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旅游环境质量

旅游环境质量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旅游环境质量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旅游环境质量

旅游环境质量范文第1篇

关键词:旅游环境容量;认知;调控;新疆天山天池风景名胜区

中图分类号:F5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198(2007)12-0042-02

天山天池风景名胜区(以下简称天池景区)位于新疆昌吉市回族自治州阜康市境内,距离乌鲁木齐约110km,平面海拔1928米,是我国西北干旱地区典型的山岳型自然景观,总面积380.69平方公里,1982年国务院首批确定的44处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之一。

所谓旅游环境容量是指在某一旅游地环境的现存状态和结构组合不发生对当代人及未来人有害变化的前提下, 一定时期内旅游地(景区或景点)所能承受的旅游者人数。

1 天池景区生态环境概况

随着旅游业的发展,天池景区游客大幅增加,过载的放牧活动使植物幼苗的成活率极低,人为造成的破坏使三工河上游水土流失更为严重。2005年“8・9”特大洪灾就是生态严重恶化的见证。自上世纪70年代至今32年来,景区因泥石流洪灾的侵袭,淤积的泥沙量为185.9万立方米,泥沙向湖心推进了217米,使天池缩小了0.07平方公里,直接影响旅游景区的质量,对景区的生态环境和景观资源的可持续性造成了极大的威胁。

2 调查问卷及其分析

为研究游客对天池景区环境容量认知的研究,本次调查分三个地点进行发放――景区附近旅游酒店、人民公园和天山天池风景名胜区内,采取的是非记名的方式对旅疆游客进行普遍性调查。问卷调查时间为2006年7月2日――8月5日,2006年12月10日――18日,共发放问卷448份,回收407份,回收率90.8%,其中有效样本共计392份,有效问卷率96.3%。

2.1 基本信息统计分析

本次调查的游客中,有204位男士,188位女士,男女比例基本持衡。以新疆、山东、四川人居多,以公务员和企业职工为主。

2.2 调研信息统计分析

在调查游客对旅游环境容量的认识问题上使我真正认识到进行旅游环境容量研究的重要性,因为在被调查者中,对旅游环境容量的认识,从没听过的就有占了46%左右。

3 调控对策

旅游环境容量具有一定的动态性,近似服从一个正态分布,在适度开发时达到极值,在一个均值左右的范围内变动,超出了旅游景区环境承载能力,就会使使旅游地的生态系统失衡。

3.1 宏观调控对策

(1)制定科学的规划措施,促进旅游业可持续发展。

在天池景区进一步的旅游规划中,融入旅游环境容量的概念和措施,开发拓展一些新的旅游景点,兴建一批新的旅游游乐设施,合理配置多层次、多类型旅游项目,以分流游客,减轻热点景点的压力。

(2)加强对旅游环境容量的监测和宣传促销活动。

科学的、长期的对景区进行环境监测,及时发现及时解决,增强环境自净能力;利用价格、媒介以及地理上的邻近性(步行时间15分钟以内为宜)等,将潜在的以超载旅游地为目的地的游客吸引到未饱和的旅游区去,从而保证给更多的游客带来高质量的享受。

(3)自治区内实行带薪休假制度,调节游客分布时空不均。

由调查可知,来天池景区旅游的仍以新疆本地人为主,且以一日游形式为多。自治区实行带薪休假制度,既可以保证个人自主选择休假时间,避免休假方式的过分雷同,又可重塑假日经济。

3.2 微观调控政策

(1)增强人们对旅游环境容量超载调控的认知。

现在游客的环保意识已经有所加强,但是对旅游环境超载的现象不以为然,从对旅行社的管制和提高导游、讲解员的素质上着手,使更多的游客意识到旅游环境容量的重要性。

(2)制定合理的价格机制,削减旅游高峰期游客人数。

根据旅游市场供给与需求的相互作用,制定合理的价格机制,采取多类型门票,调节景区时间和空间上的超载,旺季时可划定特殊旅游景点实行特殊价格,避免门票的总体提高给游客带来的心理压力。

(3)建立信息网络系统。

信息网络的建立不仅可以为旅游者、经营者、管理者和研究者的及时沟通提供了媒介基础,它可以实现监测数据的更新与传输,调控方案的反馈与及时调整,使工作更简洁有效。

总之,旅游环境容量问题的解决,不仅要靠政府部门、旅游相关管理机构的努力,而且需要大家的积极配合。

参考文献

[1]崔风军.论旅游环境承载力[J].经济地理, 1995,(1).

