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生产管理的建议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1.要加大宣传力度,依法治理林业有害生物
要充分利用多种宣传媒体,采取多种方式,大张旗鼓地宣传《森林病虫害防治条例》、《植物检疫条例》及其实施办法.宣传“预防为主,科学防治,依法治理,促进健康”的方针和“谁经营、谁受益、谁防治”的责任制度, 用量化的数字宣传森防工作与林业生产发展和生态环境改善息息相关,进一步提高各级领导及全社会对林业有害生物的严重性、危害性和重要性的认识,进一步提高对防治工作的艰巨性、紧迫性的认识.树立保护是发展的观念.明确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工作是各级政府的重要责任,另外,综合运用法律、行政、经济和教育等手段,规范人们的行为,依法治理林业有害生物。
2.加强对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工作的领导
人民政府和林业主管部门要把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工作纳入重要议事日程,要从森林资源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战略和全局高度来认识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工作的重要性,进一步建立行政领导和业务部门双层责任制,把森防目标管理责任制作为考核政绩的重要内容,层层签订责任书,明确任务和责任,切实把森防责任落实到政府和林业主管部门领导的肩上,促进由部门搞森防向政府有责任、社会齐关心、大家都参与的局面,确保林业生态建设工程的顺利进行。同时,要严格实行考核制度、通报制度和奖惩制度。基层林业站要积极当好政府和林业主管部门的参谋和助手,及时报告防治工作中出现的新情况和新问题
3.全面加强林业有害生物防治体系建设,提高综合防治能力
建议将基层林业站参照公务员管理。在机构改革大潮中,要按照政府及林业主管部门的要求,进一步加强基层林业站的建没,配齐配强专业技术人员,提高森防队伍的整体素质,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加强林业标准站建没,逐步健全并规范测报、检疫、防治信息网络,实现森防工作网络化管理,提高综合防治能力。
4.进一步完善测报点建设,为综合治理提供科学的决策信息
进一步完善测报点建设,逐步形成以国家级中心测报点为龙头,省级测报点为骨干,基层林业站为最基础的测报网络。做到及时掌握林业有害生物动态,定期趋势预报,提高监测结果的准确率。同时,建议省、市、县经常开展业务培训,建立一支高素质的测报队伍。
5.科研和技术推广并举,逐步增加无公害防治的比例和摒弃落后的防治方法
要围绕当前防治工作的重点和难点,实行科研、生产、管理密切结合,集中力量解决好防治中的重大技术难题.同时重点推广应用仿生、生物防治技术和先进实用的防治手段,建立推广示范工程,以典型促推广,逐步增加无公害防治的比例和摒弃落后的防治方法。
二、经济规律管理营林生产
1.营林生产要以林木生长量作为主要衡量指标
因为林木生长量才是构成产品产量的因子(森林的间接效益也是如此),一切生产技术措施的效应完全反映在林木生长量上。目前营林生产只是把造林面积作为衡量指标,国家投资也是按照造林面积计算,完成多少造林而积就领取多少国家投资。至于能否成林,生长如何或能生产多少木材和其他产品就已经不和国家投资发生关系了,甚至连主管部门统计数字也只是每年完成造林面积多少,而不去统计成活率、保存率或林木生长量等更能说明营林成效的数据。这是造成造林保存面积少的一个最主要的原因。
2.要以省或地区(主要考虑自然区划)为单位,把宜林荒山(包括采伐迹地)划分为不同的营林类型,根据不同的营林类型确定相应的林木生长量指标。划分营林类型的依据是宜林程度和森林产品规格(例如用材林有大、中、小径材),比如说,在南方杉木、松木、桉树产区,把宜林荒山划分为若干个营林类型,分别确定林木生长量指标。一个地区造林树种很多,可以用几个最主要的造林树种作为林木生长量指标的基数(南方可用杉木、马尾松、桉树等),其他各种树种可以根据其生长速度和经济价值定出和该几个树种中的其中一个相比的指数。这样,国家对林场的营林任务就可以下达造林面积、林木生长量、木材产量及规格、投资等经济指标。全面完成这些经济指标就可以得到实实在在的营林成效。在此基础上,制定超额完成经济指标和没有完成规定指标的奖罚制度。在不超过投资的前提下,超额完成各项经济指标所得的经济利益可以全部由林场或个人所得。这和工业生产不同,因为国家虽然没得到超额部分森林的直接产品,但在森林间接效益方面仍然可以得利不少。
