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博物馆藏品管理流程

博物馆藏品管理流程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博物馆藏品管理流程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博物馆藏品管理流程

博物馆藏品管理流程范文第1篇

[关键词]博物馆藏品管理

引言

博物馆研究的核心物质基础就是博物馆中的收藏品,这些收藏品都具有重大的历史价值和研究意义,他们是国家历史文化的见证,是国家重要的历史文化遗产。博物馆中收藏了大量的藏品,特别是国家博物馆,其中的收藏成千上万,因此对博物馆中的藏品就要进行规范的分类,并记录它的相关信息,从而有利于博物馆对藏品的管理。而博物馆的藏品信息主要包括对藏品来源、材质、属性、历史价值、研究信息等方面进行的一种延伸性管理。这种信息化的管理将有利于对博物馆中的藏品进行跟踪定位,保存与维护,更好的实现藏品的实用价值。

一、博物馆藏品管理模式

在博物馆藏品管理方面,由于没有统一标准,同时各个博物馆经济因素的不同,博物馆藏品管理模式与信息技术各不相同。总体上来分析,主要有三种管理模式。

1、全手工管理

全手工的管理模式就是指在整个藏品的接收、鉴定、归类、存档、研究等方面都是以纯人工的方式进行管理。这类管理虽然比较快捷、方便,同时还能进行人为的二次加工,以完善资料。但是缺点在于它不利于资料的查阅、共享,同时在管理的过程中易出错,效率低。

2、互联网络管理

互联网的管理模式是在近几年才出现的,这类管理模式是在互联网的推动下进行的。它的出现将有利于对博物馆中的藏品进行有效的管理,方便人们的查阅,并且不易出错。同时这类管理模式还可以通过互联网传递到网站上,使更多人能够对史料资源进行共享。并且民间私人的文学资源或藏品信息等也可以通过互联网的形式上传到网站上,与数字化博物馆中的信息资源产生互补的作用。但是这种形式的信息共享由于脱离了实物的管理,因此只能对藏品进行宣传与教育。

二、博物馆藏品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目前,博物馆中的许多藏品在保管和展览的时候都还是采取人工操作的方式。由于博物馆中的藏品种类繁多,数量巨大,因此人工操作势必会浪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从而增加了博物馆管理的成本。所以为了减少资源的浪费,就要采取更好的措施进行博物馆的管理。而想要实施好的措施,首先就是要明确博物馆管理中存在的问题,这些问题总结有如下三点:

1、库房条件简陋

一些博物馆的工作人员对文物保护意识淡薄,没有对博物馆中的藏品进行妥善的处理。同时,由于政府对博物馆的资金投入不足,因此造成博物馆中没有成比例的文物库房,致使博物馆中的藏品只能堆压存放,从而使文物多损伤、缺失。

2、藏品库设计问题

由于现目前的博物馆中的藏品室多设置在厢楼或顶楼,因此博物馆中的藏品在受到太阳的强烈照射下温度偏高,然而又无法调节自身湿度。所以就会对博物馆中的标本藏品或木制品等收藏品造成不同程度的损伤。

3、保管人员专业素质较差,藏品管理工作缺乏规范化

在大多数博物馆中由于没有一个健全的管理体系,多数管理人员并不具备专业素养。因此常常会造成其中的工作人员消极怠工,不科学的对藏品进行归类保管。

三、改进藏品管理工作的策略

1、严格遵循基本操作流程

首先,藏品来源管理。要根据藏品的不同来源进行详细的记载和分类管理。其次,移交入馆管理。管理人员在你认真清点藏品后,将藏品妥善的运送到文物库存放。第三,库前整理和入库管理。藏品保管人员在文物库房区进一步检查、确认藏品在相关账目中录入的具体属性数据。第四,博物馆内清理管理。按照博物馆先行的藏品分类方法将入库藏品进行分类。第五,入库管理。第六,博物馆库内整理。

2、实行动态化藏品管理

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内,藏品通常只会存放在展厅与库房两个地方,并且很少移动。然而,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越来越多的博物馆藏品开始频繁的对外展览,部分藏品经常在若干个地区展出,藏品的出库入库频率加大。经常移动的藏品不但增加了藏品遭受损坏的概率,而且为博物馆的藏品管理工作带来了新的挑战。因此,建立藏品动态化管理机制,加强藏品动态化管理,成为了当前藏品管理工作的重中之重。

