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双百企业综合改革实施方案

双百企业综合改革实施方案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双百企业综合改革实施方案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双百企业综合改革实施方案

双百企业综合改革实施方案范文第1篇

(一)突出增强财力,全力做大财政收入“蛋糕”。通过采取“培财源,严征管,多争取”三管齐下,实现了财政收入增长,可用财力进一步提高,财政支出规模进一步扩大,财政保障能力进一步提升。年全州财政总收入完成70987万元,比上年增收145万元,增长29.2%;其中地方一般预算收入完成43578万元(税收收入完成31541万元,非税收入完成12037万元),比上年增收11552万元,增长36.07%。一般预算支出完成302591万元,比上年增支67098万元,增长28.49%。财政总收入和一般预算收支,均超额完成年初人代会批准的收支任务和州政府下达的目标任务。

(二)突出科学发展,全力支持城乡经济建设。一是始终围绕州委政府决策部署,全力支持重大(点)项目建设。省制定出台重大投资政策的机遇,争取和筹措经济建设资金99304万元,并根据建设项目工程进度,累计实现经建预算支出102982万元,有力的推进了州委政府确定的19项重大项目、40项重要项目、项其他项工程建设。千方百计筹措重点项目前期费4700万元,其中:香格里拉供暖工程项目资金2000万元;香德二级公路前期费0万元;虎跳峡景区公路项目前期费10万元;纳帕海国际重要湿地综合保护工程项目500万元。按照扩大内需项目三个100%的要求,依据州政府的统一部署,积极筹措扩大内需项目地方配套资金4970万元,支持重点项目开展前期工作,基本满足了扩大内需项目的资金需求。

二是始终关注“三农问题”,全力支持新农村建设。加大财政农业建设投入,巩固农业基础地位。全州农林水事务支出完成29709万元,增长1.99%。支持了农田水利建设、人畜饮水工程、新农村示范点和农村能源及现代农业建设、农业综合开发、林业生态环境建设和林产业发展、农业抗灾救灾和防汛抗旱及森林防火、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农村公路、农村沼气池、农村民居抗震加固、游牧民定居工程等支农、强农、惠农工程;全面落实涉农补助政策,切实增加农民收入。通过“一折通”,及时足额兑现玉米及水稻良种补贴、油菜补贴、退耕还林补贴、能繁母猪补贴和粮食综合直补、种粮农民补贴等共计74万元;整合支农资金,完善支农方式,形成支农合力机制。以扶贫整村推进为切入点,加大支农资金整合力度,全年共整合各类支农资金7556万元,进一步提高了支农资金的使用效益。

(三)突出改善民生,全力支持社会事业发展。年是各级财政加大改善民生投入力度最大的一年,也是我州社会事业协调快速发展的一年。为了支持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事业发展,全州各级财政认真执行高海拔地区六项优惠政策,省委对云南藏区关怀之情的高海拔地区“六项”优惠政策。通过调优支出结构,将有限的财政资金投向民生之基的教育,民生之本的就业,民生之保的卫生,民生之安的社保,民生之盾的维稳,民生之助的文化等社会事业和基础产业。一是支持教育优先发展,全州教育支出完成41282万元,增长13.61%。进一步巩固了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全面落实高原农牧民学生生活补助政策。全州义务教育阶段在校学生全部免除学杂费,并享受免费教科书;享受生活补助学生达4.7万人;继续实施中小学危房改造2.6万平方米,“上学难”的问题,得到根本缓解,推动了我州教育公平和城乡教育均衡发展,使义务教育充分体现了公益性。二是支持公共卫生体系建设,全州医疗卫生支出完成26905万元,增长53%。全面支持巩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省级提高筹资标准后的补助资金,新农合参合率稳中有升;积极稳妥的开展了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试点,全力支持健全城乡医疗救治制度,城乡基本医疗服务和公共卫生体系进一步完善。有效缓解了“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三是支持社会保障体系的建设,全州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完成47777万元,增长23.47%。

按照“广覆盖,保基本,多层次,可持续”的原则,健全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全面建立和完善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并根据我州的特殊情况,把僧尼纳入最低生活保障,严格执行国家提高的低保补助标准,确保低保资金及时足额发放到低保对象手中;小额担保财政贴息、职业培训补贴等促进就业的财税政策;积极落实中央出台的完善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及时调整企业退休人员待遇,确保基本养老保险按时足额发放,全面执行城乡临时救助和优抚政策;积极向上争取和保障雨雪冰冻等抗灾救灾资金1955万元的到位,并安全及时拨付,有力的保障了受灾农牧民的生产生活。四是支持公共安全体系建设,实现我州社会安定,民族团结,人民安居乐业,全力支持“和谐平安”建设,确保全州跨越发展和长治久安。全州公共安全支出完成20359万元,增长70.18%。五是支持住房制度改革,建立廉租房制度。全州共筹集租赁补贴资金1752万元,发放385万元,实际发放户数为1950户。

(四)突出科学理财,全力推进财政改革创新。进一步巩固财政各项改革,注重改革的实效性和连续性。一是继续深化部门预算改革,通过统一编报内容、编报形式、编报时间、编报程序和编报要求,明确了编制单位的主体地位,增强了部门预算的统一性和完整性。二是继续深化国库集中收付改革,将列入综合预算国库拨付的资金全部纳入国库集中支付范围,对工资和采购资金实行直接支付,其余实行授权支付。三是继续深化政府采购采管分离改革,建立政府采购联系制度和政府采购供应商登记备案管理制度。扩大政府采购规模,全州共组织开展各类政府集中采购0次,政府集中采购实际支付金额9593万元,综合节约率为8%。四是继续推进农村综合改革,及时制定和下发《藏族自治州村级公益事业建设一事一议财政奖补试行办法》,全州43个2008年度农村公益事业一事一议财政奖补建设项目已完工,总投入1067万元。完善相关手续上报了年度50个村级公益事业建设项目。五是推进国有资产管理改革。州国有资产管理委员会于年5月正式成立,并正式开展工作。制定和出台了《藏族自治州州属企业国有资产管理办法》、《藏族自治州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办法》,进一步理顺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明确国有资产主体和责任主体,形成权责明确、分类监管、流转顺畅的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和运营体系。六是推行村级会计委托服务。制定和出台了《州村级会计委托服务工作实施方案》,全州推行村级会计委托服务工作,强化村级财务规范化管理。

(五)突出依法理财,全力加强和硬化财政监督。按照年初确定的“突出重点,动态监管,规范有序”的财政监督工作要求,制定出台了《州财政局关于开展地方财政资金安全检查工作实施方案》、《州年度会计信息质量检查实施方案》,积极有效的开展了财政监管工作。一是严把资金安排的审核关,加大对会议费和接待费等消费性支出和追加资金事前的审核力度,从源头上控制财政支出。二是强化财政票据监管,加强政府采购专项检查工作。三是组织开展了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实施情况专项检查工作和省、州、县三级联动检查工作。四是加强对社保资金和帐户的管理,确保各项社保资金和基金的安全、封闭运行。

