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现代文明的含义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J・阿尔弗雷德・普鲁弗洛克的情歌》 T・S・艾略特 悲歌 精神空虚 焦虑
艾略特,二十世纪英美文坛上一颗耀眼的明星,其所创作的诗歌及提出的新批评文学理论对英美现代派诗歌的形成及审美标准的确立起了极其重要的作用,开创了长达25年之久的“艾略特时代”。正如张剑评论道:“他的到来改变了英国文学的现存秩序,他的诗歌和文学批评改变了整个一代人的文学趣味,创立了一整套新的鉴赏标准[1]。”
《J・阿尔弗雷德・普鲁弗洛克的情歌》(以下简称“情歌”)作为艾略特最重要的早期作品之一,起初在伦敦并不为文学界所接受,甚至受到蔑视。哈洛德・门罗认为它“完全不正常”[2],但庞德却给予了它很高的赞誉,称之为他“近年来所读到的最好的情歌”[3]。不可否认的是《情歌》以其主题、风格和语言技巧的新颖独特突破了长期以来占统治地位的传统诗歌形式,开创了英美现代派诗歌的新纪元,标志着艾略特已经完全转向了现代主义诗歌。其写于1910―1911年间,当时整个社会正处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夕,局势动荡不安,现代都市人精神世界濒临崩溃,整个世界陷于一片混乱的无序状态。而诗中的普鲁弗洛克正是这一典型西方现代都市人的代表,在理想和现实之间徘徊,懦弱,空虚,迷茫。而且正如布鲁克斯指出的:《情歌》主要不是关于个人和个别城市的苦境,而是关于一个时代和西方文明的苦境[4]。
一.虚妄的现代文明
诗歌一开篇便为读者描绘了当时普鲁弗洛克所处的大环境:“正当天空慢慢铺展着黄昏/好似病人麻醉在手术桌上”,诗中将夜幕奇特地比喻为病人,一种虚弱无力的象征,而黄昏寓意着即将结束和了无生机,其作为开场的背景,无疑表现出文中主人公的心情混沌及复杂,同时也折射出整个世界一片混沌的状态。诗人甚至直接用“麻醉(etherised)”一词来更直白地表达当时社会麻木的一种状态。紧接着一系列对环境的描写“半清冷的街(half-deserted streets)”、“喧闹不止的夜晚(restless nights)”、“下等歇夜酒店(one-night cheap hotels)”、“满地蚌壳的铺锯末的饭馆(sawdust restaurants with oyster-shells)”以及“讨厌(tedious)、“阴险(insidious)”等词的使用,更是为读者展开了一幅混乱不堪的画面。
虽然诗人在这一节里也连用了三个祈使句“让我们走吧”来表示普鲁弗洛克的求爱心切,但在这样的环境下,却更像是一种逃离,逃离这浑浊的一切,于是发出“让我们赶快离开这里吧”的呼声。这时空气中弥漫着一层沉闷的黄色雾气,艾略特通过描写大雾深刻地凸显了工业文明的恶之花――污染,同时在这里作者把雾比喻成了一只游荡的猫,但是这只猫完全没有捕鼠的机敏和警惕,相反“在房子附近蜷伏起来安睡”。又一个奇特的比喻将普鲁弗洛克胆怯、缺乏自信的心理状态和颓废的生活状态表现得淋漓尽致。走在夜幕低垂狭窄沉闷的街道上,烟尘混杂的黄色烟雾包围着他,让他看不见前进的方向,这正是生活在现代文明中的西方人的真实写照。
在这里还必须提及的就是在诗歌第28行“谋杀(murder)和创造(create)”的使用,我们不能不深思:普鲁弗洛克想“谋杀”的究竟是他去求爱的勇气和决心,还是这个可憎的社会。在此后的诗中,普鲁弗洛克说:“我可有勇气/搅乱这个宇宙(Do I dare/Disturb the universe)”,都赋予了这首情歌超越情歌的内容,让读者很自然地联想到当时的社会。
