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关于小学生的生命教育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一、生命教育的内涵和目的
生命教育是以生命为核心主题,以各种教育为手段,倡导大学生学会认识自我、尊重、珍惜、爱护、享受、超越生命的一种提升过程,从而获得生命价值的教育活动。让大学生认识和珍惜生命则是这一活动的重中之重。其内涵应该包括:一是引导大学生认识生命,进而重视、珍惜生命;二是教育大学生正确对待挫折和苦难,培育健康的生命态度;三是探讨生命的意义,提升对生命的尊重与关怀,陶冶健全人格,开发生命潜能,培养人生智慧。生命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大学生形成健康的生命价值观,树立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高扬生命的价值,使他们能够拥有一个美好的人生,为家庭和社会做出应有的贡献。
二、生命教育的意义
第一,它是保证大学生的生理、心理、社会性得到全面均衡的发展,是大学生健康成长的必然要求。引导大学生关注生命,了解自我是其健康成长的必要环节;理解生命,思考人生是其健康成长的重要课题;珍爱生命,快乐生活是其健康成长的基本素养。
第二,它是促进大学生把握生命真谛,提升生命价值,努力成才的应有之义。
第三,它是解决当前大学生自杀、伤人等突出问题,使大学生敬畏和珍爱生命的迫切需要和有效方法。大学生教育的实际说明,解决大学生轻生问题迫切要求生命教育,缓解大学生心理压力急切呼唤生命教育,维护大学生心理健康急切需要生命教育。
三、高校加强对大学生生命教育的有效探索
(一)理论探索
1、确定系统的教育内容。高校在确定生命教育的内容时,应突出以下的主题:(1)关注生命,即认识生命,尤其是认识人类面临的生存问题,生态与生命的关系问题;(2)尊重生命,即认识生命的尊严,维护自己的尊严,尊重他人的生命;认识生命的权利,树立维权意识,尽到社会义务;(3)珍爱生命,即认识生命的宝贵,远离各种灾害、病毒、交通事故等伤害,学会安全的生存;注重健康方式,学会运动、养生,杜绝自我伤害;(4)欣赏生命,即欣赏生命的美好,培育生命的情感,绽放青春的美丽;(5)成全生命,即学会规划、成就生命,创造生命的价值,享有生命的幸福;(6)敬畏生命,即树立生命的信仰,坚定生命的信念,锤炼生命的意志,创造生命的奇迹,善待生命的归宿。
2、采用多种的教育方法。高校应本着创设生活情境,注重生活体验,营造教育环境,运用体验式、互动式、探究式教学方法,从情感入手,让学生亲身体验、感悟,逐渐内化为自觉的生命认识。
(二)实践探索
它是落实生命教育内容,实现生命教育目标,取得生命教育实效的探索。目前,我们在进行大学生生命教育时,主要把握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
1、牢牢把握生命教育主渠道――课堂教学。既要提炼适合大学生活的课堂教学内容,又要整合与运用其优质资源,尤其要注重优化课堂教学环节。(1)设计好主题内容,并精彩讲解,提高大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其深入理解。(2)播放适合主题的精美影像,充分欣赏,加深大学生的视觉和内心感受。(3)讨论精深主题和案例、发表自己的见解,促使大学生积极参与和互动,充分表达学生的体验和思想情感。(4)创设积极向上、温情和谐的课堂环境,使大学生彼此接纳,相互欣赏,分享关心和爱,体会生命的美好。总之,要发挥生命教育课堂教学主渠道的重要作用,使大学生体现出强烈的主体意识和深刻的生命体验,让他们散发出青春和活力,关注、欣赏、成全和珍爱生命。
2、实施生命教育拓展渠道――网络教学与社会实践教学。他们既是生命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与有机环节,也是课堂教学的拓展与延伸。
关键词:大学新生; 生命观调查; 生命教育; 必要性
中图分类号: G641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9749(2010)02-0138-03
一、调查研究的缘起、调查的对象与方法
从美国学者杰唐纳华特士于1968年首次提出生命教育的思想起,美国等西方国家和我国港台地区已进行了多年生命教育理论与实践的探索,台湾教育机构更是将2001年定为“生命教育年”。台湾地区媒体更是将“生命教育”课定位于一生最重要的一门课。根据“《天下杂志》2009年教育特刊‘生命教育大调查’”的结果:“近半大学生不知要做啥”,为此还列出18本生命教育必读书单。近年来,内地也越来越重视学生的生命教育,尤其是汶川大地震,它将“生命”这一课题以一种极其沉重的方式直陈于世人面前,从一定意义上让我们更深刻认识到生命比任何知识、规则、纪律、荣誉都更加神圣,所有的生命都无法被另外的生命所代替,生命具有惟一性,所有的生命都有自己独特的密码,都令人肃然起敬,都值得敬畏;所有生命的行为都无法重复、无法再现、无法替代。同时,这血的事实也促使我们教育工作者开始重新审视生命教育的重要性及生命教育要教给学生什么。笔者作为一名高校思政工作者,期望通过对大一新生进行有关生命、生命意义和价值的调查,了解中学生命教育的情况,了解处于由高中生到刚入大学门槛过渡时期的学生的生命状态,从而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为学生大学四年的顺利成长奠定基础。
