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小学数学教育思想

小学数学教育思想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小学数学教育思想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小学数学教育思想

小学数学教育思想范文第1篇

关键词:小学数学;新结合思想;思想教学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2)34-0036-02

在新课程教学环境里,在一些基本的数学思想方法指导下总结的新结合思想教学,加强了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开放性,趣味性,延伸性,是有效提高小学生们对于数学学习的积极性的重要途径。

新结合思想简单地可以分为,课堂内与外的结合、大课堂与小课堂的结合、老师和家长的结合。

一、课堂内与外的结合

课堂内与外的结合,即课上和课后结合的思想方法。小学生们的学习能力还处在培养阶段,课堂上的知识不一定能全部消化吸收,鉴于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可以将课堂内外结合起来,将课堂上不能消化的知识点,在课堂外进行消化和掌握。

比如,小学数学学习中的单位,1公斤=2斤的知识,小学生们对于单位的理解还很浅显,课堂上讲了知识点,如果没有课堂外的延伸,他们只能靠死记硬背。所以,这就有必要在课堂外给大家们布置这个知识点的作业,请大家回家去观察下,1公斤的米有多少,1斤的米又是多少,还可以让大家抽空到超市里去,看看米面的包装袋上,都打的是多少重量……这样,就可以将这个知识点转换成直观的表现,让大家更容易掌握,并且还可以更准确地进行单位转化。

二、大课堂与小课堂的结合

在教学中既要根据自己的实际,又要联系学生实际,进行合理的教学设计。因为课堂时间有限,所以有些知识点都无法一一贯通到位,这就需要教师们一周,或一月做一次大课堂活动,将小课堂上没有讲透的知识进行分析和总结,在大课堂上解决。

举例,老师根据课本展示图给大家讲解“吨”的概念,因为课堂时间有限,只能按图片给学生们授课。但如果有一次大课堂的时间,让学生扮演这些角色,更形象更直观地用情境方式来诠释这个单位。

师:你们看谁来了?这一天阳光明媚,天气晴朗。小熊、小马、小牛和小鹿相约到河边去玩。它们走到一座小桥边,小马提议:“这里有桥,咱们一起过吧。”小熊说:“等等,这里有个牌子,上面写着‘限重1吨’呢!”

教师启发学生思考:限重1吨是什么意思?1吨有多重呢?“吨”和“千克”有什么关系?4个小动物能同时过桥吗?

师:谁知道1吨等于多少千克?

学生凭生活经验可以说出:1吨=1000千克。

师:那4个小动物能同时过桥吗?

(预设:因为学生知道了1吨=1000千克,可能会想到把几个数加起来试一试的方法。接着教师还可以进一步提出开放性的问题:它们可以怎样过桥?启发学生思考:它们可以一个过去后,另一个再过;也可以一次过两个,还可以……通过学生相互间的交流、补充,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体现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

让扮演的小动物们同时过桥,然后看看桥是不是会塌掉呢?再引导学生将动物们的体重加起来,与1吨作比较。

400+300+500+100=1300(千克)

1300千克比1000千克重,也就是比1吨重,从而得出结论。

注重开发学生的思维能力又把数学与生活实际联在一起,使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使教学具有形象性,给学生极大的吸引,抓住了学生认识的特点,形成开放式的教学模式,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三、老师和家长的结合

笔者在小学数学教学的几年时间里,要特别感谢一些家长的互动和支持,笔者认为,家长们对孩子们的学习相当重视,只是因为采取的方式不同,取得的效果也不同,所以,就特别提出老师和家长结合的思想,就是在家长监督孩子完成作业的基础上,对孩子也采取一些有趣的亲子教育方式,激发孩子对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家庭相对宽松的氛围,非常有助于提高孩子的学习效率。比如,在小学加减法里,会有很多加减法作业要学生们去算,课堂时间有限,只能稍带地提几个有趣的办法,于是,笔者在布置作业时会提示家长,做这些作业的方法可以更有趣一点。事后吃惊地发现,家长们的想象力非常丰富,有家长用玩扑克牌来帮助孩子做完这些作业,有家长用画线条来帮助孩子,还有家长用小卡片,甚至还有家长用火柴棍摆出作业的题目,然后愉快地完成……

