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生产物流计划

生产物流计划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生产物流计划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生产物流计划

生产物流计划范文第1篇

消毒剂也称化学消毒剂,与人们的生活关系密切。人类研究、生产和使用消毒剂至少已经有一百多年的历史了。消毒剂生产、使用与化学学科知识密切相连,有关消毒剂制备的过程是编制无机化工生产流程题适合的背景材料之一。

[题目1]亚氯酸钠(NaClO2)是一种重要的含氯消毒剂,主要用于水的消毒以及砂糖、油脂的漂白与杀菌。以下是过氧化氢法生产亚氯酸钠的工艺流程图:

已知:①NaClO2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增大,适当条件下可结晶析出NaClO2・3H2O。②纯ClO2易分解爆炸,一般用稀有气体或空气稀释到10%以下安全。

(1)160g/L NaOH溶液的物质的量浓度为___。若要计算该溶液的质量分数,还需要的一个条件是(用文字说明)。

(2)发生器中鼓入空气的作用可能是___(选填序号)。

(a)将SO2氧化成SO3,增强酸性;

(b)稀释ClO2以防止爆炸;

(c)将NaClO3氧化成ClO2

(3)发生器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吸收塔内的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

吸收塔的温度不能超过20℃,其目的是防止H2O2分解,写出H2O2分解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

(5)在碱性溶液中NaClO2比较稳定,所以吸收塔中应维持NaOH稍过量,判断NaOH是否过量的简单实验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吸收塔中为防止NaClO2被还原成NaCl,所用还原剂的还原性应适中。除H2O2外,还可以选择的还原剂是________(选填序号)。

(a)Na2O2(b)Na2S (c)FeCl2(d)PbO(悬浊液)

(7)从滤液中得到NaClO2・3H2O粗晶体的实验操作依次是________(选填序号)。

A.蒸馏B.蒸发 C.灼烧D.过滤E.冷却结晶

要得到更纯的NaClO2・3H2O晶体必须进行的操作是_______________(填操作名称)。

[命题意图与解题思路]本题属于原创题。首次用于松江二中2006年4月高三化学模拟考试。含氯系列消毒剂是消毒剂中的一大类,分为无机和有机几十个品种。无机含氯消毒剂主要有二氧化氯、次氯酸钠、漂粉精、亚氯酸钠等。本题以学生比较陌生的亚氯酸钠制备为背景,以过氧化氢法制备亚氯酸钠为主线,联系一氧化铅法,考察学生在新情境下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突出表现在:阅读题目获取信息的能力、对浓度概念的理解、对氧化还原反应相关知识的运用、有关实验操作和简单实验设计能力考察等。题目有一定难度,适用于高三二轮复习综合测试运用。

(1)浓度一般表示单位溶液中所含溶质的多少。物质的量浓度和质量分数浓度是两种常见的浓度表示方法,克每升浓度在实际生产中也很常见。尽管不同浓度表示方法数值不同,但本质上一样,它们之间一定存在换算或转换关系。克每升浓度可理解为1L溶液中所含溶质质量的多少。要计算物质的量浓度只需将溶质质量转化为物质的量,要计算质量分数,只需求出溶液的质量,通过简单分析可知,还缺少该NaOH溶液的密度。

(2)主要考察学生全面阅读题干信息的能力。纯ClO2易分解爆炸,一般用稀有气体或空气稀释到10%以下安全。显然应选择b选项,其它均为错误答案。

(3)考察学生根据题目信息并运用氧化还原反应理论判断反应物、生成物以及书写完整化学方程式的能力。根据流程信息可知,一定有ClO2 NaClO2, 化合价降低,被还原;则H2O2必定被氧化,有氧气产生。最后一个反应与该原理结合,综合考察了H2O2的化学性质。

(4)考察学生设计简单实验的能力。NaOH过量则溶液呈碱性, 但考虑到该溶液有强氧化性,选择指示剂或pH试纸检验会遇到氧化褪色问题,故工业生产中主要是用pH计连续测定溶液pH。

(5)本题巧妙地将过氧化氢法、一氧化铅法两种制备亚氯酸钠方法结合起来, 既深度考察了学生氧化还原理论知识,又拓展了学生视野。两个关键点:一是还原性适中。还原性太强,会将ClO2还原为更低价态产物,影响NaClO2生产,二是为方便后续分离提纯,加入试剂不能干扰后续生产。Na2O2溶于水相当于H2O2,Na2S、FeCl2均不行,+4价Pb化合物氧化性很强,所以其还原产物+2价Pb其还原性就不是很强;而且用PbO作还原剂,其氧化产物为PbO2,既容易与NaClO2分离又可以经煅烧后循环使用。

(6)从溶液中得到含结晶水的晶体, 只能采取蒸发浓缩、冷却结晶方法,通过过滤得到粗晶体。得到的粗晶体经过重结晶可得到纯度更高的晶体。本题所考察的基本实验操作都是学生熟悉的,只需通过类比迁移即可解决问题。

[答案]

(1)4mol/L, 该溶液的密度; (2)b; (3)2NaClO3+SO2Na2SO4+2ClO2; (4)2NaOH+2ClO2+H2O2 2NaClO2+2H2O+O2;2H2O22H2O2+O2; (5)连续测定吸收塔内溶液的pH; (6)a d; (7)BED,重结晶。

[说明]该法生产亚氯酸钠几乎没有污染物排放,是氯碱工业发展精细化工产品的选择方向之一。本流程既可拓展到电解法生产亚氯酸钠,还可以拓展到高氯酸联产亚氯酸钠等工艺流程。

生产物流计划范文第2篇

[关键词] 吉林省;物流产业;标准化

doi : 10 . 3969 / j . issn . 1673 - 0194 . 2016. 07. 077

[中图分类号] F259.2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 - 0194(2016)07- 0161- 07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和物流国际化的发展,物流标准的国际化已成为全球普遍发展的趋势,标准化已成为企业竞争的重要手段。标准化程度影响着全区域物流效率的高低,标准化程度的提高对各种物流功能、要素之间的有效衔接和协调发展具有重要作用。标准化是促进和保证物流运作快捷便利、高效通畅的重要措施;对于提高物流服务水平,优化物流作业流程,促进物流业健康发展,更好地与国际接轨具有重要作用。

