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文化创新的途径

文化创新的途径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文化创新的途径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文化创新的途径

文化创新的途径范文第1篇

《沂蒙情》不仅获得了观众的热捧,也获得首都专家的一致好评。《沂蒙情》是一台较好传承了传统地方戏剧艺术和表演艺术的优秀剧目,是当下红色现代题材剧中一部不可多得的、具有影响的优秀剧目,突出了柳琴戏的艺术性、观赏性,主题深刻鲜明,情节生动感人,唱腔优美动听,舞美新颖独特,看点新、亮点多,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展示了临沂深厚的文化底蕴,对于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例题 临沂紧跟传播手段创新、业态创新、科技创新的潮流,将内容与形式、作品与载体、文化与科技的创新完美结合,同时坚持海纳百川、融会贯通,不断增强地方传统戏曲柳琴戏的时代感和吸引力。他们精心编排了历史故事柳琴戏《王祥卧鱼》、现代柳琴戏《沂蒙情》,通过声光电等现化表现手法,使传统柳琴戏焕发出异彩,更具魅力与观赏力。透过现代柳琴戏《沂蒙情》这一临沂文化创新的微小视角,可以看到临沂以改革创新推动文化发展繁荣,以改革创新促使文化发展始终拥有源头活水的思路与努力。

从《文化创新》的角度,谈谈你对上述材料的感受?

解析 本题要求同学们运用《文化创新》的相关知识分析上述材料。《文化创新》主要包括文化创新是什么;为什么要进行文化创新;怎样进行文化创新。从材料看,“临沂以改革创新推动文化发展繁荣”体现了文化创新有利于促进民族文化的繁荣;临沂“将内容与形式、作品与载体、文化与科技的创新完美结合”体现了文化创新必须加强文化内容与形式的创新;临沂“坚持海纳百川、融会贯通”体现了文化创新的基本途径是面向世界,博采众长;临沂精心编排历史剧,使传统柳琴戏焕发出异彩,体现了文化创新的基本途径是继承传统,推陈出新。

答案 ①文化发展的实质是文化创新,文化创新能够促进民族文化的繁荣。我们可以透过现代柳琴戏《沂蒙情》,看到临沂以改革创新推动文化发展繁荣。②加强文化内容与形式的创新。临沂紧跟传播手段创新、业态创新、科技创新的潮流,将内容与形式、作品与载体、文化与科技的创新完美结合。③面向世界,博采众长是文化创新的基本途径之一。临沂坚持海纳百川、融会贯通,不断增强地方传统戏曲柳琴戏的时代感和吸引力。④继承传统,推陈出新是文化创新的基本途径之一。临沂深挖当地的历史文化资源,将传统文化注入时代精神之中,使传统柳琴戏焕发出异彩,更具魅力与观赏力。

点拨 对待传统文化既要继承,又要发展,文化的发展并不是在继承之后才发展,而是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发展的过程中继承。继承是发展的必要前提,发展是继承的必然要求。人民群众是社会实践的主体,也是文化创造的主体。文化创新要自觉投身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充分认识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时代意义,关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理解人民群众对文化生活的基本需求,创造出无愧于时代和人民的文化作品。

1. 只有适应群众文化需求新特点新变化的新的艺术样式,才有旺盛的生命力;只要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多层次、多样化、多方面的精神文化需求,文化创新就有坚实的依托。这是因为( )

A. 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和动力

B. 人民群众是社会实践的主体,也是文化创造的主体

C. 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是文化创新的根本目的

D. 文化创新是文化永葆生命力的重要保证

2.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深刻指出,文化引领时代风气之先,是最需要创新的领域。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须臾离不开新的文化创造。这里突出强调“新”是因为( )

①文化发展的实质就在于文化创新 ②文化创新可以不断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  ③文化创新可以促进民族文化的繁荣  ④离开了创新,文化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3. 只有立足中华文化丰沃土壤,从源远流长的传统文化、激昂奋进的革命文化、争奇斗艳的民族民间文化中汲取养分,创新的灵感才会不断涌流。这表明( )

