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林业工程技术

林业工程技术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林业工程技术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林业工程技术

林业工程技术范文第1篇

关键词:林业工程技术;管理;可持续发展

我国在经济发展中对森林资源与生态系统造成了不可忽视的影响,环境问题所带来的弊端愈发凸显,恢复生态结构、改善生态环境是现今发展中的重点之一,在经济与环境之间的矛盾中,林业经济的发展可以维持环境建设与经济建设之间的平衡,而对林业的有效利用则需要科学、合理的管理来规范,因此提供林业工程技术的管理是解决林业体系中存在的问题的重要手段。

一、林业工程技术发展意义

1、采用以林养林的方式,提高林业经济效益

采用多样化的以林养林方式,有的以发展经济果林杨林、有的发展林木加工养林、还有的发展苗木养林。农民还可以采取林果结合、林菜结合、林禽结合和林苗结合等方式,从而通过多样化的以林养林方式,提高林地的经济效益。经过这些年的实践,林业工程发展取得了理想的成绩。

2、引进先进品种,促进林业发展

现代化科学技术的发展使先进的技术融入到各个领域中去,林业的发展也离不开先进技术的使用。在国内的林业生产中可以引进国外的先进技术与成果,吸收其中理论知识,结合国内林业实际情况进行科学的管理与生产活动。以林为主,通过林农结合,多种经营方式相结合,建设具有社会、生态和经济效益的林业发展新模式。推行具有经济价值和生态价值的经济生态兼作,使调整后的农村产业结构为退还林,从而创建更多可以增加收入的机会,最终实现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综合效果。

3、实行工程实施地方负全责,保证工程顺利进行

在林业工程技术管理中推行工程实施地方负全责的原则,受国务院的委托,国家林业部门具有监督管理权力,主要负责林业工程实施中的监督、指导、检查、调控和协调工作。指导是指林业部门根据国家各项政策,对林业工程实施相关法规、原则、办法、政策和规程等进行指点,并加以正确的引导,确保林业工程项目顺利进行。检查是指根据相应法律法规和一定的标准和办法对林业工程实施任务完成的资金、质量和数量等问题审核与检查,一旦发现林业工程实施中存在问题要及时的纠正,并从中总结经验教训,并加以推广。地方主要负责工程实施的各项组织工作,其中包含工程实施的规划、任务、落实以及完成项目管理等等,地方工作的方法、态度和方式会对工程实施的效果产生直接的影响,因此,作为工程实施主要责任主体的地方,要对林业工程项目实施负全部责任。

二、林业工程技术的管理

林业工程实施过程中,应加强林业工程技术管理,从而促进我国林业工程的可持续发展。林业工程技术管理应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入手:第一,引进先进品种,促进林业工程发展。林业工程的宗旨是保护生物多样性、遏制生态环境恶化,促进我国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林业工程的根本目的是维护生态环境,满足社会发展对于林业产品的需求;林业发展的措施是以重新分类区划天然林,对森力资源的经营方向进行调整,从而促进天然林资源的保护和培育。第二,植树造林,恢复被破坏的森林生态系统和遭到破坏的植被,对毁林开荒的行为采取法律政策去约束,根据地理条件进行适当的树种选择,适地适树进行造林活动。退耕还林工程建设包括宜林荒山荒地造林和坡耕地退耕还林两个方面的内容。第三,建设重点的防护体系工程。第四,重点地区速生丰产用材林基地建设。我国虽然在不断的进行林业建设,但同时我国对资源的需求也非常大,建设相应的用材林来为我国社会经济发展提供森林资源的供给,这对于林业发展与自然资源的保护是非常有意义的一项林业工程建设。

三、林业工程具体管理工作

林业工程在社会经济的影响下发展规模与投资力度都在不断的加大,林业工程内部为了适应市场经济的需求也在不断的进行改革,因此在林业工程技术管理上相应的就需要进行调整来适应林业生产的需求。林业工程技术管理的优劣直接影响林业的整体生产水平。因此以下介绍几点加强林业工程技术管理的方法。

1、建章立制

国家相关部门出台的相关法律法规,使得林业工程项目资金管理规章制度更加的完善,各政府部门也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制定了法律法规,其中包括林业建设项目资金管理办法、林业项目管理办法等等。建立林业工程项目建设和资金管理规章制度,使内部管理机制更加规范,明确林业工程项目的相关监督检查权力和决策权力,林业工程建设中要对项目事项全程的跟踪建设,通过跟踪建设时刻林业工程资金的实际使用情况,实行互相牵制、相互配合的措施,从而建设出高品质的林业工程。

2、实行项目责任制

林业工程项目在实施前,项目的负责人一定要明确,并实行项目法人责任制,建立项目行政领导制,落实各相关负责人的工作范围和责任。例如在林业工程建设中,工程项目责任法人是不可缺少,其对整个林业工程项目起到总负责的作用,其所负责的内容有项目前期的项目策划和资金筹措,中期的建设实施,后期的管理、债务偿还和资产增值等等。