[2]保继刚,楚义芳.旅游地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3]董杰,刘庆友等.钟山风景名胜区旅游环境容量初探[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6).

旅游环境质量范文第2篇

一、直接市场价值法

直接市场价值法又称生产率法。根据产品的市场价格的变化来评估测算企业因日常经营生产所带来的环境质量的变化。在这种方法中把环境因素当做是生产要素的一种,这样,环境的变化就会导致生产率和生产成本的变化,从而影响产值和利润。用产品市场价格的波动变化来计量,就可以测算因环境变化所带来的经济收益或损失。直接市场法又可以分为以下四种形式。

第一,人力资本法是指由于环境污染而导致的人类过早死亡,根据因过早死亡而损失的收入,来估价环境污染的成本。反过来也可以根据这种损失的收入的减少,来评测治理污染所获的收益。近年来,环境学者对于人类健康的好坏与环境污染的种种因素的关联研究,已经有了很多突破性进展。日积月累的环境恶化势必会导致人们的发病率的升高,进而导致死亡率的升高,这样整个经济中的产量就会降低,收益减少。其次,也会涉及到医疗费用的支出变化等。人力资本法所评测和估算的环境价值,核心是围绕着人体健康这个因素。它所计量的范围,仅包括因环境质量脱离其标准而导致的医疗费支出的变化,以及因发病率和死亡率的升降所导致的收入变化。这样做的目的是避免重复的计量与累加。

第二,机会成本法是指,在市场价格不确定的条件下,如果要评测估算某自然资源使用的成本,那么就可以根据其所耗费的替代用途的收入来进行估算。例如,衡量禁止砍伐树木的价值,并不是直接用保护树木的收益来衡量,而是用树木的众多用途里,最优的替代选择所能产生的价值来衡量。例如,评测森林的价值,那么就假设森林并不是为了保护自然生态的多样性,而是要一次性全部砍伐并卖出,这样售出获得的总收入,即为保护森林的机会成本。

第三,生产率法是把自然资源作为生产要素。环境污染日益严重,就会使自然资源所做的贡献率变小,导致全社会生产率的降低,成本升高。我们以市场产出的减少额去衡量环境污染的成本。

第四,维护成本法是指,当自然资源成为生产要素,加入到生产过程中,为了维护这种环境资源的质量保持在一定水平,所需要支出的补偿费。以此来评测经济生产中,自然资源的消耗所形成的环境成本。维护成本法指的是,为了避免环境的进一步恶化所需要支付的成本。

二、间接市场法

在直接市场法里,计量商品和劳务的价格,是由供求量决定的市场价格,并非交易过程的与之对应的受偿意愿或支付意愿。当环境质量背离环境标准时,这种方法就不能体现出消费者所获得或损失的消费者剩余,所以其测算的环境的价值是不够全面和充分的。实际的消费领域中,一部分商品和劳务的价格,只可以做到间接的、片面的体现人们对于环境背离其标准的评价。当根据上述这部分产品或劳务的价格,去估测环境价值,这种方法叫间接市场法,也叫替代市场法,分为以下四种形式。

(一)资产价值法

资产价值法是指把环境质量的好坏,当做资产价值的影响因素之一,当影响资产价值的其他因素保持不变时,仅以环境质量的变化所导致的资产价值的变化,作为环境质量所带来的损失或收益。例如,假设有两处房子,面积、格局、楼层、交通情况等各种因素完全一致,但二者所处的地区的空气质量却截然不同,一个空气质量优良,另一个则经常雾霾或者沙尘暴,那么这两个房子价格的差别,就是由空气质量的不同而导致的经济损失。

