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低碳社区建设方案

低碳社区建设方案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低碳社区建设方案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低碳社区建设方案

低碳社区建设方案范文第1篇

[关键词]苏北地区;中小学学校建筑;结构检测;抗震鉴定

1 概述

我国江苏苏北地区由于历史沿革、地理位置、经济政策等原因,经济发展较慢,教育基础设施建设相对较落后,校舍施工质量普遍较差,抗震能力弱,对中小学学生生命安全造成潜在的影响。2008年四川省汶川县发生8.0级大地震,造成大批校舍倒塌及数千师生死亡,这些给我们深刻的启示,因此,对苏北地区的学校建筑进行鉴定、加固已成当务之急。

由于建筑物抗震鉴定起步较晚,尚处于发展阶段,而中小学建筑抗震鉴定工程量较大、时间紧迫,且苏北地区学校建筑结构形式有其自身特点,对其抗震鉴定的技术进行分析和探讨,有助于提高苏北地区学校建筑抗震鉴定效率及准确性。

2 中小学校建筑的安全性鉴定

2.1 安全性鉴定的原则

根据《民用建筑可靠性鉴定标准》(GB50292-1999),学校建筑的安全性鉴定评级,按构件、子单元和鉴定单元分3个层次,从第一层开始,分层进行。第一层次主要是根据构件各检查项目评定结果,确定单个构件等级(安全性等级au、bu、cu、du),第二层次主要根据子单元各检查项目及各种构件的评定结果,确定子单元等级(安全性等级Au、Bu、Cu、Du),第三层次主要根据各子单元的评定结果,确定鉴定单元等级(安全性等级Asu、Bsu、Csu、Dsu)[1]。

2.2 抗震鉴定的依据及方法

目前,学校建筑主要根据《建筑抗震鉴定标准》(GB50023-2009)及《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01)的相关规定进行抗震鉴定。

根据《建筑工程抗震设防分类标准》(GB50223-2008)第6.0.8条规定,中小学校舍用房抗震设防类别不应低于重点设防类(乙类)[2]。另根据《建筑抗震鉴定标准》(GB50023-2009)第1.0.3条规定,乙类设防时,6~8度应按比本地区设防烈度提高一度的要求检查其抗震措施,抗震验算应按不低于本地区设防烈度的要求采用[3]。

学校建筑的抗震鉴定,按房屋的建造年代分类,鉴定方法和内容有所不同:

对于80年代及之前建造的房屋(A类,后继使用年限为30年),鉴定方法可分为两级。第一级鉴定应以宏观控制和构造鉴定为主进行综合评价,第二级鉴定应以抗震验算为主结合构造影响进行综合评价[3]。

对于90年代建造的房屋(B类,后继使用年限为40年),鉴定包括两部分:第一部分为抗震措施鉴定;第二部分为抗震承载力验算[3]。

对于2001年以后建造的房屋(C类,后继使用年限为50年)的鉴定包括两部分:第一部分为对现有房屋的宏观控制和构造进行鉴定;第二部分为按《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01(2008年版))对房屋进行抗震承载力验算[3]。

3 苏北地区中小学校建筑鉴定技术

3.1 初步调查

检测前首先对各中小学校内各建筑的基本情况进行了解、调查,包括房屋的基本概况、建筑、结构形式、设计及施工情况、使用历史等,并搜集相关资料,如建筑、结构设计图纸、地勘报告及施工验收资料,画出各建筑的总平面分布图。

3.2 场地及地基基础

3.2.1 场地

苏北徐州等地区多山,对中小学校建筑场地位于突出的山嘴、孤立的山丘、边坡等不利地段时,应对地震稳定性、地基滑移等进行评估。

3.2.2 地基基础

已有建筑物的地基变形与其建成时间长短有着密切的关系,当地基发生较大的沉降和差异沉降时,其上部结构必然会有明显的反应,苏北农村地区中小学校建筑大多建成时间较长,无地勘报告,故地基基础现状的鉴定应着重检查建筑物上部结构的不均匀沉降裂缝和倾斜、基础有无腐蚀、酥碱、松散和剥落,根据检测结果判断地基基础有无严重静载缺陷。

3.3 建筑物结构受力体系

苏北地区中小学校教学楼、办公楼等大多采用大开间、大窗洞,抗震墙数量少,平面布置过于空旷,使得承重墙分担荷载很不均匀,部分房屋采用长宽比超限的条型以及L型、Y型或T型等不利于抗震的平面形式。汶川地震中有许多教学楼由于结构形式不合理而发生倒塌的震害情况已给我们警示,因此在苏北地区中小学校舍鉴定中应对房屋的结构体系重点检测。

3.4 抗震措施及整体性连接构造

3.4.1 砌体-木屋架结构

苏北农村地区有许多中小学校建筑采用此结构形式,该类建筑由于木屋顶整体性差,缺乏足够的刚度,地震力无法沿水平方向传递,致使承重墙、屋架发生坠落、垮塌。故鉴定过程中应重点检查木屋架、屋盖的质量和连接、墙体与木屋架的连接情况。

3.4.2 多层砖砌体结构

“5.12”四川汶川地震、1976年唐山地震以及上世纪末我国西部地区的多次地震震害都表明,砖混结构中抗震措施及连接构造对于结构在地震中保持整体性,避免发生整体倒塌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调查发现,苏北地区中小学校建筑多采用砖混结构加预制楼板结构。部分砌体结构未设置圈梁和构造柱或构造柱、圈梁设置不符合规范要求,施工中预制楼板与墙体只是简单的浮搭在一起,并没有按要求将拉结筋焊接起来,预制板上也无配筋混凝土叠合层。对此类建筑鉴定过程中应重点从墙体的平面布置、圈梁、构造柱的设置、截面尺寸及配筋、房屋的楼盖、屋盖与墙体的连接等四个方面进行检查。