为了解中学生命教育的情况,了解处于过渡时期的学生的生命状态,从而更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为大学生四年的顺利成长奠定基础,本文采用自编问卷对大一学生进行问卷调查。以所在单位丽水学院的学生为主要研究对象,同时随即选取了丽水职业技术学院的部分学生。共随机发放400份问卷,其中丽水学院254份,丽水职业技术学院146份,收回问卷382份,有效问卷377份,其中文科185人,理科192人,男生212人,女生165人。调查对象结构统计:
问卷分两部分:第一部分是关于被试的背景信息,如性别、年龄、专业、年级等;第二部分是问卷的主体,共有24个涉及大学生生命价值观的问题,每个问题后附有不同量的选择答案,要求被调查者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对每个问题作出自己的选择,并用spss软件进行了分析。问卷所包含的问题基本上是大一学生常见的与生命价值观有关的问题,如对自我的了解、对人生目标、人生价值、人生态度的看法等,能比较客观地反映出大一学生的生命价值观。
二、大学新生生命观现状调查结果概述
1.对自然生命的认知方面
调查中发现,大部分大一学生缺乏对自然生命的了解和认知,不懂得如何保护和保养生命。虽然非常看重自己的身体健康,但缺乏对生命生理知识的学习和教育,尤其是性教育相对匮乏,缺乏必要的自我保护与自救能力,生存技能状况不容乐观。
在问及“你了解自己的身体构造吗?”,35.1%的学生选择比较了解,不太了解和一点也不了解的分别占到51.6%和10.6%,非常了解的只占2.7%。
在问及“你认为身体健康重要吗?”,89.2%的学生认为非常重要,9.5%的学生认为一般重要,只有1.3%的学生选择不重要。
而在问及“你了解如何保养自己的身体吗?”,只有11.1%和30.7%的学生认为是非常了解和比较了解,不太了解和一点也不了解的分别占到46.9%和11.3%。
在问到“遇到火灾、地震、溺水、车祸等突发事件时,你知道如何应对吗?”,有4.5%学生表示一点也不知道,有85.1%学生表示只知道大概方法,但没实践,只有10.4%的学生表示知道,并实践过。
在问到“你认为自己的生存技能如何?”,只有38.1%的学生认为很好,40.9%认为一般,21%的学生认为很差。
另外,大一学生对于性知识的来源更是五花八门,学生更多求助于报刊、杂志及互联网等其他传播媒体,而学校和家庭在性教育中发挥的作用不大。其中有74.6%的学生选择报刊、杂志及互联网等其他传播媒体,有11.9%的学生选择同龄人;10.3%的学生选择学校教育,只有3.2%的学生选择家庭。可见虽然相当一部分学生性观念相对开放,但缺乏对性知识的正确全面了解,获得渠道不正规,易对他们的身体造成伤害。
2.对社会生命的践行方面
一是对自我的认知及自主性方面:大部分学生自主意识较强,但易导致以自我为中心,不善于与人相处,甚至容易导致极端行为的发生。同时部分学生缺乏对自我的了解,自我认同度不高。
在问及“你认为自己的事情能做主吗?”,75.4%的学生认为自己的事情能做主,23.8%的学生表示很少自己做主,听从父母或老师的安排,只有0.8%的学生表示自己从来不做决定。
在问及“你了解自己吗?”,认为非常了解和比较了解的分别只有10.5%和22.5%,不太了解和一点也不了解的分别占到47.3%和19.7%。
在问及“你认为自己怎样?”,有65.6%的学生认为自己一般,有12.4%的学生觉得自己总不如别人,只有22.0%的学生认为自己很棒。
二是人际交往方面:大部分学生认识到人际关系的重要,但在处理矛盾时,有部分学生不善于与人沟通和协商,不够冷静和理智,易导致伤害他人行为的发生,不利于良好人际氛围的形成。
在问及“你认为人际关系的好坏对个人的发展重要吗?”,有64.8%和34.3%的学生认为非常重要和比较重要,只有0.9%的学生认为不重要。
但当问及“同学间如果出现矛盾,怎么办?”,只有52.8%的学生选择及时沟通对话协商;38.7%的学生选择不去理睬,从此关系僵化;8.5%表示会采取过激行为。
当问及“遭到别人严重冒犯时,是否有杀死别人的念头?”,8.8%的学生甚至表示“经常有”伤害别人的念头,“偶尔有”的占31.3%,“没有”的为59.9%。表明部分大学生对他人生命缺乏起码的珍惜和爱护,并缺乏必要的法制观念。
三是对生命的态度方面:大部分学生能够做到热爱生命,珍惜生命,在对待自杀的态度上,大部分学生都能够有比较正确的态度。但遇到挫折时,一部分学生心理承受能力不足,易导致伤害生命行为的发生。
在问及“你能做到热爱、珍惜生命吗?”,72.4%的学生表示我一定能,25.5%的学生表示我不知道,2.1%的学生表示我做不到。75.1%的学生认为自杀是对家人极端不负责任的行为,自己不会;19.1%的学生认为可以理解,但自己不会;只有5.8%的学生认为自杀是一种摆脱痛苦的方式,或许自己会。
