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企业科学化管理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管理科学管理思想管理方法
人们经常说,管理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由于当今企业科学化管理,需要采用新的管理思想和新的分析方法,采用现代数学决策技术和尖端软件来从事企业管理,从而使管理中的艺术成分越来越少,而变得越来越科学。从这个意义上讲企业的管理科学是经济科学与技术科学融为一体的统筹科学。因此,企业管理科学化主要是指:在企业管理中广泛运用系统论、控制论和信息论等现代科学技术的最新成果,采用以电子计算机为核心的管理手段。最大限度地优化生产技术和经营管理活动,建立符合全球化企业要求的管理组织,促进生产力健康、快速的发展,使企业管理活动达到当今世界现代化发展水平。
一、企业科学化管理是经济全球化迫切需要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形成,我国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中国企业已开始融人世界经济大潮,其业务形态和经营环境变的越来越复杂,企业的产品供给和需求市场越来越全球化,这对于中国这样的发展中国家具有深刻的影响,也给中国企业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国内将会出现越来越多的跨国企业,对企业的管理提出了新的要求,这就是现代企业制度的管理科学化。
我国企业自建国初期创建至今,从少到多,从小到大,从弱变强,已经走过了50年的历程。虽然经过20多年的改革和建设,企业管理水平较过去有了很大的提高,也出现了一些管理先进的企业,但从总体上来看,管理水平还是相当落后的,特别与工业发达国家相比差距就更大。近几年的实践证明,现在的企业管理模式,已不顺应市场经济全球化发展的需要。当前国际竞争日趋激烈,发达国家在经济科技方面优势的压力长期存在,企业经营风险增多。如何实现企业由落后管理模式向管理创新转变,探索出一条符合市场经济规律的中国国情的企业管理制度,增强在经济全球化条件下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的能力,是我们不可回避的重大课题。
二、管理科学化在企业内部的体现
企业管理的科学化是把现代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包括经济学、数学、技术学、心理学等)一系列成果综合应用于企业管理,使企业管理能适应全球化发展的客观要求,能适应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水平。主要体现在:管理思想的现代化,管理组织的高效化,管理方法的科学化,管理手段的电子化,管理人员的专业化,管理方式的民主化。
1、管理思想的现代化
思想家、科学家不一定是成功的企业家,但是成功的企业家一定要具有现代化思想。拥有雄厚的资金实力、先进的生产技术对企业来讲是至关重要的,但这些不能保证企业在市场竞争中取得胜利。尤其是在2l世纪经济全球化的今天,企业在竞争中能否取胜,越来越决定于经营者的管理思想。正如有句话说的:一种思想可以改变一个时代,同样,管理思想现代化可以改变一个企业的命运。这种现代化管理思想就是企业全面协调、安全高效、清洁节约、可持续的发展观念。
2、管理组织的高效化
管理组织的构成是指企业全体员工为实现企业目标而进行的分工协作,在职务范围、责任、权力方面所形成的组织体系。企业的管理组是完成企业目标的基石,它把企业的一切可供利用的资源统合起来,对其进行协调分配,发挥出资源利用的整体优势,最大限度地减少浪费,以最小成本实现其最大价值。企业管理组织结构决定了企业动作的效率,一个管理组织高效化的企业,鲜明表现在“时效强、速度快、效果好”,人尽其才,物尽其用,时尽其效。
3、管理方法的科学化
管理方法的科学化是指企业管理的方法和程序要走民主化、规范化的道路,使企业的各项管理工作做到标准化、系统化、准确化、文明化和最优化。要在科学预测的基础上制订企业的目标,并运用目标管理法、重点分析法、满足负荷工作法等各种有效的管理方法,对实现这个目标的有关因素及其内在联系,进行定性分析和定量计算;保证企业管理的决策正确、执行高效、监督有力。管理方法是达到管理目标的具体途径,它的科学化水平对企业管理有重大影响。
