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城乡统筹发展规划

城乡统筹发展规划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城乡统筹发展规划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城乡统筹发展规划

城乡统筹发展规划范文第1篇

    一、城乡规划与城乡统筹发展的关系

    《城乡规划法》中明确提出坚持城乡统筹发展的原则,将具有密切联系的市、镇、乡和村庄纳入统一的规划,实施统一规划前提下的管理,加强市、镇基础设施向农村地区延伸,保证一定空间距离范围内的城市、镇、乡和村庄在资源调配、生活供应、设施共享等方面能够实现相互依存、紧密联系、避免各自为政、重复建设、资源浪费。

    城乡规划需要坚持全面统筹发展的理念,从单纯注重城市发展转向更好地统筹城乡协调发展,推动城乡区域的互促共进,从片面追求经济效益转向更好地兼顾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规划编制要关注公共利益、长远利益和社会公平,完善城乡功能,营造良好人居环境,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生活质量。

    二、完善城乡规划编制、管理体系

    1、完善城乡规划编制体系,应坚持以城市规划为重点,以市(县)域城镇体系规划为依托,整合城市总体规划、建制镇总体规划、村庄规划、控制性规划以及各种专项规划,使规划编制覆盖到行政区域内的乡(镇)、村,构建科学、合理、合法的城乡规划体系,强化城乡规划对城镇建设和发展的先导、统筹作用。

    2、完善城乡规划管理体系,建立统一协调的规划管理体系,按照“三规融合”的原则,统筹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城乡总体规划和土地利用规划,建立规划的信息共享平台,在此基础上进行城乡空间布局规划,科学划分不同的功能区。强化全局意识,按照城市总体规划确定的发展方向和发展时序,结合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土地供应计划,有序推进城市建设;健全制度措施,使各重点建设项目与城市、镇总体规划及土地利用规划相协调。

    积极推行“阳光规划”,完善城乡规划编制过程中的公众参与机制,扩宽公众咨询途径,依法保障城乡居民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和监督权,使城乡规划编制能够更好地反映社会大众诉求。

    三、城乡规划引导城乡统筹发展

    城乡规划是一种空间战略规划,是统筹城乡发展的综合调控手段。城乡规划在城乡统筹发展过程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通过统筹城乡规划,实现区域产业和人口的合理集聚,增强城镇的辐射作用,促进城乡协调发展。实施好城乡协调发展规划,组织编制并落实城乡基础设施、产业发展、公共服务、城乡规划、环境保护等规划,是引导城市与乡镇之间实现一体化协调发展的重要途径之一。

    城乡统筹发展规划,是通过城乡规划创造平等统一的新型城乡关系,打破城乡二元结构,营造城乡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环境。促进三农问题的解决,改善生态环境,集约利用土地资源,提高农村活力和农民生活水平,拓展城镇发展空间。达到城乡之间取长补短、相互融合、共同发展的阶段。

    四、城乡统筹发展的规划原则

    1、以城带乡、以乡保城

    依靠工业化带动城镇化,减少农民数量,鼓励农民进城和在城镇从事二、三产业,通过城镇的发展带动农村的发展。加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集约调整城镇产业建设用地,同时强化农村作为区域生态基础的特征,保障城镇地区的良好生态环境。

    2、空间集聚、划定城乡

    以“三集中”为基本形式,依据城、镇、村三级居民点体系的规划,鼓励各城镇和农村集聚发展、集约经营。通过划定城镇发展边界,明确城镇和农村的地域范围,保持农村特色风貌。

    3、设施先行、区域共享

    城乡统筹的首要任务之一是首先实现城乡基础设施的共享和联通,使城市基础设施能够服务于农村地区,通过在中心村市政设施和服务设施的优先配置,引导农村人口向中心村集聚。

    4、错位发展、尊重文化

    引导城镇与农村的差别化发展,二、三产业向城镇集中,农村地区仅发展第一产业以及利用其农业、生态、文化资源发展的第三产业,突出农村的文化特色。

    五、城乡统筹发展目标

    1、经济目标:形成城乡互补与城镇产业化的富裕城乡

    城乡统筹的经济目标是形成一个优势互补、合理分工、协调发展的产业布局体系。充分发挥乡镇企业和工业园区的优势,实现城乡之间的合作;又要以城市为依托、乡村为基础、集镇为纽带,形成既服务于城市,又提高了乡村的自增力,使乡村尽快地富裕起来,并形成城乡结合、工农结合开放型的经济实体。同时引导乡镇企业向小城镇集聚是实现乡镇企业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关键。

