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自然保护地宣传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摘 要:建设自然保护区的主要目的是保护具有代表性、已受到破坏的生态系统维持生物多样性及生物资源,以为人类的生存、发展提供更好的生态环境,实现人类文明、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由此可见,自然保护区的建设管理是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更是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重要举措。然而在自然保护区建设管理过程中还存在诸多问题,比如管理体系有待完善、缺乏统一规划、法律意识薄弱、资金投入少等,只有解决这些问题才能更好的提高自然保护区建设管理的效果。
关键词:自然保护区;建设管理;问题分析
一、自然保护区建设管理的内涵
我国现存共三种自然保护地,即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风景名胜区,三者互有特色、各有优势、相辅相成,共同组成一个相对完善的自然保护地系统。其中自然保护区以绝对保护为主,较风景名胜区及森林公园,自然保护区的自然性最强,其在生态环境保护中具有无可取代的综合性保护功能。具体而言,加强自然保护区建设管理的重要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对各种重要的自然生态系统进行永久保护,是生态保护的根基。其次,保护人类生命支持系统的完整性、稳定性、连续性,减少极端气候及自然灾害的发生机率,实现人类的可持续发展;保护生物、自然的多样性,保护生命物质产业的安全性及生态系统的生产能力,保护储存遗传的多样性。最后,为人类改良物种提供更多机会,为人类的科学研究、调节野生物种提供更多机会,为生态系统的恢复重建、旅游、改善环境空间等提供更多机会。
二、自然保护区建设管理存在的问题
由上述可知,自然保护区的建设管理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但是在实际工作中还存在诸多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管理体制有待完善
较强的管理意识、完善的管理体制是保证自然保护区建设管理效果的重要前提,但是实际上我国很多自然保护区由于管理素质参差不齐,组织内部缺乏一套完整的、可操作性强的管理体系,直接影响到自然保护区管理的效果。有些自然保护区存在多头管理的现象,多个部门同时管理,意见不统一,甚至有些管理理念互相冲突;管理机构有待健全,在具体的管理过程中缺乏有效的管理手段,再加之宣传力度不足、人们法治观念薄弱,导致不法分子偷猎偷砍现象屡禁不止,造成生物资源的浪费与流失。
(二)缺乏统一规划
很多政府部门、职能部门针对自然保护区的布局都缺少一个统一、科学的规划,不仅未及时划分某些具体的保护区,而在自然保护区的规划管理方面还存在两个问题,一是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比例过大。通常情况下保护区级别越高,获得国家政府的支持就越多,我国的多数自然保护区均为国家级,占总保护区面积的65.66%,管理面积的增加势必带来管理资源缺乏的问题。另一方面,人口密集区保护区数量少。我国平原地带人口集中,环境压力日益增加,其人口密度高但自然保护区覆盖率却很低,人类活动环境负荷大,加剧了人为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三)建设资金投入不中
上文中提到国家自然保护区占据保护区比例过重直接导致管理资源的不足,而政府在建设资金方面的投入也无法满足实际管理需求,由于缺乏相应的建设经费,o法落实机构编制,依靠自然保护区自筹的管护经费远远不足;尤其是保护区的住房、交通、通讯、巡护等基础设施的缺乏会对自然保护区正常的建设与保护产生严重影响,从而影响到自然保护区的管理效果。
三、加强自然保护区建设管理的策略
针对上述问题,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强自然保护区建设管理:
(一)加大保护区的资金扶持
由于我国尚未形成自然保护区保护的长效机制,政府投入资金有限,科技支撑也比较薄弱,而广大民众的自然保护区保护意识还比较薄弱,因此影响到自然保护区的保护效果。针对这一问题,国家、政府要加大对自然保护区的扶持,从政府、资金、科技、法律等多个方面进行支持,而资金支持则是重中之重。自然保护区所在的地方人民政府安排自然保护区所需经费,而国家对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给予适当的资金补助,按照自然保护区发展规划做出科学的财政预算,落实自然保护区的建设经费,并逐步建立多元化的投入机制,即以地方政府投入为主、保护区自筹及国内外企业组织捐助为辅,并适当审请国家的资金补助,不断拓展资金来源,以为自然保护区的建设管理打下坚实基础。
