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对地理学科的认识

对地理学科的认识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对地理学科的认识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对地理学科的认识

对地理学科的认识范文第1篇

一、初中地理教育的观念价值

《地理教育国际》指出:通过教育,培养人们对自身所处周围环境以及地球表面上不同的自然人文特征的兴趣,一方面具有鉴赏奇妙无穷的大千世界的能力,另一方面能够正确评价人们不同的生活条件,为了未来一代关注环境质量和人类栖息地,在个人生活中能够利用足够而可靠的地理知识,愿意在《世界人权宣言》的基础之上,承担解决当地以及地区性和国际性问题的责任。这段描述体现了一种试图谋求人与人之间,人与自然之间协调、可持续发展的人文精神,体现了当今世界主流价值观念。

在新课程标准的三维目标中,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起着核心和引领作用。事实上,《地理教育国际》也将促进学生对现代人地关系思想的认同,将培养学生基于现代人地关系思想的责任感作为地理教育的主要目标之一。因此,必须要强调地理教育在形成学生正确的态度和价值观念方面的重要性;必须要强调地理教育在形成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过程中的重要性。通过地理教育引导学生关注周围的自然和人文环境,对周围自然和人文环境的变化作出正确评判,并在这个过程中形成一种对己、对人、对社会、对未来的责任感。从现代传播学角度看,地理教育本身就是一种人文精神和价值观念的传播,与现行初中阶段显得空洞无物的世界观、人生观教育相比,地理教育具有更为丰富的内涵和更为广阔的外延,是对学生进行正确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教育不可多得的平台。

二、初中地理教育的文化价值

知识是文化最重要的载体之一,但知识不等于文化。虽然知识记载了文化,但文化才是知识的灵魂,才是知识的生命。如在人类历史长河中,很多知识已经被悄无声息地埋入了泥沙之中,这不是因为知识的总量过大,超越了人类的记忆极限,也不是人类忘记了自己的过去,而是因为这些知识所承载的那些文化已经或正在走向消亡。

遗憾的是,目前初中各科几乎无一例外走的是知识与文化相分离的教学路线,迎合以考试和分数为终极目标的主流教育价值观。在这条教学路线之下,虽然知识所承载的那些文化还方兴未艾,但知识本身却已经奄奄一息。前不久,日本又在第N次的修改它的地理、历史教科书,企图用深埋某些知识的方式扼杀这些知识所记载的文化和历史。对比在日本,教师在地理、历史课上对学生说你们要给我牢牢地记住,因为这是我们大和民族的文化和精神,而你们是大和民族的子孙!他们的目的是文化传承和文化认同;在中国教师在地理、历史课上对学生说你们要给我牢牢地记住,因为这些内容中考必考!我们的目的是记住考点和拿到分数。一门意在传承文化的课程就此堕落。有人用有知识,没文化来评价当代大学生,看来不无道理。

就地理学科知识与文化的关系而言,一方面不能否认自然地理是造成人类文化差异性的决定因素之一;另一方面应该看到,在当今世界,人类活动已充斥了地球的全部空间:从人类熟悉的都市和乡村,到人类从未涉足的天涯海角,无论是物理现象﹑化学现象,还是地理现象等其它现象,无不受到人类活动的影响,无不被打上人类文化的烙印。而将来,人类必将受到打上文化烙印的地理现象同样具有决定意义的影响。也就是说,在地理现象和人类文化的交互影响中,人类必将自食其果,我们只能祈求这是一只好果。

于是,不仅需要从地理出发去理解文化,还必须从文化出发去认识地理,更必须要从受到现有人类文化影响的地理对未来人类文化产生可预测的影响出发,去反思、去审视、去调整我们正要和将要对地理现象施加的文化影响。纵观初中各门学科,与人类文化如此纠缠不清,与人类文明、人类文化交互影响如此深刻,大概也只有地理一科。因此,在地理教学实践中,不应该忽视地理教育的文化价值,通过地理教学引导学生正确认识、看待和理解人类文化的进步和发展。这既是可持续发展、绿色发展的认识论渊源,也是将地理教育列为公民基本文化素养的教育论渊源。