1 物流产业标准化发展现状

标准化是对产品、工作、工程或服务等普遍的活动规定统一的标准,并且对这个标准进行贯彻实施的整个过程。 标准化是国民经济管理和企业管理的重要内容,是行业发展和社会分工的前提和基础,也是现代科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由于社会大分化、生产大分工之后,为合理组织生产,促进技术进步,协调社会生活所出现的事物。标准化管理是有权威的、有法律效力的管理。物流标准化是现代物流建设的基础,是提高物流效率的关键。

物流标准化是指以物流为一个大系统,制定系统内部实施、机械装备、专用工具等各个分系统的技术标准;制定系统内各分领域如包装、装卸、运输等方面的工作标准;以系统为出发点,研究各分系统与分领域中技术标准与工作标准的配合性,按配合性要求,统一整个物流系统的标准;研究物流系统与相关其他系统的配合性,进一步谋求物流大系统的标准统一。

1.1 物流标准化技术机构及行业协会情况

在国际、国内有许多涉及到物流行业的标准化组织,这些组织在不同程度上起到了促进物流标准化发展的作用。企业参与这些组织可以加强相互交流,对物流行业标准化和企业自身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对于推进标准化工作具有重要的作用。标准化技术委员会负责向相关技术领域的标准化部门提出标准化工作的方针、政策和技术措施的建议,按照国家标准化工作的方针、政策,制定相关领域的标准体系和标准制修订规划、计划草案。按照国家和行业下达的标准制、修订年度计划组织制定和审查国家标准草案和行业标准草案。对经批准、的国家标准、行业标准,组织标准宣贯、培训和定期复审、修订。为企业标准化工作提供咨询和服务。现将国际国内物流行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TC为技术委员会,SC为分技术委员会,WG为工作组)和协会的情况进行详细介绍,以便企业可以根据自身的情况选择参加合适的组织。

1.1.1 国际标准化技术机构

1.1.1.1 国际标准化组织(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 for Standardization,ISO)

国际标准化组织是目前世界上最大、最有权威性的国际标准化专门机构。ISO的宗旨是“在世界上促进标准化及其相关活动的发展,以便于商品和服务的国际交换,在智力、科学、技术和经济领域开展合作” 。ISO现有163个成员国,通过它的3 368个技术结构开展技术活动,截止到2013年6月,lSO共制定国际标准19 500项(数据来自http:///iso/home. html)。中国于1978年加入ISO,在2008年10月的第31届国际化标准组织大会上,中国正式成为ISO的常任理事国,与物流相关部分见表1。

1.1.1.2 全球第一贸易标准化组织(Globe standard 1,GS1)

GS1由国际物品编码协会(EAN)和美国统一代码委员会(UCC)合并而成。它将自身定位为全球第一商务标准化组织,其宗旨是推广“全球商务语言――EAN・UCC系统”(在我国称为ANCC全球统一标识系统,简称ANCC系统)。EAN・UCC系统是一套国际通行的关于商品、物流单元、资产、位置和服务关系等的全球统一标识标准及相关的包括信息采集技术标准、信息交换技术标准和信息应用标准等商务标准。GS1拥有一套全球跨行业的产品、运输单元、资产、位置和服务的标识标准体系和信息交换标准体系,使产品在全世界都能够被扫描和识读; GS1的全球数据同步网络( GD - SN )确保全球贸易伙伴都使用正确的产品信息; GS1通过电子产品代码( EPC )、射频识别 ( RFID )技术标准提供更高的供应链运营效率; GS1可追溯解决方案,帮助企业遵守国际的有关食品安全法规,实现食品消费安全。GDS中国数据池,于2007年通过GS1认证,并顺利加入到全球数据同步网络(GDSN)中。

采用GS1系统及统一的编码标准,是实现物品自动识别、信息系统互联的一个前提。GS1系统为物流信息管理提供了可靠的解决方案。采用GS1系统,物流过程每个环节的信息都可用标准化的编码来表示,结合条码、RFID等数据采集及自动识别技术,便可制作一个具有全球惟一性的物流标签来标识每个物流单元及其附加信息。在物流过程中的任何一个点,都可以通过扫描、识读物流标签来获取物流单元的相关信息,结合计算机网络、数据库等信息技术,进行数据的传输交换,从而实现对物流过程的动态管理,有效链接实物流、信息流、资金流,克服货物在物流过程中出现信息盲点的弊端,防范配送错误,提高物流运作效率。

1.1.1.3 国际标准化组织/国际电工委员会的第一联合技术委员会(ISO/IEC JTC1)

ISO/IEC JTC1 (国际标准化组织/国际电工委员会的第一联合技术委员会) 由国际标准化组织(ISO)和国际电工协会(IEC)共同组建,是一个信息技术领域的国际标准化委员会。ISO/IEC JTC1是在原ISO/TC97(信息技术委员会)、IEC/TC47/SC47B(微处理机分委员会)和IEC/TC83(信息技术设备)的基础上,于1987年合并组建而成的。由17个分委员会(SC)和2个报告小组组成, 工作范围限于信息技术的国际标准化。信息技术包括系统和工具的规范、设计和开发,涉及信息的采集、表示、处理、安全、传送、交换、显示、管理、组织、存储和检索等内容。

JTC1与物流相关的分技术委员会和工作组如下:

SC2-编码技术;SC6-系统间的通信与信息交换;SC31-自动识别与数据采集技术。

1.1.2 我国物流相关的标准化技术机构

各级政府统筹规划中央政府有关部门包括国家经贸委、国家计委、交通部、外经贸部等,从不同角度关注我国物流产业的发展,积极研究制定有关政策,并对其统筹规划。在物流与采购联合会的积极运作和全国标准化委员会的大力支持与推动下,设立的全国物流技术标准委员会和全国物流信息标准委员会,及其设在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与中国编码中心的秘书处,共同启动建立了全国统一的物流标准体系,同时在科技部的领导下,完成了物流标准化课题的重大研究,这是我国物流标准化建设的重大突破,有利于与国际先进的发展水平接轨。

目前,我国与物流相关的技术委员会共有16个,分技术委员会13个。涵盖了储藏、包装、装卸、作业、管理等方面,见表2。2012年吉林省成立了吉林省物流标准化技术委员会JL/TC17(秘书处:长春市物流协会,归口单位:省发改委),负责全省物流基础、物流技术、物流管理和物流服务等领域的标准化工作。

