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平行的教学设计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摘要:高中政治课堂教学都面临着平行班教学问题,同一内容的多次反复教学容易让教师陷入思维和过程的疲惫。平行班级个性各异,授课时间也有不同,需要教师对教学进行二次设计。教师需要对教学环节和秩序进行再调节、对教学素材进行再选择、对教学情境和教学的预设与生成进行再衔接。
关键词:平行班教学 二次设计教学环节 教学资源 教学情境
作者简介:彭爱波,女,浙江省绍兴市第一中学,中学一级教师。
高中思想政治课一线教学人员都有深刻感受:每位教师都要从事两个以上班级的教学,多的更要兼顾四五个以上班级的平行班教学。按照完全一样的教学过程、依托相同的教学情境进行教学,尽管内容一次比一次娴熟,但感觉味同嚼蜡,因为没有新意而带来疲惫感。教师的情绪不够饱满势必带来与学生互动积极性的欠缺,良好的课堂教学生态就难以培育。笔者认为,因为平行班教学的重复和教师的疲惫感而使课堂丧失本应有的生机与活力,这是教师应足够重视和亟需解决的问题。二次设计,是有效解决诸如以上平行班教学存在问题的重要手段。所谓二次设计,是指对新的教学内容进行初步设计并完成教案之后,在对前一次教学情况进行反思的基础上,根据教学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设计的调整和再调整的所有活动及过程。
一、教学环节的二次设计——教学秩序的再调节
根据现代班级授课制和课程设置的常态和特点,高中政治课高一和高二年级一般一个星期设置两节或者三节,不同班级课堂设置的时间各不相同,教师在各个时段辗转于各个班级进行上课。比如说,笔者在2013学年所教授的高一班级为四个,每个班级每星期两节政治课。其中1班两节课分别编排于周二上午第一节和周三上午第二节,一个星期之内的两节课间隔大约为25个小时;而2班的课则排在周一第四节和周五第六节。一周之内两节课则要间隔近100个小时。这样的课程设置其实对于保持平行班教学效果而言,并非特别合理,也反映出在高中政治课程设置与师资配备之间的矛盾。高中课程设置繁多,如高一年级要兼顾的有八个学科,并非只考虑单一学科时间设置的科学性。平行班教学的执教者应该考虑到两个课时之间间隔时间长短对教学的影响,对教学环节进行二次设计。
艾宾浩斯记忆遗忘曲线告诉我们,人们接触到的信息在经过人的学习后,便成为了短时记忆,但是如果不经过及时的复习,这些记住过的东西就会遗忘,遗忘的过程遵循一定的规律。高中政治学科作为一门需要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的知识信息比较多的学科.遵循记忆的规律、合理安排学习时间就显得尤为重要。针对不同班级两节课之间距离时长有区别,政治教师就应该对教学过程和环节进行考量。如有些班级一周之内两次课前后只相差一天,教师完全可以精心设计导入,而不需要对上一节课授课内容进行预热。而对于两次课之间间隔较长,如果教师仍然按照一般的教学环节进行,学生对前一节课没有进行一定的复习,知识点之间本身存在的逻辑顺序将被打断,教学过程也就可能陷入阻滞。教师可通过布置复习的软性作业或安排课堂前5分钟复习等方式,以帮助学生奠定一定的知识基础,再进入新课的学习。而对于一周之内两个课时的安排比较接近的班级,教师在下一课时授课的时候就不用过多考虑学生知识的预热,而是更多地考虑教学情境的连贯性了。如两个班级前后两节课之间只相距24个小时,学生对前一课时所学习的知识仍1日是熟知的,如若学生对前一课堂的情境表现出强烈的兴趣,教师可以通过布置思考题,延伸学生知识的理解,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的方式,将学生的思路引入这一深感兴趣的情境中,为下一节课的学习奠定一定的基础。
二、教学资源的二次设计——教学素材的再选择
教学素材是教学情境设置的原材料,是连接课堂知识和教学过程的载体,更是引起师生兴奋点和探究意识的重要资源,对所执教的平行班使用同样的素材组织教学、一劳永逸地期待实现高效教学,在今天的中学课堂,完全是不切实际的想法。学生个性各不相同,班级也风格各异。偏文科的班级与理科见长的班级对素材的敏感程度不同,对时事热点的理解和反应不同,这就要求我们对教学资源进行二次设计,对教学素材进行斟酌和再选择。