小学数学教育思想范文第2篇

【关键词】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思想方法

从以往的教学看,很多教师把落实“双基”作为课堂教学的主要任务,教师在新课程下的“三维目标”中也很少看到将渗透数学思想方法作为教学目标之一。很多教师在研究教材时都是唯“书”是从,没有将无形的数学思想方法贯穿到有形的数学知识之中,这样就不利于教师从整体上把握数学教学目的,将数学的本质、知识形成的过程,解决问题的过程展示给学生,将思维的方式方法展现给学生,学生也就不可能获得真正的可持续发展。

一、为什么要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渗透数学思想方法

所谓数学思想,是指人们对数学理论与内容的本质认识,它直接支配着数学的实践活动。所谓数学方法,是指某一数学活动过程的途径、程序、手段,它具有过程性、层次性和可操作性等特点。数学思想是数学方法的灵魂,数学方法是数学思想的表现形式和得以实现的手段,因此,人们把它们称为数学思想方法。

小学数学教材是数学教学的显性知识系统,许多重要的法则、公式,教材中只能看到漂亮的结论,许多例题的解法,也只能看到巧妙的处理,而看不到由特殊实例的观察、试验、分析、归纳、抽象概括或探索推理的心智活动过程。因此,数学思想方法是数学教学的隐性知识系统,小学数学教学应包括显性和隐性两方面知识的教学。如果教师在教学中,仅仅依照课本的安排,沿袭着从概念、公式到例题、练习这一传统的教学过程,即使教师讲深讲透,并要求学生记住结论,掌握解题的类型和方法,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也只能是“知识型”、“记忆型”的,将完全背离数学教育的目标。

在认知心理学里,思想方法属于元认知范畴,它对认知活动起着监控、调节作用,对培养能力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学习数学的目的“就意味着解题”(波利亚语),解题关键在于找到合适的解题思路,数学思想方法就是帮助构建解题思路的指导思想。因此,向学生渗透一些基本的数学思想方法,提高学生的元认知水平,是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重要途径。

数学知识本身是非常重要的,但它并不是惟一的决定因素,真正对学生以后的学习、生活和工作长期起作用,并使其终生受益的是数学思想方法。未来社会将需要大量具有较强数学意识和数学素质的人才。21世纪国际数学教育的根本目标就是“问题解决”。因此,向学生渗透一些基本的数学思想方法,是未来社会的要求和国际数学教育发展的必然结果。

小学数学教学的根本任务是全面提高学生素质,其中最重要的因素是思维素质,而数学思想方法就是增强学生数学观念,形成良好思维素质的关键。如果将学生的数学素质看作一个坐标系,那么数学知识、技能就好比横轴上的因素,而数学思想方法就是纵轴的内容。淡化或忽视数学思想方法的教学,不仅不利于学生从纵横两个维度上把握数学学科的基本结构,也必将影响其能力的发展和数学素质的提高。因此,向学生渗透一些基本的数学思想方法,是数学教学改革的新视角,是进行数学素质教育的突破口。

二、怎样在小学数学课堂中渗透数学思想方法

综观整个教材,我们发现从整个数学教材的编写上,数学知识是一个庞大的建筑物,换句话说,它是一个完整的整体。在教学数学知识时,我们不能把某一个学年某一单元的某个例题当成是一个单独的个体,为了讲解这个例题而只单单分析这个例题。

我将从两个例子中分析这个问题。国标本第二册《进位、退位的计算》,对于一年级的小朋友,如果一味地给他们解释什么是退位,什么是进位,在他们的数学知识建构中或许还没有架起。那么,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呢?例如:24+9=?教材给了我们两个式子,4+9=13;20+13=33,假如机械性练习类似的两步加法,一年级的小同学似乎也能解决这个难题。虽然解决问题的方法对了,但是,老师有没有在学生脑子里建构起进位的数学思想方法呢?所以,在教学这个知识点时,可以适当渗透为什么要先算4+9=?,是个位上的数相加,2在十位上代表20个1,故得出第二个加法算式,从而也为列竖式计算两位数的加减打下基础。国标第六册《认识分数》,细心的老师也会发现在第十册中也有一个《认识分数》,后者是在前者的基础上“添砖加瓦”。所以在第六册时给学生建立起一个分数的数学概念就变得非常的重要。“把一个物体平均分成几份,表示其中的一份或几份的数就叫做分数”,如此枯燥的概念强加给三年级的小学有点残酷,换个方法,根据例题图示,把十二个蘑菇平均分给四只兔子,每只兔子分得这些蘑菇的1/4,也就是12的1/4,每只兔子分得3个蘑菇,既为后面分数的学习铺路,又渗透了分数与除法的关系,一举两得。

