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小学教育的地位

小学教育的地位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小学教育的地位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小学教育的地位

小学教育的地位范文第1篇

关键词:儿童文学 小学语文 地位 作用

近几年来,由和中国作家协会于1963年联合创办的《儿童文学》杂志在小学教育领域掀起了一阵研究狂潮,它收录了迄今为止古今中外十分具有代表性的、著名的儿童文学作品,同时,还原创了许多符合现代社会现实、文化观念的文章。这些作品是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的完美结合,将小学语文教育教学提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一、理论概述

儿童文学是指以儿童为阅读对象的文学作品,很早便已形成,因面对特殊人群不具有普遍性,所以并没有被列为休闲读物。儿童文学的种类有很多,如儿歌、儿童诗、童话、寓言、小说、散文、曲艺戏剧等,适合0-15岁儿童、青少年读。

二、儿童文学在小学语文教育中的作用

1.完善、强化语文教育教学的基本原则和思想

语文教学的目的是让孩子拥有文化知识的基本素养,能够正确的理解社交礼仪、社会生活,逐渐进入真实、美好的世界。儿童文学从某一方面讲,它可展露、表现学生的心声,把儿童的奇思妙想融入到一个个故事中,潜移默化地进入学生的思想中,进而完善、强化语文教育教学的基本原则和思想。小学生并没有学习语文的成熟概念,他们在接触儿童文学后,会对语文有重新的认识,一方面,儿童文学中蕴含着教育要传导的知识文化、思想精神,另一方面,儿童文学转化成了教学教材,有利于老师引用、选择,且还特别适合各年龄阶段的儿童阅读,完全可以满足小学语文教育的基本诉求和教学任务。

2.发挥语文教育的“美”、丰富教材资源

“美”是语文文化特有的情感特质,儿童文学它不但蕴含丰富文化和思想,还能让小学生掌握文字技巧、文化内涵,拥有较为独立的思维。首先,语文教学如果完全用知识、理论来衡量,势必会让儿童失去“读书”“识字”的乐趣,把教学知识融入到儿童文学中,让儿童透过寓言故事,识字、学道理,这种教育模式更容易被小学生接受与青睐;其次,小学教育的关键是素质培养、能力训练,其在教育任务、目标上的设计并不十分重要,儿童文学可填补小学教育中文化思想知识方面的资源空缺,把思想的美、情感的美、语言的美寄托在文学作品中,不单一呈现、独立展示;最后,小学生的课本阅读量越多,代表着其掌握、熟悉的儿童文学作品越多,二者是相辅相成的,因为与初高中不同,小学语文教育的“课外”资源完全是由儿童文学来承载的。

三、提高儿童文学在小学语文教育中应用价值的对策与方法

上文提到,儿童文学在小学语文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不可忽视,它在不同教育路径、方法中都对教育实践有鞭策、推动作用。但随着儿童文学的发展,教育专家、儿童文学作家们的想法正在枯竭,大部分小学只能周而复始的使用比较出名的儿童文学作为教材资源,因为与以往的儿童文学相比,新创办的儿童文学在内容、思想上都存在弊端与不足。此外,小学教学模式的创新,使得课程教学的课时安排急速缩减,儿童文学教育很难完整落实,进而影响使用效果。

综合上述两点问题,笔者认为,小学语文教学应做出相应调整,以改变现在儿童文学的应用现状,具体措施办法表现在两方面:

1.鼓励、促进“新儿童文学”的研究与创新

社会时代不同了,以往创作的儿童文学虽然能够发挥到启示思想、纠正思维的作用,但效果并不明显,在新的教育时期,广大儿童文学作家、儿童教育研究专家应立足于现代小学教育的理念与原则,明确儿童文学发展趋向与道路,创造、研究新的儿童文学作品,并尝试在小学语文教育中推广、应用。