三、强化对森林抚育,实施综合经营措施
强化后备资源培育,森林抚育工作质量和成效稳步提高。从调查设计着手,强化对森林抚育的质量管理,对不合格的设计一律返工,不合格的地块退回后不得重复上报,同时本着全年作业,设计一块审批一块的原则,随时为林业局规划设计,为保证抚育工作的全面完成提供了保证。在森林经营上实行立体开发,复合经营要按照森林经营方案和各项技术规程执行,对生态功能弱的禁伐区,以卫生抚育为主,防止森林病虫害发生,以发挥森林的最大生态效益;对限伐区可进行抚育,进行更新性采伐、更新造林和野生植物的采集;对商品林,宜抚则抚,宜改则改,宜造则造,同时尽快转变森林单纯提供木材的传统思维,充分发挥和利用森林自身特有生态优势,实行立体开发,建立林农、林果、林药、休闲等复合经营模式。为加速后备资源的培育力度,改正对天然中幼林的经营管理,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根据急需抚育的林分实际情况,划分为抚育型、封护型、补植改造型,制定切实可行的技术标准和管理办法,分别采取不同的经营措施。
四、采取有利措施不断提高更新造林质量
近年来,随着全国进行林改,林农得到实惠,尝到甜头,造林质量稳步提高。在强化管理的同时,采取多种措施,狠抓了造林质量,成活率、保存率大幅提高。在工作中,牢固树立质量第一、效益第一的观念,始终把工作的着眼点放在质量、效益上,一是转变思想,加强领导,重新认识、重新定位造林工作在林区实现跨越式发展的重要地位。二是要全面落实领导责任制,分清责任,党政工青齐抓共管,奖惩分明。三是制定措施、求真务实、保质保量完成造林生产任务。四是开展绿化植树活动,美化家园,为人民群众创造一个良好的生活环境。
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复杂性,决定了企业管理必须包括多方面的内容,如生产管理、技术管理、劳动人事管理、设备管理、销售管理、财务资产管理等。各项工作是互相联系、紧密配合的,同时又有科学的分工,具有各自的特点。财务资产管理的特点有如下几个方面。
(一)财务资产管理是一项综合性管理工作。企业管理在实行分工、分权的过程中形成了一系列专业管理,有的侧重于使用价值的管理,有的侧重于价值的管理,有的侧重于劳动要素的管理,有的侧重于信息的管理。社会经济的发展,要求财务资产管理主要是运用价值形式对经营活动实施管理。通过价值形式,把企业的一切物质条件、经营过程和经营结果都合理地加以规划和控制,达到企业效益不断提高、财富不断增加的目的。
(二)财务资产管理与企业各方面具有广泛联系。在企业中,一切涉及资金的收支活动,都与财务资产管理有关。事实上,企业内部各部门与资金不发生联系的现象是很少见的。因此,财务管理的触角,常常伸向企业经营的各个角落。每一个部门都会通过资金的使用与财务部门发生联系。
(三)财务资产管理能迅速反映企业生产经营状况。在企业管理中,决策是否得当,经营是否合理,技术是否先进,产销是否顺畅,都可迅速地在企业财务指标中得到反映。例如,如果企业生产的产品适销对路,质量优良可靠,则可带动生产发展,实现产销两旺,资金周转加快,盈利能力增强,这一切都可以通过各种财务指标迅速地反映出来
由于财务资产管理控制的内容多、范围广,既涉及到企业内部的权益与联系,也涉及企业与外界的经济关系,且不同时期有不同的重点,采用的方法也不尽相同。财务资产管理部门在公司不断开拓市场领域的同时,从内容到形式、从管理理念到工作方法都在发生着不断的变化,业务范围不断拓宽,会计核算和业务处理的复杂性进一步增强。无论是从项目财务可行性分析的论证上,还是正确把握公司经营风险,都对财务资产管理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要树立“财务先行”的观念,可以从两方面入手:
(一)公司决策层对企业财务管理工作的重视,有助于在公司范围内树立“财务先行”的观念。首先,从改变对公司财务资产管理者的认识出发。因为计划经济体制在国有企业管理者的思路和方式上打下了沉重的烙印,虽然市场经济体制已建立和发展了多年,但在很多时候,考虑问题还是难脱计划经济的巢穴。 要改变这种局面,财务资产管理中心就应该参与一些涉及金额大、风险大的经营项目,比如,可以适当参与集团企业外部项目的招投标工作,这样才能充分发挥财务资产管理部门的专业优势,对搜集到的各个项目的财务资料进行整理,科学分析,系统评价,同其他部门大致规划一个项目的投资前景,面临的风险和收益的概率,为公司领导进行经营决策提供可靠的决策数据。
(二)要对立“财务先行”的观念,财务资产管理部门应该建立一个内部管理系统。这个系统的特点就是为公司最高决策层服务的,这样就涉及到管理会计的范畴。从这个内部管理系统中提出的数据不同于会计数据那样精确。对数据进行分析的方法和技术手段不完全受会计核算各类准则的制约,这些数据对外行来说,不会显得深奥难懂,相反是通俗易懂的,公司决策层看后,对公司的财务状况和经营形式一目也然。
不管是董事长还是普通员工,都要对财务工作给予足够的重视。不要借款时想起财务,付款时想起财务,报销时想起财务,开工资时想起财务,平时忘记财务。而是要在一切工作开始时都要从财务资产管理的角度理性地考虑问题,要正确把控风险,新项目开工时要进行详细的项目可行性研究,提供切实可行和符合实际的数据,从财务资产管理的角度进行项目评价。
为了提升公司财务资产管理工作,应当重点抓好以下十个方面的工作:
一是参与房地产开发项目前期的调研,并编写可行性研究报告财务分析部分,为领导决策提供依据。
二是抓好预算管理(计划管理)工作。预算管理要做到科学、严肃,同时还要做好三个结合:编制预算与公司的经营方案相结合;执行预算与经济效益相结合;考核预算与个人利益相结合。
三是加强资金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和效果。资金管理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管好资金的关键在于控制源头:提高资金效益的关键在于减少环节,加速周转;控制结算的关键在于实现物流与资金流的统一;约束支出的关键在于落实责任。同时,实行资金分级授权管理,严格控制投资、借款和担保。建立项目责任制为基础的投资管理体制,通过科学、合理的投资决策流程,做好可行性研究论证,实行集体决策,以降低风险。
四是科学合理的成本费用管理。成本管理的核心是落实成本责任制,贯彻推行“挣得多,花得多”的方针,将指标分解,人人头上有指标。在成本管理上实行“严考核、硬兑现”的政策,做到奖惩分明,标准明确。
五是固定资产管理和存货的管理。
1、固定资产管理。固定资产是公司的重要生产资料,与货币资金同样重要。公司应通过盘活存量,用好增量,做好调剂,创新性地在固定资产的使用效率、价值创造、固定资产再利用等方面做好财务资产管理。
2、存货管理。存货,一头连接成本,一头关系收入,同时存货管理本身又将消耗企业相当的人力和财力。因此,在保证企业正常生产经营的情况下,如何保持恰当的存货水平,尽量实现企业利润的最大化,是所有企业不得不研究的吐纳之功。除了存货金额,存货的结构分析也值得多加琢磨。房地产公司存货相当多的部分是商品房,作为商品,对商品房的科学管理,无论是对企业的会计核算还是资产管理都是极其重要的。在这方面,商品房销售台账的建立就显得尤为重要了。
六是科学合理的税收筹划管理。房地产企业涉及的税种繁多,税赋较重。为了合理避税,应有一班人专门开展税收政策研究,特别是土地增值税和企业所得税的研究,在相关政策允许的条件下积极进行税收方案的筹划,提出相关建议,也是做好财务资产管理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同时,从这个角度讲,我们的财务总监、财务经理,会计还要兼任税务总监、税务经理、税务会计的角色。我们的会计核算也涵盖了税收筹划。
七是及时、有效、操作性强的财务分析。财务分析工作作为公司财务资产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能够客观地评价计划和预算执行结果,在肯定成绩、找出差距、总结经验、提出改进措施方面发挥了重要职能。财务资产管理将“死数据”变成“活信息”,会计信息在财务状态、获利能力、偿债能力等方面为投资者提供了客观真实的信息。
