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现代政治体系

现代政治体系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现代政治体系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现代政治体系

现代政治体系范文第1篇

关键词:现代远程教育;质量保证体系;制约因素;建议与对策

中图分类号:G7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2)20-0210-03

现代远程教育是远程教育的“第三代”,它是现代教育思想和学习理念指导下,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而产生的一种新的教育形式,是后工业社会的产物、信息文明的结晶。现代远程教育产生于20世纪90年代,目前正在全球范围内蓬勃发展。

现代远程教育充分体现了终身教育的理念,在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和建立学习型社会的浪潮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我国十分重视远程教育的发展,在《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中就提出了6个工程,现代远程教育工程就是其中之一。1999年教育部开始进行远程教育试点,发展至今,已有68所试点高校,这些高校都在积极制定自己的规划,以保证远程教育事业稳定有序可持续的进行。然而如何提高我国远程教育的质量,始终是教育界乃至社会一直十分重视的问题。教育质量始终是备受人们关注的话题。2002年,教育部颁布了《关于加强高校网络教育学院管理,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旨在加强远程教育的质量。

当前关于质量的研究主要包括教学管理质量、质量保证体系、综合管理质量、教学资源质量等方面。在实践中,如何确保学生多层次素质的提高和能力的培养,让每个学生在每一个环节都积极发挥自己的能动性,学到扎实的理论知识,从而成为具有多才能的应用型人才,这才是远程教育的关键,也是现代远程教育应有的质量观。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前助理总干事丹尼尔教授曾指出,质量是衡量一所现代远程教育大学成功与否的一个重要指标。而英国开放大学的巨大影响,就是来自于其在英国全国教学质量评比中排名第五位。这给了我们深刻的启示,目前建立完善科学的现代远程教育质量保证体系是保证现代远程教育质量的必由之路,并要认真落实到现代远程教育的实践中,只有具体的历史的又有针对性的进行,才能在推进高等教育大众化,构建学习型社会的背景下实现大发展。

一、现代远程教育质量保证体系的内涵

质量保证这一术语发端于工商界,它是指厂家或者生产者向用户保障其提供的产品或服务持续达成预定目标以使用户满意的过程。按照这一思想,远程教育质量保证可以这样理解:现代远程教育相关机构(包括政府层面的机构、社会层面的机构、学校)向用户(包括政府、用人单位、社会、学生)保证其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活动持续达到预定的目标,以使用户满意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活动过程。

现代远程教育质量保证体系建立在现代远程教育质量保证活动之上,由现代远程教育质量保证机构负责组织实施的,由现代远程教育质量保证主体和客体及其相互作用的过程、环节等相互联系、相互制约而构成的整体。现代远程教育的发展既受自身内部各个环节的影响和制约,又受外部政治、经济、文化等社会环境因素的影响和制约。因此,远程教育质量保证其独特性。现代远程教育质量保证体系是使现代远程教育按照确定的培养目标和质量标准组织实施的各种保证措施和监控手段组成的有机整体。吴晓波先生认为,它包括以下四个方面的内涵。一是培养目标。这是远程教育质量保证体系的目的和核心。可分为研究型、应用型、复合型以及大众素质等。二是质量标准。这是远程教育质量保证体系的基础和依据。也是评价和衡量教学、管理和服务质量的一个尺度。没有现代远程教育的各类标准,质量保证体系就无从谈起。三是保证措施和监控手段。这是远程教育质量保证体系的内容和关键。只有经过“标准—计量—比较—修正”循环的质量控制过程,同时,采用抽查、检查、评估等多种手段进行质量监控,才能保证教育质量的提升。四是有机整体。这是远程教育质量保证体系的最终成果。将目标、标准、措施和监控手段按照内在联系科学合理地进行组织,形成一个整体,进而实现系统优势,这样来保证现代远程教育的质量。

二、当前影响我国现代远程教育质量的因素

现代远程教育在教育理念、教学模式、管理模式、学习方式等方面都发生了重大的变革,与传统教育相比,影响教育质量的因素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因此,在分析影响远程教育质量的因素时,必须要科学、客观地对影响现代远程教育质量的诸因素进行分析,只有这样,才能以此制定出行之有效的提高质量的标准。

