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文化建设制度

文化建设制度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文化建设制度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文化建设制度

文化建设制度范文第1篇

从高校校园文化的视角看,高校制度文化是高校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处于其中间层。始于80年代中后期的高校校园文化研究,认为高校作为一个相对稳定的区域和群体,自然地衍生出自己的文化,即校园文化。它是由师生员工共同创造和享有的群体文化,是师生群体中通行的规范准则、生活方式、行为模式和价值体系。一般从内容上将其划分为三个层次,即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物质文化处于最外层,是校园文化的物质基础,即硬件设施;精神文化处于最核心一层,是校园文化的灵魂,即师生共同的价值追求;制度文化处于中间层,是校园文化的保障,即维系师生共同价值追求的纽带。三者相互作用,密不可分,共同构成高校校园文化的整体。

从现代大学制度的视角看,高校制度文化是大学制度的对内部分,即针对校园自身建设的部分。始于20世纪90年末期的现代大学制度的研究,认为“大学制度就是协调、规范大学组织的各种行为,使其成为一个有机整体,以有效地适应环境的一系列的制度安排及运行机制”。它既要体现大学自身的运转和发展状况,还要反映与大学有关的其他方面的情况。因此,现代大学制度承担了“对内处理大学组织成员之间的相互关系,如教师、学生及学校管理人员之间的关系,由此形成了学校内部管理制度、教师聘用制度、学生培养制度等;对外处理大学与政府社会之间的相互关系,由此形成了教育行政管理制度、投资及办学制度等。”

相对于高校校园文化中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建设而言,制度文化建设的现实紧迫性最强。校园文化是一个整体,但其整体性是通过层次性体现出来的。表层的物质文化和深层的精神文化要通过处于中间层的制度文化来维系,否则物质层面体现出来的意韵和精神层面反映出来的价值追求将分离,不能统一而各自表述的话,一所高校的校园文化将是散乱而没有灵魂与生命力的。从这个意义上讲,“制度文化是大学文化系统的关键,只有通过合理的制度文化,才能保证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协调发展。”但现实的高校有意无意步入了两个极端。“很多大学一方面重视了直观、有形的校园环境建设,而相对忽视了间接、无形的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建设(这里不包括传统意义上的精神文明建设,而专指大学生存与发展意义上的精神、理念和文化建设),毕竟,校园环境的改善是看得见、摸得着的,而制度和观念文化的建设却不能很快收到实效。另一方面,许多学校高呼大学精神,但却从另一个角度忽略了制度文化前提和物质文化基础,致使精神无所依托,从而走入另一个误区。”时下一些高校大兴土木,高规格建成的一流甚至豪华的校园遭到了社会的强烈批评;一些高校在办学定位、办学理念上急功近利,形成的“假大空”也屡屡为社会所不容。“无论如何,制度文化这个重要的领域至今没有得到应有的关注和重视,深入探究的学者不多,系统实践的学校更少。失去了文化发展规律的制度保障体系,物质文化必将流于形式,而精神文化必将无以生长”。

相对于现代大学制度建设中的对外部分,高校制度文化建设首先做好自身份内之事则显得更合乎情理。大学制度分析要素可以具体划分为三个方面:大学组织形态、大学组织内部运作和大学组织与外界的关系。现代大学制度的基本特征一般概括为学校自治、教授治学、校长治校和科学管理。但就高校在整个现代大学制度的构建过程中而言,有些内容(特别是对外的部分如学校自治等)是其自身不能把握或不能完全把握的,需要政府的推进和社会的作用,需要随着我国全方位的深入改革来逐步构建,这是高校自身无能为力或无力全为的。因此,高校在已有的范围和能力之内做好自身内部之事,则显得当然而且必须。所以高校制度文化建设首先是做好自身份内之事就显得更合乎情理。另一方面,任何组织都必须通过制度来维系其发展,而现代大学的实际状况更需要良好的制度文化来推进其发展。随着知识经济的发展,现代大学已经从社会的边缘走入社会的中心,其规模日渐庞大,其构成越来越复杂,传统的经验式的感性管理完全不能适应其发展,可以说,当今高校的现状强烈地呼唤现代科学管理,而良好的适应时展的制度文化是现代科学管理的必然诉求。

二、高校制度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1.从认识上看,高校对制度的敬畏和尊从不够,“依法治校”的思想未深入人心。一方面,近年来虽然大力推行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但毕竟要走的路还很长。高校作为其间的社会组织,当然在很多方面也不例外。特别是我国在现阶段的改革还未彻底触及高等教育之时,计划经济体制下的痕迹在高校还比较明显。另一方面,是高校本身独特的组织特性与高校实行的不合理的科层制组织结构之间的矛盾所引发的问题。“大学是一个高度分化和低度整合的组织,大学组织成员之间、组织的各个子系统之间只是一种松散的关系,这一特征表明,大学组织协调和控制的主要手段是隐性的观念和价值体系,而非显性指令和规则。”但当前高校行政色彩过浓,其管理更多地实行的是科层制的模式,这就使得“内容”和“形式”发生冲突在所难免,大大降低了制度文化这个“形式”对“内容”的征服,也大大降低了深处其间的成员对“形式”的敬畏和尊从。再一方面,高校乃人才汇集之地,是“知识分子成堆”的地方,知识分子独有的追求自由的意识和批判精神非常强烈,他们对制度所表现出来的“框框条条”时有反感。再加上现实的高校制度有诸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使得部分成员蔑视权威、轻视制度,也为不尊从制度找到了“合理”的借口。