①我们不能离开传统,空谈文化创新 ②面向世界,博采众长是文化创新的基本途径 ③传统文化是我们进行文化创新的资源 ④立足于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

A.①③ B.②④ C.③④ D.①②

4. 电视连续剧《沂蒙》是临沂继大型红色水上实景演出《蒙山沂水》、电影《沂蒙六姐妹》后推出的一部文艺精品。《沂蒙》从唯物史观和民族大义的高度,创新思维,将发生在沂蒙老区的真人真事,通过原汁原味、质朴真实的拍摄手法和场景设置以及平实的方言和朴实的表演,彰显了沂蒙人民的人性光辉和人格魅力。这启示我们( )

①文化创新必须立足于人民群众的社会实践 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主旋律作品创作的源泉 ③艺术来源于客观,灵感来自于主观  ④要积极创新文化内容、形式和手段

A.①④ B.②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5. 来自文化部、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戏曲研究所、中国剧协、中国戏曲学会等6位我国戏剧界著名专家学者纷纷表示,《沂蒙情》是一台较好传承了传统地方戏剧艺术和表演艺术的优秀剧目,是当下红色现代题材剧中一部不可多得的、具有影响的优秀剧目,突出了柳琴戏的艺术性、观赏性,主题深刻鲜明,情节生动感人,唱腔优美动听,舞美新颖独特,新看点、亮点多,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对于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从文化创新的角度,思考《沂蒙情》的成功对于创作红色现代题材剧有何启示?

文化创新的途径范文第2篇

[关键词] 信息文化;高校图书馆;服务创新

[中图分类号] G252 [文献标识码] A

当前,信息文化已渗透到社会的各个方面,作为主要信息服务机构的图书馆工作面临着新的挑战和发展机遇,其服务的内容、方式和手段都在发生着深刻的变革。图书馆应抓住发展机遇充分发挥自身优势,通过不断的服务创新,使高校图书馆的信息服务能够充分满足信息时代的读者需求。

1 信息文化的内涵

国内对于信息文化概念的界定有多种观点,但归结起来,可以说信息文化就是指在现代社会活动中以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为特征,从而形成一种新的文化形态,是人们借助于信息、信息资源、信息技术,从事信息活动所形成的文化形态,它是信息社会特有的文化形态,是信息社会的主流文化,是信息社会中人们的生活样式[1]。这种新的文化也同其他文化一样,涵盖了物质形态、社会规范、行为方式和精神形态等四大层面的文化。

2 信息文化对高校图书馆信息服务工作的作用

2.1 引领和导向作用

本功能主要指信息文化通过影响和改变图书馆的信息价值观来提高图书馆的信息意识、信息能力和信息服务质量,从而满足读者的需求,获得广大读者的支持和认同[2]。信息文化影响着高校图书馆的服务理念,影响着读者信息价值观、诚信度,甚至影响者读者的人生观和世界观等。积极、健康、向上的信息价值观,可以使图书馆的信息服务充分满足读者的信息需求,可以促进人和组织全面协调发展。信息文化的引领和导向作用指引着高校图书馆的信息服务朝着积极向上的方向发展。

2.2 激励和协调作用

信息文化背景下高校图书馆管理模式应主要突出“以人为本”的理念,把人放在首要位置,高度重视调动人的积极主动性,发挥人的创造精神,通过对人的激励和协调来促进图书馆的全面发展。通过塑造统一的图书馆信息价值观,来挖掘馆员的潜能、激发馆员的激情、协调馆员的信息行为,促使全体馆员为实现人生价值而追求更高的目标和远大的理想,不断地创新服务方法,开拓新的服务途径、提升服务质量。