1.学习者

我们都知道“师生分离”是现代远程教育的一个重要特点,学生和老师无法面对面地进行交流、沟通。学生和老师的关系就限于网络学习上。这就要求学生要有良好的自主学习的能力和有效的自我管理能力,自觉地去掌握知识,锻炼能力,培养良好的技能。而当前远程教育的学生自律能力普遍较低,在学习过程中不能对自身的学习行为进行科学的控制,他们还需要外界的强制因素来诱导。再次,有相当多的学习者,他们的学习动机比较弱。教育心理学告诉我们,学习动机是影响人的学习行为很重要的一个非智力因素。学习动机越正确,学习热情越高涨,学习毅力越强,学习效果就会越好。这些学习者,他们的学习动机就是拿到一纸文凭,以此来解决自身在工作中遇到的问题。显然,他们学习的外部因素要远远大于内在的提升自己的因素。他们一味地被动接受,没有热情,没有积极主动的全身心投入,缺乏强大的内在动机。这样的学习是很难保证有质量上的提高的。

2.学校

现代政治体系范文第2篇

>> 建设服务型政党与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 社区治理现代化中服务型政府的理念选择 建设规范化服务型政府的思考 服务型政府建设的信息化保障 推进信息化建设 构建服务型政府 “绿色衡阳”建设需要政府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 以制度建设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体育智库建设与体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建设中国特色教育治理体系 推进治理能力现代化 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与党的建设制度发展 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下的政务服务中心建设研究 从政府治理结构看服务型政府的建设 加快推进政府及非营利组织会计改革服务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完善公共服务体系 加快服务型政府建设 服务型政府视角下的政务服务体系、平台、机制建设研究 服务型政府和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研究的创新性力作 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服务型政府的目标选择 《建设服务型政府与完善地方公共服务体系研究》评介 地方政府治理现代化的产生原因、含义、特征及实现途径 治理现代化视域下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完善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2014年1月5日。

③王沪宁:《行政生态学》,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98年,第270页。

④郑言,李猛:“推进国家治理体系与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4年第2期,第5~12页。

⑤杨冠琼,刘雯雯:“公共问题与治理体系―国家治理体系与能力现代化的问题基础”,《中国行政管理》,2014年第2期,第15~23页。

现代政治体系范文第3篇

[关键词]现代职业教育体系 基本特征 建构策略

[作者简介]孙晓玲(1976- ),女,重庆人,重庆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基础教学部,讲师,研究方向为职业技术教育。(重庆 402160)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4)05-0009-03

职业教育体系是一个国家或地区各种类型、各种层次、各种形式的职业教育实施机构以及各级行政管理组织所组成的有机整体。它与基础教育体系、高等教育体系一起组成了一个完整的大教育系统。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政府就高度重视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构建,《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等法律或政策文件,依据不同经济发展时期对技能型人才的需求提出了不同的目标和内涵。在新的经济转型时期,我国职业教育体系面临全新的挑战。分析我国职业教育体系的现实特点和特征,对构建和完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价值和指导意义。

一、现代性与发展性:满足不同地域、不同时期经济发展对人力资本积累的需要

现代性指职业教育要体现不同时期的时代特征,满足当前我国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产业结构转型对技能型人才的需求,以增加人力资本优势,促进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企业竞争力的提升、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及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发展性是指职业教育体系的内容要根据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的变化趋势随时做出调整,是一个动态的适应经济发展的过程。可以说,现代性是从横向的地域而言的,职业教育体系应该体现某一时期不同地域、不同经济发展阶段对技能人才的需要;而发展性则是从纵向的时间序列而言的,职业教育体系应体现不同时期、不同经济发展阶段对技能人才的需要。

(一)根据当前经济发展特点和产业发展趋势,合理进行专业设置及专业布局规划

当前,我国正处于工业化加速时期。从国际经验来看,各国工业化加速时期是其技术结构、经济结构、产业结构等变化最为快速的时期。同样,我国也正处于经济结构、技术结构和产业结构迅速变化的时期,这些变化使我国劳动力需求与人才结构发生了巨大变化。这就要求职业教育在专业设置、课程建设方面做出反应,适时根据产业转型升级的需要来调整职业教育的专业结构,实现职业教育的专业体系对接产业体系。从我国职业教育发展的现状看,其专业设置及专业结构由无序走向有序,由被动适应转变为主动服务经济产业发展的格局正在逐步形成。然而,由于许多现实原因,如学生家长的职业取向不太合理、部分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出于生源和办学成本的考虑设置过多热门专业等,一部分专业的开设并未与区域产业紧密结合。产业结构是专业结构调整的根本依据,各地区应该在对区域经济发展特点和产业需求进行充分调研和分析的基础上,积极对接产业,合理统筹专业布局,调整专业设置,从而增强专业结构与产业结构之间的耦合度。同时,以职业岗位群为专业设置和区域专业布局调整的方向,也是经济发展和产业发展提出的要求。

