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报道策划的意义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地震后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立即进行全天候直播,日本地震和“两会”的内容交替出现,反映出央视遵循新闻规律的魄力,而地方电视台也罕见地加入国际新闻的竞争行列,东方卫视、宁夏卫视等都进行打断式直播。
客观地说,在国际新闻直播中,地方台(包括强势卫视)在新闻资源和权威性上不如央视,但是面对重大国际事件,地方电视台也不能将市场份额拱手让给央视,地方电视台如何报道日本大地震、如何在重大国际新闻的争夺战中扬长避短,这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
笔者以中央电视台《晚间新闻》作为参考样本,选取山东电视台齐鲁频道同时段的晚间新闻节目《一天零一夜》进行分析。
样本选择时间是2011年3月11日至14日。在这4天中,央视《晚间新闻》在山东省网的收视率在0.33%左右,央视新闻频道(21:45至22:15)为1.17%,而《一天零一夜》(21:40至22:15)的收视率为1.69%。
在3月11日当天,央视晚间新闻把日本大地震放在第一板块的后半段,而齐鲁频道《一天零一夜》将日本大地震放在了第一板块,并且破例制作了8条和日本大地震有关的报道。
从日本大地震第一天的报道看,由于央视《晚间新闻》兼顾两会和盈江大地震,对日本的报道比重不是很大,主要以提供最新的即时消息为主。齐鲁频道《一天零一夜》将日本大地震作为当天的新闻报道重点,从收视趋势上看,是抛物线式的。
从受众角度来说,对国际新闻的关注度不如本地新闻,但是日本大地震由于历史罕见,所以关注度依然较高,而当天《一天零一夜》的国际新闻部分依然在省网保持新闻节目第一。《一天零一夜》提供的新闻包括四大类:即时最新消息、震撼画面展示、背景资料整合和专家分析。
在笔者看来《一天零一夜》对日本大地震的报道没有任何新闻资源上的优势,但是具有可视性、知识性和思想性,因此收视率高于央视,而这其实就是《一天零一夜》差异化的报道策略,在具体操作过程中,突出了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信息点放大,捕捉细节
在日本大地震的报道中,央视《晚间新闻》的报道主要是提供地震本身相关的信息,比如灾情、最新救援进展等与地震直接相关的信息。可能是受报道比例、宣传方针等方面的限制,《晚间新闻》的报道倾向于新闻集成。
如果画面依靠央视、信息依靠央视,那么地方台自己的特色就体现不出来,充其量是央视新闻的“转播台”。为了避免出现这种重复或者同质化现象,地方台应该通过对信息点的拆分和资料的整合,让受众对每一个信息点都能有直观、深刻的认识,在每一个信息点中放大细节。
在实际操作中,齐鲁频道的电视画面主要来自央视转播的NHK画面。主要的信息也主要从央视获得,但是在整合网络资源后,《一天零一夜》的报道反而比央视的报道更有逻辑性和可看性,这是因为信息点放大了。
例如地震来临时的画面。一般的新闻报道会把震撼的画面安排在新闻中,作为铺垫画面出现,但是《一天零一夜》拿出3分半的时间,用较少的画外解说展示这场地震的惨烈。在具有视觉冲击力的画面中,背景音不是很清楚,但由于解说变少,使得“此处无声胜有声”,给人的视觉冲击也更强,收视率陡升。
地震对东京的影响,在央视新闻中几句话带过,但是在《一天零一夜》中通过资料整合,将日本政府和民众有序抗震体现出来。而这些内容是通过细节展示出来的:“整个东京没有建筑物坍塌”,“日本政府规定商务楼的抗震级别必须达到8级”等信息给观众带来了震撼。
二是做好背景报道,提升新闻附加值
地方台在国际新闻的报道中的角色,用一个类比就是电视与报纸的竞争,央视是“电视”,地方台是“报纸”,面对央视的即时报道和同步直播,地方台只能在“深”上下功夫,由于在专家资源上也不占据优势,那可行的策略就是做好背景报道,提升新闻的附加值。因为背景也是深度,能够帮助受众更全面深入地把握事件。