3、对纸质类藏品的保管

博物馆中对纸质文献的保管是一个重点,纸质文献由于材质的原因,极易腐朽,损坏,因此在对纸质文献进项管理时要采取防湿、防潮,密闭、通风等方法控制好藏品室内的温度和湿度。同时管理人员在提用纸质文献时要采取正确的方法,尽量减少对文献的搬运。在搬运过程中最好戴上棉质手套,避免因手上或身上的汗水等对文物造成污染,拿放动作要轻缓。最后,还要做好防虫、防火措施。

4、推进数字化藏品管理

现实生活中的博物馆在展览藏品时,由于在展览品的旁边加注的藏品资料有限,因此往往不能让参观者对藏品有具体详细的了解,从而拉远了参观者与博物馆的距离。所以就要采用现代技术,实行数字化博物馆,对博物馆的展品进行生动式、现场化的陈列方式,激发参观者的兴趣,拉近两者间的距离。目前,对社会的教育意义和影响是衡量博物馆是否具有价值的标准,而数字化博物馆则能更好的体现这些功能。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博物馆肩负着藏品公开展出、整理研究、科学保护等职责。为了充分利用藏品的价值,博物馆就必须解决目前藏品管理中存在的一些突出问题。在具体实践中,博物馆必须严格遵循基本操作流程,积极实行动态化藏品管理,大力推进数字化藏品管理,将博物馆藏品管理推向标准化、动态化、信息化提高藏品管理工作水平。

参考文献:

博物馆藏品管理流程范文第2篇

【摘要】作为现代博物馆管理学中的重要内容,藏品风险管理具有重要意义。藏品风险是指“藏品遭受损害的可能性”,风险来自诸多方面,要对博物馆藏品进行风险管理,就需要通过风险识别、风险估测、风险管理决策与方式选择、风险应对、风险管理效果评价等一系列工作,以回避或减少由不确定的危险因素而导致的藏品损毁或受到伤害的可能。

风险是“在给定的条件下和特定的时间内,那些可能发生的结果间的差异”,“如果肯定只有一个结果发生,则差异为零,风险为零,如果有多重可能结果,则有风险,且差异越大风险越大”[1]。当人们在完成一个活动过程时,总希望获得与预期相符的结果,但由于不确定因素的影响,活动过程可能会发生偏差,导致结果与期望不符,风险由此产生。在现代管理中,人们为了获得最大期望值,开始试图对可能存在的风险进行管理。所谓风险管理,是指各经济、社会单位在对其生产、生活中的风险进行识别、估测、评价的基础上,优化组合各种风险管理技术,对风险实施有效的控制,妥善处理风险所致的结果,以期以最小的成本达到最大的安全保障的过程。它是应用当前最新的管理科学去管理一个组织的资源和活动,选择科学、经济、合理的方法来转移、避免、抑制、减少或控制风险, 从而获得最大的风险保障,尽可能减少意外事故损失和不利影响。

博物馆作为一个社会机构,同其它组织一样,在经营管理中会面临不同层面的风险因素,需要进行控制。从目前的材料看,国内已经有学者注意到了博物馆风险的问题,并作了相关的研究。如崔波的《博物馆风险管理概述》[2],提出风险管理概况,博物馆引进风险管理的意义,博物馆风险管理的必要性和可能性,博物馆常见风险类型,博物馆风险管理的一般方法等问题,是目前对博物馆风险管理较为全面的论述。韦荃在《对法国博物馆陈列与布展中“零风险”概念的理解》[3]中,详细介绍了法国博物馆收藏品陈列与布展时提出的“零风险”概念,以及针对不同风险制定的相应措施。另外刘清明在《博物馆的风险与应对浅析》[4]中,也谈到了博物馆的风险及应对的问题。可以看出,目前中国博物馆学界对博物馆的风险问题愈加重视,博物馆藏品风险同样也进入被关注之列。

在现代博物馆管理学中,藏品管理是博物馆各项工作的核心,因此,藏品的安全与否关系到整个博物馆的工作质量。但是在博物馆中,风险因素是多种多样的,显现在不同的工作环节中。藏品的保管与利用和其他环节一样,也会受不确定因素的影响而导致藏品在经过某个过程后出现与预期目标不同的结果,这些不确定的因素便是藏品风险。

