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推进城乡统筹发展

推进城乡统筹发展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推进城乡统筹发展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推进城乡统筹发展

推进城乡统筹发展范文第1篇

第一,统筹城乡生产力布局,在研究和配置生产力时,把城市和农村放在国民经济这个大盘子里一同进行考虑,打通城乡生产要素合理流动的市场渠道,促进农村的劳动力、土地等生产要素和城市的人才、资本和技术等生产要素双向流动和有效组合。

第二,统筹城乡产业结构,使城市的产业布局与农村二三产业的发展合理分工,形成紧密的产业互动链条,由城市二三产业带动农村二三产业,由农村二三产业的发展,推动城市产业层次的提升。

第三,统筹城乡居民就业,把农民就业的着眼点从农村内部转移从就近转移转向跨区域、城乡间的大范围转移,把转移渠道从单纯的农村二三产业拓宽到整个城乡二三产业,把转移方式从单纯自发的分散式转移转向有组织的、集群式转移。

第四,统筹城乡投入,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和财政支出结构,对农村发展给予更多的财力支持,调整农村税赋政策,在农村税费改革的基础上,分区域、分阶段取消农业税。

第五,统筹城乡社会事业,实行统一的社会保障政策,推动农村教育、卫生、文化等社会事业的发展,最大限度地缩小城乡之间社会事业发展方面的差距。

推进城乡统筹发展范文第2篇

关键词:城市转型 统筹城乡发展 城乡一体化

中图分类号:TU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3)01(b)-0216-01

淮北市是一个由单一的煤炭城市,逐步发展为以煤炭、电力、纺织、酿酒为主,多行业共同协调发展的能源基地,是皖东北地区和陇海—兰新经济带重要的工业城市。

近年来,淮北市坚持把统筹城乡发展改革作为强大动力,在积极推进城乡基础设施建设、城乡公共服务、城乡就业和社会保障、城乡基层组织建设一体化方面进行了开创性的探索,取得了明显成效,城乡融合发展的势头越来越好。然而淮北市经济结构调整、城市转型发展刚刚起步,土地和资金供需矛盾突出,统筹城乡改革发展亟待突破。

针对在城乡发展中的种种问题,淮北市展开积极探索。

1 高起点规划引领城市发展

强化规划的龙头地位和刚性约束力,统筹城乡发展必须有超前的总体规划、重大专项规划和控制性详细规划,要从国家生态城市、卫生城市、园林城市等高标准、高水平出发,规划设计城市的建设布局。

按照城乡一体化和新农村建设的新形势、新要求,修编和完善城乡一体化规划纲要、空间布局规划及乡镇总体规划;编制完成重点镇镇区控制性详细规划;结合当地实际,尊重农民意愿,按照利于农民生产生活的原则,突出“皖北江南、文明淮北”特色,编制或修编完成新农村建设示范点详细规划。

2 统筹城乡发展,积极推进城镇化

在城镇化的进程中实现城乡统筹,实现人口、劳动力在城乡经济、社会结构的转移和调整,促进和加快城市的发展步伐。着力拓展城市发展空间,鼓励全民创业,积极发展县域经济,扩大县域规模。

在统筹城乡发展进程中,立足做好农业、工业、流通三篇文章,促进农业用地向规模经营集中、工业企业向规划区集中、商贸流通向园区集中、农民居住向城镇和新型社区集中,实现了资源优化配置、产业集聚和效益最大化,激发出前所未有的蓬勃活力。

3 推进户籍制度改革,破解土地制约

破除城乡分割的体制,加快建立健全统筹城乡协调发展的体制机制,积极推进户籍、就业、社会保障等制度的配套改革,实行城乡统一的以实际居住地登记的户籍制度和城乡平等的就业制度,健全城乡统一的生产要素市场,实现城乡资源共享和生产要素的优化配置。加快建立农村土地经营承包权流转制度和承包地、宅基地使用权抵押制度,增加农民进城创业的原始资本。

积极探索在城市规划区内,以“农民集资建房+政府补贴”的运作模式建设农村新型社区,节约集约的农村集体建设用地办理转用手续后,通过公开拍卖,获得的土地收益返还用于补偿农民集资建房。鼓励濉溪县结合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探索建立农村集体建设用地交易平台,逐步破解园区建设和新型城镇化发展的土地瓶颈制约。