(二)工资差额法

这种方法是指,在其他条件近似相同,而只有环境质量不同时,利用劳动者工资的差额来度量环境质量的好坏所导致的经济损失或者收益。这里隐含的前提条件是工人可以自由迁徙从而寻找更好的工作。典型的例子就是化工类企业。由于这类企业的工作环境很差,工作类别对人身健康也有害处,此时企业就不得不采取提高工资、减低工作时长、提供更多的节假日等手段,来弥补工人因工作环境的影响所带来的损失。影响工人的因素当然有很多,例如技术水品、知识水品、工人素质等,但企业以高工资作为筹码,吸引工人到工作环境恶劣的地方工作,而如果工人也可以自由迁徙寻找工作,那么工资水品的差异,很大程度上就是由于环境因素所致。

(三)旅行费用法

这种方法通常用来评测价格不明确的商品的价值。旅行费用法,顾名思义,是用旅行的花销来测算当环境质量改变后,能够给旅游景点带来经济效益上变换,从而得出环境质量的改变所产生的经济影响。通常,旅游景点的门票不会成为主要支出,旅行的开销往往用交通、时间的机会成本来衡量,加上住宿和饮食的支出等。体现了游客对于旅游景点的支付意愿。消费者剩余+旅行费用=旅游者支付意愿总和。得到该旅游景点的价值。

旅游环境质量范文第3篇

【关键词】旅游业;旅游环境质量;旅游环境保护

        旅游资源和旅游环境质量是旅游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近年来改革开放的政策和高速发展的经济为我国旅游业的发展创造了良好条件,使旅游业得到了迅猛的发展,并由此产生了可观的经济效益。但人们总把旅游业的发展视为一种经济活动,偏重追求其经济效益,而相对忽略了旅游对环境的影响。造成我国旅游业资源破坏、旅游区环境质量下降的问题日益突出。旅游对环境尤其是自然环境造成的严重破坏不仅会阻碍旅游业本身的持续发展,而且也会带来相关的负效益。为使旅游业持续、健康、协调发展,笔者对旅游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旅游环境保护的对策进行分析。

一、旅游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

        我国旅游业目前面临很多环境问题,如相当一部分热点旅游区水体污染,空气质量下降,局部生态环境受到破坏,旅游资源受到损害;大批游客拥入,致使基础设施紧张,旅游旺季造成在某一景区的高度集中破坏或影响了该地野生动植物的栖息和生存环境;旅游区环境卫生状况较差,区内垃圾随意抛洒堆积,污水、污物随处可见;旅游开发建设项目与旅游区整体环境不协调等等。造成这些旅游环境破坏、环境质量下降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一)经济发展中的短期行为破坏旅游环境

很多地方以追求高经济指标为第一目的,环境保护被相对忽视了,甚至有些地方以牺牲环境来求得经济发展。上海的黄浦江,广州的珠江,苏州的河港,南京的秦淮河这些“游船云集,鼓瑟相闻”的著名游览区今天都已经变成了令人厌恶的“黑河”、“臭河”,全然没有了昔日的风采;在中国的第一大瀑布——黄果树瀑布的上游河谷地带,近年来兴办了十几家采矿冶炼企业,它们排放的废水使奔腾在这一著名瀑布上的水流不再洁白晶莹,而是泛着黄色泡沫的浊流!再如“奇秀甲东南”的武夷山,是典型的丹霞地貌,再配上独特的九曲溪及两岸苍翠、挺拔的植被,而成为著名的风景旅游区。但在前几年人们却对武夷山上的森林,进行掠夺式的砍伐,使其精华的九曲溪的水位急剧下降,而严重威胁武夷山的旅游景观价值。

(二)旅游者自身的不当旅游行为导致自然环境质量下降

旅游者自身的不当旅游行为主要在于旅游者在旅游过程中所产生的垃圾对景区环境的污染以及旅游活动本身对景区生态平衡和旅游意境的影响。由于旅游区本身设施的不完善和游客素养不高,在旅游的过程当中,大量垃圾随意扔洒堆积,破坏了自然景观,污染了景点水体。周庄景区就是因为伴随着大量游客的到来而产生了很多的垃圾,而本身设施存在着局限性,使得周庄环境卫生得不到保证,水体污染逐渐严重。虽然周庄在南北水系建阀,但是其更新速度远比不上其污染的速度。