大约10 年以前,国际文物保护与修复研究中心(ICCROM)和国际蓝盾委员会曾经制定了文化遗产风险防范指南,旨在为存在风险的国家和地区的中央和地方政府机构提供指导。指南制定了文化遗产风险防范的基本原则:将文化遗产资产包括进现有的灾害管理计划中;使用预防性措施以便改善或维持文化遗产的条件,确保在自然灾害当中和之后,文化遗产及其传达的重要精神能够得以保存[5]。这应当是国际上早期涉及博物馆藏品风险的论述,但指南中的“文化遗产”概念主要是指不可移动的遗址、历史建筑等,并非专指博物馆藏品,所以对于博物馆藏品而言,指向性并不强。

本世纪初,我国台湾地区曾经有学者以人为的因素为例,对博物馆藏品运用的风险进行讨论,指出保存与维护的缺失、藏品不当的移动、不适当的展示环境、教育活动的失控、人为疏失或蓄意破坏都是藏品运用的风险,博物馆管理者应通过制定完善的藏政策,确实执行藏作业准则之规定,提供与监测标准的保存环境,建构展品维护运作流程的标准,专职人员在职训练与资讯交流之建立等方式来减少藏品运用的风险[6]。在国内,有学者也针对藏品风险指出,“藏品是博物馆业务活动的物质基础, 它一般具有历史性、唯一性、不可再生性特征, 所以藏品安全是博物馆安全的首要目标。威胁藏品安全的主要有以下几个因素――防盗、防火、保管”,他通过举例说明了盗窃、火灾等对藏品安全的危害,说明它们是博物馆藏品的重要风险因素[7]。

然而到目前为止,国内学术界对于博物馆藏品风险尚没有一个清晰的定义。我们姑且可以宽泛地认为,博物馆藏品风险就是“藏品遭受损害的可能性”,如果进一步的解释,可以说藏品风险就是在藏品保管、保护、修复、展示、运输、研究及相关情况下,由不确定的危险因素导致藏品损毁或受到伤害的可能。

对于博物馆藏品风险的分类,加拿大文物保护中心以物品为出发点,提出藏品的九大恶化因:“1.直接的物理作用力;2.窃贼、破坏者和将藏品放错位置的人;3.火;4.水;5.虫害;6.污染物;7.辐射;8.不恰当的温度;9.不恰当的相对湿度。”[8]笔者认为,这些风险因素一方面来自藏品本身,另一方面则来自藏品所处的外部环境及与藏品发生关系的人。因此,对藏品风险进行管理,首先要对藏品本身及环境进行管理,其次要对与藏品发生关系的人进行管理,管理的重心则是针对藏品活动中的过程控制。

博物馆藏品的风险是方方面面的。要对藏品进行风险管理,不能仅仅只针对我们眼前能够直接注意到的藏品风险进行建立在感性认识上的、被动的防范工作,而是需要博物馆的决策者进行系统规划,在博物馆内设立藏品风险管理小组,根据博物馆及藏品的特征,制定相应的风险管理方式,按照有针对性的博物馆藏品风险管理过程进行管理。

根据博物馆的特征,藏品的风险管理过程可以包括以下几个基本环节:(1)风险识别;(2)风险估测;(3)风险管理决策与方式选择;(4)风险应对;(5)风险管理效果评价。

风险识别过程,是调查人员通过系统性工作,寻找藏品的所有潜在风险,将藏品风险的不确定性转变为明确的风险陈述。这是藏品风险管理中最基础也是难度最大的一部分。识别方法可以使用过程分析法,即把有关藏品的每一项活动设为一个过程,然后对过程进行全面分析,逐项分析各个环节可能遭遇的风险,在每个独立的过程中找出其潜在的风险因素。例如藏品的包装、运输、展出、修复等,都可以视为一个个独立的过程,根据每个过程的特点,风险管理小组可以通过分析,以藏品外部环境和内部特征为基础,从客观层面和主观层面找出潜在的风险因素,并加以记录。在必要时还可以使用列举法,即由风险管理小组根据涉及藏品活动的所有部门的活动流程,列举出各个环节的所有风险。