4、管理手段的电子化
管理手段的电子化就是在企业管理中采用电子计算机、现代通信技术、自动化控制技术等先进的管理手段,提高管理效率和水平,使管理工作真正做到准确、及时、经济、高效。随着现代化工业生产的发展,企业的信息量急剧增加,对资讯处理的速度和准确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生产经营活动中各种原始记录、统计资料、情报、报告、汇总表、总结等形式的资讯流,使管理人员的工作量大大增加。将计算机应用于管理,可以大大提高管理效率。而且由于计算机具有计算准确、资料储存、综合分析和自动控制等特点,因此,能自动监督、控制生产过程,实现生产过程的最优控制。
5、管理人员的专业化
企业经济全球化发展,要求产品系列化,性能多样化,元件标准化,生产专业化。在企业中,设计、工艺、设备、制造、质量管理,供销、经济核算等方面,都已发展成为各自相对独立的学科,并创造了许多专业性的技术和方法,这种管理工作的专门化,必然要求企业管理人员要走专业化的道路,他们不仅要具备有关行业的专业技术知识,还要具备一个管理者所需要的经济与管理的专门知识和领导艺术。实现管理人员专业化是企业管理科学化的关键。
6、管理方式的民主化
民主管理方式是现代企业的重要特征和有效方式。企业经济发展的任务越艰巨,职工群众参政议政越强烈,民主管理工作越重要,就越要广泛发扬民主,充分发挥下级管理部门和管理人员的工作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组织工人参与企业管理,这一点对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企业来说更为重要。企业科学化管理的不断完善和创新,要求民主管理形式做到制度化,规范化,避免随意性,企业的重大决策和重大事项,应坚持提交职代会讨论审议通过,只有这样,才能增强职工的向心力和凝聚力。切实做到与企业同呼吸共命运,为企业未来贡献力量。
一、中小企业在国民经济中的重要意义和作用
我国中小企业众多,占到企业总数的八成以上,产值占比达一半以上。中小企业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意义和作用。
(一)中小企业对于缓解我国的就业难问题做出了重要贡献
目前,我国有超过一半的人在中小企业实现了就业。在我国工业化进程中,中小企业为农村剩余劳动力提供了大量的就业岗位。这在很大程度上对我国的社会稳定起到了重要作用。未来,中小企业在我国的就业和社会稳定中将继续发挥其应有的重要作用。
(二)中小企业在社会分工中扮演了更加专业化的角色
中小企业大多数都具有“小而优、小而专”等优点,在社会大分工中扮演更加专业化的角色。可以集中科研和人才优势进行更加专业化的生产加工。这为大型企业专业化生产提供基础,有利于整个市场的产业结构升级和调整,从国民经济的发展来说,中小企业在社会分工中的这种更加细化、更加专业化的社会生产能力,有利于提高我国企业的国际竞争力,推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
(三)中小企业在我国产业结构调整中起到重要作用
中小企业的生产和经营方式都更加灵活,有利于我国产业结构的调整,能使我国的经济在世界经济大潮中保持持久的活力。近年来,我国的经济步入了稳步发展的轨道,我国以壮士断腕的勇气,通过推进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加快供给侧改革、淘汰落后产能等给我国的中小企业转型升级带来发展机遇,也对部分中小企业的发展带来了灭顶之灾。但是要想使我国经济保持持续健康发展,就必须对不符合发展要求的企业进行转型升级或者淘汰。通过中小企业的此消彼长,不断优化资源配置,活跃市场经济,加快我国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
(四)对我国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和科技进步起到重要作用
我国的中小企?I在技术创新和科技进步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中小企业灵活的市场开拓能力和技术创新能力,使其能够快速根据市场的变化做出反映。中小企业将技术创新作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能聚集各行行业的优秀创新人才,他们又善于把握机会,舍得在产品研发和技术创新方面投入大量资金,有利于创新活动开展。因此,很多新产品新技术都是中小企业最先创新研制出来,看起来就不足为奇了。
