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生产物流的概念

生产物流的概念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生产物流的概念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生产物流的概念

生产物流的概念范文第1篇

摘要:由于钢铁企业的生产是化学加工和物理加工相混合的长流程生产模式,其内部的生产物流管理具有很强的行业特点。从钢铁企业生产运行实际出发,具体分析了钢铁生产物流管理的要点,提出了钢铁企业生产物流管理的基本构成和需解决的关键问题,并进一步阐述了相应的管理策略和解决方案。

一、前言

制造业物流管理主要包括采购物流、生产物流、销售物流、回收物流、废弃物流等。由于钢铁企业生产周期相当长,从原燃料入库到成品出厂的整个生产组织过程至少在60天以上,故钢铁企业的生产物流管理的优劣将直接影响到产品的交货周期、在制品库存、生产运行成本等企业生产经营的各个方面。因此,在全球钢铁行业产能严重过剩的状况下,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不断深入,钢铁产品的市场竞争日趋激烈,依照钢铁企业供应、生产、销售等固有的业务特点,构筑高效的企业生产物流管理体系,适应市场竞争的需要,就显得格外重要。关于企业生产管理,特别是物流的概念、物流活动的基本构成及物流管理的内容详细介绍。

鉴于钢铁企业的生产是化学加工和物理加工相混合的长流程生产模式,它的生产物流管理具有很强的行业特点,一般论著涉及不多;在管理方式上,它与传统的基于MRP/BOM展开的物流管理策略有很大的不同。故本文将按照钢铁企业物流管理的具体特点,结合宝钢多年的物流管理经验,就钢铁企业的生产物流管理模式作些探讨。

二、钢铁企业生产物流管理要点

2.1钢铁企业的生产运行特点

要了解钢铁企业生产物流管理的要点,首先要搞清楚钢铁企业的生产运行特点。现代大型钢铁联合企业的工厂布置都是按钢铁生产的工艺流程来设置的,一般的生产流程,如图1所示。如图1所示,从工艺流程上看,钢铁企业属于典型的、流程型的生产类型制造企业,因此只有大量大批的生产才能使企业获得较好的经济效益。但随着客户需求的日趋多层次、多样化、个性化,致使对产品的要求已是多品种、小批量,要解决大量大批生产与需求要求多品种、小批量的尖锐矛盾,有必要对钢铁企业的生产过程进行细分。按照钢铁企业各工序的工艺特点和管理特点,可将钢铁企业的生产流程分为两大部分,见图1中的虚框1和虚框2。

虚框1是高炉冶炼区。生产任务是向下道的炼钢工序提供合格的铁水。由于高炉炼铁所固有的工艺特性,并且追求的是高产、稳产和低成本,因此,高炉炼铁是按标准铁水成分生产单一的产品,这一生产过程属于典型的连续的流程型生产类型。虚框2是炼钢、轧钢、成品生产区。合格的钢铁产品包括内在质量(理化性能)和外在质量(表面及外观),内在质量的关键部分是由炼钢工序决定的(化学成分),产品的其他质量属性是在轧钢和再处理工序形成的。因此,要生产满足客户需求的钢铁产品,炼钢及以后的各道工序必须采用按客户订单组织生产的方式,也可部分依对市场需求的预测以存货生产方式组织生产。

2.2钢铁企业生产物流管理要点

介绍了生产类型的概念和分类方法,而通过对钢铁企业生产运行特点的具体分析,可以看出钢铁企业内部存在有不同的、甚至是混合型的生产类型,对于不同的生产工序需要采用不同的管理方式。如图2所示,对于不同的生产工序,其管理对象是不同的,因此,不同工序对应的管理要点、管理项目也不一样。面向生产流程的管理,是生产过程的日常管理,它的管理对象是各种不同的物料,它们可能是散货状的矿石、煤炭;也可能是高温的液体铁水、钢水;或者是单件管理的钢坯、钢板。显然,不同的实物对应不同的运输、加工、仓储方式,它们的计划管理、物流控制的要点也就各不相同,但其管理实质是相同的,即通过生产计划管理和质量管理强化对物流的控制。通过对生产过程的严格管制,从而确保物流的畅通,最大限度地实现各主体生产线的连续一体化作业,获得最大的规模效益。这对于高炉冶炼区域的管理尤为重要。钢铁企业存在的理由就是要能提供满足市场需求的钢铁产品。围绕这一目的,为满足用户需求,换一个角度,从业务的角度来看,企业的主业务流程管理内容与面向生产流程的管理有很大的不同,其要点及管理项目。面向主业务流程的管理,它的管理对象是客户订单、以及对应于订单的实际材料(材料与订单的关系),物流管理的目标就是向客户按时交付产品,满足客户的需求。因此,按客户订单生产的经营思想在炼钢工序就要充分体现。综合图2和图3也可以看出,面向生产流程的物流管理与面向主业务流程的物流管理,其交叉点是从炼钢工序开始的按客户订单生产(或部分产品依对客户需求的预测进行生产)。