三、初中地理教育的思维价值

地理是一门研究地球表面自然要素和人文要素相互作用及其时空变化规律的科学,是一门跨学科、跨领域、跨门类的复杂的综合性学科。它具有跨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属性,在解决大量存在的,一系列重要的,而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自身又无法独立解决的综合性问题中起到特殊作用。从这个意义上讲,地理也是初中各门学科中唯一具有边缘学科意义的课程。地理学科独特的空间分布概念、人地关系思想、辩证思维方式也是其它学科所无法企及的。

当今世界各种边缘学科方兴未艾,并逐渐构成人类的科学前沿。边缘学科除去它本身的科学价值外,对人类思维方法、思维过程,甚至思维形式的发展都带来革命性变革。从学习心理学或认识论的角度看,在同一问题上,边缘学科为学习和认识提供了多种视角、多种理解、多种途径、多种方法,将人类思维置于一个更高更广阔的平台上,让我们再次看到了思辨的巨大能量和无限可能。

当今世界,人才济济。我们不缺各个领域的专才,缺的是拥有创新、创造思维能力的统才和通才。如2002年,瑞典皇家科学院将当年的诺贝尔经济学奖授予一位名叫丹尼尔卡尼曼的心理学家。卡尼曼在认知心理学研究中发现,单纯的外在因素不能解释复杂的决策行为,于是他将心理学的内在观点和研究方法引进了经济学,并得出内在的激励才是决定人类行为的因素的结论。这不仅颠覆了外在的激励形成人们的行为的经济学传统观点,还成功破解了人类的决策行为如何系统性地偏离标准经济理论所预测的结果这一长期困扰经济学家们的难题。卡尼曼也由此成为行为经济学和行为金融学的奠基人。

这只是众多边缘学科成功解决重大难题的案例之一。因此,在地理教学实践中应该高度重视和突出初中地理的边缘学科特征,充分利用这种特征在形成学生思维品质方面所具有的独特价值,培养学生发散思维、辩证思维和创造思维品质。

四、初中地理教育的科学价值

翻开世界宗教史,原始宗教的崇拜对象十有八九都与自然和地理现象相关。也就是说,流行于现代的多数迷信都是源自早期人类对自然和地理现象的错误认识。18世纪后,近代和现代地理学的兴起,终结了许多流传数千年的迷信传说。从这个意义上讲,地理科学在科学与迷信的对垒中首当其冲。更因为中国传统文化对自然现象和地理现象的神秘解读,使得地理教育在培养中国公民科学素养方面显得尤为重要。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2010年11月了第8次中国公民科学素养调查结果:2010年中国大陆(不含港澳台)具备基本科学素养的公民比例为3.27%,只相当于日本、加拿大、欧盟等发达国家和地区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的水平。可谓触目惊心。

中国科协指出,教育是影响我国公民科学素养的主要因素,并且认为学校在公民科学素养教育方面存在很大的问题。当然不能将责任全部归咎于地理学科,但地理学科教育在这个问题上肯定难辞其咎。

科学知识是指学生所掌握的学科知识,科学素养则是指学生基于科学知识形成的,符合科学精神的稳定的态度、看法、观念、能力和行为体系。在大数据状态下,科学知识和科学素养之间存在正比关系是毋庸置疑的,但在任何状态下,科学知识都不等于科学素养也是毋庸置疑的。

事实上,问题主要出在初中教育知识与素养相分离的教学路线上。这与上述知识与文化相分离的教学路线如出一辙:保留知识,扬弃素养。就算地理不是中考学科,教的重点仍然是知识点,学的方法仍然是背,而教和学的共同目标唯有分数。有人说,名词、概念、数据,不背还能咋地?看看下面这两个问题会有什么结果。

题目1:xx地理现象的科学意义是什么,学生:背。结果,他们记住了意义的全部文字,但并不理解这些文字所表达的意义。

题目2:对xx气候现象的变化我们应该持什么态度,学生:背。结果,他们记住了态度的全部文字,但这些文字并不代表他们的态度。

有不少中外学者认为,掌握科学知识的数量和质量也是学生科学素养的构件之一。探讨唯分唯考状态下学生掌握科学知识的数量和质量。

唯分唯考状态下,教师和学生最关心的就是知识点或考点,就算是关系题、意义题、论述题也必以知识点或考点的方式呈现。在记忆心理学实验中,常常用无意义音节作为实验材料,以加大记忆的难度,验证测试者的记忆能力。而教学过程中,为了考试的需要,人为的将原来彼此关联的概念、原理、原则等切割为互不相关的无意义音节。这不仅加大学生的记忆难度,而且降低了学生的记忆质量。