由于日本大地震是一个时期的报道,这种碎片化的报道不容易让受众对这一事件有足够的认识和预测,因此《一天零一夜》从3月12日起加大了背景报道的力度。在当天5条有关日本大地震的新闻中,除了有关日本地震的最新消息和日本福岛核电站事故之外,其他三条都是背景报道。分别是《历史上核泄漏事件》、《地震塑造日本国民性》、《关东大地震和阪神大地震对日本的影响》。三篇背景报道选题新颖、角度独特、信息量高,可以缓解受众对日本大地震的“信息疲劳”,但是这些信息都是通过网络整合的,由于央视《晚间新闻》没有提供这种题材的背景链接,因而使《一天零一夜》的独特视角体现了出来。
三是体现接近性,国际新闻要回归本土化
日本大地震之所以引起中国媒体和受众的关注,除了因为9.0级的震撼外,地缘、经济、政治等方面与中国有联系是重要的因素。因此国际新闻的本土化回归,是媒体报道的归宿,是媒体服务于本土受众的目标。央视的《晚间新闻》也实现了新闻的接近性,比如对在日留学生的报道、对中国沿海海啸的预报、对福岛核电站是否影响中国等内容,但是作为地方台,在接近性上的优势是央视无法企及的,受众更关心与自己相关的内容,而这些内容需要细化,需要逐一强调。
以在日留学生是否有伤亡为例,山东的观众更在意山东在日留学生的情况,在13日和14日的节目中,《一天零一夜》通过电话连线的方式与在日山东学生进行了联系。由于与日本隔海相望,来自日本的海啸和核辐射是否会影响山东,山东地方媒体的报道反而比央视的报道更具有吸引力。这些都是接近性的直接体现,也是本土化回归的常用做法,很多时候,本土化的回归只是稿件中的几句话、几个字,但是可以起到画龙点睛和事半功倍的效果。
在日本大地震的报道中,不少地方台充当的是央视的“转播台”,但《一天零一夜》的报道理念说明,地方台的国际新闻报道应该突破这种禁锢,央视有央视的优势,地方台有地方台的魅力。
地震后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立即进行全天候直播,日本地震和“两会”的内容交替出现,反映出央视遵循新闻规律的魄力,而地方电视台也罕见地加入国际新闻的竞争行列,东方卫视、宁夏卫视等都进行打断式直播。
客观地说,在国际新闻直播中,地方台(包括强势卫视)在新闻资源和权威性上不如央视,但是面对重大国际事件,地方电视台也不能将市场份额拱手让给央视,地方电视台如何报道日本大地震、如何在重大国际新闻的争夺战中扬长避短,这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
笔者以中央电视台《晚间新闻》作为参考样本,选取山东电视台齐鲁频道同时段的晚间新闻节目《一天零一夜》进行分析。
样本选择时间是2011年3月11日至14日。在这4天中,央视《晚间新闻》在山东省网的收视率在0.33%左右,央视新闻频道(21:45至22:15)为1.17%,而《一天零一夜》(21:40至22:15)的收视率为1.69%。
在3月11日当天,央视晚间新闻把日本大地震放在第一板块的后半段,而齐鲁频道《一天零一夜》将日本大地震放在了第一板块,并且破例制作了8条和日本大地震有关的报道。
从日本大地震第一天的报道看,由于央视《晚间新闻》兼顾两会和盈江大地震,对日本的报道比重不是很大,主要以提供最新的即时消息为主。齐鲁频道《一天零一夜》将日本大地震作为当天的新闻报道重点,从收视趋势上看,是抛物线式的。
从受众角度来说,对国际新闻的关注度不如本地新闻,但是日本大地震由于历史罕见,所以关注度依然较高,而当天《一天零一夜》的国际新闻部分依然在省网保持新闻节目第一。《一天零一夜》提供的新闻包括四大类:即时最新消息、震撼画面展示、背景资料整合和专家分析。
在笔者看来《一天零一夜》对日本大地震的报道没有任何新闻资源上的优势,但是具有可视性、知识性和思想性,因此收视率高于央视,而这其实就是《一天零一夜》差异化的报道策略,在具体操作过程中,突出了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信息点放大,捕捉细节。
在日本大地震的报道中,央视《晚间新闻》的报道主要是提供地震本身相关的信息,比如灾情、最新救援进展等与地震直接相关的信息。可能是受报道比例、宣传方针等方面的限制,《晚间新闻》的报道倾向于新闻集成。