(二)加强法制建设
全力推进自然保护区的法规建设,林业部门、政府部门要积极配合国家职能部门的相关工作,落实自然保护区管理条件、管理办法;加强法律法规的宣传教育,标明自然保护区区界、公告,可起到警示作用;各相关部门之间形成良好的交流和协作关系,自然保护区管理工作才能够有效展开在自然保护区所在地加强宣传,扩大社会影响,提高全民的环保意识,将各界民众参与自然保护区保护、建设、管理的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共同完成这一利在当代、功在千秋的伟大事业。
(三)健全管理机构
一个健全、执行能力强的保护区管理部门是保证自然保护区建设管理效果的重要因素,按照国家相关政策规定,自然保护区属于事业单位,相应的也要建立专门的管理机构。选择专业对口、综合素质高的管理人员从事自然保护区管理工作,提高管理队伍的整体素质;在自然保护区内建立一整套的自然保护管理机制,明确各个环节的责任和权力,以此保证各项管理的有效性。
总之,自然保护区的建设管理是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实际工作中我们要认识到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加强调查研究与实践,优化生态环境,实现人类环境及经济的持续、协调发展。
参考文献:
通过讨论,我们班暑假环保调查的研究对象决定为深圳红树林。在多次的讨论下,我们班分为五个小组进行研究,而我们组负责的题目是传媒对红树林的关注度。
红树林这片自然保护湿地的破坏,受到很多人得关注,尤其是深圳居民。看到红树林一天天的受到破坏, 内心不是滋味。
首先我个人通过了解,知道了红树林是世界最小的国家自然保护区,现在已经成为我们深圳市的市树之一了,由于红树林对护岸防风、优化水体、减少赤潮、美化景观、生物多样性保护及科研等方面,并能降低废物,净化污水,相当与一间污水处理厂。有着陆地森林不可替代的作用,被誉为城市的“海上卫士”和“天然绿肺”。比如一次赤潮可以减少一个季度的渔业收入,而红树林能减少赤潮发生的可能性,避免渔业的巨大经济损失。经过红树林净化的海水养殖水产品可以减少病害发生,提高水产品产量和质量。
红树林不仅为人类提供了一个良好的休闲观光场所,更是海洋生物多样性的一个重要体现。作为海洋生物食物链的一个重要环节,红树林通过食物链转换,可以为海洋生物提供良好的生长发育环境。同时,由于红树林区内潮沟发达,能吸引大量鱼、虾、蟹、贝等生物来此觅食栖息,繁衍后代。此外红树林区还是候鸟越冬的驿站和迁徙中转站,更是各种海鸟生产繁殖的场所。调查研究表明,红树林是至今世界上少数几个物种多样化的生态系统之一,生物资源非常丰富。
不仅如此,红树林还是深圳精神的最好体现。它所蕴涵的自强不息,艰苦奋斗,舍己为人,朴实无华等品质,集中体现了深圳精神的深刻内涵。
红树林是世界最小的国家自然保护区,
在近几年来,红树林的环境问题得到了国家的重视,政府已经把红树林的定为国家的建设任务,并且在百忙之中XX年度红树林的修复示范工程已经启动了。主要分为两个方向,第一是巡逻道改造工程,红树林修复,河道整治及附属构筑物工程。第二是建设科普教育基地和红树林主题公园。
通过讨论我们基本列了几个问题,在实践中我懂得实际操作并不是如此死板的。
(一)扎实推进“双增行动”,筑牢绿色生态基础
1、全面完成营林生产任务。完成人工造林2131.1亩,占任务数的106.56%。完成长防林项目退化林修复2000亩,封山育林5000亩;完成中央财政森林抚育4.5万亩,省级森林抚育11万亩,退化林修复1万亩。
2、积极开展义务植树活动。应对疫情,创新形式,做好与产业发展、乡村振兴等方面的工作结合,全县参加义务植树活动44.01万人次,完成植树株数130.6万株(折合株数),绿化尽责率92.26%。
3、“四旁四边四创”国土绿化提升。完成城区景区周边、四旁和荒山绿化1860亩,单位小区绿化150亩,森林经营和退化林修复2700亩,道路、河流两边绿化任务正在有序落实。做好省级森林城镇、森林村庄创建工作,完成铁冲乡、长岭乡2个森林城镇和梅山镇洪冲村等34个森林村庄创建规划设计,督促相关乡镇、村加快推进创建进程。
(二)积极创建林长制改革示范区,增进林业发展活力
4、全面启动林长制改革示范点建设和先行示范区创建。围绕“五绿”任务,加快林业发展十项工程建设,突出资源特色,稳步推进“十二檀”和桐源古树群保护、响洪甸和面冲茶谷建设、吴家店和燕子河林下经济(天麻)种植、仙桃村大别山山核桃、白塔畈镇茶山花海、燕子河大峡谷和天堂寨森林旅游10处林长制改革示范点建设,确定了铁冲乡为林长制改革示范区先行区试点,完成示范点建设方案和先行区试点建设方案编制,正式启动了示范点和先行区建设。
5、督察巡查,落实林长巡林制度。2020年以来,县、乡、村三级林长认真执行巡林制度,落实森林防火、松材线虫病防治林长责任制。县级林长开展林长制工作督察巡查20余次,按区域召开乡镇级、村级林长会议20余场次。各级林长通过督察巡查,深入山场地块走访调查,排查问题,研究解决对策。为我县安全平稳度过本轮森林防火期、完成枯死松树清理任务发挥重要作用。