笔者在同行听课过程中和组内听课时,总有这样的感受,不同班级的学生对同样的教学环节的设计几乎没有完全一样的反应。笔者曾听组内教师教授平行班的同一课时,内容为《政治生活》的最后一框“我国外交政策的基本目标和宗旨”。教师精心设计的教学环节是围绕中国的百年航母梦,大量的图片和背景材料作为铺垫,与学生们就中国拥有航母的必要性、中国建造航母并非构成“中国威胁”等话题展开,一步一步梳理和理解本课的重要知识点,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也自然渗透其中。授课的两个班级也是这位资深教师自己的班级,大半年的磨合,让教师对学生有了比较深刻的认识。但是上课过程出现了一定的差异,出乎上课和听课教师的意料。第一次上课的班级是高一(3)班,从教师用航母的图片导入开始,到课堂师生讨论交流,再至最后的情感提升过程,都行云流水般顺畅,师生同时感受到了一次思维旅行的快乐。而高一(4)班情况有所不同,整个过程只有部分同学参与其中,更多的是教师的传授,很多同学对此兴趣不大。
仔细一想,似乎又是意料之中。诚然,并非行云流水的课堂就是高效课堂,并非受到阻滞的课堂就是没有价值、失败的教学过程。但如果不能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进而引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理论上的共识,也不能算是成功的课。这次听课给我们组内的意外收获就是,同样的情景素材并非能应付所有平行班级的教学。所执教的班级个性十分鲜明,具体而言,高一(3)班男生更多,而男同学对于中国航母知识、对国际形势更为关注,这一情境的设置刚好与学生的兴趣点相吻合。而另一个班级女孩子比较多,学生对中国的军事和国际关系等兴致不高,因此教学效果达不到预期。教师应该对所执教班级的特点有一定了解,并针对这些特点进行教学素材的再选择,教学情景的再设计,才能避免教学过程的过于平淡和教学氛围的冷场,从而保证教学过程的良好生态。
二、教学情境的二次设计——预设与生成的再衔接
一堂成功、有效的课既离不开预设,也不能没有生成。一个真实的课堂教学过程是一个师生及多种因素动态的相互作用的过程;由于影响教学活动有诸多复杂的因素,因此教学过程的发展有多种可能性存在,教学过程的推进就是在多种可能性中作出选择,新的状态不断生成,并影响下一步发展的过程。平行班教学过程中,教师在前一班级所进行的教学过程,无论是巧妙的预设,还是意外而精彩的生成,都可以构成下一教学班级的教学过程中的预设。简言之,教师可以利用前一教学班级里的教学预设与生成的状况,对下一教学班级的教学情境进行再次设计,从而使教学环节更为顺畅。
以笔者上一学期执教的一次公开课“树立正确的消费观”为例。在这一节课的准备过程中,笔者在平行的几个班级进行了试讲和修改。对教材第一部分知识即“消费心理面面观”这一目,笔者最开始是设计高中毕业生进入大学的几种不同装备,分成奢华型装备、大众流行款装备、与众不同型装备和朴素型装备四种。设计意图是每一种装备对应一种消费心理。在试讲过程中,我们发现最初的预设,如教师认为高达8000元的高配置笔记本电脑,已经完全比一般的家庭或个人用电脑配置要高出许多的笔记本,符合高档、攀比的消费心理,而在高一的孩子们看来,觉得这样的电脑最符合年轻人的需要,更符合求实心理主导的消费类型。教师在设计教学过程时,忽视了学生的年龄特点,也折射出教师备课过程中对教学对象的认识不够全面。教师原以为通过四种不同的装备,可以比较清晰地、毫无争议地对应四种消费心理的理解,结果却是不同的学生对这四种消费行为有不同甚至截然相反的理解。有些学生认为购买最简配和最普通的手机作为入学装备,一到学校就会发现不符合大学的需要,现在省了钱,但是专业的发展可能需要更高要求的电子产品,短时间内就需要更换,反而带来浪费。课堂氛围比较热闹,学生从各个方面、从自己的年龄特点谈及消费心理,比教师当初“一厢情愿”的设计要全面,考虑的角度也更为多样。但是这一环节耗费了大量的时间,几乎整节课三分之二的时间都用来理解消费心理了。而这一节课的教学目标远不止这些,还有后面更为重要的消费观念,以及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都等待达成。因为教师不周全的预设,使得教学环节松散、教学过程头重脚轻,甚至给听课者以“脚踩西瓜皮,上到哪里算哪里”、教学目标过于随意之感,这种情况在一节区级公开课上是不被认可的。毫无疑问,需要对教学进行二次设计。