2.创新儿童文学应用教育的方式方法

传统儿童文学教育局限于传教模式,教学方式古板,为此,可在新的教学模式中引入儿童文学,如在课堂上利用多媒体课件,播放与儿童文学相配合的“3D”动画,吸引学生目光,让学生更加直观、立体的找到对应的“文字”,进而更加熟悉文字带给他们的不同感受。亦可以采用角色扮演的方式,将儿童文学中的内容在现实生活中还原,甚至于改编,通过教学处理,让儿童文学的使用范围进一步拓宽,使其蕴含的资源进一步丰富,如此一来,可谓是一举两得。此外,在日常学习生活中,也可以引入儿童文学中的角色,警示、启迪学生,诸如不动脑筋的赵大化、贪吃贪睡又贪玩的猪八戒、愚蠢的秃秃大王、骄傲自满的“天才”杂技演员、木偶的奇遇、马良的神笔、下山丢了玉米追小兔的小猴子等,一个个鲜活的动画人物,会为学生树立好的与不好的榜样,引导儿童正确思考、行为。

总而言之,儿童文学在教育中的地位是举足轻重的,正如培根所说“读书在于造成完美的人格”,而小学教育恰恰是完美孩子人格的关键期,所以儿童文学的发展任务任重而道远。也可以说,儿童文学的发展是小学语文教育发展的基础。

参考文献:

[1]曹文英,吕杰.儿童文学在小学语文教育中的地位[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2005,32(101):110-112.

小学教育的地位范文第2篇

关键词:音乐教育;农村中小学;地位;作用

中图分类号:G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2)06-0249-02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基础教育水平的不断发展和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进,整体上中小学音乐教育有了较快的发展。但我们应清醒的认识到,由于受办学条件、专业师资和思想观念等多方面的限制,音乐教育在农村中小学中仍旧是一个“盲区”,音乐教育的发展仍面临着严峻的挑战。音乐教育作为教育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是实施全面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音乐教育是通过音乐课教学和课外活动,提高学生的音乐修养,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发展。

一、 当前音乐教育在农村中小学的地位

(一)开课情况

根据教育部对中小学中艺术教育课时作出的具体规定,艺术类课程应占总课时量不少于9%,以此推算音乐课应该是1.5-2个课时。但在农村中小学中真正开足课程并实施的几乎为零。在部分学校的课表上可能安排了规定时量的音乐课,但在执行中有的被敷衍了事,音乐课大部分成了唱歌课或自习课,更有甚者被语文、数学等主课老师占用。

(二)师资力量

在农村中小学音乐老师的配备情况远远低于城镇学校,师资严重缺乏且多为兼职,专业的音乐老师是少之又少。有很多农村中小学的音乐老师是由对音乐比较感兴趣的其他学科的老师担任的 ,他们没有受过正规的系统性音乐专业训练,音乐知识贫乏,虽有上好音乐课的决心,但却心有余而力不足。经常把自己从电视里或网络上听的歌曲教给学生唱,不用说音高、节奏、情感和表现力了,就连歌曲也像“快乐传真”一样越唱越跑。有些条件好点的农村中小学,虽然配备了专业的音乐老师,但由于利益等各方面因素的影响,使大多数农村中小学的音乐教师对自己的教学工作失去了信心,教学不负责,备课期期照抄,有的抄教材、抄备课资料,有些甚至是上期抄下期,下期抄上期,一次备好,延用几年。

(三)办学条件

音乐课是一门以审美和技能技巧传授为主的课程。没有较完善的硬件设施,音乐教育是很难全面展开的。和城镇对比,在农村中小学的教学硬件设施是远远跟不上。不说专业的音乐多媒体教室、钢琴、二胡这些了,就连一些简单的教学器材像竖笛、口琴、录音机等都没有。有些条件好点的学校配备了些简单的音乐教学器材,都因管理不善或使用不当,导致教学设备损坏或流失了。据我了解的几所农村中小学,他们仅有的几台旧风琴都已经是键盘错位、音不准、踏板线断掉了,由于长时间没人管理和维护,都已经成了老鼠的家了。

(四)社会和学校的观点

长期以来,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很多家长和学校都把功利放第一,只要孩子们学好了语文、数学、英语等主课,能考上大学就可以了。在他们心中常认为音乐课都是可开可不开的“副科”、“杂课”。而且在很多地方的行政部门也是对音乐教育抱着同样的态度,据调查,长期以来教育行政部门对教师的培训是只注重文理科,而对于音乐教师的培训则是少之又少。

