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股权激励持股模式

股权激励持股模式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股权激励持股模式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股权激励持股模式

股权激励持股模式范文第1篇

关键词:股权激励;公司绩效;管理层持股

中图分类号:F27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8937(2014)5-0091-02

随着公司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及委托问题的出现,股权激励现已成为解决现代企业治理最重要的激励机制。国外关于公司股权激励与公司绩效关系的研究最早可追溯到Berle和Means(1932),但正式研究的形成则始于Jensen和Meckling(1976),他们以管理层持股比例作为股权激励的变量,研究了股权激励与公司业绩的关系,发现两者呈现正相关的关系。Jensen和Murphy(1990)以CEO财富的增加衡量高管薪酬的激励作用,分析了1 295家公司在1974年至1986年共13年的数据,结果显示股东财富每增加1万美元,CEO财富仅增加32.5美元,从而说明公司业绩的提升对CEO的激励作用不大。Mehran(1995)以Tobin’Q、资产收益率表示公司业绩,高管持股比例、权益薪酬占总薪酬比例作为股权激励指标,对1979至1980年间的153家制造业公司进行研究后发现公司业绩与股权激励显著正相关。Short和Kease(1999)则以股东权益报酬率衡量公司业绩,对1988至1992年间在伦敦股票交易所上市的225家UK公司的相关数据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公司业绩与高管持股比例之间存在非线性关系。

国内对于两者关系的研究较晚,始于1999年。魏刚(2000)研究了1998年上市公司年报中公布的高管的报酬情况和持股情况这类经验数据,结果表明我国上市公司中普遍存在高管“零持股”的现象,高级管理层的薪酬与经营业绩并不存在“区间效应”。杨梅(2004)采用2003年1 000 家上市公司年报数据,实证研究了上市公司高管持股比例与企业价值之间的关系,结果发现股权激励与企业价值之间呈现显著的非线性关系。韩亮亮等(2006)对2004年深交所的78家民营上市公司进行研究也得到了类似的结论,发现高管持股比例和以Tobin’Q衡量的公司业绩之间存在显著的非线性关系。陈笑雪(2009)实证分析了2006至2007年的872家上市公司的高管持股比例与股东权益报酬率数据,发现两者之间呈显著的正相关关系。乐琦等(2009)进一步扩大研究范围,选取了651家上市公司集团的母公司及子公司的数据进行分析,发现无论是母公司还是子公司,高管持股数量越多,公司的每股收益和净资产收益率越高。虽然国内外对于上市公司股权激励与企业绩效的关系的研究结果不一致,从总体上来讲,大部分研究表明上市公司股权激励与公司绩效具有显著的相关性,本文适用我国2011年披露了股权激励上市公司的年报数据,对高管持股与公司绩效的关系进行实证研究。

1 实证研究

1.1 研究假设

H1:企业绩效与股权激励正相关。公司业绩越好,管理层越看好公司发展前景,持股比例也会增加,提升股权激励作用。

H2:股权激励与企业绩效正相关。管理层持股比例增加,可以增强管理层提高盈利水平的激励作用,从而提升企业业绩。

1.2 模型构造及变量选取

本文以净资产收益率、每股收益两个指标衡量公司绩效,以高管持股比例作为股权激励的衡量指标,另外考虑到公司总资产和国有持股比例对公司绩效和实施股权激励的影响,将总资产的自然对数和国有持股比例作为两个控制变量进行分析。建立线性回归模型如下:

模型1是从上市公司绩效角度探讨上市公司高级管理人员的股权激励;模型2则从上市公司管理层薪酬角度讨论上市公司管理层实行股权激励的效果。式中的Dir表示管理者持股比例,用高级管理人员持有股份/总股本表示,Roe表示年末的净资产收益率,Eps表示年末每股收益,Si表示公司规模,用年末总资产的自然对数表示,So表示国有持股比例。

1.3 实证结果

从表1可以看出,每股收益Eps和净资产收益率Roe分别通过了1%和5%的显著性水平检验,这说明上市公司的绩效与管理层持股比例之间呈现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在一定条件下管理层的持股比例会随着净资产收益率(每股收益)的提高而增加,假设1成立。对于控制变量,Si和So的系数均为负,说明企业规模、国有持股比例与管理层持股比例负相关,说明上市公司将高管薪酬与公司业绩挂钩,不再以传统的规模或行政级别作为薪酬的参考标准,国有控股上市公司过度集中股权,不利于实施股权激励。