二.虚度的现代人
1.女性形象
诗中对女性的描写并没有充满我们渴望的浪漫主义情调,而只是寥寥几笔。“那些胳膊戴着镯子,又袒露又白净/可是在灯光下,显得淡褐色毛茸茸”本该是白皙美好的纤纤手臂,可是在灯光下,普鲁弗洛克却看到了棕色的茸毛,多么的不合时宜,他企图告诉自己:是由于她们衣服上的香水让他产生了这样不好额幻觉,他为自己所看到的一切不美好找理由,企图逃避丑陋的现实。这便使得诗歌前半部分描写的“女人们在房间里走来走去,谈论着米开朗基罗”更像讽刺一样,嘲弄她们的虚伪,而她们又时不时地对普鲁弗洛克评头论足,语言尖刻犀利。当普鲁弗洛克鼓足勇气要向她们道出一切,而她们的回答却是“唉,我的意思不是要谈这些/不,我不是要谈这些”。在诗中,这些强势的女性更像是残酷的现实,充斥着美好的虚妄。
2.普鲁弗洛克
从诗歌中读者很容易看出:普鲁弗洛克未老先衰,头顶已秃,胳膊和腿都很纤细,完全不像一个充满力量的青年人。而我们知道,头发在西方文化中有着丰富的含义,在圣经中,头发是男性力量与勇气的象征,这便直接弱化了普鲁弗洛克的形象。而他的着装“我的晨礼服/我的硬领在颚下笔挺/我的领带雅致而多彩/用一个简朴的别针固定”给人一种传统保守的中年人的感觉,他的一切都是虚弱的代名词。但他并没有甘心于此,并没有直接地向现实屈服。在诗的结尾部分他试图通过服饰、发型的改变来恢复青春与力量,他不断地提醒并质问自己:“我将要卷起我的长裤的裤脚/我将把头发后分吗?/我可敢吃桃子?”在20世纪初,“卷裤腿的裤子”刚刚流行,是青年人追求时尚的表现,而头发往后分更是一种放荡不羁的行为,桃子被认为是不易消化的,吃的时候要谨慎。这些都象征着年轻人的大胆、无所顾忌。因此普鲁弗洛克的内心是矛盾的:他渴望冲破现实的束缚,但内心又充满了恐惧,不断的质疑自己。
在诗中他更是可怕地把自己异化了“当我被公式化了,在别针上趴伏/当我被固定住了,在墙上蠕动[5]”“那我就会成为一对蟹鳌/急急爬过沉默的海底”,直接将自己比喻成被钉在墙上的小爬虫和海底的螃蟹。不禁让人联想到卡夫卡的《变形记》,其中主人公格里高尔不堪社会重压而异化为物,这也是普鲁弗洛克的真实写照。同时“急促地跑(scuttling)”更表达了普鲁弗洛克急于从现实挣脱的不安感。
三.一曲现代文明的悲歌
在诗歌后半部分,诗人多次借用典故将普鲁弗洛克求爱的结果以及现代文明带给人们的悲怆与恐慌含蓄而直接地表达了出来。
“尽管我看见我的头(有一点秃了)用盘子端了进来,我不是先知――这也不值得大惊小怪[5]”,在诗歌第82行,普鲁弗洛克将自己比作圣经中的先知约翰,他因谴责希律王娶了自己兄弟的妻子而被砍头,但普鲁弗洛克却立即又说自己不是先知。圣约翰为了自己的理想牺牲了自己,而普鲁弗洛克却害怕因违背社会而受到惩罚,放弃了自己对理想的坚持。
纵观全诗,艾略特以情歌的方式向读者谱写了一曲现代文明的悲歌,向读者展现了西方现代文明所带给人们的焦虑与不安,。西方现代人苦苦挣扎于现代文明的泥潭之中,矛盾充斥着他们的内心,一切都是徒劳,只是越陷越深而已。
参考文献
[1]张剑.T.S.艾略特在西方――艾略特评论史述评[J].外国文学评论,1995,(02).
[2]Conrad Aiken, Ushant(Boston), quoted by Peter Ackroyd, T.S.Eliot(London),p.55.
[3]Ezra Pound,Selected Letters, ed.D.D.Page(London,1951),p.92.