(二)根据未来经济发展趋势,培养绿色技能型人才

在绿色经济理念之下,技能与工作世界将发生一系列巨大变化。关于“绿色经济”,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定义为“通过减少环境污染和防止生态资源短缺,来改善人类生活、提高幸福度和达到社会平等的经济”。随着绿色经济这一概念被越来越多的人所接受,绿色工作以及绿色工作技能等概念逐渐引起了人们的关注,并且延伸到了“绿色工作”。“绿色工作”是通过有关措施,减轻企业和经济部门对环境的负面影响,从而实现工作的可持续发展。国际劳工组织(ILO)一项覆盖全球21个国家、世界60%人口的关于“绿色工作技能”的调查显示,目前传统行业内的很多技能在未来都将发生彻底的改变。随之而来,为这些行业培养广泛的替代技能即绿色技能,就会逐渐成为一种需求。从内涵上来说,绿色技能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更加绿色环保的经济发展方式所需要的技术性技能,二是就业劳动者应对新兴技术性技能需求的基本通用技能,以及跨行业趋势的通用绿色技能。从政策来看,我国《“十二五”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明确指出,众多新兴领域的研发创新和产业集聚,都将成为我国新的经济增长点的强大动力和源泉。这就要求职业教育体系在构建过程中通过课程结构设置等将绿色技能作为重要的培训内容,以培养适应绿色经济需求的技能型人才。

二、终身性与开放性:满足所有不同年龄、不同背景的人对自身技能积累的需要

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终身性指我国职业教育应是面向全社会、面向人人的教育,它为所有不同背景的人提供全方位、多元化的再学习、再教育的机会,共享教育资源,以满足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职业教育需求。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开放性是指职业教育应该在办学主体、学制、学历、培养对象、学习时间、学习地点等方面开放,无论什么年龄、什么时间,只要有需要,都可以参加技能培训。开放性是现代职业教育的重要特征,主要表现在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向普通教育(基础教育和普通高等教育)和成人、继续教育的开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终身性和开放性是互相联系的,终身性就意味着开放性,而开放性不仅包括对人人开放,更包括对人的终身发展开放。

(一)关注个人职业生涯发展全过程,实现学历职业教育与非学历职业教育一体化发展

终身教育的本质内涵是使更多的人找到适合自己学习和发展的空间,提供各种不同的成才道路,要求职业教育内容多元化,形式灵活化,从而满足个体不同发展阶段的各种需求。这就需要将职业教育融入个人职业生涯发展,包括从职业准备教育到就业或岗位培训,再到升迁、转岗、再就业培训等的全过程。当前,我国虽然从意识层面开始注重非学历教育在职业教育体系中的发展,有的地方政府从政策文件上规定职业教育参与非学历社会培训的规模与学历教育规模的比例至少应当保持在11的状态。但在实践层面仍然有很多学校达不到这一目标,依然改变不了学校本位的学历式职教体系。一定程度上讲,职业教育中非学历教育的完善程度是判断职业教育吸引力的标准。当前,我国职业教育尤其是中等职业教育参与非学历的社会培训的规模很小,且并未形成可以借鉴的培训机制、培训模式等,其社会培训效果更是非常有限。在我国新型城镇化建设过程中,学历职业教育应当发挥其优质资源优势,整合资源,有效利用,参照行业权威的职业资格证书要求,承担起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和其他社会人员技能培训的重任,重点完善以“农村失地农民再培训”“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和“农村实用技术培训”等为重点的社会培训,真正实现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并重,真正实现学历职业教育与非学历社会培训的有机协调和一体化发展。

(二)深化办学体制改革,形成政府、行业、企业等多元办学的开放性格局

职业教育的准公共性使得我国政府在发展职业教育的过程中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然而,在终身化时代,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开放性特征要求职业教育深化办学体制改革,以增强职业教育活力、提升职业教育质量、提高职业教育办学效益为目的,形成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办学主体多元、办学形式多样的办学格局。当前,我国职业教育办学主体相对比较单一,从中央到地方政府都相当重视公办系统的职业教育,而对行业、企业、个人办学行为的支持力度远远不够。截止到2012年底,我国共计有中等职业学校9762所,公办职业学校的学校数、在校生数和教职工数均占总量的90%左右,民办学校的比例只有10%左右。多元办学主体有利于引导职业院校之间有序的良性竞争,从而在竞争中不断提升职业教育的整体质量。另外,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是生产、建设、管理和服务等行业第一线的应用型技术人才,这就决定了职业教育的办学指导思想、办学模式、培养模式、教学模式等必须适应劳动力市场的要求。也就是说,职业教育面对市场经济和社会发展应该主动适应、紧密融合、及时调节、满足需求。因此,要强化职业教育的开放意识,广开办学渠道,不拘一格地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培养各种应用技术人才。