从表2可以看出,管理层持股比例系数分别在1%和5%水平下显著,估计值均为0.01。这表明我国上市公司管理层股权激励的效果是显著的,管理层持股比例与企业绩效之间正相关,管理层持股比例越高,企业的绩效越好,即实施股权激励对企业绩效的效果较为明显,假设2成立。

2 结论及建议

本文适用我国2011年底上市公司的年报数据,实证分析了上市公司管理层股权激励与企业绩效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企业绩效与管理层持股两者呈正相关关系,这说明我国上市公司在管理层股权激励方面已经取得了较大的进步,薪酬激励机制较为合理,上市公司薪酬激励的效果也较为显著。但仍然存在管理层持股水平低、国有持股比例高的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提出相关的政策建议。

2.1 完善法规政策,提高股权激励水平

我国目前尚无完善的法律法规对上市公司实行股权激励进行规范和指导,本文认为可以借鉴一些发达国家的经验,在公司法、证券法等相关的法规中加入股权激励的制度说明和实施细则,结合财税和会计制度等法规为股权激励提供法律参考,对企业股权激励的实施进行规范。

2.2 企业应选择符合自身需要的股权激励模式

不同的企业在实施股权激励的过程中,应该选择符合自身发展和需要的激励模式。如上市公司可以根据近年来的经验总结采用期权激励为主,经理层持股为辅的股权激励模式,而非上市公司可根据实际情况和企业的规模采用经理层持股为主,职工持股占一定比例的股权激励模式。

2.3 加快国有企业改制,规范公司治理结构

股权激励以产权制度作为基础,近年来在国有企业改革的推动下,国企的产权制度由公有制逐渐向混合所有制转变,但这一转变是一个长期的过程,短期内难以实现完整的战略调整和企业制度建设。目前企业的改制仍由无法完全自由流通的国有股东控股,而国有持股比例过大会阻碍管理层持股激励的实施,难以发挥股权激励效果。因此我国应加快国有企业改革,规范公司治理结构,使企业能够实现公司价值最大化、保护投资人利益。

参考文献:

[1] 杨梅.我国上市公司管理层持股和企业价值的实证研究[J].首都经贸大学学报,2004,(6).

[2] 陈笑雪.管理层股权激励对公司绩效影响的实证研究[J].经济管理,2009,(2).

[3] 韩亮亮,李凯,宋立.高管持股与公司价值:基于利益趋同效应与壕沟防守效应的经验研究[J].南开管理评论,2006,(4).

[4] 魏刚.高级管理层激励与上市公司绩效[J].经济研究,2000,(3).

[5] Short H.,K. Keasey.Managerial ownership and the performa-

nce of firms:Evidence from the UK[J].Journal of Corporate

Finance, 1999,(5).

股权激励持股模式范文第2篇

【关键词】管理层;股权激励;公司业绩

随着公司控制权与所有权的分离,管理层与股东之间的问题成为公司治理中的一个重要问题,而激励是解决问题的基本途径和方式。股权激励作为一种激励机制,最早起源于20世纪50年代的美国,随后在欧美等资本市场相对成熟的国家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但是与它在西方国家的发展过程相比,股权激励真正开始在我国实施的时间不长,相对比较滞后。1993年,深圳万科集团最先开始尝试推行股票期权制度,成为中国第一家尝试股权激励的企业。但直至2005年12月31日,证监会颁布《上市公司股权激励管理办法(试行)》,股权激励才得以在我国上市公司中正式实施。而之后一系列政策法规的陆续实施,说明我国股权激励的配套制度正日趋完善,我国资本市场正逐渐走向规范和成熟。

一、股权激励的概念

股权激励是指激励主体以股票或股票期权等形式赋予激励对象一定的现实经济利益或潜在经济权利,以激励他们努力工作,帮助实现企业价值和股东财富最大程度地增值。

股权激励是一种非常灵活的激励方式,只要在实施细节上稍加调整就可以变化出很多模式,我国企业实施管理层股权激励采用的典型模式有股票期权和限制性股票,除此之外还有股票增值权、业绩股票、虚拟股票、延期支付、管理层收购等其他方式。

二、理论基础

现代公司制中的职业经理人和股东之间是一种典型的委托关系。关于管理层股权激励的委托理论可分为两派:一是最佳契约论,二是管理层权力论。

(一)最佳契约论

最佳契约论是股权激励理论的传统观点,它认为股权是解决问题的手段。经理人可能出现因追求自身利益而与所有者利益相冲突的“败德行为”。因而,股东关心的是如何根据所能观测到的变量来惩罚经理人,以激励其采取有利于股东的行为。激励问题的核心就是在“委托人—人”框架下寻求最优化的激励方案,或设计最优的激励机制。

