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小学体育学期教学计划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学校体育教学工作计划主要有:学年教学工作计划、学期教学工作计划(教学进度)、单元教学工作计划和课时工作计划(教案)四种。现依据课程标准各领域“水平一”的目标及其规定的活动和内容,对上述四种教学工作计划的制订方法及低年级教学计划试举例如下,仅供参考。
一、学年教学工作计划的制订
学年教学工作计划也称年度教学工作计划,它是以年级为单位,依据国家规定的课程标准,结合学校实际和学生年龄特点,对全年教学内容和考核项目的规划,是制订学期教学计划和其他教学计划的依据。
(一)制订学年教学工作计划的思路
小学低年级学年教学计划,是依据课程标准“水平一”各领域规定的活动和内容,选定具体的教学内容,并把这些教学内容合理地分配到两个学年中去。然后,再根据学年授课周数、每周授课时数,以及每年级的各项教材及其设定的课时比例,合理地分配到两个学期中去。并根据教材的性质、特点确定测试体能和动作技能的项目。
(二)方法和步骤
1 2 3
1.分析研究低年级学生的基本情况,加强计划的针对性
在制订低年级学年教学计划时,教师应对一、二年级学生的情况有尽可能多的了解。一般说来,一年级小学生多数来自幼儿园,他们初步掌握了一些简单的队列队形如站队、立正、稍息、看齐、报数、原地转等动作方法,以及踏步、走、跑、跳、投、攀爬等自然动作和活动性游戏等,但对体育的知识概念还不理解。因此在安排一年级教学内容时,要考虑学生的认知能力和动作基础即接受能力。另外,还可以通过访问幼儿园教师和检测学生的体能情况以及与学生聊天、询问等了解学生的身体与心理情况。到了二年级,学生经过一年的体育课体验,对课的活动过程、学习与练习方式等逐步了解和熟悉,初步建立起课堂常规意识和习惯,体能、心理适应能力及同伴关系、群体观念等都有明显提高,但也存在某些需要进一步加强和改进的问题等。这些情况都是制订学年教学计划的有效资源和依据。因此,从了解和研究学生人手,制订学年教学计划,有助于教师根据教材的性质、特点和难易程度,将本学段教材内容合理地分配到两个年级中去,对于提高教学计划的针对性,克服盲目性和提高教学质量,都具有实际意义。
一学期除节假日外,一般按18周计算;国家教学计划规定每周上4节体育课,全年实际上课总时数为:
18(周)×2(学期)×4(每周课时)=144(课时)
144×2(每课时按上两项教材计算)=288(课次)
2.根据教材的难易程度和教学需要,确定各项教材的授课时数。
1
2 3(½ÓÉÏÒ³)¡¡
£¨Èý£©Ñ§Äê½Ìѧ¹¤×÷¼Æ»®Ê¾Àý
1£®ÒÀ¾ÝÌåÓý¿Î³Ì±ê×¼¸÷¼¶Ä¿±êµÄºÒåºÍÒªÇó£¬Ñ¡¶¨½ÌѧÄÚÈÝ¡£
¿Î³Ì±ê×¼µÄ¸÷¼¶Ä¿±ê£¬ÊÇͳÁìºÍÑ¡±à¸÷ѧ¶Î½Ìѧ»î¶¯»òÄÚÈݵÄÒÀ¾Ý£¬Òò´ËÔÚÖƶ©½Ìѧ¼Æ»®Ê±£¬Ê×ÏÈҪϤÐÄÑо¿Áì»á¿Î³Ì±ê×¼µÄ×ÜÄ¿±ê¡¢ÁìÓòÄ¿±êºÍˮƽĿ±êµÄÖ¸µ¼Ë¼Ïë¡¢ÀíÄîºÒå¼°Ä¿±êÖ®¼äµÄÏ໥¹Øϵ£¬²¢ÒÀ¾Ý±¾Ñ§¶Î¸÷¼¶Ä¿±êÒªÇóÑ¡¶¨ÏàÓ¦µÄ½ÌѧÄÚÈÝ¡£
2£®ÉîÈëÑо¿½ÌѧÄÚÈݵÄÐÔÖʺÍÌص㣬·ÖÅäºÃÁ½¸öѧÄêµÄ½ÌѧÄÚÈÝ¡£
关键词:体育教学环境 优化 利用
人类社会发展到今天,文明程度越高,人们越是关注自身的生存环境质量,关注自身的健康。人、体育、自然环境就像大自然中的“生物链”,环环相扣,不可分割地对立。从人类的发展过程来看,制约人成长的因素是智力、教育和环境。体育作为一种特殊的人类活动同样受制于这三个因素。它们的相互作用决定着体育教学的存在和发展。在这三个因素中,智力因素和教育因素历来受到人们的普遍重视,而环境因素历来被长期忽视。教学环境作为一种特殊的育人环境,其最基本的功能就是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健康发展,实现育人的目的。教学环境作为一处特殊的育人环境,它是按照人的身心发展的特殊需要和培养人、造就人的社会需要来组织和安排设计的,是各种有形“硬环境”和无形“软环境”的综合。从高校体育教学发展趋势来看,随着教学研究的深入和现代科技进步的影响,环境因素得到了人们的重新认识和注意。可以认为,在智力、教育因素作用一定的情况下,由多种环境因素构成的体育教学环境对高校体育教学有着巨大而深远的作用。创造良好的高校体育教学环境不仅能有效地解决许多困扰教学实际的疑难问题,大幅度提高体育教学质量,而且还能够明显地促进高校体育的全面发展与提高。
1. 高校体育教学环境的组成
高校体育教学环境是一种特殊的人类生存环境,是作为按照发展人的身心教育要求组织的体育教育的活动空间领域,是为了人们更好地利用环境、适应环境、改造环境的产物。高校体育教学环境与自然环境因素以及社会环境因素有着密切的联系,形成了高校体育教学环境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高校体育教学环境可分为两个层面。第一个层面是物质环境因素,包括学校体育场馆的建设,体育课和身体锻炼的设备器械的设置与分布,各种适宜身体练习的自然环境等;第二个层面是人文环境因素。