通常,博物馆藏品的风险可能会来自以下诸方面:藏品本身的脆弱和原有缺陷,如藏品的老化;不可抗拒自然力及突发事件的影响,如火山、地震等重大自然灾害的影响;来自藏品保存环境的危害,如藏品库房温湿度的异常,霉菌虫害的发生,有害气体的侵入;在藏品保护修复工作中发生的意外,如操作失误等;藏品展示、包装、运输、研究中发生的意外,如藏品布展过程中出现的事故,运输中发生的颠簸;安全因素的影响,如火灾、盗抢和人为破坏等。以上可能存在的藏品风险可以被分为两类,即由客观因素引发的风险和由主观因素引发的风险。

客观因素引发的风险可以分为以下三个方面。首先是藏品本身材质的多样性和差异性导致藏品存在风险的程度不同。不同藏品的材质有着不同的坚固程度、环境适应度、抗老化强度,在同样的保管、展示、研究过程中遇到风险的可能性就会不同。如纸制品和陶瓷制品的性能差异非常大,在日常状态同样的环境下保存,两者面临的风险会大不相同:陶瓷制品的风险主要来自于保存、展示过程中出现的震动,而纸制品对所处温湿度、光照等环境因素要求更为苛刻。其次,在科学领域,博物馆技术还处在经验和实验科学阶段,现有的藏品保存环境、保管方法、保护技术、展览陈列、包装运输等在很大程度上还存在局限性。目前,很多博物馆受地理气候、建筑形式、基础设施、人员配置等诸多因素的制约,还不能为藏品建立一个在理论上理想的保存环境,另一方面,我们目前还不能完全了解在藏品保护中使用的新材料所带来的危害,同时对展览陈列、包装运输中潜在的风险也没有更深的认识,这些因素都成为博物馆藏品可能面临的风险。第三是与藏品发生关联的保管、修复、保护、展览、陈列、运输等专业人员的经验和技术能力的局限。博物馆专业人员的业务素质会对藏品的安全产生影响,不同等级的专业人员在专业技能上有所差别,即使拥有同样的专业技术职称的专业技术人员,其实际经验和技术水平也会存在差异,在针对同样的一个藏品进行相同活动的过程中,仍然可能产生不同的结果。

主观因素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方面。第一,藏品操作规范不完善和不健全。博物馆业务工作涉及范围广,专业性强,难度相对较大,因此在各项工作中需要有相应的操作规范,以便于对专业人员进行指导和约束。所谓操作规范,是进行某项活动所依据的程序和方法,它是标准化工作的法则,是降低工作随意性的途径。博物馆中需要建立的操作规范有很多,如《藏品使用规范》、《保护修复安全规范》、《展览操作规范》等等。如果一个博物馆在针对藏品进行活动时没有对应的规范,就会造成工作的盲目性和随意性,使藏品风险增加。第二,博物馆藏品管理制度不健全或有缺陷。管理制度是领导者设立的员工工作准则,是工作人员需要遵守的行为规范。管理制度涉及的范围更广,包括人、财、物的各个方面。设立藏品管理制度是博物馆提高工作质量、规避风险的基础。在藏品管理中,博物馆需要依据国家的相关法规,结合本馆的特点,制定和健全与藏品相关的管理制度,使工作在制度的框架内运营,降低藏品风险。第三,因缺乏维护与管理,使相关硬件设备出现故障,导致藏品风险出现。如防火消防设施不完备或老化,成为藏品发生火险的隐患;监控防盗设备的损坏,会造成藏品被盗的危险;空调工作异常,可能改变藏品保存和展示的环境。第四,工作人员的过失带来的风险。过失主要指相关工作人员注意力不集中,或违背相关法律规章操作,造成藏品风险出现。与专业人员的经验和技术能力的局限不同,过失是完全的主观因素,它的危害较经验和能力不足造成的危害更为巨大,后果更加严重。

风险估测,实际上就是估算、衡量风险,即由博物馆藏品风险管理小组运用科学的方法,对其掌握的统计资料、经过识别的风险信息及风险的性质进行系统分析和研究,进而确定各项风险的频度和强度,为选择适当的风险处理方法提供依据。藏品的风险估测一般包括两个方面:一是预测风险的概率,二是预测风险的强度。预测风险的概率是指通过资料积累和观察,发现造成藏品损坏的规律性。例如一个博物馆一年内举办各种展览,共展出文物1000件,其中一件在布展过程中不慎损坏,则风险发生的概率是1/1000。通过计算概率,可以对概率高的风险进行重点防范。预测风险的强度即预测假设风险发生,导致博物馆藏品可能损坏的程度。对于容易造成藏品损坏的规模和程度大的风险应重点防范,如长期处于潮湿环境的博物馆,其藏品的防潮、防霉是需要重点进行的工作。

