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水生态环境质量

水生态环境质量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水生态环境质量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水生态环境质量

水生态环境质量范文第1篇

关键词:安徽省;水环境质量;灰色关联评价

中图分类号:F062 文献标识码:A

1.安徽省区域水环境质量综合评价

1.1 安徽省水环境概况

安徽省内各地市众多,为了响应生态强省建设的目的,选取皖江城市带承接转移示范区为研究区域,范围为安徽省内的长江流域,包括合肥市、芜湖市、马鞍山市、铜陵市、安庆市、池州市、滁州、宣城和六安市共9市,包含59个县(市、区),辐射安徽全省,皖江城市带是长三角向中西部产业转移和辐射的最佳区域,具有产业基础好、要素成本低、配套能力强等综合优势。

1.2 灰色关联评价方法

水环境质量评价中的关联分析指的是对与环境质量标准相关的各个因子进行逐一的差量分析,并根据分析结果划分该因子隶属的环境质量等级,其中,关联性最密切的序列就是所要评价的级别。

水质量环境标准中对水质级别的划分并不是绝对的,而是存在一定的模糊概念,对于一系列的水环境质量指标,可以将其划分为一群指标属于L1级水,而其他指标属于L2级水,同时,在进行水体采样时,还存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上的不连续性,样本信息存在一定的缺失,因此,从这些水样中提炼出的大多数的水环境质量级别信息还需要与各级标准序列间进行关联分析或隶属关系的分析,灰序列的关联分析实际上就是指灰色系统中多个序列之间接近度的序列分析,也就是根据这多个序列之间的几何相似程度来判断相互之间的关联性大小。

2.建立模型与应用

2.1 建立评价数学模型

首先需要确定评价的指标和水质分级标准,水质的等级划分可以分为见表1所示5个评价等级,根据当地实际的水质监测结果对水质情况进行综合分析,并与水质量环境标准进行关联分析,从而得出当地水质所属的质量等级。

2.2 应用

对2009~2015年期间的安徽省水质进行监测,用于研究安徽省水环境时间上的变化;对皖江城市带9个市的水质进行监测,主要用于显示该区域水质空间上的变化。去除水质Ⅰ级和监测数值为0的因子,以TP、TN、BOD5、CODMn等因子进行水质指标的评价。水环境质量评价结果见表2。

3.结论与思考

3.1 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推行清洁生产

传统的经济发展模式不仅会消耗大量的资源,其发展也是不可持续的。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将经济活动产生的产品可以再次循环利用,采用清洁生产技术,改造重污染、能耗高的传统企业,在生产中大胆地采用高新技术,发展有机产业,是降低传统产业污染和损耗的重要措施,能够从根本上促进经济的发展和环境的改善。

3.2 调整产业结构,加强工业污染防治

通过对企业的产业结构的调整,取缔和关闭不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污染严重的生产企业,控制污染源,实施减排计划,控制企业的污水排放量,加快建设治污工程,从技术层面上实现对产业结构的优化,有效地控制污染情况的发生。在优化产业结构的同时,还要大力发展第二产业,同时注意调整工业和行业结构,推进清洁生产的开展和使用进程,引导工业生产向轻污染和低能耗的方向发展,生产工艺向清洁工艺靠拢,同时采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进一步淘汰落后工艺设备的过剩生产能力,加大产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的力度。

3.3 加强政府对环境污染的监控与指导

加强政府对环境污染的监控与指导。在对污染源进行治理时,要从污染的末端环节开始治理,逐渐向污染的源头推进,最终实现对整个污染区域的治理;从简单的污染治理逐渐地向深层次的产业结构调整和合理布局进行转变,使清洁生产与结构调整、技术进步、节能降耗、资源综合利用、加强企业管理相结合,尤其是在促进城乡经济结构优化升级的同时,更要有针对性地采取有效措施来防治高能耗和高污染的生产落后工艺向农村转移。

3.4 加强项目管理,严格落实环评制度

严格执行国家相关的法律法规,对高能耗、高污染项目的引进和推广要进行严格的限制,鼓励开发生产高效、环保、低能耗的产品。建立健全公众参与制度,进一步加强环评文件的技术审查工作,对竣工的工程验收要严格进行,提高验收的质量。在进行建设项目审批时,将材料来源及用量节约削减情况作为选择合适工程项目的先决条件,对于建设力度和能力有限的地区实行限批政策。

3.5 加大环境监察力度,规范执法行为

在对重污染、高能耗的企业进行整改的同时,还要注意加大对环境的监察力度,规范执法行为,从实际的问题解决角度出发,解决根本性的环境问题。

参考文献

[1]师吉华,李秀启,董贯仓,等.东平湖水环境质量综合评价[J].大连海洋大学学报,2015(4):99.