高校体育教学环境是教学环境的组成部分,是一种相对微观的教学环境。它受到学校教学环境的制约和影响,同时,社会环境和体育环境也对它起着很大的影响作用。竞技体育的巨大成功,特别是在奥运会上所取得的优异成绩,将强烈刺激高校体育教学环境,同时也促进了体育教学过程。群众体育的发展,尤其是全民健身计划在全国的实施也将优化体育教学的氛围和环境。高校体育教学环境包括自然、社会、物质、心理等多种因素,具有自身特定的环境区域(体育教学区域),特定的环境主体(师生)和特定的环境内涵(规律性、可控性、纯化性和教育性)。
2. 高校体育教学环境的构成
2.1 体育教学的物质环境
体育教学的物质环境包括教学场所、教学设施、教学信息。其中,教学场所与设施是进行体育教学的前提条件。它要有良好的通风条件,视野开阔且采光充足,四周颜色适宜以及低噪音的背景,应有利于学生的学习与锻炼,而且要富有吸引力,使学生有练习与锻炼的欲望。
体育教学过程是一个由各种信息相互传递、接收的过程,教师和学生都可以成为信息的输出源和接收源,教学活动所传递的信息构成了学校信息的主渠道。由于学校是一个开放的场所,除教学信息构成主要信息以外,体育教学过程中还存在着来自各方的社会信息,如通过传媒所传递的信息,这些信息也深刻地影响教学活动的开展。
2.2 体育教学的人文环境
体育教学的心理环境包括校风、班风、课堂教学气氛、人际关系。从校风和班风的心理机制上看,它们都是以心理气氛的形式出现的,并且,这种心理气氛一旦成为影响整个群体生活的规范力量,它就是一种具有心理制约作用的行为风尚。课堂教学气氛是指班级集体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所形成的一种情绪。它包括两种类型――支持型和防御型。前者表现为在课堂教学情境中,教师的教学过程能满足学生的求知需要,在师生、学生之间形成和谐、民主、平等的关系,学生产生满意、愉快、合作、互动和互助等积极的情感状态,它能极大地促进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和信息传递,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后者表现为在课堂教学情境中教师起着绝对的权威作用,形成“家长制式”的教学气氛,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处处受到教师的严厉管制,师生之间关系紧张甚至对立,同学之间不和谐,学生产生不满、焦虑等消极的情感状态,极大地阻碍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交流,正常的教学活动难以进行,教学效果一落千丈。人际关系是人们在交往中产生的,受个人特点所支配和调节的人与人之间的心理关系。学校中存在着各种关系,其中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关系是学校中的最主要的人际关系,这些关系的好坏将深刻地影响着教学活动的开展。
3. 高校体育教学环境的优化及科学利用
3.1高校体育教学环境在体育教学活动中的地位
体育教学环境是教学活动不可缺少的客观条件,高校体育教学活动的进行一刻也离不开环境的依托。各种环境因素以不同的形式渗透、参与在体育教学活动的各个方面、各个环节中,以各自特有的方式潜移默化地影响、干预着教学活动的进程与效果。体育教学活动的自身特点,决定了它对体育教学环境的要求不低于其他一般教学活动对教学环境的要求;良好的教学条件对保证好的教学效果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可见,体育教学环境和体育教学活动,就犹如空气、阳光与一切生物的生命运动一样,是不可缺少的。它对体育教学活动的各个要素都产生直接或间接的影响。从表面上看,体育教学环境只处于体育教学活动的,是一种外在的条件,但它对体育环境主体产生的影响作用却是深刻有力的。
3.2加强场馆建设,优化硬环境
体育教学的硬环境即教学所需要的场馆、器材等,是影响教学的一个重要环境因素。这是体育教学的一个显著特点。这些环境条件影响着教学的各个方面。所以,在学校体育教学中要根据教学的规模和学生人数的需要,加强硬件的投入,特别是在目前高校扩大招生的情况下,为了保证教学的质量,必须加强场地、器材的建设,营造良好的教学环境,适应教学的需要。
3.3 合理运用现代化技术,优化课堂教学
多媒体组合教学是一种较先进的教学工具,是教与学的辅助手段。多媒体用于教学将具有广阔的前景,对于体育这一融知识传授、技能培养、身体锻炼为一体的学科,多媒体更是大有用武之地。将多媒体运用到体育教学中,可使之成为传统教学的延伸、升华,从而优化课堂教学。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利用这些教学媒体可实现立体模拟、平面模拟、语言声音重现、静态实景重现、呈现动态过程以及促进教学双方进行交互作用。合理利用多媒体教学能使学生在不同的刺激下,保持神经系统的兴奋性,在轻松活泼的氛围中,掌握体育技能,克服传统教学容易出现的厌学情绪。另外,通过多种媒体的运用,还能拓宽学生视野,培养学生智力,促进学生个性发展。
3.4 加强校园体育文化建设,优化软环境
校园体育文化是学校内部的一种特定的体育文化氛围,是以学生为主体,以课外体育文化活动为主要内容,以校园为空间,以校园精神为体现的一种体育文化氛围,是体育教学过程中的人文环境。它与校风、学风、生活方式相互影响、相互联系。校园体育文化氛围虽然不是构成教学系统的组成因素,但是它对学生的影响有着自发性和潜在性的影响。高品位的校园体育文化氛围可以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体育价值观、体育态度和理想信念,进一步影响着他们的学习的情趣、学习的行为与动机、学习的效果与效率。为此,应注重软环境建设,通过各种媒体向学生进行宣传教育,组织多种形式的课外体育活动与体育竞赛,提高广大学生对体育的认识。
