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小学教育的基本特点

小学教育的基本特点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小学教育的基本特点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小学教育的基本特点

小学教育的基本特点范文第1篇

一、日本中小学观光教育的特点

日本政府自明治维新就开始发展观光教育,出于对学生年龄层次、知识水平的考虑,他们规定小学生、初中生以及高中生要分别在本市、本国以及世界范围内进行为期数天的观光教育。1964年日本颁布的自由行政策更是为观光教育的发展提供了重要条件,目前中小学生的观光教育已成为日本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发展具有以下特点:

1.政府的牵头与管理

日本观光教育之所以能够取得较大的发展,离不开政府对观光教育的支持与鼓励。一方面,政府每年都会投入巨额资金用于中小学生观光教育的发展,很多中小学校的观光教育费用基本上都有地方及国家的财政支持[1],这有效减轻了学生家庭的经济负担,避免了部分家庭贫困的学生不能参与观光活动的情况,实现了基础教育的机会均等;另一方面,政府制定清晰明确的观光教育政策,规定学生参与观光教育的各项准入条件、准备要求以及相应的评价机制等,例如各学校在安排学生参加观光教育活动前,需做好申请、计划等一系列准备工作,以确保观光教育活动的顺利开展。

2.发展模式的制定与分层

日本政府按照年级的高低制定了不同的观光教育发展模式,以满足学生多样化、个性化的需求。例如,小学生观光教育活动的地点一般安排在学校附近,内容主要包括参观名胜古迹或其他著名地点,目的在于促使小学生对国家历史的认知与了解,逐步培养他们的国家荣誉感与自豪感;初中生的观光教育活动范围可扩展至全国,在政府及相关旅游部门的支持下,不同城市之间建构起和谐、稳定的合作关系,学生可安排在合作城市的居民家中,这有助于学生体验不同的城市与家庭文化,丰富其对社会生活的认知与感悟;高中生的自理能力较强,因此可安排其到国外进行观光教育活动。很多学校与美国、韩国等国家建立起了长期合作的关系,以保证观光教育的顺利开展。

3.对安全问题的考虑

日本政府十分注重学生安全,在日常教育中增加学生对安全防范意识的教育,并制定出完善的危机管理体制,以应对学生在观光教育活动中发生的各类突发性事件。保险制度的完善也是观光教育安全保障措施中的重要一环,学校积极宣传安全保险在观光教育活动中的重要作用,家长也会给孩子积极投保。此外,日本学生的安全问题离不开新闻媒体的积极配合。AKT秋田电视、KBS等新闻媒体一直致力于全方位跟踪报道观光教育的具体情况,促进日本家庭对观光教育活动的了解与支持。

4.第三方组织的支持与监督

日本观光教育的蓬勃发展还有赖于国内行业协会的帮助与监督,其中以观光教育研究协会(以下简称“协会”)为代表,它对日本观光教育市场的稳定与和谐发展起到了很大的助推作用。首先,作为日本公众的公益法人,协会致力于发展新型旅游活动,对国内学生参与的观光教育活动进行相关的研究、调查与监督,并整理出与活动相关的报告与总结,实现观光教育活动的公平与透明;其次,协会定期在各地区召开研究大会,针对观光教育活动中出现的问题进行探讨,并为解决相关问题提供相应资金与人力资本的支持;最后,协会积极参与各观光教育相关部门的协调与组织工作,为观光教育活动的顺利推进搭建桥梁。

二、日本经验对我国中小学观光教育发展的启示

1.充分发挥政府的引导与支持作用,为 中小学观光教育发展奠定基础

政府的支持是发展观光教育的保障。政府需要由上而下制定出一套完整的中小学观光教育政策,发挥宏观调控的作用。

首先,很多中小学生对自身权益的争取与保护意识尚不足,政府应出台专门的法律法规,尽可能规范中小学观光教育的管理与保障制度,以保护中小学生在观光教育活动过程中的权益不受侵害;其次,企业的商业化与利益化导致中小学观光教育问题频出,政府需引导各企业之间公平、良性的竞争,提高企业从业人员对观光教育活动的敏感度与关注度,并对旅游产品的规范性、合法性进行严格把控;最后,政府应严格对待观光教育中潜在的各类安全问题,例如积极宣传安全的重要性,制定相应的中小学生安全保障制度,对学生出行前的身体状况、保险投递、出游地区社会状况等情况进行严格审查,从源头降低危机事件的发生机率,并在仔细调查的基础上制定符合实际情况的防范措施,避免类似事件的再次发生。

2.积极宣传“寄学于游”的意义,为中小学观光教育发展铺平道路

日本观光教育之所以获得如此成功,其主要原因在于全国上下对观光教育的关注与重视,无论是政府、协会组织还是教师、家长和学生均从自身的角度对观光教育的发展作出积极努力。而从国内目前的情况来看,政府尚未对中小学观光教育作出明确的规范与管理,家长仍沉浸于“重成绩,轻素质”的传统教育中,观光教育并未受到应有的关注。

