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农村合作社合作协议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 支持 国外经验 合作社
[中图分类号] F31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1650(2013)03-0235-02
一、国外政府对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发展的支持
各国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发展的背后都有政府支持的手,政府通过立法和政策支持来推动农村合作经济的发展。从世界各国农村合作经济发展历史看,政府的大力支持是必要条件,我国农民合作社发展历史不长,可以借鉴其他国家的经验,“它山之石,可以攻玉”,运用他国的经验促进我国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健康发展。
1.美国和加拿大的经验
一是重视立法支持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发展,美国政府和加拿大政府尤其重视用立法手段来促进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美国政府从1865至1954年的近百年中,许多州通过立法来保护合作社发展,有的是通过立法规范合作社运作,保护合作社的利益,促进合作社发展,有的是通过相关法律,对农村合作经济组织享受各种优惠待遇提出要求和相关条件作了相应规定,对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健康发展起到了重要引导作用。加拿大最大特点是在合作社立法方面非常健全,联邦有联邦的合作社法律,各地方政府又有自己针对性合作社法律,联邦法律和地方法律具有同样的效力,有的州甚至有针对一个农产品合作社的法律,加拿大政府就是通过立法来引导和保护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在农业发展中离不开政府的法律和政策支持。美国和加拿大两国政府经验证明,政府通过立法保护和指导农村合作经济发展,是促进农村合作社规范有序发展的必要条件,是提高农业组织化、现代化的必要手段。二是重视用财税政策来支持农村合作经济的发展。在美国,农业合作社成员之间发生贸易,可以免税,合作社的工商企业税也很低。美国政府还通过各种援助、补贴、贴息、资助等多种形式进行对合作社提供帮助,合作社的科研、保险、贷款等都可从政府那得到帮助。在加拿大,合作社同样可以得到政府各种政策支持,合作社的扩大、产品销售和加工包括产品出口,都可以从政府那得到响应的补贴支持,以提升合作社在市场上的竞争力。
2.日本等亚洲国家的经验
一是帮助制定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规划。亚洲的日本、泰国、印度等国家积极帮助合作社制定发展规划,推动农业合作经济组织规范、健康发展。日本政府的农业部门就是全日本农业管理的行政管理机构,包括对农业合作经济组织进行管理、规划,在农业部门下设各种管理机构,对各地合作社进行协调、帮助,推动合作社的健康发展。泰国的农业合作社归政府的农业合作部管理,从中央到地方的农业合作部帮助各地合作社制定发展规划,并监督规划的落实,引导农业合作社的规范、合理、有序发展。印度在每一个国家五年发展计划中都有农业合作社发展和支持的大篇内容,以确保国家对农业合作经济组织的指导、监督和支持。二是各国设立负责农业合作经济组织的专门机构。在日本、泰国、韩国和印度等国都设有主管农业经济组织的领导机构,负责对本国农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协调、指导和监督,引导本国农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
二、我国政府对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支持与不足
近来,我国各地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发展很快,数量不断增加、合作领域不断扩大、管理模式不断创新。各地政府在农村合作社发展中相继出台扶持政策、积极引导和规范发展,对我国农村合作社发展起了很大推动作用。
1.我国各级政府对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发展的支
一是法律支持。2007年7月1日起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民专业合作社法》,是我国出台的第一部针对农业合作经济组织的专门法律文件,为各地兴起的农业合作社组织提供了法律保障,极大激发了广大农村能人志士创办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热情和积极性。各地政府围绕《农民专业合作社法》制定相配套的相关政策和措施,推进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以上海为例,2008年,市政府出台了《上海市人民政府关于本市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若干政策的意见》,明确了加大财政扶持力度、落实税收优惠、加强金融支持、给予用电和用地优惠、吸引优秀人才、搭建服务平台等六个方面的扶持政策。