4 着力拓展城市发展空间

在集约节约利用土地的同时,加快城市向周边延伸,拉大城市骨架。通过各种类型的经济开发区、工业集中区、特色产业园区、高新技术园区、文化科技城等建设,通过引进和建设大项目,使之成为中心城市持续发展的新空间、区域经济的新增长极和现代服务业的新集聚区。

加快城市“东进、西延、南扩”,实现相山组团与濉溪组团、烈山组团基础设施共建共享,拓展城市发展空间。加大市域南部开发力度,壮大百善、临涣区域副中心,打造段园、石台、南坪、五沟特色重点镇,优化城市空间布局。

加快东部新区开发建设,“十二五”末,东部新区建成区面积达到35平方公里,人口达到37万人。

5 统筹城乡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城市承载能力

加快发展覆盖城乡的社会事业,促进公共设施向农村延伸,公共服务向农村覆盖,构建城乡一体的公共服务体系,逐步实现城乡社会统筹管理和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加快城乡一体化发展步伐,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在城乡规划、产业布局、基础设施建设、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一体化方面取得突破逐步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新格局。

扎实开展城乡一体化综合配套改革试点,加快集中居住区建设,在全省率先形成城乡一体化发展格局。大力发展现代农业,调整农业结构,提升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多渠道增加农民收入。

6 发展成果城乡共享,保障和改善民生,加强社会建设,推进和谐发展

大力推动全民创业、自主创业,创造条件增加群众财产性收入和工资性收入。加强职业培训,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完善就业援助制度,完善城乡社会保障和社会救助体系,健全城镇职工和居民养老保险制度,实现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和城乡社会救助全覆盖。加大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力度,加快棚户区改造,发展公共租赁房,增加中低收入者住房供给。

7 加速推动美好乡村建设

围绕“生态宜居村庄美、兴业富民生活美、文明和谐乡风美”的建设目标,出台《淮北市推进美好乡村建设实施意见》,组织县区编制规划和实施方案,进一步修订完善村庄布点规划,加快编制美好乡村建设规划。

立足自然生态资源,在充分尊重民意的基础上,以创绿色小康村、创文明生态村、创清洁示范村、创移风易俗村的“四创”活动为中心,因地制宜开展旧村改造,建设美好新农村,积极推进烈山区榴园村、矿山集东山、高岳办刘楼村、百善镇道口村等为代表的一批旧村改造型新农村建设项目。

整合涉农资金,加大统筹力度,切实发挥好美好乡村建设资金的拉动作用,结合“清洁乡村、美化家园”工程,在126个自然庄深入开展村庄“三清”(清垃圾、清污水、清杂物)整治行动,推进土楼村和桥头村等城乡一体化建设。

8 财政引导,重落实

严格按照《淮北市城乡一体化建设专项资金管理暂行办法》的规定,充分发挥财政资金在支持城乡一体化和新农村建设方面的集聚引领作用。按照突出重点、统筹兼顾的原则,配合市财政等部门加大涉农项目资金的统筹力度,重点用于引导小城镇、集中居住区和中心村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项目建设。吸纳并引导社会资金和民间资金投向统筹城乡发展的重点项目、重点领域。

加大对全市132个城乡一体化项目的督查督促力度。实施重点城镇带动战略,以规划为先导,加快百善、临涣、石台、段园、五沟等重点城镇道路、供电、供水、垃圾处理等基础设施建设,以及教育、文化、卫生、养老等公共服务设施配套。

参考文献

推进城乡统筹发展范文第3篇

深入推进城乡统筹发展建设具有特色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命题,阐述了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科学内涵,为新时期“三农”工作指明了方向。