3、实行招投标制度

根据我国与林业相关的法律法规,在林业工程建设前,可进行招投标管理,这使得我国林业工程项目管理更加的现代化、规范化。在林业工程项目中引人招投标竞争机制,对招投标负责人要实行优胜劣汰的原则,优秀的承包单位更利于林业工程项目的有效管理,优化配置各个生产要素。从而减少了林业工程实施中各消耗费用,将林业工程总造价降低。实行公平、公正、公开的招投标管理制度,有利于林业工程项目吸引优秀的施工队伍。

结语:

从上文可以看出,在现今的林业生产中,传统的林业工程技术管理已经无法满足社会经济发展的要求,所以在实际的林业工程建设工作中要引进先进的技术与理念,对林业技术进行研究与创新,提高林业管理水平,带动林业产业的发展,为林业建设活动创造经济价值,使林区居民可以获得经济效益,促进林业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赵永刚.浅谈林业生态工程的技术措施[J].中国科技纵横,2012(10).

林业工程技术范文第2篇

关键词:园林专业;高职教育;课程体系;工学结合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2)29-0013-03

高等职业教育从供给导向转向需求导向,从单纯的企业需求导向转向兼顾个人发展需求导向,这种转变必然引起高职教育的深刻变革,而变革的核心正是培养模式的改变。它既是对传统高等职业教育机制的重大突破,也是对传统高职教育方式的一种必要的补充,必将给高等职业教育带来活力。[1-4]

中国环境管理干部学院(以下简称“我院”)园林工程技术专业实行“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在教学建设与改革中,以就业岗位为导向,始终以培养学生的“基本素质和技术应用能力”为主线,构建了食品检测与管理专业的能力、素质结构和课程体系。而课程体系建设是高职园林专业实施“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创造能力、就业能力和创业能力的重要保证。

一、园林工程技术专业课程体系建设的基本内容

1. 课程体系建设的依据和导向

高职教育的突出特点是强调教育目标的“职业性”和技术的“高级应用性”,因而其课程体系构建应以加强职业能力培养,提高职业素质为目标,以就业为导向,改革课程体系,注重培养综合应用能力,见图1。

通过3年的专业学习和实习实训,通过大量的具有真实工作环境的实践课程来培养学生的职业素质和创新能力,使学生在掌握技能的基础上,逐步在工作中发展成为面向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具有较强实践技能和良好职业道德,掌握园林工程技术专业领域必备的基础理论知识和专门知识,具备从事园林工程技术专业职业岗位或岗位群实际工作的基本能力和基本技能,适应从事园林绿地规划、设计、施工管理、工程预决算以及观赏植物栽培、生产和养护管理(生产、管理、服务第一线工作)的高技能专门人才。

2. 工学结合课程体系的建设

(1)以培养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为核心,建立与园林专业培养目标相适应的理论教学体系。针对培养懂园林施工技术和园林企业经营和管理的,会进行园林工程施工组织和管理和园林设计的素质良好、知识够用、能力强的技术性和具有创新能力的知识型的高素质、高技能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园林专业建立了“公共基础理论课”、“专业基础课”、“专业核心课”与“职业训练课”四大模块的理论课程体系,见图2。①基础理论课:培养学生的计算机能力、体能、应用文写作能力、外语应用能力及法律意识,等等。②专业基础课:主要包括本专业基础理论课程、专业基础技能课程以及能力训练课程,培养本专业必须具备的专业基础理论知识和专业基本技能。③专业核心课:传授从事园林职业岗位或岗位群实际工作应具备的专业知识、培养园林绿地规划设计、园林工程技术、园林植物养护管理等专业技能和专业能力。④职业训练课:培养从事园林职业岗位或岗位群实际工作应具备的人文素质、职业道德素质等综合职业能力和熟练技能。

(2)建立与园林专业职业技术应用能力和职业素质相适应的实践教学体系。园林工程技术专业根据行业需求,不断深化教学改革,围绕高职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实践教学体系以学生为主体,以技能培养为重点,以整体素质培养为载体,从行业实用着手,通过理论启发、实践尝试、基本技能应用和技术创新等环节,培养实用型的园林人才,见表1。

二、园林工程技术专业课程体系建设的“工学结合”实践

1. 校企合作进行专业建设

(1)校企合作共建人才培养方案与课程体系。由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定期组织校企双方共同研究开发课程,针对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专业技能、职业道德、敬业精神,开发出具有企业特色,以企业文化为导向,以服务就业为主线的课程,从而有针对性地培养符合企业用工需要、能够顶岗实习的技能型人才。园林工程技术专业正是在这种机制下建立了大二假期到企业实习,大三上半学期有一个月的专业定岗实习,大三下半学期定岗实习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与课程体系。

