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十四五海洋经济规划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蛟龙号有一位超级粉丝,国际著名导演卡梅隆。2012年3月26日,这位好奇心极大的导演乘坐美国的探险型“深海挑战者”号潜水器下到马里亚纳海沟底部,深度超过1万米。2013年12月12日,通过大屏幕,卡梅隆祝贺蛟龙号团队赢得2013年中国经济年度人物奖项,并向团队总设计师徐芑南、崔维成等道贺。
不过,更能引起卡梅隆关注的,还是崔维成正在进行的一项更“深”的计划。
掌握核心科技才能获得平等的市场地位
对于7000米,崔伟成并不满足,他有着逐梦11000米的志愿。
今年3月,蛟龙号载人潜水器第一副总设计师崔维成离开了他奋斗数载的702所,来到上海海洋大学。崔维成告诉《中国经济周刊》,蛟龙号圆满完成7000米级海试,标志着我国深海装备技术实现了跨越式发展,成功跻身国际深海俱乐部。目前,世界海洋科技的最前沿已将目光投向深渊,并研究开发11000米级全海深的第三代载人潜水器,“但目前,深渊科技的研究在我国尚属空白。”崔维成说。
崔维成表示,7000米级蛟龙号成功后,客观上促使美国、日本等国加速了11000米级潜水器的研制进程。“深海的比赛很激烈,我们不能落后。我给自己定的目标是2020年完成海试。”
据崔维成介绍,2002年蛟龙号立项之初,要买国外的设备,“人家连看都不让看,但蛟龙号出来后,11000米的设备人家也愿意给你看,平等地用市场价格和你谈。”
“我国的海工装备比国外落后,很多核心设备都是从国外购置的,因为在一些领域的技术封锁,很多设备卖给中国的价格比卖给美国的高得多。我们的产品只要有百分之几用的是国外的设备技术,这一部分就会直接拉高最后的整体价格。”崔维成说,“因此,在某一个点上有突破性成就,对整个海工装备的提升和获得国际合作时平等的价格都至关重要。”
国家不立项也能做起来
“在11000万米深海的大气压力,每平方厘米就可达到1100万吨,相当于要在一个手指头肚上托起两三辆坦克的重量。”崔维成说,深渊潜水器需要通过技术手段使舱内达到常温、常压的环境,而这样的水下条件对舱体的抗压能力要求极高,需要进行一系列的试验,他估计,整个11000米级深潜器的研制过程可能需要消耗8亿~10亿元的经费。
崔维成希望可以依靠学校、社会和民间资本的力量,提前启动11000米级全海深第三代载人潜水器的研制工作。
在资金方面,崔维成表示,目前已经有几家民营公司愿意支持,主要分三大块:第一块是科考船投资,已有一家温州的公司投资在建;第二块是海工装备方向,除了学校提供的科研学术基金外,对于那些想进入海工领域但无法跨越门槛的民营企业,可以通过11000米项目进入海工领域,率先实现深渊科技;第三块就是海洋休闲、新医药保健等。
“我算了一笔账,要争取国家立项研制11000米级载人深潜器,至少要等到‘十三五’或‘十四五’规划,而立项后的研制时间还需七八年。如果我们现在就开始启动前期研究,到国家立项时就可以直接建造,大大缩短了项目时间。”崔维成说,即便是国家到时候没有立项,有学校、社会、民间资本的力量,也可以促使他将这项深海技术进行下去。
暂时没有了国家的支持,崔维成仍然干劲十足。“我正在做的是一个科技界的改革,可以对比中国4500米级和11000米级深海潜水器在两种机制下的推进模式和后继管理模式,我能做到让科研人员安心科研,技术不是最大的问题,我很有信心。”崔维成说。
不过,一位不方便透露姓名的业内人士告诉《中国经济周刊》,企业投资深海装备一定要做好投资久、成本回收期长的准备,如果没有准备地跟风进入,就好比一头扎进了无底洞,需要三思而后行。
11000米引发的资本狂潮
论吸金能力,蛟龙号已初露锋芒。
在资本市场,单是今年6月17日,蛟龙号首个试验性应用航次下潜获得圆满成功之日,与蛟龙号首潜相关的海工装备股中,有14只个股股价实现上涨。其中,我国两大国有船舶生产企业之一的中国船舶(600150.SH)涨停。除此之外,中船股份(600072.SH)、亚星锚链(601890.SH)、中原特钢(002423.SZ)等在一天内均实现超过6%的涨幅。
其中,杰瑞股份(002353.SZ)、中原特钢(002423.SZ)、中集集团(000039.SZ)以及中国船舶(600150.SH)这4只与蛟龙号勘探成功密切相关的上市公司,在一天内均实现超过1000万元的大单资金净流入,共计实现资金净流入7820.13万元。
民间资本推动11000米级潜水器项目研制,现在,就已经能看到商业化运作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