2.从行为上看,高校的管理显得随意而散漫,还停留在管理的“初级阶段”,离科学管理还有相当的距离。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主要有两个方面的原因。一是高校以其自身组织的特殊性(不同于企业、政府)和组成成员的高素质漠视科学管理,在此情况下,作为管理“筋脉”的制度文化当然受不到应有的重视。另一个原因就是政府管得过多,统得过死,使得高校的自主空间相对狭小,也限制了高校的手脚,打击了高校自主管理、大胆管理的积极性和勇气。

3.从效果上看,由于缺少对高校办学效益的科学考评,使得高校自身的制度建设盲从而杂乱。一方面,高校没有从自身三大职能的实现上理顺制度建设。高等教育发展的历史赋予了高校义不容辞的三大职能:培养人才、科学研究和服务社会,但是这三大职能对于不同的高校而言,轻重缓急是不一样的。然而一些高校没有很好地思考自身的情况,盲目地眉毛胡子一把抓,因此使得为实现这些任务而构建的制度一样的“盲从”。另一方面,由于高等教育正处于转型期,对高校办学效益的考评而言,主体和客体都处于不稳定状况之中,高校在此情况之下显得有些无所适从,既要完成政府的指令,又要考虑社会的舆论和用人单位的需求,还要提升学生的满意度,如若定位不明,思路不清,那么整个为其服务的制度体系将是混乱而无力的。这也是当前高校制度文化建设的迷惑与不足之一。

4.从横向比较上看,企业和政府的制度建设已走在前面。激烈的市场竞争使得企业不得不进行有效的科学管理和健全的制度建设,从而使企业立于不败之地。就政府而言,长期执政的愿望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必然要求政府加强执政能力的建设,而20世纪90年代提出的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已清晰地勾划出政府对制度文化建设的基本思路并已取得相当的成绩。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讲,作为社会另一重要组织的高校的制度文化建设必须加快步伐。

三、高校制度文化建设要特别注意处理好五对关系

1.处理好“以人为本”和“制度权威”的关系。“以人为本”是现代大学办学和管理最重要的理念,其基础是充分地尊重人,其支撑是大力地依靠人,其目的是全面地发展人,从而体现和实现人的尊严和价值。高校制度文化的建设必须“以人为本”,因为建设制度文化的最终落脚点就是为了高校和高校中的人更好地发展。但制度一旦在“以人为本”的基础上建立起来,就天然地具备了人们为它赋予的权威,不容许侵犯和蔑视,否则这就是对“人”自我尊严的损害和嘲讽,也为制度执行的权威性打了折扣。

2.处理好校外制定的制度和校内制定的制度的关系。所谓校外制定的制度,主要指法律制度和政策制度,校内制定的制度主要指规章制度和惯例制度。这实质上是一个“大道理”和“小道理”的问题,也即是常说的“小道理要服从大道理”。校内制定的制度必须以法律法规政策制度为依据,不能与之相冲突,更不能抵制。

3.处理好约束规范和个性张扬的关系。约束规范是制度针对所有组织成员的要求,即所有的组织成员都必须在相应的制度要求内行事,具有普通性。而个性张扬是指个体在某些方面不同于群体或远远超于(高过)群体的表征。我们既不能因为约束规范而抑制了富有创造性的个性发挥,也不能因为个性张扬而打破了必要的约束规范。因此这对矛盾需要高校在制度文化建设中处理好,即处理好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

4.处理好稳定性和灵活性的关系。所谓稳定性,是指制度一经建立,就应保持相对时间的稳定,而不能朝令夕改。所谓灵活性,是指对制度(特别是其中的规章制度部分)应随时审视,不能“一劳永逸”,制定之后遇到情况的变化也不做出相应的应对(如修订、增补、废除等)。稳定性和灵活性是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的,它们是辩证地统一在高校制度文化的建设之中的。

文化建设制度范文第2篇

1.优秀的企业文化保证企业内部控制的有效性。企业文化是企业内控有效性的基础,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贯彻执行不仅需要有完善的制度建设,更有赖于企业文化建设的支撑。一些企业在实施内控时,往往想到更多的是如何建立更加完善严格的内控制度来约束员工、如何通过组织结构的调整保障企业内控的执行等等,但这些只是为了实现企业内控所采取的“硬约束”。事实上有些企业尽管有着比较完善的制度,但依然会有一些风险,虽然有制度却有人不遵守。真正能够影响到人的行为,让员工自觉自愿的执行制度则才体现了企业文化。“以人为本”是企业文化建设的重要原则。在企业内部控制的五个要素(包括内部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内部监督)组织中的每一个人对内部控制都有责任。企业内控不同于其他的管理手段,其核心在于对企业内部行为的控制,而这种控制一是体现在对人的行为的控制,另一方面这种控制也是由人来执行。如果人不能自觉自愿的去执行,那么这种控制体系也是低效甚至无效的。“企业应当加强文化建设,培育积极向上的价值观和社会责任感,倡导诚实守信、爱岗敬业、开拓创新和团队协作精神,树立现代管理理念,强化风险意识。”这说明企业文化在内部环境的建设过程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显然只有具有凝聚力的企业文化才能让内部环境处于一个合适的状态当中,才能确保其他要素的正常执行。规章制度的生命力在于执行,没有优秀的企业文化,就无法最终形成卓越的执行力。打造优秀的企业文化,并非只在于刚性制度,更大程度上取决是否能成为让员工自觉自愿的行为准则。

