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小学生心理疏导教育内容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712(2015)06-0032-02
[作者简介]周建宏(1969―),男,专科,甘肃省张掖市山丹县东乐学区教师,小学高级。
2012年12月7日,教育部颁布实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2012年修订)》,对中小学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任务、路径和方法提出了明确要求。学校应以学生发展为根本,将心理健康教育列入总体发展规划中,并融入新课改教学实践和素质教育的全过程,制定实施办法,加强人文关怀,开展心理疏导,使心理健康教育实现由自发萌芽到制度化实施、规范化建设、系统化落实的根本性转变,为新课改形势下实施立德树人、培育学生良好的人格和心理品质增添新的生机和活力。然而,受教育资源的不均衡性、师资素质的差异性、心理反应的动态性等因素的影响,一些学校存在重视力度不大、教育质量不高、心理疏导不力、学生自我调适能力不强等问题。因此,着眼当前小学素质教育新常态,挖掘心理健康教育新潜能,促进学生全面健康成长,显得迫切而重要。
(一)合理诉求未满足
小学生的心理健康诉求主要包括成长进步的诉求、生存的感性诉求和发展的理性诉求。当前,在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中,一些学校主体导向功能发挥不明显,氛围营造不浓厚,师资队伍不健全,课程安排不到位,“以生为本”意识树立不牢固,还有一些教师忽略了小学生成长进步所需的综合条件的创造,导致在满足学生共同需要与个性诉求上软弱无力。近年来屡次发生的小学生自杀、离家出走等事件充分说明,如果学生的合理性诉求长期得不到满足,其自身就会走上错误的道路,运用错误的办法,实现错误的愿望,从而加剧问题的严重性。
(二)教育关口需前置
前置教育关口,下移疏导重心,是小学生心理教育的鲜明特点。当前,一些教师业务素质不全面,教育引导力薄弱,对小学生低、中、高年级易出现的倾向性问题不敏感,对个别有心理问题的学生,要么置之不理,要么育之不深,缺乏积极的心态、充分的准备和科学有效的施教方法。另外,小学生身心发展尚未定型,自我调适意识不强,加之容易受到社会不良思潮的影响,心理动态化、多样化、复杂化的倾向日益明显。事实上,小学生心理问题只要发现得早、教育得及时、疏导得靠前,就能把握住指导、调治的主动权,进而可以将心理问题的危害程度降到最低。
(三)师生互信待加强
诚信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个人层面内容之一。心理健康教育的属性,客观要求教师要基于心理健康实际,秉持诚信的理念,积极参与。当前,一些学校认为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是专职教师的事,片面隔离学科教育、品德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造成其他教师参与教育主动性不强。在家校沟通时,有的教师无意夸大或缩小学生的在校表现,如将爱讲话定义为蛮横不讲理,把孤僻理解成受同学排挤等,教师反映的问题与学生内心世界、现实表现不吻合。有的教师不注意保护小学生的隐私,忽略教育引导的时间、内容和场合,导致学生对教师不信任、不支持、不理解,从而增加了心理工作的难度。
二、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需把握的重点环节
(一)警惕“心流感”,营造健康成长清新环境
近年来,由于心理健康教育不深入、心理干预不及时而引发的问题比比皆是。为此,教师要认清小学阶段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正确面对“情感混乱、精神烦乱、心理矛盾”等“心流感”症状,善于担当,勇于负责,用核心价值观培育等来引导小学生规范自己的言行,使其能够倾听教诲,检点自我。师生共同营造健康成长的清新环境,就会使防御“心流感”堤坝坚不可摧。