首先,政府应引导家长关注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要性,将学生从埋头苦读中解放出来,从宏观上给予政策的指导与资金的支持,促进学生在观光教育的过程中开阔自己的视野、丰富自己的知识;其次,企业应以各种不同的活动方式增加家长及学生对中小学观光教育的关注与支持,并积极投入到观光教育的活动之中;最后,家长应改变以往的教育思想以适应现代素质教育的要求,关注中小学生书本之外知识的积累及正确价值观与世界观的树立。

3.创新开发旅游产品与服务,为中小学观光教育发展增添光彩

观光教育并不是简单的旅游活动,然而,从目前对观光教育产品的开况来看,其教育的针对性并不强,这导致学生及家长对观光教育的存在及意义产生偏见。此外,目前观光教育以企业的旅游产品为主,以某网站“美国中小学插班亲子游学营”旅游产品为例,其费用高达3 0000元/人,若是家长陪同则总费用将逾十万元,这对大部分家庭而言不能不说是一笔很大的数目。

企业应当在政府的鼓励与引导之下,进一步挖掘观光教育的潜在价值与内在本质,结合国内观光教育主体的个性化需求,充分利用国内多样的教育文化与旅游资源。例如可以开发国内观光教育之孔孟之旅、之旅等;此外,政府可加强国内各学校与国外学校之间的友好合作关系,在搭建稳定、和谐的观光教育平台的同时实现世界范围内人才的交流与沟通。

4.多样构建分层观光教育模式,橹行Ч酃饨逃发展添砖加瓦

目前国内观光教育的许多产品并未依据不同年龄段特点的学生进行深层分类,有些观光教育的产品不具有针对性,而是同一产品应用到了不同的学生身上。

我国应当设置专门的观光教育管理部门,对中小学观光教育活动的开展与服务提供严格的准入标准,在实现观光教育公平与透明的同时,让更多的人认识到中小学观光教育发展的必要性与可行性。政府和学校应在充分考虑学生的知识接受能力与思维理解能力的基础上,针对不同年龄层次的学生构建相应的观光教育模式。

中国的观光教育尚处于初步开发的阶段,社会各界对观光教育的认识还不充分。再者,我国幅员辽阔,各地观光教育的发展不均衡,实现中小学生观光教育的普及化任重而道远。然而,我国中小学观光教育市场广阔,再加上日益全球化的国际环境,其开发潜力及价值值得政府、企业及家长的共同重视。相信在不久的将来,中国观光教育的发展会越来越好。

参考文献:

小学教育的基本特点范文第2篇

【关键词】小学教育专业 专业的性质 特点的解析

针对中国应试教育的要求,小学教育专业的开展已经是教师专业化运动的趋势所然,高校教育对小学教师的专业化承担着重要的使命,在小学教育发展的过程中,教师很容易感触到小学生具有独特的心理状况,正因如此,小学教育工作特殊而且极其复杂,因此我们必须撇开专科培养模式,另辟蹊径,发展独特的,优质的小学教育专业,以适应小学生的学习要求。以下对小学教育专业包含的内容进行系统的阐述。

一、小学教育的专研

我国高师教育体系之一就是小学教育专业,它作为体系中的新兴专业。在我国,小学教育专业建设工作者在专业建设过程中进行了深度的探索和挖掘,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但是,问题和疑惑总是存在的,分歧也是存在工作者之间的,例如,人才培养模式与课程设置上没有达到一致。为了更好地理解小学教育的性质和特点,以下针对小学作业“是什么”和“不是什么”进行解析。

二、小学教育专业是什么

教育理论界和教育实践中关于小学教育专业的性质存在着较大的分歧,主要包括以下几种观念:1.学术界有人认为,小学教育专业不能作为一个独立的专业,所以教育部没有必要开设并发展,乃至扩建此专业;2.小学教育专业仅仅作为一个小型的专业,专业性相对于其他专业而言不占优势,所以有工作者提议,将小学教育专业与其他教育专业合并,如与培养中学师资的语数外等教育专业合并。“小学教师”的特色便是满足小学教育的需要下,利用教育所需的基本理论与技能,服务于小学教育。小学教育专业的性质是“教育”,它不单单是培养工作者的师范性教育,也是人才所具备的基本素养。小学教育专业是一个独立的专业,它具有自己特有的专业培养目标和特色。“专业”是小学教育专业在教育领域所占的地位及高度,及小学教育专业本身是专业化的,和一些非专业领域相比下,它们之间存在着本质上的差异。总而言之,小学教育是一个独立性强的教育专业,所培养的人才在一个特别的社会活动领域进行服务,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三、小学教育不是什么

