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事业单位预算调整方案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事业单位;预算管理;监控机制
事业单位是社会组织实体的一种,其具备一定的基本特征,比如设立组织以公共利益为宗旨,组织形态具有独特性,单位活动领域相对稳定,工作成果主要是难以量化的精神产品及知识产品,事业消费福利化等。
一、目前我国事业单位改进预算管理手段的必要性
核定收支以及定额或定项补助,是当前我国事业单位预算管理的主要方法,其要求事业单位把包含财政补助收入及各项非财政补助收入等全部收入和支出进行统一编制预算,并报经主管部门核定。其中,定额补助即从事业单位收支情况出发,根据一定的标准确定相关补助数额;超支不补、结余留用即要求事业单位预算在报经主管部门及财政部门核定后,严格予以执行,事业单位自身寻求收支平衡,主管部门及财政部门对超支部分不予追加经费,结余部分则留归事业单位继续使用。
上述内容表明,我国对事业单位预算采取统一管理方法,这能够最大限度地加强失业单位收支管理,最大程度上掌控事业单位收支总体规模,使得事业单位资金使用情况得以有效约束,事业单位资金周转也随之更为顺畅和有效。但不可回避的是,事业单位预算统一管理的模式也有较难解决的难题,即统一预算管理的办法虽能遏制超额使用事业单位各项收入的情况,但却不能为各项预算及预算外资金提供更为合理、高效的使用途径,更不能使单位资金在总额确定的情况下发挥出最有效的工作效率和效果。
而事实上,对事业单位来讲,包括财政补助收入及各项非财政补助收入在内的各项收入都是有限的。此种情况下,如何提升资金使用效率,使有限的资金生成最大的效用,便成为事业单位预算管理的核心所在。具体到操作实务,事业单位须首要解决资源合理配置的问题,即把事业单位传统的分钱式预算管理方法向合理有效地使用有限资金式预算管理方法转变。这意味着,事业单位预算管理还应涉及预算执行的控制,以及预算执行效果的合理评价,由此,事业单位全面预算管理手段则出现得十分适宜,且能有效推动事业单位灵活使用有限资金的工作。
二、编制我国事业单位全面预算的管理模式
本质上分析,事业单位预算即对现有有限的资金量,实行一系列措施,使之得以更加充分、有效地发挥效能。借鉴现代企业全面预算管理模式,我国事业单位预算管理可采取以成本费用为中心的预算管理方式,以零基预算的方法,把单位内部各个部门每月资金支出情况详加预算,报经单位预算编制总部审核确认合理通过后予以汇总,产生出该部门当月的资金总预算,形成一个自下而上的预算过程,实现其对单位内部各项支出实行相应的事前、事中及事后管理。
全面预算管理对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十分适用,其具备全员性、全程性、企业化等特点,全员性即针对事业单位内部各个人员,构建起单位资金使用责任制度;全程性即合理进行预算编制、预算执行,并对预算执行过程实行监控,以及时发现并节约问题,适时调整预算方案,更好地发挥预算作用、有效控制资金流向;企业化即参照企业全面预算管理的特点,以事业单位中长期工作目标为指导,采取更优的行动和措施,设计更加的预算编制方案。
预算编制一旦确定下来,事业单位便应将其与各个不同预计可使用的资金量加以对比,根据比较结果,若与可使用的资金量并不相符,则须按照单位整体工作目标,调整各个部门工作程序,以确保该部门资金预算与单位整体要求相符。在该自上而下的过程中,各个部门预算编制完成后,均应由单位内部总体负责整体预算编制的部门将各个部门预算予以汇总并进行系统化,最终产生事业单位总预算。
预算执行过程中难免出现各类特殊情况,则不免出现每月预算外资金的支出,遇到此种状况时,各个部门应及时填写申请,报经审批后,对预算方案随时进行调整。总体上来说,事业单位在预算执行中必须强化预算监控,严格审查预算外资金需求,遏制不合理预算外资金支出现象,同时做好考核、分析、评价预算执行情况的工作,以一系列有效的奖惩措施,确保预算方式得以严格、高效地执行。
但应注意的是,事业单位全面预算管理编制过程中,必须做好资金安排与使用工作,特别要针对事业单位自身业务流程、业务类别、业务操作等内部系统,加快资金流转高度,从根本上推动资金使用效率;事业单位应充分考虑自身特点,从实际情况处罚,选择更好的预算管理方法;事业单位全面预算管理模式还可以参考企业内部以成本费用为中心的预算管理模式,评价预算执行效果,提升预算执行效率。
三、构建我国事业单位全面预算的监控机制
事业单位全面预算监控机制应包括预算控制体系、预算控制内容和预算考核及评价等。
首先是预算控制体系,预算编制完成后会下达至各个责任中心,各责任中心依照下达预算方案细化预算执行措施,在日常工作中贯彻执行各项业务,该过程中,预算控制须建立有信息反馈系统,以便能够在预算编制基础上,实时检查预算执行情况,及时发现预算执行中差异及对应原因,进而随时采取相应的措施纠正偏差,这就需要构建一个包含多个监控主体和多个监控课题的监控系统,实现对预算方案适时的、立体化的、全方位的监控,增强预算
