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化疗废物处理

化疗废物处理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化疗废物处理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化疗废物处理

化疗废物处理范文第1篇

目前,有机肥料无害化处理主要有物理方法、化学方法和生物方法三种。物理方法如曝晒、高温处理等,化学方法是用化学物质除害(在有机食品生产中不能采用),生物方法如接菌后的堆腐和沤制等。

一、物理方法

1.暴晒法:就是利用太阳光中紫外线的杀伤作用,清除有机肥料中的病毒、寄生虫、恶臭物质等,如秸秆肥还田前、堆肥堆制前、畜禽肥出圈后、沼渣肥施用前、人粪尿施用前的曝晒处理等。该方法简便易行,省工省时,但养分损失大,易污染环境,且处理效果较差。

2.高温处理法:主要适用于堆肥,是利用有机物质分解释放出的能量来提高温度,以杀死肥料中的病虫。高温堆肥应掌握以下技术条件:

(1)堆制堆肥要求含水量是干材料的60%~75%,即用手紧握材料时能有水滴挤出,表示水分适度。

(2)在堆肥堆制前期,要保持良好的通气条件,必要时可设通气塔、通气沟等,后期要保持厌气条件,可拆除通气塔、堵塞通气沟等,可压紧、封泥,以保存养分和促进腐殖质的积累。

(3)堆肥内部温度可控制在50~60℃。当温度高于65℃时,可翻堆或加水降温,以利于氮素的保存。

(4)要求堆肥材料的碳氮比为25∶1,以有利于微生物对有机物质的分解。

(5)控制适宜的pH值。在堆制堆肥时,每50公斤秸秆加入1~1.5公斤的石灰等碱性物质,以将堆肥的pH值调节在7.5左右。高温堆肥的卫生标准是蛔虫卵死亡率达95%~100%,有效控制苍蝇孳生,堆肥周围没有活的蛆、蛹或新羽化的成蝇

二、生物方法

利用生物方法对有机肥料进行无害化处理,在有机食品生产过程中最常采用。由于使用的微生物不同,有机肥无害化处理的堆、沤方法也有很多。

1.“301”菌剂堆肥

“301”菌剂具有生长周期短、繁殖快、易培养的特点。使用“301”菌剂,可在短时间内使秸秆充分腐熟成秸秆肥,杀除病菌、害虫、草籽,还田后培肥地力,增产效果显著。堆腐要点是“喝足、吃饱、盖严”。喝足即秸秆必须充分湿透,水分充足是纤维素水解的关键。吃饱即要用足“301”菌剂和尿素。堆制时,将湿透的秸秆分三层堆积,一、二层各厚50~60厘米,第三层厚30~40厘米,在各层上部撒上“301”菌剂和尿素,用量比自下而上为4∶4∶2。盖严,即堆积结束后,做好泥封,若冬季堆积,堆顶可盖地膜增温,或在堆内加少量驴粪、马粪,以利前期提温。

2.催腐剂堆肥

堆制技术要领是“水足、药匀、封严”。水足:按秸秆与水1∶1.7的比例,使秸秆湿透,确保发酵期的水分需要。药匀:按湿透后的秸秆量的0.12%施足催腐剂,用喷雾器均匀喷施,边喷边拌。封严:将施药后的秸秆堆垛成宽1.5米、高1米的秸秆堆,拍实,用土和泥密封,泥厚2厘米。

3.酵素菌堆肥

原料配比是秸秆∶麸皮∶钙镁磷肥∶酵素菌扩大菌∶红糖∶干鸡粪=50∶6∶1∶0.8∶0.1∶20(是原料公斤数,不是百分比)。将麸皮、钙镁磷肥、红糖、酵素菌扩大菌掺混均匀后,再和鸡粪一起依次撒在用水湿透的秸秆上,拌匀后堆于池内,稍微镇压,每天观察堆肥的温度、湿度。适宜的堆温为60~65℃,湿度为50%~60%。堆肥呈黑褐色腐烂状态且有光泽无任何异味时,即说明酵素菌堆肥堆制完成。