(二)培育“生成树”,融合心理健康教育路径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2012年修订)》对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和方法作了明确规定。教师要将心理健康教育融入教学全过程,准确找到心理疏导与小学生心理动态反映、行为表现的结合点,并结合学生身心成长特点规律,因人而异,因事而异,切实将心理健康教育、品德教育及日常的言行引导,全方位地渗透至教学活动中,认真培育学生“爱国、敬业、诚信、友善”公民个人层面核心价值观,引导学生将个人梦融入中国梦中,使其品行“生成树”茁壮成长。
关键词:小学生 心理问题 健康 对策 人生观
我们国家开展小学生心理教育从90年代开始,开始不没有受到有关部门的重视,多次经过专家呼吁和尝试,才有所发展。目前已经深入推进。取得了一定效果,提高了小学生的心理素质和应对能力。但是局部地区还是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影响了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总有人认为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是夸大其词,没有那么严重。
目前小学生多为独生子女,在复杂的社会环境背景下,其不利影响是多方面的,加之当代小学生思维比较活跃,身心脆弱,正值人生发展的特殊时期。容易产生不健康的心理状态。往往我们大人也有心理健康问题。其主要原因是源自于社会的压力、学习的压力。针对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必须采取专业的疏导。在美国对从事心理教育的老师要求非常严格,值得我们去借鉴。不仅要求具有硕士学位,同时还要求必须具备五年以上的从业经验。而我们国家在小学设置上并没有专职的心理教育老师。
小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因素及对策
1.过分注重应试教育,课程单一。应试教育在我们国家根深蒂固,老师授课都是按照书本的既定内容,往往忽视心理教育,考试、作业繁重,对学生疏导少,客观上造成学生压力过大,影响学生的心理健康。对学生不良情绪反应也以说教为主。长此以往影响学生的心理潜能和健全人格的养成。探索适合小学生的课堂教学应该不受传统教育束缚,建立适合学校校园的健康心理教育模式。
根据课程设置合理设置心理教育教学,心理健康教育不是自我教育,必须有机结合相互渗透,到达科学育人的目的。对小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是一个长期跟进的过程,不能单凭几节课,几个讲座就能达到目的。当今的小学生心态极为复杂,教学过程难度可想而知。课程设计应该注重与学生的互动,让学生多些感悟和体会。在课堂上采取正确的疏导,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多让学生自己讨论、个人展示、游戏、表演、运动会等多样的课外活动形式。
2.小学生惯性的养成。习惯是经过反复练习而形成的较为稳定的行为特征,好的习惯可以带来好的结果,而坏的习惯只能带来不好的结果,在许多时候,孩子的学习成绩不理想,就是由于有一些坏的习惯在作怪。
学习上不明白自己要干什么,该干什么,总是让老师和家长在后面推着屁股。凡事预则利、不预则废,成绩好的学生一般计划性都很强。学习时间不固定,每天必要的学习时间无法保证,学习时完全凭情绪。每天该完成的学习任务没有完成,喜欢搞集中复习、临考突击。上课时忘带课本和学习用具,作业经常能以最快的速度完成但字迹潦草错误率高。上课时经常精神溜号,甚至做一些与学习毫不相干的事;自习课时常沉迷于空想,或者东翻西看,浪费时间。过于害羞,虽然学习上有许多没有搞懂的问题,但也不敢问老师。作业本发到手里,虽然上面有许多老师的订正,可很少往心里去;学习是一个积累知识的过程,同时也是一个补漏洞的过程。