3.5 优化体育社会心理软环境
学校体育社会心理环境是由学校内部许多无形的社会、心理因素构成的一个复杂的环境系统,它与学校体育的物质环境系统共同构成了学校体育教学环境的整体。尽管与体育物质环境相比,体育社会心理环境是一个看不见、摸不着的无形的环境,但它对师生的心理活动和社会行为,乃至整个学校的体育教学活动,都有着不可忽视的、巨大的潜在影响力。在日常的体育教育中,体育社会心理环境主要通过以下几个因素影响体育教学:信息环境、人际环境、情感环境、舆论环境、组织环境。
结束语
随着新课程标准的不断实施,教学环境已作为一项评价体系成为了教学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这就要求我们教师要认识到教学环境的重要性,并根据教学环境进行合理的组织与教学,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与氛围,才能大大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1] 田慧生.教学环境论[M]. 江西教育出版社,1996.
[2] 刘扬. 体育教学环境在体育教学活动中的地位与作用[J]. 湖北体育科技,2001(2).
[3] 徐军. 优化教学环境,提高体育课教学质量[J]. 南京体育学院学报,2002(6).
然而,通过浏览国外有关中小学教育评价的文献发现,“教学与评价一体化”思想已经渗透在有关国家中小学教育评价的观念和实践之中。例如,印度“国家教育研究和培训理事会”(NCERT)于2000年 11月制定、2002年9月生效的《全国学校教育课程框架》提出,评价要与教学过程相结合,应贯穿于整个教育过程之中。再如,日本文部省(现为“文部科学省”)教育课程审议会2000年12月发表的咨询报告《关于儿童学生学习与教育课程实施状况的评价的应有状态》明确提出了“教学与评价一体化”的原则。另外,有的国家还有教学与评价相融合的提法。
尽管“教学与评价相结合”、“教学与评价相融合”、“教学与评价一体化”等提法多种多样,但归结为一点就是努力实现评价为课程、教学服务,最终为促进学生成长与发展服务的功能。要实现评价自身的应有功能,防止评价功能的不正当发挥或者被异化,使学校的课程实施、教学活动和评价发挥相互促进的作用,应当明确提出并践行教学与评价相融合或一体化的理念。
下面以日本为例,在阐述日本中小学教育评价体系,分析日本当前所奉行的“教学与评价一体化”原则的基础上,对我国中小学课程与教学评价中确立“教学与评价一体化”原则的必要性提出若干思考。
一、日本的中小学教育评价体系
日本的现代教育评价制度是在吸纳外国教育评价理论和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建立并发展起来的,连教育评价这个概念也是二战以后从国外引进的。根据日本学者棍田正已的研究,日本的现代教育评价体系可以分为三个层面,一是自我评价与他人评价,二是绝对评价与相对评价,三是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与总结性评价。这三个层面的评价是日本学校教育中被广为利用的,它们与教师的教学有着密切的关联。另外,现在日本中小学的教育评价中还十分重视个人内差异评价这种评价形式。下面试对这几类评价作以简要阐述。
(一)自我评价与他人评价
日本的自我评价和他人评价是就教育评价的实施者(评价主体)与实施对象(评价客体)之间的关系而言的,当评价的主体(评价者)和客体(被评价者)不是同一人时,就属于他人评价;相反,当评价的主体和客体是同一人时,就属于自我评价。在教学评价中,教师充当评价者,学生成为被评价者,由教师对学生进行评价,就是一种典型的他人评价;另外,学生对自己的学习目标、学习过程、学习结果等进行评价的,就相当于自我评价。
自我评价和他人评价是根据不同的教育观实行的。过去,人们一直认为教育是教师向学生传授知识和技能的过程,受此教育观的影响,在教育评价上,盛行的是他人评价,这主要是教师对学生的评价。而现在,对教育又有了新的理解,即教育不仅是师生之间授受知识、技能的过程,同时还是学生自我教育的过程,受此教育观的影响,自我评价开始受到重视,这主要表现为学生的自我评价开始受到重视。
当然,自我评价和他人评价也随着评价主体和评价客体的变化而变化,比如,学生之间的相互评价、学校对教师的评价、校外评价机构对学校的评价等都属于他人评价;在自我评价中,除了学生自我评价以外,还有教师自我评价、学校自我评价等等。
在日本的教育评价实践中,对于他人评价,除了日常教学中的他人评价以外,日本文部省实行的“全国综合学力调查”和各都道府县教育委员会、市町村教育委员会实行的“学力调查”等更是一种典型的他人评价,在自我评价上,日本不仅强调学生对自己的学习状况进行自我评价,而且也重视学校对本校的课程实施状况等进行自我检查和自我评价。
(二)绝对评价与相对评价
绝对评价在日语中又被表述为以教学目标为标准依据的评价。所谓绝对评价,是指对照“学习指导要领”所确定的教学目标,不仅对知识和技能的掌握程度,而且对包括自学的积极性、思考能力、判断能力、表现能力等素质和能力在内的整个学习完成程度进行评价的一种评价。目前,日本小学、初中的“各学科学习记录”和高中的“各学科、科目等的学习记录”中的“观点别学习状况评价”和评定,以及小学、初中、高中的“综合学习时间记录”、“特别活动记录”和小学、初中的“行为记录”等,都是绝对评价的形式。