南京郊县,包括江宁、浦口、六合、栖霞、雨花台五区和高淳、溧水两县,面积6322平方公里,占市域总面积94%;共有镇街81个,村委会900个,村民小组1.3万个,农户67万,乡村人口214万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对南京来说意义重大。首先,有利于改变郊县落后面貌,树立都市南京新形象。由于历史等多方面原因,南京城市相对繁荣、郊县农村相对落后,全市弱就弱在郊县、郊县差就差在镇村,特别是广大农村腹地,基础设施尚不完善,生产生活条件与城市落差明显,与省会城市的地位极不相称。只有大力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才能不断提升农村城市化水平,真正实现城乡融合发展。其次,有利于突破全面小康建设难点,确保实现历史发展新目标。南京实现“两个率先”,重点、难点都在郊县,特别是六合、溧水、高淳“一区两县”任务十分艰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将有力地促进农村全面发展。第三,有利于拓展市域发展空间,开辟经济增长新源泉。南京经济总量目前还主要集中在主城,有限的主城空间难以支撑全市整体实力的持续提升,必须充分开发利用郊县广阔地域、丰富资源,吸纳城市人才、资本、技术等生产要素,形成新的增长极,促进南京经济跨越发展。第四,有利于把改革发展成果更多地惠及农民,实现城乡关系的新和谐。长期以来,农村居民享受到的公共服务较少,在义客务教育、公共卫生、公共文化和社会保障等方面与城市居民存在较大差距。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就是通过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弥合城乡界限,实现城乡和谐。

从南京郊县发展的现状和趋势出发,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深入实施城乡统筹发展战略,创新发展机制,倾斜发展资源,转变增长方式,推进“三个集中”,通过工业化转移农民、产业化提升农业、城市化带动农村、市民回报农民,实现城乡之间的良性互动,人与自然的友好共生,农村社会的民主和谐。关键是要抓住“四个一”:一个根本,必须坚持富民优先,以加快郊县经济发展,促进农民增收为出发点;一个战略,必须坚持城乡统筹协调,以深入实施城乡统筹发展战略为着力点;一个倾斜,必须坚持工业对农业、城市对农村的反哺带动,以公共产品、公共服务向农村倾斜为突破点;一个抓手,必须坚持夯实村级工作,以推进“双培双带双创”为切入点。

一、提升郊县经济发展和富民水平,为新农村建设打好基础

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内涵来看,“生产发展”和“生活宽裕”是指物质文明,“乡村文明”是指精神文明,“村容整洁”是指生态文明,“管理民主”是指政治文明,统筹这四个文明的核心是加快发展,建设具有南京特色的社会主义新农村,郊县首要任务是保持经济又快又好发展。2005年1-9月份,郊县实现地区生产总值606.9亿元,可比价增长18.9%;实现财政收入114.2亿元,同比增长23.1%;全社会固定资产投入453.1亿元,同比增长29.3%,增幅均高于全市平均水平。农民人均现金收入4955元,同比增长19%,比上年同期高出2.7个百分点。但值得注意的是,郊县发展中拆迁难、用地难、审批难、资金难等矛盾,导致发展的显性成本、隐性成本同时上升,招商引资势头受挫,财政运转出现一定困难。市委、市政府要求郊县在“十一五”发展中,力争实现经济总量四年翻番,确保2007年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8000元,2010年达到10000元。围绕以上目标,我们要牢牢抓好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突破节点,千方百计此解瓶颈制约。在用地指标偏紧、用地成本提高的情况下,多策并举,积极向上争取土地转用指标,用好现有政策,最大限度做好集体非农建设用地这篇文章。探索建立土地股份合作社,农民以土地r入股、参与工业园区建设。加快要素集聚,研究外资转移的新动态,加大专业化、市场化招商力度,系统化、集群化利用外资。同时充分挖掘民间资本、城市资本潜力,实施多元发展战略。

二是抓住要点,坚持工业第一方略。南京与苏州、无锡相比,工业发展度明显不足。经济普查数据显示,苏州规模以上工业企业1.3万多家,无锡8000多家,但南京只有2449家,差距非常大。今后,我们要提高工业投资在全社会固定资产中的比重,不断扩大有效投人,提高郊县中小企业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的能力,推进工业向园区集聚,保持工业经济较快的增长速度。

三是瞄准重点,全力促进农民增收。尽管连续几年来农民收入逐年递增,但还未真正建立长效增收机制,2007年达小康必须保持年均13%的增速,困难不小。特别是部分低收入户增收艰难,2004年,10%的低收入组农民人均纯收入为1958元,与10%的高收人组收入之比为1:6.3,收入差距在一万元以上。在多渠道增加农民收入的基础上,要更加重视低收入户的增收问题,促进农民整体收入水平的提高。