如果画面依靠央视、信息依靠央视,那么地方台自己的特色就体现不出来,充其量是央视新闻的“转播台”。为了避免出现这种重复或者同质化现象,地方台应该在信息点放大,抓大放小,通过对信息点的拆分和资料的整合,让受众对每一个信息点都能有直观、深刻的认识,在每一个信息点中放大细节。
在实际操作中,齐鲁频道的电视画面主要来自央视转播的nhk画面。主要的信息也主要从央视获得,但是在整合网络资源后,《一天零一夜》的报道反而比央视的报道更有逻辑性和可看性,这是因为信息点放大了。
例如地震来临时的画面。一般的新闻报道会把震撼的画面安排在新闻中,作为铺垫画面出现,但是《一天零一夜》拿出3分半的时间(序号2和3),用较少的画外解说展示这场地震的惨烈。在具有视觉冲击力的画面中,背景音不是很清楚,但由于解说变少,使得“此处无声胜有声”,给人的视觉冲击也更强,收视率陡升。
地震对东京的影响,在央视新闻中几句话带过,但是在《一天零一夜》中通过资料整合,将日本政府和民众有序抗震体现出来。而这些内容是通过细节展示出来的:“整个东京没有建筑物坍塌”,“日本政府规定商务楼的抗震级别必须达到8级”等信息给观众带来了震撼。
二是做好背景报道,提升新闻附加值。
地方台在国际新闻的报道中的角色,用一个类比就是电视与报纸的竞争,央视是“电视”,地方台是“报纸”,面对央视的即时报道和同步直播,地方台只能在“深”上下功夫,由于在专家资源上也不占据优势,那可行的策略就是做好背景报道,提升新闻的附加值。因为背景也是深度,能够帮助受众更全面深入地把握事件。
由于日本大地震是一个时期的报道,这种碎片化的报道不容易让受众对这一事件有足够的认识和预测,因此《一天零一夜》从3月12日起加大了背景报道的力度。在当天5条有关日本大地震的新闻中,除了有关日本地震的最新消息和日本福岛核电站事故之外,其他三条都是背景报道。分别是《历史上核泄漏事件》、《地震塑造日本国民性》、《关东大地震和阪神大地震对日本的影响》。三篇背景报道选题新颖、角度独特、信息量高,可以缓解受众对日本大地震的“信息疲劳”,但是这些信息都是通过网络整合的,由于央视《晚间新闻》(甚至是央视新闻频道)没有提供这种题材的背景链接,因而使《一天零一夜》的独特视角体现了出来。
三是体现接近性,国际新闻要回归本土化
日本大地震之所以引起中国媒体和受众的关注,除了因为9.0级的震撼外,地缘、经济、政治等方面与中国有联系是重要的因素。因此国际新闻的本土化回归,是媒体报道的归宿,是媒体服务于本土受众的目标。央视的《晚间新闻》也实现了新闻的接近性,比如对在日留学生的报道、对中国沿海海啸的预报、对福岛核电站是否影响中国等内容,但是作为地方台,在接近性上的优势是央视无法企及的,受众更关心与自己相关的内容,而这些内容需要细化,需要逐一强调。
【关键词】经济节目 策划 影响力
科技的飞速发展为媒介注入了活力,电视已经是普通民众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随着受众文化娱乐需求的多样化,电视栏目也不断进行着改革,节目趋于娱乐化、快餐化。相对其他节目的调整,以真实性和实效性见长的经济栏目就显得比较孤寂。经济节目比之于新闻节目,没有新闻节目的资源多,信息量大,社会影响力广等优势,更没有娱乐节目的卖点元素以及节目形态和包装上的炫丽多彩。尽管如此,在一个经济和信息社会,电视经济栏目仍有其它栏目无法相比的优势。由于有比较前瞻的经济深度报道,有对经济政策的权威解读,有对经济现象的理性分析和梳理等这些特点,使经济栏目形成了比较特定的收视群体,尤其商界人士和高收入群体已经成为经济栏目比较固定的收视人群。央视的《经济半小时》、《对话》、《中国财经报道》、《商道》等栏目,已经在观众中很有影响力,成为观众了解中国经济发展的晴雨表。
如何策划好电视栏目,特别是经济类节目,让其更具魅力,吸引更多的眼球,并调动创作者的智慧,以独特的视角开发经济类节目资源,节目策划就显得非常必要。
对地方电视台来说,经济节目呈现的是一个地方经济的活力。那么,强化地方电视台经济类节目的策划意识,不仅对提升经济栏目的品质及社会影响力有积极的意义,而且对提升电视台的认可度也十分重要。
一、重大经济题材的策划