三、钢铁企业生产物流管理的关键问题

由上述分析知道,可以将钢铁企业生产物流的管理模式分为两种类型,即一种是以高炉炼铁区域的面向生产流程的物流管理;另一种是从炼钢开始到成品发货为止的面向订单的物流管理,它采用面向生产流程与主业务流程相结合的物流管理模式。由于在流程的不同环节,其管理对象不同,致使管理的要点和管理项目也不完全相同,这也就决定了在钢铁企业生产物流管理中,需要采用不同的管理策略和方法。

3.1高炉炼铁区域:面向生产流程的物流管理该生产区域连续一贯性的生产特点、管理对象、管理要点和管理项目,决定了其物流管理的本质是实施对物流的严格控制。由于高炉炼铁是采用按标准铁水成分法生产单一产品的生产方式,因此,该区域的物流管理需重点解决的问题有以下2个方面。

(1)矿石及煤炭配比优化技术、全球的优质铁矿石主要分布在澳大利亚和巴西等地,为实现高炉炼铁的高产、稳产和低成本,象日本的新日铁、韩国的浦项和我国的宝钢以及台湾省中钢等,都采用不同地区、不同品种的铁矿石进行生产。低成本及稳定优质的铁水取决于铁矿石的质量、价格及配比结构,同时,矿石的配比还受高炉的寿命、操作条件等限制。因此经济合理的矿石配比成为高炉炼铁的一项核心技术(简称“配矿技术”)。同样,煤炭配比优化技术(简称“配煤技术”)也具有同等重要作用。各钢铁企业根据自身的生产实践经验,在不同时期,依全球的矿石和煤炭的资源供应、运输等条件的变化来调整和优化配矿和配煤方案,一般多采用专家智能分析与支持系统。配矿、配煤方案是钢铁企业编制原燃料采购清单的重要依据,是形成采购供应方案的基础。由于矿石、煤炭等是钢铁生产的主要原料,因此对这一类的物料供应需要进行战略性规划,要与供应商建立长期合作关系,以构筑相对稳定的物流管理。

(2)原料输入、输出及料场的优化。原料的输入、输出管理是对配煤、配矿方案实施的过程管理。原料的输出系统是企业内部的运输系统,依散货的特点,一般都采用皮带运输,管理的重点是从不同的料场所输出原料的配比与批次。输入有水运和陆运两种方式,对于主要依靠进口原料生产的企业,如新日铁、浦项、宝钢以及台湾省中钢等,平衡船舶、码头和港机的能力是物流管理的一项重要内容。因此,结合企业内料场的分布和存量,上述企业都不同程度地建有料场智能化管理系统和输入、输出系统决策支持模型。

3.2炼钢、轧钢、成品区域:面向生产流程与主业务流程相结合的物流管理该区域的生产特点是实施连续化的大生产,在满足用户需求的同时,最大限度地发挥生产能力,取得企业效益最大化。大规模定制是这个区域生产组织的基本思想,因此钢铁企业在炼钢—轧钢区域的生产必须采用内部主业务流程与生产流程相结合的物流管理模式,其管理模型如图4所示。为构筑高效的钢铁企业内部物流管理,如图4所示,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如下。(1)需求管理功能①需求预测模块:管理和预测客户需求、规划战略性客户等;②销售计划模块:价格管理、销售计划、产品组合优化、利润预测等。(2)订单谈判及签订功能包括客户询单/订单管理、动态产能管理、交货期应答及承诺等。(3)订单排程功能包括订单优化组批模块、订单优化排序模块、材料匹配模块、动态产能优化模块等。(4)生产制造控制①连铸—热轧一体化计划:关键是制订炼钢的出钢、精炼、浇铸及热轧轧制一体化生产的“火车时刻表”,并使物流按“时刻表”移动;②材料的组批生产:在炼钢及以后各工序的生产中,材料是按客户订单进行加工的,为增加加工批量,需要对材料进行组批生产,以取得最大的经济效益。(5)成品发货管理根据储存和运输的能力以及客户订单的交货期、运输方式、产品交付地点等,对发货成品进行优化组批,建立成品的物流运输模型,实现经济批量运输。

3.3其他

(1)铁水调度优化在钢铁企业的生产流程中,如图1中虚框1与虚框2所示,其交接点是高温的液态铁水,高温物流的特点是连续的不可间断性。为确保炼钢的正常生产,铁水的优化调度和铁钢的优化对应非常重要。

(2)实时的物流跟踪技术钢铁企业生产的另一个特点是大规模的物流,物流的信息量非常庞大,必须依靠现代的信息技术才能支持高速的物流,实现信息流与物流的同步。因此,建立制造执行系统(MES)是实现钢铁企业内部高效物流管理的基础。

