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小学教师评价改革方案

小学教师评价改革方案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小学教师评价改革方案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小学教师评价改革方案

小学教师评价改革方案范文第1篇

 

《社会心理学》

 

《社会心理学》一书由北京教育学院何立婴教授编著,共10章。全书22万字,体系完整,结构紧凑,理论联系实际,通俗易懂。

 

第一章绪论,介绍社会心理学的一般问题,包括研究对象、学科性质、研究方法和发展简史。

 

第二至六章是关于个体心理方面的。第二章讲个体社会化,阐述个体怎样在社会影响下从一个自然人变成一个有效的社会成员,并不断成长和成熟。第三章自我概念,阐述一个人如何认识和对待自己,如何决定自己的所做所为,使他成为他自己。第四章社会动机,阐述人为什么会有行为,为什么这样行为而不那样行为,如何使人行动起来。第五章社会知觉,阐述人是怎样对他人形成印象的,为什么会形成偏见,怎样使自己对他人的认识更正确。第六章社会态度,阐述态度在人的生活中的重要作用和态度是怎样形成的,人为什么会言行不一,怎样改变人的态度。

 

第七章人际关系,阐述人际关系是怎样建立起来的,我们喜欢什么样的人,不喜欢什么样的人。在竞争和合作中人表现出哪些心理和行为上的特点。

 

第八章和第九章群体心理,阐述群体是怎样形成的,怎样保持群体的一致性。群体情境怎样影响个体的心理和行为,使其表现出与单独活动时不同的行为方式。有效的工作群体是怎样的,什么因素影响工作群体的有效性。

 

第十章大众心理现象,阐述舆论,流言,时尚和集群等发生在大群体中的心理现象。

 

我们生活在社会中,人群中,时刻离不开与人的关系,因此了解社会心理学的知识有助于我们理解人类、人类社会,有助于我们在现实生活中更好地认识自己,理解他人,提高适应能力,更有意识地修养自己,提高处理方方面面关系的技能,提高办事效率,当然也有助于个人的心理健康。

 

教育是通过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相互作用来实现的,教育过程本质上是一个社会心理的过程。教师在教育教学工作中遇到的问题大量的是社会心理方面的,如学生的厌学情绪、师生关系紧张、课堂纪律不良、班级管理困难等,因此,掌握社会心理学的知识,提高人际交往技能,将使教师在解决这些问题上游刃有余。为此,我们向教师们推荐此书。

《教育改革理论与实践》

 

《教育改革理论与—实践》是北京教育学院教育管理系青年教师陈丽经多年研究撰写的一本专著。该书与同类著作相比,具有如下几个特点:

 

(1)有独特的理论体系。该书主要由四部分构成:第一部分,教育改革理论研究,包括教育改革的基本内涵、署教育改革的动因与历史趋势、教育改革与社会变革及人的发展关系等方面的研究;第二部分,教育改革操作技术研究,包括教育改革方案的设计、设施与评价等技术;第三部分,中小学具体教育改革实践研究,包括教育思想的改革、中小学课程与教学改革、中小学德育改革;第四部分,主要是中外教育改革比较研究,通过对日、美、英、法等发达国家教育改革的比较,找出世界教育改革的共同特点及中国教育改革的优势与存在的问题。该书努力将基本理论研究、操作技术研究,现实实践研究、比较研究结合起来,使人既能掌握教育改革的基本理论,又能掌握教育改革的操作技术,既能对我国中小学教育改革实践有较清楚的了解,又能把握世界教育改革的潮流。

 

(2)有独到的见解,该书对教育改革的基本内涵、历史趋势、教育改革与经济改革、教育改革与人的发展等研究较深,有自己的独到见解。如对“教育改革”概念的界定,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并对教育改革的相关概念,如教育变革、教育创新、教育革命、教育发展、教育科研、教育实验、教育试验等进行辨析,澄清一些模糊认识。

 

(3)针对性强。该书密切结合中小学教育改革实际,对教育改革方案的设计、实施、评价等技术进行研究,并对中小学教育改革的具体内容及改革思路进行研究。

 

该书从教育改革理论着手。针对中小学教育改革实践,回答中小学教师与校长关心的教育改革理论与实践问题,以期提高他们的教育改革理论水平和参与教育改革的实践能力,希望得到广大教师的喜欢。

