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研究

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研究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研究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研究

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研究范文第1篇

关键词: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问题;对策

一、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1.“学校心理咨询室”有名无实

近年来,有无心理咨询室已成为检查各中小学是否重视心理健康教育的硬性指标。为此,有些不管学校条件如何,纷纷在校团委办公室或大队部、教导主任办公室挂上了“学校心理咨询室”的牌匾,也有的学校腾出资料室或小仓库当做心理咨询室,并安排没有接受过心理咨询培训的教师做专职或兼职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师。有些农村学校的心理咨询室除上级来检查的时候外,平时,一次也没有接待过来访学生。有学生说:“要找咨询老师作咨询本来就很难为情的,一看咨询室里还有其他老师就更不敢进去咨询了。”学校心理咨询室成了有名无实的存在。

2.心理健康课被其他课挤占

目前,对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及课时没有统一规定,各学校根据本校的情况自主安排,一般安排在校本课程时间或团队活动课时间。各学校安排心理健康课的起始学年和课时数也各有不同。全校各学年每周都上一次课的学校为数不多,大部分学校都是部分学年两周上一次课。在访谈中,心理健康课教师反映,即使这点时间也难以保证,常被其他主课排挤。值得一提的是,学习压力最大、升学负担最重、出现问题最多的初三和高三年级,几乎所有学校都不安排心理健康课,大多以搞几次讲座的形式敷衍了事。

3.心理健康课教师队伍不稳定

很多中小学校心理健康课教师主要由校医、身体欠佳或年龄偏大的教师担任,也有的是班主任、共青团书记、少先队辅导员、主管教导主任等兼任。即使是已经从事若干年心理健康和心理咨询工作的教师,只要文化课教学需要就马上调整过去。加之提职、离岗、出国或调动等原因,心理健康课教师队伍流动性非常大。

4.心理咨询时间难以保障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应该把面向全体学生的发展性教育和面向个别学生的心理辅导与咨询结合起来,两项任务缺一不可。不少学校的兼职心理咨询教师每天忙于本职的日常工作,能用来搞心理咨询工作的时间日平均仅有1至2小时。有一名学生在接受采访时说,学生找几次都找不到心理咨询老师,以后就不再找了。即便是专职教师,每天忙于上心理健康课,也很少有时间进行个别咨询。

教师们对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咨询所持的立场、观点和采用的方法不尽相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多以教育和传授知识的形式接触学生,而心理咨询教师则以理解、同情、包容与接纳的态度接近学生。两种不同的接近方式所要解决的问题也是不同的。没有学过心理咨询理论与方法的“心理咨询教师”,往往以说服、解释、判断甚至批评教训的方法进行“心理咨询”,其效果甚微,尤其是在心理危机干预状态下也采取上述方法,有时会引起强烈阻抗,甚至会起负作用。

二、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对策

1.加强对全体教师的心理健康教育理论与技能的培训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是培养知、情、意、行和谐发展的人。要实现这一目标,仅靠少数心理健康课教师的力量是很不够的。要解决心理健康课教师素质不高和数量不足的问题,必须对全体教师进行科学的、系统的心理健康教育理论和技能的培训,全面提高中小学教师的心理素质。有关研究表明,中小学教师中,表现出明显的职业倦怠症状的比例约为16%。2006年6月,我们对吉林省延边地区八个县市的初中教师进行过SCL-90心理测试,结果有254%的教师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困惑或问题,其中躯体化、强迫、抑郁、焦虑是当前中学教师群体中最主要的心理障碍。近几年从心理咨询个案了解到,学生的一些心理问题,与家长和教师教育方式的不当有着密切关联,甚至有些教师的侮辱性语言暴力,将学生推向自杀的边缘。因此,要制定教师心理健康教育达标的量化标准,规定对学生心理影响较大的一些岗位,如心理健康课教师和班主任等,必须通过心理健康教育的专门培训和心理测查,并要达到标准,没有达标的教师不能上岗或暂缓上岗。