(3)生产事故应急处理钢铁企业在日常生产中,总会出现各种各样的事故,对应各种事故要有应急对策,依长期实践经验建立企业的专家决策支持应急处理系统。

四、结语

钢铁企业生产物流管理系统是一个复杂的系统,衡量生产物流管理是否高效,关键看能否充分适应包括外部市场的要求。各企业依其所处的内外部环境构筑各自的物流管理体系,针对不同的管理要点和所需解决的问题,选择不同的物流管理解决方案。从我国宝钢等部分钢铁企业的成功经验也可以看出,依据钢铁企业生产运行的特点和管理要点,设计完善的生产物流管理体系,并借助于信息技术,实现物流、信息流、资金流的同步,这对于改造传统企业、提高传统制造业的市场竞争力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生产物流的概念范文第2篇

美国新墨西哥州圣胡安学院的高级教学设计师戴维·彭罗斯于2008年提出了“微课程”的概念[1]。随着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得益于20分钟以内教学视频短小精悍的特点,微课教学的应用前景越来越广阔,成为了一种新的教学形式[2]。自2013年起,全国已开展两届高校微课教学比赛[3],本课程内容作品曾先后参加两次比赛,比赛中不断提升,并积极探索将微课教学引入到日常的本科生课堂教学中,与现有的大纲体系相结合,以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促进课程教学质量的不断提升。

 

一、《企业物流管理》课程概述

 

企业物流是企业生产与经营的组成部分,也是社会大物流的基础。《企业物流管理》是综合性、应用性、系统性很强的一门课程。《企业物流管理》是我校物流管理专业航空物流方向的成组选修课,教学计划学时数为36学时。

 

本课程的教学目标,在于培养学生对企业物流运作管理有一个系统化和整体化的概念,使学生正确理解企业物流管理的基本理论、基本原理和一般方法,并能综合运用于对企业物流问题的分析,具有解决一般工业企业和商业企业物流管理问题的能力。

 

二、本校学生情况分析

 

本课程授课对象为我校经济与管理学院物流管理专业大学三年级的学生。本专业课程设计主要围绕航空物流展开,本课程虽然是普通高校物流专业的重点课程,但在本学校的物流学科中属于非特色类课程,学生重视程度相对较低,总是觉得将来从事民航领域工作用到的可能性相对较少。

 

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自主学习能力,而且经过近三年的时间相处,同学之间具备了较高的相互熟悉度,讨论开展相对较快,较容易得出基本问题的答案。

 

因此,课程教学设计以提高学生学习兴趣、为民航特有课程提供支撑为原则,可以充分利用微课教学将相关知识点进行整合梳理,突出重点,以引导学生利用微课自主学习,自主探究。

三、《企业物流管理》课程知识体系

 

本课程教学内容之间的关系如图1所示:

 

根据36个学时的教学要求,本课程所选用教材为机械工业出版社赵启兰主编的《企业物流管理》。通过对11个章节的内容进行梳理,形成六个模块:

 

模块一:企业物流的战略与组织。主要分析企业物流和企业物流管理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特征。重点理解企业物流战略的含义、地位、目标、内容和框架。重点理解延迟战略、运输集中、预期性与反应性战略。掌握企业物流管理组织结构设计时,应考虑的有关因素、建立物流组织结构的原则、企业物流管理组织的职能范围设计、企业中的物流组织的设置,了解企业物流的发展趋势。

 

模块二:企业供应物流管理。主要了解供应物流管理的概念,供应物流管理的内容,供应物流管理的理念。重点理解供应计划管理,采购流程的控制与管理,供应商选择。

 

模块三:企业生产物流原理、计划与控制。主要了解生产物流的含义、生产类型。重点理解生产运作系统设计与生产物流、运用科学的系统设计方法优化生产物流系统。重点理解MRP、MRPⅡ和ERP的基本原理、理解JIT系统的结构体系、TOC的理论依据及原则。并了解柔性制造系统中的物流系统、基于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环境下的物流管理。

 

模块四:企业销售物流管理。主要分析销售物流的功能、组织与管理等。了解电子商务背景下的销售物流。

 

模块五:企业库存控制理论。主要分析企业物流活动中的库存控制理论与技术。理解库存管理思想、库存控制目标、库存控制模型。重点掌握定量订货模型、定期订货控制系统、ABC分类法、零库存的概念,实施环节及运作形式。

 

模块六:企业物流绩效、标杆与质量管理。主要分析企业物流绩效指标、标杆管理以及通过变革改善企业物流绩效等。

 

四、微课在《企业物流管理》课程中的应用

 

微课教学一般可以按照教学内容和教学目的分为新授类、习题类、问题解决类、复习类、思想方法类等[4]。根据本课程的教学内容和学生学习情况,可以发现,对于本课程教学最有用的当属新授类和复习类小型知识点的微课教学。学生普遍反映,前序课程部分知识遗忘,影响课程内容消化吸收,影响课堂讨论效果,同时部分新授内容,对于已经做好自学的部分同学,再在课上进行相当长时间讲解,占用过多时间,将逐步打消学生自学的积极性。

 