无论央视还是地方电视台,比较重大的经济题材,一般都是经济栏目报道的重点。面对同一个经济题材,新闻栏目的报道形式通常情况下是常态报道。但作为经济栏目恰恰要避开新闻栏目的常规报道形式,充分体现出专栏节目的特色,不仅要更深地挖掘题材的内涵,更要放大题材的外延,要让节目更具影响力。比如一个大项目的启动和实施,出现在新闻类节目中,可能就是几分钟,甚至几秒钟,作为新闻时段节目的一项,零零星星的触及并简要介绍。对项目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重大意义和项目实施过程地质状况的艰巨性、复杂性的报道内容似乎涉及很少。但作为经济类节目,这就是一个重大题材,要做专题报道,甚至做专栏或者系列节目。不仅节目的播出时间是新闻节目报道的几倍,而且会挖掘此类重大项目实施的经济意义。这类题材出现在经济类栏目中,不仅内容本身要精心策划,而且要对节目进行必要的包装,无论是现场图像还是主持人的解说词,都要围绕深层次的经济意义展开,而不是简单的介绍信息,更多的是有张有弛、有节奏的描述,配上必要的讲解;不仅要让受众了解项目本身,更要让受众知道项目开展对当地经济发展的意义,让普通受众了解项目的意义,让投资者找到切入点。
地方电视台因为资源有限,重大经济题材相对较少,电视台在重大经济题材的报道上可能对同一题材要不断追踪报道,这对地方电视台经济节目的编导是个考验。对同一个题材,进行两次甚至三次大型报道,又要体现节目的特色,尤其要避免重复,更需要对节目的精心策划。这就需要创作人员另辟蹊径,找到题材的多重价值和突破口。重大经济题材一般不是独家报道,加之这类题材的意义深远,因此这类题材的节目报道和处理,更能体现节目制作人的智慧,也能体现出制作人的策划意识和策划能力。
二、常规经济题材的策划
比之于重大经济题材的新闻亮点,常规经济题材的新闻点比较平淡,在题材上一般不占优势。那么常规经济题材的策划报道就更有难度。对常规经济题材,一般在节目形态上、包装上、氛围营造上,多体现策划意识,让题材跟上策划走。地方电视台不同于中央电视台和省级电视台,其经济资源相对短缺,重大经济题材非常有限,但在地方上有话语权的优势。因此,地方电视台在经济节目的策划上,应最大限度地体现节目内容本土化、视角本土化、风格本土化,强化地方特色,才能满足观众的需求。关注本地区的经济事件和经济新闻人物,并以独特的视角对国家相关经济项目和政策作地方性的解读。地方化的经济节目,可以与当地受众的日常生活结合,消减经济节目在专业上的晦涩性,增加一定的趣味性和亲近性,从而引起观众的收视兴趣。
比如沈阳广播电视台《阳光购房》以主持人情景剧的形式推荐优质楼盘,特别是以浓厚的沈阳当地口音区别字正腔圆的普通话,因此该节目在沈阳同类房产节目中收视靠前。济宁广播电视台曾播出经济节目《房产246》,以当地青年买房为话题,关注本地区人们普遍关注的热点事件,纵深解读房产等一系列经济现象。在报道中,既有记者深入的调查采访,又有专家学者深入浅出的分析,观众从这些节目中看到了大的国家房地产市场政策调整,济宁市各区域规划建设进展和各新开发楼盘的分布及销售情况,节目播出后引起了强烈反响,这也是立足本地经济特色报道带来的效果。
还有一些普通题材,采取化零为整的形式,把分散在不同行业的题材整合,用一个很有包容性的节目形态表现出来。在对县域经济的报道上,这种节目形态十分有效。在经济节目报道中,尤其在常规经济题材的报道中,一个好的策划,既能让节目增辉,又能取得事半功倍的宣传效果。总之,立足本土、力求创新、凸显权威、担负责任,是做好地方电视台经济类节目的必然选择。当然,在电视节目日益细分又极其专业化的今天,电视经济类节目的从业人员需要循百家之道的同时,还需要开辟自我之径,在更宽泛的领域内进行探索与创新。需要投入更大的智慧来制作出符合本地受众口味的节目,搭建起为受众与客户服务的桥梁,最大限度地树立起节目的品牌威信,把经济类节目提升到一个新境界,以更专业、更有价值的面孔展现在受众面前,使其成为地方电视节目的标杆,担当起推动经济发展的社会责任。
三、节日及非常时期题材的策划