    2、社会目标:实现劳动力自由流动与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和谐城乡

    城乡统筹建设需要解决劳动力转移的关键问题,而吸纳劳动力必须依托城镇化进程,而由于空间发展机会的不均等性,因此要提高城镇化的效率必须鼓励劳动力的自由流动,形成就业岗位与居住空间相适应的健康城镇化进程。

    公共服务设施均化等是城乡统筹的另外一个目标。在制定城镇化发展战略以及新农村发展战略时要对农村地区发展放到重点位置,城乡统筹的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体现了党和政府对农村发展的重视。规划的实施需要各级政府制定强有力的政策保障,并建立区域性的协调机制、基础设施的共建共享制度,从根本上改变各自为政的发展限制。另外引入市场化管理体制,城乡统筹基础设施建设需要多方筹集资金,可按照国家、集体、社会投入相结合的原则,充分调动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多层次、多渠道增加对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把城乡统筹的基础设施建设推向社会。

    (4)空间目标:构筑内部资源与外部机遇相匹配的集约城乡

    城乡统筹建设规划核心在于高效的对空间资源进行合理的配置,实现经济产出和整体利益的最大化。要鼓励有条件地区率先发展,优先扶持那些具有战略意义、交通便捷、水土等资源丰富的地区发展,让具有全局性影响的产业项目率先上马,充分发挥政府对市场的引导性作用,通过集中建设交通、市政等基础性设施来引导产业发展,合理规划布局城市和农村建设用地;城乡统筹建设同时要兼顾现状和长远发展,要禁止或者限制不具备发展条件地区发展,促使国土开发空间的整体高效利用,促进土地集约利用;形成合理国土开发秩序,避免造成无序竞争和空间资源浪费。

    (3)生态目标:建设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相协调的绿色城乡

    城乡统筹建设要将生态文明理念放在首位,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满足自身需要而不损害自然环境。城乡统筹建设要优先关注不可建设用地,优先划定区域绿地、生态保护区、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等禁止开发区域,控制战略性、稀缺性资源,主动出击应对快速城市化的无序蔓延,为城乡可持续发展预留充足的生态空间;要优先划定生态环境空间和布置生态环保设施,再合理布局生产空间和生活空间。

    同时要充分发挥乡镇的生态优势就必须做到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相结合,农业上建立绿色农业生产体系,工业上实现循环生产、建立循环经济体系,同时结合旅游资源发展生态旅游、农业旅游等,建立乡镇的绿色产业体系。

    参考文献:

    [1]罗承勇.影响城乡统筹的制约因素和协调发展对策[M].决策导刊.2007.第10期

城乡统筹发展规划范文第2篇

关键词:城市规划;影响;战略;具体分析

Abstract: balancing urban and rural development is refers to between urban and rural areas, through the free flow of production factors and resources cooperation, complementary advantages, to the city with rural, rural and city, rural and urban economic, social, cultural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process. Because the countryside and city are interrelated, interdependent, mutual complement, mutual promotion, rural development, high without the city's radiation and the impetus of city development, also cannot do without the rural areas to promote and support. Give full play to promote the role of city leading role in rural and rural to city, in order to realize the social integration of urban and rural economic development. Therefore, urban and rural development has a profound impact on the overall city planning, this paper analyzes influence of our Hebei province Handan city urban and rural development of city planning.

Keywords: city planning; influence; strategy; analysis

中图分类号:O2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2104(2013)

城乡统筹发展中的城市规划不能简单理解为城市的经济发展,而应该联系农村对城市的促进作用,重新认识生产力要素的配置,重新认识土地资源的配置,去认识社会资金在城乡的配置,还要从改革生产关系的高度去重新看待农民工进城和城市人下乡。

1城乡统筹发展理念

以创新为第一生产力的知识型经济将从根本上改变城市与乡村的关系:乡村已不再出于城市的依附地位,传统的乡村是城市生产要素的提供者。而知识经济的大环境下,乡村与城市的生产要素实现了互相流通合作。乡村的价值和地位被重新评价: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是以乡村的健康发展为基础的,而城市的可持续发展也带动了乡村的技术进步,促进乡村的科学发展。城镇以外的空间不再是单向被动地承受城镇的资源耗费和经济、社会的主宰,而对城镇的发展越来越表现为依赖与制约并存、支持与竞争并存的格局。因此规划理念也应该与时俱进,把城市和乡村作为一个有机整体进行研究,促进城乡统筹发展。