4.EM多功能发酵菌堆腐法

把各种有机肥源如米糠、稻壳和麦秸(粉碎品)充分拌和均匀调整含水率30%~40%将材料平铺高度20~30厘米均匀喷洒“EM多功能发酵菌”上面盖透明的聚乙烯薄膜温度达到45~60℃时翻动3~4次产生白色絮状毛,无臭气,即为发酵完成。夏天3~5天可完成,春季10~15天可完成,冬天适当加50℃的温水以加快完成。发酵完成后仍要堆放数周后再施用,这样可以把病原菌、虫卵、草籽杀灭,把臭气除去,同时可使肥料腐熟,提高肥效。

5.自制发酵催熟堆腐法

按米糠重量14.5%、油粕14%、豆渣13%、糖类8%、水50%、酵母菌0.5%的比例,先将糖类放在水中搅拌溶解,然后加入米糠、豆渣、油粕和酵母粉,在30℃左右的温度中进行45天的发酵,最后用草木灰按1∶1的比例掺混稀释,搅拌均匀,即制成堆肥催熟粉。将粪便与稻草等膨松物按10∶1的比例混合后,每100公斤混合肥中加入1公斤催熟粉进行堆腐。堆积10天进行第一次翻混,再隔10天进行第二次翻混,再过一周,堆肥熟化即完成。

化疗废物处理范文第2篇

膀胱肿瘤是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通过膀胱内灌注化疗,可以起到辅助手术治疗,防止术后复发及减少手术过程中的种植转移机会的作用,同时对多灶复发的浅表膀胱癌也起到较好的治疗作用。自2006-2007年应用膀胱灌注化疗治疗20例患者,取得了满意的效果,现将治疗中的观察与护理总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择2006-2007年应用膀胱灌注化疗治疗20例患者,其中男12例,女8例;年龄48~70岁。

1.2 灌注方法 一般在手术后1~2周证实无膀胱刺激征及尿路感染,开始用丝裂霉素20~40 mg加生理盐水50 ml,注入膀胱内,保留2 h,每周1次,共8次,以后每月1次,共1年。或生理盐水40 ml+阿霉素40mg,保留2 h,每周1次,4次后改为每月1次,共1年。定期行血常规、尿常规、肝、肾功能检查。

2 观察与护理

2.1 心理护理 肿瘤患者思想负担重,情绪低落,且膀胱癌术后易复发,且需要长时间膀胱内灌注化疗药,患者情绪多数波动较大,对进一步的治疗措施易产生恐惧、紧张心理,因此护理人员应耐心、细致地向患者介绍灌注目的,操作过程,说明膀胱灌注预防术后复发是膀胱癌治疗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同时说明操作简便、疗效肯定,不良反应少等,消除患者紧张情绪,获得患者信任,取得良好的配合。

2.2 灌注时护理 在行膀胱灌注前嘱患者禁饮水,防止尿液生成,同时排空膀胱。按无菌导尿操作原则插尿管,确认尿管在膀胱内后,将药液经尿管全部注入膀胱内,再注入10 ml生理盐水或空气后抬高尿管,以免药液残留在尿管内,气体还可使膀胱壁扩张,有利于药液与膀胱黏膜充分接触,钳闭尿管后拔除,以避免药液在拔除尿管时流入尿道内,刺激尿道黏膜。

2.3 灌注后护理 灌注完嘱患者保留2 h后排尿,同时每15 min换一种,即仰卧、左侧卧、右侧卧、俯卧交替,并重复1次。使膀胱壁的每个部位都接触到药液,以充分发挥药效。待排出药液后,鼓励患者多饮水,至少4 000 ml以上,以起到生理冲洗膀胱作用,从而保护膀胱黏膜。注意外的卫生,以免引起尿路感染。因尿液中含有化疗药物,应作为医疗废物处理,以免化疗药物污染环境。

2.4 用药后观察 注意观察尿量、颜色,询问患者有无自觉症状,如出现尿频、尿急、尿痛等膀胱刺激症状,多为化学性膀胱炎,可延长灌注间隔时间或减少剂量,若发现严重血尿或尿道外口红肿或膀胱刺激症状严重者应停止灌注[1]。注意观察有无全身乏力、食欲下降等胃肠道症状,给予适当的休息及清淡、易消化饮食,忌油腻辛辣刺激性食物,劳逸结合,加强锻炼,增强体质。同时观察有无药物引起的继发毒性发生及尿道狭窄等症状。