3.依赖班主任不利于小学生健康心理的养成。爱孩子,是我们的天性。这份爱中不仅要包含理智与宽存,更应松紧有度,要为学生们在“可以”和“不可以”之间划一条清楚的界限,使他们的行为有章可循,学会忍受一时的不舒服、烦心事,甚至忍受必要的痛苦。
小学心理健康教育面对复杂的环境,是一门新课程,客观上对老师要求很高。甚至比语数外教学都难,必须针对固有的课程制定专门的长期计划,放在突出的位置。有的学校老师年龄偏大教学结构单一,小学生心理教育程度认识不高,没有经过专门的训练。教学方法单一。再加上被平时被应试教育牵制, 对小学生的心理教育形成不了科学性、规范性、长期性的系统教育。这就需要教育部门制定适合的教育方针,减轻老师和学生的应试压力,对老师采取定期的培训,学校针对学生多搞些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
【关键词】疏导;纠结;心理;促进;养成;有效
1 小学生成长阶段中的各种不适应问题与养成教育的联系
1.1 入学的不适应-养成好习惯
叶圣陶认为:人要是各种好习惯都养成了,我们的教育目的就达到了。关教授讲“教育就是习惯的培养”。习惯的培养本来应该从小培养,对于初入学的孩子就要从入学时培养。初入学的孩子最担心什么?经过我多年的调查表明:表现有第一怕上下学被丢失。第二怕在学校找不到方便的地方。第三怕做错事老师批评。第四怕学习跟不上。第五怕作业多。这些担心给孩子们造成不良影响为:情绪上变得焦虑不安、害怕、难过、注意力不够集中、对学习失去兴趣、容易撒谎、不能约束自己、总是违反纪律等。老师和家长对初入学的学生必须要进行一段时间的训练养成教育,学生由强化训练到自我调节的过程才能够逐渐养成习惯以至成为适应环境的一种能力。少数学生可能会持续数月之久,这些通常是个性内向、胆小、急躁和情绪不稳定的学生,他们容易出现入学适应不良,从而害怕或讨厌小学生活,老师和家长们要特别关注和疏导,让学生感觉到在学校和路途中有安全感;培养团结协作精神,相互帮助,尽快认知记住人和路线;老师和家长不要用责备的语气指责学生的不是。在初入学重要的不是抓好他们的学习成绩,而是培养适应能力和行为习惯。这也是我们对初入学学生实施的养成教育的第一步。
1.2 学习适应问题
专家调查发现,孩子的成绩和他们的学习习惯是成正比的,凡是学习好的孩子,往往也是学习习惯好的孩子,培养良好习惯不仅是为了让孩子成长,更重要的是让孩子成人,为孩子以后走向社会奠定基础。小学生学习过程中容易产生疲劳,如果学生的学习持续时间过长,很容易造成学习疲劳,若学生长期处于疲劳状态,会使其视力下降,食欲不振,面色苍白,大脑供血不足,瞌睡,失眠,头热,脚冷等。在心理方面则会产生抑郁,烦躁,信心不足,记忆力减退,注意力难以集中,思维迟缓等现象。小学生主要是对学习缺乏兴趣,学习比较吃力,导致长期跟不上进度,又缺乏赶上去的勇气和毅力,教师也没能及时地给予鼓励,挫伤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1.3 纪律适应问题
小学生在课堂上容易分散精力,东张西望,神不守舍;或者在下面偷偷看动画书或玩玩具;要么就在课堂上打瞌睡;或者干脆逃学、旷课,到处游玩。到了三年级以后小学生上网吧是很严重的问题。
1.4 与人相处的问题
由于目前的小学生绝大多数为独生子女,他们在家庭交往的对象多为成人,在这种不协调的交往中,孩子常常是在“以自我为中心”的“顺境”下生活的,因此,学生普遍存在着较任性、固执、依赖性强的特点。当他们进入一个新的集体后,在集体中的位置已改变,但仍然以自我为中心去与人交往,因而在与他人交往中常常是唯我独尊,不能善解人意;遇到困难不能克服,也不想克服,缺乏自信心,从而致使小学生不能也不会与人正常交往。在与他人接触中常出现过重的恐惧感,过强的防范心理,其结果是封闭自己,而且教师忽视对学生人际交往技能的培养。小学时期,教师是学生理想的目标,公正的代表,他们希望得到教师的关心、理解与爱护,教师如不能以热情的态度给予指导帮助,反而横加指责,学生则会感到失望,会有一种压抑感,产生消极情绪,导致师生关系淡漠。这种以学生失败而告终的交往还会在小学生与他人交往中迁移、泛化,加重人际交往的焦虑感。