控制的有效性。其中,事业单位全面预算管理的监控主体主要有预算领导小组及预算领导小组办公室,前者负责协调各个部门预算信息共享工作,后者全面负责预算编制、预算初步审批、预算下达、预算执行、预算监控、批准上报预算调整事宜以及预算考核等各项工作,通过实施完善的激励与约束制度,事业单位将成功实现自上而下的逐层监督、约束及激励的目标。
确定预算控制内容以及进行相应的分析。全面预算管理强调全过程的监督、检查和分析,对于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有关负责部门及负责人应及时采取出错时加以处理和纠正,具体内容包括监督控制预算编制、监督控制预算执行、监督控制其他事宜、构建预算管理预警机制、进行差异分析。预算编制阶段,预算方案须符合国家法律法规及方针政策、财务制度的相关规定,须能够体现出事业单位预算目标,须保证收入预算积极可靠,须确保支出预算能够贯彻综合预算、统筹安排、保证重点、兼顾一般的原则,须按照规定程序和要求编报预算,须能够做到收支平衡、数字准确、内容完整以及说明情况。预算执行监督控制则要求预算收入依法照计划实现、收支预算进度与单位行政工作任务及事业计划相符、各项费用均在规定范围及标准内、各项支出均满足相关法律法规制度及办法规定,预算执行中不违反政府采购及财政国库管理制度改革相关规定。一套完善的预警系统须包含预算内事项预警、超预算事项预警、预算外事项预警等不同内容。差异分析则要求预算执行完成后,负责部门对上一年度预算编制、预算支出项目及项目执行标准实行差异分析,以调整预算支出项目及项目执行标准,促使预算执行项目及审计经费支出标准与实际相符,并使下一年度预算编制方案更加精准。
建立健全全面预算考核与评价体系。跟踪、分析、考核预算执行过程,这是发挥预算作用、实现预算管理权威性的重要保障。一方面要择优选取预算评价方法,即综合考虑收入支出完成情况、部门服务质量情况、预算执行偏离情况等,从对比分析法、因素分析法、综合记分等级评价法中选择最具科学性的考核方法。其中,对比分析法即在检查某项预算执行情况后,将实际执行结果和预算数据加以对比,进而反映出预算执行程度;因素分析法即在分析预算执行效果时,同时分析预算执行情况的考核以及对预算执行产生影响的各个因素;综合记分等级评价法即在对比分析法与因素分析法基础上,以加权计算取得综合记分。另一方面要确定预算考核原则,其包括总体优化原则、激励与约束相结合原则、分级考评原则、公平及公证原则,不同的原则与不同的预算执行情况相互配合。
参考文献:
[1]卢j.浅议我国事业单位的预算管理[J].经济研究导刊,2009,(14)
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我国科研院所事业单位已经全面启动了预算管理工作。预算管理工作经历了从计划经济体制下的“为预算而预算”到市场经济体制下“经费来源多渠道、具有中国特色的、科学规范的预算模式”。通过近十年预算管理工作的探索与实践,在科研院所事业单位逐步形成了一套有效的预算管理机制。下面,笔者根据预算管理在科研院所事业单位的发展历程,对如何做好事业单位预算管理谈几点体会:
一、建立适合本单位的预算管理体系是做好预算工作的基础
预算管理要坚持“以人为本”,充分调动和发挥各个部门、职工个人在实现预算管理目标、合理组织预算收入及严格控制费用支出的积极性和能动性,强调人人都是预算编制的参与者,人人都是预算目标执行的实现者,即要求单位全员参与、全员监督、全员考核。因此,预算管理体系可分为三个层次:
(一)预算的决策层――预算管理委员会
预算管理委员会是预算管理的最高决策和管理机构,委员会主任由单位最高领导者担任,成员由单位各职能部门负责人组成,其主要职责是:审议批准有关预算管理目标和规章制度;审议单位年度预算方案及年度预算执行情况;审议批准年度重大预算调整方案;审议年度预算执行结果分析报告;审议批准预算考评奖惩方案。
(二)预算管理职能部门――预算管理办公室
作为预算管理委员会的办事机构,预算管理办公室具体承担单位预算管理工作的组织、指挥与协调。预算管理办公室一般设在单位财务部门,由具有预算管理职能的综合计划部门、财务部门相关人员组成,直接对预算管理委员会报告工作。其主要职责是:负责拟定单位预算编制总目标及预算管理规章制度;根据年度任务与改革要求,提出年度预算目标和预算编制纲要;组织和指导单位的预算编制工作,负责审核、汇总、报批及批复单位年度预算等工作;负责单位预算执行调整的受理、汇总、报批及批复工作;负责单位预算执行结果的考核与分析工作;负责单位预算执行的监督管理工作,确保单位年度预算总目标实现;负责向预算管理委员会汇报有关预算管理工作。
(三)预算的责任部门――单位内各基层部门
