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小学体育教学研究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1、快乐体育的科学内涵
快乐体育产生于20世纪60―70年代,80年代盛行世界各地。20世纪80年代中期,随着我国教育的改革和发展,尤其是随着体育教学改革的深入,作为一种体育教学指导思想,快乐教育逐渐在我国学校体育中流行。多年来,快乐体育对我国学校教学内容、体育教学形式、体育教学方法、体育教学模式等方面的改革,产生了令人瞩目的积极影响。快乐体育注重运动快乐感的体验和感受,并通过这种体验和感受来激发学生自觉主动地参与运动的兴趣,进而使学生养成爱好体育,经常参与体育的习惯。因此,快乐体育的实施对学生主体地位的确立,对学生个性的和谐发展,对体育教学内容、方法和手段的改革都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2、快乐体育的实践意义
改变了体育教学中单纯对学生传授知识技能的概念,在发展体力的同时进行人格教育;改变了体育教学中教师强调灌输、学生机械再现的教学方法、采用了启发式的更新教法;改变了体育教学中学生被动学,苦学的局面,倡导学生主动地、快乐地学习。
3、快乐体育的认识误区
⑴把体育肤浅地认为只要上课有笑声、学生活跃、有兴趣就行了;⑵望文生义,认为在体育教学实践中毫无目的地加点游戏、舞蹈、甚至语言上来点不着边际的“幽默”;⑶快乐体育与我国50年代就有地情境教学、趣味教学差不多。只是说法不同。虽然,快乐体育与情境教学等在调动学生积极性,主动性的立意上确有相似之处,但情境教学是一种教学方法,而快乐体育是一种体育教育思想,两者还是有本质上的区别。笔者认为,快乐体育是指以终身体育、发展个性需要为主线,从情感入手,以对学生进行健康的人格教育,良好心理素质和身体教育为目标的一种体育教育思想,它注重爱的教育、美的教育和体育运动所具有的独特乐趣,满足运动欲望,发展体力和智力,培养自我体育能力和完美人格。
二、快乐体育的实施方法
⑴以音乐为主快乐体育教学法。把欢快优美富有节奏感的音乐贯穿体育教学课中,让学生在充满激情的热烈气氛中开展体育活动,同时可以减轻学生运动的疲劳。⑵以游戏为主快乐体育教学法。游戏是学生感兴趣的体育活动,也是体育课堂的重要内容。通过形式多样的游戏活动,使学生在欢快的气氛中开展体育活动,获得体育技能和知识。⑶以模拟为主快乐体育教学法。体育教材中跑、跳、投等内容都是来源于生活。小学体育教师可结合儿童好表现的天性,根据生活原型设计体育动作和活动,让学生模拟表演。如教师可组织学生模拟草原儿童骑马舞蹈表演;模拟搬运工人推板车……学生在有趣的模拟表演中发展了想象力和智力,同时学会了动作的技巧和表现自我的能力。⑷以合作学习为主的愉快体育教学法。即借助小集体的力量,让学生互相协助,以达到掌握体育技能,锻炼身体的目的。在体育课堂中应增加集体协作的练习、比赛等(如接力跑),不仅锻炼身体而且还培养了集体主义精神。
三、快乐体育的实施原则
1、因材施教的实施原则
不同年级、不同年龄学生的心理发展水平、智力状况、能力水平都是不同的。而且即使在同一年龄组内,由于学生的个体差异,学生体质和运动技能也体现出较大的差异,这与发展心理学指出的个体独特性原则是一致的。因此教师必须研究与掌握不同学生不同特点,施教时针对不同的学生提出不同的技能掌握和运动水平要求,或采用不同的组织形式、运动器材,让学生分层递进,这对学生体育学习的积极情感体验和运动技能掌握、运动水平提高是十分有益的。
2、学生主体性原则
学生是体育课堂的主人,教师在确定课时目标、设计教案、组织活动时应充分予以考虑,教师在发挥课堂主导作用的同时,要改变单纯灌输、学生机械再现的教学程式。
3、情境性原则
体育教学活动是在一定的情境之中的,要使学生贴近生活、使体育学习变得亲切、自由和愉快。运用各种方式创设情境,使学生在自由、形象、直观的情境中保持良好心境。主动学习和锻炼,获得知识和技能,使身心素质得到和谐发展。
4、激励性和时效性原则
教学中一方面要“激情、激趣、激志”,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热情;另一方面要“激疑、激思、激智”,激发学生的心智活动。达成在快乐中成长,在发展中求快乐的目标。近期目标是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乐学精神,提高体育教学质量,远期目标是培养终身体育思想。