2.优秀的企业文化能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企业核心竞争力是企业独具的不可交易和不可模仿的优势因素,是企业竞争中最具有长远和决定性影响的内在因素。企业文化的核心是体现企业共同价值观和企业精神,这成为企业领导与员工在经营目标上达成共识的关键。在企业经营理念的指引下,通过沟通信仰、传递意愿,从而凝聚成一股巨大的竞争能力,最终达到经营目标,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优秀的企业文化体现出一种优质的管理,从而实现企业运作的最高效率,最大限度降低企业的经营成本,实现企业经营效益的最大化。优秀的企业文化塑造出优秀的企业品牌,通过企业的影响力和感召力,从而吸引更大范围内的资源聚合,企业得以滚动式发展,实现良性循环,取得最佳效益。优秀的企业文化在企业经营过程中能体现出一种良好的经营道德和责任意识,为企业争得外部公众的认可,也为企业赢得宝贵的社会资源,从而大大降低外部环境运作成本,最终实现企业经营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双丰收,这一切都说明优秀的企业文化对企业核心竞争力会产生深远的影响。

二、破解企业文化建设落地生根难题的途径

1.企业管理层要确信领导者自身对企业价值观的忠诚和坚定的意义,这对企业文化落地至关重要。

作为领导者,要想建立强有力的企业文化,让自己所倡导的价值理念得以执行,就必须让员工确信领导者自身对企业价值观的忠诚和坚定,让员工看到领导者率先垂范、实践企业价值观的示范行为,领导者行为对企业文化落地是至关重要的。企业领导者经常关注什么、在各种场合提哪些要求;企业领导者按什么标准来分配企业里的稀缺资源;企业领导者分配薪酬遵从什么规则;企业领导者招募、遴选、提升、辞退及开除企业员工所遵从的标准;企业领导者对紧急事件以及企业危机的反应,都对企业文化建设落地产生影响。也可以说企业领导者的行为造就着企业文化,好的企业文化理念是通过领导者典范行为不断传播,从而影响员工,使企业文化得以落地。

2.加大宣传力度是企业文化落地重要手段。

企业文化要落地,一定是长期宣传的过程,真正使企业文化内化于心,没有捷径可走。宣传是改变员工的思想和理念的过程,是由外及内缓慢改变的过程,要长期坚持多种形式并重,多渠道推进,新的文化土壤就会慢慢积淀。企业的宣传工作作为企业文化的有机构成,对内能增强凝聚力、向心力,对外能树立企业形象,提升企业品质,增强竞争能力。如何把企业的宣传工作融入到企业文化建设中,更好地鼓舞职工的士气,激发职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是开展宣传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始终坚持正确舆论导向,不断宣传企业文化建设,能够收到很大的成效。

3.文化从理念走进员工的心中,需要加强企业文化的培训力度,提高企业员工高度认同,是企业文化落地的前提。

(1)提高企业员工的认知度、认同感。认知是认同的前提,认同又是实践的前提,员工如果不了解企业的文化,不知道企业提倡什么,反对什么,就不会认同和自觉践行企业文化。(2)加强企业文化的培训力度。培训工作要具有系统性,企业文化理念是高度凝练的产品,没有经过系统的研习,深入的思考,难以使所有的员工领悟企业文化的精神实质。因此,引导员工对企业文化理念进行深入思考,乃是今后企业文化培训的关键。培训工作要经常化、系统化、规范化。实践表明,一个理念一定要重复多次才能被员工接受,因此,制定一个企业文化培训的长期规划,规范企业文化培训是必要的。培训工作要有层次性,在全员普及性的培训之后,对不同层次的人员提供不同的培训内容和方法,是必要的。

4.营造浓厚的企业文化氛围,是企业文化建设成功的标志。

营造企业文化氛围是企业文化建设取得成功的标志之一,而利用各种文化形式展示文化内涵,可以达到有效营造企业文化氛围的目的。在企业日常工作生活中的方方面面都涉及不同的文化,每个企业都有自己的文化展示的形式,要善于利用,充分引导,加强文化展示的管理,使之与企业价值观的要求相一致。在积极创造物质氛围和制度氛围的基础上,要把创造良好的企业感情氛围作为重点。企业创造良好的感情氛围,要从思想上、事业上关心员工,如关心员工政治思想上的进步,文化、技术水平的提高,在工作上给予支持和帮助等,使员工感受到企业的重视与尊重,感觉到事业上有发展前途,从而促使上下级之间感情的融合。应善于利用各种文化活动,沟通员工个体与个体之间、个体与群体之间、群体与群体之间的感情,协调相互关系,增进情谊。应从生活上关心员工,尽力为其办实事,解决实际困难,增强员工的归属感。要利用各种场合进行感情投资,建立企业领导者与员工相互信任、相互支持的新型关系。要通过做思想政治工作、进行物质和精神激励等办法加强对企业内部各类非正式组织的引导,使之在思想感情上与企业保持一致。鼓励企业成员求知上进,使企业内形成浓厚的学习空气。

