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文明建设制度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通过实行城市管理责任包保,最大限度地调动全社会参与城市管理的积极性,最大限度地整合城市管理力量,加快解决制约当前我市城市管理的突出问题,引导广大市民群众自觉遵守城市管理各项规定,自觉搞好环境卫生,自觉保护公共设施,使我市城市管理社会参与度进一步提高,城市配套设施进一步完善,城市品位进一步提升,为经济社会全面发展营造良好的城市环境。
二、包保内容和标准
(一)市容市貌管理
1、街道两侧建筑物、构筑物和其它设施整洁美观,外立面无污迹、残损、脱落、褪色等现象,无乱贴乱画、乱牵乱挂、乱堆乱放等现象。2、道路无出店占道经营,无占道洗车修车,无五金加工,无游散摊点等现象,无露天废品收购点,无马路市场。“三车”(自行车、摩托车、人力三轮车)停放规范有序。
3、户外广告、招牌设置规范,无违规设置广告和招牌,无破损、残缺广告,美化亮化设施完好。
(二)环境卫生管理
1、地面清洁,达到“六无五净”标准,即无堆积物、无废弃物、无果皮纸屑、无人畜粪便、无砖瓦泥石、无污泥积水;地面净、墙根净、树根净、电线杆净、花池绿地净。配套必要的垃圾收集设施,废除开放式垃圾池。
2、道路两侧果皮箱外观整洁,擦洗、清掏及时。
3、各类设施、树木无悬挂白色垃圾现象。
(三)市政设施管理
1、城市主次干道、背街小巷路面平整、完好、畅通,路沿石、无障碍设施完好,无坑洼、裂缝、隆起、溢水等现象。
2、街道路面普遍硬化、绿化,无黄土现象。
3、路灯、供电、邮政、通讯、人防等市政公用设施及其附属设施保持整洁、完好,无零乱、废弃杆线,无乱贴乱画、乱牵乱挂等现象。
(四)临街装修管理
装修手续齐全,围挡作业,垃圾袋装清运,无占道存放水泥、砂子、木料和其它装修材料现象。装修结束后人走场净,无遗留垃圾。
(五)园林绿化管理
1、游园绿地无垃圾、杂物、杂草,园内道路无破损,设施完好。
2、草坪、植被修剪、补植及时,无裸土,无明显病虫害。
3、乔木无缺株、无死株、无倾斜、无枯枝、无乱牵乱挂。无影响行人、房屋安全的枝条。
4、无乱砍伐、攀折树木、损毁花卉、乱占绿地、乱刻乱画等破坏绿化和公共设施的行为。
(六)违法建设管理
杜绝增量,消减存量。
(七)交通管理
1、机动车和非机动车按指定地点停放,整齐有序。
2、行人和车辆各行其道,公交车进站、出租车定点停靠,劝阻和制止违法闯红灯、逆向行驶等不文明现象。
3、各类交通设施整洁完好,交通标志、标识定期粉刷出新。
4、公交站台、候车亭、调度站等设施整洁、完好,按规定配备环卫设施。
(八)夜景亮化管理
产权单位按规划建设亮化设施,按规定做好控制、管理和维护工作,无断字缺亮现象。
(九)其他事项管理
按照行业管理标准和要求施行。
三、市直单位包保路段划分及责任
(一)市直单位包保路段责任划分详见附件1。
(二)包保单位责任
1、管理责任:按照本方案内容和标准协助社区抓好所包路段的城市管理。
2、报告责任:市直各包保责任单位在日常检查过程中发现需要专业机构或专业部门解决的事件、部件,要及时向城区、开发区反映,由城区、开发区协调解决并反馈责任单位。包保责任单位要继续跟踪督办事项的落实情况。
3、争创责任:开展争创“市容环境示范街”活动(争创标准见附件2)。
四、业主单位“门前三包”划分和组织实施
在市区全面恢复“门前三包”管理责任制。“门前三包”实行属地管理原则,各城区政府、各开发区管委会是辖区“门前三包”管理责任主体,具体负责和辖区业主单位签订“门前三包”责任书,并就包保责任落实情况开展经常性检查督办。
(一)“门前三包”内容
1、包卫生:保持门前路面(空地)整洁,做到无烟蒂、纸屑、果皮果核、污水、人畜粪便、杂草、废弃物;垃圾实行袋装化,定时定点倾倒。饮食店设置统一的垃圾桶和泔水桶,垃圾桶和泔水桶不得摆放店外。
2、包绿化:爱护门前园林植物,花草树木和绿化设施不受破坏损毁;树上无拴绳晾衣物,树下或绿化带内无倒污水、腐蚀性液体及焚烧废弃物等现象;雪天及时清除树冠积雪。
3、包秩序:无出店经营、占道经营、游散摊点;人行道车辆停放有序,无乱停乱放现象;门头标牌、户外广告设置规范,无缺字少画现象;临街建筑物外无牵挂晾晒,无乱竖招牌、乱贴广告,无当街堆放、吊挂有碍观瞻物品现象;保持建筑物外立面整洁美观,无乱搭乱建和乱贴乱画;爱护门前市政公用设施。
(二)“门前三包”责任范围
1、临街单位“门前三包”责任范围:以单位临街外墙墙基到人行道的路沿石为宽度(无人行道的,以道路边线为界),以左右毗邻单位界线为长度。
2、城市道路两侧出租门面房的“门前三包”,由承租者负责。