以上只是我对怎样渗透数学思想方法一点小小的想法。如何在整个教材中渗透数学思想方法呢,单一的方法是行不通,这就需要我们老师加强自身素质训练,让学生在课堂中学会自主学习,注重培养学生用已有的知识经验自主探索新的知识,数学教学主要应是能力的培养,而非技能的训练,要让学生做个自主的“人”,而不是一个受他人指挥的“机械人”。

数学思想方法是数学知识的精髓,又是知识转化为能力的桥梁。教师应站在数学思想方法的高度,以数学知识为载体,兼顾学生的年龄特点,遵循过程性、反复性、系统性和显性化的渗透原则,在教学预设、新知探究和小结复习等途径予以适时地挖掘、提炼和应用,促进学生数学知识和思想方法的均衡发展,延伸他们的数学学习。

参考文献

[1]侯锦扬. 小学数学思想方法及其教学探讨[J]. 小学教学参考, 2008(11)

小学数学教育思想范文第3篇

小学教育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使学生德、智、体等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四有新人。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不应只是思想品德课的任务,它是各门学科教学的共同任务,这也是提高学生素质不可缺少的内容。因此,作为基础学科的数学也必须合理有效地进行思想品德教育。

《小学数学教学指导纲要》中明确规定,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是小学数学教学的三大目标之一,并且明确了要求:“使学生受到爱国主义、爱社会主义和初步的唯物辩证观点的启蒙教育,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和独立思考、克服困难、与人合作等优良品质”。

小学数学教学的任务,主要体现在完成本学科的基础知识和三种能力的培养的同时,要结合学科特点,对学生进行必要而又可行的思想品德教育,使教学与教育紧密结合,相互促进,全面完成小学数学的教学目的和要求。

一、结合教学内容,进行爱祖国、爱社会主义、爱科学的思想教育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经常用数学史上创造光辉成就的材料,让学生了解我国古代数学家的重大贡献,了解中华民族的祖先以高度智慧所创造的价值,增强民族自信心、自尊心。结合教学内容,用实例说明数学在日常生活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广泛应用,使学生看到数学知识的实用价值,逐步认识到学数学的重要意义,立志为祖国的繁荣富强学好数学。