5.企业文化建设的制度化,是企业文化落地生根的保证。

文化建设制度范文第3篇

石油工程企业文化的创新建设的主体是企业的全体职工,因此企业管理者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构建以人为本的企业文化氛围。企业管理者对基层职工的关爱,会让职工感受自己在企业内是备受尊重的,精神得到极大满足后会调动其工作的积极性。尤其是在企业文化的建设有一定成效后,职工将会有强烈的自豪感和荣誉感,会将自己更多的精力投入到企业文化建设上,这不仅会给企业带来较大的经济效益,还能不断完善和创新企业文化。

二、石油工程企业管理制度的内涵及创新路径

石油工程企业管理制度,亦称为规章制度、管理标准,是企业制定的包括规范企业生产、经济、技术等活动的规则、条例、程序的集合。促进石油工程企业管理制度的创新是必然的,其主要创新路径如下。1.创新组织机构管理组织机构是企业日常经营的基础支撑,设置科学的组织机构是企业管理理论的产物,与企业的实际管理息息相关。组织机构的创新可以从对组织机构重组改制入手,实质是对企业制度的创新[2]。在创新企业制度中,组织机构必须要不断改革和创新,与全新的委托关系、分权和集权的要求相适应,以更好的提高管理效率。2.创新技术管理这是石油工程企业管理创新的主要形态,企业发展的源泉,是决定企业管理水平的重要因素。技术的创新不仅是创新技术问题,还是创新管理问题。技术创新应该从研发入手,逐步形成技术的产业化,并推广上市。石油工程企业自身特定的高科技、高风险和高投入的特点决定了企业经济效益的提高和企业的技术创新相关。因此,为了促进企业技术的创新,必须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提高企业的竞争力为目的,利用新的工艺方法促进企业技术和管理的创新。3.创新人力资源管理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使得企业的技术、资金等生存经营要素能随意转让,但只有人力资源无法自由转让,因人力资源是企业最为重要的战略资源之一。这就决定了石油工程企业管理的创新,必须创新人力资源管理,改革以往的管理体系,将管理系统的核心由传统的财务管理转换成人力资本。

三、石油工程企业文化建设与管理制度融合的创新

企业文化归根结底是为企业管理服务的,而企业管理制度是企业文化发展中形成和创新的,企业文化和企业管理制度是相互促进、相互影响的“二位一体”关系。因此,为了促进石油工程企业文化建设和管理制度的创新,必须将两者有效融合。1.将企业文化建设纳入石油工程企业日常管理工作中企业文化建设是日常管理工作的体现,推动了企业管理制度的创新。石油工程企业内部和单位之间、职工之间的交流和合作都渗透了企业的价值观和经营理念,不仅是石油工程企业文化建设创新的过程,也是文化建设创新的内容。石油工程企业要积极组织和开展一些有石油工程色彩的文体活动,这是强化石油工程企业文化建设的有力手段,能帮助企业构建和谐的工作氛围,培养企业职工之间的情感,是企业柔性管理的重要体现。2.利用企业文化推动企业管理制度的创新石油工程企业文化是企业管理理念的灵魂,企业文化的性质决定了企业管理制度的性质。可见,只有与石油工程企业文化背景相适应的管理制度才能符合企业的发展和创新,才能促使企业管理制度更具执行力。企业管理只是企业管理者按照所指定的管理制度开展的工作协调和合作,企业管理者必须充分利用好企业文化建设,以有效的开展企业管理,促进企业管理制度的创新,提高企业管理水平。同时,企业的管理要以企业文化的价值理念为导向[3]。在执行企业管理制度中,企业的文化价值理念会逐步渗透到职工的个人价值取向中。因此,企业管理者必须在企业内部积极树立典型人物,发挥榜样的力量,要加强对职工的教育培训,提高企业职工的文化素养和综合素质,为促进企业的发展贡献做大力量。

四、结语

文化建设制度范文第4篇

关键词:独立学院 图书馆制度文化 建设

中图分类号:G25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0)08-157-02

图书馆制度具体是图书馆在实践活动过程中,对图书馆的本质、行为、功能、意义等一系列规则的规范性明确。而图书馆制度文化,就是在以上一系列规则的制定、实施、反馈并完善确实过程中,体现规范合理、和谐统一理念的人文现象。所以加强图书馆制度文化建设是图书馆和谐健康发展的基本保障。

一、图书馆制度文化建设意义

图书馆制度文化建设是确保图书馆管理规范化、合理化、科学化的必由之路。合理的规章制度、严格的纪律规范、科学的管理模式是图书馆文化建设的重要保证。科学合理的图书馆制度会严格约束每个图书馆员和读者的行为,会对图书馆员和读者的品格和行为作出客观的评定,同时也为维护图书馆正常借阅秩序、工作秩序,促使馆员和读者在制度的约束下进而养成良好和谐的行为习惯,发挥一定的规范职能,促使个人的行为符合集体利益和图书馆整体大局利益。