四、实施快乐体育教学后的评价体系
改革传统的以学生运动负荷和练习密度为评价方式的课堂教学评价标准,建立一套与学生快乐体育教学相适应的评价体系。评价的基本出发点是树立全面发展的体育课堂教学质量观。1、课堂教学质量的全面性。要科学的考察全体学生的全面的体育学习成果,即多角度、全方位的进行评价。2、课堂教学质量的发展性。评价中考虑学生为今后的体育的学习和健康奠定了什么基础。评定学生成绩时注重学生的进步程度,体现对学生在锻炼过程中的努力和提高的肯定。评价有利于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对教师而言,需要反馈教学成果,提高教学质量,提高学生对体育的浓厚兴趣,对学生来说,了解自己的学习能力和学习程度,激励自己继续参与体育活动,提高体育能力,促进身心的全面发展。
【关键词】师生交往;体育教学;研究
交往是人类存在的基本形式,是人类的一种基本需要。由于当今人类社会正日益向信息化、国际化、学习化和多样化等特点的趋势发展,人们的交往的形式趋向多样化,交往的作用越来越重要。近年来随着我国素质教育的大力推进,学生的交往素质已成为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体育教学作为学校教育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由于其自身学科的特殊性,在培养和发展学生的交往素质方面具有独特的功能。如何充分发挥体育教学学科的特点和优势,来培养和发展学生的交往素质是当前我国体育教学理论与实践所急需研究的现实课题之一。
一、体育教学中师生交往概述
(一)体育教学中交往的概念
体育教学中的交往,作为一种教育往,是社会交往的一种特殊类型,同时也是一种特殊的人际沟通,即是指在学校这一社会组织,师生在体育教学情境中相互交流信息、意见、情感和共享信息的人际沟通活动。具体而言,包含以下几层涵义:
首先,教师和学生是体育教学中交往的主体。因为交往的本质属性是主体性,交往是共在的主体之间的相互作用、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理解,在交往过程中,交往双方实现着各种信息的交流和行为上的互动;其次,体育教学中的交往是在特定的体育教学活动情境中的人际交往。离开了体育教学活动的特定交往情境,就失去了体育教学中师生交往的特殊性;第三;体育教学中师生间的交往是借助于特定的符号系统(如运动技术概念或术语、动作、体势等)为中介,运用语言和非语言(动作、形体语言等)两种形式而实现的;第四,体育教学中师生交往的内容是体育知识(包括技术技能等)信息、情感、态度、意见等。通过这些内容而引起师生在心理上和行为上发生变化,使师生彼此了解,交互作用并形成共同的观点和认识,达到师生间的人际沟通,进而协调体育教学过程中教与学的认知活动、情意活动,保证体育教学目标和任务的完成,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综上所述,我们将体育教学中的交往理解为:体育教学中的交往是师生在体育教学情境中,以特定的符号系统为中介,为传递体育知识信息、沟通情感及交换意见而发生的直接的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活动。
(二)体育教学中交往的特点
体育教学活动中的交往作为一种教学交往,具有一般教学交往的共性特点。但由于体育教学活动的特殊性因而具有自身的特点。体育教学中的交往与一般文化课程教学中的交往相比,其特点有以下几个方面:
1.体育教学中交往的身心综合性
体育教学中交往的综合性是指在体育教学的交往中,教师和学生的身体活动和思维活动、生理活动和心理活动相互影响、相互作用。这是因为,体育教学是以师生的身体练习活动为主的过程,在掌握身体练习(即体一育动作)的过程中,学生不仅要直接参与,“身体力行”,承受一定的生理负荷,也更需要积极的思维,同时对心理活动如情绪情感体验、态度、价值判断、意志等产生影响。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各自对运动的认知、心理感受、态度和价值判断都会对对方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和作用。