二、中小企业管理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分析
我国中小企业取得的成绩举世瞩目。但是,随着我国经济结构的转型升级和经济发展战略的调整,我国中小企业科学化管理也面临一些问题和困难。
(一)实施战略管理基础薄弱
我国很多中小企业表面上看光鲜亮丽,但从其内部管理来看,暴露出很多问题。比如许多中小企业长期以来注重市场开拓,对内部管理忽视,战略管理基础和能力不足。主要表现为:一是管理方式长期以人治为主,没有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很多中小企业是由个人创办的。因此公司的创办人掌握着这个公司的绝对权力。在公司的日常经营管理上,这个创办人的权威和个人的关系圈在企业经营中起到重要作用,体现明显的人治色彩;二是中小企业财务管理不到位,融资渠道不畅。中小企业在资金的管理和融资渠道方面都无法和大企业相比,中小企业由于实力、规模等原因,很难从银行借到大量资金,其主要资金来源来自民间借贷。这些资金有很多甚至是高利贷,存在较大风险。再加上缺乏专门的人才进行管理,导致资金使用率不高;三是人力资源管理水平不高。许多中小企业还没有一套系统有效的人力资源管理方法,有的中小企业连人事管理部门都没有,这对中小企业的长远发展十分不利。
(二)管理的长效机制不健全
目前,我国中小企业只注重战略管理形式,忽视管理机制的健全。主要表现在:一是很多中小企业大搞企业战略规划的制定。这样做的目的主要是为了争取政府政策的支持,争取银行贷款,有的甚至是为了迎合领导的政绩需要搞的形象工程。这样做结果往往适得其反,给企业带来不利后果。二是中小企业缺乏战略管理制度化平台。由于大部分中小企业是由一人或几人创立的独资企业或者合伙企业,企业的生产经营就是这些创业者说了算,根本不考虑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更不用提战略管理制度化了;三是中小企业员工执行力差,缺乏与企业战略配套的绩效评价体系,难以激发员工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三、中小企业科学化管理的对策建议
(一)完善中小企业战略管理基础
中小企业从成立之初就有缺陷:管理不规范,缺乏战略管理。中小企业要想在市场竞争中取得成功,必须从以下四方面完善战略管理的基础:人力资源管理、生产管理、财务管理和技术创新和研发管理。
(二)提升中小企业企业家的战略管理能力
提高中小企业企业家的战略管理能力,对中小企业的持续健康发展意义重大。主要通过提高企业家素质和才能、为企业家创造良好的成长环境和重点培养企业家的战略思维等方面提升企业家的战略管理能力。
(三)重视培育企业文化
前言
随着社会的发展,国民经济总量迅速增长,基于这一发展态势下的国有企业固定资产占比规模也越来越大。就目前现状而论,对国企固定资产采取科学化管理,不仅能为其自身健康发展提供物质保障,还能使之全局管理更为规范,发展更为稳定,从而使其在市场经济发展中得以更为充分的发挥是出实质作用。
一、国企固定资产管理职能概述
固定资产是企业经济资源的一部分,也是开展各项活动的物质基础,究其特质,主要可归为下述几类:不同设备具有不同的数额标准;固定资产是非流动资产,可供长期使用;固定资产的获得方式有多种,可以由社会捐赠、单位自身制造和购买,也可以采用租赁的方式获得。一般而论,国有企业对于固定资产的管理主要围绕以下几点:一是根据自身实际经营情况,制定固定资产表;二是相关固定资产的转让需要对接单位核对批准;三是设备报废也需要相关负责人审核通过之后再行销毁,并同期记录;四是要制定计划对固定资产进行定期或不定期的清点。
二、国企固定资产管理环节常见问题
(一)资产监管制度不健全
监督管理制度是约束固定资产管理的依据,制度不健全使管理工作杂乱无章,其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清点盘查的相关制度不健全,部分国企固定资产在盘查过后,漏洞百出,账目与实际情况不相符、账务记录等现象频现;二是管理人员相关责任制度不健全,由于管理人员监督不到位、管理不作为等导致固定资产管理不善,且无明确的责任制度和惩处制度约束;三是内部没有必要的控制制度,各个部门之间不能相互协作、相互制约。