八是树立风险意识,加强财务资产风险管理。财务风险是经营中最重要的风险,关系到企业的生死存亡。财务应积极主动针对企业所面临的财务环境开展风险研讨,及早发现,进而制定相应的风险预防措施,确保企业经济效益增长和社会信誉的不断增强。
九是科学适用的业绩评价体系的建立。因公司的投资中心、利润中心和成本费用中心承担的职能不同,为了克服平均主义,要不断完善考核指标,采用合适的指标和配套考核办法做好业绩评价工作,有效提高业务部门的工作积极性。
关键词:生产物流 精益化管理 实践应用
中图分类号:F426.8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5)05(b)-0131-01
在面对竞争激烈的市场大环境时,如果我国的企业不能进行改革创新和发展,那么我们很快就会被市场淘汰,失去竞争的资格。所以我国的企业决不能坐以待毙,必须要找到在这个竞争激烈的大市场中生存下去的方式,发挥自己的优势,才能站稳脚步。那么该如何进行改革创新以适应市场环境呢,该研究者认为,关键还是在于实现生产物流的精益化管理。那么,生产物流应该如何实现精益化管理?下面就分几点来探讨。
1 生产物流的定义
“物流”由字面上的意思来看就是“物品的流通”。而更深层的意义是:“为了满足人们对材料和产品库存的需求而从开始到结束一系列的流通和控制中提取相关信息的过程”。也就是说其意义在于运输和流通。其实物流的内涵远远没有这么简单。其实物流在不断地时间和发展中,已经被赋予了更多内涵。
1.1 节约成本
生产物流是企业成本的主要输出点,所以在生产物流的管理过程中,压低企业的成本输出是首要问题。如果能够精益物流管理,那么企业将会节省大部分成本。成本输出量锐减,无疑可以有效地提升企业的经济效益。
1.2 增加利润
企业经营的最终目的就是获得利润。而生产物流需要节约成本,那么换位思考一下,节约下来的成本也可以算作一种利润。物流领域近年来被人们称作“第三方利润源”也就是说,在生产物流领域的利润空间是十分广阔的。
1.3 加强服务
现在与物流有关的工作,被赋予了一个新的名词――内勤。内勤人员的工作就是服务保障。在有力的服务保障之中提高企业的服务水平,从而使客户对企业的服务满意。这样可以在无形中提高企业竞争软实力,从而得到进步和发展。
综上所述,我们已经能够看出,生产物流已经不再局限于产品运输和流通了,而一个是与企业的生产、销售服务等领域都息息相关的综合性的问题。所以随着生产物流在企业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我们也应该切实地实行企业生产物流的精益化管理,这样才能提升企业的综合实力。
2 生产物流精益化管理的必要条件
精益化的思想是在20世纪70年代提出来的,一种先进的、现代的思想。如果把精益化的思想放在企业的管理体系中,那么将会给企业带来意想不到的巨大收益。而把精益化管理与生产物流结合起来,会使整个生产物流体系的运转变得更加迅速,也能快速提高企业的生产效率。既然对生产物流精益化的管理已经迫在眉睫,那么我们就应该清楚地知道要实现精益化管理与生产物流相结合需要哪些必备的条件。
2.1 以市场需求为出发点
在生产物流的过程中,先寻找市场需求,然后产品是通过零件订购、沟通零件生产商、零件包装、零件运输、临时仓库接受与储存、零件拉动模式和组装配件一系列流程而最终完成的。而在完成产品之后,生产物流的最终步骤,就是将产品拿到市场上去售卖。这恰好与生产物流的初期步骤相重合,也就是说,生产物流是起于市场而终于市场的,由此形成了一个完整的生产物流链。由此可见,如果想已精益化的思想来管理生产物流,就必须现以市场需求为出发点,再一步一步进行生产物流过程,这样才能为企业的发展增加动力。
2.2 改进生产物流流程
目前我国的生产物流流程体系还不够完善。如果能把生产物流与精益化管理相结合,那么或许能够改变我国物流的现状。在生产物流中,主要的成本损耗体现在物料的包装、拆卸和移动上。所以减少不必要的包装、拆卸和移动环节,改进了这些流程,生产物流不仅能够更加精益化,还能节约成本损耗,为企业的发展提供有力的帮助。另外,在去除生产物流流程中不必要的环节的同时,对生产物流时物料质量必须要严格控制起来。虽然提高物料质量会增加企业的成本,但从长远的眼光来看,这样不仅不会损害企业的利益,还会树立企业的口碑,这样企业就会获得更多的客户,所以可以说保证物料质量是企业良性发展的动力。
2.3 压低运输成本
