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财税体制改革的意义

财税体制改革的意义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财税体制改革的意义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财税体制改革的意义

财税体制改革的意义范文第1篇

2000年开始在安徽省农村普遍推行的农村税费改革取得很大的成绩:它对于减轻农民负担、规范农村分配关系、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密切党群关系、推动政府职能转变、促进农村社会稳定起到了积极的作用。然而同任何事物的发展变化一样,农村税费改革也具有两面性,在肯定农村税费改革积极作用的同时,也应该看到其存在的问题,农村税费改革存在问题的突出表现是乡镇财政收入的锐减,短期的办法只有通过加大转移支付的形式向乡镇政府提供行使法定职责的资金保证。

转移支付制度就是通过上级财政的转移支付解决地方财力分配不均问题。其应遵循的原则应该是:(1)保运转原则,乡镇政府应该有足够的资金满足其法定的支出需要。(2)均衡性原则,转移支付应与乡镇政府财政需要成正比,与财政收入能力成反比。(3)透明原则,转移支付资金的分配应该公正合理,杜绝拨款过程中的寻租行为。(4)激励原则,转移支付资金分配应激励乡镇政府开源节流,培植地方财力和税基,控制无效率的财政行为。

二、农村税费改革后对乡镇财政转移支付的模型设计

农村税费改革后对乡镇财政转移支付的模型设计应尽量考虑宏观因素的影响,尽量淡化主观因素的干扰,提供一套相对均等化的转移支付公式,并用2000-2002年180个乡镇的数据在农村税费改革后计算乡镇财政能力和支出需求,其目的在于说明各乡镇在相近的行政能力情况下能提供相近水平的公共产品或服务,对于乡镇财政能力,应进一步扩大经济税基乘平均有效税率的计算范围,对于乡镇的支出需求,应按“单位费用×单位测定数值×成本差异系数”的思路进行测算。

(一)乡镇财政收入的估算

明确农村税费改革后对乡镇财政转移支付的力度,首先要计算各乡镇的标准财政收入。所谓标准收入是指在各乡镇平均收入努力程度下按照各项乡镇税收所对应的经济税基估算出的收入能力,它反映的是各乡镇政府应有而非实有的收入规模,由于数据及测算技术等方面的原因,难以采用“经济税基×平均有效税率”的方法估算标准收入,只能根据收入的主要部分进行测算,由于农村税费改革是在不太发达的地区推行,而在农业大区的阜阳市,乡镇财政收入主要来自农业税收,工商税收只占很小一部分,因此估算乡镇财政收入的公式如下:

Ci=0.0707AGDPi+0.0650SALEsi

式中,Ci是i乡镇的财政收入能力,AGDPi是i乡镇农业生产总值,SALESi是i乡镇社会商品零售总额,0.0707和0.0650分别是农业的有效税率和有效工商税率(根据近三年来实际数字测算而来)。

(二)财政支出的估算

乡镇财政支出的估算就是计算标准支出,标准支出是指在各乡镇同等的支出效率前提下,乡镇政府达到均衡范围内公共支出项目均等化所需的支出,它要求考虑乡镇政府提供公共服务所存在的客观成本差异,标准财政支出计算的依据主要是国家有关财政支出的规定和影响财政支出的客观因素。

1.确定乡镇财政的支出项目

由于乡镇一级政府社区层次较低,财政收支活动相对简单,因此,乡镇财政支出的类别以及决定因素以及根据阜阳市180个乡镇的统计资料每类支出所占的比重如下:(1)教育支出:是由在校学生决定的在编教师和平均受教育年份决定,它占财政总支出比重为0.414。(2)行政管理支出,是由乡镇总人口数决定的,它占财政总支出比重为0.226。(3)卫生支出:是由乡镇人口总数和人口平均寿命决定的,它占财政总支出的比重为0.007。(4)社会福利支出,是由乡镇离退休人员数以及下岗失业人数、优抚对象人数决定的,它占财政总支出的比重为0.201。(5)基础设施维护支出,是由乡镇拥有乡村公路长度、基础设施新旧程度决定,它占财政总支出的0.072。(6)其他服务,是由人口决定的,它占财政总支出比重为0.080。