因此,针对本课程知识体系中的6个模块,梳理出可进行微课教学制作的点如表1所示:

 

调查研究表明,教学质量评价一般从教学态度、教辅材料、教师素养、教学内容和教学效果五个方面进行评价[5]。其中,教辅材料和教学内容是最容易完善的两个方面,并能直接看到教学质量提升的效果。可见,以微课视频丰富教辅材料,充实教学内容,是促进《企业物流管理》教学质量提升的有效措施之一。

生产物流的概念范文第3篇

关键词:MRPII JIT 精益理念 物流改善

0 引言

MRPII(Manufacturing Resource Planning)是以物料需求计划MRP(Material Requirements Planning)为核心的闭环生产管理系统。它以计划排产为主要内容,以经营计划、销售计划、主生产计划、物料需求计划、采购计划、生产能力计划、车间作业计划为主控因素,对整个企业的生产制造资源进行全面规划和优化控制,把企业中的供、产、销、财等生产经营活动联成一个有机整体。

MRPII优化了企业的成本控制和资源配置,使存货发挥了最大效率,在不影响企业正常的营运和潜力的条件下,接近或达到“最优存货”,MRP的最大的好处就在于让企业有备而战,提高企业内部生产的效率。

精益生产(Lean Production,LP),又称精良生产,是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数位国际计划组织(IMVP)的专家对日本丰田准时化生产JIT(Just In Time)生产方式的赞誉称呼。其中“精”表示精良、精确、精美,不投入多余的生产要素,只是在适当的时间生产必要数量的市场急需产品(或下道工序急需的产品);“益”表示利益、效益,即所有经营活动都要有益有效,具有经济性。精益生产追求的理想目标是“零库存”,其特点有:①精益生产以简化为手段,消除生产中一切不增值的活动;②精益生产强调人的作用,充分发挥人的潜力;③精益生产采用适度自动化,提高生产系统的柔性;④精益生产不断改进,以追求“完美”为最终目标。[1]

1 MRPII与JIT比较

MRPII和JIT同属生产控制的两种类型,从不同角度来看待生产管理的两种方法。从表1中我们可以看出,MRPII是计划主导型管理方法,其核心为 “计划”,它集中于计划和流程,重点解决手工无法实现的详细计划安排和控制,并不擅长制造过程的控制;JIT 是现场控制主导型管理方法,其核心是 “控制”,通过看板管理,能够有效地调控各个生产环节,实现所谓的“零库存”生产[2],因此对生产现场的控制更具有实时性,JIT早期基于手工系统,集中于生产过程本身,侧重于工作流程的简单化和控制,JIT并不注重长期的计划,因此有可能造成缺料停工。

实施JIT必须保证:①生产经营过程实现高度的自动化;②注重客户关系管理。在JIT下要求企业与材料的供应商保持良好的伙伴关系,要求供应商应保证及时、准确地提供企业所需的高质量的材料;③生产过程严格标准化,实行全面质量管理。在JIT下,追求“零存货”的全面质量管理,是保证JIT得以推行的重要前提条件。

张宗茂,叶飞帆等对MRP与JIT两种生产管理方式进行比较,指出对企业选用MRP还是JIT生产管理系统需要从生产过程类型、生产提前期、库存成本和库存短缺成本、需求变化、生产能力、供货渠道及订货成本、BOM的复杂程度、人的因素等方面考虑。总的来说JIT生产方式条件苛刻,在相关条件满足的情况下可以得到满意的结果;如果条件不满足采用JIT则得不偿失;部分条件满足的情况下采用MRPII/JIT混合生产管理方法,否则采用MRP生产方式[3]。

为什么MRP起源于美国,而JIT起源于日本?这与两国的社会文化背景息息相关,日本的家族观念、服从纪律和团队精神适合于JIT,美国的生活方式所形成的自由散漫和个人主义的泛滥必须用MRP进行集中控制。

JIT生产推行全过程的高质量,认为质量是制造出来的,而不是检验出来的。纵观近几年丰田公司的汽车召回事件,我们需要对JIT生产重新进行审视,“废品率为零”只是一种理想,质量确实需要检验来保证。

国内环境复杂,出于商业保密的考虑,生产企业不可能与供应商共享生产计划;社会文化背景基本上也是自由散漫与个人主义泛滥。对于国内大多企业,采用MRP生产管理系统,融入精益理念进行改善可能更合适。至于MRP/JIT混合生产方式在国内基本上停留在理论阶段,国内大多数企业对一套生产管理系统都吃不透,混合生产管理系统只能使生产管理系统更混乱。

用JIT精益生产理念在MRPII生产管理系统中进行物流改善,降低生产库存。精益生产是一种生产方式,又是一种理念、一种文化。实施精益生产方式JIT就是决心追求完美、追求卓越,就是精益求精、尽善尽美,为实现七个零的终极目标而不断努力。它是支撑个人与企业生命的一种精神力量,也是在永无止境的学习过程中获得自我满足的一种境界[4]。