小学生的年龄特征是:“对新鲜的事物感兴趣,感知事物时,目的性不够明确,无意性和随意性比较明显。”所以在教学中,避免对学生进行牵强附会和空洞的说服教育,一定要结合数学学科的特点,重在渗透,把思想教育寓于数学知识教学之中。数学教材中有很多插图和应用题,教学时可以选择富有教育意义、形象生动的插图,有说服力的数据和统计材料,以及数学史料等内容,进行爱祖国、爱社会主义、爱科学的教育。例如一年级教学“准备课”、“5的认识”、“10的认识”时,教师可以插图为媒体,将画面编成小故事,通过对画面的处理,使它由静变动,由无声变有声,对学生进行爱学校、爱、全国各族人民大团结的教育。教学“乘法口诀”时,可以告诉学生乘法口诀是劳动人民在生产实践中产生的,已有很久的历史,使学生知道我国不愧为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教“元、角、分”时可进行爱护人民币的教育;教“时、分、秒”时可进行守时、惜时的教育;教材中的应用题更是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好教材。诸如爱劳动、学雷锋做好事、节约用煤、粮食增产等许多具体事例的数据资料都能使学生在解题的过程中受到潜移默化的思想教育,而这些数据材料随着知识的拓展和学生见识增多逐步充实,从校内到校外、从城市到农村、从国内到国际,教材都作了一定的反映。教学“读数、写数”时,可以有选择地介绍一些本地有教育意义的数据,还可以介绍我国的地形概况,如我国地域广大,东西相距约5000千米,南北相距约5500千米,领土面积约960万平千米,我国境内有世界著名的长江,长6300千米。还可利用20年前的全国家用电器的种类及数量、居民人均存款数和20年后进行对比,进行爱家乡、爱社会主义、爱科学的教育。教学“年、月、日”的知识时,可以向学生介绍一些重大节日,如利用插图介绍开国大典,10月1日是国庆节以及国庆节的来历,从而进行爱国教育。3月12日植树节,向学生进行爱护环境的教育,2001年7月13日申奥成功,2008年8月8日在我国举办奥运会,2003年10月15日,中国第一艘载人航天宇宙飞船‘神州五号’登上了太空,2010年5月1日至10月31日,我国举办上海世博会等,增强民族自豪感。中高年级教学应用题时,可以根据应用题中所反映的日常生活、工业、农业、卫生、交通、教育、科技等方面有说服力的数据,经过比较、分析,进行爱家乡、爱祖国、爱社会主义、爱科学的教育,高年级“百分数”的初步认识,介绍我国民耕地占全世界的5%,养活了世界上20%的人口,而且国家安定,人民生活幸福,渗透国情教育。另外,还可以结合教学内容介绍一些我国的发明创造和数学家的故事,如:“九九口诀”和“七巧板”的发明,“珠算”的历史,在讲圆周率时,介绍我国古代数学家祖冲之早在1500年前,就计算出圆周率在3.1415926~3.1415927之间,比外国数学家求得这个数值早了1000多年。从而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树立长大后为祖国社会主义建设作贡献的雄心壮志。

在教学过程中,用生动、富有教育意义和有说服力的数据和统计材料,让学生了解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巨大成就,人民生活水平的大幅度提高,感受祖国发展的时代脉搏,从而激发了学生爱祖国、爱社会主义、爱科学的热情。

二、进行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启蒙教育

通过数和形的概念教学,使学生初步认识到,数学知识都是观察世界中得来的,人们掌握了它们,还要用于实践,为祖国的建设服务。如教学圆的面积公式时,通过学具的操作和教具的演示,用割补法把圆拼成了一个近似的长方形,用长方形的面积公式推导出圆的面积公式,由于有了转化,人们把不会的变成了会的,体现了事物是相互联系的,对立统一的观点。又如加与减、乘与除、积商和差的变化规律等,使学生初步领会事物是相互联系,又是发展变化的。

数学的发展,数学内在矛盾的运动,数学在实践中的应用等等,处处皆含“实践第一”、“对立统一”、“运动变化”等客观变化发展规律。这些都是客观的、都是辩证唯物主义思想的具体体现。

三、树立正确的学习目的,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数学课上教师的示范和数学训练中对学生的严格要求,是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主要方法。教师的示范作用体现在教师要通过自己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来感染学生,以自己严谨的教学风格和一丝不苟的工作态度来影响学生。学生的特点是:崇敬老师,并摹仿老师。这就是为什么言传不如身教的道理。例如:上课时,教师衣着得体,讲普通话,语言要清楚明白,有条理性。板书字迹工整,格式规范。批改作业要认真、细致。对个别学生进行教育帮助,要有耐心、细心,使学生潜移默化受到熏陶和教育。老师要针对所教班级学生的特点和教材的内容给学生提出不同程度的要求,例如:要求低年级学生在听课、写字时,要有正确的姿势,回答问题要说完整话,写作业时,字、运算符号书写工整,计算要正确等。中年级要求学生听课要专心,分析题意时,重点字句要用笔画出来,作业要干净正确,要求验算的要验算,高年级不仅要求学生听课专心,而且要手脑并用做好笔记,解应用题时要借助线段图分析题意、理解数量关系,计算时要选择简便方法,要自觉检验等。

从小开始注重对学生数学训练中的培养,在数学课中,要耐心指导他们专心听讲,怎样思考问题,如何完成作业。使他们逐步养成严肃认真、刻苦钻研的学习态度,独立思考,不怕困难,善于与人合作的意识。计算仔细、书写工整以及自觉检查的良好学习习惯。