二是优势产业支持。各级政府在促进优势产业区域化布局、规模化生产的基础上,以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为目标,依托各地主导产业,积极鼓励和引导有能力的组织和个人创办和壮大合作社,发展优势产业和地方特色产业,加快以生产、加工、销售为一体的产业链或产业带的形成,提高农民进入时常的组织化程度和参与市场竞争的能力,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如上海郊区吕巷镇政府从解决“三农”问题的高度出发,提出了打造“十里果园、花园”,实现“生态吕巷、农业特色”的发展目标,由政府统一规划、实现区域化布局、控制总体规模,坚持“政府引导、政策扶持、农民自愿、合作发展”基本原则,以市农科院等科研院所为技术依托,以市场为导向,以蟠桃合作社为载体,以现有基地为基础,通过基地整合、沿路发展、设施建设等,不断提高蟠桃产业的发展质量,真正做强蟠桃产业,努力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如今上海“皇母”蟠桃合作社,有果农二百五十户,种植面积五千多母,2012年蟠桃打入上海二百多家超市,“皇母”蟠桃已是上海农业知名品牌。
三是行政资源支持。“三农问题是重中之重”,各地政府尤其是基层政府把推动合作社健康发展、打造农业品牌作为政府的重要工作来抓。政府搭台,市场运作,政府运用自己的行政资源为合作社发展搭建平台,推动合作社壮大、发展。各地农村出现的“菜花节”、“百花节”、“蟠桃节”等都是政府倡导设立的旅游、销售平台,是助推农村合作社发展具体举措。在开幕式上政府主要领导站台讲话,邀请各方人士参加造势,扩大合作社的影响。如2012年,上海郊区枫泾黄桃节正式开幕。区、镇政府主要领导出席,开幕式还邀请市区相关区、街道领导出席共贺节庆。“枫泾黄桃节”,本着“以桃为媒,广交朋友,宣传枫泾,发展经济,农旅结合,开创特色,合作共赢,共谋发展”的宗旨,以“黄桃节”节庆为平台,全面打造枫泾黄桃品牌,促进黄桃产销对接和农旅结合,推进黄桃产业带向更高层次发展。开幕活动现场,“枫景黄桃种植联社”与城乡结对单位北新泾街道和周家桥街道分别上台签订了黄桃进社区合作协议。根据协议,枫泾黄桃将被引入上海市区的街道,开拓黄桃销售新渠道。
2.我国对农民专业合作社支持需要加强的方面
从总体上看,目前我国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仍处于发展的规范阶段,国内外实践经验证明,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离不开本国政府的支持,我国农村合作经济组织要稳定发展,要化解自然和市场的双重风险,必然需要得到各级政府的大力支持。就目前而言,我国政府对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支持还存在一定的软肋和不足。
一是财税支持力度不够。虽然各地政府相继出台政策,明确提出加大财政扶持力度和落实税收优惠,但均为得到具体落实,农民专业合作社享受的政策扶持和优惠是和其他形式的农户是一致的,合作社得到的政策优惠就是国家和地方政府对农业的扶持,并没有专门针对合作社经营业务和产品提供税收优惠,政府财政贴息要有贷款,没有贷款也就享受不到。
二是金融支持力度不够。以上海郊区为例,上海农商银行创新支农金融产品,推出农民专业合作社贷款业务,切实解决部分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融资难问题,但贷款门槛高、手续烦琐,大部分中小合作社望而退却,在上海郊区,银行贷款支持的户数占农民专业合作社总数的20%左右,许多合作社的发展仍为资金短缺而困扰和制约。
三是公共服务力度不够。不少地方政府在提供合作社的培训和信息服务等方面做得不到位,农民专业合作社和相关部门之间的协调机制不健全,对一些运作不规范的合作社缺乏有效治理等。
三、支持农民合作社发展的若干建议
一是提高认识,各级政府要进一步提高对推进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重要性紧迫性的认识。要把发展规范农民专业合作社摆在解决“三农”问题、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重要位置来抓。没有农业现代化就没有整个国家的现代化,只有实现农业现代化,才有真正意义上的现代化,而农民专业合作社是推进现代农业发展、增加农民收入和提高农民在市场中的竞争力的重要经济组织。各地政府要不断强化支持、指导农民合作社的工作,把引导合作社的工作作为“三农”的重要内容。把强化内功、扩大规模、促进农民增收作为农业专业合作社的工作重点,坚持“在发展中规范、在规范中发展”的理念,通过广泛宣传、技术培训、加强指导等途径,确保全镇的农业专业合作社走上良性发展之路。积极向广大农民宣传办社原则,使更多的农民了解、支持、参加和共同办好合作社。