2城市规划概念

城市规划是指预测城市的发展并管理各项资源以适应其发展的具体方法或过程,以指导已建环境的设计与开发。城市规划通常包括总体规划和详细规划两个阶段。在一些大中城市,总体规划和详细规划之间增加城市分区规划。传统的城市规划多注意城市地区的实体特征。现代城市规划则试图研究各种经济、社会和环境因素对土地使用模式的变化所产生的影响,并制订能反映这种连续相互作用的规划。

3城乡统筹规划对城市规划的影响

城乡统筹规划对城市规划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3.1总体规划

总体规划指综合性的城市规划。是确定一个城市的性质、规模、发展方向以及制订城市中各类建设的总体布局的全面环境安排的城市规划。城乡统筹发展的战略要求在城市总体规划中,要综合考虑城市和乡村的整体发展。

3.2 城市分区规划

在中国,城市分区规划指根据已编制的城市总体规划所做的市内各局部地区的规划。各区按不同的功能和性质,有各自的规划。不同功能区要综合当地农民工的比重,合理构建有利于农民工生活的城市设施。

3.3 功能规划

对某些领域(如运输、住房和水质)的需要或活动定出目标,政策和工作程序的规划,通常由政府制订。城市规划时要充分考虑运输、住房、水质等对附近乡村的影响,抓住城市功能规划的契机,制定带动乡村发展的整体方案。

3.4 住房建设规划

住房建设规划指制订出若干年内分年度建造住房的规划,包括居住区和住房建造的数量以及居住水平等多项指标。住房规划是稳定在城市务工农民的生活质量的重要措施,城乡统筹发展提出了重视在城农民的要求,城乡居民的和谐发展是城乡统筹发展中的一项重要任务。

3.5 实体规划

为开发或改造一个地区而预先做出的设计,把现有一切自然和人为的物质条件纳入规划,加以全面考虑,包括基础设施、房屋建筑、最佳开发战略等。对于地区的开发要注意对乡村生态环境的保护,对农田耕地的保护;建筑施工注意避免噪音污染:工厂要经过严格筛选,禁止将工业三废排入农田。

3.6用地平衡

在中国的城市规划中,按土地的使用性质,将全市或局部地区分为工业、农业、居住、道路、绿化等用地;确定各类用地的合宜面积分配与比例关系,编制用地平衡表,从而得出以人为单位的用地面积数,以资分析和比较。城乡统筹规划要求城市规划必须兼顾农村规划,达到两者平衡。

4城乡统筹发展背景下城市规划新战略

4.1注重规划过程,创造实施总体规划的良好社会环境

①规划者应立足城市现状,充分考虑制度环境和社会经济文化现实,避免片面追求或陶醉于规划成果的所谓科学和完美的“形式规划学”;⑦要充分认识规划过程的价值,规划过程与规划结果同等重要,通过多方参与和协同工作过程,宣传和普及规划知识,增强规划意识,使各方统一思想,求大同存小异,使规划真正成为社会对城市发展的集体意志,自觉形成执行规划、实施规划的社会环境。

4.2 注重城乡协调发展,弥补规划“真空”地带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城市周边的郊区或乡镇地区的发展也极为迅猛,城市郊区的无序发展不仅会带来严重的环境问题和社会问题,也会给城市远景空间拓展埋下许多隐患。为了城乡协调发展!在规划中不但要考虑城乡产业互动,更要加强城乡空间的整体控制,弥补传统总体规划的不足。

4.3 刚柔并济,应对市场经济条件下城市发展的不确定性

新时期的总体规划要从指导功能布局、用地安排,转向以资源环境为出发点,指导城乡可持续发展;从确定性质、规模、指标,转向科学管理城市规模和制定建设标准;从确定发展重点,转向合理进行资源利用和空间管制。笔者认为,城市规划应转变目标和方式;淡化规划年限和用地性质,突出市场经济对土地资源的配置,突出空间结构规划在总体规划中的主导地位。使总体规划成果刚柔并济,政府要放手让城市规划适应现代经济的发展。做到“松紧有度”,过于严格的控制手段只会导致城市进入“千城一面”的误区,不利于城乡统筹发展。

统筹城乡发展,缩小城乡差距是中国经济发展新时期的战略任务,是实现全面小康,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选择。城市规划受到城乡统筹发展的影响,开始逐步重视城乡一体化。城市规划,最重要的就是要围绕“统筹”做文章,把城市和农村的经济和社会发展作为整体统一规划,通盘考虑;要建立城乡互动机制,通过城乡有机融合,彻底打破城乡二元结构;要在“发展上”下功夫,最终形成城乡协同共进、融合发展的良好格局。

参考文献

【1]吴永生.区域性城乡统筹的空间特征及其形成机制叫.经济地理,2006,26(5)810~814.

