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数字化改革总体方案

数字化改革总体方案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数字化改革总体方案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数字化改革总体方案

数字化改革总体方案范文第1篇

关键词:湘西州;数字旅游;民族文化;发展对策

一、引言

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简称为湘西州)位于湖南省的西北部,作为湖南西北门户,是湘鄂渝黔的接壤区域,境内居住了三十多个民族,主要有土家族、苗族、汉族、回族等,是湖南省内唯一列入国家“西部大开发”的地区,也是武陵山片区扶贫攻坚的主战场。湘西州有着丰富而独特的自然资源。这里山岳秀美瑰丽、溶洞密集神奇,瀑布壮观绝妙,珍希生物种类繁多。当地旅游业已成为州内经济发展的重要产业之一,其旅游企业在当地经济发展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旅游业作为一个信息密集型和信息依托型的产业,它对信息技术具有着较高的依赖性,随着信息技术与旅游业的结合,数字化旅游方式将势必成为未来的旅游业发展趋势。基于湘西州特殊的旅游资源与所处的环境和背景,如何加快湘西州旅游产业的数字信息化发展,将是促进湘西州旅游经济的一个重要因素。

二、湘西州数字旅游业发展现状

数字旅游作为旅游信息化中一个重要领域,是指整个旅游活动过程中的数字化与网络化。数字旅游是传统旅游方式在信息化时展的必然产物,抢先发展数字化旅游业,有利于对现代旅游竞争主动权的掌控。为了使数字旅游规范化国家于2011年制定了数字旅游建设标准,推出了《风景名胜区数字旅游服务标准体系》,引导数字化旅游的有序发展。湘西州各县市顺应旅游业发展的趋势,对本地区的旅游数字化建设给予了不同程度的关注,尤其是近几年来通过积极的探索,各县市已积累了一定经验,数字旅游有了初步发展。湘西州目前二星级以上酒店共有67家,旅行社39家,旅游企业19家,这些企业内部大多都配置了电脑及其网络设施,其中36%的企业创建有企业网站,而湘西州内各旅游景区则约有87%建有景区网站,另外一些本土网站如:湘西信息港、湘西政府网等,也增设了旅游产业相关栏目,通过这些专业网站为旅游者提供旅游信息数字化网络服务。

三、湘西州数字旅游现存问题及表现

(一)旅游数字化基础设施薄弱

湘西州作为一个少数民族聚居的老少边穷地区,其经济底子薄,对数字化建设认识程度不够,旅游数字化建设基础设施相对薄弱。例如伴随着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移动智能终端设备的迅速普及,越来越多的游客需要通过无线网络来了解旅游信息。但是在州内除去少数星级酒店外,大多数餐馆、旅店等与旅游紧密相关的场所至今没有无线网络连接,更不用说在森林覆盖区域广阔的景区,目前州内景区的WIFI热点覆盖率近乎为零,景区当中能够看到的有关无线网络标志的提醒少之又少,无线网络的覆盖面积跟不上旅游数字化平台的建设。

(二)数字旅游电子商务发展滞后

旅游网站是相关旅游企业向旅游者提供服务的窗口与平台,因此,建设信息功能完善而独具特色个性的旅游网站对当地旅游业发展十分重要。随着旅游网站的出现,州内电子商务得到了发展的平台。但还存在着线上旅游预订不够成熟、经营模式较雷同,市场化分不够明确,旅游产品的同质化等问题。如当前各旅游网站上的旅游产品及服务差别甚微,在线的旅游产品及服务实则为线下功能的复制,其竞争优势并不明显,旅游网站同质化程度甚高,缺乏创新性,存在着网络重复建设的问题。并且对于不同旅游者如:自驾旅游、包价旅游、结伴同游、休闲度假等旅游的个性化消费需求也没能实现有效的对接。这些因素都制约了湘西州电子商务的发展速度。

(三)数字旅游配套设施不够完善

湘西州发展数字旅游相关配套设施不够完善,如多媒体信息查询预订系统、旅游咨询数字服务系统、数字旅游解说功能、旅游投诉数字通道等都还有待建设中。游客在旅游途中,由于景点数字服务系统功能不完善而无法利用移动终端直接进行旅游门票的购买和客房预订支付,加上存在着异地手机漫游问题,无法享受到及时免费的无线连网的功能,高额的信息流量费用以及数字旅游系统较强的专业性和操作的不便捷性,让本地区的数字旅游平台对游客来说望而却步。大部分的游客仍然是以传统的方式来旅游,并未体验到数字旅游的发展成果。旅行结束以后,也没有适合的数字渠道来让游客对本次旅游过程进行信息反馈。

(四)数字旅游复合型人才缺乏

随着湘西州数字化旅游建设的深入发展,旅游的数字化建设、营销、管理及相关技术人才的缺乏问题日渐凸显,特别是既懂技术又懂管理、销售的高级复合型人才更是稀缺。高素质的数字化旅游人才的缺失,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湘西州数字化旅游的推进。据了解湘西州有一半以上的旅游景区还未设置专业的数字信息管理人员,很多旅游企业的工作人员,不能很好的掌握计算机操作及信息技术相关技能,政府部门也没有建立专门的旅游数字化建设机构,严重制约了湘西州旅游数字化发展的进程。

