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股权激励的影响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股权激励盈利能力分析
一、现股激励
现股激励是被激励者通过某种方式即期得到股份收益权和所有权,对受到激励的对象来说,对未来的股权收益的期望是由公司每股获得的分红和股票价差所决定的,其期望概率和公司在过去收益水平具有相关性,过去的收益水平越高,对未来收益的期望也就越大。因为上市公司在过去年度的各项经营数据是固定和已知的,在公司的内外部环境不产生明显变化时,期望概率一般也是可以预见的。这时候现股激励重点在于激励对象用更加努力的工作来实现股价的上涨,才能取得自身收益最大化。股票价格可以及时反映出上市公司的收益水平,激励对象通过努力将公司的收益水平提高的新的高度,从而赢得更高的股票价差和股权分红,为此在有效的资本市场上,现股激励对企业盈利水平能够产生正向影响。
二、期股激励
以限制性股票为代表的期股激励是当前上市公司比较常见的激励方式。期股激励是依托建立远期的合约实现的,激励对象为了赢得股份必须符合事先约定的条件,只有实现预定目标,激励对象才可将限制性股票抛售从中获得,预定目标没有实现时,公司有权将股票收回。其对激励对象的激励可以分为两个时间段,第一时间段是公司与激励对象签署合约至拥有股份期间。第二时间段为公司的激励对象拥有股份到实现转让期间,和现股激励影响相似。在第一时间段中,公司和激励对象签署有关股份转让合约,在满足相关条件时,公司转让股份给激励对象。在该时间段,现实条件和合约条件越符合,预期的股份有越大的可能成为变为现股给予激励对象,对其的激励强度也就越大。然而如果现实条件和合约如果存在较大差异,甚至无法实现合约条件,那么激励对象的期望将迅速降低,不会产生更高的动力促进公司收益提升,这时候期股激励的效果不够明显。因此,制定更加科学合理的合约条件是发挥期股激励的重要前提。
三、期权激励
股票期权是期权激励最为典型的一个代表,我国上市公司对这种激励手段引入时间较晚,在2006年才开始引入。在未来时间内向激励对象授权,可以以预定的价格得到公司部分股权,期权激励的最关键作用在于股票价格提升。在签订期权激励合约时,公司应对激励对象在未来取得股份的具体价格进行预先设定,无论后期股票市场价格如何,激励对象均能够用预定价格来获得公司股份。因此,公司在未来的股价越高,则其获利就越大,激励对象也有更多的动力促进股价提升。在激励对象获得股份后可以立即卖出获的行权价差收益;也可以继续持有股份以期未来获得更大价差和分红。股票期权特点是高风险高回报,适合处于成长初期或扩张期的公司,如网络、高科技等风险较高的公司。成长期或扩张期,公司资金需求量大,采用期权模式,以股票的升值收益作为激励成本,有利于减轻公司的现金压力,是当今国际上最流行的激励类型。
四、股权激励对盈利能力实例影响分析
上述三种股权激励类型对盈利能力在机制上虽然存在一些差异,但在盈利能力影响的本质上市一致的,都是使公司的利益和激励对象利益更加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在股权激励下,激励对象达到业绩目标后便可获得激励股票并成公司股东,能够激励公司高管人员努力完成业绩目标,在成为公司股东后就与公司有了共同利益,从而会加倍努力工作以提高业绩,其为获得最大化收益,则会有更大的动力来提升公司决策的科学性,改善资源配置的合理性,提高经营的有效性,寻求最佳策略和方法,并将其最好地反映在资本市场上。我们随机选取了32家尚未实行股权激励的上市公司作为对比,采用因子分析的方法,得到实行股权激励和没有实施股权激励的上市公司三年的盈利能力的平均值相差20倍以上,运用SPSS软件进行统计分析显示,其盈利能力差额为 0.2106,显著性概率 Sig. (2-tailed)=0.048
五、结论
通过相关理论和实例分析,我们可以发现,股权激励可以使上市公司的盈利能力得到提升,但我们也应当注意到其上升的幅度还不够明显,相关的保障机制依然不够完善,对上市公司激励对象的管理还有待于规范,而我们上市公司的外部的宏观政策环境也依然没有达到尽善尽美。不同的信息使用者对盈利能力的平均也存在一些差异,在评价中不可避免存在一定的偏差,如何使评价指标更加准确地反应企业的盈利能力不仅对于股权激励的影响有着积极作用,也应是上市公司盈利分析的深入研究课题。
参考文献:
[1]孙堂港.股权激励与上市公司绩效的实证研究[J].产业经济研究,2009,44-46
[2]葛杰,殷建.国有上市公司高管股权激励机制实证研究[J].山西财政税务专科学校学报 2008,48-49
企业所有权和经营权的相互分离导致一系列委托问题的产生,为减少委托成本,就产生了股权激励这种激励方式。从现代公司治理中的激励—约束机制来看,高管股权激励是企业重要的薪酬激励模式之一,能够解决企业经营者与所有者之间的利益冲突问题。高管是企业的经营者,是一切经营活动的决策者,能够提升企业的营运能力以及未来发展能力,能够合理安排企业一切有效资源实现既定目标。高管股权激励与财务绩效之间是相互联系的,所以进行上市公司高管股权激励与财务绩效关系的实证研究有着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关键词:
上市公司;高管股权激励;财务绩效