1.1.3 国内物流产业相关的行业协会

物流行业协会(见表3)在政府和企事业单位之间,在企事业单位和用户之间起到桥梁和纽带的作用;是政府部门物流行业管理上的参谋和助手,可以促进物流行业的繁荣和发展;可以促进技术和产品的研究开发、应用和推广;根据标准化发展的需要,采取多种形式组织多层次的标准化人员培训,提高行业职工队伍素质;协助政府部门制订行业标准,推广本行业国家标准和专业标准,为会员单位提供政策咨询和服务。

1.2 物流产业标准化现状

1.2.1 我国物流业标准化发展的现状

从21世纪初开始,随着我国物流产业的逐渐形成,物流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日益凸显,物流标准化问题开始受到各有关方面的重视。

我国物流业发展的政策环境持续改善,国家“十二五”规划纲要明确提出指出要“推广现代物流管理,提高物流智能化和标准化水平”。

我国也正积极开展物流标准化的研究和制定工作,政府、行业协会、研究机构做了大量工作,参与制定了一些物流相关标准,为物流标准化奠定了一定的基础。目前,我国在物流标准的制定和标准化的研究等方面已做了很多工作,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制定了一系列的物流标准。近些年,中国国民经济与对外贸易的发展为物流标准化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机遇,在国家标准化主管部门的指导下,各相关的部门制定了物流方面的技术标准、作业标准、服务标准和管理标准等。我国已经制定了近千个与物流有关的国家标准,还制定了一些行业标准和地方标准。我国已全面制定了包装、物流机械与设施方面、装卸、运输、存储、物流服务和管理等方面的标准。这些标准覆盖了物流系统的每个环节,跨越了各个行业部门。

(2)成立与物流有关的标准化组织与机构,积极开展物流标准化活动。我国标准化的主管机构是国家质量技术监督局,其中设有许多从事物流标准化研究与管理的机构和组织。建立了全国物流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全国物流信息管理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和物流仓储设备等标准化技术委员会。针对国际物流专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我国都确定有归口技术单位。我国还积极开展各项与物流标准化有关的活动,如召开“物流信息标准化研讨会”、“现代物流业标准化国际研讨会”等。

(3)积极开展物流标准化的研究工作。物流标准化在发展我国现代物流,与国际物流实现顺利接轨中的关键地位和所起的重要作用已越来越被国家和各行业所认同,物流标准化工作越来越受到重视。目前,我国各科研院所、高等学校的科研机构,都积极投入到这项研究当中。

(4)积极参与国际物流标准化活动。中国参加了国际标准化组织ISO、国际电工委员会IEC与物流有关的各技术委员会和技术处,并明确了各自的技术归口单位。在包装、标志、运输、贮存方面积极采用国际物流标准。

(5)企业积极参与物流标准化。近年来,企业参与物流标准化的积极性比以前显著提高。首先企业积极参与标准的制定。此外,企业在物流管理过程中积极实施物流标准,提高物流效率。如鉴于条码技术在物流管理过程的作用,国内企业在物流管理过程中积极推广条码技术的应用。

1.2.2 吉林省物流产业的标准化现状

尽管我国近年来物流受到重视并发展较快,相应地也制定了一些重要的国家物流标准。但吉林省物流标准化仍然较落后,滞后于物流产业的发展,这与吉林省物流市场的潜在需求和物流业的急速膨胀形成了巨大的反差。

吉林省物流标准形式多样,版本不一,并且这些标准缺乏协调运作机制。目前吉林省各主要行业迅速成长,并且形成了各自的标准体系,如铁路、公路、民航、工业部门在建物流系统时,或自行制定,或选择不同的物流标准,形式多样,版本不一。另外,由于物流过程中的产品分类、数据库格式、类型和长度都不一致,标准化工作明显滞后。这些标准缺乏协调运作机制,如在信息技术方面,由于货物条码标准不统一,有的物流公司要为每件进出仓库的商品更换条码标志,造成了成本核算及人力、时间、效率等多方面的损失。一些物流环节使用的设备,如各种运输工具、包装容器、托盘、集装箱、仓库等物流设备还没有形成有利于物流活动的标准化体系,同时,在包装、运输和装卸等一些流通环节上,缺乏必要的行业规范和行业标准,特别是没有形成一个与国际接轨的标准体系。这种状况,不仅导致了物流系统作业环节增加,物流速度降低,物流事故增多,物流成本上升和服务质量降低,同时也影响了物流活动的质量、效率和效益提高以及国际物流活动的畅通。

物流基础性标准以及物流服务和管理类标准缺乏。缺少多行业通用、基础性的物流标准,例如:仓库分类,集装箱尺寸等标准。当前急需填补有关运输、仓储等作业环节的物流服务标准;物流统计、物流企业准入、人员素质要求、岗位职责等方面的管理标准。

另外很多标准过于笼统,针对性不强,缺乏具体的指标,不利于执行和监管。例如GB/T 22154―2008《国际货运服务质量要求》,关于国际货运服务的服务费用方面只笼统的规定:“可向客户收取费用”,“企业应在提供服务前告知客户服务费用包含的范围、内容、计收方式和标准”,但是并没有规定具体的收费范围、内容、计价方式等标准。在服务质量的监督方面的规定也过于宽泛,只明确了监督范围但是没有确定审核标准,没有明确说明内部审核的项目和应达到的指标。

吉林省在标准的推广应用方面存在着问题。物流标准化工作对行政力量的依靠程度比较高,各行业协会和标准技术组织缺乏协调机制,不能够发挥更大的作用。标准化在一定程度上也要依靠国家行政管理部门,但主要还是以市场化方式运作,大量的协调工作依赖行业协会和标准技术组织。吉林省由于标准化运作还没有完全摆脱部门分割的框架,市场化基础比较薄弱,目前对国家行政管理力量的依靠程度比较高,行业协会和标准技术组组织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设计物流标准化的专业技术组织与科研机构分散在众多部门、行业中,虽然都重视物流标准化工作,但依然按照传统的部门分工,在各自产业领域推进物流标准化,相互之间缺乏交流合作机制,协调性差。从而不能实现统一规划部署物流业标准化推广战略和发展方向,以及在全省大范围、多层次对物流标准化知识的宣传和对物流标准化人才的系统培训;从而导致物流标准的宣传不到位,企业对物流标准重视不够,不能有效推进和监督标准的实施。