计算标准财政支出必须选择适当的变量,其选择原则:(1)这些变量是决定标准支出的关键因素。(2)这些变量的统计数据容易获得。(3)要避免重复计算。

2.计算各类支出需求

各类支出需求的计算要求按影响财政支出的因素核定各乡镇的标准支出数额,凡是乡镇财政能满足标准支出需要的,上级财政不再转移支付,对乡镇财政不能满足需要的,属于收入努力不足的部分,由乡镇财政通过增收解决支出需要,但通过增收仍不能解决的部分,其财力缺口作为计算转移支付的依据。

(1)对教育支出的计算

NiE=aE×TEACHERi×εE

式中:NiE是i乡镇对教育的支出需求,aE是每个在编教师每年的标准工资额补助费办公费,阜阳市180个乡镇每个在编教师年工资额为7272元,补助费办公费应在标准工资额基础上按一定比例加成,或者确定一个标准绝对额,TEACHERi是i乡镇在编教师总数,它是由在校学生总数(STUDENTi)确定的,IEACHERi=STUDENTi×1/23(1/23是加权平均师生比例),εE是修正系数,它可根据不同乡镇居民受教育年限水平确定超编比例。

此公式计算出的乡镇教育支出有两个特点:(a)乡镇的教育支出需求与在校学生总数呈正相关。(b)乡镇的教育支出与居民平均受教育年限呈负相关。

(2)对行政管理支出的计算

NiG=αG×OFFICALi×εG

式中:NiG是i乡镇行政管理的支出需求,αG是每个在编行政人员的标准工资补助费、办公费,OFFICALi是行政人员总数,它是由该乡镇人口总数(P)和官民比例(I)确定的,即OFFICALi=Pi×Ii,εG是修正系数,它是指按规定确定的超编和定补人员的比例。用这个公式计算的乡镇行政管理支出的特点是它与乡镇人口总数呈正相关,与官民比例亦呈正相关。 (3)对卫生管理支出需求的计算

NiH=αH×H×εH

式中:NiH是i乡镇对卫生的支出需求,εH是乡镇财政对每个乡村卫生院的标准差补额,H是该乡镇的乡村卫生院数,它是由乡村人口总数决定的,εH是修正系数,它是由各乡镇人口平均预期寿命制定的。

此公式计算的乡镇卫生支出需求的特点是:A.乡镇卫生支出与乡镇人口总数呈正相关。B.乡镇卫生支出需求与乡镇人口平均寿命呈负相关。

(4)对社会福利支出的计算

Nis=αs1×OLDi+αs2×UMPi+εs

式中:Nis是i乡镇对社会福利的支出需求,αs1是离退休人员的平均工资补助费,OLDi是乡镇离退休人员数,均是乡镇下岗失业人员的标准补助额,UMPi是乡镇下岗失业人员数,εs是修正系数,是乡镇优抚对象五保供养人员所占的比例。此公式计算所得的乡镇社会福利支出需求与人口总数、老年人总数、下岗失业人员总数都成正相关。

(5)基础设施维护支出计算

NiI=αI1×LRi+αI2×MHi+εI

式中:NiI是i乡镇对基础设施维护的支出需求,αI1是每公里乡村公路的维护修理费用,LRi是i乡镇拥有的乡村公路总长度,αI2是规定的每间房屋的修缮费用,MHi是i乡镇拥有的房屋总数,εI是修正系数,即乡村公路和房屋新旧程度的调整数额。

用这个公式计算的对乡镇基础设施维护的支出需求的特点有:A.某乡镇对基础设施维护的支出需求与拥有的乡村公路总长度和拥有的房屋数量呈正相关;B.与乡村公路和房屋新旧程度呈负相关。

其他服务的支出需求(Nio)与人口总数呈正相关。

3.将i乡镇的各类需求加总得该乡镇财政总需求

Ni=NiE+NiG+NiH+Nis+NiI+NiO

需要说明的是:用这个公式计算的乡镇财政总需求撇开了各乡镇在提供相同服务时的成本差异,严格说来应该用成本支出的差异进行调整,但是农村税费改革的试点有着很强的区域性,各乡镇提供服务时的成本可能会有差异,如不同乡镇负债不同,下岗失业人员不同,供养离退休老人五保老人不同,这些在乡镇机构改革后都作了硬性规定,并且在每项支出的计算中都已调整过了,因此,各乡镇提供相同服务时的成本差异不需要单独调整了。

