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国企体制改革方案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在此前近一年的时间里,包括这位官员在内,与科技创新有关的各部委官员与专家智囊,一直在进行密集的讨论与调研。“最近几天,我们还在深入多家科技企业考察调研。”5月18日,该官员告诉记者。
以上密集工作的落点,是正在加速胎动的科技体制变革。
据《财经国家周刊》独家获悉,中国的科技体制改革已在酝酿新的顶层设计突破,新的改革方案已经完成起草并提交决策层审议,实质性政策有望在今年6月正式对外公布。
4月17日,在《财经国家周刊》组织了“科技体制改革闭门会议”上,多位相关部委的司局级官员参与了讨论。与会部委官员透露,本次改革方案将强化整体设计,突出重点任务,务求取得实效。其中,强化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地位、强化协同创新、推进管理体制改革以及建立更科学的人才评价标准等内容,将成为核心思路。
一位与会人士透露,科技体制改革已受到决策层高度关注与支持,将成为十后中国最重要的国家战略之一。
其原因在于,自上世纪末以来,科技竞争已逐渐成为大国角力的最高主战场。在这个创新空前密集的时代,依托于快速发展的信息科技网络,全球社会经济结构正日趋全球化、知识化、信息化、网络化,一个在农业文明与工业文明之后,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生产力的新型文明形态正在形成,科技创新日益成为各国争夺经济发展主动权、抢占产业振兴制高点的核心关键。
在这些事关国家经济兴衰的大国博弈中,企业已成为各国产业主导权争夺的不二主力。
问题是,多年来,中国主要的科技创新资源一直在向高校、科研院所等非市场化的主体倾斜集中,虽然自1985年以来,中国已出台三次科技体制改革的大举措,不断推动科技与产业接轨,但直到现在,科技创新资源分配失衡、创新保护不足、研发与市场脱节等创新体制与创新环境问题,还是中国企业以科技创新提升国际竞争实力的重要障碍。
“以前,科技体制改革修了一条路,让科技企业可以在上面开车跑。而现在,不少企业已经做大了,变成了法拉利,我们的路却还是以前的乡村公路。”一位科技企业负责人说,“我们需要一条更宽、更平、跑得更快的高速公路。”
知情人士透露,在本次改革中,科技管理体制、扶持政策和资源分配等顶层设计都将有重大突破,并将出台更加明确的政策落实方案,确保“以企业为科技创新主体”的目标真正落实。
除此之外,如何建立更高层面的,跨部门的科技创新决策机制,也是决策层正在讨论的议题,“一个更加有效统筹科技创新资源的创新框架、甚至一个主管科技创新的大部委,也有可能在以后的几年内成立。”知情人士向《财经国家周刊》透露。
改革核心一脉相承
科技创新实力的竞争,是企业的战场,还是国家的科技战场?
两者实为一体。任何全球性企业的崛起,都离不开整个国家科技体制、政策与资源的倾力支持,而企业的实力增长,也将带动国家经济乃至举国产业的全面振兴。
参与方案起草的知情人士透露,此次科技体制改革的重中之重,就是真正明确企业在科技创新中的主体地位。
“解决科技与经济结合问题的根本,是真正确立企业技术创新的主体地位。”一位参与本次改革方案起草的人士说,因为只有企业,才知道市场需要哪些技术,并围绕这些需求有效地调动资源进行创新。
“这与此前的三次科技体制改革核心战略其实是一脉相承的。”一位科技部官员表示。
1985年,科研院所开始打破“大锅饭”走向市场;上世纪90年代末,全国5000多家应用开发类科研院所全面进行企业化转制。在这两次改革基础上,2006,中国年《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以下简称纲要),对科技产业发展进行了改革开放以后的第一次顶层战略设计。
一位参与过研究制定纲要的政府部门人士回忆,在战略研究阶段参与其中的研究人员超过2000人,被咨询的国内外各领域专家过万人,整个规划的制订历时3年完成,并第一次提出了国家层面的科技战略目标,即到2020年把我国建设成为创新型国家。
在这三次改革中,核心思路都是让科技与市场接轨,最终将科研资源由科研院所转向企业。改革方案中甚至明确要求,引导资金、技术、人才等创新要素向企业聚拢,科技项目必须以企业为实施主体,面向市场应用的研发项目都要由企业牵头。
但“企业成为创新主体”,在落实层面还是受到各种制约。
一位央企负责人接受《财经国家周刊》记者采访时说,还没有感受到“主体地位”,事事都要审批,处处都是“婆婆”,一个科研项目跑十几个部委司局是家常便饭,通过政府部门的立项和审批甚至可能需要一年甚至数年时间。在市场变化越来越快、企业对科研技术成果转化的周期要求严苛的情况下,两者不同步很难发挥科研成果的作用。
而另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企业负责人表示,现在国家的扶持资源都是跟着科技项目走,但在这些项目中,表面上企业掌握了主动权和话语权,但实际上科技发展规划和项目选题机制大多还是由院所和高校牵头提出,相当多专家并不具备跟踪产业技术和市场前沿的能力,多从自己的特长和偏好出发选题,造成了研发方向与市场需求的脱节,真正由企业提出立项的不到20%。
这导致的结果是,企业和高校策划时开一个会,项目申请完后各行其是,申请验收前再开一个会,凑够专利数,通过验收后皆大欢喜,项目却可能就此搁置。
“整个‘十一五’,我们拿到了一个多亿的国家项目拨款,绝大多数项目都是研究所为主体在牵头,我们干了什么呢?进行技术验证。课题完成后,技术的核心我们没有,都在研究所,而且离市场非常远。”一位国企负责人说。
而根据《财经国家周刊》记者的了解,新一轮科技体制改革中,将进一步明确建立以企业为主导的产业技术研发创新体制。
细化落地措施可期
外界更关注的是,改革方案将如何真正落实对企业创新的扶持。
