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教学设计的内涵

教学设计的内涵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教学设计的内涵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教学设计的内涵

教学设计的内涵范文第1篇

一、学情分析的价值

“学情分析”是教学设计中的重要因素。有效的教学设计应该针对学生的具体隋况进行有针对性的设计,“因学定教”。但是,在学情分析之中,也存在着一些问题:有些教师不了解教学设计依据的“学情分析”;有些教师把学生的学习基础(即学习过的相关内容)作为学情依据,其实,不仅仅如此。

学情包括两个层次:一是指学生在一定的学习阶段的基本情况,是学生进行新任务学习的起点。这个层次有课程与教材作为基本依据,因而相对来说是比较稳定的。了解这个情况,对确定教学目标以及引导学生达成目标都具有明显的意义。二是就具体的学习内容而言的,这些具体内容,关系到学生进行理解的难易程度以及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方式。包括学生不熟悉的、不感兴趣的和难以理解的内容。而且不同的学生,由于他们各自的基础、经历和兴趣不同,表现出许多差异。

如《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中的学情分析:学生已经具备了细胞膜的结构、水跨膜运输的实例的基础,掌握了蛋白质多样性的知识,为新知识的学习奠定了认知基础,同时,高中学生还具备了一定的认知能力,思维的目的性、连续性和逻辑性也已初步建立,但还很不完善,对事物的探究有激情,但往往对探究的目的性及过程、结论的形成缺乏理性的思考,需要结合教师的引导。《光合作用的原理和应用》中的学情分析:学生在初中阶段学习过有关光合作用的知识,而且在生活实践中对光合作用也有所了解。但是,对于光合作用的发现历史却很陌生,尤其对于这节课要达到的目标“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知之甚少。高中学生具备了一定的观察和认知能力,但对事物的探索又往往具有盲目性,缺乏目的性,并对探索科学的过程、方法及结论的形成缺乏理性的思考。

学情分析是教学目标设定的基础,是教学设计的有机组成部分,并与教学设计的其他部分存在极为紧密的互动关系。只有进行学情分析,才能够真正了解学生的已有知识经验和心理认知特点。因此,教师在做学情分析时,不仅要分析学生具有怎样的学习基础,还要分析学生达到具体的学习目标还有什么困难和障碍。这会使教师的教学更有针对性,便于教师维持对于有效教学的自觉性。

二、学情分析的内涵

学情分析就是要对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了解,包括对学生经验、知识、能力、情感等方面的了解。认真研究学生的实际需要、能力水平和认知倾向,为学生设计教学。这样可以优化教学过程,更有效地达成教学目标,提高教学效率。

1 分析学生的生活经验、知识储备与能力水平

胡塞尔认为:“生活世界是一个始终在先被给予的、始终在先存在着的有效世界。”它虽然处于人的背后,却是人生的支持力量,是人生之“源”。是日常的、知觉地给予的世界。为此,生活世界是科学世界的基础,科学世界是把生活世界中的一部分抽取出来加以理论化、形式化的结果。在逻辑关系上,生活世界是本,科学世界建立在生活世界的基础之上。进而,“生活世界是蕴藏着丰富的价值和意义的世界,它在形式上似乎表现为琐碎及世俗,但生活的价值和意义却泛化地存在于其中;它虽不及经过抽象、归纳和整理以后的理性知识那么有条理和清晰,但在对其的体验、品味、揣度、想象与领悟中,人们能够探寻和感悟到其中的乐趣、价值和意义。”因此,对于学生来说,生活世界是不可或缺的。在生活世界中,学生不仅仅只是理性的主体,而且还是关切的心灵,是作为一个完整的生存论意义上的主体而存在的。

因此,针对具体的教学内容,需要确定学生具备哪些生活世界的经验,然后分析学生是否具备这些知识、经验。生活知识和学科知识、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是矛盾的统一体,它们都是人类知识的有机组成部分。从学生学习的角度来讲,学科知识的获取和间接经验的掌握都离不开生活知识和直接经验的支撑。学生原有的知识能力水平是进一步学习、进行知识建构并达成目标的基础。如《物质跨膜运输的实例》中的学情分析:学生在初中已经对于根尖的结构、根对水分和无机盐的吸收、无机盐在植物生活中的作用以及合理施肥等方面知识有了一定的了解……。教学设计要遵循教学规律,符合学生的知识、能力水平,促进学生进行知识建构。教学设计要分析学生应该具备的知识起点和能力水平,考虑学生的可接受性,把握学生学习生物学的“最近发展区”,力求使教学内容和方式适合学生的知识水平和心理特征,使学生体验成功,提高学生学习生物学的自我效能感。

2 分析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机

教师在学情分析时,不仅要考虑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而且要考虑如何与学生的需要相联系。要调动学生的认知积极性,把教师认为重要的目的转化为学生认知活动的内在目的,促成学生与学习对象之间建立起积极的意义关系。学生的兴趣、需要及其内在经验和认知能力,是一个动态的发展过程,教师要自觉积极地引导这一过程和方向,提升学生的认知能力。在教学中,如果学生没有一定的动机,再好的教学设计也无法取得良好的效果。动机以增强行为的方式促进学习,而所学到的知识反过来又可以增强学习的动机。动机是激励人去行动,以达到一定目的的内在因素,是行动的动力;而动机又产生于人的兴趣和需要。只有当学生对所学的内容产生了兴趣,形成了内在的需要和动机,他才能具有达成目标的主动性,教学目标的实现才有保证。因而,在教学设计中,教师要充分分析、了解学生的心理需求,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内在学习动机。例如,《免疫调节》的学情分析:……免疫学关系到每个人的健康,学生对这部分知识(如艾滋病、接种疫苗、过敏)很感兴趣,有深入学习的欲望……学生的学习动机是多样的、可变的。在教学设计时要尽可能地提高学生的兴趣,转变说教式的教学方法,尽可能地将教学内容与学生生活、自然界中的生命现象、生物学的发展史实、生产实践以及科学前沿相关联,从而激发并维持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机。