(三)旅游区客容量超负荷破坏了旅游区自然生态系统平衡

旅游人数、旅游区客容量与环境质量之间有着一种直接的密切关系,旅游人数大于或等于景区饱和承载量时,旅游对环境的破坏则大些,反之,则小些。以莫高窟为例,在7至9月的旅游最旺季节,在同一时段密集的游人对洞窟壁画本身产生相当严重的影响。敦煌研究院能提供的数字表明,40个人进入洞窟参观半小时,洞窟内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就会升高5倍,空气相对湿度上升10%,空气温度升高4摄氏度。二氧化碳是一种酸性气体,在高湿度条件下会与石青、石绿、氯铜矿、铅丹等颜料发生作用,使这些颜料变色,而人呼出的大量水汽可使存在于壁画中的可溶盐溶解向壁画面移动、累积。当洞窟内干燥时,可溶盐又在壁画颜料层上结晶,这样使颜料受到严重污染和破坏。同时在一定湿度条件下,壁画易产生霉菌,而霉菌生长代谢中的产物及死菌体会严重污染壁画并使颜料变色。所以洞窟不断经受着各种破坏,加之壁画制作材料质地脆弱,许多壁画已经产生了空臌、酥碱、起甲、变色、霉菌等多种病害。我国的许多旅游景区,这种超容量运转现象极为严重,致使景点内植被受到严重破坏,环境也受到严重污染,大大地降低了景点的吸引力,缩短了寿命。

(四)旅游资源开发和建设破坏旅游区环境

许多地区的政府有关部门在旅游资源开发利用过程中,缺乏深入的调查研究和全面的科学论证、评估与规划,便匆忙开发。有些景区的设施建设与旅游区整体不协调,造成旅游区生态环境、和旅游气氛环境的破坏,主要表现为古迹复原处理不当,新设项目与旅游区景观不协调,改变或破坏了旅游区所有的且应当保留的历史、文化、民族风格和气氛。还有一些新旅游区的开发,开发者急功近利,在缺少必要论证与总体规划的条件下,便盲目地进行探索式,

粗放式的开发。开发中重开发、轻保护,造成许多不可再生的贵重旅游资源的损害与浪费。

二、旅游环境保护的对策

(一)健全旅游环保的法律制度和管理制度

鉴于旅游对环境的特殊影响和破坏,一定要加强环境立法和管理。严格执法和遵守我国的《环境保护法》、《森林法》、《文物保护法》、《野生动植物保护法》等与旅游密切相(下转第40页)(上接第36页)关的环境保护法律和法规,并针对旅游业对环境影响有潜在性、持续性和累计性的特点,增加补充规定。与此同时,更重要的是通过依法守法来保护和治理旅游环境,建立强有力的旅游环境保护管理机构和完整的管理体系来执行有关法律、法规,并监督和管理旅游开发和发展中的环境问题,做到有法必依。

(二)加强旅游环境保护知识的宣传教育,提高游客保护环境的自觉性

游客的一些不文明行为会降低风景区的旅游价值。因此为了创造舒适优美的旅游环境,一方面要加强宣传教育,努力提高游客自觉地爱护景区旅游资源、保护景区旅游环境;另一方面要制定切实可行的景区旅游环境的保护措施。为了保护景区的重点文物和著名景物,可增设钢网护罩加以妥善保护,既使游客能够获得精神上的享受,又确保重点文物和景物不受损坏。

(三)研究环境容量,保证旅游资源得以永续利用

为了顺利地发展我国的旅游业,必须加强对旅游环境容量的研究,根据每个景区的具体情况,提出可容纳游客的最大限量指标,采取提高热点旅游区的门票价格、划定特殊旅游景点并控制其旅游人数等手段;调整旅游区的旅游规模,在保证一定经济效益的同时使旅游区的环境得到保护。并做好旅游指导工作,使游客的不规律的活动,变为比较易于控制的行动,以缓和旅游人群对旅游热点的冲击。

