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体育教师学习计划

体育教师学习计划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体育教师学习计划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体育教师学习计划范文第1篇

关键词:技工院校;一体化;教学模式;分析

技工院校开展体育教学目标是为提升学生的身体素养,传授学生正确的体育锻炼方式,为实现这一教学目标,就要学生积极的学习体育,并让学生认识到健康是进行体育的关键。但由于当前的教育一体化集中在课程理论模式上,很多教学观念虽然被教师接受,但在教学进程中,局部的一体化教学模式不能从根本上解决人才培养的问题。技工学校主要为培养符合企业要求的合格人才,因而要结合学校、社会和构建要素,对其开展系统化分析,进而从整体上把握一体化体育课程教学。

一、体育教学一体化的意义

第一,体育教学一体化是作为体育课程的延伸而存在的教学新尝试,技工院校教师在教学时会有如此体会,单独的一堂课不能让学生的身体和体育素养得到深入发展,在教学活动中为让学生得到更多体育锻炼的机会,教师需要推行一体化教学理念,虽然,在一体化教学理念中体育课程的时间和形式无太多变化,但是课外体育活动能够固定给体育课堂提供更多实践和发展空间。第二,体育课程的一体化模式让教师给学提供更多实践机会,由于体育课程开展目标是将体育课程中学习到的知识全部应用到生活中,并且让学生获得更多的收益,不是要将学生局限在课堂范围内让学生进行体育学习和锻炼,是要在一体化教学实施活动结束后,让学生有更多的时间开展体育活动。借助于教师科学有效的引导,让学生将课堂中的各类知识广泛的应用在课外活动的方方面面,进而帮助学生自身发展。对于喜爱体育的学生而言他们之间可以相互影响,相互渗透,通过体育锻炼后,提升学生的整体体育意识。最后,体育课堂一体化教学模式推行中,为帮助学生提升教学质量,就要让学生多参与其他的课外体育课程实践活动,但是在活动中必然会碰见各类问题,并需将这些问题反馈给教师。反馈方式有两种,其一是学生自己将问题带回课堂,其二是教师在课堂教学活动中通过观察,给教学活动提供更多的帮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了解到教学的重点和难点,这样就能推进体育教学质量,带动教学效率。

二、体育一体化的实践方略

(一)创新改革教学内容

由于,传统的体育观将体育的生物价值属性看成是教学活动的中心,因而关于体育的解释更关注于生物学科知识,人们将关注点都集中在运动员的体能、技术等方面,因而当前体育培养更重物轻人,异化倾向变得日益严重,由此技工院校就要树立更为全面的价值观,要在体育教学活动开展的同时增设人文社会学科。比如,现在开设的《艺术修养》等相关人文类的课程,并且在教学活动开展的同时,给学生贯彻相关的人文理念,这也契合人文与科学相融合的教学理念形成,让学生不仅能完成体育训练要求,更能了解体育文化和体育知识,对提升学生整体素养有积极推动意义。

很多教师将体育看成是单纯的体力运动,其实体育在发展进程中更涉及到脑力训练,经常参与体育锻炼的学生反应和应变能力都比较强,但是由于学生将更多的关注点都集中在课外,所以性格比较活泼,不愿意按部就班的学习知识内容,导致技工院校学生普遍文化基础薄弱,尤其在开设体育理论课程时,学习目标不明确的状况时有发生,部分学生对于大篇幅的体育理论知识兴趣不大,甚至感觉学习这些书本内容对于实际的体育运动帮助不大,因而理论课程成为学生看小说或者睡觉的课程,由此引发出学习动力缺失、学习方法单一等状况。出现这些状况的真正原因是理论教师在选取体育理论课程内容时,以教学大纲为主,虽然这样做“中规中矩”能够适应教学需求,但是却受其限制,不能契合学生的运动特点,因而教学内容很单调。教师在选取运动训练教学内容的时候,要契合学生的体育学习特点,并契合大纲的规定要求,遵循“从简求实”、“深入浅出”的学习原则。例如,学校可以给学生提供去运动会所工作的经验,为了让学生能够适应该实习工作,学校要结合市场需要增设社区健身指导,运动评定或者运动保健等相关课程。

(二)通过体育社团提升学生兴趣

部分技工院校都有课外体育活动组织,这是契合学校体育开放理念设定的一个组织活动团体,体育社团的组建主要是让部分喜欢体育的学生有交流互动的平台。体育社团需要面向全体学生开放并且为不同专业之间的学生设置不同的体育运动项目,在体育教师的指引下,社团可以每周都组织相关活动,让社团成员积极参与社团活动,并在社团活动中让成员之间的关系更为密切,且充分利用学生的课余时间,让学生选择自己喜爱的项目,并且给学生足够的自主选择权利,这不但能让学生体会到体育课堂学习以外的知识,更能让学生感受到学习的快乐,学生更可以在教师的帮助下开展科学有效的体育活动,进而满足学生锻炼身体的要求。另外,由于体育社团具有群体性特征,可以帮助学生培养社团的观念和理念,现今很多学校为便于管理设置小型的体育社团,如篮球社团,且要定期举办比赛活动,学生可以通过社团活动公告体育课堂上的相关体育知识,让课内和课外的知识有机融合在一起,进而学生也能掌握更多的锻炼方法,使学生从疲惫的状态中解放出来,这对学生的身心健康有积极推动意义。