3 分析学生的认知风格

所谓认知风格,也称认知方式,指个体偏爱的加工信息方式,表现在个体对外界信息的感知、注意、思维、记忆和解决问题的方式上。学生的认知风格,就是学生在认知

即信息加工和组织过程中,表现在认知方式方面稳定的独特倾向。学习过程实际上就是学生对信息的加工、处理、存储的过程。不同认知倾向的学生对于信息的加工、处理方式是有差异的。认知倾向是学生的理智性特征,是学生表现在认知上的个性特征,它构成学习风格的主要方面。心理学研究表明,有些学生对信息的加工,往往以外部参照作为依据,喜欢在有人际交流的集体学习环境中学习。有些学生对信息进行加工时,常常利用自己内部的参照,喜欢独立思考。有些学生在有几种可能解答的问题情境中,往往会深思熟虑后才做出判断,且较为准确。而有些学生则往往会迅速地对问题做出反应,且常常出现错误。

学生的认知倾向的表现会因教师的教学风格、教学策略及课堂教学目标和学习内容的类型等因素的影响而有所差异,它可以通过教学来加以培养与调整。在教学设计中应注重设计不同的教学方法。如在组织研究性学习小组时,教师根据学生情况,将具有不同认知倾向的学生组合在一起。教学活动中,教师应结合考虑学生的认知倾向,根据学生的认知差异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和教学策略,调整教学内容与目标。教师在教学中应努力做到一般发展与因材施教相统一。智慧型的教师应该比较准确地知道学生的学习问题所在,能针对性地加以解决,而不是眉毛胡子一把抓。只有这样,才有助于促进学生的学习进步,提高教学质量才能真正落到实处。如《ATP的主要来源――细胞呼吸》学情分析:……我所教班的学生对学习生物学有着浓厚的兴趣,所以能够组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开展自主探究。本节课主要从一个探究实验人手,通过分析探究实验,了解细胞呼吸的类型和产物,让学生有一个初步的感性认识,然后上升到一个理性认识,这是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的。在这个过程中构建发现式学习方法。使学习内容以问题形式间接呈现,把学习过程中的发现、探究等认知活动突显出来,使学生的主体性、能动性、独立性不断得到生成、张扬、发展、提升,使学习过程更多地成为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对于科学课程的安排,可以采取学生能够接受的方式,要符合学生的知识水平与心理发展特征,力争使“知识(学科)逻辑与(认知)心理逻辑相统一,符合学生的认知风格。

三、学情分析的方法

在进行生物教学设计时,应从学生的实际出发,进行学情分析,选择教学策略,设计有效的教学程序。常用于学情分析的方法有观察法、资料法与问卷法。观察法就是教师在日常教学中有目的、有计划主动地考查学生的一种方法。课堂上多注意观察学生的活动,课下和学生进行交流和沟通,这样,基本上对学生的情况和学习态度等方面可以进行一定的了解。资料法是通过已有的文字记载材料间接了解、分析学生的基本情况。材料包括档案袋、笔记本、作业、试卷等。通过查阅有关资料,可以比较系统地了解学生的学习、生活、思想、个性等方面的情况,并以此作为教育教学的重要依据。另外,在针对具体教学内容时,进行一定的针对性问卷调查也是比较可行的。问卷法是了解学情的一种直接方式。

就学情进行分析的目的是为了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学习兴趣与认知风格。教学设计的一切活动都是为了学生的学,其目的是要突出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面向全体学生,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教学过程中,教学目标能否实现、教学任务能否完成,这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对学生情况的掌握程度。学生在先前成就、学科倾向和学习风格等方面有很大的差异,让众多学生达到共同的教学目标的方法,总称为适应性教学。适应性教学的技巧在于在不同的学生群体中使用不同的教学策略,从而不让课堂中普遍存在的自然差异阻碍学生获得成功。只有掌握了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才能精心设计现在的教学活动,才能指导学生重建或完善自己的认知结构,才能使每一位学生都能获得学习的成功。因此,对学生进行分析是教学最优化的前提。

参考文献

[1]王永胜,生物新课程教学设计与案例,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2]倪梁康,现象学及其效应,北京:三联书店,1996

[3]刘旭东,生活世界理论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教育理论与实践,1999(7)

[4]余文森,优质教学的教学论解读,教育研究,2007(4)。

[5]张海珠,毕润成,生物学教学设计论,北京:科学出版社,2004

[6]皮连生,教育心理学,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4

[7]熊川武,江玲,理解教育论,北京:教育科学出版杜,2005

教学设计的内涵范文第2篇

关键词: 高职院校 共享型教学资源库 内涵 建设内容 要点

共享型专业教学资源库是示范性高职院校的主要建设内容之一。建设共享型专业教学资源库的目的是规范专业教学基本要求,共享优质教学资源,开放教学资源环境,满足学生自主学习需要,为高技能人才的培养和构建终身学习体系搭建公共平台。

1.共享型专业教学资源库的内涵

共享型专业教学资源库是面向专业教学的数字化、网络化教学资源信息系统,它利用信息技术对教学资源进行开发与整合,以计算机网络为传输载体与共享手段,实现优质教学资源的共建与共享。

共享型专业教学资源库主要包括专业教学目标与标准、精品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实验实训、教学指导、学习评价等要素。建设共享型专业教学资源库的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发挥优质教学资源的辐射作用,实现高职院校教学质量的高位均衡,促进高等职业教育整体质量的提升,从教学质量层面上推进高等职业教育均衡发展;二是创设学生自主学习空间,使学生能够在基于网络的学习情境下自主式、协作式学习;三是面向社会开放优质教学资源,为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的技能型从业人员提供终生学习的学习支持服务体系,同时也促进高等职业教育的可持续发展;四是展示示范性建设成果,发挥示范院校的示范作用,引领高职院校教育教学改革,带动高等职业教育加快改革与发展的步伐。