一、高管股权激励与财务绩效相关概述
(一)高管的界定。高管,即高级管理人员。本文所指的高管是对上市公司的持续发展、对公司重大经营活动有经营权和决策权、对公司财务绩效有直接影响的高级管理人员。
(二)高管股权激励模式。2005年12月31日我国证监会颁布的《上市公司股权激励管理办法(试行)》里对股票期权和限制性股票这两种股权激励模式着重给予肯定,对上市公司实施其他股权激励工具没有限制。但综合我国上市公司高管股权激励模式,一般有股票期权、限制性股票、股票增值权这三种。
(三)公司财务绩效评价方法。需要准确反映一定时期内上市公司的财务状况或者绩效水平,就必须运用正确的方法来评价财务绩效。较常用的财务绩效评价方法有杜邦分析法和经济增加值(EVA)评价法。1、杜邦分析法。简称杜邦体系,主体是公司的主要财务指标,是利用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来评价公司财务状况和经济效益的方法,并以此做出综合系统分析。财务指标有三个:净资产收益率、总资产净利率(总资产净利率=销售净利率×总资产周转率)和权益乘数。2、经济增加值评价法。经济增加值(EVA),就是指公司经营所得的净利润在扣除全部投入要素成本之后的剩余部分,也是评价公司财务绩效的一种重要方法之一。它的基本公式:经济增加值=税后净营业利润-资本×资本成本
二、实证研究
(一)研究假设。本文主要研究高管股权激励对上市公司财务绩效的影响,对2012~2014年连续实施高管股权激励的53家上市公司进行研究,3年得出159个研究样本。其中财务绩效通过12个财务指标来表示,运用SPSS17.0,先采用因子分析法,求出原始财务指标的主因子得分,然后利用主因子得分来计算出综合财务绩效的得分,再以高管股权激励的持股比例和选取的3个控制变量与综合财务绩效进行线性回归分析,最后结合研究假设得出实证结论。本文提出四个假设:假设1:高管持股比例与财务绩效正相关;假设2:公司规模与财务绩效正相关;假设3:公司成长能力与财务绩效正相关;假设4:资产负债率与财务绩效负相关。
(二)样本的选取和来源。本文结合中国证监会的上市公司分类,选择截止到2014年12月31日的上市公司作为研究的总样本,选取2012~2014年实施高管股权激励的上市公司进行分析,总共有134家上市公司,但是为了保证所有收集数据的有效性和可比性,减少其他因素对数据的影响,对样本进行了以下筛选:第一,样本中剔除了2012~2014年数据异常的上市公司和ST、*ST上市公司,使得样本具有普遍适用性;第二,剔除金融类上市公司,因为金融类上市公司业务处理的特殊性,可比性比较差;第三,剔除2012~2014年间没有实施高管股权激励的上市公司以及中途停止实施高管股权激励的上市公司;第四,剔除财务数据不全面的上市公司。经过以上筛选整理,最后得到了53家上市公司的159个有效样本数据来做实证研究。样本中所有的数据信息是通过CSMAR国泰安数据库和巨潮资讯网以及上市公司年报中获得的。通过SPSS17.0和Excel对所选的公司样本数据进行处理分析。
(三)变量选择和定义1、自变量。在国内外实证研究中,大多学者采用上市公司高管股权激励的持股比例(MO)作为自变量,这里的持股比例是指高层管理人员激励的持股数占公司股本总数的比例。2、因变量。本文选取12项指标进行因子分析,最后得出综合财务绩效(P),其中12项指标分别反映公司的偿债能力、营运能力、盈利能力和发展能力。偿债能力为流动比率、权益乘数(分别为X1、X2);营运能力为应收账款周转率、存货周转率、流动资产周转率、固定资产周转率和总资产周转率(分别为X3、X4、X5、X6、X7);盈利能力为营业净利率、总资产净利润率、净资产收益率(分别为X8、X9、X10);发展能力为总资产增长率、资本积累率(分别为X11、X12)。3、控制变量。在实际市场环境下,高管股权激励并不是唯一影响公司财务绩效的因素,财务绩效还受到多种因素的综合影响,所以本文选用公司规模、成长能力和资产负债率三个控制变量因素作为影响高管股权激励与上市公司财务绩效之间的关系。
三、实证分析
(一)因子分析。根据总方差解释表旋转之后4个主因子的方差贡献率的比重权数和4个主因子的得分,计算公司财务绩效(P)的综合得分。最后,将该公式带入Excel计算出159家上市公司的综合财务绩效。
(二)回归模型检验与结果。第一,根据回归系数,可以得出高管股权激励与公司财务绩效的回归方程:P=-3.195+1.752MO+0.138SIZE+0.316GROW+0.278ALR第二,高管持股比例(MO)的Sig水平为0.048,通过了t检验,回归系数是1.752,说明上市公司高管股权激励的水平每提高1%,上市公司财务绩效将会随着高管持股比例水平的提高而提高1.752%,结果表明高管股权激励与上市公司财务绩效之间有相关性。第三,公司规模(SIZE)的Sig水平0.001,通过了5%的显著性水平检验,回归系数是0.138,在研究样本公司中引入的这一控制变量和上市公司在高管股权激励的情况下,对公司财务绩效有显著的影响,公司规模与财务绩效存在着明显的正相关关系,能够支持本文假设二的说法。第四,公司成长能力(GROW)的Sig水平0.000,通过了5%的显著性水平检验,相关性非常显著,回归系数是0.316,也表明上市公司在高管股权激励的情况下,公司成长能力与上市公司财务绩效存在着明显的正相关关系,说明本文假设三成立。第五,资产负债率(ALR)Sig水平0.276,没有通过5%的显著性水平检验,而回归系数是0.278,表明上市公司在高管股权激励的情况下,资产负债率与财务绩效之间是正相关关系,但不显著,并不是资产负债率越高,公司的财务绩效越低,因为适度的举债会增大公司的活力,并且公司负债的利息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抵消赋税,所以拒绝本文的假设四。