单位内各基层部门作为预算的具体实施部门,其主要职能是将预算指标具体落实到实际工作中,实现预算管理和其他基础管理的有机结合,并提供预算管理所需要的所有实际信息反馈,为预算管理委员会对预算的编制、预算考核等提供基础数据。
二、科研院所事业单位全面预算的编制
科研院所事业单位预算的编制要综合考虑单位预算年度的各项经费收支情况,按照大收大支原则,编制反映单位预算年度总体经济运行情况的收支预算。在预算收入不能全部满足预算支出的情况下,单位要统筹考虑承担的各项任务和管理职能,按照“轻重缓急”原则对支出项目进行排队,确定年度预算优先安排和重点保障的内容。
(一)收入预算
收入预算首先要注意的是国家指令性任务下拨经费预算的编制,必须以单位预算年度指令性科研生产任务计划为依据,参照上年度指令性任务与下拨经费配比情况,测算出预算年度指令性任务所需经费;对于争取非指令性任务经费预算的编制,要根据单位综合计划部门编制的项目建议计划,以任务情况为基础,参考市场同行业价格水平,测算出项目经费需求。
(二)支出预算
支出预算应注意预算支出口径应涵盖为完成课题(项目)任务所发生的全部必要支出,包括直接费用和分摊计入的各项间接费用。
1.直接费用预算
直接费用是指根据承担的课题(项目)任务所必须发生的,能够直接进入到课题(项目)成本的必要支出。课题(项目)的直接费用项目包括:直接材料、直接人员费用、其他直接支出等。
这部分预算是由多个职能部门根据承担课题(项目)任务情况来协调制定的。如:器材科制定直接材料预算、人事处制定直接人员费用预算、综合计划处制定其他直接支出等,最后财务处将以上预算进行汇总,分别制定出每个课题(项目)的直接费用。
2.间接费用预算
间接费用预算是指测算为维持单位基本运行和确保各项任务顺利完成必须发生的,不能直接计入到课题(项目)任务中的各项间接费用,其中包括管理费用、研制费用等。
这部分费用预算主要由财务处和机关各相关管理部门协调制定。财务处以前两年的实际支出为基础,与各管理部门进行沟通,充分考察预算年度各种费用支出的必要性、可行性,按照变化情况对前两年经费支出进行调整,在制定过程中要充分考虑预算年度物价涨幅情况。各管理部门可控费用由部门主管人员负责监控,从而保证费用使用的合理性,并提高经费使用效率。
对测算后的间接费用,按照工时比例法、直接工资比例法、直接费用比例法等一定分摊方法在单位承担的各项课题(项目)中进行分摊。分摊计入的间接费用与课题(项目)直接计入的各项直接费用,构成了课题(项目)的全成本预算。
汇总单位承担的各个课题(项目)费用后,就形成了单位年度支出的总预算。
三、科研院所事业单位全面预算的执行
预算一经审批下达,即具有指令性,各预算责任部门必须认真执行。合理有效的预算管理制度,是硬化预算执行的保障。通过预算管理制度的建立,使预算执行者明确权利、义务以及必须履行的程序,这样就可以从制度层面减少执行者制造虚假信息或“突击花钱”的情况。
另外,由于科研院所事业单位大部分工作都属于研究性质,存在较多不确定因素,因此,在预算执行过程中,预算调整显得尤为重要。科研院所事业单位的预算调整主要分为两类:一是由于外部环境发生变化,如:由于协作单位的约束等,需要重新制定课题(项目)的实施方案;二是由于内部因素的改变,如:研究结果或实验结果的改变等,需要重新制定课题(项目)的实施方案。以上两种情况都会使原有预算产生较大偏差,必须在执行过程中进行预算调整。
预算调整必须经申请、审议、批准三个主要环节。首先,应由预算执行部门提出调整申请,说明调整理由和初步方案;然后,由预算管理办公室对调整事项进行审议并通过后,上报预算管理委员会;最后再由预算管理委员会提出同意或不同意调整预算的书面意见。
四、科研院所事业单位全面预算管理的考评与激励
“考核与奖惩是预算管理的生命线”,只有通过科学合理的考核、奖罚分明的奖惩,才能确保预算管理落到实处。因此,科研院所事业单位在建立内部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时应尽可能把部门的主要预算考核指标一起纳入,以便使预算考核与部门业绩考核有机结合。
(一)建立预算考评制度
预算考评制度必须体现客观性、严肃性和权威性。预算考评要围绕年度预算目标进行,主要考核项目、任务进展情况;预算收入的组织实施情况;预算支出情况;预算编制的准确率;部门预算执行情况及存在的主要问题等。预算管理委员会要根据考评结果及时分析、研究预算执行中存在的问题,纠正预算执行的偏差,并针对偏差,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或建议。
(二)奖罚制度
奖罚制度是预算激励机制的具体表现。在制定奖罚制度时首先要确保奖罚标准的公正、公开和明确性;其次要对考评结果进行“兑现”,尤其要对没有实现预算目标的部门和个人给予一定的惩罚,保证奖罚的严肃性。
关键词:行政事业单位;预算;改进
一、引言
