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经济新常态的概念

经济新常态的概念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经济新常态的概念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经济新常态的概念

经济新常态的概念范文第1篇

新常态的概念曾在国际上流行。2008年,世界性金融危机爆发,直到近几年有所缓解后,有的学者认为经历危机的国家永远不能回到危机前的状态了,危机中的低增长、高失业、企业利润缩减等现象将成为常态,据此提出新常态的概念。这个概念表述的内容有些冰冷,可几年来西方发达国家走过的路却印证了这个判断。我国已是高度开放的经济,国际经济的变化既深且广地影响到我国。但我国又有着自己的经济制度、政治制度,西方国家经济的新常态不同于我国经济的新常态,要重视其影响,又不要简单类比。

要从我国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特征理解新常态。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经济始终保持高增长,创造了举世公认的奇迹。这是在改革开放之初经济非常落后的基础上,急起直追的伟大成果。现在我国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经济当然还要努力发展,但要兼顾到资源、环境的承受能力,也要更加关注民生,努力满足群众物质文化健康多方面需求。近年来我国经济发展正在探索继往开来的新路。对于增长速度既积极进取,又适度控制,更加重视创新推动,更加重视调整产业结构、分配结构,更加重视环境保护,更加重视民生。人们从现实的经济运行和社会氛围里明显感到这些经济的新常态特征,感受到社会的进步、稳定与祥和。

新常态不是简单否定过去,过去的时代背景、发展条件和工作任务不同,有些发展方式虽不完美,却也是当时较佳的选择。现在经济、社会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阶段,发展的基础、条件、任务都有了变化,时移势易,就应该顺势应变,改革创新,进入新的发展阶段。

新常态也是一个新的哲学范畴,一种新的思维方式。事物是不断发展的,经历了重大、剧烈的变动之后,往往出现不同以往的新特征,并且进入相对稳定的状态。经济发展是如此,国家、社会发展的很多领域也是如此,一个地区、一个单位,甚至个人,都会有新的发展阶段。新常态的思维方式可用于广泛领域,但最重要、最有价值的,还是用来观察国家发展大势,把握大局,在大局中有所作为。

怎样认识和对待新常态,考验着我们的战略思维能力和应对能力。在新常态下工作,有很多新问题需要认识、研究和解决,更加需要努力奋斗,需要锐意创新!要研究和解决的问题很多,而保持战略上的平常心态是应对的基础。

平常心,要镇定从容。在战略思考和把握大局上,看问题要理智,既不受激情所干扰,也不因面临危机而惊慌。环境有了变化,新的矛盾产生,翻老黄历不灵,用老办法不再管用,判断事物不如原来清晰明白,有人就惊慌失措,紧张万分,感到天快塌下来了;也有人喜欢发“警世之言”,把前景说得一片灰暗,领导干部听了这类论调要分析,不要轻易跟着喊狼来了。

平常心,看问题要全面。今年上半年全国经济增速7.4%,属多年来较低的数字。但看发展不能光看总量的增长,更要看增长的质量,看资源的有效利用,看环境保护的进步,看民生的实惠,看持续发展的潜力。

经济新常态的概念范文第2篇

关键词:新常态;经济发展;战略

中图分类号:F124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6)030-00000-01

一、新常态的概念与特征

最早在2002年出现“经济新常态”一词,指西方发达国家从经济危机中缓慢恢复的过程。在此后的2014年,主席在“APEC”第22次会议(北京召开)和G20峰会(澳大利亚召开)上,提出了“中国经济新常态”的概念,引起世界各国的广泛关注,“中国经济新常态”逐渐成为了我国经济发展的主导思想,对我国的经济建设有很强的指导意义。

新常态,指新的普遍性表现形式,代表一种新的思维方式。经济新常态是说经济的发展从一个旧的状态变化到了一个新的稳定的状态,也即经济从旧常态变为经济新常态。新常态的形成和发展来自于旧常态,不断地摒弃和继承旧常态的一些特征。因此,分析经济新常态可以先从旧常态入手。

中国经济旧常态表现的特征如下:

(1)经增长迅速,年增长率在10%左右;

(2)经济发展是粗放式发展,依靠资源要素和劳动力投入,环境破坏较为严重;

(3)经济发展依靠投资拉动,消费不足,缺乏平衡;