2 物流产业标准化存在的问题

随着我国物流产业的迅速发展,物流标准化建设滞后的问题越来越突出,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物流业标准化水平低,协调性差。我国真正重视物流的时间还不长,物流标准化建设滞后,物流标准化基础薄弱,物流标准的制、修订工作跟不上当前经济发展的需要,已经出台的物流标准总体质量不高。物流标准形式多样、版本不一、标龄老化、水平较低,存在多方面差异与缺陷,物流标准化滞后于物流业的发展。缺少具有指导意义的现代物流国家标准体系及关键标准,物流非标准化装备、设施、信息表示和信息交换严重影响到物流企业运营效率。

因为物流业是跨地区、跨行业的运作系统,标准化是物流产业发展中的一个关键问题,标准化程度的高低不仅关系到各种物流功能、要素之间的有效衔接和协调发展,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全社会物流效率的提高。但是,目前我国与物流相关的标准化工作分散在不同的部门和行业,缺乏系统化的有效衔接,协调配套性差,这些都严重制约了我国物流产业的发展。

(2)标准不统一。各种运输方式之间标准不统一;物流器具标准不配套;使用托盘标准不统一;在产品包装标准与物流设施标准之间缺乏有效的衔接;物流信息系统之间缺乏路径接口标准,以EDI、互联网等为基础的物流信息系统难以在实践中得到应用等。

比如海运集装箱的标准和铁路集装箱标准就不统一,由于这种不一致,从而使海铁联运的效率大大降低。这也对我国国际航运业务的拓展,港口作业效率的提高以及进出口贸易的发展产生了一定程度的影响。物流器具标准不配套,其中,托盘标准存在的问题较为典型。有的物流企业采用欧美标准,有的采用日韩标准,有的还有自己的定义。由于各运输设备、装卸设备标准之间缺乏有效的衔接,降低了托盘在整个物流过程中的能用性,严重影响了物流配送系统的动作效率,也在一定程度上延缓了货物运输、储存、搬运等过程的机械化和自动化水平的提高,从而影响了物流的效益和竞争力。

(3)标准推广缺乏力度。吉林省在推行标准方面也缺乏必要的力度。尽管我国建立了物流标准体系,并制定了一些重要的国家标准,但这些标准的推广存在严重的问题主要原因是我国真正重视物流的时间还不长,仍然没有把物流作为一个产业来发展,没有从整体上去规划我国物流业的发展,其次没有充分发挥行业协会和标准技术组织的作用,再次由于与物流相关部门存在条件分割,各部门之间存在利益上的差异性,也使得物流标准化的推广力度受到限制,最后传统的各自为政的思维方式对标准化的推广存在相当大的阻碍作用。物流人才缺乏,缺少理论知识,培训市场不规范也阻碍了物流标准的推广应用。

3 加强吉林省物流标准化建设的建议

中国物流融入国际物流大系统是大势所趋,标准化问题是物流产业发展中的一个关键问题,要实现物流一体化,物流标准必须与国际标准接轨。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和中国加入WTO,中国物流标准化落后问题严重制约国际贸易的发展。鉴于对吉林省物流产业标准化研究状况,提出以下加强标准化建设的建议:

(1)将分散在不同部门与物流标准化有关的工作整合起来,成立专管部门,协调跨地区、跨行业的物流标准化工作,保证物流功能、要素之间的有效衔接和协调发展。加强对物流产业发展现状和发展趋势的研究,深入分析物流产业发展的标准需求,制定科学的产业标准长期发展规划和发展战略,建立科学适用的物流产业标准体系,解决物流物流标准中存在的问题,推进物流标准化建设工作。在推动和完善物流标准体系过程中,应力求与国际标准相一致。尽快完善标准制定机制,加大物流标准的制定和宣贯力度。

吉林省物流与采购联合会应发挥自身职能,尽快制定和建立物流行业道德规范、行规行约“引导企业规范经营”发挥行业协会的纽带,成为连接政府和企业的桥梁。在吉林省物流标准化技术委员会JL/TC17下成立各个领域的分技术委员会,全面协调ISO等与物流相关的国际标准化组织机构、我国SAC/TC269等与物流相关的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及其分技术委员会和吉林省地方标准制定归口部门,做到随时掌握各种与物流相关的标准的制修订信息,全面把握国际、国内物流标准的发展方向和水平,促进物流产业标准化工作的协调一致,为物流产业服务。

(2)就物流业标准化建设而言,广泛吸收政府部门、行业协会、科研院所、标准技术组织以及企业参与物流标准化研究和推动工作,在物流管理标准、技术标准、物流作业标准和服务标准等方面做好基础工作。另外要确保标准的质量,制定的标准要有具体的考核指标,切实可行,有利于执行和监督。特别是关系到群众生命健康和安全的标准要抓紧时间制定,如食品流通安全、冷链物流标准等。

在物流标准化工作中,结合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积极借鉴和采用国际和国外先进标准,提高了相关领域标准质量水平。同时加强了我国物流业标准化国际合作与交流,提升了我国物流产业的国际竞争力。

(3)做好标准化理念的宣传工作,让企业从思想认识上了解到标准化对于一个企业的重要性,让企业知道采用国际标准和实施国内、行业先进标准能给它们带来利益。只有让企业认识标准化,了解做好企业标准化建设的益处,企业才会去自觉注重自身的标准化建设,物流标准化才会有得以被推广,得以被应用的机会。从长远看,只用物流标准化真正应用到企业的日常作业中去,才有可能提高效率,增加企业的竞争力。在各项物流标准的制、修订都要紧密依靠行业和企业,同时要注意加强在企业和全社会的贯彻实施,使物流标准化工作能够在推进和整合物流业发展的过程中切实发挥应有的作用。

政府应鼓励物流企业积极参与国家、行业物流标准的制定,组织实施一批对物流产业发展和服务水平提升有重大影响的物流标准,通过实施标准化战略推动吉林省物流技术设施、物流信息化建设及物流管理与国际接轨。有关行业协会和企业中,率先制定和使用化工、医药、食品、冷链、农产品等物流作业和物流服务地方标准,并争取上升为国家行业标准。