(三)强化森林资源保护,维护林区安全稳定
6、强化资源林政管理。一是规范程序,抓好森林采伐管理。坚持限额采伐管理制度,规范林木采伐办理程序,控制采伐总量,上半年全县办理林木采伐证1490份,采伐林木蓄积18329立方米。规范做好县重点工程建设项目涉及的林木采伐手续审核办理。二是切实做好采伐迹地更新造林工作。今春下发了《关于切实加强森林采伐迹地更新造林工作的通知》,对2017年以来采伐迹地的还林情况逐块检查登记,对未完成迹地更新造林的地块,结合春季造林加紧督促完成。全县共完成526块采伐迹地摸底和造林更新工作。三是开展“十四五”期间森林采伐限额编制。开展了“十四五”采伐限额编制与测算,经测算,县“十四五”期间年采伐限额指标341295立方米,其中公益林224223立方米、商品林114229立方米。四是加强古树名木保护管理。完成全县新一轮古树养护责任书签订,明确管护责任,实行动态监管。整合专项资金125万元,实施完成斑竹园镇名木、白塔畈镇一级银杏等73株古树的保护修复工程。五是开展生态护林员选聘和管理工作自查自纠。针对中央脱贫攻坚专项巡视“回头看”反馈问题,对全县2710名生态护林员进行全面核查,上报了自查自纠成果,将生态护林员管护协议、在岗在位情况、劳务报酬发放情况等进行登记。六是实现政策性森林保险全覆盖。2020年全县承保公益林2792408亩,涉及农户89065户,保费439.82万元。经国元支公司向省总公司争取,并经县政府批复同意,商品林保险不再收取农户个人承担保险费用,即每亩每年0.44元,实现商品林保险全覆盖,承保商品林128.73万亩,涉及农户58976户,保费283.21万。
7、加强自然保护地管理。一是加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日常管理。开展保护区范围内的样线调查、野外巡护、野外监测等日常管理工作,及时上报保护区陆生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监测及相关信息;继续开展保护区基础设施三期项目建设。二是开展自然保护地整合优化工作。我县现有自然保护地6类13处,保护地总面积49984.37公顷(含交叉重叠,不含大鲵自然保护区和水利风景区),占全县国土总面积的13.11%。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自然保护地整合优化工作,成立了领导组和工作组,多次召开专门会议进行安排部署。截止目前,已完成前期的本底情况调查、资料收集等工作,在此基础上编制完善了自然保护地整合优化预案,并按时上报省市林业主管部门评估审查。三是加强国有林场管理,进一步巩固国有林场改革成果。强化对国有林场的森林资源管理、生物多样性保护、林地变更等多方面的管理工作。制定并完善各项规章制度,落实国有林场保护发展森林资源目标责任制,强化国有林场林地管理,编制了国有林场“十四五”期间森林经营方案。
8、森林防火形势平稳。去冬今春进入新一轮防火期以来,我局进一步提高思想认识,压紧压实属地责任,强化火灾防范举措,全县无重大森林火灾、无人员伤亡,林火当日扑灭率为100%,无迟报、漏报、瞒报及未按规定报告森林火灾行为。上半年共查处森林火灾案件126起,其中刑事案件1起(已提讼);治安拘留20人,治安警告7人,罚款13.1万元。
9、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常抓不懈。今年以来,突出抓好松材线虫病防控工作。一是严明职责,明确任务。督促各乡镇抢抓时机,倒排工期,迅速开展山场清理和除治工作。清理任务于4月底前全面完成,较上一年度同期加快。二是加强管理,严控疫木。相继出台了《2020年县松材线虫病疫木检疫执法专项行动方案》、《县松材线虫病疫木管理十项措施》,对辖区内木材经营、加工、利用的企业和个人,进行定期或不定期全面排查,发放明白纸,签订承诺书,依法开展疫木管理,严防疫木流失和非法调运。三是综合防治,提高成效。全县17个乡镇重点地段和区域实施打孔注药13.35万瓶(其中天堂寨5.75万瓶)、74712株(天堂寨32940株),于3月10日前完成,成效明显。四是加强督查,狠抓整改。由局班子成员带队,先后2次开展松材线虫病防控工作检查。3月份县委督查办、林业局成立联合督查组,对全县23个乡镇及经济开发区清理小班进行全覆盖督查。4月底督查组再次开展综合防控成效督查,进一步巩固防控效果。
10、提升林业行政执法能力。今年以来,县林业局根据县委、县政府部署要求,加大林业执法力度,强化行政执法监督,不断完善林业执法制度建设,切实维护林业生态安全。一是推进林业执法体制改革。配合完成了森林公安机关管理体制调整和乡镇事业站所管理体制改革试点工作。二是加强执法监督。印发了《关于开展林业执法监督稽查工作的通知》,分片区成立5个执法监督工作组,对各乡镇林业站、执法中队作风效能、执法规范、处罚案件等,开展监督检查。三是加大执法力度。制定了《县林业局加强森林资源保护管理工作方案》,成立了两个流动管理中队和一个稽查组、一个调查组,实行“三查一追究”,加大重点区域路查路管。截止目前共查处各类林业行政案件74起,其中查处非法运输木材案件21起,查处滥伐林木案件23起,查处破坏林地案件2起,野外用火28起;没收木材70.121立方米,各类案件共计罚没收入22.78万元。