[2]周林飞,许士国,孙万光.基于灰色聚类法的扎龙湿地水环境质量综合评价[J].大连理工大学学报,2007(2):66-69.

[3]孙梁,王治江,王彤,等.铁岭市经济发展与水环境质量关系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0(9):322-323.

水生态环境质量范文第2篇

关键词环境监测;生态监测;评价

中图分类号X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9671-(2010)041-0212-01

1生态监测的基础背景

首先,人炸导致现代生态系统生境剧烈变化。新生人口增多和老龄化程度加深带来的人口基数激增,给生态保护带来前所未有的严峻考验。经济发展使得流动人口不断涌入,给本地区原有的生态系统造成极大的冲击。其次,耕地(水稻田)的减少导致水土调控能力变差。据常态测算,稻田可维持近10cm的水层,遇到暴雨可达15cm。每公顷稻田比旱地多蓄水1500m3。稳定水稻生产是长江三角洲地区可持续发展的基石,一旦改变用途,夏季对雨水的调控能力就会下降,易造成水涝带来环境破坏。再次,生物入侵威胁到生物生态环境健康。外来物种入侵是生物多样性衰减和丧失的三个原因之一,而生物多样性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一旦多样性受到了严重威胁,物种灭绝速度就会不断加快,遗传多样性急剧贫乏,生态系统严重退化,这些都将加剧人类面临的资源、环境、粮食和能源危机。最后,湖泊富营养化造成水体自净能力下降。现代工业进程加速了水中植物营养成分(N、P等)的过量积累,水体营养过剩,藻类等水生生物大量繁殖,致使水体处于严重缺氧状态,并分解出有毒物质危害水质生态环境。2007年无锡太湖饮用水水源地蓝藻的大面积爆发后,《太湖水污染防治条例》紧急出台,环太湖五市的苏州、无锡、常州、嘉兴、湖州频频推出重磅应急机制和措施应对日益恶化的水生生态,生态监测的开展刻不容缓。

2生态监测的学科综述

生态监测是一门综合技术,是通过地面固定的监测站或流动观察队、航空摄影及太空轨道卫星,获取包括生境的、生物的、经济的和社会的等多方面数据的技术。是利用各种技术测定和分析生态系统各层次对自然或人为的反应或反馈效应的综合表征,来判断和评价这些干扰对环境产生的影响、危害及其变化规律。新内涵中包括借助遥感、地理信息系统与全球定位(统称3S集成)等一体化的高新技术对大范围区域片生态系统的宏观监测,是环境科学与生物科学的交叉学科。

同时生态监测一直是较为争议的,主要表现在生态监测与生物监测的相互关系上,认为生态监测包括生物监测,如刘培哲认为生态监测是生态系统层次的生物监测,是对生态系统的自然变化及人为变化所做反应的观测和评价。生态监测包括生物监测和地球物理化学监测两方面内容。金岚等将生态监测与生物监测统一起来,将二者统称为生态监测,认为生态监测是环境监测的组成部分,是利用各种技术测定和分析生命系统各层次对自然或人为的反应或反馈效应的综合表征,来判断和评价这些干扰对环境产生的影响、危害及其变化规律,为环境质量的评估、调控和环境管理提供科学依据。前者侧重在对生态系统的反应方面,后者则包括生态系统各个层次,即对个体、种群、群落乃至生态系统对外干扰的反应进行监测。这种观点表明,生态监测是一种监测方法,是对环境监测技术的一种补充,利用的是“生态”来做“仪器”进行监测环境质量。