3 体会

恶性肿瘤患者由于病程长、病情重,患者的思想负担较大,因此更需要护理人员掌握娴熟的护理操作技术,减轻患者的痛苦。术前做好充分的准备、术中良好的配合、术后认真护理,是膀胱灌注化疗药物顺利进行的必要条件。由于做好上述工作,有效地防止了并发症的发生,无一例化疗药物外漏,保证了患者的舒适,提高了膀胱灌注化疗定期治疗的依从性。

4 总结

膀胱癌具有多发、易发、复发的病理特点,膀胱灌注化疗药物是预防膀胱癌复发的有效方法,其不良反应少,在膀胱灌注化疗过程中要正确的实施观察和护理,减轻患者痛苦,提高膀胱灌注化疗的疗效,它对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有着重要意义,也是提高膀胱癌治愈率不可缺少的步骤。

化疗废物处理范文第3篇

【关键词】 职业暴露;预防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2-0916-02

1 调查对象与方法

1.1 调查对象 目前我院拥有护工86人,其中女性62人,男性24人,年龄35-63岁,小学文化程度19人,占22%,初中文化程度39人,占45%,高中文化程度23人,占27%,中专文化程度5人,占6%。分别从事医院各区域的清洁卫生、医疗废物的收集与集中处理、标本的收集与传送、报告单的派发、危重病人的搬运与送检、尸体的搬运及停尸房的管理等工作。

1.2 调查方法与结果 我院感染科制定了问卷调查表,内容包括:性别、年龄、所在工作区域、家庭背景、使用防护用具现状、清洁消毒的方法、职业暴露的频率、发生职业暴露后的处理等,在劳务公司开员工会议时集中发放,要求认真填写,当场收回,回收率100%。经统计学分析,现将调查结果报告如下:发生针刺伤的21例,占24%,发生过其他锐器损伤的有38例,占44%,接触过患者的体液等污物的86例,占100%。手套和口罩都是反复使用,习惯带口罩的只有11人,占13%。护工总体职业防护知识欠缺,安全管理意识较薄弱,危害严重。

2 分析职业暴露的危险因素

2.1 护工自身因素

2.1.1 文化水平高低的影响 从事护工职业的人员文化水平普遍偏低,对医学知识完全陌生,领悟能力欠佳,对职业暴露防护知识一知半解,使职业安全防护知识不能在工作中完全得到落实。

2.1.2 人员流动性大,职业安全防护知识培训不到位 护工的薪水不高,劳动强度较大,在现阶段的医疗大环境下,他们还经常会成为发泄怨气的对象,得不到尊重,护工这个岗位对应聘者来说缺乏吸引力;而从事护工的人员大多社会资本较低,劳务公司也无法完全的约束他们。这种流动性造成新职员对培训不用心,而培训者也将培训流于形式。

2.1.3 职业道德缺失 现在生活水平较之以前相比有了明显的提高,随之人们的健康意识也得到了很大的提高,有的护工对疾病是草木皆兵,觉得医院里除了自己以外其他所有能接触的人和物品都是致病的,工作时间全程戴着手套,这双手套可以刚刚接触过患者的排泄物,没有经过任何处理或更换又去碰触其他任何可碰触的地方,那双手套上的致病菌可以传递给除了他自己以外的其他任何人,大大增加了交叉感染的几率。

2.1.4 职业防护意识淡薄 86名护工中,年龄最小的39岁,最大的63岁,其中很多人觉得“不怕脏不怕累”是传统美德,不“嫌弃”患者更是美德,工作或生活中完全没有无菌区、清洁区、半污染区和污染区的区分,有的人脑海中有这些区域划分的大致概念,在现实中却因为培训不到位或嫌麻烦不按培训要求实施而没有真正得到落实。

2.2 医疗废弃物分类不严格 按照《医疗废物目录》把医疗废物分为感染性、病理性、损伤性、药物性和化学性5类,临床科室产生的医疗废物主要为感染性和损伤性废物两类,以就地分类为原则,废弃物产生者必须在所在区域内将感染性废弃物放入感染性容器中,损伤性废弃物放入利器盒中,药物性废弃物送至药剂科。

2.2.1 随着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以及农村合作医疗体系的日益完善,老百姓对医疗水平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同时也存在很多的看病误区,非“三甲”医院不去,非专家不看,导致社区医院、“二甲”及以下级别医院空床,“三甲”医院加床严重,我院从今年三月以来,床位利用率最少的是110%,最多的是170%,医生、护士的工作非常繁忙,在忙乱中将废弃物丢错容器的可能性非常高,护工在收集废弃物时,受到各种医疗损伤的风险非常高,比如针刺伤、化疗药物伤害、感染性体液污染等等。