(2)校企合作共建“双师”结构教学团队。按照“引进与培养结合、专职与兼职互补、自有与外聘兼顾、理论与实践并重”的思路,引进具有“双师”素质的专业技术人员充实教师队伍;面向企业、生产一线,聘请行业专家作为兼职教师;在理论教学方面,聘请具有丰富专业知识和经验的专家担任《园林工程预决算》、《园林工程项目管理》等课程的主讲教师;鼓励专业教师到企业生产一线挂职锻炼,直接参与企业的生产、经营和管理,积累实际工作经验,提高实践教学能力。

(3)校企合作共同开展技术合作。由企业提供实习基地、实习所需资料,参与学校的教学计划制定和专业教学。本专业注重加强与企业的联系与合作,开展科研、技术服务工作,为企业服务,达到锻炼专业教师队伍、促进专业教学改革的目的。

2. 双证融通的课程改革

以工作过程为基础。以国家职业标准为依据,改革教学课程,整合教学内容,把职业能力的培养贯穿在教学过程中,实现教学内容与职业标准接轨。如园林专业的《园林苗圃学》、《园林植物栽培养护管理》、《植物造景》、《园林绿地规划》、《园林植物病虫害防治》等课程,溶入了“助理景观设计师”、“高级花卉工”、“高级绿化工”、“造价员”等职业标准要求,学生完成课程学习后即可通过职业技能考核获得相应职业资格证书,为学生进行顶岗实习,进行“工学结合”打下良好的基础。

3. 校内外实习实训基地建设

本专业目前有4个校内实训基地,主要满足学生大部分的基本技能、专业技能训练的要求,如植物与植物生理学实验实习、盆景与插花艺术教学实习等都在专业实验室进行。随着专业建设的不断深入,学院和系部不断加大对实习基地的建设,完善实训条件,共建设校外专业实训基地23个,积极探索校企合作的新模式。校外实训基地的建设,能够满足学生能够了解行业企业实际、职业体验及教师挂职锻炼等需要。拟建设教、学、做一体化教室,用来展示园林材料的特性,具体的施工工艺等内容,使学生能够边学边做,在学中做,在做中学,在课堂上得到场景训练。

实训过程中制定了相应的规章制度,教师落实具体的教学计划、要求、条件与实施方法,及其与企业的沟通、协调、制定实习生管理、实习安全教育等方面的合作内容。学校则负责对教学的质量进行检查、监督与评价。企业方面主要由施工单位或绿化部门来实施具体的教学过程,安排专业技术人员讲解课程、安排学生跟班实习、安排学生参与到具体的工作“项目”中去。根据企业性质的不同,实践教学基地承担的教学任务也不同,指导教师预先确定好教学任务、教学内容,所有的教学任务都按计划、按要求实施,以求达到预期的目的。

经过多年来的专业教学改革实践,笔者认识到,只有建立以职业岗位所需理论知识和能力为中心的“工学结合”的课程体系,将校企合作贯彻到校内外实训基地建设、师资队伍建设、课程开发和就业指导等具体工作中去,才能不断提高园林技术专业的教育教学质量,为园林行业和企业培养出合格的高素质高技能型人才。[5-7]

参考文献:

[1]陈开森等.高职园林技术专业“工学结合”课程体系构建研究[J].闽西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13(1).

[2]管振彬.建构主义理论大学实践教学式[J].中国成人教育,2008,(6).

[3]马树超.工学结合——职业教育模式转型的必然要求[J].教育发展研究,2005,(8B).

[4]郭静.高等职业技术教育人才培养模式[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5]张源峰.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体系开发与实践:以高职应用电子技术专业为例[J].闽西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11(2).

林业工程技术范文第3篇

关键词:林业建设工程;造林;技术

1引言

中国拥有丰富的林业资源,但是多年的工业经济发展,使得林业资源大量消耗,由于没有采取有效的保护措施,导致环境恶化,造林已经迫在眉睫。从当前的自然环境来看,东部地区已经出现了明显的水土流失问题,而西部地区干旱少雨,土壤由于严重缺水已经趋于沙化[1]。可见,生态环境问题日趋严峻,已经成为了社会性的问题。启动林业建设工程造林,不仅可以促进林业更好更快地发展,而且对生态环境起到了保护作用,因此采取相应的造林技术是非常必要的。

2林业建设工程施工前的准备工作

在造林施工之前,包括施工人员以及施工中所需要的各种设备都要进入到施工现场中。所有参与施工的人员都要持有岗位资格证,且对苗木的种植有丰富的经验。造林施工中,水资源是不可或缺的。要确保就近取水,最好能够向施工场地引进自来水。工程施工中需要的临时住房要搭建在合理位置,保证住房牢固。在住房的每个房间中都要配备有消防设施,灭火器是必须准备的,便于在施工中发生消防事故时快速取用。造林施工中所需要的设计图纸要经过会审之后才可以使用。在施工之前要做好设计交底工作,确保施工人员对工程施工内容充分熟悉,诸如苗木种植中需要注意的问题、施工技术操作规范、工程施工质量标准等等,都要在施工之前有所充分了解[2]。为了保证施工质量,需要制定责任管理制度,包括专业技术管理和质量管理,都要按照制度规定实施,以做到管理责任到位,所有参与施工的人员都要各司其职、各负其责,由此提高强化质量监督管理工作。