1.5 坚持问题
大多数家庭都是独生子女,父母对他们百般呵护,甚至溺爱,造成孩子自立能力差。遇到困难时一次又一次向父母求助,得到帮助时,就生成了依赖感。随着这样的恶性循环,小学生就像温室里的花,经不起风吹雨打,意志力非常薄弱。主要表现:感情用事,情绪波动大。做事情虎头蛇尾,甚至半途而废。上课随便说话,做小动作。经常不完成作业等。抗挫折能力较低。 感情脆弱,受不了小小的挫折,经不得一点委屈和失败。不能坚持做好一件事。
1.6 人格障碍问题
小学生人格的发展不协调。一主要表现为羞怯:见到生人脸红,不爱说话。上课时不敢举手回答问题。参加活动时主动性不强。二焦虑主要表现:不愿离开家长,担心家长出意外,担心自己走失或被拐走。三怀疑自己的能力,缺乏自信。害怕考试。四易怒主要表现:自我约束能力差,情绪不稳定。说话、做事好感情用事、不能理智地处理问题。在困难面前,不能持乐观的态度。五嫉妒心主要表现:盲目骄傲,不愿意看到别人的长处,常对别人挑剔和贬低。感情上要求老师对自己关心、重视,发现比自己强的人或事,轻则有意视而不见,重则想破坏。
1.7 恐惧心理问题
部分小学生恐惧被人欺负,有的孩子仗着自己力气大或得到老师的重用喜欢欺负弱势的同学,被欺负的同学久而久之有恐惧心理。有的学生平时成绩不错,稍有一次失败了,就怀疑自己的能力,过分自责,产生焦虑心理,导致对下次考试的担忧,总怕自己考不好,甚至一到考场就心烦意乱,身体颤抖,本来应该答上的问题在脑中毫无印象,发挥失常。
2 探究造成小学生的纠结心理成因
2.1 来自小学生自身的因素
2.1.1 遗传因素
儿童生理发育先天不足,相貌不佳或残疾,智力偏低等,都会使他们不能很好地学习和生活,常常觉得自己不如别人,其他人也用异样的眼光去看他们,必然造成他们的一些心理问题。
2.1.2 气质类型
小学生同成年人一样,气质类型可分为多血质、胆汁质、粘液质和抑郁质四种。其中,胆汁质和抑郁质类型的学生对不良刺激反应敏感,他们极易产生不健康心理。就教师批评而言在我们看来是不值一提的小事,对他们来说却是莫大的打击。如我校一六年级女学生因被母亲骂而想跳楼自杀的事件,恐怕与那位学生的气质类型有直接的关系。
2.1.3 小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和心理需要
童年期儿童的身体发展进入了一个相对平缓的阶段,其大脑的发育趋于成熟,这对其心理发展极为有利,因此,童年期儿童的心理发展进入了一个快速发展时期。但因为其心理还不够稳定,很容易受其他外界因素的干扰而发生变化,因此也最容易产生心理问题。
2.2 家庭原因。
2.2.1 父母没有尽到监护人的职责。从一些问题学生的家庭背景来看,父母的失职是造成孩子发展不正常的重要原因。许多家长忙于生计,或双双外出而未能尽到管理教育 孩子之职责,或虽在家但疏于管理教育孩子,使他们养成了自由散漫、任性等坏习惯。
2.2.2 家长的素质水平不足以指导、教育孩子。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父母的言行直接影响着孩子。有的父母对自己的言行不检点,造成负面影响,带坏了孩子。不少家庭不懂得小学生心理发育、发展的基本规律,不能用正确的态度和方法帮助、关心、教育孩子。有的父母性格暴躁,教育孩子没有耐心;有的父母文化水平低下或者见识面狭窄,教育方法难于奏效,致使学校教育的成果付之东流。
2.3 学校原因。
2.3.1 对于小学生来说,来自学习方面的压力太大。高强度的学习任务,满负荷的课余安排,频繁的考核、竞赛,以及同学间的“不健康竞争”等,势必对小学生形成巨大的“心理压力网”。
2.3.2 教师教育方式不当。有的教师一味抓所谓“教育质量”,忽视了对学生习惯养成教育,小学生健全人格得不到培养。教师情绪化、教师的人格魅力影响学生的人格发展;学生的个性不能张扬,能力、特长无“用武之地”,产生了严重的厌学情绪。小学教师缺少的不是敬业精神,而是应有的小学生心理常识。