(二)资产管理意识不强烈
固定资产管理意识不强导致管理不到位、责任不明确及资产流失现象。由于受以前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许多国有企业只是重视固定资产的采购而轻视管理,导致固定资产管理缺乏相应的机制和方法,对于固定资产的财务登记不规范;还有部分管理人员因日常资产登记中的不规范操作,从而导致总资产金额与固定资产明细不符,影响固定资产的监控管理实效。
(三)固定资产分类不清晰
对于固定资产的管理需要准确的分类明细,然而,现在由于固定资产构成复杂、分类不清晰,严重影响了管理效率的提高。比如,部分国企购置大量的设备工具,由于种类多、类型多、功能不一,故应进行分类管理,而在分类的时,则应根据企业自身实际情况,参考财务、功能等多方面的因素。然而,目前对于固定资产的分类仍无可供参考的依据和标准,由此使得固定资产的分类管理变得更加繁琐。
(四)固定资产使用率不高
比如,部分国企虽然购买了设备和工具,但对其使用配置计划却不尽合理,相应执行措施难以到位;又如,部分国企对固定资产的认识存在偏差,不考虑企业实际需求,认为固定资产是炫耀、攀比的资本,从而花费大量资金购买设备,导致购置设备长期处于闲置状态,并未参与日常运营发挥其作用;长此以往,显不利于国企健康有序发展。
三、科学化管理固定资产管理的实践路径
(一)建立健全的固定资产监管体系
国企资产始终处于变动的状态,因此要制定完善的资产管理制度和资产清查体系。即各个部门要及时的将剩余物资进行清点登记,按月份、季度对所需物资、剩余物资进行备案,加强固定资产清算的监督管理工作,使之步入正规化;同时制定抽查监督制度,不定时对各单位物资进行抽查监督,及时发现资产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并对问题进行分析处理,对闲置的资产进行有效的利用,预防资产过量挤压,确保资产得到有效利用;此外,应建立完善的资产清查制度,规范清查内容和清查程序,确定清查结果的有效性,同步完善资产核算、审计工作,对固定资产审查的全过程予以严格监督管理。
(二)固定资产日常管理高度要求化
即首要提高国企领导对固定资产管理的重视程度,组织相关人员积极参与固定资产管理知识培训,以实现实际管理效果为目标,改善对于固定资产管理的理念和方法;同时加强固定资产的财务登记和管理,记录好固定资产的转让、报废以及其他变动情况,不能随意更改其经济价值属性,规范固定资产的日常管理,明确固定资产的范畴和分类标准,制定详尽计划并给予定期检查与核对。
(三)提速固定资产管理信息化建设
计算机技术和网络通讯技术的发展为固定资产管理的信息化建设提供了技术基础,通过在计算机中形成固定资产数据库,可以将固定资产按照分类标准进行登记。同时,计算机信息系统可以实现数据信息的存储、编辑、打印,并且有助于资产信息的更改和查询,有助于国有企业内部的资源共享,使固定资产的购置、使用、处置过程得到高效科学的管理。
关键词:电网企业 物资需求计划 科学管理 准确性 计划性 严谨性
当前电网企业物资管理主要以物资管理部门为主、专业部门为辅。物资管理部门审核由专业部门编制的物资需求计划,并进行物资采购与发放。因缺乏基层电网工程设计单位与施工单位的有机参与,专业部门在编制物资需求计划时考虑欠周全,比如对工程进度、施工顺序考虑不全,致使物资采购跟不上供应需求。故此,科学管理电网企业物资需求计划,实现物资精益化管理迫在眉睫。
一、确定电网企业物资需求计划科学管理的目标
要确定电网企业物资需求计划科学管理的目标。进一步加强事前策划,构建“需求部门提前编制、现场项目部具体实施、专业部门集中管理、各部门协同管理”的物资供应科学管理模式。开展精益化电网企业物资需求计划管理,针对主要设备材料要进行集中管控,有序做好重大工程物资的供应保障,推动物资供应的专业化、标准化建设,确保物资供应计划的顺利、有序执行,提升产品服务质量。
二、电网企业物资需求计划科学管理的策略
电网企业物资需求计划的科学管理需要首先从电网企业年度物资需求计划管理着手作为出发点,根据批次采购计划与批次外采购的不同情况,制定相应的管理措施。合理利用协议库存采购计划的新模式,推动信息系统在电网企业物资管理中的深入运用。
1.运用信息系统,提高管理效率。