行政事业单位是行政单位和事业单位两类组织形式的统称,是我国独有的一种组织形式。由于行政事业单位的特殊性,其具有非盈利的社会组织的特点。在我国公共财政框架内,预算由部门本级预算和所属行政事业单位的预算组成。由此可见,行政事业单位预算是我国行政事业单位为了完成其自身社会公共职能,进行财政资金分配的重要工具。近年来,我国出台了多项条例督促行政事业单位的预算管理,但其在预算制度建设、执行与监控方面仍存在着许多问题。笔者从行政事业单位开展预算管理的几个方面的关注点出发,分析了行政事业单位开展预算管理的具体内容及实现措施。
二、行政事业单位预算管理存在的问题浅析
(一)编制过程不科学与严谨
行政事业单位的预算控制是以年度形式开展的,在进行预算控制时,要严格按照有关规定,按照科学的原则提前进行预算编制。我国的部门预算是按“二上二下”的流程编制的。在实际情况中,一些行政事业单位在预算编制时类目分解不正确,指标方面尽量“模糊处理”,使得预算本身失去了针对性与指导性。行政事业单位成功开展预算执行的重要基础就是有一个良好、科学的预算编制,也就是说如果没有科学、合理的预算编制,就不可能为单位制定量身制定一套明确、可行性强的预算方案。在实际情况中,“预算编制”就是直接摘抄或者修改单位原有的预算编制方案而已,根本不会针对单位当前的发展情况进行任何实质上的更新或改革。而且可想而知,在这种情况下财务预算编制工作的质量也非常糟糕。
(二)执行过程缺乏监控
不少行政事业单位的领导“官本位”思想严重,未经严密推算、反复斟酌的预算安排常常一拍脑袋就随意批条子,造成预算执行往往与预算的编制相去甚远,预算被修改。其次,有的预算由于管理的缺位,控制不严,乱支乱用,不仅造成超支浪费现象严重,同时滋生了腐败和寻租行为。最后,对于原始票据的审核不规范常使得“冒用”“假用”等现象发生,在年终清理结算时导致本年度内收支不实现象发生。
(三)预算终了缺乏考核与评价
预算终了后,各行政事业单位均要编制决算。但是大多数行政事业单位往往通过决算即向主管机关或财政部门“报盘”,却缺乏严格、科学的分析。由于我国基层行政事业单位极大,财政部门或主管部门对于预算执行单位的考核与奖惩也无法事无巨细,严格逗硬。导致部分单位对于预算执行缺乏严谨的态度,认为干好干差一个样。
三、行政事业单位预算管理的对策
(一)科学编制预算
科学的预算编制方法,是制定合理财政经费预算的重要前提。如果预算编制方法不合理、陈旧,会直接导致部门预算的准确性大大降低,编制出来的预算也会与单位实际情况天差地别。但是邀请专家学者举办财会知识相关讲座,举办财会知识技能大赛等方式对于单位的财会人员要严格施行竞争上岗制度,并经常进行职业技能测试,对于符合单位财会要求的人员才予以上岗、委以重任,以此来提升单位预算编制队伍的整体素质。同时,零基预算方法,就是这样一种既可以有效避免因采用以上年记为基础的预算方法所获得上年数据对单位预算的影响,又可以让新编制的财政预算更契合单位的实际情况。
(二)预算执行过程要严谨、充分发挥预算指导的作用
一是要严格按预算列入的项目进行开支,不得超预算或未经批复调整的预算发生大额的开支行。二是在收支控制方面,要严格对收入项目来源进行检查与监督,避免不合理的收入;同时对支出项目的真实有效性进行审查,保证各项支出得到正确的利用。三是对各个单位的预算执行情况进行周期性地视察,仔细检查与核对单位上报的预算执行情况,对于未及时上报或虽上报却未执行的预算支出严格予以查处,并对违规违纪的单位进行严肃的处理,严格规范行政事业单位的预算执行
(三)强化预算执行的监督与考核
预算是国库集中支付制度的基础,而行政事业单位的预算编制也是其财务管理的盲区,同时,对于财政资金的支出也难以明确,资金的去向难以得到有效的监督,此外,行政事业单位的内部监督制度尚未完全建立,制度也不够完善。预算管理的落脚点最终还是应该在结果分析上,评价和考核能看出企业的预算实行的效果,并能有效评价单位年度政绩,因此,企业的预算决算分析应建立在监督、考核的基础上,政府机构与财政、主管部门应针对各行政事业单位的社会发展指标、经济指标等进行检查与总结,企业的预算执行(决算)分析才能充分发挥其总结、预测作用,才是有意义的。
结论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建设取得非常迅猛的发展,随着经济建设的不断完善和社会需求的不断增加,我国行政事业单位在整个经济发展中承担着重要角色。事业单位进行各种活动需要的资金是国家财政拨款,因此,提高事业单位预算管理水平,也是加强国家公共财政管理重要措施之一。事业单位全面而有效的预算管理水平能够促进良好的财政资源管理环境形成,从而保证国家财政资源为国民服务,做到公平、公正、合法、合理的利用。为了保证行政事业单位有效地开展相关的工作,更好地服务于社会和人民,需要不断提高预算管理水平来满足社会各界对预算执行效果的需求,即为决策者提供科学、真实、可靠的依据,也有效落实了预算法,促进我国行政事业单位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吴振晶.事业单位预算制度要点与实现[J].行政事业资产与财务,2016(03)