3.4.3 框架结构

四川汶川地震震害调查显示,柱端先出现塑性铰、柱端剪切破坏、节点区破坏等现象比较常见,框架结构的围护结构和填充墙震损明显,部分结构构件也发生了一定程度的破坏。故学校建筑中框架结构应着重调查结构型式、截面尺寸、框架柱的轴压比、边角柱的配筋率、箍筋(尤其是加密区及节点处)配置及填充墙、隔墙与主体结构的连接情况。

3.5 易引起局部倒塌的部位及其连接

四川汶川地震中,部分房屋主体虽未出现倒塌,但附着于楼、屋面结构上的非结构构件由于与主体结构连接不稳,出现倒塌伤人或砸坏重要设备事故。

调查发现,苏北地区学校内教学楼、办公楼等大多采用单面外廊式,悬挑走廊外端多采用砖砌栏杆,部分栏杆内未设置构造柱及砼压顶,两端与主体结构拉结不牢靠;部分房屋女儿墙高厚比超标、拉结缺失、无圈梁与压顶;突出屋面的楼梯间内外墙交接处大多未沿墙高采用钢筋拉结;部分砌体墙段实际的局部尺寸太小;还有部分房屋外廊采用独立砖柱承重,柱顶两方向均无可靠拉结,鉴定过程中应对以上部位进行重点检测。

3.6 楼梯间

地震时学校建筑物内楼梯间、走廊等为师生疏散、脱离的逃生通道。调查发现,苏北地区学校内砌体结构房屋往往将楼梯间设置在房屋的尽端和转角部位,扭转效应非常明显,有的教学楼将楼梯作为左右两栋搂之间的连廊使用,但无特殊联结加强措施,楼梯与两侧主体弱连接,整体性很差。

楼梯间因平面开洞后刚度不连续,属于平面薄弱位置,地震中极易受损、破坏,故鉴定过程中应对楼梯间进行重点检测。

3.7 房屋的外观质量缺陷及损伤

既有建筑因设计上的原因、混凝土及钢材等材料性能缺陷、施工内在质量低劣、自然环境条件的突变、用户不当使用擅自改变用途或人为损坏结构、地基不均匀沉陷等等所引起的结构的破坏往往反映在主体结构构件的裂缝上。鉴定裂缝的成因、分析裂缝的发展趋势、控制裂缝继续发展,是房屋安全性鉴定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

调查发现,苏北地区部分中小学校内房屋外观质量较差,支承大梁、屋架的墙体、承重墙及其交接处出现裂缝,混凝土出现开裂或局部剥落,钢筋外露、锈蚀,还有部分房屋由于年久失修,环境潮湿和长期渗漏,导致墙体酥软,严重影响结构的安全。鉴定过程中应对结构及构件的外观质量缺陷及损伤情况进行全面检查。

3.8 材料强度

调查发现,苏北地区(尤其是农村地区)学校建筑施工质量普遍较差,砌体结构主要表现为砌筑砂浆强度不足、离散度较大,墙体砌筑质量较差,抗震构造设施(圈梁、构造柱等)混凝土浇筑质量差,强度较低;框架结构主要表现为混凝土浇筑质量不高,强度较低,箍筋最小直径、加密区间距与长度、箍筋弯钩长度不符合规范要求,梁柱节点范围甚至没有箍筋,边柱、角柱、边角柱及楼梯间部位框架柱未采取加强措施。鉴定过程中应对上述部分进行重点检测。

4 结束语

以上是本人在工作中的相关经验及总结,还望与各同行共同学习和进步,仅供参考。

参考文献

[1]四川省建设委员会.GB50292―1999民用建筑可靠性鉴定标准[S].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9

低碳社区建设方案范文第2篇

主题词:石油石化 美丽社区建设

石油石化企业美丽社区建设既是贯彻落实十精神的重要行动,也是进一步改善社区生态环境和居住条件、满足职工群众美好生活新期待、实现社区和谐发展的重要举措。通过多年的不懈努力,石油石化企业主导型社区硬件设施、软件环境发生了很大变化,物业服务、公益服务质量逐年提升、社区环境面貌逐步改善、职工群众特别是低收入群体、离退休老同志的生活保障逐步加强,社区和谐稳定局面逐步形成。推进美丽矿区建设,要紧紧围绕集团公司确立的到2020年将石油石化矿区建设成为“功能完善、生活便捷、环境优美、文化繁荣、平安稳定、社区和谐”的美丽社区的总体目标,抓好以下工作。

一、提高思想认识,转变思想观念。美丽社区建设是一项长期的、复杂的系统工程,既要有思想认识上的突破和提升、整体上的谋划和布局,也要有组织上的协调和指导、具体工作上的部署和安排。要按照“功能完善、生活便捷、环境优美、文化繁荣、平安稳定、社区和谐”七项要求,从服务油田发展,保障居民生活,维护社区稳定的角度来理解和把握美丽社区建设工作,在持续做好物业服务、保安服务、社区服务、离退休服务的同时,结合实际,制定美丽社区建设实施方案,积极搭建综合平台,围绕提高社区居民幸福指数提供全方位服务。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在持续深化数字化小区建设,创新油田矿区社区管理,提升办公楼宇、民用物业服务水平和服务质量的同时,进一步促进社区党建、社区服务、社区环境、社区平安、社区文化、社区志愿者服务等工作提档升级,努力实现社区“功能完善,生活便捷、环境优美、文化繁荣、平安稳定、社区和谐、运行高效”的美丽社区目标。