城乡统筹发展规划范文第3篇

关键字:统筹城乡;居住区;规划设计; 新特点;路径

引言

统筹城乡发展是指充分发挥工业对农业的支持和反哺作用、城市对农村的辐射和带动作用,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促进城乡协调发展,实现城乡二元化结构,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平等和谐的城乡关系,实现城乡一体化的重大决策。我国城镇化有了长足发展,到2006年底全国城镇化率已达43.9%,城镇化进入发展最快的时期,居住区大量涌现。

一、统筹城乡居住区规划设计的新特点

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形势下,我国居住区建设空前繁荣,但在繁荣中必须保持清醒的头脑,必须认真把握居住区规划设计的新特点。主要体现在七个方面:一是居民对象有变化,在城乡统筹大背景下,越来越多的农民将转化为城镇居民;二是规划模式有变化,中国特色城镇化是“离土又离乡”的乡村城市化和“离土不离乡”的城乡一体化,农民将分梯次转移,住房将分阶段置换,居住区将是旧村改造与新村建设并举的规划模式;三是遵循的法律有变化,居住区规划设计除原来必须遵守的法律外,还要服从(城乡规划法》,维护城乡利益;四是互动性,居住区开发必须与城镇发展协调,与城镇功能协调,城乡基础设施共享,城乡良性互动,不能搞成孤岛式的居住区;五是多元化,居住区规划必须多元化,因为中国东中西部不一样,山区、平原不一样,经济发展阶段不一样,地域特色不一样,与工业化的关系处理方式不一样,有的是同步,有的可能要超前;六是低成本,中国走低资源消耗、低污染、高技术为主导和人力资源合理分布、配置的新型工业化道路,必须走低成本的居住区规划设计道路,解决人口现状素质的劳动力转移;七是环境友好,居住区建设对环境的影响很大,根据建筑与环境认知理论,规划必须考虑环境友好型发展,保护天然林地、草地与河湖。

二、统筹城乡居住区的规划设计新思路

统筹城乡发展就是统筹城乡规划、建设和管理,统筹城乡产业发展,统筹城乡基础设施建设,统筹城乡社会事业发展,统筹城乡劳动就业与社会保障。科学规划居住区,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统筹城乡发展的重大举措,符合当今世界区域经济发展的潮流。所以,居住区规划设计的新思路就是,在该背景下认真研究居住区所在城乡的区域地位和功能定位,根据区域的环境、资源人口及产业规模和承载力,科学合理地规划居住区的布局、规模和模式,设计功能健全的居住区,既服务城市居民,又兼顾农业农村农民;既满足高收入阶层,又关注弱势群体,共享城市资源,推动社会和谐发展。

三、统筹城乡居住区规划设计的新路径

统筹城乡的居住区规划设计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根据上述分析,这里提出了居住区规划设计的新路径,见下图(1)

首先,调查居住区所在城乡发展定位。居住区规划受其所在城乡发展定位、特别是城镇规划的制约,所以要从完整意义上理解城乡统筹、理解居住区与所在城镇之间的关系,与所在城乡发展定位相适应。

其次,明确居住区规划设计理念。必须强调与时俱进,适应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形势,更好地接受市场的选择与考验。一是动态规划理念:要立足当前,兼顾长远,为将来的发展留有余地,防止简单扩大居住区的规模,不符合实际的超前规划,促进城乡和谐发展,建设和谐型居住区。二是符合城乡总体布局的个性化:尊重城镇化发展的客观规律,充分利用现有的发展基础和发展条件,因地制宜,规划多样型个性化的居住区,丰富和创造最佳的城市空间环境。三是突出以人为本,体现人文关怀:从物质功能主导转向人居环境全面关注,即居住区规划设计产生良好的为人服务的功能,有人情味,促进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同时维护公共利益、促进社会公平、关注和改善民生。四是生态和谐可持续:生态、和谐是居住区规划设计理念创新最根本的出发点和归宿,实现从形态规划向生态规划、从物质规划向社区规划的转变。五是保护资源:注重节约和合理利用各种资源,包括历史文化遗产,特别是注意节约和保护水土资源,建设节约型居住区。