3生态环境影响评价

在工作中,我们主要通过对生态环境质量指数(EI)来对一个区域进行生态的宏观评价。生态环境指数(Ecological Environment Index)是指反映被评价区域生态环境质量状况的一系列指数的综合。

EI=0.25×生物丰度指数+0.2×水网密度指数+0.2×植被覆盖指数+0.2×(100-土地退化指数)+0.15×环境质量指数

生物丰度指数=Abio×(0.35×林地+0.21×草地+0.28×水域湿地+0.11×耕地+0.04×建设用地+0.01×未利用地)/区域面积。式中:Abio=692.096020,全国生物丰度指数归一化系数。归一化系数=100/A最大值,A最大值指某指数归一化处理前的最大值。

植被覆盖指数=Aveg×(0.38×林地面积+0.34×草地面积+0.19×农田面积+0.07×建设用地+0.02×未利用地)/区域面积。式中:Aveg=601.110997,全国植被覆盖指数的归一化系数。

水网密度指数=Ariv×河流长度/区域面积+Alak×湖库(近海)面积/区域面积+Ares×水资源量/区域面积。式中:Ariv=71.768110,全国河流长度的归一化系数;Alak=805.664908,全国湖库(近海)面积的归一化系数;Ares=88.36616016,全国水资源量的归一化系数。

土地退化指数=Aero×(0.05×轻度侵蚀面积+0.25×中度侵蚀面积+0.7×中度侵蚀面积)/区域面积。式中:Aero=146.33,全国土地退化指数的归一化系数。

环境质量指数=0.4×(100-ASO2×SO2排放量/区域面积)+0.4×(100-ACOD×COD排放量/区域年均降雨量)+0.2×(100-ASOL×固废排放量/区域面积)。式中:ASO2=1.725721,SO2的归一化系数;ACOD=0.052749,COD的归一化系数;ASOL=2.424802,固体废物的归一化系数。

国家环保总局《生态环境状况评价技术规范(试行)》中对生态环境质量指数的级别作出了相应的分级评价

级别优:EI≥75,植被覆盖度好,生物多样性好,生态系统稳定,最适合人类生存。

级别良:55≤EQI

级别一般:35≤EQI

级别较差:20≤EQI

级别较差:EQI

水生态环境质量范文第3篇

按照生态县建设环境保护指标,以“生态学”为视角,以生态文明制度和生态县建设制度创新为根本,提出具有中国社会主义特色并符合县域实际的生态环境体系构建,具体包括县域水生态环境体系、大气污染防治体系、固体废物处置体系、噪声防控体系等四个方面。

关键词:

生态学;生态县;生态环境体系;构建

生态环境保护和污染防治是生态县环境建设的重要内容,是生态县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的支撑与保障,是促进生态县经济建设、社会建设与环境建设协调、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手段。自《生态县、生态市、生态省建设指标(试行)》颁布实施以来,我国生态县经济建设成就显著,但环境建设却经常被忽视,生态环境体系尚未构建,资源浪费与污染现象并存,解决这些问题需要明确理论依据,不断探索。