“在此前的改革中,很多鼓励企业创新的政策一直得到了彻底执行,但科研资源还是在以传统的方式向高校、科研院所等非市场主体汇集。”一位参与方案起草的专家说,与其他改革一样,科技体制的改革本质,也是对原有资源的再分配,以及对现存利益格局的再调整,这势必牵扯到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一些深层次矛盾,这是以前的扶持政策未得到真正落实的重要原因。
上述企业负责人说,直到现在,因为没有利益往来,在产学研结合方面,很多未转制的科研院所依然不愿意为企业提供技术服务,即使是已经转制的院所,也往往因为竞争而不愿为其他企业提供技术服务,加上目前国内行业共性技术研究方面的共享和合作程度较低,不少行业内的企业都是整体技术储备不足,进而造成了整个产业的落后。
在财税政策等方面也同样有些问题。“我们前段时间搞了一次28省市的问卷调查,实际的情况是,因为细节不配套、核定范围受限制、操作复杂等原因,中长期科技规划中明确的研发费用加积扣除等优惠政策,落实其实并不好,很多企业的实际抵扣额甚至不到30%。”一位部委官员告诉《财经国家周刊》记者。
时不我待的是,在日趋激烈的全球化竞争中,中国企业正受到海外巨头越来越多的围追堵截,从标准控制、技术封锁、产业垄断、价格驱逐、资本并购、专利诉讼、贸易壁垒到政治、文化抵制,外资厂商正采取各种手段将中国科技企业挤出市场。
比如中国集成电路核心企业中芯国际,就是在高速扩张的上升时期,被台积电的诉讼以及日韩企业发起价格战打压,导致公司实力大幅衰退,旗下的成芯等资产也流失到外资厂商手中。珠海民企赛纳科技负责人也告诉记者,该公司在推出中国首款完全自主研发的激光打印机时,就曾引来外资力量的专利诉讼与大幅降价抢夺市场等狙击。
“中国企业融入全球化竞争过程中,将面对很多新的困难,已经不是靠企业自身可能解决的。”一位长期为中国企业进行海外诉讼的律师对《财经国家周刊》记者表示,比如对重要行业进行整个产业链的扶持拉动,如TD-LTE与大飞机;对一些产业关键环节需要不计成本进行追赶,如芯片与发动机;对一些海外企业带有贸易壁垒或政治色彩抵制手段的应对,如恶意的“337诉讼”等,都需要从国家层面进行统一的规划与支持,才有可能获得成功。
“就目前而言,政府部门还习惯于像过去一样,大多是以普惠式的‘撒胡椒面’,或是在政策上开一些小口子,主要靠企业自己去国际上打拼,并没有给予我们足够扶持。” 一位企业负责人说。
“改革文件将会有更强的可操作性。“一位参与改革方案起草的人士透露,正是因为对这些问题的考虑,新的改革文件中将有更多针对实际问题的具体政策,以及政策如何落实的具体措施,甚至可能有详细的量化指标。
“比如说,将来具有产业目标的国家科技项目,原则上由企业来牵头实施。”该人士说,过去,国家科技项目原则上都是大学、科研院所,863计划、973计划,包括科技支撑计划来牵头实施,未来只要是明确的项目,原则上将改由企业牵头实施。同时,还将鼓励企业牵头联合大学和研究机构来成立一些技术创新的战略联盟,通过这个战略联盟来开展技术创新活动。
此外,针对很多国有企业因科技投入造成经营考核压力的问题,未来国资委的考核标准也会有所变化,国有企业的科技研发投入将视同利润进行考核,此举将刺激国企扩大科技创新力度。而此前外界讨论较多的扩大企业研发费用税前抵扣政策优惠,以及支持中小型企业和民营企业进行技术创新的财税、金融及其他政策等,都会有较大的进展。
“总而言之,新一轮的改革将通过强化企业的创新实力,解决科技与经济结合的顽疾。”参与方案起草的专家说。
该专家认为,要真正确立企业的技术创新主体地位,是一个庞大的,需要长时间建立和完善的系统工程。它需要真正推动科技资源开放共享,改革现有的科技项目经费管理制度和科技评价奖励制度,支持骨干企业建立自己的研发机构,并联合高校、科研院所组建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鼓励高校和科研院所的人员进入企业或创办企业,并落实在此过程中的技术转移机制和产权、股权激励机制,建立科技支撑产业的完善机制等,以全方位市场化机制,引导科技资源向企业集中等各个环节的改革与完善。
据这件专家透露,这些问题在改革方案中都有可能得到体现,“虽然这些政策的落实需要时间,但通过科技体制的引导,中国将让高校和科技院所真正转向为企业技术创新服务,并切实解决企业的创新动力、创新激励和创新保护问题。”
会不会成立“创新部”?
除了企业创新的问题,对目前的中国科技管理体制度也一直有争议。
一个被普遍认可的看法是,与培育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地位相比,中国科技管理体制的改革步伐显得更滞后一些。相对激进的看法则认为,正是管理体制的混乱,导致了诸多企业扶持政策的难以落实。
此前,中国科学院曾在2010年就科技体制改革问题做了一个调查,结果显示,半数以上受访的科研人员认为科技资源的配置机制存在问题,关键是国家部委多头管理、部门条块分割现象严重。
一位科技主管部门的官员也对《财经国家周刊》记者表示,长期以来,我国政府部门在科技工作的职能管理分工上多有交叉,掌握、配置科技资源以及制定科技政策的部门和单位也较多,加之部门间沟通不够充分,致使对重大科技政策的执行难以形成统一高效的领导。
“除了国家发改委与科技部外,很多部委都下辖与科技有关的司局。”一位专家说,“这些司局都有各自的行政责权与经费预算,而且对科技政策的理解与执行思路往往不一致,各个部门的政策定位都是围绕自己的主要业务在转。”
“有一次,财政部出了一个政策,另一个部门不认可,结果让企业无所适从。”一位企业负责人说,如果没有更高层面的牵头,类似的问题可能还会出现。
与此同时,政府部门的职能定位没有完全转变过来,还习惯于“包办”思路,充当“教练员”,从科技规划,到课题经费开支、时间节点、评审验收等都拥有相当大的决定权和影响力,致使科研过于行政化,既阻碍了市场的资源配置基础作用,又容易滋生权力寻租、的行为。
对此,业内人士给出的建议是,成立中央科技体制改革领导小组。从国家层面加强组织领导,制定改革总体方案,统筹组织实施。同时建立跨部门高层科技战略决策机制和专家咨询机制。强化国家层面的科技创新领导机构作用,按照“大部委制”原则,推进政府部门科技事务综合管理职能的合并。