对地理学科的认识范文第2篇

那怎样做才能使无效的教学变成有效的教学,把低效的教学变成高效的教学,这里我谈谈我对有效教学的的一些认识和思考。

一、树立教师在学生心中的良好形象

教师要教好学生,首先要让学生对你有信心,对你有崇敬之心。教师形象(这里的形象不仅包括教师的外在的,还指教师内在的素质)树立的良好与否会直接影响学生学习的兴趣。

1.教师对待学生要用“心”。有怎样的老师就会有怎样的学生,只有用真心、爱心、耐心与他们搭建沟通和交流平台,用诚心去理解他们,才会博的学生的喜欢,教师才能真正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学生才会有兴趣去学。教师只有做到这些,才能以良好的教师形象来诱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2.教师不仅要具有精湛的专业知识和博学的理论知识,还应有丰富的教学经验和幽默风趣的教学语言;能精通大纲,关注社会发展,勇于创新,不断吸收新鲜知识,对教材有驾轻就熟的能力。

3.要求教师对教育事业保持高度的热情,只有这样,教师才会要勤于学习,不断充实和完善自我,调整自我。“我们不能拿昨天的知识教学生为明天服务”。只有不断的进行学习,我们的教学才会有足够的素材,才会被学生佩服,学生才会喜欢你所教的学科。

二、创设最佳的课堂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

俗话说得好:"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因此,点燃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对提高地理教学效果有重要的意义。在地理课堂上,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应该贯穿于教学始终。课堂刚开始,教师如果运用精彩的导入语激发学生兴趣,学生则很快被吸引,注意力将集中于课堂,利于后续教学内容的展开;课堂教学之中,教师应洞察学生心理,将学生感兴趣的知识适时引入课堂,并作适当铺开,并予学生充分思考和表达的空间,使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得以充分发挥,有助于其兴趣的维持;课堂教学即将结束时,教师引导学生对本节课知识回顾总结,让学生体会到获得知识的成就感,学生的学习兴趣将会更持久。

三、注重学法指导,教会学生学习

教师应以传授学生学习地理的方法为教学的基础。俗语云“教是为了学生更好的去学”。因此,让学生掌握学习地理的方法才是一位优秀教师的最终目标。我认为,指导学生学习地理的方法最主要的有四条:

1.指导学生自学导学,提高自学能力

教师指导学生先阅读课堂上将要学习的教材内容,做到整体把握教材内容框架。学生亦可针对疑难提出问题,有针对性的学习。

2.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

地理知识与生活联系紧密,教师引导学生将地理知识落实到生活中,地理知识更易理解掌握,也就更持久。

3.教会学生科学记忆的方法

重要的地理知识,如名词、概念、规律和原理等,需要记忆。教师引导学生是用歌诀及形象事物替代法帮助记忆一些基础性的知识,让学生记忆更轻松、更快乐,而非死记硬背。

4.提导学生图文结合,善用地图

对于地理而言,地图是其第二语言,是学习地理最重要的工具。课堂上,教师运用地图教学,并且指导学生识图,将课文落实到图上,培养学生用图技能,使地图成为学生学习地理知识的得力助手。而且在地理考题中,无图不成题,所以教会学生如何去看图、读图、描图、用图、从图中获取有效信息以及从图中寻找切题点是必不可少的,学生如果掌握了这种能力,在考试中将会受益匪浅。

四、转变课堂教学方式,改进教学效果

美国一位教育家说:“告诉我,我会忘记;做给我看,我会记住;让我参加,我就会完全理解。”课堂教学是学生最主要、最经常、最大量获得知识的途径,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转变课堂教学方式,充分发挥地理课堂的素质教育功能,改进地理教学效果是中学地理教师的重要任务。传统的教学方式强调教师的教,“教师讲,学生听;教师写,学生抄;学校考,学生背;重知识,轻能力;重分数,轻素质”,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的地位,因此学习效果大打折扣。新的教学方式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注重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鼓励积极探究,主动参与教学过程,为了能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我经常把探究学习、合作学习、自主学习等一系列教学方法落实到教学实践中,特别注意追求其有效性。在课堂上大力提倡活动教学,活动教学改变了以往的封闭式教学,学生的积极性得到极大的激发,其沉睡的潜能和学习意识就能被唤醒,教学效果当然大不一样。