博物馆藏品管理流程范文第3篇

[关键词]信息化;博物馆;文物保护

[中图分类号]G2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3115(2015)18-0064-02

文物是祖先为后代留下的珍贵财富,是人类智慧的结晶,具有很高的科学价值、艺术价值。因此,我们必须珍惜、保护文物。现阶段,文物的保护工作成为全世界共同关注的问题。随着信息化的不断发展,信息资源呈现出共享性的特点,世界各国及各地区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日益密切,为博物馆文物保护工作的开展带来了机遇与挑战。信息化形势下,如何做好博物馆文物的保护工作,是每一个博物馆工作者需要深思的问题。

一、 博物馆文物信息化保护概述

(一)博物馆文物信息化的含义

社会教育和科学研究是博物馆保护文物的主要目的,文物的保护还可以为自然界与人类的发展演进(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发展)提供可靠的依据。博物馆是向全社会公众开放的,是一种非盈利性的机构,它可以将人类及人类环境的物质和非物质遗产传播到更广泛的范围。遗产保存、学术研究、传播文化是博物馆的主要功能。文物信息化正是为这三个功能服务的。具体来说,文物信息化就是利用键盘录入、扫描、照相、摄像等技术获取博物馆实物藏品的影像资料,再将这些数字化的资料存入系统中,方便需求者检索与使用。文物信息化包括文物本身的数据化与对文物的信息化管理(数据库和通用网络平台的建设)。实现博物馆信息化和建立虚拟博物馆的基础就是文物信息化。

(二) 现代博物馆文物信息化保护技术

1. RFID技术的应用

物联网技术的核心技术之一是无线射频识别(Radio Frequency Identification)技术,此技术识别目标对象、获取相关数据的方法主要利用射频信号,不需要人工进行识别工作,射频标签与阅读器是其组成部分。我国对文物的全流程管理主要是利用RFID、GIS、GPS等技术和计算机网络及软件技术。首先RFID物联网和计算机网络基础硬件环境的搭建要在进行库房建设时展开,然后利用博物馆RFID藏品管理系统,系统化操作藏品登录、库房管理、文物修复、影像管理、藏品使用、藏品跟踪、巡检盘点、安全门禁、智能监控、查询统计、报表打印等工作,全程跟踪管理藏品的整个管理流程。为了实现全过程计算机管理,藏品的数字化录入、藏品接收、整理编目、藏品利用及藏品移交等工作,要建立馆藏文物信息数据库。

2.文物藏品信息化技术管理系统

藏品管理信息系统主要包含可移动文物、不可移动文物数据库的管理信息系统,研究文物保护、展览辅助系统也由此衍生出来。此系统也是博物馆网站虚拟文物展示的基础。现阶段,功能单一是国内博物馆采用的藏品信息管理系统的不足,此系统只能管理信息化的藏品,实物藏品的信息化管理工作不能实现,如以 Internet技术与JAVA平台为基础的i-Muse藏品信息管理系统,仅仅实现了博物馆基础的流程化与规范化管理。软件部署主要采用B/S方式进行,是藏品全流程管理系统主体的要求,藏品信息管理中藏品管理、检索统计、影像管理、流通管理、智能监控、修复保护、系统管理的功能也不断增加,其中,藏品管理是最核心功能,主要包括征集鉴定、藏品登录、藏品入柜、藏品出入库管理、藏品盘核、藏品注销、账册管理。保存的藏品信息主要由藏品的基本信息、研究记录、提供记录、鉴定信息、损坏记录、底账记录等组成。其中,创新之处是保存底账功能。

二、博物馆文物保护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 基础设施建设不完善

现阶段,博物馆普遍存在基础设施薄弱、建设滞后的问题。究其原因,一方面,经费不足等因素限制了博物馆基础设施的建设。我国博物馆库房面积往往比较小,尤其是一些中小型的博物馆,库房乱摆、乱放文物现象突出,导致文物在无形中被损坏。第二,防潮防湿设备、计算机等现代化设备的缺乏,使科学技术在文物保护过程中的应用受到很大程度的限制。第三,完善的数据库管理、登录账户专有、科学的字段搜索及对内统合所有服务器、对外建立应用服务等的要求,与一些软件系统的应用要求不相适应,博物馆文物保护工作的长远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受到软件系统缺乏安全性与适应性的影响。