2.共享型专业教学资源库的建设内容

专业教学资源库管理平台是以信息共享为目的,面向海量信息处理,集信息数字化、信息分布式存储、信息管理、知识管理和数据挖掘分析、信息跨媒体传播为一体的集中式资源管理平台。教学资源库管理平台的主要功能包括内容管理及存储、系统管理、内容存储管理、内容检索和数据挖掘、内容、内容数字化采集加工及相关工具等,建成后可为学校提供全方位的教学管理。教学资源建设有四个层次的含义:一是素材类教学资源建设,主要有题库、素材库、课件库和案例库4类;二是网络课程库建设;三是教育资源管理系统的开发;四是通用远程教学系统支持平台的开发。教学资源的建设主要是素材类教学资源的建设,可以分为媒体素材、试题库、课件与网络课件、案例、文献资料、常见问题解答、资源目录索引、网络课程等8类。高职高专院校培养的是技能型高素质人才,教学资源建设具有特殊性,应以专业(群)为核心,以理论课、实验课、实训项目、专业素材及认证学习为实体对象,进行教学资源组织;以专业(群)为单元建立专业教学资源库群,专业参照教育部高职高专专业目录标准设置,同时实现资源跨课程、课程跨专业的资源合理分布。每个专业的资源库按照专题分为以下类库。

(1)专业建设标准库:介绍每个共建学校该专业的建设信息、培养方案、课程标准、双师队伍模型、教学与教学管理模式、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等专业建设标准。

(2)专业教学课件库:收录相关专业所有课程的高质量多媒体课件。

(3)专业教学资料库:收录该专业理论课程的教学大纲、教案、计划、案例、试卷等教学资料。

(4)专业教学素材库:收录该专业的图片、音频、视频和动画素材资源。

(5)实验课程资源库:收录实验课程的实验指导、实验相关资料、操作录像等资源。

(6)实训项目资源库:收录实习项目的相关资料、实训录像和仿真系统等。

(7)专业网络课程库:收录该专业的网络课程,一种是基于Web网页形式的自主学习型网络课程,另一种是基于教师课堂实录的讲授型网络课程。

(8)专业精品课程库:收录该专业各高校各级别的精品课程。

(9)专业行业应用库:收录该专业的行业应用资料和专业学术讲座视频。

(10)专业认证学习库:收录该专业相关的认证考试的学习资料、学习视频库。

3.共享型专业教学资源库建设过程中的要点

(1)教学资源库的建设要体现高职院校特点。

高职院校与本科院校在共享型专业教学资源库上区别很大,高职院校的教学模式有其鲜明的特色,如项目化教学、基于工作流的教学、实训教学等,因此高职院校数字化教学平台不能完全照搬本科院校的数字化教学平台,需要开发适合高职特点的数字化教学平台,比如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标准开发,基于高职院校实际的教学情境设计和多样化的项目化教材、实训教材。

(2)加强对全校师生的培训工作。

教学资源库推广和应用的成败,关键看有没有对全校师生进行充分的培训。学校领导要高度重视培训工作,采取一套有效的考核管理机制来保证培训工作达到令人满意的效果。

(3)教学资源库要不断完善。

教学资源库的建设是一个日积月累的过程,它不可能一步到位,而是一个不断循环的动态修改和充实的过程,教学资源库的功能和内容应该不断地完善和更新,以适应时展的要求。教学资源库的建设是一项艰巨的工程,阶段目标要面对现实,不应贪大求全,既要体现国家标准,又要可推广、可持续;同时要考虑多方参与,要充分利用各种资源,尤其是行业企业的资源,引进他们的标准,使培养的学生更符合企业的实际需求。

(4)解决与学校门户、身份认证系统、数据中心整合。

目前不少高校开始建设门户、身份认证和数据中心等三大平台,该三大平台是高校数字化校园建设的基础平台,教学资源库、网络课程、精品课等应用系统与学校其他应用系统如OA、教务系统、学工系统、人事系统、资产系统、科研系统和档案等应用系统必须与三大平台做好整合,通过身份认证系统加强管理,通过门户来展现,同时必须确保全校各种数据实时更新,确保数据准确无误。

(5)解决与网络课程平台和精品课程平台的统一。

部分高职院校在建设共享型专业教学资源库的同时,已经建设了网络课程教学平台、精品课程申报管理平台。因为三者关系密切,建议对三者进行整合,或由同一家公司开发,确保三者实现无缝连接,防止教学资源重复或差错,避免教师重复上传教学资源,解决教学资源共享问题。

(6)解决安全隐患,确保系统安全。

随着教学资源不断增加,对教学资源库的管理必须采取一套安全有效的解决方案,如加强用户权限管理,实现资源或目录的有限开放,实行内外有别的管理办法,实施双机热备系统,添置网络安全设备,实施身份认证,做好数据备份,防止数据丢失。

参考文献:

[1]张家贵,曹哲新.高职院校共享型专业教学资源库建设研究[J].现代教育技术,2010,(7).

教学设计的内涵范文第3篇

关键词: 旅游文化 信息化 教学设计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指出信息技术对教育发展具有革命性影响。2012年教育部的《教育信息化的十年发展规划(2010-2020)》明确提出职业教育信息化是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的重要支撑,是教育信息化需要着重加强的薄弱环节。“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又一次引发了教育的重大变革,以信息技术改造传统教学,促进信息技术与课程教学、内容和方法的深度融合,以教育信息化促进教育教学的现代化成为现阶段教育改革创新的首要任务。教育信息化在教学活动中起到怎样的作用,关键在于信息化教学设计。信息化教学设计依据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和信息资源,统筹安排教学过程的各个要素,引导学生从“听、记、背、练”的被动接受学习方式向主动探究学习方式转变,以提高课堂效率,实现教学效果最优化[1]。

与传统教学相比,信息化教学具有目标制定的多元性、学习的自主性、评价的动态及时性及信息技术的支撑性的特征。信息化教学设计顺应了课程改革的趋势,为课程改革和创新提供了崭新空间。本文以“探访帝陵”单元工作任务为例,探讨了《旅游文化》课程信息化教学设计的步骤和过程。信息化教学设计的实施解决了学生的学习困难,提高了学习兴趣,提升了学生的认知和思维能力,体现了信息化手段的优势,同时引发了一些反思。

一、《旅游文化》课程单元信息化教学设计

(一)教学分析

1.教学内容分析。

《旅游文化》课程作为旅游管理专业的核心课程,通常开设在第二学期。学生在此之前学过了《旅游学概论》、《中国旅游地理》等前导课程,对旅游有了一定认识。《旅游文化》课程是对各种旅游景观背景文化的深入阅读,同时为后续的《导游业务》及《旅游线路设计》等课程的学习奠定了理论基础。