通过以上的分析和归总,小学教育是什么在我们脑海里大致有了轮廓,我们也能正确理解和把握小学教育专业了。但是我们必须知道小学教育它“不是什么”,这样我们才能全面深入的认识小学教育专业这一学术名词。首先,小学教育专业有异于低水平专业,更有异于低水平老师,学历水平不能作为鉴别小学教师能力的标杆。所以误认为小学教师水平不如初中老师大学老师,是对小学教师略带偏激色彩的评价。过去,人们认为小学课程的学习是琐碎无味的,其实质不然,小学教育是活泼生动的它的综合性强,形式和内容是丰富多彩的,更关注小学生的成长过程,在活动中,在游戏里,使小学生身心得到满足。由此可见,教育是小学教育专业和中学教育专业两者的共同性质,但是学校教育专业对教师更着重于艺术的培养,因此可以得出结论,小学教育并非枯燥乏味,它具有相当丰富的艺术色彩。

四、小学教育专业对专业教师的要求是极高的

小学教育过程中,教师不仅仅要教学生基本的读和写这些最基本的技能和方法,更重要的是培养小学生的学习能力,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为以后的学业之路做铺垫。同时小学教师应该陶冶小学生的情感与为人处世的优良品德,培养他们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乃至世界观,为他们的成长指引正确的大方向。教育工作者必须意识到,教育专业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学问。正因如此,小学教育工作不是人人都能做的,也不是每个教育工作者都能做好的。学生对小学教育专业的老师水平是很高的,这是一个小学教师对于自己专业能力最深刻的觉悟,因此教育工作者摆脱平庸,迈向教育的新高度,不断提升自身的文化素养及专业水平,如该学科的专业理论、专业思想、专业方法等等。只有实现站的高,才能达到看得远的目的,在追求更高的职业层次,在小学教育领域中教书育人,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的同时,为教育事业的发展,社会的进步作出贡献。

例如,小学教师在进行有关十二生肖英语单词的授教是,教师可以将十二生肖的卡片分发给大家,并结合教学目标语讲述十二生肖的来历,之后要求学生先利用中文回忆所听到的故事,然后再用简单的语文句子加以描述,达到了印象深刻的效果。此外伴随着计算机应用的普及,教学的许多课件都以多媒体的建议直观形式体现出来,有效的抓住了小学生爱玩。爱动、喜欢新鲜事物的心理特点。我们依然拿十二生肖的英语单词教学举例,教师可以把十二生肖的动漫图片显现在多媒体荧屏上,这样不仅仅丰富了课堂内容,也开阔了小学生的眼界,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助于学习效率的提升,有利于教学的高效进展。

由以上论述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小学教育专业完全符合教育专业学的标准,其专业性是毋庸置疑的,它应该得到学术界,乃至全社会的认可。同时我们知道,教师职业的专业性是有国家认可的,他们的职业道德是达标的教育文化知识和教育能力是通过层层考核的,教师职业的标准是如何定义的?专业代表着“专门化的职业、学业、学问的水平,”这些标准为我们解析教师职业的专业性提供了可靠的依据,因此小学教育专业在整个社会发展中是不可代替或者更换的。

小学教育的基本特点范文第3篇

教师专业标准的制定,首先是基于对教师专业地位和特性的确认。小学教育是整个教育的奠基工程,是一个人人生发展的重要阶段;小学教育虽然也是基础教育,但与学前教育、中学教育有不同的特点;小学教师虽然也是教师,但与其他类型教师有不同的专业特性。小学生成长的特殊地位、特殊规律和特殊需求,需要小学教师形成不同于其他教师的专业态度与行为、专业知识与能力。因此,“认同小学教师的专业性和独特性”是培养小学教师的基本前提。

分析小学教师专业特性必须以教师专业素质结构为取向,主要包括专业道德(或称之为专业精神、专业情意)、专业知识和专业能力。为此,《专业标准》从三个维度对小学教师的“专业理念与师德”、“专业知识”、“专业能力”进行了细致、专业的梳理和规范,进一步凸显了小学教师职业的专业特性。

小学教师专业理念的先进性与师德的崇高性。小学教师必须要有先进的专业理念和崇高的职业道德(即师德)。在教育实践中,师德的所有问题都是围绕着师生关系展开的,师生关系的核心是教师的情感问题,也就是要关心、热爱学生,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根据小学生的依赖性和向师性等特点,小学教师专业理念的先进性与师德的崇高性主要表现在特别有童心和爱心,最重要的是对儿童的感情和热忱以及个人的道德品质,还有正确的教育理想和信念以及对教育工作的使命感与责任感。

因此,《专业标准》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从职业理解与认识、对小学生的态度与行为、教育教学的态度与行为、个人修养与行为4个层面对“小学教师的专业理念与师德”提出具体要求,大到献身教育事业、遵纪守法,小到个人修养、言谈举止,蕴含着对小学教师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要求和教育理想与信念的培育。特别是在对待小学生的态度方面,本着“爱是小学教师的灵魂”这一理念,着重要求小学教师“富有爱心、责任心、耐心和细心”,“具有良好职业道德修养,为人师表”,并将保护小学生生命安全放在首位,将师德作为首要条件,实行一票否决。