(二) 专业服务系统不健全

随着信息化的不断发展,保证博物馆文物保护工作顺利的基础系统是专业的服务系统。特别是近年来随着微博、微信等交流平台的发展,为了加强与公众交流,提高自身的服务水平,许多博物馆也注册了官方微博、微信帐号。随着人们不断追求较高的精神文化生活质量,博物馆为满足人们的需求,需要不断提升建设专业服务系统的能力。博物馆在文物保护信息化进程中受到数据库系统不完善、宣传管理系统缺失等现象的影响。

(三) 人才队伍素质水平相对低下

随着信息化程度的不断提高,博物馆文物保护工作的顺利进行需要高素质人才队伍的智力支持。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博物馆管理人员除了要具备文物保护的相关知识,还必须熟悉掌握运用网络技术的能力。但是现阶段我国博物馆文物保护工作从业人员的业务素质较低,博物馆管理工作的创新化发展受到工作人员专业知识陈旧、网络运用不娴熟等的影响与限制。

三、信息化形势下博物馆文物的保护策略

(一) 完善基础设施建设,提高文物保护水平

第一,从政策与财政角度,国家政府必须不断加强文物保护工作的力度,博物馆的库房条件必须投入资金进行改善,以最大限度降低文物的无形损伤,保证文物藏品的保存时间更加长久。第二,依据博物馆的实际情况,博物馆的工作人员必须采用相应的现代化设备开展工作,将科学技术在文物保护工作中的作用发挥到最大程度。第三,博物馆软件系统的安全性和适应性需要技术力量的帮助进行提高,或根据不同类别文物的特点建立相应的软件系统,防止软件系统会因硬件设施优化升级出现风险。比如为了防患于未然,建立文博信息专用网,从而使文物管理人员遇到突发事件时的应对能力得到提高。

(二) 建立专业服务系统,优化文物保护方式

第一,建立、完善数据库系统,藏品数据库、研究资料数据库和业务资料数据库等数据库子系统,尤其注重建设基础数据库――藏品数据库。第二,构建藏品资料管理系统,实现数据库完成由数据管理到服务现实的转变。第三,构建展览管理系统和宣教管理系统,有效统计博物馆内陈列和展览的所有文物、展厅中放置的文物安全及参观的人流量,并根据不同文物实际情况,借助于先进的信息技术,实现文物保护方式的创新和优化升级。

(三) 加强人才队伍建设,丰富文物保护内容

第一,博物馆文物保护工作人员的准入机制必须严格提高,坚持公平、公正的原则,对工作人员采用公开招聘、考试考核、竞争上岗的方式选择,树立正确的用人思想,做到不仅仅将学历、资历作为选择标准,更加注重按能力选择,使博物馆文物保护从业人员的素质不断得到提高。第二,由于专业性极强是博物馆文物保护工作的特点,现有工作人员的培训必须不断加强,如派工作人员去文物鉴定班及文物保管培训班进行学习深造。并定期评估博物馆文物保护工作人员的工作情况,实现人才利用的最大化。最后,采取多种激励方式提高工作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比如员工福利的适时、适当提高,针对工作突出的员工给予提供深造机会等,采取各种措施鼓励博物馆文物保护工作人员在工作中不断发挥自己的创造力和创新思维,使工作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得到提升,促使工作人员将现代化信息技术与工作实践相结合,从而保证工作效率的提高以及文物保护水平的提高。

四、 结语

随着信息化的不断深入发展,开展博物馆文物保护工作时,必须充分把握、利用现代化科学技术,并根据现阶段博物馆文物保护工作现实要求,结合适用的现代信息技术,推动博物馆文物保护基础设施建设的逐步完善。注重建立专业服务系统,注重人才队伍建设,使博物馆文物保护工作的保护水平与文物的保护方式得到改善与优化,文物保护内容得到丰富,切实提高文物保护工作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陈俊峰.博物馆信息化及RFID技术在馆藏管理中的应用设想[J].苏州文博论丛,2012,(3).