3、无责任单位的地段由街道办事处负责。
具体范围划分由城区政府、开发区管委会界定,做到责任范围明确,不留空白地带。
(三)健全“门前三包”制度
城区政府、开发区管委会要制定“门前三包”管理办法,建立工作台帐,确保辖区责任单位和居民“门前三包”责任书签订率达到100%,落实率、知晓率达到98%以上。要加强“门前三包”落实情况检查,对落实不力的责任单位和居民督促改进。
五、区直单位包保社区组织实施
城区、开发区要根据本方案内容和标准,制定区直单位包保社区实施方案,制定责任包保检查考核办法,并就落实情况开展经常性检查督办。
六、工作机制
(一)建立责任包保长效机制
各包保责任单位要按照谁包保谁负责的要求,根据本方案所制定的目标任务,建立责任包保工作制度,细化包保方案,明确一名分管领导,相对固定一定数量工作人员具体负责责任包保工作,定期到包保路段巡查,现场检查、解决和上报城市管理中的各类问题,促进包保路段城市管理水平不断提升。
包保责任单位主要领导或班子成员每周要带领工作人员开展一次明查、一次暗访、一次点评,暗访的问题和点评的内容要有记录。
(二)建立市长、区长进社区制度
市长、区长每月利用一天时间走进一个社区,通过参加公益劳动、走访居民群众、召开座谈会、察看居民区等形式,深入一线了解城市管理情况,面对面和群众交流,问需于民,问计于民,有针对性的帮助基层解决城市管理难题,推进城市管理走向基层,走向深入,收到实效。
(三)开展城市环境清洁日活动
按照市委、市政府《关于全面提升城市综合管理水平的实施意见》(发[]20号)要求,在每月城市环境清洁日,市直、区直单位组织全体干部职工到包保路段、社区开展一天卫生清洁活动。除重大活动外,原则上市“四大家”领导、各部门领导班子成员要保证到包保的路段参加一天城市环境清洁日活动。
(四)建立检查考评制度
建立以市直机关工委牵头,市城管委办公室、市文明办、市爱卫办参加的责任包保工作检查制度。由市直机关工委按照本方案包保内容和标准,制定责任包保检查考评办法,对市直各部门工作进行达标验收,对工作成效突出的单位提请市城管委纳入当年全市城市管理工作大会进行表彰,对未达标的单位督办整改。市文明办要把检查结果作为各部门、各单位评定文明单位、文明社区的重要依据,确保责任包保工作扎实有效开展。
区直单位包保社区检查考评制度由各城区、开发区自行制定。
七、工作要求
(一)加强领导,密切配合。城市管理责任包保制度是广大机关干部参与城市管理的重要内容,是加强机关干部作风建设的重要抓手,各级各部门要统一思想,提升认识,健全制度,使活动制度化、常态化。各城区、开发区要把城市管理责任包保与加强辖区城市管理工作紧密结合起来,统一部署,主动衔接,打好辖区城市管理整体战。市直各部门要精心组织,积极参与,主动协助辖区政府、街道办事处解决城市管理问题,确保将责任包保的各项工作落到实处。
南阳 生态文明 制度十八届三中全会公报提出,建设生态文明,必须建立系统完整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用制度保护生态环境。这是一种系统性、内生性的理念和思路,体现了系统辩证的思维。十报告相比,三中全会对生态文明建设上更进一步,提出要建设生态文明制度体系。这表明生态环境问题的严峻性和治理的艰巨性。
一、生态文明制度建设是生态文明建设的保证制度在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是根本性保障。十八届三中全会报告明确提出并突出强调要“加强生态文明制度建设”。生态文明制度的含义是:凡是有利于支持、推动和保障生态文明建设的各项引导性、规范性和约束性的规定和准则,都属于生态文明制度。加强生态文明制度建设,能够实现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建设的和谐统一。1、加强生态文明制度建设,是发展方式转变的积极动力。环境问题从本质上讲,是发展问题。环境问题的产生,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阶段性伴生产物。我国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发展方式转变正在开展。生态环境建设作为促发展的重要抓手,正在其中发挥着重要的推动作用。2、加强生态文明制度建设,是满足群众追求幸福生活回应。生态文明制度建设能够实现人们的期待,中国现代化发展已经步入一个新的历史阶段,百姓解决了温饱问题,从追求生活水平提高转变为提升生活品质。人们过上幸福美好生活的新期待,但是生态文明建设滞后。过去过多关注经济指标,而忽视了环境建设,制度建设更是滞后。