点学科、重点实验室;每年学校共发表了多少篇论文、共申请了国家多少基金、科研课题项目等纯学术因素。却忽视了为地方、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需求的应用因素。由此直接导致了许多高校将不切实际的科研任务强行分摊到教师身上并以此作为其优胜劣汰的考核标准,高校的雷同就难以适应经济社会的多样化需求。现代的社会使大学与经济社会联系日益紧密,高校的准确定位才能培养学生真正地服务社会,培养具有实践能力的人才也应该成为衡量高校的重要标准。
2.课程作业、实验及设计等教学内容和方法陈旧
首先,教师布置的作业就是与当天讲课内容相关的课本中习题,有标准答案的。因此,认真听讲的学生很快就能完成。很少会布置一些没标准答案的、需要学生思考,甚至可能需要查阅大量资料才能完成的课外作业。其次,工科一般每门课有5~10个实验,基本都是单元性的,较独立。内容则是与课堂教学密切相关的。而且大部分是演示性、验证性的实验。缺少设计性、开发性及综合性的实验。实验前,教师还要重申那多少年都不变的实验内容和步骤。最后,设计题目陈旧,多年来都几乎一样。就工科来说,2~3周的减速箱课程设计已延续了几十年。而毕业论文,由于各种原因,也流于一种形式。根本起不到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比较国外的一些高校,作业和实验有明显不同的内涵,更具研究性、过程性、自主性和开放性。他们的大部分课程都没有指定教材,学生学习的主要材料就是老师提供的讲义或阅读资料。有些作业是不可能在讲义上直接找到现成的答案的,就要阅读大量文献才能完成,有时答案可以不同,但你要有支撑的依据。每个人都应具备独立思考的能力。这些国家高校实验项目、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或论文大多来自公司或企业一线,有很强的针对性和实际性,有些项目还是有偿的,也就是所谓的“真题”化教学,即实践教学的内容取自于现实社会亟待解决的真实课题。
3.实践场所的制约,实践教学流于形式,学生严重缺乏动手能力和独立创新能力。
高校实验室管理封闭,面向学生开放的力度普遍不够,一般只有少数参加科研团队或比赛的学生才能课余使用实验室。大部分的学生动手机会很少。加上受市场经济体制的影响,校外实习愈加困难,实训基地严重不足,根本无法保证学生都能受到比较全面的训练。实践教学已成为学校创新人才培养的“瓶颈”,严重制约着教学质量的提高。不利于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与提高。
实践教学是教学环节中一个十分重要的内容,学生本可借此从中了解到自己专业当前最新的内容,学习到课本上学不到的知识,是学生从学校走向社会的重要过渡。但由于种种原因,学生难以深入实际。至于本科生参加科研,多数高校基本是空白。由于市场经济的竞争激烈,很多企业机密需要保密,也不接受学生实习,就是同意接纳,也主要以走马观光式的参观为主,缺乏参与性,认知性不强;同时大部分高校与企业、公司“互惠互利”的密切协作关系并没有真正地成立,使得高校学生的实践教学环节往往流于形式,所以效果很不理想,也就更谈不上在实践教学环节中提高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了。
我国已进入市场经济时代,市场调节是社会资源配置的主要手段。但我国高校远不是市场主体,人、财、物等教育资源仍然以国家配置为主,学生是否符合社会需要,与学校没有太大的利害关系,这在相当程度上也降低了高校与社会结合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三、对比与反思
本人参阅了国内外的一些文献资料,从学生实践教学中的几个主要环节出发,对比国内外高校办学的经验,总结几点想法,供大家参阅。
1.作业和实验
我国高校一般每门课都有指定的教材,教师布置的作业都是教材中与当天授课内容相关的习题,故大部分学生都能完成。实验也是如此,与上课内容紧扣,且演示性、验证性偏多,无创新,同时也抑制了学生的创造性。