四、结论
上市公司高管股权激励与财务绩效是正相关的关系。虽然通过实证分析证明了实施高管股权激励有助于公司财务绩效的提高,有积极的效果,但是总体来说实施激励的效果并不理想。产生这些结果的原因有很多,主要的可能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从根本上来说我国资本市场发展尚不规范。目前,我国股票市场并不完善,股票风险与收益不稳定,股市波动较大,股价的大小不能反映一个公司的正常业绩,也不能正确反映公司的价值,所以从根本上来说资本市场的不规范是我国上市公司实施高管股权激励机制基础的一大问题。由于市场机制的不完善,在很多情况下,股权激励很难成为一个真正的激励措施。
(二)有关股权激励的国家政策、法律法规的约束。上市公司的股票发行以及回购都应该得到中国证券监管部门的核准,并且发行和回购都有一定的限制,这样增加了实施高管股权激励计划的成本,延长了上市公司实施高管股权激励计划的时间。
(三)公司治理结构不够完善。国内上市公司的高管人员大部分是通过行政手段来任命的,很少是从公开市场中竞争上岗的,并没有形成以市场为基础的比较成熟的职业经理人任职模式。
五、政策建议
上市公司的高管股权激励机制在以后的长期激励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为了促进股权激励的发展,提高财务绩效,所以针对结论分析,在此提出以下几点政策建议:
(一)规范市场环境,增强资本市场有效性。高管股权激励在实施过程中依据的是股票这一工具,而股票只有在健全、稳定、有效的证券市场上才能充分发挥作用,所以提高我国整个市场的运行效率,增强市场的有效性,规范市场环境,为保证高管股权激励计划的顺利进行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二)建立健全相关政策、法律法规。高管股权激励制度的实施也需要强有力的政策法律法规的保障,完善高管股权激励的法律环境,将影响着我国高管股权激励的进一步发展。
(三)规范上市公司治理结构,完善高管股权激励内部环境。要建立合理规范的董事会制度,建立相对应的约束机制,强化监事会的职能,提高监事会的法律地位,建立完善的经理人市场,通过这些进一步提升经理人的知识储备、决策能力和责任感,保证了自身利益和上市公司的发展,使高管股权激励计划得到更加有效的实施。
主要参考文献:
[1]潘永明,耿效菲,胥洪.我国上市公司股权激励与公司业绩关系的实证研究[J].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3.2.
[2]褚晓琳,张立中.股权激励对公司绩效影响的博弈分析[J].统计与决策,2011.9.
[3]苏冬蔚,林大庞.股权激励与公司业绩———基于盈余管理视角的新研究[J].金融研究,2011.9.
[4]郭桂玺.中国上市公司高管激励与公司绩效研究[D].重庆:重庆大学,2012.
虚拟股票实质上是一种享有企业收益分红的凭证,它的作用在于企业业绩越好,收益越高,经营管理的越努力,激励对象得到的收益越高。缺点是可能导致管理人员过分注重短期效益,现金支付压力也很大。这种激励模式比较适合于现金流充裕的企业。业绩股票是依据一个科学的绩效评估体系拟定一个合理的业绩目标,以后根据实现目标的程度,完成业绩目标的情况,授予一定的股票。
业绩股票具有很强的约束力,如果激励对象存在考核不合格,有损公司行为,非正常调离等情况,激励对象将遭受风险抵押的惩罚或取消激励资格,付出的成本较大。业绩股票受国家政策限制较少,可操作性强,实施成本费用低,在企业中应用的比较普遍,但是很多公司操作不规范,还有待于进一步加强。业绩股票比较适用于业绩稳定增长的高科技公司。
1.股权激励运作过程中需要注意的方面
第一、要注意激励对象选择。一般而言,包括董事、高级管理人员、核心技术人员等,公司的独立董事、监事作为股东利益的代表,不能作为股权激励对象。第二、要把握好数量,平衡好价格。股权激励中,定价要有一定的科学性和依据,要平衡好公司和激励对象之间的利益关系。企业在股权激励方法的实际应用中,要结合自身的特点和实际情况,选择适用的股权激励方式。盲目的模仿或照抄照搬,不仅对企业的发展无益,而且可能导致企业陷入现金短缺,短期行为,缺乏资本积累等一系列困境。
2.股权激励对企业具有什么现实意义
2.1激发管理人员的认同感和归属感,留住人才,吸引人才
企业如果采用了适用于企业本身发展阶段的股权激励措施,不仅可以让企业稳定住现有管理人才,还可以吸引更好的人才。人是企业的灵魂,是企业持续发展必须的武器,是一个企业有没有核心的竞争力的关键因素。一个企业有没有凝聚力,体现一个企业激励方式是否有效。一个有效的激励方式,不仅可以留住人才吸引人才,还可以提升企业员工对企业的归属感和认同感,激发企业员工工作的热情和创新精神。
2.2约束经营管理者,预防短期行为