在此之前,关于是否应成立“创新部”已经在坊间引起讨论。不过,也有人士认为,由于科技大部制改革涉及的部委职能部门众多,形势与利益复杂,所以成立“创新部”将遇巨大阻力。
对此,有关专家建议,可以考虑分步实施,由国务院科教领导小组主持,建立部际联席会议制度,加强部门之间科技资源配置的协调沟通,推动科技资源共建共享。然后进行局部的职能整合,可以首先将相关部门职能合并,之后进一步归并整合有关政府部门相关科技管理职能,最终形成“大部委制”格局。
而据知情人士透露,建立国家层面的科技创新统筹协调部门这一计划,目前也已经受到决策层关注。
生长“苹果”的美国土壤
关于苹果改变世界的故事,近来最经典的或许是以下一则:一位中国妈妈问4岁的女儿,桔子的英文怎么说,女儿回答是“Orange”;问香蕉,回答是“Banana”;最后问苹果,女儿的回答是“iPhone”。
苹果正在创造巨大的市场神话。仅在中国,仅2012年第一季度,苹果的市场营收就达79亿美元。这意味着,苹果每天能在中国拿走5.5亿元人民币。
很多人认为,苹果的成功来自于“颠覆性创新”,无论是整合产业格局、引领革新潮流,把握市场脉搏,笼络人才搜罗技术,还是坚持工程向设计让步,苹果的市场敏感和创新活力都在凭借难以超越的创新统领市场。不过,在专家看来,美国支持创新、保护创新的科技政策与环境,更是苹果能得以生长的土壤。
在此之前位于加州的硅谷凭借其“鼓励冒险、刺激创新、容忍失败、绝少束缚”的信条和文化,已催生了包括Adobe、苹果、思科、eBay、谷歌、facebook、英特尔、惠普、甲骨文、Twitter等公司在内的一大批全球性巨头企业。
“在其他地方,失败了可能就再没办法翻身,但在硅谷,要是不创办公司,反而会被人认为是失败的。先做一个,不成功可以再做一个,慢慢就能体会到如何创业了。”华人企业家贾石琏说,在美国,无论投资环境还是社会环境,大家都能容许犯错,这最大限度地激发了整个产业的创新活力。
与此同时,美国的知识产权保护与社会环境也更加鼓励企业进行创新。1980年,美国国会通过了一部法律,明确科研人员可以对自己的创意拥有所有权并出售获利,并对其给予法律保护。此后多年来,维护他人的创新权益,以及公平、透明的竞争环境,一直是美国科技文化中的重要基因。
“在硅谷,周围的人乐于帮助创新型企业成长,并从中与你一起获益。在中关村,有人愿意成为你志同道合的朋友和伙伴,但同样也有不少公司希望通过拷贝你并将你踢出局。”资深IT人士,博客中国创始人方兴东如此评价中美创新文化的最大区别。
比如,在苹果的成长过程中,没有受到大公司排挤,反而得到了很多大公司的注资。另一个例子是,2012年4月10日,Facebook以10亿美元收购了一家名为Instagram的小公司,而这家公司被收购前没有任何收入,只是融资了700万美元,只有6名员工,核心资产只是一款应用程序,通过手机拍照,利用社区和认识的人进行分享。
这样的交易与商业模式,在中国的互联网界则是“不可接受的”。互联网巨头们似乎更乐意通过剽窃的方式,抢劫小型创新互联网公司的“Good Idea”,而在巨头之间也到处充斥着抄袭和反抄袭的争吵。
“对创新的保护机制不足,在深层次上伤害着中国企业创新、微创新的情感和热情。对互联网而言,政府部门大部分时候不是不愿意保护创新,而是不知如何保护,有时候甚至不知该保护哪一方。”一位互联网公司负责人说。
三星背后的国家力量
5月2日,市场调查机构IDC了第一季度全球手机出货量报告,三星在总出货量(9380万部)、智能手机(4220万部)出货量双项指标上,分别超越诺基亚(8270万部)和苹果(3510万部),成为全球最大的手机厂商。
三星的领先不仅在手机领域。这个1938年凭借鱼干、蔬菜、水果出口起家的家族企业,今天已成长为拥有32家大型子公司的超大型集团,业务领域横跨电子、金融、机械、化学等多个领域,有近20种产品在全球市场占有率第一,居全球企业之首。
这些成绩并非三星集团自身所能成就。在其背后,凝聚了整个韩国政府乃至韩国国民的力量。事实上,三星集团的成长,一直被视作韩国创新刺激政策的典型样本。
在韩国,政府长期以来对三星等本国的高新技术产品实施政府采购。与很多国家不同,韩国通过立法方式,认定韩国科技部可直接要求国家机关及地方政府、乃至由政府投资和补助的机构和团体,优先采购韩国国内高新技术产品,甚至对处于全球化竞争的行业,例如汽车、计算机等,规定即便韩国本土产品价格更高,也必须优先采购。
与此同时,对依附于三星等大企业的中小企业,政府也以政策进行了创新引导,从而形成了以大公司为龙头的完整的“技术创新链条”和“产业链条”。
在韩国,中小企业以制造业为主,多依托大企业成长,向大企业供应半成品和零部件,很少会出现销路难的问题,保证了较好的发展空间。如在三星集团的产业链上,就有数百家中小企业各有分工、为其服务。它们在国民经济中的作用极为重要,是韩国经济持续高速增长的动力源泉。至2010年,韩国的中小企业的数量已达300万家;产值在国内生产总值中所占比重超过50%,韩国国家和地方的财税收入近60%来自中小企业。
[关键词]棉花质量检验 检验方法 体制改革
中图分类号:TSl02.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5)35-0397-01
一、我国棉花质量检验体制改革概况
在我国,棉花质量检验体制的有效性经过多次探讨、改善,结合了成功与失败的所有经验,形成我国目前相对完善的棉花检验体制。2003年12月17日,经国务院批准,中央有关部委联合了《棉花质量检验体制改革方案》。2004年9月,我国开始推进棉花质量检验体制改革试点工作,在管理部门及试点企业的共同努力下,改革取得了丰硕的经验成果。2012棉花年度全国共有1806 家棉花加工企业按照棉花质量检验体制改革方案的要求加工棉花并进行公证检验,检验量达720万吨。2013棉花年度全国共有1789家棉花加工企业按照棉花质量检验体制改革方案的要求加工棉花并进行公证检验,检验量达740万吨。2014棉花年度全国共有15个省区, 1542 家棉花加工企业按照棉花质量检验体制改革方案的要求加工棉花并进行公证检验,检验量达到514万吨。在改革过程中,新体制企业根据改革方案中的质量检验标准要求,不仅积极引入资金,更换大型的打包机械及其他辅助设备,各自购置相关检验仪器,而且还改革与完善了相应的工艺流程和管理方式,并对试验环境进行技术改造,确保检验仪器保持平稳运行,使试验过程及结果满足要求。几年来运行测试结果表明,在新的质量检验体制下,大大提高了棉花加工及检验效率,显著提升加工速度,有效控制加工成本。根据承检机构普遍反映,在新的检验机制下,仪器化检验更全面覆盖了影响棉花质量的主要因素,从而能够更加科学地反映出棉花的质量等级。