二是解决新问题,各级政府要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采取切实有力措施,使我国农民专业合作社走上健康发展之路。自2007年《农民专业合作社法》颁布实施以来,我国各地稳步推进农民专业合作社建设,取得显著成效。但总体上看,我国农民专业合作社尚处于初级阶段,整体实力还不够强,运行和管理还不够规范,带动农户发展的能力还较弱。各级政府要深入一线,把握情况、发现问题,不断解决新问题,出台有关促进农民专业合作社健康发展的指导性文件,研究解决合作社发展过程中科技、人才、营销等政策配套问题。各地各政府根据各自的产业特色建立农民专业合作联社,做到成熟一家建立一家,不断发展壮大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充分发挥农民专业合作社的作用。可以尝试向合作社安排大学生当合作社助理,费用政府买单,既解决了大学生就业问题,又为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提供了人力资源,是一项新惠农政策。合作社仓库、晒场等配套设施建设有突破,指导服务要扎实,扶持政策要落实到位,使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生产经营优势充分显现,为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注入新活力。
三是指导服务,各级政府要加强指导服务,力促合作社做优做强。由于农业生产经济效益偏低,从事农业人员年龄偏大,专业农民合作社发展规模偏小,农产品的营销网络体系不够健全,缺乏订单农业,应对市场能力较弱,政府相关部门和各村要围绕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目标,进一步加强指导服务。处理好发展与规范的关系,切实抓好规范和提升工作。要进一步明确合作社规范发展的目标,形成优胜劣汰机制,注重培育和树立典型,以点带面促提升,使农民专业合作社真正成为现代农业经营组织。要组织合作社成员,认真学习《农民专业合作社法》,提高依法办事、规范管理的水平。要重点完善农产品营销体系建设,建立农民个人、专业营销队伍等多层次、多元化农产品销售渠道,进一步发挥镇捷步农产品销售公司的作用,采取“下乡+进城”双管齐下的方式,帮助农民销售。要加强典型示范,以点带面,把好“入口关”,积极探索研究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有效形式,推动农业专业合作社健康快速发展。
关键词 供销网 打造 城乡一体
中图分类号: S899 文献标识码:A
供销合作社作为农民合作的经济组织,对农村经济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供销合作系统经过多年改革及与时俱进,全系统的改革获得了很大成绩,与原来供销系统相比,已发生了质的变化,要建设新农村,需要通过城乡一体与城市化战略进行推动,目前,农村基础设施比较落后,现代化的公共设施缺乏,流通网络不健全,市场秩序也较为混乱,在这种状况下,运用科学发展观,打造城乡一体的供销网,可有效加快新农村建设进程。
一、打造城乡一体供销网的必要性
目前我国的乡村流通主体呈现多元化与无序化,随着市场经济发展,我国原来经营网络体系被打破,新流通主体涌入发展,如股份制、合作制与个体经营组织发展,为大市场、农村市场与小生产间的连接发挥了有效作用,与城市相比,农村地区的流通网络较为分散,存在管理盲区,其监管成本与难度比较大,个体经营者的法律意识相对淡薄,存在大量违法无证经营,加上农村的消费力低,时有假冒伪劣产品影响农村市场,在城市不能立足日用百货,经过各途径进入农村市场,农村商品的流通秩序混乱的原因主要为:商品流通的管理体制并不畅通,同时,政策的支持不完善。供销社作为原计划经济产物,因历史、政策与经营等影响,现市场经济下,还存在一些不足,如:为农服务力还不适应农村客观需要;规模企业不多,现实带动力与市场竞争力不足;合作社并不合作现状时有发生;在供销社职能定位上,政府并不明确;开放力度也不大。尽管供销社存在诸多问题,但从流通主体上来看,供销系统仍为农村流通的最好组织,它包含产品运输户、供销社企业、农村经纪人与龙头企业等,其工作人员,多为改制之后人员,懂业务行情,便于管理组织,多活跃在村头巷尾,是一支有生力量,在流通主体当中,供销社系统的网点最多,其网络也最为完整,在城乡一体化发展下,供销网流通优势显著的,现实意义很强,对于现代农业发展、城乡一体与新农村建设均有很大推动作用。
二、城乡一体供销网的打造措施
(一)加强供销网的统筹规划。
供销网工程符合城乡经济的一体化发展要求,是新农村建设重要的构成部分,为供销合作实现的必由之路,各地供销社应积极响应党的十要求,运用科学发展观,根据当地人口状况、经济水平与经营网点等状况,统筹规划、因地制宜与合理布局,在连锁配送经营前提下,实施双向流通,城乡网络基础夯实,以及直营加盟同扩张的低成本之路,发挥小网点大网络与小超市大连锁的战略形式,让广大农户在自家乡村就能享受城市人购销环境。
(二)构建日用品与农资的服务网络。
为打造城乡一体的供销网,让广大农户购买真正的日用商品,免受假冒伪劣商品侵害,可实施布点、连线与建网形式进行发展,建立区级、镇级的配送中心,同时,采取直营、村级连锁与加盟店等城乡覆盖的连锁经营网,紧抓国家有关万村千乡的市场机遇,对供销网配送中心给予改造升级,并与省供销社合作,签订供销合作协议。同时根据本地区的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建立农资服务网,可选择与省农资企业进行合作,设立农资超市、配方施肥的实验室与农化服务中心,以推动化肥的直供工作,提供技术服务与农机产品,并建立有关土地用肥的档案。
(三)加强合作经济与新社区网构建。