地方电视台经济类节目,除仅有的重大经济题材和诸如房产、医疗、三农等常规经济节目正常播出外,节假日是经济类节目的黄金时期;非常时期是经济类节目体现其社会责任的时刻,栏目根据这些节日的特点,有针对性的做专题节目,更能体现经济节目的特色和策划意识。每年的“春节”、“五一”、“国庆”以及当地的一些重大节庆等这些节日期间的经济活动往往是当地百姓关注的焦点,也是观众通过电视节目获取信息的主要渠道之一。为迎合这些节日的宣传,地方经济类栏目可以有意识地推出一些特别策划节目。“十一”黄金周是旅游旺季,地方电视台可借助这一旺季,给消费者提供旅游信息,并介绍当地的民风和习俗。
春节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这期间的经济类节目在内容的设定上既回顾过去又展望未来,在节目的形态和表现手法上力求形式多样化,喜庆色彩浓厚一些,与常态节目区别开来。每年的“3·15”期间,经济节目可以选择一些典型消费案例,做一些有力度的直击消费领域的节目。另外,像“五一”期间、“十一”国庆期间、旅游文化节期间,经济栏目根据节庆,选择一些行业的消费热点和经济热点,精心组织,周密策划,尽可能发挥经济节目的优势,推出一些有特色有看点的节目。遇到非常时期,如“5·12”汶川地震,玉树地震、舟曲泥石流灾害以及当地出现的不可抗拒和难以预期的灾难事件,媒体的策划也显得尤为重要。经济类栏目可以连续推出抗震救灾系列特别节目,从不同角度报道当地党政军民团结一心,战胜灾害的感人事迹和可歌可泣的战斗精神。地方电视台经济类栏目作为一档服务地方经济建设的栏目,在非常时期策划的一些结合栏目特色的节目,能发挥主流媒体的作用,树立媒体的良好形象。
四、强化经济活动题材的策划
在电视栏目追求品牌化的今天,经济栏目品牌的树立,不是靠创办时间的长短,而是靠收视效果、观众的收视印象,尤其靠栏目的社会影响力。成功的节目策划,往往会对整个栏目的宣传效果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有些地方电视台的经济节目很年轻,但是这一栏目在社会收视群体中尤其业界的品牌影响力却不小。原因是该栏目策划了一些在当地比较有影响的经济活动。经济活动的节目策划,能在短时间内形成收视,能在很大程度上提升栏目品牌的社会影响力。地方性的经济活动无疑是当地的热点,是一段时间内民众比较关注的话题,地方电视台应抓住备受关注的经济活动,精心策划、开发新闻亮点,做好电视宣传,增加人气,提升自己的品牌影响力。
综上所述,主题策划对经济节目来说,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它既解决了地域经济节目题材资源短缺的问题,又强化了节目的创新意识,同时,还凝聚了人气,提升了栏目的权威性和品牌影响力。在今天,电视人越来越意识到,好栏目是策划出来的。事实上,由于策划出了好节目,从而也就扩大了栏目品牌的社会影响力。在今天的电视栏目中,不仅是综艺节目、娱乐节目、晚会节目,新闻节目和经济节目,更需要主题策划和节目形态的策划。经济节目的主题策划,逐渐成为节目品质提升的重要手段。
参考文献
①王秀云,《引导性实效性实用性——经济类电视节目特色阐释》,《电视研究》,1998(5)
②李慧,《简论电视经济类节目的策划》,《新闻爱好者》,2008(1)
③李晓梅、于少伟、成艳,《经济类节目如何做出“经济味儿”》,《新闻传播》,2008(2)
④李勇、余敬中,《大众视角 实用落点——谈电视经济新闻报道的价值取向》,《电视研究》,2004(11)
⑤李紫千,《城市电视台经济节目的定位和拓展》,《中国广播电视学刊》,1999(6)
⑥阚箫悦,《浅谈电视节目的五度包装法》,《新闻传播》,2004(3)
策划新闻:当心“虚假作用论”
有人把策划分为两大类,新闻策划和策划新闻。前者是对客观发生的新闻事件的有效和充分的利用;后者则全部在主观的预想的操作之中,甚至连新闻事件本身都是人为策划的产物。客观地说,有些新闻事件,媒体并不是不能参与;处理得好,会起到正面的效果。但从现实的情况来看,不少媒体进入了一个误区,或者叫做恶性循环:策划新闻――“虚假作用论”出现――媒体自我感觉良好――接触不到读者的真实反馈――继续策划新闻。
“虚假作用论”是社会学中象征性相互作用论所涉及到的一个概念。很多社会学家在提到这个问题的时候,会拿青年男女谈恋爱的表现作为例子:女方虽然从心底里也喜欢男方,但却要努力做出对男方不感兴趣的样子,让男方“难以追到”。