(4)投资率、储蓄率、杠杆率较高。

新常态下的经济发展方式将会有所变化,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经济结构更加合理

经济结构不断优化升级,分工更复杂、结构更合理。第二产业一直是我国经济发展的支撑产业。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是“投资,出口,消费”,长期以来,我国经济发展主要是依靠投资和出口这两驾马车,经济发展主要依靠资源要素的投入,自然环境遭到严重破坏,也缺乏自主知识产权。同时,经济的发展很大一部分也是依靠出口,利用出口拉动经济增长,也靠外资拉动投资市场。近年来,我国经济发展所依靠的能源消耗正逐渐下降,科技密集型产业逐渐兴起,我国经济的发展正走向可持续的发展。因此,伴随着我国经济发展的阶段需要和经济发展的可持续需要,经济结构需要不断地进行调整,加大科技投入力度,提高经济结构中第三产业的比重。

(二)经济发展将处于中高速增长阶段

经济增长速度由高速增长变为中高速或者中速增长。从2012年以来,我国的经济增长速度开始有所下降,2012年首次跌破8%,稳定在7.5%左右,近两年来,经济增长速度逐渐下降,到2015年达到了6.9%。这表明我国的经济增速有所放缓,纵观世界上许多国家的经济发展,可以发现,当经济总量提高到一定水平,经济增速放缓是一个必经的阶段。我国经济增长速度放缓,保持平稳,国内经济形势仍然良好,这是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必须要经历的转型期。

(三)经济发展依靠创新驱动

新常态下的经济发展从原来的要素驱动和投资驱动转变为创新驱动。在当前我国经济增速有所放缓,产能过剩严重的情况下,传统旧常态下的经济发展方式已不能适应经济发展需要,必须放弃原来通过规模扩张获取效益的发展模式,转而通过提高经济效率增加经济效益,转变经济发展模式,以创新驱动经济的发展,摈弃原来旧的落后的发展方式,实现经济结构的优化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同时也是经济新常态最核心的内涵。

二、新常态下经济发展的问题

在当前的经济发展条件下,我国长期积累的发展问题较为明显,长期粗放式经济带来的弊端不断地暴露出来,生态环境的破坏较为严重,雾霾空气污染已经成为全国性的问题,环境治理已经刻不容缓,这是中国经济发展面对的一个巨大的挑战。

同时,随着国际上一些国家经济的萎靡,国际市场持续萎缩,缺乏动力,而我国长期以来依靠对外出口发展经济,尤其是在东南沿海地区,出口贸易是它们的经济发展支柱,所以经济发展压力仍然很大。而出现的产能过剩问题也较为严重,我国制造业升级的整体形势不够乐观,仍然需要加强政府的宏观指导与调控,加大科技创新力度,支持经济的转型发展。

三、新常态下我国经济发展的战略

在经济转型的关键时期,必须要依赖政府的宏观指导,需要政府制定相应的政策措施来保障经济的合理运行。但也应把握政策指导的力度,过度的政府调控会干扰市场的配置,导致市场秩序的紊乱。

(一)提供优质的创新环境

新常态下,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关键,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创新,通过创新转变经济的发展方式,使原来的依靠资源投入、劳动力投入的粗放式的经济发展转变为依靠科技投入的发展方式。

因此,政府需要进一步引导市场加大对科技的投入,不断完善知识产权保护的相关政策,保护创新;同时,也可以,加大对科技创新的激励力度,鼓励创新;对创新型企业给予一定的政策优惠,保障创新企业的利润回报。

(二)增强消费拉动力

在以往的经济发展中,我国经济主要是依靠投资拉动和出口拉动,而依靠投资和出口拉动经济是一种不可持续的经济发展方式,要想使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考虑要依靠消费来促进经济的增长。因此,需要考虑采取有效的措施来实现这一目标。

可以从两个方面来考虑增加消费,一方面是增加居民收入,另一方面是鼓励居民消费。为此,政府可以实施就业优先战略,扩大劳动就业,增加居民的收入,从而使他们有钱可花,有收入去消费。同时,还应该不断完善社会保障制度,降低人们因为未来不确定性而不愿消费的顾忌,从而增强消费。