3林业建设工程施工中所采用的造林技术

3.1平整清理技术

造林地中所生长的杂草都要清理干净,将土地上的垃圾都清出种植地。土地表面整洁干净之后,就要平整土地,之后在土地表面铺上基肥。当准备工作完成之后,还要对周围的环境进行勘察,对造林场地进一步整理。造林所需要的种植土要耙细,将土壤中所含有的石块都清理出去,大块的土要敲碎过筛,使土壤具有良好的透气性和排水性,在水量大的时候做到自然排水,且排水符合规定的标准。不同的种植物对土壤的要求有所不同。如果需要种植草坪,土壤的厚度要达到30cm,如果需要种植其他的植物,土壤厚度就需要达到45cm[3]。对种植穴的换土要求是,灌木种植穴需要达到0.45m3,如果需要种植乔木,种植穴需要达到0.55m3。树池内需要换土,就需要达到1m3。当种植土到位,已经初步形成规定的造型之后,就需要采用人工处理方法以使得整个的造林地形形成一个缓坡,产生自然向下的效果,可以避免积水。在种植之前,要使用毒性小、残留物少的化学农药对土壤进行消毒处理,以避免杂草丛生,同时还可以起到防治病虫害的作用。对造林地的细部进行平整,主要是将土壤耙平,追肥,以提高土壤的养分,以利于林木的生长。

3.2测量放线技术

在对造林绿化地进行测量放线的时候,要找到施工准备工作中所做的标记,即造林绿化工程所在地的地点桩号。在放线的过程中,要按照画定的设计基线进行放线。每一个施工细节都要严格按照图纸的施工要求完成,包括树种的选择,行距、株距以及不同树种之间的距离等等,都要用具有较强识别效果的物品做好标记。通常绿化施工单位使用白粉点作为标记,非常显眼,而且容易辨别。按照常规的标准,造林绿化地的林木株距和行距为2.5cm×2.5cm[4]。由于造林地的地势并不是很规范,所以,所种植的林木未必成行,还可以因地制宜地进行自然点缀。

3.3整地技术

对造林绿化地的整地过程中,挖坑工作要按照标记点找到规定的位置进行,要求土坑表面的土和坑心中土要分别堆放,处于标记点的两侧。对坑穴进行整地处理,要求坑穴的规格为,长度1.2m、宽度1.2m、深度1.1m。如果坑穴为鱼鳞坑,在整地的时候,要求坑穴的规格为,长度0.8m、宽度0.6m、深度0.5m。如果绿化地为石质地段,就需要对坑穴中的土进行更换。造林绿化中对苗木的选择要严格按照图纸设计要求,使所选择的苗木符合设计规格。在苗木的起掘之前要对种植地进行勘察,对所选择的苗木的规格以及这些苗木的生长状况都要进行观察。所起掘的苗木要派专门的施工技术人员管理,要保证苗木不会被太阳暴晒,也不会因水分不足而枯萎。通常在选择苗木的时候,要求其主干要通直而粗壮,生长健壮,没有病虫害。在苗木运输之前,要对所选择的苗木进行包装,以避免苗木在运输途中被损坏。

3.4种植技术

苗木运输到造林绿化地之后,就要对其根部进行喷水,以保证根部的水分充足,之后还要喷施生根素,促进根部的生长。苗木在栽种的过程中要避开阳光,不可以暴晒[5]。植入到坑穴中的苗木要喷施1605根菌,之后喷施菌肥,将苗木覆盖上土,要覆土均匀。在回填土的过程中,要分层回填,每层厚度为20~30cm,夯实之后继续回填。当回填土完毕之后,在树穴的表面可以就近取用草包或者树枝进行覆盖。在对苗木进行浇水的时候,先要慢慢浇,用小股水浇透。一个星期之后,就可以再次浇水。

3.5施肥技术

苗木在生长的过程中,对营养的需求量是非常多的,这些营养都需要从土壤中获取。这就需要对造林绿化地采取施肥技术,以使苗木在生长的过程中获得营养元素。当施肥完毕后,一定要浇水,以使肥料随着水渗透到土壤中,以利于苗木的根部更好地吸收营养,同时还可以起到稀释肥料的作用,避免肥料烧根[6]。在对苗木施肥的过程中,可以选择的肥料有很多种,以有机肥为主。根据植物生长需要施入适量的化学肥料。在施肥的过程中,以基肥为主,在苗木快速生长期就需要追肥,以保证苗木生长中所需要的养分。不同的树种,对肥料的需求量是不同的,要根据植物的生长特性施肥。在不同的季节,对肥料的使用也有不同的要求。通常追肥是在春季进行,以促进植物的快速复苏、生长。在植物开花之后,以及在花芽分化的时候,也需要追肥,以保证植物有充足的营养。秋季为了使植物能够安全过冬,就需要积肥。秋季施的肥容易在冬季腐烂,保证了植物过冬所需要的养分。施肥的过程中,要根据植物对水分的需求量以及对阳光照射的要求不同选择肥料和施肥的方法,以促进植物快速生长。对植物的施肥包括两种,即对植物的叶面施肥、土壤施肥[7]。在日常的施肥技术中,往往是两种施肥方法结合使用,对植物生长具有良好的促进作用。