相对评价在日语中又被表述为以学生集团为标准依据的评价。它是指以年级或班级为集团,用“集团基准”(即对某个学生集团进行测评所获得的测定值)评价每个学生,根据某个学生在所在集团内的相对位置来评定他的学习状况的一种评价。过去,日本中小学各学科学习记录中的“评定”是在适当加进一些绝对评价的意味的基础上,进行相对评价的。但是,现在各学科学习记录中的“评定”也要求实行绝对评价。这样,相对评价就大大后退了。然而,由于相对评价还有使学生在与集团成员相比较的基础上发现自己的适应性和优点的作用,所以现在日本仍然主张把相对评价的结果记载到中小学“指导要录”中的“综合所见和指导上的各种参考事项”栏目之中。
(三)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与总结性评价
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是布卢姆(Bloom,B.S.)等人的教育目标分类和教育评价理论被引入到日本以后,一直在日本十分盛行的几种评价形式。
所谓诊断性评价,是指在教学目标设定之后,在开展具体的教学活动之前,为了弄清楚学生在此前的学习状况,有效地开展所计划的教学活动,而进行的一种“事前评价”。它一般由前提条件测验和事前测验组成,进行前提条件测验是为了弄清楚学生是否具备了学习所需要的能力等,进行事前测验是为了弄清楚学生对将要学习的新内容哪些已经掌握了、哪些还没有掌握。换句话说,诊断性评价是开展有效的教学首先应该进行的一种摸底性评价,这种评价的功能在于调查学生在学习上的经验、兴趣、积极性、理" 解程度等,明确学生对学习的准备情况、问题所在和适应性等。
形成性评价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所进行的一种教学评价。它是按照教学目标的规定开展一段时间的教学之后(如一个单元的教学进行到一定程度之后),为了检查前一段时间的教学是否达到了教学目标的要求,并根据检查结果调整下一段教学的目标、进度和方法等,而进行的一种“事中评价”或“中途评价”。通过这种评价可以检查出哪些学生在多大程度上理解了教学内容,哪些学生还没有理解所教的内容,对于还没有理解的学生要进行相应内容的补习,对于已经完全理解的学生要提出深化、提高和扩大的目标和内容要求。这样,形成性评价并不只是为了检查而进行检查,它还有另外一个目的,就是根据检查所反馈的结果修正后续教学的目标、内容和方法。也就是说,形成性评价的根本目的是为了改善教师的教学,促进学生的学习。
总结性评价是指一段时期的教学结束之后(如一个单元的教学完成之后,或者一个学期的教学完成之后等)所进行的一种教学评价。它是为了检查特定单元的教学或者特定时期的教学等是否完成了既定的目标而总括性地进行的“事后检查”或“事后评价”。通过检查发现学生对有的重要内容还没有掌握的情况下,要对其进行辅导,改善其学习;如果所有学生都掌握了全部学习内容,就进入下一阶段的教学。这样看来,总结性评价还有改善教学的功能。
(四)个人内差异评价
个人内差异评价在日语中又被表述为以个人内部标准为依据的评价。它是以每个学生自身为标准依据,积极评价学生的优点、可能性和进步状况等的一种评价。个人内差异评价是“最适合于重视个性的教育”的一种评价形式,它对于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发展学生的个性具有重大作用。现在,日本新修订的中小学“指导要录”中设立了“综合所见和指导上的各种参考事项”栏目,其中可以记载学生在各学科学习、综合学习时间的学习别值得记载的事项和在特别活动、日常行为中那些特别值得记载的事项。
二、日本中小学教育评价中的“教学与评价一体化”原则
那么,如何来理解日本“教学与评价一体化”的涵义?确立“教学与评价一体化”原则对于日本中小学的教学和评价有何意义?这可从以下几方面来理解。
第一,评价是教学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和不可缺少的环节。对于教学和评价的关系,日本学者儿岛邦宏明确指出,“学校的教育活动可以这样来把握:它是计划—实践—评价—计划……这种一系列 (活动)的螺旋式(发展)过程,是连续不断的改善过程。于是,评价只有在下一步的计划制定中发挥作用,并且与改善教学相联系,才开始具有(真正的)意义。因此,‘教育与评价的一体化’是有意义的,是有重要性的。”在日本,评价是整个学校教育活动中的一环已经成为共识,这就使“教学与评价一体化”具有了必然性。确立“教学与评价一体化”的理念,对于改变评价实践中“为评价而评价”的错误观念,确立以改善教学为根本价值取向的正确评价观,具有重大意义。
第二,教学与评价是不可分离的,评价应当伴随整个教学的全过程。自布卢姆等人提出教学评价的三阶段论以来,在教学前、教学中、教学后分别进行诊断性评价(diagnostic evaluation)、形成性评价 (formative evaluation)和总结性评价(summative evaluation)的思想已经被广泛认可并运用于各国的评价实践之中。布卢姆等人的这一评价理论是与教学密不可分的,它提示人们要把具体的评价实践运用于整个教学过程的各个阶段。日本接纳了这一思想,不只把评价作为对教学结果的评价,而且还把它视为教学前和教学过程中的评价,认为评价要“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作用于教学的改善和儿童自身学习的改善”。