2.3 效率和效益作用

高校图书馆在信息文化的引导、激励和协调下,强化了图书馆的核心竞争力,使高校图书馆在激烈的竞争中获得了竞争优势。高校图书馆通过管理的信息化,有效提升管理水平,不但促进图书馆工作效率的提高,信息检索效率的增强,使传统的信息检索、馆际互借、文献传递、科技查新等信息服务工作效率和服务质量得到极大的提高,而且开辟了新的服务领域和增加新的服务业务,最终提高了图书馆的服务效益。

3 高校图书馆信息服务中存在的问题

3.1 服务观念落后,服务层次有待提高

由于社会原因和学校的重视程度不够,导致了图书馆服务观念落后和服务层次过低。其主要表现在:第一,主动服务的意识不足,坐等读者上门,使丰富的信息资源得不到充分的利用。第二,大多数图书馆开展的信息服务仍然表现为代查代检、信息咨询(有的学校还没有设立信息咨询部)、复印资料等。服务的内容缺乏深加工,服务的层次仍然比较低,学科跟踪服务、定题服务、科技查新等服务还没有开展起来。第三,图书馆的社会服务雷声大、雨点稀,没有更好地为地方经济发展做出贡献。

3.2 资源整合不足,共享程度不高

在高校,学校的很多部门都产生和保存着有价值的资源,但图书馆对各种资源缺乏有效的的整合。多数图书馆只是将本馆的信息资源进行整合,可以在主页进行统一的检索和下载。而分散在学校其他部门的资源,如专家到校的讲座视频、学校老师外出调研的资料等缺乏收集和整理。另一方面表现为整合过的资源,缺乏特色,缺乏馆际协作。在信息资源的整合和数字化过程中,由于行政体制的限制使高校图书馆缺乏统一组织、统一协调,整个高校图书馆界处于各自为政的状态,从而导致信息资源重复购置、重复建设,造成人、财、物的浪费。

3.3 专业化管理水平不高,管理机制缺失

管理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图书馆的发展水平。目前,高校图书馆由于管理水平不高造成的资源重复建设、大量信息无法共享、服务队伍人心涣散等问题比较严重。这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一是馆长的专业素养及思想观念。不少馆长不是图书情报的专业人士,甚至是原来学校的行政人员,对图书馆定位错误,把图书馆当作行政机构去管理,图书馆的服务宗旨缺失。二是和时展脱节。当今,信息化、网络化大发展,有的图书馆抱残守缺,固步自封,发展严重滞后。三是没有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管理机制,缺乏透明稳定的服务流程、科学有效的服务手段、明确开放的服务标准、强而有力的服务监督、及时有效的服务反馈、奖惩分明的激励措施等,阻碍了信息服务的深化和发展。

4 信息文化背景下图书馆创新信息服务的思考

4.1 构建以人为本的服务模式

高校图书馆要创新信息服务首先要构建以人为本的服务模式,强调人的核心地位,实行以人为中心的管理,这是图书馆信息服务创新的基础,更是图书馆与时俱进的动力所在。以人为中心的管理强调将图书馆馆员看成是社会人,考虑到馆员的需求、价值观、社会地位,关心馆员来关注馆员的社会需求、人际关系等,从而激励馆员的工作积极性。为人服务,即图书馆的一切服务工作都是围绕读者而展开的。传统的图书馆强调如何增加馆藏,如何引进现代化设备,而不是考虑如何吸引读者,如何使馆藏资源最大限度地为读者服务,甚至还以种种规章制度约束读者的行为。以人为本的服务应当是想读者之所想,从方便读者的角度出发,研究读者的需求,建立读者与馆员之间的沟通渠道,为读者提供优质的服务。

4.2 主动服务,加强与读者的沟通和交流

图书馆的服务不能坐等读者上门。要积极主动的开展各项服务、加强图书馆对读者的吸引力。图书馆馆员应加强与读者的沟通和交流,通过各种渠道了解读者的信息需求,采用新的服务方式,将读者所需的信息推送的读者的手中,从而提高信息资源建设和信息服务质量。比如说加强与毕业生的沟通,了解其信息需求,可以将就业相关的信息送到学生的教室;与专业老师定期联系,将其在教学、科研中所需的最新的信息及时发送给相关的专业老师。