传统的的激励方式导致管理人员频繁跳槽,企业之间互挖墙角,已经造成了企业之间的恶性竞争。这不仅不利于企业的健康有序发展,更扼制了企业人才的继续培养、成长和发展。企业都不愿意付出太多的培训成本,都愿意去寻求现成的人才。这种现象造成严重的人才浪费、短缺。传统的激励方式主要是靠年度奖金或年度风险抵押金等方式对管理人员进行奖惩。对管理人员的考评依据主要是年度财务报表,年度财务报表只能反映企业短期的业绩,具有短期行为。对管理人员的评价不具备客观性,全面性。股权激励方式解决了所有者激励方式的主观性,实现了利益共享,风险共担,预防管理者的短期行为。
2.3激发管理人员的主动性和创新精神
有效的股权激励制度,可以吸引人才,激发人才的创新精神。一个有吸引力、凝聚力的企业,才是有前途的企业,有前途的企业是有人才企业。人是企业的灵魂,企业只有不断创新,才能保在竞争中不断取胜,成为行业中的常青树。所以创新精神是一个企业能获得长期生存发展的血液,是所有者、经营者企业价值最大化的有力保证。所以一个长期的有效的股权激励方法,是企业的生存的法宝。
2.4营造一个长远利益与个人利益相互统一的共同体
一般来讲所有者与经营者之间的利益是有所不同的。所有者注重的是投资利益和长远发展,经营者为所有者提供是服务于技术,他们更注重的是在职期间的个人报酬和工作业绩。两者之间的价值取向不同导致他们经营管理方式,经营决策不同。有效的股权激励方法可以营造一个所有者和经营者之间的利益共同体。使大家心往一处想,劲儿往一处使。俗话说团结就是力量,它就像一面旗帜,有了这面旗帜企业才有希望。股权激励制度使企业的长远利益与经营者之间个人利益的实现了统一,有利于企业长远发展目标的实现。
关键词:股权激励 研发支出资本化
一、引言
股权激励作为一套长期激励与约束并存的体系化制度,在本质上是公司控制权的激励,其有助于促使高管与外部股东利益趋同,被视为有效解决委托问题的首要途径和激励管理人员的“金手铐”。然而,大量研究也发现股权激励对盈余管理存在显著影响(Cheng和Warfield,2005;Bergstresser和Philippon,2006),Daiel等认为(2007)股权激励的实施可能会诱发管理层进行盈余管理调整企业业绩,进而影响企业股票价格,为管理层攫取利益。当下我国上市公司的股权激励还处在起步阶段,方案中普遍存在着激励有效期较短、激励强度不够、激励条件业绩考核指标过于单一、行权条件宽松等问题。有研究表明这些也都会加剧盈余管理,影响股权激励真正地发挥激励效用。
在研发支出资本化方面,我国2007年正式实施的新会计准则允许企业将开发支出有条件地资本化,且这些资本化条件是否符合会计准则的要求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经理人的职业判断,这无形中赋予了经理人资本化或费用化企业开发支出的隐性选择权力,从而为企业经理人利用开发支出会计政策的隐性选择权进行跨年度调节企业业绩指标提供了便利。伴随科技水平发展以及企业对研发创新的重视,研发支出费用不断增长,对利润业绩的影响也越来越大。因此管理层选择通过研发支出资本化进行盈余管理,成为了一种更加便捷和隐蔽的方式。然而,在现有的企业研发支出资本化动因研究中,大多都是围绕着报酬契约、债务契约、资本市场等动机,关于股权激励对企业研发支出的影响研究非常少。
关于本文研究的数据近几年已经比较丰富。一方面,新会计准则已实施数年,上市公司关于研发支出会计信息的披露越来越详细。另一方面,我国上市公司实施股权激励的企业数量从2010年开始维持在一个较高水准。这些都为本文研究提供了必要的客观条件。基于以上情形,本文选取了2012-2014年沪深A股上市公司相关数据为样本,实证检验股权激励对研发支出资本化的影响。希望可以为规范股权激励,完善股权激励行权条件考核标准以充分发挥激励作用提供一定的经验证据和建议,同时也可以拓展研发支出资本化影响因素提供关于股权激励方面影响的实证研究,也为《会计准则》关于研发支出方面的政策完善提出一些理论依据和参考。
二、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说
本文的论证逻辑是实施股权激励的公司管理层在股权激励报酬的驱使下,一方面会为了达到股权激励的行权条件而进行向上盈余管理以增加企业利润提高企业业绩,另一方面为了保证股权激励顺利实施以及高管收益的最大化,管理层有动机调整业绩或用传递利好信号方式来抬高股价。而研发支出会计政策存在的隐性选择空间恰好为管理层管理实现以上目的提供了渠道。因此,本文假设股权激励会对研发支出资本化产生影响。
(一)满足股权激励行权条件的动机
第一,我国实行的是基于业绩考核的股权激励,又称为绩效生效股权激励。该类股权激励意味着,经理人不仅要满足考核时间的要求而且要达到事先设定的业绩考核标准才能够获得授权或行权。如此一来管理层薪酬利益与公司业绩就捆绑在了一起,有利于降低成本,发挥激励效应。但是,很多国内研究表明这样的股权激励制度在我国却并未发挥预期功效,由此引发的“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等问题带来的负面效应远大于其正面效应。根据统计分析发现,我国股权激励最常用的指标是“净利润增长率”,“加权平均资产收益率”,采用这两种业绩指标的股权激励方案占总体的7成以上,这说明了我国股权激励方案也存在绩考核指标单一的问题。在管理层预计难以实现预定业绩或实际没有达到预定业绩水平时,巨大的股权报酬驱使具有信息优势的管理层通过操纵会计政策或者信息披露的过程操纵盈余,以实现管理层预期下的盈余水平。