生产物流计划范文第3篇

[关键词] 石化产品 物流 发展容量

现代物流被誉为21世纪的“黄金产业”和企业发展的“加速器”,已成为新兴的经济增长点。伴随中国企业参与国际化竞争,如何审时度势,进一步挖掘中国石化企业的潜力来迎接国际石油石化公司日趋激烈挑战,本文就吉林省石油石化企业产品的物流的发展容量及影响其发展的因素等方面做初步的探讨和分析。

一、吉林省石化产品物流现状

石油石化产品物流有其特殊性,由于其商品的化学特性,对其开展的物流专业化程度要求比较高,如需要耐酸耐腐蚀、高温、高压物资等。吉林省石化行业主要集中吉林市,吉林市驻有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所属有吉林石化公司、吉化集团公司和吉林燃料乙醇有限责任公司三家特大型和大型企业,其分配物流状况如下表所示。

表1 三大公司物流状况汇总表

数据来源《2005年吉化集团公司统计数据》

二、物流行业发展趋势分析

1.国内物流行业总体发展趋势分析

由于国内经济的快速发展,物流业的商机逐步显现,成为各类资本的投资热点。“十一五”期间国内物流业总体发展趋势是由零散、小型的货运公司和企业物流向规模化、专业化、跨区域的大型物流企业发展;《中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五”发展规划与纲要》中指出:推广现代物流管理技术,促进企业内部物流社会化,实现企业物资采购、生产组织、产品销售和再生资源回收的系列化运作。培育专业化物流企业,积极发展第三方物流。建立物流标准化体系,加强物流新技术开发利用,推进物流信息化。加强物流基础设施整合,建设大型物流枢纽,发展区域性物流中心。

2.石化产品物流发展趋势分析

中国石化物流体系的总体发展思路是“总体规划、优化整合、整体布局、区域运作”。强调发挥规模和集成优势,强化物流的专业化和社会化功能。基于化工产品的市场特点,形成中国石化区域性的物流体系,在生产企业较为集中的地区,建设集散功能强、辅射范围广,多功能、一体化、便捷式的物流基地和配送中心,以降本增效为目的,以市场信息为指导、以现代信息网络为依托,以现代仓储为配套、以多种联运为手段的一体化现代物流体系。

3.吉林省石化物流发展趋势分析

十一五”期间,吉林三大公司化工产品生产量逐年增加,运输资源和运力资源陆续整合,物流业务的经营规模将不断扩大,综合实力进一步增强,化工产品仓储、装卸、运输、配送一体化经营需要物流基础设施更加完善,而吉林市在“十一五”期间将在现有的基础上大力整合以民营资本为主的地方物流企业,建设大型物流园区,使物流业的发展呈现向园区化、集中化、规模化发展的趋势。

图1 十一五固体原料公路运输增量图2 三大公司十一五铁路运输增量

图3 十一五液体原料公路运输图4 十一五化工产品海运增量

图中数据来源为吉化集团公司十一五物流发展业务规划

由上述图表分析得知;在十一五期间,吉化集团、燃料乙醇在铁路运输都有不同程度增长,吉林石化因产品原因,则有小幅降低;在固体原料公路运输量方面,三大公司都有普遍增长趋势;在液体原料公路运输方面,吉化集团降低运输规模,吉林石化拟增长的幅度较大;而对于海上运输,由于只有吉林石化及吉化集团的部分产品选择海上运输方式,在增量幅度上,则吉化集团的增长幅度明显大于吉林石化,即吉化集团更加重视海上运输带来的物流成本的节约。

图5 2010年三大运输方式运输量份额 图6 2005年与2010年运输量比较

由于这三大公司选择铁路运输、公路运输及海上运输,在三种运输方式选择上,随着产品市场需求量增加,预计2010年对比2005年每一种运输方式的运输量都有大幅提高,并且仍旧是以铁路运输做为运输的重点方式,至2010年铁路运输比重为64.57%,公路运输份额为33.66%,海上运输为1.77%。

三、吉林省石化物流发展的影响因素

1.积极因素

从政策方面,近年来物流业得到国家的高度重视与支持,各省市都将物流产业视为一项重要产业进行发展;以国家十一五规划为蓝图,纷纷构建各省市的物流发展十一五规划,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计划在“十一五”期间大力发展物流业务,并把未上市企业做为重点支持对象;从市场优势方面,中国石油吉林三大公司“十一五”的持续发展,提供了丰富的物流资源;从理论与实践方面,物流大环境的改善,继续加强物流基础建设,加强物流硬件、软件建设,形成配套的综合运输网络、完善的仓储配送设施、先进的信息网络平台等,而在理论方面,也加大了物流理论的研究与实践探索,为吉林省石化物流发展提供了智力和技术支持。

2.消极因素

竞争方面,民营资本在国内物流业所占比重较大,既有零散的配货运输企业,又有大型现代化的物流园区,由于体制、机制及经营手段灵活,与国有物流企业竞争激烈。随着市场的开放,外国物流企业将大量进入,由于其资金、技术及管理水平较高,将会对国内物流企业产生较大冲击、各种类型物流企业纷纷建立,使物流市场竞争日趋激烈。中国石油东北地区未上市企业做为地区服务性企业,均开展了企业物流业务,并形成一定的规模,物流业务区域性较强;上市公司由于历史原因也部分涉足物流业务,因此物流业务开展的范围受到一定的影响;人员素质方面,物流行业规范化、标准化、信息化发展趋势将对物流业务提出较高要求;人员素质方面,企业从事物流业务人员知识结构仍然偏低,能够真正从事现代物流管理的人员较少。其它方面诸如:石油石化企业信息化整体管理水平较低。油价上涨、超载超限治理工作对物流业务的收益产生较大影响。

四、结论

在石化行业竞争日趋白热化的今天,如何“兼顾现状、展望未来”更好地利用现代物流的理念,通过使用现代化的技术和设施,建立高效畅通的物流体系,对优化资源配置、降低成本、增加效益,提升石化企业的市场竞争力是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石化物流应该在专业化、标准化和信息化的前提下,拓展内涵、缩短过程、延伸功能、扩大覆盖、提升效率,以降本增效为目的,以市场信息为指导,以现代信息网络为依托、以现代仓储为配套,以多种联运为手段的一体化现代物流体系,从而实现“总体规划、优化整合、整体布局、区域运作”。

参考文献:

[1]马志光姚飞:我国石油石化企业物流发展研究[J].石油大学学报,2004.2

[2]房琳:浅析中国石化企业物流的整合[J].化工进展,2005.24

[3]殷济海:上海石化物流发展战略思路[J].上海海事大学学报,2005.3

生产物流计划范文第4篇

【关键词】农产品物流;物流模式;优化

黑龙江是一个农业大省,拥有丰富的农产品资源。由于地域广阔,农业生产资料和农产品的供求相对分散,具有明显的地域性特征。农产品的品种多“差别大”包装程度低,同时农产品自然属性的特征,使得农产品物流对时间、技术等要求较高。因此,对黑龙江农产品物流模式及优化的研究具有一定的理论和现实意义,对农产品物流的发展具有指导意义。

1.农产品物流模式及其优化的相关理论

农产品物流是为了满足用户需求,实现农产品使用价值而进行的农产品物质实体及相关信息从生产者到消费者之间的物理性经济活动。具体地说,它包括农产品收购运输、储存、装卸、搬运、包装、配送、流通加工、信息活动等一系列环节,并且在这一过程中实现了农产品价值增值和组织目标。

1.1农产品物流模式的内涵

农产品物流模式是对实现农产品使用价值而进行的农产品物质实体及相关信息从生产者到消费者之间的物理性经济活动的设计和规划的组织方式,是农产品物流的存在形式,它包括农产品物流各个参与主体的相互关系、合作组织方式以及各主体间相互协调的手段等。有效的农产品物流模式能够节约流通费用,提高流通效率,降低不必要的损耗,从某种程度上规避市场风险。

1.2现行的农产品物流模式

目前,我国存在的农产品物流模式主要有四种:以批发市场为中心的农产品物流模式、以企业为中心的农产品物流模式、以物流园区为中心的农产品物流模式以及以连锁超市为中心的农产品物流模式。

1.2.1以批发市场为中心的农产品物流模式。这种模式商流和物流一体化运作,借助批发市场体系的发展,扩大了农产品交易半径,但交易环节多,成本较高,同时缺乏对农民利益的保障。如图1所示。

图1 以批发市场为中心的农产品物流模式

1.2.2 以企业为中心的农产品物流模式。这种模式产品附加价值和信息化程度高,促进了流通与生产的分工合作,降低了物流成本,提高了流通效率,有利于实现物流标准化。如图2所示。

图2 以企业为中心的农产品物流模式

1.2.3 以连锁超市为中心的农产品物流模式。这种模式物流效率较高,物流成本较低,有利于推广订单农业,促进农产品生产"加工"销售产业链的建立。如图3所示。

图3 以连锁超市为中心的农产品物流模式

1.2.4 以物流园区为中心的农产品物流模式。这种模式能够提供综合的物流功能,并提升物流供应链的管理能力,具有规模效应大"辐射范围广等特征。如图4所示。

图4 以物流园区为中心的农产品物流模式

2.黑龙江农产品物流模式实施中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黑龙江农产品物流迅速发展,政府也逐步加大对“菜篮子“工程的建设,形成了多种农产品物流模式并存局面,但从整体上说,黑龙江农产品物流模式仍存在着一些问题。

2.1组织化程度低

目前黑龙江农产品物流主体呈多元化的特征:既有单独农户,也有资金实力雄厚的企业和农业合作社;既有产地批发商,也有销地批发商;既有个体摊贩,也有大型的加工企业和大型的连锁配送超市。总之,农产品物流主体的数量大"规模小"组织程度低。然而,由于农产品自然属性的特征,农产品物流对时间的要求很高。为了能在短的时间内完成农产品交易,农民只能被动地接受较低的收购价格!农产品物流主体的组织化程度低,难以发挥组织的规模优势,也是造成农民谈判议价能力低的原因之一。

2.2“农超对接”受阻

近来,“农超对接”模式得到了各地的积极响应。然而,目前超市的覆盖面积不广泛,使得“农超对接”的实施受限。此外,超市的购物环境虽好,但农产品价格相对于农产品批发市场较高,很多消费者还是倾向于价格相对便宜的农产品批发市场和农贸市场!农产品价格过高也成为“农超对接”发展的主要制约因素。

2.3农贸市场缺少公益性

农产品从田头到消费者手中的流通过程中会遇见诸多的问题,如农产品损耗率过高的问题、配送技术问题、农产品“最后一公里”问题等。随着行政管理简化,也使得原来农贸市场的公益性因此而消失,农产品市场从公益性向市场性转身,其结果必定会推高农贸市场摊位费等费用,造成了农产品流通环节中的“最后一公里”问题,导致伤农和伤民问题,也造成农产品物流模式在实施过程中出现一些问题!

2.4政府调控和监督力度不够

现有的多种农产品物流模式是借鉴国外农产品物流模式,结合黑龙江具体国情逐步形成的,它们具有先进性、科学性以及实践性,但是,在实施过程中仍存在一些问题,部分原因是由于政府的调控和监督力度不够。近年来,政府越来越重视“菜篮子”工程的建设,对农产品批发市场的投资力度不断加大,但是农产品价格仍是居高不下,而农民收入水平并没有大幅提高。农户进入批发市场缴纳的各种费用也没有降低,而是呈现不断增加趋势!如果政府能够对农产品物流主体的运作进行有效的监督,以上所提及的问题能够避免!因此,农产品物流模式的实施过程中不容忽视政府的宏观调控和监督的作用。

3.黑龙江农产品物流模式优化

3.1对农产品物流模式的优化

鉴于黑龙江农产品物流业发展的情况,农村实行的以家庭经营为主的生产模式,以及农民合作社等组织经营的不断扩大的现状,加上农产品种类繁多"属性各异,各地区情况不同等现实条件制约的存在,农产品物流在相当长的时间内会延续几种模式并存的情况。同时,针对黑龙江物流模式实施过程中遇到的组织化程度低的问题,综合各方面的因素,提出黑龙江应建立以农产品批发市场为中心的农产品物流模式、以物流园区为中心的农产品物流模式、以连锁配送超市为中心的农产品物流模式并存的模式,并且应该更重视合作社和生产基地的生产方式,增强了组织化程度,发挥农民合作社"生产基地的更大作用,多种模式共存的农产品物流模式如图5所示。

图5 多种模式共存的农产品物流模式

3.2对黑龙江农产品物流模式优化的建议

通过借鉴国外物流模式理论成果和经验,结合黑龙江农产品物流发展的情况和长期以来形成的物流模式,提出农产品物流模式优化的建议,促进黑龙江农产品流通的效率、降低不必要的损耗,使黑龙江的农产品物流模式更能促进农产品物流的发展。