双百企业综合改革实施方案范文第2篇

一、2005年实施新型工业化规划纲要的工作目标

2005年,我市实施新型工业化规划纲要的主要工作目标是: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达到85亿元,实现利税总额22.7亿元,分别比2004年增长18%和16%;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在规模以上工业中所占比重达到18%,比上年提高0.8个百分点;工业固定资产投资43亿元,增长20%;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万元工业增加值能耗由2004年的5.2吨标准煤降至5.1吨标准煤以下;重点行业废水排放达标率由2004年的90%提高到91%以上;二氧化硫排放量控制在5.1万吨以下,比上年下降0.7万吨;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由2004年的95.5%提高到96%以上;重点行业废水重复利用率由2004年的84%提高到85%以上。

二、改造提高传统产业

(一)化工业。完成中石化荆门分公司清洁燃料改造工程的100万吨柴油加氢改造,加快实施600万吨原油扩能改造工程,完成年输油能力70万吨的钟荆原油管线建设。发展石化产品深加工,争取年内启动35万吨烯烃转化工程。磷化工重点发展高浓度磷复肥,大力开发磷酸一铵、磷酸二铵、NPK复合肥等主导产品,建设洋丰10万吨合成氨工程,积极推进大峪口配套合成氨工程,力争高浓度复合肥产能达到185万吨以上,所占比重超过30%。依托中国化建公司,开展低品位磷矿资源开发利用。

(二)建材业。加快永兴公司2500吨/日熟料、钟厦公司2000吨/日熟料等大型干法旋窑水泥项目建设步伐。积极争取国家投资,推进磷石膏、粉煤灰等废渣资源化,发展节能环保型建材产品,支持泰山公司纸面石膏板二期工程实施。在建设高强石膏粉项目基础上,进一步探索石膏粉精深加工。

(三)农产品加工业。加快日月油脂10万吨精炼油后续工程和中粮祥瑞油脂20万吨/年菜籽加工项目建设,推进中粮祥瑞二期工程前期工作。加快新美香金银花茶叶及绿原酸提取和广源食品饼干、康辉休闲食品、奶制品等项目建设。通过对京山国宝桥米、沙洋洪森米业等企业技术改造,开发精米新产品,扩大无公害大米产量。

(四)纺织业。加快钟祥庆喜维新10万锭环锭纺、京山伟嘉精梳气流纺等项目建设。支持SMS非织造布生产线整理改造,力争尽快达产,提高产品的档次和附加值。

(五)电力生产业。加快国电荆门长源发电公司2×600MW燃煤机组工程建设步伐,争取年内基本完成主厂房建设。抓紧落实北山抽水蓄能电站新的投资业主,加快工程建设进度。推进碾盘山水利枢纽工程前期工作,做好钟祥华山观风力发电项目扩大加密观测工作。

三、大力发展高技术产业

(一)新医药。支持百科药业完成布洛芬扩产改造,力争年生产能力达到3000吨/年。加快托拉塞米、巴柳氮纳、加替沙星等一批化学合成新药的市场开拓步伐。加快人白细胞介素11衍生物、喜树碱等一批治疗重大疾病药品开发与项目建设。

(二)电子信息。支持表面贴装晶体锁相环、片式元器件封带等国家高技术产业化专项和省光电子信息专项项目建设和达产,加快聚合物电路保护元件等项目前期工作。积极推进企业信息化建设。

(三)新材料。重点开发和扩产银基氧化锡和铜铬25电触头、纳米碳酸钙、超细金属粉体、无铅焊料、高性能陶瓷纤维、油田化学品等新材料产品。

四、扶持发展循环经济

引导和鼓励企业开展工业废弃物综合利用,注重环境友好型技术和产品开发。继续用好资源综合利用减免税政策,积极争取国家资金扶持,调动企业开展资源综合利用的积极性,不断延伸资源梯级使用链条。加快泰山公司磷石膏制纸面石膏板项目的投产达产以及嘉信公司粉煤灰超细纤维造纸、脱硫氧化钙等资源综合利用项目和荆门电厂脱硫改造等项目的建设。适时启动石化总厂第三台CFB锅炉改造项目以及硫石膏制石膏板项目,积极寻求磷石膏生产水泥外加剂等技术和项目,开展秸杆发电、木质聚合板材等项目的技术和前期准备。大力发展矿产资源就地深加工转化,严格控制高品位矿石外输。2005年,全市资源综合利用产品产值力争达到14亿元以上,万元GDP能耗较上年降低3%。

积极推进清洁生产和资源节约。贯彻《清洁生产审核办法》,在中石化荆门分公司、京山轻机、葛洲坝水泥厂、荆门电厂等重点企业开展试点,对百科药业、楚星化工、秦江化工、秦江水泥、钟厦水泥重点超标排放企业进行强制清洁生产审核。做好节能宣传、节能新技术推广应用和节能监测执法。推行工业节水新技术,提高废水资源化率和再生水利用效率。落实市政府《关于加强磷矿资源管理和开发利用的通知》,抓紧编制《全市磷矿资源管理规划》和《全市磷化工业发展规划》,控制开采总量,规范开采行为,强化运销管理,合理配置磷矿资源,优化产品结构和产业布局,整合涉磷企业,年内关停年设计开采能力3万吨以下的采矿企业,通过收购、兼并或联合推进矿肥结合、矿化结合、采选结合;通过选矿,充分利用中低品位磷矿资源,加大深加工力度,提高资源综合利用水平。

五、加快工业园区建设

按照“布局集中,产业集聚,土地集约”的要求,抓好工业园区建设。荆门经济技术开发区(高新区)要进一步提高引进外资质量,落实有关投资优惠政策,鼓励固定资产投资在5000万元以上符合国家高新技术产业目录的项目建设,突出培育和发展新材料、新医药、电子信息及环保产业,提高产品技术含量。钟祥莫愁湖经济技术开发区和沙洋经济技术开发区要围绕轻纺和农产品加工,推进产业集聚。京山经济技术开发区要围绕机电一体化,培育相关产业集群。抓紧荆襄工业园的申报工作,以大峪口矿肥改造工程投产和王集矿业重组改造为契机,抓好荆襄工业园的基础设施建设。遵循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依托荆门石化,策划建设荆门石化工业园,促进荆门石化工业由一企支撑向企业集群、由单一油品炼制向化工系列产品开发方向发展。

六、推进工业化和城镇化良性互动

坚持以工业化推进城镇化,提高城镇化水平。加快荆门南城区建设步伐,推进中心城区向南延伸。积极引导乡村企业向重点城镇集中,城镇企业向工业园区集中,以高新区拓展、县(市、区)工业园区和城镇工业小区开发为依托,配套完善基础设施、服务设施建设,拓展城镇建成区面积,增强城镇人口承载能力。