在这些“策划新闻”的反馈阶段,这种情况也是常常出现的。比如春节晚会结束后的几天,中央电视台记者会采访一些观众。面对镜头,不少观众只好说违心的话。由于记者的特殊身份,在明白了记者的用意之后,被采访者就会采取一种“迎合”的心理来对付记者,使记者很难得到真实的反馈信息。可以说,这种策划新闻导致的虚假反馈,在很多报社都或多或少地存在着,其结果是给读者造成一种舆论假象,夸大宣传效果,最终失去读者信任。
这个问题,已经引起《鲁中晨报》有关领导的高度重视。为确立主流媒体地位,我们以策划为先导,组织了一系列报道,开展了一连串活动。《鲁中晨报》副总编辑刘成广认为,新闻策划多了,就会脱离新闻规律,新闻策划一定要在不损害新闻真实性的原则下进行。今后要逐渐减少策划,强化真正意义的新闻,还原新闻本色,不能制造和策划新闻。
根据这个思路,2005年度《鲁中晨报》的策划更多地还原了新闻本色和服务功能。在具体操作中,寻求不事张扬、但实实在在对老百姓有益的策划。《鲁中晨报》为淄博福利院7名孤儿找温暖的家的报道,为残疾人运动员张冬梅治疗眼疾的报道,救助父亲患重病的特困研究生王宁的报道,救助白血病患者常娟的报道,继续与企业合作开展的资助贫困大学生“爱心手牵手”大型助学活动,这些主动介入干预社会生活的报道进一步彰显了晨报的社会影响力。
从2004年度山东新闻奖晚报生活类专项奖的评比结果来看,过分带有策划新闻嫌疑的稿件都没能获奖。这也许是给我们敲的一个警钟。
新闻策划:有个性才有前途
相互作用论的另一个名词,是“个性的丧失”,这种情况,在新闻策划中同样存在。所谓“个性的丧失”,文森特・帕里罗等著的《当代社会问题》(华夏出版社,2002年1月第1版)中有这样的论述:作为个人,时时处处要表现出不同之处。因此,必须要克服平淡乏味。如果没有新鲜的事情,我们非但不会觉得一个稳定的社会环境中是安全的,反而会有“相脱离”的感觉。……现代社会会同化并破坏这些新生事物:一条通向真我的道路刚刚打通,就会被包装好送上旨在消费的超市货架;一种新的语义词汇刚刚形成,其概念和口号就会被日历和磁带制造商盗用;我们刚刚开始尝试一种全新的方式行事,就会发现四处都是模仿和效颦的人。
这种低成本的模仿造成的个性丧失,是当前不少报社新闻策划无法取得预期效果的重要因素。克服雷同,寻找个性,是所有媒体面临的一道难关。
要使新闻策划有个性、有震憾力,就必须善于抓住新问题,要有新思维、新话题,策划一些动感很强的新闻,策划一些让媒体和社会感到很有新意的事件。2005年上半年,《鲁中晨报》组织策划的“民工求职”、“长三江财富之旅”都与往年的策划有雷同之处,总体感觉不及往年。
“登小山飘飘然,登大山茫茫然,登深山惶惶然,知然也”。淄博日报社社长赵新法认为,新闻策划要大手笔、系列化、具有轰动性。在选题和立意上一定要有高度,多选择和百姓生活密切相关的新闻事件进行策划。立意要体现时代精神和人文关怀,与时俱进,挖掘单一的新闻事件在整个社会环境下的意义。
为充分发挥主流媒体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作用,2005年4月,《鲁中晨报》创办了“晨报市民大学”,调动整合社会人才资源,免费给社区居民讲授与市民生活息息相关的课程。《鲁中晨报》市民大学深深扎根于社区,把课堂搬进社区,让居民不出家门、不交学费就能学到各种实用的知识。截至目前,自愿加盟晨报市民讲习团的单位已达六十余家,晨报市民大学课程已陆续开进淄博市30余个社区,把社会各个单位和部门的工作与居民实际需求有机结合,为社区居民和政府架起了一座沟通的桥梁。
寻求新闻策划的个性,还要有一个好的切入点,不能眼高手低。新闻策划光有好的开头是远远不够的,必须在接下来的报道中强势展开,扩大优势,直至形成,取得预期的宣传效果。从情感打动,形成舆论氛围。其次,还要取得有关政府部门的支持,甚至党委政府主要领导的支持。这样舆论监督报道,就可以争取主管部门的大力配合,使问题得到改善或解决。老百姓就会认为晨报“了不起”。反之,只打雷不下雨,不触及问题本质,只能削弱晨报的品牌。因此,一定要认真反思,力寻根本的解决之道,新闻策划报道步步紧逼,节奏鲜明,想尽办法达到最佳效果。