小学教师评价改革方案范文第2篇

【关键词】英国;教师教育;综合性大学

一、英国教师教育改革发展进程

17世纪末,教师教育在英国兴起,一直到20世纪中后期,在经历了几次大规模的改革后,英国教师教育逐渐形成了现有的较为稳定的格局。由最初简单机械的培养方法到现如今“知行并重”的培养模式,英国的教师教育实现了理论与实践,学校与社会的结合,既为教师教育改革提供了良好的学术氛围,也促进了教师的专业化发展。1.简单机械的“教书匠”锻炼(17世纪-19世纪末)英国的教师教育始于17世纪末,其机构、内容及方式、生源都未形成规范。19世纪,英国教师教育实行“导生制”。教师先对“导生”进行指导,“导生”学习后再转教其他学生。[1]这个时期还没有提出“教师教育”这一说法,教师的培养就如重复操作的工匠一般,简单机械。2.偏重技能的教师训练学院(20世纪初)19世纪末,一些大学开办师范学院以培养小学教师,从而解决师资不足的问题,随后,政府设立了隶属于大学的公立训练学院。这些学院由地方政府拨款运行,学制两年。课程内容以教师的教学技能训练为主,以“只教上课用得着的知识和技能”为培养目标,对教育理论、教学法理论的划分并不清晰。[1]3.偏重学术的教师教育学院(20世纪40年代初--60年代末)20世纪40年代,二战后的英国教师教育问题日益突出,英国政府便于1944年颁布新教育法,当务之急便是师范教育体制的改革。在此阶段,各训练学院、大学、地方教育当局和教师团体组成了“地区师资培训组织”,学制四年,设立了学士学位课程。但由于此时刚明确了教育理论的地位,这一阶段的教师教育课程又比较偏向于学术化。4.知能并重的高等教育机构(20世纪70年代初--20世纪末)20世纪70年代,经济危机冲击下的英国,持有专业“教育证书”的教师教的学术知识不符合国家需要和人民期许。因此,英国再次改革,成立了“全国学位授予委员会”,并颁布《职前教师教育课程统一要求》和《合格教师资格标准》进行统一规范。[2]建立师范教育新体制,将地方教育学院正式列为高等教育机构。再次,压缩师范教育规模,由高等教育学院、大学教育系、艺术教育中心和伙伴合作学校共同培养教师。[3]

二、英国教师教育发展历史经验探析

1.重视社会团体专家的建议专家、社会团体与组织对英国教师教育的发展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在英国,参与教师教育的机构有教会、中央和地方政府、大学、中小学等。自从教师教育产生之日起,这些参与者在教师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不断改变,他们之间相互制衡,协力推动英国教师教育的改革与发展。英国政府在制定、颁布教育法规、政策时,都非常重视社会团体专家的意见与建议,积极倾听各界声音,这也为教育政策法规的顺利施行奠定了基础。2.教师教育改革不断创新不断发展变化着的教育形势,使得英国教育界在教师教育改革方案上也不断创新。“教学优先方案”是21世纪初英国出现的一种新的职前教师培养路径,是将教师培养和领导能力培养融于一体的培训模式。[4]英国的一些城市学校存在学生成绩差、敌视老师、管理混乱等问题。“教育优先方案”是面向那些既具有良好的教师素质,又有较强的领导能力,心系教育事业的大学毕业生提出的策略。这些满怀抱负的大学生在毕业后将去到一些自身问题较为突出的城市学校中从事教育工作。通过“教育优先方案”的实施,达到改善城市学校现状,发展教师教育的目的。至2009年上半年,共有1500名毕业生接受或正在进行培训。[5]3.重视理论与实践相联系长期以来,英国的教师一直在以大学学科为基地的高等师范院校中进行培养。但是,这种模式培养出来的师范生只是接受过教学理论知识学习的、批量生产的“成品”,在进入各类中小学进行教学实践时,他们并不能胜任教师工作。因此,20世纪80年代以来,英国教师培养方面逐步加强师范生教师职业技能训练,日益重视对师范生教学实践能力的培养,不断加强师资培训机构与中小学的合作伙伴关系,实施“以中小学为基地”的师资培养模式,把重点放到“伙伴合作学校”的实践中,使中小学教师参与到新教师的入职培训和评价中去。