二、围绕环境建设目标,完善社区服务功能。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升,人们对生活水平和环境服务质量的关注度越来越高,呈现出从“求温饱”到“盼环境”,从“谋生计”到“要生态”的转变趋势,建设美丽矿区就是要不断满足社区居民的新需求,新期待,这不仅是对社区居民服务需求、安全需求、生态需求、文化需求的现实回应,也是矿区服务业务实现永续发展、长久发展的群众基础。要按照“绿色满园自然美、节能环保生态美、健康安全和谐美、低碳生活人文美”环境建设目标,充分利用社区现有土地资源,新增居民住宅和社区老年人活动场所,进一步改善社区居民人居环境,完善社区服务功能,持续提升社区环境建设水平,促进社区可持续发展。

三、积极引进社会资源,深化社区管理创新。加强和创新矿区社会管理,说到底,就是对人的管理和服务。指出,要把社会管理寓于为群众服务之中,在服务中实施管理,在管理中体现服务,不断提高工作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建设美丽社区必须通过不断满足社区居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化解矛盾纠纷、凝聚人心士气、促进和谐稳定、全面提升服务水平。这方面,一定要解放思想、创新思路,把推进专业化管理和服务作为提升物业服务水平的重要途径和有力抓手。专业化是社会发展和社会分工的必然产物,是提高服务质量和服务效率的重要基础;现代社会,任何一家企业都不可能包打天下,不可能提供社会和市场需要的所有专业化产品和服务。在推行保洁、保安、绿化、维修、餐饮服务等业务外包的同时,逐渐将目前承担的大量社会事务和公共管理职能移交地方政府、融入社会,由政府派驻人员、义工替换内部员工;在满足社区居民多元化服务需求方面,有效利用政府、社会资源,鼓励和引导社会服务组织和社会志愿者服务队伍有序参与社区公益性活动,让社区居民享受到更加专业、便捷的服务。要通过推进更大范围、更高层次的专业化,实现矿区服务水平、服务效率、服务效益的整体提升。在这个问题上,既要有开放包容的心态,又要有壮士断腕的魄力、信心和勇气,推进社区服务业务与社会服务相融合。同时,还要提前做好角色转变和职能调整,主动适应社区服务业务发展变化,保证服务质量。

四、落实各项惠民政策,共享改革发展成果。十报告指出:“加强社会建设,必须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就是要通过各种方式和渠道,解决社区居民特别是困难居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要积极落实地方政府各项惠民政策,让社区居民平等地享受“市民”待遇,共享改革发展成果。现阶段重点落实地方政府在提高城镇居民生活福利待遇方面的优惠政策,包括子女就业,子女、家属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困难家庭住房补贴和生活补助、残疾人生活救助和医疗补贴、高龄和离退休职工生活补助和相关生活补贴等方面的普惠性政策。同时,要积极争取地方政府在支持公益事业发展方面的优惠政策,包括社区居民公共卫生补贴、养老机构建设投资和运营补贴、托幼机构运营补贴、社区文化设施建设以及公益性岗位派遣等政策。要通过争取和落实地方惠民政策,让社区居民亲身感受到推进美丽社区建设所带来的好处和实惠,增强社区居民主动参与美丽社区建设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参考文献:

[1]翟晓兰;对和谐社区建设的思考[J];滁州学院学报;2008年04期

[2]王莹;城市社区建设中需要解决的几个理论问题[J];广东青年干部学院学报;2005年02期

[3]周全德,魏晶平;欠发达地区城市社区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治理对策[J];科学・经济・社会;2004年02期

低碳社区建设方案范文第3篇

(一)重点项目建设推进有力。一是文化艺术中心,项目经过7年的建设已全面竣工,城市规划艺术馆、工人文化宫、青少年宫、图书馆、科技馆已经交付使用;音乐厅、大剧院达到交付条件,正在与保利集团洽谈托管运营事宜;7月份完成竣工验收,为第十届中国艺术节提供场馆保障。二是公园,工程已全部完工,投资比预算节省1.8亿元、占预算总额的45%,全面打造了以野为美的郊野风光。三是化肥沟改造,工程已基本完成,泄洪量为改造前的4倍,7月底全面完成,彻底消除城区西部汛期安全隐患。四是城隍庙片区改造,一期工程正在进行基础施工,二期工程已开挖基坑。五是火车站南广场改造,与中国建设基础设施有限公司签署项目合作框架协议,启动了月河路(仓南街—宝通街)等片区基础设施建设。

(二)小城镇建设加快推进。全市完成小城镇建设投资55亿元,其中基础设施22亿元。积极推进小城镇融资,借助与建设银行签订的《战略合作协议》,目前已审批贷款64亿元、发放22亿元。。扶持示范镇率先发展,上半年,全市20个示范镇街生产总值、地方财政收入预计分别达到400亿元、10.5亿元,同比分别增长25%和30%。开工建设集中居住农房3.3万户、启动危房改造4500户、开展村容村貌整治村庄1262个,分别占年度任务的82.5%、75%、80.5%。申请全省新型农村社区规划补助资金210万元、全省绿色农房示范项目补助资金440万元,分列全省第一、第二位。组织申报4个镇、9个村申报历史文化名镇名村,申报数量全省第一。(三)保障房建设进展顺利。截至6月底,全市共开工各类城市保障性安居工程15890套,任务完成率达到90.8%;建成7552套,占省下达任务的100.7%。市区住房保障低收入线标准由19100元调整为22000元,住房保障覆盖面进一步扩大。

(四)低碳城市建设成效显著。我市获批国家第一批中美低碳生态城市试点城市,成为全国6个入选城市之一。低碳社区建设进展顺利,第4批、24个、415万平方米低碳社区项目立项建设。11个绿色建筑项目获省级补助资金,约3000余万元。实施既有居住建筑节能改造65万平方米,占年度任务的67%。