(三)对乡镇财政转移支付数量的确定

根据以上计算,对每个乡镇财政转移支付的计算公式为

Ti=Ni-Ci员之家版权所有

此公式假设对乡镇财政的转移支付完全用于弥补乡镇财政支出需求与财政能力之间的差额,即对乡镇财政转移支付的100%为均等化转移支付,这与现实转移支付的分配模式差距甚远,在当前不可能做到,可考虑在今后财政的转移支付资金分配中,逐渐提高均等化比重,即目前转移支付资金40%-60%按均等化方式分配,其余的仍按老办法分配。

三、模型验证和分析

仅设计模型是不够的,还必须根据经济能力与转移支付的联系进一步验证对乡镇财政转移支付的规则,乡镇经济能力越强,转移支付的数量越少,乡镇经济能力越弱,转移支付的数量越多,然而在转移支付均等化条件较差的情况下,对乡镇财政的转移支付存在着长官偏好,致使对乡镇财政转移支付资金分配的严重不足,本文用大小样的数据予以说明,选取的大样本是我国最早实行农村税费改革的太和县,该县从1994年开始实施税费改革,有着很强的典型性。选取的两个小样本,一是城乡结合部的A镇,该镇土地较少;工商业较发达,财政收入主要依靠工商业,农村税费改革对该镇财政收支影响较小;二是传统农区的B镇,乡镇财政收入主要依靠农业税,农村税费改革对该镇财政收支影响较大。根据上述模型计算得出以下三级典型数据:

从下表中,我们发现:第一,财政收入是决定对乡镇财政转移支付规模(除体制补助、两税返还外)的决定因素,乡镇财政收入高,可以减少甚至不需转移支付。第二,转移支付资金分配的均等化程度水平不高,既然转移支付的主要目的之一是弥补地区差距的,农村税费改革造成乡镇财政收入的锐减,迫切需要加大转移支付的力度,而现实的转移支付仅满足需求的12.21%和13.56%,显然太小了。

表农村税费改革后乡镇财政转移支付情况

项目太和县31个乡镇A镇B镇

实际财政收入117771336.5382.8

财政支出需求285411208547.1

财政实际支出117771256.3382.8

转移支付资金需求167640162.3

已实现转移支付2044022

尚需追加转移支付147200160.3

四、结论及政策性建议

财税体制改革的意义范文第2篇

【关键词】财政税收 改革 体制

我国财税体制改革的核心问题是财税资源的有效配置问题。在配置方式上,主要是从理顺分配关系入手,然后在“集权”与“分权”关系上寻求平衡,最终是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新型财税体系。当前,我国继续处在经济社会发展重要战略机遇期和社会矛盾凸显期,改革发展稳定任务艰巨繁重。我们要深刻认识新形势下深化财税体制改革的重大意义,立足我国国情,借鉴国外有益经验,坚定不移深化财税体制改革,更好为改革发展稳定大局服务。深化我国现有财政体制具体有如下几个建议:

一、财税改革必须由“放权让利”走向“制度创新”

伴随着改革的逐步深化,原有的财政税收制度暴露出越来越多的缺点,我们应当从实际出发深入调研,结合我国自身国情和外国先进经验的基础上,逐步改革、完善现行的财政税收体制,才能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为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做出新的贡献。经济体制改革一直是制约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一道关卡,因此,改革的第一步务必是“放权让利”。在农村地区应大力推进,充分扩大农民劳动积极性,并实行农副产品的竞争定价,使农民真正得实惠,除此之外,还应调整农业税收结构,减少农民在税收方面的负担等等。在促进地方经济发展方面,应在适当的情况下提高地方政府的职权范围,促进他们在发展经济、组织招商引资、扩大地方生产等方面的积极性,形成地方财政的“承包制”,也就是合理分配中央与地方的财政分配和职权,增强了地方政府的自主性。反之,由于职权和责任过度集中,导致宏观经济调控无法落实,这就限制了地方乃至整个国家的经济发展。十四大确立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经历史证明是切实有效的,因此务必长期贯彻执行,不断促进制度的创新和发展,最终提高全社会的经济水平以及前进步伐。