[2]魏佳玉.行政事业单位预算执行进度的解决对策[J].财经界(学术版),2016(05)
[关键词] 事业单位;预算管理;绩效考评
[中图分类号] F810.3 [文献标识码] A
1 前言
预算管理:事业单位预算包括资本预算、营业预算、财务预算等,各项预算的有机组合构成企业的全面预算。预算管理作为促使企业效益最大化的坚实的基础,可全方位地调动企业各个层面员工的积极性,优化企业的资源配置。事业单位良好的预算管理能够有效地提高事业单位综合管理水平和财政资金使用效益。大力推进事业单位预算管理,有利于构建完善的公共预算体制,有效加强事业单位财政使用效益和管理效能的联系程度,为事业单位实现可持续性发展做出巨大贡献。本文针对事业单位预算管理存在的问题来进行探讨。
2 事业单位与其他企业组织在预算管理体系的区别
预算以数量化的方式来表明管理工作标准,控制是以确定的管理工作标准,对行动的度量和纠正偏差。所以预算管理是过程中的控制,即事前控制、事中控制、事后控制。事前控制是投资项目或生产经营的规划、预算的编制,详细的描述了为实现计划目标而要进行的工作标准。事中控制是一种协调、限制差异的行动,保证预期目标的实现。事后控制是鉴别偏差,纠正不利的影响。由于事业单位与企业组织二者在性质上的根本不同,在全面预算管理上仍有很多细节区别,具体体现在:
(1)在预算编制上,事业单位的机构性质与营利性组织不同,企业公司的预算编制内容则侧重于企业的资产负债表和利润表。由于事业单位与民生紧密相关,具有典型的非营利性质。以学校为例,学校是典型的非营利性机构,以社会效益为主,享受政府的财政补贴,因此它承袭的是计划经济时代滞后的管理体制。在学校的预算编制内容上很大程度上侧重于财政补贴和公益性收支。
(2)在预算执行与考核业绩方面,学校尽管也设立了相关的考评和激励制度,但强度较弱,在考评和激励的判断上主观性较大,因此,预算的执行力较差,效果不好;而企业由于追求利润最大化的本质驱使,为全面积极的调动员工的工作积极性,降低成本,提高经营效率和资金使用效率,在预算执行与考核业绩和激励方面紧密联系,效果显著。
(3)由于预算管理既是由销售、采购、生产、盈利、现金流量等单项预算组成的责任指标体系,又是一个完整组织的整体“作战方案”。它不只是财务部门的事情,而是整个组织内综合的、全面的控制活动,任何部门都不能独立于外,是具有全面控制约束力的机制。从这点上看,学校内各科室、各部门的信息交流较弱,各部门之间独立性较强,不利于协调预算管理活动。而企业则由于协同各种业务活动和管理,使企业内部各部门、各环节均能统筹规划,协调行动,更能有效的聚集各项经济资源,包括人力、物力、财力、信息等,使之形成一种强有力的、有序的集合。
3 事业单位预算管理存在的问题分析
3.1 随意增减和调整预算现象严重,缺乏预算执行监督机制
一些事业单位没有建立起包括组织、流程、方法、工具、数据等8大要素在内的预算管理体制,同时由于缺乏预算执行监督机制或者预算编制时的不严谨,在具体的预算执行中随意增减和调整预算现象严重,没有很好的执行机制,预算的编制和管理过程随意性很大,临时性、计划外的支出很少受到预算的约束,使预算的制定和执行严重脱节,相关人员随意改变项目内容,无法起到应有功效,从而使得年初部门预算和年终部门决算存在很大的差异,严重影响到了部门预算的严肃性。
3.2 缺乏有效的预算绩效考核机制
事业单位通过预算绩效考评有层次地、分门别类地将单位的战略目标分解到各职能部门和基层单位,并将其细化、延伸到每一个职工,使事业单位所有职工都明确本单位战略目标的主要意图和设想,了解自己在单位中所处的作用和地位,从各自的角度想方设法地来为实现这个目标而努力工作,这样一来,使得事业单位的凝聚力大大增加,有助于促使事业单位决策科学化。
但是在实际中,由于没有充分重视有无超预算支出、资金使用效益如何、资金投向是否正确等问题,使得绩效考核体系严重不完善,大多只是走走形式,缺少可操作性、规范性和科学性,不能有效地起到约束的作用。
3.3 预算管理体系不完整
预算管理作为企业财务管理的核心,其研究已经十分的深透,并已被企业成功的运用到经营决策、成本控制、绩效考核等管理活动。目前绝大多数学校没有建立起完整的全面预算管理体系,仅仅将将着眼点放在预算编制上,简单地为获取预算结果而编制预算,而对于预算执行情况关注却较少,造成预算编制部门难以调动各个职能部门积极参与预算,预算编制与执行考核不成体系,没有建立预算管理所必须的责任会计核算体系;没有将预算执行考核与学校科室核算有机结合,预算反馈信息质量不高,从而保证不了全面预算管理的实施。
3.4 预算外收入不稳定,受外部政策环境影响较大