2.关注单亲和留守学生的心理健康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应关注近年来形成的单亲、留守学生群体,要对特定历史条件下形成的新的家庭结构形式有所认识,要能预见它给青少年可能造成的心理创伤甚至心理扭曲的结果,切实加强学校心理咨询部门的影响力。可采取一对一的近距离心理交流形式进行疏导,让这些学生转换看问题的视角,潜移默化地学会接纳现实、理解父母、自尊自爱、快乐成长;让他们感受到离开父母的痛苦可以变成磨炼毅力、提高独立生活能力的良好机会。要引导教师和周围学生对待这些同学要改同情与怜悯为理解与支持、改另眼看待为一视同仁;在言行上既不要过分地体现照顾也不要冷言相待,不做无意中强化他们有别于其他学生的意识的举动。

3.积极开展同辈团体心理咨询活动

同辈团体心理咨询是在英、美等发达国家较为流行的一种教育方式。它先对有影响力的个体进行有目的的培训,通过他们与自己年龄相仿、知识背景和兴趣爱好相近的人把握信息、观念或者行为技能,以实现某种教育目标。诸多先行研究和经验证明,同辈咨询是在同辈之间互动和相互影响过程中,帮助同辈学会自我教育、自我管理、促进自我成长的助人与自助相结合的好办法,是解决当前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专业教师师资力量不足与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需求之间的矛盾的最有效方法,因此,应大力推广应用。在成长过程中,每个孩子都会遇到不同程度的社会问题,例如与朋友吵架、受人嘲笑、被排挤、害羞、没有要好朋友等,然而,父母往往看重的是学生的学业成绩,而对他们的交友问题却常常忽视。但专家研究表明,小学时期不受欢迎的学生,与人际关系良好的孩子相比,将来更易辍学,到了青少年期,也较易出现严重的心理问题,并在职业生涯和家庭幸福方面拉开差距。因此,通过开展同辈心理咨询,让孩子了解他们在社交方面的长处和不足,进而加以发扬和矫正,达到熟练地掌握社交技巧的目的。

4.引领学生建立健康的网络文化

在当今信息时代,青少年已成为网络使用的主要群体。强烈的好奇心,使部分缺乏自控能力的青少年对网络游戏“成瘾”,最终导致人格扭曲、学业失败。“网络成瘾”成了社会的一个不易治愈的痼疾。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应以学生成长为本,一方面要通过平时观察和心理普查,测量筛选出学生中哪些是具有性格内向、低自尊、不善沟通、缺乏自控力、易受挫等敏感人格的学生,要有针对性地组织适合他们的团体咨询活动和个别咨询活动,以便做到对有成瘾危险的学生的早期发现,早期介入,及时沟通,进行相应的心理疏导,以防患于未然。另一方面要通过心理健康教育课,引导青少年正确使用网络,变以往教育的封闭堵截方式为适度开放方式,发挥网络对青少年成长的积极作用。通过组织兴趣小组,团体辅导活动,引导学生把网络当成学习进步的良师益友和便利工具,引导学生通过制订网络学习计划,建立互相交流的有益网站,通过网络查询资料、学习知识、进行小制作等活动,教育学生健康上网。要引导学生在团体中制订合理使用网络的契约或协议,规定上网的时间,培养其自律能力。要组织一些网络小知识、小设计等竞赛活动来激励学生学好用好网络,激发他们广泛的兴趣,提高他们的创意能力,让他们成为网络的主人而不是成为网络的奴隶。

5.理性地开展性安全教育

心理学研究表明,越是被禁止的东西,越是人们向往的东西。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要冲击禁锢多年的性,要编写体现不同年龄阶段的性健康知识的教材,要根据不同学年学生的年龄特征,通过课堂教学、团体活动等多种形式开展科学的、正确的性教育和性咨询活动;也可以广泛采取同伴教育方式,通过形象有趣的互动式游戏,使性教育活动深入人心。要让越来越多的中小学生认识到性是神圣的、美丽的,又是自然的、健康的;引导他们正确认识自己的性别角色,获得“性免疫力”,从小潜移默化地习得两性平等、相互尊重的人类美德。

