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城乡统筹规划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Abstract: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present situation of urban planning related problems, and put forward the urban and rural planning in the heat supply, gas programming ideas,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overall planning of heat supply, gas supply mode, air source heat source, the choice of the form of energy and solutions.
Keywords: urban and rural planning; Central heating; Biogas; Biomass gasification
中图分类号:TU98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 概述
2008年1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取代《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开始实施,标志着我国打破了建立在城乡二元结构上的规划管理制度,进入城乡一体规划时代,对于协调城乡合理布局,促进城乡资源共享,保护和改善人居环境具有重要的意义。新城乡规划法有两点重大意义,第一,将包括城镇体系规划、城市规划、镇规划、乡规划和村庄规划在内的全部城乡规划,统一纳入一个法律管理,使乡镇、村庄的规划提高到与城市规划相同的地位;第二,提出了城乡统筹规划的理念,核心是实现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包括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的提供、公共财政城乡统筹安排、公共管理城乡全面覆盖等。
市政基础设施规划作为城乡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市政设施的完善和一体化规划是城乡统筹发展的基础和关键。供热、供气作为市政公用设施中的能耗大户,在城乡规划中必须注重“节能、环保、高效”,做到覆盖城乡、因地制宜、科学、经济合理。
2 现状规划中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我国城市建设发展迅速,城市建设由最初的“自由发展”阶段过度到“规划先行”指导城市科学发展的阶段,城市规划得到了越来越多的重视。但由于体制等原因,现阶段的规划存在以下不足:
(1)城市规划中整体性、系统性、区域协调性不强,对规划方案的实施难度、近远期建设协调关系等分析不够。
(2)规划思想过于僵硬,缺乏灵活、特色、创新的规划理念,盲目攀比,出现批量生产的现象,无法展现城市的自然文化、历史遗存和地方特色[1]。
(3)规划方案内容比较空洞,理论性强,内容细化、深度不够,过多地追求新潮、眩目的概念,忽视城市重要的功能,忽视人们生活空间的营造,可操作性差、实施难度大。
(4)规划中为确保用地规模、用地指标,一味的扩大人口规模,造成公共、基础等配套设施规模太大,无法布局,指导性不强,实施浪费太大,可持续性发展的理念在规划设计中体现不够。
(5)现有的乡镇、村庄规划普及率低,规划本身无法体现地方特色和地区差异,可操作性差,加上政府执行、监管力度不够,规划只是停留在书面上[2]。
(6)市政配套设施规划重视不够,规划方案缺乏指导性和可操作性,特别是地下基础设施建设严重滞后。
城市基础设施,是城市生存和发展的生命线。市政设施与居民的生活息息相关,是城市的现代化的重要体现,必须以“发展清洁高效能源、提高能源综合利用效率”为目标,做到“资源集约利用、因地制宜、科学合理、安全可靠、环保节能”。本文主要针对城乡统筹规划中供热、供气规划方案进行探讨。
3 城乡统筹规划中供热工程规划
冬季采暖作为我国北方城市基础设施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经济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已经成为城乡居民生活的迫切需要。近年来,我国“三北”地区城市集中供暖发展迅速,但广大农村地区冬季供暖问题成为城乡统筹规划中需要迫切解决的问题。由于城乡空间布局、功能的不同,供热设施的规划也存在差异。在供热工程规划中必须充分体现“节能、环保、综合利用、因地制宜”的指导思想,分层次、分区域、多种能源和供暖方式相结合。