(四)加强对旅游环境保护的宏观管理,进行旅游开发的环境影响评价

做好旅游开发规划,贯彻资源和环境保护的思想,这不仅是使开发取得成功的保障,也是预防资源和环境遭到破坏的重要措施。 

(五)抓住时机、大力发展生态旅游

旅游环境质量范文第4篇

[关键词] 汶川地震九寨沟景区生态环境影响评价

一、引言

九寨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总面积为650.744平方公里,海拔1996米~4764米,年均气温7.8℃度。既是以高山湖泊群、瀑布群和钙华滩流为主体的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也是以地质遗迹钙化湖泊、滩流、瀑布景观、岩溶水系统和森林生态系统为主要保护对象的国家地质公园。

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与九寨沟同属阿坝州的汶川县发生里氏8.0级地震,震中位于四川省汶川县映秀镇(30.986°N,103.364°E)。汶川地震和其高强度余震在龙门山断裂带的3大断裂上频繁发生,震中位置总体由南西向北东方向推移,中心断裂带最近处与九寨沟景区相距不过30公里。汶川地震和其后的余震都对九寨沟风景区造成了全面、巨大的破坏。为此九寨沟风景名胜区管理局专门组织科研技术人员长期观测景区关键生态指标,实时跟踪分析地震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二、地震前后九寨沟景区生态环境数据对比

1.大气环境质量

我国空气质量实行三级标准,据阿坝州环境科研监测站监测,九寨沟景区大气环境质量符合《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1996)一级标准(见表1),对比地震后的观测数据显示汶川地震对九寨沟景区大气环境质量影响不大。

说明:九寨沟景区大气环境质量指标值为2007年6月11日~6月13日三日平均值

2.地表水环境质量

本文选取了九寨沟景区中有代表性的湖泊如长海、箭竹海和沟口作为监测断面,通过将其2007年5、6月和2008年5月、6月的监测结果同《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Ⅰ类水域标准进行比较以及同一监测断面震前震后监测结果进行横向比较来分析汶川地震是否对九寨沟景区的水质造成影响,其监测结果如表2。

3.水位和流量

水是九寨沟景区的灵魂,水量和水位的稳定性、水循环系统的正常运行,决定了九寨沟自然景观的质量和品位。2008年5月~8月水位和流量监测结果如图1所示。

4.植被、动物

植被和野生动物痕迹是反映景区生态自然保护效果的主要依据,有关植被和动物痕迹监测结果如表3所示。

5.地形地貌

九寨沟景区位于四川盆地西部边缘山地,处于青藏板块与扬子板块俯冲带的边缘,其构造部位是北沿昆仑―秦岭纬向构造带,在32°~34°N之间蜿蜒西去,受青藏板块的影响而发生北移,九寨沟景区正处于该北移位置。

汶川地震发生后,通过监地形地貌测表明,九寨沟景区内总的地形地貌基本完好,但也存在40处次生地质灾害隐患点,其类型主要有崩塌(危岩)、泥石流、潜在不稳定斜坡和滑坡等,其中崩塌(危岩)24处,占60.0%,泥石流10处,占25.0%,潜在不稳定斜坡5处,占12.5%,滑坡仅1处,占2.5%。(见表4)

6.自然景观

通过对地震前后九寨沟景区内自然景观对比观测,景区内的自然景观保存完好,受地震影响较小。景区内自然景观分布广泛、类型多样,以高山湖泊群和瀑布为其特色,集湖、瀑、滩、流、雪峰、森林、藏族风景于一体,体现了原始美、自然美、野趣美,具有极高的美学价值、保护价值、科研价值和科普价值。

三、汶川地震对景区生态环境影响评价分析

1.评价分析方法

本文拟选取直接反映生态环境质量的植被、大气、水体、地形地貌和自然景观等因子,通过现场监测和数据对比提取各因子的指数值分析研究生态环境质量,进行景区生态环境质量综合评价分析。