综上所述,教师形象树立良好与否是学生是否学习兴趣的根本保证,兴趣是提高学生学习效益的前提和动力,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及学习方法是学生学习质量升级的关键。在课改形势下,如何进行有效教学是我们每一位教师的责任。只要我们在地理教学中真正把学生的发展作为教学的着眼点和目标,目的在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我们就一定能够与时俱进,我们的课堂教学就一定会成为有效教学。愿我们立足于学生的发展,为学生思考、探索、发现和创新提供最大的空间,用低投入创高效益,实现有效教学。

(本文为《地理案例有效教学》课题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崔允.《有效教学》.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6月1日

[2]王彦丽.《素质教育下的地理教学》.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06

[3]陈琦.《当代教育心理学》.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对地理学科的认识范文第3篇

1.可以激发学生对高中地理的学习热情

高中地理学科内容较杂较多,特别是理论部分对于很多学生来说都十分枯燥,不易理解,一旦教师所采取的教学手段不合理,将会进一步加大学生对高中地理的厌学心理,使学生对高中地理知识产生畏难甚至抵触情绪,影响学生的地理成绩。将多媒体广泛应用在高中地理教学中,能够极大地对理论部分进行形象化展示和说明,图文并茂地向学生生动阐述地理知识,使学生能够更容易地理解地理知识,发现地理学科的魅力之处,激发和提高学生对高中地理学科的兴趣和热情。

2.可以加深学生对地理知识的理解

学生对高中地理知识的了解和掌握途径仅仅局限于课本内容,对于很多扩展性知识缺乏学习的途径,导致学生不能对地理知识本质进行深入理解和分析,限制了学生思维的发展和探索能力的提高。将多媒体充分应用到地理教学中,教师能够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需求进行合理的安排和设计,增加一些书本上没有但是便于学生理解和掌握的内容和视频,开阔学生的学习视野,加深对地理知识的理解和认识,提高学生对地理知识的探索欲望和求知欲望。

二、多媒体技术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策略

1.调动学生对高中地理学科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学生在高中地理教学中处于主体地位,能否充分调动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使学生积极参与到地理教学中直接关系着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的高低,必须引起相关教师的高度重视。在高中地理教学中使用多媒体技术,能够对教学内容进行丰富的画面呈现和声音、图像传递,可以极大地刺激学生的感官,使学生能够身临其境地感受到地理知识的形象性和生动性,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和意境,使学生积极参与到地理学习当中去,加深对地理知识的印象和理解,获得良好的学习体验,从而对地理学习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另外,由于地理知识跨度较广,涉及诸多领域,学生很难对这些内容进行较快掌握,如果借助多媒体技术,可以对这些内容进行分化和综合处理,降低学生学习的难度,使学生对这些内容易于理解,这也能够在很大程度上促进高中地理教学,提高高中地理的教学水平。

2.对抽象地理知识进行具体化处理

高中地理学习过程中,学生普遍反映对一些抽象内容缺乏概念,即使通过教师讲解,也很难真正对这些抽象内容进行消化和吸收,仍然是一知半解。采取多媒体教学,对这些抽象知识进行动画设计和视频播放,能够让学生很直观地看到地理知识的演变过程和来龙去脉,认识到知识的本质,对知识的重点和难点进行深入理解和掌握,促进教学效率的提高。同时,多媒体教学还可以对学生进行合理的引导,鼓励学生对地理知识进行探索和研究,以便提高学生的探索能力和创造能力。

3.实现高中地理教学的图文统一

对地理学科的认识范文第4篇

1、态度不端正,学习不认真。上课注意听讲的时间不定,有兴趣则长,无兴趣则短。教师提的问题根本不去思考,作业靠抄袭别人,考试前几天抱佛脚,混个及格就心满意足。这样对待地理的学习,结果就失去培养地理思维能力、提高地理素养的机会。

2、学习努力,但学不好。这部分学生上课听讲十分认真,笔记做得十分仔细,教师讲的每一句话都不落下,满脑子装得都是别人对教材的理解,没给自己留下一点思考的空间。久而久之,这样的学生在地理学习中不能主动地去发现问题,更不能积极地分析和解决问题,从而导致死记硬背、生搬硬套、思维呆滞。