四、湘西州旅游数字化发展对策

针对湘西州数字化旅游中现存的问题,提出以下几方面的对策和建议,以期为湘西州旅游数字化与相关旅游产业的良性发展提供一些有意的借鉴。

(一)提高对湘西州数字旅游的认识,完善旅游数字化基础设施建设

切实增强旅游战略意识,从旅游数字化建设的长远考虑,使之能够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各县市应该结合本地区旅游业的现状,依据旅游业的总体规划,制定出切合实际的数字化建设总体方案。并切实加强旅游数字化建设中的组织与领导,州内可以成立数字旅游建设工作领导小组,负责对旅游数字化建设工作进行统一的组织管理和协调调度,并对全州旅游业数字化建设过程中的组织、规划、管理等工作进行责任指派。

加大宣传力度,提高旅游企业对数字化建设的认识程度,使旅游企业从自身做起,通过数字化工具维护推广企业形象,在建全自己网站的同时,积极投身到国家的“金旅工程”建设之中,与国内其他旅行社寻求共同发展,通过Internet及公平化的数字平台,发展网络预定及销售等相关旅游业务,并将便民服务进行扩展,延伸到广大潜在的旅游顾客家中,在为企业迎来更多客户的同时,让更多人群对湘西州数字旅游有更新的认识。

加大政府资金的投入,深入推动湘西州旅游数字化基础设施与基础能力的建设。支持旅游数字化核心技术研发与推广、基础旅游信息数据库的建立;完善湘西州的网络覆盖,以有线光缆作为基础,采用信息技术和无线互连技术,来为游客提供免费的无线宽带服务,在景区、车站、酒店、购物中心、商场等场所设置热点区域来实现网络热点的深度覆盖,确保各个旅游景点以及其周边区域都在网络覆盖范围之内,以方便游客能及时的获取相关旅游信息;同时加强旅游数字化的安全保护措施,利用身份识别、授权认证等手段来建立旅游信息安全保障体系。通过政策资金的支持,来健全数字旅游设施软硬件和信息服务业的建设,并通过旅游基础设施的建设为全州旅游产业的发展提供基础性保障。

(二)整合优势资源,积极发展数字旅游电子商务

鼓励线上的旅游企业进入传统的旅游市场,通过网络来扩展其在线业务,有效的整合吃、住、行、娱、游、购六大业态的旅游资源,实现行业之间及行业内部的信息互通、优势互补及资源共享。努力为游客提供一站式购物和一条龙服务,全面提升湘西州各旅游企业的数字化服务管理水平,促进旅游业电子商务的多元化发展。

湘西州旅游规划中要根据不同的旅游消费人群推出个性化的旅游定制服务,按照不同消费人群的实际需求,增设新兴旅游市场,并通过各种数字营销渠道展开宣传工作,打开并提升旅游电子商务在总体旅游市场的份额。

加强湘西州旅游企业的电子商务安全性监管,建立安全可靠的信用支付系统,保障旅游活动在线交易的安全性。通过制定相应的政策条例或行业规范,明确电子商务活动中各个旅游企业的责任化分,加强诚信评估,促进企业、游客间的沟通和互信,打造人性化的电子商务旅游环境,推动数字旅游电子商务的健康发展。

(三)完善数字旅游信息服务体系,增强数字旅游与民族文化的融合

旅游数字化建设作为一项系统的工程,需要各级政府与旅游企业及其相关的组织紧密协作,依据本地旅游自身发展优势、整合各种旅游信息资源,建设符合现代旅游产业发展需求的数字旅游信息服务系统,提升旅游信息服务的质量,通过构建旅游数字化评价系统,增强对数字旅游过程的跟踪和管理,提高旅游数字化工作监督与指导力度,实现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双丰收。

旅游产业和民族文化之间的关系是相互融合、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在旅游产业中引入民族文化元素,有利于弘扬民族文化的内涵并提升旅游产业附加值,利用民俗节日、文化庆典及大型会展等民族活动,展示土家族、苗族所特有的民俗文化,建立起数字化的旅游民族文化资源与信息传播共享平台,引导科技与文化旅游。

(四)加快人才培养,推进旅游人才队伍建设

规划落实旅游数字化建设人才培养方案,兼顾当前急需及中长期旅游发展所需的数字化旅游人才培养问题,加快数字旅游人才的培养速度,健全人才的流动机制,加大引进数字旅游人才的工作力度,营造良好的人才生存环境。

加强对旅游从业人员进行培训,结合当前旅游业实际情况及发展特点,设立专业的培训机构,重点培养应用型人才。邀请工作一线上的旅游专家学者及职业经理人针对不同层次的培训人员开展具有专业性和实践性的旅游数字化知识培训,使现有的从业人员掌握旅游数字化的基本技能并能服务于旅游实践中。

鼓励高等院校旅游专业积极开展教学改革,实行多元化的合作办学新模式,加大与景点、酒店、旅行社等旅游企业的合作关系,拓展实际培训场所,共创“校外实践基地”,通过工学交替、工学结合,来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和实践技能,为推进湘西州数字旅游的持续发展提供有力的人才保障。

湘西州的数字旅游业还处于摸索起步建设阶段,人们对它的认识水平有限,但在旅游业大发展的今天,数字化旅游肩负了重要职责,它对促进旅游产业的转型和升级,优化旅游产业的发展环境及提升旅游行业的品牌竞争力等方面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如何在湘西州民族地区发展数字旅游是一个值得认真思考和研究的课题。

参考文献:

[1] 周连斌.羌族文化旅游产业跨越式发展战略研究[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 2010(08):181-186.