关键词:《哦,香雪》 铅笔盒 寓意 文明
铁凝的短篇小说《哦,香雪》(1982发表),讲述的是山村姑娘香雪如何获取一个带磁铁的泡沫塑料铅笔盒的故事。香雪,生长在一个叫台儿沟的小山村,台儿沟没有中学校,于是香雪只能到离家十五公里以外的公社去上中学。香雪的同学问香雪为何没有铅笔盒?实际上香雪是有铅笔盒的,那是当木匠的父亲为她考上中学特意制作的一个木制铅笔盒,它在台儿沟还是独一无二的呢。然而在可以自动合上的泡沫塑料铅笔盒面前,木制铅笔盒就显得那样的笨拙和陈旧,只能羞涩地畏缩在桌角上。为换取一个向往已久的带磁铁的泡沫塑料铅笔盒,香雪在火车经过台儿沟停车的一分钟间隙里,毅然决然地登上车厢,用积攒的40个鸡蛋,做成了这笔不等价的交换,因此甘愿领受父母的责怪,一个人摸黑走了30里的山路。
小说中的这个带磁铁的泡沫塑料铅笔盒,无疑有着特殊的寓意:它代表着山外文明,是知识的象征。追求它,意味着对现代文明的向往,对知识的渴望,对自尊的维护,对改变自己人生命运和家乡命运的憧憬……不过作者的这一美好构想,在作品叙写中引出的结果却是相反的。因为香雪不遗余力地花费物力(40个鸡蛋)精力(摸黑走了30里的山路),换取这个代表知识与先进文明(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并存,有别于只是物质文明的发卡、纱巾、尼龙袜和小手表等)的新式铅笔盒,原是难以忍受公社中学同学对于自己的木制铅笔盒的鄙视和嘲笑。如果有了与同学们一样的可以自动合上的铅笔盒,就可以不受同学们的轻视,因此争取到了身份的认同,获得了地位的平等。结果便是木制铅笔盒的从此被搁置,而这个木制铅笔盒可是凝聚着父亲的心血,寄托着家人莫大希冀的。香雪对知识和现代文明的向往,以得到一个带磁铁的泡沫塑料铅笔盒实现的同时,却将凝聚于木制铅笔盒中的质朴亲情遗弃了。木制铅笔盒与自动铅笔盒,虽然一个简陋,一个精巧,但在功用上是一样的,香雪仅是由于带磁铁的泡沫塑料铅笔盒的新潮,就为木制铅笔盒的笨拙和陈旧感到失落,并不顾一切地追逐到手,未免显得敏感与小气,实是一种虚荣心在作怪。当然这样的虚荣心,原是因为贫穷闭塞落后的山村(物质缺乏:一天吃两顿;精神生活更是贫瘠:一到天黑便睡觉)造成的,物质的贫困造成了山村姑娘在强大的物质刺激面前,难以保持精神上的从容与淡定。这种因为生活环境形成的人与人之间的差距和不平等,对于一个不屈从命运的人来说,又难免会伤及她(他)的自尊,而虚荣的产生恰是因为要维护自尊。其实香雪身上的这种虚荣心,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是对于自我认识的一种觉醒,也因此成了想要达成自己愿望的一种内驱力。
人呀,一生下来,就会碰到许多事情:衣、食、住、行等等。很多人,当然也包括我,原来认为这四件事是很简单的呢!其实,这里面也是很有学问的呢!这儿,我就来谈谈“行”吧!
“行”——走路,是不容易学会的,喔!这样说有些人会觉得好笑和不可思议,但是我们常常听到这样那样的交通事故和纠纷,就往往是那种“不会走路”的人造成的。
就拿我家里来说吧!我家的小客厅是人来人往最多的地方,小时候的我经常会和爸爸撞个满怀,因为爸和我一样性急,每当这个时候,妈妈就会说:“家里也要装红绿灯了,要注意文明交通喔!”以后,我逐渐长大,跟爸爸妈妈上街时也知道“红绿灯”、“斑马线”、“慢车道”等的含义,也知道要遵守交通规则。现在,可以十分自信地说,我首先是一个有文明交通素质的,“会走路”的人,老师常说,这也是一个现代文明人的基本修养。
去年寒假,我又有了一些新的进步,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我参加了居委会组织的一次活动——帮助社区保护迎龙小石桥,这座小桥很古老,是市级文物保护单位,载重量是有限制的。但是有一些“不会走路”的人,大小车子都往小桥上开,对小桥造成了较为严重破坏,自己也不安全,还常常造成小区出通堵塞。我和小区其它几个小朋友跟着居委的阿姨一起去管理小桥交通,那些“不会走路”的人看见阿姨管他们还有些不服气,说:“??!你管不着我们!”但是一看到拿着小旗站在一边的我们,顿时觉得十分难为情。小桥管理收到了奇效!
在这次活动中我深深地感到文明交通就在我们的身边,而我也已经是一个真正的“文明交通小主人”了!