三、英国教师教育改革经验对我国综合性大学教师教育发展的启示

1.要有特色化的培养目标明确、有特色的培养目标,既能对学校该学科进行清晰定位,给教师教育发展更具体的指导,也有利于评价教学水平,考核办学质量,改正不足。学校要找准各自的优势和特点,根据当时当地的社会需求制定培养目标,以便有能力培养出被社会所认可的毕业生。[6]地处师教师教育资源不足,师资力量薄弱地区的综合性大学,在教师培养过程中就应该将目标定位在培养教师技能过硬的中小学教师上,在实际培养过程中也就应该多重视教师技能的训练,以便学生毕业后能够成长为该地区教师教育发展的新生力量。如果该地区综合性大学在学科科研、师资水平方面水平较高,那么就应更重视培养学术型人才,培养目标要有自身特色,不能总是“千校一面”。2.培养模式和课程结构要新颖,具有综合性我国的各级各类师范院校承担了大部分的教师培养工作,从教育学基本教材到教育实习,各类师范院校也都大同小异,没有充分利用自身特色,也缺乏创新。这也就导致了教师教育课程陈旧,模式单一的问题。师范生学习的理论知识在实际工作中用处不大,教育实习也只是按时走过场般匆匆收场。这种培养模式下的教师教育也必将为社会所淘汰。而综合性大学具有学科融合、资源共享、优势互补的特点,在教师教育改革中应当利用其综合性强的优势,结合自身办学特色,开设相关学科糅合在一起的融合课程和范围更大、多学科组成的广域课程。[7]综合化课程是我国基础课程改革的一大趋势,但是综合性教师的缺乏导致综合化课程的发展停滞不前。[7]综合性大学在教师教育方面就应利用自己的学科优势优化设置课程,培养符合我国社会需求的、具有综合学科背景的教师。3.注重实践,加强同中小学校的合作英国教师教育有重视实践的传统,如牛津大学教育研究系就与牛津郡的中小学建立了合作关系,被视为合作式师范教育成功模式之一。[8]在我国,高等院校在教师教育方面形成了较为稳定的教师培养模式,各所高等院校培养模式也都大同小异——重理论而轻实践。并且,大多数高等院校中的教育研究者鲜有中小学的教学工作经历,对中小学教师的职业生活陌生,其理论研究与中小学教师的教学实际相脱离。另一方面,我国教师教育的短板是实践。就如前文所提到的,师范生缺少教学实践,教育实习走形式般匆匆收场,这些不足在当今教师教育发展中显得尤为刺眼。因此,我们应借鉴英国教师教育重视培养教师实践能力的措施,加强与中小学校的联系,建立见习、实习、就业相结合的机制。与中小学校的合作,能够转换教育研究者的研究视域,还能解决教师教育与中小学教学实际相脱离的问题。这不仅需要高等师范院校完善培养模式,还需要各级教育管理部门及各中小学校的通力合作。4.完善教师准入体制,确保教师教育质量英国的教师岗位的申请是对社会大众开放的。但为了保证教师良好的职业能力与素质,英国形成了一套全面而严格的教师资格制度,也就是必须完成教师教育课程的培训,并且获得教师资格证书的人才能申请教师岗位。师范院校并不是进行教师教育的唯一场所,综合性大学也可以培养出优秀的教师。非师范生在完成教师教育课程的培训,并通过国家教师资格统一考试,也能获得“教师资格证”,是未来世界各国教师教育改革不可阻挡的趋势。然而,“教师资格证”并不能力证证书持有者具备良好的教师素质。甚至一些中小学校认为,持有“教师资格证”并不能确保毕业生能够胜任教师。并且,在教师教育传统的影响下,用人单位在聘任教师时,更倾向于选择师范生。因此,师范生与非师范生同时竞聘更具优势。显然,这对持有教师资格证的非师范生有失公平。这既是学生个体素质有所差异导致的,也是教师准入体制有待完善的迹象。同时,这也更加说明综合性大学在教师教育方面还有较大的发展空间。我国的教师教育正处于改革的关键时期,自身问题仍然突出。因此,我国综合性大学教师教育的改革应与英国教师教育改革经验相结合,取其精华而去其糟粕,为我国教师教育的发展添砖增瓦。

作者:张倩 单位:湖南科技大学

参考文献:

[1]瞿凯乐.英国师范教育课程的沿革、现状及特点[J].南京高师学报,1998(9).

[2]沈为华.近二十年来英国教师教育的改革与发展[J].成都教育学院学报,2005(7).