作为执教者,此时并不需要对这类不成功的预设产生深重的挫败感。对于平行班教学而言,上一教学班级因为对学情考虑不够全面,使得预设与生成的矛盾突出的现象,恰好为下一教学班级的再设计提供了空间。其实上一环节的教学过程告诉笔者,学生对消费心理的理解无疑是准确的。预设的失败就在于教师对学生理解能力的低估和对教师与学生之间年龄和看问题角度等差异的忽视。是否可以确定一个年龄群体,比方说从执教者本人这一群体的消费行为出发,分析这一特定群体的消费行为,师生来共同透视背后的消费心理?于是,笔者与政治学科的组内同仁一起探讨琢磨,最终确定为通过为执教者,也就是即将从青年走向中年的工薪阶层的手机消费行为来预设情境,具体设计为请学生为执教者选购不同品牌、不同价位和功能的手机,通过了解学生们选购时考虑的多种因素来分析体现的消费心理,特定的消费群体,同一消费行为,消费对象也确定为同一个,也就是手机。这一次的预设更为理想,生成也更为顺畅,避免了观点的分歧,使得预设与生成的衔接更为合理,教学过程不再拖沓,也更为高效。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实验发现三角形内角和是180°。
2.学会应用三角形内角和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3.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培养学生小组合作、探究学习的能力。
教学重点:理解掌握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通过实验探究得出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
教学准备:量角器、锐角(直角、钝角)三角形、剪刀。
教学流程:
常规口算。(小老师组织学生口算练习,教师小结,引出课题。)
(设计意图:课前口算练习增强了学生的口算意识,进而提高了学生的计算能力,为笔算奠定良好的基础。)
一、引导自学
小老师组织学生读学习目标和自学提示。
(一)学习目标
1.能实验发现三角形内角和是180°。
2.学会应用三角形内角和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二)自学提示
1.想一想,什么是三角形的内角和内角和?(三角形相邻两条边的夹角叫做三角形的内角,三角形三个内角的度数和叫做三角形的内角和。)
2.动手量一量、折一折、拼一拼、剪一剪、摆一摆,验证三角形的内角和是多少。
3.质疑、解疑、存疑。(学生自学时,个人发现问题先小组内解决,如果小组内解决不了再全班交流解决。)
(学习时间5分钟,学习方式采用独学、对学、组学,小组学习由小组长组织。要求学生做好课堂笔记,展示时由小组长分工。)
(三)学生自主合作学习
师:下面请同学们自学看书,在自学时可以动笔画一画、记一记,做好分工,整理成条。(学习时间为5分钟,学习方式采用独学、对学和组学,要求学生做好自学笔记,组长关注学困生。教师巡视,关注学生的学习状况,把控学习时间。)
(点评:小老师精彩的组织能力给课堂增添了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学习目标简单、明了、易懂,自学提示的设计简洁又不失针对性,突出重点。教学过程重在培养学生主动探索、动手操作的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和逻辑思维能力。)
二、指导展示
学生展示学习成果。(要求学生注意倾听,准备补充修正和评价)以小组为单位,对自学提示中的问题逐一展示交流预设:
1.量一量
生:我代表xx组来展示学习成果。我们小组的方法是用量角器测量出三个内角的度数,再求出它们的和。
师:你们的方法是分别测量三个内角的度数,那你们测量的三个内角的度数分别是多少?(生汇报时吩咐学生记录下来并算出内角和)你们觉得这个小组的方法怎样?(抽生评价)这种方法可能出现误差吗?为什么?(生回答)
师:能不能因此否定我们刚才的猜想呢?还有不同的方法吗?