在城乡一体发展下,可加强合作经济网构建发展,由县区供销社进行牵头,成立有关合作经济的联合会,对基层供销社进行服务指导,发展专业的农村合作社,并和农民形成利益共同体,建立各种农民专业的合作社与行业协会等,并在专业合作社下,创建品牌,构建生加配销一体的经营服务网。同时,还应设立社区服务,增强社区的配套服务,提高社区吸引力,围绕广大农民的生产与生活需要,增加服务项目,为农民群众,提供全方位的服务,促进我国农村小康社会发展。
(四)盘活资产,开放办社。
为有效打造城乡一体的供销网,各级供销社与有关企业,应该对土地资源与闲置资产进行认真统计,以发挥资产最大的作用,实现最大的效益,可通过招商引资与联合开发等多种方式,用项目进行资金带动,并聚集人才,将小资产改为经营网点,而大资产改建为农贸市场或者农产品的批发市场,闲置资产可改为经营网点,归入流通网络当中,真正发挥供销网在农村中的作用。还可借助外力进行发展,并对优势资源进行整合,对社会资源进行广泛吸纳,并加强土地、人才、融资与技术等因素的合作,实施产权的多元化发展,并抓好特色产业,根据当地实际特色,做强农产品的品牌,培育龙头企业,并发挥龙头企业的作用,起到带头功能,增强当地经济的竞争能力。同时,加快新型产业的发展,如小杂粮与中药材等,推动农产品的合作社发展,提高农民收入,加快农村经济的发展,减小城市与乡村间的差别,发挥供销社的龙头作用,成为现代农村流通业主导的力量。
三、结束语
随着新农村的建设,供销社经过多年的改革发展,其性质已发生实质变化,为推动新农村建设,采取有效措施,打造城乡一体的供销网,实现供销网的规范管理、品牌经营与规模生产,有效解决新农村建设中的三农问题,增强农民的收入水平,全面提高广大农民幸福感,为我国小康社会全面建设做出贡献。
(作者单位:齐齐哈尔市齐农农资连锁有限公司)
参考文献:
现今的中国农业处在一个传统向现代转型的瓶颈期,迫切需要资金来刺激和改善小农局面。农业作为工商资本尚未涉足的“处女地”,有着其自身的局限性。长期以来,在农业现代化道路与经营模式的选择上,争论焦点是如何看待工商资本进入农业的生产过程,大面积租赁农户的承包地,直接经营农业的现象{1}。工商资本进入农业,不是要将农村经济完全化的向城市化替换,而只是起到带头作用。所以在探索和发展的过程中,如何利用土地自有性,如何提高农户经济思想,如何在环保基础上以最大获益有效进入农业,如何开发衍生商品等方面,考虑不同情况下的不同模式就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二、工商资本投资农业现有模式
(一)政府+农户。支农、惠农及资本下乡政策模式
一直以来,为支持农业的发展、提高农民收入和生活水平、推动农村可持续发展,政府对农业、农民和农村给予相应的政策倾斜和优惠。从2000年开始,中国就提出了一系列支农惠农的政策,一直着力将传统农业发展从主要追求产量和依赖资源消耗的粗放经营,转型为数量质量效益并重、竞争力提高、农业科技创新、可持续的集约发展上来,走产出高效、产品安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现代农业发展道路{2}。近年来我国为了促进农业发展,惠农、支农政策一浪高过一浪。就2014、2015两年的政策总结来说,除了传统惯有的种粮直补、生猪大户补贴以及农资补贴等外,更有发展新型农村合作金融组织、培养农村实用人才、发展多种形式适度规模经营等一系列培养发展型政策。对政府而言,确保各项“三农”政策落实到位,才能为农业增强经济竞争力创造可能。
(二)企业+农户
1.公司+农户。即工商资本与区域涉农规模企业以签订相关的合同、收购农业上市公司股份等方式参与农业产业化经营iii。这种模式有着相对成熟的架构,因为涉农企业一旦形成公司的规模,而不仅是个体经营的话,就意味着在当地具有经济龙头的作用,有相对成熟的管理政策和人员制度,周围的分散农户也应以此为主要就职单位。这种情况下,外来资本通过收购或者联合运营的形式投资农业,所承担的风险较小,获得的收益也相对稳定。对于农村企业而言,新资本的注入是扩大企业规模的机会,也可以打破农村的短视和局限性,带来新的生产技术和管理经验,使企业发展走上一个新的台阶。
2.合作社+农户。即资本通过与行业协会(合作社)签订合作协议,间接与农户发生联系。合作社对农户参与经济是重要的机构,它把农户与市场直接联接起来。农户在合作社内联结,建立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互助关系,一起面对市场风险和自然风险。此外,合作社所实施的订单农业,能够有效的促进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降低投资决策的盲目性。农民通过合作社进行统一谈判和销售,增加“筹码”,能够获得在大限度的农产品销售利润,对于批量购进的生产资料,也可极大降低生产成本。保证了农民收入稳定增加,风险降到最低,实现利润最大化。
3.专业市场+农户。即资本通过专业市场与农户发生联系。这种模式一般需依托较大型的批发市场,所以针对型最强,产品类型也最局限。专业市场能够给农户提供较大规模的销售场所,并由相关服务来吸引农户从事专业性商品生产,专业市场有其自身的市场优势,规模和辐射力能较大范围地影响到区域内的生产销售体。
4.专业大户+农户。即资本直接培植专业大户,由专业大户影响分散农户的模式。这种模式运用的结果将产生类似于“领头羊”的效果。在这种模式中,工商资本只需与专业大户签订购销合同,大户就会带领周边散户进行生产,这样的利益关系虽然松散但却有效。专业大户的产业化程度高,规模大、集约性强,而农民农作的专业化程度又急需加强,因此,专业大户在建设现代化农业、促进农民增收等方面凸显出了巨大的作用,成为现代农业的生力军。