1994年开始的财政税收制度改革开展到现在已经有一段时间了,分级财政体制的试行经实践检验是与市场经济并行不悖的,应继续大力推广。下一步工作中,要继续加强税制改革,强化职权与利益的分配关系,继续推进分税制,规范政府和企业以及个人之间的权力关系。

二、财政职能的转换必须和政府职能的转换同步进行

尽管为了使改革顺利推进,不得不保持了地方的既得利益格局,在存量上依然存在包干制的痕迹,但在增量的安排上,则倾向于向新的体制过渡,这标志着财政体制改革迈出了关键性的一步。

鉴于市场和政府在社会资源配置中所处的地位不同,财税体制的作用方向和政策效应,主要是解决所谓“市场失灵”,而不是实行过去那种排斥市场、替代市场、政府配置包打天下的管理和政策。与政府角色的这种转变相适应,财税体制和政府的财税政策,也必须从旧体制下那种政经角色不分、职能不分,以干预微观经济活动为己任的状态中彻底摆脱出来,转到切实分清政府的行政管理职能和所有者职能,以宏观调控为重点,以弥补市场缺陷、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为基本着眼点,为各种所有制企业、各类市场主体和投资主体创造公平竞争环境,为全社会提供必要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的轨道上来,以充分体现政府的“社会性”和政策的“公共性”,体现现代市场经济中政府应有的经济角色职能和地位,这样,分税制才能建立在坚实的基础之上。

三、各级政府的财政收入来源、收入机制必须规范化

由于改革是从放权让利起步的,在改革向前推进的同时,随着大一统的财政体制的逐渐淡出,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要求的新型公共财政模式并未及时建立,故收入增长特别是中央财政汲取收入的能力受到很大制约;而在支出方面,政府并不能立即从旧体制所界定的职能中退步抽身,并且还要承担市场经济体制所要求的新职能,承担改革成本的巨大需要,致使财政支出节节攀升。为缓解收支矛盾,中央政府只能默许各地方、部门、单位以收费方式筹集公共收入。而这一默许又进一步削弱了税基,加剧了预算内财政收支的矛盾,从而更强化了对税外收费的依赖。“乱收费”大面积地制度化,使相关的法定制度形同虚设,社会陷入一个令人欲退不能的体制怪圈,严重地损害了政府财政收入来源和收入行为的权威性。

近些年来,在非税收入绝对额及其增长速度均高于税收收入增长额度及其增速的情况下,政府真实收入来源的混乱。因此,认真分析这种状况,尽快改革现存的费税体制,规范各种政府的财政收入来源,就是深化财税体制改革的一个重要的内容,也是我们应该总结的一条经验或教训。

四、正确处理财政与经济之间的良性互动关系

长期以来,政府财政过多地介入竞争性领域,以直接投资或财政补贴形式资助国有企业发展,这不仅无助于优化资源配置,导致财政资源在使用过程中的巨大浪费,而且也扭曲了公共财政的目标,无助于促进经济社会的长期稳定健康发展。从发展经济学角度看,经济发展不同于经济增长,它是一个伴随着社会成员整体生活质量提高和社会进步的经济增长过程,是一个综合性社会指标。公共财政过度注重经济增长,忽视其他的目标,可能导致“没有发展的增长”格局。为此,从优化资源配置方式的角度来看,财政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不应体现在财政对竞争性领域的直接投资,对国有企业的补贴,而应按公共财政原则的要求,体现在如何投资于基础设施和其他公共品领域,如何为社会经济的协调发展以及各经济主体的公平有序竞争提供一个适宜的环境,如何促进社会公平,消除二元经济带来的不良后果,以此促进社会经济的结构优化和整体质量的提高,形成财政与经济之间的良性互动关系。

参考文献:

[1]王恩胡,铁卫:深化财税体制改革的思路与对策.宏观经济管理.2009.

[2]胡钟毅:深化财政税收体制改革.现代经济信息.2009.