(二)管理层权力论

管理层权力泛指管理层对公司治理体系(包括决策权、监督权以及执行权)的影响能力,这种权力会对管理层薪酬契约造成影响,使其偏离最优状态。该理论认为,管理层权力越大,管理层薪酬会越高,薪酬与业绩的关联程度也越小。

三、管理层股权激励对公司业绩的影响

与国外的研究进度相比,国内的研究起步较晚。但是随着股权激励在我国企业的快速发展,国内学者关于股权激励的实证研究逐渐增多,研究结论主要分为以下几类:

(一)股权激励与公司业绩不存在显著的相关关系

李增泉(2000)对1998年799家上市公司进行研究,发现由于高管持股比例偏低,导致股权激励不能发挥应有的激励作用,并且区域因素和竞争因素会显著影响持股比例与企业绩效之间的相关性。魏刚(2000)对1998年791家上市公司进行研究,发现高管持股比例普遍较低,以致高管持股变为一种福利制度安排,并且高管持股数量与公司经营绩效之间也不存在显著的相关关系。堪新民和刘善敏(2003)对2001年1036家上市公司进行研究,发现经营者的持股比例与经营绩效有显著性弱相关关系,两职兼任的经营者持股比例与其绩效均不具有显著相关性。顾斌和周立烨(2007)对在2002至2005年沪市56家在2002年前试行股权激励的上市公司进行研究,发现股权激励对公司业绩的激励作用不明显,股权激励实施后业绩的提升不显著,并且不同行业具有不同的激励效应,交通运输行业的上市公司股权激励效果最好。

(二)股权激励与公司业绩呈正相关关系

周建波和孙菊生(2003)对1999至2001年间34家试行股权激励的上市公司进行研究,结果发现:实施股权激励计划的上市公司,其业绩在实施股权激励计划之前普遍比较高,表明我国试行股权激励的上市公司样本中存在一定的选择性偏见;成长性较好的上市公司,其业绩与高管因股权激励而增加的持股数之间呈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强制高管持股、使用年薪购买公司流通股以及混合模式的激励效果较好;内部公司治理机制不良的公司,其高管可以利用股权激励计划最大化自身利益。黄桂田和张悦(2008)使用非参数Matching方法对2007年38家提出股权激励计划的上市公司进行研究,发现股权激励对Tobin’sQ值存在显著的正向影响。周仁俊等(2010)从国有与非国有控股上市公司产权基础不同的视角,对2005至2009年A股上市公司进行研究,发现非国有控股上市公司的管理层持股比例高于国有控股上市公司;管理层持股比例与企业经营业绩呈正相关关系,其相关程度在非国有控股上市公司表现更为显著。从而证实了国有与非国有控股上市公司管理层持股比例对企业经营业绩影响的方向相同但程度存在差异。

(三)股权激励与公司业绩呈负相关关系

俞鸿琳(2006)对2001至2003年间933家上市公司进行研究,发现国有上市公司的管理者持股水平和Tobin’sQ值之间呈显著的负相关关系,而全部上市公司和非国有上市公司则不存在显著的相关关系,认为由于政府对国有上市公司的控制、股权结构高度集中以及董事会机制不完善,导致国有上市公司的股权激励机制未能发挥其应有的治理效应。姚伟峰等(2009)对2002至2007年间108家上市公司进行研究,发现管理层持股比例与企业效率在股改之前不存在显著的相关关系,而在股改之后两者却呈显著的负相关关系。

(四)股权激励与公司业绩呈非线性关系

王华和黄之骏(2006)对2001至2004年143家高科技上市公司进行研究,发现在考虑经营者股权的内生性影响下,经营者股权激励和企业价值之间依然存在显著的区间效应。也就是说,无论以独立董事比例还是非执行董事比例表示董事会的影响,经营者股权激励与企业价值间都存在显著的倒U型曲线关系,该结果表明经营者股权激励和企业价值之间存在稳定的关系。吕长江等(2009)对2005至2008年间108家提出股权激励计划的上市公司进行研究,发现上市公司的股权激励计划存在激励型和福利型两种,且上市公司能够通过设置合理的授予价格、激励条件和激励有效期,提高股权激励计划的积极治理效应。

基于以上综述可以看出,国内学者关于股权激励与公司业绩关系的研究并没有形成一致的结论。造成研究结论不同的因素可能包括以下几种:

1.业绩指标选取的差异。大部分学者选取了单个或某两个业绩指标,也有少量研究选取了偿债能力、营运能力、发展能力等方面的指标进行因子分析计算出企业的综合绩效得分作为因变量。但不论是单一指标还是主成分分析法,都存在很多种选择,如净资产收益率、总资产收益率、每股收益、托宾Q值等。

2.研究方法的差异。大部分研究采取了相关性分析或回归分析,并有多数学者考虑到企业规模、行业因素等对回归结果的影响,而引入了控制变量,但控制变量选择的不同会造成不同的回归结果,甚至可能导致伪回归的出现。

3.样本选择的差异。不同学者实证研究的样本各不相同,一方面是样本选择范围的差异,有的研究选取了某个行业做样本,有的选取了某类性质的企业做样本,还有的选取了某个证券交易所的上市公司做样本;另一方面是样本选择时间段的差异,我国证券市场发展较快,市场环境和政策环境变化较大,同一家公司在不同时期因为受到不同政策的影响,实施股权激励的效果也会产生差异。尤其是早期的实证研究,由于我国股票市场很不规范,财务报表数据的真实性偏低,其结果可能存在较大的偏差。

除此之外,大部分实证论文都直接选取了管理层持股的上市公司作为样本,由于中国的特殊国情,实行股权激励的公司不能用管理层持股的公司来替代。这是因为管理层持有本公司股票的来源非常广泛,并不一定是实施股权激励的结果。因此,利用管理层持股的公司来分析股权激励的实施效果,得到的结论可能有失偏颇。

参考文献:

[1]顾斌,周立烨.我国上市公司股权激励实施效果的研究[J].会计研究,2007,3.

[2]黄桂田,张悦.企业改革30年:管理层激励效应—基于上市公司的样本分析[J].金融研究,2008,12.

[3]王华,黄之骏.经营者股权激励、董事会组成与公司价值:基于内生性视角的经验分析[J].管理世界,2006,9.

股权激励持股模式范文第3篇

股权激励方案激增

10月以来,伴随着三季报的,两市扎推推出股权激励方案成了一道独特的风景,截至10月29日,已有15家上市公司在10月公布了股权激励方案,而全年来看今年的股权激励则呈现明显激增态势。Wind数据统计显示,41家公司了各自的股权激励预案;151家公司先后实施了各自的股权激励事项;此外,21家公司的股权激励事宜在今年或已得到国资委的核准,或得到公司股东大会的审核通过,均正在顺利推进中。相较之下,2013年全年A股市场有参与股权激励事项记录的上市公司总数也不过142家,2014年股权激励明显激增。

具体来看,在年内高调宣布推出股权激励方案的公司中,从激励股份数额占总股数的占比来看,鄂武商A(000501)于9月23日推出的预案手笔最大,公司拟授予激励对象的股份高达8603.7万股,占总股本的4.91%。而今年2月上市的新股海天味业(603288)的激励最为袖珍,8月该公司提出拟向激励对象授予658万股,约占当时总股本的0.44%。

股权激励持股模式范文第4篇

关键词:股权激励;绩效;管理层

中图分类号:C93文献标识码:A

委托理论、人力资本理论从理论上解析了股权激励对公司业绩的正向影响,同时从理论上证实了股权激励实施的必要性。西方国家也自19世纪六十年代开始了股权激励实践探索,期间国外学者们对股权激励的实证研究主要集中在股权激励的激励效果方面,出现两种截然不同的观点。从国外的实证研究文献来看,由于数据的可得性等原因,国内外的大部分实证研究大多数采用管理层持股对公司业绩的回归进行相关性论证。一部分学者认为,管理层持股比例与企业业绩具有单调的线性相关关系;另一部分则主张,二者非单调线性相关。此外,也有一些观点认为二者之间缺乏显著的相关性。

虽然采用的数据样本不尽相同,国外的实证研究较多证明两者存在一定的相关性。Benston(1985)的研究肯定了管理层持股的重要意义,他的研究结果表明,股东财富的变化与管理层持股价值的变动之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Stulz(1988)的研究表明,管理人员拥有适度的持股权可以缓和管理人员与股东之间的利益冲突。Jain和Kini(1994)运用美国IP0公司的数据得出了上市公司业绩与管理层持股比例正相关的结论。Smith指出,绩效改进是由于持股权增进了管理人员创造财富的动机,进而提高了运营效率。Mehran(1995)对美国工业企业1979年与1980年的数据进行研究后发现,CEO持股比例与企业经营业绩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性。Jensen(1986),Hanson和Song(2000)则指出管理层持股有助于减少自由现金流量及成本,增加公司价值。Kaplan(1989)和Smith(1990)指出,伴随管理层杠杆收购的成功,公司的绩效也大幅提升。

