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农业合作社现状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 农机专业合作社 发展 现状 措施
[中图分类号] S2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1650 (2013)12-0176-02
前言
南陵县现阶段采取多种扶持措施,并包括以合作社的形式进行农业改革,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也呈现出较好的发展态势,激发了广大农民的工作积极性,大大促进了安徽省农业的发展,同时采用的农机化也大大的提高了效率,对现代农业也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一、农机专业合作社的发展
近年来,随着国家对购机补贴的不断增加,安徽省购买农业机械的热情极高,安徽省南陵县作为一个国家级现代化农业试点示范区,农业有了较快发展,同时农业合作社和农机专业合作社不断发展壮大。
1.发展中采取的主要方式
1.1对领导机构的强化
安徽省对于各级农机主管部门进行强化型的组织领导,改变方式、改革创新,切合落实好农业合作社的建设工作。
1.2政府的支持
政府的高度重视是其发展的重要标志,国家也出台政策对购机需求的补贴。同时对于全程农业机械化试验示范区项目的建设和农业机械化在全省范围内提供了资金支持。
1.3经验管理水平的提高
在南陵县日趋成熟的农机专业合作社的日趋壮大的同时,管理水平也日益提高。制定了合理发展合作社的标准,并明确了社员的权利和义务。
2.主要结构
南陵县作为早期试点的农机专业合作社以来,经过多年的探索和发展,成为了多种不同模式的合作社,其中代表的有农机大户联合性质的、专业共同出资的、以及承包流转土地相结合的集约经营方式等。
3.农机专业合作社制度
安徽省的农机专业合作社均为证件齐全,各项社务管理制度已基本逐步完善。为广大省内外农户提供农机专业服务,合理收取费用,产出归社员所有。
4.发展中的优势
4.1解决季节性问题
安徽省南陵县由于气候性的原因,农机专业服务时间短,季节性强。而农机专业合作社可以合理安排跨区作业有利于解决这一问题,至此合作社的发展已经改变了现状。
4.2有利于新机具的推广
农业合作社的开展为农机专业合作的发展提供了平台,促进了农业机械化水平的提高,同时有效的将合作社成员集中在一起,通过现场试验示范,让农户们对于新农机具的应用有了进一步了解,这都为新机具得推广起到了极大的积极作用。
4.3提高农机作业的效率
采取机械化的管理,提高了安徽省南陵县的水稻种植和收割的时间,提高了效率,促进了机械化的发展。
4.4实现农村劳动力的转移
由于目前农村大量年轻务农人员外出打工,农村劳力紧缺。有效的农机专业合作社制度,不仅提高了效率还有利于实现劳动力的合理化转移,有效缓解农村劳力不足现象。
二、农机专业合作社发展过程中存在问题及对策
1、存在问题
1.1土地规模经营问题与大型机械的差距
南陵县地处半丘陵半圩区,圩区自然条件相对较好,农机化的发展不平衡,特别是土地的分散经营化、种植品种的方式结构不同等特点致使大型机械难以发挥其突出作用,使其效率低下、成本增高。此二者需要有效的结合在一起,使得机械作业与当地规模经营问题的有利结合,提高效率,合理发展。
1.2扶持力度欠缺,资金不足
资金支持是农机专业合作社发展的必要条件,合作社的信贷支持是其进一步扩大生产加强信息交流等方面的基础。切实落实好国家政策是合作社顺利实行的标志。
1.3合作社缺乏高管人员
合作社的管理模式也不符合当今社会潮流的发展趋势,人员的职业素质高低直接影响了安徽省南陵县农机化高效优质的发挥。农机培训时间安排不合理,大多数培训都安排在4月份之后,而农机人员4月份之后都忙于本地或跨区作业了。
2、南陵县解决方式
2.1积极发展土地规模经营
安徽省南陵县将土地集中在一起,鼓励农民以各种方式实行入股进社,实行集约化经营,在农业经营体制中,形成农机化的良性发展。
2.2加大对农机的资金提供
加大资金的投放需要政府的有力支持,多购多补、累加累补等方式。同时银行在信贷上也应该出台一些优先政策扶持。党和政府也一定将农机专业合作社的建设作为加快农村发展的优先发展重点。
2.3加大培训力度,配需高素质人才
农机专业合作社需要利用年初农闲时节,采取多种样式和渠道的分期、专业化培训,培育一些懂技术和优良的经营管理人才,也有利于增强农机专业合作社的整体的水平和活力,使其不断发展壮大。
2.4建立健全管理制度
加强农机专业合作社的内部管理,制定合理的管理层结构,加大对农机专业化的推进,促进其向标准化、健康化的方向发展。
2.5适应农业产业调整、做好新农具推广。
农机专业合作社的发展离不开新机具的支持,机械化的使用同时也需要新农具的适当推广应用。
2.6改善发展环境
合作社的发展环境是决定其是否能发展下去的关键,切实把发展农村专业合作化服务组织纳入到政府的重要议事日程。
2.7合作社的建设规模要适宜