小学教师专业知识的综合性。小学教育为小学生一生的发展奠定基础,为国家和民族培养各类人才奠定基础。根据小学教育基础性和全面性等特点,小学教师在专业知识方面不同于其他教师,更多地表现为一种综合性。小学教师不一定要求掌握某一门学科的高深知识,不要求成为某一门学科领域的专家,但要努力成为通晓人文、自然等多种学科知识以及在音体美等方面有一定特长的综合性、全能性的人才,成为儿童教育的专家,如斯霞、霍懋征、李吉林老师等。

因此,《专业标准》从小学生发展知识、学科知识、教育教学知识、通识性知识4个领域对“小学教师的专业知识”提出了具体要求。要求小学教师在了解和掌握小学生发展的知识和多学科知识的基础上,掌握所教学科的知识体系、基本思想与方法。基于小学教育综合性的特点,《专业标准》还特别要求小学教师关注所教学科与社会实践、少先队活动以及与其他学科的联系;要求教师掌握小学教育教学基本理论,关注通识性知识的重要价值。

小学教师专业能力的全面性。小学生的认知、情感在很大程度上带有形象性特征,容易受外部具体事物的影响。他们一旦对某种活动产生兴趣,便可以直接转化成推动其介入活动的内在动力,主动、积极地发展自己。小学生对教学活动外在表现的兴趣远远大于对教学内在内容的兴趣,因而,对小学教师的教学技能技巧、现代教育技术以及音体美技能的要求,比中学、大学教师更为全面。

《专业标准》从教育教学设计、组织与实施、激励与评价、沟通与合作、反思与发展5个层面对“小学教师的专业能力”提出具体要求。如根据时展的需要,要求教师“帮助小学生建立良好的同伴关系”、“将现代教育技术手段整合应用到教学中”等。关注小学教师专业能力建设过程中的独特性,如增加了体现小学教师教育教学特殊性的一项新能力要求,即“合理设计主题鲜明、丰富多彩的班级和少先队活动”;针对小学教育的特点,小学教师要“较好使用口头语言、肢体语言与书面语言,使用普通话教学,规范书写钢笔字、粉笔字、毛笔字”,这是《专业标准》中对小学教师提出的特殊要求。

小学教师的专业特性是通过专业教育、终身学习、自主研究和专业发展获得的。因此,开展小学教师教育的院校要将《专业标准》作为小学教师培养的主要依据,“重视小学教师职业特点,加强小学教育学科和专业建设。完善小学教师培养培训方案,科学设置教师教育课程,改革教育教学方式;重视小学教师职业道德教育,重视社会实践和教育实习;加强从事小学教师教育的师资队伍建设,建立科学的质量评价制度”,切实提高小学教师培养质量。

1 更新教师教育理念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贯彻实施《专业标准》,小学教师的培养要始终坚持“学生为本、师德为先、能力为重、终身学习”的教育理念。“学生为本”就是以“儿童的发展为本”,这是小学教育教学的终极目标。小学教师要“尊重小学生权益,以小学生为主体,充分调动和发挥小学生的主动性;遵循小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和教育教学规律,提供适合的教育,促进小学生生动活泼学习、健康快乐成长”。

“师德为先”既是《专业标准》倡导的基本理念,也是社会对教师的普遍要求,更是实现“学生为本”的必要条件。要“热爱小学教育事业,具有职业理想,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履行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依法执教。关爱小学生,尊重小学生人格,富有爱心、责任心、耐心和细心;为人师表,教书育人,自尊自律,做小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

教师的专业能力是教师教育理念、专业知识的载体,直接关系到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形成和发展。小学教师要“把学科知识、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有机结合,突出教书育人实践能力;研究小学生,遵循小学生成长规律,提升教育教学专业化水平;坚持实践、反思、再实践、再反思,不断提高专业能力”。

终身学习是当代社会的重要特征,是教师专业化的根本要求,也应是他们的一种生活方式和精神追求。小学教师应当“学习先进小学教育理论,了解国内外小学教育改革与发展的经验和做法;优化知识结构,提高文化素养;具有终身学习与持续发展的意识和能力,做终身学习的典范”。