数字化改革总体方案范文第2篇

关键词:PLC,电气自动化设备,作用

中图分类号:F470.6 文献标识码:A

1、前言

在 P L C 技术投入生产和使用初期, 就主要应用于电气自动化系统中各类开关量的控制应用中。在这一阶段,PLC 技术特点还有待发展,存在着诸如数据处理不强、通讯和监控能力较弱以及控制范围单一等不足。然而伴随着工业改革的不断深入还让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就目前来说,PLC 控制技术完全能够胜任单独控制的工作。例如在冶金生产过程中, 依据实际的生产情况、控制规模和控制复杂程度, 已经能够合理选择 P L C 控制系统并解决了控制问题。而在电气自动化设备的工业生产过程中, 通过引入 P L C 控制技术, 不但令系统的可靠性大大增加。如今操作人员只需要进行简单的分项操作, 就能够完成科学合理的控制,并且,这也大大简化了二次接线的过程。

2、 PLC技术优势

在电气自动化应用的过程中,PLC 技术显示出了诸多的优点和技术优势, 具有重要意义。首先, P L C技术具有可靠性强、操作简单的特点,其干扰能力远远强于传统的继电气控制技术,能够适用于更加复杂的工业生产环境;同时技术人员通过简单的指令,例如形象、直观的程序段,能够精确反映操作命令,适应范围广泛。其次,PLC 控制系统的反应速度快, 其控制功能也相对完善,在设施齐全、实用性强方面,使其成为一个具有综合控制的整体,通过对继电器控制系统进行替换,通过内部的逻辑关系进行控制,大大减轻了工作强度。

3、PLC技术应用

鉴于PLC 的技术优势和技术特点,其在电气自动化专业和电气自动化设备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3.1 顺序控制作用

顺序控制应用属于 PLC 的基础功能,在PLC 技术刚刚被研制和开发的过程中,其基本作用就是通过顺序控制对各类电气自动化设备进行控制操作。经过多年的发展,其顺序控制力度也得到了大大的加强,逐步适应了国家所提出的节能减排和提高工作效率的要求。不但如此,PLC 技术在电气工程应用中,通过信息模块和通信总线连接的作用,使其成为一个综合性的整体,以完成更加复杂的控制任务。

3.2 开关量控制作用

开关量控制属于 PLC 的另一种控制形式,由于传统的电气控制系统多采用电磁继电器的形式进行开关控制, 此种系统不但维修困难、反应速度慢, 而且常会出现触点降低等不可靠情况。P L C 控制技术的顺利应用,不但克服了上述各类缺陷, 还具有操作简单的优点。工作人员通过简单的合闸操作,就能够根据实际情况发出合理的指令。即使在控制工作过程中出现故障时, 也能够进行自动分闸操作, 大大简化

了工作流程。

3.3 闭环控制作用

一般来说, 电气自动化设备中的启动方式可采用自动启动和手动启动两种。在自动启动和控制过程中,PLC 内嵌控制模块能够根据实际的操作特点,各运营时间进行主设备选择;手动操作则是通过人员工作时间进行选择。如今在电气自动化设备中的控制类部分主要由 P L C 和常规控制两种, 其中 P L C 为控制主体,常规回路作为补充部分,并可成为设备控制的安全回路,这样就能够实现 P L C 的安全性能,即使出现故障,也能够保证设备的正常使用。

3.4 自动切换

一般来说,为了提高设备的可靠性,通过 PLC 组成在备用电源中的自动投入装置,能够通过各种程序段,进行多种控制操作。同时还能够以正常运营时的信号数据作为备用电源起动开关的开—闭依据, 提高了PLC 控制系统的数据处理能力和逻辑判断能力。所以说,PLC 技术既能够完成备电自投操作,还能够根据操作过程中的具体运行情况满足其它的操作要求,提高了设备的整体性和智能性。

3.5 调速器控制

调速器属于电气自动化设备中的重要部件, 由于其设备需要进行各类不同的生产操作, 因此需要调速器进行调节, 满足生产需要。在整个调速控制的过程中, P L C 主要由电子调节单元、电液执行单元及转速测量单元组成, 因此针对不同的参数进行