【摘 要】平面公益广告作为现代文明的产物,它的感染性和传播效果都受到作品中的图形影响。图形创意的视觉魅力体现在图形的时代性、时空突然性以及调动观者的知识贮备进行联想和反思方面。本文对图形的这些特性举例分析。 【关键词】平面公益广告;图形;视觉;联想中图分类号:F713.8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6)06-0270-02广告是一种经济行为,同时也是一种文化现象,在一定程度上引导着消费并参与了文化和思想的传播。公益广告是现代文明的产物,其重要的作用被很多国家重视并广泛应用。互联网的调整发展,也使传统的媒体面临着新兴电子媒介的挑战,互动式新兴的传播受到更多受众的喜爱,但平面公益广告作为一种传统有效的传播样式,仍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尤其是“中国梦”的倡导,在更多户外空间的宣传,也为国民素质的提升和文化传统的宣扬起到积极的作用。图形是人类有目的性和意识性的创造,它是一种视觉化的语言,甚至有时比语言更清晰地传达信息。在平面公益广告设计中,图形作为一种视觉符号,验证着受众的经验,同时也传递着设计者的思想和情感。基于这种认识,我们可以将图形分为几个类别。一是具象的图形,一目了然,迅速做出判断;二是图形和喻意之间的诱导性作用,并不是直接表达其含义,而是让我们经过知识的匹配去解码设计者要表达的意义。在平面公益广告设计中,图形相较于语言和文字,具有更易接受的形象化特征。在遵循图形原创、震撼的基本要求下,尚需具备传播性和感染力、情感信息等这几个方面的传播要求。在视觉表达中的魅力主要可以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一、图形和知识贮备相匹配的震憾性在信息的传达中,认知心理学把它总结为一个流程,首先是主体获得感觉刺激信息并传入大脑,然后大脑抽取并加工信息与存储知识匹配,最后赋予知觉对象的意义并做出相应的反应。这样一个过程中,人本身储存的知识和经验,对于信息的接受和反馈占据了非常重要的地位。因此在平面公益广告中,图形喻意的传达,需要对受众的知识贮备进行快速并合理的匹配。以一则泰国所的以健康为主题的公益广告为例,由于公益广告的主题是不要多吃糖,因为糖进食过多会诱发多种疾病,严重影响健康。但是,由于进食糖到发病这是一个极慢的过程,所以要让受众在第一眼的观看中就要感受到慢性过程对身体的极大损害,于是设计师用了强烈的对比来展示出病痛血淋淋的效果。如图1所示,这种健康的身体和甜食所造成的病痛,有一种直抵人心的被撕裂的痛楚,也会给受众留下强烈的恐惧感。但是仔细观察的话,人身体上那些不忍直视所有的脓疮疤痕,原来都是由日常食用的甜食图案所组成。二、图形视觉语言的时代性图形语言作为一种传播符号,在平面公益广告的创作中有些设计师则一直强调新奇的图形创作,但是“新奇美”的图形一是未必能创作出来,二是也需要和宣扬的主题密切联系,这也是一个创作中的难题。基于生活经验而常见的各种形象,人们已经有了固定的心理模式,有的图形很新颖有创意,但受众未必能接受理解其中的喻意。在平面公益广告图形的创意制作中,要与时俱进,考虑到受众对图形的识别度并兼具时代性。基于受众对图形的识别,依赖于过去的知识和记忆残留的经验,所以赋予旧有图形以新的含义已经成为平面公益广告中常见的一种设计手法,这也是一种逻辑上的因果关系,这种经过逻辑推理推导出的联想,同时也是异质心理。以图2为例,以一张国人所熟知的皮影图形来传达信息。众所周知,皮影就是人为操纵的一种民间传统艺术形式,离开人的操作,它只是一只没有生命的图具。这里把皮影图形的符号意义进行了新的诠释,用象征和比喻的手法,发动受众产生联想,将社会中因而受人操控最后堕入深渊这一现象给表述出来,既生动又有教育意义,把收人和授人以把柄合理地表达出来。三、图形应用的时空突然性创意图形的思维特征之一,就是其独特的思维和个性化表现,在平面公益广告中,要实现它的社会价值,也需要在思想性中体现人文关怀。复杂的图形由于信息量过多,不易在最短时间内为受众所完全接受,所以图形的设计也要简单。如果以一种时空出现的违和感出现,则会使受众感受到一种强烈刺激的新经验,这也是创意图形的魅力所在。如图3所示,针对有些旅客在公共场所到处乱涂乱画的不文明行为,国外一则平面公益广告就用了独特创新的图形创意来表现,由于随意涂画的行为用常用的劝告和警示都不易收到效果,所以这则平面公益广告以警戒的图形直接给受众震慑,广告印刷在公交车的椅背上,这一日常场景中突然出现的广告,用非常直观的幽默的方式传递了要表述的信息:如果再随处任意涂鸦,就要受到这种严厉的制裁。参考文献:[1]陈珊妍.图形创意[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12(08).[2]费飞.图形创意[M].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2010(08).[3]胡云贵,盛雅琴,杨理钧.公益广告图形的基本特征和创意表现方法研究[J].设计,2014(06).