(三)讨论研究教学方法的开设

讨论研究教学法的开设则将关注点集中在“论”字上面,教师组织学生探究体育课堂教学方面的论点或者难点,并结合实践开展讨论教学活动,讨论的目的一方面是大家交流看法,另一方面是通过讨论寻求到解决办法。

例如,学生在练习羽毛球的时候,不能第一时间掌握好落球的位置,初期接球的时候,直接让膝盖垂直落地,这样不仅不利于方位的调整,而且还能因为地面的震动,让膝盖受伤,但是借助于讨论学生了解到,如若在运动时脚掌倾斜落地,那么膝盖不垂直下落就能有效的规避这一问题,学生在讨论中不但解决问题,而且还能有所收获。由此教师在设置问题的时候,需要选择学生继续要结合的问题,然后给学生充分的准备和思考空间,教师组织教学活动,让学生能够说出自己所想畅所欲言,在学习完成讨论以后,教师要针对学生的状况做总结,并且教师详细的阐明观点,以使学生能够全面、准确的把握知识,并且讨论过程中学生的分析、理解和逻辑能力等有不同程度的提升,更能借助讨论培养学生的领导、协调能力。

结语:体育课程一体化教学模式的推行,可以发挥出体育课程教学的优势性,在弥补体育课程活动时间不足的情况下,要通过课外活动与课内活动相结合的方式,帮助学生扩大自己的体育运动空间和运动时间,让学生有良好的体育意识。从另外一个角度探寻问题,教师的教学理念在此也会得到更新,教学质量得到提升的情况下。学生在课外活动中会受到得到教师的引导,教师在学生进入到学校以后开始进行督促,这也能在一定程度上提升教学效率。换而言之,一体化的教学理念可以为技工学校带来新的发展活力,所以是值得重视和推广的。

参考文献:

体育教师学习计划范文第2篇

[关键词]信息技术 大学英语 教学模式 教师角色

[中图分类号] H319;G645.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5)07-0059-02

引言

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网络信息技术不仅仅在人们的日常生活和工作中得到广泛的应用,也影响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在教育领域中更不例外,多媒体和网络的应用对英语教学的实施和发展都有着极大的促进作用。

一、基于信息技术的立体化大学英语教学模式概述

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让现代知识结构创新,学生的学习、教师的教学和应用都出现了极大的改变,也让过去单纯的课本教学、黑板板书、以知识灌输为主的教学不再能跟上时展变迁的步伐,并且也不能满足教育改革的要求。在信息技术的支持下,多媒体和网络等介质逐渐渗透到各大高校的教学中,从而也让高校的教育工作者们探寻出了基于信息技术的立体化大学英语教学模式。也就是以信息技术条件为前提,进行学生自主学习,课堂多媒体教学,并在教师适当的引导下所形成的一种新型大学英语教学模式。在该大学英语教学模式下,可以有效促进学生主动化和个性化的英语学习,也就是促进学生采取自主学习模式进行英语学习,进而缓解以往“班大师乏”的大学英语教学矛盾。同时,通过对多媒体和网络等信息技术的运用,实现应用性、文化性、理论性以及趣味性统一的英语教学,充分调动大学生英语学习的积极性和兴趣,进而突显出学生作为教学活动的主体,以及大学英语教师所扮演角色的改变。在该种大学英语教学模式下,不仅仅对以往的教学方法和手段进行了有效的改变和创新,还转变了以往英语教学中教师主导、单一进行英语知识教学的理念,重视培养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等。让教师在英语教学中不再是中心,不主宰整个英语教学课堂,而是作为大学生英语学习的咨询者,作为帮助学生解决困难、问题的促进者和引导者,作为大学生英语自主学习活动的组织者,作为为大学生英语学习提供资料的信息源,作为英语课程教学的设计者,以及对大学生进行英语学习评价的评估者。

二、大学英语教师作为学生引导者的角色分析

在基于信息技术的立体化大学英语教学模式的实施下,学生的学习观念发生了转变,学习方式发生了转变,从以往的听教师进行英语知识的讲授逐渐转变为现在的自主学习。因此,教师所需要发挥的作用以及所扮演的角色也随之发生了变化,英语教师应该放下所谓的架子,加强和学生之间的沟通交流,进而成为大学生英语自主学习中的引导者和促进者。教师配合大学生的英语自主学习,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1)需要为学生提供心理、情感以及社会上的帮助和支持,这也就是要求英语教师需要培养大学生的个人心理素质,例如学习的毅力、耐力,或者是积极、豁达的心理等。积极引导学生保持英语学习的主动性,例如对学生义务承担的激励,帮助学生克服对英语存有的畏难和恐惧心理,进而加强学生学习英语的信心和兴趣。而且英语教师还可以通过引导学生解决英语学习过程中的疑难问题,有效改变学生对英语的不积极看法,宣传自主学习对大学英语学习的积极作用等方式,促进大学生自主学习意识的形成。(2)教师还应该给予学生自主英语学习方法的支持,这样才能让学生更好地开展自主学习。例如教师可以采用微视频,将课堂教学内容的重难点展现出来,然后让学生根据视频中的要求和步骤,由浅入深地有序进行自主学习,进而提高学生的英语学习效率。