6.建立心理危机干预运行机制

校园危机包括意外伤害、学生自杀、校园暴力、师生冲突、家校冲突,以及波及到校园内的社会非常事件。危机干预是一种特殊的心理咨询服务,是一种在紧急情况下提供的紧急心理支援,它能帮助当事人度过危机,重新建立心理平衡与获得健康。

目前,学生危机干预普遍被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所忽视,大多数学校都没有形成危机干预机制及干预网络,责任没能落实到人。

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研究范文第2篇

关键词:小学生;数学成绩;心理健康

1小学生心理健康现状的研究

目前国内外教育家、心理学家、政府官员等对于小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视日益剧增,尽管当前的物质条件要远远优于昔日的水平,但是小学生心理健康的水平却每况愈下,引起了众多学者的关注。Rtter对伦敦市区小学生进行问题行为调查,发现15%的小学生存在心理问题;AffordD.R对加拿大渥太华小学生的调查得出16.5%的小学生有心理问题。我国小学生心理健康现状调查显示,我国小学生心理健康水平比较低下。李晓晨选择南宁市851名五、六年级小学生为研究对象,采用问卷调查方式,利用《心理健康诊断测验》对被试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进行了调查,结果显示,有16.92%的小学生存在心理健康问题,其中有2.82%的学生存在较严重的心理健康问题。2000年对北京、河南、重庆、浙江、新疆五个不同地区的16472名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现状的调查发现,小学生有异常心理问题倾向的比例是16.4%,有严重心理行为问题的比例是4.2%。小学生心理健康状态存在着年龄、性别以及年级等方面的差异。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俞国良教授等人的调查与研究发现,小学生的心理行为问题主要包括学习、自我、人际关系和社会适应等方面,这些问题因年级不同而表现出差异。此外,值得关注的是小学生心理健康水平要低于初中生心理健康水平。高屹等通过调查北京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得出与传统研究不一致的结论,一般认为处于青春期的初中生比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要低,但相反的结果是,初中生除了学习上的困扰比小学生大,心理健康水平总体上明显比小学生高。目前我国对于小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研究存在的主要问题有:第一,调查的检出率普遍较高且差异较大,其检出率的平均值,有的在10%-20%之间,而有的则高达60%-70%。第二,使用的心理健康标准较不一致,但大多采用的量表为心理问题或症状检出量表,带有明显的临床诊断性质。第三,目前研究使用的工具大多是从国外引进的量表,不一定适用于我国本土小学生心理健康的水平检验。

2小学生心理健康影响因素的研究

在小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因素方面,大多数学者认为家庭、学校、社会及个体生理、心理状况等是影响小学生心理健康的主要因素。林崇德(2001)认为,在我国中小学里,影响学生心理健康方面的问题可以归纳为三个方面:一是人际方面的互动关系问题,如学生和老师之间的关系问题、父母和孩子之间的关系问题、同学之间的关系问题以及其对异性看法的问题等;二是自我认知方面的问题,如自我评价过高或过低的问题和自制力问题等;三是学习方面的问题,如学生的学习压力过大、出现学习障碍和学习困难问题以及由于各种原因产生厌学的问题等。家庭是小学生社会化的起点,小学生不但在其中进行着社会化,而且还以家庭为基地,与外面环境相互作用,在这些相互作用中,小学生得到了发展。因此,家庭作为小学生社会生活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其对小学生的心理健康影响意义深远。汪莹(2001)认为影响小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主要因素有以下几个:(1)物质的丰裕导致现在小学生的刺激阈发生了显著的变化;(2)由于父母工作忙于,大部分孩子由祖父母负责教育和培养;(3)目前大部分孩子都是独生子女,因为缺少玩伴,故其在班级集体活动中会表现出自私和缺少合作精神;(4)大部分家长都有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心理,因此会对孩子产生过高的期望和希望;(5)现在的小学生能力普遍较强,个别学生的自我表现欲过强。数学教师作为教学活动的执行者,在整个教学活动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其对小学生的心理健康也存在着一定的影响。美国全国教育联合会在《各级学校的健康问题报告》中指出,教师的态度和行为对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具有决定性的影响,他们对于小学生心理健康产生的影响比传染性疾病更为严重。报告还指出那些脾气暴躁、言语和行为很难自制、说话讽刺刻薄或喜欢谩骂学生的教师不应该继续在学校从事教育活动。