南陵县在合作发展当中最大限度发挥了农业机械化的作用,将分散的土地集中经营,扬长避短,形成合力,有利于其的良好发展。
三、结语
近年来,应了党和国家对农业的高度重视,激发了安徽省南陵县的农机专业合作社的发展热情,合作社的组建和发展也对现代农业的发展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不仅提高了土地的利用效率,更有利于实现标准化生产,实现了农村的劳动力的转移、提高了农民的收入,更促进了多种要素的有利结合发展,这一先进的发展状态是良好的,虽然其中也出现了一些短暂性的失误,但南陵县都以采取合理化的措施进行改革提升,正一步一步走向正轨。
参考文献
[1]. 胡伟;张竹音;宋樱.加强对农机合作社的政策扶持[J].农机市场.2009(04)
[2]. 徐大志.浅析发展农机合作社的意义与对策[J].农业开发与装备.2010(02)
[3]. 张蓝水.重在施展特有的农机专业优势——农机专业合作社与农机大户刍议[J].农机科技推广.2010(05)
[关键词]民族地区;贫困县;农民专业合作社
[中图分类号]F30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2728(2011)03-0102-03
农民专业合作社是指在农村家庭承包经营基础上,同类农产品的生产经营者或者农业生产经营服务的提供者、利用者,自愿联合、民主管理的互经济组织。农民专业合作社以其成员为主要服务对象,提供农业生产资料的购买,农产品的销售、加工、运输、贮藏以及与农业生产经营有关的技术、信息等服务。长顺县是贵州省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辖区的国家级贫困县。长顺县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从慢到快的渐进过程,特别是《农民专业合作社法》实施后,农民兴办的热情和政府推动的力度不断加大,形成了雨后春笋般的强劲发展态势。从2009年特别是2010年2月以来,农民专业合作社进入快速发展阶段,数量迅速扩大。截至2010年9月,长顺县在工商局注册登记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共55个,其中种植业23个、畜牧业17个、农机服务业5个、其他10个。入社(会)成员6637人,带动农户10000多户。专业合作社涉及生姜、果业、生猪、药材和绿壳蛋鸡等产业,形成了“市场+合作社+农户”的产供销一体化格局。
一、民族地区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意义
(一)有利于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增强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在农民专业合作社成立前,农民主要靠个人的力量去闯市场,组织化程度低,小生产与大市场的矛盾突出,在市场竞争中处于被动和不利地位。农民专业合作社成立后,通过运作和发挥其组织、带动作用,农民的生产经营由单家独干变为团队行动,逐步解决了他们受中间商压级压价和市场地位低的问题,节约了交易成本,组织化程度和市场竞争力得到明显提高。如被列为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省级试点单位威远镇农业合作社,当初是由部分生姜种植大户、营销大户为解决生姜销售难问题而发起的,目前有700多户成员农户的生姜产品,几乎都是通过合作社组织销往省内各大批发市场和重庆、山东、湖南等地。
(二)有利于促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推动农业产业化经营。农民专业合作社活跃在生产基地和市场上,一头连着市场,一头连着产地和农户,较好地解决了生产与市场不对称问题。由此带动农民围绕市场进行规模化、专业化、标准化、机械化生产经营,推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农业产业化经营,从而增加农产品附加值,提高农业的比较效益。如长顺县顺兴蔬菜专业合作社在广顺镇海马村挂牌成立。该社成立后,带领大伙调整产业结构,规模种植蔬菜,实行统一供种、统一标准、统一销售的农业产业化经营模式,彻底改变海马村及周边群众家家生产、户户叫卖、卖得多收入少的现状,提高了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进一步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如今,当地没有卖不出去的菜,社员户劳动力人均年收入2万元以上。