5.基地+农户。即资本通过基地与农户发生联系。农业基地需要政府或其他大型经济体的引导与规划,农产品在某一区域中集中形成,以集群化的形式带动周边农户从事相关商品生产,形成专业的链条式、特色化的农产品生产基地。这种模式对于基地品牌的打造和农户收入具有双向增长效果。最传统的基地是蔬菜基地,集中播种,大棚养植,再统一加工,统一销售。但随着经济文化的发展以及转型,传统生产型农业基地除了带来的群体效应之外没有更多的优势,进而促使了生态农业、旅游基地等的出现。
6.工商资本独资经营。即工商资本直接投资经营农业产业化企业。工商资本进入农业的支点即直接创办或兼并(收购)农业企业,并以此延伸产业链,将与之相应的生产、加工、售后服务等连为一体,实现农业生产与资本的直接结合。另一方面,工商资本招聘农村剩余劳动力来服务企业,建设乡镇基础设施等,在区域农业站稳脚跟,继而向产业化发展。
三、工商资本投资农业模式的适用领域及比较分析
(一)资本+公司+农户
这种模式下工商资本不找小公司,也不投资还未成规模的创业,只与该区域涉农的龙头企业合作,进行科学的市场需求分析,与分散农户签订经济合同,进而开展产业化生产。这是一种“偷工减料”但“事半功倍”的投资模式,工商资本不必直接与农户打交道,就省下了在大区域与分散农户签订合约的成本。当然在这种模式中寻找到的公司大致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自身具有生产和销售能力的综合型公司,拥有自己的生产线和固定的合同工,能完成从生产到包装到销售的完整流水线,这种情况下的投资以增资扩规为主。另一类是从事服务的中介型农业公司,这种公司没有自己的生产线,也没有固定的生产人员,其运作模式是将相关技术和标准告知农户,农户分散作业,公司回收产品,统一销售。这一类的公司非常灵活,不止局限与一条或几条生产线,可以满足资本多样化的投资需求。
(二)资本+合作社+农户
合作社作为上联市场、下联农户的专业协会,旨在把农户组织起来,抱团经营,抵御风险。农业合作社的特点就是主体在农不在商,虽然合作社的属性归于“其他企业”一类,但其本质与公司企业还是有所不同的。合作社内部的结构比较松散,管理有所欠缺。但这种模式的优势是,合作主体是分散农户,农户在合作社内聚集起来共同经营某类产品,互相分享经验教训,提供技术服务,建立起共同的品牌标识和质量标准来抵御风险、增加收益。这种模式下的工商资本主要投入是资金,考虑成品的销售渠道,而不是直接参与生产环节。例如永春县湖洋合兴鹌鹑专业合作社就是一个做得比较成功的案例,合作社2007年成功注册,很快形成现代养殖产业模式。资本与协会稳健的经济联系,对农户而言有了稳定的供销,就能稳定的收益。
(三)资本+专业市场+农户
专业市场从农场兴起,代表着传统集贸市场向专业化方向的发展。因此,这种“专业”性是对于集贸市场而言的。与集贸市场相比,专业市场的“专业”性主要表现在:第一,市场商品的专门性;第二,市场交易主要为批发;第三,交易双方是开放的。综合而言,专业市场就是“专门性商品批发市场”。专业市场与专业合作社在一些方面极为相似,都是将同一类型的产品和生产该产品的农户集中起来。但专业市场相较于合作社内部更松散,因为市场内的各商户彼此之间是竞争关系,所以不存在合作。资本对专业市场的投资更多的是对交易场所的建立和扩大,为市场中的商户与外界建立起长期购销关系。专业市场的形成需要多方力量的共同协作,受批发市场价格竞争机制的制约,做得好的专业市场除了能把分散商户聚集起来形成市场以外,还要充分调动其积极性,使专业市场也能做到可持续发展。例如湖南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马王堆蔬菜批发市场,凭借优越的地理位置,聚集起长沙市周边大量农户,这就形成了一个以蔬菜批发为主,农副产品批发为辅的综合性专业市场。
(四)资本+基地+农户
农业基地所涵盖的范围很窄,基本上就是果蔬种植,土地划区连片,形成规模。但近些年随着工商资本进入带来的新理念,也随着人们追求自然成风,对生态农业兴趣逐渐浓厚,农业基地也开始由单纯的农产品供应区转型向旅游周边开发区发展。由于经济条件发展的差异,我国很多地区还保留着独特的原始风貌,隐藏着特殊的自然资源,特殊的自然文化景观,都是发展地方特色产业的基础和优势。在这种模式下,湖南张家界就是非常好的例子,通过充分挖掘独特的旅游资源,曝光各种周边资讯,打出品牌广告效应。张家界不仅仅是一个综合的生态旅游景区,更是成为了蜚声海外的旅游胜地。
(五)资本+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户
有学者认为,专业大户是当前推进现代农业建设最为实际和可行的路径iv。工商资本与专业大户的结合给农村融资活动带来新的发展,资本与大户建立信贷关系,允许他们用鱼塘、猪场、茶果园作为资产抵押。资本与大户在与市场的对接环节上联合,工商资本以专业合作组织为载体,将专业大户拢络起来,一方面统一内部的服务和管理,另一方面对外合作谈判,将大户与农户的“统”和“分”两方面的优越性都发挥出来,地位更突出,力量也就更大了。
(六)工商资本独资经营
这种模式是有风险的,做得不好,被政府政策制约,受当地企业竞争,再在土地、机器、人工、薪金甚至技术管理的推广方面受到阻碍,很容易在还没有形成气候之前就被挤出市场。所以选择这类模式的企业首先自身资本要雄厚,要有足够的底气;其次要对投资项目要慎重甄选,前期工作必须做得十分到位,不可盲目投资。如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各地方成立了一批国有农业投资公司以搭建农村经济投融资平台v。同理,对于独资经营的工商资本,建立投融资平台更能发挥其所长。
[关键词]政策性农业保险;专业农业保险公司;营销渠道