三、大学英语教师作为学生咨询者的角色分析

学生在英语学习过程中,难免会遇到这样那样的问题以及存在一些困惑,为了能够将这些问题和困惑弄明白,通常还是需要找英语教师帮助,也就是直接向教师咨询。这样能够减少问题解决过程中所花费的时间,并且还能够防止走入误区等,因此在信息技术立体化大学英语教学模式中,教师所担任的咨询者角色还是一直会存在的。在学生的英语自主学习过程中,教师能够在接受学生咨询的时候提出一些相应有针对性的措施引导学生正确树立英语学习意识,为学生提供问题的处理方法以及相关建议,这样就能够帮助学生进行英语知识的学习、掌握和应用。而且在这种大学英语教学模式下,计算机管理软件已被纳入英语教学管理中,学生能够通过网络进行英语自主化、个性化的听说读写译训练。这就要求大学英语教师及时更新和提高自身的专业知识、已有的知识结构以及教学方法,并且还应熟练掌握、灵活运用信息技术来为大学英语教学提供更好的服务。那么就需要大学英语教师的教学理念及时更新,学生在咨询的过程中,教师要能够将这样的先进理念渗透下去,进而在帮助学生解决问题的同时,提高学生的英语自主学习意识。虽然在该种大学英语教学模式下,初期教师的工作量会比传统的英语教学模式要多一些,课后还要进行学习管理和完成指导任务,并且会遇见一些信息技术方面的难题。但只要教师帮助学生转变学习理念,让该种模式下学生的学习能够满足于自我实现以及个性化的需求,也能体现出教师作为咨询者的角色,并且还能提高教学质量和学生的学习效率,很大程度上不会出现以往教学中教师喊破喉咙,学生的学习效率也得不到提高的现象。

四、大学英语教师作为学生学习活动组织者的角色分析

在基于信息技术立体化的大学英语教学模式中,教师不再是以往教学模式中担任主宰者的角色,而是作为学生学习活动过程中的组织者,起到一种辅导和指导的作用,也更加体现了“学生才是教学活动的主体”这一理念。同时,学生在英语学习中自主学习才是教学过程中具有关键性作用的一种策略。而且为了能够充分调动学生英语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教师就需要将自身所担任的组织者和课程设计者角色扮演好。教师在组织学生开展自主学习以及课程设置的过程中,需要结合学生的实际英语学习状况、成绩以及兴趣情况,立足于大学英语教学大纲,为学生各个阶段的英语学习制定并提供符合其个性的有效学习目标、方针和规划。通过组织一些例如可以锻炼学生口语的英语演讲比赛,训练学生听、说和英语知识应用的课堂模拟谈判等,可以有效帮助学生英语学习能力提高。同时,教师这一组织者的角色还能够在学生课外英语学习中得到体现,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参加课堂活动和各种英语比赛,也可以和学生一起参与活动中。比如在大学英语协会中就会有教师参与的活动,这样教师既作为活动的组织者,还作为参与者,促进师生之间的交流互动,进而增强学生英语学习的兴趣和动力。而且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多媒体和网络等的作用越来越显著,因此在该模式下,教师可以通过网络来获取大量的教学内容和材料。然后再将这些资料制作成丰富精彩且有趣的PPT课件,并且在创设教学情境的时候也可以适当添加一些与教学相关的视频和音频等,让教学更加丰富有趣。这样就能避免教师在教学中将大量的知识直接灌输给学生,阻碍学生进行所学英语知识的吸收和掌握。因此,作为英语课程的设计者,教师还可以促使学生在课堂学习中更加集中注意力和精力,提高教学和学习效率。

五、大学英语教师作为学生学习评估者的角色分析

在该教学模式下,大学英语教师作为评估者对学生学习进行评价也是一个重要的环节。因为在该环节中,教师既能够获得教学效果和学生学习情况的反馈信息,进而调整优化教学管理,是保证英语教学质量的重要依据,同时也是帮助学生调整和改进学习策略和学习方法的有效手段,从而促进学生学习效率的提高。因此,在该模式下,教师作为评估者还需要鼓励学生进行自我评价,让其逐渐形成自我发现问题并及时解决问题的习惯。此外,教师的评估者身份还有助于以上所述引导者、咨询者、组织者和设计者的扮演。

结束语

在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推动下,基于信息技术的立体化大学英语教学模式已经被广大教育者们探索出来并实行了,这不仅仅对以往大学英语教学的方法和手段进行了改变,还影响并改变了大学英语教师在教学中的角色定位,也正是教师所扮演角色的转变,更加促进了大学英语教学的改革以及学生自主学习意识的增强。

[ 参 考 文 献 ]

[1] 党争胜.信息技术与大学英语教学整合及其立体化整合模式构建浅议――基于监控理论及孔子学习观的视点[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09(2):80-83.