生产物流体系之中最重要的一个环节就是材料和产品的运输和流通,因为生产物流体系就是由运输支撑的没有运输条件就不能完成整体的生产物流。所以在生产物流的过程中,运输流通环节占用的费用比重也较大。如果在进行生产物流精益化管理的过程中,能够尽量压低生产物流的运输成本,那么也就意味着生产物流的成本也随之减少,从而达到压低企业整体成本的目的。
2.4 提高生产物流中各环节的协调能力
在生产物流体系中,每一个环节都有其特殊的意义,并且每一个环节都有着承上启下的作用。这种环环相扣的形式构成了生产物流的完整体系。假如有其中一个环节出现了问题,就会使物流系统的生产停滞不前,使整个体系变得迟钝或出现失误。所以,调节和优化生产物流体系中各个环节的协调协能力是促进生产物流精益化管理的必要条件。
2.5 加强对生产物流的监管
加强对生产物流体系的监管,不仅要对生产环节进行监管,还要生产物流的管理人员进行监管。由目前来看,我国企业的生产物流体系存在许多漏洞。首先,就是人才设施配备不完善。许多管理生产物流体系的内勤都不是物流专业人才,这样难免会对物流方面的知识和业务不熟练,企业就要浪费大量时间去培养新人,这样也会造成企业成本的浪费;其次,是在进行生产物流过程中形成了大量浪费。许多原材料都浪费在生产物流的过程中,包括运输的损坏、生产的损坏和人为的损坏等等。这就需要加强对生产物流采取精益化的管理措施,争取减少原材料在生产物流过程中的浪费,节约企业的成本。
3 结语
总而言之,在经济、社会和科技都如此发达的今天,我国的企业若想提高自身的竞争力就必须将精益化管理切实地运用到企业的管理体系中,同时也要切实地运用到生产物流中。这样的改革和创新对我国的企业来说既是一项艰难的挑战又是一种新的机遇。所以,在这个高速运转、优胜劣汰的社会之中,只有不断地发展进步才是企业唯一的出路。
参考文献
[1] 林晓峰.生产物流精益化管理模式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4.
关键词:精益生产;施工组织;施工管理
Abstract: in this paper, according to the project construction management problems from four aspects, in order to colleague has reference.
Keywords: lean production; The construction organization; Construction management
中图分类号: TU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0前言
施工管理的基本任务就是根据生产管理的普遍规律和施工生产的具体规律,以具体的工程项目和施工现场为对象。正确处理施工过程中的劳动力、劳动对象和劳动手段在空间布置及时间顺序上的矛盾,以保证施工活动的正常顺利进行,做到人尽其才、物尽其用,以优良的施工质量、快捷的施工速度、较低的施工成本、优质高效的完成施工生产任务,为用户提供满意的建筑产品。下面笔者就施工管理中一些看法试为论述。
1精益生产
精益生产的目标是:零缺陷、零库存、零故障、零调整。在工程项目管理中,推行精益生产理念应做到如下“4个零”:
零缺陷――尽量减少或消除工程质量缺陷,以期避免返工,减少浪费;尽量消灭不可弥补质量缺陷的出现。零库存――因库存过多则会增加材料损耗和保管费用,更存在丢失的风险。不能保存的材料则更不允许超量供应。合理使用施工机械,尽量消灭机械空置、空载、低负荷使用现象。
2工程施工中精益生产的实施
要做到以上“4个零”,并非易事,是考察企业管理“软件”水平的关键所在。这就要求企业各个部门不但本部门运转正常,还要做到部门之间配合良好,同步推进工程项目总体目标的实现,共同控制工程成本。成熟、高效的管理系统应具备生产的各个环节可控制、可测量、可考核的特点。计划经济体制下的施工成本管理存在很多漏洞,甚至可以形象地概括为:工程部门根据施工工程量按经验向各部门申请;劳务分包商根据工程部门提供的工种、数量,把操作工人安排到位;材料供应部门则以工程部门的计划为准,只须保证按时、按量运到场。至于其中是否存在漏洞,是否存在超用和浪费现象缺乏关注;
可见,在这样的管理系统中,对成本进行控制无从谈起。这也是造成资源浪费,特别是材料、机械大量损失、个别材料不知去向的原因。怎样将生产的各个环节变“不可控”为“可控”是工程施工管理中推行精益生产的核心问题,也是成本控制的核心问题。施工企业应建立良好的制度体系,将关键环节、关键岗位的工作制度化,利用好每一个部门、每一个岗位,使部门间、岗位间工作有衔接。并应做到:施工组织设计科学化、经济化;三大资源(人工、材料、机械)控制制度化、可追溯化;部门工作做到位、有衔接。为达此目的还要设置部门、岗位工作考核体系,奖优罚劣,从而保证整个系统成为严谨的可控系统。