按照城市居住集中程度和经济发展水平,供热规划分三个基本层次。第一层次,作为城市中心区及城市边缘集中区域,必须大力发展城市集中供热、以热电联产和区域锅炉房作为热源,建设城市集中供热管网,取代污染大、热效率低的小锅炉房,提高城市集中供热的普及率。在大中城市发展大型的热电联产机组作为城市的主力热源,以现有或扩建大中型区域锅炉房作为调峰热源。供热系统充分利用热电厂不同能级梯度的蒸汽,利用低压蒸汽(≤1.6MPa)作为电厂周边10km范围内工业企业的生产用热,以机组乏汽(0.5Mpa左右)作为城市居民供暖换热首站的汽源,发展高温热水间接连接的供热方式。对于电厂周边5km范围内的集中居住区,充分挖掘电厂余热资源,利用电厂冷却水余热进行供暖。小城市应发展以大中型区域锅炉房为主的集中供热模式,积极鼓励其他形式的采暖方式如地源热泵、电采暖等。对于有小型电厂的城市,应大力进行机组技术改造,发展低温循环水集中供暖。城市在大力发展集中供热的同时,应结合本地资源、气候等条件,积极鼓励利用其他新能源、清洁能源的采暖方式。例如在寒冬地区的沿海城市如大连、青岛、烟台、日照等地区,可发展海水源热泵等采暖方式。
第二层次,距离城市较远的镇(乡)驻地,作为农村人口相对集中的区域,规划结合当地的经济、工业状况,发展以区域热水或蒸汽锅炉房为热源的集中供热模式,供热介质根据当地热用户类型的采用高温热水或蒸汽。对有条件的地方充分利用工业企业的生产余热、生物质等方式进行集中供热。供热规划中对热源建设时间和规模,根据驻地人口规模、经济发展情况确定,统一规划、分期建设,管网规划近远期相结合。
第三层次,作为乡村由于居民居住相对的分散,实现集中供暖的难度很大,因地制宜、积极探索适合当地自然气候条件、经济水平、资源优势的分散的供暖方式。可采用的供暖方式有太阳能供暖、生物秸秆气化炉供暖、山区和丘陵地区积极推广炕、壁炉,同时要求对农村住宅建筑的节能改造,包括围护结构保温改造、木质、单层门窗替换成气密性好的双玻中空窗等、屋顶保温改造等,以及要求新建住宅按照农村节能建筑标准实施。对于农村冬季供暖必须引起国家、政府的重视,在政策、财政上给予充分的支持和补贴。
除采取科学合理的规划方案外,还应要求政府及相关主管部门对规划的重视和落实,使供暖这项惠民、蓝天工程真正的造福于城乡居民。
在供热工程规划中做到全面覆盖城乡,结合各自特点,以节能为主线,发展高效、环保的供热热源,充分挖掘利用余热、废热资源,供热管网以直埋敷设为主,水泵采用蒸汽循环泵或变频技术等,推广热分户计量技术、地板辐射采暖方式、围护结构节能改造等。
4 城乡统筹规划中燃气工程规划
随着西气东输、川气东送以及引进俄罗斯天然气等世纪工程的实施,优质、洁净、环保的天然气成为了我国能源结构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大大提高了我国城市天然气的气化率。城市天然气作为一种稀缺能源,必须做到节约、高效的利用。在燃气工程规划中始终把握天然气利用这一主线,多气源相结合,乡村以发展利用清洁新型能源为主。
对于大中城市必须积极推进天然气引入工程。在燃气规划中作为城市中心区及城市边缘集中居住区域,大力发展天然气工程,提高城市居民气化率。供气的基本原则是优先保证居民生活用气、公共福利用气,适当发展工业企业生产用气,积极推进燃气空调、天然气汽车等新兴燃气用户。天然气门站、储配站规模应兼顾城乡用气量,近远结合,大中城市输配系统采用次高―中―低三级系统,小城市采用中压―低压两级供气。
距离城区较远的镇(乡)驻地,如有上游天然气管线经过时,考虑引入天然气供气工程。对于没有上述条件的地区,结合当地的自然资源、经济水平、产业结构,规划发展生物质气化集中供气站、大中型集中沼气供气站、液化气站、企业生产废气站等不同气源形式的集中供气模式。设置气化站,敷设供气管网,输送、分配到居民用户,解决居民炊事和取暖所用的气体燃料。气源形式的选择充分结合当地的资源优势,统一规划设施用地和建设规模,具体实施方案。对于分散的农村地区,规划大力推广“一池三改”的户用沼气工程、生物秸秆气化炉等单户供气方式,也可根据居民的集中程度发展多户型的生物质气化集中供气方式。有关研究表明,一口8~10m3户用沼气池,可解决3~4口人家庭的生活用气。每公斤秸秆气化可产可燃气约2m3,一户4口家每天约需燃气5~6m3。
图1 “一池三改”户用沼气示意图
图2 户用秸秆气化炉
5 结论
供热、供气工程规划作为城乡规划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必须结合城市、乡村的实际情况,充分考虑自然经济条件,选择合理的规划方案,同时要求国家从政策和资金上,鼓励和支持新技术、新工艺在城乡规划建设中的运用和推广,真正实现城乡基础设施的一体化。
参考文献
[1] 张杰,吕杰. 从大尺度城市设计到“日常生活空间. 城市设计. 2003,27(9)
关键词:乡村视角;城乡统筹;规划;策略
自2002年起,我国不断出台文件,将“三农”作为焦点问题,并把城乡统筹发展作为一项重大战略举措。城乡统筹是当前有关城乡规划的重点问题之一,在省城或各地市纷纷出现城乡统筹类规划项目,城乡统筹背后真正能够推动其发展的主因当属城镇化转型发展的客观现实需要。因此,从城镇化问题的层面,本文将透过乡村视角,结合当前我国城乡统筹规划的实际情况分析探讨今后的规划策略。
1.城乡发展困境
1.1农民作为主体的被动
我国各级政府始终将关心农村建设作为重中之重,农村建设的主体是农民,但是关于农村建设的话题,却始终处于政府有关部门及专家学者论证阶段,并未将农民作为其中的主角参与到农村建设规划上来。农民反而处于被动地跟着口号前进的角色。由于农民整体素质较低,所接受教育水平不高,大多数农民并没有能力深层次考虑转型问题,他们被迫处于在未对当地情况有清楚认知的阶段便被动接受规划。因此,乡村建设未将农民作为主体参与进来,乡村建设始终只是纸上谈兵。