而另外一些学者则认为管理层持股和公司业绩之间的关系并非简单线性,而是存在拐折点。Morck,Shieifer和Vishny(1988)根据管理层持股的利益一致假说和战壕挖掘假说提出管理层持股可能区间有效,利用1980年的横截面数据并设计模型实证检验得出;持股比例在0~5%范围内,托宾Q值与董事的持股比例正相关;持股比例在5%~25%范围内,托宾Q值与董事的持股比例负相关;超过25%,二者又正相关,但托宾Q值与持股比例的关联程度在这一区间有所减弱。Cho(1988)利用《幸福杂志》500家制造业公司的数据,采用普通最小二乘法,得出了股权结构影响公司投资,进而影响公司价值的经验性结论。他认为,在公司股权结构的不同区间上,即内部股东拥有的股权在0~7%、7%~38%,38%~100%三个区间上,公司价值分别随内部股东所持股份比例的增加而相应地增加、减少和增加。Mcconne(l990)选取了1976年的1,173家和1986年的1,093家公司作为研究对象,他们发现托宾Q值与公司内部人持有的普通股比例之间存在非线性关系,呈倒U型。托宾Q值随着管理层持股比例的增加而增加,当持股比例达到40%~50%后,托宾Q值随着该变量增加而减少。Mcconne认为,正相关关系在小公司中维持较高的比例,在大公司较低。Hemalin和Weishach(1991)的研究表明,当内部股东持股比例分别在0~1%,1%~5%,5%~20%和20%以上四个区间时,公司业绩分别呈上升、下降、上升、再下降的变化趋势。Bamhar和Rosenstein(1998)建立了董事会构成、管理层持股与企业业绩的联立方程,并运用敏感性分析考察了联立方程估计的显著性,发现了一些支持Morck,Shieifer和Vishny(1988)及麦克奈尔和Mcconne(l990)的实证结果。Ofek和Yermack(2000)通过实证研究发现。管理层持股在两种相互对立的力量(董事会增强管理层激励的目标和管理层分散投资组合以降低风险的愿望)的影响下动态变化。在管理层持股较低时,股权激励成功地提高了管理层的激励水平。但持股水平较高的管理者通过出售以前的持股来分散风险,从而打消了股权激励的影响。而Keasy(1999)则认为,管理层持股比例的三次方模型更加能够反映上述的两种影响。他用美国上市公司的数据得出管理层持股比例在较低水平(0%~16%)和较高水平(42%~100%)时,公司业绩随着管理层持股比例的增加而增加,但当这一比例处于中间水平时,两者反向相关。Kenn曲等人(2004)运用泰国上市公司的数据得出了同样的结论。

另外,也有学者认为,管理层股权激励和公司业绩之间并非简单的决定与被决定关系。Kole(1996)的研究表明,业绩不是由管理层持股的水平决定的;相反,业绩是管理层持股的决定因素。在检验这种关系时,一般使用单一方程,用前一年的业绩与本年的管理层持股水平作回归。还有的学者认为,管理层持股与业绩是相互决定的。他们采用联立方程模型来考察二者间的相关性,如Chung和Pruitt(1996)采用这种实证方法的出发点就在于通过联立方程来准确地揭示二者之间的关系。在联立方程中,管理层持股与业绩分别作为自变量和因变量出现,排除了前述假设中的单一决定关系。

此外,也有一些学者得出了截然相反的结论。Demsetz和Lehn(1985)以1981年511家公司为样本,采用会计收益率指标对公司内部人持股比例变量进行回归,结果发现二者之间并不存在显著的相关关系。Demsetz和Lehn选取的影响因素包括:公司规模、控制潜力(对公司管理人员进行监督可能获得的财富收益)、行业管制程度、愉快潜力,并相应确定表示变量,随后运用最小二乘法的方法进行回归分析,回归结果表明:公司规模、收益率波动性、行业管制、是否处于媒体和体育行业等变量对所有权结构具有显著的影响作用。Loderer和Martin(1997)的实证结果说明管理层持有较大股份并没有改善企业的业绩。Himmelberg,Hubbard和Pajia(1999)发现,如果引入可观察的企业特征和企业固定影响,那么就无法得出管理层持股影响企业业绩的结论。

纵观西方学者的研究,以赞同管理层持股影响企业业绩的居多,但就管理层持股如何影响业绩却又有诸多不同意见。

国内学者关于高级管理层持股与公司绩效关系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二者是否相关的问题上,结论也同样有所差异,与西方学者的研究以赞同管理层持股影响企业业绩的居多的结论不同,支持二者不相关的结果较多。