以技工学校为例, 除了固定的拨款,有一部分的收入是不确定的,包括学费收入,会因招生人数的变化而变化。例如,技校学费收入,由于招生环境与招生政策对招生情况有所影响,造成学费预算不可能很准确,经营收入在编制预算时存在有不确定因素。技工学校现行财务核算体系是以预算管理为中心,实行“大收入,大支出”的管理模式和“量入为出,收支平衡”的预算原则,即有多少钱办多少事,不搞赤字预算。随着技工学校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技工学校在办学体制、经费来源、招生分配等领域逐步与市场接轨,已从单一的事业型单位逐步转变为面向社会自主办学的独立法人实体。在这种新形势下,技工学校的培训收入,逐渐转变为由培训市场调控。由于培训收入由培训市场调控。当年政策培训较多或培训任务多的情况,培训收入就会高些,反之则较少。目前这种技工学校收入预算核算的滞后性以及由此形成的各种弊病,严重制约着技工学校的发展,造成了技工学校有限的教育资源的严重浪费。
4 如何加强事业单位预算管理
4.1 加强领导,落实责任,扎实推进预算管理工作
各级财政部门要加强对事业单位预算管理的统一领导,健全组织,充实人员,统筹规划,合理安排,理顺工作机制,理清工作思路,明确工作目标,制定具体措施。各预算事业单位要树立大局意识,根据财政部门的统一安排和要求,加强协作配合,主动开展工作,按照本部门的职责和任务,确定组织形式,制定具体方案,积极推进预算绩效管理试点工作。各级财政部门和预算单位要加强沟通,密切配合,形成合力,确保预算绩效管理工作能够顺利开展并取得成效。
同时,强化能控,建立内部约束机制保障刚性管理到位。一方面加强日常跟踪管理。通过日常的跟踪管理维护其严肃性,严格规范地执行上级单位批复的专项经费预算和基本支出经费预算,对于当期超支的可控费用要提前预警,并坚决杜绝在当期支出,做到按月及时检查、考核。另一方面建立内部约束机制。财务对下级基层单位的日常财务监督,重点是对资金支出的合法性、真实性;纪检监察部门对财务收支程序、效能、过程、结果的惩防监督,实施多层次的监督,重点是财务收支程序的合法性,以及对违纪者的及时查处,防微杜渐。
4.2 优化预算编制方法,强化预算管理
在事业单位中,目前多数单位还使用传统的增量预算编制的方法,在编制本年预算安排时以上一年的实际支出为基础,然后再考虑新增因素来确定今年的预算,这种方法就会使预算结果不切实际,难以有效地贯彻执行。因此,必须采取有效的预算控制措施来避免这一现象。
事业单位的预算制定应采用零基预算法,“零基预算”作为预算编制的科学方法,也就是取消往年的基数。而根据单位的任务、目标和下年度的施政计划并结合财力,重新测算并安排单位的预算。因此“零基预算”是一种从实际出发的预算编制方法,通过详尽报表内容,健全报表体系等方法减少人为因素,不受以往的预算计划及执行情况的影响是其最大的优势,具有科学性和有效性。同时,预算制定出来以后,预算执行者应当对预算进行管理,促进预算的实施,必要时可根据当时的实际情况进行检查、修订和调整。尽管我们在制定预算时预见了未来可能发生的情况,并制定出相应的应变措施,但预算一方面不可能面面俱到,另一方面情况在不断变化,总有一些问题是不可能预见到的。故预算管理不能一成不变,要对预算进行定期检查,如果情况已经发生重大的变化,就应当调整预算或重新制定预算,以达到预期目标。
4.3 加强预算支出绩效考评工作
(1)是强化组织领导。及时成立预算支出绩效考评工作领导小组,落实日常工作机构,负责绩效考评具体协调管理工作。按照职能分工要求,密切协调配合,实行分管领导分片负责制及相关科室分工责任制。
(2)是明确考评要求。制定相应的政策和规则制度来确定绩效考评的范围、工作程序和时间安排。采取项目单位自评、主管部门考评和财政部门考评相结合的考评机制。
(3)是细化工作措施。选取几家事业单位进行项目支出绩效考评试点,精心选取试点项目,力求项目具有代表性。建立业务指标、财务指标、效益指标三大考核体系,细化指标分数权数,实现三级目标管理。
(4)是注重工作结合。将财政监督和财政投资评审工作贯穿预算支出绩效考评全过程,增强工作实效,实行项目前期设计概算管理、财政全程介入监督、事后针对考评情况开展延伸检查。应以定性的指标为辅,定量的指标为主,从而增强绩效考评结果的利用价值和绩效考评的实际可操作性,
(5)是是认真对待绩效评价结果,强化评价结果运用,对绩效评价中发现的问题及时整改,将其作为加强制度建设、完善体制机制、改进工作方法、提升管理绩效的重要参考,不断推进预算管理科学化精细化[3]。
4.4 实现事业单位全面预算管理体系建设
事业单位务必要紧紧围绕预算管理“责任有主体,预算有依据,执行有控制,调整有程序,评价有标准,考核有奖惩”六个方面总体要求,从“编制、审批、执行、控制、分析、评价、监督、考核”八个环节确定目标,并注重做好三个方面的工作。一是体现事业单位战略管理与战略决策要求。编制预算充分考虑企业的战略导向,合理高效配置资源。二是实现全面预算管理的一体化与模式化,努力形成事业单位与下属单位预算管理“内容、要求、流程、方法”统一。三是促进基础管理工作提升。把全面预算管理与对标工作、信息化建设、“良好业绩创建年”活动相结合,坚持分级归口管理、按事项编制预算、落实预算责任、明确编制依据、强化过程控制、健全内控体系,努力促进各项工作上水平。