七、积极培育优势企业和名牌产品

大力培植优势企业,争取2005年销售收入过亿元的工业企业新增8家,总数发展到45家,其中中石化荆门分公司销售收入过110亿元,湖北洋丰集团过20亿元,京山轻机过12亿元,百科药业、金龙泉集团、葛洲坝水泥厂等企业过5亿元,新增大峪口化工、京兰水泥、中粮祥瑞油脂、金龙非织造布、泰山建材等亿元企业。依托重点骨干企业,培育和发展配套中小企业。加快实施品牌战略,制定“十一五”质量振兴方案和名牌产品三年滚动计划,在争取湖北金龙泉啤酒保住国家名牌产品的基础上,力争洋丰牌磷肥获得中国名牌产品认证,京山华贝、京兰水泥、鄂中化工等6家企业产品获得省名牌产品认证。培育和申报国家免检产品和原产地域保护产品,争取湖北宝源木业、京山轻机、国宝桥米、日月油脂等企业产品成为国家免检产品。积极培育上市后备企业,重点对洋丰集团、日月油脂等企业按上市要求进行规范,促其尽快进入上市辅导期。

八、搞好经济运行调节

抓好煤电运组织调度。多方寻求市外煤炭资源,抓好市内煤炭资源的开发利用,减少外流。做好迎峰度夏错峰避峰预案,科学、合理、有效用电。积极争取铁路部门支持,协助企业争取更多运输计划。充分发挥水路运输作用,大力发展多式联运,缓解运输紧张矛盾。版权所有

改善中小企业发展环境。抓好中小企业的创业辅导,积极推进创业辅导基地建设。加快全市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建设步伐,创造良好的融资环境。实施中小企业成长工程,促进省“双百”重点企业的发展壮大。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关于加快县域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制订我市促进县域经济发展的实施方案,改善和优化县域工业发展环境。在投资核准、融资服务、财税政策、土地使用、对外贸易和经济技术合作等方面,对中小企业尤其是非公有制中小企业一视同仁。

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加快推进国有经济布局和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完善国有资产监督管理体制,积极推进市属国有企业向混合所有制转轨。抓好宏图飞机制造厂破产重组工作,服务在荆中、省企业主辅分离改革,推进东光集团有限公司、凯龙化工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产权转让与合资,深化荆襄化工(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改革脱困,进一步解决企业改制中资产变现、职工安置、债务化解、证照办理等遗留问题。

推进技术创新。进一步落实国家和省级企业技术中心项目进口设备减免税、利用国产设备抵免所得税政策,鼓励企业加大技术创新投入。支持金龙泉、百科药业等企业创建国家级技术中心,支持新美香、格林美、航特机械、日月油脂、龙源石膏等企业创建省级技术中心。积极争取国家和省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专项、中小企业技改专项、科技三项经费,建立和完善为广大中小企业服务的技术中介机构,促进产学研结合,推进科技成果产业化。

双百企业综合改革实施方案范文第3篇

今年年初国务院确定“面向三农,整体改制,商业运作,择机上市”的改革原则后,中国农业银行(下称农行)的股份制改革就只剩下一个制度:如何弥合政策性业务与商业性原则之间的分野。

农行正在试图给出一个折衷的解决方案。《财经》记者获悉,农行已制订《农业银行服务三农总体实施方案》(下称《方案》),并在八个省级分行展开试点。

这一方案的核心是“一行两制”的城乡联动经营模式。所谓“一行两制”,是指在一级法人体制下,根据农行在城乡金融业务上的不同特点,以县域支行为平台,再造一套适用于“三农”和县域业务发展的、有别于城市业务的制度体系和运行机制。

农行有关人士在接受《财经》记者采访时表示,“一行两制”的总体设想是“一级法人,双线经营,分别核算,统筹发展”。他透露,农行将重构服务“三农”的组织模式,打造成为中国惟一拥有农业信贷专业化经营管理体系的大型商业银行。

目前农行已在全国范围内选取了八个省级分行的部分县域支行展开试点,包括福建、湖南、吉林、四川、广西、甘肃、安徽和重庆。试点从今年10月启动,历时三个月。试点结束后,农行将据此对总体方案进行补充和修订,并于明年初在全行全面推广。

在专家看来,较之此前关于农村金融的种种设计,农行的尝试方向是值得肯定的;但根本问题仍然没有厘清,即并未彻底划清政策性金融与商业性金融的界限,从而为事后的损失追补预留了空间。虽然“一行两制”模式是期望在一个机构内部平准损失,即支持“三农”的风险在一个法人内部化解,但亦说明其可能做不到真正完全的商业化。如果金融机构完全以市场化原则运作,在包括中西部在内的农村地区,必然会有一些农村金融的有效需求无法得到满足。

“由此可见,仅仅宣传商业化的农村金融,是不全面的,”世界银行高级专家王君强调,“农村金融的供给和需求,不可能也不应该由商业化的金融机构完全承担,更重要的是从公共利益的角度,战略设计公共政策(包括财政手段)和金融手段有效结合,而这一问题并非不可能操作。”

行中之行

在“一行两制”构想下,农行根据“三农”和县域客户信贷需求时间急、金额小、用信频、期限短的特点,在“三农”和县域业务的评级、授信、担保、定价、流程、审批、授权、激励、风险分类、损失核销等方面,建立一套有别于城市业务的组织运营体系。其主要思路是:以县域支行作为开展“三农”和县域业务的经营载体,推行适度分权的“三农”信贷业务模式,下沉信贷业务决策中心。由一级分行结合实际,灵活确定二级分行和县域机构信贷业务审批权,在县支行和二级分行设立信贷业务审批审查中心。区分经济环境和管理能力,授予二级分行500万元-3000万元“三农”信贷业务审批权;授予县域支行农户贷款审批权10万元-50万元,个人贷款审批权20万元-200万元,小企业贷款审批权100万元-500万元左右;授予绝大部分二级支行和分理处农户贷款审批权3万元-10万元。

与贷款审批权限同步下放的,还有“三农”和县域客户信用等级认定权限及贷款定价权限,同时授予一级分行一定的信贷产品创新权和相应的管理办法、操作规程制定权。此前,与工、中、建等其他商业银行一样,农行基本实行省级分行以上的中央集权式信贷审批模式,东部地区的二级分行有一定审批权,中西部二级分行基本没有审批权。

目前,农行已经设立了农业信贷部,定位于县域业务综合经营管理部门,统筹管理分散于公司业务部、机构业务部等各部门的所有县域信贷业务;在27个一级分行设立了农业信贷处,归口管理辖内县域信贷业务;所有大部分涉农占比较高的二级分行均设立了农业信贷科,定位于县域业务经营中心,“使二级分行成为权力中心,主要负责营销县域信贷业务,了解县域金融需求,配合总行、一级分行开发特色产品。”

“新的一行两制模式,其核心就是深化扁平化改革,适度放宽二级分行经营权限,下沉经营重心,缩短经营链条,提高服务效率。”周清玉称,这些二级分行的风险管理模式也相应作出调整,比如推行风险定价,全面推行风险经理派驻制、独立审批人制,并建立不同于城市行的等级评价体系及绩效考核机制。

“新的模式相当于事业部制,实行专门会计科目,对‘三农’和县域业务的资产负债权益收入支出盈亏等项目进行单独归集统计,准确核算经营成果,并计划每年向国家有关部门、股东和社会公众报告农行服务‘三农’的有关情况。”农行计财部有关负责人告诉记者。