(五)房地产市场保持回暖态势。上半年,全市房地产投资、供应、销售同比增幅明显,完成房地产投资198亿元、新开工980万平方米、竣工420万平方米,同比分别增长8.4%、13.6%、15.4%;新建商品房网签62769套、632.4万平方米,同比分别增长62%、58%。天同集团、防水材料有限公司先后被授予国家住宅产业化基地,我市国家住宅产业化基地增至3个,位列全省第一。天同·九龙湾、寿光德润绿城百合园、安丘新秀·理想之城等3个项目先后通过国家康居示范工程评审,我市国家康居示范工程总数达到6个,位居全省第一。

(六)招商引资工作扎实推进。成功举办2013中国房地产发展高峰论坛,260余家国内知名企业参会,19家企业达成初步投资意向。以潍河、弥河两岸小城镇及示范镇建设为切入点,启动了“两河”城镇带暨示范镇“百千工程”,集中推介33个镇街的105个项目,计划总投资987亿元,以投资促动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和产业发展。总部经济招商成效初显,正在与杭州滨江绿化公司、上海胜华电缆集团、中建三局一公司沟通对接,均已初步达成引进协议。

(七)行业作风建设不断加强。开展了“作风建设年”活动。出台了《关于提高审批效率规范审批行为的意见》,最大程度地提高服务效能,刘曙光市长对我局做法作出批示,给予充分肯定。成立了服务滨海工作组,局主要负责同志担任总指挥,抽调10名业务骨干到滨海一线,并与原单位工作彻底脱钩,集中精力做好服务滨海特色小镇建设、直饮水建设把关、质量安全监管、绿色生态城区建设和公租房建设等工作。

二、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和不足

总的来看,上半年各项工作进展顺利,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一是部分重点工程依然存在拆迁障碍,影响工程建设进度;二是我市推进城镇化发展体系还不系统,推进城镇化的有效合力尚未形成。

三、下半年工作打算

(一)抓好城建重点项目建设。抓好文化艺术中心收尾工作。加快万达广场一期工程建设,年底前商业购物中心和五星级酒店达到开业条件。加快城隍庙片区改造,一期工程力争年内主体竣工。做好火车站南广场改造项目核心区规划建设、征收拆迁和招商工作,月河路、高家街力争年底前建成通车。加快建筑产业园项目建设,确保完成全年建设任务。在拆迁到位情况下,加快张面河与白沙河综合整治工程及已进场施工的路桥工程建设。

(二)抓好城镇化发展。积极参与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协调发展等调研,配合筹备全市城镇化工作会议。开展特色小城镇试点工作,在每个县市区选取1—2个有特色的小城镇进行重点扶持,打造特色小城镇。结合全省“百镇建设示范行动”,深化示范镇体制机制创新试点,在人事、财政、审批等方面赋予更大的自,推进示范镇率先发展。加强调度考核,确保全年新建集中居住农房4万户,改造危房6000户,全市村容村貌整治比例达到80%以上。

(三)抓好保障房建设管理。加强调度考核,确保完成省下达年度建设任务。出台市区公共租赁住房分配细则,指导各县市区、开发区做好保障房分配工作。建成住房保障信息管理系统,为全市保障房分配和后续管理提供技术支持。

(四)抓好低碳城市建设。加快前四批低碳社区建设。出台《大力推进绿色建筑行动的意见》,引导企业申报绿色建筑标识,争取年内有5个以上项目获得绿色建筑评价标识,保持全省领先位次。制定出台中美低碳生态城市建设工作方案,加快推进各项试点工作。

低碳社区建设方案范文第4篇

【关键词】低碳,建设,实施,管理.

1 低碳及低碳型社区

全球气候变化迫切要求世界各国加强协作,严格控制CO2排放,1997 年底,为对发达国家温室气体排放量予以限制,抑制全球变暖,《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三次缔约方大会通过了《京都议定书》,并于2005 年 2 月正式生效。这可谓人类历史上第一次从立法的角度对温室气体的排放予以限制。自此,“低碳”问题便成为人类生产与生活的核心话题,它所涵盖的意思有两层:第一层,降低以二氧化碳为主的温室气体排放;第二层,减少利用可生成温室气体的一次能源,诸如煤、油等无法再生的传统能源。从上述两个层面的问题来看,第二层面的问题应是最根本问题。伴随这一问题的产生,全世界都在关注低碳经济的实现途径。

“低碳型”社区缘起于“社区低碳化”的全新理念。传统能源碳排放率较高且不可再生;对比之下,新能源既环保又可再生,新、旧能源之间的替换就成为社区低碳化的一个实现途径。目前,世界公认的潜力颇大的新能源替代传统能源的技术就是基于地源热泵的制冷/采暖技术。其原理是对地下土壤庞大的蓄冷(热)能力予以利用:夏天向建筑物内转移地下冷量;冬天则向建筑物内转移地下土壤的热量,并按年度形成冷热循环。当下,欧美国家的各类商务楼与居民住宅已在大面积使用这一技术,我国这一技术使用虽不广泛,但也在积极建设基于地源热泵采暖的“低碳型社区”。

2 低碳型社区电气化工程建设的主要意义

2.1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客观需要

诚然,我国经济正高速增长,但是,伴随此形势,我国能耗增长也异常加快,统计表明,在目前世界能耗国排名中,中国列于第二位。与此同时,就目前来看,煤炭仍旧主导着国内能源消费结构,由此而引发的环保、能源供应同经济发展的矛盾也愈来愈不容回避。当前,我国城镇化进程愈发加快,可以预测,住宅仍将是城镇人口增长的迫切需求,并持续相当长的一段时间。《2020年中国居民居住目标预测研究报告》指出,就城镇住房建筑面积这一指标来看,预计到2020年将达35m2/人。可见,未来一段时间内,我国住宅年增量较大。基于此,基于我国的可持续发展的角度,低碳型社区的节能减排效益不可谓不大。

