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高中化学教案设计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 导学案 高中英语阅读教学 自主学习 合作探究
基础教育阶段英语课程的任务是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使学生树立自信心,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形成有效的学习策略,发展自主学习的能力和合作精神,使学生掌握一定的英语基础知识和听、说、读、写技能,形成一定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培养学生观察、记忆、思维、想象能力和创新精神;帮助学生了解世界和中西方文化的差异,拓宽视野,培养爱国主义精神,形成健康的人生观,为他们的终身学习和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导学案的设计和应用被提出,它的科学实用性已经引领追求高效和快速的新型教学模式。实践证明,导学案在高中英语课堂的实施具有极强的必要性:学习一门外语并不像想象中那么容易,很多学生没有机会亲身体验英语的魅力,只是被动地接受教师讲解的语法知识和单词记忆,这样的教育能满足的只是做题的要求,而谈不上对英语的学习。导学案就是充分发挥课堂上教师的主导性和学生的主体性,培养学生对英语学习的兴趣,引导学生独立自主学习、进行合作探究,有效提高学生在各个方面的综合能力而设计的一种学习方法。
一、关于英语阅读课与导学案
在英语教学中,阅读教学始终处于核心地位,该部分除承载对学生阅读习惯、阅读策略和阅读技巧能力的培养外,还具有对课文相关话题、文化背景和语言知识的教学功能,使学生有机会感受真实、地道、优美的英语,并通过阅读了解现实生活和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最终提高阅读能力及运用语言的能力。
导学案是教案与学案的一体化设计,是为了达到教学目标的师生互动创造活动。在教学实践中,教师根据学生具体情况和文本结构,设计实际有用的导学案,包括设定分解的教学目标、教与学的方法策略、选用的教学模式等,优化课堂设计,并应用到实际阅读教学中,做到先学后教,以学定教,以案导学,达到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目的。
二、导学案在英语阅读课教学中的应用
下面以《牛津高中英语》Module 5 Unit2的Reading“The economy or the environment must we choose?”为例。本课的定位是关于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关系的阅读课,主要内容是一位环保人士与一位经济发展顾问之间的辩论,笔者对导学案与课堂教学环节进行了如下的设计与编排。
1.课前活动。任务要求学生课前通过上网或其他途径查询有关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之间关系的信息,这是一个开放性的任务活动,能激发学生对本课话题的兴趣,提升自主学习能力,符合新课程课内和课外相结合的理念。
2.激趣导入。导入的目的是激发学生阅读兴趣及先验知识,让学生乐学新知。英语语篇教学要求我们讲究导入新课的艺术性,新授课用学生喜闻乐见的不同形式导入,可以很快将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话题中来,激发他们的兴趣,自然过渡到正题。
3.通览阅读。通览阅读,即通览全文,把握大意,该阶段主要是为了锻炼学生的快速阅读能力。在此阶段,学生应尽可能快速地展开阅读,以获取文章的大意,此任务设计成选择题形式,放在课中完成,既是对接高考,又是检测学生的限时阅读能力。
4.阅读策略和细节阅读。阅读策略学习放在细读之前,符合教学实际,学生在通览全文之后,了解到文本体裁是debate,于是利用相应的阅读策略,再对文本进行细读。细读要求理解文本的整体信息,是指找到文章中的有关范围后,在范围内逐句阅读,特别是对关键词、句要仔细琢磨,以便对其有较深刻的较准确的理解。因此,教师除了把握阅读材料的精髓之外,还应善于依据关键问题,设计不同形式的阅读技能练习以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5.听。这一任务既能训练学生的听力,又能加强学生对课文内容的进一步理解,并为下一步任务的完成做了铺垫。
6.小组讨论和合作探究。两组学生代表汇报讨论结果,教师给予评价。这一话题能提高学生参与讨论探究的积极性。
7.小结本节课。
8.布置作业。作业的布置是课堂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对该堂课所学知识的巩固及下节课学习的铺垫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三、结语
通过精心设计导学案,优化课堂设计,克服传统阅读教学的盲目性,课堂教与学始终围绕导学案展开训练,做到以案导学。本节课体现了新课程要求的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确立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让学生在做中学;体现了教师为主导的导学性原则:具有指导学生学习的作用,师生可共同参与;体现了师生共同探究的原则:尽可能设计可供学生在研究中学习的内容,有可供师生丰富完善的“留白处”,有利于培养学生创新意识;也体现了因人而异的层次性原则: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不同需求。同时导学案把课前、课中、课后紧密衔接起来,使学生有案可依,有案可循。紧扣高考,既培养训练了学生的阅读能力,又激发了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
当然,教学过程是一个特殊的认知过程,只有不断探索研究和掌握阅读过程及其规律,才能更好地发挥导学案的作用,使阅读教学逐步得到优化,从而收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学生自主阅读课本57~62页,尝试利用查找并思考以下预设问题:
问题一: 假期旅游若从海南到哈尔滨,沿途看到的自然景观有什么不同?为什么不同?