[2] 杨东杰.基于信息技术的立体化大学英语教学模式下教师角色的分析[J].疯狂英语(教师版),2009(6):4-7.

[3] 许利.基于信息技术立体化大学英语教师角色分析[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0(17):152.

体育教师学习计划范文第3篇

实践证明,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优化体育室内课堂教学的第一步也是最重要的一步,那就是要激发学生对所学材料的兴趣,使原本枯燥的理论知识更具体、生动、形象。电教手段在这方面就有着独特的功能,它能把抽象的语言文字所描述的具体事物用形、声、色相结合的方法,使事物化抽象为具体,变枯燥为生动,富于感染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在兴趣盎然的情境中去学习,去接受知识。

根据小学生的心理特征和思维特点,我们要善于运用现代化教学媒体,优化教学过程。小学生的形象思维非常丰富,善于模仿,好奇心强,在吃透教材的前提下,利用多媒体能直观、具体、解图、助教、寓教于乐的特点,创设一个好的环境,让学生在观看中理解和学习,达到在乐中教,在乐中学,更多地培养学生想象思维的发展,挖掘学生的创新精神。使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在最大限度上得到激发,使学生的学习变得轻松愉快。

体育教学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要学生学会和掌握体育课的基本知识、技术、技能,然而,技术、技能的形成有一个过程。从运动生理的角度来讲,运动技能的形成就是一系列运动条件反射的建立过程。也就是通过多种感知,即视觉、听觉与运动知觉发生联系,在各种器官互相作用下,根据动作出现的顺序和时空关系建立起一连串的运动条件反射,而视觉感知,又是体育教学手段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体育教师在体育教学中就广泛地运用动作示范进行教学,使学生能利用各种感官,获得生动的表象,形成全面而深刻的感知认识。这就加快了对技术、技能的掌握。

然而,光是通过教师的讲解与示范,不能满足学生的要求,示范的成功与失败,动作难度的影响与限制等等,都不能较清晰、完整地展现在学生面前(尤其是不能定格的空中动作等)。为此,把体育课的内容与多媒体相结合,把教学内容生动、形象地放映在学生面前,这样就增加了感官刺激,如图像、色彩等,将输出的信息化静为动,化抽象为形象,使复杂的动作过程简单、具体化,使学生通过多种感官去品味动作,体现动作的结构严谨性,激发学生学习的求知欲望,本能的产生学习兴趣,自主的参与学习,比如学生在学习蹲踞式跳远的技术动作时,我不是把学生带到操场,而是先在教室里观看录像,并提出要求,让学生带着问题从整体上看,对蹲踞式跳远有一个大致的较为规范的完整印象,然后再运用重放、定格等手段,关键点拨,指出要领,使学生能直接看到蹲踞式跳远的各个分解动作、要求。接着,再看助跑、起跳、腾空、落地的全过程,使学生对动作结构有一个明确的感知,然后让学生观看起跳时的着地、退让和蹬伸,腾空后起跳腿逐渐向摆动腿靠拢,然后两腿一起上举,使膝接近胸部,落地前,大腿上抬,接着小腿前伸,同时两臂向前,腿、臂动作协调的动画片,使学生对全套动作有深刻的视觉和听觉体会。最后到操场上,教师指导、示范,实地操作。较轻松地解决了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问题。学生通过这种形式的学习,不仅过程看得真切,要求听得明白,而且层次清晰,便于全面理解、容易掌握各种动作之间的衔接,其教学效果明显提高。

体育教师学习计划范文第4篇

一.目前酒店管理专业教学存在的问题

当今,很多的职业院校酒店管理专业将其一体化教学中的实践教学分为三个环节:第一环节是校内实训,第二环节是认知实习,第三环节是毕业实习。根据以往的实习效果调查结果,不难发现,这种教学模式存在以下问题:

(一)校内实训室建设极大制约着实训效果

职业院校酒店管理专业的很大部分专业性课程培养目标的实现,是靠校内实训室的训练。所以,校内实训室状况的优劣,将直接地影响到实训效果的好坏。在一些师资力量薄弱,基础设施不完善的学校,实训室不但数量少,而且设施不齐全,普遍存在实训设备落后等突出现象。而酒店行业,发展十分迅速,因一部分学校由于经济落后的原因,导致设施与设备得不到及时更新,进而限制了学生的操作技能水平,适应不了现代酒店行业的发展需求。