2 创新教师培养模式

完整的培养模式应包括纵向学习时限模式和横向培养过程模式两个方面。从纵向时限模式看,目前我国培养本专科小学教师的模式有:初中毕业起点的五年制专科以及“5+2”、“2+4”模式,高中毕业起点的三年制专科、四年制本科等。在这些培养模式中,“5+2”模式虽然是培养本科学历小学教师的有效模式,但这毕竟是一种过渡模式,随着小学教师本科化的推进将会逐渐被其他培养模式所替代,而“2+4”(或“3+4”)模式是值得推广的培养模式。实践证明,以初中毕业生为起点的小学教师培养卓有成效。因其年龄小,可塑性大,可以培养掌握艺术技能的适合小学教育的教师。在最近举行的江苏省首届师范生基本功大赛中,一些高中起点培养学前教育和小学教育师资的本科院校师范生的教学基本功明显不如初中起点的五年制师范生。

当下,教师职业的吸引力显著增强,师范院校的生源质量也将会得到有效改善。在此背景下,人们更加关注和重视优化小学教师的培养过程。我国小学教师的培养模式,在学科方向上主要有综合型、大文大理型、先综合后分方向、分方向(如小学语文、数学、英语、科学、音乐、体育、美术、现代教育技术)等4种。根据小学教师专业知识综合性的特点,借鉴发达国家和地区的经验以及小班化教学的趋势,需要积极探索本科学历小学教师全科综合培养模式,即由高等师范院校专门培养的、掌握教育教学基本知识和技能、学科知识和能力结构合理、能承担小学阶段国家规定的各门或多门课程教学工作的小学教师。如我国台湾地区文化课实行包班教学,称为级任教师,音体美等技能学科的教师称为科任教师,担任一个年级的学科教学任务。我国小学的师生比与国外差不多,实施小班化教学的难度就在于缺乏全科型师资。2012年年底教育部印发的《关于深化教师教育改革的意见》中明确提出“完善小学教师全科培养模式”的要求,并将进行改革试点。这几年,我国的湖南、山东、浙江等省已开始探索培养全科小学教师,值得借鉴。因此,我们要积极探索大学文化基础教育与教师专业养成教育相融合的综合培养模式,既要注重学生在知识、能力和专业素质方面的发展,更要注重未来教师气质的培养和文化熏陶。

3 加强学科专业建设

学科专业建设是师范院校建设的根本,学校的水平和地位取决于其学科水平。师范院校要以学科建设为中心,以专业结构调整为指引,根据学科和专业发展的目标,依托学科营造良好的学术环境。小学教师的专业特性决定了小学教育专业的学科基础不同于培养中学教师的各个学科专业,小学教育专业的学科基础不是单一的任教学科或教育学科,而是由多种相关学科共同支撑的。

小学教育专业应将初等教育学以及小学各科课程与教学论作为重点建设学科,依托师范院校的学科优势,增强发展的后劲和活力。初等教育学是彰显小学教师专业特性、支撑小学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基础理论。初等教育学学科建设应当从研究小学生和小学教育的特点人手,立足于儿童心理学、儿童哲学以及小学教育特有的养成教育理论,探寻初等教育自身的内在逻辑和丰富的实践智慧,以此增强小学教育专业的学科意识,组建具有本专业特色和优势的学科队伍。要建立科学的质量评价制度,促进重点学科和特色专业建设,进一步强化育人是根本、质量是生命、教学是中心的意识,不断提高小学教师教育的质量和水平。

4 深化课程教学改革

课程是实现培养目标的关键因素,课程方案影响到人才培养的规格与质量。教师教育改革的核心是课程改革。要根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目标要求,落实教育部《关于大力推进教师教育课程改革的意见》以及《教师教育课程标准(试行)》,修改完善小学教育专业培养方案,构建体现先进教育思想、开放兼容的教师教育课程体系。

深化课程教学改革,要注重学思结合、知行统一、因材施教,把教师教育融入当地的基础教育,实现小学教师培养与基础教育改革发展的零距离对接。改革传统的小学教育学、心理学和教学法等教师教育课程结构,更新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和手段,采取模拟课堂、现场教学、情境教学、案例分析等多种方式,增强师范生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加强教师职业道德教育和养成教育,加强现代教育技术的开发和应用,着力培养师范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教师教育课程在广义上包括教师教育机构为培养和培训幼儿园、小学和中学教师所开设的公共基础课程、学科专业课程和教育类课程(或称“教育专业课程”),而目前颁布的《教师教育课程标准(试行)》是专指教育类课程,因此要根据小学教师专业特性、培养模式,抓紧研究制订小学教育专业的“公共基础课程”、“学科专业课程”的课程标准,便于学要求与开展教学质量评估。

教师职业是实践性职业。在小学教师培养过程中,既要重视学科专业知识教学,更要重视职业技能训练,为小学教育培养出基础知识扎实、职业技能过硬、能歌善舞、多才多艺的优秀小学教师。要坚持教师教育的“实践取向”,高度重视教育实习实践环节,建立长期稳定的教育实习基地和优秀小学教师共同指导师范生教育实习制度,实行“双导师制”。要落实师范生到小学教育实践不少于一个学期制度,以“临床教学”作为教育实习的基本模式,使师范生真正融入实习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中,将理论与实践、知识与技能有机结合起来,培养其职业情感和教育教学实践能力。