财税体制改革的意义范文第3篇

关键词:财政税收体制改革;模式创新;规范化发展;方法探究

财政税收关乎我国经济实力提升、经济发展进程以及社会安定和谐等方面,是满足整体发展需求的基础性财政项目。但目前财政税收体制还有缺陷,在发挥指导以及规范实际应用环节的作用上仍然不充分,这直接阻碍了税收工作的后续开展,严重情况下会让税收职能作用发挥受到限制。因此,加大体制改革力度,在体制改革基础上推动模式创新是有其必然性的。

一、促进财税体制创新改革的意义

第一点,财税体制的创新改革以科学发展观为立足点,科学合理的财政税收体制可以帮助企业减轻资金负担,增强自身的资金实力,并能够运用资金来提高自身的创新能力,推动区域的协调性发展,最终为和谐社会的建设作出贡献。第二点,财税体制的改革符合收入分配改革的实际需求,它是收入分配改革的核心内容,能够直接影响到人民的收入增减情况[1]。第三点,财税体制的改革可以提高公民对中国政府的满意度,促进社会的稳定和谐。有研究调查发现,中国大部分的税收居民认为宏观税负过重,另外财政支出不合理,这影响到公民对政府的工作评价,同时给社会稳定性带来影响。总之,在新的时代背景之下,促进财税体制的改革最终有利于社会经济焕发新光彩,为社会的稳定和谐做出贡献。

二、目前形势下我国财政税收体制改革中出现的问题

(一)财政税收管理问题

中国在开展财政税收管理工作的时候并没有坚持部分基本原则,国家或者相关部门颁布的法律规章制度并没有得到彻底的执行以及落实,财政税收管理工作人员也没有良好的意识,缺乏紧迫感以及使命感,对于管理工作没有认真地担起责任,同时,他们也缺乏实际的管理工作经验[2]。

(二)财政税收的监督问题

在财税收管理体制改革的过程中需要有科学严格的监督,从多个监督角度出发解决多方面的问题。但就目前来看,中国的财政税收监督体系依然有很大的问题存在,监督部门的工作人员缺乏监督工作经验,这对财政税收体制改革造成了阻碍。

三、财政税收体制改革中创新模式的路径解析

(一)健全完善转移支付体系

要实现转移支付多元化,需要将常规性质的转移支付和具有约束性条件的转移支付的壁垒打破,实现贯通性的融合,在优化配置结构的前提下,使得资源来源形成固定的模式,并且坚持以同一条路径运行以及发展。由此需要根据不同部门的职能方向,不断地增加常规性转移支付的比例,直到达到标准的制定范畴之内,接着应该优化调整专项的转移支付,最后,需要将两者进行综合性的判断分析,恰当调整两者比例,整合出最合理的结构配置[3]。

(二)促进财政税收体制的完善

为了实现社会经济的长远性发展,需要加大力度建立及完善我国的财政税收体制,这需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方向和指导力量,特别关注个人所得税等微观层面。具体来说,在标准范围里,应该合理强化个人所得税的改革力度,当条件需求达到了界定的范畴时,就应该加征物业税,并且相应地调整与自然生态环境有关联的税种,同时要提高项目开发环节的税收指数。在以前的税收结构中,直接税和间接税的相对比重缺乏科学性以及合理性,由此可见,在现实应用过程中,需要对此进行适时的改革以及完善调整,需要在原来的基础之上改变税收主体的模式,而对于地方区域,需要结合当地经济现实情况,以及中国具体的国情,更快更好地推进改革的进程。除此之外,对于个人所得税以外的税收,需要合理适度地降低标准,以此来保障税收公民的合法财产所有权。

(三)促进财政体制分权分级

推动财政税收体制的改革,重要目标在于通过分级管理优化各级财政税收,根据不同的财政税收管理模式,推行分权分级,最终为财政税收模式的创新打下坚实的基础。财政税收体制的改革要和分权分级结合起来,根据具体的财政税收规章制度要求,确保分权分级管理可以有效实行,实现财政税收体制与对应制度管理要求的有机结合,由此为财政税收的后续进一步优化管理提供优秀的前提条件。财政税收体制的改革需要以财务综合管理和控制为根本出发点,加强统筹管理,让财政税收管理可以有效帮助解决财务管理中出现的问题,并且可以做好税收管理问题的实时监督以及监管,实现并且保障财务管理中的合理支付[4]。