二、深入推进统筹城乡发展战略,为新农村建设提供强大动力

去年5月,南京市委、市政府召开了统筹城乡发展千人大会,出台了《关于加快南京市统筹城乡发展的意见》和5个配套文件。当前,城乡统筹的各项工作正在加快向前推进,并取得了初步成效。一是城乡一体化发展体制机制加快创新。机关部门逐步打破了城乡分割发展的思维定势,改变了过去工作精力放在城市多、用在郊县少,考虑城市利益多、考虑郊县利益少,城市、农村“两张皮”的状况,初步建立了城市与农村互利性、市场化、内生型的互动发展机制。二是城乡产业布局更趋合理。以郊县现有开发区、工业区为载体,结合国有企业改制和规模扩张,加速推进城区工业向郊县搬迁,已初步形成江北医药、化工产业带,江南电子信息、汽车制造、食品加工等产业带格局。三是乡村建设顺利推进。确立了“多中心、开敞式”的城市组团发展战略,初步形成了“主城----新市区----新城----重点城镇----一般建制镇----中心村”梯度发展格局,“三城九镇”规划编制已经完成。按照“城区强力推进,近郊加快实施,远郊规划引导”的原则,全市计划建设1500个农村社区,并通过城镇社区集中、拆迁安置集中、中心村集中、特色居民点集中模式,在11个村先行试点。四是薄弱地区帮促力度加大。在前三年对全市8个经济薄弱镇帮促的基础上,组织动员了南京地区157家机关、城区、高校、科研院所、工商企业单位,对相对薄弱的六合、溧水、高淳开展全方位、大范围、多层次的挂钩帮促,市向每个区县派驻工作队。截至去年10月底,城乡开展对接活动117场次,敲定合作项目281个,落实帮促资金近12亿元。

城乡统筹发展是一项长期的工作,目前南京市委、市政府正在全力督促政策实施,各部门正在制定“十一五”行业发展规划,把郊县发展纳入全市大规划,把“三农”投人纳入财政大盘子,把农民增收纳入全市富民大工程,以确保有专门领导分管“三农”工作,有专门处室为“三农”服务,有专门经费扶持“三农”发展。

三、向农村倾斜公共产品和服务,为新农村建设填补弱部

为了让农民真正享受到现代社会文明成果,近年来,南京市积极实施财政倾斜政策,先后投入20多亿元,改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积极兴办农村各项实事,缩小城乡社会事业差距。农村交通条件明显改善,水泥道路实现了村村通;农村低保水平得到提高,有2.5%农村人口纳入低保范围;农村公共卫生、医疗救治网络逐步健全,新建改建了576个村卫生室,新型合作医疗的农民参保率达91%,村覆盖率100%;对农村困难家庭子女发放100多万元的助学券,解决了44.4万人的饮水困难问题。

打破城乡二元分割的公共产品供给方式,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点所在,下一步,我们要继续以公共财政向农村倾斜为核心,以农村公共产品提供为突破口,逐步调整城乡分配格局。一是加大财政转移支付力度。在全面完成农村八件实事的基础上,市级财政计划再投入1.33亿元,用三年时间,抓好农村劳动力培训等五件实事,并鼓励和支持各郊县自行兴办标准更高、范围更广的实事工程。与此同时,创新农村公共产品供给模式,利用市场机制,鼓励农村社区、农村私人以及社会民间组织为农村提供更多的公共服务,实现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的多元化。二是大力发展农村社会事业。推行农村免费义务教育,对农村困难家庭子女就学实行“助学券”补助,不但对书费、杂费、学费进行全免,对住宿费、生活费也要进行减免。大力发展农村职业技术教育和就业培训工程,做到每个农村劳动力“想培训的都能参加,能培训的都有补助”。以完善网络、保护水源、净化水质为目标,推进农村“二次改水”,扩容和升级37个镇级水厂,对100个暂未列入撤并计划的村级水厂配齐消毒和净化设备,保证农村居民的饮水安全。积极整治农村环境,改造改建农村小型农桥和抗旱排水设施,加快建设农村标准卫生厕所,开展农村生产生活污水集中处理试点,着力建设一批环境优美、生活舒适、整洁卫生、设施完备的中心村。三是建立更加完善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完善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将低保标准由目前的人均120元/月,提高到2007年“一区两县”不低于180元/月,其他区县不低于220元/月。加强农村社区卫生和医疗服务中心建设,健全农村公共卫生、医疗救治网络,增加对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投入,筹资标准由目前的人均50元提高到2007年的100元。建立和完善农村居民尤其是被征地农民的就业保险制度,保证被征地农民“失地不失利”。探索实施农保、镇保等符合农村特色的农村养老保险方式,扩大参保范围,提高保障水平,并逐步向城乡一体的社会保障体系过渡。