图书馆事业的健康发展现实中需要构建合理的图书馆制度文化。图书馆现代化的发展方向和发展趋势是以制度创新作为根本,一方面要尊重传统制度、遵循客观规律,另一方面要大胆探究、敢于创新,提升图书馆的制度文化理念,深刻认识并精确把握图书馆制度文化建设的作用及意义,做到切实推动和促进图书馆的可持续发展。

二、图书馆制度文化建设的思路

判断图书馆制度发展的根本尺度是图书馆制度文化的合理化程度。以图书馆制度文化创新这一根本动力,有力促进图书馆文化向现代化迅速发展。因为在某种程度上图书馆制度文化的建设和发展水平同时反映了图书馆文化现代化的发展水平。

1.图书馆制度文化建设始终保持与时俱进,符合时展的实际需要。图书馆规章制度显然具有强制性、规范性和长期稳定性等特征,是图书馆馆员和读者都必须遵守的行为准则。而制度化的长期稳定性只是相对的概念,并非是一成不变的。其规定的具体内容和形式应该与时俱进,随着时代的发展而适时改变。现代科技发展的今天不可能再用过去手工操作时代的工作要求来约束现代自动化、网络化环境下的工作人员的行为。为此,图书馆的制度是在保证前有制度相对稳定的前提下,有所改革和创新。当然,如果没有稳定和持久性,制度就不能成为人们自觉去遵守的一种行为习惯,但如果制度长期不坚持改革创新,制度又渐进成为束缚人们的创新能力。所以,在图书馆制度文化建设过程中,紧密结合当前实际的需要,符合整体发展的必然要求,渐成符合时代特征的客观、合理、科学、规范的图书馆制度文化。

2.图书馆制度文化建设切实体现“以人为本”核心理念。在加强图书馆制度文化的建设中,使制度做到,“活而不乱、严而不死”。图书馆的主要功能是根据读者的需求而提供给读者具体所需的各种文献。首先,图书馆各项规章制度紧紧围绕读者需求具体制订和实施,处处显平等、处处显尊重,以读者的需要为中心构建更多的人文关怀。再者,图书馆是在时间观念要求很强,纪律要求很严格的部门,在对馆员的要求上,多以鼓励和调动馆员积极性为主,充分发挥个人的主导作用。把紧而严的工作制度和积极健康的工作氛围有机地结合起来,这样既把制度的约束作用发挥出来,又发挥其制度的凝聚与激励效用。

3.图书馆制度文化建设要与国际相关规定保持一致。在知识型时代的今天,图书馆制度文化的建设不仅要考虑到当前本馆面临的实际情况和当下的具体国情,还需要认真探索研究国际上图书馆惯例和通则,力争在保护知识产权和打击抵御盗版等方面与国际接轨。一方面要吸取国外优秀的图书馆管理制度,扩宽图书馆的收藏范围,提高我国图书馆整体影响力;另一方面,还要严谨遵守国际相关规则,在图书馆制度上避免不必要的纷扰。

三、构建独立学院图书馆科学合理的制度体系

独立学院图书馆有其自身独有的特点,其图书馆在制度文化建设发展过程中,要切实从独立学院独特视角为出发点,全面思考图书馆制度建设与改革创新的具体问题,真正实现独立学院图书馆可持续协调发展。

1.根据图书馆制度文化建设的思路,不断完善独立学院图书馆的规章制度。图书馆制度的不断完善一方面是调配图书馆内部工作,规范图书馆组织的各项活动及读者与馆员操作行为,另一方面是协调图书馆外部关系和调动内部积极性的有效措施,同时也是图书馆制度文化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独立学院图书馆本着遵循以下原则建立合理有效的规章制度:第一,充分把握图书馆理念为主要原则。图书馆理念包括图书馆发展观、价值观、质量观、人才观等内容,是制定图书馆规章制度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独立学院图书馆的规章制度力求把握图书馆的理念的核心,真正同图书馆的价值观、发展目标相统一。第二,真切以图书馆实际需要为出发点。建立图书馆规章制度的唯一目的是因为图书馆实际工作的需要,也是图书馆规章制度存在的现实价值和将来发展方向。独立学院图书馆根据图书馆实际需要而制定、修订、完善各项规章制度,以图书馆馆员的思想观念、业务水平、文化程度,拟定具体规章制度,以便馆员能够真切理解并执行相关规章制度。第三,坚持奉行“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在图书馆制度文化建设的过程中,把“以人为本”服务理念作为基本原则,激发人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形成团结和谐的文化氛围。图书馆工作以是否能满足读者需要为评价指标,因此独立学院图书馆首先要树立“读者第一,服务至上”的服务观念,以读者为本,了解读者需求,平等对待每一个读者,以方便读者、满足读者的各种信息需要作为图书馆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点,以便提升图书馆的满意度和知名度;第二独立学院图书馆树立“馆员为主,创新服务”的工作理念,以馆员为本,尊重、理解、爱护、激励馆员这一核心理念,发挥馆员价值,充分调动馆员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使个人能力得到充分发挥。独立学院图书馆在推动文化建设全面发展的同时,不断推进图书馆管理制度和周全服务的创新,从而使图书馆的制度文化得到全面健康提升。