四、重视品德教育过程中的情感教育

数学是一个具有完整的知识结构和蕴含丰富的情感的世界的天然混合体,是具有认识和情感两种素质教育因素的课程。教学中,我们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创设情感氛围,借助情感动力,促使学生主动积极地参与学习过程,使之得到丰富的情感体验,形成广阔的心胸,和谐地发展各方面的素质。

总之,在数学教学中,教师除了向学生传授数学知识外,还应结合数学学科特点不失时机地渗透品德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情感;强化学习目的教育,坚持培养学生不怕困难,刻苦严谨,一丝不苟的学习习惯;养成运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观察和分析事物的特征,揭示事物发展的内在规律;养成运用数学的观点、态度观察事物,认识到学好数学的社会价值。在小学数学中进行思想品德教育,要从学生已有知识基础和认知目标出发,充分利用数学的学科特点,深挖小学数学教材中所蕴含的德育因素,通过多种途径,使学生耳濡目染,潜移默化,以达到德育、智育的双重教育目的。

小学数学教育思想范文第4篇

一、小学生思想品德教育的意义分析

在相同的年龄阶段每一个人的学习能力会存在一定的差异,在某个时间段当中会出现成绩的高低不同。但是如果在采取一些有效的措施进行强化和培训后,可以让学生的学习成绩得到有效的提升。但是和学习成绩的提升相比较,要对人的思想行为习惯进行培养就非常困难。

小学生的思想行为可塑性非常强,其自身的思想行为很容易受到周围人的影响。所以在小学的教育中加强对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对于培养学生的良好行为习惯和正确的价值观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而数学这门学科在思想品德教育方面具有自身独特的优势,所以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融入思想品德教育非常重要。[1]

二、小学数学中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措施分析

1.清楚学生和学科的特点

一般而言,小学数学教学中的思想品德教学是根据学科的实际特点来进行思的。所以,在小学的数学教学中要科学有效地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教师就要对数学这门学科的特点有一个充分的了解和认识。因为数学知识的具体应用非常广泛,所以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中,教师应该要重视结合实践,让学生能够对数学有一个正确的认识,让学生明白在改造世界和认识世界的过程中,数学知识是不可取代的一种工具。

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实际的例子来引出概念和对相关规律进行解释,这样不仅能够让学生对知识有一个更好的理解,同时也可以让学生打下良好的唯物主义思想基础。另外,小学数学知识也具有非常严密的逻辑性,系统严密、前后连贯和很强的逻辑性是小学数学知识内容的主要特点。这也就要求了小学数学教育应该要具有准确性和严密性。在原来的概念上,教师通过相关知识的联系可以推导出新的概念,比如通过2+2+2就可以推导出2*3,通过2+2+2=6得到2*3=6。通过仔细的推导和计算,可以得知2*3=6的结论是正确的。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要加强对学生的思维进行启发,通过长时间的训练和教育,让学生能够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2]

根据学生的特点来进行思想品德教育也是数学教师应当具备的手段和方法。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要通过学生比较容易接受的方式来进行思想品德的教育,让学生的兴趣得到有效激发,从而提高教育的质量和效益。

2.利用辩证唯物主义观来开展教学

在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时,数学这门学科具有非常明显的优势。教师在对教材进行研究和分析、设计教学时可以通过辩证唯物主义观来进行,这样就可以让学生在实际的学习过程中,受到辩证唯物主义观的教育,从而来慢慢体会到知识是来源于社会实践、事物之间是不断变化和相互联系等道理。

通过数学的真实面目来对学生进行引导,让学生能正确的认识数学并采用辩证唯物主义观进行指导教学最重要的一点。在实际的教学中教师应该要改变重视结论轻视过程、重视计算轻视概念、重视教轻视学以及重视知识灌输轻视探索的教学理念。比如在对“数的知识”进行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就可以利用各种实物来指导学生认识自然数,通过各种活动来认识分析和小数。利用分东西以及对物体的长度进行测量等,这样学生就能够在实践教学中慢慢认识到数其实是从客观事物中抽象出来的,数的发展和社会生产的发展具有非常紧密的联系。而对“圆的面积公式”进行教学时,教师就可以根据变化和运动的观点,让学生通过自己动手实践来将圆转变成相似的平行四边形或者是长方形,然后再通过不断的推理让学生可以利用所学的知识来解决新问题,从而让学生了解和掌握新知识。学生在实际的动手实践过程中,就可以通过将圆转变成相似的平行四边形或者是长方形来认识到各种事物都是相互联系和不断变化运动的。