(1)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和自主学习的训练。美国实用主义教育家杜威的“从做中学”(Learning-by-Doing)理论在很多国家都得到了充分实践。他们作业和实验中的许多内容,都是提前布置给学生,要求学生自学的。在课堂上老师提问,学生参与讨论回答,老师根据回答情况,给学生记分。学期结束时,没参与过回答的学生平时成绩就没有,所以每个学生都会至少主动回答一次。在完成实验的过程中,鼓励学生独立思考、自己解决问题,要求学生以专业标准随时记录反映实验进展的实验日志,例如实验前期的准备工作、实验过程中的设计思路、流程说明、测试方法以及实验中的数据记录、现象分析、故障排除等。记录的完整性、真实性和科学性是成绩评定的重要依据。任何实验过程外补写数据或修改实验结果的行为都将被扣分。因此,强调能力教育,推行自主学习,注重“从做中学”,鼓励学生自己去发现、去体验。贯穿整个教学过程的是培养学生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运用已有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进而创造新知识的意识和能力。
(2)注重论文和报告的撰写。国内高校在本科阶段要求学生撰写学术论文的课程或以报告形式的作业很少。而国外,论文和报告是除作业和实验之外最常见的一种平时成绩形式。许多课程或实践活动都以撰写一份报告或论文作为总结。要求学生针对课程相关的技术通过大量的文献学习撰写学术论文(当然不需要发表,只是作为一种学习),同样,对报告中数据的真实性、论点的原创性也都有严格的要求,两份相同的报告会同时被处以零分的处罚,除非一方能拿出报告被盗的充分证据,或许这也是国外高校诚信教育的一种形式。此外,一般除了论文外还要上交最主要的参考文献和写作过程的说明。
2.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
课程设计与毕业设计是我国高校四年教学中主要的两大实践教学内容。一般停课2~4周专门来进行。而国外的高校一般都没有课程设计,但实际上多数的作业和实验,其规模和工作量都和国内高校一般的课程设计差不多。他的原则就是贯穿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与作业相比课程设计规模大一些、综合性也强,一般需要几个人一起合作进行,自由组合。从获取背景知识、提出设计方案,到分割任务、设计实现,都由学生自行组织完成。这种方式既可以训练学生解决纯技术问题的能力,又培养了适应环境、团队协作的工作能力。
毕业设计不是最后几个月进行,而是最后一学年。毕业设计的课题很多也是来自企业,项目本身完成的情况是毕业设计成绩的主要依据。毕业设计论文题目可从本校选择,也可选择来自各工厂、公司、企业的实际课题。选择校外企业公司等实际的题目,除了需要该企业的技术人员指导外,学生每月还会得到对方提供的一定报酬,因为学生做这种毕业设计题目的过程,实际上也是帮助企业等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而选择本校课题的学生则没有任何报酬。因此,我们应改革课程体系,理论课程反映实践,实践课程“真题”化。
“真题”化教学,就是实践教学的内容取自于现实社会亟待解决的真实课题。让高校实践教学实验项目、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或论文来自工厂和企业,有很强的针对性和现实性。学生做这种毕业设计题目的过程,实际上也是帮助企业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企业和高校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互惠互利”。
3.实 习
实习是高校教学环节中最重要的实践活动,在我国一些专业的实习要么在校办工厂进行,要么是参观性质的3~4周企业实习,整班甚至整个年级一起跑到一个企业。国外很多高校是打散了班级,让每个学生真正融入所在企业的环境。有些学生还可能被安排到国外科研单位实习。在这方面我国与国外的差距较大。如爱尔兰,高校与企业的联系非常紧密,校、系的学术委员会都有企业代表,直接参与教学计划的制定,保证在学生毕业时其所学技能正是社会发展所急需的,尽量避免学非所用。因此我们需要从体制入手,加强与企业的合作,建设实践基地,在这个过程中及时了解社会需求的变化,及时调整培养计划和教学内容。
在新的市场经济体制下,对我国高校的实习实践这一环节教学的改革不容忽视。