2.以独立学院独有管理模式,创新图书馆运营机制。首先,以独立学院人事管理体制为基础,创新图书馆人事方面的制度。在独立学院全院实行全员聘任制大背景下,其图书馆内部实行岗位责任制度。也就是对现有馆员实行公平竞争,择优上岗,馆员根据聘任条件能上能下,继而待遇能升能降。独立学院图书馆采取这一手段,促使优秀人才能脱颖而出,这样才能形成充满生机与活力的用人机制。同时独立学院图书馆建立严格的考核制度,根据馆员的工作业绩,具体工作量化,进而创造性提高工作效率。图书馆进行综合合理调配,相应采取激励机制,奖勤罚懒的措施,使馆员在工作中真正发挥其主动积极性和创造性,以确保独立学院图书馆事业持续发展。其次,顺应独立学院学科发展和科研水平需要,建立图书馆学科馆员制度。独立学院图书馆组织培养一批学科专业能力较强知识型的图书馆员为某学科读者提供主动的、深层次的文献信息服务的工作,从而建立科学的考核制度与考评体系。通过图书馆考核办法,促使学科馆员加强知识结构、能力结构和专业结构的学习,在独立学院图书馆信息服务中发挥一定作用。

总之,只有科学合理的图书馆制度,才能使图书馆的价值取向和价值目标得以充分实现,构建更为完善、规范、合理、人性化的图书馆制度文化,用来具体引导图书馆的实践活动,是独立学院图书馆进一步发展不可缺少的基础条件和基本保障。面对知识经济时代,构建合理规范的图书馆制度文化更是独立学院图书馆事业健康发展的现实需要。

参考文献:

1.罗丽华.论高校校园制度文化建设[J].兰州学刊,2007(4)

2.喻志鸿.以人为本―和谐图书馆发展之根本.河西学院学报,2007(5)

3.魏尧,崔丽霞.构建和谐图书馆服务理念[J].内蒙古科技与经济,2008(7)

4.贺汉魂.人本和谐经济学论纲[J].求索,2008(1)

5.许银英.发展图书馆事业的人本分析[J].高校图书馆工作,2006(6)

6.贺汉魂.人本和谐经济学论纲[J].求索,2008(1)

文化建设制度范文第5篇

概念的厘清:现代学校制度与学生文化的界定

现代学校制度是指在知识社会初见端倪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大社会背景下,能够适应市场经济和建设学习型社会的基本要求,以完善的学校法人制度和新型的政校关系为基础,以现代教育观念为指导,学校依法自主、民主管理,能够促进学生、教职工、学校、学校所在社区的协调和可持续发展的一套完整的制度体系。一般来讲,构建基础教育现代学校制度要处理好三个关系:一是处理好政府与学校的关系,对政府和学校之间的职责和权力进行合理地划分;二是处理好学校内部的各种关系,主要是指学校的治理情况;三是调整学校与家庭、社区的关系,建立健全家庭、社区参与学校管理的机制,不断增强学校服务家庭、社区,家庭、社区反馈、监督学校的功能。

而对于学生文化的界定学术界尚未形成定论,这是由“文化”本身界定的模糊性和多样性所致。不过,学者们普遍认同学生文化是一种亚文化,亚文化也被称为“支流文化”“次级文化”等。因此,许多学者从亚文化的角度对学生文化进行界定。但是,如果我们结合人类社会这个错综复杂的大背景,从教育学的角度考虑,我们会发现学生文化的内涵和外延是极其丰富的。因此,结合泰勒在《原始文化》中对于文化的定义,笔者认为,学生文化是学生在长期的实践活动中形成的,是由一定的价值观念引导下所产生的物质、精神和行为的总和。它主要包含学生的思想观念、行为方式、语言与非语言交流等。

类型的划分:学生文化的类型

20世纪60年代,美国教育社会学家波拉德把中学女生分为三类:第一类是“好孩子型”,第二类是“玩笑者型”,第三类是“坏孩子型”。这三类学生都有自我概念,并得到同类其他同学的认同和支持。“好孩子型”学生认为自己善良、安分守己、待人友好;“玩笑者型”学生认为自己聪明、有趣、明智、受人尊敬;“坏孩子型”学生认为自己坚强、粗野。学生们在教室里发生的相互作用维持了这些自我概念。“好孩子型”学生往往尊奉正规的化,“玩笑者型”学生运用其技巧和灵活性把两个体系结合在一起;“坏孩子型”学生则依据同辈人的文化体系。

日本学者武内清对日本的小学和中学进行了较为具体的考察,他把日本中学学生的文化分为四种类型:①学习型学生文化,把目前的学习和将来的发展联系起来,与朋友在一起常以学习和考试为话题等;②娱乐型学生文化,重视与朋友和同学的交往,重视学校的各种课外活动,尽量享受学校生活的快乐等;③偏离型学生文化,不愿意学习,对学校的规章制度感到压抑,期望早日离开学校走向社会等;④孤立型学生文化,不适应学校的人际关系,缺少朋友,感受不到学校生活的乐趣等。