4.3 深化服务,拓展服务的范围及层次

传统图书馆的信息服务模式主要是以纸张为主要载体的文献服务为主。服务内容上主要以原始文献的保存和提供为主,主要提供图书、期刊、报纸的借阅和复制等浅层信息服务,缺乏对文献信息的深加工服务。

信息化时代,随着信息文化环境的形成,高校图书馆必须改变传统的服务模式,以读者的需求为核心,深化服务范围、拓展服务层次,设法满足广大读者的信息需要。如网络个性化服务,利用网络信息技术,按照读者需求和喜好方式自动定制、搜寻、加工、推送信息,满足各类读者的信息需求,极大提高了信息服务效率,展现了信息时代图书馆的服务优势。

4.4 大力开展自助和互动式服务

信息时代,高校图书馆应以少而精的队伍通过大力开展读者自助和互动式服务来满足读者的需求。图书馆可以通过读者培训、信息检索、信息传递、信息推送、微博互动等方式来开展互助式服务。通过对读者开展信息素养、图书馆利用、文献信息知识、信息意识、信息技能以及信息政策法规等方面的相关教育使其掌握信息的系列知识,能够为自我提供服务,同时也能够为其他读者提供服务。

4.5 创新信息行为,做好信息服务营销

信息行为是指与信息有关的人在社会生活、学习和工作中为满足信息需求的目的而生产、获取、加工、传递和使用信息等一系列活动的总和[3]。在信息文化大发展的背景下,高校图书馆从自身的结构、组织、管理到外部的环境等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为了实现读者第一、服务育人的宗旨和理念,提升管理水平和服务效率,高校图书馆必须抓住机遇,克服观念障碍,通过体制改革,创新信息行为。

高校图书馆的信息服务营销,指的是高校图书馆对其信息资源与服务进行分析、调研、计划、组织、促销、分销,实现与信息用户的价值交换,满足信息用户信息需要的一系列过程[4]。高校图书馆的信息服务营销强调以信息用户为中心、读者第一、服务至上的工作理念。图书馆信息营销和服务是高校图书馆工作的双重使命和核心业务。高校图书馆信息营销和服务可以在以下几个方面去努力和实践:借助现代媒介树立图书馆良好形象;培养读者对图书馆的信赖和依靠;善于挖掘读者的潜在需求;开展深层次的信息增值服务;加强网络资源的整合和特色数据库建设;拓展服务领域,践行社会职能;加强人才培养,打造精英服务团队。

参考文献:

[1]董焱.信息文化论-数字化生存状态冷思考[M].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社,2003:46-47.

[2]蒋知义,邹凯.图书馆信息文化的作用及其塑造[J].新世纪图馆,2007,5(1):33-35.

[3]邹凯,黄付艳.信息文化及其影响下的图书馆信息行为创新[J].情报杂志,2007,26(5):123-125.

文化创新的途径范文第3篇

创新教育是以培养人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目的的教育,是素质教育的核心。创新教育具有:①前瞻性,即创新教育的立足点是面向21世纪,面向未来。重点是开发潜能,启迪心智,增强后劲。具体办法是要教给学生会走的能力,使学生具有终身学习的能力。②全面性,创新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和学生成长的每一个过程和方面。虽然不同学生创新意识的强弱和创新能力的大小不同,但每一个正常的学生都具有创新潜能,都能通过创新教育开发出来。③层次性,不同的学生智力水平的高低是有差异的,创新能力及发展层次也是有差异的。因此创新教育也具有不同的层次和方法。必须正确把握“讲深讲透”与“留有余地”以及“循序渐进”与“渗透跳跃”等的创新教育过程。④创新性,在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过程中,学生的创新性表现在异中见同,同中见异,平中见奇。