首先,城乡利益可能出现分配不均衡现象。无论是资金、技术还是政治制度,城市都具有先天优势。城市在发展中,不断向农村转移重工业、制造业,很多土地资源被占用,低成本的农村土地逐渐被工业生产所占据。农民大多受传统思想的影响,对土地资源不松手,城乡一体化进程也在这样的观念影响下受到阻碍。
其次,环境的污染。农村资源是城市发展的可靠保障,不少城市的高污染企业开始发现农村市场,并逐渐向农村转移。还有很多城市的生产、生活垃圾源源不断向农村转移。当众多城市意识到生态环境的重要性后,却不惜让农村付出沉重代价。特别是高污染、高能耗的产业进驻农村市场以后,对农村生态环境带来极大的破坏,很多农村地区的审批时考虑不足,加之农村地区“三废”的处理较为薄弱。因此,所带来的生态环境影响更大。
2.统筹引导乡村人口及城乡空间规划
城乡发展总是在乡村人口的迁移中得到发展的,乡村人口的统筹疏导也是城乡规划的一项重要工作。我国人口众多,经济社会的发展进程日趋加快。但是我国农村人口占全部人口的三分之二。但是城市的快速发展也使大批农村人口涌进城市,劳动力大量流出农村。不断推进的城乡一体化进程中,乡村居民也成为首要解决的问题。因此,城乡人口的统筹规划主要工作是合理转移乡村人口。
乡村人口的转移主要有三种途径:首先,通过提高自身技能,满足城市手工业、制造业劳动力需求。不断发展的城市各领域都需要扩大就业来拉动生产力,此时城市将提供更多就业机会来满足乡村人口转移的需要。其次,城镇工商业也是乡村人口转移的途径之一。过去城市单一的产业逐渐向多元化发展,此时充足的劳动力是今后发展的需要,特别是城乡结合部地区可以满足附近乡村人口的转移。第三,过去从事农业劳动的人口可以转向发展养殖或旅游业。从乡村视角看城乡统筹规划,其最优化的策略当是侧重于农村。为了实现城乡一体化,将城市与乡村间的互动区域不断扩大,可以扩张城市范围,将周边的城镇地区囊括到城市中来。
3.乡村视角下的城乡统筹规划策略探讨
3.1城乡统筹规划的前提是“空间全覆盖”
在充分认识到乡村地区的重要性后,应当将“空间全覆盖”作为规划的核心思想,重新认识和界定乡村空间。乡村空间的完整性是需要关注的重点问题,这里不仅是农村居民生活的空间,更可以统筹考虑生产、旅游、设施等方面的内容。在对城乡进行统筹规划时可以通过地理分析软件,全面掌握土地资源的利用现状,将城市与乡村的综合利用土地情况进行统一安排和规划。
3.2城乡统筹规划的基础是功能分析
要想在一个地区实现城乡一体化,应当结合产业结构及经济社会等各方面的综合指标,广泛考虑城市和乡村两个方面的分工与协作。广泛发挥城市与乡村的资源优势,使城乡发展的目标及方向实现各方面的优势互补。城乡产业可以因地制宜,建立双方之间的经济联系,还可以结合乡村地区的自然条件、农业结构等的特点,实现呈现之间的功能分工。乡村可以建立二次产业,实现产品的初级加工,还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制定不同的发展策略。
3.3明确不同规划层次
不同的地域所规划的范围不同,在进行城乡统筹规划时的任务及深度都有所差别,应当因地制宜,根据不同地区呈现的不同特点将功能区分开。在制定总体目标时,要结合当地乡村发展的目标规划进行,因为乡村是城乡统I规划的重点内容,将乡村的发展规划好,可以大大加快城乡统筹规划的进展。在我国,乡村的地域面积广阔,范围众多。从宏观层面来看,乡村数量庞大,并且分散,要想进行开发建设,应当将规划建设计划从相对集中的农村社区着手,在制定总体发展规划时,可以将城乡基础设施在乡村普及。具体的分析研究可以从运行方式、发展动力、趋势及现阶段存在的问题等多个方面展开论证,最终制定城乡统筹发展规划的实施方案。在规划过程中,要将城乡空间进行统一规划布局,应当将目标具体化,按照不同阶段的发展规划分解,在不同时期还应当对规划设计本身进行目标内容的设定,突出重点。
3.4城乡统筹规划的最佳空间单元是县域空间
我国乡村并无明显低于差异,但是作为基层的独立行政单元,县域的空间范围通常包括几百平方公里甚至上千平方公里。因此,在进行城乡统筹规划时,应当根据深入具体地规划内容,规划方案也要尽可能地将宏观的指导性内容与实际可操作性内容相结合。对于乡镇中具有中国特色的区域要采取城镇体系规划的方式进行。作为最佳空间单元,要想将城乡统筹规划地更具操作性,县域空间是首先要把握好的区域范围。
3.5城乡统筹规划焦点是集镇
在广大乡村地区,集镇属于经济、服务等方面的中心,这部分地区也是城乡统筹规划的焦点地区之一,尽管规模不大,但其重要性可见一斑。特别是作为乡村地区来说,城乡统筹规划的一个重点便是集镇,城市化水平越低的地区,集镇的重要性就越明显。我国人口众多,人地矛盾日渐突出,并且生态环境保护的意识不断增强,此时集镇地区及其周边地区的发展也是今后城乡一体化发展亟需完善和加强服务功能的地域。
4.结语
综上所述,当前在对城乡统筹规划中,人们将更多精力放在城市的角度,而从乡村视角的相关研究和探索相对匮乏。本文基于乡村视角,从“三农”的发展角度,站在农民的立场提出了未来在城乡统筹发展中的路径,这是对城乡一体化发展的一项有力探索。对于乡村视角下的分析探讨的理论,期待对今后城乡统筹规划策略提供一定的借鉴参考价值。
参考文献:
[1]尤海涛. 基于城乡统筹视角的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研究[D].青岛大学,2015.