(1)通过立法,建立一种有利于高校实践教学的社会支撑体系。新的市场经济体制建立以来,人们总是强调高校要适应社会需求,却很少反思社会对高校的责任和义务。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对高等教育的支持一直缺乏积极主动的精神,特别对高校实践教学的支持方面表现得尤为明显。社会没有充分认识到支持高校实践教学的意义。从宏观看,人才的培养和使用是一个紧密联系的整体,学校培养的人才质量高了,社会才有高质量的人才可用。从经济的角度看,国家和学校培养一名大学生要花费数万元,而社会使用大学生是无偿的,因此社会为大学生实践提供支持是一种必要和合理的回报。所以,国家有必要通过立法促进社会支持高校实践教学,强化社会支持高校的责任。法律应根据社会组织的规模,规定其接收毕业生实习的方式、数量。法律同时要为相关单位建立利益保障机制,诸如对接收大学生实习的单位及各单位与高校开展的合作项目减税,对大学生因实习给单位造成的损失实行国家赔偿为主的制度等。从现实利益看,通过接收学生实习、联合开展科研等形式支持高校实践教学,有利于相关单位提高知名度、定向培养人才、开展技术攻关等。
(2)重构实践教学体系,建立立体化的实践教学管理体系。目前应重构实践教学体系,因为实践是创新的基础,所以应彻底改变传统教育模式下实践教学处于从属地位的状况。当前,摆在高校面前的一个重要任务是加紧构建能尽可能为更多学生提供一个更具综合性、设计性和创造性的实践环境,以便使每个大学生在四年的学习中都能接受多个实践教学环节的培养,这不仅能使学生掌握扎实的基本知识与技能,而且可以大大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高校必须以实践教学为目的,建立属于不同主体目的的实验中心、实训基地、创业中心、培训机构等,为高校实践教学开辟广阔的空间,并以此促进高校实践教学社会支撑体系的建立,促进高校实验、实习教学的专业化、中心化、综合化、开放式管理。
同时能否根据不同类别的高校及人才培养标准,如:学术型(科研理论)、工程型(设计、规划、决策)、技术型(工艺、执行、控制)、技能型(技艺、操作)等来制定教学大纲、提出不同的实践教学目标、教学环节、教学标准、评价标准等。按不同需求培养学生理论知识、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最后,在国家规范的基础上,高校结合本校的实际情况,制定各环节的教学目标、操作规范、评价方法、管理制度等。
四、结束语
实践教学在人才培养过程中不可或缺、不可替代。知识需要在实践中深化,能力需要在实践中磨砺,素质需要在实践中提升。离开了高质量的实践教学,提高教学质量就是空话。实践教学最根本的目的就是帮助学生将书本知识运用于生产实践,完成从书本到现实、从理论到实践的飞跃。
参考文献
1 徐立臻.爱尔兰高等教育对我国高校教学实践环节改革的借鉴意义[J].中国大学教学,2006(4):59~61
2 江 捷.英国高校实践教学的启示[J].理工高教研究,2007(3):40~41
3 施宏开.以实践教学促高教质量提高[N].中国教育报,2008.4.17
4 张德强.对德国高校实践教学的印象和思考[J].辽宁工学院学报,2007(3):111~112
5 刘文国.发达国家政府对高校实践教学的支持及其启示[J].中国大学教学,2008(5):95~96
6 李新仓.国外高校创业教育实践及对我国的启示[J].教育探索,2008(9):138~139
7 周 超.当前高校教学工作面临的主要问题及对策研究[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7(5):60~62
8 石伟平.论高等职业教育课程的国际比较[J].职业技术教育,2002(1):10~12
9 戴跃依.加强实践教学提高人才培养质量[J].中国大学教学,2005(8):43~44
10 杨天怡.创新教育与实践教学创新[J].中国高等教育,2005(23):28~29
关键词:本科生;班导师制;实践探索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198(2008)09-0287-02
所谓本科生导师制,是指由高校教师担任大学生的导师,对他们进行思想、学习、生活等方面的教育和引导。导师制可以为学生学习提供更大的自由空间,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导师不只是关心学生的学业,还要帮助解决学生的品德问题和心理问题,根据每一个学生的不同个性进行培养,因此导师制对大学生德、智、体健康成长,全面提高教育质量起着重要的作用。
为了适应社会需要的机械学科高级应用型人才,我系结合学生的特点和实际,于2002年试点开始试行辅导员管理体制下的班导师制。即新生入学伊始,就选派具有讲师以上职称的专业教师担任一个专业班级的班导师,并于2005年全面推行实施。
1 基本做法
1.1 导师基本条件