2.2解决现有供电问题的需要

国民经济的飞跃发展带动着国民生活水平日益攀升,随之而来的便是各类电器走进普通社区,进入普通百姓家庭,与此同时,顺势而增的便是社区居民用电量与用电负荷。此外,数字化社会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也提高了普通居民住宅对供电可靠性的要求。现阶段,普通居民社区配电网多参照经验设计建设,常见的问题一是供电容量不足、二是接线模式有欠合理、三是电能质量不高,等等。其实,这正是因未基于长远发展的角度将居民社区的电气化工程纳入低碳化社区建设范畴予以规划,才导致上述问题不断滋生。而低碳化社区电气化工程建设的初衷正是本着低碳运行的原则,从长远角度出发,规划、配置电网系统。可见,低碳型社区电气化工程是解决现有供电问题的根本需要。

3 低碳型社区电气化工程建设所要面临的主要问题

就目前来看,我国低碳型社区的电气化工程建设并非一蹴而就,作为系统性工程,期间需要面临或可能发生如下问题:

首先,传统能源与新能源的并用问题。对于低碳型社区来说,能否兼用太阳能、地热等新能源与燃气、电等传统能源是首要需要解决的问题。

其次,电气系统与新能源的协调问题。低碳型社区电气化工程建设的另一问题,也是建设要点就是如何协调电气系统与新能源,使后者能够在新型电气系统中充分发挥其能源供给作用。就其协调性的具体体现来看,应以两方面作为主要考虑:首先要考虑的是为节约电气系统投资额,应将新能源所代替的用能从负荷预测内扣除;而为确保供给可靠电源,其次要考虑的就是新能源系统的基本供电需求。

第三,低损耗设计问题。低碳运行是低碳型社区对其电气系统的根本要求,因此,在考虑低碳型社区的电气系统实施方案时,必须基于低损耗这一原则进行设计。需要指出的是,目前,国内住宅增量虽大,但整体入住率并不高,更有甚者,有些住宅仅作为度假性质,因此,低碳型社区电气系统实施过程中所要考虑的另一问题就是基于住宅入住率攀升较缓这一特点,使变压器空载损耗尽可能降低。

4 低碳型社区电气化工程的实施与管理要点

基于低碳型社区对电气化工程施工的客观需要,同时立足于低碳型社区电气化工程实施可能存在的问题,笔者以为,应重点着眼于以下环节做好工程实施与管理:

4.1低碳型网架结构的选择

4.1.1变电室布点与供电半径选择

(1)开关站

选择与设置开关站可谓低碳型网架架构选择的要点之一。开关站解决的问题一是高压变电站所存在的低压仓位量匮乏问题、二是同路径的电缆数量过多问题,等等。因此,低碳型社区中,应在负荷中心设置开关站,同时简化其接线,比较惯用的做法一是利用单母线将接线分段,同时在分段处设置开关,2回进线;二是变电站相同但母线不同,抑或变电站不同的母线,遵循N-1原则,6-10回出线,环网(或辐射)供配电站。此外,对于低碳型住宅区来说,所选择的开关站应具备配变功能,一方面是出于经济用地的考虑,另一方面则是使其环境的影响尽可能降低。而开关站的负荷容量则要参照单回进线所允许的安全容量酌情设定,这是因为,后者是前者的直接影响与决定因素。

(2)配电站

配电站变压器的容量如何确定,需要参照一定的趋势进行选择:一是尽可能缩减低压电线路长度、二是降低线损,确保居民户电压质量、三是小容量与多布点,除此之外,还要考虑到土地的经济使用,将对环境的影响降至最低,并做好站点数的合理掌控。通常,变压器容量以250-800 kVA的选择居多,当地块负荷密度过大时,应考虑将变压器容量酌情加大,此时,可以选择的容量一是1000 kVA、二是1250kVA。与此同时,一般情况下,应选择2台变压器(当住宅是多层性质,或没有配备消防设备与电梯时,箱变供电则是更好的选择),遵循N-1原则,应在规定值内选择变压器最高负载。此外,出于节能考虑,低碳型社区电气化工程实施过程中应确保最小化电网有功耗损。

4.1.2网架架构选择

(1)连接方式

传统电气化工程常用的连接方式是开关站加箱变单环网无低压联络,其特点是同时运行全部箱变而不计居民入住率与总负荷水平。当下,新兴低碳型社区愈来愈多,其入住率渐渐攀升,但建成之初一般无法远景负荷。与此同时,部分城市新兴社区入住率有限,这就使变压器遵照远景容量投运时,其负载率也相当低,由此造成严重损耗浪费。所以,对低碳型社区而言,其电力系统的网架架构更适合选择的连接方式是开关站加箱变环网低压联络。对比传统接连方式,如不计可能产生的较大投资,此方式增加的虽仅有低压联络,但其灵活性大大提升,哪怕负荷率低于10个百分点,借由1-2台箱变的投运确保经济运行也是可以实现的。与此同时,10kV线路出现故障时,对故障点的隔离与电源的切换则可借由开、合环网开关来实现。

(2)变压器运行方式

若要使变压器运行得更为经济,必须最小化其总有功功率损耗。对于变压器而言,其有功功率损耗有两个组成部分:一是空载损耗、二是负载损耗;而其无功功率损耗常常关系到其结构。电气工程施工多比较超前,通常情况下,投产前期的新建社区负荷并不大,基于此,同时结合配变建设要求,可将低碳型社区配变建为型号与容量一样、彼此相邻的变压器房。同时,为不对原设计要求产生影响,确保安全、灵活与易操作,并降低损耗,应将其运行方式设为n-1。