4、PLC技术在电气自动化中的作用

现以某型号的电气自动化设备为例,进行 PLC 控制系统设计,通过实例进行说明。

4.1 控制要求

在系统设计过程中, 首先需要对其烤制要求进行分析和规划, 此类型电气自动化设备在运营过程中,主要对某工厂进行传送控制任务,通过控制工厂内的传送站, 以此完成对下一道工序的木材传送任务。具体操作是在传送站将木料从仓库中取出, 并运送到加工站进行毛坯加工; 其中需要设置延时信号,并由 5 秒的时间差以等待下道工序的准备;运送运输返回原位。

4.2 编程设计

4.2.1 总体方案

在总体方案设计中,确定具体控制原理和基础装置的设定。两处端点设置两个传感器,用于检测。而运输臂的气缸伸缩和伸展部分选用二位五通双控电池换向阀进行通电和断电控制。除此之外,其它部分诸如电磁换向阀、上位机、下位机、传感器以及气动装置等,均需要严格选择。其中对于模拟量的输入 / 输出转换原理公式如式 1 所示。

4.2.2 硬件选择

对 PLC 控制系统中的硬件选取,主要包括 4 个 PNP型数字量传感器、4 个电磁转向阀、3 个按钮开关、一个指示灯及报警灯等,通过组装共同完成控制任务。同时还根据实际的商场需要对电源进行选择。例如在此装置中可采用 307 5A 电源模板,输入电压为 120V/230V。主机选用CPU314 型号,能够与操作板进行连接;数字量输入 / 输出模块采用 SM323 型号。

4.2.3 控制回路图与流程图设计

硬件选取结束,需要对系统进行控制回路图和流程图的设计,根据所选硬件、电气规范及相关标准,进行规范安装、布线和连线操作。在操作过程中,要注意接地和屏蔽问题,避免不必要的干扰,如图 1 所示.

4.3 测试

PLC 控制系统安装完毕,在投入使用之前,需要进行系统内部测试,以确保其具有良好的控制性能并能够很好的完成控制任务。测试过程中, 上位机通过通讯口,将程序传送至 P L C 系统、并对各种传感器进行输入、输出测试,同时还包括程序运行情况、换向情况和通气路流畅情况等执行元件工作。在模拟后,一切顺利则可进行上位工作。测试过程中, 对于 PLC 可靠性的计算, 数学模型见式2:

5、 PLC 发展趋势

伴随着 PLC 控制技术在电气工程中的应用广泛,其发展步伐也在不断的加速,其发展趋势主要包括网络数字化加速和稳定性提高。

5.1 网络数字化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在PLC 系统发展过程中,也越来越依赖计算机网络技术,PLC 数字化发展成为其主要趋势。在发展过程中, 将逐步摒弃缓慢和D O S 语言, 并开始成立通用的硬件平台。在这一平台中,PLC 将实现与 DOS 语言系统相结合,共同取长补短,走向同化。

5.2 稳定性

电气自动化设备的主要需要是具有一定的稳定性和可靠性,已完成愈加复杂的工业生产。因此, 在PLC 技术发展过程中,如何提高其稳定性和操作安全性成为此类问题研究的重点和热点,也是一个难点问题。因此, 在发展过程中, 需要加强对外界电磁干扰的抵抗,并对错误程序段或者操作进行提示, 以满足生产需要。

结束语

数字化、信息化和智能化如今已成为电气工程发展的主要方向,而通过引入 PLC 控制技术,大大加速其发展,同时也满足了生产和生活中的任务。技术人员通过直观、清晰的人机界面、更加完善的电气设备,以及成熟的现场总线控制,完成对电气设备的操作,从而能够达到理想中的生产效果。

参考文献:

数字化改革总体方案范文第3篇

颠覆金融实现形式

随着传统金融不断实现信息化、网络化、数字化,金融早已突破了资金融通的传统内涵,将金融信息与金融科技高度融合的各种技术,开始成为驱动金融发展的强大动力。其中一支重要力量便是作为比特币底层技术的区块链,目前已被国内外专家学者称为“第四次工业革命”核心成果。

简单来说,区块链是一项以分布式、多节点的方式,采用加密技术加时间认证,通过智能合约来解决社会信任问题的信息技术。北京市金融工作局党组书记霍学文用五个词来总结区块链的特征,即Distributed(分布式)、Trustless(去中介信任)、Asymmetric Cryptography(非对称加密技术)、Smart financial contract(智能金融合约)、Time stamp (时间戳)。

“相对于中心化来说,区块链就是分布式总账技术。”霍学文对记者表示,人类社会在进入互联网时代前,信任解决方式是中心化。比如设立政府部门或者征信中心等发证机构,都是为了解决社会信任问题,但尽管如此,这一问题仍是阻碍商品经济发展、公平交易、信息流动以及社会资源配置等问题的症结,导致在证明时各种尴尬情况频出。

而区块链是由一串按照密码学方法产生的数据块或数据包组成,对每一个区块数据信息都自动加盖时间戳,从而计算出一个数据加密数值,即哈希值。每一个区块都包含上一个区块的哈希值,从创始区块开始链接到当前区域,形成区块链。这项技术的实质是在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无需相互担保信任或所谓“中心”的第三方核发信用证书,采用基于互联网大数据的加密算法创设的节点普遍通过即为成立的节点信任机制。