实施政策性农业保险的目的是为了分摊和转移农业风险、保护和改善农民生活、维护和促进社会稳定。这些目标的公益性、救和安全性可能与保险业的盈利性相冲突。没有或者牺牲保险的盈利性,政府还要鼓励开办农业保险,原因在于农业保险属于可以增进社会福利的经济活动。
一、种养业是政策性农业保险的范畴
政策性农业保险的范畴包括种植业和养殖业,种植业的粮食食品,是不可替代的、人们生活必需的;养殖业的肉蛋食品也是不可替代的、人们生活必需的。商业性农业保险应包括政策性农业保险以外的涉农的可保风险,如财产险、人寿险等。政策性农业保险应为以下几方面提供保障:
一是为植物食品安全提供风险保障。涉及全民植物食品安全的农作物应包括:水稻、玉米、小麦、大豆等粮食作物;花生、油菜等经济作物;蔬菜、水果也应考虑适用政策性农业保险。至于棉花等作物,虽不危及食品安全,但因为是重要的、关系国计民生的大宗农作物,也应进行政策性农业保险。
二是为动物食品安全提供风险保障。涉及全民食品安全的动物应包括:牛、猪、羊等家畜;鸡、鸭、鹅等家禽;养殖的鱼、虾、蟹等水产品。
三是为渔民渔船安全提供风险保障。从事海洋、大河捕捞的渔业生产,需要保险的保驾护航,应对渔民的人身伤亡和渔船进行政策性农业保险。
在上述政策性农业保险范围内,政策性农业保险应主要承保旱灾、水灾、雹灾、风灾、冻灾等自然灾害造成的损失,主要承保日常性疾病等动物死亡风险。对超出一般水平的巨灾,国家应另行安排救济和帮扶。
政策性农业保险的最大受益人是农户,但是农户获得保险利益是有一定前提条件的,一是需要支付一部分保费购买保险,二是要在出现灾情损失时才能实现政府补贴带来的好处。农村可以实现人人有低保,但是人人皆保险尚需时日。所以,即使在政府补贴、龙头企业帮扶的情况下,农户购买保险也需要动员。在日本,加入政策性农业保险是需要一定条件的,例如,水稻、陆稻及麦类的栽培面积合计超过1亩或3亩(日本制,下同),才有资格加入。同时,一定经营规模以上的农户又必须加入农业保险,例如,北海道地区的麦类耕作面积4亩至10亩的,必须加入农业保险。在我国,保险公司可以采取以下模式扩大政策性农业保险的覆盖面。
一是对基地型农户进行保险。以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为载体带动农户参加保险,对基地型农户进行保险。基地型农户是指根据订单为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进行农作物种植和动物养殖的农户。这些农产品作为工业原料从农户的田间、地头和院落、场房进入大型农产品加工企业。广大农户与龙头企业形成了比较紧密的生产流程上的上下游关系、原材料和产成品的基地与前沿关系。农业保险通过对订单农户提供保险服务,能够有效保障产业化生产基地的稳定发展,稳固产业化链条源头。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可适当给订单农户部分保费补贴,组织订单农户参加保险,降低了农户的保费负担,扩大了保险覆盖面;为订单农户提供保费补贴,加强了公司与农户联系的紧密度,保证订单农户生产稳定,龙头企业原材料供应充足,有利于龙头企业扩大再生产,把农业产业做大做强。
二是对专业农户进行保险。以农村合作经济组织为载体带动农民参加农业保险,对专业农户进行保险。专业农户是指种养业规模较大、技术较先进、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农户。专业农户往往与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有密切联系,保险公司可以以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为载体,向合作组织内的成员提供保险,充分发挥社员之间信息比较对称、联系比较紧密的特点,相对集中地开展较大规模的保险业务。合作社社员比较集中,养殖规模较大,多数社员已成为种、养专业户,风险意识较强,投保积极性较高,农户之间的示范作用较明显。同时,农业保险还对合作社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比较规范的合作经济组织,一般都有一个经营实体支撑,如饲料加工厂或屠宰加工厂,还有稳定的销售渠道,在保险的开展上,有的合作社对参加保险的饲养户给予饲料或销售上的一些优惠,这就吸引了更多农户加入合作社,从而扩大合作社的规模。
三是对传统农户进行保险。以县级为单位对大宗农作物进行统保,对传统农产进行保险。我国的农业生产依然以传统方式为主,生产经营相对分散、地域差异较大,特别是大宗粮食作物保险的承保和理赔难度较大。对传统农户的保险难度更大,而传统农户经营的往往是传统的种植业,急需保险来分担和转移风险。
二、政府对政策性农业保险的帮扶方式
(一)政府通过财政补贴支持农业保险
政府通过财政补贴支持农业保险,是全社会分散和转移农业风险的重要渠道。农业保险的开办历史表明,没有政府的财政支持,任何国家的农业保险都无法维持下去。美国作为世界级的农业生产大国,农业保险也办得较好,政府的财政支持更是一大亮点。目前美国政府对农作物保险的经济支持大致包括:保费补贴,各险种的补贴比例不同,2000年,补贴额平均为纯保费的53%(保费补贴额平均每英亩为6.6美元),其中,巨灾保险补贴全部保费,多种风险农作物保险、收入保险等保费补贴率约为40%;业务费用补贴,向承办政府农作物保险私营保险公司提供20%—25%的业务费用(包括定损费)补贴;另外,政府还承担农业部联邦农作物保险公司的各项费用,以及农作物保险推广和教育费用。联邦农作物保险法明确规定联邦政府、州政府及其他地方政府对农作物保险免征一切税赋。