2.体育教学中交往的自由度大和多样化
体育教学环境的开放性、教学方法及教学组织形式的多样化决定了师生交往的自由度大,而且交往方式多。体育教学是在户外以身体活动展开的,空间较大,移动便利:而不同性质的教学内容所采取的教学方法和组织形式有不同,如身体素质练习、球类教材等,既有学生个人的活动,也有小组的活动、集体的活动,使学生与学生之间交往空间和交往机会、次数增多,有利于学生进行广泛的交往。所以,体育教学中的交往自由度很大,交往的方式也是多种多样的。
3.体育教学活动中交往双方本质力量的互动性
交往是人与人之间进行沟通,把行为导向他人,这些相互的社会行动就是互动。个人“被卷入一个巨大的互动过程之中,在这里他们必须对不断变化的行动进行相互的调适。这一互动过程既要向人表示自己的所作所为,又要对他人的行动进行解释”川。体育运动是一种社会实践活动,运动能力是人的本质力量之一,是人的存在方式和生存的基础之一。人们通过体育活动改善自身的条件,个体在体育活动中通过自身的表现来展示自己的物质力量和精神力量,满足一定范围内的精神需求,也就是说,作为体育活动主体的教师和学生,尤其是学生通过体育活动这种特殊的交往手段,来表现自身的本质力量。例如在学习跳远、跑步的内容时,某位学生跳得远、跑得的快,可以显示出他的体能水平高,从而在众多同学面前表现了自身的存在、自身的力量和自身的精神面貌。所以,在体育教学的交往过程中,师生间、学生间通过信息交流实现师生交往与互动,相互沟通、相互影响,双方控制自己的形象以造成最有利于自己的情境,以保证师生之间的交往活动继续进行下去。
二、影响体育教学师生交往因素体系
(一)体育老师素质
1.体育教师的心理基础
指教师与学生相互作用的心理背景因素,是教师在教学交往时所具有的知识华础、智能水平和心理状态等。这些方面是体育教师顺利进行教学交往和提高体育教学效果的从木条件。教师的情感态度、责任感、动机、心境等都是影响师生交往的心理背景因素。
2.教师对学生的理解程度
理解学生是教育学生的前提,也是教师与学生进行有效交往和互动的前提。对学生的理解不同,教师对学生采取的行为也不同。因此,教师要正确地理解学生,防止和矫正理解学生上的偏差。对学生的理解分为两个层次,一是把学生作为一个整体来了解和认识,即一般所说的教师的学生观;二是对每个学生的理解和认识。
3.体育教师的人格特征
健全的人格是合格体育教师必备的心理素质。教师的人格特征不但影响其身教育、教学行为及其教学效果,而且在很大程度上决定其能否有效地与学生进行交衬和互动,促进学生人格的健康发展。从体育教师的职业要求来看,应只务这样一此人格特征:一是成熟的自我意识;二是富有创新精神;三是良好的性格。
(二)学生因素
学生作为体育教学过程中交往活动的主体之一,其自身的条件因素对师生交往必然有着巨大的影响。学生的个性因素主要是指学生个人在集体中的地位、个人在集体中的自我感觉、人际选择等方面。
(三)课堂教学气氛
体育课教学气氛是指在体育课教学活动过程中能否顺利进行教学所产生的群体情绪心理状态。教学气氛既是教学的心理背景,也是在教学过程中产生和发展起来的。教育学的有关研究表明,积极的教学气氛有利于学生掌握知识技能。由于师生注意力集中、情绪愉快、思维活跃、人际交往关系融洽,教学效果好。也就是说,课堂教学气氛极大地,;响着师生之间、同学之间的人际交往和人际关系,进而有助于学习。这是因为师生在交往互动过程中沟通的活跃是与学生的学习效果密切关联的。在积极的教学气氛中,学生的行为将会营造一种易于采取活跃的、自主性积极的环境。国外学者的一些研究结果认为,课堂教学气氛可以分为“支持性气氛”和“防卫性气氛”两种。“支持性气氛”立足于信赖与支持关系,“防卫性气氛”立足于不信任和攻击关系。作为同学关系要素的是接受(同学之间接受性程度)和势力(同学之的集中程度),作为师生关系的要素是亲和性(表示教师个人对于学生作出的亲密的程度)与控制(教师对于学生行为控制的严格程度与范围)。而在这些要素中,“接受”和“亲和性”与学生的活动积极性有极大的关系。所以,作为教学气氛,形成接受性、支持性氛围是促进师生交往,活跃学生行为的要素。
三、提高学生交往素质的对策建议
(一)优化师生关系