2.4 来自社会的因素
2.4.1 社会竞争的加剧
虽然小学生还没有直接接触社会,但他们的父母、老师和周围的人无不在给他们灌输一个事实:随着科学技术的飞跃发展,信息传播的瞬息万变,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的竞争机制无处不在,无时不有,这使得小学生不得不体会到竞争的压力和生活的压力,导致他们对现实充满迷茫和困惑,产生无所适从的心态,从而引起各种心理问题。
2.4.2 社会不良行为的影响
在社会环境还没有达到净化的情况下,新旧体制的共存,法规制度的不完善,造成了腐败现象的滋生和不健康东西的泛滥;一部分人的社会道德水平滑落,资产阶级的生活方式,都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我们的儿童,这些影响都是不容忽视的。
3 小学生纠结心理的疏导策略
3.1 学习适应问题:1)指围绕学习活动而产生的心理行为问题,如考试焦虑、学习困难、注意力不集中、学校恐怖症、厌学等;2)情绪问题:主要指影响学生正常生活、学习与健康成长的负性情绪问题;3)常见行为问题:主要指在学生生活、学习中表现出来的不良行为特征,如多动、说谎、胆怯等;4)身心疾患:主要指因心理困扰而形成的躯体症状与反应;5)问题。小学生缺乏性教育,很多小学是空白,生理卫生教育都没有开设,导致小学生错误的性认识。6)智能训练:帮助学生对智力的本质建立科学认识,并针对智力的不同成分,如注意力、观察力、记忆力等而设计不同的训练活动等。学习心理指导:帮助学生对学习活动的本质建立科学认识,培养学生形成健康积极的学习态度、学习动机,训练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等。
3.2 情感教育:教会学生把握和表达自己的情绪情感,学会有效控制、调节和合理宣泄自己的消极情感,体察与理解别人的情绪情感,并进行相关技巧的训练;人际关系指导:围绕亲子、师生、同伴三大人际关系,知道学生正确认识各类关系的本质,并学会处理人际互动中各种问题的技巧与原则,包括解决冲突、合作与竞争、学会拒绝,以及尊重、支持等交往原则。
3.3 健全人格的培养:关于个体面队社会生存压力应具备的健康人格品质,如独立性、进取心、耐挫能力等;性心理教育:关于性生理和性心理知识的传授与分析,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性别观念和性别认同,指导学生认识和掌握与异往的知识和技巧。
3.4 建立学生心理健康档案
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在小学尚处于初步探索阶段,所以建立学生心理档案尤为重要。 学校教育和教学工作必须了解学生的心理发展水平和接受教育过程中的心理特点,以便取长补短,并根据这些心理特点予以启发、化解或引导训练,这样才能提高教育教学的效率。
3.5 重视个别学生的心理辅导
小学配备心理辅导中心是非常有必要的,对问题学生的个别心理辅导主要是以帮助他们解除心理问题、克服心理障碍,使他们的心理朝健康的方向发展。学生心理辅导的内容包括人格辅导、学习辅导和生存辅导三个方面。
3.6 注重家长与社会力量的参与,共同推进心理健康教育。
小学教育已经设有家长学校教育机制和社会支持机制,但并没有真正履行义务和职责,很多是只是以一学期开展一两次活动形式就算是完成任务了。
关键词:美术;心理;教育
一、小学生的身心发展特征及心理问题成因
小学时期既是人的心智迅速发展的关键时期,也是心智发育成长的矛盾期。在这一阶段,小学生在身高等生理方面每天都在发育成长,在生理发育基础上的心智、性情等心理元素也在与日俱进。而无论是生理的发育,还是心理的成长,都是缓慢的、渐进的。生理的发育需要漫长的时间,心理的成长需要渐进的过程。身心发育的成长变化和知识文化、社会阅历的不足之间的矛盾,很容易造成小学生知、情、意、行等方面的障碍和纠结。如果长期得不到疏导和释放,就会出现心理问题,甚至会发展成心理疾病。影响小学生心理问题的除了自身心智发育成长因素外,小学生成长的家庭、社会、学校等环境因素也是至关重要的,特别是家庭的因素、父母的言传身教对小学生的影响,是有着决定性作用的因素。