一、研究综述

目前已有的国内文献中尚没有关于生态县环境建设的专题研究,针对该问题的论述大多集中在生态县建设措施、规划编制、路径探索等总体研究中或通过典型案例形式呈现出来,综述如下:部分学者认为,生态县环境建设要充分发挥政府职责、划定功能示范区以及选择合理的建设模式等;部分学者提出应当重视生态补偿机制的构建,使其能够为生态县环境建设提供强有力的支持和保障;部分学者提出生态县环境建设应优先进行重要环境工程项目,通过重要工程项目带动整体建设;部分学者认为应当通过控制污染物排放、降低资源消耗、开发清洁能源来推动生态县环境建设;部分学者提出农村环境基础设施建设在生态县环境建设中的重要性,认为应统筹规划城乡环境基础设施建设,并以此作为生态县环境建设的突破口;其他学者也提出生态县环境建设应以农村环境综合整治为契机,改善日益严重的农村环境污染状况,提高农村居民生活质量。国外研究从不同方面和不同角度分析了生态县(市)环境建设的基本情况并提出解决方案,1990年著名的“城市生态组织”阐述了生态城市环境建设的十项原则;1997年,澳大利亚政府提出生态城市发展规划,为生态城市环境建设设计了框架;与此同时,生态城市国际会议也提出了生态城市建设计划书,为生态城市环境建设开辟了新思路;其他研究也都集中在重新利用、循环回收、能源保护、能力修复等方面,为发展中国家生态县(市)环境建设提供了经验和借鉴。国内外关于生态县环境建设方面的研究大都结合现实问题展开,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但这些研究也存在一定的不足,主要表现为:(1)缺少对生态县环境建设理论依据的研究,或相关理论探讨不深入、不全面,不能够为生态县环境建设提供有效的理论支撑,因此难以把握生态县环境建设问题的实质;(2)缺少针对生态县环境建设的专门研究,即没有将生态县建设指标进行分解和细化,研究内容与研究结论不具体、不详细、针对性和操作性不强;(3)缺少针对生态县环境建设的全面研究,大多数研究仍停留在单个问题解决的层面,欠缺系统性、整体性、规范性的阐述和论证。本文将生态县建设指标进行分解,并以“生态学”理论为视角专门研究生态县环境建设,同时将环境建设置于整个生态县建设中统筹规划与设计,提出生态县环境建设的根本在于建设制度的创新;生态县建设中的生态环境体系构建,将水环境建设、大气环境建设、固体废物处置、噪声污染防治结合起来,突出生态县环境建设的全面性、整体性和系统性。

二、“生态学”与生态县建设

关于“生态学”,高兹、莱易斯和福斯特都从不同的角度提出生态危机、资源枯竭、环境恶化虽表面可解释为人与自然相处的不和谐,在理念、方式与行动上存在缺陷,但实质原因则在于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偏差以及由此带来的社会制度的偏差。因此,“生态学”理论要求我们不仅要从技术层面分析生态环境问题,而且要从制度和人际关系角度来不断改革所有不完善之处,从而解决生态环境问题。“生态学”理论不仅认为社会制度创新是解决生态环境问题的关键,而且其最值得深思之处在于提出了只有社会主义制度才能从根本上解决这一难题。他们围绕生态文明建设,批判资本主义生态环境危机,阐述社会主义建立的必要性。“生态学”理论在为社会主义增加新内容的同时,充分展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旗帜下,通过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念,生态环境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才能够顺利实现。生态县(含县级市)是在县级行政区域范围内实现经济、社会、资源、环境、生态协调和可持续发展,是县级生态示范区和生态园区建设发展的重要支撑和最终目标。基于“生态学”的生态县建设,就是通过生态文明制度创新,在县域范围内建立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和谐、可持续的关系,即通过构建具有中国社会主义特色并符合县域实际的生态文明制度和生态县建设制度,加快生态县建设进程,实现生态县建设目标。“生态学”与生态县建设之间的辩证关系要求我们必须以“生态学”为指导,使之成为我国生态县建设的理论支撑,构建全新的人的生活方式和社会制度,从而为生态县建设提供有益路径。反过来,生态县建设实践也极大地丰富了“生态学”的内涵,为“生态学”理论提供了新的实践源泉。

三、生态县建设环境指标及其分类

根据《生态县、生态市、生态省建设指标(试行)》的规定,生态县建设指标分为经济发展指标、环境保护指标和社会进步指标。其中,涉及生态县环境保护的指标共有21项,可分为水生态环境保护指标、大气污染防治指标、固体废物处置与利用指标、噪声防控指标等四类。水生态环境保护指标是县域水生态环境保护方面的基本要求,是合理利用县域水资源环境、防治水生态环境破坏的重要举措,主要包括县域水环境质量总体要求、集中式饮用水源水质达标率与村镇饮用水卫生合格率、城镇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与工业用水重复率、农村卫生厕所普及率、化肥施用强度及农村灌溉达标率等内容。大气污染防治指标是县域大气污染防治方面的基本要求,是整治县域重要污染点源、实施总量控制和开发新能源的条件和依据,主要包括县域空气环境质量总体要求、主要污染物排放强度、农村生活用能中清洁能源所占比例及秸秆综合利用率等内容。固体废物处置与利用指标是县域固体废物处置与利用方面的基本要求,是推动县域固体废物无害化处置与高效回收利用的重要保障,主要包括城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与工业固体废物处置利用率、规模化畜禽养殖场粪便综合利用率及农用塑料薄膜回收率等内容。噪声防控指标是县域防控噪声污染方面的基本要求,是提高县域居民生活环境质量、减少噪声污染危害的重要手段,主要包括县域噪声环境质量总体要求、隔音或消音处理等内容。水生态环境保护指标、大气污染防治指标、固体废物处置与利用指标、噪声防控指标等四类指标共同构成了生态县建设环境指标的主要内容。以“生态学”为导向,强调对以上指标的分解和落实,强调制度形成与完善在生态县环境建设中的重要作用,通过制度保障生态县环境建设的有效推进,构建具有中国社会主义特色并符合县域实际的生态环境体系,才能不断满足生态县建设的要求,加快生态县建设的进程,推动生态县建设的创新,实现生态县建设的目标。