3、停留于表面,不肯深入。遇到教师讲的知识和他所看过的新闻或体育比赛内容有关联的,与他头脑中储备的信息产生共鸣的,就全神贯注地听讲,积极思考问题;遇到有关地理图表、规律、成因等理论性比较强的知识,他就没兴趣,不听也不记。结果就产生这样的状况:最初对地理学科充满希望,但考试的结果常使他失望,而后地理学习的兴趣逐渐减退。

二、出现心理问题的原因

1、地理学习动机不明确。此类学生,在问卷调查中他们普遍认为:(1)学地理没多少用处,上高中就得学地理,不及格就拿不到毕业证;(2)为了在班里拿到好名次,各科都得学好,地理也不例外;(3)为了丰富头脑中的知识,在同学面前谈话时不“露怯”等等。

2、学生主要是因为其地理学习的能力低,也可以说是其地理学习的智力弱所造成的。学习能力的高低不仅与学生智力有关,还与学生对身边事物的观察留心程度有关,现在的父母对孩子的过度呵护,生活中孩子细心观察的少了,直接动手的少了,这不利于学生从中获取相应的经验。

3、学习策略欠缺。这是地理学习成败的主要因素之一。在课堂上教师提出一个难度较大、深层次的问题时,若与自己头脑中的信息关联,就会脱口而出,发表自己的见解。但追其究竟,他却很难再谈出更多、更深层次的见解。正是由于其缺少学习策略,特别是认识过程缺少自我规划,影响了地理系统知识的构建,地理知识的系统性不完整,直接阻碍地理学科学习能力的形成。

三、心理问题的疏导对策

针对地理学习障碍表现及影响地理学习心理因素的状况,我采取了一些措施,对地理学习心理障碍进行疏导并取得了一定的收效。

首先,对地理学习能力缺损的学生,在地理学习过程中智力方面不足的学生抓住地理学习障碍,与其它学科学习障碍的区别及特殊因素,将地理学习能力低弱的学生分为两类,一类学生智力水平较高,数理化成绩优良,但却学不好地理;另一类其它各科学习能力一般,地理学习能力也低。针对不同学生采取不同措施:首先从地理知识知觉和记忆能力培养入手,教给这些学生观察、记忆地理现象、地理图表、地理规律等要点的方法;告知他们地理学科的特点,要掌握时空概念等等。经过一段时间辅导,偏科学生进步较快,学习一般的学生有进步,但程度不同。但总体来说地理学习能力都有所提高。

其次,缺少良好的地理学习策略的学生,往往地理学习效率也不高,地理学习过程中障碍重重、举步维艰。我告诉这些学生提高学习效率要掌握适合自己的学习策略。我国著名学者黎世法对学生学习过程进行潜心研究,总结出“八阶段”论很适合地理学习策略缺损的学生。即:制定计划;课前自学;专心上课;及时复习;独立作业;解决疑难,系统小结;课外学习。我认为黎世法的八阶段论贯穿于地理学习心理的整个过程、平时学习、阶段复习、巩固旧知识、联系新内容,期末总复习都与之紧密相连。经过一学期的辅导,缺乏地理学习策略的学生,养成地理学习的习惯,找到地理学习策略,其突出的一点,基本上会编制章节知识结构图,地理课前知道先阅读没有讲的课文,复习己讲的知识点,有的学生主动阅读自己喜欢的地理课外书, 自动撰写地理小论文。

对地理学科的认识范文第5篇

【关键词】高中地理;思维;能力

【中图分类号】G4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071(2012)01-0372-02

对许多刚进入高三的文科学生来说,地理很难,甚至在有些老师当中也会形成这么一种认识“学好地理就等于学好了文科”,地理之难,许多同学会一致推举人教版高一地理的必修上册和区域地理分析这部分。为什么许多同学会学不好这部分的内容呢。经过连续三年的高三地理教学,本人以为出现这种现象的症结在于学生缺乏良好的地理思维能力。