3可控系统的建立与运转
3.1施工组织设计科学化、经济化
施工组织设计的科学、经济程度是可控系统成效的根源,它直接影响着工程成本。在选择施工方案时应以精益生产的目标――“4个零”为准则, 并做好事前控制、事中控制,在项目初始阶段做好目标成本考核方案。此外,科学化与经济化目标还要做到动态控制,这就要求管理人员定期对实际成本与目标成本进行对比,考查施工组织设计的科学性与经济性,及时对超目标成本的分部分项工程进行分析,找出原因,及时纠正。成本控制还要遵循“例外”管理方法。应对其予以高度重视,并采取控制措施。
3.2 三大资源(人工、材料、机械)控制制度化、可追溯化
在人工费的控制方面,须对劳务队的分包实行有效管理。采取按工程量结算和小型机械承包的制度,通过招标优选劳务队伍。依据其合格地完成的工程量进行结算。这就促使劳务队伍能够自发地根据工序特征自行安排人数、小型机械配备,减少了施工企业的风险,也节省了管理成本。有利于管理人员把更多精力投入到关键的环节。人工和小型机械的成本也随之成为可控,并且易于与目标成本进行核算、对比。制度化、可追溯化在材料管理中尤为重要。采用表格和文字形式设置的层层流转的单据等可保存的资料是最简单的控制手段。单据的设计需全面反应各种指标和信息,单据的流转应利于操作。这样才能为发现问题提供可追溯性线索。一旦材料消耗数量出现差错,须从计划人、供料人(厂家)到领料人进行追溯、核查。如果计划数量出现偏差一般为工程部负责人出了问题;如果领到的材料数量少于计划数量,往往是厂家原因;如果由于其它原因造成材料浪费,也易于查出材料批次和责任人。此外,还可以对用料地点的准确性进行核查。这样,最大限度消除了工程中常遇到的高估用料量、超量用料、厂家投机行为、存货损失、以及各类腐败现象。围绕“零浪费”为中心,建立人工、材料、机械管理制度,形成资源管理体系,是在工程中进行成本控制、实现精益生产的关键。
3.3 部门工作的到位与有效衔接
返工现象对工程项目总目标的实现极其不利。而实践中,很大一部分返工不是由于操作工人技术原因造成的,而是由于工程或技术部门工作疏忽引起的。即便由操作工人技术造成的返工也可通过与劳务分包队签定责任书来分担风险。但是,由工程或技术部门原因造成的返工,往往涉及面广、损失严重。工程部门在制定资源供应计划及施工管理中掌握着第一手的工程量数据,而经营部门的计量员完全可以采用这个数据,不必再次计算而造成无效的重复工作。这也对工程部门数据计算的准确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3.4 部门间工作衔接提倡“JIT准时生产制”。
“JIT准时生产制”是精益生产的典型特征。它指的是一种生产系统,在这种系统里,生产过程中的商品运动时间与供应商的交货时间经过了仔细地安排,在作业过程中的每一步,下一批(通常批量很小)都会恰在前一批刚结束时间到达,因此才称之为准时。这样的系统不存在等候加工的空闲细项,也没有等待加工细项的空闲与设备。
在假设各关联部门之间、各关联岗位之间的关系如同商品生产系统中生产商与供应商、上下生产环节之间关系的条件下,“JIT准时生产制”可适用于工程项目施工管理中。在工程施工管理过程中,应选择性地采纳,而非完全照搬。可采取如下配套目标:消除中断、使系统具备柔性、存货最小化、消除浪费。各个岗位、部位之间的工作应环环相扣,注重时效。
4、工程施工过程中”可控系统”的实施与检验
施工企业的管理流程设计的科学性、可操作性关系到“可控系统”的实施,决定了企业的管理水平。目前,出现了大量专业从事管理咨询的服务机构,专门从事企业咨询服务,可见管理流程设计的分量举足轻重。企业应分层次明确部门、岗位的责任与目标,制定完善的考核指标。定期考核是检验系统运转的重要手段,明确并实施奖、惩规则是有效实施系统管理的保障。此外,施工企业还要定期根据工程项目特点、结合企业情况对管理流程及存在问题的环节进行必要的调整。
5结束语
成本控制已成为当今建筑施工企业竞争的焦点。在工程施工管理中推行精益生产的意义在于实现成本的可控制性,利于企业不断总结和提高管理水平,也将成为施工企业在市场竞争中立足、发展的关键。