(三)有利于促进农业科技成果的推广和应用。过去向农户推广新技术,主要以行政推动为主,引进项目和良种由政府定,农民的自主经营权得不到尊重,效果不理想。农民专业合作社成立后,根据市场需求和成员农户的意愿,将新技术、新品种及时提供给成员农户,并组织开展相关的技术培训和生产指导等服务,效果明显。现已逐渐成为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和适用技术在农村、农民中推广的理想平台和载体。如长顺县顺兴蔬菜专业合作社自成立以来,积极引进新品种,通过品种试验成功后向农户推广,现在成员农户及周边农户所种植的品种有相当部分是由合作社统一提供的。由于农民专业合作社是农民的组织,最贴近农民,且方法多、方式灵活,越来越多的地方已把建立和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作为解决当前基层农技队伍力量薄弱问题的有效途径。
(四)有利于降低生产成本和市场风险,促进农民增收。农民通过合作社组织起来参与市场竞争,一是降低了生产资料购买费用。通过联合,农资购买量大幅度增加,农户可享受到批发价或出厂价优惠,节约了投资成本。二是新品种、新技术使农产品产量和品质提高,增强了产品市场竞争力。三是节约了交易成本。合作社集产、加、销于一体,通过内部服务使交易成本降低,增加了农民收入。四是有效降低了市场风险,通过合作社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农民利益得到有效保护。据中华工商时报报道,长顺县鼓扬镇的绿壳鸡蛋,原来一个只能卖一元左右,现在通过绿壳蛋鸡养殖专业合作社统一收购和包装,市场价已经直逼3元。有了农村专业合作社,农民的收入翻了好几番。
二、民族地区农民专业合作社在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组织规模偏小,缺少发展后劲。目前长顺县农民专业合作社数量不少,但是大多数规模不大,自身经济实力不强,服务功能有限,带动能力不足。有些只是家庭内部成员的联合,仅仅达到了五名成员的最低标准,有些只起到生产合作的单一作用,加工、销售等环节遇到的问题仍然依靠农户自己解决。具有一定规模化建设基础,能够实现带户增收并带动当地产业发展的合作社所占比例不高。
(二)行业联合不足。尚未形成产业化。长顺县农民专业合作社大多以所在乡镇和县为划分界线,只吸收本区域内的农户,而不是根据行业种类的特点有针对性地进行组织,覆盖面小,相同行业合作社之间的交流合作有限。一些从事主导农产品生产的合作社,难以吸收更多的社员,不能充分享受共享资源的合作优势,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自身的发展。许多合作社虽然已经认识到农业产业化发展的重要性,但是出于资金、土地、人力等方面的限制,仍然停留在观念层面上,真正实现产供销、农工贸一体化经营,提供农业再生产各环节服务的合作社数量仍然很少。
(三)部分合作社管理运作不够规范。在调查中发现,长顺县农民专业合作社内部规范化程度较低,依托能人、大户、企业和政府组建的合作社大都公司化色彩比较浓,绝对控股现象普遍,纯农户股份份额较低。虽然大部分合作社制订了章程,但大都只流于形式,科学管理与监督机制不健全,仅有少数合作社成立理事会和监事会。而且合作社与社员的利益关系还不够紧密,年终股份分红的合作社不多,大部分合作社没有“二次返利”。
(四)资金筹措渠道狭窄,资本短缺。随着经营规模的扩大和农村经济货币化程度的提高,农民专业合作社对资金的需求越来越大。但是目前农民专业合作社通过政府支持和信贷方式获得资金十分困难,其获取资金的主要途径为组织成员自筹、外部股金和组织内部自我积累,而目前长顺县农民收入水平较低,对于合作社的投入能力有限。同时,由于农民专业合作社从事的产业基本上都是
与农业相关、风险性较大、利润不高的行业,难以从外部融资,自身的积累能力也不高。
(五)专业人才匮乏,产品附加值低。一是合作社的带头人,大多是农村里的精英,包括村干部、技术骨干、营销大户等。但不可避免的是,大多数合作社都面临着经营者老龄化、缺乏现代经营理念的尴尬。在一些乡镇,一些现代农业项目落户过来,但投资者却大多遭遇了人才和劳动力短缺的难题,许多当地人都不愿从事农业,而愿意从事的人各项才能和技能又跟不上需求,这就减缓了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由于组织者和参与者缺乏合作社的专业知识,缺乏市场开拓能力,缺乏长远的发展眼光,难以适应合作社进一步发展的需要。二是缺乏懂财务管理的人才。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需要一批有较高文化知识、懂技术、会管理、善经营的复合型人才。很多合作社以现在的条件还不能吸引拥有专业能力的大学生参与其中。另外,合作社的产品多为初级产品,没有专业化的技术设备,导致生产的产品科技含量不高,进入市场的机会也相对较低,难以获得农产品的附加值。
三、推进民族地区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的对策建议