但问到“当你遇到很大的挫折,你有过自杀的想法吗?”,有68.2%的学生表示从没有,有28.6%的学生和3.2%的学生则表示偶尔有和经常有自杀念头。
四是生活质量、生活状态方面:调查发现一些大一学生生活态度不够积极,生活质量欠佳。他们普遍在就业、人际交往、学业等方面存在诸多压力,不懂得如何进行缓解和自我调适,大多是消极面对,长期下去,容易形成各种心理问题。
在问及“你觉得每天过得如何?”,只有35.7%的学生认为愉快而充实,有53.7%的学生认为马马虎虎,10.6%的学生则认为空虚无聊。
有34.7%的学生在平常的学习、生活中,经常感到压力;59.9%的学生表示有时会有压力;仅有5.4%的学生表示基本不会有压力。
当问及“如何缓解生活中的压力?”,有64.7%的学生选择闷在心里,慢慢消化;有3.2%的学生选择困惑,不知所措;有21.8%的学生选择寻求发泄;仅有10.3%的学生选择求助心理咨询。
3.对精神生命的追求方面
调查发现大部分学生愿意追求生命的意义和价值,但同时人生价值观日趋多元化、个性化,注重自我实现和享受倾向明显,社会责任意识淡漠,带有较浓的功利色彩。同时有部分学生缺乏对人生目标和意义的思考,得过且过,不思进取。
在问及“你经常思考人生目标吗?”,经常思考的占49.9%,偶尔的占42.7%,较少和没想过的分别占6.6%和0.8%。
在问及“你认为人的价值在于?”的选择中,仅有20.2%的学生选择社会贡献,选择自我实现和生活是否舒适的分别达到63.1%和11.4%,另外有5.3%的学生认为取决于金钱和地位。可见在人生价值的追求方面,越来越多的学生强调自我,忽视对社会的奉献和责任。
在问及“你认为人活着在于?”的选择中,12.2%的学生认为无所谓法律道德,人生短暂,走一步算一步;13.5%的学生认为只要不违法,想怎么活就怎么活;有74.3%的学生选择仅仅守法还不够,人要有道德追求,人格完善。
在被问及“大约什么时候开始思考生命的意义或人生的价值”这一问题时,72.1%的学生选择了“12-18岁”;14.3%的学生选择了“19岁以后”;4.6%的学生选择了“12岁之前”;9%的学生选择了“不清楚,不知道”。
在被问及“当遇到生命问题时可能的咨询对象有哪些”这一问题时,学生选择依次是:朋友(63.8%)、父母(49.8%)、同学(31.7%)、教师(24.8%)。在问及“你的生命观主要来源于哪种途径”这一问题时,42.3%的学生选择了“家庭”;28.1%的学生选择了“朋友”;11.5%的学生选择了“老师”。当被问及“在你的印象中,中学阶段哪些学科会渗透生命教育”这一问题时,学生选择的排序依次是:语文(32.2%)、政治(17.1%)、生物(16.4%)、班会活动课(14.2%)、其他学科(11.5%)、不清楚(8.6%)。
三、调查结论及其反思
1.调查结论
第一,大部分大学新生对生命价值和生命宝贵性的体认是积极的,但是,还有相当一部分大学生的生命意识薄弱,缺乏对生命本质的理性思考,不懂得自己和别人甚至他类生命的可贵、可爱,因而很容易轻易处置和漠视自己的生命。
第二,有相当部分大学新生应对挫折的能力和承受能力较低,表现出无价值感或无成就感,生活缺乏明确的目标,不愿去认真思考生命的价值和意义。
第三,生命教育的黄金时间应是在大学前,特别是中学阶段,大学面临的教育对象大多已经形成了自己的生命观。
第四,家庭和朋友在学生生命观的形成过程中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基础教育阶段的生命教育主要渗透在学科中进行,其本身并没有能够在学校真正开展起来,没有统一的教学大纲,没有统一的教学目的与要求,没有统一的课时安排与教学内容,甚至也没有专门的教师进行教授。
2.基于调查及其结论的反思
调查让我们相对清晰地看到了生命教育在基础教育阶段的“被忽视”的地位,而原因很可能是长期以来,我们的基础教育被人们当成了升学的手段、谋生的工具,这种教育的工具价值思维方式,导致了功利主义教育的盛行,造成了对生命的遮蔽――课程体系囿于科学世界与认知控制,导致了人性的生命状态的剥离,造成了人的片面发展和异化;对客观化、规范化的刻意追求,束缚了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性――教育成为制造劳动者的一台机器,人愈是受教育,他就愈被技术和专业所束缚,愈失去作为一个完整人的精神属性。也正因此,我们的基础教育行政部门应当高度重视生命教育的意义,将学校教育的核心目标从以知识、理性为核心转换为对个体生命的关怀、尊重、养育与成长。当然,这种转换,不是意味着丢弃知识、理性、考试,而是将它们放置于个体生命成长的广阔视野中,使它们体现出生命的价值,构建起具有完整体系的生命教育课程;并且,为这一课程的实施建构起一个由学校、家庭、社会共同构成的合理的支持环境,从而让学生在形成正确生命观的黄金时期就接受良好的生命教育。同时,这些问题的存在也向我们大学教育提出了挑战――深入探讨他们的生命观形成的原因,研究出为这些“失血”的学生补上这“生命之血”的策略就成了摆在我们面前的最迫切的任务。
参考文献
[1]刘济良.生命教育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1-46.