4造林绿化植物的养护管理技术

当苗木栽种完毕后,处于旺盛的生长期,就要注意浇水、施肥、除草,并进行修剪。如果天气干燥且环境温度较高,就要加大浇水量,科学追肥,以促进植物快速生长。对于病虫害,要采取必要的预防措施,做到预防为主,治疗为辅。对植物进行养护管理的主要目的是提高植物的病虫害抵抗能力,施肥、浇水、修剪都是提高植物免疫力的重要方式。要对造林绿化地定期视察,发现有病虫害的征兆,就要立即采取药物防治措施,以避免病虫害加重。在冬季上冻之前以及解冻之后,都要对苗木浇充分的水,避免植物因干旱缺水而死亡。植物的生长期要做好施肥、除草的工作,同时还要对各种自然灾害予以重视,包括洪涝灾害、旱灾、霜冻以及病虫害等等,实时观察气候变化做好预防工作,以保证苗木健康成长。从林业造林的角度而言,林业造林做好养护管理工作对苗木的生长非常重要,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即促进当地的林业生态效益、调整林业结构。促进林业生态效益是以提高林业经济效益出发加快林业产业的快速发展;调整林业结构,是调整原有模式的林业结构,包括对于树种的选择和培育,以及栽植、嫁接等技术都要不断优化[8]。在造林绿化植物的过程中,要对多种树种进行优化配置,以不断地完善树种的生存环境,使林业建设工程造林效率有所提高。

5结语

在生态环境日益恶化的今天,人们的生存也受到了威胁。现代的人们越来越重视生态环境质量,同时自身的观念意识也发生了变化,即在对林业资源有限利用。从林业发展的角度而言,就需要从保护生态环境出发,对林木科学种植,提高苗木的存活率,加速苗木的生长,以保证林木的质量,同时加大木材的市场供应量,以在维护生态环境的同时,促进林业更好地发展。

作者:伍江华 单位:广西省柳州市融水苗族自治县国营贝江河林场

参考文献:

[1]蒋春蓉.浅析乡镇林业发展规划和设计造林技术[J].中国林业产业,2016(4):638~638.

[2]朱淑华.浅谈林业造林质量控制的有效措施[J].农民致富之友,2014(5):307~308.

[3]莫义花.浅议乡镇林业规划设计造林技术[J].现代园艺,2013(20):64~64.

[4]杨惠忠.浅析林业造林主要质量问题及措施[J].广东科技,2013,21(7):150~151.

[5]王平.林业造林质量控制的有效措施研究[J].科技致富向导,2014(5):11.

[6]高文龙.新化县乡镇林业规划设计与造林技术探究[J].花卉,2016(4):108~109.

林业工程技术范文第4篇

关键词:3S技术;林业工程;具体应用;发展趋势

利用“3S”技术实时监测森林资源变化,并以此为基础制定科学合理、切实可行的林业发展规划,已经成为当前多数国家林业工程建设的主要手段。现阶段,国内林业发展状况不容乐观,滥砍滥伐、过度采伐现象严重,植被后期养护难以跟进,导致林业工程建设面临重重阻力。在此基础上,将“3S”技术引入林业工程建设,实现森林资源动态监测、林业绘图、病虫害防治以及植被分类等多方面的作用,推动林业工程建设有序发展。

一、3S技术简介

3S技术是以GPS(全球定位系统)、GIS(地理信息系统)、RS(遥感技术)为基础,将三种技术中与林业工程建设有关的领域有机整合而刑场的一种新型综合技术。它集信息获取、信息处理和信息应用于一体,对林业工程的现代化建设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在“3S”技术中,GPS主要被应用于实时、快速地提供目标,包括各种传感器和运载平台的空间位置;RS用于实时地或准实时地提供目标及其环境的语义和非语义信息,及时地对GIS进行数据更新;GIS则是对多种来源的时空数据进行综合处理,在专家系统及各种专业模型支持下,进行动态仿真、模拟,进行最优化决策,作为“3S”技术集成的基础平台。