(四)壮大绿色富民产业,巩固林业扶贫成果
11、推进林业优势产业发展。一是加强油茶产业化发展。推进新建油茶高效经济林产业扶贫基地建设,抚育油茶6万亩,支持贫困户自主零星发展油茶7000亩;巩固木本油料产业特色区域示范基地1万亩;整合省级双增奖补资金,规划实施油茶培育提升2000亩、抚育示范片8500亩。二是开展山核桃产业提质扩面。上半年共抚育山核桃产业扶贫基地8000亩,培育提升4500亩,并全部落实了经营主体。县山核桃产业协会链接山核桃专业合作社9家,以天堂寨、燕子河、关庙等为重点,引导群众加强山核桃的抚育管理,抚育成林5000亩,结合扶贫新发展山核桃3000亩;并开展了以“俏俏果”山核桃为主的品牌创建。三是实施板栗产业改造提升。共抚育规模栗园5000亩,建立品种改良示范基地200亩,辐射带动了栗农开展抚育管理。加大宣传推介,板栗加工企业库存产品销售得到有效解决,为今年提升板栗储藏加工量奠定了基础。四是推动毛竹产业提质增效。出台毛竹产业发展奖补办法,在张冲、青山等乡镇落实笋竹两用林示范基地建设1200亩,受理全县毛竹加工企业奖补申报25家,指导企业规范建立购销台账,安全有序生产,逐步做大做强产业规模。克服疫情影响,推动青山镇省级毛竹科技示范园扩建项目建设,主体工程完成80%以上。
12、进一步提升林业产业化水平。依托全县丰富的林产品资源和优越的生态环境,不断培育壮大林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指导培育东旭大别山科技、山美生物科技、齐远木业等13家省林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和美源竹制品、同创山核桃、金果园果业等8家市级林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复工复产,提升水平。全县上半年林业总产值可达22亿元,林业在山区群众脱贫工作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13、实施林业产业扶贫入户。完成了2020年全县林业种苗补助项目建设,安排产业扶贫项目资金246.5万元,在全县23个乡镇及县经济开发区的179个行政村,为5099户贫困户“四旁”栽植发展经济林产业,提供了油茶种苗78.65万株、山核桃种苗9.47万株,惠及贫困人口17792人。
14、扎实开展驻村扶贫和干部结对帮扶工作。每月组织召开1次以上脱贫攻坚工作调度会或工作推进会,学习扶贫工作论述,安排部署当月扶贫工作;及时组织干部按月开展2020年度进村入户结对帮扶,落实各项帮扶措施,确保帮扶成效。扶贫联系村顺利通过县脱贫摘帽审核验收。同时,认真组织开展中央脱贫攻坚专项巡视“回头看”和2019国家脱贫攻坚成效考核反馈问题整改,改进扶贫工作作风,提高扶贫工作实效。
(五)严格履行防控职责,落实疫情防控举措
15、加强野生动物保护管理。肺炎疫情发生以来,县林业局高度重视,全面落实野生动物管理责任,印发了《关于加强野生动物管理积极做好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防控工作方案》的通知(金林办[2020]8号)和《关于进一步加强野生动物管控工作的通知》(金林办[2020]12号),成立了防控工作领导小组和工作组,结合林业工作实际,明确“五加强五到位”野生动物管理工作重点,对野生动物人工繁育饲养场所采取“一封控”、“六禁止”措施,积极联合市场监管、公安等部门开展执法巡查,依法打击非法猎捕、贩卖、运输野生动物及制品犯罪行为。截止目前,共出动执法检查2600人次,检查市场、餐饮单位400余次、发放宣传材料4000余份、没收野生动物及制品10件。
关键词:陕西长青自然保护区;环境教育;环境及资源保护
在经济飞速发展的当今社会,城市化建设的速度日渐提升,这也为我国自然生态环境的保护带来了极大的挑战,环境问题也已然成为了当今全球所共同关注的话题。在这一背景下,自然保护区的建立对一些珍稀植物与动物的保护起到了一定的作用,而在此基础上对民众展开相应的环境教育也能有效提高社区居民环境及资源保护的意识,建立良好的社区共管机制,推进社区在保护管理中的良性互动,进而在实现我国自然保护区的可持续性发展。
一、自然保护区环境教育实施的意义
所谓环境教育其主要目的是为了增强人们的环境保护意识,让全世界的人们发现和关心整个地球环境以及与环境相关的各种问题,通过解决现在的环境问题,避免未来可能发生的环境问题而进行的知识、态度、技能、动力和责任感的学习和指导。自然保护区便是在这一基础上为了实现环境的保护而建立的一个用于生态环境和资源等保护的机构。通过环境教育的实施能有效对自然保护区周边民众的环境观念进行转变,并对其自身的环境保护知识和技能等进行强化,进而在可持续发展观念的基础上以促进区域内经济的发展以及维护区域的稳定和谐为最终目标而做好相应的环境保护工作。除此之外,利用环境教育还能对自然保护区周边民众的资源运用意识进行转变,使其在日常生活中更加科学合理的对自然生态资源进行利用,并强化其在生态资源保护方面的能力,进而更好的对自然保护区生态环境进行充分的保护。