教师的指导性作用首先体现为要处理好师生关系上。而搞好师生关系的关键在于教师对师生关系的认识和行动。具体来说,教师要在这样几个方面做起:首先要树立正确的教师观和学生观。在体育教学的交往过程中,教师和学生都是主体。学生是具有主体能力和个性的人,最终要靠他自己的积极性(想学、乐学、会学)才能接受体育运动知识技能和形成个性。教师的主体性则体现在他主动积极地为学生创造条件,以促进学生知识、技能的掌握和个性的发展。只有这样,才能与学生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其次要了解学生、理解学生、亲近学生、信任学生、尊重热爱学生,这样才能缩短与学生心理距离,学生在充满信任和理解的集体教育中进行交往。
(二)帮助学生在集体中确立自己合适的角色位置
教师在体育教学过程中要帮助学生学会在集体活动中确立自己合适的社会角色地位,以改善学生间的人际交往及人际关系。首先要创造条件,促进交往。在体育教学活动中,让学生扮演不同的社会角色(如小组长、裁判员等),学会站在不同的角度处理问题,了解他人的需求,体验他人的感受,从而指导学生学会认识和理解他人、善于倾听他人的意见或建议,培养交往能力。其次要正确对待教学集体中的小群体或非正式群体,发挥非正式群体的教育作用,克服非正式小群体的消极影响。在体育教学活动中存在有非正式群体(特别是在初中生之中),而非正式群体对学生的交往及个性的影响既有其积极的一面,也有起消极的一面,因此,教师应加强对青少年儿童非正式群体的引导,使之有利于学生之间的交往向健康的方向发展。
(三)指导学生交往
学生同伴之间的交往不仅是青少年学生社会化的动力,也是他们生活、学习成功的动力,还是青少年获得特殊信息的重要手段和途径。作为教师,要指导学生交往,首先自己要转变交往观念。要克服传统的“师道尊严”、专制的教学行为。因为工业文明与市场经济的发展使交往成为现代人重要的素质和能力之一,培养交往能力是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内容,也是学生学习的重要内容之一。青少年学生知识技能、情感的学习与形成都发生在师生交往、同伴交往的过程中。所以,教师必须转变自己的交往观念,然后教育学生正确对待交往,正确对待友谊。其次重视师生交往活动中情感的培养。美国心理学家梅耶和戈尔曼所提出的“情感智力”和“情商”概念认为,情感智力是一个人与他人成功关系的情感特征,它们包括:同情心和关心他人、表达和理解感情、控制情绪、独立性、适应性、受人喜欢、解决人际关系的能力、尊重他人等等。由此可见,培养学生积极的情感对于学生交往具有重要的意义。
参与文献:
[1]钱钧,史兵.高校体育教学中教学交往的缺失与建构[J].体育学刊,2010,01:45-49.
[2]苏彬.高校体育教学中教学交往的缺失与建构[J].教育教学论坛,2012,29:.
[3]李艳群.中小学体育教学中交往问题研究[J].中国教育学刊,2011,07:44-47.
[4]王道茂.试论体育教学中的人际交往[J].体育科研,2001,04:34-39.
[5]吴亮.试论体育教学中的人际关系交往[J].科技信息(学术版),2006,03:322.
[6]李瑜,李旭.师生交往的教学模式:合作性学习[J].商丘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05:109-110.
[7]陈临.体育教学中师生主体性双向建构交往观的探讨[J].甘肃联合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03:122-124.
[8]丁世伟.谈体育教学中的人际交往关系与教育价值[J].绥化学院学报,2007,03:153-154.
关键词:研究对象;教学条件;发展规划
教学研究是促进教育发展的重要手段,对于现在的教学来说,研究成为一种教师成长的重要途径,是教师走向专业化发展的桥梁。教育研究,是一个很宽泛的话题,也是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在这些丰富的研究中,有很多是相通的。对于本文所确立的“小学体育教育研究的策略”这一研究点,我主要是想深入探索如何有的放矢地进行小学体育教育的研究。总结我多年的教学经验,我确立以下几个方面作为研究重点:
一、研究对象――农村小学生