二、3S技术在林业工程中的应用现状

1、在森林资源调查中的应用

森林资源调查能够为林业工程规划的制定,及其后期发展方向提供必要的事实依据,是林业工程建设的准备工作。一直以来,我国森林资源调查采用传统的人工式调查法,不仅调查周期长,浪费了大量的人力和物力资源,而且调查结果的真实性和准确性都存在问题,很难起到指导作用。而利用“3S”技术则能够有效的解决上述弊端。例如,林业部门要调查某一区域的森林覆盖面积和林区密度,可以利用GPS对所要测量的区域进行覆盖扫描,并将扫描图像传输到控制计算机上,利用专业的软件计算出该森林区域的面积。

2、在森林资源动态监测中的应用

林业工程的建设是一项持续的、动态的过程,森林作为一种可利用资源,始终处于“种植-采伐-再种植”的循环过程,因此要想保证森林整体功能的实现,必须要对森林资源进行动态监测,时刻把握森林发展动向,以便于林业部门及时采取有针对性的管理措施。由于不同林区的功能存在较大差异(如经济林、观赏林),因此在进行森林资源动态监测时,也要选取不同的卫星遥感影像数据源作为基础数据源,同时对森林反射的光谱波段和分辨率进行捕捉和分析,以此获得监测信息。除此之外,还可以利用GPS进行空间定位,将RS和GPS有机结合,建立纵向和竖向坐标系,形成完整、直观的森林资源动态监测体系,以便于管理人员能够实时掌握森林信息,为下一步发展计划作出科学指示。

3、在森林病虫害监测与防治上的应用

RS技术是通过捕捉和检测植物反射光谱来确定植物信息的,基于这一特点,可以将RS技术应用于森林病虫害的监测与防治。当树木遭受病虫害后,树木的枝叶会表现出明显的不同,所反射的光谱信息与正常情况相比也会存在较大差异。遥感仪器在检测到差异信息,利用GPS系统对目标区域的森林资源进行定位,确定其受害范围和受害程度,最后利用GIS对病虫害种类、危害等级进行预测、分析和评估。通过“3S”协同作用,能够将森林内部信息直观的呈现出来,以便于林业人员制定解决对策。

4、在绘制林业专题图中的应用

传统的林业制图一般都以地形图作为制作专题图的基本图,成图周期长,精度低,投入高,且多采用手工绘制,没有实现系统化和自动化。“3S”技术的发展应用使专题图的编制在方法上发生了根本的变化,传统的手工转绘被计算机所取代,遥感信息成为制作专题图的重要资料来源,各种调查数据经过专题提取后都可形成各自的专题图。

5、在林火信息预测和林火扑救中的应用

森林火灾具有突发性强、蔓延迅速、危害性大等特点。传统的森林火灾扑救主要通过火势或风向预判,采取扑救措施,但是由于自然因素的不确定性影响,这种方式极具被动型。利用“3S”技术不但可以对森林火灾进行实时监控,进行预测预报,还可以有效的指导林火的扑救工作,提高了火灾蔓延趋势预判的准确性,对于降低森林火灾损失有极大帮助。同时,利用“3S”技术还能对灾后的损失、过火面积进行评估。在进行林火实时监测时,主要信息源是卫星影像,主要起火点的定位是依靠GPS,GIS主要作用是灾后评估。

6、在植被分类方面的应用

绿色植被具有显著的、独特的光谱特征,不同的植被及同一种植物在不同的生长发育阶段,其反射光谱特征不同,遥感作为森林植被调查的信息源,可通过植物的反射光谱来实现。GPS可不依赖地面控制点直接对遥感图像定位,通过GIS的综合分析可对大区域的森林植被类型、植物季相节律、植被演化等进行监测分析

7、在珍稀野生动物资源调查中的应用

珍稀野生动物资源是森林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珍稀野生动物数量少,生存环境复杂,人工实地调查难度大,效率低。应用“3S”技术调查,既可以提高精度,又可以节省人力、物力、财力。在野生动物资源调查中,“3S”技术的应用主要体现在:利用GPS在行走调查样带时进行起始点的寻找及行走过程的导航,用以保证样带的准确性;利用遥感图像进行景观类型的划分和野生动物栖息地的监测,确定与野生动物生活密切相关的生态因子;利用GPS将野生动物数量、分布及其动态变化规律与其栖息地保护管理的状况关联起来,进行综合的分析,并将结果以图形或数据形式表示出来,形成各种调查报告及图面材料。

三、3S技术在林业工程中发展趋势

随着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采用“3S”技术进行全新概念的数据采集和数据更新,已不难实现。GPS技术中获取多时相的遥感信息,由RS定位和导航,利用GIS进行数据综合分析处理,提供动态的林业信息和丰富的图文数表,最终提出决策实施方案。在技术上可以说是跨时段的,将逐步替代传统的调查、规划、监测和管理手段,使林业行业由单一粗放的经营管理模式迈上动态化、科学化、现代化的经营管理模式。

参考文献:

[1] 汪泽鹏,楼晓钦3S技术在宁夏林业调查中的应用初探[J],林业资源管理,2013(07):131-133.