博物馆藏品管理流程范文第4篇

关键词:中医药博物馆;规范化;管理

在致中国中医科学院成立60周年的贺信中提出“中医药学是中国古代科学的瑰宝,也是打开中华文明宝库的钥匙。”近年来,中医药博物馆在传承和弘扬祖国中医药文化,满足中医药教学、科研、交流,普及中医药科学知识等方面发挥了越来越大的作用。但由于我国目前中医药博物馆多为高校内设机构,与其他公益性博物馆相比,在管理方面存在一定的滞后和不规范,成了阻碍大多高校中医药博物馆发展的问题。连云港中医药高等职业技术学校中医药博物馆(以下简称中医药博物馆)成立于2013年,占地面积2130平方米,可以说是地方科研院校中规模最大、种类最齐全的中医药博物馆。自建成以来,多次完成国家、省、市各级各类参观接待任务,在传承弘扬中医药文化方面发挥了显著作用。在此过程中,在学校和中医药系部的大力支持下,在规范化管理方面形成了较好的成果,先后被评为江苏省科普基地、江苏省文化宣传教育基地、连云港市科普基地。现以连云港中医药博物馆为例,探索高校中医药博物馆的规范化管理。

1岗位角色管理的规范化是高校中医药博物馆规范化管理的前提

与其他高校中医药博物馆类似,连云港中医药博物馆工作人员都是中药系各教研室教师兼职。为确保博物馆保持良好的运行,在岗位角色管理中,连云港中医药博物馆十分注重馆内工作人员的专业素质水平,加强职业道德教育和员工情感管理,保证每一位教师都完整出色地履行职责,做好工作。

1.1明确岗位专业要求,体现中医药特色

中医药博物馆是行业博物馆,既有着其它博物馆的共性,也有其自身的行业特殊性。由于馆内工作人员多由校内教师兼职担任,这就要求在岗位角色管理中,必须从实际工作需要出发,明确细化馆内各个岗位的职责内容,找到能兼顾本职工作和博物馆工作、拥有着中医药专业背景又具有一定管理技术和能力的岗位人员,把好工作人员的入口,以保证博物馆中医药特色内涵的展示。

1.2加强职业道德教育,提高工作主动性

高校中医药博物馆承担了专业教学、科研、交流、科普和体验等多项功能,工作人员在其中必须及时调整工作定位,在实训教师、研究助理人员、科普讲解人员等多个角色中无缝转换。这就要求在岗位管理中,通过集中学习、专家讲座等方式,加强对工作人员的职业道德教育,培养高尚的职业道德,提高工作人员对中医药文化相关理论知识、药材标本、器具展品等的兴趣,使其本人乐于从事中医药博物馆方面的工作,愿意为中医药文化传承工作奉献自己的一己之力,以适应博物馆“一馆多能”的要求。

1.3以人为本,注重情感管理

馆内人员除了保障正常教学、科研活动外,还经常性的承担各类科普、交流、体验等工作,即使是在寒暑假期间也必须进行藏品保养和接待各类参观来访。因此,在岗位管理中,要注重以人为本,切实从生活、工作各个细节关心员工,积极组织工会活动、发放生日蛋糕卡,以多种手段调动工作人员的积极性,满足员工的心理需求,形成和谐融洽的工作氛围,使岗位角色在不断强化外在激励的同时,强化自身内在激励,提升信心和责任感,形成其做好工作的稳定意志源泉。

2规章制度的规范化是高校中医药博物馆规范化管理的基础

校内中医药博物馆规章制度的制定必须充分考虑中医药特色和隶属高校的特殊性,要注重围绕激发人员的工作热情,着眼于适应未来管理的智能化。在学习借鉴社会公益博物馆规章制度体系的基础上,连云港中医药博物馆形成了一套覆盖面广、特色鲜明、程序规范、内容严谨的制度体系,从制度层面确保了博物馆“一馆多能”功能的实现。连云港中医药博物馆管理制度体系主要包括物品管理制度、安全管理制度、人事管理制度和财务管理制度。每条制度,都经过认真考虑、充分讨论,并形成规章、程序化、表单化,从基本上保障制度运行的规范化。