当前的教学理论研究,有研究者以较宽泛的区域做为研究对象,亦有研究者以具体的个体为研究对象。我这里要进行的研究,是针对小学生的。我从小学生的生理特点、生活特点两方面,来探讨对这个群体进行体育方面的研究应该重视哪些方面。从学生生理发展的角度来说,他们的身体发育状况在体育训练中,承受不了强度太大、运动过于激烈的体育项目。我们在进行体育教学时,要根据学生的特点设置难易相当的体育项目让学生进行体育锻炼,不能让学生过多参与负荷过重的体育训练。训练时,在照顾整体学生的参与中,要增添适当的强项目满足能力较强的同学,让他们得到突破性发展。就我所确立的农村小学生这一研究对象来说,他们在身体发育、营养均衡、体力储备方面都和城市小学生有差异。农村的孩子,他们一整天吃饭时间不如城市学生那样早、中、晚均匀进食,消耗的体力能得到及时补充。他们有的两顿饭间隔时间可能有六、七个小时,并且还要走很长的山路上学,这样的学生群体,在我国边远山区大量存在,我之所以在此提出这一研究群体,是本着以学生为本的理念,共同关注边远学生这一群体。把他们作为研究群体进行关注,价值在于启发我们关注这类群体的学生如何参与体育教学,享受体育的快乐,获得体育方面的发展,不是让他们长期停留在跳绳、踢毽子、打沙包等体育价值不高的活动项目中。在此,希望更多的同仁来关注他们,为他们设想出更多的、有价值的体育训练项目,增强他们的体质,促进他们的发展。
二、研究基础――现实的教学条件
我们的教育研究是透过繁杂的现实,从理论上做出深入浅出的总结和探索,这些理论在很大程度上需要现实的教学条件作为基础。因此,有时体育教学的研究理论在现实的教育条件下显得格外苍白。那么,对于我们的小学体育教学研究来说,应该以怎样的路径来确立研究思路呢:是从理论到理论的升华;是从实践中来不断提炼;还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呢?我想,从解决实际问题的角度来说,是从现实条件出发,去关注小学实施体育教育的现实条件,结合理论,为他们创设出适合小学生的体育锻炼项目才是“路途”。这样做,一方面可以解决当前教学的需求,另一方面,它是逐步提升小学体育教育质量的基础。因为在现实的教学和理论的运用中,能发现实实在在的教学需求,并在不断克服困难,解决困难的过程中,能为进一步提升教学条件找到突破口。所以,我认为,对于小学体育教学的研究,要将“现实的教学条件”纳入到理论的研究中:一方面探索满足现有教学条件的体育教学方法;另一方面,为逐步完善、提升小学教学质量寻找发展之路。现有的教学条件应该成为体育教学研究的重要方面,应该成为小学体育教学改革关注的重要方面。
三、研究路向――促进学校的发展
关键词:体育教学;小课题研究; 研究问题
中图分类号:G807.01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006-1487.2015.01.014
在体育教学的日常工作中,会遇到许许多多的问题,需要采用一定的方式进行研究,以解决问题、总结经验,提高教学质量。对于广大一线教师而言,小课题研究的方式无疑是最佳选择。现从理解小课题研究的内涵与基本特征入手,针对当前体育教学改革的需要,直面教学实践,发现和选择适合于小课题研究的问题,形成小课题研究。
1 理解小课题研究的内涵及其基本特征
小课题研究“是教师基于职场实际,以解决教育教学工作中的具体问题为任务,对自身的工作进行自我观察、内省、反思、探究与行为跟进的一种研究方式。”[1]小课题相对于传统的以课题组为形式的大课题,在研究的指向、内容、过程、时限和形式上具有自身的特征。
1.1 研究指向基层教师个体
小课题研究是教师在自身日常工作情境中,以具体问题为研究对象,为改善教育教学行为所进行的研究,与大课题的课题组团队研究不同,小课题研究是针对教师个体而言的。“小课题研究关注教师个人的教育反思与行为跟进,关注的是教师自身问题的解决与经验的提升。”[2]在体育教学实践中,小课题研究指向教师的个体性具体表现在三个方面。
1.1.1 解决教师自身日常教学工作中所出现的问题。如,女生中长头发较多,影响身体练习的进行;男生在整队集合时喜欢动手动脚,影响教学组织;小学一年级男生在体育课中,经常出现‘集体尿尿’情况。这些都是日常教学中出现的问题,需要解决。
1.1.2 研究课题是教师自己选择与确立并独立承担。也就是教师个人即研究者,是实验教师,也是课题的主持人。
1.1.3 教师采用自己能够操控运作的方法进行研究。小课题研究一般是教师的一种个人行为,主要是通过读书、行动、反思来进行研究,一般采用适合于基层教师个人的叙事研究法、个案研究法和行动研究法等。
1.2 研究内容直面微观现象
从研究的内容来看,小课题研究的内容都是教师日常教育教学工作中遇到的,而且是急需解决的问题现象。从中小学体育教学研究的性质来看,在小课题研究的内容上主要表现这样两个特点。