(二)政府通过条件救济支持农业保险
即便政府为农业保险提供补贴,农户还是有不愿意购买农业保险的,保险对于农户来讲首先是一笔支出,然后才有可能在出险后获得补偿,农民并不踊跃参保。即使在美国,也在实行了把购买农业保险作为获得政府其他支持的条件后,农业保险的覆盖面才获得突破性发展。1994年通过的美国联邦农作物保险改革法令,鼓励农场主购买农业保险,进而降低农场主对灾害救济的潜在需求。它规定,除非农场主购买了农作物保险,最少也要购买巨灾保险保障,否则他们不可能得到农业保护计划中的其他好处,即取消了政府救济计划。通过提供基本保障的巨灾保险(新设立)、提供较高保障水平的扩大保障保险、集体保险和非保险作物保障计划等四大险种把所有农作物生产者都纳入了农作物保险计划。该法令还规定,不参加政府农作物保险计划的农民不能得到福利,如农户贷款计划、农产品价格支持和保护计划的支持等,对农作物保险实行了事实上的强制参加。该法令的实施使保险作物从1980年的30种扩大到47种,农作物保险的投保率迅速提高,1995年,农作物保险承保面积达到2.2亿英亩,占当年可保面积的82%,是美国历史上承保面积占可保面积比例最高的一年。
(三)政府通过立法支持农业保险
通过法律确定农业保险的标的、范围、机构、补贴等各种内容和环节,使农业保险能够获得稳定、持续和透明的发展,不因政府官员的更迭而起落,不因市场的变化而消长。日本自1929年以来,有关农业保险的立法、制度及修改多达10部之多,对农业保险作物的品种、农业保险的准入条件、保险范围、承保方式、财政补贴、保险费率计算方法、保险费国库负担方式等方方面面,都进行了规定,有力地推动了农业保险的发展,也合理地利用了国库的财政资源,有效地保护了农户。
三、农业保险公司的营销渠道
中国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批准的三家试点专业农业保险公司,经过几年的探索和实践,从对农业保险的政策研究、立法劝说、机构设置、产品设计开发、销售渠道建立、人培训、定损人员培养、统计、精算、资料收集加工,以及农业保险的宣传、推广和教育等方面,逐渐获得了经验和方法,试点公司也渐趋成熟。试点公司承担了农业保险的直接业务,通过开展农业保险的经营活动(销售、签单及其他服务),具体实施政府补贴的农业保险计划。试点公司还培训、管理、监督和使用保险人和农险查勘核损人。农险查勘核损工作由农险专业核损人来进行,查勘核损人需经过专业农业保险公司长时间的培训,通过考核取得资格后才能从业。专业公司有动力、能力和愿景,将作为主业来看待,必将推动政策性农业保险的发展。
试点公司对农业保险的专注,不只是停留在领导的一般号召与员工的象征性响应上,而是深入实际探索农民的需求、要求政府的财政支持、教育员工精做农业保险。试点公司应根据区域特点制定农业保险发展规划,并在农业保险业务上始终坚持按照试点区域的特点进行设计和规划。例如安华农业保险股份有限公司,根据吉林省是以传统农业生产方式为主的国家重点商品粮基地i对国家粮食安全起决定性作用的实际情况,尤其是该省近年来的畜牧业和农业产业化发展较快的现实,公司在吉林省内主要规划开展玉米、水稻、大豆种植保险和规模化养殖保险,并主要依托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为载体开办农业保险业务;根据畜牧业发达,要建设中国乳都的实际,公司在自治区主要规划开办奶牛等养殖保险品种,并与当地重点产业化龙头企业相结合开展农业保险业务;根据山东省种植业、养殖业均比较发达,小麦等粮食作物在全国占有重要地位,同时还是蔬菜、水果等农产品出口基地的实际,公司规划在山东探索开办小麦、棉花、蔬菜、水果等种植保险和奶牛、肉鸡、水貂等养殖保险;根据北京在发展都市农业方面取得了较好的成效,郊区农业比较发达的实际,公司在北京地区探索以奶牛养殖和水果、蔬菜种植为主开办政策性农业保险试点。通过两年多试点,农业保险业务取得了较好的成效。试点公司坚持围绕试点区域特点研发农业保险产品。比如安华农业保险股份有限公司针对吉林省等试点地区玉米、水稻、大豆等作物是种植面积最大、关系农民数量最多、事关国家粮食生产安全的品种,公司集中研发玉米、水稻、大豆等大宗粮食作物的巨灾保险产品。由于内蒙、山东、吉林、北京的畜牧业也都非常发达,各试点省区的畜牧业生产都逐渐呈集中化、专业化的发展态势,公司相继研发了肉鸡、生猪、奶牛、肉牛、梅花鹿养殖保险,并根据各地养殖成本、风险特点等因素在具体条款中进行调整,体现区域特色。同时,公司还针对试点地区农业经济特点,相继研发了经济作物草莓、烟叶等种植保险条款和朗德鹅、水貂等特色养殖保险条款。作为试点公司之一的安华农业保险股份有限公司为降低农业保险开办成本,为农民提供方便快捷的保险服务,通过两年多来的探索,主要开辟了五个营销渠道。
一是与农业经营管理部门相结合的渠道。省农委领导的农业管理部门与农民联系密切,并在各个乡镇都有机构网络,人员专业性较强,素质较高,是农业保险业务的良好渠道。在吉林保监局和省农委的大力帮助下,公司与省农经管理总站签订了保险合作协议,全面启动并推进了试点工作的开展。
二是与农村信用合作社相结合的渠道。公司与省农信社联社签署协议,利用其在农村的营业机构网点优势和人员优势广泛开展业务。公司在开业当天即与省农信联社签订了全面协议,公司各分支机构与当地农信社关系十分紧密。2006年,农信社代办农村小额贷款保证保险业务,全年为200多位死亡和伤残的贷款农户进行了赔偿。
三是与其他农村金融机构结合的渠道。公司已经与中国农业银行、省邮政系统等机构签订了协议,并与省农业发展银行正式合作。农村金融、邮政机构的兼业方式,在公司广开渠道建设的同时,也为农业保险在更深层次上的开展埋下了伏笔,探索了路子,奠定了基础。事实上,国外成功开办农业保险是和农村金融政策紧密相连的。