二、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主要途径

1.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兴趣是求知欲的外在表现,但它是促进学生思考、探索、创新、发展思维、激发主动学习的原动力。而学生的兴趣总是在他们的创造欲望得到充分满足时才能进入最佳状态。所以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创设良好的能激发学生兴趣的情境。

如,在化学的启蒙篇教学中,增设了《有趣的化学》专题。具体做法是把有关“化学史知识”、“著名科学家的故事”、“生活中的化学”、“化学与物质”等内容编成讲义,制成图片,部分内容则采用多媒体向学生展示。最后,通过“魔棒生烟”、“烧不坏的手帕”、“水上游龙”、“变色魔师”等十几个趣味化学实验的演示,把学生带入一个奇妙的化学世界里。由于化学启蒙篇的教学大大激活了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使学生在整个初中化学的学习中保持了很高的学习积极性。

在初中化学“催化剂”概念的教学中,补做了一个实验:在两个石棉网上分别放两堆白砂糖,一份混少量香烟灰,一份不混香烟灰,分别用火柴点燃。结果,未混香烟灰的蔗糖不能燃烧;混有香烟灰的蔗糖很快燃烧起来。燃烧结束后,学生可观察到香烟灰依然存在。结合实验室用氯酸钾和二氧化锰混合加热制取氧气,其中二氧化锰只“催化”,本身没有转化为生成物。学生不难发现上述实验中香烟灰的作用,它是蔗糖燃烧的催化剂。虽然学生对蔗糖和香烟灰这两样物品比较熟悉,但对蔗糖在香烟灰催化下的燃烧却很新奇,一方面加深了对“催化剂”的认识,一方面引起了对“二氧化锰”以外的催化剂的浓厚兴趣。

在“氧气的制法和性质”教学结束后,让每一个学生准备一盒火柴。上课后先向学生介绍:火柴头是用红磷、氯酸钾和二氧化锰等混合制成,火柴盒侧面是硫磺和其他物质的混合物。接着让学生点燃一根火柴仔细观察,这时学生发现火柴被点燃时先冒白烟,还闻到一股刺激气味。结合已学过的氧气的性质和氧气的实验室制法,学生就能分析出火柴燃烧时发生如下化学反应:红磷燃烧;氯酸钾在二氧化锰催化下受热分解;硫磺燃烧;火柴梗燃烧。划火柴让学生既巩固了所学知识,又认识到生活中处处有化学,还能总结出红磷比硫磺易燃烧,硫磺比木条易燃烧。

2.巧妙置疑,培养创新

科学创造,贵在置疑,创新往往是从“置疑”开始。古人云:“学起于思,思起于疑”。著名的科学家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为解决一个问题,往往是一个数学技巧而已,而提出一个新问题,新的可能性,从新的角度看旧的问题,都要有创造性的想象力而标志着科学的进步。”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鼓励学生善疑多问,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同时还要多创设质疑情境。

学完“燃烧”后,可让学生思考下列问题:

①生煤炉的时候,为什么先要用纸片引燃木柴,再用木柴的火焰使煤发火?

②你能说出可燃、自燃、助燃三者的区别和联系吗?

③有些物质的燃烧有火焰,有些物质的燃烧却没有火焰。火焰是怎样形成的?

④为什么内焰亮,温度却低,外焰暗,但温度高。火焰的亮度是怎样产生的?

⑤想一想,可做哪些实验来证明火焰的外焰温度最高?

由于上述题目学生根据已有知识寻找全部答案有一定困难,就会产生较多疑问。这时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提问,对问题展开分析。给学生提供蜡烛、纸片、玻璃管、火柴等材料,并向学生介绍法拉第表演的蜡烛实验。引导学生从实验中寻找问题的答案。

以上问题的解决会让学生认识到,学习知识不仅要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

文化创新的途径范文第4篇

 

 