总之,由于建设工程项目具有投资大、规模大、建设周期长、生产环节多、参与方多等诸多特点。作为工程管理人员应本着做好工程的原则,积极协调,和各个单位一起,认真贯彻执行有关规定,积极主动地参与工程管理,共同把各项管理工作抓好,确保项目顺利完成,为社会创造优质的建筑工程。
参考文献
论文关键词:电力企业 安全管理 常见问题 方法
论文摘要:安全管理是电力供电企业的生命,乃工作的重中之重,是一项长期性、艰巨性、反复性的系统工程,安全管理抓得好。无论对确保社会稳定和人民生命财产不受损失,还是对电力企业本身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都具有十分重要作用。对促进电力企业良性循环。努力构筑和谐用电环境更是有着积极的现实意义和重大作用。
电力供电企业安全、稳定运行事关各行各业,事关国民经济发展,事关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所以确保安全生产和电网安全运行,确保可靠的电力供应,任何时候都是我们的头等大事。本文认真分析和思考了电力供电企业安全生产管理中常见的一些问题,并寻找对策来加强安全管理,可供同行参考学习。
一、电力供电企业安全生产管理中常见的一些问题
1.安全责任意识不强
首先是安全意识淡薄,安全责任不强,对“安全重于泰山”的思想把握不牢固,存在“讲起来重要、干起来次要”的现象;第二是员工自我保护能力差,不按标准化作业流程做事,抱有“侥幸”心里,存在盲目骄傲自满和厌烦的情绪,习惯性违章现象屡禁不止。再次就是在检修、施工中不认真执行《国家电网电力安全工作规程》规定的“两票三制”,不认真落实现场的安全组织措施和技术措施。违反标准化作业流程以及不正确使用安全工器具,造成人员伤亡事故和电网及输变电设备损坏事故,都是因为一时的疏忽而酿成大错,给员工、企业、社会带来不可挽回的损失。
2.基层管理工作不到位,执行力不强
因不能正确处理好安全与任务、安全与效益、安全与发展的关系,一些电力供电企业只着重提高企业效益,对安全管理投入的时间、资金相当有限,轻视日常的安全管理工作,存在着严重的头痛治头,脚痛医脚的现象:对已制定的安全规章制度不认真执行,或执行力不够。抓安全是时紧时松,上面要求紧时,就跟着喊一下,不能层层执行下去。而有些供电企业就是不按计划安排工作,领导随意性强,来了任务或出了事情就仓促应战。有些供电企业虽有计划,其完成率也是不高的。又比如对现场运行规程不及时修订、应急预案管理不及时完善,“二措”和“五防”不按时完成,对“两票”执行情况不及时评价、通报,对设备的正常巡视检查、各项预试工作没有按照规定的原则进行,对发生的设备故障、异常及事故不按“四不放过原则”进行分析、总结,对存在的缺陷处理不及时,设备长期带“病”运行,留有重大的安全隐患等等。它具体又表现在:一是深入现场少,了解情况少,发现问题不及时或发现问题不及时解决,导致工作缺乏针对性和超前性;二是到现场检查发现问题质量不高,深入调查和分析不够;三是部门之间对发生的问题推拖抹赖,不能很好的协调合作;四是发现问题不能严格按照规定处理,存在好人主义;五是对形式主义不敢大胆抵制,对检修、施工作业现场的标准化作业指导书和风险预控措施开成虚设,上下存在着用形式主义应付形式主义。
3.反违章工作不严、不力
习惯性违章是指安全生产工作中经常发生的习以为常的违章行为,供电企业包括行为性违章、管理性违章和装置性违章。它又主要表现在管理干部存在“四怕”心理,即一怕抓严了影响队伍稳定。二怕抓紧了影响干群关系,三怕认真了影响政绩考核,四怕较真了影响了收入,所以不敢大胆管、大胆抓,有的是对工作情况不清楚而没法抓,有的是对司空见惯的“小”事碍于情面、怕得罪人而不去抓。检查督促不到位,只满足于传达与要求,缺乏跟踪检查、指导帮助和监督。对事故、违章处理不严,做老好人,往往存在姑息迁就的现象,使违章行为的发生得不到有效遏制。
4.安全生产考核制度不健全、不完善
安全生产责任考核制度没有真正执行到位,走形式、走过场,应付上级领导,即不能真正体现按劳分配、奖勤罚懒,又不能起到充分调动员工工作积极性的经济杠杆。它主要表现在:一是奖罚失衡。防止问题奖的少,发生问题罚的多;二是时效滞后。奖的不及时,罚的也不及时;三是避重就轻。发生大问题偃旗息鼓,发生小问题大张旗鼓;四是考核不公。前面发生的事情没考核、后面发生的事情考核了,或有的事情考核了,有的事情没考核;五是尺度不公。员工做与不做一个样,能做与不会做一个样。
5.安全工器具管理不严