1、管理层持股与公司绩效不存在显著性关系。袁国良、王怀芳、刘明(2000)以公司管理层(指董事、监事、经理人员)的持股比例为解释变量,净资产收益率ROE为被解释变量研究得出,目前上市公司的经营业绩与公司管理层的持股比例之间基本不相关,而且即使非国家控股上市公司,高层管理人员持股多少和企业经营业绩之间的相关性也非常低。魏刚(2000)以ROE作为被解释变量选取高层经理人员持股数量占公司总股本的比例为解释变量,发现实证检验不支持公司经营绩效与高级管理人员的持股比例显著正相关的假设,他认为高层管理人员持股没有达到预期的激励效果,仅是一种福利制度安排;高层经理人员持股与公司经营业绩之间也不存在“区间效应”。童晶骏(2003)选取1998~2001年实施股权激励的公司为样本,采用简单的线性回归分析,指出实施股权激励对我国上市公司提高业绩有一定的效果,但不太明显。俞鸿琳(2006)采用FE模型对于全部上市公司和非国有上市公司,管理者持股水平和公司价值二者之间的关系检验发现:管理者持股水平和公司价值正相关,但并不显著;而对于国有上市公司,管理者持股水平和公司价值负相关,并在0.10的水平下显著。范婧婧(2006)选取2003、2004年度195家上市公司为样本分析净资产收益率与高管人员持股比例的相关性,统计检验分析表明高管人员持股比例与公司业绩之间不存在正相关关系。潘淑清(2007)通过比较不同激励模式的激励效果,证明了以下在保证经营者目标和股东利益一致的基础上,我国目前高新技术企业的三种主要报酬形式均不能激励经营者为企业的长远利益和发展而努力。陈登峰(2007)运用指数股票期权来过滤异常收益强化股票期权收益和公司业绩关联度分析表明,我国股票市场的定价机制效率偏低,公司业绩和股价的相关性不高,股权激励效果不显著。申明浩、苏晓华(2007)对2003~2004上市公司的实证研究发现高管持股份额与企业激励效果(管理层努力水平)呈非线性关系。袁燕(2007)、刘永春(2007)、牛国勇(2008)的实证研究也都证实管理层持股与公司绩效不存在显著性关系。

2、管理层持股与公司绩效存在显著性关系。刘国亮、王加胜(2000)在此问题上所作的实证检验却与Jensen和Murph的结论一致,即管理层持股比例(指前五位管理者持有的公司股份占公司总股本的比例)与企业经营绩效正相关。李增泉(2000)通过实证检验发现,较低的持股比例不会对管理人(指董事长和总经理)产生激励作用,当管理人员的持股达到一定比例后,持股比例的高低对企业绩效具有显著的影响。另外,周建波、孙菊生(2003)的研究表明成长性较高的公司,相应地公司经营业绩的提高与经营者因股权激励增加的持股数显著正相关。邱世远、徐国栋(2003)选取每股收益率为业绩指标,以高级管理人员持股比例衡量高管持股,选取1999~2001年的上市公司业务数据为样本,回归分析表明我国上市公司存在显著的股权激励作用。秦殿军(2004)通过对上市公司业绩统计比较分析发现已实施股权激励的公司的经营业绩明显好于没有实施股权激励的公司。李飞、王旭(2007)通过资料统计,截止到2006年11月底,已有38家上市公司陆续提出股权激励方案,相关的统计则显示,38家提出股权激励方案的公司,2006年以来的平均涨幅已达到85%以上,涨幅明显超过大盘。米海霞(2008)选取2006年43家披露股权激励方案的上市公司和相应的配对公司为样本,运用比较分析法检验了股权激励方案披露后公司的业绩变化。研究发现,上市公司披露股权激励计划后的业绩明显好于其披露前的业绩,且总体上来说好于未披露股权激励计划公司的业绩。葛杰(2008)则选取沪深两市国有上市公司年报的截面数据,采用线性回归对2006年度我国国有上市公司高管持股与公司绩效的关系进行实证研究。研究表明,公司绩效综合指标除与高管持股比率关系显著外,还与公司规模及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呈显著的正相关关系。颜士超(2008)采用净资产收益率来衡量公司的经营业绩,用公司股票价格每变化1%时对员工所持股票总价值的变化来度量公司的股权激励水平。根据统计和检验结果,上市公司实施股权激励可以提高公司的经营业绩。