按照分类指导、区别对待的原则,《方案》将县域支行分为四类,即粮棉大县支行、贫困县支行、和青海地区支行、经济强县和大中城市郊区支行;不同类型的县域支行实行差别定位,确定相应重点服务领域。

“由于农行涉及整体改制并面临上市,在《方案》里,农行服务‘三农’的定位并不是包打天下的,而是瞄准县域经济的中高端客户,包括重点农户中的养殖、种植大户。虽然对城乡客户采取分类指导、区别对待的原则,但仍要坚持商业化和可持续性发展。”周清玉称。

农行还将增设乡镇营业网点,打造一批具有较强小额信贷服务功能的县域网点,重点发展农户、个体户、微型企业和小企业的小额信贷业务;在网点覆盖不到的地区,由客户经理组提供流动金融服务;通过控股、参股等方式,扩大设立村镇银行和贷款公司等新型金融机构试点的规模。

根据《方案》的规划,未来三年内,农行的农村网点将超过1.6万个,投放到县域的自助设备不少于6000台,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和基地的服务覆盖面达到50%以上,对全国千强镇的支持面达到50%以上,直接对农户的信贷服务覆盖面达到30%以上。

回归“三农”之路

自2005年起即反复酝酿改革方案的农行,一直在商业化运作与政策性业务的两难选择中徘徊不前。除了财务问题,如何服务“三农”,一直被认为是农行改革中最为棘手的问题。

“问题的关键在于怎样认识农村金融的性质。”世界银行高级金融专家王君曾经在《财经》撰文表示,一旦将农村金融理解为政策性业务,需要仰赖政府补贴,就必然会产生逆向选择,无法分清政策性亏损和经营业性亏损的责任。

正是基于此,分拆方案是一种界限清晰的选择,亦多为学者推崇。其中包括按照区域分拆、按政策性业务和商业性业务分拆、按涉农业务和非涉农业务分拆,不一而足。然而,在现实考虑中,涉及员工安置、财务调整等巨大的利益重组,最终并未被采纳。

在2006年7月的农行分行长会议上,时任农行行长杨明生重新提出“农行要留在县域农村金融领域”。事后看来,这一定位最终使得农行避免了被分拆的命运,但并未从根本上回答如何面对“三农”的问题。

事实上,自1998年以来,包括农行在内的四大国有商业银行一直在撤离农村市场。1998年到2001年间,四大国有商业银行相应撤并了3万多个县及县以下的分支机构、网点。其中农行由于网点最密,撤减的网点数量也最多,从6万个撤减到目前的约2.5万个,在岗员工数量也减少了19万,达到当前的45万人。

大撤退的结果是,农行目前虽然有55%的贷款分布于县域,但只是存量,且大部分贷款集中于经济金融发达、“三农”问题并不突出的“三大板块”,即珠三角、长三角和渤海湾地区。目前支撑农行盈利的主要支柱,仍然来自“三大板块”和城市业务。截至今年上半年,“三大板块”创造经营利润占全行近70%,加上其他大中城市的业务,比重占到80%左右。

在这一背景下,一种意见认为,农行在网点收缩后,已经将面向“三农”的低端业务让给农信社、农业发展银行和邮储银行,本身的绝大多数业务都是商业可持续的;而且随着城镇化的进一步发展,其盈利前景也是可以预期的。

农行有关人士亦向《财经》表示:“从同业以及农行部分经营行的发展状况看,‘三农’和县域是一个值得重视的信贷市场,只要控制好收益和风险的关系,商业银行是能够取得经营效益的。”他同时强调,现阶段农行将不再撤并机构、分流人员。

尽管如此,整体改制毕竟未能划清政策性业务和商业性金融的界限。2005年末,农行在592个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仍设有机构3160个,在地区有各类机构502个。由于地区没有设立农发行和农村信用社,农行是惟一的农村金融机构,在一定程度上承担了政策性的公共服务职能。

农行内部的资料也显示,农行在中西部的部分县域保留分支机构是以自身亏损为代价的,到2005年底,农行在592个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支行亏损面高达34%。农行行长项俊波在今年年中的分行行长工作会议上亦明确表示,在592个国家贫困县及、青海等其他一些特殊地区,基本不具备商业化经营条件。

为此,农行在相关调研报告中建议,国家有关部门加紧研究建立普遍服务基金,专门用于补贴特殊地区网点;或者出台针对这些地区分行的特殊政策和办法,妥善解决其可持续发展问题。

“财政资金怎么和金融手段结合,哪种模式最适合中国国情,尤其是西部地区,值得深入研究;首要一点是,相应权责利是否明确,在现行机制下恐怕很难。”财政部有关人士向记者坦承。

“农行此次的《方案》区分了可以盈利和不可盈利的地区,已经优于原来笼统的划分方式,但西部地区并不一定全是商业不可持续的。这和效率、控制成本能力有密切关系,而且需要相当大动力并且取决于市场竞争压力。这个压力来源于开放的市场,不盈利就从市场退出,否则在现有未界定清楚责权利的情形下,无论哪个机构承担面向‘三农’的政治责任,都可能必然亏损。”王君亦分析称。

在他看来,解决这个问题的办法,应包括由政府提供公共基础设施的供给(包括现代化的有担保的交易框架、农村征信体系、通过其他零售渠道例如小卖部等发放贷款以及提供商业化的农业保险)以及由财政出资,对那些必要但是却不盈利的农村金融供给提供补贴。“补贴的者可以通过招标竞争,但切忌不能通过低利率发放农贷的办法补贴,而是对交易成本补贴,对最终消费者补贴等,从而发挥补贴的效用最大化。”王君强调。

激励之道

在盘根错节的背景下,农行的“一行两制”方案有着明显的“中国特色”。“既力图遵循商业化原则,又能满足新农村建设的政策要求,是一种可以操作的方案。”一位接近农行的人士如是称。

农行四川分行信贷部的一位负责人告诉《财经》记者,目前总行对试点基层行的权限、费用、人力资源的配置都已给予支持,各项措施已经落实到实施阶段,包括机制调整、人员配备、人事结构调整、工作倾斜重心等,进展明显。

据悉,四川农行把全省186个县级支行划分为丘陵类、山区类、平原类、资源类、贫困类五类,分别制定不同考核指标,并调剂5亿元贷款规模用于“三农”业务,150万元费用用于三个试点的二级分行(绵阳、巴中、资阳)。同时开始对其网点设施的改造,正在着手有针对性制定一些产品以及管理办法,“整个对于‘三农’的审贷流程、风险控制流程包括会计科目的核算全部在改造之中”。

但上述人士也表示了一定担忧,“明年一旦在全行推广,‘一行两制’的难处可能会凸显,即在城乡两套资源配置方式中怎么协调配置全行资源,以及具体的操作管理办法如何制定”。而所谓资源配置,包括信贷资源、经济资本、财务费用、固定资产购置、网点设置和人员配备等等。近年县域行基本没有新增贷款计划,财务费用缺口大,固定资产配置失衡,人力资源紧张。