新闻策划寻求个性,还要避免沾染铜臭。很多新闻策划活动,几乎都能看到赞助商、赞助产品的影子。时间长了,读者反感,编辑记者也反感。老百姓有句俗话,吃人家嘴短,拿人家手软。既然收了人家的钱和赞助,就要给他们回报。为了策划而拉赞助,从而不断满足赞助商提出的各种要求,整个版面充斥着浓浓的广告味,使报纸的可读性和影响力大打折扣,服务政府,引导经济发展的力度也就相应降低,策划的个性也就无从谈起。
新闻策划要以人为本,注重新闻策划的个性化,力求有自己的风格和自己的报格。因此,有条件的报社可以专门拿出一块经费,这样采编部门可以真正按照新闻规律做出真正有影响力的新闻,而不受赞助商的摆布和影响。对赞助商的赞助,想办法在广告版面尽量给予补偿。不要让新闻策划活动受制于赞助商,做了金钱的奴隶。这样,对打造“百年晨报,长寿媒体”也是具有长远战略意义的。实际上,不管大家认不认可,赞助商的专题赞助经费也是从计划内的广告费用中支付的。
选题要深
要搞好选题策划,需要深入地挖掘、反复地提炼,这样才能淘出选题的金子。
首先,要深入行业工作 深入研究本行业工作需要解决的重点、难点、热点问题,深入发现行业工作中的创新点、闪光点、特色点,深入把握行业工作规律,深入了解经济社会发展对行业工作的要求。
其次, 要深入了解行业工作所涉及的社会人群 如一些产业类行业报不仅要了解行业企业,还要了解
行业消费者。作为人事人才类报纸,除了深入了解人事人才工作外,还要深入了解作为矛盾另一方面的人才。要深入了解人才的特点和状况,把握人才成长规律。要深入了解人才的需求,把握人才心中的需要,回答人才心中的问题。
再次,深度需要积累 我们的选题策划和宣传报道要站在报纸已有的宣传报道的基础上进行,注意从报纸相关内容中寻找选题线索。如从信息中找报道的选题,从报道中找研究的选题,从这期的报道中找下期报道的选题。这样,各类文章、各个栏目、各个版面、每期报纸之间、各个编辑之间,互为基础,层层递进,步步深入,形成一个相互衔接的链条和相互促进的循环系统,使我们做过的工作都成为我们的积累,成为我们的资源和资本。积少成多、集腋成裘,只有不断积累,我们才能比别人做得专、做得深。
选题要广
事物的高度有赖于一定的广度。为行业工作服务不能把眼光仅仅限于系统内,而需要有广阔的社会视角。放眼社会看工作,工作才有大思路,才能不断开拓创新,更好地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行业报的任务就是要帮助行业工作者站得更高、看得更远。我们要树立大行业的观念,放眼社会,广泛地策划选题,增强行业报的社会性。
行业报是行业工作者的千里眼、顺风耳,要广泛关注经济社会发展对行业工作的要求和影响,使报纸成为政府部门深入了解社情民意的窗口、广泛聚纳民智的思想库,让社会丰富、启迪、滋养行业工作。一颗大树,长得越大,其根向地下延伸的范围越广。只有深深地根植社会的大地,行业报才会成为立足行业、辐射社会的大报。
社会性也是增强报纸可读性和社会关注度、影响力的需要。我们要成为社会上对有关行业领域报道最全面、最深入的媒体。对社会关注和应该关注、可能关注的重要问题,不应该有遗漏、空白、盲点,否则就是我们做得不到位。
除了社会视角外, 还要有国际的、全球的、世界的眼光。要关注、把握国际上有关行业领域的发展趋势、动向,介绍国际的规则、理念和经验,同时把我们的工作放在全球的背景下考虑,这样才能发现我们的特色、长处和差距,明确我们的努力方向、发展方向。
选题要新
新主要体现在三方面:
一是时效性 要建立对新近发生的新闻事件的快速反应机制,根据有关新闻事件和线索,快速策划确定选题并尽快加以实施。对于事件性报道,要有较强的时效性;要善于寻找新闻由头,使原本时效性不强的常规性选题具有很强的时效性,如借奥运之机宣传体育人才,借嫦娥工程宣传航天人才等。
二是前瞻性 前瞻性有赖于时效性。我们在选题策划中要紧跟行业工作的前沿、经济社会发展的前沿,传播前沿知识、研究前沿问题、关注前沿动向,包括理论前沿、工作前沿、社会前沿、时代前沿,引领读者置身前沿,给读者以前沿的冲击力。
三是创新性 在现代信息社会,很难有独家新闻,但可以有独到的策划。新闻竞争主要是策划的竞争。选题要有新意,立意要新,捕捉新现象,发现新问题,要有新的题材、新的角度、新的进展、新的内容。对原来做过的报道,要温故而知新,挖掘出新的内容,报道出新的意义。对于大家都做的选题,要以独特的视角、独特的方式深入挖掘,对有关资料信息独到地整合利用,在这方面要比别人做得更独到、更深入。在选题策划中我们要处理好计划性和时效性的关系。报纸的周期短,选题策划一定要有前瞻性,事先策划好、准备好,才能及时做好有关的宣传报道。但报纸又有很强的时效性,不是所有选题都能事先提前策划的,要根据形势变化对选题计划进行适当的调整和优化。