二、我国棉花质量检验方法分析
在棉花质量检验的过程中,皮棉检验都有相应的指标和相应的检验方法,具体如下:
1. 颜色级(棉花的颜色级指标与原标准中的品级指标并无对应关系。根据现行棉花国家标准,颜色级分为白棉、淡点污棉、淡黄染棉、黄染棉4个类型,其中白棉分为1到5级,代号分别用11、21、31、41、51表示。污棉分为1到3级,代号分别用12、22、32表示;淡黄染棉分为1到3级,代号分别用13、23、33表示;黄染棉分为1级和2级,代号分别用14、24表示)颜色级指标是GB 1103.1―2012《棉花第1部分:锯齿加工细绒棉》首次引入的棉花质量指标,它依据棉花的黄色深度(+b )确定类型,依据反射率(Rd )反映出的明暗程度确定级别,通过类型和级别在颜色分级图中对应的区域确定棉花的颜色级。按照中国棉花颜色分级图,我国锯齿加工细绒棉共分为4种类型、13个颜色级,其中白棉3级为标准级。从类型来讲,白棉和淡点污棉使用价值较高;淡黄染棉由各种僵瓣棉和部分晚期次棉、污染棉、烂桃棉,或是淡点污棉变异而来,使用价值较低;黄染棉是在特殊情况下才会出现的,因多年存储变异,或回潮率大的籽棉未及时晾晒而变黄,这类棉花品质极低。
2. 轧工质量(根据现行棉花国家标准,锯齿加工细绒棉的轧工质量分为好、中、差三档,分别用P1、P2、P3表示)轧工质量是指籽棉经过加工后,皮棉外观形态粗糙程度及所含疵点种类的多少。
3.长度(棉花长度并非指单根棉纤维的长度,而是根据一定数量的棉花所有棉纤维长度分布的数理统计量。根据现行棉花国家标准,细绒棉长度级分级及长度值范围分别是:25毫米级,25.9毫米及以下;26毫米级,26.0~26.9毫米;27~31毫米级以1毫米为级距依次类推;32 毫米级,32.0毫米及以上) 长度是棉花最重要的内在质量指标之一,与棉花的整体使用价值密切相关。细绒棉的长度由25毫米级至32毫米级依次分为8个长度级,其中28毫米级为标准级,30~32 毫米级的棉花使用价值较高,25~26毫米级的棉花使用价值较低。
4.马克隆值(根据现行棉花国家标准,马克隆值级的分级、分档及马克隆值范围分别是:A级,A档3.7~4.2;B级,B1档,3.5~3.6;B级,B2档,4.3~4.9;C级,C1档,3.4及以下;C级,C2档,5.0及以上)马克隆值是棉花细度和成熟度的综合反映,是棉花主要的内在质量指标之一,与成纱质量有密切的关系。棉花的马克隆值越高,一般棉纤维成熟度越好;马克隆值过高,则成熟过度,纤维较粗,纤维抱合力差、成纱强力和条干均匀度不理想;马克隆值过低、细度过小、成熟不足,则容易产生有害疵点,织物染色性能差;只有马克隆值适中,棉花的细度适中、成熟适中,才具有最高的纺纱性能,获得较全面的使用价值。细绒棉的马克隆值共分为3级5档,按马克隆值从低到高依次是C级的C1档、B级的B1档、A级的A档、B级的B2档、C级的C2档。马克隆值级A级的使用价值较好,B级的使用价值正常,C级的使用价值较差。
5.长度整齐度指数{根据现行棉花国家标准,长度整齐度指数分档与长度整齐度指数范围分别是:很高档,86.0%级以上;高档,83.0%~85.9%;中等档,80.0~82.9%;低档,77.0%~79.9%;很低档,77.0%(不含)以下}长度整齐度指数是重要的棉花质量指标,用以表示棉纤维长度分布均匀或整齐的程度,对纱线的条干、原棉制成率有重要影响,同时对纱线的强度也有影响。细绒棉按长度整齐度指数和使用价值从高到低依次分为5个档,分别是很高、高、中等、低、很低。
三、棉花检验体制改革存在的问题
棉花质检体制改革推行以来,虽然取得了很大的成绩和进步,但我们需清醒的认识到,当前体制改革中还是存在一些问题:
1. 加工企业布局规划不合理,不能从根本上改变加工企业能力过剩的问题。棉花质检体制改革后的新体制棉加企业存在布局不合理,分布过于集中的问题,不利于企业向规模化、集约化方向发展,企业无法进一步的做大做强。加工企业能力过剩的问题没有得到根本的解决。
2.改革配套政策落实不及时,影响企业发展。改革推行以来,国家相继出台了一系列的扶持优惠政策,虽然很多政策在一定程度上极大的促进了改革进程,但是更多的企业因政策落实不及时,直接影响了企业的更新改造进度和收购加工的开展,导致新体制企业由于成本、资金的原因无法体现竞争优势。
3.仪器化公证检验中存在的样品、重量结果公信力问题。尤其是棉包毛重、回潮率均由企业在线检测,在我国企业诚信体制不健全的情况下,容易出现设备作弊,篡改数据,弄虚作假现象现象。
4.仪器化公检数据及证书作用问题。棉花质检体制改革推行以来,在中纤局建立的仪器化检验体系和技术保障体系的支撑下,仪器化公检数据相符率逐年提升,并已逐渐成为双方交易参考甚至是结价的依据。但纺织企业关注的短纤维率、棉结、异性纤维等指标,在公检证书中无具体体现,影响了证书作用。
5.物流仓储问题。按照改革要求,公检后的棉花应送交指定的专业仓库储存保管,其功能作用非常重要,是质检改革中一个重要环节。但很多棉花加工企业由于加工的棉花流动快,企业的货场足以存放现有的棉花,因此不愿意再花一笔仓储费和运输费,专业仓储对企业来说更增加了成本。
作为处于垄断地位的“行业老大”之一,中石化启动混合所有制改革之举,拉开了央企深层次改革的大幕,意义深远。
3月5日,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加快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至此,哪些行业将成为混合所有制改革的核心领域呢?