(三)充分利用互联网技术

随着经济的迅速发展,互联网技术也不断兴起,相关产业蓬勃发展,互联网经济作为一种新的经济态势出现在大众面前,信息与互联网经济不同于实物经济,是介于连接实物经济和非实物经济之间的一种经济,它有包括生产、存储和传播信息资源等物质基础,是一种新型的经济驱动源泉。与互联网信息技术相关的信息市场、信息需求、信息消费拉动经济的发展,是一种新的经济形态,具有创新性和很强的关联带动性,并且有着无限的增长潜力,因此,今后的中国经济必须要紧跟科技发展的步伐,充分利用互联网经济,实现更高效的经济发展。

参考文献:

经济新常态的概念范文第3篇

这个热词迅速跨出国门在全球主流媒体中频频出现。例如“低油价或将成为新常态”(美国《华尔街日报》)、“反腐推进新常态 国企成为保险股”(香港《南华早报》)、“大宗商品市场疲软,拉美经济迎来‘新常态’”(美国《纽约时报》)、“亚洲富豪榜上有‘新常态’”(《日本经济新闻》)、“外企要面对中国反垄断‘新常态’”(英国《金融时报》)、“中国改革蹄疾经济求稳,新思维应对新常态”(英国路透社)等等。

从以上标题中人们似乎读出了中国经济在全球舆论界的分量,虽然角度各异,观点不一,但一个“新”字是众多观察者的大同。

一般认为,新常态意味着对高速度、高指标的适度调整,回归到常温常速的平衡状态。

然而也有大家期盼之中又有些意料之外的“新”,带来了与“减速”完全不一样的感受。

第一 “新”数中国股市的表现。自2008年全球金融风暴及后金融风暴时代以来,中国A股市场的走势一直不尽如人意,2013年更被主流媒体评价为“全球表现最差”的股市之一。

2008年之后到2013年,货币宽松、积极财政等刺激经济的手段在美国、日本股市均引发了优异行情(实体经济和消费领域的效果另当别论),A股市场则一直以熊步蹒跚且持续数年,与中国经济(以实体产业、房地产为领军)在全球的优异风采呈鲜明背反。

新常态概念甫出不久,中国A股市场于2014年11月开始发力走高,人们,特别是2007年高点前后入市被套牢的老股民们也许还在半惊半疑于这波行情的预后之时,一个月之间沪指已经站在3200点左右,给2014年一个豹尾,又给2015年一个虎头。

更令老股民们跌破眼镜的是A股市场的新特征打破了他们多年的操作指导思维,大家原先不愿也不敢碰的,被称为“股性差”的蓝筹大盘股成了香饽饽,老股民们常年追持的中小盘股转冷,众多老股民叹息在牛步中没有赚到钱。

背后也许预示着这样的逻辑:事关国计民生或国力提升的、有当下营收业绩和远期前景的行业企业将谱写资本市场的主旋律。

还有一“新”数石油价格。全球原油价格从每桶120美元的高位狂泻到每桶60美元以下,半年跌去一半。与以往油价风波完全不同,这次油价狂跌出现了新状况:各主要产油体:如欧佩克、美国、俄罗斯等均“咬牙”不减产。

在各种各样的“阴谋论”和“必然论”的喧嚣中,比较理性的声音认为,低油价新状态的成因是复杂的,有政经博弈,也有供求关系使然,低油价是否会成为后续常态各方表述不一,大背景是目前的油价已经接近或者跌破包括产油大国美国、俄罗斯原油的成本线,特别是美国能源革命的宠儿页岩油成本底线已经被突破,赔钱赚吆喝的生意还能持久否?

经济新常态的概念范文第4篇

一、高职教育发展所面临的新常态

高职教育的新常态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首先,经济发展的转型对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结构提出了新的要求。例如,传统大规模流水线式的生产模式向大规模定制生产方式的转变必然需要高职院校更多的培养具备多种技能的“柔性化”生产者以及更多的工业设计人才。其次,高职院校之间的竞争在不断加剧。近年,我国高考生源的下降已对高职院校的生存与发展形成了一定压力。最近几年,我国已有多个省份的相当数量的高职院校不能完成招生计划。另外,随着现代化职业教育体系的构建与完善,“3+4”等新型的升学模式的出现以及普通本科院校向应用型本科院校的转型进一步挤压了高职院校的生存空间。综上而言,经济与社会发展的新常态对我国高职教育的发展而言既是挑战又是机遇。高职院校如何能够在新的环境中取得长足发展,为我国的经济发展输送高质量的人才,关键取决于其自身的核心竞争力。