二、自然保护区环境教育实施存在的问题
1.陕西长青自然保护区概况
陕西省长青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以保护大熊猫及其栖息地为主的“森林和野生动物类型自然保护区”,是在原长青林业局森工企业转产基础上建立的,位于秦岭中段南坡洋县境内,2014年入选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的首批全球最佳管理保护地绿色名录之一。其生态区域占地面积约三万公顷,其中森林覆盖率达97.46%,竹林面积达21358公顷,是秦岭熊猫的重要栖息地,被誉为大熊猫的“天然庇护所”。区内已知高等植物2100余种,其中一级保护植物2种,二级保护植物10种。野生脊椎动物435种,其中兽类63种,两栖爬行类35种,鸟类319种,鱼类18种。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有大熊猫、金丝猴、羚牛、林麝等9种;二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有黑熊、斑羚等52种。尤其是被誉为“活化石”的大熊猫在该区域广泛分布,是当今中国最有保护价值的大熊猫密集分布区。保护区周边与洋县华阳镇和茅坪镇共9个行政村接壤,环境教育的开展、社区民众的资源保护理念直接关系着保护区资源保护的成效。
2.环境教育实施存在的主要问题
据现阶段自然保护区的环境及资源保护来看,其周边社区民众的环境意识和资源需求等对其实施有效的资源保护策略有着非常直接的影响,而这也往往给该地区环境教育的实施造成了一定的压力。
(1)自然保护区周边民众的生产方式及文化水平落后
就陕西省长青自然保护区周边社区的民众文化水平来看,毫无教育基础的人占11%左右,教育水平仅到小学的占63%左右,大学以上文化水平的人仅占3%左右,可见这些区域内民众的文化程度普遍不高,而这就对该自然保护区环境教育的实施造成了一定的阻碍。并且在此基础上,由于该地区的气候条件和基础设施建设相对较差,也导致了该地区民众的生产方式一直处于相对较为落后的水平,而民众自身的环境及资源保护意识也无法达到相应的标准。
(2)环境教育实施的内容与方式等相对较为单一
就现阶段我国自然保护区的环境教育来看,大多都采用的是宣传这一种相对较为单一的教育方式,且宣传的内容从本质上来看也相对较为单一。一方面,法规类的相关内容,这一类内容的宣传主要强调的是自然保护区环境保护的相关法律规定等;另一方面,知识类的相关内容,主要强调的是环境保护在国家经济发展等方面所具有的重要意义。同时,在环境教育宣传中通常还会对技能类的知识进行宣传,其强调的是对环境保护的技能进行宣传教育,但有大多为理论知识,因此无法有效对民众的实际能力进行提升。
(3)旅游业开展而造成的一定影响
旅游业的开展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自然保护区的环境保护压力。首先,游客数量的不断增长造成了能源的过度消耗,游客所具备的素质水平不一,环保意识欠缺的游客也造成了自然保护区垃圾数量的增多;其次,由于旅游人数的日渐增长,区域内的相关部门为了促进旅游业的发展带动地区经济的发展也会在自然保护区周边进行相关服务设施的建立,这同时也对自然保护区生态环境及资源等方面的保护造成一定的不利影响。
(4)^域内容民众传统生活方式的影响
受自然环境、地理位置、经济条件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在自然保护区建立之前,该地区绝大多数的民众均匀种植、伐木、打猎等方式为生,可以说自然保护区中的资源就是当地居民赖以为生的重要资源。而自然保护区的建立使得当地的居民不得不放弃他们赖以生存的方式与资源而重新探寻其他的生活方式,这对于一些居民来说显然是十分困难且难以理解的,这也就导致尽管自然保护区多方管理,但当地的部分民众仍无视法规制度,而做出偷猎、盗伐等违反法律法规的行为。
(5)科学技术力量相对较为薄弱
就陕西省长青自然保护区而言,其共设有科研与保护、公众教育宣传、等12个职能科室和直属单位,还有华阳和茅坪这两个基层的中心保护站,其机构设置较为完善。但该自然保护区的现有工作人员135人,专业技术人员有89人,而拥有高级技术职称的仅有14人。可见,在陕西省长青自然保护区的环境保护及环境教育中,科学技术水平和能力等还相对较为薄弱,制约了环境教育工作的高效实施。
三、陕西长青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环境教育策略
1.充分运用当地特色资源,合理规划产业结构