推进信息化建设是实施物资需求计划科学化管理的有效途径。为了方便现场工程项目部、专业部门、需求部门能够及时掌握最新的物资库存信息,物资管理部门要及时诸如物资供应商、分装规格、品种、采购年限、金额、数量等与库存物资相关的详细信息;与此同时,物资管理部门需要及时对信息系统中经常需要用到的包括物资历史使用情况、当前仓储信息、采购方式、物资图片、物资编码等在内的信息进行更新,逐步形成由统购统配平台、电子商务平台、ERP系统、物资管理图文信息系统等相贯通的物资管理系统框架,切实提高物资计划管理人员提报计划的准确性和管理工作效能,实现电网企业物资需求计划管理工作的专业化、科学化和标准化。
2.科学制定协议库存采购计划。
协议库存采购计划是电网企业物资需求计划科学化管理的直接体现。协议库存采购计划是为了及时响应物资需求而进行的一项业务创新,对降低库存资金的占用量、科学减少实物库存的数量,进一步提高集中招标采购规模与效益效率大有裨益。要合理安排物资需求周期、数量以及种类,批次上报协议库存计划。结合供货周期、供应商的供货能力以及建设工程的施工进度来进行上报月度实际需求计划。以期实现“库存零积压、工程无缺货”的理想状态。
3.精细分类批次采购计划。
年度物资需求计划的执行需要通过批次采购计划来实施。批次采购计划是安排物资采购活动的依据。批次采购计划要精细分类,且要准确、及时编报。批次采购计划的制定需要充分考虑供货周期、物资需求种类、物资采购规模、工程建设进度等因素。精细分类批次采购计划需要从两方面着手:其一,要重点采购物资。当前我国电网企业能够合理控制工程预算,上报的许多粗略项目均被大量“缩减”。基于此,批次采购计划要把握重点,应用灵活多变的采购方法。电网企业要严格按照不同物资对工程的不同的影响程度来决定是否采购某种物资、采购的数量以及资金投向等问题,切实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益,确保工程建设的稳步进行。其二,要清理积压库存。按照库存时间和质保期对库存物资进行分类清理,对超过两年未领用和质保期敏感的物资要重点关注,从库存结构着手对这些积压库存进行详细分析,找出积压原因,并寻求解决措施。优先盘活库存,尽量降低库存贬值、报废与积压的风险,并为批次采购计划提供切实的参考依据,提升企业经济效益。
4.批次外采购要细分严控。
批次外采购指的是因电网安全、不可抗力以及政府的要求等相关性因素,致使物资需求部门无法根据规定将批次采购计划和物资需求计划及时报送而产生的物资采购行为。细分严控批次外采购需要从两方面着手:其一,要严格控制临时采购。不得批准随意采购的物资,要严格控制需要临时采购的物资,对确实需要采购的物资要进行充分地论证。必须要求相关部门写明采购的原因,并经物资分管领导批准才可进行采购。其二,要优先调配紧急采购。要尽最大限度调动可以利用的资源进行已核实的紧急采购。形成全省“大仓库”的意识,对省内各地市县企业可供调配的物资时刻关注,一旦有紧急需求,根据“先近后远、由内而外”的原则进行优先调配,以期最大程度上缩短物资的采购与供应周期,提升电网企业的物资需求计划的科学管理效能。
5.年度物资需求计划要精确计算。
电网公司按照历年实际物资需求情况、财务计划和年度综合计划制定年度物资需求计划,科学预测企业全年度的物资总需求。精确计算年度物资需求计划需要从源头着手,形成工程物资需求。各计划期需求和一次性需求构成了工程需求量。而一次性需求则主要分为三步:第一步按照技术措施、施工方案和设计文件套用或者计算施工预算中建设工程的主要设备材料需求表;第二步根据施工方法套取相关材料消耗定额,获取建设工程各种消耗性材料的需求量;第三步则为汇总阶段,求得建设工程总共需要的设备材料数量。一次性需求量确定后,就可以确定各计划期的需求量。根据项目的进度,将需求计划详细分为年度、季度、月度物资需求计划,并分批次进行上报。精确计算年度物资需求计划需要深入现场调研。电网企业年度物资需求计划需要考虑仓库常用物资的储备情况,以便应对突发需求的产生,确保施工和生产所需物资的连续供应。电网企业物资计划管理人员应该深入现场进行调研,核实物资库存、适用范围、使用功能、技术参数、规格型号以及需求量等信息。按照调研结果,遵循“照顾一般、保证重点、全面安排”的原则,对物资定额和储备进行修订,实现物资计划管理的最优化,合理调配物资,尽量减少库存积压情况。
三、结语
电网企业物资需求计划的科学管理还需要强化责任落实,要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突出人的主动性。必须突出管理职责,强化责任落实。将业务标准精细到每一个环节,将责任精细到每一项业务、每一个岗位,明确电网企业每一位员工参与物资需求计划的责任,切实提升物资需求管理的科学性。
参考文献:
[1]邬斌弢,张玉鑫.基于双向协同的物资需求计划管理在电网工程中的应用研究[J].华东电力,2012,05:913-914.