(四)推进财务人才队伍的建设

在任何行业或者领域里面,在发展过程中都少不了人力资源的支撑。所以我国的财政税收体制在有序改革的过程中需要重视人才,培养人才,应用人才。在日常的财政税收管理工作中,管理人员以及执行人员都是重要的中间角色,特别是在实行分权分级的财政税收管理的过程中,每个层次范围的财政税收工作管理者以及执行者都需要拥有相匹配的综合素质和合格的个人技能水平,必须保证可以达到具体工作岗位的需要标准。详细来讲,首先在开展整体性的管理工作时,要树立人才优先工作的理念,对财政税收部门做好内部管理,推动完善财政税收管理部门中的人才利用机制。其次,在合理利用人力资源的过程中需要对部门的工作人员进行阶段性的更新技能的培训,使得他们掌握的工作技能可以适应时代的发展,和对应的工作要求相匹配。

(五)加强财政预算以及监管

在我国的财政税收管理工作当中,最应该重视的是财政的预算工作以及财政的监管工作。做好财政的预算工作可以保障我国将来经济发展的科学合理性、有效性以及严谨性[5]。同样地,做好财政管理监督工作可以保障我国财政工作在开展过程中遇到问题时,可以通过实时的监督尽快地找出问题的根源,快速地解决。根据上面所说的,财政税收部门在进行体系改革以及管理工作时,需要加大财政预算以及管理监督的力度。和国际上许多国家一样,我国的财政支出管理同样也在朝着纵深改革的方向发展,和其他国家相比,我国的财政税收管理工作比较严谨,并且我国在财政税收管理工作中对财政预算和监管投入更多,并且会重点关注两者的把控力度。

四、财政税收体制改革模式的规范化发展途径

(一)促进财政收支矛盾问题的解决

从我国目前的财政税收规范管理的情况来看,各个地方的财政收入与支出不平衡的问题比较普遍。正因为如此,国家在推动财政税收体制改革的时候需要从财政收入与支出这个角度出发,对于财政收支的管控应该更加严格与规范,使得地方能够提高税收水平,保证可以满足调节当地经济的需求,对自身的财政收入与支出的管理要达到规定的标准。与此同时,财政税收的进一步规范以及发展进步,可以促进财政税收工作在实践中不断创新,这对于我国的财政税收体制的改革发展有着积极的意义[6]。规范财政税收体制需要了解不同债务的具体情况,对债务进行科学合理的分析,健全完整的债务管理体系,从而可以提高财政税收的全盘掌控能力,确保财政和税收的工作可以有序开展,为更好地控制和管理工作提供必备的条件和良好的环境。在财政税收体制的规范化过程当中,应该要保证这个体制可以安全平稳地运行,要注意把税收的征缴方式和征缴力度,与当地实际的经济情况结合起来,尽快实现财政税收的全面化管理。

(二)促进支付环境的改善

促进支付环境的改善,对于支付的规范化管理是有关键性作用的作为支持,需要有科学合理的管理制度作为支撑,让财政收支可以在全面规范化的管理中变得更加合理、规范。与此同时,规范化的发展应该是在财力有效控制这一前提条件下实现的,这可以为资金的高效管理提供良好的环境。税负征收模式应该和规范化控制管理有机结合起来,通过创设优良的管理环境,让税收模式逐步朝着纵深改革方向发展的同时,可以引导并且稳定财务管理的健康运行,确保财务管理的模式以及相关要求做到高度匹配。

(三)促进预算约束机制的完善

实现财政税收的规范化,就需要加快预算机制改革,推动预算管理实现创新以及改革,给预算的实施提供良好的环境。在财政税收的规范化过程中,必须把资金的运行以及管控效率综合起来看待,进一步优化以及创新管理模式,为财政税收管理模式奠定优质基础。与此同时,预算约束管理应该和预算监督体系统筹起来,共同构建科学的管理制度以及体系,为财政管理的优化以及创新提供基础性条件。在推行规范化发展的过程中,需要秉承公开、公正、透明、科学且合理的原则,加快相关制度的建设,从而可以实现多元化的监督和管理体制发展。

五、结语

我国需要根据具体的国情,促进财政税收体制的进一步改革,并积极学习外来的先进经验,在此基础上再结合我国国情进行改革以及优化。同时,相关的部门需要共同努力,促进公共财政体系以及相关制度的进一步发展,从而可以规范化我国的财政税收,最终实现财政税收体制改革模式创新以及规范化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郑霞.我国财政税收体制改革模式创新与规范化发展探究[J].新财经,2019(06):53-54.