对景区生态环境影响的主要评价分析方法是采用实地勘察、监测和分析汶川地震前后九寨沟景区生态环境质量因子的数据变化情况,将其与国家环境质量标准相对比。数据主要来源于阿坝州环境科研监测站、九寨沟风景名胜区管理局科研处和保护处。

2.生态环境评价分析技术路线

汶川地震对九寨沟生态环境影响评价分析的技术路线如图2所示。

主要评价分析技术路线是从植被、大气、水体、地形地貌和自然景观等五个方面监测分析地震前后九寨沟景区的变化情况。其中鉴于九寨沟的水是景区的灵魂,对其水体监测是对比分析的重点,包括水质和水位监测,涵盖水位、流量,水质中的高锰酸盐指数、PH、DO、BOD5、NH3-N等指标。此外,对动植物足迹和痕迹跟踪、地形地貌的监测、大气指数的监测也都给予了较充分的对比。

3.评价分析结果

对比表1的大气指标数据,九寨沟景区大气环境质量都符合国家环境空气质量一级标准,显示汶川地震对九寨沟景区大气环境质量影响不大。从表2可以看出,汶川地震前后,九寨沟景区内长海、箭竹海和沟口三个水质监测断面的多个指标均达到《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Ⅰ类水域标准并且2008年和2007年各指标变化趋势比较一致。因此,汶川地震对景区地表水环境质量影响不明显。从图1、图2可以看出,2008年5月~7月九寨沟景区内的藏马龙里沟、孔雀海、黑角桥三处水文监测点的水位、流量都保常态变化,没有发生突变现象,由此可以推定汶川地震对九寨沟水循环系统没有造成影响。汶川地震后,在九寨沟景区内也没有发现因地震而死亡的动物尸体和受伤个体,没有发现野生动物群体性异常现象和规模性迁移(如表3)。因此,汶川地震对九寨沟景区内的动物、植物无明显影响。通过对景区地形地貌和自然景观的监测结果表明(如表4),汶川地震后九寨沟景区内没有出现新的堰塞湖,以前的堰塞湖堤埂没有出现裂缝、垮塌,湖水也无渗漏现象,主要自然景观也没有发生变化。

综上分析可知,除景区内出现一些地质灾害隐患点外,汶川地震对九寨沟景区的大气环境质量、地表水环境质量、水循环系统、动植物、地形地貌和自然景观都未造成直接影响。九寨沟风景名胜区的生态环境质量总体较好,后期的卫星遥感监测数据显示优、良级别区域占71.09%以上。

四、震后景区生态环境保护策略

尽管监测结果表明汶川地震对九寨沟景区的生态环境没有造成显著影响,但是震后次生灾害将进入活跃期,崩塌、滑坡的活跃期可能持续5年~10年,而九寨沟距地震断裂带的直接距离很近。归纳起来,震后景区的生态环境的主要保护策略建议有:

1.科学评估九寨沟景区生态环境系统变化与受损状况,加紧制定汶川地震后景区生态恢复重建规划与总体布局。

2.进一步保护景区内生物多样性,针对地震造成的保护区内森林损毁、山体、水源涵养功能下降、野生动植物栖息地破坏以及泥石流等次生灾害,启动灾后景区生态系统恢复重建。

3.加强震后景区内滑坡和泥石流灾害监测预警,震后滑坡和泥石流灾害多数由强降水诱发,应加强降水(特别是局地强降水)的监测和预报,及时做出滑坡和泥石流灾害预测预报。

4.深入开展震后九寨沟景区生态环境科学研究,为生态环境保护提供理论与技术支撑。

五、小结

汶川地震对四川省内许多风景区造成的破坏是全面的、巨大的,但是对九寨沟而言,这一代表四川旅游形象,集世界自然遗产、“世界生物圈保护区”和“绿色环球21”等多项国际桂冠于一身的世界级自然旅游资源,其生态环境和自然景观基本保存完好,景区在区域旅游产业中的核心资源支撑作用和地位没有改变。