第三,确定居住区规划设计的目标。根据居住区所在城乡发展定位和规划设计理念明确居住区规划设计的目标:一是实用,就是舒适、卫生、安全,打造高性能的住宅,建设生命周期长的住宅。二是美观,美观影响人的居住行为,居住行为创造丰富的居住建筑体验,美观要求创造一个优美的居住环境和城市面貌,优化生活、学习、娱乐空间。三是经济,规划设计要符合实际经济条件,与当时当地的建设投资、经济、生活条件相适应,坚持“四节”(节能、节地、节水、节材),少消耗资源,降低房屋造价。此外,规划设计要有循环经济的概念,一方面是减少废弃物排放,另一方面是通过回收再利用,形成循环体系,实现降耗减排,降低房屋使用成本。四是和谐,规划设计关注城乡居民,建设城乡和谐共处的居住区。

第四,测评居住区内外环境。居住区规划设计依赖于内外环境。监测外部环境,主要是监测居住区地块所在区域经济环境、政治环境、文化环境、社会环境(人口数量、城乡比例、历史传统等)、自然环境以及房地产市场的完善程度。评估内部环境,主要是评估居住区地块规划要点、基础设施、交通条件、地质情况、住宅供求现状、类似地块的价格、市场需求的数量、房型、市场对该地段房地产功能、档次的需求、地块的SWOT等。

第五,设计居住区规划模式。主要是根据地块内外环境情况来设计居住区规划模式。我国地域辽阔、地域之间千差万别,各地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都形成了自己的居住形式与风格,居住区规划应体现多元化。居住区规划应突破常用的小区单一模式,小区作为一种较成熟的居住方式不符合现代城市空间的开放性,所以需要不断地改进、完善。居住区规划要结合当地城乡统筹发展情况,创造富有地域特色、满足人们生活需求、符合群众审美情趣、有时代感的多元化的居住区新模式。在人口密度较低的小城镇,邻里单元可能是恰当的形式;在经商气氛浓郁的南方城市,街坊式可能是合理的选择;在历史文化名城,以保护为基础、与周边建筑环境相协调的改造方案是适宜的;在特大城市的边缘地带,集生活、工作、休闲、娱乐于一体的大型综合性居住区是合适的,改良“居住区一小区一组团”传统组织模式为“居住社区一街坊”组织结构。鼓励规划混合型社区,促进不同阶层、不同民族的社会群体特别是城市人口、农村人口的和谐共处,共享城市资源。在紧邻工业集中区、开发区的村庄,可以规划设计底层为店面、上部为公寓的商业用房,除为村民解决居住外,还为村民提供了经营性收入的来源。尽管“中小户型高舒适度”,是符合当前中国国情的规划模式,但没有哪种模式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万能模式。

第六,确定居住区规划设计的内容。一是建筑类型:要根据居住区总体规划模式,综合考虑居住区技术经济条件,决定选择多层、小高层、高层、超高层,还是别墅群建筑。二是建筑布局:受政府规划容积率和用地面积限制,要考虑人口规模、日照、通风、安静整洁、美观舒适等因素,基本形式有行列式、周边式、混合式、自由式等形式。三是建筑风格:有中式、欧式和自由组合式。四是户型设计:必须以适应当地城乡需求为前提,紧随城乡发展而变化,以“中小户型高舒适度”为主旋律,与时俱进,推出市场欢迎的套型。五是道路规划与配套公建:不仅要满足居住区内部的功能要求、而且要与城乡总体取得有机的联系,与城市公共服务设施规划相结合。居住区配套公建要求商业、娱乐、教育、医疗并重,从城乡发展的角度来看,街区型居住区规划方法是使居住区与城市协调发展的方式之一,居住区内配套公建也要为外界居民服务。六是绿化规划与建筑景观设计:要使公共绿地、宅旁和庭院绿地、道路绿化以及建筑景观形成完整系统,实现居住区环境优美、满足使用和有生活情趣。

第七,进行居住区规划设计的绩效评价。要建立评估体系对居住区规划设计的绩效进行评价,同时建立绩效反馈机制反馈规划设计绩效,便于改进提高。如规划设计中对“四节”的把握情况,是否执行建筑节能设计标准,是否充分利用空间提高土地利用率,是否广泛采用新材料、新技术等等。居住区规划设计的目标可作为评估绩效的主要指标。