二、高职院校核心竞争力的内涵

1.高职院校核心竞争力的概念。“核心竞争力”概念最早是由美国战略管理学家普拉德与哈默提出,他们指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是指组织中的积累性学识,特别是关于如何协调不同的生产技能和有机结合多种技能的学识。高职院校的社会职能虽然不同于企业,但将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概念迁移到高职院校仍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在此,我们认为高职院校的高职院校的核心竞争力是指高职院校在长期的办学实践中,通过组织学习、资源整合、知识积累和创新所形成的,在市场竞争中带来独具的、具有可持续竞争优势的核心能力。

2.高职院校核心竞争力的特征。从组织管理理论的角度看,高职院校的核心竞争力与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存在着较大程度的相似性。其特征可归结为以下七个方面。价值性。高职院校的发展虽不以追求经济利益为终极目标,但其社会公益性的属性又必然使其追求社会效益的最大化。当高职院校经过积累与努力具备了强大的核心竞争力之后,这将为高职院校的创造长期竞争优势获得主动权。创新性。很显然,高职院校所处的外部环境是在不断发生变化的。如前所述,我国经济的发展已进入新常态,有着强烈的转型升级的要求。高职院校的竞争在不断加剧。这些都对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模式有着新的要求。如果高职院校不能改变传统的办学思维进行创新,将很难适应高职教育的新常态。独特性。高职院校之间的竞争力很大程度上是一种差异化的竞争。

高职院校必须找到并发展属于其自身的独特的竞争优势。独特性主要体现于高职院校在长期的发展中形成的自己的气质和风格。拓展性。高职院校的核心竞争力应支持其具有横向与纵向拓展的能力。目前,受生源以及办学资源的制约,大部分高职院校的横向发展已经进入瓶颈期。高职院校更需要的是借助于内涵发展进一步提升其办学实力,以实现自身的纵向拓展。不可替代性。高职院校的办学特色最终决定了其不可替代性。高职院校的不可替代性实际上是差异化办学的延伸。长期性。高职院校核心竞争力的形成是办学经验、教训、知识、理念等长期积累的结果,绝不可能一蹴而就。核心竞争力虽不像实物资产那样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丧失价值,但其发展和壮大却需要办学者的爱护培育。融合性。核心竞争力的形成取决于其对自身资源的整合能力,是各种办学要素和谐发展的结果。高职院校的教学、科研、师资、文化、生源、管理等多个要素均对其核心竞争力的形成有重要的影响。

三、新常态下高职院校核心竞争力的构建路径

1.制定新常态下基于核心竞争力的发展战略。如前所述,经济发展新常态的出现为高职院校的发展带来了机遇与挑战。这意味着高职院校发展过程中所面临的外部环境发生了较大变化。高职院校应重新审视其自身核心竞争力与外部的环境变化是否相适应。如果二者不能相匹配,则高职院校应考虑重新构建基于新常态的核心竞争力。核心竞争力的培育是高职院校的一项长期的战略行为。在新形式下,一旦高职院校对外部环境的变化做出及时与全面的评估后发现自身当前的核心竞争力定位与外部环境不协调时,应及时的做出响应,调整与重新制定竞争战略。围绕新的核心竞争力制定发展战略时,应重点将自身的办学优势与经济发展新常态下所带来的办学机遇相互匹配,同时还应考虑新常态下的高职院校的办学劣势,有针对性的配置办学资源加以改进。

2.以管理创新为核心竞争力的构建提供持续驱动力。高职院校的管理创新着重体现于以下以几个方面。

2.1建立可有效实现管理创新的机制。构建一个可以激励全体教职员工不断进行创新的管理机制是新常态下高职院校培育核心竞争力的关键所在。在新的管理机制的构建过程中,首先应从组织变革入手进行组织的精简与分权,以优化机构分工、提升机构的运行效率;其次,高职院校还应进行合理的分权。把对学生的人、财、物的管理权适当下放,实现管理中心的下移。

2.2培育高职院校的创新观念与文化。高职院校的观念与文化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其教职员工的行为。因此,在制度之外应通过潜移默化,润物细无声的方式建设创新文化。

2.3组建一支敢于创新、善于创新的领导团队。领导对管理创新的理解把握和态度,不仅对院校管理创新工作的部署起着领导作用,而且对全体师生员工的态度和行为起着重要的引领作用。