2.折一折
生:我代表xx组来展示学习成果,我邀请xx同学和我一起完成这个任务。我们是通过折一折的方法得出结论的(边说边演示),我们将直角三角形的两个锐角折向直角,三个顶点重合,发现两个锐角正好组成了一个直角,再加上直角,它的内角和是180°,所以我们得出结论:直角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同样我们也验证了锐角、钝角三角形的内角和也是180°。
3.拼一拼
生:我代表xx组来展示学习成果。我们发现两个直角三角形正好可以拼成一个长方形,长方形的四个角都是直角,所以长方形的内角和是 360°,再除以2,得到直角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
4.剪一剪,摆一摆
生:我代表xx组来展示学习成果。我们将每个三角形的三个角都剪下来,再把每个三角形的三个角的顶点重合,发现每个三角形的三个角都组成了一个平角,这就证明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
生质疑:同学们只验证了三个三角形,为什么从中能得出“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的结论呢?
生解答:因为三角形按角分可以分为三类:钝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和锐角三角形,所以可以得出“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的结论。
师:说得真好,我们掌声鼓励。刚才同学们用不同的方法推出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让我们带着成功的语气大声读出“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
(点评:指导展示环节充分发挥了小组长的领导能力,分工明确,充分展示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把学习的时间还给学生,成功地开展小组合作学习,使学生在数学的海洋遨游,展开思维的翅膀,用不同的方法对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进行了验证,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
三、辅导检测
1.课堂练习
2.达标检测
关键词:共享型教学交流平台;Java EE;MYSQL
引言
自我国正式接入互联网以来,短短的几年时间,互联网在我国得到了飞速的发展。目前,它已经成为全球性信息传输的重要途径之一,并被喻为信息高速公路。这不仅表现在互联网的基础设施方面,也表现在互联网的用户人数、互联网在各行各业的广泛应用等各个方面。面对如今市场的需求,社会的广泛关注,大学生的作用日趋下降,但是大学生同样有更大的机会,因为知识的理性发展是领导市场的局势,而大学生BBS论坛共享型教学交流平台的建立更迫切有一个完善的系统的出现,这不仅仅是社会的需要,也是发展的需要。建立大学生共享型教学交流平台系统,提供一个老师和学生,学生和学生一个沟通的桥梁,让老师更加了解学生,让老师可以因材施教;让学生能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习效率。
1. 开发环境和主要技术
用B/S模式来开发系统已经成为现在的开发趋势。本系统服务器端我们采用MYSQL数据库系统和JSP组件来构成考试的应用服务系统;客户端采用浏览器来完成交流的全过程,同时可进行远程系统维护和管理。本系统采用JSP作为开发环境,MYSQL作为数据库服务器,Tomcat6.0作为测试服务器。
2. 系统分析和设计
为了实现大学生BBS论坛共享型教学交流平台的及时更新和维护,而开发的基于web浏览器的web应用程序。它能够实现论坛MYSQL数据库及时维护,网站内容信息的远程监控和实时。
论坛大致分为两个既独立又相互联系的两个模板:前台管理和后台管理系统。
其中前台讨论为注册用户进入论坛系统的入口,实现提问发贴子和回答问题。在这里不仅可以充分体验到论坛的乐趣与便捷,同时更重要的是使用户能对网上论坛有一个全面的认识。集中体现了信息流的流动过程。