选题要活
“活”指选题形式要灵活多样。目前行业报宣传报道的形式还比较单一,以工作经验报道为主,而对人的报道、对事件经历的报道少,静态报道多,动态报道少。这是影响报纸可读性的一个重要原因。
要通过选题策划增强报纸的可读性。选题策划不仅是选题内容策划,也包括选题形式策划。要通过选题策划促进报道形式创新,达到内容的丰富性和形式的多样性。如要多一些故事性、事件性、案例性、调查性报道选题,挖掘报道一些行业领域中的故事、事件,要把经验做法的报道故事化、事件化、动态化,通过这些故事、事件来反映情况、说明问题、介绍方法,这样既增强了可读性,又增强了指导性和实用性。
选题策划方法
1.逐步定点 选题策划实质是确定宣传报道的具体点,是做定点的工作。要定好点,需要先明确选题策划的大的方向、范围,然后一步步缩小范围,逐步定点。有的版面和栏目的选题策划是方向性、范围性策划,不一定明确具体的选题,如《报刊撷英》栏目,没法明确具体的选题,但在编辑中重点关注哪些题材的文章,一期文摘由哪些方面内容构成是可以策划的,从而使文摘编辑工作也有计划、有重点地进行。
2.注重导向 要使我们的宣传报道围绕行业工作重点、难点、热点问题,需要我们以问题研究为基础,以问题为导向进行选题策划。为此,要先梳理主要工作领域、环节存在的重点、难点问题,在这些问题基础上策划有关选题。
3.合理布局 要根据版面、栏目的定位和宣传报道的目标任务,对选题策划进行系统思考,统筹兼顾,合理布局,使选题形成合理的结构。如哪方面的选题要有几个,在突出宣传重点的同时,防止内容单一,对其他重要领域没有大的遗漏。选题结构要考虑读者结构和读者需求结构,在满足重点读者重点需求的同时,使各方面读者的需求都得到适当的满足。
4.巧妙组合 在横向上进行组合式策划,加强选题之间的组合和栏目、版面之间的呼应,如一个版面内围绕一个大选题,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策划出若干子选题,相关栏目和版面也可围绕一个主题策划相应的选题,相互呼应、配合,形成联动效应;在纵向上,对于有些重大报道主题,进行系列性选题策划。报纸周期短、频率快,通过一系列连续性选题,形成宣传报道声势和影响,也有利于形成报纸的特色。
5.大题小做 大事要化小,大题要小做,不然就很难做好。要善于将重大的政治性主题转化为可读性强、新闻性强的具体选题。为此,要深入学习领会有关精神,将其与社会关注、读者需要结合起来,增强主题性报道的贴近性和服务性。大题小做是从上到下,从工作到社会,由面到点的策划过程。
6.小题大做 要善于从一些个别的具体事例中,发现其代表性和典型意义,将其引申、扩大、提升,策划出具有全局意义的重大选题。小题大做是从下到上,从点到面,透过现象抓住本质的策划过程。
7.把握时机 选题既有时效性,也有时机问题。在宣传报道中要善于把握时机,借势借力。善于把握时机,可以使原来比较敏感、不太好操作的题材具有可操作性,使时效性不强的东西具有时效性,甚至使旧闻、历史成为新闻,如对改革开放30年的盘点,一些纪念性活动等。选题策划要把握好时机,平时做好准备,在最佳时机推出有关选题。
8.化消极为积极 行业报常常需要为了配合发行和广告经营而进行一些宣传报道,而这些文章往往质量不高。为此,需要我们加强对有关宣传报道的策划,挖掘亮点,突出特色,积极主动、高质量地配合宣传报道。
9.处处留心 处处留心皆学问,处处留心皆选题。要善于从各类媒体新闻报道中寻找选题线索,像雷达一样有高度新闻敏感性;从领导讲话、政策法规中找选题,深入学习领会讲话和文件精神,从中发现新目标、新要求、新动向,将其作为选题策划的依据;从与专家、行业工作者的沟通交流中找选题,从读者需求中寻找选题;来稿也是重要的信息渠道,多数稿件可能用不了,但也可以给我们提供一些线索和启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