本科生班导师制有别于研究生的导师制,在传统的研究生导师制中,导师是指导研究生从事科学研究活动,它要求具备副教授等相应的技术职称资格,而本科生导师则不同。一般来讲,本科生导师原则上由讲师以上职称的专任教师担任,要求具有较高水平的专业知识和合理的知识结构,熟悉教育规律,熟悉本专业教学计划和课程结构特点,具有专业学习指导能力。同时,具有高度的责任心和兢兢业业的态度,乐于与学生交流的助教也可以作为本科生导师。值得注意的是,良好的个人品质非常重要,德才兼备的导师才是最需要的。
1.2 导师的职责
本科生班导师制,要求导师的职责是全方位的,要真正尽到言传身教、教书育人的职责,对学生进行包括思想教育、专业课学习、科研立项、专业实习、毕业论文以及就业方向的点拨。但导师不应该成为“保姆式”的,应该着重从提高学生素质出发,从中寻找一些优秀学生、好苗子,连续培养,从学术上体现出来。另外,导师制在前后期会有变化,在大一、大二时期导师较多地负责指导学生在思想、选课以及其他方面遇到的种种具体难题,大三、大四导师就可以负责学习方面的任务为主,在论文、就业方面多下功夫,体现“导师制”的过程化管理手段。导师首先必须了解这个思路,才能够有的放矢,并且要处理好教学科研任务繁重和指导本科生的关系。
1.3 导师的聘任和管理
新生入学伊始,系部向教师提供学生专业班级对导师的需求,由教师根据自身情况进行申报,系部根据申报情况进行考核聘任,导师的任期一般为二年或四年。同时健全激励机制,实行“学生评师”制度,按学年组织学生对导师进行问卷评价。对工作成绩突出的导师,给予表彰和奖励。对不负责任的,取消导师资格,视不同情况给予相应处理,并记入教师年度考核档案。专任教师均有义务担任导师工作,凡要晋升高一级职称的专任教师必须至少担任二年以上的导师工作,并且考核必须合格。导师在受聘期间,享受导师津贴。
2 作用
2.1 稳固了学生的专业思想
专业思想是大学生对自己所学专业和学科的认识、理解和态度,是专业教育和教学的根本点和出发点。大学新生没有清晰的专业意识,对于专业通常缺乏全面、系统的认识,甚至对专业产生困惑,这就极大地影响了专业情绪。而过去只靠专业老师几次讲座加上辅导员的说教,不能根本上解决这一问题,自从推行班导师制以来,班导师可以经常与学生沟通,一对一的做工作,通过自身实际讲解,取得了较好的效果。我们分别在2003年和2005年对2003级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在报考动机中急于解决就业问题的由49.6%下降到18.2%;在对本专业认识调查中不喜欢本专业的由40.2下降到15.8%;在毕业后打算中只要解决就业问题的由51%下降到17.6%。因此通过班导师加强对新生专业思想教育,相对于过去是成效显著的。
2.2 优化了学生班级的学习风气
在过去的班级管理过程中,由于学生人数众多,辅导员在开展工作中主要依靠年级大会和专业学生会议来要求和管理班级,而且主要依靠班级学生干部来自我管理。因此辅导员在日常管理中说教多,不能够照顾和关心到每个同学,加之专业思想不稳定,学生就会感觉无所事事,因此玩电脑游戏、通宵上网的人多,期末考试不及格的人多,留级退学边缘的人多,厌学的人多。而自从推行班导师制以来,很多学生稳定了专业思想,明确了大学学习的目标,从而使游戏上瘾和厌学的人大为减少,留级和退学的人大为减少(其中我们将2003级与2001级的学生进行了总体对比,中途退学的学生2001级共有8人,而2003级仅1人),优化了学习风气。
2.3 增强了学生的科研创新能力
导师制是一种能够充分展现大学生思维活跃、想象力丰富、敢于标新立异的教学制度,使学生强烈希望自己能在学习中不断学到新知识、产生新发明和创造,追求学生的个性发展以及学习潜能发掘,是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它改变了过去学生的创造性被抑制,个性和能力都不能充分发展,难以培养出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技能优秀人才的弊端。在导师制下,学生选择理想的导师和感兴趣的学习方向,有利于在教学活动中主动地学习,将过去的“要学生学”变为现在的“学生要学”。导师拟定课题或者学生根据自己的想法提出课题由导师指导,使学生尽早了解学科前沿,知道了什么是科研,怎么做科研。培养发现问题、观察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了学生的创新意识,提高了学生的专业素质,弥补传统教学对大学生创新教育和个性培养的不足。