课程选用的教材内容覆盖面广、知识点庞杂且可操作性不强,因此我们结合导游岗位实际调研的需求分析、学生职业发展需要等进行二次开发,并补充与江苏旅游有关的知识,设计与工作情境相一致的课程内容。

将原来泛讲的章节重新整合为七大模块(见图1),以提升学生的文化鉴赏和讲解水平、激发学生对人文旅游景观的兴趣为目的,开展项目教学。其中建筑文化模块设计了三个项目:项目1走进宫殿,项目2探访帝陵,项目3寻访民居。其中,项目2由两个任务组成,任务(1):了解陵墓建筑形制变迁,任务(2):探究陵墓建筑文化内涵。本次教学设计选取的是项目2探访帝陵中的任务2探究陵墓建筑文化的内涵,2学时。

图1 《旅游文化》教材内容整合后框架体系

2.学情分析。

在此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宫殿建筑文化赏析的内容,但是帝王陵墓建筑的选址、地面建筑布局和建筑样式又隐喻着怎样的文化取向?如何改变游客把游览文化意蕴深厚的陵墓建筑景观简单等同于“看坟头”的想法?他们一知半解,而且对陵墓旅游资源不感兴趣,但陵墓建筑文化内涵感知难度较大,因此尝试借助他们感兴趣的信息化手段完成本单元教学。

3.教学目标。

由教学的内容分析和学情分析,确定了学习单元的教学目标:理解陵墓建筑基础构件、选址布局的文化内涵和旅游价值;掌握陵墓建筑旅游文化鉴赏的一般方法;形成在旅游服务过程中传播和传承文化的意识。

4.重点难点。

随着旅游经验的成熟,游客不再满足于传统的走马观花式的旅游,对文化欣赏的需求越来越显著,导游人员也面临向文化型导游转型的挑战。因此确定了教学重点为探究陵墓建筑选址、布局的文化内涵,难点为导游服务人员应如何正确推介和引导欣赏陵墓建筑旅游文化。

(二)策略选择

陵墓建筑旅游文化教学单元文化内涵感知难度大,不便于现场实践,而且课堂用时有限。为了提高课堂效率,实现教学最优化,教师在课堂上采用任务驱动、情境创设等教学方法,充分利用多种信息资源和手段,以明孝陵为切入点解读深厚的陵墓建筑旅游文化,解决学习困难、启发学生找到文化鉴赏和讲解思路,进而举一反三,达到教学目标。

学生则依托《旅游文化》课程学习平台,共享资源,进行学习交流、在线评价等活动,并融入了明孝陵虚拟导览交互动画及趣味游戏,使课堂突破了时空限制,将枯燥乏味的文化知识多样化、生动化呈现,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三)过程实施

根据学生的一般学习和认知规律,将整个过程实施分为三个阶段:课前准备阶段、课中学习阶段及课后拓展阶段。本次课中学习为2课时,通过完成两个子任务学习本节内容,共计90分钟。其中包括创设情境、实施任务和归纳总结。

1.课前准备――了解任务,构建小组。

首先,学生在课前通过学习平台获取工作任务,组建学习小组,查阅相关资料,观看明孝陵有关视频资料,同时熟悉与配合课程制作的《明孝陵虚拟导览》的操作,进行知识准备。小组成员交流讨论,搜集历代帝王陵墓布局图片,对孝陵里各单体建筑的建筑构件按类型进行梳理形成表格,完成代表性帝陵差异分析。

2.创设情境――角色扮演,动画导入。

课堂上,通过动画导入任务,创设导游工作情境:假设你就是本次重访明孝陵文化之旅的导游员,怎么把明孝陵所体现的建筑礼制和文化内涵介绍给客人?从哪些点切入,唤起游客重游兴趣呢?通过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引导学生进入课题。

图2 学习单元教学实施过程步骤图

3.实施子任务一。

(1)师生互动,初识文化。

借鉴前节宫殿建筑所学,教师引导学生可从建筑构件如台基、屋顶等入手探究陵墓建筑的文化意蕴,接着学生对课前梳理好的建筑构件类型分小组进行讨论和文化注释。根据讨论结果,教师引导学生总结不同建筑构件类型如须弥座台基、重檐庑殿顶、脊兽等所反映的凸显等级的礼乐精神,完成对陵墓建筑文化的初步认知。

(2)课堂游戏,巩固新知。

为了更好地掌握单体建筑的文化符号特征,学生在学习平台通过趣味游戏(如选屋顶、数门钉等)巩固知识,不仅复习了前节所学的古建筑构件的内容,在轻松有趣的氛围中自查对陵墓建筑基本构件的文化内涵的掌握程度。

(3)模拟练习,迁移应用。

之后设置知识应用测试环节,学生按要求对学习平台中图片资料如十三陵的长陵的各单体建筑进行文化符号解读,写出建筑构件文化内涵解说词,及时上传并选出小组代表展示,根据导游讲解规范师生共同点评。

至此,子任务一完成。以上是从单个“点”的微观层面分析陵墓建筑的文化内涵。那怎样才能引导客人全面系统地欣赏陵墓建筑文化内涵,则必须从点到面,从宏观视角解读,由此引出子任务二。

4.实施子任务二。

(1)分析选址,寻访文化。

回忆课前所学视频,就“朱元璋令灵谷寺迁址”设问,请学生思考,引导学生明确两个文化解读方向,一为选址,一为布局。带着问题,由学生根据虚拟导览动画提供的对应的知识链接,分析讨论陵墓选址与风水的关系,并通过小组协作尝试在明孝陵区域的卫星图底图上对其风水特征进行标注,进一步熟悉帝王陵墓建筑选址上独特的文化内涵。

(2)研究布局,品读文化。

让学生打开学习平台中课前完成的秦汉―明清时期帝王陵墓建筑布局,总结明孝陵独特的布局特征。为了帮助学生深入解读布局内涵,学生完成明孝陵建筑布局图片拖动趣味游戏,并将结果与北斗七星图比对,提示学生帝王陵墓多采用天宫、星宿图的一般规律和隐喻“魂归北斗”的文化意蕴。