[2]郭耀斌. 乡村视角下大别山地区村庄规划编制研究[D].北京工业大学,2014.
[3]孙雨婷. 基于社会营销理论的川西新农村实施规划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4.
关键词:城乡统筹发展;乡村规划
中图分类号:TU98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乡村住区规划是规划领域统筹城乡发展思想的具体实践,根据浙江省部分地区规划的体会,乡村规划与建设的现状以及相关的经济社会基础是影响规划推进和实施的关键因素。此外,从规划过程的角度探索规划原理与乡村现实的协调,通过规划实践中的难点反馈及时转变规划思维,对于制定切合实际的规划方案及相应的实施策略、最终提高规划效率具有重要意义。
1 从规划原理和现实看乡村规划的程序
经过长期的发展,在城市规划体系中已经形成了城镇体系规划、城市总体规划、详细规划等层次递进的规划系统。根据规划原理,乡村规划的程序同样需要坚持体系化的基本原理,形成从宏观到微观的规划系统和程序。
当前广大农村地区建设现状的主要问题是缺乏系统规划,从而导致农居点布局零散、道路不成系统、基础设施配套薄弱、建筑形式杂乱多样、土地利用率低下等。基于这样的现实,从规划原理出发,首先需要开展以村庄布局调整为核心的乡村住区规划,通过乡村住区的空间合理布局,提高建设用地的利用率,改善住区的交通条件、配套基础设施和社会服务设施。
2 政府规划与主旨的新转变
首先乡村社会作为比较独特的群体,拥有较大封闭性,稳定性以及传统的承继性,因此乡村规划的理念应该基于城乡统筹发展,也有别于现代城市的规划,充分尊重村庄的“主导”性作用。
2.1 规划主旨的改变
现在各个学科对乡村问题的研究正在不断推进与升华,同时伴随着乡村问题的不断凸显,研究方法逐渐由单一向多元化发展,同时乡村土地承包责任制也引发了一系列农村金融体制的改革以及产业结构的升级。基于乡村规划与乡村研究,乡村规划的主旨也随之发生了巨大的改变,植入式的工程技术已经远远不能适应乡村规划的发展要求以及发展方向。新时期的“生产发展、管理民主”的乡村建设表明“工业反哺农业”已经不再是单纯的空口号,而是利用更多的第一产业的发展来促进更多的农民就业。另外为了农村的可持续发展,应该转变用地理念,保持持之以恒的发展来增强农业支撑能力。另外在生态环境上,要高度关注气候的变化对农村发展的影响,从被动的污染治理变为注重资源节约以及采取新能源的主动保护;从历史传承上,保留乡村特色的独有发展,从而逐渐落实村庄的民宅空间结构设计、空间布局,从而促进了空间心态以及建筑风格与环境的协调共生。
2.2 转向规划态度
坚持从实际出发,尊重农民意愿,严禁任何形式的强迫主义与形式主义,把统筹城乡发展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根本要求,把扩大农村需求作为拉动内需的根本举措。另外,必须借鉴国外的经验,紧跟国内的形势,乡村的规划与发展必须实现态度上的根本转变。第一要务是规划人员的人文转向,在充分理解乡村文化传统,环境与资源等的基础上,通过对话与协商的方式以协助者的身份参与乡村规划的发展。注重乡村公共空间的营造,通过“驻村体验”式的深度调查,削减技术交流壁垒,培养对乡村的深厚情感,从无灵魂的村庄材料中认识有灵魂的、生动的村庄肌体,为乡村规划注入人文气息。村头的水口林荫树下、村内的场院与晒谷场、寺庙与祠堂、小集市等承载着乡村自治管理、文化景观、、商业休闲等特殊功能,彰显着乡村精神与特色风貌,表达着乡村最易识别和记忆的篇章,是乡村“气质”之所在,是维系村民认同感与归宿感的精神领地之所在。
3 基于城乡统筹发展,乡村规划新模式的实现路径
3.1 合理布局,突出特色
乡村综合体的建设与可持续发展,首先基于合理的规划。就是在城乡一体化的基础上,根据工农业发展的特点以及产业发展的水平,合理确定新乡村综合体的数量与规模,在布局的选择上,既要考虑辐射范围与能力,同时又要兼顾已经建立的基础。而且在建设模式上,由于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与形貌的差异,新乡村综合体的建设模式必须因地制宜,同时重点在于对中心各项功能设施进行配套与完善。在经济欠发达地区尽量满足周边农民的各项生产与综合服务需求;在建设模式上,应该做到能整体协调而且功能合理,除了体现乡村特色外还要对农村住宅的特色予以保护。
3.2 多举措筹资,从而保证资金充足
新乡村综合体的建设经常面临着资金短缺等问题,需要动员全社会的力量,以创新的思路筹集专项资金,发挥集体经济组织与龙头企业的作用,并且通过财政贴息与信贷支持等杠杆促进新乡村综合体建设;并且通过加强龙头企业与农村集体经济的俄合作、新技术与新农产品的引入等。多渠道的引入都可以实现统筹安排,提高资金的利用率与资金的整合效率。
3.3 创新体制,提升新农村的综合管理服务能力