[2]韦柳琴.论生命教育[J].高教探索,2007(2):126-125.
[3]王后雄,冯娟.基础教育课程体系中生命教育的缺失[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8(8):15-16.
[4]欧阳康.生命教育的前提性反思――由云南“三生教育”引发的思考[J].昆明学院学报,2009 (4):10-12.
[5]姚冬梅.德育:从无视生命到激扬生命[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9(1):98-101.
1 民办高校学生特点
1.1 民办高校大学生结构比较复杂,差异明显,有较强的个性。近些年来,国家和各级政府相继出台了鼓励和支持民办高等教育发展的政策和措施,极大鼓舞了我国民办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各地民办高等教育蓬勃发展,推动着我国高等教育事业不断向前发展。同时,由于民办高等教育的发展和规模不断扩大,我国高考升学率不断提高。从教育部公布数据来看,2013年部分省市高考录取人数及录取率再创新高,其中海南和吉林均超过90%,分别为93.6%和92.67%,浙江、江苏、湖南、重庆、安徽、湖北超过80%。这其中的一大部分学生将走进民办高校,成为民办高校的大学生,有的是成绩较好的,有的是成绩一般的,还有的是成绩不好的,所以民办高校大学生结构比较复杂,差异明显,有较强的个性,具有公办高校大学不一样的特点。
1.2 民办高校大学生家庭压力较大,自尊心强,比较娇惯,自制力差。民办高校由于政府不全额拨款办学,其大多数的办学经费来自学生,所以民办高校的学费比公办高校较高,所以大部门选择民办高校的学生家庭都面临着较高的学费,学生所面临的家庭压力较大,自尊心强。同样民办高校的大学生家庭普遍家庭不错,家长都“不差钱”才会让自己的孩子来民办高校上学,从某种程度上又形成了民办大学生的另一面,在家里一般是“大宝贝”,比较娇惯,个性强,自制力差。
1.3 部分大学生存在人格缺陷,不能很好的形成良好的身心健康。在民办高校中部分大学生个人自卑心里强,不少家庭条件比较好的学生,缺乏必要的独立生活体验,以自我为中心同学关系不够融洽;不能正常与其他同学们处理人际关系,少数学生有吸烟、喝酒、迷恋游戏、大学生男女不文明交往的不文明习惯。还有的同学急功近利,眼高手低,这些都是民办高校大学生文明习惯养成教育不可忽视的问题。
1.4 有较强的求知欲,但不能刻苦钻研,持之以恒,但大多数民办高校的大学生普遍才艺较多。广大民办高校的大学生有较强的求知欲望,能知道自己的不足和目前处境,围绕学习目标进行学习。但是,有一部分大学生受到高中阶段老师灌输的大学就是“天堂”,把大学当成了“养老院”,不能有效的对自我进行约束,不能刻苦钻研,持之以恒。民办高校大学生专业技能比较突出,有较高的专业素质,他们大多善于处理人际关系,做事比较灵活,社会开拓能力较强,技能特长明显,但综合素质发展不够平衡。
2 民办高校学生文明养成教育的必要性
目前我国高校学生的日常行为习惯问题值得深思,很多在校生没有良好的文明习惯,不关爱健康和生命,无视生活规律,任性懒散,虚度光阴,整日精神不振,且坏习惯难改,思想道德素质有待提高,这种现象应引起我们高度重视。特别是在民办高校里,要尤为重视,因为大学生这些行为习惯让本来就应该发奋学习的青春流逝,自暴自弃,成为社会的无用品和危险品。
在传统观点看来,大学期间的教育主要是培养学生的社会技能,从而忽视了文明习惯的养成教育,导致不少大学生缺乏基本文明习惯和思想道德修养,成为社会的危险品。大学生的文明习惯养成教育同样重要,是一个连续的过程,只有经过长时间文明意识的熏陶,才能形成崇高的思想道德素质。其有利于大学生健全人格的形成,有利于学校良好的学风、校风的建设。
2.1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需要。大学生是十分宝贵的人力资源和重要参与者,民办高校大学生更是占有举足重轻的地位,民办高校大学生人数众多,其文明习惯直接关系着学校的声誉和教学质量。良好的行为习惯,优秀的品质,有勇气有智慧敢于担当的大学生才是民族的未来,国家的希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繁荣和发展,对大学生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校作为培养人才的最后一站,是大学生接受系统教育的最后机会,民办高校大学生一般毕业之后直接参加工作,面对社会的激烈竞争和复杂社会环境,自身道德素质尤为重要。民办高校必须重视大学生群体的文明习惯的养成教育,走向社会中才能遵守市场经济的道德规范,做到平等、公正、诚实守信、互帮互助、团结协作,遵守社会主义的市场行为规则,遵守集体主义原则和义利并重原则,正确处理个人与国家、集体的利益关系,学会协调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的关系。在社会市场经济中大学生要有良好的道德素质,这就要求大学生除了具有会做事的专业技能、理论知识外,更应具有“做人”的基本文明行为和良好道德风尚。