三、衔接性与融通性:满足不同层级、不同类型教育协调发展的需要

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衔接性是针对其体系内部的概念,主要指的是中等与高等职业教育的沟通、高等职业教育与技术本科教育的衔接等,主要体现在专业设置、课程体系、教材建设、教学过程、招生考试、教师培养、评价方式、行业参与等方面。融通性主要是针对不同的教育类型而言的,指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应该是一个职业教育和普通教育协调发展、相互融通的体系,能够通过一定的渠道相互衔接,构建起两种教育类型之间的“立交桥”。可以说,衔接性主要指纵向层面的职业教育内部各层级的衔接,融通性主要指横向层面的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体系的融通。

(一)多渠道发展技术本科教育,实现职业教育内部各层次和内容的衔接

从职业带理论看,职业带的右移将技术性人才类型进行了细分,包括技术员和技术师两个系列,技术员由专科层次高等职业教育培养,而技术师则由本科层次的高等职业教育来培养。纵观发达国家和地区的职业教育发展历程,也可以看出高等职业教育办学一直呈现出办学层次高移的趋势。层次的高移趋势是职业教育对社会经济发展的适切性变革,是对现代科技革命的主动性反馈,促使职业教育跨越式发展。在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转型的关键期,要实现转型并成功跨越拉美国家所遭遇的“中等收入陷阱”,要求众多企业转变增长发展方式,提高全要素生产率,而决定增长发展方式转变的核心要素是技能劳动力要素,这为我国发展更高层次的职业教育提供了现实基础。因此,要想使我国企业掌握国际尖端技术,提高其产品质量和全球竞争力优势,同时提高现有技术人员的技术能力,就必须发展技术本科教育。然而,发展技术本科教育不能一哄而上,“一刀切”地实行升级或转型,在实践过程中应该注意三点:第一,我国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如东西部区域间正面临着产业转移趋势,发展技术本科应该根据区域经济对技能人才的需求而定;第二,发展技术本科教育应该以专业为单位,而不是以整个学校为单位,要严格把关专业发展质量,以专业发展质量为核心和重点进行考察,因为一所学校内部各专业之间必然存在质量差异和不均衡发展现象;第三,要在职业教育体系内部,各个层次的职业教育,必须在人才培养目标、课程体系与结构、课程内容与教学方式方面体现层级,并实现相互衔接。同时,改革高等职业教育招生制度、考试制度、评价方式等方面的内容,也是促进其层次衔接的重要举措。

(二)建立职业资格框架(NQF),实现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体系的衔接和融通

多年来,我国普通教育对职业教育的影响可以说是根深蒂固,但职业教育对普通教育的影响却是微乎其微。尽管这一现状在观念意识上早已达成共识,但在实践中的探索却鲜有进展。以行业、企业参与制定的全国统一资格标准为基础的职业教育和职业培训,可以很好地实现职业资格证书与教育学历证书的对等和互通,通过资格框架实现等价和体系间的流动。一般来讲,职业教育体系与普通教育体系的融通性可以通过两类策略来实现:一是建立职业资格与文凭等值融通的整体性框架。资格框架下的职业教育体系相对独立,又实现学生以能力结果为基础的横向和纵向流动。例如,英国国家资格框架(NQF)下基于课程的职业教育体系,实现纵向衔接、普职等价、普职沟通。二是通过职业教育体系的内部组织来实现。例如,美国的职业生涯教育以及技术准备(Tech Prep)和台湾的职业教育体系等。我国应该建立起统一的国家资格框架。在这一框架之内,既包含职业资格证书体系,也包括学术资格,逐步推动普职等值,以此不断改变职业教育在教育体系内部的不利地位,也有利于学历社会向资格社会的转变。在国家资格框架中,政府、学校、行业各司其职,各有重点。政府的主要职责是制定各级各类国家资格标准,并按标准进行严格审批;职业学校、行业、社会培训机构与技能鉴定机构则具体负责职业资格证书的培训。