此外,克拉克将美国中学生文化分为玩乐型、学术型和违规型三种。学者苏加曼将英国中学生文化分为源于中产阶级化和源于劳动阶级文化两个类型。哈格里夫斯和帕特里奇认为,学生文化因学生在学校的教育结构中所处地位而不同,在能力高班的学生多半形成亲学校文化,而在能力低班的学生则多形成反学校文化。这种亲学校文化通常指那些学业好的好学生所具有的文化类型,在这种文化氛围中,师生关系良好,学生一心一意地支持着学校的立场;而那些反学校文化的学生的共同特征,是抛弃学校文化中的根本价值观,以别的价值观与之对抗,他们表现出反抗学校的态度。

在笔者看来,学生文化的类型可以分为两类:一是消极的学生文化类型,如波拉德提到的“坏孩子型”,武内清认为的“偏离型”“孤立型”,哈格里夫斯认为的“反学校文化”等,这些学生文化是与学校所倡导的正面的、积极的主流文化价值观相悖的;二是积极的学生文化类型,如“好孩子型”“学习型”“娱乐型”“亲学校文化”等,这些学生文化是与学校倡导的主流文化相吻合的文化类型。通过对学生文化类型的研究表明,学生文化的形成和发展受到个性特征、年龄层次、家庭背景、社会地位和学校的内部教育结构等因素的影响。

现代学校制度背景下学生文化建设的途径

现代学校制度的核心内涵中有一项重要的内容,就是学校的内部治理问题。而在学校的内部管理工作中,学生工作是非常重要而又必要的一环。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只有能够激发学生去进行自我教育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这就是说,教育只有转化为学生的自我教育,让教育内容在学生心中内化,才是有效的教育。学生文化建设的目的,就是要把正确的、积极的教育思想、内容内化为学生的思想,外化为学生的行动,使学生可以自己思考,做出分析、判断,从而产生内驱力,形成良好的品德、规范和能力。学生文化的建设可以说是涉及到学校的方方面面,在此我们主要从学生群体组织形式的角度,探讨一下班级文化和社团文化;从学生行为的角度,对行为规范教育进行一下探索。

1.创建班级文化

学生在学校的大部分时间是在班级中度过的。班级文化的好坏,不仅对学生文化产生直接影响,而且也对学校文化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良好的班级文化不是自发形成的,而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有意识的培养过程,是共同努力的结果。这种班级文化是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共同创建的,主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

(1)掌握班级状况,明确文化特色

根据学生自身年龄、性别结构、家庭背景、受教育程度不同等特点,确立好班级文化的特色。文化特色的确立一定是师生共同认可的,并体现着本班级的文化价值取向、思想品德内涵等。

(2)确立班级目标,形成集体价值取向

班级文化建设的目标,是班集体共同努力和前进的方向。制定目标时,要注意以文化为核心,同时分层次、递进式,由浅及深地进行规划。目标的确立,有助于班级形成强大的凝聚力和共同的价值取向,促进班级文化的健康成长。

(3)开展多种活动,外显理念内涵

班级文化特有理念的渗透,是以多种多样的班级活动载体来实现的。只有通过班级成员有意识、有组织的活动,凸显特定的文化价值与意蕴,才能有利于班级成员在思想认识、行为规范、情感价值上逐渐趋同,形成稳定的、主流的班级文化。这种班级文化理念的物质外显形式可以表现为教室的布置,班标、班徽的设计,班歌的创设等。

(4)建立评价机制,完善班级建设

班级文化的建设是阶段性的。在完成某一阶段的目标后,师生应及时进行客观评价,这有利于班级文化健康、有序、深入的发展。在评价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活动,可以深化班级文化的建设。

我们在上海市闵行区区域文化课题调研的时候,发现有的学校的班级文化建设搞得很有特色,他们形成了自己的一套理念与做法。在这所学校里,每个班级有自己的班歌、口号、班标、颁奖歌、制度等。例如,学校有“萤火虫班”“百草园班”“星光班”“青蛙班”等等,每个班级由老师和同学们自己命名,再围绕此命名展开活动。以青蛙班为例,班级评选出“口才蛙”“爱心蛙”等,还组织青蛙信箱、青蛙讲坛,使学生的自信心增强,并在活动中得到锻炼。“星星点灯坊”促进小组合作,让学生自己制作奖状作为奖品。还有“小小青蛙看世界”,让学生们关注新闻和时事。一系列活动的开展,不仅增加了班级的凝聚力,而且使班级文化理念渗透到每一位学生,促进学生快乐地成长。

2.建设社团文化

由于社团活动与年龄层次联系比较紧密,因此目前国内关于学生社团文化的研究大多集中在对高校社团的研究,而对基础教育领域内的学生社团文化研究相对匮乏。实际上,学生社团建设是中小学学生文化建设的重要途径之一,学生社团是学生参与面最广、最有号召力、富有活力、组织灵活又能够进行有效管理的一种活动方式。社团是学校教育教学活动的补充和调节,对学生的全面发展发挥潜在的作用。良好的学生社团体系,不仅可以促进学校各项建设的有序、健康发展,而且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均衡发展。因此,学生社团在学校文化建设及至整个学校教育发展的各领域中都有着重要的作用。