2.2 促进民办高校加强学风、校风建设,促进学校发展。学风、校风建设是民办高校建设的核心问题,民办高校有没有一个良好的学风、校风直接关系到学校的生死存亡,关系到民办高校大学生的道德素质和综合能力。青岛滨海学院韩方希校长指出,大学校风是一所大学师生员工所共同具有的理想、志向、愿望和行为习惯等多种因素的综合,是一种精神状态和行为风尚,也是一所大学的特色和风格。简言之,校风就是学校风气的总称,包含教风、学风等诸多方面,最能体现出学校的办学宗旨。一所学校的校风建设,不仅关系到大学自身形象,也关系到学子前途,创办一流大学必须要有一流校风。
2.3 大学生形成健全人格的迫切需要。我国现行的教育体制,应试教育占了主流,初中升高中,高中升大学,都是以分数作为衡量标准,在应试教育体制面前,分数当仁不让的成了学校的“硬标准”,而思想政治教育、文明习惯却成了“软目标”。无论是公办高校的大学生还是民办高校的大学生,特别是现在大学生基本都是独生子女,都存在不同程度上的人格缺陷、性格上存在一些不足。因此大学生的文明习惯养成教育是大学生健全人格的迫切需要,民办高校要使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对大学生进行完美人格的塑造,用养成教育手段塑造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
民办高校加强大学生的文明习惯养成教育,及时改正民办高校大学生出现的问题,养成良好的学习、生活文明习惯。民办高校对大学生进行纪律约束和思想引导的养成教育,使他们养成文明的生活习惯、卫生习惯,加强和改进对大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培养一名合格的劳动者,拥有爱岗敬业,吃苦耐劳的品质。成为不仅专业技能过硬,更重要的是德智体美各个方面综合素质全面发展。这既是对学生的成才负责,也是对社会负责,更是对民办高等教育发展大计负责。
3 民办高校大学生文明习惯养成教育的主要措施
3.1 制定合理有效的大学生文明行为规范,促其从他律到自律的转变。宋学家朱熹说:“论先后,知为先,论轻重,行为重。”可见知与行是不可分的,我们把规章制度看做是“知”,而实施到位就是“行”,要先知后行,这是理所当然,如果知而不行,我们要用规章制度促其行,进而达到知则行、知行合一。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学生的各种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很重要的方面就在于健全行为规章制度并落实到位,制约其不文明行为。
民办高校在大学生文明习惯养成教育中要加强日常监控,及时发现存在的问题,与学生进行有效沟通,引导学生加强改进。一个人具有良好的文明习惯不是一天养成的,而是经过日常的学习生活中慢慢培养形成。一般一个人的行为习惯在小学就逐渐形成,到了大学基本稳定,在这个时期如果大学生不能有一个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那么严重影响其发展和成才,就要靠严格的行为规范来约束,靠学校的校规校纪来保证良好的行为习惯。同时民办高校在严格执行其行为规范制度时,要注重对大学生的思想交流,加强引导,利用外部制约力量,使其逐步转变为自我服务、自我教育,顺利完成从他律到自律,使大学生养成良好的文明习惯,顺利成长成才。
【关键词】小学生 生命教育
【中图分类号】G6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2)07-0047-01
属于每个人的生命只有一次,生命如此珍贵,我们应该珍惜生命。然而,现实中漠视自己和他人生命的现象却无处不在。社会上的姑且不论,校园自杀和杀人事件不断发生。研究小学生命教育的现状及问题,并找到解决的办法就成为现代小学教育的迫切要求。
一、小学生命教育的现状及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小学生命教育的现状:学校和教师对生命教育的重视程度不够;专门的生命教育教师极其稀缺,教师缺乏生命教育专业知识的培训;小学中很少有专门的生命教育课程,学校教材中涉及到生命教育的部分很少,生命教育的内容不够全面;小学生对生命教育缺乏认识和了解,不能正确的认识生命发展的规律,对人身安全意识的认识也很欠缺。
造成小学生生命问题的原因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1.社会环境方面。当今物质化的社会使人与人之间变得冷漠,变得对人性和生命越来越不重视,成为权力与金钱的奴隶,没有了最起码的道德情操。人与人之间的矛盾越来越容易激化,伤害自己、伤害他人的事件越来越多。电视、报纸、网络等社会传媒误导小学生对现实社会的认识,对小学生的生长产生极大的负面影响,导致小学生精神空虚、漠视生命,而政府部门对其视若无睹。
2.学校教育方面。社会的功利性直接影响着学校教育,学校和教师不重视生命教育,只注重学生的学习;学习内容以工具性的内容为主,与现实生活脱节,极少涉及生命教育的内容;教师缺少生命教育方面的知识;学校评价师生时以学生成绩为依据,而不是全面的评价。在巨大的学习压力下,学生在学习中度过大部分的时间,很少有机会接触真实的社会生活,体会不到生活的乐趣,在学习中学生变得麻木,漠视生命。