关键词:信息传播;图形创意;文化语境 

    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为图像的制造、存储、传播提供了先进的手段,使得人们从语言中心的时代迅速转变为以图像、语言、文字为支柱的崭新时期。着眼于信息传播的图形设计,是一种以“图画和形象”作为信息载体并与信息传达相结合的艺术形式。图形是人们为传达某种信息而创造的一种语言形式,是具备某种特定信息的视觉形象。为了信息的传播更加迅速准确,不单要考虑图形创意本身的语言技巧,更要兼顾图形信息传播所处的周边环境;更要冲破专业的局限,以多元化的知识结构和超常的艺术想象力,来创造图形设计的新风格。 

现代图形创意的基本概念 

    图形是一种说明性的视觉符号,是介于文字和美术之间的视觉形式,是通过可视性的设计形态来表达创造性的意念。现代图形设计是多学科交叉的产物,它超越了一般造型的审美限定,集现代哲学、视觉心理、艺术造型、语言符号、信息传播、市场营销等学科于一体,并逐步改变着千百年来人们习惯了的文字表述方式,它以超地域、超时空的全球性无障碍语汇,给不同语言背景下的民众提供了更为方便的交流方式,正逐渐成为世界性信息传播的主要交流形式。 

    所谓图形创意,就是指前所未有的,能充分反映并满足人们某种物质或情感需要的意念或构想,并通过图形的视觉外化,以求免除地域、文化、语言、种族等人类交流会发生阻碍的因素,从而达到心灵之间的有效沟通。 

图形创意的文化语境 

    语境这一概念最早由英国人类学家B.Malinowski在1923年提出来的。他区分出两类语境,一是“情景语境”,二是“文化语境”。也可以说分为“语言性语境”和“非语言性语境”。语言的运用离不开被规定的语境范畴,而图形创意作为一种特定的“语言”和信息传播活动,需要借助和恰当适度地使用一定的语境,来准确梳理与表现图形设计中的物理场。在信息构成要素中,图形是重要因素之一,是运用视觉艺术手段塑造并传达信息。如何正确地运用图形创意,更多地发掘图形创意的特性,我们要结合图形的使用环境尤其是文化语境来进行探讨: 

    图形创意的信息认知。在许多以反战和平题材的平面招贴中,用的最多的图形即是和平鸽的造型,在人们的共识中,它是最能够反映“和平”的一个象征符号,最能被受众准确、快速、有效地接受和认知。这种图形的认知性体现了人们的一种共同的文化意识。如果一个图形创意不能为人所知,让人不知所云,那就完全没有达到它传播信息的目的,也就失去了它的存在意义。 

    图形创意在不同文化背景中的差异性。在跨越不同文化的信息传播中,图形的差异性就是文化间不同特质的外化形式。不同文化经验和背景对于同一图形可能会产生不同意义的解读,任何语意都只在一定范围内被理解,只有特定背景的图形才能被接受。即使是表达同一内容的图形,在不同的文化气氛下不断使用,也会产生不同的联想象征意义,引起不同的心理反应。比如在中国,被喻为“花中隐君子”的,在拉丁美洲某些地区则被当成妖花;在泰国和印度被看做吉祥的大象,代表智慧、力量和忠诚,在英国则被视为忌用图案,认为它是蠢笨的象征;在我国和日本被看做是长寿象征的仙鹤,在法国则是蠢汉的代称。这些都说明某一具体图形会在不同时间、空间中,有着不同的语义。 

    图形因社会因素、时代的发展而产生象征意义上的变化。我们的社会正在经历着越来越多、越来越快的变化。变化着的时间和空间赋予图形以新的含义,人们对事物的认知也在不断地变化,以新的图形取代旧的图形来表达不断变化着的事物。比如在吸毒问题成为当今人类社会一大社会毒瘤后,原来象征医药含义的医用注射器已经渐渐成为吸毒行为的标志之一。为信息传播而使用图形时必须把握图形语境可能存在的变化,保证这些图形符号正是设计者信息传达所需要的意义,而不是它们曾有的或可能有的其他含义,这样,才能恰如其分地发挥其在信息传播中应有的效用。