4.5 强化预算在控、确保实施预算全过程控制
首先,将预算控制端口前移至预算的编制,从源头上控制预算资金的投放和使用。其次,改革预算控制方法,对项目支出应有明确的目的性。以技工学校的预算控制为例,技工学校的预算控制旨在从根本上提高教学质量,掌握更科学的教育方式,减少不必要的开支和损失,为确保资金的合理化使用提供基础。因此,学校的预算不仅要控制总额,而且要控制到每一个费用明细,提高经费管理的透明度,使学校负责人和财务部随时把握经费使用情况,做到心中有数,克服经费使用中的盲目性,有效地控制各项费用相互挤占和超支现象,提高预算控制的精细化程度。因此,学校的财务预算编制需要统筹全局,围绕学校、学生、教育教学需要为总体目标。在预计时充分考虑到在实施过程中可能发生的问题和障碍,并且尽可能的提前做出解决方案,找出问题所在,协调学校内部教学、教务、后勤等各部门的沟通联系。最后要建立预算执行岗位责任制。在对预算层层分解执行的过程中,明确责任中心,将预算执行过程中出现的问题的责任落实到个人。
始终坚持审批制度,坚持“先有预算、后有开支”的原则,严格先审后支、先批后付,杜绝乱收乱报、非正常支出等不良现象,确保经费收支按制度执行。以学校的预算审批为例,必须构建从内到外、从上到下的全方位的预算审批与监督体系。形成学校、教育部门、社会群众、财务审计的全方位监督体系,建立预算编制、执行、监督相分离的预算管理新机制。实行资金集中管理,通过责任细化,对预算执行过程中的凭证传递和手续审批进行控制,根据费用项目的性质、金额,分别采用按年或按月控制;对报账制单位实行以收定支,预算控制,备用金管理办法,调动其争取其他收入的积极性。同时,严格财务审核,确保规范性。
5 结语
总之,加强事业单位预算管理较好地体现了当前我国公共财政建设的方向,对提高财政支出效率、优化资金有效配置、统筹财政资源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和意义。
参考文献:
[1]丁春红,薛小明,候春梅.预算管理在现代企业的应用[J].中国西部科技,2005(15):145-148.
[2]马夫芳.现代企业如何实施全面预算管理[J].淮北煤炭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04):111-114.
[3]付高善,康元波.基于价值链的财务预算管理思考[J].合作经济与科技,2007(18):147-150.
关键词:部门预算改革 会计核算 相互协调 实现路径
伴随着部门预算管理体制的制定以及全面推行,我国各级别各类型行政事业单位在描绘本单位财政资金运作行为的及时性、完整性以及规范性层次之上都得到了较为显著的提升,但是,通过对我国各级别各类型的行政事业单位展开运行状态审计工作,却发现依然有一定数量规模的行政事业单位存在着部门预算与会计核算工作相互脱节的问题,这种脱节现象尤其表现在部门预算构成体系中的项目支出部分,给研究我国行政事业单位在基本发展运行过程中的部门预算和会计核算工作的相互协调问题提供了极为充分的开展空间,有鉴于此,本文将会针对部门预算与会计核算相互协调的实现路径展开简要的论述分析,预期为我国行政事业单位部门预算与会计核算事业的稳定有序发展,创造充分而有效的助力条件。
一、行政事业单位部门预算现有问题及其与会计核算工作的不适应现象
(一)行政事业单位部门预算的现存问题
第一,部门预算实务过程中存在着较为明显的财权冲突现象。现有行政单位普遍未将预算外资金纳入到部门预算工作的实务体系之中,而且在现行的行政事业单位部门预算制定执行工作的开展过程中,很多单位在向上级主管部门进行预算呈报的过程中,在数据规模的建设层次存在着极其明显的保留倾向,通过将大量的预算外资金排除在预算编制计划之外,严重降低预算编制方案实际具备的约束性。与此同时,在实际进行预算编制状况汇总的过程中,行政事业单位中的分支部门往往同时具备预算控制权和预算分配权,对行政事业单位预算控制职能部门的工作整体性,以及对特定部门预算整体支出规模的掌握和控制都造成了比较明显的阻碍。
第二,行政事业单位部门预算的编制方法相对落后。目前发展阶段,行政事业单位在开展部门预算的编制实务工作过程中,依然沿袭传统而原始的“基数加因素法”,在技术、人力等现实因子以及利益驱动等主观约制力量的直接影响下,并未实质运用“零基预算”以及和“绩效预算”;行政事业单位在实际编写和审批部门预算方案的过程中往往面对较为短暂的工作周期,直接导致相关人员在实际测算具体资金收支指标的过程中难以掌握完整有效的信息资料,致使实际确定的资金收支指标数据具备比较明显的草率性和盲目性;行政事业单位实际编制的部门预算计划尚不具备充分的连续性和稳定性,并且在实际编制的过程中往往不会特别注重对未来一段时期之内发展预算方案的考量,在实际的关照考量视野层次具备一定的狭隘性。