3.2.1 增强组织化程度

黑龙江农产品物流主体组织化程度低,应培育"发展"壮大农产品物流主体,它们在改善农产品物流方面具有重要的意义。农民专业合作社不但具有组织现代化农业生产的功能,还具有促进现代农产品流通的功能,同时也有助于提高产品的标准化程度,为农户提供及时的市场供求信息,减少由于信息不准确造成不必要的物流损失,发挥组织优势,并提升物流综合功能及供应。

3.2.2 大力解决“农超对接”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农超对接”机制能更好推进农业现代化的发展,把农户与市场紧密连接起来,在产业链上实现专业化生产"销售"运输"配送,使产业链各环节都能增加经济效率,进行科学的生产规划和引导,扩大生产规模,提高及时运送的效益,实现农产品物流主体之间的无缝对接,使农产品物流模式能够运行得更有效率。

3.2.3 增强政府调控和监督的力度

良好的农产品物流发展环境,需要政府发挥监管主体作用、积极主动的服务、严格规范的监管,在提供良好发展环境“保证农产品质量品质”维护主体权益等方面发挥着无可替代的作用。

3.2.4 增强信息化建设

应该不断加强信息化的建设,建设统一的农产品市场供求“价格等信息的收集”整合和制度,对农产品产前"产后的运输"配送等环节信息进行收集,使得农产品物流各个环节都能获得及时的信息。及时的信息获取,能够指导农户的生产安排,避免农户盲目的种植;及时的信息共享能够降低交易成本,提高农产品市场的交易响应速度;同时,通过信息化的建设,消费者能够了解到农产品的生产、种植以及质量等情况,为消费者的购买提供保障。 [科]

【参考文献】

[1]张宇.吉林省农产品物流优化模式及发展对策研究[D].邮政研究,长春:吉林大学,2009.

生产物流计划范文第5篇

关键词:国际化分工;跨国公司;国际物流运作;生产全球化

一、目前国际物流运作现状

1.制造企业与物流企业战略合作

制造企业与物流企业进行战略合作,有助于双方利用各自优势实现资源互补、强强联合,使企业能集中精力做好主业以及利用优势资源实现资源共享,且制造企业如果与物流企业签订长期合作合同还能节约运输成本,从而创造更多效益,物流企业也可以通过与制造企业进行战略合作获取利益。目前已有很多制造企业和物流企业实现了战略合作,例如:早在2007年,中海就与首钢签订了铁矿石的长期运输合同,这一合同的签订有利于中海稳定货源,对于首钢来说,不断变化的海运费所带来的困扰也将成为过去。中远物流与TCL电器、长虹集团、中核集团等国内大型生产制造企业都已确立了长期合作的战略联盟关系,获得稳定的业务来源,确保企业的长期稳定发展。截至2009年,中外运合同物流事业部已经与卡夫、美赞臣、阿克苏诺贝尔、雅培等世界500强企业签订了合同,为客户提供物流服务。2012年5月,铁道部直属大型企业中铁特货运输有限责任公司和特变电工衡阳变压器有限公司签订了战略合作协议,作为大型设备生产企业,特变电工衡阳变压器有限公司与物流公司通过建立战略合作伙伴关系,有利于增强企业竞争力,实现互赢。

2.外资物流企业不断进入

中国国内很多物流企业尚还处于起步阶段,面对外资物流企业的不断冲击,我国企业能否在竞争中站稳脚跟并获得一席之位将成为这些企业面临的重大问题。早在2004年,美国联邦快递就已在中国开展业务,中外运敦豪也已经进入中国多年。美国联合包裹运送公司中国出口业务保持强劲增长势头,2004年增幅高达125%。1984年进入中国的英运物流有限公司已从早期的货代企业发展成为拥有空运、海运、陆路运输、合同物流等业务的综合物流企业。2004年,英运的业务量增长了60%以上。到2004年年底,中外运敦豪的56家分公司,已覆盖全中国318个城市,在中国的业务保持了50%的增长率。

3.企业实施供应链管理

随着经济一体化的发展,很多企业纷纷通过实施供应链管理来提高自身的核心竞争力,家喻户晓的海尔集团通过不同的发展战略以及实施供应链管理已经从一个年亏损147万元的集体所有制小厂发展成为品牌价值800多亿,连续多年蝉联中国最有价值品牌榜首的企业,从一家濒临倒闭的小厂发展成为全球最大的家用电器制造商之一。又如著名的戴尔公司,其将不擅长的环节给行业中做得最好的公司去经营,而自己则专注于自己擅长的领域,因此该公司的供应链仅包括了戴尔、供应商和顾客这3方,中间环节的省略大大减少了各种分销渠道的费用,使得产品成本大幅降低,为公司竞争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4.物流企业信息化程度不断提高

科学技术的发展为高新信息技术在物流企业的应用成为可能,其中POS和条形码技术已在大多数物流企业中得到了广泛应用,虽然其他信息技术在物流企业中的应用程度不高,但已有很多企业开始尝试完善自身的物流信息化系统,力争在竞争中脱颖而出。准时化战略、连续补货战略、自动补充战略有效地帮助企业解决了不少库存管理方面的问题。今年,中海集团与软件供应商招商迪辰尝试将地理信息(GIS)、全球定位系统(GPS)、无线通讯(Wireless)与互联网技术(WEB)应用于物流、交通与供应链管理领域。

5.多式联运以及其他联合运输方式的实现

经济的全球化发展以及国际贸易增长,进出口货物的数量开始不断增加,货物若要出口到其他国家或地区就需要多种运输方式的支持,货物可以通过多式联运以及其他联合运输方式运送到内陆地区,有利于国际贸易的进一步发展。

二、生产全球化的主要表现

1.生产要素跨国流动

由于各国之间的资源禀赋不同,生产过程中所需要的原材料如果不能从本国市场得到就要依赖于国外市场的供给,而随着跨国公司的不断发展,劳动力、工程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也要求在国际间进行流动。