突围的方向在哪儿
作为十八届三中全会指明的深化国企改革的主要方向,混合所有制改革自然成为今年全国“两会”热议的焦点。
对于国资国企,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进一步明晰了改革的方向及路径。分析人士说,政府工作报告明确了“加快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比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积极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的表述,又更进一步。
显然,“发展混合所有制”是这一轮国资改革的重头戏,但也面临诸多绕不过去的命题。如混合所有制改革,需对国企进行分类监管,对竞争类、功能类和服务类三者以什么标准划分,存在不同的声音。混合所有制如何实行?民企的角色如何定位?为什么要按功能为国企定位,国企怎么分类?国资委以管资产为主,国有企业经营由谁来管?等等。
国资改革从哪些层面入手?从哪些方面最先开刀?政府工作报告给出了方向。报告提出“建立健全现代企业制度和公司法人治理结构”,直指国企改革的治理症结。
报告另一大亮点,明确了“推进国有资本投资运营公司试点”。事实上,国有资本投资运营公司一直备受热议,随着政府工作报告明确,实质性的动作指日可待。
更大的亮点在于,报告圈定了将向非国有资本开放的七大领域,且将同步配套相关制度。报告称,“制定非国有资本参与中央企业投资项目的办法,在金融、石油、电力、铁路、电信、资源开发、公用事业等领域,向非国有资本推出一批投资项目。制定非公有制企业进入特许经营领域具体办法。实施铁路投融资体制改革,在更多领域放开竞争性业务,为民间资本提供大显身手的舞台。完善产权保护制度,公有制经济财产权不可侵犯,非公有制经济财产权同样不可侵犯。”
这是政府对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蓝图的最新勾勒,也同时指明了混合所有制率先开展的具体方向。这一实质性进展,最大的意义在于,既可以调动各类经济主体的热情,消除顾虑,又可以凝聚共识,消除当前经济体制改革中的杂音。
市场分析人士认为,报告强调“非公有制经济财产权同样不可侵犯”,给民企参与国资改革、平等参与市场竞争吃下一颗定心丸。
不过,对于发展混合所有制,民间资本的观望情绪仍较浓重。开放的行业吸引力是否足够,有吸引力的行业是否足够开放,如何保障民企的话语权和权益等问题,仍有待进一步观察。
改革将多路突进
混合所有制改革怎么改?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总理强调要坚持和完善基本经济制度,不但要在更多领域放开竞争性业务,引进民间资本,也要完善国有资产的管理体制,推进国有资本投资运营公司试点,争取最大限度地对市场主体进行多方向的激活。
今后,既要发展国有资本控股的混合所有制经济,也要鼓励发展非公有制资本控股的混合所有制经济。混合所有制改革并非单兵突击,而是一揽子方案,多路推进。
国务院国有重点大型企业监事会主席季晓南表示:去年底已形成一份国企改革指导意见,但内部认为过于笼统,目前正在修订,待多部门征求意见及报中央深化改革领导小组后方能,希望越快越好。员工持股改革方案作为指导意见的配套方案随后出台。
全国政协委员、国资委副主任黄淑和表示:国资委正抓紧研究组建或改组国有资本投资运营公司,先试点再逐步推进。允许混合所有制经济实行企业员工持股,形成资本所有者和劳动者利益共同体,是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的一项重要措施。国资委将积极探索混合所有制经济实行企业员工持股的有效途径和办法,努力取得新突破和新成效。
当前我国正在进入改革的深水区,要改革就必然触动一些既得利益。但政府既然敢于向市场公开承诺,就预示着政府已经做好了改革攻坚、为改革护航的决心。只要各方统一思想行动,勇于突破创新,混合所有制经济迸发活力的新局面就指日可待。
链接
央企试探混合制经济
中石化打响混合所有制改革第一枪
中石化宣布启动一项议案,称将对中国石化油品销售业务板块进行重组,同时引入社会和民营资本参股,实现混合所有制经营。
中石油下游业务引入民资端倪隐现 与光正集团一起“卖气”
与中石化开放下游油品销售业务类似,中国石油旗下公司引入民资的也是下游资产,即天然气销售终端。总部位于新疆的光正集团与中国石油共同开发南疆五地州天然气终端业务。
广汇能源新疆铁路获批 “民资入铁”再释政策鼓励信号
新建新疆红柳河至淖毛湖铁路项目同时被国家发改委、原铁道部列为落实国务院“新36条”的民营项目示范工程,项目的核准被广泛视作“新36条”鼓励民资进入垄断行业的实质性突破。
上海证券报今年2月4日曾率先报道了《电网主辅分离改革今年有望重启》,值得注意的是,这次电网主辅分离改革将由发改委与国资委、电监会、水利部、财政部,能源局等部门一起共同负责推动。
此外,《意见》还明确了2010年深化国有企业和垄断性行业改革工作的其他内容:由工信部与广电总局以推进广电和电信业务双向进入为重点,制订三网融合试点方案并开展试点,探索建立保障三网融合规范有序开展的政策体系和体制机制;由发改委和工信部等推进盐业管理体制改革,出台盐业管理体制改革意见及相关配套措施,推动形成新型食盐供给体制和盐业管理体制;国资委牵头,加快推进大型国有企业特别是中央企业母公司层面的公司制股份制改革。
根据记者掌握的情况,电网辅业分离可能将与国资委直接监管的电力顾问集团、水电顾问集团,水电建设集团、葛洲坝集团重组一起进行,四大辅业集团重组成两家:水电建设集团和水电顾问集团重组成中国电力建设集团,葛洲坝集团和中国电力顾问集团重组成中国电力工程集团。
同时,电网辅业分离可能分为两部分:一方面,同一网省的辅业单位成建制的进入同一电力建设集团,全国省(区、市)的网省辅业单位分在两半,分别归属中国电力建设集团和中国电力工程集团,比如,湖北省属电力辅业单位整体划归中国电力建设集团,江苏省属电力辅业单位整体划归中国电力工程集团;另一方面,对于地市及以下层级的辅业单位以及各级“三产”企业比如电力宾馆、医院等,由国家电网公司和南方电网公司按照主辅分离、辅业改制的相关政策实施改制分离,