(二)认知实习存在形式主义,效果不大

很多职业院校酒店管理专业,将其认知实习通常安排在第一学期,预定的实习时间大致为1~2周,且实习的参与方式,往往是去酒店进行现场参观。而采用这种实习方式的原因,其一是由于在这个时期,大部分学生没有学习过酒店服务和酒店管理等相关的专业课程,非但不能上岗实习,甚至在一定程度上,给酒店的正常管理带来负担。其二是由于实习时间比较短,在1~2周时间段里,实习生不能够给酒店带来效益。所以,酒店方面很不情愿接收这一类实习生,更别说对实习生进行培训。甚至很多学校把1-2周的实习时间大大缩短,仅用1天的时间去参观酒店,过程如走马观花一般,学生的收获自然不多。

(三)毕业实习时间安排不合理,影响实习效果

其一,职业院校酒店管理专业通常把毕业实习的时间,安排在最后一个学期里,从2月份到6月份这一时间段,但在这段时间里,酒店经营往往都处于淡季阶段,很多实习生到了酒店后发现没有过多的工作可做,致使在对客服务能力的锻炼上,得不到进步;酒店的经营旺季一般是在冬季,这时候酒店需要大量人手,而学生又因期末考试的原因,往往都不会进入酒店去实习。其二,学生们往往都会在最后一个学期积极寻找工作,很多学生因为四处奔波,而没有心情好好实习,频频请假,影响到了实习单位的正常工作秩序。其三,学生在几个月的毕业实习过程中,发现了自身的些许不足,需要更进一步的学习,而一旦实习期满,就面临着毕业,没有更多的时间继续在课堂上学习,也不利于毕业生素质的提高。

(四)学生实习的积极性不高

学生在实习中,表现的积极性不高,通常是来自两个方面的原因:(1)学生及家长不能够正确地认识实习。一部分学生和家长,对职业院校教育的培养目标以及培养方式理解还不够,把实习不当回事,有些还顽固地说,实习就是帮学校打工。也有这么些许学生,因为家庭条件好,从小被宠惯了,非常抵触去酒店实习。甚至有些家长,因为过分宠爱孩子,非但没有对孩子进行正确的心理疏导,相反给孩子提供掩护,给孩子出头,并以多种借口向学校请假,来让孩子躲避实习。结果就是,一部分学生根本就没有参加实习实践,一部分学生因故中断实习时段,一部分学生在频繁的假期里,坚持到实习期满。如此实习,效果一想便知。(2)校方与实习基地较大的目的差距,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学生实习的积极性。学校希望,学生通过实习,就能全面地掌握酒店管理和服务方面的知识,因而,学校希望酒店,能为实习生提供适当的岗位,能让学生更全面地熟悉酒店各部门的工作,且能够很好地锻炼学生在管理方面的能力。与学校不同,酒店因功利的原因,接受实习生的目的很简单,往往出于两种考虑:第一,实习生是比较廉价的劳动力,素质相对较高,而雇佣成本,有时候甚至比临时工还要低廉;第二,校企合作,在名义上增加了企业的美誉与知名度。学校和酒店的目的,着实有很大的差距。实际上,实习生在酒店往往得不到合适的岗位锻炼,通常酒店让学生做的是体力劳动而非管理锻炼。最后,学校不得不放弃自己的实习目的,以此方式来实现双方的合作,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实习的积极性。

二.基于一体化教学模式下的酒店管理专业教学措施

(一)加大校内实训室的投入

实训设施设备在一定程度上,关系着毕业生的素质高低。所以,学校应该投入一定量的资金,进行实训室的相关建设。学校不但要建立起适合专业课程需要的实训室,还要预测酒店业的发展趋势,不断地更新和完善实训室的设施设备。当然,有条件的学校,也可建立起校内实训酒店,亦可对校外开放,不但能够获得一定的经济效益,也方便了学生实训以及实习。

(二)提高校内实训室的使用率,增加专业实习

一部分院校的实训室,仅仅在上专业课时才对学生开放,一年总共开放的次数不多,使学校现成的实训室利用率变得很低,大大的浪费了教学资源。校方应根据实际情况,制定出最为合适的实训室开放制度,在专业课时间需要对学生开放,在课余必要的时候,也可以在合理的时间安排开放,让学生进行巩固技能训练。

同时,认知实习太过匆忙,毕业实习时间搭配又不协调,因此,三年制酒店管理专业应该考虑,在其他学期增加相应的专业实习活动。认知实习首先是了解未来的工作环境状况;专业实习通常是学以致用,学生经过酒店实习,正确地找出自身不足以及以后的奋斗方向,做到有的放矢。毕业实习往往是在实习实践中,检验所学到的管理理论知识,并且和就业挂钩。这种“学――工――学――工”相互交替的实践教学模式,将会比以往的“2+1”教学模式,在提高毕业生的素质方面更有效。