[3]李其龙,陈永明.教师教育课程的国际比较[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2.

[4]刘儒德.英国的教师培训管理体制与机制[J].外国教育研究,2002(7).

[5]许明.近年来英国师范教育的改革与发展[J].高等师范教育研究,1996(4).

[6]严燕.浅论我国综合性大学师范教育的特色追求[J].高等师范教育研究,1999(6).

[7]李丽丽,王凌皓.综合性大学教育学专业发展路向探析[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9(1).

小学教师评价改革方案范文第3篇

一、认真做好期末学业检测质量分析,发扬成绩,查找问题,明确今后努力方向。

学校要认真做好期末学业检测质量分析,寻取自下而上的方法,对期末学业检测质量进行全面详细分析,对成绩优秀,敬业爱岗的教师进行表彰。学校领导要分好工,对薄弱学科加强跟踪督查工作,多听薄弱学科任课教师的随堂课,多了解他们备课情况,帮助他们找差距,求进步,真正发挥期末学业质量检测对课堂教学行为的调节作用,为今后教学提供后续服务,

二、抓好教学管理,进一步规范办学行为

1、扎扎实实抓好教学常规的管理。

要认真落实省素质教育工作会议精神和《小学教学工作常规》,抓好备课、上课、学生练习、作业批改、讲评、课外辅导、测验等环节的研究、指导和管理。在工作的针对性和细致度上下功夫,扎实有效地把教学常规的各项要求落到实处,切实减轻学生过重的负担,促进教学工作的精细化、科学化和规范化。

学校要进一步完善教学常规检查制度、考核评价制度,学习企业管理经验,建立日清日结或日清周结制度,抓好各项教学常规的落实,全力实施精细化管理。学校不仅要把对教师的教学常规管理和落实作为保证教学工作高效有序运行的大事来抓,还要把学生学习的常规作为一个重大的教学课题来研究。目前,不少学生还没有真正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我们必须正视学生学习过程中面上存在的问题,持之以恒,点滴做起,狠抓学生的学习常规。学校要将落实学习常规工作贯穿于学生整个学生成长过程当中。

2、进一步强化质量意识

充分认识教学质量是办学的根本,是学校发展的生命线,学校要把好质量关,要采取有力举措,扎扎实实完成教学任务,提高教学质量,确保在市教体局举行的“学生学科质量分析数据采集”中取得优异成绩。

3、切实落实镇教育办备课改革方案

根据教育办出台的我镇小学教师备课改革方案落实备课改革,力求在确保备课的实效性、针对性的基础上,减少教师的无效、低效劳动,切实减轻教师的工作负担。学校和教师要增强责任意识,坚决做到不备课不上课堂,学校要加大这方面检查力度,学校于期中、期末进行定期检查,每周对所有教师检查一次,找出问题,及时纠正。

4、加强辅优转困工作

进一步加强优秀生、边缘生辅导和学困生转化工作,学期初,学校、教师要制定切实可行的辅优转困工作计划。学校要早一点打算,早一点落实,教师们要多一点行动,少一点埋怨,多一点体贴,要本着“轻负担、高质量”的思路,从培养学生兴趣入手,让学生想学,会学,乐学,促进学生整体发展。要认真组织好兴趣小组,从学校实际出发,精心组织,做到定目标、定时间、定地点、定内容。

5.进一步加强体育、艺术及卫生工作

抓好体育与卫生工作,坚持每天的大课间活动,确保学生每天1小时的体育锻炼时间,组织参与好灵山镇春季运动会,举办好2011年艺术节和体育节。要努力培养学生多样的艺术的素质,积极做好市教研室对学生能力培养情况的质量考察。

三、重视教研工作,扎实开展教研活动,努力提高课堂教学水平

1.积极开展课题研究,要结合实际,围绕高效课堂和有效策略,从总结经验和解决问题出发,确立课题,制定课题实施方案,进行实实在在研究,不走过场。在语文方面,要继续开展阅读自主探究课题的研究,数学方面要着重搞好口算能力和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英语教学着力在兴趣培养和情境教学等有效策略上进行研究,进一步理清研究思路,明确研究方向和研究重点,力争实现突破,形成模式,邀请市教研室领导对课题进行指导。