二、音乐教育在农村中小学的作用

新的音乐课程标准规定,音乐教育必须以审美教育为核心,注意培养学生对音乐的兴趣、爱好及情感,努力做到通过音乐教育陶冶情操、启迪智慧、激发学生对美的爱好和追求。注重以学生为主体,主动地去发现、去探究,去感受音乐、理解音乐、表现音乐,并在一定基础上创造音乐。从而通过音乐教育来促进素质教育的发展。

(一)有利于农村中小学生审美能力的提高

“‘音乐的本质是审美’。音乐审美能力是一种认识美和发现美的能力,它是感性与理性、认识与体验、接受与创造、意识与无意识的综合统一。”而音乐审美能力的提高则以音乐教育教学为主要内容,在音乐课堂上提高鉴赏力、表现力和创造力,来培养正确的审美观念,从而提高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早在古代《论语》中就有记载,孔子听到《韶乐》以后因为音乐太美了,就有其“三月不知肉味”感觉。

音乐教育作为人文学科的一个重要领域,是实施美育的主要途径之一。农村中小学的的音乐教育是以音乐为教学内容,以音乐的情感体验、形象思维为有效途径,并结合一些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来培养学生们认识美、欣赏美、表现美、创造美的能力的教学实践活动。农村中小学音乐教育对学生提高音乐审美感受力鉴赏力 、审美表现力与创造力以及培养正确的审美观念具有重要作用。

(二)有利于农村中小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21世纪是一个高速发展的时期,科技的发展日新月异,创新是这个时代的主题。创造能力的培养是时展的要求,是国际竞争的需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我国现代教育的灵魂。音乐教育通常被教育界认为是塑造想象力和开启智力的一把金钥匙。高素质人才的培养离不开音乐教育,它是社会生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音乐教育在发展人的创造能力方面有特殊作用。

著名的科学家钱学森、爱因斯坦曾经说过,如果没有音乐对他们的影响,就不会有他们在科技上的巨大成就。他们不仅从音乐中获得了高尚的娱乐,重要的是他们惯于在诱发灵感的音乐中,凝聚自己熟虑的科学构想,使自己的思维得到充分的活动和梳理,把思维引向深处。这说明音乐对于激发人的创造灵感,创新思维,提高修养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音乐教育促进智能的发展已为全社会之共识,在对农村中小学校实施素质教育的实践中,应当引起对音乐教育的足够重视。

(三)有力于农村中小学生人格的健全发展

音乐教育还能够培养人的情感态度,培养人的道德情操,使人怀着一颗积极友善的心灵去对待一切事物。好的音乐是真、善、美的和谐统一体。

《乐记》云:“审乐以知政,而治道备矣”。确实如此,优美高尚的音乐,蕴含着潜移默化的高尚情操,声情并茂的音乐艺术是塑造学生灵魂的有力手段,对学生的精神起着激励、净化、升华的作用。能逐渐形成正确的审美观,培养一种爱憎分明的道德情感和自觉的道德信念。我们大家都很熟悉的《爱的奉献》、《让世界充满爱》、《一个真实的故事》等这些经典老歌,都是以爱为主题,用歌曲优美而生动的旋律表达了个人对社会大家庭的爱,唤起全社会的爱。前国务院副总理李岚清在一次讲座中也曾说过:好的音乐不但可以带给人们欢乐,给人以美的享受,同时还能激励人们去追求自身的高尚,培养广阔的胸襟。可见音乐教育对学生人格品行方面的健全发展也是起着重要的作用。

(四)有利于推动农村中小学素质教育的发展和需要

素质教育是对全面发展教育方针的深化和体现;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普及教育而不是只为少数学生的英才教育;素质教育是以学生为主体,重视个性发展和创造力培养的教育;素质教育是强调内化的教育,把外在获得的东西,内化于自己的身心,形成一种稳定的、基本的、内在的个性生理和心理品质。音乐教育与素质教育有着密切的联系,在课堂上通过教授音乐这门听觉艺术,教会学生如何认识生活、感受生活,并在一定意义上创造生活,其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能力。音乐教育是作为艺术教育的一个重要部分,在全面推行素质教育中起着特殊的作用,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

结语:社会进步的不竭动力是人才的全面发展,当今社会人才的竞争日趋激烈。改革开放以后,我国的素质教育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国家对素质教育的不断重视,而音乐教育作为其中的一部分,已经超越了传统的社会和家庭的音乐熏陶,而发展成为一种跨越社会各阶层、各行业的重在培养人们素质的教育模式。尤其在中小学生素质教育中能够协调身心健康成长、个性自由和谐发展、塑造完美人格。由于音乐教育的独特形式和重要作用,目前必须对农村中小学中的音乐教育从其性质、以及在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等方面都应有一个重新的认识,以促使我们的素质教育得以健康协调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吴越越.新版音乐教学论[M].湖南文艺出版社,2005.