要破解这一困局,只有通过制度建设,才能真正保障人民群众的环境权益。3、加强生态文明制度建设,可以带来“制度红利”。为了完成节能减排发展的目标要求,企业往往需要更新生产设备、投资污染物处理设施以及加大资源环境管理力度等。这些活动在短期内会带来成本的上升,但是在企业跨过短期成本增加的“卡夫丁峡谷”后,长生产经营成本会降低,从而导致竞争力大幅提升。与此同时,生态环境效益也会在企业转变生产方式的过程中逐步显现。这些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制度红利”。4、加强生态文明制度建设,是实现美丽中国永续发展的坚实基础。美丽中国令人神往,天蓝、水清、草绿、城美的理想很诱人,而环境污染严重的现实却很残酷。我们在片面追求经济增长的过程中制造了太多不够美。要彻底改变这一切,让“美丽中国”写满神州大地,就必须依靠制度建设。生态文明制度建设能够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行动的标准,保证生态文明建设有据可依。
二、南阳加设生态文明制度建设的对策南阳市提出建设的战略目标,是实现中国梦――南阳篇的伟大实践,为绿色崛起提供了强大动力。“三个南阳”其中之一是建设“大美南阳”。大美南阳指的不仅是环境美等外形的美,更是指内在的美,是人文精神之美、社会心态之美。当前,南阳市正以高效生态经济示范市为统揽,不断提升中心城区“两度两力”,使经济社会发展充满勃勃生机。1、加快生态文明建设,牢固地树起生态理念。南阳市被环保部确定为第五批全国生态文明建设试点地区,成为全省唯一入选的省辖市,为全国生态文明建设发挥典型示范作用。南阳应该持续转变领导方式,树立永续发展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位置,贯穿到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建设的各个方面。用生态文化引导群众,树立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自觉选择节约环保、绿色消费模式,从每个生活细节做起,携手迈向生态文明的美好生活。2、加快生态文明建设,必须走具有地方特色的发展之路。作为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渠首和核心水源地,南阳在建设生态文明的路径选择上,也要符合南阳的实际,突出南阳的优势和特色。南阳要构建“两山两水”生态系统,加强生态环境保护。特别是要突出南水北调沿线生态走廊建设,要勇于担当,全面落实生态建设任务,负起保护之责;善于运作,打响品牌,争得支持,推动地方加快科学发展,在生态文明建设中走好南阳路子,创造南阳经验。3、加快生态文明建设,必须大力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建设生态文明重要的是生态产业的培育和打造。只有加速产业生态化,生态文明建设才有生命力、才有持久动力。南阳市要走“两不三新”之路,在不以牺牲粮食的前提下,大力发展生态农业,突出有南阳特色的茶叶、花卉、中药材等富民产业,打造农业集群,加快新型农业现代化进程。要大力发展生态工业,突出新能源、新材料、光电等新兴产业,加快新型工业化进程。4、加快生态文明建设,充实完善南阳的生态环境立法。在国家层面,需要根据生态文明建设的需要,完善有关资源、环境和生态的法律体系。当前,我国的地方环境立法工作已进入全面发展阶段。地方颁布的环境和资源保护法规还存在与本地实际联系不够紧密、缺乏地方特色、立法技术落后等多方面问题。要在加快生态文明制度建设的过程中予以改进和完善,使地方的生态环境立法,成为国家的生态文明制度的有效支撑。5、加快生态文明建设,构建和完善南阳生态环境技术标准体系。我国目前已形成由国家标准、地方标准及环保部标准共同构成的环境保护标准体系。地方生态环境标准是生态环境技术标准体系中不可缺少一部分。自70年代年我国第一项环境保护标准以来,历经40余年的发展,我国的环境标准数量大幅增加,标准体系日趋完善,取得了较大的进展。但是,大家对我国PM2.5的标准与世界卫生组织标准的差距已有切感同身受,反映出我们的有些标准已明显滞后于时展。南阳在这方面必须大力加强、迎头赶上。南阳在生态文明制度方面还大有可为,比如对下级政府考核怎样体现绿色和环保理念,生态文明政策创新等。我国加快生态文明制度建设任重而道远,南阳作为地方政府不能缺位,必须发挥历史主动性和担当精神,为建设美丽中国贡献智慧与力量。
参考文献:
[1]徐琦.中国环境报,2012-11-12.