3.3.1 根据乡镇的规模和经济发展水平等实际情况,科学合理地确定其机构及人员编制,改革、精简现有的乡镇政府机构。按照公共财政的要求框定政府职责,实行政企分开、政社分开。转变政府职能,提高行政效率,强化乡镇政府的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功能,努力提高农村行政管理效率和服务水平。
3.3.2 深化县镇财政体制改革,探索建立覆盖农村的公共型财政新体制合理划分县、镇(街)政府支出责任,调整财政支出结构,逐步把农村公益事业发展和公共设施建设纳入各级财政支持范围。科学界定镇、村社会管理事权,把农村社会管理支出纳入财政预算安排。建立和完善农村基层政权运转的财力保障制度,逐步实施农村公共服务建设由财政供给。积极筹集财政资金,继续抓好农村社会保障和社会救助体系建设,构建农村社会稳定的安全网。建立激励型财政制度,促进县域经济加快发展,实现财政收入有效增长。
3.3.3 深化农村教育体制改革,建立以提高农民及其子女综合素质为核心的教育新体制重点巩固提高普及九年义务教育,扩大高中阶段教育,合理调整学校布局,改善农村办学条件,优化教师队伍,提高办学质量。
3.3.4 进一步明晰集体资产产权,积极发展以土地入股为主要形式的股份合作社。积极探索农村集体资产的营运和管理方式,促进农村集体经济管理走上制度化、规范化、法制化轨道,避免集体资产的流失。依法界定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集体资产所有权归属,理顺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和村委会的关系,逐步实行“村企分开”、“村社分账”,健全财务公开、民主管理、审计监督等各项制度。进一步完善农村股份合作制,通过量化资产、固化股权、出资购股、合理流转的办法,切实维护农民的财产权利。
3.4 建立生态型农业社区
建设农村生态文明,应结合本村的实际,调整和优化农业生产结构,通过全面科学的规划,选择适当的标准和模式发展生态农业。发展生态农业是一个长期和综合的工作,由于市场对生态农业的认知有一个过程,其经济效益往往需要一定的时间方能显现出来。
4 结束语
为了打破长久以来形成的城乡分割的二元格局,建立城乡统筹的规划管理体制显得尤为必要,同时这也是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重大议题所在。另外,城乡统筹是基于“城”与“乡”的互动发展,强调在现实发展的基础上,寻求新的突破方向,也能从个体规划走向集体规划甚至系统规划的发展道路。基于城乡统筹发展,乡村规划中需要有一个全新的发展方向才能有助于我国社会主义新农业的发展并不断壮大。
参考文献:
[1] 健雄,冰峰,陈土;致富思源 富而思进——乡村发展世纪论坛特别报道[J];小城镇建设;2010,(9).
[2] 葛丹东;华晨;;城乡统筹发展中的乡村规划新方向[J];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3).
[3] 葛丹东;华晨;城乡统筹发展中的乡村规划新方向[J];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预印本;2009,(11).
【关键词】城乡统筹发展;乡村规划;新方向
1 政府规划与主旨的新转变
首先乡村社会作为比较独特的群体,拥有较大封闭性,稳定性以及传统的承继性,因此乡村规划的理念应该基于城乡统筹发展,也有别于现代城市的规划,充分尊重村庄的“主导”性作用。
1.1 规划主旨的改变
现在各个学科对乡村问题的研究正在不断推进与升华,同时伴随着乡村问题的不断凸显,研究方法逐渐由单一向多元化发展,同时乡村土地承包责任制也引发了一系列农村金融体制的改革以及产业结构的升级。基于乡村规划与乡村研究,乡村规划的主旨也随之发生了巨大的改变,植入式的工程技术已经远远不能适应乡村规划的发展要求以及发展方向。新时期的“生产发展、管理民主”的乡村建设表明“工业反哺农业”已经不再是单纯的空口号,而是利用更多的第一产业的发展来促进更多的农民就业。另外为了农村的可持续发展,应该转变用地理念,保持持之以恒的发展来增强农业支撑能力。另外在生态环境上,要高度关注气候的变化对农村发展的影响,从被动的污染治理变为注重资源节约以及采取新能源的主动保护;从历史传承上,保留乡村特色的独有发展,从而逐渐落实村庄的民宅空间结构设计、空间布局,从而促进了空间心态以及建筑风格与环境的协调共生。
1.2 转向规划态度
坚持从实际出发,尊重农民意愿,严禁任何形式的强迫主义与形式主义,把统筹城乡发展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根本要求,把扩大农村需求作为拉动内需的根本举措。另外,必须借鉴国外的经验,紧跟国内的形势,乡村的规划与发展必须实现态度上的根本转变。第一要务是规划人员的人文转向,在充分理解乡村文化传统,环境与资源等的基础上,通过对话与协商的方式以协助者的身份参与乡村规划的发展。注重乡村公共空间的营造,通过“驻村体验”式的深度调查,削减技术交流壁垒,培养对乡村的深厚情感,从无灵魂的村庄材料中认识有灵魂的、生动的村庄肌体,为乡村规划注入人文气息。村头的水口林荫树下、村内的场院与晒谷场、寺庙与祠堂、小集市等承载着乡村自治管理、文化景观、、商业休闲等特殊功能,彰显着乡村精神与特色风貌,表达着乡村最易识别和记忆的篇章,是乡村“气质”之所在,是维系村民认同感与归宿感的精神领地之所在。