5 强化师资队伍建设

要根据《专业标准》要求,通过加强特色专业、精品课程和教学团队建设,不断提升教师的教育科研水平和教学业务能力。要坚持培养与引进兼顾,教学与科研并重,加强高端教育人才队伍建设。要完善重师德、重能力、重业绩、重贡献的教师考核评价标准,引导教师潜心教书育人。

小学教育的基本特点范文第4篇

一、从“理智取向”到“实践取向”:小学教育专业课程价值取向的转换

所谓“特质模式”,即通过对成熟专业的(如医生、律师)专业特征进行归纳式分析,形成“专业标准”,再以“专业标准”为参照目标来进行课程建构,希望学生通过相关课程学习,达到专业水平,步入专业的行列。“特质模式”一般分为三个基本步骤:一是形成“专业标准”;二是分析教师职业现状,找出与“专业标准”之间的差距;三是进行“专业化设计”,即采取措施缩短或消除教师职业与“专业标准”之间的差距。可见,“特质模式”是“泰勒模式”的具体应用,是以“专业标准”为目标,通过逻辑演绎的方法来编制课程的。“特质模式”简单、方便,易于操作和控制,与我国中学教育的特征存在一定程度的吻合。然而,与“目标模式”类似,“特质模式”的整个过程是“工具主义”的,是控制本位的,它同样忽视了教师的实际教学经验、知识的整体性和针对性以及教师和学生在教育过程中的个性发展,把教师和学生限定在预定的理性知识的“围墙”之中,极大地阻碍了教师与学生的自由发展。当把“特质模式”移入本科小学教师培养时,因其与小学教育的特殊性相冲突,产生了严重的“水土不服”,以至于出现了在各个院校的小学教育专业培养方案中“小学教育”专业特征不够突出;与教育学专业培养目标区别不大;对小学教育专业的教育类课程的广度、深度和针对性的理解存在偏差等一系列问题[3]。小学教育专业学生理论知识与实践能力相脱节的根源在于“特质模式”的理智取向及演绎式的研究方法。因此,要从根本上解决这一问题,必须转换价值取向与研究方法,重构小学教育专业课程模式。当前,伴随着诸如现象学、诠释学、民族志研究、叙事研究、案例研究等实践性研究方法的不断发展与完善,教师教育的实践性研究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由于人文社会科学知识属于批判型或解释型知识,是一种主客体统一的知识类型,因此,实践性研究是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根本方法[4]。实践性研究要求我们在实践取向下从小学教师现实的教学活动中来思考小学教育专业课程建设。教学活动的特性由教学活动的对象所决定。小学教学活动对象是以感性活动为主的低龄儿童,这就决定小学教学活动具有强烈的实践性———复杂性、生成性、变化性与创新性。小学教师的各种知识、技能、情意、信念必须整合到现实教学活动中,通过对现实教学活动的认识、理解、操控和艺术化才能彰显其价值;也只有在现实教学活动中生成和发展的小学教师,才能根据小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和教学活动特性保持其知识的整体性和针对性,生成其实践智慧。正因为如此,有学者才认为,“知识传授者”、“技能熟练者”和“研究者”的教师角色均不能恰当突出小学教师的职业特点,在现实教学活动中追求并拥有高度实践智慧的“实践家”才是当代小学教师新形象[5]。因此,实践取向下的小学教育专业课程建设的起点绝非教师的应然素质,而是充满实践性的现实的小学教学活动;所采用的方法绝非纯粹的演绎法,而是归纳与演绎相结合。