JIT是精益生产的终极目标,它是通过不断消除浪费、降低库存、减少不良、缩短制造周期时间等具体要求来实现的。什么是浪费呢?不增加价值的活动是浪费;尽管是增加价值的活动,所用的资源超过了“绝对最少”的界限,也是浪费。JIT生产方式认为企业中存在过量生产、库存过多、产品缺陷、多余的动作、多余的过程(工序)、等待的浪费、运输的浪费、忽视员工创造力八种浪费。

SRD是一家日资公司,公司采用的生产管理系统是一套基于AS400的Rinks21 MRPII系统,公司受日本文化的影响,全面推行“5S”(整理Seiri、整顿Seiton、清扫Seiso、清洁Seikeetsu、素养Shitsuke)现场管理,鼓励全体员工提出改善计划,采用精益生产理念对公司生产管理系统进行改进。

下面以SRD为例说明MRP生产管理企业如何通过物流改善来杜绝浪费,追求零库存终极目标。

物流是物品从供应地到接收地的实体流动过程,根据实际需要,将运输、储存、装卸、搬运、包装、流通加工、配送、信息处理等基本功能实施有机的结合。

生产物流一般是指:原材料、燃料、外构件投入生产后,经过下料、发料,运送到各加工点和存储点,以在制品的形态,从一个生产单位(仓库)流入另一个生产单位,按照规定的工艺过程进行加工、储存,借助一定的运输装置,在某个点内流转,又从某个点内流出,始终体现着物料实物形态的流转过程。这样就构成了企业内部物流活动的全过程。所以,生产物流的边界起源于原材料、外构件的投入,止于成品仓库,贯穿生产全过程。

SRD企业生产物流过程,如图1,

①从供应商送货或者第三方物流把零部件送往公司收货区,简称S2R;

②检验合格或者免检品根据自动生成的入库单进行入库,简称R2W;

③根据生产指示生成的出库单,由入库担当出库到配膳区,简称W2D;

④配膳区根据生产计划看板,适时把合适的零部件送往各工作区(W1,W2,W3……)的零部件容器(R1,R2,R3……)内,简称D2WS。

⑤工作区内部的零部件移动,简称WSI。

针对公司的生产现状对物流提出改善,加快公司的外部物流与内部物流速度,用精益物流降低成本[5]。

①推行标准化生产,全面优化生产线,对WSI段进行物流改善。在生产线整理过程中,发现某工位在一个生产节拍内需要拧5个螺帽,工作强度过大;某工位需要员工多转一次身进行操作;某工位磨具多进行了一次翻滚。公司立即对生产线进行改善,消除浪费。

②采用共同物流,节约物流成本,对S2R段进行物流改善。由于公司争取零库存概念,要求供应商少批量,多批次供货,SRD最多保留半天的库存余量,这对供应商的送货是一个严重的挑战,会大大增加物流成本。经过研究,从降低成本与可操作性考虑,SRD决定自己组织物流,SRD的货车每天在几个零件供应商之间奔跑,根据最佳设计路线,同一辆车一次同时从多个供应商装载货物,使得供应商每天出货达到4个批次,大大降低了公司的库房面积与库存积累。

③进行容器改造,加快配膳速度,对D2WS段进行物流改善。由SRD承担经费,改善供应商的零部件包装容器,消除纸包装造成的浪费。采用新的零部件包装容器,零部件由大包装拆箱后,可以直接送往各个工位(Work Station),且包装容器可以重复使用。

④加强客户关系管理,提高高质量的免检零部件品种,对R2W,W2D段进行物流改善。与供应商建立伙伴关系,供应商提供高质量的零部件,供应商产品进入SRD收货区后,可以直接入库、或者直接送往配膳区。

⑤加强完善BOM表整理,不断完善Lead Time的设置,优化Rinks21 MRPII系统,使之更加适合于生产管理。

SRD通过采取以上改善措施,对生产物流的各阶段(S2R,R2W,W2D,D2WS,WSI)进行完善,加快了物流速度,当年实现了库存降低50%的目标;通过梳理整个物流路径,使当年由于物料短缺造成的停线次数降低60%。SRD通过物流改善,实现了生产物流的JIT,降低了公司的物流成本,提高了企业竞争力。

2 结束语

MRPII与JIT生产管理方式各有优缺点,企业选用何种生产管理方式,需要从生产过程类型、库存成本和库存短缺成本、供货渠道和社会文化背景等因素考虑。在JIT条件要求比较苛刻的情况下,当前我国企业采用比较成熟的MRPII生产管理方式,用精益生产理念进行改善是一种不错的选择。

参考文献:

[1]郭超,王甫茂.我国企业MRP与JIT生产方式的比较及应用研究[J].职业时空,2011.11,Vol7,No11,P118-119.

[2]吴桂花,车玉芬.MRPⅡ/JIT 的比较与集成研究[J].邢台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4.12,Vol21,No6,61-14.