“全行资源中城乡业务各配给一半,至于能不能全部满足,城市业务也面临同样的问题。因为资源的供给和发展永远存在一个缺口的问题。”农行总行前述人士 坦承。

不过,在他看来,截至9月农行县域贷款的数据已基本接近县域贷款占整体贷款规模50%以上的目标,“说明在配给上应完全可以实现。”

截至2007年9月底,农行存款余额51744.85亿元,贷款余额34445.22亿元,其中县域贷款16320亿元(含涉农贷款11310亿元),比年初增加1832亿元,占全行各项贷款余额的47.38%。不良贷款余额下降44.29亿元,不良贷款率为22.11%。经营利润705.68亿元,同比增幅65.76%,几乎完成全部年度计划。

对于农行提出的县域信贷管理体系,《财经》特约研究员陆磊评价说:“从贴近县域基层角度看,下放审批权限、独立审批人制度应该是一个比较好的方式,但需要强调的是,权力下放会产生风险,内控制度设计很关键。”比如,由于天灾人祸等造成的系统性风险和非系统性风险如何划分责任?如果超过风险容忍度,由哪一级行承担责任?“如果由支行承担责任,它一定承担不起,后果就是惜贷、不作为而带来信贷萎缩;如果由一级法人承担责任,基层行就会有放贷冲动而大批特批。”

陆磊称,“一行两制”能否有效实施,一个关键问题就是如何激励基层县支行服务高风险、高成本的“三农”业务,以及对基层客户经理的责任追究制度的可操作性。

据了解,针对上述问题,农行也正着手构建城市业务和三农业务并行的“双百分制”绩效考核体系。所谓“双百分制”,周清玉解释说,“就是城乡两个业务各100分,各占全行总资源的50%,城市业务做得再好也只能得50分,如果农村业务做得不好,相应的资源就调整奖励到其他做得好的支行。”

在陆磊看来,奖惩考核机制很关键,否则没人愿意做支农业务。“可以结合农行股份制改造相应建立一个正向的激励制度。”他认为,股权激励是一条必行之路。

双百企业综合改革实施方案范文第4篇

一、工作目的

通过开展“工业创新发展十大系列活动”,引导企业提高创新意识、加大创新投入、提升创新能力,以创新加快*工业结构调整、产业提升、发展方式转变,营造全社会创新创业的良好氛围,推进工业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二、工作重点

突出“合力兴工、创新强工”主题,根据《*市工业创新发展行动纲要》,围绕工业创新发展五大行动,设计十大系列活动,三十项具体活动载体,进一步激发企业的创新活力、创业激情,形成政府推动创新、企业自主创新、社会参与创新的良好工作格局。

三、工作内容及职责分工

(一)着力推进发展理念创新

1.组织工业创新发展大讨论活动。通过论坛、座谈、征文等方式,进一步解放思想,深刻认识推进工业创新发展的重要性、必要性,营造“合力兴工、创新强工”的良好氛围;进一步拓展思路,广泛征求推进工业创新发展的建议意见。(责任部门:市委宣传部、市经贸委)

2.开展向先进地区和企业学习活动。组织有关部门、重点企业赴全国先进地区和企业学习考察,借鉴各地推进工业创新发展的新理念、新举措、新经验,进一步开阔视野、拓展思路,进一步坚定信心、创新创业。(责任部门:市政府办公室,配合部门:市经贸委、市委宣传部)

3.举办长三角十六城市工业创新发展高峰论坛。邀请长三角十六城市政府有关领导、经济学家、企业家来绍聚会,举办工业创新发展高峰论坛,推进区域合作,进行思路对接,共谋创新发展。(责任部门:市政府办公室,配合部门:市经贸委)

(二)着力推进发展方式创新

4.大力发展循环经济。继续实施循环经济“850工程”,积极推进企业清洁生产和资源综合利用,重点培育50家企业通过清洁生产审核和强制性清洁生产审核,新增3家以上省级绿色企业;继续抓好5个省级工业循环经济试点园区和13家试点企业建设。(责任部门:市发展改革委,配合部门:市经贸委、市环保局)

5.深入推进节能减排。根据《*市节能减排行动纲要》,全面实施“节能减排全民行动”,全面落实节能降耗“双十”、“双百”计划,全面推行重点用能企业能耗管理红、黄、绿牌制度,深入开展“三高一低”企业专项整治,确保完成节能减排各项目标任务。(责任部门:市经贸委、市环保局、市安监局)

6.切实提高经济质量。盘活存量,鼓励企业充分利用现有土地和厂房进行“零土地、零排放”技改,通过收购、兼并、重组等方式,加强专业化协作,进一步优化资产结构;大力推进标准厂房建设,提高标准厂房利用率。提高质量,严格执行建设项目投资强度和容积率“双控”指标,进一步提高新增投入产出率、新增资金利税率。增加总量,实施技改投入“1234”计划,力争投资5亿元以上的大项目达到10只,1亿元以上项目达到200只,在建项目总数达到3000只,启动10亿元以上重大项目4只;确保全市完成工业性投入570亿元,其中设备、技术等技改型投入占工业投入的比重保持在60%以上。(责任部门:市经贸委,配合部门:*经济开发区、袍江工业区、镜湖新区管委会等部门)

(三)着力推进科技自主创新

7.培育一批科技创新型企业。根据《*市科技型企业培育发展规划纲要(*—2010年)》,大力培育发展科技型企业,形成国家、省、市级科技型企业体系,力争省级以上高新技术企业数量继续保持全省领先,新增省级以上高新技术研发中心、企业技术中心10家以上,开发省级以上首(台)套产品10只,新产品产值率提高1个百分点。(责任部门:市科技局,配合部门:市经贸委)

8.建设一批科技创新公共服务平台。依托产业集群和行业龙头企业,培育发展一批产学研结合的科技创新公共服务平台,进一步加大科研成果转化力度,推进产业升级。(责任部门:市科技局,配合部门:市经贸委)

9.实施一批共性关键技术攻关项目。立足*工业发展实际,摸排和筛选节能减排、装备制造、信息技术、生物科技等领域10项共性关键技术,进行集中扶持、重点攻关。(责任部门:市科技局,配合部门:市经贸委)

(四)着力推进发展体系创新

10.推进产业集群化。实施产业集群培育提升工程,着力提升纺织、机械装备、食品饮料、汽配、家电、家具、包装、医药成品药、建材等特色产业集群,大力发展新能源、信息电子、先进装备制造业等高新技术产业集群,积极培育创意、网络等新兴产业及与产业集群相关联的工业设计、技术服务、信息咨询、风险投资、检验检测、人才开发、会展服务、物流配送、会计审计等生产业。(责任部门:市经贸委,配合部门:市发展改革委等部门)