中小学的学生社团类型基本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同青少年学生的学习密切相关的各种兴趣小组,如英语兴趣小组、科技兴趣小组等;另一类是同青少年学生的业余生活密切相关的各种社团组织,如诗社、文学社、美术社等。

学生社团文化主要是体现在其活动中,学校文化也是通过学生社团的活动,展开它本身的具体内容。那么,学生社团的活动形式主要有以下几种:

(1)文艺活动。如学校的乐队、诗社、文学社、戏剧协会、摄影协会、书法协会等文艺社团,他们开展的主要活动是文艺活动,如赛诗会、文艺汇演、书法作品展览、歌舞欣赏讲座等,它对开展学校群众性的文艺活动具有很大的推动作用。

(2)体育活动。学校的田径队、武术协会、棋类协会、足球俱乐部、篮球俱乐部等体育社团,开展的主要活动是体育、健身活动,如武术比赛、象棋比赛、健美表演等。

(3)竞赛活动。无论是体育、文艺社团,还是科研社团,他们都开展一定的竞赛活动。在竞赛活动中来提高社团的凝聚力,扩大社团的知名度,吸引更多的学生参加这个社团的活动。

(4)公益活动。通过公益活动,如为民服务、打扫公共卫生、去敬老院服务等,使青少年树立良好的劳动观念和习惯,有助于培养其应具备的良好品质。

(5)社会调查与实践活动。通过社会考察活动、社会服务活动、勤工助学活动等,可以有助于学生了解社会,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具有社会责任感。

简言之,在学校社团文化建设中,我们要注意充分发挥学生社团文化的积极作用,进行正确引导和管理,避免和消除其不利的影响。对于社团文化的管理,关键在于要把握学生社团文化的发展方向,同时一定要和学校自身的文化特色相结合。

进行行规教育

行为规范是人们在社会交往中必须遵循的公共生活准则,一个人整体素质的支柱。行为规范水准的高低将直接影响到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又将直接影响到整个社会的文明程度及国家的兴衰。学校在进行行规教育时,要注意结合学校文化的现状进行展开:

(1)立足学校文化,分解行规目标。在学校办学理念的指导下,学校要结合本校的实际情况,明确学校行为规范,使学生熟知此规范从而产生执行行规的愿望和要求,然后根据每个年级学生的身心特点把行规详细分解成具体的小目标。

(2)学校文化理念引领,变被动为主动。在进行行规教育时,注意与学校的文化相融合,引导学生从最初的单纯的遵守行为规范上升到形成一种以学校文化理念为指导的自觉行为。

(3)行规教育与班级文化、社团文化相结合。班级建设、社团建设是行规教育的载体,因此我们建议在学校进行行规教育时,要与班级文化和社团文化的建设密切结合。例如,可以进行学校行为示范班的评比,有利于促进学生文化的健康发展。

(4)组织多种形式的学校文化活动,促使学生行为规范的养成。学校可以组织各种各样的活动,如文艺活动、知识竞赛等,最好结合一定的文化主题进行,这样可以使学生在有趣的行为规范训练活动中,获得积极的情绪体验,在潜移默化中形成良好的行规。

(5)依靠各方面力量,使学生行为社会化。学校可以与家长、社区加强联系,共同培养、打造学生良好的行为规范。

现代学校制度背景下,建设学生文化需要关注的几个关系

现代学校制度的构建是通过制度的创新,理顺学校内外部的关系,促进学校健康、有序地发展,其最终的指向还是为了学生的全面发展。学生文化的发展不仅对学生的全面发展具有重大作用,而且不可避免地会影响学校文化的其他领域。因此,学生文化的建设要注意处理好以下几种关系:

1.学生文化与学校文化的关系

学生文化是学校文化的次级文化,两者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从本质说,学生文化的发展不仅可以促进学校主流文化的形成,而且在一定程度上会充实学校文化的内涵,调节学校文化的发展方向。反之,学校文化的定位与形成对学生文化的发展有着重要影响,可以指明学生文化的发展方向,促进其健康、全面发展。

2.学生文化与教师文化的关系

教师和学生是学校文化的主体。教师文化与学生文化之间既有冲突又有融合,建设学生文化是淡化两者冲突,加强其融合的一个重要途径。学生文化的建设,从根本上解决了教师在教育教学方面的后顾之忧,更加有利于教师完成教育职责,促进教师文化的健康发展。而教师文化的发展也有利于学生文化发展的先进性和创新性。

3.学生文化内部的关系

学生文化内部存在着各种不同类型的亚文化,如前文我们提到积极的学校文化与消极的学校文化。这些亚文化之间既有密切的联系,又存在着明显的差异。在处理这几种亚文化关系时,最重要的是确立学生的核心价值观念,引导积极学生文化的发展,同时注意学生对于学生文化的反应和内化过程

4.学生文化与社区文化的关系

学校与社区、家长的互动联系、影响是现代学校制度建设中最重要的一项内容。因此,学校文化与社区文化之间的关系尤为重要。作为学校文化中次级文化的学生文化,与社区文化之间的关系最为紧密。两者之间相互影响、彼此反映。良好的学生文化对社区文化的发展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同时社区文化又是学生文化成长与发展的基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