3.在数学教学的整个过程中融入思想品德教育

小学数学的教育任务是根据数学教材来决定的。而数学教材的阐述、编排和唯物论辩证法非常适应。数学教材的内容和人们的日常工作、生活有非常直接的关系,教学中的有些内容是为了让学生能够认识到数学知识的实际应用价值。有些内容则是为了能够让学生的爱国主义思想能够激发,也有一些教学内容是渗透了辩证唯物主义观。例如在对学生的两步计算应用题进行教学时,教师就应该要采用辩证唯物主义观来对学生进行初期的教学,通过一步题来引出两步题,将题目中的某个已知条件转变成间接条件,从而来将其转变成需要两步计算的题目,在这个教学过程中让学生来认识到事物之间的发展变化和相互之间的联系。

2.结合实际来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

首先,教师应该要根据教材内容和社会实际进行紧密的结合,从而来对教学内容进行完善。例如教师在对序数的意义进行教学时,教师就可以让学生来了解我国的矿产资源,让学生知道我国的哪些矿产资源是在世界上领先的,从而让学生的民族自豪感能得到有效提升。另外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也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来精心组织教材,根据学生当前思想行为中存在的问题来进行思想品德教育,让学生能够受到更好的思想品德教育。又比如,在对多位数进行教学时,教师就可以根据学生当前存在的一些不好习惯,比如乱花钱或者浪费粮食等,引导学生算一笔账。“每个人一天节约1元钱,全国人每天就能节约13亿,利用这些钱就可以帮助很多小朋友上学读书”。通过这种计算,学生就可以真正认识到积少成多的意义,对于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非常有帮助。

小学数学教育思想范文第5篇

一、处理好三类目标之间的关系以及显性目标与隐性目标之间的关系

根据素质教育的思想,教学目标可以分为三大类,即教养目标、发展目标与教育目标。教师在结合数学自身的特点和小学生心理发展的具体要求,处理好小学数学素质教育课堂教学三类目标的关系时,应遵循“将智能发展目标放在首位,以基本知识、基本技能等教养目标为主线,同时渗透德育教育、情感教育等非智力因素教育目标”的原则。前苏联教育家斯托利亚尔曾经指出:“在列举数学教学目标时,我们把学生的发展(思维的、智力活动的)放在首位。”“一定的发展只能是特别设计的有目的的教学的结果,所以我们把用‘数学思维’这个名称统一起来的思维活动结构的发展作为数学教学的特殊的首要目的。”素质教育要求我们将学生培养成为“会认识、会做事、会做人”的合格公民。这无疑也要求我们将发展目标放诸首位。小学数学教材是根据数学知识自身的发展规律,同时结合小学生的年龄特点与认知水平来编排的。这些知识是小学生将来作为劳动者所必须掌握的。因此,小学数学教学目标应以教养目标为主线,使学生在掌握知识、形成技能的同时,智能得到充分的发展,并使学生在认识、理解、运用数学知识的过程中受到思想品德教育,感受数学的美,体验到成功的乐趣,同时使得探索精神、合作精神、良好的学习习惯等各种非智力因素得到培养,以形成健康的个性。

教学目标有显性与隐性之分。显性目标是指《大纲》明确提出来了的教学要求。一般地说,教养性目标是显性的。隐性目标是指那些需要教师在教学设计时认真思考才能确定的教学目标。一般来讲,智能发展目标和思想品德教育、情感培养等非智力因素方面的教育目标是隐性的。处理好这两种目标之间的关系,一是教师要认真钻研《大纲》,领会《大纲》精神,制订好显性目标;二是教师要在认真分析教学内容及学生特点的基础上,结合教学过程的设计,将隐性目标显性化,形成具体的教学目标。这样,教师施教的三类素质教学目标就会清晰地浮现在自己的脑海中,明确指挥自己的教学行为,从而达到素质教育的目的。