后台管理子系统提供管理论坛的各项功能,实现论坛管理员角色的模拟。该子系统通过简而明晰的WEB页面,提示管理员进行各项管理工作。例如:对注册用户的管理,对论坛各讨论区的管理,对用户提问的管理以及用户解答的管理等等,所有这些管理工作都被智能化,管理员完全不需要任何背景知识,只需要按照WEB页面上的提示,便可轻松完成操作。
学生用户登录该系统,进行注册,加入成为论坛会员,可以在论坛上发表信息,帖子,也可以回复他人的论坛的信息,用户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更改自己的相关信息,比如:个人资料:可以更改密码,更改个人资料,更改大头贴等。系统将自带一个系统管理员admin用户,系统管理员可以查看用户,管理论坛,例如:增加论坛类别,新增论坛,用户管理,增加新会员等。
3. 系统实现
MVC(Model-View-Controller,模型—视图—控制器模式)是软件工程中的一种软件架构模式。它把软件系统分为三个基本部分:模型(Model,视图(View)和控制器(Controller)。MVC的优点是(1)可以为一个模型在运行时同时建立和使用多个视图。(2)视图与控制器的可接插性,允许更换视图和控制器对象,而且可以根据需求动态的打开或关闭、甚至在运行期间进行对象替换。(3)模型的可移植性。因为模型是独立于视图的,所以可以把一个模型独立地移植到新的平台工作。需要做的只是在新平台上对视图和控制器进行新的修改。在共享型教学交流平台采用MVC模式开发。下下面将按照MVC模式分层介绍:
3.1 模型层
模型就是业务流程/状态的处理以及业务规则的制定。业务流程的处理过程对其它层来说是黑箱操作,模型接受视图请求的数据,并返回最终的处理结果。业务模型的设计可以说是MVC最主要的核心。该层处理的是与业务相关的逻辑请求,由于本系统业务逻辑不是很复杂,所以模型层主要包含实体类和数据库操作部分。
实体类是对数据库某张表的映射,数据库的每一张表都有对应的实体类。
数据库操作主要由Spring和Hibernate集成的持久层来完成。
3.2控制层
控制(Controller)可以理解为从用户接收请求, 将模型与视图匹配在一起,共同完成用户的请求。划分控制层的作用也很明显,它清楚地告诉你,它就是一个分发器,选择什么样的模型,选择什么样的视图,可以完成什么样的用户请求。控制层并不做任何的数据处理。例如,用户点击一个连接,控制层接受请求后, 并不处理业务信息,它只把用户的信息传递给模型,告诉模型做什么,选择符合要求的视图返回给用户。
3.3 表示层
视图(View)代表用户交互界面,对于Web应用来说,可以概括为HTML界面,但有可能为XHTML、XML和Applet。随着应用的复杂性和规模性,界面的处理也变得具有挑战性。一个应用可能有很多不同的视图,MVC设计模式对于视图的处理仅限于视图上数据的采集和处理,以及用户的请求,而不包括在视图上的业务流程的处理。
4.总结
本文详细论述了共享型教学交流平台的设计与实现,该系统基本实现了需求分析中的功能,其中浏览者要注册成功后,登陆验证后便可以写留言、回复留言,一般浏览者只能查看留言、查看信息、不能回复留言,系统到数据库中核对正确后进入留言界面,关键实现了浏览者查看信息,回复、添加留言,当管理员登陆成功后,管理员有一定的权限,能修改、删除、回复、添加留言.并对论坛帖子进行添加,修改,删除,可以上传图片等等。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六年级下册P38、39 页“练一练”和练习九的第1、2 题。
教学过程:
一、初步感知,形成概念
(一)认识放大
1.谈话导入
师:我们的班级博客中有许多照片,记录了同学们学习生活的瞬间,看这张长方形的照片(如图1)就是其中一张,能看清吗?(学生:看不清)那把它变大一点。
演示:将一张长方形照片(图1)的长边拉长(图2)。
师:现在照片变大了,感觉怎样?如果宽边拉长(图3),那这样变,感觉怎样?那长边与宽边都按相同倍数拉长(图4)呢?
师:三张照片中,只有一张照片符合数学意义的放大,你认为是哪一张呢?你为什么选这一张?你感觉这张照片什么变了,什么没有变?
生:大小变了,形状没有变化。
(板书:图形的放大)
2.形成概念
师:请同学们观察两张照片(课件出示图1和图4所示的两张照片的长和宽:图1长3cm、宽2cm;图4长6cm、宽4cm),第一张长方形照片的长是几厘米,宽是几厘米?第二张长方形照片的长是几厘米,宽是几厘米?放大后长方形的长与原来长方形长有什么关系?宽呢?