四、生态县建设中的生态环境体系构建路径

构建具有中国社会主义特色并符合县域实际的生态环境体系,应着手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一)县域水生态环境体系构建。开展河道整治与雨污分流整治,加快县域生活污水、生活垃圾处理等环保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县域工业企业的环境监管,加快污染源在线监控系统建设;科学划定饮用水源保护区,保障城乡饮水安全;深化小流域综合治理,合理开发利用水资源。贯彻实施国家水法律法规,加强县域水资源统一管理;健全水价机制,实行鼓励节约用水的水价制度;推广高效农业灌溉节水技术;加强节水型工业管理,形成节水型经济结构;加快县域污水处理工程建设,实施污水资源化。建设人工湿地,形成点、线、面结合的县域湿地系统,逐步修复县域水生态系统;实施以削减水污染负荷、提高水体水质功能为主要目标的县域污水再生利用工程。(二)县域大气污染防治体系构建。加强对县域内各种炉窑的工业粉尘和二氧化硫污染防治监管,对未实现达标排污的企业限期治理;根据国家总量控制要求,实行县域排污总量控制;加强民用燃煤二氧化硫污染控制。开展县域生态环境建设,防治建筑、拆迁、市政、运输、堆放和地面的扬尘污染;及时清扫路面,防治道路扬尘污染;加强城郊结合部扬尘污染防治,防止通过空气输送对城区的污染。开发经济、清洁、可再生新能源,积极探索再生能源的利用,大力发展农村沼气;发展替代能源;提高优质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的消费比重,优化县域能源结构;积极推广新工艺、新设备、新技术,发展能源综合利用技术和能源环保技术。(三)县域固体废物处置体系构建。推行县域生活垃圾袋装化,实行收集、贮存、运输和无害化处置监管;逐步实行垃圾分类收集;建设密闭式的垃圾压缩式转运站,减少垃圾收集环节和在城区停留时间,避免二次污染。建设县域可再生废旧物资回收系统,推进再生资源回收利用,提高废物综合利用率;建立县域物资和废物交换中心,促进物资交换和副产品与废物的处置。建立县域生活垃圾集中收运处置体系和运行机制;构建县域环境卫生清扫保洁、垃圾收集、运输处置市场化运作模式;城区生活垃圾处置以焚烧为主,结合卫生填埋以及综合处理等多种处置技术;非城区以卫生填埋为主,焚烧、综合处理为辅。(四)县域噪声防控体系构建。禁止县域街道、广场、公园内组织的娱乐、集会等活动使用音量过大、严重干扰周围生活环境的音响器材;对可能产生环境噪声污染的营业性场所,居民区内有噪声排放的单位或个人,采取有效的防治措施。采用技术先进的设备,降低声源强度;调整县域工业布局,使高噪声设备尽可能远离噪声敏感区;对高噪声设备进行隔音或消音处理,减少工业噪声外泄对环境的污染。禁止县域内高噪声施工机械设备在夜间和午休时间使用;合理调配建筑工地砖瓦灰沙石等建筑材料的运输装卸时间。

主要参考文献:

[1]赵智刚.城市辖区生态示范区建设规划中若干问题探讨[J].干旱环境监测,1999.13.2.

[2]麻朝晖.论欠发达地区生态示范区建设中补偿机制建设[J].浙江树人大学学报,2003.3.3.