1 学生地理思维能力欠缺的一般表现

在地理学习中,许多学生往往表现出一些共同的思维方式,这种思维方式造成了这些学生在地理学习中的一个共同点,那就是地理学不好,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1 对地理学科的认识不够:高中地理新课程标准这样表述地理学科的特点:第一,综合性。地理学科兼有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性质;第二、地域性。这两种特性决定了对高中地理思维需要转化,对地理问题的认识需要全方位考虑,但长期以来,许多学生特别是文科学生仅仅把地理局限于文科,再加上初中教育对地理知识形成的不全面,造成长期以来学生对地理知识的获取依赖死记硬背,依赖于对地理结论的掌握,忽视对地理原理的探究,从而造成学生在遇到一些新的问题束手无策。

1.2 思维的广度和深度不够,综合分析鉴别能力差:地理知识体系的综合性特点要求学生的思维要有一定的广度和深度,这样才能在地理学习中用全面的、综合的观点看问题,认识地理问题的本质特征。但是不少学生却往往表现出很大的局限性,常常用片面的、孤立的观点看问题,导致学生容易在地理学习中混淆一些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无法形成全面的认识。

1.3 思维的逻辑性不强,易受思维定势束缚:在地理学习中,常有这种情况:有的学生虽然具备了解决某一问题的知识,但由于思维过程条理不清,违反了某些逻辑规则,结果得出的却是错误的结论。

2 运用生活实际 提升地理思维能力

针对学生出现的地理思维缺陷,特别对高三学生而言,由于直接面临高考,而许多高考题目都是全新的,没有良好的地理思维有时候是很难正确解决这些题目。本人经过长期的尝试,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进行地理教学,特别是运用生活实际,对学生形成正确的地理思维的帮助更大。

2.1 加强启发诱导,调动学生的地理思维:要让学生形成正确的地理思维,教师具有决定性的作用。在地理教学中,必须得加强启发诱导,调动学生一切可以利用的头脑中的知识,从学生的认知能力角度出发,一步一步深入挖掘,有利于学生的思考。如在分析地貌的时候,学生往往会有对全球地貌形成的一些零碎的认识,如知道有大陆漂移说这种理论,但具体这种学说支持的依据如何就不太清楚,此时老师就应该深入挖掘,提出问题,大陆为什么会飘移,要解决几个问题呢?学生就会逐步去分析,出现两个问题,一是大陆水平漂移的动力,来源于什么地方,为什么长期朝一个方向,二是大陆这么重,为什么还会飘移。然后学生会提出一系列的假设,最后归结到目前比较成熟的板块构造学说理论,也能充分理解生长边界和消亡边界的区别。

2.2 完善学生的知识结构,为形成正确的地理思维打基础:进入高三复习,没有一定的知识积累,学生是很难进行正确的地理思维。因此在高三地理教学中,要足够重视一些具有发散性思维和逆向性思维的内容,对这么内容教师要有充分的思考,甚至要动用全教研组的力量来思考,然后实施教学。如分析阿巴拉契亚山脉为什么比较平缓,就结合高一地理的内力和外力作用而已。如果遇到一些相关的学科,则更要请教一些相关学科的老师,这样学生的地理思维才能建立得比较全面。如对全球定位系统的卫星数目的分析,即要定位一个物体,需要几颗卫星,就需要和物理中的相关知识配套。这样学生就可以充分理解。同时为完善地理知识结构,地理教师可以采取在高三的最后阶段尝试让学生去记忆教材的大标题和黑体字的方法,因为教材的编排往往按照一定的地理思维来进行的。

2.3 运用生活实际,提升地理思维能力:生活即地理,许多地理知识和生活结合得相当紧密。实际上对地理知识的获取过程是先认识地理中的一种现象,然后逐步分析其成因,最后再进行验证推广到一般的过程。因此对地理教学中千万不能忽视生活中一些地理现象和地理知识的运用,千万不能忽视学生已有的地理知识。如对时间问题的分析,在高三地理教学中,由于学生已经有了一个对时间计算的完整思路和概念,因此没有必要在这个地方花太多的精力,也没有必要让学生去做很多的难题,本人以为关键在于让学生思考时间的定义,如地方时,可以让学生尝试着分析其来源,缺陷以及补救措施,最后形成一个完整的地方时-区时-国际日期变更线的思维脉络。又比如在分析黄淮海平原农业为什么低产的时候,可以让学生结合生活实际,先分析粮食低产的原因有哪些,属于地理地原因又有哪些,符合该地区的会有哪些原因,这些原因又是怎么形成的,如何解决等等。由此及彼,学生就可以用来分析一系列的地理原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