图形创意文化语境的发展导向 

    图形创意风格的形成是由特殊时期文化形态和社会潮流决定的,在图形创意发展的进程中,它有着自己的过去、现在和未来,它是按照自身的运行轨迹而变化的,有着不可逆转的特性。首先,应该站在文化和社会的大背景下,来审视图形创意的走向,这样才能将人的思维纳人宏大的体系之中,形成一个立体化的全方位思维视角。其次,要从图形创意发展的整体出发,寻求那些最基本的、最有代表性的设计倾向,从中预测到图形创意发展的未来,这将对我们从事图形创意确立方向性的指导。 

    民族文化性导向。现代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使人们陷人了各种信息的交叉包围之中,在这样的视觉环境里,人们更加渴望文化性的注人,使贫乏的肌体得以充实,于是强调设计的民族化、单纯化呼声日益强烈,许多敏锐的设计者便将创意的目光投向了图形设计的深层—文化层面。发掘民族文化的精华,反映时代的精神,已成为现代图形创意的基本追求和发展导向。 

    文化是人类精神的总和,人类的一切创造性活动,都离不开文化的大背景。图形创意也不例外,只有把个人的思维纳人文化的轨迹,才能使图形创意具有震撼力和时代感。综观人类文化的发展史可以清楚地看到,文化具有两个基本的导向,从纵向上看,民族化的风格是变化的,不同时代有着不同的文化情结;从横向上看,世界上的人类居住在不同的地理位置上,不同的地区形成了自身的文化背景和氛围,相互之间的文化现象存在着明显的差异性,反映到图形设计上,就形成了独特的民族文化。 

文化创新的途径范文第5篇

【关键词】图书馆;社会职能;拓展与创新

【中图分类号】G258.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158(2013)01―0338-01

1、前言

文化是人区别于其他一切生命的根本性标志,是人的生存方式和发展方式,一部文化发展史就是人的发展史。作为大文化发展成员的图书馆从注重文献收藏的藏书楼式的管理方式,逐步发展成为以开放性的用户服务为中心的知识信息开发、传播、咨询和共享的现代知识信息管理中心,从而不难看出,同生产信息的能力一样,图书馆管理和利用信息的能力是伴随着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而逐渐提高的。面对当前文化大发展背景的新形势,图书馆只有不断提高信息资源的管理能力,图书馆社会职能工作必须有新理念、新举措,才能保证其社会职能的发挥和自身存在的价值,与时俱进是图书馆事业发展的永恒主题。

2、图书馆主要社会职能及作用

2.1 收藏和保存人类文化遗产。图书馆的产生是保存人类文化遗产的需要,人类的社会实践所取得的经验、文化、知识者得以系统地保存并流传下来,成为今天人类宝贵的文化遗产和精神财富。

2.2 开展社会教育。现代社会让图书馆走入平民百姓当中,成为继续教育、终身教育的基地,担负着科学知识文化教育的职能。

2.3 引导大众阅读的方向和品位。图书馆利用自身优势举办读书专题报告会,请专家评介图书,组织读者聚会评论图书,请作者与读者见面对话等活动;为读者和出版社、书商沟通架设桥梁;定期向读者推荐图书,使公共图书馆成为当地最具权威的书评家,成为一个充满活力、魅力和吸引力的社会有机体。

2.4 传递文献。图书馆丰富、系统、全面的图书信息资料,成为图书馆从事科学情报传递工作的物质条件。在信息社会,图书馆的科学情报功能将得到进一步的加强。

2.5 开发智力资源。图书馆收藏的图书资料,是人类长期积累的一种智力资源,图书馆对这些资源的加工、处理,是对这种智力资源的再开发。同时,图书馆将这些图书资料提供利用,是开发图书馆用户的脑力资源。换言之,图书馆承担人才培养的职能。