[3]任海,周国逸,夏汉平等.广东连平建设国家级生态县的总体生态规划[J].生态科学,2002.21.1.

水生态环境质量范文第4篇

今天这次河长制工作调度会主要任务是,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届*中全会关于强化河湖长制的部署要求,总结前段工作,安排下步任务,动员全县上下进一步提高认识、压实责任、强化措施,全力推动河长制工作不断深化,为“十四五”时期进一步改善我县水环境质量、实现绿色生态发展提供支撑和保障。下面,就进一步强化河长制工作,持续改善提升我县水资源和水生态环境建设水平,我强调三点意见。

一、充分认清水资源和水生态环境面临的严峻形势,切实担当起全面推进河长制的责任和使命

近年来,县委、县zf高度重视水资源和水生态保护工作,大力实施群众饮用水安全、*河堤坝加固、海堤修复、河道清淤、污水处理厂建设以及农田水利灌溉等水利设施建设工程,有力提升了我县水资源和水环境质量,保证了水安全和人民群众用水安全。但不可否认,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和自然生态变化,水资源和水环境面临着严峻的形势。

从水资源总量和质量上看,正在呈逐年下降的趋势,以往很多河流水清河畅、鱼虾成群,现在几乎“十河九干”,即使不干的,也成为季节性河流,总量正在减少;另外,除了上游来水,一些自然水体质量堪忧,有的甚至成为黑臭水体。从面临的任务看,我县河流数量相对其他县区较少,但由于河道长期干涸、年久失修,河道淤堵、违法建设等问题多、数量大,有的甚至影响河道行洪,清理难度大。

从群众直接感受上看,很多河流已成为干涸的沟渠,生活垃圾、畜禽养殖粪便、污水随意排入河流等现象时有发生,成为污染源,有河无水现象十分普遍。另外,地下水水位下降现象也很普遍、很严重,遇到干旱年份,也发生过灌溉和饮水紧张问题。

可以说,保护水资源和水生态环境刻不容缓、迫在眉睫。我们必须严格贯彻中央、省市要求,以对发展、对人民负责的态度,进一步落实河长制,通过明确目标、理顺机制,把责任落到人、把短板补到位,全面提升水资源和水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水平。

二、切实以河长制提升河流治理成效,持续改善全县水资源和水环境质量

要统筹抓好水环境整治与城乡建设,全面提升美丽乡村建设水平。水清岸绿的河流既是富有诗情画意的乡愁记忆,也是城乡生态环境的安全屏障。各级各单位要把管水治水与美丽乡村建设紧密结合起来,统筹规划,科学管理,扎实做好岸线保护、污染物排放管理、水体治理、沿岸绿化等工作。

要严格水生态空间管控,结合河道违章建筑、违法占地清除专项治理,重点抓好违章建设、随意侵占河道、破坏河岸堤坝、违规挖沙采沙等突出问题,打造健康自然的河流岸线风貌。

要结合美丽乡村建设,教育引导农村居民改变污水、垃圾直排入河的传统习惯,抓实沟渠坑塘清理、岸线植绿等工作,把每条河流都打造成景色怡人的生态美景。要加强*河水质、*河水系生态治理,为*新区建设、为打造*河休闲文化旅游景点提供有力支撑。要扎实做好沿海水污染治理和修复,确保沿海资源可持续利用和开发。

要全力抓好水污染治理与转型升级,从源头上根本上解决污染问题。河流污染表面在水里,源头在岸上。各级河长不能就水管水、就污治污,必须坚持生产生活生态统筹、水域水量水质并重、预防保护治理齐抓,紧盯重点行业及主要污染物源头,综合施治,标本兼治,从根本上杜绝各类污染源入河。要扎实推进“十大”重点涉水污染行业专项整治,全面排查污染水环境的企业、项目,该整治的要整治到位,该清理的要全部清理,特别是对水源地周边、重点监测流域实行最严格的水污染排放标准,严禁出现新的污染排放源,坚决杜绝边治理、边污染的现象发生。

当前,要着力抓好*河、*河水质污染整治。各级河长、主管县领导、相关乡镇和主管部门要密切配合,迅速沿河实地踏查,查找污染源,封堵排污口,解决污水和畜禽养殖场粪便直排问题。环保部门要加大执法检查力度,严肃查处污染问题。河长办要拿出具体整治方案,县委督查室、县zf督查室要加强督导,及时汇报工作进展情况。