3.加强专业建设,提高学科竞争力。经济发展的新常态对高职院校的专业建设方向具有很强的指导意义。因此,在构建高职院校核心竞争力的过程中,应注重根据外部环境变化,加强专业建设。在此过程中,应注重专业发展的长期目标与短期目标的有机结合。如前所述,职业院校的核心竞争力的构建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高职院校的发展规划一旦确立后,应在后期办学过程中紧紧围绕其战略目标进行资源调配,以培育其核心竞争力,因此高职院校专业建设的方向必须与其核心竞争力的构建相互协调。同时,高职院校也应当考虑到外部环境的动态变化所导致的人才需求变化。这就需要高职院校在专业建设的方向确立后,在保证专业建设的中长期目标不发生变化的情况下结合社会用人需求的变化对专业建设的短期目标进行微调。

4.提升办学特色与质量。办学特色是高职院校核心竞争力的基本要素,也是高职院获得竞争优势的主要手段之一。在经济发展的新常态下,社会对于高技能、实用型人才的需求呈现出更为明显的多元化特征。在此种趋势下,高职院校想要形成其他院校难以模仿的核心竞争力,就必须注重通过差异化的人才培养模式以应对社会的多元化人才需求。良好的办学质量是高职院校赖以生存与发展的基本保障。没有高质量的人才培养,就不可能形成高职院校的核心竞争力,更不可能有竞争优势,学校也将难以持续、稳定的发展。

四、结语

经济新常态的概念范文第5篇

摘 要:文章介绍了新常态的概念以及对高校图书馆发展的影响,分析了新常态背景下高校图书馆服务职能拓展的必要性,提出新常态背景下高校图书馆服务职能拓展的总体要求,研究了新常态背景下高校图书馆服务职能的延伸与拓展路径。

中图分类号:G258.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1588(2016)06-0039-03

所谓“新常态”,就是有别于以往的相对稳定的状态。当前新常态的概念被应用于多个领域中,新风气、新思想、新观点是其最为直观的体现。在当前我国构建精神文明社会的背景下,图书馆界将推进全民阅读作为重要职责,在资源建设的基础上注重开发特色资源,为文化建设与学术研究提供全方位服务,是文化事业“新常态”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图书馆作为公共文化建设的骨干力量,承担着文化育人、构建书香校园的重任,必须明确新常态背景下图书馆事业的发展趋势,积极创新信息服务模式与服务思路,促进高校图书馆服务职能的拓展,为提升国家软实力做出贡献。

1 新常态对高校图书馆发展的影响

1.1 新常态的来源和特征

1.1.1 来源。“新常态”是美国学者罗杰・麦克纳米首次提出的概念,他认为全球经济即使恢复也无法回到以往的辉煌,而是进入全新的“正常”发展状态。总体来看,全球经济发展属于繁荣与衰退交替进行的过程[1]。我国经济受到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在经历改革开放三十多年的高速增长期后,进入“新常态”发展阶段。“新常态”一词的提出,系统描述了金融、经济环境的发展特点,指出经济危机后全球经济处于缓慢复苏期,并且未来的发展前景并不明朗。当前新常态已经被应用于政治、文化、军事等多个领域,并且衍生出多种全新的理念[2]。

1.1.2 特征。新常态的到来,表明我国经济已经告别高速发展期,逐渐进入平稳缓慢发展期。在提出“新常态”执政理念后,指出新常态具备三个特征,即经济结构逐步优化、经济增速放缓、知识创新提供驱动力。

1.2 新常态对高校图书馆的影响

图书馆领域的“新常态”,不仅在于图书馆成了公共经费削减对象,还在于其在信息时代面临着更大的冲击与挑战。一方面,社会经济发展速度放缓,导致我国高校图书馆运营经费紧张,进入缺少资金、发展停滞的“新常态”;另一方面,信息技术的飞速增长,使得微信、微博等成为当下主流的信息传播平台,高校图书馆由于人才匮乏,且不具备成熟的先进技术应用条件,传统用户大量流失。此外,谷歌搜索、百度学术等商业数据库的广泛应用,极大地压缩了高校图书馆的服务空间,层出不穷的替代资源削弱了图书馆的核心竞争力,也直接威胁到高校图书馆的信息资源价值。