四、公平性和公益性:满足低技能劳动者技能提升和生活改善的需要

职业教育公平是教育公平在职业教育领域的延伸和体现。尽管职业教育经济属性决定了其会因区域发展水平不同而导致不同地区教育收益的不同,但教育公平要求确保所有人员享受平等的受教育机会,获得均等的公共职业教育资源。公益性则是指职业教育可以使国家、社会、企业和个人等群体共同受益。公益性的潜台词是“公共利益”,所谓“公共利益”是指满足社会或群体中全体成员或大多数成员的需求、实现他们的共同目的、代表他们的共同意志、使其共同受益的一类事务。从经济、社会、教育角度来看,职业教育对经济增长、企业竞争力的提升、个人就业和生活的改善以及社会和谐稳定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推动作用,能使国家、社会、企业和个人等全体受益。

(一)拓宽正规职业教育生源渠道,让所有人享受同等的受教育机会

现阶段,虽然职业教育与培训资源已经相对丰富,人们接受职业教育的权利有了较好的保障,但是不同类型的职业教育与培训,对不同的人、在不同的时候开放,还是受到诸多条件的制约。例如,根据我国目前的相关教育制度,如果一个人脱离了正规学校教育体系,那么将很难重新回到正规学校教育体系。由于适龄人口的不断减少,职业教育领域面临着招生困境,而拓宽职业教育生源渠道的做法对许多地区生源困境的改善起到了促进作用。自2009年以来,许多省市相继出台政策,明确提出拓宽生源渠道,中等职业学校教育向已就业者开放。例如,陕西省将返乡农民工等急需职业技能培训的人群纳入招生对象,拓宽中职生源渠道,扩大招生范围;河南省积极拓宽招生服务面,完善招收非应届初中毕业生的招生及教学制度改革,把招收往届未升学的初高中毕业生、退役士兵、在职职工、下岗失业人员等纳入中职招生范围。未来,随着我国新型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必然面临着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问题,职业教育必须明确定位,调整培养目标,拓宽其生源渠道,将农村剩余劳动力等作为招生对象,让其享有平等的接受教育的机会。

(二)缩小职业教育受教育过程的差距,促进职业教育均衡发展

由于社会经济发展的要素、禀赋等不同,我国职业教育存在较为严重的东西部区域差距与城乡差异,这也是目前我国职业教育体系的形态之一。东西部区域差距不仅体现在规模数量上,更体现在办学条件、经费投入、师资队伍、课程教学等诸多层面上。而在同一区域,城乡差异也较明显,高等职业教育几乎都集中在城市,农村地区只有少量的中等职业学校。与东部地区和城市相比,中西部地区和农村地区接受职业教育的学生在受教育过程中享受的教育资源是非常不平等的。这种仅仅因为地域的不同而接受不同质量教育的状况是非常不公平的。在这一问题上,国家层面目前的做法是通过“政策驱动”,从招生层面推进职业教育东中西部合作办学,目的在于让东部地区的优质职业教育资源发挥其引领和辐射作用,带动并提升中西部地区的职业教育质量,进而促进全国职业教育的均衡发展。这一举措显然是有益的,但仅停留在招生层面的浅层次合作并不能真正推动中西部地区职业教育的快速发展。如何从政策、制度、环境等层面有效推进职业教育的均衡发展,避免让不同区域的学生接受不同质量的职业教育,是当前国家和地方政府需要高度重视并竭力解决的问题。

(三)对低技能型劳动者进行公益性培训,缩小收入分配差距,促进社会流动

职业教育是面向人人、面向社会的教育,根本目的是让人学会技能和本领,能够就业,成为有用之才。随着我国新型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发展,工业和服务业聚集、升级,农村剩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的趋势加快,职业教育在此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动力作用。美国经济学家米凯・吉瑟研究证明,在乡村地区,教育水平每提高10%,就会多诱导6%~7%的农民迁出农业。据估计,到2020年,我国将有近两亿的农村人口转移到城市第二、三产业。要实现如此大规模的人口转移,只有对其进行职业技能教育和培训,提高其技能水平,才能促进他们从农村向城市转移,并提高农村劳动力转移后的职业稳定性和收入,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

我国正处于工业化中后期,需要大量技能型人才,以缓解快速增长的制造业和服务业对技术工人的需求危机。发达国家职业教育模式都力争让全体社会成员可以自由、平等地选择和分享受教育机会、公共教育资源和相同教育质量。例如,德国联邦政府对国民做出承诺:谁都不会因为无钱而不能接受教育和培训。因此,我国需要从政府政策层面,坚持职业教育的公益性特征,应设立专项资金,充分发挥职业院校和社会培训机构的优势与潜力,对农村剩余劳动力、农村失地农民、新型农场主、城市失业人员进行公益性的职业培训,增强他们的技能水平和生存发展能力,提高其工资收入和生活水平。

[参考文献]

[1]范唯,郭扬,马树超.探索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的基本路径[J].中国高教研究,2011(12).