从理论上看,当区块链的节点达到足够数量时,这种大众广泛参与的信任创设机制,不用“中心”授权便能形成信任、达成合约、确立交易、自动公示、共同监督。因此,在一些机构或金融界人士看来,区块链自身具有的去中心化在未来将彻底颠覆金融领域。

但在霍学文看来,这种说法并不准确。“‘去中心化’是错误的,中心依然存在,过去是物理中心,未来是以互联网为中心,谁提供区块链的分布方式,谁就是中心。”他解释说,互联网时代不能改变社会组织关系、层级结构和企业组织体系,只能改变信息的存在方式、传输方式以及对社会的作用方式。因而作为一项技术的区块链同样颠覆不了金融,而只能颠覆金融的实现形式,改变金融与外界的沟通形式。

攻克金融疑难问题

除了借助多节点、时间戳等技术,解决社会信任问题,霍学文表示,区块链在金融领域乃至经济社会还将发挥诸多重要作用。

首先,区块链可以解决支付问题。“社会交易成本中很大一块来自支付,包括渠道、机构、工具、支付认证、安全机密等一系列环节,尤其是在跨境交易进行国际支付时,需要时间和各种费用。”他提到,如果通过区块链,能够降低交易成本,降低汇兑风险,加快传输速度,大大提高支付效率。

其次,在当代社会中,商品经济、社会信任和契约关系缺一不可,但目前无论是法院审结的案件或者一般经济合约都会遇到执行难、存在纠纷等情况。基于区块链的智能合约能够在合约设定好后,自动确定执行,降低违约率。

“在解决金融和社会领域的欺诈方面,拥有信用认证、智能合约、全网公开等特征的区块链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途径。”霍学文表示,如果将合约放在区块链上,随着节点不断增多,只有超过51%的节点都通过,才能确定一个新区块成立,即获得认可,要想篡改或造甲,也需要掌控超过51%的节点,这就能大大减少欺诈行为,而这一反欺诈过程则能增进社会信用体系建设,让每个人、每家企业都更加珍视自己的信誉。

此外,从比特币这一区块链技术应用典型来看,虽然它不能当做法定货币,但却预示着数字货币时代即将到来,目前各国央行都在加紧研究法定数字货币。霍学文表示,数字货币是未来货币的新形态,法定数字货币则是基础、底线和价值标准。对于我国来说,有了中央银行推动的数字货币,将会推动人民币的国际化进程,加强基于贸易的支付清算和金融投资。

基于以上这些改变,区块链技术将近一步改变现有金融体系与结构,通过这种底层技术改变金融的组织体系、市场体系、机构体系和工具体系。而各种迹象表明,区块链给金融领域带来的变化已经开始,正在加速,并将形成趋势。

北京抢占区块链高地

目前国内外金融界都在探索区块链技术的研发和应用。目前,美国纳斯达克市场正在尝试利用区块链技术发行证券;瑞士银行开发了基于区块链的智能合约;德勤已将这种技术应用于企业审计;欧洲的几大金融机构则创设了R3区块链联盟,正在研究区块链技术在数字货币、智能合约、支付清算等方面的应用。

我国金融界也在密切关注这一趋势,北京已经组建了多个区块链技术联盟,成立区块链技术金融应用的金融科技公司,专门设立互联网金融安全产业园,建立互联网金融安全体系,集中推进金融科技产业发展。

根据国务院日前印发的《北京加强全国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总体方案》,明确了北京加强全国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的总体思路、发展目标、重点任务和保障措施。按照“三步走”方针,将不断加强北京全国科技创新中心建设,使北京成为全球科技创新引领者、高端经济增长极、创新人才首选地、文化创新先行区和生态建设示范城。

在重点任务中,提到“夯实重点产业技术创新能力”,其中便包括“推动科技与产业、科技与金融、科技与经济深度融合,培育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创新型领军企业,聚集世界知名企业技术创新总部,构建跨界创新合作网络。”重点任务还明确提出“加快国家科技金融创新中心建设”,包括“推动互联网金融创新中心建设”。

对此,霍学文表示,在推动国家科技金融创新中心建设的过程中,区块链是重要内容。针对目前外界对这一技术的热捧,他表示现在大多数企业和机构还都处于区块链研究阶段,真正做底层技术的并不多,而在M入区块链时代后,政府将加强互联网金融产品的安全体系建设、标准、系统检验和监测,尤其是区块链产品的安全性核查。

“鼓励合法、打击非法、普及教育。”霍学文将政府对于区块链的工作概括为这三方面,既肯定了区块链作为未来科技金融核心竞争力的地位,又通过法律手段保护新技术不被不法分子利用,但由于互联网时代,很多监管措施相对滞后,因此光靠依法打击还不够,需要社会力量参与金融消费者的教育与保护。