我国地大物博,各种资源丰富,是世界重要的矿产资源大国和矿业大国,但人均资源占有量仅居全球第53位。我国虽然矿产资源丰富,但存在许多矿产品种资源不足,品味低的现象,这将大大影响我国钢铁业的扩张,我国市场对于有色金属、木材、天然胶等的需求量都很大,40%以上的木材都是依靠进 口。除了原材料缺乏,发展中国家对于工程技术人员和专业管理人员的需求也在不断扩大,有了专业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的指导,企业才能做大做强以便在全球竞争中争得一席之位,发达国家拥有专业的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而发展中国家拥有丰富的劳动力资源,这些要素在国际间流动能使资源得到最大利用,最终实现可持续发展。

2.产品及生产过程国际化

国内市场的需求毕竟是有限的,制造企业生产出来的商品或服务更多地可以通过销往国外市场来增加企业的销售量,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寻求国际发展的道路,这些企业到国外开办新公司或者设立子公司,逐步扩大其生产和经营的规模。发展中国家拥有丰富的劳动力资源,而发达国家劳动力成本高却拥有先进的设备技术,如何将这些资源得到最优化的配置,此时“全球产品”的概念应用而生。这里所提到的“全球产品”具体表现在:产品零部件的加工在劳动密集型的发展中国家进行,产品的研发在拥有高素质专业人才的国家或地区进行,产品的装配在靠近销售地的地区进行。这就犹如把一个产品的生产分工到不同的国家或地区,使资源得到最佳整合,使生产分工日益向国际专业化分工发展。

3.科学技术国际化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各国深知科学技术的重要性,因此长期以来各国都非常重视国际间科学技术的交流,重要科技领域的国际合作日益加强。以我国为例,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政府一直都把加强国际间的科技合作作为一项重要的国家科技事业发展的任务来抓,积极引进国外先进技术、与其他国家合办研发机构、开办国际培训班、加入国际科技组织并出台一系列政策措施支持科技事业的发展。

三、国际物流运作对生产全球化的促进作用

1.国际物流运作促进了生产要素在国际间的流动

中国加入WTO之后与其他国家之间的贸易往来越来越频繁,2001—2010年间全球主要国家和地区历年的货物进出口总额呈逐年上升的趋势,大量的货物需要进出口势必会让公共运输系统面临巨大的挑战,而健全的交通运输体系必然能提高货物运输效率,我国目前已经建成上海国际航运中心集装箱运输框架,香港国际航运中心和以青岛、天津和大连港为重点的北方航运中心,这些港口码头集装箱通过能力强,机械化水平高,大大提高了货物的装卸速率,且随着船舶的不断大型化,船舶运力得以增长,以此满足日益增长的运输需求。

人才短缺是目前很多企业面临的问题,假使没有专业的人员来为企业服务,很多企业的扩张行为将受到阻碍。随着国际物流的发展,各国政府积极实施人才引进政策,对稀缺人才给予了大量的优惠政策,这些行为都将大大刺激人才在全国乃至全球范围内的流动。除此之外,大量招商引资信息的公布也必将吸引外资流入我国。

物流信息技术的发展能时刻监督产品从生产到到达目的地的全过程,条码技术、全球定位系统(GPS)等已被广泛应用,目标客户可以利用计算机网络和现代物流信息技术监控产品在途状态。

2.国际物流运作促进了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销售

产品在国际市场上进行销售,除了要拥有良好的质量和售后服务外,消费者对于商品的价格也相当关注,如要与其他同类产品进行竞争,企业就需要在提高产品质量的同时降低产品的成本。目前制造企业与物流企业纷纷进行战略合作,制造企业与后者签订长期合作协议可以有效降低物流成本,企业在保持利润不变的情况下可以使企业销往更远消费者更多的其他国家或地区去。此外,现代物流拥有先进的包装储存运输设备,产品在销往目的地过程中不会因路途遥远而受到损坏,集装箱化的运输方式也大大减少了产品在途的装卸次数,对于特殊产品也可以有特定的运输方式和外包装来保障货物的安全,这些运作方式大大促进了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销售。

3.国际物流运作促进了企业跨国经营和商品跨国生产

国际市场壁垒的减少使得中国很多的企业可以考虑进行跨国经营,考虑到资金相对不足等问题,国内的企业可选择先在一些中小城市设办事处或建厂,而后再逐步向大城市发展,像海尔和福建的耀华就选在美国一些城市人口在10万人以下的地区建立工厂和库存中心。供应链管理的实施能帮助企业牢牢控制企业的信息流、物流和资金流,将供应商、制造商、分销商、零售商、以及消费者连成一个整体的网链状结构,从宏观上进行综合管理,让跨国企业在经营过程中无后顾之忧。

在以往的年代,一个产品通常是由一个特定的制造商独立生产出来的,但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很多产品已经不再是独家生产,比如非常有名的波音喷气客机,看似名义上是美国波音公司制造的,但是真正参与生产的是6个国家的l500家大企业和15000家小企业。第三方、第四方物流的出现使得企业可以采用外包的形式把生产、运送和售后服务等业务外包给专业公司去完成,集中精力搞好主业并与他们建立起战略联盟关系,比如将运输外包给物流公司或者在劳动密集型国家进行来料加工。

4.国际物流运作促进了物流科学技术在全球的应用

近年来,物流理论与物流信息技术互相促进、交互发展,对物流科学技术的发展起到了重大的作用。以广泛使用的条码技术为例,超市或连锁店只要简单扫描一下条形码就可以知道店内现在还有多少库存,该商品销售数量、预定了多少该商品,预定的该商品有多少在运输途中以及具体的到达时间等。早在1998年,就已有数千家连锁店、仓储超市、配送中心采用商品条码技术进行商业自动化管理,条码技术呈现出良好的发展趋势,所以提高条码质量进而将该技术逐步应用于供应链管理的全过程中已成为各个企业发展的当务之急,正是因为这样的需求,条码技术不断得到完善,而后又出现了射频技术,其与条码技术相辅相成,共同发展。再如,国际物流的高速发展不断对物流技术提出新的要求,随着货物进出口数量的增加,只有借助先进的运输技术、库存技术、装卸技术、包装技术、集装箱化技术、信息技术才可以实现运输的高效率服务。而跨国公司在国外设立办事处、子公司或企业间进行战略合作时,必然会将其先进的技术设备在企业或部门进行资源共享,进而使物流技术能在全球范围内得到应用。

参考文献:

[1]周宝根:全球化生产的涵义、方式与意义[J].求实,2005(6).

[2]刘生华:外资物流企业进入的挑战与应对[J].当代经济,200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