第三,行政事业单位在现有阶段对预算方案的编制和执行状态尚且缺乏充分有效的实践约束。其具体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在编制预算计划时,往往只会片面地关注本部门的发展利益,并且往往都会参照前一年业务运行过程中获取到的实测数据进行有针对性的微小调整;部分预算编制与执行监督单位存在明显的资金支出使用控制行为不甚严格的问题,甚至有部分预算控制单位存在资金支出规模管理制度不甚严格的问题;在项目性资金支出管理过程中,部分预算管理实务单位在“基本支出”和“项目支出”两大概念界定层次的模糊性,给行政事业单位专项资金的使用和管理工作造成了较为严重的阻碍。
(二)行政事业单位部门预算与会计核算工作的不适应性简析
第一,以收付实现制为实施基础的现行会计核算制度,在其实际提供的会计核算成果信息中往往具备较低的准确性,我国现行预算会计工作的主要中心工作点在于对财政运作资金收支状况的核算,这种工作重点的安排方式直接导致预算单位难以对行政事业单位长期资产的持有和变动状况形成准确的认识,使得预算单位经常会出现实际资产存有量,与账目记载不对应,或者是现实价值虚增现象,直接引致预算单位实际获取和输出的行政事业单位运行信息,无法实现对行政事业单位内部各个部门实际占有的经济资源的真实而完整地记载和反应。直接降低了我国行者事业单位预算会计实务工作的运行科学性和有效性。
第二,我国现有行政事业单位在会计核算科目的设置层次存在过于明显的简单性,应当依照我国政府财政主管部门的统一性安排重新开展会计核算科目体系的设置工作。原有会计核算制度之下的科目设计方案已经远远无法适应预算管理工作实务体制改革工作的现实要求,而新式预算管理工作实务体制引致的政府财政资金流运动状态的变化,也直接导致现行会计科目设置体系逐步暴露出其在工作实务层次的明显不足,有鉴于此,针对现行预算会计核算制度之下的会计核算科目设置体系展开有针对性的调整,对于助力我国行政事业单位预算会计核算工作开展水平的有效提升具备着极其充分的现实助力意义。
二、行政事业单位部门预算改革与会计核算相互协调的实现路径分析
(一)实现部门预算分类划分标准与具体会计核算工作实现方法之间的相互协调
第一,促使部门预算的基本性支出项目的分类标准与目级科目的设置行为实现协调一致。这里建议我国行政事业单位预算会计实务人员,针对行政事业单位部门预算编制过程中涉及到的基本性支出分类明细科目,以及“政府预算收支”科目体系中的“一般预算支出目级科目”之明细科目开展适当程度的调整操作行为,并通过调整行为使得部门预算编制体系中支出明细科目分类标准与行政事业单位“事业支出”以及“经费支出”明细科目具备相同的设置标准。
第二,针对行政事业单位项目性资金支出的会计核算实施方法展开调整。根据相关领域的实务工作开展状况,《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中的“拨出专款”以及“专款支出”科目,和《行政单位会计制度》中的“经费支出”以及“拨出经费”科目下的“专项支出”明细核算科目能够切实满足行政事业单位项目性资金支出行为的核算需要,因此在实际的会计核算工作开展过程中不需要在“事业支出”以及“经费支出”总科目之下设置具体的“项目支出”明细核算科目。
(二)其他相关问题及其与具体会计核算办法的相互协调
第一,针对经常性转项业务资金支出项目应当依照实际运作状况展开归类操作,在原则性角度应当将其划归到项目支出的核算范围之中,但是在具体的业务运作情境中,也可以将其划归入基本支出的核算范围之中。
第二,.对于已经解除的被引入到会计账户内实施核算行为的债务项目,应当依照原有的核算标准是实施具体的核算操作,并在针对部门预算执行状况开展分析时,通过提取相关数据开展具体化的统计实务行为。
第三,由于现行预算会计的基本实务制度是收付实现制,预算单位在报销之前会计年度的日常公用经费时,依然可以将其具体记入相应年度的预算基本支出之内。
三、结束语
针对部门预算改革与会计核算相互协调的实现问题,本文以行政事业单位为论述切入点,具体选取两个角度对相关工作建设实践过程中的现存问题以及改善出路展开了分析,仅供参考。
参考文献:
[1]刘丽莉.行政事业单位部门预算改革与会计核算的协调[J].商业经济,2007,02:40-41
[2]董涵.行政事业单位部门预算改革与会计核算的协调[N].忻州师范学院学报,2011,02:72-73
[3]李建兵.行政事业单位部门预算改革与会计核算的协调[J].财会月刊,2006,04:13-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