要统筹抓好网格化监管与“零容忍”执法,确保管水护水治水取得实效。实现监管和执法全覆盖是进一步落实河长制的关键一环,目的就是解决监管不到位、执法投机的不健全等问题,把河流治理纳入法制化轨道。各级各单位、各级河长要严格落实日常巡查监管机制,明确巡查责任,落实技术设施,加强对重点河流、水域岸线的动态监控,做到不留盲区、全天覆盖。

要严厉打击破坏岸线的乱采乱挖、乱倒乱排、私设纳污坑塘等涉水违规违法行为,特别是对网箱养鱼、非法采砂、偷排偷放、超标排放及破坏水源地生态、盗采地下水行为,要保持高压态势,依法严厉打击,坚决保障河道安全和水质安全。

另外,还要积极探索新的河流管理体制机制,在水污染防治、水生态修复、监督管理、争取上级支持、社会管理等方面大胆创新,形成我县特色,确保河长制工作高效推进、持续深化。

三、切实扎实履行河长制各项职责责任,全力推动河长制工作落实见效。

要进一步明确责任、传导压力。各级河长要切实肩负责任,知晓河长干什么、怎么干,熟悉掌握河流基本情况,及时调度治理保护工作,着力解决好存在的问题,真正做到守河有责、守河担责、守河尽责。河长办要发挥牵头揽总作为,迅速研究制定方案,进一步落实责任、明确时限,确保各项工作快速推进。

水生态环境质量范文第5篇

水资源不仅是一切生物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资源,也是人类生产生活不可或缺的重要自然资源和制约社会经济发展的战略性资源,水资源短缺已成为当今世界人口、资源、环境三大问题的重要问题之一,这一问题尤其困扰着大连市的社会经济发展,成为大连市可持续发展的一道难题。大连市水资源量匮乏由来已久,全市多年平均水资源总量仅为31.2亿m3,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为533m3,不足全国人均水资源量的1/4,我市水资源重度缺水,为我国北方严重缺水地区之一。

大连市河流水系比较发育,大多为独流入海的山溪性河流。20平方公里以上的河流有152条,50平方公里以上河流有61条,100平方公里以上河流有33条,如何更好地开发利用和管理好这些宝贵的水资源是当前和今后很长一段时间里水务工作者一项艰巨的任务。大连市重点河流水质污染严重,只有37%的河流达到Ⅲ类水质标准。受监测的河段以复州河和大沙河污染尤为严重,主要污染物为:化学需氧量、氨氮、总磷、总氮等。污染造成生物物种减少,首先是多种鱼类减少,各种水鸟因为缺少可捕鱼虾为食和安全栖息繁延场所,也比以往大为减少。

十七大以来,我国将水生态保护、人水和谐提高到了新的战略高度,对水生态环境保护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近几年《环评法》、《入河排污口管理办法》、《水功能区管理办法》等多部法律、法规的实施,对开展水生态环境保护提供了强有力的法律保障;社会大众对水环境恶化的危害有了深刻认识,对改善水环境产生了强烈的愿望。特别是国务院已经批准武汉“8+1”城市圈为“两型社会”试验区,将对水生态环境建设具有强大推动作用。借此契机,应尽快对大连市重点河流进行水生态系统监测与研究,在此基础上制订“大连市水生态修复与保护规划”,按照规划争取国家和社会方方面面的力量,实施水生态修复、保护。

二、国际水生态系统监测现状

随着水环境管理的发展,河流水生态系统监测已经在国际上成为河流管理的重要手段,它能够反映河流对于人类影响的表征,具有综合性的特点。河流对人类的发展非常重要,不仅可提供食物、工农业及生活用水,还具商业、交通、休闲娱乐等诸多服务功能。作为重要的生态系统类型,河流生态系统还是生物圈物质循环的主要通道之一,很多营养盐及污染物在河流中得以迁移和降解。但在过去的几十年中,河流生态系统不断受到人类活动的干扰和损害,大量污染物的排入和森林及河岸缓冲带的乱砍乱伐严重影响了河流水环境状况,其结构受到极大破坏,诸多生态功能也因人类活动的干扰而逐渐丧失。在1999年联合国环境计划署组织的“面向21世纪水资源委员会”对流域面积最大的25条世界大河进行调查后的总结报告中指出,世界的大江大河水质欠佳,多数河流水量日益减少,而污染程度则日渐加重。