值得注意的是,电网企业中区域、省级电网企业所属的勘测设计单位,火电、水电、送变电施工企业和修造企业等辅业资产有可能全部被分离,划入上述新组建的两大集团,保持独立法人地位。
国资委相关人士认为,这种重组方式有助于顺应国际总承包经营模式发展要求,符合央企现状,兼顾电力体制改革和央企重组需要,避免二次重组,减少改革阻力。
电网主辅分离改革对业界来说并不陌生。2002年2月10日,国务院印发电力体制改革方案,确定“厂网分开”、“主辅分离”、“主多分离”,“输配分开”的改革方向。但是,整整八年过去了,主辅分离迟迟没有迈出实质性步伐,甚至连主多分开都难以推动。
电网内部人士告诉记者,暂留在国网和南网的网省辅业单位共170家左右,净资产达一两百亿元,但利润总额并不高,只有十几亿元,倒是职工队伍庞大,达30万人左右。总体来看,是历史欠账多,社会包袱重,分离难度大。
史立山:风电企业应提前布局10MW风机
国家能源局新能源司副司长史立山今日表示,我国风电机组的技术有待提高,机组规模应当更快地提高。企业要提前布局10MW机组的研究。
史立山称,随着风电规模越来越大,风电并网、运行管理的难度也不断加大,他表示要解决这一问题,需要加强风能规律研究,建立风电的预测,预报机制,并在运行系统中进行实施。同时,风机技术水平有待提高,以保证电网运行安全;风电机组应该向更大规模发展。他表示,目前中国1.5MW机组技术比较成熟,但容量需要更快速的提高,使得陆地风电主力机组到3MW,海上风电机组到5MW,并提前布局10MW的机组研究。此外,还要研究更大范围地消纳风电。
中电联:将加大对智能电网研究规划力度
在日前召开的2010年信息技术与智能电网建设峰会上,中电联行业发展规划部有关人士透露,目前正在研究编制的电力行业“十二五”发展规划中,智能电网是重要组成部分,未来中电联将加大对智能电网的研究规划力度,并对规划实行滚动调整制度。
消息人士透露,目前国家层面的能源“十二五”规划草案也已基本形成了,正在征求意见的过程中。该规划中也涉及到智能电网的内容,但智能电网在规划中的具体内容还有待探讨,例如如何将信息化注入到智能电网中、如何进行技术,产品研发,形成一体化的智能电网等。
清洁能源投资 中国居全球首位
中国在清洁能源领域的投资是全球最大的,这些投资的驱动力主要来自政策法规,但也有降低成本和能源安全等单纯的商业因素。今天,独立非营利组织“碳信息披露项目”(CDP)和多利益相关方构成的“可再生能源效率伙伴关系计划”在京一份题为《巴西、中国、印度、南非企业清洁能源投资趋势》的报告,对中国的清洁能源投资现状做出上述判断。
报告显示,中国公司正准备在能源效率领域进行大额投资。接受调查的多家公司解释说,能源效率在过去多年一直是他们优先考虑的问题。这些公司一般是从1999年到2006年之间开始把这个问题作为重点战略考量。大多数公司提到,除了成本,非财务考量在能源效率投资决策中也非常重要,比如合规、声誉、节能和环保收益。
2010年,在中国最大的前100家上市公司中,有11家公司填写了CDP信息披露请求的问卷,18家向CDP提供了相关信息,这是该报告出炉的数据基础。
接受CDP访谈的11家公司分别是国家电网公司(电力),招商银行(金融)、格力电器(家用电器)、诺维信中国(制药),北京德清源农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农产品),万科集团(房地产)和不愿具名的汽车企业、能源设备和服务企业、汽车设备生产企业、家用电器生产企业各一家。
11家受访企业中的7家称,已经制定了企业能源效率或减排计划,其中有5家提到了量化的目标。
国家发改委在4月13日透露,第二批10家试点企业名单已经由国务院国有企业改革领导小组审议确定,其中9家企业已正式上报试点方案。发改委新闻发言人严鹏程透露,试点方案将在近期批复实施,预计年内将取得阶段性进展。同时,混改第三批试点的遴选工作已经着手启动。据悉,第一批10家试点企业的方案已基本批复,发改委正在指导试点企业有序实施,有望年内取得实质性进展和突破。
当前国企混改的14个基本特征
我将从14个方面归纳并陈述自己的看法。
从布局分析,垄断行业混改已成为今年国企改革重点突破口。2017年中国经济体制改革将围绕“统筹推进、重点突破”八个字推进,第一个层次是在国企改革突破,第二个层次是在混合所有制改革突破,第三个层次是在具有垄断特征的国企改革突破。
从部门分析,发改委走到国企混改改革前台。国资委的名字是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发改委是发展改革委员会,定位不同,国资委主抓对改革的监督管理,发改委主抓改革。所以,国资委习惯抓“防止国有资产流失”也是可以理解的。今年,国资委主抓混改改革的重点似乎放在资本证券化和公司上市方面。而中国联通掀起了垄断行业混改的新风向是发改委牵头组织的。我们可以看出是谁来抓,抓法自然有差异。不过,央企毕竟是国资委监管,下一步矛盾必然会有的,国务院国有企业改革领导小组怎么协调,将决定快慢。
从批次分析,一二三批依次铺开。第一批10家混改试点的方案已基本批复,有望年内取得实质性进展和突破;第二批10家试点企业名单已经国务院国有企业改革领导小组审议确定,其中9家企业已正式报来试点方案,拟近期批复实施,预计年内将取得阶段性进展;第三批试点的遴选工作已经着手启动。建议依次进行,公开进行,依法进行,不拖拉,不懈怠,不停步。
从顺序来看,先抓体制改革,后抓所有制改革。大家很关心石油天然气,因为他们重点是体制改革,动作很大,这也是正确的。建议体制改革与所有制改革同步进行,不要等。
从项目来看,可操作性特征明显。公布的范围都是项目,这是发改委特色。涉及配售电、电力装备、高速铁路、铁路装备、航空物流、民航信息服务、基础电信、国防军工、重要商品、金融等重点领域。例如,从事“民航信息服务”的央企主要就是中国民航信息集团公司,旗下有港股公司中国民航信息网络。
从行业分析,进入了核心领域。前两批共19家试点企业,涉及垄断行业、金融等重点领域,特别是军工领域较多,有7家企业。进入了核心领域,动了奶酪,有震动,也就是国企改革的成功。其中军工、民航、通信三大行业的机会尤为突出,推进的力度和进度存在超预期的可能。