(一)结合区域优势产业,选好发展突破口。一是发展壮大民族地区农民专业合作社,必须立足现状,选择具有明显组织优势、规模优势的产品和区域进行集中突破,实现市场竞争优势。目前,长顺县应紧紧围绕四条农业产业示范带的建设,全力打造“红色苹果、黑色山羊、绿色鸡蛋、黄色生姜、白色生猪、金色烤烟、褐色核桃”七彩农业,促进农业产业示范带建设。二是依托龙头企业、科技服务组织、农村基层组织等,重点以农村能人、生产大户牵头创办农民专业合作社。该类合作社有利于与市场对接、合作社前期投入和运作,有利于新品种引进、农业生产加快发展和农民迅速增收。三是填补合作社建设空白乡镇,改善发展不平衡状态,扩大合作社普及水平。四是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本着“先发展、后规范,实事求是、循序渐进”的态度,大力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充分发挥农民专业合作社在农村经济发展和现代农业建设中的重要作用。
(二)鼓励行业资源整合,实现产业化经营目标。鼓励各乡镇向威远镇农业合作社学习,打破现有的乡镇和本县地域界限,以行业为标准对合作社进行分类。对于制度规范、设施设备投资较多、市场开发能力较强的合作社,可以通过跨区发展新社员形式扩大经营规模,实施产业化经营,连接起农业产前、产中、产后的各个环节,提高农产品的增值效应。对于具有一定规模的合作社,可以围绕主导产业,根据行业特点,选择销售、储运、加工等不同的合作纽带,与其他合作社进行联合,建立合作社联社,从而加大产业化的力度,形成合作经营策略联盟,实现从生产型合作社向销售型合作社转变。
(三)加强农民专业合作社规范化建设。一是要依法规范合作社工商登记。合作社注册必须提供章程、成员大会、内部机构名称、住所及成员出资真实情况。二是坚持以农民为主体,保持农民的主体地位。对“公司+农户”的一股独大、管理不民主、制度不健全、农民权益得不到保障的要认真治理。三是规范内部管理制度,制定并严格执行民主管理制度、财务制度、产品交易制度、岗位责任制度和收益分配制度。四是强化服务功能,提升经营服务水平,发挥好六个载体的作用,即科技推广、品牌建设、项目实施、市场营销、信息服务和农业保险。五是政府监督机制,政府要加强对合作社资产、成员权益保护的监督和管理。
关键词:农机专业合作社 发展 作用 措施
自《农民专业合作社法》施行以来,全省各级农机主管部门高度重视农机专业合作社的培育和建设,积极开展组织创新、机制创新和管理方式创新,农机专业合作社在我县得到较快发展。
一、农机专业合作社发展现状
近年来,宽甸县各级农机主管部门坚持以服务“三农”为宗旨,通过给予优惠发展政策,加大农机补贴力度,鼓励和引导农机大户,农机户在自愿联合的前提下,组建农机合作社。2010年我县只有古楼子一家农机合作社,2011年相继成立大西岔、牛毛坞、石湖沟、青椅山等四家农机合作社,共拥有机械300余台,配套机械250台(套),农业机械总投资380万元,场库棚建设1500,带动土地规模化经营面积达6000亩。初步开成了组织形式多元化、经营内容多样化、服务方式方法市场化的农机合作社发展新格局,这进一步加快农机专业合作社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二、农机专业合作社现实作用
1.有利于提高农业机械的利用率,降低作业成本,减轻农民负担
农机专业合作社实行自愿组合,民主管理,避免了“有机无田耕、有田无机耕、有机不赚钱”无序竞争的尴尬局面,加速了生产要素的整合重组。在整合农户现有农业机械的基础上合理购买新机具,在购置农机具上统筹考虑,避免了家家户户买农机的重复购置和闲置等。解决了农机户分散经营、效率低下、无序竞争等问题。农机专业合作社统一机具检修、保养,统一配件、油料供应,统一收费标准,统一作业质量,统一安排农田作业和作业区,极大的地提高了农业机械的使用率、利用率,减少资源浪费,保证了作业秩序,稳定农机市场作业价格,保证了农时,促进增产增收。
2.有利于农村劳动力资源的合理配置和提高劳动生产力
农机专业合作社的建立,为广大农户实行耕种收一条龙服务,一方面让农机生产能手开展社会服务,提高了农业生产技术水平,增加了收入;另一方面把农民从繁重的体力劳动中解放出来,从事二、三产业的发展,极大的优级化了农村劳动力资源配置,既解决了农业生产中劳动力季节性短缺的矛盾,又为二、三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充足的劳动力资源。增加了农民收入,繁荣了农村经济,促进了新农村建设步伐,推进了城乡一体化建设的进程。
3.有利于提高农机技术新机具的普及推广,全面提升农业机械化的水平
农机专业合作社的农机装备结构调整步伐快,新机具新技术试验、示范推广能力强,是农机化发展的领路人。随着国家购机补贴力度的逐年加大,农机专业合作社已成为大型拖拉机,高性能收获机等先进农业机械的推广应用的主力军。
三、宽甸县农机专业合作社存在的问题
农机专业合作社的发展是一个组织制度的创新过程,目前宽甸县还仅仅是这个创新过程中的初级阶段,还存在许多的困难和问题:
1.合作组织发展数量少、规模小,农机具配套不全
全县农机具总量较大,多是小型农机具,农机经营方式上仍以家庭型为主,作业手段单一,服务能力不强,难以发挥组织化经营服务的众多优势,难以满足农机社会化服务需求。
2.合作社成员大都以农民为主体,技术力量薄弱,专业化技能低,带动能力有限
3.合作社内部管理制度不规范,服务内容单一,单机单干现象突出
4.土地规模经营滞后,大部分为分散经营,种植品种、方式规模参差不齐,大机械与小地块矛盾突出
四、加快农机专业合作社的措施
夯实措施,进一步推进农机专业合作社健康发展。当前,我国进入了加快改造传统农业、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的关键时期。《农民志业合作法》的颁布实施,对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进行了全面的规范,我们要深刻认识、认真贯彻中央政策精神和《农民专业合作社法》的立法原则,增强责任感、使命感,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夯实各项措施,大力推进农机专业合作社又好又快发展。使农机专业合作社发展质量明显提升,机制更加灵活,制度更加规范,服务领域更加宽广,效益更加明显,社会化服务程度显著提高,服务农户数量、作业面积、农机合作社生产总值大大提高。加快农村土地流转进程,农机农艺融合,实现了农机专业合作社和农民的“双赢”。
1.提高农机专业合作社的认识以加快其发展
农机部门要提高认识,把发展农机专业合作社作为推广农机技术、加快农机发展的重要措施,积极引导农民组建、加入农机专业合作社,促进农机各项工作的开展
2.加强对农机专业合作社素质培养
组织人才培养,提高了管理能力。各级农机管理部门要加强教育培训,人才培养,增强农机专业合作社自我发展能力。要按照分类指导、分类负责、注重实效的原则上,制订培训规划。要大力组织开展农机专业合作社法定代表人、带头人和合作成员的业务技能培训,全面提高他们的业务素质,增强他们的依法办社能力,提高管理水平,提高合作社的运行质量。有计划地开展农机具维修、操作高技能人才培训,加强领导合作社会计制度培训和安全生产教育。
3.加强对农机专业合作社的指导
在农机专业合作社的组建过程中,农机推广部门要积极介入,帮助农机专业合作社制定合作社章程和各项规章制度制度,使农机专业合作社建立在机制健全、管理科学的基础上;指导农机专业合作社结合当地农业生产实际购置农业机械,使合作社的生产经营性资产更加优化合理;加强对农机专业合作社的农机操作人员的技术培训,提高农机专业合作社的农机作业质量和机具完好率;积极为农机专业合作社提供技术信息、市场信息、政策信息服务,促进农机专业合作社的健康发展。
关键词:吉林省永吉县;农民专业合作社;现状
中图分类号:F321.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432(2012)-10-0027-2
项目支持:本文系长春师范学院教育创新基金项目资助项目。
农民专业合作社是在农村家庭承包经营基础上,同类农产品的生产经营者或者同类农业生产经营服务的提供者、利用者,自愿联合、民主管理的互经济组织。吉林省永吉县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不仅较好地解决了村级组织“统不了”、单家独户“办不了”、政府部门“包不了”的问题,而且有效地促进了农业的结构调整、技术进步、产品销售,提高了农民组织化程度和农业产业化水平。
1 永吉县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现状和特点
近年来,吉林省各级政府高度关注吉林省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相继制订出台了一系列扶持政策和法规条例,永吉县的农民专业合作社从无到有,在数量和质量上都有了大幅度的提高。截至目前,全县已建成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社159家,入社农户4300多户,2010年,全县农村专业合作社注册资本达到1.3亿元,经营额达4亿多元,带动农户13000多户,实现收入3.2亿多元,助农增收1000多万元。总体来看,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合作主体日益多元化,合作层次逐步提高,合作方式更加紧密,合作领域不断拓宽,已经成为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一支重要力量。分析全县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情况,主要有以下特点:
1.1 发展速度逐年加快