(三)做好实习前的思想动员工作,进一步密切校企合作

实习前,应该由校领导进行动员大会,充分地说明实习的重要性,让学生和家长,能够从思想上转变过来,正确地认识实习和接受实习,并以积极的姿态参与实习中来。还可以用学分等成绩评估制度,来管束学生,保证完成实习实践。同时,职业院校想要获得长久的发展,离不开和企业进行的密切合作。校企合作应本着互利双赢的原则,在必要时,学校要恰时地援助酒店度过特殊时期。例如,在酒店因接待、进行某一重大活动亟需人手时,学校可以适当调整好教学进度,来给予酒店以必要的帮助。酒店也要注重和学校合作,重视实习生的培训与管理,将一些实习生安排到合适的岗位实习。

三.基于一体化教学模式下的酒店管理专业教学效果

体育教师学习计划范文第5篇

关键词:胶体;分散系;教材比较;文献统计

胶体是高中化学必修模块中的重要课题,多数中学教师经常选择该课题来实施学生科学探究活动,并已设计和实践出一些较好的课例,但在具体教学策略、情境设计等方面研究较多,缺乏对存在的教学问题进行必要的剖析反思,导致较难有针对性地提高教学效果。因此,针对胶体教学内容确立教学问题并寻求解决途径,对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具有重要意义。基于此,本文通过探讨胶体的教学研究现状、确立胶体的教学问题、提供胶体教学改进和优化的建议,以期为一线教师进行备课研究及课堂教学提供参考意见。

一、基于文献统计分析“胶体”教学

钻研教学案例是开展文献研究过程中的重要环节。在中国知网CNKI上以“胶体”“分散系”等为关键词搜索到20篇近期较有代表性的教学论文[1-20],包括教学设计的文本资料和教学现场的文字实录,能够呈现具体、典型且含真实问题情境的实际教学过程。在反复通读文献后,从知识呈现顺序、问题情境设置、学生活动和教学例证素材等方面对教学案例进行深入分析,发现其中存在的差异与不足,分析确立“胶体”的教学问题。

从知识呈现顺序的角度分析,在20份教学案例中,有16份案例(占80%)教师采取了演绎方法:介绍分散系概念及分类从分散质粒径比较胶体、溶液、浊液制备Fe(OH)3胶体丁达尔效应及其原理胶体的其他性质及应用,引导学生基于分类思想来研究物质的性质及变化原因;有4份(占20%)采取了归纳方法:先从胶体、溶液、浊液的形成过程归纳分散系的概念从分散质粒径分析丁达尔效应的原理从生活实例归纳出胶体相关性质从具体物质归纳出分散系的9种分类及依据。由此可看出两种取向的教学观:①强调分散系的分类、胶体的概念、性质及应用等具体知识的教学观;②强调从分类角度研究物质性质等学科思想方法的教学观,强调胶体与分散系的关系,落实分类观、变化观和微粒观。

从问题情境与学生活动的角度分析,20份案例呈现如下特点:①当给出生活中胶体、溶液、浊液相关实例和分散质粒径范围后,教师往往会提出:这三者分别是什么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中呢?这三者的稳定性如何?能否采用过滤方法区分胶体和溶液?这类问题,让学生从本质上理解三者性质差异是由于分散质粒径不同引起的;②教师一般还会基于实验情境组织教学过程:探究FeCl3固体分别分散在冷水、沸水和NaOH溶液中的现象差异,如何解释胶体的丁达尔效应,渗析法分离胶体和溶液的原理是什么,进而让学生按分散质粒径大小对分散系进行分类,认识到聚集状态对物质性质的影响;③教师也会基于生活情境设计问题,要求学生利用胶体相关知识解释自然现象或生活生产问题,如解释卤水点豆腐、胶体净水、FeCl3稀溶液止血、河海交接处三角洲的形成等,让学生在真实问题情境中理解胶体的组成、性质及用途间的联系。但关于胶体聚沉、渗析、电泳现象的教学深度不一,其教学要求是什么,值得进一步探讨。

从教学例证素材角度来看,按照教学环节进行分析:①导入环节:有15份案例选择复习溶液和浊液知识(以盐水、泥水为例)作为导入,引出分散系的概念和分类,在给出分散质粒径范围后导出胶体概念;有3份案例选择列举生活中常见分散系实例,并从分散质、分散剂状态对分散系进行归类和举例,重点以液态分散剂为例导出胶体概念;有1份案例选择纳米材料导入,基于纳米尺度引出胶体概念;有1份案例选择由丁达尔效应的发现史引出胶体概念;②实验探究环节:有16份案例选择“制备Fe(OH)3胶体”的探究活动来讲授胶体的丁达尔效应;有3份案例选择“NaCl固体在酒精中分散”的探究实验来讲授胶体的形成与本质;有1份案例选择“提纯混有NaCl杂质的淀粉胶体”的探究活动来讲授胶体的形成条件、丁达尔效应及渗析现象;③课堂小结环节:有14份案例选择“胶体的应用”结尾,引导学生运用化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相关问题;有2份案例选择“溶液、胶体、浊液的联系及转化”做结尾,升华分类观、变化观的学科思想;有4份案例选择“纳米材料”等学科前沿资讯做结尾。综观20份教学案例,教师选择不同的例证素材,重点讲授胶体的制备及利用丁达尔效应鉴别溶液与胶体,但可能让学生在初学阶段建立起“胶体的本质是有丁达尔效应”的迷思概念,而未能认识胶体的本质;如何选取教学例证素材促进学生认知发展,值得进一步探讨。