四、大力开展“双培、双带、双创”活动,为新农村建设典型引路

推进城乡统筹发展范文第4篇

一、坚持以农民为主体。一切从实际出发

在新农村建设中,农民的主体地位不容动摇。从一定意义上讲,当前“三农”问题的实质是农民问题,农民是新农村建设事业的真正主力军,依靠农民辛勤劳动,确保农民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主力军地位,充分调动农民建设自己家园的积极性,是新农村建设成功的关键。中央多次强调,要遵循“从各地实际出发,尊重农民意愿”和“通过农民辛勤劳动和国家政策扶持”的原则.突出农民的主体作用,积极引导农民对直接受益的公益设施投资投劳。

在新农村建设中,各地的立地条件不同,脱离实际建设新农村必然不会成功,因此,建设新农村,必须一切从实际出发。从一定意义上讲,从实际出发就是要突出农民的主体地位,尊重农民的意愿,同时根据农村的生产生活条件建设新农村。就准格尔旗而言,就是要让农民根据实际情况自主选择最适合本村的项目,政府决不越俎代庖,替农民决策或大包大揽,而要通过宣传动员、制定规划、组织协调、提供服务以及给予财政、技术支持等措施,倡导和支持新农村建设。同时,要积极组织企业、社会力量参加新农村建设,实现以工哺农,以城带乡,统筹城乡发展,加快新农村建设。

二、坚持党的领导.完善政策环境

党的领导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统筹城乡发展的根本保证。近年来,从中央到地方,各级政府不断出台惠农政策,极大地推动了农村的发展,为新农村建设统筹城乡发展奠定了良好的政策基础。准格尔旗旗委、政府对“三农”问题格外关注,不断在政策层面和实践方面探索解决“三农”问题的途径。2003年,准格尔旗在全区率先免收农牧业税,实现了农民“零负担”;2004年,在全区率先开展了农村低保工作;同年,准格尔旗作为全区的试点旗县之一,正式启动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2005年,准格尔旗又在全区率先启动实施了失地农民养老保险和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2008年,准格尔旗在全区首家启动农民养老保险制度,首批实现了12年免费义务教育和免费职业教育。随着工业经济的快速发展,准格尔旗开始了以工补农、统筹城乡发展的探索和实践。这些探索和实践为加快新农村建设统筹城乡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十一五”期间。准格尔旗应加大对“三农”资金的投入力度,按照“收缩转移、集中发展”的要求,投入2亿多元,建成十二连城6万亩现代农业示范基地。大力发展沿河高效农牧业经济带,建设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现代农牧业区,深入推进以肉羊、饲草料、蔬菜和林沙产业为主的农畜产品基地建设,加快发展现代农牧业和循环农牧业,大力扶持加工流通龙头企业发展,积极培育和规范各类专业协会,加快推进农牧业产业化、现代化,推进农业科技创新,加快农业标准化建设,加强农田水利建设,加快农业机械化发展,切实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和装备水平,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加快土地整合,实现规模化经营。按照以上发展思路,准格尔旗出台了《加快准格尔旗新农村建设的意见》、《准格尔旗加快发展现代农牧业的意见》、《准格尔旗发展现代农牧业实施方案》、准格尔旗《心系农村、服务百姓》活动和各种惠农、支农政策,通过政策支持,必将大大加快准格尔旗新农村建设和统筹城乡发展步伐。