[2]毕子健,王翎颖.电网企业物资计划管理探讨[J].中国电力教育,2013,29:181-183.
[3]杨学华,伍赛君,彭雁.电网物资需求计划管理相关问题探讨[J].商业会计,2014,02:44-45.
[4]宋斌,卜涛,张洪青.电网建设项目物资需求预测研究[J].物流技术,2013,05:319-321+336.
[5]吴宗文.电网企业物资集约化管理探讨[J].重庆电力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0,Z1:62-65.
财政部新修订的《企业会计准则第9号――职工薪酬》从2014年7月1日起执行,新修订的会计准则对职工薪酬在会计核算范围上有大幅扩展,也将对国有企业薪酬管理产生较大的影响。本文针对财政部新修订职工薪酬会计准则在会计核算方面给职工薪酬带来的新变化,在分析准则修订的背景和主要变化的基础上,结合国有企业用工和薪酬管理的实际,进一步阐述对国有企业薪酬管理带来的影响,并初步提出细化和强化薪酬管理的几点应对措施。
新修订薪酬会计准则的三个背景
一是原会计准则中职工薪酬未完整反映企业人工成本的真实含义。从本质上看,人工成本是企业在产品生产或提供劳务活动中所发生的各种直接和间接的人工费用总和。目前,国有企业劳动用工主要采用劳动合同工、劳务派遣用工和业务外包三种方式,2006年《会计准则第9号》中职工薪酬的范围和内涵较以前有了一定拓展,但略嫌狭窄,不能完全反映人工成本的设定理念。
二是相关法律法规的出台迫使财政部建立与之配套的薪酬会计准则。近年来,国家越来越关注保护劳动者权益,陆续出台了《劳动合同法》《社会保险法》《劳务派遣暂行规定》等与劳动者权益息息相关的法律法规,针对劳动关系短期化、同工不同酬等问题,加大对劳动关系的规范和劳动者合法权益的保护。新出台的法律法规势必要求建立与之配套的薪酬核算准则,以准确计量和反映与之相关的企业人工成本。
三是薪酬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体系持续趋同。遵循国际会计通行的权责发生制原则、配比原则和谨慎性原则,企业与职工之间因职工提供服务形成的关系,大多数构成企业的现时义务,将导致企业未来经济利益的流出,从而形成一项负债,因此只有对未来可能要发生、会引起企业现金流出的人工成本进行准确的计量,才能更真实地反映企业的人工成本。
新修订薪酬会计准则的三个主要变化
一是职工薪酬范围扩大,新增了离职后福利,明确了其他长期职工薪酬的内容,并将企业给予职工受益人的福利也纳入职工薪酬的范围内。新修订薪酬会计准则明确:职工薪酬是指企业为获得职工提供的服务或解除劳动关系而给予的各种形式的报酬或补偿,包括短期薪酬、离职后福利、辞退福利和其他长期职工福利。企业提供给职工配偶、子女、受赡养人、已故员工遗嘱及其他受益人等的福利,也属于职工薪酬,而2006年准则只涵盖短期薪酬和辞退福利的内容。新修订准则中增加了离职后福利,将其定义为企业为获得职工提供的服务而在职工退休或与企业解除劳动关系后,提供的各种形式的报酬和福利。新修订薪酬会计准则明确了其他薪酬的内容,原准则中其他薪酬仅列举了长期利润分享计划,新准则中还列举了长期带薪缺勤、长期残疾福利。职工薪酬的范围更接近于人工成本的设定理念。