数字化改革总体方案范文第4篇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服务实战、服务民生为宗旨,以着力提高预防、控制和打击犯罪的能力为目标,按照“科学规划布局、统一建设标准、规范管理运行、强化实战应用”的基本思路,遵循“资源高度共享、运行机制完善、维护保障有力”的基本要求,动员和组织各方面力量,强化社会资源整合,深入推进城市管理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建设,推动社会治安报警与监控系统建设的紧密结合,充分发挥技防报警和监控系统网络在维护社会稳定、打击违法犯罪、服务人民群众中的积极作用,全面提升治安动态防控水平,努力把我区建设成为犯罪作案的高风险区、高代价区。

二、建设目标

1、为全面提升道路治安监控网综合应用水平,实现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封闭边界”的总体设想,在前期“3.20”工程基础上,开展点位补漏建设,按照“机动车在城区行驶3公里、在公路行驶20公里至少被抓拍一次”的原则,采用专业抓拍摄像机,对人、车、物实施封闭抓拍监控,从而实现“一个平台、两张网络、三道防线、四级应用”。

2、积极引入物联网技术,通过持续化、科学化、规范化的布点建设,逐步建成“感知安保”综合治安网络系统,构建城乡一体、全面覆盖、内外结合、资源共享的社会治安监控网络,全方位提高监控覆盖面,全面感知区内人、车、道路、场所的实时状态,实现犯罪高发部位和区域的全时空、无盲区监控。

3、充分发挥治安监控在加强社会管理、组织群防群治、预防打击犯罪等方面的特殊作用,构建视频专网,打造公安实战应用平台,实现技防设备的智能化管理和智能化实战应用,进一步深化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提高治安防控科技含量,夯实平安建设基础。

三、建设内容

(一)“3.20”高清卡口抓拍系统

工程覆盖全区各城区道路、城郊结合部及出入城道路的重要卡点,将在马山地区补建2个高清智能卡口,与前期建设的45个智能卡口并轨运行,与市局、省厅“3·20”综合应用平台无缝对接,与其他相关业务系统间进行实时数据交换,从而实现对进出我区的机动车以及区内重点道路行驶轨迹的完整记载和综合研判应用。

(二)感知安保应用三期工程

根据省、市关于“技防城”建设相关标准要求,积极运用“感知安保”等物联网技术,在马山街道、雪浪街道、太湖街道建设社会治安监控系统,对6个派出所的监控室及机房进行重建或改造,在约460个治安监控点位全部安装高清摄像机,其中马山街道约130个、雪浪街道约220个、太湖街道约110个。开展公安实战应用平台、视频诊断系统建设,实现治安监控全覆盖,增强信息采集、数据处理和图像分析能力,提高全区治安防控水平。

(三)完善公安实战应用管理和系统自动诊断等多个功能子系统的开发和建设(其中包括网络版单段视频摘要系统和全系统视频移动物体搜索系统)。

四、推进计划

根据我区城市道路建设实际情况,在2013年6月30日前,完成2个高清智能卡口和6个派出所治安监控系统的建设工作;在年内完成“网络版单段视频摘要系统”的建设并投入实战应用;完成“全系统视频移动物体搜索系统”的开发工作。

五、组织领导

成立区感知安保应用三期工程建设领导小组,由区政府分管领导任组长,区公安分局主要负责人、区政府办公室分管副主任副组长,相关镇(开发区、街道)和部门分管负责人任组员,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具体负责工程建设的组织协调和工作推进。

六、责任分工

区公安分局:负责牵头做好项目的整体规划、前期准备和建设推进,以及竣工验收等工作;具体负责公安实战应用平台、视频诊断系统等建设工作。

区综治办:负责积极参与研究制定建设方案,会同区公安分局做好选点、试点工作;督导工作落实,及时帮助协调解决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区发展和改革局:负责审查公共安全项目及批准立项。

区经济和信息化局:负责会同区公安分局组织专家论证,确定实施方案、技术标准和设备选型,参与工程招标、监理和验收等工作。

区科技局:负责开展应用技术论证并提供技术支持,参与工程招标、监理和验收等工作。

区监察局:负责对工程建设的全过程实施有效监督。

区财政局:负责统筹支付工程建设资金,加强对资金使用情况的监管,并做好与相关街道建设资金的财政结算工作。

区建设局:负责组织实施工程招投标,参与工程建设、验收等工作,协调解决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区审计局:负责对项目实施跟踪审计,并参与工程招标、监理和验收等工作。

区城市管理局:负责协调开展照明补光、用电接入等配套工程建设,为工程建设提供必要的方便。

区规划分局:负责会同区公安分局开展卡口及监控点位的布点规划。

太湖、雪浪、马山街道:负责本辖区内工程建设的协调和推进工作,并落实专项建设资金,确保按合同及时支付。

七、经费保障

数字化改革总体方案范文第5篇

[关键词]产业结构专业群结构建设要素

[作者简介]顾京(1958-),女,江苏无锡人,无锡职业技术学院副院长,教授,研究方向为高职专业教学。(江苏无锡214121)

[基金项目]本文系2006年度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项目“无锡职业技术学院数控技术专业建设”的研究成果。(项目批准号:教高函[2006]32号)