[3]张宗茂,叶飞帆.MRP,JIT和MRP/JIT混合式生产管理方法及其适应性研究[J],工业工程与管理,1999,Vol2,P46-49

[4]孙杰.全面精益管理概念的界定,工业工程与管理,2009.04,Vol14,No2,P129-P134.

[5] 王茂林,刘秉镰.精益物流运作中的主要问题与发展趋势[J].管理现代化,2009,Vol2,42-43.

生产物流的概念范文第4篇

一、企业物流管理的概念

从生产的角度讲,企业物流的一系列活动是不产生价值但是又不能被省略的活动,企业通过物流管理缩减这些活动,提高产品市场竞争力。企业物流包括供应、生产、销售、回收、废弃等几个物流环节,其中供应物流和生产物流是企业最重视的活动,企业应该协调好供应物流、生产物流和销售物流,进行一体化经营。

二、企业物流管理的重要意义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经济的不断发展,中国企业面临着巨大的竞争压力,物流服务也成为了企业提升竞争力的关键。现代化管理与现代物流企业之间的联系越来越紧密,物流管理为企业降低了成本,提高了效率,为服务客户提供强大的技术支持,而现代物流管理策略的正确实施已成为提升物流企业竞争力的关键。

三、物流管理在企业中的位置和作用

物流管理是指社会在生产的过程中,根据物质资料实体的流动规律,用管理的基本原理和科学的方法对物流活动进行计划、指挥、组织、控制、协调和监督,保证各项物流活动实现最佳的协调与配合,从而降低物流的成本,提高物流的效率和经济的效益。在企业的生产过程中,任何企业都要与物流发生联系本文由收集整理,甚至说物流在企业整个生产过程中所占的比例还相当大。所以,一个企业要盈利并想达到利益的最大化,就必须尽可能地降低生产成本。而降低物流成本又是降低生产成本最重要的部分,其基本保障就是要有好的物流管理。因此,物流管理在企业中作用也是显而易见的。

四、加强当前企业物流管理的对策

(一)转变经营观念,提高对物流管理的认识

企业必须树立现代物流管理思想,改变过去只重销售忽视物流管理,要把物流管理上升到企业战略层面加以分析和研究,建立符合企业实际的现代企业物流运营模式。其次,企业要重视供应链管理思想,紧抓企业的核心业务,对于企业不擅长、效率低的业务外包给专业公司去做,并加强与供应商和用户的联系,实现供应链运作一体化,增强企业乃至供应链的市场竞争能力。再次,应建立绿色物流观念,积极采用现代科学技术,推动企业物流的可持续发展。

(二)积极建立完善的企业物流管理信息系统

从生产计划、采购到仓库管理,今天的物流管理作业和库存控制作业已十分多样化、复杂化,如何使企业的物流总成本最合理,靠人工去记忆处理已十分困难或者说根本不可能。如果不能保证正确的进货、验收、质量保证及发货,就会导致浪费时间、产生库存、延迟交货、增加成本以致失去为客户服务的机会。因此,应用信息系统等信息化的手段已经必不可少。使用什么样的系统,企业应该从自身情况出发,找到能满足自己需要的系统。

(三)提高物流管理信息化水平

提高物流管理信息化,加强施工企业信息化建设。物流中心是现代物流服务体系的支撑点,要推进物流管理的信息化建设,这是加快现代物流发展的前提条件。通过网络平台和信息技术将用户、供应商和制造商联接起来,有效地控制物流管理的各个环节,实现信息资源共享。建立物流信息共享知识,提高物流信息化水平。实现物流信息系统的完善和升级,充分发挥物流信息系统作用,提高中小型企业物流运行效率,减少运营成本。

(四)加强物流人力资源的培养机制建设

中小型企业物流综合专业化管理人才,是制约当前物流管理服务创新发展的关键因素。加强对物流管理专业化人才的培养,不仅仅通过社会形式,企业内部有责任进行专业管理人才培养。运用现代物流管理手段培育物流管理人才,要求鼓励和支持员工参与管理咨询公司组建的物流培训班,以培育高级物流技术管理人才为中心;是物流人才管理的优胜劣汰竞争机制,培育公司物流技术骨干人才;估计物流员工理论学习的同时,公司也要建立物流示范操作区,估计员工理论和实践的结合,形成具有创新能力的物流管理人才,提升公司物流人员整体物流技术能力水平。为适应市场经济对物流人才的需求,尽快培养出高素质的现代物流人才,首先要认识到培养物流人才的紧迫性和重要性;其次,应该建立健全物流管理人员资质认证体系和相应的培训制度,并且运用相关的激励措施,加强物流人才的教育和培训;再次采取学历教育和在职培训相结合的方式,调动各个方面的力量,尽快培养出现代化的物流人才。