继续通过虚拟导览的导航,引导学生与故宫建筑群布局对比,发现明孝陵陵墓主体建筑区三进院落特征,进而归纳出“前朝后寝”、“事死如生”的陵墓布局思想。

(3)解说文化,及时互评。

各组学生尝试根据前面所学完成明孝陵选址文化或布局文化的解说词,并派出1名代表配合视频进行解说。其他同学根据课上所学的陵墓建筑文化鉴赏思路进行即时评价。学生相互借鉴、彼此启发、协作探究,共同建构起陵墓建筑文化赏析的思路和体系。至此,子任务二完成。

5.归纳练习。

(1)自我小结,解说录制。

以上任务完成后,每位学生根据各自掌握程度的不同,选择明孝陵景区的某一景点创作300字左右的文化导游词,配合课前各自完成的明孝陵PPT利用录屏软件录制讲解后上传学习平台。

(2)互听解说,师生共评。

课后师生登录平台,观看视频,并进行评价。教师可以及时了解学生学习情况并及时调整教学进度和深度。此外可以将推选出的优秀的作品保留并优化整合,进一步丰富旅游文化教学资源库。

6.课后拓展――下载练习,分析比较。

此外,学有余力的学生可继续完成一次能力拓展任务,尝试将明清帝王陵墓文化的解读方法应用到其他帝王陵墓―清西陵、伟人墓―中山陵、名人墓―筠园(邓丽君墓)的文化解读之中,并撰写文化之旅推介文案,从而归纳出陵墓建筑类人文景观的文化鉴赏和推介技巧,构建完整的讲解知识体系。

(四)效果反馈

本次教学实施以学生自主探究为主,教师授之以渔的教学方式为辅,结合多元化的评价使之更符合现代教育理念。课程学习平台、虚拟导览动画软件及趣味游戏整合了学习资源,以信息化手段化解了枯燥的文化课程教学的困难,拓展了教学时空,提高了教学效率,破除了学生的畏学情绪,同时满足了智慧旅游和文化旅游背景下旅游从业人员向文化型、专家型转型的要求,实现了教学目标。总的来说,通过信息化教学设计使晦涩的文化知识更加生动、立体,发挥了学生的学习主体作用,有效帮助学生掌握陵墓建筑文化鉴赏的一般思路,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学生的高阶思维,为后续的导游讲解、线路设计课程学习奠定了基础,体现了信息化手段的优势。

二、教学设计后的反思

(一)领会信息化教学设计的内涵

技术的发展使得课的“结构”和“形态”都发生了改变,同时“教”、“学”和“评”的工具相应也发生了变化。真正领会信息化教学设计的内涵是信息化教学实施的关键。信息化教学设计的内涵包括树立现代教学观念,运用系统方法、恰当使用信息技术、优化学习效果等方面[2]。信息化教学设计是以信息技术为支持的,因此必须认识到信息技术只是一种辅助手段,是学生进行认知的工具,信息技术可以突破传统教学的不足,加强学习的趣味性和师生之间的互动,改变单一的学习形式和交流模式,但不能为了追求信息化而盲目地将技术与内容嫁接,教学设计才是信息化教学的核心。

(二)提高师生的信息技术素养

信息化环境下的教学改革对教师的职业素养提出了新要求。作为信息化教学设计的主体,教师在通晓现代教育技术的基础上首先要掌握信息化教学设计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以信息化思维进行课程分析,才能确保对教学知识点、技术点和技能点的正确提炼;其次,要掌握以信息技术为支撑的教学过程的设计,如选择恰当的媒体表现教学内容,借助最佳的功能实现教学互动等,将数字化教学资源与单元内容有机融合,才能促进教学过程的优化,提高学习的质量和效率。因此,提高教师的信息化素养能力是完成信息化教学设计的重要保障。此外,与传统的教学设计相比,信息化教学设计更强调学生的“学”,关注学生是否能完成知识意义的构建[3]。因此,学生也应该具备相应的信息技术素养,学会在信息环境下自主学习,并在学习方法和认知调控方面不断积累和反思,促进他们主动实践、主动思考、主动探索和主动创造,从而提高学习效率。

(三)强调教学设计的差异性和可操作性

在本单元的信息化教学设计中,我们运用系统方法进行学情分析、教材分析、确定教学目标、确定重难点、制订解决教学问题的策略方案、试行解决方案、评价试行结果。但是并非所有课程内容都适合采用这一流程步骤。信息化教学设计是合理有效地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和数字化资源,在教师、内容、方法、互动和评价方面有别于传统课程,并有所创新,从而实现教学过程优化的重要方式。在设计过程中要本着优化教学、提高效率的宗旨,充分考虑不同学科课程及课程内容之间的差异,根据教学要求的实际情况灵活选择恰当的技术手段和资源,强调设计的可操作性和科学性。

参考文献:

[1]王寅龙,李前进,等.信息化教学设计的过程、方法及评价要点探究[J].中国教育信息化,2011,(6):15-17.

[2]曹熙斌,杨方琦.信息化教学设计中的问题与对策[J].中国电化教育,2006,(9):56-60.

[3]李园园,李勇.高职移动应用开发课程信息化教学设计研究[J].2014,(15):1-4.