有位教师是这样组织《奇妙的幻方》(活动课)的教学的——

(1)老师讲解洛书神话,并给出彩图(图1)。

(2)学生就图1进行观察、发现,揭示出图2。

(3)学生观察图2,说出自己所发现的秘密,老师有选择地板书:

①这个图中有9个方格,每个小格中有一个数字,这些数字分别是1、2、3、4、5、6、7、8、9;

附图{图}

②每行、每列、对角线上三个数字之和都是15;

③5在正中央;

④每行、每列、对角线上,5两端的两个数之和都是10,……

(4)老师揭示课题,给出幻方、中心数等名称,并加以说明。

(5)老师拿走九宫格中的数,学生拿出学具尝试编幻方。老师巡视指导,并让5个学生将自己的结果写在黑板上。

(6)学生评价结果,说说自己的编排方法。师生共同总结编排规律:先定中心数再配对最后定位。

(7)学生练习:①用2、3、4、5、6、7、8、9、10编幻方;②编一幻方和是27的幻方。

从这一教学过程中,我们不难看出,教师明确了三类目标,并很好地处理了它们三者之间的关系。学生在认识幻方的特征,探求幻方的编排方法的过程中,观察能力、发散思维能力、表达能力、探索精神等都得到了较好的培养;教师对洛书神话的讲解以及教学过程中的一些表扬、激励性语言还较好地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动机和兴趣;学生在不断地发展、积极探索的过程中,体验到了成功的喜悦,并感受到了洛书、幻方的奇妙美。

二、体现全面性、针对性、过程性和明确性

柳斌同志指出,素质教育有三个要义:一是面向全体学生;二是使每个学生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三是让学生主动发展。根据第二要义,教学目标应包括知识技能目标、智能发展目标和非智力因素目标;再考虑到小学数学教学内容的逻辑连续性和整体性,小学数学教学目标还应有学期(年)目标、单元目标和课时目标。因此,全面性就是指小学数学教学目标的制定要从学生的发展和时间的积累两个维度去构建。(教学目标的二维平面结构如图3所示。)

附图{图}

同时,教学目标的制定要考虑到学生的个别差异,增强针对性,使每一个学生都得到最大限度的发展。一般来说,基本知识、基本技能目标具有强制性,要求每一个学生都必须达到,而智能发展目标和非智力因素目标落实到学生身上是有差异的。教师在制定教学目标时要充分分析每一个学生的现有水平和潜在水平,在其最近发展区内确立教学目标。

过程性则是指教学目标的制定要注意结合教学过程将教学目标具体化。教学目标是“教学中师生预期达到的学习结果和标准”,是“路标”,它表现为具体的、特殊的、部分的价值。而教学目的是《大纲》规定的教学要求,具有方向性,表现为终极的、普遍的、整体的价值。教学目的只有转化为具体的“路标”才能有效实施,否则很有可能变成空洞的口号。“路”是什么?“路”就是过程!一方面,教学目标决定着教学活动的开展;另一方面,作为“路标”的教学目标的制定也要结合教学过程,尤其是隐性目标的显性化更是如此。以上两方面的关系应该是:教学目的——教学过程初步安排——教学目标——较完善的教学过程。

明确性一是指教师对于教学目标的含义要明确。教师只有明确了教学目标的真正含义,才能围绕教学目标组织教学活动,保证教学目标的达成。二是指教学目标的表述要外显,尽量使用操作性强、意思明确的语句,水平词的使用要准确,便于测控。

以上是笔者对如何制定好小学数学素质教育课堂教学目标的几点认识。下面是有关“平均数问题”的教学目标设计,供读者对照参考。

(1)使学生理解平均数概念,能说明平均数就是把几个大小不同的数通过“移多补少”方式变成大小相同的数后所得到的数;初步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理解求平均数就是“把几个大小不同的数合并成一个数再平分”的过程;能根据加法和除法的意义推出求平均数的公式;能根据有关数据直接运用公式求平均数;部分学生还能运用公式解思考题。

(2)通过让学生自己解决“怎样将4个杯子里的水变得一样高”的问题,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类比推理能力和勇于解决问题的探索精神。

(3)通过让学生说明平均数概念,总结求平均数的过程和公式,培养学生抽象概括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