第二,现在有部分上市公司特别是大量高科技上市公司将研发投资纳入经理人考核标准甚至股权激励行权条件进行考核,目的就是为了抑制减少研发费用的真实活动盈余管理行为。正因如此,许多公司管理层则会选择研发投入资本化的方式进行盈余管理,这样一来不仅可以增加研发支出满足行权考核要求,同时也能通过这种应计利润盈余管理的方式来影响净收益,调节公司业绩。
(二)股权激励收益最大化与抬高股价的动机
首先,除了业绩下滑以外,股价下跌也是股权激励行权的大拦路虎。2005年到2011年上半年,国内所有A股上市公司停止实施股权激励计划的80家中,由于市场低迷,股价跌破了股票期权的行权价,导致无法行权,占41%。因此股价稳定是股权激励实施的必要条件,如果股价下跌严重,原股权激励方案很可能会由于不具备可操作性被终止。其次,股权激励下管理层进行盈余管理必须满足两个条件:一是盈利信息有助于投资者预测公司未来的经营情况并能影响股票的市场价格;二是公司股价上升后,管理层在二级市场上出售股票价格大于授权价,其差价为股权激励高管报酬。股权激励实施公司的管理层会通过研发支出资本化盈余管理调节上市公司业绩,粉饰财务报表,从而影响公司股票价格。再次,与其他盈余管理相比,研发支出资本化还具有信号传递作用。Cheng和Warfield认为(2005)对于高科技高成长性企业来说,研发支出作为外部报表使用者关注的重要信息,其变动对市场投资者影响比较大。然而,正在实施股权激励的公司必须要尽量减少对股价产生负面影响的信息,选择研发支出资本化,一方面不用减少研发投入经费,另一方面研发支出资本化同时作为利好消息向外界展示了公司拥有创新能力、短期绩效良好、发展势头强劲等形象,增加外部投资者信心,可以对股价产生正面影响。综上三点,实施股权激励公司的管理层会更倾向于选择研发支出资本化。
(三)研发支出资本化与盈余管理
2006年我国颁布的《企业会计准则――无形资产》规定:企业内部研究开发项目的支出,应当区分研究阶段支出与开发阶段支出,分别按本准则规定处理。并且尽管2006年版会计准则定义了研发费用资本化的条件,但是是否将研发费用资本化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企业的自主选择。首先,研究与开发阶段难以严格区分。其次,对开发阶段的五个资本化条件的判断也存在主观性。由于上述主观性的存在,归根结底,研发支出到底是资本化还是费用化很多时候是企业经营者的主观选择。因此,管理层有很大的会计政策选择空间可以通过研发支出资本化进行盈余管理,提高净利润以粉饰报表提升业绩。
然而,研发支出资本化可以多报告净利润,代价是减少企业的现金。我国税法规定,研究开发费用计入当期损益未形成无形资产的,允许以其当年实际发生额的50%抵扣所得税;研发费用形成无形资产的,按照该无形资产成本的150%在税前摊销。所以,相对而言,没有实施股权激励的公司,管理层在不面临那么大的业绩或其他压力情况下,为减少企业所得税,增加企业现金,则会倾向选择研发支出费用化。
(四)提出研究假设
基于以上理论分析,我们做出假设。
H1:在我国,正在实施股权激励的上市公司,其管理层倾向选择研发支出资本化。反之,没有实施股权激励的公司,其管理层倾向选择研发支出费用化。
进一步而言,所有实施股权激励的公司,管理层选择研发支出资本化的方式进行盈余管理的动机、压力、条件都各不相同,由此引起的研发支出资本化盈余管理的程度理所应当会有差异。同时,本文认为行权条件设置严格与否很大程度上会影响研发支出资本化的程度。行权条件越低,越容易实现,管理层相对来说研发支出资本化的动机和强度就小。反之,管理层利用研发支出资本化进行盈余管理的强度也越大。基于此分析,本文提出假设2。
H2:正式实施股权激励的上市公司中,其行权条件以财务指标为主的业绩考核的要求越高,管理层利用研发支出资本化进行盈余管理的幅度也越大。
三、研究设计与样本
(一)数据样本
本文选取2011-2014年A股上市公司为原始样本,由于研发支出的会计披露为上市公司自愿披露项目,所以没有披露研发支出会计信息的公司就无法考虑其股权激励的影响。另外剔除其中ST公司、金融行业公司以及数据不完整的公司,总共收集1818个样本数据。样本公司财务数据来自国泰安数据库,其他数据从巨潮咨询网上市公司年报等公告中手工搜集,数据初步整理采用Excel软件,数据的统计分析采用的是SPSS17.0和EViews5.0统计分析软件。
(二)模型设定和变量说明
本文借鉴现有研究(Aboody和Lev,1998;许罡等,2011;王艳等,2011;谢德仁,2014),结合本文假设,建立模型(1)以2011年-2014年的数据来检验假设1。
在模型(1)中,被解释变量为开发支出资本化(CAP),当公司“开发支出”账户t年末余额大于零或者“开发支出”账户t年转入“无形资产”账户金额大于零时,该公司被认定为进行了开发支出资本化,CAP为1,否则为0。解释变量为上市公司是否实施股权激励(Incentives),正在实施股权激励的为1,否则为0。同时借鉴现有研究(许罡等,2011;王艳等,2011;谢德仁,2014),选取了以下的控制变量:用资产负债率(LEV)、资产收益率(ROA)、避免亏损临界变量(LOSS)、再融资临界变量(SEO)分别作为债务契约动机、盈利能力,避免亏损动机和再融资动机作为其他盈余管理动机。同时,本文还控制了公司规模(SIZE)。
