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村民合作社合作协议

村民合作社合作协议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村民合作社合作协议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村民合作社合作协议

村民合作社合作协议范文第1篇

乙方: 乡(镇)人民政府

为加快杜仲产业发展,做好杜仲基地建设,经甲乙双方沟通协商一致,达成如下合作框架协议:

一、双方一致同意,在乡(镇)范围内种植新型杜仲面积10000亩,主要采取村社合一的模式进行推进和管理,其他经营模式为辅助,各村种植面积任务如下:

序号

品种名称

地点

面积

备注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合计

二、甲方承诺:

1.以货币(认缴)入股到本村集体经济合作社,占基地的10%,负责基地建设指导和对项目的宏观管理。

2.负责整体项目的统筹工作并协调银行、担保公司、政府等部门关系,为乙方积极争取各项国家政策支持。

3.负责协调各职能部门关系,协助各合作社解决融资等方面的问题。

4.在资金未到位的情况下,负责向合作社赊销新型杜仲苗和农资,价格不得高于市场价。

5.确保杜仲主要产品杜仲籽保底价回收,保底回收价暂定15元/公斤,市场价高时按市场价回收,市场价底于保底价时按保底价回收。

6.在合作社出现约定(特定)情况下,可由甲方接收基地经营管理权。

7.负责引导村集体经济不断壮大、做好乡村振兴的示范样板。

三、乙方承诺

1.确保2021年底之前栽种新型杜仲1万亩。

2.建立乡级合作社参与村级合作社的管理。

3.协调全乡各职能部门及村民关系,确保项目进展顺利。

4.加强对合作社的领导和指导,确保每个合作社基地建设早日建成并早出产品。

5.基地建成后,监督合作社履行合作协议

6.协助甲方及银行、担保机构收回投资和贷款。

7.协助甲方的授权委托方(种苗、农资、技术提供方)参与基地建设,为之提供相关的工作便利。

8.协助甲方与各村级合作社签订资金监管协议,并协助甲方进行资金监管。

四、本协议一式四份,甲乙双方各执两份,签字盖章后生效,出现问题协商解决。协议未尽事宜可签订补充协议,补充协议与本协议具有同等效力。

甲方: 某某公司

法人代表(或委托人):

乙方:乡(镇)人民政府

法人代表(或委托人):

村民合作社合作协议范文第2篇

“甜蜜果”绘出致富蓝图

伍永平的家庭原来是广西壮族自治区桂林市全州县大西江镇锦塘村的一个贫困户,可现如今,他的罗汉果种植技术在全村已是首屈一指。去年,他种了近18亩的罗汉果,每亩160多株,每株挂果100多个,长势喜人。按照签订的收购合同,每颗罗汉果的价格以0.5元计算,每亩能收入7500多元,除去成本,每亩纯利润有6000多元,2800多株的罗汉果一年收入逾11万元,利润约7万元。今年,他还要扩大种植规模。同一个镇广福村的邓纯发,去年种植了罗汉果苗800株,年收入约4万元,利润约3万元。如今,罗汉果种植在全州县风生水起。

全州县境内层峦叠嶂,山清水秀。但由于交通不便,信息不畅,发展意识落后,该村村民收入增长缓慢,长期处于贫困状态。通过种植罗汉果,村民们实现了脱贫致富,使得荒山变青山,荒地变良田,田野变花园。提起带领他们抱团脱贫的引路人――广西桂林吉福思生物技术有限公司,村民们无不竖起大拇指连连称赞。

2016年以来,按照“资金跟着穷人走,穷人跟着能人走,能人跟着产业走,产业跟着市场走”的发展模式,本着“扶贫先扶智,救贫不救懒”的工作原则,全州县在精准扶贫工作中,结合该县气候和地理条件,经过多方调研,确定了以罗汉果产业带动群众脱贫为主、其他脱贫方式为辅的格局,推进精准扶贫工作的深入开展。

为保证罗汉果产业的顺利实施,做好市场风险评估和销路保障,全州县与吉福思签订了罗汉果种植合作协议,公司负责种苗提供和果实回收,并负责全程技术指导,还明确了收购保底协议价,为罗汉果的销售提供了有力的市场保障。