3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

关于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刘宣文(2003)通过对某中学学生进行理性教育实验研究发现:(1)理性情绪教育对提升学生的心理健康,自我概念和增进学生的情绪稳定性有良好的促进作用;(2)理性情绪教育课程十分适合正在成长中的青少年,尤其适合作为学校实施、推进发展性辅导的重要课程。许言午等(2003)研究表明,学校教育存在“重智育轻德育,知行不一”的问题,学生心理问题未引起足够重视,心理教育意识淡薄,缺乏系统研究,是小学生产生心理问题的主要原因之一。各科任课教师,依然把自己的社会角色定位在知识的传承上,对所教班级学生的心理状况,一般不会做深人细致地研究。教师忽视和不重视学生心理健康水平,一旦学生出现心理健康问题,教师不会反思出现问题的原因,不会思考自己的教学态度和教学行为对其学生的心理健康是否造成影响,而是将责任推给心理辅导老师和班主任。提高学生心理健康水平,教师应当把心理健康教育渗透进自己的教育教学中去,从而解决学生发展中出现的心理问题,也就是说,不关心学生健康心理地形成。课堂教学是师生共同占有时间最多的活动,将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到学校的全部课程里,有时间和空间上的优势,可以使心理健康教育得以全方位的展开。

作者:于春阁 单位:吉林省大安市泰山小学

参考文献:

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研究范文第3篇

关键词:心理健康;体育教学;小学生心理健康量表

中图分类号:G80

1.研究究目的

现代社会要求有高素质的人才,不仅要具有良好的文化素质和身体素质,同时还要有适应环境能力、克服困难的坚强意志力及自尊自制、敢于创新,敢于挑战等方面的心理素质。因此,学校体育教学应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重视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在当前大力推进素质教育的形势下,怎样在体育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真正促进学生身心两健,是我们体育工作者的一项新课题。

2.研究对象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海沧区内几所小学(延奎小学、育才小学、外国语附小、北师附小、海沧中心等)六年级300名学生、五年级250名学生,其中男生296名,女生254名。

2.2 研究方法

2.2.1 文献法:查阅有关体育教学与心理健康的文献,探研体育活动对心理健康的影响。

2.2.2 调查法:采用小学生心理健康量表—60为测试材料。为了保证测试的准确性,采取了直接与学生见面无记名的方法,在区内几所小学问卷调查表中抽出有效问卷542份,对抽出的有效卷中,进行了细致的统计和分析。

2.2.3 数理统计法:根据小学生心理健康里表—60的评分标准,对问卷测试结果进行数理统计。小学生心理健康级表—60是继SCL—90量表之后的一种症状自评表,其内容有60个项目,含有10个因子,每个因子包括6个题目,内容涉及比较广、容量大、反映症状丰富,能准确刻划自觉症状的优点。其评分标准为每条目均采用5级评分,无病症评1分,轻度评2分,中度3分,偏重4分,严重5分。因子分(各因子所含项目得分相加,除以项目数6)在2分以下为正常;2—2.99分在该因子上存在轻度心理问题:3—3.99分在该因子上存在中等程度的心理症状;4—4.99分在该因子上存在较重的心理症状:5分在该因子上存在严重心理症状。