教学设计的内涵范文第4篇

(一)教学设计生态性的内涵

随着教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研究教学设计生态性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教学设计的生态性,即是将生态学理念的重要属性引入教学设计中,作为教学设计的重要隐喻,教学设计因而也具有维持其自身健康运转的良性循环系统,那么,对于教学设计生态性的理解必将始于:兼顾整体教学的全过程、重视主体之间动态有机互动、尊重教学对象的自主性三个维度。

(二)教学设计生态性的特征

1.整体性:教学设计的整体性是指基于整体论视域的教学设计,有知识的整体性、学习的整体性和教学的整体性三个部分组成。知识的整体性,要将知识涉及的技能、态度同知识本身协同的整合过程;学习的整体性,是在整体论的视阀下,学习活动要复归到关注整个学习活动的本真———复杂性和现实性;教学的整体性,即教学过程不再是对单一要素的过度重视或极端关注,而是要营造一种易于学习者主动建构自身认知过程的教学环境,脱离教学活动与真实社会之存在以时间、地点的不同而存在的肤浅的差异,让“二律背反”在这一过程中被打破,课堂教学与社会真实在整体意义上实现了和解。

2.生命性:教学设计的本质基础是人与人之间的活动,由于人的相遇才形成了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之间相对而生的教学角色,传统教学设计以“科学理性”为指导形成的教学设计模式让教学活动的真正受益者是存在与主体之外的知识、技能的增长,教学设计的生命性特质将教学设计的旨趣回归到教学的本质上:对人本身的关照;重视人在教学全过程的具身作用,让教学活动在一定程度上回复到教学生态的本真目的,同样也是我国全面推行素质教育的价值追求。

二、4C/ID教学设计模式的运作机制

(一)任务为中心的有效机制

在4C/ID教学设计模式中,任务为中心即是以整体性的体验学习任务作为教学设计过程的重要起点,它同“以问题为中心”的教学设计目标而言,对提高学习者的学习激动和学习效果具有十分突出的效果。2004年卡哈瑞和乐杰姆做了一项关于“以问题为中心”和“以任务为中心”的教学设计效果的对比性实验研究:试验中的学生被平均分成了人数相同的A、B两组,A组进行任务为指导的直接教学,B组实施指导较少的间接教学,其中教学内容以无关变量的形式被控制在相同范围;A组通过之前观察教师的演示并在实验中接受教师的必要指导,B组则完全由学生自己在探索和发现中完成实验。实验结果表明:任务为中心组的学生较问题中心组的学生对科学挂图具有更加深入的科学认识。以任务为中心指导下的教学设计是其他机制有效性的重要前提。

(二)支持性信息的辅助机制

支持性信息即是有助于学习者在完成非复用性学习任务过程中,提供的有益于学习者有效完成任务的信息,4C/ID教学设计模式崇尚通过给予学习者“全真”的真实社会情境,突出任务的社会和情境属性下的有意义学习,这一过程的实质是学习者基于旧有经验和新的学习任务之间建立一个有意义的连接,实质是促进学生认知图式建构抑或重构的过程,因而在这一过程中必要的支持性信息的提供显得十分重要,它作为连接新旧知识的重要纽带,是实现学生有效学习的关键环节。因此,支持性信息为4C/ID教学设计模式提供了重要的辅助机制。

三、4C/ID教学设计模式生态性的启示

(一)教学设计兼顾整体性

作为教学设计的典型模式,4C/ID教学设计模式被广泛运用于对复杂技能培训的教学设计中,20世纪90年代在国际教学设计领域产生了广泛的影响,这与基于生态理论中整体性的关注是无法分离的。这将丰富教学设计领域的话语,让教学设计除了基于“还原论”和“原子论”之外,立足整体论视域下的教学设计,必将给教学设计带来极大启发;一方面,形成整体性的思维方式,使教学设计在兼顾到知识、学习、教学这些普遍元素的整合之外,放眼与课堂之内的任何细微的扰动、课堂之外的真实社会、学生的认知心理、师生关系的协同,这些都将很好的启迪和引导教学设计者们对教学设计认知和实践的不断深入。另一方面,建构整体关照的教学实践行动,教学设计从理论设想走向社会实践的关键是以教学行动为媒介,置身于兼顾整体的教学实践将让教学活动回归到社会的真实性,教学设计回归学习本真

(二)构建教学设计生态应力场

“教学设计生态应力场”作为一个创新性概念,可以回溯到何尚武教授提出的“教学互动生态应力场”,其内涵是形成教学活动的环境条件系统,将“场”的概念引入教育领域在著名的“场域”理论中便有深刻的论述,让教学系统同自然生态系统一样,有诸多的应力相互作用交织成生态网络。如果“场”内的应力不是遵照相互之间关系来运作,那么形成的教学设计模式将会污染健康的教学设计生态。基于此,对健康教学设计生态应力场的建设十分必要,这一“场”中不是创造合理条件将业已形成的对社会规律的合理假设、合理化的认知图式、完整的现实生活传递,并且长时记忆于学生个体头脑中作为教学设计的真正旨趣,而是要将存在于知识、认知和社会之间处于动态和不断变化的现实境脉的关系,形成一个“视界融合”的和谐生态应力场系统,作为教学设计的本质所在,这种基于不同维度的现实境脉关系通过教学活动进行激发、展示和应用是教学设计的生态体现和生态诉求,这也是教学设计生态化的本质追求。

四、结束语

教学设计的内涵范文第5篇

关键词:教案 教学设计单元包 信息化教学设计

信息时代的到来,为教育发展带来了新的挑战和机遇,教师在教育信息化实施过程中是主体,教师要努力提高自身的信息化教学能力,特别是信息化教学设计能力,教学设计单元包是信息化教学设计的主要成果,它有助于教师自身专业素质的发展和专业能力的提升,教学设计单元包的设计、开发、使用、管理与评价,标志着教师信息化教学设计能力新的发展阶段。

一、教案解读

1.教案的定义

教案是指教师以课时或课题为单位编制的教学具体方案,上课的重要依据,保证教学质量的重要措施。可分为课题计划和课时计划。有时仅指课时计划,一般包括班级、学科名称、课时和教学目标、课的类型、课的进程(包括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时间分配、作业题、师生活动设计)、教具等。

2.教案的具体内容和格式

(1)教案所包含的内容。课题(本课名称);教学目的(称教学目标,本课所要完成的教学任务);课型(属新授课,还是复习课);课时(属第几课时);教学重点(本课所必须解决的关键性问题);教学难点(本课学习时易产生困难和障碍的知识点);教学过程(称课堂结构,说明教学进行的内容、方法步骤);作业处理(如何布置书面或口头作业);板书设计(上课时准备写在黑板上的内容);教具(辅助教学手段使用的工具)。

(2)教案编写的格式(请参照表1)