3.家庭教育方面。家长一般都是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因此对孩子要求过高,孩子压力很大,感觉不到家庭的温暖,感觉不到生活的意义;家长不重视生命教育,除了关注孩子的学习,就是尽可能在物质上满足自己的孩子,而不关心孩子的精神世界,多数家长对生命教育的认识比较欠缺,不能给小学生生命教育方面的指导。
通过以上三个方面的原因分析,可以看出,在小学开展生命教育迫在眉睫。
二、建议及对策
开展生命教育,主要应从改变教育观念入手,强调教育要以人为本。生命教育在我国的开展还很滞后,应加大宣传和实施的力度,并采取一定的对策和措施,改变学生漠视生命的现状,使学生认识生命,珍惜生命。
(一)学校要重视生命教育
学校是开展生命教育的主要场所,对生命教育的开展起着主要作用,学校应该把生命教育融入到整个校园生活中,为生命教育提供支持和帮助,重视生命教育,积极开展生命教育。
把生命教育融入到校园文化中,要使生命教育充满学校的每个角落,创造一种良好的生命教育的校园环境。开展有关生命教育的校园活动,如,体育、科技、娱乐、演讲等,让小学生积极参与进来。通过宣传栏宣传生命教育,使小学生认识生命,体会生命的价值和意义,进而珍爱生命。
学校的管理要人性化,改变现有强制性的措施,教育管理理念中要体现生命教育理念,以学生的生命,健康为管理的起点和落脚点。让教师和学生积极参与学校的管理,在民主的管理体制下,让学生感觉到被尊重,感受到生命的价值。
(二)丰富生命教育内容,使其多样化,对生命教育的师资要加强培训
在小学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注入生命教育。让小学生在实践中体会到生命的价值和意义,如,利用世界环境日、艾滋病日等等。积极开展关于生命的专题教育,如,学生的安全教育,健康教育,关于生活常识的教育等等。
教师对生命教育的态度以及教师的素质都对生命教育的实施有直接的影响。我国对生命教育的研究还处于初级阶段,生命教育的内容很零散、不够系统,生命教育方面的师资也比较稀缺。培养高素质的、专门的生命教育的教师是亟待解决的问题,这需要在高等院校开设生命教育课,来培养有生命意识的专业人才,为中小学的生命教育储备力量。另外,还要重视对与生命教育相关的学科教师的培训。
(三)在评价制度方面,要把生命教育作为一个重要的纬度
学校现有的评价制度中,在对师生进行教育评价时主要是看学生的学习成绩,而不是从学生全面发展的角度去评价,更不要说把生命教育纳入其中。因此,应对当前不合理的教育评价制度进行改革,建立新的教育评价制度。
对教师的评价要注重评价内容的丰富和评价方式的多样性,要能提高教师工作的积极性,以促进教师的发展为目的。新的教师评价制度要强调促进教师全面素质的提高,为教师的全面发展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
对学生要注重生命教育和全面素质的评价,把学生的品德、个体差异、身体素质、心理素质等注入到评价体系中。
(四)建立一种把学校、社会、家庭等结合到一起的生命教育体系
从学校的角度出发,要发挥生命教育的主要作用,去构建生命教育制度,呼吁社会和家庭参与进来,配合学校的生命教育。从社会的角度出发,要为小学生的生命教育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政府应加强对社会传媒和网络监管的力度,并采取多样的宣传方式,大力宣传生命教育,唤起人们对生命的重视,这需要社会各个方面的共同努力。从家庭的角度出发,家长要为孩子的成长创造一个幸福温馨的生活环境、一个宽松的学习环境。家长应多和自己的孩子沟通、交流,并树立正确的生命意识,教育孩子认识生命、珍爱生命,引导孩子去体悟生命的价值和意义。家长要和学校、社会配合,积极参与学校和社会的活动,共同对小学生进行生命教育。
总之,生命教育需要学校、社会、家庭的密切配合,这样才能促进生命教育的圆满完成。
参考文献:
[1]刘济良.生命教育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
[关键词]生命教育;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G4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2684(2012)07-0018-03
生命教育就是以生命为核心,以教育为手段,倡导“认识生命、珍爱生命、尊重生命、敬畏生命、幸福生命”的一种提升生命质量、获得生命价值的教育活动。自从美国学者杰・唐纳・华特士1968年提出并实践生命教育思想以来,受到全球许多国家和地区的认可与推广。我国的生命教育起步比较晚,长期以来,我们的家庭、学校和社会往往只重视对中小学生的应试教育、成才教育,而忽视了生命教育,缺乏对中小学生的人文关怀,从而导致他们中的一部分与人产生摩擦时就残害生命;学习压力大,心理承受不了,就相约自杀等。生命意识淡薄,自杀和暴力倾向严重。所以,加强对中小学生的生命教育已刻不容缓。