安全工器具管理没有按照“择优选取、正确使用、定期试验、定期报废”的十六字方针来执行。同时,对安全器具的定期检测意识淡薄,报废管理流于形式。许多已明显损坏的工器具仍在超期使用,该淘汰的没有被淘汰。
6.基层组织作用发挥不到位
它主要表现在:一是党政工团组织作用发挥不够充分,少数党团员的先锋模范作用不突出;二是部分班站长的管理能力差,不善管、不敢管;三是先进模范榜样示范作用不强。各项评先、评优工作也是靠人情关系。
二、加强电力供电企业安全生产管理的对策
1.强化安全意识,树立牢记“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思想,明确一个“责”字。
首先企业员工是安全生产中最重要的因素,只有加强安全教育和技能培训,有针对性地进行安全意识、安全技能的培训,使安伞责任重于泰山深入人心,积极引导全体干部职工充分认识到安全工作的长期性、艰巨性、反复性和极端重要性,进一步增强安全生产的责任意识。第三就是要加大资金、时间投入,开展安全教育与培训、现场安全风险评估。
2.落实各级各类人员岗位安全责任制
第一,各级电力供电企业的安全工作监督体系,应能正确地理解并严格执行各项安全管理制度和安全措施,把企业的安全生产目标真正地落实分解到企业员工,组织制定符合本企业实际的、具有可行性的班组经济责任考核奖惩制度并严格执行,让制度管人,让制度管事,把所有的规章制度真正执行到位,以制度与考核的约束来开展安全管理,做到制度化、规范化管理。第二,提高一线生产员工工作积极性,在考核奖惩上要赏罚分明,奖勤罚懒。因为他们是安全生产的基础,工作中应该做到“谁主管,谁负责,谁在岗,谁负责,”真正实现员工从“要我安全”到“我要安全”观念的转变,可以肯定地说,只有从安全生产第一责任人到每个岗位的员工都能在安全思想上由强制性到自觉性的一次质的飞跃。才能够从事故源头上发挥遏制不安全因素的作用,减少或避免事故的发生。
3.树立“以人为本’的思想,严于管理,扎实开展反违章工作
安全生产管理重在“以人为本”,并认真地、有针对性地开展标杆班组建设的各项活动,以活动抓管理,以管理抓安全。才能使企业的安全管理工作得以有效开展。首先,领导要以身作则,带头遵守好《安规》和各项规章制度。其次,我们还要对全体人员进行深入细致的安全思想教育工作,努力提高全体职工自保、互保意识。树立以人为本的思想,全面推进现场标准化作业,规范现场作业行为,实现作业标准化、管理规范化。第三。加大员工培训力度,有计划地组织学习现代安全管理知识和安全管理方法,开展安 全警示教育,提高作业人员的安全生产意识和技能。在安全生产管理中,不仅要依赖生产中的技术装备、生产组织水平,更要以人为本、深入细致地研究人的思想行为变化,努力营造安全文化氛围,以提高电力企业的安全水平。
4.规范安全生产管理,加强现场监督,严格遵守各项安全制度
首先,要切实履行好安全监督职责,做到思想认识到位、监督职责到位、基础工作到位,同时要强化服务意识、从严意识、协调意识和创新意识;班组是生产的第一线,必须保证现场工作人员具备高度的责任心和严谨的工作态度。可以通过制定简明详尽、操作性强的标准化作业流程,以养成工作人员良好的工作习惯。
5.加强安全工器具的管理
一是完善工器具的采购、发放、领用、报废等制度。二是完善工器具的台帐,做到帐、卡、物一致。三是加强安全工器具的使用管理,对使用的工器具、需要的材料、修理记录和验收、试验记录等都应做出具体详细的规定,做到有据可查,责任落实。
6.进一步加强安全性评估工作
供电企业的安全性评估工作主要是安全风险库的建立和完善。我们必须通过多种措施,加强过程管理,确保此项工作落到实处,避免流于形式。
7、齐心协力,打造“我要安全”的浓厚氛围
安全生产是一项系统工程,实现安全生产形势的稳定需要一种合力。党、政、工、团齐抓共管,聚积和发挥各级组织的作用,在企业内部形成“我要安全”的浓厚兴氛围,才能真正确保安全生产的长治久安。
三、结束语
安全管理工作是一项持之以恒,与时俱进的工作,必须把其作为一项经常化、日常化的基础工作来抓,最终实现安全生产的制度化,标准化,规范化。电力生产事故大多是能够防止的,只有不断加大安全监督力度,严格执行安全生产奖惩规定,严格重大事故责任追究制度,努力提高电力生产的科学管理水平,才能将安全生产的各项要求落到实处。
参考文献:
1.韦仲康电力市场环境下的电网安全与稳定[J].电力安全技术,200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