从代表性看,有行业牵引作用。公布的是本行业的代表企业或领军企业,具有典型性。中粮集团已经明确提出了混改目标和路径思路。随着盐业市场化体制改革加速,兼并重组、内部资源整合以及混合所有制改革将成为国有盐业企业的重要主题。中国黄金集团公司2017年工作会议提出,要加快混合所有制改革步伐。国家电网公司、中国电力建设集团积极制定混改方案,东方电气集团也有很强的混改意愿,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和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已经在做出调整,为混改做相应的准备。这些企业加入试点影响大。
从分类来看,企业自己很到位。譬如,军工混改当前主要集中在纯民品和竞争性较强的领域,非核心军品领域有望逐步引入混改,但仍需时间,核心军品领域目前不太可能混改;从改革层面来看,主要为二级或以下企业,集团层面混改短期内还不太现实。中国兵器装备集团制订了军工混改试点的初步方案并确定了4家试点单位。其中,在上市公司长安汽车中推行中高管持股试点,在集团开展军工资产证券化的研究和论证,探索实施汽车产业股权激励计划等方案。
从混合模式看,将会各有特色。包括民企入股国企、国企入股民企、中央企业与地方国企混合、国企与外资混合、PPP模式等。建议适合什么搞什么,不要限制在“上市”一种模式。股权结构也将发生质的变化,有的从国有独资改为国有绝对控股,有的从国有绝对控股改为国有相对控股,有的探索国家特殊管理股制度。
从步骤来看,首批试点进入“施工期”。随着第一批混改试点方案得到批复,相关企业混改将进入施工期。在目前已确定的六家央企试点,即中船集团、联通集团、东航集团、南方电网、哈电集团、中国核建等,已经能够看到不同程度的改革进展。
从时间来看,有具体节点。3月31日,发展改革委党组副书记、副主任要求尽快批复实施试点方案,在七大领域迈出实质性步伐,形成一批典型案例。发改委副主任连维良也强调,争取做到5-6月份改革方案全部报出,下半年出台实施。发改委宣布试点方案将在近期批复实施,预计年内将取得阶段性进展。同时,混改第三批试点的遴选工作已经着手启动。看来,有望年内取得实质性进展和突破,如果完不成,自己就被动了。建议发改委能卓有成效地推进混改试点。
从目标来看,一是活力,二是扩大国有资本的带动力。进一步激发企业的内生动力与企业活力,打破老国企大饭和论资排辈的弊端,引入市场化机制,干部能上能下、员工多劳多得,并且回报不受岗级限制,不再是铁饭碗,实行末位淘汰,加快行业创新转型,进一步做强做大做优国有企业。目前混改在覆盖面上已有相当的广度和宽度,接下来需要继续深化混改的深度,如重视优化股权结构、完善公司治理与市场化经营等。建议把增强活力放在混改第一位。如果把防止流失放在第一位,这个事就没法干了。先动起来再管,不能管得干不起来。
从套路来看,让企业有主动权。令人吃惊的是,央企混改“排队”入场的19家试点企业,谁家计划是什么,重点在哪,几乎公开化了。显然,这场改革换了套路。建议让企业做改革的主人,让企业家在改革中当家作主。
从创新来看,企业力度相当大。中国核建中核新能源投资有限公司上市公司安徽水利(安徽国企)、康缘药业(民企)在股东榜中,持股占比分别为16.65%、5.55%。东航集团旗下东方航空物流有限公司由全资到让出绝对控股权,持股比例降低至45%,幅度极大。引进外部投资者和员工持股迎来了实质性启动,对整个航空货运市场产生影响,也为其他央企的混改实施提供了一个样本。其所有参加混改的人员都需“脱马甲”――D换国有企业人员身份,与东航解除劳动合同,再与东航物流签订完全市场化的新合同。“脱了马甲”,中高级管理人员就不受1%的限制了。
对于搞好混合所有制改革的21条建议
新时期全面深化改革已经进行快四年了,很多改革取得了阶段性成果,狠抓落实仍然是当前全面深化国企改革工作突出的问题。对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搞好混合所有制改革的试点,现提出一些建议。
1.明确把具有垄断特征的国企改革作为重点突破的方向,特别是对突破方向、带动范围与牵引作用做出部署。混改是对整个国企改革具有突破性、带动性作用的改革。国有和民间资本等交叉持股、相互融合的混合所有制经济,是我国基本经济制度的重要实现形式,有利于国有资本放大功能、保值增值、提高竞争力,有利于各种所有制资本取长补短、相互促进、共同发展。怎么突破、怎么带动与怎么牵引,应该明确。
2.增强活力为主要目的,通过股权多元化达到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转换经营机制的目标。如果国有企业引进民营资本,不能达到治理及调整经营机制的目的,混合所有制改革可能沦为变相的集资。
3.打通“中梗阻”,解决“两头热、中间冷”的局面。需要拿出切实可行的办法,尽快改变目前人们看到的国企改革进展缓慢、办法不多、成效不大的局面。
4.把引入非国有资本参与国有企业改革作为首要方式。目前推进混合所有制改革主要有四种方式:一是引入非国有资本参与国有企业改革;二是国有资本投资运营公司对发展潜力大、成长性好的非国有企业进行股权投资;三是资产证券化;四是员工持股。员工持股主要采取增资扩股、出资新设等方式。如果把资产证券化定为首要方式,容易形成内部操作、外部陪跑的局面。
5.引进增量为主与存量出售的方式相结合。按一定规则和速度降低国有股权比例,最终使国有企业从国有独资或政府绝对控股的企业逐步转变为政府相对控股的混合所有制企业。在改革过程中使用引进增量的方式,政府可以在权益价值基本不变的情况下降低持股比例,有效地降低改革的阻力。对于政府意欲退出的行业,如钢铁、煤炭、有色金属加工和商业零售等传统竞争性行业,政府可以采取存量出售的方式。政府控制改革速度一方面使得公司治理能够一定程度保持连续性,避免治理结构剧变带来不确定性影响,另一方面可以在与非国有资本的合作中加深了解,确定进一步出让股权的受让方。
6.以“公平准入”和“平等保护”为突破,打破民资行业准入的“天花板”、“玻璃门”、“旋转门”。很多原本门槛较高的行业将逐步向非国有资本开放,非公经济可通过交叉持股与国企实现优势互补,国资投资项目允许非公资本参股,破除行政垄断,放大国有资本的带动力,对形成国企市场化经营机制、促进产权多样化等具有牵引作用。真正破除行业垄断,为所有不同所有制的市场主体创造平等、公平竞争的发展环境。下决心打破石化、电力、电信、铁路等领域中国有企业的垄断,以及在燃气、供水、供热等领域地方国有企业的垄断。