2 基于城乡统筹发展,乡村规划新模式的实现路径
2.1 合理布局,突出特色
乡村综合体的建设与可持续发展,首先基于合理的规划。就是在城乡一体化的基础上,根据工农业发展的特点以及产业发展的水平,合理确定新乡村综合体的数量与规模,在布局的选择上,既要考虑辐射范围与能力,同时又要兼顾已经建立的基础。而且在建设模式上,由于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与形貌的差异,新乡村综合体的建设模式必须因地制宜,同时重点在于对中心各项功能设施进行配套与完善。在经济欠发达地区尽量满足周边农民的各项生产与综合服务需求;在建设模式上,应该做到能整体协调而且功能合理,除了体现乡村特色外还要对农村住宅的特色予以保护。
2.2 多举措筹资,从而保证资金充足
新乡村综合体的建设经常面临着资金短缺等问题,需要动员全社会的力量,以创新的思路筹集专项资金,发挥集体经济组织与龙头企业的作用,并且通过财政贴息与信贷支持等杠杆促进新乡村综合体建设;并且通过加强龙头企业与农村集体经济的俄合作、新技术与新农产品的引入等。多渠道的引入都可以实现统筹安排,提高资金的利用率与资金的整合效率。
2.3 创新体制,提升新农村的综合管理服务能力
1)根据乡镇的规模和经济发展水平等实际情况,科学合理地确定其机构及人员编制,改革、精简现有的乡镇政府机构。按照公共财政的要求框定政府职责,实行政企分开、政社分开。转变政府职能,提高行政效率,强化乡镇政府的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功能,努力提高农村行政管理效率和服务水平。
2)深化县镇财政体制改革,探索建立覆盖农村的公共型财政新体制合理划分县、镇(街)政府支出责任,调整财政支出结构,逐步把农村公益事业发展和公共设施建设纳入各级财政支持范围。科学界定镇、村社会管理事权,把农村社会管理支出纳入财政预算安排。建立和完善农村基层政权运转的财力保障制度,逐步实施农村公共服务建设由财政供给。积极筹集财政资金,继续抓好农村社会保障和社会救助体系建设,构建农村社会稳定的安全网。建立激励型财政制度,促进县域经济加快发展,实现财政收入有效增长。
3)深化农村教育体制改革,建立以提高农民及其子女综合素质为核心的教育新体制重点巩固提高普及九年义务教育,扩大高中阶段教育,合理调整学校布局,改善农村办学条件,优化教师队伍,提高办学质量。
4)进一步明晰集体资产产权,积极发展以土地入股为主要形式的股份合作社。积极探索农村集体资产的营运和管理方式,促进农村集体经济管理走上制度化、规范化、法制化轨道,避免集体资产的流失。依法界定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集体资产所有权归属,理顺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和村委会的关系,逐步实行“村企分开”、“村社分账”,健全财务公开、民主管理、审计监督等各项制度。进一步完善农村股份合作制,通过量化资产、固化股权、出资购股、合理流转的办法,切实维护农民的财产权利。
2.4 建立生态型农业社区
建设农村生态文明,应结合本村的实际,调整和优化农业生产结构,通过全面科学的规划,选择适当的标准和模式发展生态农业。发展生态农业是一个长期和综合的工作,由于市场对生态农业的认知有一个过程,其经济效益往往需要一定的时间方能显现出来。
3 结语
基于城乡统筹发展,乡村规划中需要有一个全新的发展方向才能有助于我国社会主义新农业的发展并不断壮大。
参考文献
[1]健雄,冰峰,陈土;致富思源 富而思进——乡村发展世纪论坛特别报道[J];小城镇建设;2000年05期
[2]葛丹东;华晨;;城乡统筹发展中的乡村规划新方向[J];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年03期
[3]葛丹东;华晨;城乡统筹发展中的乡村规划新方向[J];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预印本;2010年03期
关键词:城乡统筹村庄迁并中心村
在我国经济社会及城镇化快速发展的新时期,大部分农村地区仍维系着传统的村庄结构,基础设施与社会服务建设滞后。城乡矛盾日益加剧,城乡差距之大已到了危及社会稳定的边缘。城乡统筹发展在政策与理论研究两个层面都得到了极大的重视。村庄空间布局调整是城乡统筹规划中的重要一环。本文以张北县村庄空间布局规划研究为基础,探索城乡统筹发展思路指导下的村庄空间布局规划方法。