2005年9月,黑龙江省教育厅面向全省下发了《黑龙江省中小学生命教育指导意见》,要求全省各中小学校通过学科渗透、专题教育、课外活动等途径开展生命教育,经过三年的实践,成效不明显。于是在2008年,黑龙江省教育厅又加大力度,决定将生命教育纳入地方课程,在全省义务教育阶段全面开设,以必修课的形式正式排入学校课表,固定每学期8课时,配备专兼职教师,制订生命教育课标,统一编写教材。又经过三年的实践,取得了一定成效,为全省深化课程改革,实施素质教育建构了有效载体,使课堂教学呈现出生命活力,使学生学会了“珍爱生命、幸福生命”的方式方法。但是也存在一些问题或不足。
一、当前中小学生命教育实施中的主要问题
(一)学校、家庭、社会对生命教育重视不够
尤其是部分教育行政部门领导和校长的观念陈旧落后,忽视生命教育。生命教育不是中、高考学科,得不到一些地市、县区教育局领导和学校校长的关注和重视。虽然我省教育厅文件上要求各学校两周一课时,保证开足开满,但实际情况是常常被无端挤占或挪用,造成生命教育课教学无法开足规定课时。另外,从家庭、社会层面来看,家长只关注孩子的学习成绩;社会只关注学生的学历和证书,对人生幸福和生命价值缺乏足够重视。这是目前青少年出现各种问题的重要原因,也是开展生命教育的最大阻碍。
(二)对生命教育的理论研究落后于实际需求,操作指导跟进不够
我国的生命教育研究与实践起步晚,缺少专业研究人员,再加上没有专项研究经费,使得研究力度不够,专业指导无法跟进。尤其是生命教育的相关理论与实践经验多是舶来品,照搬美国、日本、台湾等地区的一些做法,没有一套适合中国本土实际的生命教育理论体系与实践途径,缺少科学有效的生命教育教学资源和参考资料,造成一线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偏离生命教育的主旨,以传授知识为主,学科化倾向严重;忽视了生命教育的体验与思考并重,实践与内化相伴,实施中应突出生命彼此的感染性、带动性和影响性的教育特征。部分教师教学照抄照搬课本,机械套用,不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教学形式生硬僵化;课堂上教师讲得过多,学生体验的活动过少;课堂气氛沉闷,教师缺乏激情和感染力,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不高;师生、生生交流肤浅,教师常常越俎代庖,自己总结教学结论,最终导致生命教育形式化,甚至偏离主题。
(三)师资队伍薄弱,专业人员匮乏
1.师资数量不够,多数为兼职教师
黑龙江省地方课程有三门,即生命教育、技术、黑龙江人文与社会,多数学校是三门地方课程安排一个教师来承担,而且这个教师还要跨年段、跨教材教学。教学内容多,工作任务重,精力有限,教学效果可想而知。
2.师资质量不高,缺少专业人员
生命教育涵盖内容广泛,我省生命教育包括11个方面的内容,即健康教育、安全教育、环境教育、心理健康教育、预防艾滋病教育、禁毒教育、性健康教育、民族教育、国际理解教育、生命价值教育、死亡教育等,我们对这些专题进行有机整合,建构出了生命教育内容体系。然而目前我国各大中专院校,没有设置生命教育专业,也就没有相应的毕业生到学校教授这门课程。现在我省部分学校安排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兼任这门课程,这已是最接近生命教育专业的人员,而多数学校仅安排生物教师、思品教师、体育教师、音乐教师或老弱病、身体不好的教师,或不能胜任主课教学的“剩余”教师来担任生命教育课。这些教师对生命教育的基本知识、基本技能缺乏了解和掌握,自身素质又不高,从而造成生命教育课堂教学专业化水平较低。
3.队伍不稳定,流动性大
由于没有专门、固定的教师编制,没有专门的职称系列,再加上工作量大,教学内容难度高,待遇低又不受重视,多数教师不愿意长期教授这门课,就连新毕业的大学生也不愿意。
4.缺乏有效的评价机制和规范管理
如何有效地开展生命教育?如何管理和评价中小学生命教育工作的有效性?如何评价生命教育课程实施的实际效果?这些已经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关于中小学校如何推进生命教育,目前国内还处于“百家争鸣”阶段,笔者认为开设专门的生命教育课程是中小学校实施生命教育的主渠道和最直接有效的途径。目前我国国内以省为单位统一开设生命教育课程的很少(据我所知只有黑龙江省和云南省),因此,关于生命教育的课程评价、教学规划、教学资源建设等还没有系统研发并形成科学体系。关于生命教育的管理与评价问题,我省正在探索和研究,同时也希望全国生命教育工作委员会能牵头,组织一些先进省市协作研究,攻克这个难题。虽然评价问题很复杂、很难,但是它至关重要。没有科学的评价做导向,就不可能有生命教育规范的发展和质量的保证。
二、推进中小学生命教育的对策
生命教育的目的在于教会学生热爱生命,尊重生命,懂得生命的价值。因此,生命教育是在生命活动中进行的教育,是通过生命活动体现的教育,是为了生命活动而进行的教育。在推进生命教育实施中应采取以下措施。
(一)加大选宣传和推进力度,提高全社会的认同度和各级领导的重视度