3、图书馆社会职能的拓展与创新

3.1 拓展图书馆的收藏与保存的传统职能

应以图书馆资源无限的新观念来重组图书馆的资源。在网络环境下,图书馆应充分发挥其信息集散地的优势,进行信,鼠的传播和开发。在我国,国家级图书馆与省、市、县等各级图书馆之间存在着纵向联系,各地区、各高校、各专业图书馆之间又存在着横向联系,这种纵横交错,相互协作的联系使图书馆在信息市场的竞争中占有优势。任何一个图书馆都不可能将文献资源收集齐全,只有发挥图书馆整体化优势,走资源共享之路,形成较完整的知识领域和藏书体系,才能合理有效的利用文献资源。其次,注重对传统文献资源的持续建设和开发,数字化信息资源、数字化图书馆是网络信息技术发展的成果,是对传统图书馆工作内容的补充与完善。在复杂的知识信息结构中,不同的载体文献信息互为委托。注重数字资源与传统文献资源建设相结合。

图书馆由于逐渐形成了积累、保存、传播人类信息资源核心部分的社会职能,这一特点决定了它理应对特定网络信息资源进行保护和存储,以保证网络信息资源的持久性、稳定性,重复地为社会所利用。图书馆应将网络服务和非网络服务进行有效结合,以提高信息服务的效率,由于网络信息资源数量庞大、更新迅速、来源广泛,图书馆没有足够的空间和资金对众多的网络信息资源进行下载和存储,图书馆对网络信息资源的保护更重要的是网址的收藏和保存以及对各类网络站点的合法链接。

3.2 传递职能的深化和发展:由传递文献到传递信息

作为文献与读者的中介机构,“为书找人”和“为人找书”一直被认为是现代图书馆的基本职能。近代图书馆的传递主要是书刊载体本身即原始文献;现代图书馆除了传递书刊载体外,还要传递书刊资料中包含的信息即二、三次文献(如书目、索引、文摘、综述等);当代图书馆不仅传递现实馆藏中包含的文献信息,还要传递数字信息和网络信息,并注重这些信息的整体性、全面性和系统性。

信息网络中的图书馆已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图书馆。它是信息服务型的图书馆:它不仅把信息处理传递出去,为社会共享,而且它同时接受信息网络中的信息并加工处理,为读者提供信息服务。图书馆作为一个开放式的信息服务机构,在保存人类文化遗产、传播科学文化知识、开展社会教育、传播信息等方面具有不可代替的作用。同时,它作为信息聚散地,在传播知识、开发智力、培养人才等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是一种信息源图书馆,信息源图书馆的主要功能是为信息网络提供信息资源,也兼有作为信息高速公路的公共用户的读者提供信息服务的功能,信息源图书馆主要由国家图书馆、大型公共图书馆、重点院校图书馆、科学研究机构图书馆演变而来。总之,图书馆在信息网络中是以“信息中转站”的地位存在的。

3.3 创新图书馆的服务职能,塑造服务新形象

不断开拓和创新服务新领域,提出服务新模式,塑造服务新形象。随着网络时代的到来,图书馆的服务方式也在发生着变化,传统概念的出纳台业务、阅览业务也呈现出新的特点。针对网络信息管理在数量、分布和传播范围以及信息内涵等方面超出了传统信息管理方式所能统辖的范畴造成的无法整序标引庞大的网络信息资源的问题,图书馆利用传统的图书馆在长期的实践中已形成了一套有效的管理传统文献信息资源的分类法、主题法和编目方法等,对对网络信息资源进行整序和结构化,实现网络信息资源的知识重组。从而让广大读者实现电子出版物在网络上被多人同时浏览,不存在读者无法借阅的情况。同时,馆员和读者面对面的机会减少了,更需要以无微不至的贴心服务赢得读者。在此情况下,图书馆的服务应想方设法设计种种贴心的人性化的服务,以扮演不可或缺的角色。

参考文献

[1]王梅.图书馆人文理念与人文环境的营造[J].四川图书馆学报,2003,(5):12

[2]贺洪明.21世纪图书馆社会职能的拓展[J].图书馆200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