关键词: 生态文明建设;伦理;制度;科技
中图分类号:X3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4)24-0263-02
1 现代科技的发展呼唤生态文明建设的伦理与制度创新
1.1 现代科技与生态文明的互动发展 科学技术是人类认识和改造主客观世界的实践成果,也是人类利用自然发展生产,推动经济和社会进步的强大手段之一。现代科技革命浪潮的威力和功能日益提高,对生产力的巨大促进和人们生活的深刻影响震撼着每一个人。科学技术向人类提供了可以全面深刻地认识自然的潜力和手段,借助于科学技术尤其是理论科学技术不断地把对自然界认识向纵深延伸。发生在20世纪的第三次科技革命,涉及人类生存与发展的物质、能源、信息等几乎所有重大领域,推动了人类向未知领域的全面开拓以及科技创新的全方位展开,为人类科学认识自然和人类自身以及实现生态和谐提供了一系列重要的手段。
另一方面,生态文明建设促进了科技创新的发展,是科技发展的精神内核。生态文明建设的提出,为科学技术注入了生态灵魂。因此,我们在发展现代科学技术的同时,要正确地引导科学技术的价值取向,以此提高人类生态意识,这也是建设生态文明社会的关键。
1.2 现代科技的发展与应用同生态文明的冲突 伴随着全球化现代化进程的推进,现代技术得到了勃兴与发展。“科学方法与机械技术相结合,将创造出一种‘新工具’,一种新的研究体系,它使知识和物质力量结合在一起。”[1]在这样的进程中,以自然作为其生存根基的人类不可避免地陷入了自我构建的技术困境之中。人类对自然资源的控制与利用,已从某些动植物种群,某些区域生态系统,扩展到一切自然过程,甚至逾越地球进入太空。在控制和改造自然的技术活动中,人类大规模地消耗着煤、石油等不可再生资源的同时也严重地污染了自然环境。人类有史以来从未像今天这样,被迫面对如此严重的强大的自然灾害。这些灾害所造成的后果常常是无法挽回的。
1.3 现代科技的发展呼唤生态文明建设在伦理和制度上的创新 的生态观把实现“人类同自然的和解以及人类本身的和解”确立为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社会三者关系的最高价值目标。建设生态文明,发展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促进社会可持续发展,离不开科学技术手段的支持和法律制度的保障,更离不开文化意识的支撑。科学发展观从以人为本出发,提出“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集中体现了生态文明的基本内容和发展原则,代表着人类对天人关系认识的新境界、新高度。实现生态文明建设的良好有序发展,必须坚持科学发展观,以实现人、社会和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为根本宗旨;而决不以环境换发展,以子孙后代的延续换短暂的辉煌。其中,科学技术是基础,法律是硬约束,生态伦理是软约束,三者有机结合,互为补充、互相制约,并最终落实到科学实践当中,这才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长久之道。
2 生态文明建设在伦理和制度上的创新思路
2.1 科技时代生态文明建设理论创新的设计
2.1.1 倡导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生态科技理念 科技的创新和应用要和自然、人类的可持续发展有效结合起来。人类所需要的是“既能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
人类应意识到,科技只是人类与自然相处过程中的一种“美妙”的工具,它并不是万能的。虽然科学技术是一种具有生产力功能的非同寻常的社会力量,科技的发展为实现人与自然和谐提了供强大的动力,但科技的滥用却加剧了人与自然的对立。在经济全球一体化和科技迅猛发展的当今社会,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给人类与自然的和谐产生巨大推动的同时,资源短缺、环境污染、生态破坏也越来越严重。因此,人类应当充分发挥科技正能量,最大限度减少其负作用,从而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2.1.2 构建以生态意识为导向的生态伦理观念 加强绿色科技知识与生态伦理教育,对于提高全民族的生态意识有重要意义。随着生态保护运动的蓬勃发展,人们对人与自然关系的认识不断深化。为了解决生态环境恶化的问题,就需要加强生态道德能力培养,使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以破坏环境为代价换来的发展,不是长久的是灾难性的。古代“天人合一”思想对我们今天建设生态文明、实现人与自然的重归和谐具有启发意义。“仁民爱物”、“与天地相参”的思想是当代“可持续发展”思想的渊源,以生态意识为导向的生态伦理观教育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资源。