2. 切实加强教师培训,搞好校本教研,提升教师实施新课程标准的能力和水平。

学校要继续支持教师积极参加上级组织的培训及本镇的学科教研活动,落实对新课程理念与操作要求的理解。加强集体备课,做到在实践中改进,在反思中总结,在交流中提高。大力提倡课后反思,促进教学研究水平和教师素质的进一步提高。学校应进一步完善校本教研制度,扎扎实实地开展校本教研活动,更多的为教师提供形式多样的学习和观摩的机会,特别是在同伴互助和自我反思方面,要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加强工作,促进教师专业化水平的不断提高。开展校本研究,要从小处入手,着眼于解决教学过程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共性问题,不走过场,真正把教研的过程作为相互学习共同提高的过程。

3.开展学生读书活动。要充分发挥图书角作用,通过捐赠、交换、学校图书等多种渠道为学生提供阅读图书,制定读书活动实施方案,学校将进行学生征文、演讲等比赛活动,推动读书活动扎实有效开展。

4.进一步加强和院东的联谊活动,校际间制定联谊活动计划,活动前上报教育办。

5、举行学生作文比赛、双语讲故事比赛、书法比赛等活动。

二月份:

1. 制定学校教学计划,上报镇教育办

以下内容与本文2011年小学教学工作计划相关,可查阅参考:· · · · · · · · 

到 栏目查看更多内容 >>

2. 举行质量分析会

三月份:

1. 组织教师参加集体备课

2. 四、五、六年级学生参加月底质量抽测

3. 推门听课

4. 学校进行优质课初评

5. 上报课题实验报表

6. 学校领导听薄弱学科教师课

四月份;

1. 组织教师参加集体备课

2. 期中检测

3. 推门听课,常规检查

4. 四、五、六年级学生参加月底质量抽测

5. 组织教师进行优质课比赛

6. 校际间联谊活动

7. 参加挖菜式作文课题研讨会

8. 新教师汇报课

五月份:

1. 参加集体备课

2. 自主探究阅读研讨会

3. 实验教学比赛

六月份:

1. 迎接市质量抽测

2. 英语有效策略研究

3. 组织学生参加双语讲故事比赛

4. 期末常规检查

5. 做好期末复习

七月份:

1. 复习

2. 期末检测

[2]

小学教师评价改革方案范文第4篇

一、出发前夜深思――确定改革目标

1.为什么要改

国家提出新课程改革要求,制订了各科新课程标准指导改革。全国都在探索教学改革,教学改革的关键是课堂教学改革。外面的课改世界一天比一天精彩,尤其山东考察让我们目睹了许多课改的成功做法,那些走在课改前列学校中的孩子,已经将自己的视野和思绪放飞于广阔的天空,而我们孩子的视野和思绪只能在一间教室中碰撞。“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事实告诉我们,课堂改革势在必行。

2.思考怎么改

杜郎口的“三三六”教学模式,“预习、展示、反馈”三大板块都散发出成功的芳香,让我们充分地认识到预习的重要性。可是再好的经验,是最适合他们本校的、适合学生学习水平和学校各方面实际的,包括各种管理机制作为有力保证。经过反复审视、思考,寻求我校改革出路。

3.本校实际

①学生的年龄和认知水平有限。②小学开设的学科全、课节多,单拿出预习课节是不可能的。③农村小学教师任教科目多,如果出预习学案,教师的时间都难于保证,况且学校分散、经济状况差,复印问题解决不了。④我校98%都是走读生,教师指导下的有效预习时间不能保证。

4.寻求出路

近年来,全校教师对课改进行了卓有成效的、务实创新的研究,获得了丰硕的成果:完成了新课程下教师角色的转换;教学设计观念实现了三大“转变”:由教师的教为本位的教学观转向以学生的学为本位的教学观,由以书本知识为本位的价值观转向以学生发展为本位的价值观,由以静态教案为本位的备课观转向以动态为本位的设计观构建;构建了新课程理念下具有实际使用价值的课堂教学设计方法、策略及操作样式;充分发挥了以“发展”为核心的“进步评价”的激励功能。但我们深切地感到,教师教学方式、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并不彻底。学生学习的内驱力来自他本身的需要,要真正落实以人为本的理念,课堂教学设计要从研究学生入手,要从学生的认知点、兴趣点和困惑点开始。

5.确定目标

为了实现在目标和理论上的引领与规划,我们经过反复研究确定:

(1)近期总体目标:①教师目标:精心备课,做好教学设计,建立“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新型课堂,并在不断地实践和反思中努力实现一次飞跃。②学生目标:学会预习,学会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积极探究,提高展示学习成果的综合能力,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③成效目标:切实提高课堂效益,提高教学效果,提升学生学习水平与能力,达到各种质量目标。

(2)年段学科改革目标。依据不同年龄阶段特点及学习水平,在原有基础上探索不同课堂教学改革模式:3~6年级语文、数学、科学、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构建“课前自主预习―课上合作探究展示”的改革模式,1~2年级各科构建“玩中学”的课改模式,创设学习情境,把学习内容设计成各种喜闻乐见的活动形式,让学生边活动边学、边玩边学,提前渗透培养预习方式;3~6英语、音美构建“趣味教学”模式,3~6体育构建“自主学练”教学模式。

课堂教学改革应该是不为模式,我们提出的模式意在为教师实施课堂教学改革引领一种方向,提供一种支架。可以说这个目标是在课改大潮推动下,居于我校实际、富有我校特色的课改目标,改革不能邯郸学步,亦不能固步自封,我们的课改目标是经过仔细思考、反复论证的,适合我校学情和师生实际。

二、指引行路方向――完善更替方案

课堂教学改革方案是改革推进的蓝本,迄今为止,我校课堂教学改革已经是第四套方案,历经一次又一次的修改与完善。在探索实践过程中,根据进展、阶段重点、存在的问题不断调整,使方案更具实效。

第一方案主要是开展校级达标活动;2009年月4南方考察后制定第二方案,发出“人人都努力上课改课”的口号,提出教师学生课堂时间分配硬性指标;2009年5月以后制定第三方案,确定了较完备的改革总体目标及年级学科目标模式,配合确定校本培训五大专题,重点探索3~6年级“课前自主预习―课上合作探究展示”的改革课型,配合实施课堂导学流程改革,配合进行自主作业和分层作业,对课前预习提出硬性要求,每名学生备课前预习专用笔记;2010年3月制定第四方案,重点推广3~6年级“课前自主预习―课上合作探究展示”的改革课型,同时重点研究1~2年级“玩中学”课改课型。如果说第一、二方案还停留在浅层次的被动实施阶段,那么第三、四方案则进入深层次主动实施阶段。

小学教师评价改革方案范文第5篇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区域整体推进素质教育为核心,完善现有的课程体系,大力开发和有效利用课程资源,积极稳妥地推进中小学课程改革,全面提高学校育人质量与水平,为每一个学生的终生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二、总体目标

到2015年,通过深化课程改革,彻底转变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完善区域推进素质教育的课程体系、教育模式、评价方式及管理体系,全面提高教育质量,促进每个学生主动地、生动活泼地发展。

三、工作要点

(一)提高课程实施水平

1.严格落实课程计划。通过召开专题研讨会及联席会等形式,依托督导、调研、教研、培训等工作,实时监控和反馈课程开设情况,保证全区各校按照国家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组织教学,开全课程、开足课时。全面落实“体育、艺术2+1项目”,保证学生有足够时间用于发展个性特长和体育锻炼。

2.加强校本课程建设。加强国家和地方课程的校本化、生本化建设,各校要切实发挥校本课程开发委员会的作用,根据学校特色,科学设计并大力开发特色校本课程。力争到2015年,各校都有特色化、序列化的校本课程,为学生提供更多自主选学的机会,发展每一个学生的优势和潜能。

(二)大力开发课程资源

1.充分利用校内资源。严格按照课程实施标准的要求配齐、配足师资力量,保证本专业教师必须从事本学科教学,兼职教师必须具有一定的专业水准,通过开展有针对性的校本培训,使教师队伍达到一专多能。进一步完善图书、实验器材、体育器械、教学场所、网络等设施,使其能够满足教学的需要;注重设施设备的使用率,教育局每年组织专项督查,通报使用情况。充分利用校会与升国旗、班会、重大节庆日、传统节日等,开展主题鲜明、各具特色的素质教育活动,努力营造校园素质教育文化环境。

2.充分挖掘校外资源。有计划开发及利用家庭、社区等校外资源,调动一切力量支持学校课程改革。自主建设校外实践活动基地,方便开展各种课余及校外活动,为学生提供更丰富、更适合的课程资源。