三、夯实产业基础.促进生产发展

根据全旗自然条件的不同,新农村建设应主要分为三种类型:①以农牧业生产条件较好的北部黄河冲积平原为主的新农区建设;②以矿区资源丰富的东、西部丘陵沟壑区为主的新矿区建设;③以薛家湾沙圪堵两镇等重点镇为主的城郊区建设。新农区建设要与其发展优势产业相结合,根据不同地理特点,立足一产,建设一批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现代农牧业区;通过政府引导和企业化运作,加快土地整合,实现土地规模化经营,促进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以转包、出租、人股或者其它符合法律、政策的方式流转,允许企业跨苏木乡镇整合土地,使部分种植能手成为经营者,其它农民再去打工成为生产者,这样双重收入,可以有效增加农民收入。新矿区的建设要依托煤炭资源,加大劳动力转移力度,实施集中搬迁建设,大力发展服务业,同时,要加大矿区生态建设力度,实行“一企一矿治理一山一沟”的政策措施,达到“地企和谐、企民共富、交通便捷、生产安全、矿区整洁”;城郊区要充分发挥区位优势,发展城郊农牧业、观光农牧业、花卉农业、特色餐饮业,逐渐形成规模,开拓周边市场,形成产业化、规模化经营。具体来说,就是要建设以十二连城为中心,辐射大路、布尔陶亥、龙口镇部分地区的20万亩高效现代农牧业区;以薛家湾、沙圪堵两镇为中心,辐射大路、龙口的城郊特色种养殖业区;以暖水、准格尔召为中心,辐射纳日松、龙口及沙圪堵部分地区的生态经济区。全旗规模化经营面积达到20万亩,其中设施农业达到5万亩,建成20万亩饲草料基地,5万亩无公害蔬菜、瓜果生产基地,200亩花卉、苗木生产基地,50万亩以山杏为主的核果类生产基地,5万亩绿色精品小杂粮生产基地等。同时,大力培育龙头企业,积极发展第三产业。建设富有特色的农业旅游景区,建设安全、便捷、高效的运输服务体系。

四、坚持规划先行。加大经费投入

规划是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的前提。有一个好的规划,不仅能加快发展速度,而且能提高发展质量,使发展建立在有序、健康、全面、协调的基础上。新农村建设同样离不开科学规划的指导,新农村建设应在广泛征求群众意见的基础上,按照现代乡村理念,科学合理、全面细致地进行规划。

加强村镇规划建设管理。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因地制宜、分类指导、逐步到位”

的原则,搞好村镇规划,严格规划管理。严格执行新村镇“规划一张图、审批一支笔、建设一盘棋、管理一个法”的制度,确保村镇规划的落实。建立科学、高效的村镇规划建设管理体系。要根据不同区域、不同条件编制不同的规划建设标准,条件好的应高起点规划建设,条件差一些的地方的规划也要适度超前。规划建设模式力求形式多样,既可生态庄园式,也可农村社区式,也可城郊集中式。要提高房屋建设质量和设计水平,务求新颖别致,美观大方,经济实用。要从农村实际情况出发,先规划后实施,做到设施配套、功能齐全、切实可行,使农民真正体会到新农村规划建设的好处。在规划到位的基础上,精心组织安排,迅速启动实施,保质保量确保新农村建设见到实效。

同时,新农村建设必须有资金保障。从准格尔旗的实际来看,加大经费投入主要有以下四种渠道。一是加大财政资金的投入;二是加大项目资金的投入,统筹移民、扶贫、以工代赈、农牧业、林业、水利、农业综合开发等涉农专项资金,集中投向农村;三是从企业中筹措资金,实行工业反哺农业;四是帮扶部门、社会各界捐助,推进城市带动农村,统筹城乡发展。

五、强化政府主导作用。建立长效工作机制

建设新农村,统筹城乡发展中强调农民的主体地位,并不否定政府参与的重要意义,政府尤其不能“无为而治”。概括地说,政府的主导作用表现为更好地为发挥农民的主体作用提供良好的支撑平台,借此帮助农民减少从事新农村建设的成本与风险,增加可持续发展能力。因此,为了保证新农村建设的顺利实施,旗乡两级应成立建设新农村工作领导机构,通过宣传动员、制定规划、组织协调、提供服务等措施,积极探索和实施有利于促进新农村建设和统筹城乡发展的长效机制,为新农村建设和统筹城乡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切实加强领导,把新农村建设和统筹城乡发展摆上政府工作重要议事日程。成立旗、乡两级新农村建设和统筹城乡发展工作领导机构,负责本地区新农村建设和统筹城乡发展工作的具体指导协调和督促,掌握新农村建设和统筹城乡发展的进展情况,及时协调解决好农民群众关心并急切盼望解决的热点和难点问题。要认真总结各地的成功经验,总结推广好的典型,充分发挥典型的示范引导作用,不断扩大和巩固新农村建设和统筹城乡发展的成果。