1.2.1 直面体育教学实践工作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小课题研究是与教师日常教育教学工作紧密联系,是解决教育教学实践中遇到的困惑,随“问题”而生,并随解决“问题”而止,而且是微观层面的问题现象。如,夏季的体育课中,由于学生出汗较多,出现了需要更换衣服的问题,进而形成了“夏季体育课如何让学生更换衣服”的小课题。
1.2.2 研究内容是教师自己能够把握和解决的问题。教师在工作中遇到的问题会很多,不是所有的问题都能解决,只有自己能够把握得准,能够解决得了的问题才能成为小课题。其研究过程随教师个人的特点不同而具有灵活性,并且研究成果也是形式多样。对于不同的教师,也许对于其它教师不是问题的问题,却成了自己的需要研究的问题。
1.3 研究时限短无固定模式
大的课题研究一般需要申报、立项、开题、研究、结题、推广等环节,需要时间也在一年或几年之中。而小课题研究的启动、实施、结题,没有固定的时间周期,没有严格的步骤,需要的是教师要有问题意识,发现了问题,就要通过查阅相关文献资料、走访他人的学习方式来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然后在教学实践中检验方法是否有效,并通过反思来进行总结与提升。
1.3.1 不需要按大课题研究规范要求进行过程操作。小课题研究不需要进行课题的立项申报,也不要进行开题论证会、中期检查,更不需要进行结题验收。
1.3.2 研究时间短所需经费少适合于基层教师研究。小课题研究不受教师职务、职称、工作和研究经历等限制,只要教师在自己的教育教学工作实践中发现问题,明确问题的性质,愿意将此问题作为研究的对象,并制定相应的研究方案,随时可以进行研究,也可向学校申请立项(有条件的学校)。
1.3.3 没有固定的成果形式而有助于教师专业发展。小课题研究是以解决教师自身教育教学工作中的具体问题为主要任务,因此,没有固定的研究模式和成果呈现方式。小课题研究的最终成果,可能是教师自己教育教学方式的改进或更新,教学能力的提升,也许没有像样的文字形式记录,更难写成规范的,但这种研究成果表现在教师个人教育教学经验的不断增长和自身专业水平的持续提升。
2 选择适合小课题研究的体育教学问题
十八届三中全会的决议中,在涉及教育领域综合改革方面,提出了学校体育的工作方向,特别明确“要强化体育课和课外锻炼,促进青少年身心健康、体魄强健”。正是因为“要强化体育课和课外锻炼”,就说明我们的体育教学存在较多的问题,而这些问题正是我们在“强化”过程中所急需解决的,需要进行研究的。在此,将之作为体育教学中小课题研究的问题线索链,去发现和选择问题。
任何课题研究都是从选题开始,而选题则基于发现和选择相应的问题,关键在于选择有价值的问题,“提出问题是研究的第一步,没有问题就不会有冲动,没有研究的冲动就不会有研究的行动,没有研究的行动就不会有问题的真正解决。”[3]小课题研究虽小,只要选对研究的问题,就能形成好的研究课题,解决教学实践中的大问题。体育教学的特性决定了其教学过程中复杂性,教师、学生、教材内容和环境之间的多边互动关系,使得体育教学的问题多而转换快,关联多而不确定。因此,在体育教学中进行小课题研究,最关键的是选择适合于小课题研究的问题,选择目前急需解决的问题,从体育教学过程中的问题生成的不同点来进行分析。
2.1 确保体育教学正常开展
2.1.1 问题现象分析
在体育教学工作中,如何按要求开足上满体育课程规定的课时,形成良好的体育教学常规状态,这是完成课程计划的基本条件。而在目前的中小学体育教学中,很难达到这一基本要求,我们的常规体育教学还存在很多的问题,原因很多。如,在雨水较多的南方地区,有的学校是开足了体育课时,但很难上满,而较多的表现为“改自习”、“看录像”或“被其它学科占用”等随意化行为。还有,体育课经常被学校的一些活动冲掉或占用等。对此,我们可以围绕“确保体育教学正常开展”为主题,面对自己的教学实情来选择适合于进行小课题研究的问题。
2.1.2 形成问题举例
(1)从学校教学管理的角度来选择:如何开足上满体育课程所规定课时的问题。如,“如何与学校领导沟通排好体育课”、“因学校活动被冲掉的体育课如何补回来”、“雨天不让其它学科占用体育课的做法”等。
(2)从课堂教学常规的角度来选择:如何形成良好的体育教学概念和教学常规。如,“让学生建立‘体育课与其它学科课同等重要’概念的策略”、“体育课开始部分如何高效地完成‘考勤’”、“高效发放回收器材的方法”等。