4.1.3低压电路供电形式

对供电回路降阻可谓环形电路区别其他电路的最大优点,其终端电路最大阻抗只有放射式同截面导线总阻抗的25%,回路损耗相对较低,且接地故障电流更大,可更灵敏地保护电器。对比供电方式,终端环形电路同环形供电干线的差异点要多于其共同点:首先,后者所选用的防护电器有两个,而前者只有一个;其次,后者可连成环,且允许断开,而后者则必须连成环形(电路并联);第三,后者供电出现分支,且其长度超过3m时,需增设防护电器,而前者只有当分支线使环形电路导体截面发生改变时,才需增设防护电器。鉴于上述分析,在低碳型社区的电气化系统中,应选择供电可靠性与安全性更高的环形低压配电系统。这一供电形式可使同截面上的树干式供电干线增加为环形,从而便于其各自承担相应的全部负荷。

4.1.4导线截面

通常,配电线路电能损耗有两方面因素决定:一是电流、二是线路阻抗。通常的电气工程,其线路电流以恒定不变居多,如此一来,降低线损的主要方式就是想方设法降低线路阻抗。因此,需要考虑的一是一铜芯导线与铝线等电阻率小的导线作为优先选择;二是尽力降低导线长度,优选直线线路,低压配电中的“回头路”应尽力避免;三是变电所要力争贴靠负荷中心,以降低供电半径;四是使导线截面积加大。针对较长线路来说,应基于热稳定、载流量等要求,加大一级线截面。如此一来,所增加的线路成本,也会因节约能耗而使年运行成本整体降低,而这恰恰符合低碳型社区电气化建设的一般要求。

4.2选择低碳型变配电设备

4.2.1变电设备选择

由诞生至今,电力变压器已有百余年历史。当下,常见的电能由发电站输出至输入给终端用户累计需经过的变压器最低为3级,最高可达5级。变压器自身效率并不低,然而,其数量与容量也不小,所以总损耗不可谓不大。统计表明,国内发电总量中,仅电网线损就约占7.5个百分点,而电网线损的近1/3比例则被配电变压器损耗占据。计算表明,每降I个百分点的损耗,电能的年节约量就会相当可观,所以,给变压器降损可谓较好的节能措施之一,也势在必行。而从变压器节能效果来看,非晶合金型更强。目前,国内市场的非晶合金型变压器以三类为主:一是非晶合金干式、二是非晶合金油浸式、三是非晶合金组合式。对比同类、同容量的Se系列,非晶合金型空载损耗降幅达75%,且其总拥有成本比S9型变压器低10个百分点。据测算,S9型与非晶合金型价格比约是1:1.3,5年内即可收回其价差,后者的超低损耗收益由第6年便可开始显现。基于此,本文认为,为长远考虑,低碳型社区也应选择安装非晶合金型变压器。

4.2.2照明设备选择

统计表明,全国用电总量的12%被照明用电所占据,且以高效节能灯具替代白炽灯,照明系统的电量节约可达80%;加之节能优化设计,照明配电系统将具有巨大的节电潜能。因此,选低碳型社区的照明设备选择应将节能思想与技术充分运用其中,应在满足作业面视觉要求与确保照明质量的基础上,尽可能降低光能损失。首先,充分利用自然光,使之有机结合室内人工照明,以便能够使人工照明电能大降。其次,不可随意降低或提高照度标准,确保单位面积灯具的安装功率,基于满足照明质量这一前提,优先将高效发光与紧凑型荧光灯在普通居民房间使用,而社区广场、停车场等室外照明则应优选高效气体放电光源,诸如金属卤化物灯与高压钠灯,等等。第三,优选低能耗光源用电附件,并以下列为主:一是电子镇流器、二是节能型电感镇流器、三是电子变压器、四是电子触发器、等等,公共建筑场所用荧光灯优选无功补偿型,而紧凑型荧光灯则应以电子镇流器作为最优选择,气体放电灯则应优选电子触发器。最后,多选各类节能型装置(或开关),对灯具控制方式予以改善。以照明使用特点为依据,不妨选择的方法一是分区控制灯光法、二是照明开关点酌情增加法。通常,床头灯、高级客房、室外照明与公共场所、过道与楼梯等可分别选择调光开关、节电钥匙开关、光电(或程控)开关、节能自熄开关。

4.2.3电力电缆选择

出于低碳运行与节能的考虑,低碳社区电力电缆比较适宜的选择是“节能抗老化通风式室内低压电力电缆”,这种电缆是在传统社区惯用的低压电缆的基础上,增加了节能考虑而设计的。它由四部分组成:一是塑料统包层、二是分包内绝缘层、三是铜芯线、四是填料。分包内绝缘层里面包裹的就是铜芯线,这当中,增设于分包内绝缘层之外的是通风塑料管,而分包外绝缘层则罩于其外;填料处于塑料统包层和分包外绝缘层中间,通风塑料管一端与微型抽风机相互外接。投入使用过程中,微型抽风机一并运行,可将电缆热量向外抽出,确保其常温运行,免于老化,进而节能并延长使用年限。

参考文献:

[1]陈永亮、黄时进.建设低碳社区的基本内涵及上海创建低碳社区的思路[J].上海节能.2014,11:1-3

[2]杨西.低碳城市与昝能建筑电气[J].科技创新导报.2015,8:107-108

[3]吴建民.建筑电气节能――走向低碳生活[J].民营科技.2014,8:180.

[4]杨鹏飞. 建筑电气与低碳节能的创新性结合研究[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5,19:247.