2.2.2 医生、护士在采集送检标本时不慎将化验申请单或容器污染而不重新更换;临床检验科工作人员工作不严谨,手套和工作台被标本污染而不及时更换和消毒,造成化验报告单被患者的体液、排泄物污染,护工在不知情的情况下接触这些物品时未做任何防护措施,既危害了护工的健康,又造成了致病菌的交叉感染,严重影响医院的医疗质量。

2.2.3 各医疗区域的废弃物收集容器放置点不固定以及各容器标识不清或无标识,既容易造成废弃物分类不清也不方便医务人员工作,而护工在收集废弃物时则容易造成职业暴露。护工将废弃物包装密封送到收集站之前未在包装袋外标识清楚废弃物的种类、重量,造成和转运车交接时须二次清点,增加了职业暴露的风险。

2.2.4 各医疗区域按照《医疗废物目录》已将医疗废弃物严格分了类,护工在将废弃物收集送到医院废弃物集中站的过程中却没有按规定密封分类放置,而是随意堆在垃圾收容车上,包装袋破损或不密封,造成废弃物散落混杂在一起,排泄物泄露,即将自己暴露在医疗损伤的危险之中,又增加了医源叉感染的机会,流失到社会还会引起疾病的流行。

2.2.5 劳务公司对员工的福利不重视,为了节约成本,在清洁用具和防护用具上克扣或配备不齐全,护工的口罩、手套都是长时间反复使用,特殊岗位的员工防护配置和其他护工没有什么区别。

3 防护措施

3.1 健全医疗废物的管理制度 成立领导小组专班负责监督管理,由医院法定代表人为第一负责人,分管院长、感染科、医务科、质控办、护理部和劳务公司第一负责人为小组成员;科主任、护士长具体负责落实本科室医疗废物的监督管理。合理制定医疗废物处理流程和管理实施细则,从‘源头’抓起,将管理工作细化到班次和个人,奖惩分明。

3.2 强化职业防护培训 加强护工的岗前培训,特殊岗位重点培训,培训合格才能上岗;组织所有工作人员培训并掌握预防感染标准操作规程(sop),定期学习医院感染管理规范、消毒技术规范以及有关医疗废物管理的国家法规、条例,提高全体工作人员对医疗废物管理的认识,增强安全防护意识。

3.3 改善护工福利,完善设备配置,满足工作所需 护工应配有工作服、工作裤、工作鞋、工作帽以及口罩和一次性手套,长袖橡胶清洁手套若干,受到污染应及时更换,劳务公司应足量提供清洁、消毒用具,收集医疗废物的护工还应专门配置防护服、防护帽及护目镜,清洗医疗器械的护工应配置防水服、防护面罩等。

3.4 各医疗区域废弃物存放点要固定,医疗性废弃物用黄色垃圾袋,生活垃圾用黑色垃圾袋,标识醒目,内容明确;垃圾袋和感染性容器必须完好无破损,当废弃物达到3/4满时,应及时密封并标示清楚废弃物种类、重量、密封时间。

3.5 专人专运,及时收集废弃物,运送要合理,贮存要得当,与科室护士交接要清楚,标识要醒目,记录要详实。

3.6 对患者及陪护人员做好宣教,明确垃圾存放点及相关标识,以便配合医务人员做好垃圾的分类收集。

4 结论

护工这个职业既是易感高风险人群又是交叉感染的传递者,尊重护工,加强护工的感染安全防护管理是有效预防院内感染、提高医疗质量和保障医疗安全的重要措施,我院经整改一年来,护工的职业暴露次数明显减少。

参考文献

[1]曾颖,杨卫东,李江燕.加强清洁工管理 降低医院感染发生率[J].西南军医,2008,10(1):116.

[2] 李六亿,刘玉村.医院感染管理学[M].北京: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2010:161.