3.教案的思考

教师在教学大纲的要求下,为了完成教学任务和课程计划机械地对上面的表格进行“填写”。教案的编写完全是为了教师的教,也就是怎样在有限的时间内把课本上的知识灌输给学生,很少考虑到学生的学和学生的发展及学习需要。在这样的教学设计下,学生无法发挥自己的个性,更难体现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同时还束缚了教师的思想,使其成为一成不变的“播种机”。因此,就要对传统的教案进行“思考”、“反思”,保留精华,剔除不适应教育信息化发展的内容,教育信息化的不断深入和不断推进,课堂教学改革呼唤信息化教学设计的思想,教学设计单元包就是信息化教学设计成果的体现。

二、教学设计单元包的概念、内涵及基本组成

1.教学设计单元包的概念及内涵

余胜泉等认为“在信息化教学条件下,教学设计单元包(Instructional unit design package)是为实现特定学科单元教学目标,基于现代信息技术开发的一套相互关联的课程单元教学规划和支持材料,包含了借助于以多媒体网络为主的各种媒体实现的以学习活动为核心的多重教学活动支持的资源,主要由教学情境问题定义、教学活动设计规划、教学课件以及可以链接与嵌入的多媒体网络资源组成”。

教学设计单元包的内涵。教学设计单元包是教育信息化推进和信息化教学普及的产物,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其含义也在逐步丰富和发展。教学设计单元包概念的发展,是以教学课件、学习资源、教学工具、学习工具和评价表等概念的发展为基础,以数字压缩技术和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为现实条件。其主要内涵有:(1)教学设计单元包的基本观念是大教学观、学习化课程观,基本立场是以人的学习为本,全面支持学生的自主学习活动的展开;(2)教学设计单元包的本质是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实施规划的一种物化形态;3.教学设计单元包的基本内容是涵盖教学目标情境化问题和丰富多样的“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4)教学设计单元包的构成包括支持学生的学习材料和教学的辅材料,主体部分是支持学生自主学习的材料;(5)教学设计单元包的使用与发展要考虑借助各种媒体的形式予以实现,在信息化浪潮中,教学设计单元包要以多媒体网络为主流媒体;(6)教学设计单元包的主体是学习者,学生是学习者,教师也是学习者,教师的学习为学生的学习服务。

2.教学设计单元包的基本组成

教学设计单元包一般有以下几个部分组成

(1)教学设计方案包括教学目标、学习目标的定义、教学对象分析、教学策略与教学活动设计、教学媒体的选择和分析、具体的教学流程图。

(2)多媒体教学课件,是专门为教学活动开展而设计的各种计算机辅助教学课件或应用软件,是文本、图形、图像、声音和动画等的集合体。目前,人们通常用Powerpoint、Flash、FrontPage等多媒体编辑软件作为基本的技术平台来开发课件。多媒体教学课件的使用在为学生创造交互式学习环境的同时,能有效改善教学效果和提升教学质量。多媒体教学课件可以由教师自己制作,也可以是商品化软件,制作的软件不一定很精美,但一定要符合教学的需要,符合学习者的特征,具有教育性和科学性及较强的实用性。

(3)学生作品范例就是学生学习过程中形成的作品(包括作品的格式、评价量规,所使用的软件环境等)。学生作品一定是学习小组制作完成,教师在提供范例的同时要强调只是为学生或学习小组完成学习作品提供一个参考,对学生或学习小组完成作品给一个“模版”,要鼓励学生创新而不是“框”住学生的思想,让学生在做的过程中,逐步达到和体验完成作品的快乐,在做中学。

(4)学习资源是围绕教学开展收集和整理的资源。这些资源包括教师收集到的供老师教学备课用的资源,还包括支持学生在学习过程有利于促进学生知识建构的资源、作品等。收集到的资源需按照教育资源建设技术规范的要求进行整理,便于资源建设和资源共享,延长资源的生命力,增加资源的利用率,提高资源的利用价值。

(5)活动过程模板(如实验报告模板、信息调查模板),根据学生主题的需要,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能需要填写一些调查表、实验报告、记录单、活动评价表等。教师要事先准备好这些学习记录表单的样例,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直接利用表单模板填写,这样有助于学生将主要精力集中在学习任务本身,提高学习的效率。在开展研究性学习过程中,由于任务的多样性以及个性化,有些记录表单教师无法预先设计的,教师可以鼓励学生自行设计。

(6)活动过程评价量表,在教学活动展开中所采用的评价方法(对参与活动学生的观察评价、问卷调查等)、评价的对象(学习的差异、情感差异、信息处理能力差异等)、评价量表、评价数据、对评价数据的统计和分析。一般在课堂教学展开中,包括对教学活动展开过程中学生的表现(主要是课堂参与、协作学习过程中对小组的贡献、完成任务的情况、学习过程的态度与兴趣)、学生作品等进行评价的具体项目及标准,这些量表包括课堂观察表、学生互评表、自评表、教师评分表等。

三、教学设计单元包典型案例分析

案例采用山东淄博实验中学语文组周江老师完成的“经典爱情故事注定是悲剧吗?教学计划”是一个很有代表性的教学设计单元包,在《电化教育研究》2003年第4期上,这篇论文是在教育信息化大背景下完成的信息化教学设计,具体以英特尔未来教育培训的框架问题(基本问题、单元问题、内容问题)为设计思路展开的。

1.“经典爱情故事注定是悲剧吗?教学计划”教学设计单元包的设计及基本组成

“经典爱情故事注定是悲剧吗?教学计划”的教学设计单元包是以可视化的文件夹的形式存放各种资源的,基于计算机辅助的效能工具软件来实现资源的有效管理,以“教师个人数字资源”文件夹(即为教学设计单元包)为核心,并分门别类地将各种文档或资源放入相应的文件夹类别中,其中子文件夹有:(1)版权信息;(2)图片声音(包括图片、声音、视频);(3)学生范例(包括学生演示文稿、学生网站);(4)单元支持(包括评价工具、学生支持、教师支持、单元计划)。经典爱情故事注定是悲剧吗?教学设计单元包文件夹如下图。