[5]张龙. 智能建筑的电气“低碳”技术[J].中国建设报.2014.1.21:6

作者简介:

1王建华,籍贯河南信阳,1978年12月生人,工作单位,国网河南信阳供电公司

低碳社区建设方案范文第5篇

1.碳排放下降。单位地区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同比下降3.7%以上,二氧化碳排放总量上升率控制在6%以内。

2.非化石能源占比。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4%左右。

3.节能降耗。单位GDP能耗下降3.5%,完成省下达的节能降耗约束性指标。

4.主要污染物减排。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化学需氧量、氨氮4项污染物排放削减率达到0.1%以上,超额完成省下达的目标任务。

5.新兴产业发展水平。新兴产业销售占规模工业销售比重达到46%以上。

6.服务业发展水平。服务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到46%。

7.公共交通服务水平。城市居民公共交通出行分担率达23.5%。

8.绿化水平。林木覆盖率达到25%以上,城镇绿化覆盖率达到36.5%。

9.空气质量。空气质量达到二级标准的天数比例达到66%,PM2.5浓度下降率达到3%以上。

10.水环境质量。地表水断面水质好于Ⅲ类的比例达到70%以上。

11.绿色建筑。城镇新建建筑全面执行绿色建筑标准。

二、主要工作

1.实施优化空间布局行动

一是贯彻落实主体功能区制度。编制《市域城镇体系规划》,优化城镇布局结构;编制《中心城区多规合一规划》,推进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城乡规划、土地利用规划等“多规合一”;推进国家高新区建设,建成“科技创新一条街”;建设生态工业园区,高新区获得省级生态工业园命名,经济技术开发区、丹徒经济开发区通过省级生态工业园技术考核;广泛开展国际合作,按照“三基地、三中心”的定位,推进中瑞生态产业园建设;严格按照《市低碳高校园区建设规划导则》、《市低碳高校园区建设实施细则》要求,加快推进低碳高校园区建设;推进官塘APEC 低碳示范城镇建设,达成中欧友好城市结对并推进项目合作。二是推进产业集中集聚集约发展。推进20家先进制造业产业集聚区建设,应税销售收入增长15%,占比提高2个百分点;推进 30家市级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建设,应税营业收入增长15%,占比提高2个百分点;推进30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区建设,产值增长12%,占比提高2个百分点,句容创建成为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狠抓“三集”园区配套和主导产业发展,抓成15个总投资30亿元以上先进制造业项目和20个总投资20亿元以上现代服务业项目,产业集中度达60%以上。

2. 实施发展低碳产业行动

一是大力发展低碳型战略性新兴产业。重点发展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航空航天、新能源、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技术和新医药等六大低碳型战略性新兴产业,全市战略性新兴产业销售同比增长15%以上。二是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实现旅游综合收入620亿元,启动西津渡5A级景区创建,建成30个省级以上休闲农业示范点;现代物流业完成增加值238亿元,增长12%;文化产业新增投资100亿元,实现营业收入550亿元,实现增加值180亿元,增加值占GDP比重达5.3%。三是加快传统产业升级改造。深入开展信息化和工业化“两化融合”示范试点,力争工业企业应用信息技术开展设计、生产、管理的比例达到90%,应用电子商务的企业比例达到60%;组织实施燃煤锅炉改造、余热余压利用等节能改造工程30个以上,实现节能量10万吨标准煤以上;完成市区、丹阳市、句容市、扬中市城市高污染燃料禁燃区建设,覆盖城市建成区面积80%以上。四是淘汰落后产能、化解过剩产能。淘汰38家企业落后产能,启动新一轮化工企业专项整治,关闭化工企业26家以上;开展铅蓄电池、电镀企业整治工作,对市内6家蓄电池企业集中整治,推进电镀集中区建设。

3.实施构建低碳生产模式行动

一是加大清洁生产力度。重点围绕大气污染防治,推进钢铁、水泥、化工、石化、有色金属等重点行业企业重点开展清洁生产审核,完成20家以上强制性清洁生产审核以及20家以上自愿性清洁生产审核;推进农业清洁生产,开展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全市80%以上大中型规模养殖场达到生态健康养殖标准,规模畜禽场粪便无害化处理与资源化利用率达到90%以上。二是加快园区循环化改造。完成经济技术开发区国家园区级循环化改造示范试点建设任务;完成丹阳、句容、丹徒经济开发区省级园区循环化改造示范试点建设任务;开展第四批市级循环经济示范企业(园区)创建工作。三是加快节能减排重点项目建设。开展“万家企业节能低碳行动”,重点推进能源管理体系建设,确保年节能10万吨标煤以上;实施全市电机能效提升计划,淘汰2003年前生产的Y系列在用低效电机;开工建设征润州污水处理厂改扩建工程,完成东区污水处理厂建设工程,结合道路建设,完成污水管道建设10公里;推进市建筑废弃物资源化利用项目建设,力争年内开工建设;加强能效信贷对节能减排项目的支持。四是严格项目准入门槛。严格实施主体功能区制度产业准入管理和环境准入管理暂行办法;加强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节能评估审查和竣工项目节能监察工作,严格控制化工、建材、钢铁、冶金、电力等高碳行业产能增长;大力实施固定资产投资项目碳排放影响评估制度。五是严格能耗预警和惩罚机制。建立能源消耗和碳排放总量控制和预警机制,对单位产品(工序)能耗超限额和仍在使用国家明令淘汰设备的企业,实施惩罚性电价或淘汰类差别电价。