综合以上分析,可以认为从景区整体生态环境而言,汶川地震没有对九寨沟景区造成较大影响。但是由于地质灾害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并不能在短期内完全体现,震后的次生灾害不容小视,而且九寨沟景区地处地质灾害多发带上,因此,仍有必要进一步加强震后景区生态环境监测力度和保护措施。

参考文献:

[1]Deng Q,Chen S,Zhao X.Tectonics,seismic activity and dynamics of Longmenshan Mountainsand its adjacent regions.Seismology and Geology,1994, 29(3):389~403(in Chinese)

旅游环境质量范文第5篇

(牡丹江市环境监测中心站,黑龙江 牡丹江 157000)

【摘 要】水资源是人们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能源之一,是组成人体的最主要的元素之一,如果人们长时间不喝水,那么几天后就会死亡,因此,食物和水资源是人们生存的必要因素,即使人们失去了能够带给人们物质和精神享受的其它资源,也不能够失去水资源,由此可见水资源对人们日常生活的重要性。本文主要对水资源质量评价的目的以及作用进行介绍,对水资源质量评价的方法进行分析,并对当前我国水资源质量评价和分析中存在的问题进行讨论,希望能够提高我国的水资源的质量。

关键词 水环境质量;分析与评价;评价方法

0 前言

水资源是人们日常生活和生存中必不可少的能源之一,虽然地球上水资源的覆盖面积多于陆地的覆盖面积,但是,其中大部分的水资源都是不能够被人们直接饮用的海水,只有一小部分是能够被人们直接饮用的淡水,而这些淡水基本上都与地下水相连,共同参与自然界的水循环。在千百年来,我国人们的饮用水都来自于地下水和淡水湖泊,但是,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我国的工业得到了飞速的发展,大量的废水在没有得到很好的处理的情况下就被直接排放到湖泊中,使得我国的水资源受到了严重的污染,水资源的质量大幅度的下降,以至于现在人们饮用的水资源都是经过多重加工过滤处理的,可是,即使这样也不能够完全的将水资源中含有的有毒有害的成分完全去除,为了保证人们的用水安全,我国对水资源质量进行了分析与评价,希望能够提高水资源的质量。

1 水环境质量评价的目的及作用

水环境质量评价是对水环境素质的优劣进行定量描述的过程。水环境质量评价必须以监测资料为基础,经数理统计得出特征数值及环境的各种代表值,依据水环境质量评价方法及水环境质量分级分类标准进行评价。水资源质量评价最主要的应用方面就是对生态环境进行管理,在对水资源进行质量评价时,检测人员需要对湖泊中的不同地方分别进行取样,包括湖边、湖心等多个位置,只有这样才能够得出整个湖泊的质量的平均水平。将样品采集后,对样品中的各种成分的含量进行测定,并根据测定结果对水资源的质量进行分析。

1.1 目的

通过对水环境质量评价,了解水环境质量的变化规律,及时掌握水体的污染情况,了解其污染源、污染过程、污染程度及污染物分布,找出影响水质的原因,预估水体质量的发展趋势,为水资源保护、开发、利用和治理提供科学依据。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我国的工业和化工行业得到了迅速的发展,而工业和化工行业在生产中都会产生大量的含有有毒有害物质的废液,由于我国没有很好的处理废液的措施,同时我国之前对保护环境的重视程度也不足,以至于这些废液大都没有经过处理就被排放到了水中,从而导致水体污染,而人们的饮用水都来自于这些受污染的地下水和湖泊,因此,对水资源的质量进行评价对人们的生存非常的重要。