2.1.3 提倡以循环经济为核心的节约理念 建设生态文明首要条件是保护资源,但这并不意味着停止发展;而是要合理开发利用资源、注重节约,发展循环经济。首先,要提高企业科技生产观,启发绿色生产。发展绿色生产技术,支持循环经济。大力加强科技研究开发,为环保和资源问题寻找对策,要解决人类社会生态文明和实现可持续发展这一巨大系统工程的许许多多难题,需要自然、社会、以及各门新兴学科开发研究。其次,要加大宣传力度,引导正确的消费观。提倡和推行无害环境的生态技术,倡导绿色消费、节约消费。现在国际间越来越提倡高科技术的“绿化”,这是现代科技发展的时代方向,它包括“清洁”能源,如太阳能、氢能、风能、海洋能、地热能、生物能等等的研究开发,使用“清洁”能源的机械设备、交通运输工具的研究开发,节省天然稀有资源的人工合成材料的研究开发。最后,加大对循环经济的政策支持,保障社会资源的节约。生态文明需要文化、教育、政治、经济、法律、道德等各方面社会力量的协同配合,政府的政策支持是其有力保证。
2.2 构建生态文明建设的制度规范
2.2.1 加快生态文明建设立法工作 首先,我国环境保护方面的立法框架已基本上建立起来,已制定了9部环境保护法律、10多部与环境相关的资源保护法律、30多项法规、466项环境标准。[2]我国实行了“预防为主”、“谁污染谁治理”、“强化环境管理”三大政策,加大了环境保护力度,但现行的法律法规并没有把生态文明的内在要求――可持续发展升华为法律精神。随着形势的发展,很多新情况找不到相应的法律来规范,因此,要建设生态文明社会,必须要建立一个具有操作性的适应新形势下环保需要的法律体系,使生态文明建设“有法可依”。[3]其次,调整国民经济的评价指标,倡导“绿色GDP”,将“绿色”写入法律。国家应真正把保护环境、维护生态平衡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建立使保护生态环境植根于产业活动当中的持久性制度,实行资源环境核算制度并将其纳入国民经济核算体系。鼓励科研机构参与科技研发,培养新时代的科研人员,对传统技术进行革新,开发绿色产品、综合利用自然资源;通过排污收费等强制行政手段迫使企业加强“绿色营销”;投资环保企业,实行产业倾斜政策等等,这些措施的实行是“绿色GDP”的重要保障。
2.2.2 加强政府的环境执法 要切实加大执法检查的力度,真正做到有法可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坚决打击各种违法犯罪行为,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法制化轨道。[4]为了建设一个良好的生态文明社会秩序,必须提高人们的法律监督水平。一方面,充分发挥各级环境检查机构的作用,加大执法力度,特别是加强对资源开发和生态环境破坏问题的执法检查。另一方面,大力打击破坏生态资源、污染环境的行为。对因污染企业而导致的人身财产损害的赔偿制度也要加以规范完善,切实保障人民的合法权益;同时,要震慑污染严重的企业,不能给企业一种只要赔偿就可以继续污染的错觉。
2.2.3 净化生态文明建设的司法环境 环境司法是在环境行政执法监督之外的一个具有强制性和权威性的手段。环境法律法规要以有限的数量去完成无限的规范性事业,因此,就需要依法对不落实生态文明政策、对建设生态文明不履行职责甚至弄虚作假者和因决策失误、监督不力造成重大污染事故的人员追究其法律责任。[5]
此外,还要重视将生态文明建设贯彻到地方行政中。要求各地方政府结合本地实际情况、发挥本地优势,制订科学的环境治理和科学发展规划。同时抓紧建立并认真落实各级政府和企业节能减排的责任制和问责制;将社会发展和能源节约环境保护情况、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情况等纳入地方政府绩效考核系统,完善相关制度和技术手段,开展绩效考评并实施目标责任管理,并建立地区资源节约和生态环境保护绩效评价体系。[6]
3 结语
现代科技与生态文明建设的互动与冲突,呼唤生态文明建设在伦理和制度上的创新。加强生态文明理念建设和完善环保制度建设将有助于解决好生态建设中的各种科学技术问题及体制问题,有助于协调好个体与社会整体的关系,从而使生态文明建设真正取得实效。
参考文献:
[1]美卡罗琳・麦茜特.自然之死――妇女、生态和科学革命[M].吴国盛,等译.吉林:吉林人民出版社,1999:189.