[2]黄尧.职业教育学――原理与应用[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3]石伟平.比较职业技术教育[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现代政治体系范文第4篇

关键词:信息技术;政治教学;有效性;作用

信息化是当今世界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大趋势,以多媒体和网络技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已成为拓展人类能力的创造性工具。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科学的发展,以计算机网络技术为代表的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在教育教学中被广泛运用,这为改革传统的教学模式,构建新的教学模式,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时效性提供了全新的机遇和条件。思想政治教学具有思想性、社会性、实践性、时效性等特点,新材料、新观念、新情境是思想政治课区别于其他学科的标志,理论联系实际是思想政治课生命之所在。巴甫洛夫说过:“科学随着方法学获得的成就而不断跃进,方法学每前进一步,我们仿佛上了一个台阶,于是我们就有了更广阔的视野,看到从未见过的事物。”在教学实践中,笔者深刻体会到采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确实能使我们的思想政治教学上一个新台阶。它有力地促进了教学内容呈现方式、学生学习方式、教师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丰富和延伸了课程教学资源,为学生的多样化学习创造了良好的环境,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信息处理能力及自主探究、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提高学生学习的层次和效率,提升思想政治教学的有效性。那么,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的运用有哪些价值呢?

一、新颖性

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可以提供生动形象、新颖有趣的素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传统的课堂教学,往往容易变成抽象的理论课或是大道理堆砌的说教课,显得枯燥和空洞,学生兴趣不大,积极性难以调动。而充分利用多媒体等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可以提供生动形象、富有趣味性的素材,从而给思想政治课注入活力。教学中,教师不必像以前那样唱独角戏,而是借助电脑投影仪、触摸屏、电子白板等先进的电脑多媒体工具向学生展示图文声像相结合的电子多媒体课件,在课堂中使学生对所学知识产生愉快、满意、企盼等积极的心理体验,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唤起学生探求真理的欲望,使之以最佳的兴奋状态投入学习中,培养学生思维的能动性。

二、丰富性

多媒体教学可以传播关于某一教学课题充分的、多样的信息,从而使教学丰富多彩,吸引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

现代社会信息来源的多面性使学生已不满足于课堂上干巴巴的说教讲解,现代信息技术教学模式打破了原有的粉笔加黑板的模式,使教学活动信息化、立体化,使课堂节奏加快,课堂密度增大。利用现代教学手段,还可以发挥其传播知识快、新、全的优势,增强思想政治教学的时代性、时效性。像焦点访谈、新闻联播等很多节目内容随时可以复制,播放给学生,信息量之大之新,内容之丰富之全面,是传统教学远远不能及的。

三、明确性

通过多媒体等现代信息技术手段来进行教学,可以通过其独特的方式方法突出强调教学内容中的重难点部分,使学生对所需掌握的内容做到心中明确。在讲授《要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时,我制作了人生历程从婴幼儿、童年、少年、青年、中年、老年的动画图,来分析说明“要把事物如实地看成一个变化发展的过程――客观事物都是一个不断变化发展的过程,都有其过去、现在和未来”使得一个深奥的哲学问题,变得简单明了、通俗易懂,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

四、时效性

借助多媒体等现代信息技术手段进行教学,可以使思想政治教学获得高效率,并使师生从教学成就中体验到乐趣和价值。素质教育的核心思想就是创造适合学生的教育,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发展,多媒体课堂教学能通过多媒体向学生传授知识,利用多媒体设备调动学生的耳、眼、手等多种感官,让他们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教学,从而大大提高教学效率。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优化教学内容

多媒体教学具有存储量大、直观性强、处理速度快等优点,教学过程极为紧凑,节约了大量的板书时间,教学效果大大提高。同时借助多媒体教学,使得比较枯燥的知识生动有趣地揭示出来,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就能掌握和理解。

2.促进教学新模式的形成

多媒体教学的生动性,创造了生动直观地传授知识的环境,增强了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的趣味性,从而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提高了学生的兴趣。所以多媒体教学可以充分地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使我们摆脱传统的以老师为主的满堂灌式的填鸭式教学模式,走向现代的以学生为主的教学模式。

3.培养学生能力

多媒体教学设计具有目标控制性、要素分析性、优先决策性、反馈评价性等基本特征,充分调动了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有助于学生形成创造性思维,这样既能培养学生获取知识的自学能力,又能提高学生处理实际问题的应变能力。