为了进一步验证股权激励对研发支出资本化的影响,本文参考吕长江(2009)的研究将实施股权激励的公司按行权条件分为两组,行权条件严格的为激励组,行权条件宽松的作为福利组。如果行权要求的业绩指标大于公司前三年同种指标的平均值,则认为行权条件设置严格,管理层要实现这个目标需要付出努力,盈余管理的动机强;反之,我们认为行权条件的设置只是一种摆设,管理层较容易达到业绩目标,盈余管理的动机弱。借鉴现有研究(吕长江,2009;许罡等,2011;;林大庞,2011;谢德仁,2014)构建模型(2),以2011年实施股权激励的上市公司作为样本数据来检验假设2。
其中,被解释变量CRDE%研发支出资本化金额与当期净利润的比重,本文用此来衡量管理层利用研发支出费用化资本化的会计选择进行盈余管理的影响。该变量描述管理层对研发支出资本化而比选择费用化所增加的本期利润对利润总额的影响程度,该比例越高,说明管理层利用研发支出资本化来进行盈余管理的影响程度越高。解释变量为行权条件业绩要求P为哑变量。当P=0时代表福利型股权激励方案,业绩要求水平较低。当P=1时代表激励型股权激励方案,业绩要求水平较高。控制变量采用前十大股东控股比率(Ratio),避免亏损临界变量(LOSS),再融资临界变量(SEO),资产负债率(LEV),企业规模(SIZE)和研发支出强度(R&DINT)。
四、实证结果与分析
通过描述性分析可以发现,数值都方差较大,因为数据源于整个A股上市公司,不同行业性质的公司之间的差异导致数据也差异较大。另外由于研发支出的会计披露为上市公司自愿披露项目,2012-2014年整个A股市场平均每年有600家左右的公司披露了研发支出的情况,且每年选择披露的公司数量一直在增加。股权激励方面,2012-2014年股权激励的公司数量一直增长,自愿披露研发支出数据且实施股权激励的公司三年平均每年120家左右。近三年的数据样本比较丰富,这样有利于股权激励与研发支出资本化的实证研究。
表1为本文研究假设1的检验结果,其显示股权激励变量在1%的水平上与上市公司研发支出资本化变量呈显著正相关。这一结果说明实施股权激励的公司相对于没有实施股权激励的公司,其管理层有更倾向于选择研发支出资本化。当企业正在实施股权激励,管理层为了达到行权条件要求的业绩增长,会通过研发支出资本化的方式进行盈余管理,提高当期利润。没有实施股权激励的公司,会倾向于研发支出费用化来降低税收,避免公司现金流失,保证公司现金流。因此,研究假设1通过检验。
假设2回归结果如表2所示,行权条件水平与研发支出资本化程度在显著性水平5%上呈现显著正相关,即行权条件业绩水平越高,正在实施股权激励的上市公司进行研发支出资本化的程度越高。由于股权激励方案中要求的行权条件业绩水平越高,管理层实现行权目标也就相对更加困难。而为了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获取股权激励带来的高额报酬,高的业绩水平考核方案往往诱发管理层的短期行为,提高研发支出资本化的比例,将原本应该费用化的研发支出费用予以资本化,减少了公司当期费用增加当期资产,从而操纵公司利润业绩,达到行权条件。
五、结论与建议
本文以2011-2014年我国A股上市公司相关数据作为样本,利用回归分析,实证检验了股权激励对于研发支出资本化的影响。通过研究发现,实施股权激励的公司相对于没有实施股权激励的公司,其管理层更倾向于选择研发支出资本化。当企业正在实施股权激励,管理层为了达到行权条件要求的业绩增长,会通过研发支出资本化的方式进行盈余管理,提高当期利润。并且在实施股权激励的公司中,其行权条件要求业绩增长越高,管理层通过研发支出资本化进行盈余管理的幅度越大。
基于实证结果和结论,本文提出如下建议:关于股权激励,在行权条件方面改变单一呆板的财务指标考核模式,引入资本成本概念的财务指标经济附加值(EVA),有效结合财务指标与非财务指标的平衡计分卡,非财务指标比如专利研发成果、科技创新应用等,激励企业研发与创新的同时,使评价标准既全面又综合。关于会计准则对研发支出会计处规定的不完善,第一,有关部门应当严格制定研究和开发阶段的划分标准,通过《实施细则》来进行规范。第二,应当加强研发信息的披露,完善国家法律法规对于企业披露研发信息的规定,这样在很大程度上能够对企业管理者产生监督,防止“利润操纵”。第三,加强内部控制和外部审计对企业研发会计处理的审查,通过内外部的工作监督来防止研发会计处理方面的盈余管理。
参考文献:
[1]权小峰,吴世农,文芳.管理层权力、私有收益与薪酬操纵[J].经济研究,2010,(11):73-78.
[2]谢德仁,姜博,刘永涛.经理人薪酬辩护与开发支出会计政策隐性选择[J].财经研究,2014,(1):125-134.
[3]王克敏,王志超.高管控制权、报酬与盈余管理――基于中国上市公司的实证研究[J].管理世界,2007,(7):111-119.
[4]许罡,朱卫东.管理当局、研发支出资本化选择与盈余管理动机――基于新无形资产准则研发阶段划分的实证研究[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10,(9):39-43.
[5]宗文龙,王睿,杨艳俊.企业研发支出资本化的动因研究――来自A股市场的经验证据[J].中国会计评论,2009,(4):439-454.