生产物流的概念范文第5篇

关键词:物流;成本;会计

中图分类号:F23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2)07-0077-02

一、物流成本会计核算的内容

国民经济各个领域物流过程各环节的有机集合形成物流产业。什么是物流企业,国家物流标准――《GB/T18354物流术语》规定:“物流企业至少从事运输(含运输、货物快递)或仓储一种经营业务,并能够按照客户物流需求对运输、储存、装卸、包装、流通加工、配送等基本功能进行组织和管理,具有与自身业务相适应的信息管理系统,实行独立核算、独立承担民事责任的经济组织”。 按此标准,物流企业是指具备或租用必要的运输工具和仓储设施,至少具有从事运输(或运输)和仓储两种以上经营范围,能够提供运输、、仓储、装卸、加工、整理、配送等一体化服务,并具有与自身业务相适应的信息管理系统,经工商行政管理部门登记注册,实行独立核算、自负盈亏、独立承担民事责任的经济组织。一般是指综合服务型物流企业。综合服务型物流企业应同时符合以下要求:(1)从事多种物流服务业务,可以为客户提供运输、货运、仓储、配送等多种物流服务,具备一定规模;(2)根据客户的需求,为客户制定整合物流资源的运作方案,为客户提供契约性的综合的物流服务;(3)按照业务要求,企业自有或租用必要的运输设备、仓储设施及设备;(4)企业具有一定运营范围的货物集散、分拨网络;(5)企业配置专门的机构和人员,建立完备的客户服务体系,能及时、有效地提供客户服务;(6)具备网络化信息服务功能,应用信息系统可对物流服务全过程进行状态查询和监控。现代物流业是融合运输业、仓储业、货代业和信息业等的复合型服务产业,是连接生产与消费的一种先进的组织方式和管理技术,对于加快经济循环、合理配置资源、调整产业结构、节约成本、提高经济效益、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增强国民经济竞争力等方面,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物流成本指产品在空间位移(含静止)过程当中所耗费的各种劳动和物化劳动的货币表现。具体地说,它是产品在实物运动过程当中,如包装、装卸、储存、运输、流通加工等各个活动中所支出的人力、财力和物力的总和。物流成本可按以下标准进行分类:

1.按物流成本的范围分类。物流成本就其范围而言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的物流成本是指由于物品实体的场所或位置移动而引起的有关运输、包装、装卸等成本。广义的物流成本是指包括生产、流通、消费全过程的物品实体与价值变换而发生的全部成本,具体包括从生产企业内部原材料协作件的采购、供应开始,经过生产制造过程中的半成品存放、搬运、装卸、成品包装及运送到流通领域,进入仓库验收、分类、储存、保管、配送、运输,最后到消费者手中的全过程发生的所有成本。

2.按实体经营性质分类。按实体的经营性质不同,可将物流成本分为生产企业物流成本和流通企业物流成本两大类型。流通企业的经营活动是组织现有商品进行销售来获取利润,其业务活动以进、存、销活动为主,不涉及复杂的生产物料组织,物品实体也较为单一,其基本构成有:企业员工工资及福利费;支付给有关部门的服务费,如水电费等;经营过程中的合理消耗费,如储运费、物品合理耗损及固定资产折旧等;支付的贷款利息;经营过程中的各种管理成本,如差旅费、办公管理费等。

3.按物流过程划分的分类。按物流流动过程的先后顺序过程,物流成本可分为物流筹备费(物流计划费、预测费、准备费)、供应物流费(采购、仓储物流费)、生产物流费、销售物流费、退货物流费和废弃物流费。供应物流费包括企业为生产产品购买各种原材料、燃料、外购件等所发生的运输、装卸、搬运等成本;生产物流费是指企业在生产产品时,由于材料、半成品、成品的位置转移而发生的搬运、配送、发料、收料等方面的成本;销售物流费是指企业为实现商品价值,在产品销售过程中所发生的储存运输、包装及服务成本;退货物流费是指产品销售后因退货、换货所引起的物流成本;废弃物流费是指因废品、不合格产品的物流所形成的物流成本。

4.按物流成本显现性的分类。根据物流成本在生产经营过程中的显现性,可以将物流成本划分为显性成本和隐性成本。显性成本是指厂商在生产过程中购买或租用所有生产要素的实际支出,在中国现行会计报表中所能体现的“物流成本”即为显性成本。物流显性成本主要包括:仓库租金、运输费用、包装费用、装卸费用、加工费用、订单清关费用、人员工资、管理费用、办公费用、应交税金、设备折旧费用、设施折旧费用、物流软件费用等,大部分的显性成本可以通过原始凭证反映和计算。

5.按物流成本归属方式的分类。物流成本按其归属方式可以分为直接物流成本、间接物流成本和日常费用。直接成本是哪些为完成物流工作而特别发生的费用;间接物流成本是指投在房地产、运输、设备和库存的资本成本,通常由管理判断来决定其归属方式;日常费用则是伴随着企业的所有组织单位和物流活动所发生的费用。