通过实践,我们认为,基于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的思想政治教学新模式,不但能够给学生提供一个自主学习和协作学习的环境,而且对教师有很大的带动和促进作用,促使广大教师逐步树立起现代教育观念:(1)转变了传统的师生观,教师的角色发生了转变。教师由原来处于中心地位的知识权威,转变为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和合作伙伴,学生成了学习的主体,成为教学活动的积极参与者。(2)转变了传统的教学观。由过去以课堂教学内容、教材、教师的经验以及学生的接受和理解为主的课程,转变为一种包括其他各种媒体类型的课程资源、学生的经验和反馈的课程观,教学模式也由那种“传授知识―接受知识”为特色的传统教学模式转变为与信息时代相适应,依托网络和多媒体的开放式共存的现代教学模式。

总之,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不断改变着我们的教学方式,如果能把它融入我们的思想政治教学中,使教学由平面走向立体,由静态变为动态,化抽象为具体,就能很好地突破时间与空间、微观与宏观、历史与现实的限制,从而大大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实现教学过程的优化,促进师生间的良好互动,提升思想政治教学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李克东.数字化学习: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核心.电化教育研究,2001(09).

现代政治体系范文第5篇

法国职业教育发展现状

法国是一个重视教育的国家,拥有完善的教育体制,自古以来就诞生了一批批杰出的人才。法国教育的发展也是比较全面的,不仅有体制完善的初等教育,也具有水平较高的高等教育。更具有为全民所认可的独具特色的职业教育。

继2010年欧盟通过《欧洲2020战略》之后,法国与欧盟其他国家纷纷提出终身学习理念,主张发展职业教育。所谓的终身学习理念是指把初始教育与继续教育结合起来。这里的初始教育包括小学教育、中学教育和高校的全日制正规教育以及在学徒培训中心进行的非正规教育。继续教育以多种形式对初始教育进行补充。以期达到终身教育的目的。而法国的职业教育指的是在初始教育或继续教育阶段,受教育者通过接受正规或非正规的教育来学习知识与技能,从而掌握某种专业技能。因此我们也可以把法的职业教育分为初始职业教育和继续职业教育两类。也就是说法国的职业教育贯穿于初始教育和继续教育两个阶段,分正规与非正规两种类型。

在法国接受职业教育主要有三条途径,亦即:作为全日制在校生在相关学校[中学、大学、工程师院校及其它大学校)接受正规职业教育;作为学徒在培训中心接受非正规职业教育;作为求职人员或企业职员在各类培训机构培训接受非正规职业教育。

法国职业教育还有其特有的文凭设定,即“五级职业文凭”。职业文凭由低向高分别为:职业能力证书(cAP)和职业学习证书(BEP),初中毕业后学习2年获得,为v级文凭;职业高中会考证书(BrdC Pro),初中毕业后学习3年获得,为Iv级文凭;大学技术文凭(DUT)和高级技术员证书(BTS),高中毕业后学习2年获得,为Ⅲ级文凭;职业学士文凭(Licence pro),高中毕业后学习3年获得,为II级文凭;职业硕士(Master pro)或工程师文凭(Titred'ing e nieur),高中毕业后学习5年获得,为I级文凭。

从以上法国职业教育的发展现状我们可以看出法国已经拥有一套比较完善的职业教育体系,从职业教育在整个教育体系中的地位与接受职业教育的途径再到职业文凭的划分,每一个环节都得到了有力的保障。

法国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构建历史

自17至18世纪,法国就出现了高等专科学校,最早开办的高等专科学校是军事院校。路易十五于1720创办炮兵学校,拿破仑就毕业于此。之后又相继开办军事工程学校、造船学校和骑兵学校。

在拿破仑的第一帝国时代,建立了“帝国大学”,法国的高等专科学校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拿破仑下台之后高等教育的发展出现停滞状态。直到19世纪末,高等教育的发展才得到复兴。

1881年,法国开始以国家的名义兴办职业学校,称之为国立初等职业学校(ENP)。1887年1月26日的法律又规定成立工商实科学校(EPCI),之后备类职业院校纷纷兴建。与高等专科学校相比,这类职业院校与我国的职业院校更加相似。

法国从1911年开始设立职业能力证书。1919年法国颁布了在法国教育史上有“技术教育的”之称的《阿斯蒂埃法案》,确立职业教育框架。规定了职业培训的强制性。

1971年法国颁布了技术教育指导法,为了提高职业技术教育的地位。1975年的阿比改革进一步加强了普通教育与技术教育的关系。之后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进一步推动了职业教育的改革。法国1983-1985年了《为民主的初中而斗争》、《21世纪前夕的高中及其教育》、《提高青年人的职业水平和社会地位》、《高等教育法》、《对未来教育的建议》等政策性文件。至此职业教育的改革更加深入。