政府各相关部门要相互配合,搞好服务,形成合力。规划建设部门要抓好村镇规划建设,及时做好村镇规划编制任务,并提供尽量多的村镇规划、房屋设计图纸供各地参考,并负责对从事规划工作的人员进行上岗培训;国土部门应严格按照规划要求把好土地审批关;交通部门应抓好村镇公路勘察设计,协助搞好中心村主干道的规划设计;卫生、城建、农业部门应抓好环境整治、改水改厕所和沼气池建设;供电、电信、广播电视部门要协调配合,做好中心村及自然村落的通电、通信、通广播电视工作;金融部门要加大对新农村建设的投入,简化贷款手续,积极支持新农村建设。

六、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推进农村民主政治文明

近年来,随着准格尔旗经济的快速发展,传统的陋习、赌博以及封建迷信活动在农村一些地区广泛存在。有病不到医院看。而是请神官讲迷信;攀比修建坟墓,甚至出现豪华的活人墓;露天厕、泥水街、压水井、鸡鸭院;农闲时聚众赌博、婚丧事大操大办等等现象屡见不鲜。针对农村这些不文明的现象,通过广播、电视、“三下乡”印发宣传材料等手段,深入开展农村形势政策教育,认真实施公民道德建设工程,大力普及科学技术、法律知识,积极发展农村文化,切实加强生态环境建设,大力整治村容村貌村风,倡导新风尚,培育新农民,塑造新风貌,扩大农村基层民主,搞好村民自治,健全村务公开制度,加强精神文明建设,促进“三个文明”协调发展。

推进城乡统筹发展范文第5篇

构建大交通格局。完善对外连接的通道,全力服务凯里至都匀、福泉至都匀和下司至麻江的城市快速通道建设,完成县城新区路网工程和116公里国省干线改造。丰富内部交通的“毛细血管”,提级改造县乡公路104公里,提标升级改造通村油路145公里,建设通村油路132公里、通组通寨公路816公里,实现乡乡通二级路、村村通油路、组组通硬化路、户户通串户路的目标。

发展大产业。念好“山字经”、种好“摇钱树”、打好“特色牌”,大力发展绿色经济,坚持以现代山地特色高效农业为引领,以乡村旅游为突破,推动农工一体、农旅融合、工旅互动发展。重点建设东、中、西部三个有机农业园区,提升锌硒米、红蒜两个传统农业产业品牌,发展蓝莓、蔬菜、烤烟、生猪四大种植养殖产业。绿色工业重点发展特色农产品精深加工业和民族民间传统工艺产品开发,生产具有民族文化元素,符合现代时尚生活需求的系列特色旅游商品。乡村旅游重点打造旅游产品体系,培育精品旅游线路,塑造“梦境苗岭乡野、诗意清江田园”的高端乡村旅游形象,建成20个乡村旅游精品示范村。力争到“十三五”期末,产业结构调整为20U25U55,实现由“三一二”向“三二一”转变。

打造特色县城。突出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更加注重提升城镇内涵和品质,彰显地域特点和民族特色。以“打造山地公园特色县”为抓手,完善县城马鞍山生态体育公园建设,启动实施官井湖湿地公园、后坝民族民俗文化博览园、凤凰山森林公园和狮子滩户外拓展运动公园建设。将县城功能区建设成为集传统文化展示和文化创意为一体的文创产业园,在县城功能延伸区建设民族体育竞技中心。结合易地扶贫搬迁工程,按照“产业定位、文化传承、旅游功能、社区特征”的要求,建成集宜居、休闲、娱乐、体验、创意、创业功能为一体的产业社区和文化社区――后坝民族民俗文化博览园。在城东新区建成集会展中心、群体中心、图书馆、群艺馆、科技馆等功能为一体的群众文化艺术中心,不断完善文化娱乐、科技展览、健康休闲、生活服务、产业聚集和生态体验的城市功能,提升凯麻中心城市的品质品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