关键词:股权激励 会计信息质量 管理层持股
作为一种重要的长期薪酬激励制度,股权激励是指在所有者与经营者之间建立一种以股权为基础的激励约束机制,所有者授予经营者股份形式的现实权益或者潜在权益,激励经营者从企业所有者的利益出发努力工作,从而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股权激励采用的具体模式主要包括员工持股、管理层持股、管理层收购等,在不同的股权激励模式下,管理层持股比例对会计信息质量的影响也不尽相同。从国内外学者的研究结论来看,主要存在三种观点,分别是管理层持股与会计信息质量正相关,负相关和其他形式相关。除了以上三种观点外,国内还有学者认为管理层持股对会计信息质量无显著影响。
一、国外关于股权激励与会计信息质量关系的研究
20世纪90年代以后,西方股权激励在薪酬中占比例越来越大,对于管理层实施股权激励能否提高会计信息质量的问题,学者们进行了深入的研究,直至目前得出了三种不同的结论:
1.管理层股权激励提高会计信息质量。一些学者支持管理层股权激励与会计信息质量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
jensen 和meckling(1976)提出了“利益趋同假说”,此假说将管理层持股看作一种可以解决问题的激励机制。当管理层持股比例低或者不持股时,管理者倾向于根据自身的利益进行决策, 这可能与外部股东的利益相冲突。然而,随着管理者持股比例的增加, 成本会降低,管理者与外部股东的利益将趋于一致, 有助于缓和利益冲突。因此,随着管理层持股比例的增加, 管理者愿意提供更高质量的会计信息, 来帮助外部股东决策,即管理层持股比例与会计信息质量正相关。
warfield 等(1995)以美国的上市公司为样本,也得出了管理层持股与盈余质量之间存在正相关的结论。研究显示,管理层持股比例与会计盈余对收益的解释能力存在正相关关系,而与操控性应计利润的绝对值大小负相关,这表明管理层持股比例越高,盈余质量越高。
2.管理层股权激励降低会计信息质量。然而,并不是所有学者都支持管理层股权激励与会计信息质量之间正相关,也有相当一部分学者提出了完全相反的观点。
smith 和 watts(1982)认为,设计管理者薪酬激励契约的目的就是激励管理者以企业价值最大化为目标,努力工作从而减少公司股东与管理者间的委托冲突。但值得注意的是,管理者薪酬激励契约,尤其是基于股票期权的激励模式,虽然把管理者薪酬与企业价值联系在一起,但也刺激了管理者采取各种手段进行盈余操纵以提升企业股价,从而满足自身利益最大化的动机。cheng 和 farber(2008)指出,股票期权的激励模式,能够激励风险规避型的管理者选择有风险的、净投资收益为正的项目,因为投资风险项目可能增加股票收益。但是,当股权激励水平过高,也可能刺激管理者对风险过高的项目进行投资,当这些风险投资项目不能带来正的净收益时,管理者就可能采用盈余管理的方式来掩盖已成定局的低经营绩效(burns and kedia, 2006)。
fama和jensen (1983)指出在对投资者法律保护较弱的国家, 管理层持股导致会计信息质量降低的可能性更大。当管理者持有少量股权时,外部市场可以激励管理者追求企业价值最大化;但是当管理层持股比例过高, 管理层就可能利用他们的影响力和投票权以保证在进行非企业价值最大化时,不影响他们受公司聘任以及薪酬水平,这就形成了所谓的“壕沟防守效应”。此时,随着持股比例的增加,管理层出于自身利益的考虑,会降低公司的会计信息质量,从而损害了外部投资者的利益。
shleifer 和vishny(1997)认为, 在所有权集中度达到一定的水平,股东对公司形成有效
的控制后,问题由股东与管理者之间的冲突演变为控股股东与中小股东之间的冲突。高强度的股权激励存在的隐患在于管理者会为自己创造许多自我交易的机会, 甚至可能操纵会计信息和投资政策以增加收入。
burns和kedia(2006)通过研究ceo 的报酬契约对财务报表错报的影响发现,ceo的期权组合对于股价变动的敏感度越高,财务报表发生错报的频率越高,而且实行股票期权激励机制的公司,往往有着更强烈的错报动机。burns and kedia(2007)通过进一步分析发生错报的公司管理者对于股票期权的执行情况,发现发生错报的公司相比非错报公司执行了更多的期权,而且财务报表错报对会计盈余的影响程度与管理者可执行的期权数量存在正相关。
3.管理层股权激励与会计信息质量非线性相关。近年来,随着相关研究的不断深入,还有一些学者认为管理层持股比例与会计信息质量之间存在复杂的非线性关系,如三次非线性关系和倒u型关系。
klein和chen(2002)的研究表明,会计收益质量并不总是随管理层持股比例的上升而提高。当管理层持股比例处于较低水平时,会计信息质量和管理层持股比例正相关。然而,当管理层持股比例处于较高水平时,会计信息质量则与其负相关。
yeo等(2002)以新加坡1990 年至1992 年的上市公司数据为样本进行实证分析发现, 管理层持股比例与盈余信息含量呈非线性关系。在管理层持股水平较低的情况下,盈余质量会随着管理层持股比例的增加而提高;而在管理层持股比例较高的情况下,由于掠夺效应的存在,盈余质量反而会随着持股比例的增加而下降。
teshima和shuto(2005) 以日本的上市公司为样本,研究了高管持股和盈余管理之间的关系,发现利益趋同效应和防御效应同时存在,使得高管持股比例与操控性应计利润呈三次非线性关系。当高管持股比例在24.1%到59.3%之间时,操控性应计利润绝对值与高管持股比例正相关,此时壕沟防御效占主要地位;而当高管持股比例小于24.1%或大于59.3%时,操控性应计利润绝对值与高管持股比例负相关,此时利益趋同效应占主要地位。
二、国内关于股权激励与会计信息质量关系的研究
与国外学者一样,国内学者们的研究结论也存在很大的差异,而且由于中国上市公司治理结构的特殊性,国内还有观点认为管理层股权激励与会计信息质量不相关。