[2]李海娥.财政税收体制改革模式创新与规范化发展[J].理财(财经版),2019(11):24-25.

[3]罗雪萍.财政税收体制改革模式创新与规范化发展分析[J].市场周刊理论版,2019(26):91-92.

[4]袁孔鹏.财政税收体制改革模式创新与规范化发展分析[J].智库时代,2019(45):40+47.

财税体制改革的意义范文第4篇

财政税收体制,是关于社会收入和资源在政府以及政府各部门与人民之间的配置安排,对我国社会经济行为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一方面,财政税收制度的一大特点就是企业按其隶属关系交纳相关的企业所得税,换句话说,地方企业要向地方政府交纳所得税,而中央企业需向中央政府交纳企业所得税。这在客观上鼓励了地方的保护行为,对本地企业的发展具有积极推动作用;另一方面,现行的财政税收制度具有社会行为规范的意义,国家和政府按照公平合理的原则进行征税,以便为社会树立行为典范,对促进政府管理社会经济秩序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我国目前财政税收体制中所存在的问题

2.1预算管理体制存在很多不足

对财政税收体制改革来说,其各部分改革的进程存在着相应差距。与收支管理体制改革尤其是税收体系和财政收入分配体制改革相比,我国预算管理体制的改革具有相当程度上的滞后性。虽然目前我国在预算管理体制的改革方面取得了相应发展,但预算体制覆盖范围小,缺乏有力的监督管理机制的问题仍没有解决。一方面,财政预算无法完全被政府财政收支工作涵盖;另一方面,内部约束无法成立,财政预算管理不能得到有效的管理和监管,使得改革过程中存在的实质性问题得不到解决。

2.2财政税收体系和财政收入分配体制存在局限性

就目前我国的情况而言,政府收入体系并不十分完善,而财政税收体制结构也存在相应不足。根据目前各级政府收入分配情况来看,大致呈现“向上集中”的趋势,地方政府与中央收入划分的缺陷,不利于地方财政收入的持续增长和宏观调控的实现。同时,目前的地方财政税收体系并不完善,其结构也不合理。地方税收受中央税收政策调整的影响较大,导致其稳定性较低,且地方税收入的规模也相对较小。

2.3民主管理不够完善

政务公开、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制度是新时期党的建设工作中的一项核心任务。这一制度的关键内容是财务公开、民主理财。但目前政务公开和民主管理制度在我国的部分单位和地方并没有得到很好的落实。虽然在我国许多地方和单位都成立了民主理财的领导小组,但其成员很多都是由领导指定的,并不是通过民主选举的,根本无法起到监督的作用。

3加强我国税收体制改革的决策

3.1建立符合我国国情的财政税收体制

财政体制改革应与各级政府的事权相对应,并结合我国现阶段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在明确各级政府层级的前提下,必须合理划分各级政府的事权和支出责任。首先,从财政支出的角度来讲,要使各级地方政府与中央的支出比重变得合理化,就应适当地增加省级政府和中央的直接支出责任,达到减轻地方政府的财政负担和支出责任的目的。其次,从财政收入角度来看,应合理划分各级地方政府与中央政府的收入比例,科学合理地提高中央政府的收入比重。

3.2建立完善的财政预算体制

建立完善的财政预算体系,关键在于将财政预算方案的执行与预算的编制进行有效分离,有效地预算和规划好国家的长远发展目标,协调好短期预算规划与中长期预算规划,建立一套合理完善的财政预算体制。逐步调整和扩大预算范围,完善财政预算管理体系,以满足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要想建立完善的预算体制,还必须增加社会保障方面的预算和社会资本预算等方面的内容,在财政预算管理体制中纳入各级政府部门所涉及的财政税收活动,以达到保证财政预算,真实反映政府部门的实际财政税收的收支状况的目的。