永吉县成立农民专业合作社始于2008年,当年建立农民专业合作社14家,社员72户,注册资本是300多万元;2009年末达到59户,社员1200多户,注册资本为800多万元;截止到2010年末,达到159户,总户数比2008年增加了11.35倍,社员4300多户,同比增加了35.3倍,注册资本是1.3亿元,同比增加了43.3倍。90%以上的“千村示范、万村提升”示范村达到村村兴办合作社的目标,所有这些村的现代农业发展都有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支撑。
1.2 覆盖领域不断拓展
2008年,在永吉县建立的14家农村专业合作社中,仅仅覆盖了粮食、柞蚕、木耳等产业。到2010年末,全县围绕特色产业,依托各类主体牵头组建农民专业合作社,覆盖了粮食、果品、苏产品、肉葫芦、食用菌、苗木、中药材、鹿产品、黄牛、生猪、家禽和农机服务等十几个产业,实现了农村资金、技术、劳动力、设施等生产要素的最佳配置,有效促进了“一村一品”、“一乡一业”的形成,农村专业合作社覆盖领域不断拓展。
1.3 合作社形式呈现多样化
按组建形式来分,大体可分为五种类型。大户领办型,如西阳镇的天润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支部领办型,如岔路河镇姜家水稻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龙头企业带动型,如北大湖镇天茂家禽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职能部门领办型,如一拉溪镇海达苏产品加工农民专业合作社;股份合作型,如一拉溪富达农产品加工有限公司。从合作形式分,可分为四种形式。“公司+合作社+农户”形式,如岔路河恒成号水稻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流通大户+合作社(协会)+农户”形式,如黄榆乡铭鑫养鹿农民专业合作社;“支部+合作社(协会)+农户”形式,如西阳镇罗圈沟葡萄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技术部门+合作社(协会)+农户”形式,如金家乡卢强玉米种子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在各种类型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形式中,种植业类型的合作社78户,占总数的49%;养殖业类型的43户,占总数的27%。目前这种松散型的专业合作社在数量上占到76%以上。
1.4 农村“能人”的典型带动作用日益明显
在永吉县159个农民专业合作社中,由种养殖大户、加工能手、运销专业户、创富能手等“能人”领办创办的达148个,占总数的93.08%。上述“能人”实际上成了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核心成员,主导着合作社的经营和发展。永吉县鹏博稻米生产农民专业合作社是永吉县第一家农民专业合作社,建立于2008年。领头人李太荣当时担任西阳镇狼头村党支部书记,他从1998年开始就研究绿色水稻栽培技术,当时有很多人都不理解他,因为绿色水稻不能上化肥,产量低,卖的钱就少。但他仍然坚持搞研究,2005年,全村开始建沼气池。2007年,李太荣开始尝试用沼气池产生的废渣为肥料,用人工除草、除虫的办法,试种了20公顷水稻,结果当年收割时,不仅产量没有降低,而且以比普通水稻每公斤高0.4元的价格销售一空。为了带领大家致富,2008年,他在全县成立了第一家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绿色稻米,并与永吉天互米业开发有限公司签订了长期合作协议,采取“公司+合作社”的方式发展绿色水稻。效益产生了示范效应,村民纷纷要求想加入合作社,当时入社农民只有10户,目前入社农民已达到100多户,入社农民户均增收1万多元。随着合作社规模的扩大,李太荣又领着大家准备利用沼气发展有机水稻、有机猪、有机蔬菜三位一体的大棚项目。口前镇管马山村村民于忠臣,从1998年开始从事食用菌栽培,不断总结经验,掌握了较为全面的食用菌栽培技术。2006年,在他的带动下,成立了官马山村食用菌协会,2008年,在协会的基础上成立了永吉县马鹿沟黑木耳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他无偿将技术传授给周边的群众共同致富。在他的带动下,社员已达到200多人,年产量200万袋,产值在500万元以上,每户创收达万元。
1.5 农民的权益得到保护
岔路河恒成号水稻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与吉林吉粮集团签订合同,合作社再与社员以订单的形式签订合同,粮食生产风险全部由企业承担,保证了农民的权益。北大湖镇的天茂家禽养殖有限公司与合作社社员签订回收合同,不管市场如何变化,必须保证每只鸡雏挣到2元钱,维护了社员的利益。订单农业不仅使农户从生产到销售减少了中间环节,改变了传统的经营方式,而且订单中实行最低保护价,保护了农民的利益。