第八,不断完善与提高。根据绩效评价反馈情况,对居住区的规划设计进行完善与提高。可采用动态规划,对居住区进行渐进式设计完善。。

四、政策建议

城乡统筹发展规划范文第4篇

必须统筹城乡发展规划,编制高起点、高品位的小城镇建设和发展规划。要统筹规划城乡人口发展、土地利用、城镇村落布局、基础设施建设、产业聚集、环境保护、生态涵养等,把“城乡一体、资源共享、协调发展”作为重要原则贯穿到小城镇建设总体规划中,把城市、小城镇和农村作为一个整体来规划,形成全方位、多层次、开放式的城乡空间网络结构,使全省呈现出以城市群为主体,小城镇为基础,覆盖城乡的规划体系。要在更大区域范围内(如县域或市域),统筹城乡发展的空间布局,对城乡空间结构进行优化整合,提升规划的统筹能力。要统筹编制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建设规划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做到小城镇建设与基础设施、环境保护、社会事业发展等专项规划相协调,与县域规划、市域规划、省域规划有机衔接。

必须统筹城乡产业发展,建立小城镇发展支撑体系。要按照一、二、三产业协调发展的原则,建立小城镇三次产业统筹发展机制,促进城市资金、技术、人才、管理等生产要素向农村合理流动,优化农村产业结构,形成城乡产业分工合理、区域特色鲜明、生产要素和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产业发展格局,走城乡经济发展统筹、融合、协调发展之路。要引导城市劳动密集型产业向农村转移和扩散,促进小城镇二次产业加速崛起和新兴战略性产业在小城镇发展。

必须统筹城乡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完善小城镇基础设施条件,打造现代化小城镇宜居环境。要坚持区域统筹、合理布局、联建共享的要求,统筹小城镇的基础设施建设,根据规划的功能定位和发展规模,适度超前建设完善基础设施。要大力推动城市基础设施向小城镇和农村延伸,加快农田水利、农村饮水安全、农村公路、农村能源、农村信息网络等基础设施建设。要加快小城镇的基础设施建设进度。要统筹协调好住宅小区、商贸街区、产业园区建设,科学设置工业生产环境功能区和居民生活环境功能区,严控高耗能、高污染、不具备安全生产条件的企业进入。要加强环境综合整治和保护,营造良好生态环境。

城乡统筹发展规划范文第5篇

一、把统筹城乡产业发展作为首要任务

坚持以工业化带动农业产业化,既要统筹规划全县的产业布局,又要突出城乡各自的资源优势和特色产业,把农民的持续增收建立在产业发展的基础上。按照“一村一品、一镇一业、规模成片”的要求,制定农业产业发展规划,调整产业结构,强化特色产业支撑作用,建设产业基地,发展高效农业,着力建设现代化农业体系,推动农业发展升级。围绕特色产业,扶持农业龙头企业做大做强,延伸产业链条。发展专业合作组织,完善流通体系,切实提高农民参与农业产业化经营和进入市场组织化程度,增强农产品适应市场的能力。充分利用本地资源,大力发展农村旅游业,扶持开发农家乐项目,拓宽农民增收渠道。

二、把统筹城乡基础设施建设摆在突出位置

基础设施落后是导致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缓慢、城乡差距进一步拉大的重要原因,是当前制约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瓶颈”。要进一步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将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纳入城市长远发展规划,加快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向农村的延伸。下大力气建设完善农村公路、桥梁、供电、饮水等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农业生产基础设施,加大对中低产田的改造力度,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三、把统筹城乡建设规划作为基础工程

为确保新农村建设科学有序,必须规划先行,以科学完善的规划为指导,减少村镇建设的盲目性、随意性,提升建设水平,改善村民生活环境。立足城乡一体化发展,做好城乡建设规划。着眼于推进农村城镇化,将城市规划理念引入乡村建设,编制新农村建设总体规划、村庄布局规划和村庄整建规划。依据城市总体规划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要求,积极引导农村土地向规模经营集中、工业向发展带集中、农民向城镇集中,高水平地科学谋划农村发展的经济、社会、环境、建设等布局和实现途径。进一步优化村庄布局,利用新一轮土地总体规划调整的有利时机,盘活村庄建设用地,尽可能将村庄建设的留用地留出来、调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