纵观以上国内关于高级管理层持股与公司绩效关系的研究实证结果发现,总体上以支持二者不相关的结果较多,但2006年以来则出现大量支持高级管理层持股与公司绩效高度正相关及低度正相关的研究文献。这一现象与我国股权改革的完成、证券法规的出台等股权激励外部条件的逐步完善的事实也是相符的。目前,国外的研究基本上一致认为股权结构是内生的,但国内现有大部分研究都将股权结构视为外生变量,即股权结构本身也受到企业绩效水平的影响,如果我国的股权结构也毫不例外和业绩内生于一个系统中,那么不考虑内生性的研究结果可能会导致有偏误和不一致的结论。净资产收益率(ROE)是反映资本收益能力的国际性通用指标和杜邦系统中的核心指标,优点是综合能力强,但缺点是易被人为操纵,特别是上市公司考虑到配股及增发等对ROE的要求,可能会通过会计方法的改变来操纵可操纵的会计项目,因此其有效性值得怀疑;而托宾Q值作为业绩衡量指标时,我国股市浓厚的投机色彩,以及上市公司二元股权结构的存在,学者们大都忽视了国内非流通股的定价问题,把非流通股当作和流通股拥有相同的市场价格,显然高估了国内上市公司的托宾Q值,使得托宾Q值市场绩效指标的有效性大打折扣。

(作者单位:安徽工业大学)

参考文献:

[1]顾斌,周立烨.我国上市公司股权激励实施效果的研究,《会计研究》,2007.2.

[2]袁凤林.对经营者股权激励的经济效果和财务效应的辩证分析,《生产力研究》,2005.5.

[3]谢作渺,薛冬雪,董菁.股权激励理论研究综述,《工业技术经济》,2007.3.

[4]张彩玉.关于股权激励效应的思考,《企业活力》,2005.4.

[5]童晶骏.关于我国上市公司股权激励效应的实证分析,《理论探索》,2003年.5.

股权激励持股模式范文第5篇

本文通过实证研究,分析管理层绩效管理的现状及其在国有控股企业和非国有控股企业的差异,探讨提升企业绩效的管理层绩效管理模式。研究结果显示:我国股权激励尚处于起步阶段,管理层绩效管理主要采用薪酬激励,这一现象在国有控股企业更加明显;管理层薪酬与企业经营业绩呈正相关关系,相关程度在国有控股上市公司表现更为显著;第一大股东持股可增强管理层股权激励效果,且我国上市公司对管理层激励的重视度在逐年提高。本文从公司治理角度出发,为不同股权性质企业实施绩效管理制度提供了经验数据。

关键词:

股权激励;薪酬激励;第一大股东持股

一、引言

绩效管理一度是企业各个利益相关者关注的焦点,理论界与实务界在探寻企业绩效提高的方法时,管理者的行为是一个不容忽视的因素。所有权和经营权相分离的现代企业制度导致了股东和管理层之间严重的冲突,绩效管理是解决管理层与股东之间问题的基本途径,通过建立管理者利益和企业利益一致的激励机制,促使管理者自觉履行职责、降低成本,从而促进企业绩效的提高。目前最普遍运用的管理层绩效管理手段是管理层薪酬激励机制和股权激励机制。本文试图通过实证研究分析目前我国绩效管理的现状,并从公司治理的角度探寻提高企业绩效的措施。

二、实证研究

(一)样本选择及变量定义

本文的研究对象为2010年至2014年深沪两个证券市场的上市公司,数据来自深圳市国泰安信息技术有限公司CSMAR数据库和Wind数据库。鉴于研究目的,按照以下标准进行数据处理和筛选:(1)为了消除极端值的影响,本文对处于0—1%和99%—100%之间的样本进行winsorize处理。(2)剔除ST、*ST公司以及金融保险行业的上市公司。(3)剔除5年中没有连续披露相关数据或者相关数据缺失的上市公司。(4)剔除发行B股、H股和N股的企业,保留只发行A股的企业。按照上述标准,本文获得9972个观察值,其中国有控股上市公司有4382个,非国有控股上市公司有5590个。笔者将很多学者所采用的ROE(净资产收益率)作为企业绩效衡量标准。股权集中度用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FSR衡量,股权激励用管理层持股占总股本的比例MSR衡量,薪酬激励采用高管前三名薪酬总额的自然对数LNAC衡量。