其实,日本对布卢姆等人的评价理论也不是全盘接受,而是有所改造的。众所周知,布卢姆等人的评价理论中,把评价作为制定、修正、验证教学目标的手段的价值取向十分明显。也就是说,在布卢姆等人的评价理论中,评价之于教学更多的是为了制定、修正、验证教学目标,而不完全是为了改善教学过程本身。而日本已有学者明确提出,“教学与评价的一体化”一方面是使评价促进教学目标的明确化,另一方面是使教学和评价有机地融合于教学活动的展开之中,后一种观点更注重评价对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的促进功能。明确教学与评价不可分离的关系,要求在教学过程中,要以正确的形式、在恰当的时期进行教学评价,而不能把两者割裂开来。
第三,评价是内在于学校、教师的教学过程之中的评价。毋庸质疑,教育评价是由多种评价形式构成的,其中外部评价是由校外进行的,内部评价是由校内进行的,它们各有不同的功能和作用。但日本的“教学与评价一体化”内含着以学校为基础、以教师为基础等的涵义。比如,日本学者布村幸彦等人明确地把“教学与评价一体化”作为了学校内部的课题之一。再如,另一位日本学者儿岛邦宏也认为,为了发挥评价在“有助于教学改善”上的功能,在学校和教师层面上,要谋求“教学与评价的一体化”,要使评价有助于学校实现教育目标和学力观,有助于教师改善教学计划、教学方法和教学体制等。明确评价之于学校和教师的教育活动的内在性,对于使评价正常化具有重要意义。
第四,评价的直接目的是为了改善学校的教学,而其最终目的是为了学生的成长。可以说,评价的直接目的是为了改善学校的各项教育活动,特别是教学活动。然而,由于学校的全部教育活动都是围绕促进学生发展这个中心的,所以评价的最终目的也应当是为了促进学生的发展。对此,日本也有明确的认识。比如,日本文部省教育课程审议会2000年12月的咨询报告已经表明了这样的思维逻辑:学校的教学是以学生的更好成长为指向的,而教学和评价并不是“别物”,教学与评价是一体化的,所以评价也是为学生的成长服务的。具体地说,“对于儿童、学生而言,评价具有使他们注意自己的学习状况,成为发现、矫正自我的契机,促进以后的学习和发展的意义。”可以说,教学和评价都同时为了学生的成长和发展是日本贯彻“教学与评价一体化”原则的最高理念,而其最终目标是为了谋求使学生掌握“生存能力”。
三、对我国中小学课程与教学评价改革的思考
如前所述,我国在此次新课程改革的过程中,是高度重视课程评价问题的,提出了新的评价理念(即实行“发展性评价”),明确了新课程背景下评价改革的目标(即“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建立促进教师不断提高的评价体系”,“建立促进课程不断发展的评价体系”),倡导实行多样化的评价方式(即量化评价与质性评价相结合)。这些评价思想的提出,一个重要的背景因素就是在过去“应试教育”的背景下,评" 价注重甄别和选拔,而忽视促进学生的发展的功能;评价过于重视量化的方法,而忽视了对学生的发展状况进行评价的质性方法;过去,评价主要实行的是总结性评价,而忽视了诊断性评价和形成性评价。新课程背景下的“发展性评价”理念正是针对“应试教育”背景下评价的种种弊端而提出的。对于这些新的评价理念和做法,笔者是表示赞赏的。但是,通观有关文件、文献所倡导的新课程改革背景下评价改革的理念和举措,笔者感觉到虽然各项评价理念和举措在问题意识上有较强的针对性 (即矫正“应试教育”下评价的误区和弊端),但是它们在促进学校教学改善上的问题意识却比较弱,或者说所提出的新的评价理念和举措由于缺乏对学校教学和评价关系的陈述,而显得对改善学校教学的指导性不强。
笔者注意到有的学者已经关注到了教学与评价的关系问题。比如,董奇等人在《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 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一书中,在阐述“发展性课程评价的基本理念”这一问题时,曾经明确指出:“评价是与教学过程并行的同等重要的过程。评价不是完成某种任务,而是一种持续的过程;评价被用来辅助教育,它是教与学主要的、本质的、综合的一个组成部分,贯穿于教学活动的每一个环节。”这些观点本身无疑是正确的,但这些观点应该被进一步提升为教学与评价相融合或者一体化这样的理念或原则。明确这样的理念或原则,会使评价对新课程和教学改革有更大的“指导作用”。
如上所述,日本学者水越敏行等人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就鲜明地提出了“教学与评价一体化”思想,2000年日本教育课程审议会在关于学生学习和课程实施评价的报告中也明确提出了“教学与评价一体化”原则,日本学者布村幸彦等人也把“教学与评价一体化”作为学校应注意的课题之一。日本已经认识到不能为了评价而评价,应当使评价真正发挥促进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功能。这一动向将会使日本的评价按照此次新课程改革所确定的培养学生“生存能力”的方向发挥应有的作用。
多媒体教学是现代社会经济、科学技术与教育发展的产物,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需要,是实施教改和开展课题研究的需要,是提高教师自身业务素质的需要,是加强教师备课程度,优化课堂教学过程的需要。那么,她在小学英语教学中,是怎样体现她成功的一面呢?