(3)从教学过程管理的角度来选择:如何进行体育课堂教学的有效管理与调控。如,“选择与培养学生体育干部的操作策略”、“体育学习小组形成的方法”、“学生体育学习即时评价语言的归类”等。
2.2 满足学生体育学习需要
2.2.1 问题现象分析
目前的学校体育中,由于体育课堂教学的质量不高,直接造成了学生课外锻炼的低效率。虽然在“每天锻炼一小时”的号召下,课外体育活动的开展有所好转,但学生真正形成了自主参与体育锻炼习惯的,能够进行科学健身的还不够理想。其根本原因是学生在体育课堂教学中,没有掌握应有的体育知识、技能和方法,又没有经过课外锻炼的强化,形成不了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是我们的体育教学满足不了学生体育学习的需要。在此,以“满足学生体育学习需要”为主线,形成体育教学的小课题研究问题。
2.2.2 形成问题举例
(1)从运动技能形成的角度来选择:如何在课堂教学中教会学生必要的运动技能:如,“让小学低年级学生形成快速跑动作技能的方法”、“初中生形成篮球‘投篮技能’的策略”、“高中生在运动技能形成过程中需要理解的动作概念”等。
(2)从体育方法掌握的角度来选择:如何在运动技能形成中掌握体育锻炼的方法:如,“让小学低年级学生记忆身体动作名称的方法”、“初中生如何理解动作要领的策略”、“高中学生如何在冬天进行球类运动的方法”等。
(3)从健康知识获得的角度来选择:运动技能的形成与锻炼身体的健康知识结合:如,“小学高年级学生越野跑中如何选择安全的路线”、“初中生耐久跑中如何控制运动量”、“高中生进行耐久跑锻炼时如何补充营养”等。
2.3 调节教学过程突发事件
2.3.1 问题现象分析
体育教学过程中的“突发事件”是指超越教学常规的,突然发生的,需要立即处理的事件。正是由于体育教学的时空相对宽广,教师与学生,师生与环境之间关系变化多而快,难以预设的“突发事件”时有发生,需要教师及时处理,以保障教学任务的完成。这是强化体育课和课外锻炼,实施体育课程标准,提高体育教学质量的保障。
2.3.2 形成问题举例
(1)从教学安全需要的角度来选择:学生身体练习过程中的运动损伤处理与预防。如,“小学生身体练习中相互碰撞的预防”、“初中男生身体练习中交往矛盾的解决与预防”、“高中体育课中学生伤害事故出现的及时处理”等。
(2)从气候环境变化的角度来选择:因天气原因突然发生造成课堂教学活动变化。如,“突然下大雨了体育教学活动如何处理”、“如何将室外课转变成室内理论课”、“如何在相对较小的室内场地进行高效的体育教学”等。
(3)从场地器材安排的角度来选择:教学场地器材环境发生变化的教学活动维持。如,“如何排除和处理体育教学过程中因环境所造成的影响”、“如何带领学生进行排除与处理场地器材的突然损坏”、“教学场地器材变更下的教学活动维持”等。
2.4 妥善处理特殊教学案例
2.4.1 问题现象分析
由于学生的体育学习能力差异较大,在体育教学过程中,经常会有一些非常特殊的学生,身体运动能力的缺陷(不足),体育学习程度的不够,养成了一些不良的行为习惯,甚至是一些特殊的癖好。对于这些特殊的学生群体,必须有针对性地采取相应的方式方法进行教学活动,否则就不能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此,形成“妥善处理特殊教学案例”为问题主线,从中发现和选择小课题研究的问题。
2.4.2 形成问题举例
(1)从学生个体差异的角度来选择:关注学生个体差异善待身体运动能力较差者。如,“了解小学入学新生体育能力的基本方法探讨”、“分层教学中关注体育差生心理感受的个案研究”、“如何组建学生小团队帮助和关爱特殊学生的行动研究”等。
(2)从学生个性特长的角度来选择:张扬学生的个性为体育特长生提供发展机会。如,“体育教学中针对体育特长学生进行教学的个案分析”、“如何形成体育尖子生帮助其它同学进行学习的案例研究”、“让学生选择自己喜爱的运动项目进行情绪宣泄的操作方法”等。
(3)从学生个人利益的角度来选择:保障学生个人利益及时处理教学殊事件。如,“体育教学中保护小学生自尊心的个案研究”、“初中体育教学中处理‘损害他人利益”行为现象的案例研究”、“高中体育课中处理丢失损坏器材现象的个案研究”等。
参考文献:
[1] 方展画等.“小课题研究”:教师快速成长的有效途径[N].中国教育报,2011-01-03(4).
[2] 夏玉成等.研究自我自主成长——教师小课题研究的基本特征与管理[J].上海教育科研,2010(7):60-62.