二、现行物流成本会计体系的缺陷

在中国现行的会计体系与方法中,物流成本不实行单独核算,而且没有显现各项物流费用,在确认、分类、分析和控制物流成本上都存在许多缺陷,企业管理人员根本无法获取企业物流成本的真实数据,也不利于物流活动成本的有效控制。第一,没有形成一套完善可行物流成本核算体系。按照中国现行的会计核算体系,还没有对物流成本费用进行单独核算,在日常核算中基本上是根据会计报表的分类方法,将成本分为生产成本和销售成本,将物流成本和销售成本混在一起。如此反映的物流成本具有模糊性、分散性等特征。根据中国2001年8月颁布的《物流术语标准》的概念,物流应包括供应物流、生产物流、销售物流、回收物流、废弃物流等环节,每个环节都有相对应的物流成本,而销售物流只是物流的一个环节,其物流成本充其量仅是整个物流成本的一部分。在中国现有会计报表所能体现的“物流成本”是属于显性成本,而对于隐性物流成本则没有明确的核算体系,因此也无法核算。实际上,物流成本是企业为实现物资实体的流动而耗费的经济代价,是一种使商品变贵而不追加商品使用价值的费用。物流的流动使企业的成本费用加大,利润降低。但是由于没有对物流费用单独核算,就不能分清成本费用上升的真正原因,在成本管理中也就不能寻求降低成本的真正途径,不利于成本的控制与管理。第二,物流成本的核算指标不规范。中国工业企业对于物流成本的核算指标没有统一的核算标准,核算指标不规范、不明确,如工业企业因采购物资而发生的外地运杂费是计入原材料成本,而市内运杂费则计入管理费用之中;仓库保管费用计入管理费用;物资的运输、毁损、丢失等损失计入管理费用或营业外支出;销售产品发生的产品保管、运输、装卸等费用主要是计入销售费用等。第三,现行会计方法不能满足物流一体化的要求。物流活动及其发生的许多费用常常是跨部门发生的,而现行的会计方法是将各种物流活动费用与其他活动费用混在一起归集为诸如工资、租金、折旧等形态,这种归集方法不能确认物流成本发生的责任。第四,现行会计系统的费用分配存在问题。现代生产特点是生产经营活动复杂,产品品种结构多样,产品生产工艺多变,经常发生调整准备,使过去费用较少的订货作业、物料搬运、物流信息系统的维护等与产量无关的物流费用大大增加。

三、构建物流成本会计的设想

在物流成本核算之前首先要明确企业物流成本的目的是什么,要达到什么结果,通过物流成本核算最终要为物流成本管理提供哪些核算指标,将来在物流成本管理上才能够得到充分的、可利用的信息资料。具体可以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通过对企业物流成本的全面计算,弄清物流成本的实际大小,从而提高企业内部对物流管理重要性的认识;第二,通过对某一物流活动成本的计算,弄清物流活动中存在的问题,为物流运营决策提供依据;第三,按不同的物流部门组织成本计算,计算各部门的责任成本,评价各物流部门的业绩;第四,通过对某一物流设备或机械的成本计算,弄清其消耗情况,谋求提高设备效率,降低物流成本的途径;第五,通过对某一客户的物流成本计算,为物流服务水平的制定以及有效地客户管理提供决策依据;第六,通过对某一成本项目的计算,确定本期物流成本与上年同期成本的差异,分析成本升高或降低的原因以及物流成本预算的执行情况。

现行会计核算体系以会计信息的外部使用者为主要服务对象,提供的是一般的会计信息,但对于物流成本信息,可以采用在现行会计核算体系的基础上增设辅助核算系统的办法进行核算取得。具体方法是,在相应的成本费用账户下设置“物流成本”辅助账户,其下分设供应物流成本、生产物流成本、销售物流成本等二级科目(或增设费用项目),在各二级账户(辅助账户)下按物流功能费设置运输费、保管费、装卸费、包装费、流通加工费、物流信息费、物流管理费等三级账户,并按费用支付形态(如人工费、材料费等)设专栏。对于发生在生产经营活动中因物资流动而产生的耗费先汇集到“物流成本”账户,期末时采用一定的分配标准,计算应由本期损益负担的物流成本,将其从物流成本账户的贷方转出,转入本年利润账户。在利润表中增设物流费用项目,作为利润总额的扣减项目。日常在编制记账凭证、登记账簿进行财务会计成本核算的同时,根据记账凭证的二级账户或辅助账户,登记有关的物流成本辅助账户及其明细账,进行账外的物流成本计算。将各种物流成本归入二级或辅助账户中,最后将各物流成本的二级科目分类汇总即可求得物流成本。

参考文献:

[1] 现代物流课题组.物流成本管理[M].广州:广东经济出版社,2002:9.

[2] 邵瑞庆.物流成本的计量与核算[J].上海立信会计学院学报,2009,(2).

[3] 尹启华.物流会计初探[J].财会通讯,2009,(31).

[4] 张晓艳,于艳丽.构建企业物流会计核算模式[J].合作经济与科技,2005,(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