问题二:假期旅游若从北京到乌鲁木齐,沿途自然景观有什么不同?为什么不同?
问题三:假期旅游若去爬高山,从山脚到山顶感觉自然景观一样吗?为什么不同?
2.教学课题
鲁教版高中地理第一册第三单元第一节《地理环境的差异性》
3.教学目标
知识和技能目标:
(1)了解地理环境差异性的分异规律。
(2)提高读图和语言表达能力,培养地理空间思维能力。
(3)运用地理环境差异性的原理,分析人类生活和生产中的现象。
过程与方法目标:
(1)尝试运用所学的地理知识和技能对“世界陆地自然带分布图”进行分析,并可以图文转换;阅读“喜马拉雅山的垂直地域分异图”,获取 “山地的垂直地域分异规律”。
(2)学会与他人合作,并学会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
(3)运用适当的方法和手段,表达、交流、反思自己地理学习和探究的体会和见解。
4.课文分析
教学重点:
(1)自然地理环境差异性的含义和体现。
(2)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及产生的原因。
教学难点:
(1)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及产生的原因。
(2)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与农业生产地域差异的关系。
5.教学方法
(1)教师充分利用互联网的优势,紧密联系本课内容,创设情境,提供案例,引导学生学习。
(2)学生小组合作学习,分组讨论,进行问题探究式学习,体现其自主性。学习过程中师生共同运用归纳法、演绎法、比较法,等。
6.教学过程
学生:观看视频,并根据课前预习课文内容回答教师提问:什么叫自然带?如何形成?世界上主要有哪些自然带?
教师:用多媒体课件展示课前教学背景中的3个预设问题。
学生:小组讨论形成成果,推荐代表并尝试回答。
教师:对上述回答进行点拨评价,然后用多媒体展示非洲自然带分布图,引导学生分析地理环境从赤道到两极的水平地域分异规律的形成基础、自然带排列规律以及典型地区。
学生:小组讨论后填表:
教师:点拨所填表格,接着用多媒体展示“世界陆地自然带分布图”,引导学生分析中纬度地区自然带排列,思考从沿海到内陆的水平地域分异规律的形成基础、自然带排列规律、典型地区。
学生:对比思考后尝试填表并回答
教师:点拨所填表格。
(联系实际)百度视频搜索:西北绿色。
学生:观看视频并思考西北地区植被应以什么为主?为什么?
教师:点拨总并结。
学生:观看视频:非洲自然,思考植被有何变化?为什么?
教师:点拨并总结,然后通过多媒体展示“喜马拉雅山的垂直地域分异图”,引导学生思考以下问题:
(1)南坡从山麓到山顶有哪些自然带?
(2)分析说明垂直地域分异规律形成基础、自然带排列规律、典型地区。
学生:小组讨论形成结论并填表、回答
教师:点拨表格所填内容并总结比较三个分异规律,引导学生比较自然带谱的数量多少和基带的差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