二是明确界定了职工概念,涵盖了向企业提供服务的各类人员,全职、兼职与其他用工等薪酬均纳入职工薪酬。新修订准则原文中明确界定了职工的概念,针对颇具争议的劳务派遣问题,除了与企业订立劳动合同的所有人员外,新修订准则明确“未与企业订立劳动合同或未由其正式任命,但向企业所提供服务与职工所提供服务类似的人员,也属于职工的范畴,包括通过企业与劳务中介公司签订用工合同而向企业提供服务的人员。”职工薪酬的范围扩展到全部用工,体现了与《国际会计准则第19号――雇员福利》的趋同方向。在职工薪酬核算中,以上人员所发生的支出都要纳入职工薪酬核算,而原准则中对薪酬的核算仅包括了订立劳动合同人员的核算,对于其他用工形式的薪酬核算并未明确。
三是细化和规范了薪酬项目。新修订准则除了增加设定提存计划、设定收益计划等离职后福利及其他长期福利外,还整合了此前仅见于准则应用指南的带薪缺勤、利润分享计划、辞退福利等的确认与计量规范,明确了将未来应付义务在会计期间进行处理,规范了职工退休或解除劳动关系后各类形式报酬和福利的提供,使企业对职工离职后预期发生的薪酬进一步可控,也充分体现了配比原则和谨慎性原则。
新修订薪酬会计准则对国有企业薪酬管理的影响
第一,薪酬面临的监管进一步严格。新修订薪酬会计准则对薪酬的界定更加明确,监管趋严,职工薪酬的范围从“职工”内涵到“薪酬”内涵都进一步扩大,政府对国有企业薪酬核算的监管力度将进一步加大,企业统筹薪酬管理的空间进一步扩大,企业用工和薪酬政策面临着较大的法规限制。
第二,薪酬总量管理模式面临着新的变化。在传统薪酬管控模式下,国有企业薪酬由上级主管部门实行预算和计划管理,按照“两低于”原则,严格控制职工工资总额和工资水平,对于其他用工形式未进行过有效和系统的管理。新修订薪酬会计准则涵盖了各类用工的薪酬,为国有企业用工管理和薪酬管理带来了新的课题。
第三,薪酬核算的变化影响国有企业用工管理。薪酬核算的变化直接影响企业用工策略的变化,国有企业薪酬核算范围的规范将影响其人工成本和经营利润,在国有企业现有的业绩考核模式下,将迫使其下一步优化和调整用工管理策略以确保业绩考核指标的完成。
第四,薪酬核算的变化影响国有企业特殊人员薪酬管理。国有企业用工情况多样复杂,新修订薪酬会计准则对带薪缺勤、离职后福利及其他长期职工福利做出明确规定,要求加强对这些特殊项目和特殊人员的研究,细化对以上工资项目的管理。
对于新准则的应对措施
一是加强对所有职工薪酬项目的规范核算。新准则对传统的薪酬管理理念和薪酬管理水平提出了新的挑战,要求国有企业人资部门和财务部门要协同配合,加强对所有职工薪酬项目的分析、规范和核算,在薪酬具体管理上进一步规范合法,确认和计量上进一步真实精准,人工成本管理进一步透明和市场化。
二是做好各类用工基础数据整理。根据新准则的变化,需加强对各类用工历史薪酬数据的梳理,依法全面规范各类用工工资、福利、保险等人工成本支出,重点做好外部劳务费等人工费用有效管理,逐步实现对各类用工和各项薪酬管理的全覆盖、全管控,使企业薪酬总额管理范围与薪酬会计准则口径相一致。
三是建立标准化人工成本体系。国有企业要对各类用工的人工成本及离职后福利进行有效管理,健全人工成本控制制度,加强企业人工成本的统计分析和管理,建立人工成本监控、预警机制,并将人工成本管理与业绩考核工作紧密结合,参照市场化劳动力成本,逐步建立标准人工成本体系,通过薪酬核算的变化控制用工总量,盘活存量,实现控制人工成本总量、提高人工成本效率效益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