2 新常态背景下高校图书馆服务职能拓展的必要性分析

2.1 顺应时展的必然条件

互联网技术的迅速发展,从根本上改变了高校图书馆的服务模式。网络环境下图书馆的服务对象更为多元化,信息传播方式也更为多样,高校图书馆逐渐步入数字化时代,拓展了信息服务范围[3]。此外,我国教育部鼓励高校图书馆拓展服务职能,指出高校图书馆可根据自身条件面向社会读者开放。面对新常态下的严峻形势,高校图书馆积极拓展信息服务职能,不仅能够促进高校图书馆服务重心的转移,也是顺应知识经济发展的必然条件。

2.2 自身改革创新的必要手段

近年来,我国对高等教育愈加重视,并且制定了科教兴国战略,在图书馆建设方面投入了大量资金与精力,为高校图书馆扩充馆藏规模创造了条件。高校图书馆具备学科门类齐全的文献资源,能够满足不同层次用户的学习需求,也为延伸信息服务范围提供了资源基础[4]。同时,高校图书馆拥有长期从事信息服务的人才队伍,能够为学术研究与信息服务提供智力支持,在服务职能拓展方面具备较大优势。新常态背景下高校图书馆结合实际,在全面分析自身优势与社会服务功能的基础上,着力拓展服务职能,是推动自身服务革新的必要手段。

2.3 凸显馆藏价值的根本要求

高校图书馆作为我国图书馆体系的一员,也有社会服务职能,并且担负着为社会成员提供文化服务的义务,应该为社会人士提供更多学习机会。同时,在我国大力推行“学习型”社会的背景下,高校图书馆作为信息资源中心,在文化建设方面发挥着纽带作用。高校图书馆积极拓展服务职能,将从根本上改变长期以来“重藏轻用”的资源格局,提升馆藏资源的利用率,加强不同图书馆之间的信息交流与共享,消除用户需求与馆藏资源无法对接的问题。

3 新常态背景下高校图书馆服务职能拓展的总体要求

3.1 由封闭被动向开放拓展

高校图书馆传统的信息服务方式,多以馆藏资源为中心开展封闭式服务,馆员多缺乏主动服务意识,服务方式相对单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改变了图书馆的信息获取渠道,高校图书馆的信息服务也逐渐向开放式方向发展[5]。在走向社会、走进大众的过程中,高校图书馆应该选择全新的服务模式,改变以资源建设、设施建设为主体的单一服务模式,在做好本职工作的同时加强与用户的联系,主动为课堂、办公室、单位提供各项服务,嵌入到用户的生活学习中,在理解用户需求的基础上,主动推送科研信息、专题报道、新闻资讯等,以提升信息服务质量与社会效益。

3.2 拓展服务对象并丰富内容

随着信息技术的应用与普及,高校图书馆的服务对象得到不断扩展,并且自然延伸至社会的每个角落。而“产学研”进程的不断加快,促进了高校图书馆与企业、科研机构的协作沟通,也加快了科研成果转化速度。高校图书馆在信息时代为满足多样化需求,在开展公益的同时增加有偿服务内容,可以弥补国家投入经费不足的问题,帮助图书馆走出发展困境。因此,高校图书馆可以采用有偿与无偿结合的方式,在关注社会动向的基础上拓展自身职能,积极为企业发展与经济建设提供服务,将本馆特色资源转化为数字化资源,采取加密收费的方式,为网上用户提供科技查新、竞争情报等多样化的服务。

3.3 以资源需求为导向拓展

信息环境下高校图书馆虽然强调满足用户需求,但实际上依然存在以现有资源为主体进行服务,存在用户需求与馆藏资源无法匹配的现象。这种服务模式无疑将信息服务局限在服务能力上,很难真正反映用户的多样化需求[6]。新常态下高校图书馆应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树立以需求带动资源建设的观念,即根据用户实际需求构建信息环境,并且选择、组织、控制相应的信息资源,以满足用户千差万别的需求。在实际服务中更多关注用户需要什么,而并非“我有什么”,关注自身结构与用户需求之间的平衡,关注用户服务系统与用户服务能力的匹配程度,并以特色资源确立特色服务,全面推进高校图书馆服务创新。

4 新常态背景下高校图书馆服务职能的延伸与拓展路径

新常态背景下高校图书馆只有积极转变服务理念,立足图书馆,探索服务职能拓展的新路径,才能真正实现从技术到服务的创新升级,真正适应高校图书馆建设的新常态。

4.1 构建完善的图书馆区域联盟体系(见图1)