生:第二张长方形照片的长是第一张的2倍,宽也是第一张的2倍。第二张长方形照片的长与第一张照片的比是2∶1,宽的比也是2∶1。
师:你能上来指一指哪两条边的比是2∶1吗?
学生上台指出放大后长方形照片的长与原来长方形照片的长的比是2∶1。
师:我们把放大后长方形的长与原来长方形的长叫做一组对应边。(板书:对应边)你们还能找到其他对应边的比是2∶1的吗?(引导学生找出放大前后的四组对应边)
师:想一想,这个2∶1表示的是谁和谁的比?
(板书:放大后边的长度∶放大前边的长度=2∶1)
出示:把长方形的每条边放大到原来的2倍,放大后的长方形与原来的长方形对应边长的比是2∶1,就是把原来的长方形按2∶1的比例放大。
【教学评析】先呈现原图和放大后的图形的长和宽,教师再适时点拨,启发学生利用“倍”或“比”的知识完整地进行表述。通过师生间的交流、总结,使学生掌握图形放大的含义。
3.拓展升华
师:刚才我们按2∶1的比例把这张照片放大(如图5),如果想让大家看得更清楚,你想把第一张照片按几比几放大?
生1:把它按3∶2的比例放大。
生2:把它按3∶1的比例放大。
生3:把它按4∶1的比例放大。
……
追问:那放大后的长和宽分别是多少呢?
尝试操作:你想来试试吗?
【教学评析】通过在白板上画图操作、计算验证,帮助学生理解图形放大的含义。为学生提供有交流、有说明的适度的自主学习的空间,扶放结合,有利于发挥各种学习方式的作用,提高学习效果。
4.尝试练习
(1)判断一下,下面哪个是图形A按2∶1放大后得到的图形?(如图6)
学生判断并说明理由。
(2)出示“试一试”(如图7)
师:这是一个什么三角形?如果按2∶1的比例放大这个三角形,你会画吗?你先确定哪条边?(底)再确定什么?(高)
学生按指定的比例在书上画出放大后的三角形。教师指定一名学生在白板上画出放大后的三角形,并让他结合自己画出的图形说说是怎样画的。
教师设疑:三角形的底和高按2∶1的比例放大,那对应的斜边也是按2∶1的比例放大的吗?量一量,验证一下,看看是否正确。
教师小结:按2∶1的比例放大这个三角形时,把它的两条直角边按2∶1的比例放大,对应的斜边也跟着放大2倍。
(二)认识缩小
1.知识迁移,自主探索
教师设疑:前面我们认识了图形的放大。那如果反过来,又会出现什么情况呢?请同学们带着下面的问题进行思考、探索后与同桌进行交流。(板书:缩小)
问题:如果把第一张照片按1∶2的比例缩小,长和宽应是原来的几分之几?各是几厘米?
2.汇报交流
师:谁来和大家交流一下你的研究成果?
(1)把第一张照片按1∶2的比例缩小,长和宽应是原来的( )。
(2)缩小后长方形的长是( )厘米,宽是( )厘米。
师:想一想,这个1∶2表示的是谁和谁的比?
(板书:缩小后边的长度∶缩小前边的长度=1∶2)
【教学评析】学生已经基本掌握了图形放大的含义,运用知识的迁移,对于图形的缩小也基本能形成自己的认识。因此教师可利用屏幕中的两张长方形图,放手让学生根据自身对图形缩小的理解,去寻找缩小后图形的变化规律。
3.尝试练习,完成“练一练”
师:按1∶2的比例把下面图形缩小,你会画吗?
让学生自己在书上画,然后指定一名学生上台画,并让他说说是怎样画的。
教师小结:现在谁能回答为什么图形的大小变了,而形状不变?