长青自然保护区建立初期,在世界自然基金会(WWF)资助下,实施了一些基于保护的社区发展项目,帮助社区调整产业结构,实施了一些诸如细鳞鲑养殖、节柴灶改建、粮食加工厂等非资源消耗性发展替代项目,在一定程度上给周边群众带来了经济效益,改善了他们的保护意识和法制观念。自2013年以来,与北京山水自然保护中心合作实施“熊猫蜂蜜”社区项目,也较好的协调处理了与社区利益的矛盾冲突,赢得一些社区群众的认可和信赖,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社区和谐发展。但保护管理与社区经济利益、居民资源利用冲突将在未来的一段时间内长期存在。这就对保护区的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保护区拓宽工作思路,在充分利用当地特色资源,合理规划产业结构,加大社区项目扶持力度的同时,注重社区环境教育实效,从而减轻资源保护的压力。
一方面制定切实可行的帮扶措施,帮助社区群众发展起家禽养殖、香菇和魔芋种植、树苗培育等多元化脱贫致富的产业项目;另一方面结合当地实际情况编制申报社区项目,争取上级管理部门支持,通过项目的实施带动社区中蜂养殖、核桃种植、板栗种植、苗木栽培等项目的持续性、有效性发展;此外还可以借助国家的优厚政策发展新的产业。例如,随着我国“东桑西移”战略的深入实施,陕西逐渐成为全国范围内桑蚕养殖大省,而年均蚕茧产量也不断递增。国务院于2014年出台了《关于进一步推动陕西省经济发展的意见》,该文件明确指出安康市拥有桑蚕生产、有色金属以及生态旅游等诸多特色产业。蚕桑养殖不仅能够有效处理好保护区周围的生态问题,缓解当地群众对现有资源的依赖,而且还能够利用蚕沙及桑枝等发酵沼气来增加燃料能源,进一步提高本地区的经济收入。由此可见,桑蚕养殖是一项两全其美的生态型产业。陕西长青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秦岭中段南坡的洋县境内,临近安康市,可以探寻这一发展契机的可行性。此外,为了促进本地区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陕西长青自然保护区还可在原先沼气项目开发的基础之上,扩大生态旅游规模,推动生态农业进步,从而为日后生态旅游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2.拓宽环境教育渠道,优化教育内容
通过全球生态环境基金以及群众技术培训等诸多活动的开展,明确群众的实际需求,并且在既有环境教育知识的基础之上,增补与农业生产相关的培训内容,将环境教育与本地区经济发展、环境保护与技术培训活动相结合,进而有效激发群众保护生态环境的主动性和积极性。陕西长青自然保护区也应根据当地生态旅游产业发展实际,联合华阳镇科技局、畜牧局以及农业局等机构组织“科技下乡”活动,拓宽环境教育渠道,优化教育内容,推动可持续发展。因此,长青自然保护区应开展一系列公众环境教育活动,提高人们的生态保护意识。科普化教育是众多自然保护区管理局所采用的一项常规性生态保护策略,它是指通过制定切实可行的教育策略,规划本地区并充分利用民间组织、大众媒体、事业单位和政府部门等多方资源,对于年龄层次、文化程度以及性别等不同社会群众,可制定与之相对应的教育措施。此外,还应不断加强与其他管理部门的合作和交流,开展多元化的生态自然保护宣传,从而更好地承担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宣传职能,增强社会公众的生态环境保护意识。
3.加强区域内社区环境教育
(1)加强双向交流,提高公众对自然保护区的认识
无论是口语化交流还是非口语化交流,都对社会公众有着巨大的影响。所以,陕西长青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应运用双向交流方式,加强与公众之间的沟通与互动,不断提高公众对自然保护的认识,并善于发现保护区所存在的诸多发展问题,以此找出解决的对策,使这些问题都能得到有效处理。比如,管理局领导可以采用面谈式交流法来影响其具体行为;政府人员、者以及旅游管理人员等可采用探讨会、小组辩论形式来使各方利益相关者在某一h题上达成共识;通过技术人员在实际工作中推广替代木材林或生计等产品信息。
(2)打破信息传递屏障,实现保护区信息有效传播
由于一些边远地区存在信息堵塞现象,所以很多群众无法理解这些断断续续的信息。针对这一情况,陕西长青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可利用宣传小册子、旅游刊物、网站媒体、游客集散中心、勘界指示牌以及视频推广等诸多形式来帮助游客或社会公众了解环境保护知识。此外,还可以与当地新闻媒体开展合作,协定好自然保护区周边环境信息,并且制作相关文字图片宣传材料发放给社会群众。
(3)充分发挥文化教育优势,增强管理局工作者的专业素质
目前,长青自然保护区的[生命长青]森林体验活动已经在业界取得了一定的品牌效应,尤其是近年来举办的“自然讲解员进阶营”、“北大附中自然之翼博物夏令营”为代表的森林体验活动,效果明显、成效显著、影响力不断提升,但在以后的工作中应进一步增大自然教育辐射面积,扩大受教育人数,确保长青保护区公众教育不断拓面提质。