4.实施碳汇建设行动

一是加强环境综合整治。开展谏壁片区、西南片区等生态环境综合整治,推进绿色廊道建设;实施市区“一湖九河”水环境综合整治工程,建立完善的城市水环境综合治理工作体系,引水活水系统投入运行,城市水系基本沟通;完成国家级废弃矿山地质环境治理示范工程二期主体工程。二是加强碳汇林建设。新增植树造林面积1.5万亩以上;对全市50公里国省干线公路两侧20米范围进行绿化整治。三是加强城镇绿化整治力度。对全市235座山体推进矿山企业关闭和宕口复绿,对主城区尚未改造的14座山体分批实施改造修复。四是保护生态功能区。加强对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和重要山体等生态功能区保护;积极开展湿地恢复与保护工作,完成1000亩赤山湖湿地恢复项目建设,自然湿地保护率达到43%;加强饮用水源地保护,确保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100%,完成全市3个集中式饮用水源地的达标建设。

5.实施低碳建筑行动

一是高标准规划建设。新建建筑节能标准执行率达到100%,实施建筑节能65%的设计标准。二是实施建筑节能改造和监测。加快建筑节能改造,完成既有居住建筑8万平方米和公共建筑35万平方米节能改造;推进可再生能源建筑规模化应用,完成可再生能源应用建筑面积180万平方米;开展建筑节能能效测评工作,完成能效测评项目20项。三是推进绿色建筑示范。中心城区新建建筑成品房比例达到60%以上;重点推进新区、润州官塘片区、南徐新城、大学城以及省级以上绿色建筑示范区执行绿色建筑标准,完成绿色建筑110万平方米;推动建筑工业化和住宅全装修,完成模块建筑5万平方米。四是推进绿色施工。全市绿色施工技术应用覆盖达50%以上,全市大中型工程10%以上达到绿色施工工程标准,省级示范区50%以上的工程达到绿色施工工程标准。

6.实施低碳能源行动

一是加快推广天然气、水能等清洁能源利用。加大燃气、污水处理等管网向乡村延伸的力度,铺设天然气管道70000米;完成污水处理管网铺设14000米;加快句容抽水蓄能电站项目建设,完成项目前期工作,力争开工建设。二是推广运用新能源。实施“金屋顶”计划,推进全市工业厂房屋顶建设分布式光伏电站,全市工业厂房屋顶分布式光伏电站装机容量达到150MWp;推进丹徒氢能源产业园建设,完成2.2万平米标准厂房建设,建成丹徒氢能源产业园新展示平台;加快餐厨废弃物及生活污泥协同处理项目建设,完成项目前期工作并开工建设。加快垃圾焚烧发电厂一期扩建项目建设,完成竣工投运;重点实施秸秆机械化还田,积极推进秸秆能源化、基料化、工业化、饲料化、肥料化等“五化”利用工程,实现秸秆综合利用率达到93%。三是推进绿色照明。道路照明改造试点推广使用LED路灯500套以上。在机关、企业、学校、医院、商场、宾馆、社区、家庭等,大力推广运用LED节能灯等节能产品。

7.实施低碳交通行动

一是开展低碳交通城市建设。全面推进全国低碳交通运输体系试点城市建设,建设国家绿色循环低碳交通运输综合展馆。二是实施“公交优先”战略。争创“省级公交优先示范城市”;继续实行公交扶持政策,15公里内乘坐0.5元;农村公路升级改造280公里、农桥改造30座,镇村公交开通率达100%。三是加快交通工具低碳化。投放清洁能源公交车100辆、清洁能源长途客车40辆;加强停车场(点)管理工作,新增500-1000个道路临停泊位;完成公共智能停车信息化管理系统三期项目;推进全市重型车辆、船舶使用液化天然气;加快老旧机动车淘汰报废工作,淘汰4585辆老旧机动车。四是推进低碳示范道路建设。加快新区至丹阳高速公路低碳高速公路示范项目、312国道城区改线段低碳国省干线公路示范项目和官塘低碳新城低碳城市道路示范项目建设。五是实施低碳水运工程。实施苏南运河段“四改三”工程,基本完成全长42.571公里的航道建设;加快低碳港建设,港口生产单位吞吐量综合能耗下降1%以上。

8.实施低碳能力建设行动

一是加快平台建设。加快企业碳直报平台建设,力争上半年具备企业碳直报功能;对年耗能5000吨标煤或碳排放13000吨当量以上的企业实行碳直报和碳盘查,编制全市及辖市、区碳排放清单;建设环保监测中心、数据中心和应急中心为一体的环境数据中心平台,完善污染源监管业务平台系统,建立环境信息的交换中心和三维环境信息应用平台;推进重点碳排放企业能源计量器具检测,加快能源低碳计量检测技术服务平台、能源低碳计量技术研究平台、能源低碳计量技术人才培训与交流平台、能源低碳认证咨询服务平台建设。二是培育引进碳管理第三方机构。全年培育和引进3家以上具备碳盘查能力的第三方机构。三是加强探索研究。深化碳峰值研究,继续加强碳峰值及其实现路径研究探索,建立健全碳峰值倒逼机制;探索建立碳排放统计方法制度,印发、实施碳排放综合统计报表制度。四是实行公共机构重点用能单位管理制度。开展机关能源消耗定额工作试点,实行节奖超罚。定期开展机关办公建筑能源审计和节能诊断,完成10幢公共建筑能源审计。提高政府机关使用循环产品、可再生产品及节能、节水、无污染产品的比重,政府绿色采购比例达到60%以上。五是落实主体功能区生态补偿机制。设立生态补偿专项资金,建立主体功能区生态补偿资金管理暂行办法,全面落实主体功能区制度财政支持各项政策。制定市域生态红线保护规划及保护管理方案,对不同主体功能区排污权有偿使用和交易实行梯度价格。六是加强低碳培训。对全市年耗能5000吨标煤或年碳排放13000万吨以上的企业负责人及相关技术人员开展低碳培训;开展低碳经济课程科目继续教育网络培训,培养1000名低碳人才;将低碳发展理念纳入党政干部培训课程,党政干部参加培训的比例达到80%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