[中图分类号]G71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12)17-0016-02

近年来,示范性高职院校的探索与实践深刻反映出,高职教育是围绕产业需求、针对职业岗位的教育,应以高端技能型人才培养服务于地方经济的转型升级和发展方式的转变,强化职业教育对工作岗位的适应性和针对性。建设特色鲜明、优势突出、结构合理的专业群是高职院校提高办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的战略重点。但是,如何根据区域社会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的需要,围绕基本要素展开专业群建设,仍然有待于深入探讨。

一、专业群建设思路与要素

专业群建设要以进一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目标,以专业教学资源整合等软实力建设为重点,全面规划专业群结构,聚焦专业发展方向,锤炼专业师资队伍,构筑专业建设体系,凝练专业内涵特色。专业群建设涉及多方面的因素,既要与专业建设息息相关,又要重点考虑集群建设的特性,所以要从专业群建设的基本思路入手,梳理出专业群建设的基本要素。

(一)专业群建设思路

根据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总体趋势、产业结构调整与转型的需要以及服务新兴产业发展、传统产业升级、现代产业体系构建的要求,规划与建设相应专业群;根据技术领域或服务领域的特点、岗位群工作项目的内容以及原有的专业建设基础,选择能够起引领作用的核心专业组成专业群,实现专业群的优化布局;围绕基本要素展开建设,促进教育教学资源的优化整合与共享,形成专业建设合力,发挥专业集群优势,提升服务产业的能力。

(二)专业群建设要素

一所高职院所面向的产业及结构、针对的技术或服务领域以及原有的专业建设基础,决定了专业群的数量、专业的组合、核心专业。因此,专业群结构是建设的核心要素。与专业建设密切相关的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实训基地、师资队伍、数字化教学资源、教学管理等则是专业群建设中的主要要素。

二、依据产业结构,优化专业群结构

詹姆斯·杜德斯达(密歇根大学原校长)在《21世纪的大学》一书中指出:“绝大多数专业教育都要求与专业实践领域建立密切的联系,专业学院趋于紧密迎合社会的需要。”高职院校专业设置的逻辑起点是经济、社会的需要和产业的需要,人才培养规格要考虑就业的需要,专业群的规划更要与产业结构相对应。

(一)根据服务面向,规划专业群

在对区域经济社会和产业情况充分调研、分析的基础上,要根据传统支柱产业升级、新兴产业发展、重点产业优先的要求以及学校现有专业的基本情况来规划专业群。例如,无锡职业技术学院(以下简称“学院”)是一所服务江苏省以机电类专业为主体、多学科发展的综合院校。首先,装备制造业是江苏省的传统支柱产业,装备制造企业正处于由传统工业化向现代产业化转型的历史阶段,信息化与工业化的融合成为装备制造业升级的核心,学院始终坚持围绕装备制造业的产业结构来优化机电类专业设置。其次,根据“江苏省物联网产业发展规划纲要(2009-2012年)”和“无锡国家传感网创新示范区建设总体方案及行动计划(2010-2015年)”,江苏省提出“举全省之力,聚焦无锡”建“感知中国”中心,物联网产业成为无锡重点发展的新兴产业,培养新兴产业需要的高端技能型人才是学院责无旁贷的任务。再次,现代服务业是无锡市“十二五”期间优先发展的重点产业。所以,学院共规划了五个专业群,重点建设的有服务装备制造业升级、“两化融合”需要的机电技术类专业群,服务物联网新兴产业发展需要的物联网技术类专业群,服务现代服务业优先发展需要的服务贸易类专业群。

(二)以岗位群为主兼顾学科,确定专业群结构

每一个专业群都要进一步分析自身的产业背景、服务定位。与岗位工作项目要素有密切关联的主要职业岗位群,要依据“以岗位群或行业为主兼顾学科”这一国家宏观层面编制高职教育指导性专业目录的主要原则,结合现有专业基础条件分设专业,进而明确各专业的行业企业需求、主要就业岗位、技术或服务领域范围等。同时,选择建设特色鲜明、应用技术先进、辐射性较强、基础建设条件较好的专业作为核心专业,统筹整合核心专业及其他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聚焦专业发展方向,明确专业发展定位,实现核心引领、全面发展,形成专业群结构优势。

以无锡职业技术学院的物联网技术专业群建设为例,面对物联网产业潜在的巨大市场,学院在对物联网产业结构中的核心产业、支撑产业和带动产业进行深入调研后清晰地认识到,随着高新技术在物联网行业内所占比例的逐渐加大,物联网企业越来越需要能够解决一系列多样性、具体性和综合性问题的大量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据此,物联网技术专业群确定了面向物联网新兴产业并针对物联网工程项目装调、嵌入、软件设计、智能设备生产制造等职业岗位的服务定位,以原国家示范性高职重点建设的计算机应用专业和电子技术类专业为基础,规划布局了以物联网应用技术专业为核心,包括电子信息工程技术、软件技术、应用电子技术、微电子技术、计算机应用技术、计算机网络技术等专业的物联网技术专业群。

三、以“工学结合,校企合作”为抓手,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一)以“顶岗实习”为突破口,实施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