二、美术教育对小学生心理健康成长影响的案例
美术教育对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有哪些影响,有不少实际案例能够证明。著名的“房树人测验”,又称“画树测验”就是分析判定学生心理成长历程和心理健康状况的典案例。
“房树人”测验要求被测者在同一张纸上画出房、树、人,并用蜡笔对画进行涂抹上彩。“房树人测验”既是“人格测试”,又是“智力测试”。根据一定标准,通过对被测试者图画的分析、解释,了解被测试者的心理活动现象,分析被测试者心理活动的正常或异常等问题。在对小学生进行的“房树人”测验中,有的学生把“房树人”绘画得完整无缺,有的学生把“房树人”绘画得残缺不全;有的学生把“房树人”绘画得阳光多彩、生机勃勃,有的学生把“房树人”绘画得冷若冰霜、黯淡无光。通过学生不同的“房树人”绘画,美术工作者能够从中分析出学生的心理成长历程,能够从中判断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并且结合具体问题的具体情况,寻找并实施科学有效的解决办法。
“房树人”绘画能够把学生不想说、不能说、不敢说的心路历程用绘画语言比较充分地表达出来。比如,有的学生在“房树人”测验中,把房屋画得低矮丑陋,没有窗户,把树木画成枯枝烂叶或没有树叶,把人画得孤苦伶仃或横眉冷对。美术教育工作者应从中挖掘绘画学生的家庭问题,发现绘画学生的心理问题,并及时找到该学生进行谈心和沟通,发现造成学生心理问题的原因,及时进行疏通和解决。
美术教育工作者要特别注意的是:一定要通过现象找原因,透过现象看本质。一定要深入挖掘学生绘画内容的背后到底发生了什么。
比如,有一个学生在家庭绘画中,没有画爸爸,画了一张床,自己和妈妈保持距离地躺在床上,房间里再无任何修饰,从这张绘画中,教育工作者分析孩子的家庭很有可能是问题家庭。经过找孩子谈心和家庭回访,了解到这个家庭是离异家庭,孩子在两岁时,爸爸就和妈妈离婚了,妈妈和孩子相依为命,妈妈很严厉,经常打骂孩子,孩子性情内向孤僻,很少和老师、同学交流。发现问题,找到问题原因后,美术教育工作者协助班主任老师开始有针对性地和孩子及妈妈沟通和交流,引导孩子妈妈多给孩子温暖和疼爱,关注、关心孩子的点滴成长和变化,疏导孩子的心结,通过丰富多彩的活动陶冶孩子的性情。半年后,美术教育工作者又让这个学生进行家庭绘画,学生画的是一间宽敞明亮的大房子,自己搂着妈妈躺在一张大床上,妈妈在给自己讲故事。画面温暖清新,充分反映了学生的心理健康变化过程。
美术教育不仅能够帮助发现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进而解决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还能够帮助学生释放、缓解心理压力。所谓言为心声、曲为心音、画为心作。绘画是人对事物认知的表达、情感的释放。小学生不善于用过多的语言文字表达情感,而且语言文字的表达暴露性较强,而绘画的隐晦性较强,更容易被小学生的认知和情感所接受。学生通过手中笔、笔下画,把自己的心愿画出来,把自己的心结画出来,让自己豁然开朗,使自己身心愉悦。
三、美术教育工作者应充分发挥美术教育中的“美”的元素对学生心理健康的作用
美术是一门“美”的学科,教会学生发现美、认识美、理解美、表达美。美术教育工作者要多为学生创造美的经历和感受,用美的经历和美的作品培养学生学会欣赏自然、欣赏生活,影响学生学会在生活中寻找美、发现美。我们常说一句话:生活中从不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学生通过美术教育,能够拥有一双寻找美、发现美的眼睛和心灵。让学生经常用一双阳光的眼睛看世界,使学生经常用一颗豁达的心灵理解他人,这些对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对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都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