学校和我系根据学生科研申请情况划拨专项经费支持学生进行创新科技活动,每年面向全校学生进行一次科研课题立项活动,我系每年组织学生参加全国、地区及省的各项学科竞赛活动,尤其是参加机械创新设计与制造大赛。2005-2007年我系共有72项校级科研立项,资助经费3.2万元。在同学们的积极参与和导师们的精心指导下,近三年来学生共计发表学术论文7篇,科技奖励24项。其中在2005年中南六省机械设计与制造创新大赛中,所选送的5件作品,2件和3件分获一、二等奖,获奖等级及数量居湖北省高校第二名;在2005湖北省机械设计创新大赛中,1件、4件和3件作品分获一、二、三等奖;在2006湖北省机械设计创新大赛中,所选送的8件作品,1件、2件和5件分获一、二、三等奖;并获大赛优秀组织奖,其中全省只有两所二本高校取得了一等奖,我校荣膺其一;在2007年中南六省机械设计与制造创新大赛中,所选送的5件作品,2件、2件和1件分获一、二、三等奖;2008年的机械创新设计大赛的作品正在设计制作中。
2.4 提高了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导师们经常向学生介绍社会需求和择业考研情况,并以自身学历影响学生,使很多同学们在低年级就确立了考研这一目标,同时导师以社会的需求和个人更好的发展来鼓励学生提高学历,并指导如何选择学校和专业报考硕士研究生,如何复习考研课程等。大大提高了应届本科生的考研录取率。同时通过带领学生参加社会实践和科技创新,也培养了学生的劳动观念、团队意识、社会交往能力、组织管理能力、实践创新能力等,使学生在校期间就可以增加一定的社会经历,促使他们在以后的学习、生活、工作过程中不断进行自我教育和自我调整,减少学习盲目性,激发学习兴趣,增强学生在人才市场上的就业竞争力。因此,自推行班导师制以来,我系的毕业生就业率一直保持在95%~98%之间,而在推行之前只有80%~90%之间。
3 建议
要扎扎实实地把本科生班导师制推行下去,切实有效地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增强学科发展动力,还需要根据学生实际在制度的制订和落实上下功夫,也需要学校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在原有方案的基础上,建议在以下方面进一步加强。
(1)要进一步明确导师的责、权、利,建立相应的激励约束机制。首先要加强对导师的动态管理和中期考评,实行学工处、教务处、人事处和院系联合考评,四方齐动,通过规范、科学、合理的考评制度使每位导师明确自己的“责”。其次要“放权”于导师,导师应在学生的评先评优、奖学金、党员发展等方面享有一定的权利,甚至是一票否决权。再次,要多层次、多角度体现导师的“利”,一是通过考评,对表现突出的及时表彰,总结经验并加以推广,并作为评优评先的依据,二是对于学生在导师指导下完成的科研成果,要在各种考核、职称晋升中同样作为导师的科研成果来对待;同样对于考评差的导师要及时帮助查找原因,并促其限期改正。在此基础上,拉开津贴档次,以激励导师的责任感和上进心。
(2)在提高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方面,教师应起到主导作用。创新能力的培养不同于理论知识的学习,需要通过教师在引导学生从事课题研究的过程中逐步实现。实施中既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知识水平和能力,也要耐心引导、训练学生在具有一定难度的课题研究中掌握创新思维的方法和技法。由教师提出课题并给予其相关的参考资料,教授其关于资料整理、归类的方法,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根据可行性分析的目的确定对比方案,分析资料,并作出判断。通过这种方法,学生能较快地掌握收集、整理、分析资料的方法,提出设计思路,并在活动中逐渐提高自己的创新能力、设计能力。
(3)要充分发挥教师、学生两方面的积极性。在实践中,有的班级的参与比较被动,不愿意主动与导师联系,没有长远打算,这些都使实施效果受到直接影响。实践证明,教与学双方的主动自觉、相互配合是班导师制取得成效的保证。
本科生班导师制是一种有效提高本科生教育质量和学生素质的教育方法,它可以弥补学校生源质量、教学基本条件和师资条件方面的不足,对于学生专业的发展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方赛迎. 本科学生导师制的制度完善探讨[J]. 教学研究,200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