(三)提高教师课改能力

1.强化教研训一体化工作力度。健全学区一体化管理机制,学区、学校要明确各自分工、密切配合,共同完善区本、校本教研训制度。依托“四名工程”建设,发挥“名师工作室”及骨干教师的专业引领作用,有主题开展区本及校本研训,不断增强教研训的针对性和实用性,激励广大教师建构教研训共同体。

2.激发教师自主学习热情。探索建立教师自主学习的激励机制,给教师创设宽松自由的教学研究氛围,调动教师进行教学研究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建立教研培训表彰奖励制度,把自主学习纳入教师评价之中。

3.发挥重点课题驱动作用。深入开展“区域整体推进素质教育的研究与实践”重点课题研究,各校、各学科要将各项课题与重点课题进行有机整合,倡导开展解决实际问题的小专题研究。每学期举办小专题研讨会,推广运用成型的经验成果。

(四)深化课堂教学改革

1.变革课堂教学方式。以“同研一节课”为载体,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等课题研究为抓手,研究制定课堂观察量表,每学期不定时开展课堂观察,反馈课改情况,指导改进课堂教学。充分发挥我区教育信息化的优势,推动教与学方式的深度变革。

2.创新课堂教学方法。以面向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根本,以实现课堂教学的整体优化为目标,构建丰富的课程体系,创新课堂教学评价,加强学科教学与信息技术的整合,拓展课堂教学空间,培养学生健康向上的学习品质,积极构建生命化课堂。

3.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大面积实现常态课堂的优质化,创新开展达标、赛课、课堂教学专项评估等系列活动,充分发挥名优教师示范带动作用,努力构建素质教育常态课堂教学新模式。每年定期举办不同主题的同研优秀成果展评,使之常态化。

(五)完善课程评价体系

1.科学开展评估。以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按照“以评促建、以评促改、以评促管、评建结合、重在建设”的原则,完善中小学课程实施水平评估制度。开展中小学课程实施水平评估工作,并进行地方课程、校本课程的专项抽查。每年一次课程实施水平评估报告,评估结果作为考核学校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

2.完善配套机制。建立区、学区、学校三级监测机制,逐步强化学区层面的监测力度;建立检测报告制度和教学跟踪制度,完善“以校为本”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研究制定“中小学学生学业质量动态标准”和“中小学教师教学质量基本标准”。建立“区基础教育数据库”,记录区、学区、学校教育资源和师生成长档案。为每个学生建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评价档案,建立学生综合实践活动评价档案。

3.完善学科考级制度。不断完善全区小学阅读、英语、信息技术等考级工作,各学校也要相应完善阅读、英语口语、信息技术等考核机制,每学年都要组织开展各项考级工作。

四、实施步骤

改革试点工作从2011年开始,到2015年完成,共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为学习启动阶段(2011年4月-2011年9月)。深入学习国家、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及市、区两级党委政府《关于贯彻国家和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的实施意见》,研究制定改革试点方案,并成立改革试点工作领导小组和工作机构,召开全区教育工作会议,出台相关配套文件,进行广泛宣传动员和全面规划部署。

第二阶段为全面实施阶段(2011年10月-2015年8月)。落实重点发展战略目标与实施规划,从课程开设、课程资源、课程实施、课程评价等方面逐一落实;开展阶段自我评估,认真分析,总结经验,查找不足,明确思路,制定新的举措,争取项目实施工作取得突破性进展。

第三阶段为评估验收阶段(2015年9月-2015年12月)。对照国家教育体制改革试点的相关标准和要求,开展全方位的自我评估,查漏补缺,整改提高,总结成果,撰写报告,收集、整理各种档案资料,做好试验区评估验收的各项准备工作。

五、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加强对课程改革实施工作的领导,成立区深化中小学课程改革工作领导小组,由教研培训中心分管领导、学校业务校长、各学科教研员及骨干教师共同组成。其主要职责和任务是:建立学校课程实施工作检查和评估制度,建立教学质量监控系统;对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进行指导、调研、监督、检查、评估等,了解学校教学情况,为各中小学深化教学改革、加强课程建设、改进教学、提高教学质量等提供指导性意见;收集、整理、分析中小学教学情况数据和资料,进行教育教学质量监控,为实施教育教学改革提供客观依据。各学校也要成立相应的工作小组,负责本校课程实施工作的领导和组织,根椐统一部署,完成工作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