小学教育的地位范文第3篇

《初中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教师在指导学生进行语文知识的学习过程中要让学生明确学习目标,并对学生进行授之以渔的教育,通过有趣的材料来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用小组合作学习来让学生参与课堂。让学生通过大量的实践来掌握语文规律,提高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增强学生的素养和文化底蕴。

一、明确教学目标,提高学生语文素养

教师要让学生明确学习目标,这样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就会有的放矢,知道自己应该达到什么样的标准。在识字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等方面的教学中,教师要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语,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让学生能够在学习过程中不断地按照这个标准来要求和知道自己,促进学生语文综合能力的提高。在每一个的学习中教师也要让学生目标明确,这样在学习过程中会紧紧围绕着这个目标,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让学生更加热爱语言文字的学习,增强学生对于祖国语文学习的热情。

例如在学习《最后一课》时,教师不仅要让学生了解作者、写作背景、重点字词,把握文中内容、理清情节结构、分析人物形象,还要让学生学会揣摩人物心理,体会到主人公的爱国情感。明确的学习目标会促进学生自主探究和思考,促进学生体会到文章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深广影响,从而实现语文知识学习对学生熏陶感染的作用,促进了学生深刻认识的形成。

二、教师授之以渔,促进学生掌握方法

在语文的学习过程中,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教师要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教师要进行因材施教,多对学生进行学习方法的指导和传输,避免传统的“满堂灌”和“一言堂”,让学生能够在不断地探究中掌握学习方法,形成自己的学习策略。这样学生面对任何文章的时候都能够进行自主思考,从而掌握文中的主旨和要义。

例如在学习《桃花源记》的时候,教师要让学生通过对于参考书的查询和探究来掌握文中的含义。对于文中的实词、虚词、古今异义词、一词多义以及通假字要尤为关注。比如古今异义词“鲜美”,古:鲜艳美丽;今:味道新鲜。“交通”,古:交错相通;今:运输事业……这些词义都是学生需要关注的。有了教师的指导,学生就知道了该如何去探究文中,从而有效地理解了文章,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果。

三、提供兴趣材料,增加学生自主意识

“好学者不如乐学者”,学习语文更重要的是教师要注重对于学生兴趣的培养,通过兴趣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教师在教学中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让学生主动地进行探究和思考。为了激发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教师要给学生提供一些兴趣材料,帮助学生产生语文学习兴趣。学生有了趣味性的文章来调节,就会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接收到文化的熏陶和感染,从而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教师可以给学生提供一些有趣的报刊、杂志、书籍等来让学生获得语文知识,帮助学生发现语文知识领域的新大陆,让学生更加主动地进行语文学习,充分发挥自己的特长和主观能动性。

四、小组合作学习,学生参与学习过程

新课改倡导对教学方式进行创新,让学生能够参与到学习过程中,通过探究和思考来掌握语文知识。教师可以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来激发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提高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意识,让学生能够成为语文学习的主人。在合作学习中学生可以分享自己对于知识的理解和观点,培养了学生的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精神。

小学教育的地位范文第4篇

中的主体,就要真正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

一、深刻认识语文教学的主体,协调主客体关系,是确立学生主体地位的前提

教育的主客体关系问题一直是教育界长期研讨的问题,也是制约教育教学改革与

发展的“瓶颈”。笔者以为,教学应当是教师、学生、文本(教材)三主体多边

立体互动的过程。教师和学生均是主体,这已成为教育界的共识,无须赘言。那

么为什么说文本(教材)也是教学主体呢?