因此,在以后的工作中,针对大部分村民存在文化层次较低的现象,陕西长青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应对他们进行知识与技能教育,以此让他们熟练掌握这些技术;以中小学为生态环境教育为主要对象,增强学生环境保护意识;通过不断地学习与实践,可以在教学课堂上宣传环境教育理论和实践。环境教育信息不仅能通过历史、英语、自然、语文等学科进行表达,而且还能与其他还科研项目进行结合。另外,自然保护区工作者也可以通过正式的学校教育或者在职培训等进行有效学习。
4.联合各大高校及科研机构,不断提高科技水平
由于诸多原因,当前陕西长青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在环境教育、自主科研能力等方面的发展提升阶段,导致很多本应正常运作的项目工作处于初级阶段状态,大量特色资源未能得到深入挖掘,群众技术培训活动也无法有效开展。鉴于多年来与各大高校、科研机构合作的优势,保护区管理局应联合这些学校及科研机构,并在互惠互助的前提下,加强与其之间的合作与交流,特别是在人才培养、环境教育方面缔造双赢局面。这样的合作不仅有利于促进陕西长青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环境教育工作快速开展,而且也有利于提高社会公众的生产水平,从而进一步深化社会公众与管理局之间的紧密关系。例如,管理局与各大高校进行合作,联合举办一些大型技术培训活动,激发群众广泛参与;在听课期间,群众如实反映实际生产问题,发放相关资料,学习有关技术,还可以聘请专家进行现场指导,灵活运用众多教育方式或培训模式,不断提高科技水平。
推动社区发展既是自然保护区管理局的职责所在,同时也是该地区的政府工作。因此,除了上述的策略之外,自然保护区环境教育的实施还应充分对政府及社区之间的关系进行协调,以使二者之间能共同参与到自然保护区的环境保护及环境教育中。所以,陕西长青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应加强与该地区政府进行沟通,及时了解政府部门的发展规划,认真听取社会群众的建议,协调好政府部门与群众之间的关系,进而将惠民政策落到广大民众的身上。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陕西长青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应结合实际发展情况,制定出一些切实可行的环境教育策略以及计划,针对所面临的重大问题、人力资源和资金投入等来设定教育对象。由于不同的对象,因而社会公众对信息、交流等需求是截然不同的,当然环境教育策略也是有所差异的。该保护区管理局的工作人员运用调查分析方式筛选出目标人群、项目内容以及教育对策。但是,在通常情况下,必须综合采用这些教育对策,满足社会群众的日常生活需求,并且鼓励他们积极参与保护工作。
参考文献
[1] 魏宝艳,胡崇德,谢屹. 太白山自然保护区的管理与可持续发展[J]. 防护林科技. 2010(01).
关键词:森林;自然保护区;问题;措施
森林是陆地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由于森林直接关系着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森林资源是国家强盛、民族繁荣及社会文明的重要标志,所以保护森林资源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但在当前经济的快速发展过程中,人们对森林资源进行肆意的破坏,无限制的采伐、采摘、捕捞等,导致我国现存的原始天然林面积在不断的减少,破坏森林生态系统的平衡。因此为了有效的保证森林资源的自然发展规律,需要对森林资源进行合理的利用,所以加强森林自然保护区的管理工作具有迫切性和必然性,对发挥森林保护区的作用将起到积极的意义。
1 森林保护区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1.1 管理体制不健全,缺乏必要的保护经费
目前我国自然保护区实行分级管理的体制,根据其重要程度的不同分为不同的级别,大致以国家级和地方级来进行划分,而地方级里又分为省级、市级和县级。但在现实管理中存在着自然保护区属于中央政府来管理的,但在实际管理中中央政府委托当地政府来进行管理,但在委托的同时却没有足够的经费投入,这样就使自然保护区的最基本投入都无法保障,导致级别和管理责任错位的情况发生,使保护区在管理工作中缺乏必要的保护经费。
1.2 保护区管理和经营混为一体,管理职能被弱化