参考文献:
一是构建科学合理的德育目标管理体系。其一,以心理品质教育为基础,培养学生自尊自爱、自强自立的个性。丰富的生活和健全的人格,能及时帮助学生疏导心理障碍,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培养他们承受挫折、适应环境的能力。其二,以爱国主义、社会主义、集体主义教育及弘扬民族精神为核心,加强对学生的爱国心、民族魂、赤子情和团结协作等方面的教育,使其具有强烈的集体意识和合作精神,具有一定的竞争意识和独立生活的能力,形成健全的人格。其三,以道德、公德、品德和理想教育为主线,以《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为蓝本,对小学生进行基本思想政治观点、基本道德和基础文明行为教育,增强学生的民主和法治意识,培养其树立远大理想,增强其社会责任感,使其具有坚强的社会主义理想信念。这可培养学生“自尊、自立、自信、自律、自强、自爱”的优良品质,促进学生基本素质的全面发展。其四,以劳动和社会实践教育为主阵地,组织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公益活动,促进其身心健康发展,充分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情操、意志品质和生活情趣,提高他们的审美能力。
二是组织力量强大的网络体系。其一,成立以校长为首、分管副校长和各级部主任参加的德育工作领导小组,对德育工作进行统筹规划、宏观调控。其二,教导处在学校分管副校长的领导下,具体组织和管理学校的德育工作。其三,学校少先队组织是学校德育工作中的一支有生力量,其工作是德育工作的重要组织形式。其四,班主任是德育工作的中坚力量,其工作是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和指导学生健康成长,肩负着培养学生自我教育和管理能力的重任。其五,思想政治课教师是德育工作的排头兵,对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政治方向、人生观和价值观起着导向作用。其六,其他任课教师也是德育工作的重要力量,在长期的教学工作中要不断渗透德育内容,对学生的思想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其七,总务处是德育工作的后勤保障机构,为学校德育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经济和物质保证。
三是设计科学合理的德育管理内容。强化对品行有缺陷学生的个别教育,以疏导、教育为主,通过个别谈心,强化激励机制;通过家访、召开家长座谈会等形式,把家庭与学校教育有机结合起来,力争取得实效。由教导处具体操作,加大对班级的考评力度。重视对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通过心理信箱、心理热线等对学生进行心理调试,克服其心理障碍。强化小学生操行文明的养成教育,组织学生认真学习《小学生守则》和《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充分发挥少先队的积极作用,通过各种集会和各种媒体,强化对学生的公德、法制教育;组织学生积极参加校内外公益活动,建立学校、社会、家庭三结合的教育网络。以育人为本,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坚持升国旗仪式和进行国旗下讲话,定期组织爱国主义主题班会,开展爱国主义影评、书评活动,弘扬时代主旋律。加强校园环境管理,使学生受到良好的环境熏陶和影响;充分发挥校歌、校训和校风对学生的激励和约束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