四是与农机、农业技术推广部门相结合的渠道。农委所属的农机站、农业技术推广站在农村也拥有丰富的网络资源,公司通过这些部门开展保险业务,一方面有效降低了开办成本,另一方面在防灾、防损和理赔工作上更容易得到投保农户的认同。
叶开秀的家在浙江省桐庐县山畲族乡龙峰村,她的网购是通过开在村口的农村淘宝服务站完成的。
电子商务布局乡村
龙峰淘宝服务站开设在村里的菊妹副食品店,站点负责人叫洪林妹。“双十一”前一天,阿里巴巴集团才把包括电脑、大屏幕、广告牌等设备全部送到站点,“双十一”当天,龙峰淘宝服务站正式开张。
“第一天,就有200多单,3万多元营业额。”洪林妹告诉记者,龙峰村离桐庐县城有30多公里,多数村民都不会网购,想买东西就去城里或者镇上,但距离最近的镇,车程也要十几分钟。
服务站开设后,村民自己选商品,洪林妹帮忙上网,筛选、下单。通过“洪林妹”这个ID下单的物品,都会送到村里的站点,先由洪林妹垫付钱,村民可以先看东西,觉得满意后再付钱,不满意可以退货。
龙峰淘宝服务站是阿里巴巴至今在桐庐开设的19个农村淘宝服务站中的一个。
今年10月29日,阿里巴巴集团在桐庐启动了千县万村计划的全国第一个县级运营中心。随后,第一个村级服务站也在桐庐揭牌。
地处浙江钱塘江上游的桐庐,是著名的“中国民营快递之乡”。坐拥“三通一达”(申通、圆通、中通、韵达)四大快递企业,让桐庐具有了快递物流网络覆盖全国的先天优势。近年来,桐庐电子商务发展势头迅猛。据悉,目前桐庐有5000多家企业利用电子商务平台进行企业宣传,在阿里巴巴注册的企业有近4000家。
去年8月,桐庐与阿里巴巴签订了项目合作协议,当年年底实现销售超亿元,桐庐也借此跻身“2013年中国电子商务发展百佳县”。
在美国成功上市后,阿里巴巴将农村发展战略列入未来发展的三大战略之一,并启动了千县万村计划。阿里巴巴希望通过桐庐试点探索运营体系和服务体系,并就此把成功经验从桐庐推向全浙江,从浙江走向全国,形成一个从县到乡到村的农村电子商务生态体系。
按照计划,阿里巴巴准备在三至五年内投资100亿元,建立1000个县级运营中心和10万个村级服务站。“届时,电子商务的网络将覆盖到全国1/3的县以及1/6的农村地区。” 阿里巴巴集团COO张勇表示。
“农村淘宝”就像是一家设置在各村的网店
如今,阿里巴巴已在桐庐建立了县域运营中心,并开始在人口密集的桐庐各自然村,选择超市、文化礼堂等不同的村民集中活动场所进行试点布局。阿里巴巴计划,6个月内在桐庐建立100个村服务站,一年后建到200个。
阿里巴巴浙江分公司总经理孙利军说,就像村道通到了农村,我们要将电商之路铺到农民家门口。富春江镇金家村淘宝服务站是阿里巴巴的第一个村级服务站,位于金家村村中心,除了接通的网络、电脑等设备,还有一面巨大的屏幕用以展示商品信息、买卖成交的信息等。
“‘农村淘宝’就像是一家设置在各村的网店。”孙利军说。推行农村淘宝的目的“一是让村民学会网上买东西,二是让村民利用电商把东西卖出去”。
金家村淘宝服务站负责人郑礼英告诉记者,自10月29日开设至今,成交200多单,网购2.1万多元。而据统计,“双十一”一天,桐庐19个农村淘宝服务站下单1229笔,销售额超过20万元。
事实上,阿里巴巴选择把涉农电子商务作为未来的发展战略,也正是看中了农村电子商务消费市场的潜力。据相关数据,2013年中国网络零售市场交易规模达18851亿元,较2012年的13205亿元同比增长42.8%,预计2014年有望达到27861亿元。网络零售市场交易规模占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8.04%,而该值在2012年仅为6.3%。
阿里研究院认为,在我国网购市场规模突破一万亿之后,城市网购市场增速日渐放缓,农村市场已经成为电商行业高速增长的新引擎。
阿里研究院的《农村电子商务消费报告》称,过去三年,淘宝让农村消费占比不断提升,从2012年第二季度的7.11%上升到2014年第一季度的9.11%。
目前,相对城镇,农村基础设施薄弱,缺乏大型超市、商场,而小型便利店已难以满足农村市场的消费需求。桐庐县县长方毅认为,阿里巴巴和桐庐农村电商的联手,不仅可以填补这方面的市场需求,也可以因此提升农村的消费水平,有利于改善农村生活条件,缩小城乡差距。
“我们也呼吁更多的大学生回村回乡,我们来提供工作机会。”孙利军称,我们会为他们安装电脑、布置大屏、安上货架,会对他们进行专业培训。“阿里巴巴的目标是要将桐庐打造成农村电商的全国样板。”
电子商务正在改变中国农民的消费方式
作为全国第一个启动“千县万村”合作的省份,浙江正在勾勒新一轮农村电商发展路径。就在10月份举行的首届浙江县域电子商务峰会上,浙江省商务厅厅长周日星表示,未来几年,浙江将把农村电子商务工作列入重点工作。
近日,浙江印发的《浙江省农村电子商务工作实施方案》指出,在未来3年,浙江将向农村电商全面发力,利用电子商务推动农村经济的新一轮发展。
方案称,到2017年,浙江计划培育农村电子商务经营主体20万个,在全省建成100个乡镇电子商务创业园和1万个村级电子商务服务点,实现农产品网络销售额500亿元。同时,初步建成浙货网络销售体系、居民网络消费服务体系和青年网络创业机制。
浙江省人民政府提出,要通过政策引导农产品经营企业、农村合作社和农业经纪人等积极开展农产品网上销售等业务,引导电子商务服务企业拓展农村业务,带动更多的企业参与农村电商发展。以返乡大学毕业生、大学生村官、农村青年致富带头人、返乡创业青年和部分个体经营户为重点,积极培育一批农村电子商务创业带头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