3.研究结果

经过对542名小学生心理健康量表侧试的统计处理,其心理健康问题见表1。

根据小学生心理健康量表设计理论,被试在该量表如果某项因子≥2分,即在这项因子中存在着轻度的不良心理反应:如被试在某项因子≥3分,即在这项因子中存在着明显的心理症状,从表1可以看出,在542名小学生中,有220名被试得≥2分,占总人数40.59,有59名至少在一项因子上≥3分,占总人数的10.89%,这表明目前有40.59%的小学生存在着轻度的心理症状,有10.89%小学生存在明显心理症状。其小学习压力、人际关系敏感、偏执、忧郁、敌对五项因子分偏高,说明这五项症状是目前小学生明显的主要症状。

为了进一步探讨和研究这个问题,我们又把本市几所学校运动队(田径队30人、篮球队20人)50名运动员和普通学生50名的统计结果进行比较,其结果见表—2。

通过表示2比较发现,运动队学生心理症状明显低于普通的学生。运动队50名学生中有20%的存有轻度心理症状,有4%的存有明显的心理症状,而50名普通学生中有42%的存有轻度心理症状,有12%存有明显的心理症状.这说明运动队的学生经常参加体育活动和训练,对心理健康有明显的促进和调节作用。

4.目前小学生心理问题及原因分析

经过统计分析小学生心理症状比较明显的有以下五个方面:

4.1 学习压力而产生心理症状

4.2 人际关系敏感症状

4.3 偏执症状

4.4 抑郁和自卑心理症状

4.5 敌对、报复心理症状

5.体育活动对心理健康的影响

现代奥运会创始人顾拜旦在他的名作《体育颂》中满腔热情地歌颂道:体育是“勇气”是“乐趣”,它能使“内心充满欢喜”,“思路开阔、条理更加清晰”,“可使忧伤的人散心解闷,可使快乐的人生活更加甜蜜”。在体育活动中,有时候不必用语言即可相互交流,亦可找到志趣相投的知音,这为那些性格内向,不善言词的学生提供交往场所。体育教学是一切体育活动的基础,体育教学以其特殊的活动形式,丰富的教学内容,以及它的集体性、实践性、全面性、竞争性、规范性等特点决定了学校体育教学对小学生心理健康具有独特的教育作用。

总之,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和希望。面对现代科技迅猛发展和综合国力竞争的社会,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显得特别重要‘瀚着社会的发展,丰富的情感,完善的个性,顽强的毅力,健康、稳定的情绪,良好的适应能力,机敏的应变能力等高层次的心理素质,已成为最具有竞争力的人才的特征.

6.结论与建议

6.1 心理健康是青少年走向现代化、走向世界、走向未来、建功立业的重要条件,体育活动对于促进人的心理健康发展具有积极的影响。在体育教学中应努力寻找教学契机,创造教学环境,积极渗透心理健康教育,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生活。

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研究范文第4篇

关键词:小学音乐教学;心理健康教育;策略

为了更好地贯彻落实素质教育的基本精神,响应“科教兴国”基本战略的号召,新一轮课程改革正在我国如火如荼地开展,旨在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为了学生的一切,为了一切学生”是新课改的重要理念,这就要求教师要在教学过程中克服传统教学模式的弊端,从学生的身心特征出发开展教育活动。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也要关注学生的道德素质发展和心理健康发展。如今,社会竞争越来越激烈,生活节奏不断加快,小学生承受着越来越大的学习压力,心理发展方面需要得到教师和家长的高度关注。小学音乐教学是美育的有机组成部分,而美育以塑造健全人格为终极目标。通过小学音乐教学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有着广泛而现实的意义。笔者根据已有的工作经验,略谈几点在小学音乐教学中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策略,希望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一、构建良好、和谐的师生关系