7.激发民间投资,扭转民企国内投资大幅下降局面。一些行业的市场化不够,产业领域中多种市场要素缺乏充分流动的能力,使资产定价有一定难度,这会影响到社会资本的进入和退出。这次国企混改的七大领域,民企在过去都是很难进入的,混改将增强民企信心,激发民间投资,扭转民企国内投资大幅下降局面。对去杠杆,混改将吸引社会资产参股,扩大国企的再投资能力,做大国有资产总规模,降低国企的资产负债率,达到去杠杆目的。对补短板,民资的机制更灵活,市场感觉更敏锐,有利于行业短板的补齐。从历史上看,中国制造业民资占比高,市场竞争力强,货物贸易顺差;服务业民资占比低,服务贸易逆差。铁路作为国民经济动脉,民间资本进入后,不仅可以缓解铁总资金紧张的局面,更可以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利润回收步伐。
8.公开公正公平搞改革,不能长期保密。一些企业信息披露不透明,侵害股东尤其是小股东利益。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必须满足四个基本条件:第一,一定要能够保证同股同权;第二,一定要有现代的、科学的公司治理和管理;第三,一定要有严格的内外监督;第四,要有充分的开放性和可交易性。而上述四点,目前的国企管理体制都不能很好地满足。关起门来搞,上面容易怀疑没干,外面怀疑不公平。改革也有个民主与法制的问题,不能少数人改革,少数人说了算。
9.要加快员工持股步伐,建立所有者与劳动者的利益共享机制。目前北京、上海、陕西、湖南、湖北、四川、山东等近20个省市明确要推进地方国企员工持股试点。优化股权结构建立激励约束机制。优先支持高新技术、转制科研院所等类型企业的核心技术人员、经营管理层、业务骨干等以现金、技术、知识产权等多种方式入股,并建立员工持股的有序进退机制,以充分调动员工积极性。比如在持股比例方面,相当多的国企偏于谨慎,将员工持股的比例控制在10%以内,远低于“员工持股总量不高于30%”的上限。持股比例过低,可能难以显著激发广大员工积极性,与企业形成利益共同体,应该正确认识员工持股的作用。
10.遵循国有企业改革工作规律,下放改革权力。调整改革工作策略,以改革目标与评价标准为抓手,取消各项改革试点的审批机制,建立经常性改革试验探索机制,严格的督查、问责机制,以期达到确保改革落地的目标。
11.调整改革主体,让企业做改革主体。不再出台或少出台改革方案,改革工作主要抓好落实,务求实现改革突破。现在改革的会议多、文件多、方案多、口号多、督查多,口号喊得震天响,但雷声大雨点小,表面上热热闹闹,实际上并没落地,大家几乎都心知肚明,成为常态。原因是政府部门管得太死,企业说了不算。
12.改善公司治理结构,提高企业效率。混合所有制改革不仅仅是要降低国有股东的持股比例,其目的是要通过股权适当的多元化和分散化,通过股东大会、董事会和监事会中表Q权安排,使得不同所有者相互制衡,防止少数人谋取私利,最终形成良好的公司治理机制,促使公司的所有者和经营者为了增加企业价值共同努力,最终达到国有资本增值保值的目的。一些国企在股份制改造过程中,由于不能整体上市,通常会形成集团母公司和上市子公司法人治理结构并存的双层管理架构。从实务上看,集团总部还是上市公司的实际经营者,承担上市公司的经营管理。怎么解决这种母子关系是一道难题。
13.设计合理的董事会结构,保护各利益相关方的利益。适当扩大董事会规模,便于在必要的独立董事数量之外,安排代表国有股东、投资者股东、管理层和职工各方利益的董事,使得各方利益都能得到表达和兼顾。从机制上使得非国有股东能够事实上行使参与决策和监督管理层和其他股东的权利。如中国石化销售公司的混合所有制改革中,董事会共有11名董事,中国石化派出董事4名,职工董事1名,未超过半数,投资者派出董事3名,独立董事3名。中国石化派出的董事数量无论是占整个董事会的比例,还是与投资者董事比例都低于中国石化持股比例的70%。中国石化销售公司的董事会结构为混合所有制改革提供了一个有价值案例。
14.让非国有资本在监事和独立董事的人选上有更多话语权。在中国的股权治理结构中监事会和独立董事并存,在监督公司运作方面相辅相成。国有股东对于管理层的监督可以通过董事会及其专业委员会实施,而对于股东的监督则由独董和监事会承担主要责任。将独董和监事的提名和投票权更多地赋予非国有股东,可以更好地促进公司运作中决策、执行和监督职能的分离,提高监事会和独立董事相对于国有大股东的独立性。
15.建立试错容错与问责机制,鼓励创新。真正的改革是一个不断试验、探索,甚至“试错”的过程,是一个探索未知,并将未知转化为已知的过程。改革要取得成功,有一个通过允许和鼓励基层和群众不断解放思想、敢于探索、勇于试错、敢于突破,来实现的过程,形成类似上世纪八十年代那种改革争先恐后、敢想敢干、生气蓬勃、波澜壮阔的改革局面。
16.加强对改革的激励机制,解决好改革的动力问题。在加强反腐倡廉制度建设的同时,要重构国企领导干部的保障激励机制。光查问题,没有激励机制,如果正向动力都下去了,就没有人肯对改革下力气了。
17.界定国有资产流失标准,找准问题产生原因和杜绝办法。怎么样才算是国有资产流失?这是一个“红线”尚不够明确的领域。有些地方搞的是“没有天花板,没有地板”的改革,标准不清,很多企业、地方政府被迫处于“原地待命”中。另外,国有资产和国有股权定价在操作层面上,也应该有明确的依据。
18.与职业经理人改革配套进行。在混合所有制企业中,员工的招聘和晋升主要通过竞争机制进行,而国有企业用人制度存在过多的行政色彩,二者不同的用人制度在改革后要找到适合企业自身发展的办法和用人机制。按照市场经济的要求,建立一套完整的选拔、管理和奖惩企业经营者的机制是对现行组织干部体制的较大挑战。
19.降低推进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的交易成本。对国有企业的投资涉及到大量的时间及交易成本,如审计会计服务费、资产评估费等,一旦评估或合作失败,成本沉没都会给非国有企业带去很大经济压力,这种高风险及成本的消耗使非国有企业在投资国有企业时格外慎重,因此如何解决问题,消除非国有企业顾虑,也是一个需要考虑和解决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