长期以来在我国的相关条例中对于保护区管理机构的性质就没一个清晰的确定,从而导致当前的保护区管理机构属于事业单位类型,但却在实际运行中没有足够的经费,在这种情况下,保护区实际上都在走自养之路,即管理与经营为一体,这种模式在很大程度上减少了财政的负担,但却导致保护区管理职能弱化,使管理机构的管理职能发生了偏离,不仅增加了自然资源的压力,同时也使管理机构失去了监督职能和执法合法性,不利于森林保护区的发展。
1.3 缺乏行使协调职能的机构
自然保护区管理机构的职能远远小于保护区的区域功能,无法实现全面的对保护区进行管理,所以需要保护区内的所有社区居民来一起进行合作管理,但在法律层面上却没有进行体现,从而导致保护区管理体制存在着先天的不足。大致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保护区机构面对大量的社区问题没有得到明确的法定授权而无力加以解决。二是社区群众的利益在法律层面上没有得到相应的反映,三是缺少有效的组织机构站在自然保护与当地经济发展的结合点上行使协调职能。以上原因形成了保护区、社区、当地政府、主管部门、经营部门之问的矛盾多于合作与协调等。
1.4 土地权属复杂化
当前我国大多数的保护区内都存在着土地权属形式复杂的情况,使保护管理工作的进行存在着较大的难度。土地权属需要与使用者利益挂钩,否则就会存在着自然资源受到破坏的情况发生,因为目前我国公众的环境意识和自觉性还较差,在保护区内的不法活动和犯罪行为仍然存在,由于这些非理的存在,所以在土地规划和利用时一定要兼顾各方利益的同时,确保自然保护区的保护地区优先的原则,从而使生态环境和生物多样性得以有效的保证。
2 加强森林自然保护区管理工作的具体措策
2.1 正确认识森林自然保护区的性质和任务
森林自然保护区是保护自然环境和自然资源,拯救频于灭绝的生物物种,进行科学研究的重要基地,对促进科学技术、生产建设、文化教育、卫生保健等事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森林自然保护区的主要任务:
一是保护森林资源及动植物,保护森林自然环境,不进行人为干涉,使其自然的演替和变化;
二是对森林自然保护区进行多学科、多方位、多层次的科学研究.把森林自然保护区作为一个科学研究基地。因此,保护和科学研究是森林自然保护区的两大任务。目前,有的森林自然保护区由于经费缺乏,加之对森林自然保护区性质和任务的认识不足,名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实际上还从森林自然保护区中采伐木材,缓解经济不足。科学研究就更少了,在某种程度失去自然保护区的作用。因此,正确定位森林自然保护区的性质和任务,提高对森林自然保护区的重要性认识,这是搞好森林自然保护区建设的前提。
2.2 健全保护区管理体制,强化领导
我国自然保护区分为国家自然保护区和地方自然保护区两类。国家自然保护区由原林业部或所在省、自治区、直辖市林业主管部门管理;地方自然保护区由县级以上林业主管部门管理。然而.有的国家森林自然保护区虽然宏观上归国家林业局管理,但实际是一些科研或高校的一个基层单位,本身隶属科研单位或高等院校,每年还要向隶属单位上缴数额可观的利润。这种管理体制,缺乏自,不利于国家有关自然保护区建设与管理的方针政策的贯彻实施,得不到自然发展的管理体制必须彻底改革,与隶属单位脱钩,真正变成由政府林业主管部门宏观管理,自主经营、自主理的独立的事业单位,这是搞好森林自然保护区建设与管理的组织保证。
2.3 提高科技人员素质,增加对森林自然保护区的投入
森林自然保护区的主要任务是进行保护和科学研究,利用保护的手段来实现科学研究的目的。所以就需要一批高素质、高水平的科技人员,从而使森林自然保护区的作用得以有效的发挥。但在当前森林自然保护区内,存在着科技术人员缺乏的情况,现在人员也因技术水平有限而无法适应当前保护区科研工作的需要。所以自然保护区内急需高水平的科研人员,应加大补充力度。另外,自然保护区无论是对保护区的建设和发展过程中都需要大量的资金支持,所以需要加大对森林自然保护区的资金投入,加快自然保护区建设的速度。
2.4 加大科研力度
科学研究才是建立森林自然保护区的最终目的,通过科学研究,对自然资源和动植物演变的过程进行探索,从而对其更科学合理的进行开发和利用,实现资源的永续性发展。因此在当前自然保护区工作中应把科学研究放在首位,不仅要建立科学研究组织,同时还要做好各学科的划分,从而组织科研人员进行攻关,并加强与先进院所的合作,加强对自然保护区的科学研究力度,确保多出成果,使森林资源和动植物资源更好的为人类服务。
3 结束语
加强森林自然保护区的管理是为了使其得以更好的发展,但我国自然保护区都处于地域较为偏僻的地方,存在着交通不便、观念落后、基础薄弱等问题,所以想发展自然保护区产业存在着较大的困难,不仅需要下大力气进行宣传,同时还需要做好前期的教育培训和技术指导工作,更重要的是需要各级政府和部分制定优惠政策得以拉动和扶持,同时还需要政府在基础设施建设中制定特殊政策,为自然保护区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郝刚.我国自然保护区管理存在的问题与对策建议.活力.2012年1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