二、运用概念,操作对比
1.让学生按规定的比例画出放大和缩小后的图形
师:同学们,请想一想,如图8(甲)所示的图形按3∶1的比例放大后,长方形的长、宽各占几格?怎么算呢?在书上把放大后的图形画出来。老师这儿也画了一个[如图8(乙)],怎样知道画得对不对呢?
师:那缩小后图形的边又该怎样算?怎样画?请同学们在方格纸上完成。完成后同桌相互检查一下。并说一下你是怎样想的。
2.观察对比
(1)观察对比:从大小、形状和它们的比几个方面观察放大和缩小后的三个图形,你有什么发现?(放大或缩小后,图形的大小发生了变化,形状不变,各条边都按相等的比例变化)
(2)小结:同学们,刚才我们初步认识了图形的放大与缩小,请想一想,不管是放大还是缩小,这个比表示的都是谁和谁的比?
(板书:变化后∶变化前)
【教学评析】通过原图、放大后的图形、缩小后的图形,引导学生观察比较,通过交流使学生认识到放大和缩小后的图形的各部分按指定的比发生变化,而且这个比是不变的,变化前后的图形大小变了,形状不变。加深学生对图形的放大和缩小的理解,并让学生掌握相应的操作技能,初步感知比的意义。
3.选择对比,出示练习第1题(题目略)
(1)这儿有几张图,先独立思考后填写,然后在小组内交流。
(2)谁上来说一说?
4.操作对比,出示拓展题
设疑:按下面的比(1∶2、2∶1)画出新图形后,各是把原图形放大了还是缩小了?
(板书:放大 缩小)
提问:判断时有什么窍门吗?
操作:按2∶1的比例画出三角形或平行四边形放大后的图形,再按1∶2的比例画出缩小后的图形。让一位学生上台在白板上操作,其他学生在作业纸上操作,结束后请学生介绍操作时的注意点。
三、联系实际,拓展提升
在生活中,放大和缩小的现象还有很多。大家能举例说说吗?
预设:照相机、显微镜能把图像缩小;投影、放大镜能把图像放大。
四、自主评价,总结提升
关键词 平面设计策略型教学创新
现阶段,世界经济表现出了极强的网络化、集成化、市场化及信息化的发展倾向,受其影响,市场、人才、产品及企业间的竞争也日趋激烈。从上世纪的九十年代末开始,平面设计在我国逐渐兴起。在平面设计的发展初期,借助于广告企业很容易打开市场。然而,随着受众要求的逐步提高,企业对平面设计者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一个优秀的平面设计者,不仅能够表达构思创意、能够设计版面,而且还应具备制定出符合市场需要的策略型创意的能力。平面设计今后发展的一个主要的方向就是策略型设计。
一、策略型设计
尽管,作为时尚象征的“策略型设计”已经成为一种流行词汇,但其依然没有一个权威定义。我们必须明确的是策略型设计不仅仅局限于设计,它与深度营销有着极其密切的联系。作为市场经济的产物,“策略型设计”属于商业型的设计概念的范畴,这种设计理念更有利于设计师走向市场。策略型的设计理念不仅要求设计人员掌握印刷、绘图、色彩及操作软件等相关的知识,还要求设计人员应对策划、营销有一定的把握。
二、策略型设计和现代市场
在现代的商战中,策略型设计的作用日益凸显出来,越来越多的厂家、商家开始认同它的易操作性、系统性及实效性等多方面的优点。策略型设计已逐渐发展成为营销环节中必不可少的内容,它和那些简单的策划及设计工作有着根本的区别。在设计之中融入产品营销的有关内容,不仅能够使产品的形象得以优化,而且能使企业产品更好的占据市场。
我们以“伊人”这一产品为例来简单的说明下策略型设计。“伊人”是一种女性卫生护理产品,通常情况下,这种产品比较的隐晦,主要采用药店及特供渠道等方式进行销售。在设计其包装时多以功能为主要的内容,有时会搭配使用图示或女性图片等内容,这不仅影响美观,而且造成了消费者不好意思购买的情况。为解决这一问题,设计者决定把包装的主体形象选为一只蓝色蝴蝶,将包装的主题确定为“使女人更加健康、更加美丽”,通过蝴蝶寓意的美丽女人把产品的属性表现出来。如此一来,不仅打破了以往的尴尬局面,而且为企业谋得了更多的效益。
三、策略型设计和平面设计教学的创新
在策略型的设计理念逐渐得到认同的背景下,市场对设计人才的要求也逐渐提高了,这就要求平面设计的教学工作应进行创新。除了应重视培养学生的基本的设计技能之外,还应注重讲授营销、分析及策划等方面的知识。当前学校施行开放化的主要途径是和市场结合起来。现阶段,设计教育亟需解决的一个主要问题是:准确把握市场需求,以促进学生综合素质及实践能力的不断提高。