1998年法国提出了《职业教育改革的工作纲要》,进一步为改革法国的职业教育提出了一系列具体建议与举措。

但是在法国一直以来职业教育的地位也不高,为了改变职业教育的形象,在教育部的倡导下,法国在1999年举办了一次“职业教育新形象”的电视专题节目,掀起了提高职业教育的运动。

进入21世纪以后,法国也一如既往地不断进行职业教育改革。在欧盟的整体框架下继续谋求职业教育的发展。

政府在职业教育体系构建过程中的责任研究

从法国职业教育的发展现状与其职业教育体系的构建历程中我们不难看出,政府作为国家的权力机关在法国的职业教育发展历程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政府的支持是职业教育发展的重要前提。

政府给予的政策法规保障。法国职业教育的发展也并不是一帆风顺的,也是几经波折的。纵观法国职业教育的发展史,我们可以看到并不是每一个当政的政府都能看到职业教育的重要性的。虽然从1881年开始就有了以国家名义兴办的职业学校,但是在当时职业院校并没有受到政府的多大重视,直至第一次世界大战前,职业院校培养的学生数量才约2.5万人。当时大多数青年就业时都未经受过正规的职业培训。直到1919年的《阿斯蒂埃法案》,法国的职业教育才迎来了国家立法支持的春天。这个法案对于法国职业教育的发展具有历史性的意义。进入第五共和国时期,政府更加重视职业教育,并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法规。1966年出台《关于创建大学技术学院的法令》,设置大学技术文凭;1971年颁布了技术教育指导法,以此提高职业技术教育的地位;1985年颁布《关于创建职业高中和设置职业高中会考的法令》,设置职业高中会考文凭1999年颁布《关于职业学士的法令》,对职业学士方面内容作出相关规定;2002年出台《关于国家硕士文凭的法令》,明确提出职业硕士文凭。;2013年的《重建基础教育规划与导向法》,规定帮助求职者接受职业培训。2013年又出台了《高等教育与研究法》,提出职业高等教育录取政策分别向技术高中和职业高中毕业生倾斜的政策。

这些法令法规有效的促进了职业教育的改革。为职业教育的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政策依据。

政府方针的指向性。政府作为一个国家的决策机构,它所制定的方针正是全国全社会所关注的,也是企业与民众所依托的重要指向性依据。政府对哪个产业或哪个地区政策上的倾斜无不关系着众多人的利益。因此政府在方针制定上对职业教育给予重视与否也直接关系着职业教育的发展状况。

在法国职业教育发展之初,政府对职业教育的重视并不是很大,也并未出台过很多关于鼓钪耙到逃发展的方针政策,这也是法国职业教育在早期发展缓慢的原因之一。进入20世纪80年代以后,随着经济的发展,法国政府才更加重视职业教育,出台了一系列的推动职业教育改革的方针。政府的方针也影响了企业对职业教育的认可和接受。从而促使企业在职业教育发展过程中发挥了积极作用。

政府行动的指向性。单单是立法保障与方针指引也并不能消除法国民众心中固有的对职业教育的偏见。长久以来一直存在这样的观念,那就是认为职业学校是用来接受那些不具接受普通教育能力学生的场所。所以职业教育在法国的地位一度较低。为了从根本上消除这种观念,法国政府在一面出台法规保护职业教育受教育者的权益的同时又通过实际行动不断向民众传递这样一个信息,那就是今日的职业教育与以往的不同,今日的职业教育是向着“职业教育极(poles d’enseignementprofessionnel”发展的教育。所谓的“极”指的是尖端,亦即是培养某一专业领域突出发展。形成特色专业或特色学校。

在实际行动方面法国政府也做了很多工作,如法国在1999年3月4日至4月4日间举办了一次“职业教育新形象”的电视专题节目。这次节目的目的就是为了改变职业教育以往的形象,为职业教育提升地位。这次活动就是在法国教育部的倡导下进行的。从而掀起了提高职业教育的运动。

各地教育部门也纷纷组织展览、讲座,安排学生和家长同企业家会见等活动。法国就业指导信息中心也开设热线电话,为所有关心职教的人提供咨询。政府试图通过这些活动,使社会更加了解职业教育,吸引更多的青年走职业教育的途径。据1997年3月的调查显示,法国接受职业教育的人的失业率要低于未接受过职业教育的人。目前法国的失业率也是困扰法国的一个重要难题,法国总统奥朗德就希望通过职业教育改革来减少失业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