图1 高校图书馆区域联盟服务体系

高校图书馆通过协作构建完善的区域联盟体系,能够实现区域资源共享,化解新常态下用户需求与图书馆供应不足之间的矛盾。通过不同成员馆之间的协同合作,采用联合采购图书资源、共同开展资源建设的方式,将有限的经费用于“刀刃”上,改变高校图书馆经费短缺的局面。联盟成员馆可利用信息技术构建移动信息服务平台,对成员馆的文献资源进行整合处理,发挥人才、资源互补的优势,并结合网络资源挖掘技术为用户提供个性化服务,以应对用户多样化的信息需求“常态”。图书馆联盟体系要设置健全的管理机构,制定统一的业务流程与协同服务标准,采用统一的数字服务平台进行信息服务与资源展示,并安排专人对各部门进行协调与管理。如:2009年,苏州大学图书馆联合苏州职业大学图书馆、常熟理工学院图书馆等多家高校图书馆,共同构建了苏州市高校图书馆协会。该协会通过协作完成数字资源采购、科研项目研究等工作,搭建了苏州高校图书馆数字服务平台,并定期开展区域图书馆联盟会议,达成了合作共赢的发展目标。

4.2 构建基于无线通信的自助服务体系

高校图书馆将无线通信技术与数字图书馆相结合,借助手机等普及率高的移动媒介延伸传统图书馆服务模式,为用户提供实时在线自助服务,从而促进高校图书馆有效拓展服务领域。高校图书馆可以利用RFID等无线终端设备,通过RFID中间件链接数字图书馆,在保障稳定性、安全性与兼容性的同时,维持数字图书馆的独立运行能力(见图2)。

图2 高校图书馆与无线终端设备链接的自助服务

高校图书馆可采用无线上网与短信推送相结合的方式,为移动终端用户提供自助信息服务[7];可利用手机短信服务功能,为用户定期推送新书通告、图书借阅提醒、参考咨询等自助服务。而用户可利用移动网络接入技术访问数字图书馆,自由查阅、下载海量资源;也可通过电信运营商提供的专用链接,实现与数字图书馆之间的自由信息传递,或链接图书馆期刊数据库获取特色服务,完全不受空间与时间限制。

4.3 探索阅读推广的长效发展机制

高校图书馆应结合校园文化建设与自身发展需求,探索阅读推广的长效发展机制,积极创新阅读推广营销策略,促进校园阅读、全面阅读的“常态化”发展。首先,高校图书馆应该加强馆员的自觉服务意识,将阅读推广作为体现社会服务价值的主体内容,设立专门的阅读推广机构,做到合理规划、积极筹划,保障各项阅读活动的有序开展。其次,加强对图书馆员的培养与选拔,从业务能力、知识结构等方面开展专业培训,为图书馆阅读推广活动的开展提供人力支持。最后,联合本地社区图书馆、公共图书馆以及其他信息机构,通过交流协作的方式向社会人士展示图书馆丰富的文化资源,提升读者的阅读兴趣。高校图书馆也可以在政府支持下,制定明确、合理的对外开放计划,让具有不同阅读兴趣的社会群体成为图书馆的忠实用户,促进图书馆书籍的流动与信息传播,营造良好的阅读推广氛围。

5 结语

近年来,我国高校图书馆的规模不断扩大,馆藏资源迅速增多,总体来看处于上升发展期,需要政府持续的资金支持才能维持稳定发展。在当前全球经济“新常态”背景下,图书馆事业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冲击,高校图书馆应该在做好本职工作的基础上,主动探索全新的社会服务模式,通过拓展服务职能来促进馆藏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提升馆员整体业务能力,进而真正适应并渡过“新常态”发展阶段,为精神文明建设做出更多贡献。

参考文献:

[1] 阮健英.我国粤、港、台三地公共图书馆读书会的比较研究[J].图书馆学研究,2015(20):69-74.

[2] 吴漂生,李斌.在校大学生手机阅读行为调查分析:以江西省高校为例[J].宜春学院学报,2015(10):114-117.

[3] 宋雅琳,伍华玲.文化自觉:高校图书馆文化育人的新向度[J].农业图书情报学刊,2014(5):127-129.

[4] 周秀玲.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高校图书馆文化建设[J].大学教育,2014(5):76-77.

[5] 张月群,俞海平,丁青.高校图书馆文化服务品牌建设策略[J].图书情报工作,2014(19):68-73.

[6] 李明,唐顺标.浅谈新时期高校图书馆文化建设与创新[J].赤子:中旬,2013(12):95-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