溪水向山的最深处流去,它流向哪里,哪里就有一连串的碾房、人家、村落、祠堂,跟随在它的后面,应运而生。水流无孔不入,像光,深入每一个死角。它为山村镀上一层闪亮的色晕。甚至,连记忆都是明亮的。老人们坐在屋门口,看溪流上的水鸟辗转起伏,他们目光浑浊,但记忆明亮。水与时间有着共同的属性,储量丰富,却一去不返。所以,人们总是习惯于用水来比喻时间。现在他们正蹲坐在江边,面向丰沛的江水呆望。他们的身体日渐枯干,皱纹开始堆累,这表明他们时间的储量已经不多了,他们企图通过江河的暗示来寻回那些已经消逝的东西。它们被闪烁不定的波光掠到另一个时空,剩下的,只是波光本身。
在那些粗细不等的茎脉边上,散布着无数个圆点,像桑叶上透气的毛孔。仿佛身体里的穴位,每一个圆点都有一个好听的名字:岩头、芙蓉、溪南、下园、枫林、苍坡、周宅、鹤湾、水云、花坦、廊下、黄南、潘坑、佳溪、岩龙……我们把圆点放大,都会看到一群乡民,有岩石一样纯朴洁净的面孔。那些乡民也有自己的名字,但许多名字已散落在江水上面,漂走了,没有留下任何痕迹。甚至,连这些村社的名字都要被忘记了。只有楠溪江的名字是最重要的。楠溪江,是对楠溪江地区所有事物的总称。所以,这个词的含义是十分丰富的,它不是一条江,还包括了山、村、人、历史、科学、宗教、哲学等方方面面的内容。楠溪江是一个完备的系统,五脏俱全,我们关注它某一个方面的时候,另外的部分会表示疑义。因而,言说楠溪江是困难的。如同它庞大的水系,我们找不到一个妥当的入口。当我们言说它的时候,真正的楠溪江像鱼一样,悄然溜走了。
还是回到水。楠溪江的水,以它巨大的体量,弥漫我的记忆,使我的记忆异常汹涌。首先需要强调,那水是蓝色的,这一点很特别。上帝是最优秀的设计师,他使万物皆有自己的颜色,花红,草绿,天蓝,雪白。但现代文明企图篡改我们的常识,炮制各种五花八门的颜色以混淆视听。在它的唆使下,我们早已忘记了河流的本色。我们经常把一条泛着黄绿色泡沫的水流称作河流。对于现代文明的话语霸权,楠溪江并不认同,并用纯粹的蓝,旗帜鲜明地表明自己的立场。所以,它的蓝里面,包含着某种惊心动魄的成分,一种不妥协的果决。
色彩与万物的一一对应是无比神奇的。一条赤橙黄绿的水流使我们呕吐,而一条深蓝的江水,却能够让我们的整个身心都放松下来,并且,产生与水亲近的渴望。也就是说,那清澈的蓝色,减除了人与自然的距离,使人心甘情愿地成为自然的一部分。人本身就是自然的产物,所以,自然中的一切,都在最深处合乎人的本性。文明的进步,使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关系渐行渐远,人被日益分裂为个体,被孤立、分类,当我们企图改变这一局面的时候,最简单的办法,就是回到起点上。这是许多人向回走的原因。我们因此在楠溪江相遇。
在楠溪江度过的每一秒钟都是幸福的。许多被遗忘的事物浮现出来,包括阳光、凉风、花香、鸟语、水声、歌声,甚至,爱情。这方面的证据不胜枚举。比如,萧梁时,继谢灵运之后来任太守的丘迟,在这里留下了绝美的十六个字:“暮春三月,江南草长,杂花生树,群莺乱飞。”同时代的陶宏景也在《答谢中书记》中写道:“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所有的好词,对于楠溪江来说,都算不得过分。相反,词语的有限性在楠溪江得到了证明。许多暗藏于词语之后的事物,都在暗香里浮动,跃跃欲试。词语是公式,是规范化了的符号,而楠溪江却是一个万物蓬勃、充满意外与奇迹、喧哗与躁动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