化疗废物处理范文第4篇

【关键词】 介入室;,,职业危害;,,防护

作为一名介入室的专科护士,必须明确职业危害的严重后果,提高防范意识,合理正规的操作,把从事介入事业所带来的危害降到最低点。现就介入室护士的职业危害因素及防护对策讨论如下:

1 职业危害因素

1.1 X线的危害:介入治疗与传统的X光检查不同,在操作过程中,工作人员几乎暴露在X射线剂量较高的辐射场中,而且操作时间较长,使介入放射工作者受照剂量比传统X射线工作者高数倍到数十倍[1]。由于护士在术中需要密切地观察病人的变化,随时配合术者的手术进展,经常在机房停留,特别是当病人出现不良反应时,护士在病人的头侧观察或护理离射线源最近,会给护士造成多次少量的辐射危害,X线是看不见、摸不着对人体组织器官、腺体与血细胞损伤较大的放射物质,且具有积蓄性,长期过量的辐射,使人产生乏力、头晕、失眠、食欲减退症状,使机体免疫力下降,严重可引起内分泌紊乱和造血系统损害。据统计,从事介入的工作人员均有白细胞及视力不同程度的下降。女性会出现月经延长、周期缩短或月经减少甚至停经。

1.2 化学物质的危害,在介入室工作环境中用于器械物品,空气和地面消毒的化学消毒剂如甲醛、戊二醛等,长期接触对人体皮肤、呼吸道、神经和消化道均有一定的不良影响,可引起皮肤过敏,胸闷,气喘或荨麻疹等。甲醛还可能引起职业性哮喘,甚至使细胞突变产生致癌致畸作用。

1.3 肿瘤化疗药物的危害:目前的抗癌药物均缺乏高度的特异性,对长期接触抗癌药物的工作人员具有极大的危害性。①许多抗癌药有强烈刺激性,稀释过程中会因抽液、排气不当,导致药液从注射器溢出,或在药物配制过程中因针头、针筒脱开,使药物溅到皮肤表面或眼内,产生局部损伤。②长期吸入抗肿瘤药物粉尘,有些药物是有挥发性,如鸦胆子开封后会嗅到一股浓烈的刺激性蒜臭味,用丝裂霉素粉剂配合栓塞时,可嗅到一种铁锈味,这些挥发性的气溶胶和药物粉尘在空气中悬浮,被人体吸收可引起头晕、恶心、头痛,皮炎、脱发,抵抗力下降等副作用。虽然目前临床尚未发现长期接触抗癌药物的工作人员癌症发病率显著高于其他人数,但已有结果显示,有些工作人员的尿液中确实含有异常的染色体及诱变产物[2]。

1.4 感染因素:介入科护士在工作中不可避免地接触患者的血液、体液、分泌物等,随时有被刀片划破、针头刺伤等损伤,尤其针刺伤,它是医院最常见的职业危险因素,医院感染80%与针刺伤有关[3]。所以感染的机会相对增多,特别是经血液传播的一些感染性疾病如,甲、乙、丙型肝炎、艾滋病等。

1.5 精神压力:介入工作有应急性、快速性、连续性、无规律等特点,无论白天、夜晚,也无论节假日,都需要无条件全身心的投入,常常面临危重的心血管病人,极度衰竭的晚期肿瘤病人,还要适应不同手术和介入医生的各种习惯和爱好,另外,随着各种新业务的不断开展,也给护理工作提出了新的挑战,持续紧张的刺激导致一定的心理压力,使人长期处于紧张状态产生身心耗竭, 从而导致身心疾病[4],使之成为一种职业性危害[5]。

1.6 其他:由于介入科护士工作时需穿着各种沉重的防护装置,如铅衣、铅帽、铅脖等,无规律的工作,无规律的饮食,极易导致下肢静脉曲张、腰颈椎病和胃十二指肠溃疡。

2 安全防护对策

2.1 X线防护

2.1.1 介入室管理:介入科工作环境应保持整洁、安静、室内安装通风及设备,良好的通风,可排除有害气体,保持空气新鲜,严格消毒隔离制度,定期空气消毒,布局合理,减少不必要的物品堆放,不但能有效地消毒、灭菌避免交叉感染,而且术中可以使非手术人员免受X散射线的照射,还可有效防止易挥发的化疗药物被工作人员吸入造成不良反应[6]。

2.1.2 严格执行操作规程:做介入手术的时间往往比较长,所以一定要加强个人防护意识,充分认识X线的危害性,严格按操作规程办事,手术人员一定要穿好铅衣、围好铅脖,戴上铅帽,不要图一时的轻松和方便而损伤身体,充分利用现有的防护用品,减少不必要的过量照射。护士在操作间走动时,两手尽量置铅衣背后,出机房用退步走法,室内活动尽量远离射线源,充分利用活动屏蔽装置;术中所需用品应在术前准备周全,放置到位,以减少走动,缩短在机房停留的时间;术中的护理配合工作,尽量在非曝光时间内进行。最好定期脱离放射环境,尽量减少射线的照射及积蓄,使身体危害降到最低程度。