11.推进产品高端化。实施“品牌强市”战略,鼓励企业创建各类名品名牌,创牌数量继续保持全省领先;引导企业加强品牌经营,品牌经济贡献率提高1个百分点。实施知识产权战略,建立健全执行有力、协调有效的知识产权工作机制和领导机制,引导企业加强知识产权和技术标准制度建设。实施专利战略,争取专利申请突破1万件、专利授权6000件、发明专利100件。实施标准化战略,争取新增参与国家和行业标准制订企业5家。重点扶持和培育一批科技含量高、市场占有率高、附加值高的“三高”产品,形成一批产品产业单打冠军。(责任部门:市经贸委,配合部门:市科技局、市质监局、市工商局、市外经贸局)

12.推进企业规模化。实施“大企业大集团扶持计划”和“中小企业成长计划”,力争新增年销售收入超百亿元企业1家、超50亿元企业3家、超10亿元企业10家、超亿元企业100家、规模以上企业200家,形成梯队型企业群体。重点培育10家左右有国际竞争力、国内影响力、行业带动力的领军企业。(责任部门:市经贸委,配合部门:市财政局、市统计局等部门)

13.推进创业全民化。按照《*市现代家庭工业发展规划》,实施“创业富民”工程,积极开展“创业*”系列活动,加强对现代家庭工业的培育扶持,力争新增现代家庭工业企业5000家,解决就业5万人左右。(责任部门:市农办、市经贸委,配合部门:市工商局、*电力局、*电信分公司、市邮政局、各金融机构)

(五)着力推进发展平台创新

14.加快推进杭州湾产业带建设。结合编制新一轮城市总体规划,合理调剂土地,加快推进市区工业北移战略,建设杭州湾南翼的重要先进制造业基地。合力调整镜湖新区、*经济开发区工业布局,全面实施市区二环线内企业转型提升拆迁工作。(责任部门:市经贸委,配合部门:越城区政府、*经济开发区、袍江工业区、镜湖新区管委会、市发展改革委、市规划局)

15.推进开发区“二次创业”。重点提升11个省级经济开发区和重点工业功能区,以“布局集中、产业集聚、土地集约”为原则,通过产品结构的替代、质量提升、单位面积投资强度和产出的提高,推进“退二优二”、“二次创业”,力争开发区规模以上工业产值占全市的比重提高2个百分点。(责任部门:市政府办公室,配合部门:*经济开发区、袍江工业区、镜湖新区管委会、市经贸委)

16.加强经济强镇村集聚平台建设。依托开发区和中心镇建设,重点整合和提升20个乡镇工业功能区、扶持和规范100个现代家庭工业集聚点建设,成为工业创新发展的新平台。(责任部门:市经贸委)

(六)着力推进发展空间拓展

17.健全企业外拓机制。鼓励企业赴境外、市外建立工业园区、生产基地和能源原材料基地,加强对外拓企业的统计管理和税源管理。鼓励企业拓展国内外市场,大力培育出口优势企业和出口品牌,争取企业自营出口增长20%,机电和高新技术产品出口比重提高2个百分点。(责任部门:市外经贸局,配合部门:市财政局、市统计局、市经贸委)

18.进一步创新招商引资。充分利用境外、市外优质资源,加强项目、资金、人才、科技、管理的引进,围绕产业发展方向重点引进大、高、新、优的项目,努力实现从招商引资到选商引资的转变。开展对重点区域及上海等地的专题招商活动,召开“回乡经济”大会,开展“爱乡模范”评比活动,依托“越商创新促进会”,进一步完善内、外资招商网络。(责任部门:市经贸委、市外经贸局,配合部门:市招商局)

(七)着力推进体制机制创新

19.推进企业组织结构创新。进一步完善企业管理制度建设,重点引导家族制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鼓励企业开展资本经营,大力推进企业上市和上市企业做强做大,争取全市新增上市公司8家,新增融资40亿元。(责任部门:市上市金融办,配合部门:市经贸委)

20.推进工业管理体制创新。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推进行政审批“三集中”,完善工业用地“招拍挂”出让,营造有利于工业创新发展的体制机制环境。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建立健全一整套行之有效的国资监管体系,推动国有资本整合提升,做优做强。(责任部门:市农办、市国资委,配合部门:市国土局、市经贸委)

(八)着力推进人才队伍创新

21.大力实施“企业家素质提升工程”。建立*市企业经营管理者培训基地,组织企业家创新创业培训和经验交流。筹建工业经济特约研究员组织和经济顾问制度,建立起企业与政府之间稳定长效的互动渠道。重视培养新生代企业家,通过组织赴国内外大专院校、科研机构、大企业大集团学习培训等方式,努力实现我市新老企业家平稳交接。(责任部门:市人事局、市经贸委)

22.引进培养一批高层次技术研发人才。进一步完善人才引进、激励机制,重点引进符合产业发展方向、属于技术创新关键领域的高端人才,千方百计吸引归国留学人员回绍创业,鼓励企业采取柔性流动、项目合作等方式聘用高层次科技人才。设立产业发展与创新人才奖,奖励在技术研发、管理创新等方面有突出贡献的人才。(责任部门:市人事局,配合部门:市科技局、市经贸委)

23.培育一支高素质技工队伍。鼓励开设与我市传统产业密切相关的职业技校或专业课程,开办软件职业技术培训班,培养技能型、实用型、产业型蓝领工人。(责任部门:市教育局,配合部门:市经贸委)

(九)着力推进要素配置创新

24.缓解企业“用地难”。统筹安排和协调工业用地指标,探索盘活土地存量的有效方法和途径,积极向上争取土地指标,切实保障重点工业项目建设用地。(责任部门:市国土局,配合部门:市经贸委)

25.缓解企业“融资难”。加强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建设,建立中小企业贷款担保资金,推进乡村银行试点工作,发展应收账款质押融资业务,积极引进外地金融机构来绍设立分支机构。(责任部门:人行*市中心支行,配合部门:*银监分局、市经贸委)

26.缓解企业“用工荒”。进一步创新劳动用工方式,积极与中、西部地区开展劳务对口合作,积极引导企业向学校“订单式”招工。(责任部门:市劳动保障局,配合部门:市经贸委)

(十)着力推进发展环境创新

27.营造良好的创新发展舆论环境。多形式、多载体、全方位宣传报道近年来*工业创新发展取得的积极成果,大力宣传推广企业创新发展的先进典型和事迹,营造良好的“创新创业”氛围。(责任部门:市委宣传部,配合部门:市经贸委)

28.营造有利于创新发展的政策环境。围绕“合力兴工、创新强工”主题,重点推进“产业集群化、产品高端化、企业规模化、创业全民化”战略,制订完善相关产业发展规划,出台有针对性的扶持政策措施。整合现有的工业扶持资金,集中财力推进结构调整、产业提升、发展方式转变和企业竞争力增强。(责任部门:市政府办公室,配合部门:市财政局、市经贸委)

29.开展工业创新发展竞赛。开展各县(市、区)政府工业创新竞赛活动,并制订考核评价细则及相关激励措施。开展以“比实力、比活力、比竞争力”为主要内容的企业创新竞赛活动,并开展创新型企业评选活动。(责任部门:市经贸委)