一、 多媒体英语教学的优势
1.现代教育技术手段,打破了“黑板+粉笔”的原有教学模式,化难为易,化烦为简。多媒体教学为我们提供了克服传统教学弊端的全新的教学方式,使抽象的、枯燥的学习内容转化成形象的、有趣的、可视的、可听的动感内容,成为英语教学的发展趋势。这样既增强了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刺激学生的思维,让孩子们一节课有多个兴奋点;还使教材和媒体之间优势互补;多媒体教学新颖活泼的形式不但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而且引导学生主动学习,从而形成一个良性循环的学习过程,它集文字、声音、图像和动画于一体,生动直观,还能创设教材难以提供的情景,体现多媒体的综合效果,能改善教学环境,优化教学结构。
2、多媒体电脑的交互性和智能化,成为医治中国学生“哑巴英语”这一通病的良药。利用多媒体电脑的强大功能,学生们不仅可以和多媒体电脑设置的虚拟人物对话,还能依据电脑的评判(包括语音、词法、句法甚至习惯用语)修正自身的错误,这对于学生表达能力的提高无疑是十分有益的。课件中的跟读、模仿、问答练习、角色扮演等交互式训练,也有利于学生认知发展和思维训练。
3、多媒体信息量大且速度快的优势可帮助教师传递大量的信息,能提供多种形式的训练方法,让学生进行语言实践的机会更多了,有利于学生语言运用能力的提高。课堂容量的大大扩充,使课堂内容更加充实。英语教学要求突出口语交际功能,让学生多学多练。但课堂时间有限,容易出现课堂教学容量不大的缺陷。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开展辅助教学则不同,教师在设计教学的过程中,从期望得到的教学目的和教学效果出发,将教学内容重新编排、认真筛选,事先编制好教学内容和程序,节约了大量的时间,使教学节奏明显加快,教学密度增大,因此就能从有限的教学时间中压缩出时间来进行大量的口语练习,使学生们有充分表现自己的时间。
现代教育技术的确让我们的课堂得到了最优化,但纵观目前多数学校媒体教学开展的实际情况,本人以为仍有几个问题需引起人们的重视。
二、 多媒体英语教学存在的问题
1.要认识到推行教育技术是整个教育界乃至全社会的事情。实施教育技术的核心是教育的整体改革,只有实现了教育的整体改革,教育技术才有真正的用武之地,否则便会束缚教育技术的手脚,使它得不到健康的发展,发挥不出潜在的作用。实施教育技术的根本目的也在于促进教育的整体改革,所以,我们要从战略高度考虑,只有形成高屋建瓴之势,才能全面推广。这就需要得到整个教育界,乃至全社会的共识与关注。我国的教育技术部门工作人员虽然已经形成了一支力量,但毕竟只占教育界的小部分,长期以来只扮演教辅的角色,其中存在一定的历史原因,势单力薄是现实情况。将推行教育技术的责任完全落在教育技术部门的身上是不合情理的。
2.其次是观念认识上的偏差,信息化条件下,不少教育工作者仍在用旧的观念看待教育问题,不了解信息技术环境下教育技术观念的具体内容。因此,不知道如何利用信息技术推进教育的整体变革,不知道如何发挥信息的优势来培养21世纪所需的高素质的创新型人才。
3.部分教育工作者对计算机存在恐惧感,认为计算机太复杂了,学起来太麻烦,加之目前仍存在“高考”、“中考”的压力,多数人忙于应付日常教学,突击性工作等,或各类文化进修,对计算机这种“可有可无”的教学媒体置之不理,导致一些教师不努力探索,举办的计算机培训班热了一阵,参与人数逐期减少。
4.用于课堂教学的多媒体课件制作相对繁琐,要耗费大量时间,现存的课件使用又不能得心应手。(出售课件的制作部门往往考虑市场商业因素,真正适合教学的课件数量不多),以至使一部分教师心存反感,故相当一部分教师拒绝使用这些先进的教育手段,并认为这些“新玩意儿”没给他们的教学带来多大的改进,也造成一批有丰富教学经验的中老年教师较少涉足多媒体教学。这样计算机多媒体辅助课堂教学不仅没有解放教师,反而使教师感到是一种负担,久而久之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对多媒体教学只能敬而远之了。而对于多媒体教学已初步开展起来的学校,则往往存在这样的现象:相当部分的教师仅仅是在公开课或评优课时, 为达到“使用先进教学设备”的要求,才使用或临时请人帮助做上课时使用的教学软件,匆匆学一点有关计算机的基本操作。有的本人对计算机辅助教学了解甚少,操作环境又不熟悉,课件设计、制作均由他人代其完成,上课出现些失误,甚至造成干扰。多媒体技能的掌握滞后于多媒体的运用。使得教学效果大打折扣,有的将多媒体权当作单一媒体来使用,放一段录像、一段音乐,出现一些文字内容,课堂整体效果可想而知。