第一,教学是一种“对话”,语文教学就是教师与文本、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

生、学生与文本之间双向多边立体对话的过程。文本借助语言文字“主动”与教

师、学生进行“对话”交流,从而在潜移默化中能动地改造着教师与学生,并在

不断的“对话”改造中丰富和发展自己。陈钟梁教授在《诠释人类最重要的“交

际工具”》一文中精辟地提出:“语文是借助特殊语言——文学与历史对话的工

具。”他还举例说明我们阅读《隆中对》(此时“隆中对”由潜在文本成为阅读文

本)就是在与诸葛亮对话,这是一次现代人与历史人物的心灵对话,这是一种超

越时空的人际对话。我们师生正是通过这“对话”来汲取诸葛亮身上超人的智慧

并受到熏陶和影响,从而发展和丰富我们自己。读一本好书就是和许多高尚的人

谈话。从这个意义上说,文本是鲜活的、生动的,也是教学的主体。文本质量的

低下,已是现今语文教学高耗低效的一个症结所在。因此,要提高语文教学质量

,教师必须重视文本,重视对教材的重新建构。

第二,语言不仅仅是工具,它更是人的生命活动、精神活动的符号系统。阅读(

文本)的过程也就是对积淀于言语中的人的生命、人的意志的体验过程,也就是

作为人类心声的言语对具体个别的心灵的“对话”同化过程。在教学《船长》时

,我们不能只看眼前的文本(语言文字),更重要的是体验哈尔威船长与洛克机

械师、奥克勒大副等人的对话中所表现出果断、坚毅、一心为他人着想的崇高精

神境界。学生可以从中领略到“他一生都要求自己忠于职守,履行做人之道。面

对死亡,他又运用了成为一名英雄的权利”精神内涵。学生、教师也正是在这种

体验、对话中发展提升的。同时,文本也通过它得以不断地丰富完善。从这一角

度来说,文本应是具有鲜活生命的,而非仅仅是被动的。因此它也应与教师、学

生一起成为语文教学的主体。

由此可知,语文教学应是教师、学生、文本三主体立体互动的过程。它们三位一

体,相辅相成。当然,这三主体中应以发展学生主体为根本,其他两个主体应为

发展学生主体服务。只有深刻领会并协调好教学三主体关系,充分发挥各自作用

,才能真正走出语文教学的误区,提高教学质量。

二、创设学生参与语文学习的条件,是确立学生主体地位的保障

为使学生的主体地位得以真正落实,教师必须设法创设让全体学生参与学习的条

件:

1.设立三种基本教学组织形式

这三种教学组织形式是指集体授课学习、小组学习、学生自学。灵活地、创造性

地运用这些教学组织形式,使全体学生都有参与学习的机会,有利于学生交流信

息,丰富信息量,互相启发,相互学习,培养其自学能力和合作精神。

2.给足训练时间

要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教师就要组织大量的语言训练活动。这就需要有充足的

训练时间。教师要做到每堂课都紧扣重点,精心设计教学过程。第一,精心设计

导语、过渡语、总结语,力求简洁、精炼。这样学生就有更充足的时间学习了。

崔峦同志就多次指出,要下定决心把教师的活动压下来,无疑就是把大量的教学

时间还给学生。第二,提出重要的问题、有深度和难度的问题,不是急于让学生

回答,而是给足思考的时间。第三,关键性问题学生回答不出或不正确,教师应

耐心启发引导,不要急于给出答案。第四,课上的40分钟里,教师要把大量时间

留给教学重点内容。这样改进教学,学生就可以对教学的重点、难点展开深入的

思考与讨论,就可以实实在在地学习语言、积累语言、运用语言了。

3.设置质疑问难的环节

质疑问难是学生学习的权力,让学生质疑问难,不但能够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

而且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高质量的质疑问难是学生学习能力强的表现

。它可以推动整个课堂的教学进程,优化课堂教学,而且创造性思维的火花往往

在质疑问难中被点燃。

三、不断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是确立学生主体地位的目的

小学语文教学作为素质教育的基础教育内容,应切实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语文

教学不能抛开教学根本的目的和任务。教师要切实地把教学中学生的主体地位落

到实处,就应该做到:第一,要注重学习方法的指导,训练学生思维;第二,扎

扎实实地进行语言文字训练,并在训练中注重渗透思想教育,激感,陶冶情

操;第三,要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兴趣。在充分的语言训练

中,学生思维的火花被点燃,感情的涟漪被激起,语文素养得以培养,学生的主

体地位得以实实在在地确立。

要站在素质教育的高度进一步深化小学语文教学改革,教师就必须更新教育观念

,端正教学思想,摆正教与学的关系。只有确立了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想

方设法使学生去听、去说、去谈、去写、去想、去探索、去创造,做到耳到、口

小学教育的地位范文第5篇

关键词:情境;口语;交际;教学

小学语文新课改提出要加强口语交际及其教学,其目的就是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提高学习者口语、语言素养的培养。但在小学语文的口语低段交际教学中,有的教师已经走进一个误区,那就是不再设置语言情境,完全脱离小学生的真实生活去进行对话,这就导致小学口语低段交际教学效率低下,很难取得好的效果。

对于基于情境的小学低段口语交际教学,笔者进行了一些思考与探索。

一、基于情境小学低段口语交际教学存在的问题

1.小学口语低段教学与生活情境的错位

口语交际在教材中的地位现在已在不断提升,但是我们要看到,由于汉语口语课程研究的缺乏,在小学低段语文口语交际教学中“教什么”的取向不明,对“用什么教”也存在认识模糊,造成口语交际教材处于相对弱势的地位。特别是从小学低段口语教材的整体看,有的只是一些不成系统的经验。小学口语低段教学体系并不完整,在理论上没有深入研究;从小学口语低段教学教材的序列上看,口语交际教学不难做到逐步提升,但许多小学低段口语交际教学内容比较空洞,总是搞一些打电话、买东西、客人来了之类的活动,教授内容比较单调,没有遵循学生的发展原则。

仔细研读小学低段口语交际教学的内容,我们就会看到,有些内容的设计要么与生活离得很远,要么就是对生活没有合理地进行优化,这都是难以得到学生认可的。在生活中老生常谈的诸如打电话、到家里去做客等活动,其在口语交际练习中经常出现。而这些活动学生已经非常熟悉,学生往往在家长的指导下,已经把握得很好,这些一般性的口语活动在小学口语低段教学中并没有任何实际的可用价值。我们常说教育一定要做到回归生活,而小学口语低段交际教学应对现实生活有所超越。另外,有一些训练内容远离小学生的生活实际,比如我们所说的“未来人们的飞行工具”“对将来生活的一些畅想”等,这一类的内容在整个小学低段教材中已经出现过很多次了,而学生缺乏相应的生活体验,课堂效益得不到有效提高。

2.口语交际课堂教学缺乏情境创设

我们所说的口语交际,就是在人与人的特定交往语境中,听、说双方运用口头语言,传递信息、交流思想和感情的一种活动。口语的交流首先需要一定的情境,但是在小学低段口语教学实践中,口语交际很少进行情境的创设,而是经常会出现“一人讲,众人听”的局面。

比如,在练习“安慰”相关内容时,教师导入话题,提出三种情况:①期中考试过后,班上有个同学李小惠发现自己应用题做错了,被扣的分很多,感到很难过。②因为注意力不够集中,张林今天下午的数学课上,很多知识不明白,他下课了还在呆呆发愣。③赵敏父母出了点事情,近来常常不高兴,有时还落泪。就这些问题提问学生:“你该如何对他们进行安慰?”由学生自己回答,或者进行小组讨论后再进行回答。就这种方式来看,教师可以很好地讲解口语交际练习,学生也可以从中学会很多交际技巧。但就整个过程来看,小学口语低段教学忽视了交际双方的平等交流,所设计的说话训练都以个体、单向交流为主,这个过程缺少倾听,是不完备的。在口语交际训练中,如果所运用的语言没有任何联系,那么也就谈不上真正意义上的言语交互,效果也就可想而知。

作为小学低段的学生来说,在这样的学习方式下口语交际能力很难在活动中得到发展,学生处于完全被动进行口语交际的训练之中。学生多是以听教师讲解口语交际知识为主,但是这种单向体验,脱离了学生所面临的实际情况,无法达到低段小学生进行口语交际能力培养的目的,建构口语交际知识的能力更是无从谈起。这样的口语交际课完全成了“说话”训练,没有情境氛围,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教师之间缺乏互动,大大削弱了口语交际中的角色意识,制约了小学生交往和沟通能力的形成。