30.积极推进“和谐企业”建设。加强安全生产管理,重点开展“三合一”企业和高危行业专项整治,确保安全生产主要指标实现同步下降。完善金融稳定工作协调机制,健全金融突发公共事件应急处置机制,努力维护金融稳定。加强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管理,努力构建和谐社会。(责任部门:市安监局,配合部门:人行*市中心支行、*银监分局、市质监局、市经贸委)

四、工作要求

(一)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各级政府务必高度重视工业创新工作,把工业创新摆到更加突出的位置,切实加强对工业创新工作的领导,及时研究解决工业创新中遇到的新问题,总结和推广新经验。

双百企业综合改革实施方案范文第5篇

以基层药械质量大检查行动为主线,专项检查为手段,坚持全面检查和专项整治相结合,彻底整顿和教育规范相结合,着力解决涉药领域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一是“走票”案件查处实现新突破。把查处“走票”行为列为全年稽查工作重点,继续创新思路,创新举措,深查细究,内查外调,先后立案查处“走票”案件6起,罚没款达31.5万元。其中,查处的任某等无证经营药品涉案货值达6万多元。二是专项监督检查有了新进展。以省局确定的8个专项检查为重点,先后开展了邮售假药、假冒名牌药械、计生药械、化学原料药、虚假药械广告、过期药品等多个专项检查,查获假冒乐力钙等知名药品41盒,假冒安全套190余盒,假冒万艾可、毓婷等50余盒;查获省局公布的暂停销售广告药品6种,罚没款4万多元;取缔无证经营药械窝点12个。三是举报线索挖掘取得新成效。高度重视举报投诉在药品市场整治中的重要作用,广泛发动群众参与药品监管,坚持有报必查,有查必果,按照“五不放过”的原则,加大案件查办力度,追踪溯源,深究细挖,谋求突破。2009年,累计受理各类举报43起,立案查处10起,其中邮售河南台前假药案件2起,无证经营无注册证医疗器械案件2起。特别是某医院使用的醒脑静注射液等药品,涉嫌“走票”业务员已被公安部门立案查处,总货值逾225万元,查处的药品数量、货值为历年之最。四是药品抽检效能得到新提升。坚持以日常监督抽检为主,专项抽检为辅,着重抓好覆盖面和重点单位、重点品种抽样监督,把抽验重点放在与群众身体健康密切相关的批量大、使用频率高的常用药、低价药、急救药上,放在质量不稳定的药品和以往抽验不合格频率较高的药品上,加大对乡镇卫生院、个体诊所、批发企业、零售药店抽验力度。今年累计完成药品抽验175批,抽检阳性率13.7%,不合格药品总货值5万多元。

二、发挥“抓手”作用,食品综合监管卓有成效

积极顺应机构改革的新形势,以创建省级食品安全示范市为抓手,认真履行食品监管职能,主动介入部门新职,探索监管新路,做到思想上不松劲,工作上不断线,确保食品安全监管有序对接、有效开展。一是推进示范创建。围绕创建食品安全示范市的目标,逐镇走访指导,督促各镇村按照“七有”和“五有”标准,健全食品安全工作机制,做到人员、制度、责任和经费四到位;认真对照考核验收细则,完善基础台帐资料,力求一项不缺,相互佐证;突出专项整治、“三网”建设、家宴登记备案等重点,精心准备验收现场,多层面、多角度展示工作成效。目前,全市已登记农村厨师563人、10桌以上家宴707次,大部分镇按要求对农村厨师进行了专题培训和体检。二是开展专项整治。重点围绕违法添加非食用物质和滥用食品添加剂专项整治,积极发挥牵头协调作用,以我为主,突出重点,取得了明显成效。累计组织相关部门出动执法人员1223人次,检查生产经营企业4186家次,查获含三聚氰胺动物原性饲料及直接饲料4.94吨,检测各类食品585批次,合格率达98.8%。专项整治行动中,始终坚持舆论先行、重点突出和标本兼治三个原则,确保整治活动不留死角、不走过场。全面启动了食品安全整顿工作,出台方案,分解任务,落实责任,取得了阶段性成效。三是完善食安“三网”。与各镇及相关部门签订目标责任状,将食品(药品)安全工作纳入全市三个文明建设考核内容,分解目标任务,加强督查考核,形成整体合力;实施以奖代补政策,发放“两员”补助经费6万余元;大力扶持连锁超市进镇入村开设加盟店,全市建成食品安全放心超市(店)321家,实现镇村全覆盖,食品配送率92%,小纪等6个镇通过扬州市级食品安全示范镇验收。四是介入部门新职。积极应对机构调整和职能改变,一手抓食品综合监管,一手抓职能稳步调整,确保机构改革期间各项工作平稳过渡。充分利用工作平台,主动加强与卫生部门的联系,开展餐饮消费环节情况调研,摸清食品、保健食品、化妆品行业的基本情况,排查存在的风险隐患和薄弱环节,摸清底数,把握工作主动权;协调做好餐饮环节受理、审核、执法等相关工作,累计发放餐饮服务许可证154张。

三、推进科学监管,药品质量管理再上台阶

以建立科学有效的药品市场监管体系为目标,积极探索加强药品市场监管的新机制、新方法,努力实现药品监管的科学化、长效化和精细化,确保我市不发生源头性药害事件。一是加强生产企业日常监管。强化药械生产企业监管,加强产品质量监督,及时制定年度监管计划,明确重点监管企业、品种和检查时间、频次,重点检查药品生产企业GMP执行情况,对医疗器械生产企业开展原辅材料购进、产品出厂检验,及适用电器类产品执行安全标准情况等专项检查。全年累计检查生产企业38家次,覆盖率100%;加大中药饮片市场监管力度,对中药饮片销售人员进行登记备案,切实规范经营行为,确保上市中药饮片质量。二是突出长效机制建设。深化药品零售企业诚信体系建设,对全市符合参评条件的143家零售药店进行集中考评定级,并视企业诚信等级确定相应检查频次,实施分级管理;巩固省农村药品“两网”建设示范市创建成果,发放“合格药房”空调补助111家计5.6万元,联合卫生部门对全市65家医疗机构和防保所负责人开展省医疗机构药品使用质量管理规范培训,加强医疗机构药品采购、储存、调配等环节质量管理;深入推进药品质量远程监控体系建设,全市已有262家零售药店及医疗器械批发企业纳入监控体系,累计上报数据250万多条;启动城市社区涉药企业“网格化”管理工作,出台实施方案,分组划片,明确人员,落实监管责任,并对31名协管员、信息员进行了专题培训。三是积极服务医药经济发展。以牵头协调全市生命科学产业发展为契机,开展调研,制定规划,招商引资,大力服务医药经济发展。全年共受理药械零售企业立项38家,GSP认证企业86家,变更药械经营许可证企业101家,为全市140家药品经营许可证到期企业开展换证工作,深入企业指导GSP认证434人次,举办认证培训1期,办理从业人员健康体检761人次。