1 概况
1.1 研究区域概况
张北县地处河北省西北部、内蒙古高原东南缘的坝首之地。地势东、南、西部相对较高,地形从东南向西北由山峦绵延渐变为波状平原。张北县辖7镇11乡,366个行政村,10个街道办事处。县域总面积3820平方公里。县域总人口37.5万人,其中农村人口30.3万人。
1.2 村庄布局现状特征
1.2.1 分散布局为主,集中趋势逐渐显现
张北县现状村庄分布不均衡,且自然村数量众多,将近1200个,总体以传统的分散布局为主,但受地形影响、立地条件、水资源条件、交通指向等因素的影响,已逐步呈现集中的趋势。村庄选址延续了长久以来自然经济影响下对自然条件和交通区位的要求。绝大多数村庄依然散布在乡间原有的水草丰满之地或是交通便利之处。然而,在当前的社会经济条件下,张北县传统的农业发展模式已逐渐落后于经济快速发展的步伐,由此带来的是村庄从事农业的人口数量急剧下滑,由农业耕作决定的村庄活动圈已经不是村庄布局的决定性力量。在各种纷繁的社会因素的影响下,村庄人口的集中已经成为趋势[1]。
1.2.2 村庄分布与人口分布不相一致,村庄空心化现象严重
村庄空心化是指由于农户纷纷向原村庄外部移居,导致原有的村庄住宅空置,甚至于逐渐废弃坍塌的现象。张北县村庄空心化现象极为明显,农村人口转移的特征主要是向城镇集中。具体表现在:一,教育集中化和学生就业的转移;二,农民通过外出打工、经商、办厂等实现从农村到城市的转移;三,工业的发展使得农业劳动力从农业中转移出来,进入第二产业或第三产业;四,自然条件差、受地质灾害影响的村庄等移民到城镇里。
1.2.3经济发展对村庄分布的影响愈加明显
传统自然经济条件下村庄空间布局的主导影响因素在于村庄活动圈和村庄之间的社会联系约束。在现时的村庄空间布局中,这些传统的因素依然在发挥着作用,但在市场经济发展的影响下,经济发展对原有乡村经济模式和社会网络的冲击使得这些传统因素的决定性作用已经大大降低[1]。由于工业经济已逐步成为张北县主导性的经济力量,农村大多数劳动人口选择离开土地走进镇区附近的工业园区。农民向镇区的工作移动重新影响了其居住选址,使得农民向镇区集聚的现象愈加明显,充分体现了市场经济对村庄空间布局的重新调整起到的重要作用。
2城乡统筹发展
从上述张北县村庄分布现状特征来看,不管是人口向城镇地区的集中还是工业向园区的集中,都表明城乡一体化的发展趋势在逐渐加强。因此,张北县村庄布局必须突破传统的规划方法,立足宏观层面,综合考虑县域总人口和农村人口容量、城乡产业发展关系、城乡空间布局、城乡公共设施和基础设施的配置,才能使村庄体系的建立、中心村的选择、村庄迁并标准的确立更加科学有效,使得城乡关系更加和谐融洽,避免公共资源的浪费。
2.1 村庄人口容量
从现状来看,各村均有50%甚至更多的人外出打工,造成了本地和异地的城镇化,随着城镇化水平的不断提高,农村人口向城镇地区的流动趋势势必加强。因此,村庄人口规模的确定必须考虑区域城镇化的要求,适应村庄人口向城镇转移、村庄人口逐步减少的变化趋势,对规划范围内的村庄人口进行调整,促使村庄人口向城镇和中心村集聚。
根据最新调研数据,规划通过自上而下(县域总人口和城镇化水平预测确定农村人口规模)和自下而上(村庄综合增长率等方法)两种方法的结合,预测规划期末农村人口容量为18万,而现状人口30.3万,农村人口的大量减少势必对村庄调整、村庄发展模式以及村庄公共资源的配置标准带来挑战。
2.2 产业发展与空间布局
张北县农村产业大多以传统种植业和养殖业为主,在水资源匮乏的农村地区,传统农业效率低下,收益不高。目前,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农业耕作模式的转变,现代农业逐渐取代传统农业,而农村产业与城镇产业不再是分别独立的个体,而是息息相关的统一体。通过对张北农村产业基础的分析,结合城镇产业的总体布局,将张北县产业发展划分为四个板块:以物流商贸、特色农业、矿产开发为主的东北部经济发展区;以物流商贸、生态旅游业为主的中南部经济发展区;以特色农业及食品加工业为主的西北部经济发展区和以特色农业、生态旅游及风电业为主的西南部经济发展区四大板块。
2.3 城乡空间布局
强化中心城区和主要城镇的综合服务功能和辐射带动功能,重点建设中心村,积极缩并自然村,逐步取消零星分散的居住点,使村庄布局规划与县城区、中心镇的规划相衔接,形成较为科学合理的“县域中心城镇――中心镇―一般(乡)镇―中心村―基层村”的五级镇村体系和城、镇、村梯次布局。促进农村人口在向城镇集聚的同时向中心村集中,提高土地资源的集约利用水平和农村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的效率与共享性。
2.4 公共设施和基础设施
针对目前城乡基础设施差异大、各种功能布局不合理、设施共享性差、农村部分资源浪费等突出问题,加快基础与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向农村的延伸步伐。将城市和乡村作为一个有机整体,按照“中心城区、(乡)镇、中心村、基层村”分等级设置,从全局与区域的角度出发,处理好公共设施相对集中与适当分散的布局关系,在突出县城中心地位的同时,不断完善县域基础与公共服务设施网络体系,实现城乡共建、城乡联动、城乡共享。