在高职人才的培养过程中,要将课堂学习与实践学习结合在一起,系统设计在企业的实践学习,让学生接受职业训练,得到职业素养和职业能力的专项培养,获得课堂中无法得到的工作经历,从而为顺利地开启职业生涯打下良好的基础,有利于今后更好地发展。在专业群的人才培养方案中,入学初设置“看企业、讲专业”的认识实习,多接触行业企业中的优秀校友,促进工作与学习的有机结合,培育学生的职业素养,为后续专业课程学习积累感性认识。中间阶段安排顶岗实习,学生一方面进入企业从事与本专业相关的普通技工工作,另一方面同步学习岗位生产工艺、企业质量管理等相关课程。最后阶段设置毕业设计与毕业实践项目,学生根据毕业实践岗位任务,结合毕业设计课题,综合运用所学知识、技能,解决工作岗位的具体问题,以提高专业技术应用能力和职业素养,实现预就业。三次实习与专业课程一起构成了职业素养与职业能力培养的三个递进台阶:学生在一年级时挖掘职业乐趣,期待成为毕业生;二年级时建立职业认同感,渴望成为从业者;三年级时形成职业归属感,立志成为行业企业接班人。

(二)深化学分制改革,贯彻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

依托专业群的资源优势,结合学分制改革,针对学生个体的特点及差异,将高端技能型人才培养模式分为大众化人才培养、特色技能人才培养、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即在专业群中进行大众化人才培养、技能特色人才培养、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差异化分类教育。在实施规范化教学、实现大众化人才培养的同时,制订满足部分学生强化实践动手能力训练需求的人才培养方案,实现特色技能人才培养。在核心专业中,实施创新创业人才培养试验教育,探索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在现有教育教学改革成果的基础上,借鉴发达国家职业教育的普遍性经验,着力拓展学生的全球视野,培养创新意识与职业能力,将相关行业(企业)产品(生产)的国际通用标准融入教学内容,培养拥有国际认可资格证书的创新性高端技能型人才,逐步形成一整套教育质量高、操作性强、特色鲜明的高端技能型人才培养方案和模式。

要深入分析专业群内核心专业与相关专业在培养目标上的共同性与差异性,统筹规划核心专业与相关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设计、课程开发、资源建设与配置等,系统推进专业群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四、统筹、协调、优化课程,构建专业群课程体系(一)课程体系构建路径

首先,以2009年国家教学成果一等奖“系统改革高职课程体系的探索与实践”为指导,继续应用被实践证明有效的调研、归纳、排序和重组的开发程序,初步形成专业课程体系。其次,深入分析专业群内课程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的共同性与差异性,研究专业群课程组合的范围、方式、重点,分类建设平台课程、共享课程、专业课程,形成专业群课程体系框架。再次,根据专业群课程体系框架要求,调整各专业课程,完善专业课程体系。

(二)课程分类

统筹安排所有专业均需开设的公共类平台课程。公共基础课程对学生基本素质的培养十分重要,对教学改革的影响面广,要通过分级别课程班的分级教学,使各级别的学生都能够有效提高基本科学素养,基本能力达到专业要求。同时,通过文化素质类课程、思想政治类课程、心理健康体育类课程、公共艺术类课程等的统筹安排,在全面培养学生的人格、心理、身体等基本素质的基础上,允许通过选修课程对学生进行特色培养。

协调多专业共享课程。这类课程一般基于同一学科或相近学科,是奠定专业的基础性课程,往往也是教学难点较为集中的课程。各专业群应着力探索既满足专业主干课程需求、符合课程基本教学规律又能有效化解教学难点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完善共享课程的建设。

优化专业课程。在现有课程建设成果的基础上,首先,要着力探索专业群中服务各专业主要就业岗位的主干课程在教学目标、教学内容上的独特性,确保核心职业能力的培养;其次,要着力探索专业群中各专业相近课程在教学目标、教学内容上的共同性和差异性,建设既满足各专业就业岗位需要,又可供学生按兴趣爱好培养职业迁移能力的开放性选修课程;再次,要着力探索如何充分利用专业群的课程教学资源改革教学模式,尤其是课程考核内容和方式,切实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总之,先梳理专业群中各专业课程体系,统筹、协调、优化各类平台、共享、专业课程,再对各专业课程进行适当调整,才能获得各专业课程有机结合的专业群课程体系。结构合理的专业群课程体系,既能保证各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又能促进学生综合职业能力与职业迁移能力的提升,使专业群在人才需求适应性、人才培养效益性、专业调整拓展性等方面显示集群优势。

当然,实训基地、师资队伍、数字化教学资源、教学管理等也是专业群建设中的主要要素。实训基地建设应从专业群实践教学体系出发进行统筹安排;师资队伍建设应将重点放在按专业群理念下的课程特征来组织教学团队上;数字化教学资源应从使用的视角进行开发和建设;教学管理要按照专业群建设的特点与规律,创新体制机制,探索专业群的管理与组织形式,提高专业拓展和滚动发展的能力。

[参考文献]

[1]石伟平.高职教育专业群建设:概念、内涵与机制[J].中国高教研究,201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