3.3健全财政转移支付体系,建立分级分权财政体制

要想完善财政转移支付体系,一方面应提高一般性转移支付的比例,合理搭配专项转移支付与一般性转移支付,妥善处理转移支付的结构比例;另一方面,还应改革转移支付的分配方式,建造合理公平的资金分配体系。建立分级分权财政体制对推动我国财政税收体制改革来讲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应合理划分各级政府以及政府部门之前的分级分权财政体制,加大中央政府的收入比例和直接支出,减轻地方政府的财务管理压力;规范管理地方政府的支出,给予适当的财政权力,控制好财政自由。

4结语

财税体制改革的意义范文第5篇

一、优化税收治理环境,深化财税体制改革

治理国家政法为先。税收法治是我国整个法治进程的有机组成部分,从更深层意义上讲,它将影响到国家的经济能力因此,营造良好透明的税收环境,增强群众的依法纳税意识,进而适当调节收入水平,有利于促进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稳定。另一方面,在后金融危机时代到来时,我国也在积极致力于深化财税体制改革。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财政体制改革不断推进。特别是在面对国际金融危机严重冲击的形势下,良好的财税体制可以有效遏制经济下滑的势头。具体来讲,在后金融危机时代,财税体制改革着手于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完善个人所得税制度,调增个人所得税的免征额,对缩小贫富差距起到了促进作用;其次,增值税转型改革,指讲目前实行的生产型增值税转为消费性增值税,鼓励企业技术改造。这是我国在单项税制改革方面减税力度最大的一次,每年减收超过1200万元;最后,调整个人住房转让营业税,良好的构建了和谐的征纳关系,有利于公平的税收制度的完善。

二、增加财政支出,优化公共财政收支体系

政府在减少财政支出时的随意调整,会造成公共服务水平的降低和生产力的扭曲,良好的基础设施(交通、通讯、电力)和社会服务部门(教育、卫生、社会保障)对经济有很好预期作用,应当是财政支出的重点保障对象。但我国以行政管理支出和国防支出为主的维持性支所占比重偏高,而社会支出所占比重偏低,该举破坏了民生支出的保障制度,削弱了政府为群众服务的能力。因此,优化公共财政收支体系刻不容缓。例如,“三农”支出中对农民的直接补贴,增加对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建设支出等。政府支出应该向农村方向倾斜,这将对整个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具有深远的意义。更深层来讲,政府财政政策本身的内容表明了它富有效率性这一性质。在后危机金融时代,调查表明,那些经济基础较好、科教文卫水平较高的中国东部地区,地方政府通过增加财政支出,扩大财政规模进一步推动了经济和社会水平的提高,财政支出效率不断增加。

三、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协调配合

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作用机制和效用存在不同之处,政府应该理智明确根据不同的宏观经济目标适当巧妙搭配,将二者进行协调结合,以便起到理想的宏观调控作用。丁伯根指出:你可以安然地接受这样一个命题,为实现N个目标,就必须有N个政策。但宏观经济政策只有财政和货币两种工具,因此需要慎重将政策角色进行分工。回顾历史,金融危机爆发后,中国在受到较大打击后,采取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和积极的财政政策来应对。两条政策双管齐下所带来的是“保八”增长目标的成功实现。然而,过多的货币供应量直接导致了通货膨胀效应的出现,这并不是我们希望看到的。如今的后金融危机时代下,中国在制定宏观调控政策时谨慎选择。2012年上半年,央行分别调低了存款准备金率和存贷款基准利率,这一微调的货币政策虽然会让房地产市场出现一定的回暖,但所带的通货膨胀效应将进一步增强。因此,财政政策必须发挥核心作用,在中国基础设施接近饱和的状态下维持这一势头,应用大规模的减税来减轻企业负担,合理利用政府投资,夯实未来经济发展基础。同时,货币政策的约束性应进一步加强,但靠增加货币供应量是无法解决的,应把控制通货膨胀作为主要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