有了这些保障,全州县贫困户积极参与,以“公司+基地+专业合作社+农户”的形式发展罗汉果种植,通过与专业合作社结对子的方式,在经济能人的带领下,走上了脱贫致富路。

在通过罗汉果实现脱贫的形式上,农户既可选择自己种植发展,也可以通过土地流转,实行大户承包种植。政府提供政策支持和技术培训,并采取了聘请专业技术人员集中培训和现场指导相结合的措施。所有贫困户的劳动力还集中起来成立了“劳务输出合作社”,在各种植区域设立种植点,每个种植点从“劳务输出合作社”中确定“精准”贫困户,该种植点所需劳动力全部由“精准”贫困户承担,以增加这些贫困户的务农收入。

与吉福思合作引进的罗汉果产业,是桂林继红心猕猴桃、苍溪雪梨之后又一新的脱贫致富产业,可与猕猴桃产业形成良性互补,在猕猴桃建园投产前3年或病园恢复期种植罗汉果,猕猴桃棚架等设施可以共用,每亩产值可达5000-10000元。

甜蜜事业助农脱贫增收

吉福思是其董事长蓝福生于2004年创立的,是一家专业经营罗汉果全产业链的中方控股、中外合资科技企业。吉福思自成立之初起就以“吉惠三农、福润大众、思德财通”为使命,致力于打造为食品产业提供优质罗汉果甜味剂的世界先进罗汉果供应链,积极造福广大农户,尤其是桂林北部贫困山区中缺少经济来源的贫困户。多年来,吉福思通过以保护价订单回收的方式鼓励农户种植罗汉果,先后在龙胜、临桂、灵川、全州、兴安、荔浦、永福、恭城、灌阳、资源等10多个县的156个自然村推广种植罗汉果7万多亩,吸纳农户8000多户,其中包括62个贫困村的2500多个贫困农户,直接为当地创造经济收入5亿多元,为农户带来了2.9亿元的纯收入。

村民合作社合作协议范文第3篇

蓬莱村:集资入股发展乡村旅游

信步瓜果下,芬芳沁心脾。

从贵阳市区向北驱车约30公里,来到白云区牛场乡蓬莱村。这里是现代农业的世界,迷人的香草、奇异的蔬菜、现代的无土栽培技术,深深吸引了每一位到访游客。

以现代山地农业为依托,蓬莱村近年来利用地处城郊的区位优势,按照“园区带动、村企联动、产业推动”的发展思路,大力发展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

2014年初,蓬莱村采取村集体入股、党员干部带头入股、发动群众入股的方式,筹集资金116万元,注册成立蓬莱仙界旅游开发有限公司。后又两次发动股民增股扩资,股金最高时达到833万元。

与此同时,蓬莱村采取土地流转模式,动员群众流转土地786亩,兴建现代农业展示园区――神农庄园。后又抓住机遇发动农民土地入股,创办农业开发专业合作社,集中打造了荷塘月色景区,培育形成了花卉苗木、特色水果、香草等特色产业。

沿着碧绿的瓜果长廊,记者走进位于村子中部的“蓬莱蔬菜无土立体栽培基地”。

正在基地值班的工人蒙秋燕告诉记者,基地目前采用了浅液流水培、雾培、立式管道水培、立柱栽培等多种无土栽培形式,培育有辣椒、西瓜、珍珠花菜等多个蔬菜品种,既可保证作物营养均衡,又节约了土地,提高了空间利用率,省水、省肥、省工。

在无土立体栽培基地一角,记者还看到了巨人南瓜。绿油油的瓜藤铺满地面,长势喜人。据了解,该品种由宇宙飞船带入太空育种而成,去年最大的瓜超过200公斤。

“这里不仅空气清新,还能看见很多以前只能在书本上、电视上才能见到的东西,增长了见识,给作文找到了素材。”趁着暑假来园区参观的初中生黄皓,对园区赞不绝口。

来自贵州大学、贵州农科院的技术人员,也把实习基地、试验基地搬到了蓬莱村。蓬莱村已与多家科研机构、技术公司签订合作协议,在园区集中展示他们的新技术、新品种,实现了产学研的结合。

在园区的示范带动下,不少农业新技术、新品种,在贵州省范围内得以大面积推广。村支书何正富告诉记者,仅裸仁南瓜一个品种,就在蓬莱村发展了800多亩,年收入240多万元,还推广到了六盘水、安顺等地。

现代农业示范园区的建立,不仅让蓬莱村的风光更美了,也让不少村民在家门口找到了工作。蒙秋燕上班的地方尽管还在村里,但每天早上8点上班、下午6点下班,中午休息2小时,月工资2200元。