教师是学生的引路人,教师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会影响学生。正所谓“亲其师,信其道”,小学音乐教师要用爱呵护自己的学生,使学生感受到教师对自己的关注和尊重,从而愿意投入音乐教学,接受音乐旋律的感染。一方面,教师要在课堂中积极创设理解、宽容、关爱、轻松的心理氛围,使学生沉浸在一个充满爱的环境中,让他们潜移默化地受到影响,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教学效果。另一方面,教师要从学生的身心特征出发开展教学。笔者在教学过程中发现,有的学生天生表现欲望强,性格比较外向;而有的学生显得比较内向和拘谨。针对能力强的学生,笔者经常对他们竖起大拇指,以欣赏的方式促使他们获得学习成就感,激励他们争取获得更出色的表现;对于能力弱的学生,笔者用和蔼的态度和温和的语言引导他们大胆说出自己内心的想法,即使说错了也没有关系,告诉他们音乐世界中没有正确与错误,只要敢大胆表现自己就是最棒的,以此树立学生的自信心,让他们感受到安全感和亲近感,感悟音乐的魅力。事实证明,每个孩子都希望得到教师的关注和肯定。教师要用足够的爱心与耐心引导学生,并针对小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实现因材施教,以此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实现音乐教学生活化

我国著名教育家陈鹤琴老先生明确指出:“我们的教育要实现活教育,即把大自然作为出发点,让学生直接从自然界中学习知识,培养情感。”小学生对自然界有着天然的亲近感,蓝天、白云、鲜花、绿树……这些都是小学生喜闻乐见的。小学音乐教师应该从身边的自然条件出发,让小学生走进大自然,与大自然亲密接触,为大自然尽情歌唱。比如笔者在教学“春天”这一主题时,没有按部就班地让学生坐在课堂中,对着教材唱歌,而是组织学生走出课堂,走进校园,为他们布置了“尽情玩”的任务。在笔者的带领下,学生们尽情追着蝴蝶,嗅着花香,嬉笑打闹,当他们的心情达到时,笔者带领他们一起歌唱《小燕子》《春天在哪里》《让我们荡起双桨》等歌曲。在美好的心境中,孩子们唱出的歌曲和沾了蜜糖一样甜,情感得到了升华,并深刻感受到了大自然的美丽。让学生在玩中学、在学中玩,不仅能使他们的心灵得到满足,还能逐渐培养他们发现美、感受美和创造美的能力。

三、营造团结合作情境

从目前来看,大多数小学生都是独生子女,他们集完全宠爱于一身,很容易缺乏团结合作意识,部分学生还表现得比较孤僻、任性,并以自我为中心,这种情况极不利于小学生的全面发展。所以小学音乐教师为小学生提供团结合作的机会至关重要,引导小学生多设身处地地为他人着想,培养他们的集体主义意识。在教学中,笔者经常组织舞蹈、合唱等教学活动。在合唱中,要求学生的声音强弱、气息、口型以及表演姿态都要尽量保持一致,要学会互相协调。在合作过程中,每个小学生都有自己的位置,不管是高声部还是低声部,不管是领唱还是伴唱,小学生都要恪尽职守,不断努力,以此实现和谐统一的合唱效果,给人带来一种美的享受。同时,在群舞过程中,笔者要求学生要保持队形整齐、动作一致,以达到整体美感效果。通过这些训练,小学生会逐步领会到团结合作的真谛,养成主动关心他人、注意集体合作的良好习惯。总之,小学音乐教学有着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先天条件,教师要努力挖掘音乐课程的有利因素,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心理发展,培养他们的健全人格,为小学生的日后发展奠定扎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都群.浅谈音乐教育的育人功能[A].中华教育理论与实践科研论文成果选编•第2卷[C].2010年.

[2]罗家萍.浅析音乐教育离不开欣赏[A].中华教育理论与实践科研论文成果选编•第4卷[C].2010年.