通过从不同角度对文献案例的分析,现有教学中具有差异性的方面往往存在一定的教学问题。如通过知识呈现顺序角度可确立“胶体知识教学过程如何落实分类观、变化观等学科思想”;通过问题情境及学生活动角度可确定“胶体聚沉、电泳、渗析现象的教学要求是什么”;通过教学素材例证角度可确立“选择怎样的例证更有利于学生理解胶体的本质”。

二、基于教材比较分析“胶体”教学

教材是教师备课研究和教学实践的重要依据。通过比较我国现有的三套高中化学教科书必修模块中“胶体”在内容选取和组织呈现上的差异,分析确立胶体教学的相关问题。

哪谌莩氏中问嚼纯矗人教版先阐释分散系的定义及分类,再以液态分散系为例,按分散质粒径大小将分散系分为溶液、胶体和浊液,并通过“科学探究”探讨胶体的丁达尔效应及形成原因,最后通过“科学视野”拓展介绍胶体的电泳、聚沉现象;鲁科版通过“联想・质疑”中呈现的丁达尔现象引出分散系、胶体的概念,并阐释胶体的丁达尔效应、电泳和聚沉现象,最后通过“知识点击”介绍胶体与渗析;苏教版通过举例直接给出分散系、胶体的概念,通过“活动与探究”介绍胶体的净水功能,最后通过“资料卡”简单描述胶体的应用。可见三套教材:①都强调分散系的概念及分类,但介绍丁达尔效应所选用的例证素材不同,人教版和苏教版都通过比较光束通过CuSO4溶液与Fe(OH)3胶体时的现象差异引出鉴别方法,鲁科版通过比较光束通过盐酸、Fe(OH)3胶体和AgI胶体时的现象引出丁达尔现象;②胶体的电泳、聚沉和渗析的教学要求不一:鲁科版中胶体的丁达尔效应、电泳和聚沉现象以主体知识形式呈现,渗析则作为拓展了解;人教版通过实验探究Fe(OH)3胶体的制备,并介绍胶体的聚沉、电泳现象及应用;而苏教版仅以资料卡形式介绍胶体的应用,如表1所示。

结合表2分析,胶体知识呈现差异主要体现在:①导入部分引入胶体概念所用的逻辑顺序不同,人教版和苏教版注重与初中已学的溶液、浊液对比,鲁科版偏向于从生活中的丁达尔效应引入胶体概念;②教学内容选择上,三个版本教材都有Fe(OH)3胶体制备与性质实验,渗透丁达尔效应与胶体粒径、表面积特点,但鲁科版深度研究了胶体的聚沉与渗析;③应用拓展部分,三个版本教材都介绍胶体在日常生活、纳米材料和医药领域的应用,注重STSE(科学-技术-社会-环境)理念的渗透,其中鲁科版更突出学生动手探究活动。

再从胶体、丁达尔效应、胶体制备和例证素材四方面对三套教材的差异进行具体分析。

(一)介绍“胶体”所选取的内容

苏教版仅介绍了胶体概念,通过“活动与探究”栏目中实验1介绍用激光笔鉴别胶体和溶液的方法,未阐释其原理是丁达尔效应;实验2介绍Fe(OH)3胶体的净水功能,但未提及胶体的电泳、聚沉、渗析等现象;而人教版和鲁科版则较详细地介绍了“胶体”的组成、性质和应用,这是因为胶体作为一类重要的混合物,因其具有特殊性质在生产生活中广泛应用,且促使学生把研究物质世界的视角从纯净物转向混合物。

(二)介绍“丁达尔效应”所选取的例证素材

苏教版并未出现“丁达尔效应”概念,但提及用激光笔鉴别CuSO4溶液和Fe(OH)3胶体的实验;人教版阐释了激光笔照射CuSO4溶液和Fe(OH)3胶体的现象差异及其原理,从现象产生原理的角度定义丁达尔效应;鲁科版呈现可见光束照射盐酸、Fe(OH)3胶体的现象差异,从直观实验现象的角度定义丁达尔效应,选择无色溶液(盐酸)还可避免出现CuSO4溶液因呈蓝色会吸收可见光导致未出现“光亮通路”的现象偏差。在实际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学生认知水平选择恰当定义方式进行“丁达尔效应”的教学:学生通过物理课程的学习,已对光的散射原理有一定了解,则可采用人教版中“原理式”的定义,否则宜采用鲁科版中“现象式”的定义;教师在“丁达尔效应”的例证素材上建议将蓝色CuSO4溶液换成蓝色及绿色以外的溶液,以遵循科学研究的严谨性和规范性。