二、回归现实教学活动:小学教育专业课程模式构想

实践取向的小学教育专业课程模式强调从现实的教学活动入手,通过分析现实教学活动的结构和教师怎样实现对现实教学活动的掌控来建立课程模块,形成小学教育专业课程体系。

(一)教师掌控教学活动及其方式

教学效果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其中,教师因素具有主导性作用。没有教师的教学设计,各个教学因素便无法产生作用和合力,教学活动也就无从展开。关于“教师如何掌控教学活动”的争论由来已久,“教学是科学还是艺术”集中地体现这一争论。施瓦布在论述其课程探究的实践模式时指出,影响实践问题的教育理论是多元的,关于“教什么”和“学什么”等课程问题的抉择并不受单一理论的指导,而是根据学校课程的具体情况,有目的、有根据地对所有有关理论进行分析、选择,因此,“择宜”是解决课程问题的重要方式[6]。这为我们理解“教学是科学还是艺术”提供了思路:教学是众多因素综合作用的活动,每种因素的性质不同、作用方式不同,其用来解释的理论也不同,教学从本质上讲就是以各种方式(包括科学与艺术)综合运行的活动,任何一种单一的理论(科学的或艺术的)都不能全面解释教学活动的规律。所以,不论是“科学性”还是“艺术性”均是教学活动的基本特征,“科学”和“艺术”是教学活动运行的两种基本方式,也是小学教师掌控教学活动的两种基本方式。除“科学”与“艺术”两种基本方式外,在二者之间,教学活动是否还存在其它既具有科学性又具有艺术性的运行方式呢?有学者将“教学技术”作为教学“科学性”与“艺术性”的融合点,认为“技术类课程”是连接教育科学理论和教学艺术的重要课程形式,并由此形成了教学科学、教学技术、教学艺术的“三位一体教师教育新课程体系”[7]。因此,教学技术可被看作是教学从科学走向艺术的中介或转折点,同样,它也是小学教师掌控教学活动的一种有效方式。所以,整体性的教学活动以不同的方式运行着,其中科学的方式、艺术的方式是其两种基本方式,技术的方式是实现“教学既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的转化点,是教学活动运行的一种特殊形式。这三种方式紧密联系,相互转化,是小学教师掌控教学活动的基本的、有效的方式。

(二)小学教师掌控的对象:教学活动及其划分

显然,现实的教学活动是小学教师掌控的对象,考虑到小学教学活动的整体性,对教学活动进行划分须在系统论的观点下,遵循教学活动的整体性、结构性、动态性和有序性特点,从教学活动的基本属性———“时空”出发,以确保教学活动的本来面目。由此,我们将教学活动分为三大阶段:教学前活动、教学中活动和教学后活动。在每个阶段,我们用“教学实践问题”来展示教师要做的努力,即将教学活动转化为连续性的教学实践问题。

1.教学前活动。教学前活动是进行有效教学的准备性活动。主要解决三个实践问题:(1)怎样了解学生?(2)怎样认识教学内容?(3)怎样设计(连接学生与教材)过程?

2.教学中活动。教学中活动是教学前活动的具体展开阶段。在教学活动的常式(具有个性特征的教学模式称之为教学活动的变式)主要解决三个实践问题:(1)怎样呈现教学内容?(2)怎样帮助学生理解教学内容?(3)怎样对学生知识进行巩固、深化和升华?

3.教学后活动。教学后活动是教学中活动的延伸,是教学活动的总结与重新开始阶段。教学后活动主要解决两个实践问题:(1)怎样对学生的学习进行评价?(2)怎样对学生进行个别辅导?

(三)小学教育专业课程模块构成

以现实教学活动为基点,提高“教学活动———教师素养———课程体系”三者的一致性程度,是构建小学教育专业课程体系的基本思路。在这一思路下,将现实教学活动的三个阶段与小学教师掌控教学活动的三种基本方式相结合,形成基本的课程模块。每一个模块中有体现本模块主题的基本实践问题,将每个模块中的实践问题与小学教师掌控教学活动的方式相结合,则形成了以问题为导向的课程子模块。详细内容见表1。这样,每一个课程子模块都有其较为具体的实践问题,以问题解决为导向设置相应的课程,再通过过滤重复和宏观权衡,便形成了小学教育专业课程体系。

小学教育的基本特点范文第5篇

《Flash动画设计与制作》是一门偏重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专业类课程,教学大纲的要求大多是以掌握动画基本原理、熟练使用Flash软件进行动画设计为主,重点强调了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运用软件进行交互式动画创作的能力。然而《Flash动画设计与制作》作为小学教育专业师范生现代教育技术能力培养的一门主干课程,与其他高职院校或其他专业的培养目标有着明显差别,小学教育专业师范生学习Flash动画的主要目的是进行小学课件的设计与制作以及对已有课件的修改,其中设计课件是重点,而且自己独立完成课件并不是主要目的,强调会将共享的网络资源课件下载并进行修改。因此,本文根据小学教育专业的特点对《Flash动画设计与制作》这门课程的教学改革进行深入探讨。

一、小学教育专业《Flash动画设计与制作》课的教学反思

《Flash动画设计与制作》是一门艺术设计与数字媒体技术交叉的课程。对于小学生来说,他们的思维方式和学习特点决定了教师使用Flash课件是比较适合的,无论是课堂演示还是课后学习拓展,都有助于小学生的学习。对于小学教育专业师范生来说,学习Flash动画与其他专业的学生的目标有所差别,由于小学教育专业师范生在未来的工作岗位上并不是从事专门的软件开发工作,而是从事小学的教学工作,因此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其主要目的是能够进行小学教学课件设计、制作及修改。Flash课程的学习不仅开阔了师范生的视野,也拓展了他们的思维力和想象力,提高了动手实践的能力,有利于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当前《Flash动画设计与制作》课程的教学存在着诸多问题,比如教学方法陈旧,教学内容选择不合理,教材的选择缺乏针对性,考核方式不科学等,除此之外,存在的一个最为突出的问题就是与就业岗位相脱离。针对以上问题,根据小学教育专业的特点,查阅大量文献资料并分析整理,经过笔者多年的教学经验的积累和对收集的各类教学案例的分析,就小学教育专业《Flash动画设计与制作》课程教学改革的基本思路进行设计,并对本课程教学改革的实施提出一些可行性建议。