2.2 使用化学清毒剂时,戴好口罩,帽子,眼镜,最好戴防护面具,以防止损伤呼吸道和眼睛,薰蒸清毒箱要封闭完好,以防有害气体泄露。

2.3 感染源的防护:术前认真查阅患者资料,对HbsAg(+)或其他传染病者要采取防范措施,避免直接接触患者血液及分泌物,接触分泌物及污物时,戴手套进行,对使用过的物品进行严格的终末消毒,一次性医疗物品使用后集中灭活处理,被污染的桌面,手术床地面等,用1%戊二醛擦拭,再用清洁干布擦干,工作后彻底洗手,是防止乙肝病毒和一切微生物最简单有效的方法。

2.4 抗癌药物的正确操作:医护人员对抗癌药物的正确操作是有效防止抗癌药物对介入工作者造成危害的关键:①配制药液时,护士应穿隔离衣,配戴外科手术用的手套及通透性低的外套,袖口和领口应扎紧,戴口罩帽子,有条件的配戴防护眼罩,避免操作中与药物直接接触,如果不慎眼睛与药物接触,则立刻用生理盐水反复冲洗15min,然后以2.6%的硫代硫酸钠局部清洗,如手套污染,穿破或撕裂应立即更换,如被术中使用过的锐器刺伤后,立即挤出针刺处的血液,并用碘酒或肥皂及清水冲洗伤口10min,粘膜则以清水冲洗,同时马上进行相应的处理[7]。熟练掌握药品配制技术,尽量缩短与药品接触的时间,在使用粉剂时,采用密闭操作,开启存瓶或安瓿时,不能将开口朝面部方向,不能将有药液的注射器中的气泡直接排到空气中,而应通过无菌海绵状垫或纱布排除以减少气溶胶的形成,用过的药瓶不能随便丢弃,应集中在专用的医用废物处理箱内,以便统一保护和处理。配制药液时最好一种药液安全注入患者血管内后再配制另一种药物。化疗药物污染的桌面、物品要先用棉签将药液吸去,再用酒精擦洗,用过的注射器针头,刀片等锐器用后立即放入有标签的锐器盒内集中统一处理,防止针刺伤的发生,强化专业培训,建立健康档案,定期进行体格检查。

2.5 正确认识介入工作的特殊性,加强新业务、新技术的学习,不断提高专业技术水平,运用心理知识,使自己保持良好的心态,合理安排休息时间,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加强营养,多食高蛋白,粗纤维食物,如牛奶、鸡蛋、海带、菌菇类食物,可提高机体的抵抗力,促进体内有害物质的排出,休息时尽量提高下肢,以利于下肢静脉回流,避免下肢静脉曲张,定期体格检查,观察血细胞变化,注意疾病的早期预防,注射乙肝疫苗、流感疫苗等,以增强机体免疫力。

3 总结

作为从事介入工作的专科护士,应高度重视职业防护问题,要充分认识到本职业所存在的种种危害,明确有害因素是客观存在,又是可防护的,消除恐惧和盲目性,从预防入手,安全操作,不但要做医生的得力助手,在管理和防范措施方面更要互相督促,共同将这一特殊行业带来的职业危害降到最低,在为病人治疗疾病的同时,保护自身的健康。期望在不久的将来,能有更先进的防护装备和完善的管理条例的出现,能切合实际的指导介入室护理工作。

参考文献:

[1] 侯金鹏,邓大平,朱建国,等.介入放射学工作者剂量水平与评价[J].中国辐射卫生,1997,6:216-217.

[2] 王哲海,孔莉,于金明.肿瘤化疗不良反应与对策[M].济南: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2002.9.

[3] 杨小蓉,廖兰,张燕.手术室护士职业损伤及防护研究进展[J].华西医学,2004,19(3):516-517.

[4] 李小妹.护理学导论[M].湖南:科技技术出版社,2001.103-121.

[5] 刘玉馥,周梨.护士压力研究进展[J],国外医学护理学分册,1998.17(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