2.1物品管理制度

中医药博物馆的藏品主要包括药材标本、中医药文化器具、书籍以及设施设备。博物馆从这些物品的接收进馆、保管、使用、维护、更新、借出、借入等角度,建立了相应的物品管理制度,主要包括标本管理制度、设施设备的管理制度等。前者包括,要求接收标本时的专业人员鉴定、记录,接收后进馆前预处理,已进馆标本的分类、编码、标签制作;标本保管,对馆内温、湿度等环境要求及记录,标本质量的定期检查,定期养护,问题标本的及时处理和更换,馆藏品提用、外借制度,毒性标本管理制度,贵细管理制度等。设施设备的管理制度包括规范馆内设施设备的使用,并制定检修、维修审批流程和台账记录要求等。

2.2安全管理制度

涉及馆藏资源的保存和使用等诸多领域,主要从人防、物防、技防三防模式出发,制定了防虫、防鼠、杜绝杂菌等环境安全管理制度,防盗、防水、防火管理制度和有毒中药材标本专人、专锁登记管理制度,并对各项相关工作都进行台账记录。

2.3人事管制度

主要包括馆内员工管理制度、校内青年志愿者管理制度、勤工俭学人员管理制度和参观人员管理制度。这些制度充分考虑了中医药博物馆校属特点,体现了校内博物馆有别与社会性博物馆管理不同点。

2.4财务管理制度

要制定制度规范,账目明晰、责任明确的财务管理制度。保障经费的有效利用。

3组织架构的规范化是高校中医药博物馆规范化管理的保障

3.1组织架构设计的规范化

连云港中医药博物馆由连云港中医药高等职业技术学校中药系负责运行和管理,馆内工作人员来自中药系的中医药相关教研室。馆内展品丰富,有中医中药文化器具、书籍、普通原药材标本、精品饮片标本、贵细类药材标本、浸制药材标本、饮片标本、伪劣品标本、腊叶标本,文化宣传板、数字化展品等,另外还有馆内的附属设施设备等,工作内容十分繁杂。在实践中,连云港中医药博物馆明确以保障教学、科研和科普为主要定位,统筹安排实训、保养、宣讲、采购等多个主要工作职责,合理规划馆内岗位职责,制定了规范化的组织架构体系,给整个博物馆的良好运作打下良好基础。

3.2工作流程设计规范化

对于馆内大多数工作,都通过工作流程管理,事先设计和确立馆内每个岗位的工作方法与流程,按此来完成工作任务,最终使之成为流程化、常态化、标准化,进而形成规范化。在这个过程中,岗位人员只需要根据流程开展工作,进而提高整个博物馆工作效率。

3.3培训机制的规范化

任何的管理都要以人为本位,博物馆的管理实际上要落实到人的身上。为提高博物馆人员的能力水平,连云港中医药博物馆每年定期组织馆内人员赴亳州等药材集市地、种植基地进行培训、实训,定期邀请外地中医药专家来校开展讲座,为博物馆长久发展提供人才保障。3.4绩效评价机制的规范化博物馆的工作,在年度绩效考评中,根据岗位职责安排,从业务水平、理论知识、工作作风、工作积极性、考勤、科研水平等方面建立评价体系,换算成一定的课时工作量纳入教师年度绩效管理,确保博物馆人员的工作积极性,确保了博物馆团队的稳定。综上,为了使传统的中医药文化知识更好的惠及广大群众,发挥中医药博物馆传承祖国中医药文化的作用,满足中医药博物馆——弘扬中医药文化,普及中医药科学知识,满足中医药教学、科研、交流等“一馆多能”的功能需要。我们应当把中医药博物馆的规范化管理工作视为目前博物馆发展的重要任务,从岗位角色的规范化、规章制度的规范化、体系建设的规范化等方面提高中医药博物馆的规范化管理,实现博物馆科学、规范、高效建设与发展。

作者:杨茹 丁平 胡玉涛 单位:江苏省连云港中医药高等职业技术学校

参考文献:

[1]刘德军.一馆多能中药标本馆建设的研究与实践[J].中国医药导报,2011(28):6-7.

[2]王飞飞.浅论中医药博物馆的可持续发展之路[J].中医中药,2016,10(11):43.

[3]王飞飞.浅谈政策导向对中医药博物馆发展的影响——以吉林省中医药博物馆为例[J].大家健康,2016,10(14):30.

[4]张书河.中医药博物馆功能定位及其职能思考[J].国家中医中药杂志,2014,36(12):1057-10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