通过对现阶段设计教学的情况的分析,笔者总结了当前教学中存在的几点问题:第一,在教学中一味的灌输知识,没有注重启发学生,学生发现、处理、分析问题的水平较低;第二,没有架构起完善的教学知识框架,在设置专业课程时将重点放在了色彩、图形及字体方面,学生对市场分析学、广告策划学及消费心理学等方面的了解不足。如此一来,在设计时学生常常会出现忽视消费者心理、不重视市场等问题,因此设计也就无法完全满足市场的需求;第三,学生在设计实践中主要面对的是虚拟题目,与社会的结合度不高,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学生团队合作精神与设计能力的提高。
针对上述几方面的问题,笔者总结了几点建议,如下:
(一)对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的培养是启发学生的设计思维的重点所在。
当前我们正处于策略型设计的时代,在这种大环境下,不仅要求设计者应掌握最基本的设计技能,还要求设计人员要具有一定的分析市场的能力。但在现阶段的平面设计的教学实践中,采用的依旧是比较保守的教学方法,学生发现、分析及解决问题的能力没有得到重点培养,这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学生总结及分析水平的提高。
因此,我们在教学实践中应有意识的设置一些探索性的话题,引导学生从个人角度出发重新的评估问题,引导学生进行自我提问;应坚持引导学生主动发现设计的教学原则,在培养学生的设计技巧时注重概念的使用,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找到解决问题的概念化、个性化方法。通过长期的探索性问题的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了提高,在其毕业进入社会之后能够很快的融入社会,其设计的作品也能满足市场的需要。
(二)推动教学理论体系的不断完善,重视加强市场营销教育。
市场营销的策划教育是当前策略型设计时代的平面设计教学的重要内容。因此我们必须推动平面设计教学的知识体系的不断完善,只有这样才能更好的培养学生的市场营销策划的意识。通过对现阶段平面设计教学现状的分析,我们发现在设计平面设计专业的课程时,很少有学校开设营销策划学、市场分析学、消费心理学等相关课程。
为解决这一问题,笔者认为在平面设计的教学实践中,教师除了讲授平面设计的基本方法与概念等课堂内容外;学校还应加强与校外的企业及广告公司的联系,可以邀请广告设计经验丰富的人来校教学或开办讲座;同时,学校还应定期组织学生到策划公司与广告公司进行交流、参观,以掌握成品制作与设计流程等内容。
(三)重视学生团队合作精神的培养,切实提高学生的设计水平。
在现阶段的平面设计教学中,主要采用的是讲解理论知识―设计虚拟课题―讲解―完善方案的教学步骤。在授课的过程中,教师也会要求学生查阅相关的资料,让学生欣赏优秀的设计作品;与此同时,向学生介绍有关的实际应用问题。然而,很多学生但在进行设计的过程中表现出了团队合作意识较差的问题。而策略型设计属于团队作业,需要设计人员的共同努力。因此,必须重视对学生的团对合作精神的培养。
为解决这一问题,在平面设计的教学实践中,教师应注重使用真实项目捆绑式的教学方法,在课堂中加入校企协作教学、社会项目的投标等内容。尤其应注重引导学生参与社会项目的投标,这不仅有利于学生创作热情的激发,而且有利于学生设计水平的提高。
综上所述,我们应从市场的实际需要出发,推动平面设计教学创新工作的开展,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合格的策略型设计时代的平面设计人才。
参考文献:
[1]徐凯,实战利器---策略型设计[J].媒体与广告,200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