在蓬莱仙界农业景区的带动下,蓬莱村已形成了以观光车、游乐场、停车场、招待所、咖啡馆、三味书屋等服务项目为主的经济实体,村集体经济突破1000万元,走出了一条村集体经济与村民共建共享、合作共富之路。

白云区副区长张雪梅表示,蓬莱村发展村级集体经济的经验,一是让土地流转起来,通过流转,让农民手中的土地增值;二是将村集体经济经营企业化,鼓励村民以各种生产资料入股,成为股东,调动农民的发展积极性。

高炉村:探索“三变+N”扶贫模式

梅花山,海拔2600米。六盘水市钟山区双戛社区高炉村就在梅花山上,全村206户888人,回族占86%。

高炉村过去很穷,主要因为环境恶劣。地处高寒山区,土地贫瘠,村民主要以洋芋、荞麦为生,广种薄收产量低。2014年时全村贫困群众还有75户312人。

然而不到两年,高炉村就吃上了“旅游饭”。目前高炉村集体经济经营性收益已达39.5万元,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7200元,贫困群众减至133人。

这样的转变,得益于高炉村创新探索的“三变+N”模式。采取“党建引领、盘活资源、创办实体、就地服务”的方式,高炉村走旅游路、吃旅游饭、发旅游财,大力发展村集体经济,带动贫困群众脱贫致富。

依托梅花山独特的气候、地理和资源优势,钟山区按照“景城一体、城景互动”的理念,全力将梅花山景区打造集冰雪及亚高原户外运动、都市生态休闲、山地滨湖度假等功能的国际旅游度假区。

高炉村积极与梅花山滑雪场对接签订劳务派遣协议,同时依托钟山区委党校、旅游职业培训学校、贫困群众培训基地“三校合一”平台,组织村民和贫困群众进行旅游职业技能培训,培育引导村民变身导游、电瓶车驾驶员、产业工人等,参与景区环境保洁、安全保卫等服务。光这一个项目就解决了80名培训群众就业,实现人均月增收2000元以上,村集体每年可实现利润80余万元。

与此同时,高炉村探索“三变+公司+农户”的方式,成立伊梦源建筑工程有限公司,承接景区工程项目建设,又解决了120余人的就业问题,为村集体直接创收30余万元。

“三变+特色产业”模式也是一大亮点,高炉村流转128户、3000亩土地,成立种养殖专业合作社,开展生态有机荞茶种植,发展特色产业生产、加工、销售,合作社和土地入股农户按照5:5的分红,每家农户可获保底分红5000元。

除了利用劳务用工入股、公司合作社入股之外,高炉村还利用房屋、土地、林地等集体资源入股景区参与经营,获取收益。村集体将“回民风情园”周边100亩土地入股到梅花山旅游公司进行花卉种植,打造千亩四季花海,向游客开放后,预计年收益可达50万元以上。

此外,高炉村将梅花山景区管委会委托管理的一号观景平台停车场及经营摊位进行合理优化,提供给贫困户经营特色小吃,收取一定的服务管理费用,带动贫困户20余人实现就业增收。

预计今年底,高炉村集体经济收益将超100万元,农民人纯收入达1万元以上,实现全村脱贫。

昔日高寒地,如今聚宝盆。建好产业平台、夯实产业基础、优化产业结构,让高炉村变成了农民增收致富的宝地,走出了一条农业强、农民富、农村美的产业扶贫新路。

塘约村:“七权同确”盘活每寸土地

平坝区乐平镇塘约村李家院组的李淑琼回忆起三年前的日子,连说三次“穷怕了”:那时候儿子考上大学,家里唯一值钱的就是7头猪,每头猪500元卖掉,还借了2000元,才勉强把学费交齐。

那时候的塘约村,大部分青壮年选择外出打工挣钱养家,老人和妇女则依靠传统农业勉强度日,地碎、人少、钱散等问题严重阻碍着村集体经济的发展。

2014年12月,塘约村成立了农民种植专业合作社,希望将村里的部分土地流转后用于农业种植。但这个产业“空壳村”找不到起步资金,没有抵押、没有担保、再加上不良的信用环境使得合作社在一开始就陷入困境。

想要有转机必须要有改变。塘约村通过村民自发组织村级土地流转中心,完成了全村60%以上土地的确权登记,村民确权土地入股合作社,有效盘活了土地资源。

随后,塘约村逐步将农村土地经营承包权、林权、集体土地所有权、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含宅基地使用权)、房屋所有权和小型水利工程产权七权叠加一并进行确权登记,建立农村产权确权信息管理平台。