3.小学口语低段交际教学缺乏真实情境的评价

在小学低段口语交际教学中,教师成为学生语言能力的唯一评价者,但这种评价仅仅表现在课堂上。在课堂之外,其很难发挥作用,因为这种评价本身就是不客观的。另外,评价什么?小学语文课程标准中没有提出,有些教师也不清楚,有些评价仅仅是靠对口语交际的理解。在评价时,许多教师关注的是学生是否表达清晰,对于学生在口语交际中所表现出来的应对能力,以及对口语技巧的把握,都没有评价标准,这样的评价是不全面的。目前,有的小学低段的教师在口语交际成绩的确定上,主要是根据学生课堂表现;还有的教师是在自己所出的试卷中出一些口语交际题目,根据学生所答题目,给学生一个口语交际成绩;更为严重的是口语交际测试因为没有纳入考试体系,所以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根本就不进行评价,没有评价反馈,学生的口语学习就会难以进行衡量。

口语交际能力不是一项单一的能力,它具有一定的综合性,相对来说,它的训练场所不受限制,可以在家里,也可以在学校,甚至可以在其他各学科的教学课堂上。但是这些训练场所恰恰是口语交际评价与日常生活断层,最缺乏评价的地方。

二、基于情境的口语低段交际教学实施策略

(一)基于生活情境的话题选择策略

1.话题选择要避免空泛

基于生活情境的话题选择主要是学生过去口语交际经验的迁移。每当新的学习内容进入大脑皮层而要进行工作记忆的时候,需对以前记忆中与之有关联的内容进行搜索联系。如果相似的记忆内容存在的话,则这些内容就会被重新联想起来得到进一步加工。这样,如果小学低段学生在加工和联系新信息过程中不断进行知识联想的迁移,就能把小学生的固有知识,以一种可能经过调整的或概括化的方式应用于另一种情况。

笔者见一位低年级的教师在教学中设计了“大家都来关心西部大开发”的教学案例:先播放西部美丽的风光录像片(如《新重庆鸟瞰》《九寨风光》等),并配以教师的解说。学生认真仔细地观察,准备谈自己的总体感受。然后,教师提问“同学们看了这美丽的风光,对此有些什么感想呢?请你说说你的感受好吗?此外,你对西部还了解多少呢?你对西部大开发有什么好的想法要说呢?今天的口语交际课,我们就来谈一谈西部大开发的问题,让我们都来关心西部大开发。”

但这样的话题对小学低学段的小学生来就,就显得稍大而空,而且孩子们生活中也少有具体思考,难以与学生原有的口语经验联系,恐怕在课程实施中就此话题进行交流,难以达到教学预期目标。并且,这样的话题在小学生的日后生活中也很少迁移运用,也就失去了口语交际的价值。

2.话题选择要贴近生活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脱离小学生的生活和表达愿望的课堂对于小学低段学生来说,肯定没有兴趣,也激不起他们的表达欲望。因此,课程设计与开发必须关注生活,要从小学低学段孩子们的生活环境出发,选择进行对话的环境,使他们带着感知进入课堂。这样学生在进行口语交际训练时,就会有话想说,从而进一步做到“有话好说”。

如何确立好的话题呢?笔者认为首先着眼于语文的阅读、写作教学及综合性学习来寻找需要学生学习的话题,在这个基础之上,让学生围绕着选定的话题进行讨论,让小学生能够充分地表达自己的意见,这样就可以使小学口语低段交际教学与小学阅读、写作教学、综合性学习更好地融合,做到综合发展,全面协调,使学生的听、说、读、写四项基本能力都有所提高。如可以选取学生日常生活中的话题,如“压岁钱应该怎么花?”“生日打算怎么过?”等,可演讲,可辩论,从而有效激发学生的表达愿望。当然,我们提倡的小学低段口语交际话题一定要贴近生活,但这其中更重要的是要高于生活,而不是我们所说的对原生活的照搬。