四、狠抓关键措施,行政执法水平明显提高

围绕执法上水平、行为更规范的目标,以新一轮依法行政示范单位创建为契机,从教育、制度和监督三个层面,增强执法人员法治意识、企业自律意识和群众防范意识,提高学法、用法和普法水平,努力做到科学监管、严格监管、依法监管。一是坚持依法行政。强化执法人员学法培训,确定每月集中学法不少于2次,重点围绕《药品管理法》、《行政处罚法》等法律法规,开展法制教育,并通过以案说法、座谈研讨、案件互审等形式,交流执法体会,切磋执法经验;对稽查办案制度进行了修改、补充和完善,并与稽查人员岗位职责一起汇编成册,严格执行案件合议、重大案件集体审议、案件内部审查等办案制度,用制度规范执法权运行;开展行政执法工作“回头看”,对20*年以来所办案件逐一梳理过堂,先后向公安、卫生等部门移送案件13起;加强行政执法监督,严格实行行政执法“查、审、定”三分离,对执法工作全流程把关,突出立案审批、案件调查、行政处罚等重点环节,通过推进说理式执法文书改革、开展行政处罚案件回访和严把行政处罚自由裁量关,不断规范执法行为,提高办案质量。二是加大培训力度。以提高药品从业人员诚信意识和服务水平为出发点,加大涉药人员教育培训力度,重点围绕药品管理法律法规、药品经营质量管理规范及药品购进验收、储存养护知识,开展分层次、分批次的教育培训活动,精心安排内容,集中授课培训,先后举办了零售药店负责人、从药人员岗位培训及GSP培训等各类培训班8期,累计培训人员1232人次。三是深化普法宣传。通过广播、网站、报纸等载体形式,展开社会公众普法宣传攻势,营造良好的依法治药氛围。针对查处游医药贩常受群众阻挠的现状,按照边执法、边普法的思路,组织编印了安全用药知识宣传资料,执法人员随身携带,执法过程中免费发给群众,提高群众安全用药意识;继续在《*快报》开辟专版,集中宣传相关法律法规、监管工作动态等;以《食品安全法》实施为契机,组织农林、工商、卫生等部门,开展了广场大型宣传咨询活动。全年累计组织各类宣传活动7次,接受群众咨询1267人次,散发宣传资料5500余份,展示打假戗牌9块。

五、坚持教育为先,执法部门形象全面提升

以新一轮文明行业创建为主线,立足于监管见成效、服务出成果、工作争一流,通过狠抓干部队伍、能力作风和党风廉政建设,推进部门形象提升,努力塑造执法部门明礼诚信、公平正义、清正廉洁的良好形象。一是深化科学发展观教育。围绕“实践科学监管理念,打造食品药品安全先行区”的实践载体,精心组织,周密部署,层层推进,认真开展各项学教活动,取得了预期成效。在完成学习调研任务的基础上,今年重点开展了分析检查和整改落实两个阶段的活动。在分析检查阶段,先后召开行风监督员、群众代表和机关科室负责人座谈会,发放征求意见函100余份,征求相关意见建议20余条;在整改落实阶段,按照“四明确一承诺”的原则,制定整改落实方案,明确整改落实项目、目标、措施和时限要求,明确责任人员,并将整改方案在部门网站进行公示,自觉接受监督。二是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出台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意见,明确廉政建设实行“一岗双责”、一票否决,局党组与各科室签订责任状,干部职工逐人向党组作出廉洁自律承诺,层层落实廉政责任;加大党风廉政教育力度,扎实开展“加强党性修养,坚持廉洁从政”党性党风党纪教育等主题活动,并从本部门偶发事件中汲取深刻教训,及时召开党风廉政建设专题会,提出绝对禁止接受相对人吃请等“六个绝对禁止”,要求全局人员特别是一线执法人员认真自查自纠,严格对照执行;充分发挥纪检组、监察室廉政监督作用,使纪检监察参与到行政执法、行政许可初审、财务管理和基础设施建设的全过程,增强权力运行公开透明度。三是推进文明行业创建。充分运用各类载体,通过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活动,推进新一轮文明行业创建工作。加强政务网站建设,提高政务工作透明度,全年各类政务信息352条、政府公开信息54条;通过搭建各类活动平台,服务社会,提升形象,先后开展了3·15、清明祭扫、安全用药科普进社区、“春蕾女童”爱心助学、社区集中走访宣传、“城乡双百互惠”工程等主题活动,全年落实各类帮扶资金11.5万元,其中我局直接投入6.5万元。在“万民干部进万家,了解民意办实事”活动中,全局干部职工与宜陵镇3个村25户困难群众结成帮扶对子,累计捐款1万元。四是推进基础设施建设。建立基建工作班子,将基建工作列入正常工作考核范围,月度办公会有总结、有布置、有检查;严格执行项目采购规定,充分听取意见和建议,坚持货比三家、集体研究,严控装修标准,杜绝铺张浪费现象,纪检监察等部门全程参与工程监督。

回顾2009年工作,虽然取得了一定成绩,但还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主要表现为:《食品安全法》虽已颁布实施,但由于机构改革、职能调整未到位,配套法规尚不完善,餐饮环节食品安全监管难以操作;群众食品药品安全意识还不高,安全防范和自我保护能力仍然较弱,为假劣食品药品提供了生存空间,监管形势依然严峻;药品领域违法行为越来越隐蔽,执法装备和信息化建设相对滞后,致使案源减少,稽查执法工作压力增大;农村药品市场秩序还不够规范,各类违法违规行为仍时有发生,市场监管力度还需进一步加大;综合监管工作面广量大,围绕优质快捷方便服务的要求,仍需创新创优;依法行政、廉洁从政仍是执法队伍面临的重要课题,需要我们高度重视,丝毫不能懈怠。

2010年,我局将以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为主线,顺应机构改革的新形势,紧紧围绕“抓监管、保安全、促发展”主题,认真履行食品安全监管新职,全面强化药品三大环节监管,坚持依法行政,推进科学监管,努力以崭新的理念、创新的举措、一流的业绩,推动食品药品监管事业又好又快发展。具体打算为:

一是提升食品安全工作水平。深化食品安全“三网”建设,提升“三网”运行质态,积极探索网建新路,把“三网”建设成果运用到餐饮、保健食品和化妆品监管中去;抓好食品安全整顿工作,加强农村食品和校园及周边食品安全专项整治,突出餐饮业监管环节,确保工作实效;强化农村自办酒席管理,积极探索自办家宴厨师有效管理的方法,确保登记、备案率在80%以上。

二是加大药械市场整治力度。以基层药品质量大检查为抓手,保持打假治劣高压态势,认真受理群众举报,追根溯源,农村薄弱环节无盲点,大要案件查办有突破;研究改进抽验方法,注重抽样针对性,不断提高靶向性和贡献率;狠抓源头监管,开展药品生产企业GMP和处方、工艺流程执行情况检查,督促医疗器械生产企业严格按质量管理体系组织生产;继续强化药品经营、使用环节监管,提高检查频次和覆盖面,突出零售药店、农村卫生室等重点对象,不断规范经营行为;抓好药品“两网”建设长效管理,加强信息员、协管员队伍建设,加大药品供应渠道检查力度,确保上市药品质量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