这是推进生命教育的前提基础。生命教育是一项全新的工作,在我国发展比较晚,还没有在各级领导的头脑中生根发芽,还没有引起家庭、社会的高度重视。因此,我们要充分利用各种渠道,发挥各种媒介的宣传作用。通过影视、广播、报刊、出版、各类文艺、公益等活动,增强舆论对生命教育重要意义和现实价值的宣传。大力弘扬珍爱生命、尊重生命的先进典型,营造全社会关爱生命的良好氛围。
尤其是要提高教育行政部门领导的认识程度,更新学校校长的陈旧观念,建立由社会各界代表组成的生命教育督导评价组。定期检查、评估教育行政部门和校长工作绩效,作为考核的重要指标。
(二)完善生命教育课程实施体系,建立科学的管理规范和评价机制
这是推进生命教育的根本保障。生命教育在我省虽然独立设课,有课标,有教材,有课时,有教师,有教研组织机构,但是还没有建立具有可操作性的教学实施纲要,还没有形成一个科学的管理机制和评价机制,这也是黑龙江省“十二五”期间生命教育工作的重点专题。我们准备在“十一五”课题研究的基础上,利用“十二五” 加大实践力度,整合全省教育之力,重点研究制订生命教育的教学管理规范和评价体系,为确保全省中小学生命教育的科学有序发展奠定基础。
(三)加强师资队伍专业培训,提高教师实施生命教育的专业化水平
这是有效推进生命教育的核心要素。教师是直接实施生命教育的核心力量。因此,建设一支职业道德高尚、专业素质良好、务能力过硬的师资队伍,是开展好生命教育工作的重要保证。为此,我们尤为重视抓好两支队伍的培训。
一是抓好各级教学管理者的省级培训。各市(地、企业)、县(区)的生命教育教研、教学管理者是直接领导生命教育工作的人,他们首先要转变教育观念,提高对生命教育的认识,掌握开展生命教育的正确方法、途径等,能够胜任岗位工作,以便卓有实效地推进本地区的生命教育工作。我们先后两次举办了这类培训班,共计培训389人次,为全省各地市的二级培训提供了骨干力量。
二是抓好专兼职教师的业务培训。由于多数生命教育教师不是科班出身,所学专业相距较远。因此,抓紧抓实专兼职教师的业务培训是实施工作的重中之重。由于黑龙江省教育经费紧张,教师很难到省里参加培训,我们便利用网络视频,开展了两期的生命教育专兼职教师培训。围绕生命教育的基本理论、教学设计与实施、优秀课例展示、专家在线答疑等内容进行了为期三天的大规模网络视频培训,共计培训三千多名生命教育专兼职教师,提高了教师们对生命教育的认识与把握,更新了教学方式方法,丰富了教学的经验,提升了教师关爱生命,尊重生命,敬畏生命的意识和行为。
(四)积极打造实施生命教育的有效渠道和实践环境。
这是有效推进生命教育的最佳载体。生命教育是生命对生命的温暖,生命对生命的点化,生命对生命引领,这一特性要求我们必须采取生动灵活、贴近教师和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和实际需要的活动方式及实践渠道。
1.成立省、市(地、企)、县(区)、校四级联动生命教育工作网络。按照我省教育厅的要求,省、地市、县区三级教研机构要配备生命教育教研员,负责省、地市、县区的生命教育的开展工作。各个中小学校也要配备专兼职教师上满生命教育课。
2.制订中小学生命教育课程标准,建立生命教育网上教学资源库。为教师正确而科学地开展生命教育教学引领方向,提供资源。
3.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生命教育实践活动。
(1)开展生命教育体验周活动。生命教育不是简单的说教,对于中小学生来说,让他们通过实践体验和采访自己亲近的人,才能使自己有更深刻的认识。让学生亲身到幼儿园做一次小老师,感受老师的辛苦;让学生当一天家,感受父母的关爱;放手让学生饲养小动物和植物,感受培育过程的辛苦,明白生命的宝贵。带领学生观察校园内树叶从新生到凋零的过程,感受四季的转换;组织学生参观医院产房、婴儿室,观看剖宫产的全过程录像,听医生讲述婴儿在妈妈子宫里生长发育的过程等,体验妈妈孕育一个生命是多么的不容易和艰难,从而珍惜生命,敬畏生命并明白自己要承担的责任。组织学生到孤儿院、残疾人学校跟跟孤儿、残障人士度过一天,激起学生对生命的热爱。组织学生参观少管所、戒毒所,或观看消防安全、预防艾滋病展览等,使学生增强法律观念和自我防范意识,自觉维护生命安全与健康。通过开展生命体验周活动,让学生领会生命的意义,体验生命的感动,从而培养尊重生命、善待生命的态度和信念。
(2)举办全省生命教育网络教学研磨活动。通过教师上课、课后反思、同伴互评、专家引领、集体研评等活动,提高教师理解教材、准确把握课标、有效实施课堂教学的能力。
(3)组建省级生命教育名师团队,建立网络名师工作室,发挥名师的骨干示范作用。
(4)举办全省生命教育教师素养大赛。以地市为参赛单位,选派教师参加专业理论考试、才艺展示、教学情境设计与解析、课堂教学四个模块的比赛活动。展示生命教育教师的风采,促进大家相互学习、相互借鉴,提升教师的专业素养和教学能力。
(5)举办“感动校园生命教育优秀学生”评选活动。为学生树立身边的榜样,增强同伴团体的健康引导,使学生学会珍爱生命,感激生命,积极创造生命的价值。
注:此文是作者在2011全国生命教育论坛大会上的主题发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