2.“经典爱情故事注定是悲剧吗?教学计划”教学设计单元包内容的分析

(1)信息化教学设计的核心成果――教学设计单元包。教学设计单元包需要教师考虑教学当中的方方面面,要充分考虑教师的“主导作用”,更要体现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运用信息技术和课程整合的理论进行学科领域的设计(分析教学目标、确定学习主题、学习目标要求);学习者特征分析,学生具备对文学现象的综合分析能力、深入社会调查问题的能力、利用网络或书籍查找并筛选资料的能力、制作多媒体演示文稿的能力、制作个人网页的能力、有较强的组织、编辑资料的能力、课程标准的研读、教学反思(差异化教学的设计与实施)等。信息化教学设计的本质就是基于问题化的设计,提出有意义和有价值问题,有利于学生知识的深层次建构。按照基于问题的设计思路,框架问题包括基本问题、单元问题和内容问题,参照表2。

(2)学习资源的设计和使用。教学设计单元包中有教师支持材料、学生支持材料、学生作品资源包括学生演示文稿和学生网站、印刷资料(四本爱情小说)、辅助材料(电脑、影碟机、投影仪等)、网络资源、其他(莎士比亚全集、《霍乱时期的爱情》,光盘《魂断蓝桥》)、帮助学生完成问题或任务的各种评价工具(对演示文稿、对出版物、对网站或网页、其他评价)等。

3.教学过程的设计(自主学习策略的设计、认知工具的使用、学习情境的设计等)

信息化教学过程的设计要体现教学单元包的核心思想和具体内容,例如,利用教师演示文稿,提出本单元的基本问题,介绍单元学习计划;师生共同初步讨论所提出的基本问题,明确研究的方法(利用网络资源、影音资源,查找资料,分小组自主研究,通过对所选择的爱情故事的“故事背景、爱的开始、爱的进行式、爱的阻力、爱的结局”这五个方面对爱情故事进行分析);分小组进行研究(分头搜集资料,集体讨论,分析整理资料,资源共享);要求学生制作演示文稿;组织一场辩论等,这些都是教学单元包的内容,要一一在教学过程中体现。

四、在教学设计单元包中看教师信息化教学设计能力的提升

从前文的分析可以得出:从教案到教学设计单元包是教师由传统教学观念向现代教学观念转变的关键。教案侧重教授知识的梳理以及对教材的重新组织;而教学设计单元包侧重教学活动与教育资源的设计(除了教学设计方案,还要包括学习活动、教学活动过程实施方案、学习资源、评价量表、实验报告模板等一切与教学相关的材料。从关注“具体的教材教法的研究”转变为关注“以促进学生高级思维的培养和知识深层次建构的发展为核心、促进学生高效率获取知识的能力”是从教案走向信息化教学设计的根本转折点。

1.教案与教学设计单元包的比较(参照表3)

2.教师信息化教学设计能力

教师的信息化教学设计能力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信息化单元教学设计方案、学生作品规范、范例、教学课件、评价量规、教学支撑材料、参考资源、单元实施方案;(2)学习任务与问题设计;(3)学习资源查找与设计;(4)教学过程设计;(5)学生作品范例设计;(6)评价量规设计;(7)单元实施方案设计;(8)教学设计过程的评价与修改。

3.教学设计单元包对教师信息化设计能力的提高

教学设计单元包被认为是信息化教学设计的核心成果,教师“领会”教学设计单元包的“内涵”,“吃透”教学设计单元包的“精髓”,在教学实践中设计进而实施教学设计单元包,并在实施前、中、后三阶段对教学设计单元包进行反思和修正,对于教师信息化设计能力的提高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1)教学设计单元包中蕴含着现代先进的教学理念。教学设计单元包体现着信息化教学设计的精髓,教学设计单元包的设计过程蕴含着新教育思想,其中主要体现了基于建构主义的信息化教学设计思想,余胜泉教授提出了基于建构主义的信息化教学设计模式。教师通过设计“教学单元包”来强化自己对基于建构主义的信息化教学设计模式的运用,在于实践中提升自身的理论素养,同时,又可以通过新理论进一步促进教学实践,如此反复信息化设计能力将得到不断的提高。

(2)教学设计单元包的“问题设计”有助于教师信息化设计能力的提高。余胜泉教授认为信息化教学设计是在先进教育理念(尤其是建构主义)指导下,根据时代的新特点,以多媒体和网络为基本媒介,以设计“问题”情境促进学生问题解决能力发展的教学策略为核心的教学规划与准备的系统化过程。这表明信息化教学设计的关键模块是问题设计,这就要求教师在自己的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高级思维能力,激励学生主动探究,通过课程问题来激发学生在教学活动中思考所学的内容。信息化教学设计要求教师具有“问题意识”,通过从“教案”设计到“教学设计单元包”设计的“训练”,教师的信息化教学设计能力一定会有很大的提高。

对信息化教学设计的成果(教学设计单元包)、案例(经典爱情故事注定是悲剧吗)和模式(基于建构主义的信息化教学设计)的介绍,相信广大教师对于教学方案的编写一定会有全新的认识,不再局限于教学大纲和教材的束缚,不再只是把传递系统的知识作为方案设计的惟一目标,不再只是为了方便自己的“教”而设计,而是把学生的“需要”放在首位,把“问题”的设计(任务驱动)提上“日程”,充分利用各种教学资源和媒体工具,为学生的学习创造真实的情境,把所学内容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结合起来,是真正的为了学生的“学”而进行设计,既教给了学生基本知识,又让学生学会了如何学习。同样,在新的理念的指导下,教师也在不断地进步和发展。

五、结语

教案越来越不能适应教学的发展,它严重束缚了教师的创造能力,更不利于对创造性人才的培养,教学设计单元包的出现为教师更好地开展“教与学”的活动带来了“新理念”、“新思维”、“新工具”,教师从传统教案编写上升到教学设计单元包的设计、开发、使用、管理和评价,促进了教师自身信息化教学设计能力的提高,有助于教师专业素质和专业能力的提升。

参考文献

[1]夏征农.辞海(下册).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9.

[2]余胜泉,吴娟.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网络时代的教学模式与方法.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3]严寒冰.信息化教学评价――量规实用工具.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

[4]周江.经典爱情故事注定是悲剧吗?电化教育研究,200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