5.也有的只为体现本节课“教学手段的先进与时尚”用多媒体取代教师的教学,忽略多媒体只是辅助教师教学的一种手段和工具。勿庸置疑,多媒体引入课堂教学后教师的一部分作用将由它的一些功能代替。但其作用仍只是媒介,无法代替教师成为主导。是否使用多媒体教学应是有目的的,它取决于教师的教学组织需要。反之,仅将它当作一种摆设和装饰,也将毫无意义。所以这些问题未澄清,将制约多媒体辅助教学的健康发展。
因此,作为新世纪的教育工作者,应清醒认识到教育要快速发展,必须把最先进的信息技术作为教育的工具,计算机应用于教育,使教育技术信息化,将是教育改革的重大突破口。陈至立部长提到:“我们要抓住机遇,不失时机地大力推进教育现代化进程,以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怎样使这些真正落到实处呢?
三、多媒体英语教学存在问题的应对策略
1.学习一些理论,课件制作应是理论指导下的实践。
课件制作本身就是作者理论素养的一种体现,它显现出制作者对教育、教学、教材改革方向的把握,对课堂教学的理解,对现代教学技术的领悟。可以肯定,没有先进理论的指导,是不可能制作出真正成功的课件的。这就要求我们的课件制作者要树立现代化的教育思想,不断更新教育观念。笔者从实践出发,认为有几种理论是课件制作者(设计者)所必须掌握的,如“信息传播论”、“系统论”、“最优化理论”和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在一定“情境”中,通过“协作”与“会话”实现“意义建构”的“建构主义理论”等。教育信息化、关键在教师。计算机多媒体教学作为一门新的教学技术,不仅要求教师懂得计算机的使用,而且要求教师在理论指导下学会自己设计和制作教学软件,这无疑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项工作除要求教师自学外,最好形式就是组织教师集中进行培训,边进行理论辅导边上机操作,这样即能节省时间,又能提高学习效果。
2.确定一个原则,课件制作最终是为课堂教学服务。
多媒体辅助教学作为一种“电教”方式,它姓“教”不姓“电”。课件制作时,我们要给计算机正确定位。计算机作为一种功能强大的媒体在教学中应发挥什么作用呢?按照建构主义理论,学习是学生主动地、积极地认知思维过程,学习过程是通过学习者与外部环境之间的交互活动而展开的。因此,将计算机作为教学过程中帮助学生积极学习、主动建构知识的认知工具才是正确的定位。基于此,课件设计者不应将精力放在流光溢彩的图片、活泼生动的动画上,而应着眼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超越传统媒体的局限,变抽象为形象,化繁为简,更好地帮助学生突破重点难点,从而提高课堂效率,实现教学的最优化。我们不要“为多媒体而多媒体”。教学设施再高档,也只有适用于具体的教学目的时才具有效力。不能把英语课上成一堂“图片展示课”或“音乐欣赏课”,毫无交际性和交互性可言。这就需要教师充分挖掘教材内容,仔细体味编者意图,广泛搜集相关素材,精心策划制作课件。教学需要多媒体,但用了多媒体未必就有利于提高教学效益。运用多媒体技术是为了搞好教学,但教学不是为了多媒体。
3.掌握一个趋向,课件制作应该向积件方向发展。
“教无定法”,固定化的多媒体课件不能鼓励学生的思维多元化,也难以发挥教师的教学特色和教学个性。经过不断实践和反思,现在课件制作开始向积件方向发展。积件是根据教师和学生的需要组合开发的教学资源库、教学策略库和教学软件平台。建立积件后,教师在组织教学时,可以随心所欲地选择需要的教学资源、选择恰当的信息呈现方式和适宜的教学策略,还能利用国际互联网的资源优势,为学生创造最优化的学习环境,实现个性化教育。目前市场上出现了一些初具雏形的积件,它们虽然还不完善,但已受到普遍欢迎,这也是课件制作向积件制作发展的趋势的有力证明。
4.做好一个定位,教师始终是课堂教学的主导。
多媒体与传统的教学技术起着补充和辅助作用,能达到化繁为简、化难为易、化抽象为具体、化艰涩为通俗的效果。恰当合理地运用多媒体能给课堂教学带来质的飞跃,但教学中教师主导作用不容忽视,这不仅是因为教什么,学什么,取决于教师,还因怎样做、怎样学取决于教师,即使有最先进的现代化教学工具,使用不当也不会收到好的效果。因此,如何用好多媒体关键在教师。任何时候都是为了教学而使用工具,而不是为了使用工具而教学。可见,在多媒体辅助教学中,教师仍起主导作用,学生仍起主体作用,媒体仍起中介作用。
但愿每位教师能不断超越自我,在运用多媒体教学中,完成观念的转变,使小学英语课堂教学真正达到最优化,使课堂教学改革进入一个崭新的阶段。
参考文献:
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 优化小学英语课堂教学
徐丹
2002-3-31
多媒体课件制作的误区及其对策
曹金鑫 李小君
多媒体技术与英语教学
黄凯艳
2002-3-29一名英语教师对于现代教育技术的运用与思考