(二)描述性统计

为了初步了解我国管理层绩效管理的现状及其在国有控股企业和非国有控股企业的差异,本文进行了描述性统计分析。

1.基本描述性统计。总体来看,我国上市公司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变动幅度比较大,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标准差约为15.30,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最小值仅为8.79%,而有的企业这一比值高达75%。国有控股企业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均值和中位数分别为38.72%和38.15%,非国有控股企业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均值和中位数分别为33.62%和30.98%,国有控股企业的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的均值和中位数都显著高于非国有控股企业;管理层持股比例平均值仅为11.7%,说明我国企业管理层股权激励强度不大。而且国有控股企业管理层持股比例平均值为1.4%,非国有控股企业管理层持股比例平均值为19.78%,说明相比国有控股企业而言,非国有控股的企业更加注重股权激励;管理层薪酬在国有控股企业和非国有控股企业也存在显著差异,国有控股企业普遍比非国有控股企业的薪酬高,一方面说明国有控股企业在管理层薪酬方面的重视程度更高,另一方面也说明国有控股企业更倾向于采用薪酬激励而非股权激励。总之,股权激励在我国还处于起步阶段,目前我国管理层的激励制度以薪酬激励为主,这一现象在国有控股企业更加明显。

2.各年度上市公司主要变量描述。各年度管理层持股均值呈现递增的趋势,从2010年的6.89%上升为2014年的12.96%,其中2013年管理层持股比例曾高达13.23%,然而样本间的标准差却在逐渐增大,不同企业之间采用股权激励政策存在着显著差异。管理层持股呈现逐年递增主要是非国有企业近几年大量采用股权激励的激励政策,非国有控股上市公司管理层持股2014年较2010年增幅达1.39倍。进一步统计发现,总样本量为9972个,其中管理层持股的样本量有7359个,有2613个样本出现管理层“零持股”现象,大约占全部样本量的26.2%;在实施股权激励的7359家上市公司中,国有控股上市公司仅2840家,仅占实施股权激励的38.59%。从以上分析可见我国上市公司高管人员的持股比例不高,国有企业较少采用股权激励政策,但是非国有控股企业管理层持股有上升的趋势。各年度管理层薪酬均值呈现逐年上升的趋势,2010年管理层薪酬的自然对数均值为14.78073,2014年增长为15.14453,上市公司管理者薪酬各个企业的差异不是很大,而且从标准差逐年降低可以看出这种差异也在不断缩小。以上分析说明我国上市公司对管理层薪酬激励的重视度在逐年提高,而且样本间的差异性也在逐渐缩小。

三、现状分析及结论

李维安(2006)的研究表明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会对高管股权激励效果产生影响,当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在20%至40%之间时,管理层股权激励可以发挥显著作用。我国上市公司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均值为35.86%,因此第一大股东持股对管理层股权激励可以发挥促进作用,而且国有控股企业的股权集中度显著高于非国有控股企业。Shleifer和Vishny(1988)等对美国1980年378家公司进行回归发现公司绩效与管理层持股存在三次曲线关系,研究表明高管持股比例小于5%或大于25%时,随着管理层持股比例的提高,企业价值上升;但是当高管持股比例处于5%—25%范围内时,管理层持股比例与公司绩效负相关,大于25%时管理层持股比例与公司绩效又呈正相关。管理层持股比例平均值为11.7%,按照此理论,我国管理层持股比例越高企业绩效越好,所以企业应该增加管理层持股比例。目前我国上市公司各年度管理层持股均值呈现递增的趋势,越来越多企业开始重视股权激励。周仁俊(2010)等发现管理层货币薪酬与企业经营业绩显著正相关。从学者研究可以看出薪酬激励也是绩效管理行之有效的方法,而且我国国有控股企业普遍比非国有控股企业的薪酬高,说明国有控股企业更倾向于采用薪酬激励而非股权激励,而且近几年我国上市公司对管理层薪酬激励的重视度在逐年提高。本文的研究结论启示我们:(1)企业启用管理层激励方案时应该考虑适宜的公司治理环境,特别是大股东控制程度。通过扩大大股东持股比例,对管理者进行监督,从而促进管理层股权激励的效果。(2)虽然目前我国采用股权激励政策的企业数量有所增加,但由于我国股权激励尚处于起步阶段,管理层持股比例仍然普遍偏低,目前我国管理层持股比例平均值仅为11.7%,因此企业应该提高股权激励的力度,增加对管理者的长期激励,从而提高企业绩效。(3)国有控股上市公司应不断完善经理人市场,取消管理者行政任命的制度,做到政企分离,减少管理者对行政职位、地位、荣誉等非货币性替代机制的依赖,使薪酬激励和股权激励能更好地发挥对企业绩效的促进作用。

作者:高莉 姜迎雪 单位:中国海洋大学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