(三)介绍“Fe(OH)3胶体制备”的内容

苏教版中并没有介绍Fe(OH)3胶体的制备方法,人教版中将“Fe(OH)3胶体的制备”编排在胶体与溶液、浊液性质对比的实验之后,体现了基于“制备-结构-性质-用途”学科思想研究物质的思路。而鲁科版中,则将胶体制备的内容编排在练习题中,强调知识应用与学科思维能力的培养,如表3所示。

(四) 阐释“胶体的应用”所选取的例证素材

苏教版多数是介绍胶体在国防科技、医药制备、工业生产上的应用情况,除了胶体净水功能这一案例,其他例证素材与日常生活的联系不紧密;而人教版和鲁科版选取的例证素材相对而言比较贴近学生已有的生活经历和体验,如豆浆、牛奶、果冻、洗涤剂、制备豆腐、制造墨水等,让学生感受到化学与生活生产的联系,学会从学科角度出发运用化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化学问题,如表4所示。

三、 教学建议

(一)把握“胶体的性质及应用”相关内容的教学要求及深广度

对胶体课题教学问题的分析,既要通过理论层面的探讨,如胶体知识对学生认知发展的功能与价值、胶体化学在学科前沿发展中的地位与作用等;又要从实践出发探索利于学生理解胶体本质的教学设计及活动实施。20份文献和3套教材中胶体教学内容的广度和深度都不同,如何落实教学要求是值得教师关注的教学问题之一。《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实验)》 [21]中提到“能根据物质的组成和性质对物质进行分类;知道胶体是一种常见的分散系;实验:氢氧化铁胶体的制备;实验:铝盐和铁盐的净水作用”,从知识与技能的角度分析,学生仅需知道丁达尔效应,但为了后续学习盐类水解,学生也需了解胶体的介稳性,而聚沉、电泳则不做要求。因此,教学应该参考课程标准对学生的认知水平的要求,准确地把握胶体教学的深广度及教学要求。

(二)选取“胶体的性质及应用”相关内容的教学例证素材及探究活动

胶体由于具有特殊的性质,在生产和生活中有广泛的应用。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可以选择一些与学生日常生活联系紧密的例证素材引导学生从学科视角解决日常生活中的问题,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化学本质。教师应对实验进行必要的加工和拓展,充分发掘实验的探究内涵,通过具有一定梯度和内在逻辑的问题组,将实验内容或思考问题设计成教学活动,开展学生讨论、分组辩论赛等形式的活动,在活动中启发学生思考,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方式,发展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参考文献:

[1]李继良,桑寿德,谭宇鹏. “课程即资源活化”理念下的课堂教学――以“分散系及其分类”教学为例[J]. 化学教育,2014(1):18-21.

[2]李发顺.实验对化学概念学习的促进作用――以“胶体”教学为例[J].化学教育,2013(10):33-35.

[3]江敏.让学生体验与自然的交流――从“胶体”的教学实践谈对学科教学的思考(下)[J].中学化学教学参考,2013(9):1,5-8.

[4]江敏.让学生体验与自然的交流――从“胶体”的教学实践谈对学科教学的思考(上)[J].中学化学教学参考,2013(8):1,5-8.

[5]左京平,贺珊珊.挖掘实验功能促进化学基本观念形成――以“分散系及其分类”教学为例[J].教学仪器与实验,2013(3):5-8.

[6]蒋新芳.探析分散系的丁达尔效应[J]. 化学教学,2013(3):58-59.

[7]张兴前.“分散系及其分类”的探究性教学设计[J].新课程(下),2013(2):26-27.

[8]严国建.“物质的分类――胶体”教学片段赏析[J].内蒙古教育(职教版),2012(12):37.

[9]保志明.理性思维帮助形成基本观念――“分散系及其分类”的教学与思考[J]. 中学化学教学参考,2012(4):10-12.

[10]赵秀美.多媒体辅助探究性化学教学的实践――“分散系及其分类”教学案例[J].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12(2):52-54.

[11]吴晓红,张建琴.“分散系及其分类”情景教学设计课例[J].科教导刊(上旬刊),2011(10):80-81.

[12]白云文.“胶体”教学设计[J]. 新课程研究(上旬刊),2011(10):31-32.

[13]志信.对“红光照射硫酸铜溶液和氢氧化铁胶体实验”的探究[J]. 化学教育,2010(7):76-77.

[14]贺京.“物质的分类――胶体”教学设计[J].新课程(教师),2010(2):79.

[15]何彩霞.在把握化学概念本质中促进学科观念建构――“分散系及其分类”单元教学的思考[J].北京教育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3):62-65.

[16]马云云.人教版必修1 “分散系及其分类”教学设计及反思[J]. 中学化学教学参考,2009(7):39-42.

[17]彭伟桥.胶体本质的探究性教学设计[J].化学教学,2009(1):42-44.

[18]张莉娜. 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认识分散系及其分类[J]. 北京教育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1):42-45.

[19]陈寅.“胶体”教学设计[J].化学教学,2007(5):45-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