1.2 作用

水环境质量评价是进行环境管理的重要手段之一。通过水环境质量评价可以了解环境质量的变化规律,为制订地方水环境标准和水资源保护提供科学依据;可以了解和掌握影响本地区水环境质量的主要污染因子和主要污染源,从而有针对性地制订改善水环境质量的污染源综合治理方案和规划;可以进行水环境质量的预断预报,编制新建等工程技术项目的水环境质量影响报告书和防治方案,为选址、设计和生产布局提供科学依据;可以总结本地区的水环境保护工作,鉴定水环境防治效果,编制本地区年度环境质量报告书,进行不同地区间水环境质量的比较;可以对当地经济发展是否以牺牲水环境质量和人民健康为代价进行损益分析等。由于水资源是人类和动植物生存的最主要的条件,而且在工业和化工行业生产中水资源也是必不可少的材料,因此,无论是是建筑、牧场、工厂等在选址的过程中水资源的质量都是重要的参考依据,如果没有对水资源的质量进行评价就进行选址,那么一旦水资源受到了污染,人或者动物饮用后就会生病甚至死亡,所以,对水资源的质量进行评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2 水环境质量评价方法

2.1 评价方法简介

自从水资源的污染情况逐渐加剧后,我国出现了多起由于饮用受污染的水资源而出现身体问题的事件,而且许多牧场周围的水源被污染以至于家畜大量的死亡,对我国的养殖业造成了巨大的损失,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加强对水资源质量的监控,我国采用了许多的水环境质量评价方法,有布朗水质指数法、普拉特水质指数法、罗斯水质指数法、内梅罗水质指数法、综合污染指数法、模糊数学法和地图叠加法等。地图叠加法是目前普遍采用的方法,简单且实用。以上评价方法都要先确定断面单项指标代表值,大多用平均值作为代表值,有些方法还牵涉到标准问题或评价指标的权重问题,很少采用。这些评价方法都有其最适合的使用的情况,在使用中也各有其优缺点,因此,在对水资源质量进行评价时,需要考虑到各方面的情况,从而选择最适合的评价方法,提高水资源的质量评价的准确性。

2.2 评价基本步骤

在对水资源的质量进行评价时有固定的评价的基本步骤,首先,就要选择评价的范围,包括需要监测的水资源所在的地域、流域、水系、湖库等。其次,根据所选择的范围选取评价资料,现状评价一般选取最近年份或月份的资料作为现状评价资料;回顾评价选取基础年份至现状年份的资料作为回顾评价资料,时段必须有一定代表意义,包括水资源开始出现大范围的污染情况、水资源开始进行治理是的情况等等,因为,从这些时间点开始,水资源的质量会发生一定的或好或坏的改变,所以对评价结果有较大的影响。之后,对水资源的质量进行检测,检测的内容包括自然指标、有机污染指标和有毒污染指标。然后,根据不同的评价的目的选择最适合的评价标准和评价方法,对水资源的质量进行评价,并制定评价结果,对水资源的质量情况、受污染程度、主要污染源、治理污染的方法、各个水域的不同的污染情况等进行分析,使人们能够更加直观的感受到水资源的质量问题[1]。

3 水环境质量评价工作中的问题

在对水资源质量进行评价时,需要对选定的水域进行多次的取样,在水域中选定几个较为具有显著性特征的点进行取样,并在每天中每隔一段时间就对水资源进行一次取样,而且这种取样需要持续很长的时间,通常都会持续一个月甚至一年,只有这样才能够更好的对水域在一段时间内的不同时段的水资源的质量进行评价,但是这样导致了需要监测的样品的数量过多,以及最终得出的数据的庞大,而且在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时有许多不同种的方法,可以对所有的数据取平均值再进行分析,也可以取中间值,甚至对出现频率较大的数据也要重点进行分析,另外,对于一些极端值,比如最大值和最小值也要分析其出现的原因,选取不同的数据而制定的评价结果是不同的,究竟是取平均值合适,还是取中位值合适,要具体情况区别对待[2]。

4 结语

综上所述,水资源质量的分析和评价对人类的日常生活有重要的作用,水资源质量评价的方法有很多,对水资源的质量的评价有很好的效果,虽然在当前的水资源质量评价工作中还存在许多的问题,但是,随着我国科学技术的发展,我国的水资源质量评价工作将会开展的更好。

参考文献

[1]潘峰,付强,梁川.基于层次分析法的模糊综合评价在水环境质量评价中的应用[J].东北水利水电,2013(08):88-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