林业工程技术范文第5篇

     摘 要 通过对黑河地区水土流失现状的调查和分析,论述了林业生态工程建设的必要性,提出了界河防护林、水库水源涵养林、坡地水土保持林及废旧矿区植被恢复与重建等林业生态工程构建技术,为振兴地方经济,改善生态环境及制定区域性发展规划提供科学依据。

      关键词 黑河地区;林业生态工程;构建技术

      本着因害设防、重点防护的原则,进行了界河防护林、水库水源涵养林、坡地水土保持林及废旧矿区植被恢复与重建等林业生态工程构建技术的研究,为根治黑河地区的生态环境问题提供重要依据。

      1 界河防护林构建技术界河防护林由护滩林、护堤防浪林及江岸防护林构成,并与江岸附近的农田防护林、用材林等一起构成界河防护林体系。

      沙棘护滩林在黑龙江靠我方一侧的平坦滩地上营造沙棘护滩林。造林配置为带状造林,每隔50 m设置一组林带,每组林带8~ 10行,行距2 m,丛距1 m,每丛3株。沙棘林木成活后,可迅速覆盖滩地,其水平根系网结构严紧。因而,沙棘护滩林一是抬升和形成稳定的滩地;二是在此基础上,可防止江河陡岸的基部被洪水冲淘,有利于河岸稳定。

      护堤防浪林在江堤脚下部营造沙棘、灌木柳等灌木防浪林,可以防止汛期洪水风浪对大堤基部的冲淘、侵蚀而引起的大堤决口。对于大堤的险工险段,必须采取护堤固坡的水利工程措施,对于大范围的土质大堤,营造护岸防浪林是行之有效而费小效宏的措施。造林配置方式为:由堤坝迎水坡的常水位到洪水位之间, 栽植以大果沙棘为主的防浪林带;洪水位以上至堤坝顶之间, 栽植垂柳、大果沙棘混交林;堤坝的背水坡栽植以落叶松、胡枝子为主的乔灌木混交林。

      江岸防护林江岸防护林要与护滩林相结合,最好选用乔灌混交方式, 透风结构,乔木可选用兴安落叶松、杨树、垂柳等,灌木主要为 1)黑龙江省科技攻关项目(GBO1B237, Z98-14)。第一作者简介:王晓辉,男,1966年10月生,黑河西沟水电有限责任公司,工程师。收稿日期:2003年5月2日。责任编辑:戴芳天。大果沙棘、灌木柳等。黑龙江靠我方江岸由于长期遭受侵蚀和冲淘,河床弯延曲折,江岸侵蚀及崩塌的程度差异很大,因此,应根据具体情况设置不同的江岸防护林。 ①平缓江岸护岸林设置。在一般情况下,这种江岸的立地条件较好,护岸林的设置采用根蘖性强的乔灌树种来营造带状乔灌混交林。即在靠水位的一边先设置3~5行灌木带, 在紧靠灌木带上方营造20~30 m宽的乔木护岸林。 ②陡峭江岸护岸林设置。在岸坡侵蚀和崩塌严重的情况下,护岸林带应距江岸边留有3~5 m的空地(易崩塌地段); 或是结合水土保持整地工程,将崩塌江岸进行削坡,然后进行水平阶整地。树种应选择速生和深根性的乔灌木树种,如杨树、榆树及沙棘等。具体设置是仍在靠水的一边栽植3~5行大果沙棘或灌木柳;然后在其上方营造20~30 m杨树林。

      2 水库水源涵养林构建技术水库水源涵养林建设主要包括:流域内主要入库沟道拦淤林、水库周围库岸防护林、流域内无林地段(荒地、弃耕地) 人工造林及低价林定向培育水源涵养林。

      入库沟道拦淤林在水库周围常有一定数目的沟道直接流入水库。这些沟道具有一定的集水面积,是库水和泥沙输入的主要通道。为防止水库淤积,要在沟道水路两边营造灌木拦淤林,即按顺流方向雁翅式造林,总长度不少于100 m。树种选择主要为沙棘和灌木柳。沙棘造林采用穴状造林,株行距1 m×1 m,从入库沟口向上每隔10~15 m营造5 ~10行沙棘。灌木柳造林采用插条法,株行距0.5 m×1.0 m,每隔10~15 m营造5~10行灌木柳。

      库岸防护林设置库岸防护林的目的主要是防止来自库边的径流泥沙淤积水库,同时也可防止风浪对岸坡的冲蚀。通常库岸防护林由以下4个造林地带组成。 ①枯水位造林,即在枯水位以上至正常水位淹没线,营造耐水湿灌木防浪林带,以防岸边坍塌。选择树种多为灌木柳, 造林密度以密集为宜,株行距1 m×1 m。②正常水位造林,即在正常水位至洪水位淹没线之间造林。造林树种以大果沙棘为主,株行距1.0 m×1.5 m,3~5行为一带;也可少量配置一些垂柳,形成乔灌混交林。③洪水位造林,在洪水位淹没线以上造林。乔木树种选择落叶松、杨、柳等,灌木树种选择大果沙棘、胡枝子等,形成乔灌混交林带。株行距1.5 m×1.5 m,3~5行为一带。④岸边灌木带,主要在水库岸堤上靠林带上坡边缘处栽植一定宽度的沙棘灌木带,以防止泥沙进入水库。沙棘带一般宽10~30 m,穴状整地,植苗造林,株行距为 1 m×1 m。