塘约村村支书左文学表示,“七权同确”解决了塘约村农村产权权属不清、面积不准、四至不明、登记不全等问题,实现了农村产权不交叉、不重叠,做到了足不出户,即可完成土地流转规划、掌握产业发展布局和制定产业规划等工作。

目前,塘约村已入库农村耕地确权面积4155.39亩,林地2097.92亩,房屋482宗,水利工程15宗。在完成农村产权确权的基础上,及时将15宗水利工程评估价值为800余万元,以合作社作为贷款主体向农信社贷款320余万元,发展集体经济。

此外,塘约村还以金土地专业合作社为载体,建立股份合作中心,采取“党总支+合作社+公司+农户”的经济发展模式,鼓励村民以土地和资金与村集体合股联营,按照合作社30%、村集体30%、村民40%的收益分配模式进行利润分成,促进了村集体与村民的“联产联业”“联股联心”。

“我们突破合作社专门从事农业生产的常规模式,在村级合作社下设劳务输出公司、建筑公司、运输公司等,有效解决了农村青年、妇女及贫困户就近就业问题,村民既领股金又领薪金,总收入就是股份资产分红加劳务收入。”左文学告诉记者,越来越多的改革红利让农民的“钱袋子”鼓起来,外出务工人员陆续返乡创业就业。

经过近两年的发展,塘约村农民人均年纯收入由2013年不到4000元提升到2015年的7859元,村集体经济从2013年的3.8万元发展到2015年的75.6万元。

青杠坝村:集体经济反哺民生发展

走进铜仁市思南县塘头镇青杠坝村,一棵棵绿树浓荫如盖,一座座小楼别致有序,一条条道路平坦干净,公共运动场、休闲长廊、游泳池等公共设施齐备。

村民朱正娥在自家屋里打扫卫生,看着宽敞的新房子,她激动地说:“房子是村里面给我修的,我们没花一分钱!”

朱正娥家是特困户,在村支书冷朝刚提议下,村里从不断壮大的村级集体经济中拿出一部分资金,为朱正娥及另一户孤儿家庭各修建了一栋新房子。

村委会出钱为贫困户修房子,若是在3年前,没人敢这样想。曾经“田大丘,三年两不收”的青杠坝,村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不足1000元。

穷则思变。青杠坝村在有限资源上做文章:开挖荒山石山,建设集中建房点,把村民原宅基地所占较好的耕地释放出来,用于发展蔬菜等产业;用光照、灌溉等条件差的土地发展立体生态养殖;把不长庄稼的石山建成公墓区;用贫瘠的坡耕地建农产品加工厂、修建农家乐……

资源得到最大利用,为村集体经济带来源源不断的收入。冷朝刚算了一笔账:上千亩规模的蔬菜基地每年收入100多万元,5000羽蛋鸡养殖场收入40余万元,2个农家乐等服务行业收入50来万元,20余亩公墓区收入10多万元……

“但是村里就这么一点土地,再怎么有效利用,也终究有限。”冷朝刚反复思索,提出两个战略:“一是跳出青杠坝、发展青杠坝;二是用好用活人才资源。”

今年,青杠坝村从邻近的村流转近500亩土地用来发展蔬菜产业,实现了跳出青杠坝发展的第一步。

人才资源也是无形资产。去年,村里招聘了3名大学生到村委会工作,还从外地聘请了2名农产品加工人才、3名农业技术人员等。同时,青杠坝村还用好本村的人力资源,组建劳务公司,到周边乡镇承包工程。

村里产生集体经济壮大后,为村民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利益。村民利用土地及分红所得资金入股劳务公司及种养专业合作社,享有分红、就业等权利。

村民合作社合作协议范文第4篇

将农村建得更像农村

初家村地处山区,自然风光优美,原生态风貌浓郁,历史文化典故众多,人文景观丰富,自古以来流传着神仙炕和饮牛湾等美丽传说,具有发展乡村旅游的独特优势。但是,从前这一切并没有引起村内干部群众的关注,初家村长期以来一直处于“守着金饭碗要饭”的窘境。全村120户、312人中有省定贫困户19户、20人。村民以种植小麦、玉米和花生为主,靠天吃饭,村集体经济薄弱,群众增收困难,人均纯收入不足3000元。2014年,初家村被确定为省定扶贫开发工作重点村。