2 永吉县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存在的问题
几年来,永吉县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速度虽然很快,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总体上尚处于起步阶段,与农民群众的期望相比,与建设现代化农业的要求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当前存在的困难和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2.1 思想意识缺位
某些镇、村领导对农民专业合作社在促进农业结构调整、带动农民致富方面的重要地位和积极作用缺乏足够的认识,没有正确把握专业合作社的“民办、民管、民受益”的基本性质,因而在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中,不能进行正确的职能定位和角色定位,出现“越位”、“错位”的现象。农民群众对参与合作社的意愿比较冷淡,分散经营的小农意识在思想中根深蒂固,缺乏合作精神。故此,思想意识的缺位严重阻碍了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快速健康发展。
2.2 “能人”治社与民主管理原则不协调
在专业合作社成长的初期,由于受素质、能力等方面条件的局限,要促成相对弱小、分散和缺乏合作意识的农民走向联合,除了加强政府的引导、扶持之外,注重发挥农村“能人”的领头、示范作用就显得尤为重要。按照我国农民专业合作社法的规定,合作社“成员地位平等,实行民主管理”。这是农民专业合作社应当且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这就容易导致出现“能人”决策、“能人”治社与民主管理原则不协调的问题。问题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能人”在经营中,希望以自己对市场的判断,作出及时、灵活的经营决策,往往使民主管理原则成为“空话”。二是如果过分强调民主管理原则,容易影响“能人”投资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有的“能人”可能因此退出合作社。
2.3 管理不规范、利益关系不紧密
尽管永吉县部分农民专业合作社都制定了规范的章程,但有个别流于形式。有相当一部分专业合作社的机构不够健全,理事会、监事会等必要的组织虽有建立,没有发挥很好的作用。有的办合作社就是为了贷款和取得贴息,导致合作社办社宗旨与实际操作“两张皮”。绝大多数专业合作社运行还不够规范,合作机制脆弱,组织和农民之间、企业之间还没有形成“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关系,缺少必要的合同契约,买卖随意性较大,农户与组织之间相互毁约的现象时有发生,好则合、不好则散,有利则合、无利则分,容易造成对农民利益的损害。由于合作社与会员的利益关系不够紧密,有的虽然在服务收益不同程度上得到体现,但合作社盈余受益在总体上仍然不足,大部分合作社对会员的二次分配比例较少,有的甚至没有二次分配。
2.4 政府扶持力量不足
大部分农民专业合作社处于发展初期,自我积累不足,资产规模小,大多数没有有效抵押物,贷款困难,制约着合作社扩大再生产的开展。虽然上级部门相继出台了一些优惠政策,但多数时候仍停留在各自操作层面,横向联系少,缺乏相互协作精神,没有形成合力共同抓好合作社发展。
关键词 农民专业合作社;现状;问题;对策;青海大通
中图分类号 F321.4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3)14-0289-01
近年来,随着农村经济发展壮大,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应运而生,并在各级党委、政府的引导和大力支持下发展壮大。合作社组织的诞生在解决农民增收、提高农民整体素质、推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等方面起到了引领作用[1]。然而,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在发展壮大过程中也面临着许多困难和问题,需要不断的总结,加以改进和完善。
1 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现状
目前,大通县共有农民专业合作社325家,其中种植合作社75家、林业(苗木)合作社45家,养殖合作社129家,服务业合作社42家(其中农机合作社10家),其他类合作社34家。共有会员(社员)6 000余人,带动农户1 400余户。