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研究范文第5篇

论文摘要:本文首先论述了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现实意义,之后对我国目前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进行了阐述,指出了其存在的主要问题,并于文章最后给出了一些建设性的对策。

1引言

进入21世纪之后,中国经济突飞猛进,国民经济持续增长,人民的生活水平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提高。正是在这样的良好形势下,社会结构开始发生变化,我们正步入一个新的社会转型期,在这个过渡期内,人们的行为方式、价值体系、思想观念都发生了深刻变化,对于大部分人来说要快速适应并不容易,特别是心理尚不成熟的中小学生对此可能更加无所适从。而在中小学生中频繁发生的逆反心理、攻击行为或轻生现象便是很好的例证,2009年一位小学生用红领巾上吊的事件仍令人记忆犹新,如花般的年纪,因为心理上的障碍无法消除而选择自杀这一最悲催的方式寻求解脱,当幼小生命陨落的时候,除了扼腕叹息,更发人深省。如何避免此类悲剧重演,如何培养中小学生健康心理,乃是无法回避的问题。

让中小学生拥有健康向上的心理,既是家庭、学校不可推卸的责任,也是全社会的共同目标。而学校作为中小学生接受科学文化知识教育最直接、最有力的地方,加强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便显得刻不容缓。

2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现状

诚如前文所述,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意义深远,所以,加强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便成为摆在学校面前的重要工作。

为了进一步指导和规范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1999年教育部颁布《关于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意见》,2002年教育部制定《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正是在这些文件精神的指引下,各地中小学都采取了积极措施加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并且也取得了阶段性的成绩。但是,必须看到的是,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仍然存在很大问题,许多中小学生的心理问题并没有得到应有的解决。总的来说,目前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存在问题有:

首先,力度依然不够,尤其是在农村地区。究其原因,最主要的是因为教育理念没有转变,仍然过分的看重学生的分数,过分强调升学率,而牺牲了学生本该重点予以加强的心理健康教育。很多学校或者没有相关课程、缺乏专门针对健康教育的师资,或者仅仅流于形式,没有列为学校发展的重点。

其次,形式单一,课程化倾向严重。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自然十分重要而且必要,但是若简单的以为心理课程就是心理健康教育的全部,确是极其谬误的。可是这却是当前很多中小学所持的想法。他们认为单纯的通过课程就可以解决学生心理问题,培养其良好的心理素质,但是很显然这是远远不够的。学校还必须用更多的专门师资,在课外对学生心理进行健康引导,要提供随时可以咨询的心理老师,多组织有益的心理健康活动等等。

最后,对心理健康教育认识不够全面,目标不够科学。很多学校过分强调对学生进行心理测试,以测试分数作为教育目标,而忽略心理健康教育的真正目的在于使学生拥有较强的心理承受能力和适应能力,拥有更好的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很多中小学忽视学生的学习心理教育(如学习兴趣、考试心理、学习适应性等)和职业心理教育(如为学生在职业定向、兴趣的了解与测试等方面提供咨询服务)。

3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改进措施

正是因为目前我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存在上述问题,所以,需要采取更有效的措施予以改进。其对策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师资队伍建设,尊重学生、关心学生、理解学生。要培养一支素质优良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对学校全体老师特别是班主任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培训,使每一个教师都要具备一定的心理健康教育的能力。[3]在此种情况下,学校的老师不仅可以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也能很及时的发现学生可能存在的心理问题,并予以及时疏导、沟通,以防止学生出现过激行为。另外,学校可以建立心理咨询室和心理放松室,并且配备相应的心理咨询员,为学生提供解决心理问题的场所和人员。

第二,积极开展各种有益的心理健康活动,充实心理健康教育内容与模式。要不单单只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还应当多组织丰富多彩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多开展有针对性的专门心理辅导,并且积极提倡学生家长共同参加。例如可以组织学生走出校门到社区宣传心理健康知识,可以通过文艺演出、字画展览、发放传单等形式进行,学校还可以专门进行团体心理咨询,如中考或高考考前心理辅导等,还可以举办家庭心理健康教育专题研讨会,提高家长的心理健康教育意识,使家长主动配合学校共同维护和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总之,应当使心理健康教育的形式多样,内容丰富。

第三,转变观念,意识到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与紧迫性。一定要改变以往只重视学习的观念,改变分数至上的错误想法,真正意识到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老师要时刻关心学生、尊重学生,以学生为本,不仅重点加强其适应能力、面对挫折的心理能力,还要加强其学习心理教育和职业心理教育。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