(二)基于生成情境的预设策略

1.情境预设要体现真实生活

情境理论强调尽量给学生提供一些能够体现真实生活的情境,在这种情境中更好地加强学习,在小学低段口语交际教学中离不开情境的创设。但是,我们也要看到,在口语交际课堂情境与生活中言语交谈的情境不能混为一谈,要找到它们的区别。对课堂情境的营造,要注意其要有代表性,还要与小学生面对的实际生活结合起来,这样才会更有言语发展的价值。小学低段口语交际教学的情境,包括外在情境和内在情境两种情况,有形的外在情境即教师预设和生成的客观环境,无形的外在情境指班级的交际氛围,内在环境指的是学生交际活动中的心理氛围,也就是学生自身的情感体验。而我们所说的教者所要创设的是“情境”主要指的是那些外在的情境,对于这样的情境,是教育者完全可以掌控的,其创设的目的就在于可以很好地激发学习者内在的情境,以收到更好的学习效果。

2.情境预设要注意创设和谐的交际氛围

小学低段口语交际教学要在特定的时间范围内,教师根据预设或者创设的话题,引领小学生展开心灵的对话。小学低段口语交际教学中,要在课堂上建立互相信任、和谐、向上的师生关系,形成民主自由的师生对话氛围,在这个良好氛围中,让学生感觉到自己是交际的主体。此外,小学生之间也要互相理解,创造一个轻松的班级口语交际环境。这样和谐的环境能让学生的对话有一种安全感,有利于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的可持续发展。在小学低段口语交际教学中,笔者就注意了和谐交际范围的营造。比如,在一次我给一位临时有事请假的教师代课中,笔者与学生进行了问答。

师:下午上课啊特别困难,特别是下午4点钟以后上课就更困难,小朋友们等了两个多小时,现在才上课,更是难上加难,你们觉得难吗?

生:难(不难)……

师:有的小朋友说不难,困难像弹簧,你强它就弱,你弱它就……(生:强)。真聪明!我今天给你们上课,你们高兴吗?

生:高兴。

师:怎么表示欢迎我?

生(拍手)

师:真棒,停。大家都欢迎我来上课,那么就让我先看看你们怎么举手,我一说举手,小手就要“唰”地举起来,这样可以吗?

生:行!

可以看出,时间虽然很短,但通过创设轻松的学习环境,很好地构建了一种民主平等的交流氛围。处于这种平等氛围的小学生,不仅学习和记忆得到很好开发,而且解决问题的能力也会有很大提升。

(三)基于生成情境的对话策略

1.师生对话

师生之间的对话不能是简单的“教师问、学生答”的形式来进行,师生之间应该不断地进行角色转换与平等和谐的交流。教师应该进一步融洽师生关系,在小学低段口语交际教学中,做好组织者,让学生在交际活动中扮演更重要的角色,成为活动的真正主人。

2.生生对话

生生对话是指在小学低段口语交际教学中,在老师的主导下,让学生与学生进行对话。其中很重要的一个方法就是课堂上学生要做到互相讨论,可以更好地激活学生思维。在这样的情形下,每个学生心理都很放松,不用担心在对话中出错。在互动对话的过程中,学生思维格外活跃,在对话中能够平等进行交谈,学生交际能力和表达能力都会得到更好的培养和提高。

3.群体对话

群体对话指小学生之间通过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进行小学低段口语交际学习,或是通过全班集体讨论的方式进行,或是让学生走出课堂与社会成员之间进行交流对话。由于学生的参与面、参与范围更广,通过这样的方式进行学习,学生可以接触更多的人,对问题探究层次会更深,也就会取得更好的成效。

但在目前的口语交际课中,我们常见的是口头语言的交流,其缺乏深层的心灵对话。比如我们看下面这个例子:

师:下面我说一句话,如果你觉得我说得对,你就笑下;如果你觉得我说得不对,就举手纠正,听清了吗?

生:听清了。

师:现在我开始说,注意听。我是你们的老师。

生:(哈!哈!哈!)

师:你们是二年级二班的同学。

生:(哈!哈!哈!)

……

从这个过程来看,这样的教学过程程序化严重,学生在课堂上没有任何自,完全在教师的主导下进行。在这样非常单调的交际情境中,学生急于表达的激情会荡然无存。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看似在不断地进行交流,对话教学的理念却难以得到有效实现。这种缺乏深度沟通的口语交际交流不是真正的对话教学。

总之,加强基于情境的小学低段口语交际教学的实施策略还有很多,这需要我们在小学低段口语交际教学中不断进行探索。只要我们不断探索,并落实好各项措施,就一定会在口语交际教学收到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

[2]

[3]

[4]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