[2]曾煜,袁慧玲,许才明.科学发展观与生态文明建设[J].甘肃社会科学,2004(6):218.
[3]胡伯项,胡文,孔祥宁.科学发展观研究的生态文明视角[J].社会主义研究,2007(3):55.
[4]杨士恒.简论生态文明与科学发展观[J].经济师,2009(11):35.
培育班级文化,构建和谐班集体,精心打造良好育人环境。
二、活动指导思想
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以基础文明建设和学风建设为抓手,以班级文化建设为重点,结合学科专业特点,创新实践形式,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班级活动,建设富有特色的班级文化,逐渐形成文化积淀,形成班级文化与个性发展、社会实践、时展相结合的态势,进而推进校园文化建设,全面提高学生文明素养和综合素质。
三、参加对象:高一、高二各班级
四、活动时间:4月至6月
五、活动内容及目标
班级文化主要指班级内部形成的具有一定特色的思想观念、班级风气、学习风气、人及环境和行为规范等,是一个班级内在素质和外在形象的集中体现。班级文化建设主要包括班级物质文化建设、班级制度文化建设和班级精神文化建设。
(一)班级物质文化建设
主要包括学生学习、工作、生活环境建设。通过建设健康、幽默、富有特色的教室、寝室、活动场所等环境,形成良好的育人环境,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念,陶冶学生的美好 情操,激发学生热爱班级、热爱学校的感情,促进学生奋发向上的精神。各年级内的班级要积极、创新地开展班级、寝室文化建设活动,加强班级和寝室的环境、卫生、秩序、文化等方面的管理,如:发挥每一位学生的创造力,积极参与班级、寝室布置并定期更换,让每一堵墙都“说话”等活动,形成班级良好的物质文化环境。学生办将在四月底进行教室、寝室检查评比。
(二)班级制度文化建设
班级各项制度的建立、完善与创新是建构和谐班级、凝聚班级人心的根本保证。要依据学生特点和班级人员构成的状况,建立完善班风建设制度、文明建设制度、班级管理制度、团学活动制度、促进学生成长成才制度等班级制度,努力进行班级管理制度创新。如:(1)班级口号、班级形象、班级公约、班徽、班歌等班级制度文化;(2)建立健全的班级制度,包括班级公约、奖惩制度、值日生制度等等,以此约束学生的言行;(3)建立班级岗位责任制,实行岗位轮换制度,让每一位学生参与到班级的管理中来,培养学生的责任感,鼓励学生发挥主人翁精神。学生办将在四月底进行制度文化建设的检查评比。
(三)班级精神文化建设
1、班级基础文明建设方面。基础文明对学生而言,主要是指学生的校园公德和文明礼仪等精神文明因素,其内容涉及每一位同学语言、行为、衣着、环境、秩序、劳动、勤俭等,要求做到语言文明,讲究礼貌,举止从容,文雅端庄,衣着整洁(穿校服)得体,爱护环境、讲究卫生、讲究秩序、遵纪守法、热爱劳动、勤俭节约等等。班级基础文明建设的重点如下:
(1)深入开展思想道德教育,利用每天读报课进行思想教育,并有详细记载,努力营造健康向上的班级德育环境;
(2)扎实推进校规校纪教育,努力形成人人讲规则、个个守纪律的遵守制度优良氛围;
(3)认真抓好日常行为规范教育,积极培养健康的生活方式和文明的行为习惯,努力营造文明和谐的班级人文环境;
(4)高度重视安全教育,切实加强以学生人身安全、财产安全、就业安全和心理健康为重点的安全教育,全面提高学生的安全意识和防范能力,努力建设稳定有序的班级安全环境。
(5)全面开展“资源节约与环境友好”两型社会教育,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节约意识。
2、班级学风建设。学风是指学生的学习风气,包括学习的态度、学习的氛围、学习的风格和学习的方法等内容。它是学生集体或个人在学习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带有倾向性的、稳定的态度和行为,具体表现在学生的学习行为和学习习惯上。班级学风建设的重点如下:
(1)经常性、规律性的学风教育。
(2)加强课堂管理、严格执行各项课堂教学制度。
(3)加强考风建设,严肃考试纪律,加强对学生的纪律教育和诚信教育。
(4)加强学生我爱我校实践教育。
(5)强化以技能比武为抓手,推进学科竞赛。积极创造条件鼓励学生参加各类学科竞赛,参加社团活动等。
3、班级特色活动建设。班级特色活动要求各班级结合本班学生特点和专业特点,从观念意识、行为活动、学习习惯、能力培养、才艺特长等方面确定一个特色主题,通过独特的管理和活动方式,形成班级特色。如:微电影制作比赛等
学生办将在六月份进行评比,此项评比重在平时的建设,平时检查情况占60%
六、活动要求
1、加强指导,狠抓落实。各年级、班级要充分认识“班级文化建设”活动的重要意义,广泛宣传,深入发动,进一步调动广大团员青年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提高活动的参与度和覆盖面,确保活动顺利、有序地开展。狠抓落实,反对各种形式的虚无主义、形式主义。各班级要结合本专业实际成立“班级文化建设”活动工作小组,并制订具体实施方案,组织落实,要有活动进度表。实施方案于4月15日前上报学生办。
生态文明建设是树立负责任大国形象和地位的必然选择中国作为世界环境大国之一,未来在国际环境与发展事务中将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为此,中国政府已向世界郑重宣布:中国将是一个负责任的大国。近年,伴随全球能源资源需求持续增长和气候变暖趋势不断加剧,各国围绕生态摩擦、环境争端问题的博弈日趋激烈,而这也正影响着中国在世界范围之内所展开的贸易活动。在这样的国际背景之下,中国政府以积极的环境政策来应对当前这一形势,党的十报告独立成篇地系统论述了“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将生态文明建设提高到前所未有的重要地位。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不仅有利于增强我国在国际环境与发展领域的话语权,提升我国参与相关国际谈判和对话交流的位势,更为重要的是有利于有效维护我国的核心利益和树立我国负责任大国的形象和地位。
二、我国水生态文明建设已迫在眉睫、势在必行
1.正确理解和把握水生态文明建设的内涵水生态文明是一种爱水亲水、节水保水、量水而行、人水和谐的现代文明形态。水生态文明建设是科学配置、节约利用和有效保护水资源以实现水资源永续利用,有效保护和综合治理水环境以提升水环境质量,有效保护和系统修复水生态以增强水生态服务功能的一项系统工程。水生态是生态系统最活跃、最重要的部分;水生态文明建设是生态文明建设最重要、最基础的内容。迫切需要大力推进水生态文明建设,并将之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先行领域、重点领域和基础领域。
2.我国水情决定了水生态文明建设已迫在眉睫我国水资源极其短缺,水环境严重污染,水生态严重退化。人均水资源量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4,且时空分布不均,北方城市缺水尤为严重,2/3的城市缺水;非法排放污水现象屡禁不止,水污染严重,1/3以上河流受到污染,水功能区达标率仅为47.4%;部分河流水资源开发超过承载能力,全国地下水超采面积约19万km2,导致地面沉降、海水倒灌;湖泊、湿地生态功能严重退化,与20世纪50年代相比,湖泊和天然湿地面积分别减少15%和28%。面对极其严峻的水资源、水环境和水生态形势,为顺利推进工业化和城镇化、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须立即采取措施,大力推进水生态文明建设。
三、我国水生态文明建设已取得进展但问题不少