1.股权激励度与会计信息质量正相关。梁杰、王漩、李进中(2004)以被证监会处罚的财务欺诈的上市公司为样本,比较全面地选取董事会特征、股权结构、管理层特征、监事会特征等四方面14个指标来研究公司治理与财务欺诈之间的关系。研究结果发现内部人控制度、股权制衡度越高、国家股比例越高、财务欺诈行为越多,呈显著正相关关系;而管理层持股比例、股权集中度和法人股比例与财务欺诈呈显著负相关关系,即管理层股权激励有助于会计信息质量的提高。
韩丹、闵亮和陈婷(2007)发现,ceo持股可以促进股东和管理层的利益趋同,从而减小ceo对财务报告进行篡改以获得自身利益的动机,弱化管理层与股东之间的问题,降低公司造假的可能性。
2.股权激励度与会计信息质量负相关。卢宁文和戴昌钧(2008)认为管理层股权激励计划虽然有利于促进公司长期的价值增长,但也存在增大管理层隐藏信息道德风险的可能性。在会计准则不完备的情况下,管理层存在盈余操纵的可能性。如果管理者为了在未来约定的某一时期内获得股权报酬,而且当实施股权激励计划的条件是以财务绩效为考核指标时,管理层可能会采取短期和自利行为,为了股价的持续上扬或防止股价下跌进行盈余操纵。
耿照源(2009)等从股权激励的角度出发,选取截止至2008 年12 月已实施管理层股权激励的80 家上市公司,运用盈余分布法分别计算出各组进行盈余管理的幅度与频率,实证研究发现已实施股权激励的上市公司比未实施的公司存在更严重的盈余管理现象,即实施股权激励计划所提升的公司绩效中有部分是通过扩大管理盈余而实现的虚假业绩。
毕晓方,韩传模(2012)指出,由于我国上市公司股权激励的业绩考核指标主要围绕净roe、净利润增长率这两个会计业绩指标,管理者是否能达到行权条件,以及行权后获得收益的大小最终取决于企业的盈余水平,因此股权激励增大了管理者为提高自身薪酬而进行盈余管理的动机。研究还发现,对管理者实施股权
激励报酬契约,可能引发管理者进行获得报酬最大化的盈余管理行为,导致在公布股权激励实施方案后,公司的盈余可靠性出现明显下降。这是因为实施股权激励的公司中,掌权的管理者为了获得自利性薪酬,利用其信息优势,提高了股票期权的行权收益。
3.股权激励度与会计信息质量不相关。杜兴强和温日光(2007)研究发现高级管理人员的持股比例、监事会成员持股比例以及董事会成员持股比例没有对会计信息透明度产生显著的影响。其原因在于我国管理层的持股比例普遍较低,高级管理人员的平均持股比例还不到万分之一,董事会成员和监事会成员的平均持股比例也不超过千分之一。因此,较低的持股比例很难对会计信息质量产生显著的影响。
三、国内外文献述评
在管理层股权激励是否能提高公司会计信息质量方面,到目前为止,无论是国内还是国外都未形成统一认识。其中,国内学者对管理层股权激励与会计信息质量关系的研究起步较晚,因此在模型构建上,很多学者忽视了对于控制变量的选取。众所周知,我国上市公司的股权集中度较高,而公司的实际控制权掌握在控股股东手中,因此控股股东的性质(国有控股或非国有控股)必然会对管理层股权激励产生不容忽视的影响,从而影响上市公司的会计信息质量。
此外,上市公司的股权激励模式多种多样,在不同的股权激励模式下,管理层持股比例对会计信息质量的影响也大相径庭,而以往的研究大多都没有关注股权激励模式这一因素的影响。因此,有必要根据我国国情合理地设置控制变量,考虑控股股东的性质和股权集中度,并结合我国上市公司实行的具体股权激励制度,分别研究不同股权激励模式下管理层持股与会计信息质量的关系,从而找出适合我国上市公司的管理者股权激励模式。
参考文献:
[1]jensen and meckling, 1976. theory of firm: managerial behavior, agency cost and capital structure[j].journal of financial economics, 1(3): 305- 360.
[2]warfield, t., wild, j. and wild, k. managerial ownership, accounting choices and informativeness of earnings[j].journal of accounting and economics, 1995, 20(1):61-91.
[3]smith and watts, incentive and tax effects of executive compensation plans, australian journal of management[j].1982(7): 139-157.
[4]shleifer, a. & vishny, r. a survey of corporate governance[j].the journal of finance, 1997, 52(2): 737- 783.
[5]burns, n. and kedia, s. the impact of performance-based compensation on misreporting, journal of financial economics[j].2006,79(1): 35-67.
[6]klein. audit committee, board of director characteristics and earnings management[j].journal of accounting and economics, 2002(33): 375-400.
[7]yeo, g., tan, p., ho, k. & chen, s. corporate ownership structure and the informativeness of earnings[j].journal of bussiness finance and accounting, 2002, 29(7): 1023- 1046.
[8]梁杰,王璇,李进中.现代公司治理结构与会计舞弊关系的实证研究[j].南开商业评论,2004(6):47-51.
[9]卢宁文,戴昌钧.管理层股权激励与会计信息质量——基于利益博弈的分析[j].江西社会科学,2008(10):198-2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