如何维持现有河流生态系统的服务功能,修复受损系统,促进河流及其流域的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已经成为一个全球性的问题。对重点河流的水生态系统进行监测与研究不仅可应用于对河流现状的客观描述和评估,而且有助于管理决策者确定河流管理活动,对于河流的可持续管理及区域生态环境建设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近10多年来,河流水生态系统监测研究已在很多国家开展,其中以美国和英国的实践较具代表性。

美国环保署经过近10年的发展和完善,于1999年推出了有关河流的快速生物监测协议,该协议提供了河流着生藻类、大型无脊椎动物以及鱼类的监测及评价方法和标准。英国关注河流生态系统的一个重要举措就是河流生态环境调查。通过调查背景信息、河道数据、沉积物特征、植被类型、河岸侵蚀、河岸带特征以及土地利用等指标来评价河流生态的自然特征和质量,并判断河流生态现状与纯自然状态之间的差距。

三、主要攻关内容及技术路线

以大连市主要河流为研究对象,将其作为一个物理、化学、生物单元和社会经济单元进行流域生态环境管理研究,在流域内选择不同生态特征、不同河流、不同污染特点的点位,对水质理化指标、生物指标及栖息地环境调查,并通过相关的水质监测资料,对大连市河流生态系统的生态环境现状进行综合研究,分析水生态的演变趋势、分布规律和影响因素。

主要技术路线如下:

(一)河流水环境生态现状调查与评价

对大连市主要河流进行水化学与水生生物监测与调查。分析大连市河流水体的污染特征,并通过对底栖动物、着生藻类、水生细菌的测定、分析,研究水污染对水生态系统的影响规律,建立大连市河流水生态综合评价方法。

(二)建立河流B-IBI(底栖动物完整性指数)评价体系

对大连市主要河流进行大型底栖动物定量和定性分析监测,根据监测的数据,使用B-IBI评价水体生物完整性的基本原理,经过底栖动物指数筛选,建立适合大连市河流的B-IBI指标体系。

(三)建立河流水生态系统综合评价指数

选择大连市主要河流的水生态监测数据(理化指标、生物指标、栖息地环境质量)进行主成分分析,选取有代表性的指标组成指标体系,计算水生态综合评价指数,以反映大连市主要河流水生态系统的健康状况。

(四)建立河流生态系统监测信息数据库

存储大连市主要河流采样断面的图片、数据、资料、评价结果等信息数据库,提供可视化界面,从而方便对各个采样断面基本信息的查询,对监测数据进行系统化管理。

四、实施方案

1.首先对大连市重点河流水质及水生生物进行调查,确定水质类型及生物种群,并确定相应监测方案。

2.对大连市重点河流主要断面进行为期一年的水化学与水生生物监测,以便掌握其规律及基本信息。

3.根据前期监测数据(理化指标、生物指标、栖息地环境质量),建立河流评价体系,对大型底栖动物进行定量和定性分析,确立河流水生态系统综合评价指数。

4.选取有代表性的指标组成指标体系,计算水生态综合评价指数,以反映大连市重点河流水生态系统的健康状况。

5.建立河流生态系统监测信息数据库,存储大连市主要河流各个采样断面的图片、数据、资料、评价结果等信息数据库。提供了可视化界面,从而方便对各个采样断面基本信息的查询,对监测数据进行系统化管理。

五、预期成果

通过对大连市重点河流的水生态系统监测与研究,分析出重点水生态系统的长期变化、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重要生物要素在水生态系统中的化学循环过程,人为、自然因素干扰下水生态系统的响应,水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健康状况及生态系统管理的理论与方法。建立一套适合大连市的水生态指标体系和一系列水生态管理标准,为我市未来的流域生态环境管理奠定基础,为重点河流的水污染综合治理提供基础和依据。

六、推广及应用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