1.水生态文明建设已取得一系列进展积极开展了水生态保护与修复工作,重点加强流域水资源统一调度和水生态综合治理;开展了以城市为单元的水生态系统保护与修复试点工作;初步开展了河湖健康评估;开展了全国重要饮用水水源地安全保障达标建设;大力开展了水土保持工作,推进石漠化地区生态保护;2012年开始实施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切实保障生态用水需求;在建设节水型社会方面做了大量工作。
2.水生态文明建设面临系列挑战和问题公民节水保水意识薄弱。公民节水、保水意识较为薄弱,水资源浪费、水环境污染和水生态破坏现象依然严重。我国单位GDP水耗、单位工业产品及单位农产品水耗均明显高于世界先进水平;地表水和地下水严重超采,恣意侵占和破坏河流、湖泊和湿地,恶意排放污水、破坏水体生态环境等现象严重。
涉水体制问题依然存在。水生态文明建设既包含降水、径流、蒸发、渗透等水的自然循环过程,也包含开发、利用、排放、处理等水的社会循环过程,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全过程、多领域、多环节的管理。然而,目前多数地区涉水事务还分散在水利、环保、住建、发改等部门,“多龙管水”局面在多数地区依旧,尚未形成统一的涉水事务管理体系。
相关机制问题十分突出。水价形成机制尚不能充分反映水资源稀缺程度,水资源费等水资源经济补偿机制尚不能适应节水保水要求,污水排放收费制度尚不能满足减少污水排放、提高污水处理水平的要求,饮用水水源地及重点水域和湿地保护的生态补偿机制尚普遍缺乏。建设经验模式有待探索。水生态文明建设虽不是全新工作,但需要全新的体制、机制、管理、经验和模式。加之各流域、各地区的水情,社会经济发展基础与水平,涉水事务统一管理水平等方面的差异性,迫切需要差别化地探索和推广水生态文明建设的成功经验与典型模式。
四、建立健全机制,大力推进水生态文明建设
1.制度保障,持续推进加强水生态文明建设制度的顶层设计,重点建立健全和切实实施用水总量控制、用水效率控制、水功能区纳污控制等制度;加强区域、规划和项目层次上的水资源论证,实现项目建设、规划计划和区域发展的“量水而行”;把水资源开发、利用、节约和保护,以及水环境保护和治理,水生态保护与修复等纳入政府考核体系;建立和实行水生态文明建设科学评估体系,及时、科学、定量地评估水生态文明建设的进度、成效与问题。
2.社会动员,合力推进加强水资源、水环境和水生态的国情、省情、市情、县情宣传教育,加强水生态文明常识、技能宣传和普及。建立全社会参与水生态文明建设的信息传播、诉求表达、实时监督、自我约束的社会氛围和长效机制。重点在党政机关、学校、社会团体、重点社区和大型企业等开展节水生态文明宣传教育活动,充分发挥“农民用水者协会”等非政府组织在水生态文明建设中的积极作用。
3.改革体制,协同推进充分发挥各级政府在水生态文明建设中的领导和统筹作用。强化涉水事务的统筹统管,积极有效地推进水务管理一体化,重点在快速工业化和城镇化地区,特别是在所有城市建立水务统一管理体制。建立健全水生态文明建设部门协调联动机制,必要时可设立水生态文明建设协调机构。
4.健全机制,有效推进改革和健全水价形成机制,使水价逐步接近水资源的真实稀缺程度,实行阶梯水价等差别化水价制度。改革和规范水资源费制度,积极稳妥和差别化地提高水资源费标准。改革和完善污水排放收费制度,减少污水排放,实现污水处理良性发展,提高水资源循环利用水平。改革和健全水源保护补偿制度,健全对饮用水水源地和重点湿地、库区的财政支持机制,切实提高水资源和水生态的保护水平。
5.规划引领,科学推进编制全国及重点流域、重点区域的水资源保护规划,加强水资源依规科学配置。全面落实《全国重要江河湖泊水功能区划》,严格按流域规划和水功能区划,确定水生态文明建设的方向、目标、重点和措施。抓紧研究制定全国、重点流域和重点区域的水生态文明建设专项规划,重点明确水生态文明建设的目标、原则、方向、重点领域、重点措施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