彭常青
多媒体英语教学的优势和弊端
新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应联系现实生活,在教学要求中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要求选材密切联系学生生活实际。数学必须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为他们提供观察和操作的机会。使他们有更多的机会从周围熟悉的事物中学习和理解数学,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感到数学的趣味和作用。为了增强学生的应用意识,所以小学数学应注重生活化的探索,即在教学中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背景出发,联系生活讲数学,体现数学“源于生活,用于生活”,的思想,以此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体现“数学源于生活、寓于生活、用于生活”的思想,让学生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感受到数学的趣味和作用,体验到数学的魅力。那么,数学教学中如何体现生活化呢? 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点来处理。
一、结合生活实际,提炼“数学知识”
数学研究的是客观世界的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它来源于客观世界的实际事物。但生活中有的事物并不是一下子就可以找到数学的原形,这就需要教师:有敏锐的观察力,善于从生活中去提炼数学知识,在回到书本上来。比如说,教学《两步计算应用题》,教师没有照书上的例题去教,而是跳出了数学,找到了这节课的灵魂:关系,在生活中提炼数学知识。过程如下:
1. 说关系。说说你与老师是什么关系? 与同学,与父母,与哥姐,与爷爷奶奶等又是什么关系呢? 让学生脑中对“关系”这个词有一个了解。
2. 猜老师的岁数。先猜猜老师是多少岁数?(50)不对,同时告诉学生这是数量,加一个条件,大5 岁,老师几岁呢? (55)55 也是一个数量,那大5 岁是什么呢? 引出是关系。
3. 猜扑克牌的张数,让学生猜猜教师手里有几张牌? (11)不对,同时告诉学生这是数量,添一个关系,比它多2 张,那老师手里有几张?根据关系学生一下子就求出来了。
通过这三个环节的设计,学生知道了,告诉你一个数,要求另一个数,必须知道这两个数之间的关系。有了关系就可以求要求的数,这样对关系理解得就更透了接下来的新课,出示小白鸭、小灰鸭、小花鸭,分别为13 只,24 只,求小花鸭有多少只。有了前面的基础,学生知道必须有关系才能求小花鸭。于是,课堂就沸腾起来了,学生充分发挥想象,说出各种关系,学生自己编应用题自己解答。
在这节课中,以关系为灵魂,把知识炼出来,数学问题生活化,让学生再用自己的生活经验去解决所面临的问题。
二、善于捕捉“生活现象”
生活中到处有数学,到处存在着数学思想,关键是教师是否善于结合课堂教学内容去捕捉“生活现象”,采撷生活数学实例,为课堂教学服务。如“长方体的认识”这一课的教学,因为长方体中各个部分之间总是存在着“相对”或“相交”的位置关系,而抓住了这两种关系,就抓住了长方体的结构特点,也就抓住了这节课的核心。那么如何才能使学生看到并重视这两种关系呢? 转贴于
在生活中常见的鼓掌这一动作上,我们就可以找到了研究“相对”与“相交”的切入点。在上课开始前:1. 请同学们用热烈的:掌声向前来与我们共同上课的老师表示欢迎(学生鼓掌)。2. 研究鼓掌动作。(1)鼓掌动作看来简单,人人都会,但要认真研究起来还真有学问呢。比如这样鼓掌行吗?(教师只用一口、手在胸前煽来煽去)(2)两只手就一定能行吗?(教师用两只手前后交错地在胸前煽来煽去)(3)那么鼓掌时,两只手的位置应该做到掌心相对。(4)通过教师手势使学生认识“上下相对”、“左右相对”和“前后相对”。(5)我们再继续研究鼓掌,你们看这样行吗?(教师用两手在胸前不断地做十指交叉的动作,当然也没有声音)(学生回答,不行,这叫交叉。)两只手互相交叉,我们可以称之为“相交”。最后教师小结,“相对”和“相交”是两个物体间或物体中某些部份间的两种十分重要的位置关系,这种关系在研究鼓掌的动作中有,在我们学习的数学知识中也有。今天我们就要在学习长方体的过程中进一步研究“相对”与“相交”的关系。利用捕捉到的“生活现象”引入新知识的教学,使学生对数学有一种亲近感,感到数学与“生活”同在,并不神秘。同时,也激起了学生大胆探索的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