2014年,精准扶贫驻村工作队进驻后,围绕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多次组织村“两委”外出学习考察。经多方进行论证,大家都盯准了这一宝库,决定对初家村进行“逆城市化”改造,“将农村建得更像农村”。

根据村庄的山区特色和独特优势,驿道镇变传统守旧意识为超前谋划,特邀中国乡建院为初家村量身定制设计规划。经过多次研讨,双方确定采用老传统、老工艺、老材料进行规划建设的方案,着力打造“胶东老山村,修养‘初’发地”旅游名片,对村庄的环境整治、景观打造进行了超前规划和总体设计,走差异化发展之路。

眼下的初家村,游客可以驾车环山绕行,欣赏秀美风光;多处富有胶东山区特色的山草房得到修缮,陆续对游人开放;柳树、李梅杏、金银花、迎春等各类苗木,遍栽村路两侧;停车场、公共厕所、寨门等旅游配套设施完备,村内观光旅游格局已具雏形。

看到村庄环境的巨大改善,村民们乐得合不拢嘴,见到记者一个劲儿地称赞党的扶贫好政策。大家纷纷表示,旅游扶贫这条路子走对了,生活越来越有盼头了,大家脱贫致富奔小康的精气神越来越强了。

栽下梧桐树,引来金凤凰

设施有了、游客来了,如何经营成了摆在村“两委”和驻村工作队面前的难题。这时候大家在意见上出现了分歧:有的认为个人经营好、致富快;有的认为集体经营好,可以增加集体收入,增加村民福利。

针对这些问题,莱州市、驿道镇认真查找思想症结,多次召开会议与大家深入分析利弊好坏,最终统一了思想。围绕山村生态旅游开发规划,经村“两委”研究、村民代表会议通过,2014年12月成立了初家村农业专业合作社,通过“确权确地不确界”的方式,将千亩山岭薄地以每亩220元的价格流转给合作社,并租赁给初发地旅游公司建设经营,每年可为村集体增收4万元,户均增收2000多元。同时,村集体将村内废弃、闲置的危旧房屋进行统一改造,租赁给投资商开发使用,每年可增加村集体收入6万元。据驻村“第一书记”宋介绍,包村部门筹集专项扶贫资金对濒临垮塌的危房进行重建翻新,建成后租赁给旅游公司进行管理,仅一处院落,每天住宿费就高达600元。即使这样,在旅游旺季,还是“一房难求”。

随着各项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及影响力的不断扩大,初家村依托初发地旅游公司招商平台,成功引进莱州三和祥公司打造月季花种植栽培基地,引进一品农庄打造电商平台,为初家乡村旅游发展注入了强大动力。今年5月,初家村与中国乡建院达成景区运营合作协议,由乡建院独立投资打造运营,今年10月1日景区正式开始运营,为村集体增收4万元。

带动贫困户脱贫致富

旅游搞起来了,村子发展起来了,如何带动贫困户增收致富,村“两委”和驻村工作队因户施策,制定了针对性的帮扶措施,减轻他们的生活负担。

村民合作社合作协议范文第5篇

10月13日,内江市市中区石板村电商服务站帮助村民签下一笔家禽领养订单,由村民在家帮客户饲养家禽,待家禽长大后,客户前来取货。服务站工作人员表示:“有了电商服务站,村民种养出的农产品可以在网上交易,足不出户就能做生意。”

两天后,2015中国(四川)电子商务发展峰会在绵阳召开,农村电商是其中一项热点话题。从农民的田间,到市民的餐桌,农产品“进城难”是困扰农民的突出问题。在构建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的探索中,畅通农产品现代流通渠道是解决产后服务的重要一环。如今,农村电商脱颖而出,缩短了从田间到舌尖的距离。

在家就能做买卖

内江市东兴区唐三姐水产养殖专业合作社,有200多亩鱼塘,批发商一次就会拖走上万斤鱼。以前靠口口相传的方式扩大销售渠道,而现在,专合社搭上了一辆高速便捷销售快车――加入滥菊蚬┫社电子商务中心,目前,专合社已经有12种鱼在线销售。负责人唐长芬还计划联合周边养鱼专业户一起建立水产养殖联合社,统一管理、销售,同时发展村民养鱼,一起增收致富。