2 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特点
2.1 办社方式多元化参与、多渠道发展
一是以产业链为依托组建农民专业合作社,如柳林牦牛专业合作社。二是以农业技术为依托组建农民专业合作社,如大通县明亮肉牛繁育专业合作社。三是以外来投资者和村民合作为依托组建农民专业合作社,如大通县福泰种养殖专业合作社,村民以流转方式提供土地,村委会集体以承包或租赁形式提供草山、灌木林地[2]。
2.2 内部运作推行合作制原则
按照“自愿互利”和“民办、民管、民受益”的原则,重大事项由社员(代表)大会做出决定;民主管理上,突破“一人一票”的原则,可按股金额与交货配额结合实行一人多票等;经营范围上,突破社员界限,允许合作社销售非社员产品。
3 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运行中存在的问题
3.1 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资金筹措难
政府虽大力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但在市场竞争中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仍处于弱势地位,承担着较高的市场风险和运营成本[3]。在信贷支持上,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向信用社贷款只能以农户个人名义得到小额信用贷款,利率高,期限短,在产前、产中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只能靠个人集资维持运转。目前,政策和资金扶持更偏重于已形成规模的典型示范社,起步阶段的合作社和欠发达地区的合作社难以得到政策及资金的扶持,发展速度受到制约。
3.2 产品单一,但未形成特色
青林乡地处大通县脑山地区,交通不便、信息不畅,群众信息闭塞,合作社资金经费又十分有限,在农牧产品上未形成自己的品牌和特色。
3.3 运作机制不规范,发展壮大难
大通县青林乡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虽建立规范的章程,但难以严格按章程运作,使大多数合作社未能发挥应有的作用,导致合作社难以壮大。加上农民只顾眼前利益,有利就加入,无利就退出,合作社没有经济积累,制约合作经济组织的进一步发展壮大。
4 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对策
一是政府和金融部门要给予资金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社是弱势群体,经济基础较差,政府和金融部门要研究一套适合农民专业合作社实际的金融渠道,既避免金融风险,又解决合作社的资金问题。二是上级部门要搭建好平台。市场是实现企业效益的平台,有关部门要为专业合作社搭好平台,让他们发挥产业优势。三是培育主导型的新型农民。建议把对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成员的培训纳入新型农民培训计划,安排专项经费由乡镇组织分层次对基层干部、组织成员和农民进行理论和现场实地培训,提高广大农民的整体素质,同时利用各类媒体加大宣传力度,树立先进典型,在全社会形成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的良好氛围和环境。四是培育一批上规模、上水平、上档次的合作社。积极培养骨干型农民专业合作社,积极引导合作社开展产业化经营。鼓励合作社按企业化要求,改善办公设施、培训场所、产品收购场地、冷藏设施、加工场地等硬件设施建设,不断增强和提高服务水平。五是建议整合扶持的政策和资金,扶持欠发达地区和处于起步阶段的合作社,以帮助合作社尽快扩大规模,提高水平。农牧部门扶持的专项资金更多地倾向于处于起步阶段、规模较小、有发展潜力和产业优势的专业合作社,让更多的农民享受改革的红利,享受到发展的成果,享受到专业合作社的优惠待遇。如整合财政支农资金、发改资金、较少民族发展项目资金、科技发展资金、扶贫资金等。建议改善和改变合作社由多部门多头管理的现状,统一由一个部门管理,归类相关职能统一管理、统一指导执行政策扶持工作。六是建议适当放宽合作社办理经营许可的规模,建设标准不降低,在规模上适当予以放宽。在严格控制建设标准的基础上,适当放宽养殖场的建设面积、饲舍面积的规模以及动物检疫许可的规模面积,适当放宽办理林业生产经营许可和苗木经营许可的种植面积。
5 参考文献
[1] 孙永萍.大通县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现状及对策[J].青海农牧业,2011(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