      荒地人工水源涵养林水库流域内还存在着一定面积的荒地、弃耕地等无林地, 应尽快营造人工水源涵养林。营造水源涵养林应采用针阔叶混交模式或乔灌草混交模式,针叶树主要选择兴安落叶松、樟子松、红松等,阔叶树主要选择紫椴、黄波罗及水曲柳等,灌木主要选择大果沙棘、胡枝子等。在土壤较肥沃、湿润、平坦的地段上,宜采用落叶松—水曲柳混交模式;在干燥、贫瘠、坡度较陡的地段上,宜采用樟子松—沙棘混交模式。

      低价林定向培育高效能水源涵养林黑河地区尽管森林覆被率较高,但森林结构简单,大部分为天然次生林,以杨、桦、柞为主,以落叶松为主的针阔叶混交林基本消耗已尽,森林涵养水源能力明显下降。为了增加水库流域内森林生态系统的水源涵养能力,必须对现有林分进行结构调整和林分改造,定向培育高效能的水源涵养林。其定向培育措施应根据不同林分情况而定。①低价林全面改造 ———定向培育针阔混交林。此种措施适用于林相残破的疏林地、灌丛及天然次生幼龄林等。具体做法是除保留少量天然阔叶树(特别是珍贵阔叶树如椴、黄波罗、胡桃楸、水曲柳等) 外,全部伐除地上林木,营造针阔叶混交林。如落叶松—水曲柳混交林、红松—椴树混交林。但林分改造面积不易过大,宜采用小面积块状皆伐或带状皆伐。②栽针保阔———定向恢复针阔混交林。此种措施适用于大多数天然次生林。这些林分多为杨、桦、柞等次生林,其林内已很难找到原始针叶树及其种源,靠天然恢复针阔混交林要经过一段漫长的时期。因此, 我们通过栽针保阔的方法,可大大加快这一过程的恢复。具体做法主要采用以下两种途径:第一,在次生林下,栽植红松、云杉等珍贵针叶树种,上层阔叶树为其幼年生长提供了良好的庇荫环境。随着红松、云杉的生长,不断伐开上层林木,为其生长创造良好条件,最终逐渐恢复针阔叶混交林。第二,天然次生林内,窄带型伐除部分林木,在采伐带上栽植落叶松、红松、云杉等针叶树。一般采伐带宽5-10 m,保留带宽20- 30 m。随着针叶树的生长,不断伐除保留带边缘林木,最终形成针阔叶混交林。③引(栽)阔保针———定向形成针阔混交林。水库流域内除分布有大面积的天然次生林外,还营造了一定数量的人工林。这些人工林大多为落叶松、樟子松等人工纯林,林分密度较大,天然阔叶树很难进入,其水源涵养功能受到影响。因此,我们采取引(栽)阔保针的措施,以提高针叶人工纯林的水源涵养功能。具体措施是在人工落叶松(樟子松)林内,带状伐除部分林木,使林内产生多条效应带(采伐带),诱导天然阔叶树(如白桦、杨树、榆)的引进,同时,又促进了边行林木快速生长。或是在采伐带上栽植珍贵阔叶树,如椴树、水曲柳、黄波罗等,使之形成针阔混交林。采伐带宽为 4~8 m,保留带为10~20 m。

      3 坡耕地水土保持林构建技术坡耕地水土保持林建设主要包括陡坡耕地(退耕还林地) 水土保持林及缓坡耕地水土保持植物篱。陡坡耕地水土保持林设置:对于大于15°的坡耕地要逐步退耕还林,这部分耕地大多水土流失严重,急需营造水土保持林。可根据不同情况,采用不同的造林模式[2]。①乔灌混交林。乔木树种选择樟子松、落叶松等,灌木树种选择大果沙棘、胡枝子等。混交方式为带状混交,乔木带宽10~20 m,灌木带宽为5~10 m。整地方式为穴状整地,沿等高线布设。 ②沙棘经济林。选择土层较厚、水分充足、交通方便的地块, 辅之以水平阶坡面整地工程,发展大果沙棘经济林。缓坡耕地水土保持经济植物篱:经济植物篱就是在坡耕地上沿等高线种植生长快、经济效益高的经济植物,并层层向下排列,形成一道道篱笆一样的植物带,再在其间种植农作物。主要选择经济效益好、防治水土流失功能强的经济植物设置植物篱,如大果沙棘、刺老芽、黄花菜及黄芪等。因此,本研究主要设置了大果沙棘植物篱、刺老芽植物篱、黄花菜植物篱和柠条植物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