今年7月,滥菊蚬┫社电子商务中心正式投入运营,中心集农副产品展示、快递收发、农村电子商务业务培训于一体,周边7个乡镇的农产品都可以通过这个电商平台上线销售。目前,有60多家专合社的农产品正式上线销售。

滥菊虻奶厣产品“滥径菜”也在近期加入了电子商务中心。

“冬菜既可以用来煮汤,也可以做包子、饺子馅,就是干炒也比一般的盐菜更好吃。”“滥径菜”传承人周道全说,由于味道好,腌制的冬菜供不应求,借助电商平台,自家的冬菜还“留了洋”,远销国外。“现在销路不愁了,倒是原材料出现紧缺,正发动村民们一起种植冬菜,我来统一收购,大家都能通过电商在冬菜上挣钱。”

“不用辛苦早起去赶集市,卖的价钱还不错。”自从村里的电商服务站帮自己卖出了20斤菜籽油,东兴区高梁镇杨岭村村民刘汉强逢人就夸农村电商好,农民最愁东西卖不出去,现在村里建了电商服务站,自家农产品可以拍成图片,发到网上去卖,省时省力销路还更广,“农村电商对我们老百姓来说是件大好事。”

网络销售信息致富

打造“四川电子商务第二城”是内江的发展目标,成功引入国内多家知名电商平台,大力发展农村电商只是第一步,现在更大的“动作”已经启动。

今年6月9日,由省、市、县三级供销社联合打造的全省首个农产品数字化智能供应链平台正式投入运行。该平台汇集农产品生产、加工、物流、销售等基础信息,承担着组织四川农产品销往全国市场,实现农产品多形式、常态化产销对接的功能。该平台运营以大宗农产品交易为主,主要解决全市农产品购销不畅、供需信息不对称的问题,让来自全国各地的农产品订单精准指导农业生产,带动农民增收致富。目前,该平台已配套建成6个产地集配中心、10个社区配送体验店,与全国6家大型农产品批发市场达成了合作协议。

在内江市供销大楼,农产品电子商务指挥调度中心、农产品集配中心、销地农产品展示销售区三部分组成了该平台。在指挥调度中心一侧的显示屏上,内江各产地集配中心的监控画面映入眼前,包括种植基地、包装配送等实时画面实现了全程直播。随着工作人员手指轻点鼠标,显示屏上又出现了内江各区县农产品的生产信息,包括产地、品种、年产量等信息一应俱全。

“可视化与大数据是平台的最大特点。”内江市供销社副主任龙恩余说,该平台整合了线上、线下资源,将内江农产品“一网打尽”。所有操作可实时监测,不仅在产销两地装有视频监控系统,还在运输途中为每辆车安装了GPS定位系统,能实现农产品“来源可追溯、去向可查询”。

当前,与平台配套使用的手机APP也已面市,它将助力智能供应链平台充分整合全国产销资源,为农产品供应商提供“线上线下”定制服务。这意味着,只要在手机上动动手指,农民们就可以将自家生产的农产品卖给全国各地的批发商。

资中县银山镇岗石村的王再生就是该平台的受益者,作为当地血橙种植合作社的负责人,他种植的血橙通过该平台销路大开。曾经为了跑销路,他拉着一车果子去东北,吃住都在车里,“价低了卖要亏本,在外面呆久了费用又大,常常陷入两难的境地。”而现在,他的血橙不用出门跑销路,就已经卖到了更远的俄罗斯。“电商跑销路比两条腿管用多了。”

打通“最后一公里”

前不久,由中江县供销社牵头,中江县棉麻总公司、富康农资公司、永太供销社、集凤供销社、冯店供销社共同出资100万元,注册成立了中江县益农电子商务有限公司,成为德阳市供销社系统首个电子商务市场主体。

在构建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中,我省供销系统抓住农村电商机遇,凭借自身基层网点健全和农民专合社众多的优势,把建设供销社电商平台作为深化改革的重要突破口,在提供便民超市、农资代销等传统服务的基础上,增加了网上代购工业品和网上代售农产品的服务功能,在推进农产品流通现代化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同样是由县供销社牵头并参股35%,泸县供销社组建了泸州供销电子商务有限公司。今年8月21日,公司直营的玉蟾街道龙脑桥电商服务站正式运行,当地的桂圆、赶黄草等农产品在此代卖。目前,通过泸县供销系统建立的乡镇、村两级电商服务站有35个,年底将达到80个,最终的目标是实现行政村全覆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