二、小学教育专业《Flash动画设计与制作》课教学改革的基本思路

Flash是一款具备将文字、图形、图像、音频及视频等多媒体进行整合的软件,在课件制作中得到广泛应用,尤其在小学各学科课件制作中使用较多,因为利用Flash制作的课件画面非常简洁,思路比较清晰,适合小学生学习的特点,更符合小学生的认知水平。笔者自2004年起承担小学教育专业《Flash动画设计与制作》课程的教学,在近10年的教学中不断地探索,根据小学教育专业师范生未来职业的需求,对本课程进行了多次教学改革的尝试,并取得了一定的效果。本课程教学改革的基本思路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教材的选择

在最初两年的教学中,由于刚从事本课程的教学而缺乏经验,选择的教材以技术内容为主,而且多为以工具、菜单等细化讲解为主的教材,忽略了Flash课件设计方面教材的选择,使得教材的利用率较低。因此近几年在选择教材时更加注重以实例为主的教材,而不是零散地介绍个工具的使用,同时十分注重课件的设计为主的教材的选择。

(二)目标和内容的确定

小学教育专业师范生学习本课程有两个方面的目标:一是学会Flash制作技能技巧,能够设计、制作和修改小学各科课件;二是利用Flash整合各类媒体,在小学各项活动中进行动画演示。针对以上两大目标,在本课程教学中笔者主要围绕“小学Flash教学课件设计与制作”和“Flash MV设计与制作”两项任务来确定教学内容,对相关教学内容进行重组。

(三)教学方法

本课程在大二下学期开设,学生已经先修了计算机基础和计算机语言类课程,但由于小学教育专业师范生计算机基础相对薄弱,而且每名学生掌握的程度也有所差别,因此在教学中主要采用分层教学法、任务驱动法、项目教学法,课堂中采用教师示范演示――学生练习――学生作品演示――教师总结的基本流程,并依据每节课的内容进行微调。近一年翻转课堂引起了相关学者的研究,笔者认为这种理念非常适合本课程的教学,因此也在不断尝试和改进。

(四)考核方法

本课程考核内容主要包括:出勤+平日单个项目练习(15%);单元综合作业(包括绘图、动画类型、元件及ActionScript语言,25%);Flash MV作品(30%);小学课件设计与制作(包括信息化教学设计,30%)。其中单个项目练习和单元综合作业每名学生独立完成,Flash MV作品和小学课件分组完成,每组3人。最后利用电子档案袋,将每名学生的所有作品进行归档。

三、小学教育专业《Flash动画设计与制作》课教学改革的实施

笔者经过近10年的教学,收获了很多经验,找到了更加适合于面向小学教育专业师范生教授本门课程的方法。本课程的教学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动手能力的培养,同时也突出学习者思维能力、设计能力、组织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等综合能力的培养和提高。在不断实施教学改革过程中,积累了一些成功的教学案例,笔者根据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启发,对本课程教学改革的具体实施流程进行设计。

(一)优秀作品展示

收集优秀的Flash MV作品和Flash小学教学课件,包括网络上下载和以往学生的作品,通过演示使学生了解本课程的学习目标,并感觉自己能通过学习达到目标,激发学生的学习愿望。

(二)任务驱动

将一学期的课程分解为两个主要任务:一是期中完成3分钟左右的Flash MV作品,二是期末完成小学某节课Flash课件。

(三)教学内容重组

以往教学中一般按部就班地按操作界面的内容逐个讲解,这样容易使学生感到乏味,因此依据上述两个任务,采用项目教学法,将教学内容重组,每个项目都要求写设计脚本及制作流程,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项目一:制作贺卡。主要是Flash绘图工具的使用、滤镜及逐帧动画的应用。

项目二:主题广告。主要是补间动画(包括运动引导层动画和遮罩动画)、时间轴特效、图形元件及影片剪辑元件的应用。

项目三:Flash MV。在前两个项目的基础上,综合应用所学知识,选取歌曲并会利用属性面板进行音频编辑,小组合作制作声画同步的Flash MV作品。

项目四:Flash课件。主要是按钮元件及ActionScript语言的应用。选取小学某科某一节课的内容,进行信息化教学设计,并进行课件脚本编写,小组合作完成课件的制作。

(四)教学方法

在每节课的教学中,基本采取教师示范演示――学生练习――学生演示――教师总结的流程。根据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相关理念,将几个主要知识点通过录屏软件录制详细的操作过程,学生先自主学习,教师再举例讲解以加深印象。选出掌握较快的学生作为每组的“小讲师”,帮助组员完成每个项目,这样即可以节约教师的指导实践,又增强了学生间的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