3 村庄体系
3.1 村庄体系的建立
张北现状村庄体系还未形成,村庄等级结构不明显,从而造成文化教育等服务设施存在布局分散,规模等级低等情况。
村庄等级的划分则主要依据《镇规划标准》等相关技术规范,并考虑区内村庄的实际情况,将村庄划分为中心村和基层村两类。规划为衔接上一层次城镇体系规划,同时为使规划更具可操作性,将区内村镇居民点划分为以下两个等级体系:
(1) 建制镇――中心村――基层村;
(2) 集镇(乡政府驻地)――中心村――基层村。
3.2 中心村的设置
中心村为在一个乡镇范围内具有一定规模并承担辐射带动周边村庄,为周边村庄提供一定服务的职能的行政村,是除县城和乡镇政府驻地外,吸纳需迁并村庄、人口的主要集聚地。中心村的确定是村庄体系构建的关键,其设置除考虑村庄的交通区位条件、资源条件、现状规模、经济发展水平、各类设施服务半径和农作半径及当地风俗习惯等因素外[2],将县域产业发展在村庄的意向和村庄产业发展潜力纳入参考范畴,并从张北现状出发,突破乡镇行政界限,在整个县域范围内统筹考虑,使中心村的设置更加符合村庄发展的需要。
根据张北县村庄发展具体条件,全县共选取49个行政村作为中心村,占规划调整后村庄总数(142个)的35%。
4 村庄调整撤并
就村庄自身的发展条件而言,经济发达程度、交通和区位条件以及人口规模和现状建设是空间布局调整时所需考虑的主要因素。然而,若村庄之间在上述条件较为接近的情况下,人口流向和产业发展潜力对村庄空间布局变化的影响最为强烈,成为城乡统筹发展中村庄布局调整的重要影响因素。证明了在当前村庄空心化现象下,村庄空间布局的调整必须适应其人口向城镇流动和产业向园区集中的趋势。这可以归结为工业化和城镇化对农村地域发展的影响。从这些影响因素出发,规划对张北县域行政村实行以下几种调整方式:
4.1 城镇化模式
现状位于县城或城镇(乡)规划区范围之内或附近的村庄,采取城镇化模式,纳入城镇建设区,撤销村委会,改设居委会,与城镇统一规划和建设。纳入城镇规划区范围的村庄共67个。近期撤销村建制,以村庄为单位建居委会,远期再按照县城、镇区的具体标准进行建设。而对于少数有条件的村庄,也可一步到位。
4.2 迁并模式
迁并村庄从具体操作模式上分为合并村庄和整体搬迁村庄,涉及到迁并的村庄数量为258个,迁并为101个。
合并村庄:对空间上较接近或已经连成一片的村落聚落进行合并,逐步连成一片,达到合并的目的。对邻近但并未连到一起的村庄,实施相向发展策略,使其向中心聚拢,从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的共建共享入手,逐步实现规模建设、集中建设。
整体搬迁村庄:根据一定地区内现有村庄的发展状况及生存条件,将存在饮水困难、基础设施严重落后且存在修建困难的村庄;位置偏远、分散、规模小、环境差的村庄整体迁并到其他村庄(城镇)中。
4.3 保留改造模式
区域位置相对独立、具有一定的规模和发展能力的村庄,予以保留。规划保留41个行政村。这类村庄应尽快做好村庄改造。村庄改造的重点在于打通乡村道路和硬化村内主要道路,配套建设供水设施、排水沟渠及垃圾收集、中转堆放点,清理村内闲置宅基地和私搭乱建房屋,整理村容村貌,建设村庄防灾设施与公共消防设施等方面。
5 自然村调整
考虑到规划的实施难度,村庄调整撤并必须结合地方实际情况,既要考虑经济发展条件,也要考虑村民生产生活方式转变的过渡,不能也不可能一步到位。从张北县现实出发,行政村的调整可以自然村的调整撤并为实施的前提,循序渐进。
张北县各行政村所辖自然村数量从1到7个不等,而自然村的规模更是相差悬殊,人口从几十人到几百人不等。针对现状问题,基于可操作性,规划建议近期在村庄迁并改造过程中,将人口规模在100人以下,户数少于30户的自然条件较差的自然村通过建新民居的方式首先进行合并。对于迁并村庄所辖自然村,可以在迁并后的村庄联合体中心地段或适宜建设的地段统一集中建设新村;而对于保留村庄所辖自然村,可在行政村域范围内重新选址或在村委会所在自然村统一集中建设新村。
6 结语
村庄迁并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村庄布局规划在充分考虑地方城乡发展现实情况的同时,也需要有大胆的规划设想和合理的科学依据。本文是在总结县域村庄布局规划的实际工作经验的基础上,对基于城乡统筹发展的村庄空间布局以及农村发展理论和方法总结出来的成果,重视理论与实践的结合。然而,仅仅有科学的规划是不够的,规划最终的目的是实施,当前村庄空间布局规划只是停留在方式方法的探索上,缺乏对实施过程的跟进和深入研究,因此,也就无法真正判断一个规划的科学性。希望在此方面能引起更多的关注。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