自2008年起,锡山区开展了以课堂教学为核心,以完善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促进区域教育教学质量的提升为目的的“三品课堂” 建设(即品位课堂、品质课堂、品牌课堂),并把它作为一项长期稳步推进的系统工程,至今,经历了区域设计、校本实施、学科推进三个相对独立又彼此融合的阶段。在学科推进中,笔者就本区小学体育学科“课堂教学品质” 的理解和相关层面的现状进行梳理和研究,以期为进一步提升“课堂教学品质”提供帮助。
一、“课堂教学品质”的理解
1、“三品课堂”建设作为一个课堂教学发展的顶层设计,我认为它包含两个层面的意义,一方面,对教师而言是课堂教学专业自主发展的路径,是人文精神观照下,教师生涯发展设计与经营的蓝图,体现了对教师个性和生命的关怀。另一方面,对学生而言,“三品课堂”建设促进教育教学质量的提升,不仅能使学生更好地学习和掌握知识技能,而且能帮助学生确证自己将来的发展方向与理想。因此“三品课堂”中“品位”、“品质”、“品牌”应该是如下一个关系。
“品位” — “品质” —“品牌”,构成塔形关系,品位在塔底,品质在中间,品牌在塔尖,在“品位”与“品质”之间,“品质”与“品牌” 之间又有相对模糊的交叉区域。
2、“品质课堂”对于教师而言,从课堂上体现出来的特性,具有典型性和非典型性。所谓“非典型性”就是 “典型教师”(成功的教师或者说是一些名师、能手教师、新秀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体现出来的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的教学个性特点或特质。而“典型性”那就是“典型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体现出来的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的共性特点。因此,如何来理清“典型教师”的典型性和非典型性特征,而这些特征又是基于“品位课堂”标准(即是从“品位课堂”标准上提升出来的)对于推进“课堂教学品质”就显得非常重要。
麦克伊万在《培养造就优秀教师》中所说,教育既是科学又是艺术。科学:一种能够通过培训来教授的技能或技术。艺术:一种无法教授的天赋才能。所以真的要理清就显得教条。
对于学生而言,简而言之就是学业质量的提升,主要体现在知识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目标的达成上。
因此,对于提升小学体育 “课堂教学品质”进行的调查研究,我从两个层面着手展开。一是教师层面:基于教学目标的制定、教材的二次开发、教学生成与生成教学等视角。二是学生层面:基于学生技能的掌握和身体素质的情况。
二、现状与问题
(一)“课堂教学品质” 在教师层面的现状与问题
1、教学目标的制定还有追求大而全现象,缺乏反馈
在实际教学中,大部分教师只知道教学目标的的全面性、完整性、具体性、可操作性,却不知道教学目标的全面性、完整性、具体性往往与可操作性相矛盾,会导致精心设计的教学目标难以实现。具体表现为对三维教学目标中主要目标的确定、次要目标筛选缺乏理性,不能很好理解“运动技能、身体健康”是教学目标的基础,“运动参与”是达成前一目标的保障,“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的培养体现在“运动技能与身体健康”目标的培养过程中的真正含义。与此同时,我们发现相当一部分教师不知道什么是教学反馈,把教学反馈和课堂练习混为一谈;不能区分教学反馈的目的和手段;还有的教学反馈和教学目标结合不紧;教学反馈没有起到激励作用;教学中缺乏即时反馈等。
2、教材的二次开发能力有待提高,要抓住教材和教学内容的本质和核心内容
我们发现相当一部分教师对课程内容、教学内容、教材内容的概念不够清晰,并且它们与课程目标之间的关系也不够明确,往往把教学内容等同于教材内容,缺乏结合课程目标(教学目标)和学生实际来筛选教学内容的意识和能力;在教学内容和重点、 难点的把握上,结合学科知识特点抓住本质的能力有待提高;具体的、有针对性的学情分析还有待加强。如:做学情分析与教材教学内容的要求结合不够;对每个学生的情况作具体的知识、 能力、 情感态度的分析不透彻。
3、能关注教学生成,缺乏生成教育意识
教学生成主要表现为课堂偶发的问题或见解的表达,是课堂教学中一种生成性的特征。然而当教学生成有效发生后如何利用,即如何开展生成教学(或者说境遇教学),教师缺乏观照和研究。
4、教学方法手段的设计脱离教学过程
教学是教与学统一的活动。 教学方法是教与学统一的方法。教学方法既包括教的活动方式,也包括教师指导的学习方式。 而实际上,很多教师只是简单宣布自己准备怎么教, 没有考虑学生应该怎么学。 教的法子也没有根据学的法子来进行。
(三)“课堂教学品质”在学生层面
实体思维指导下的学生学业质量(考业)的检测是当前常用的手段和方法。而关系思维指导下的意义生成领域的评估监测,缺少成熟有效的模式。为此,三维目标的检测不能全方位实施,只能按照课程三级管理模式的要求,根据无锡市中小学体育教学的基本要求,对学生所学的规定内容进行监测,其中包括基本技能和基本身体素质。
由于义务教育阶段初中需要体育中考,而且正值考试季节;小学阶段体育教师还有非体育学科的兼职教师的因素,因此,只是针对小学专职体育教师所教学生进行检测。根据抽测结果(见附表1、2),说明学生掌握地方课程规定内容的技能情况较好,身体素质情况制止了下滑,出现的拐点。然而,由于有以下三个因素:抽测;避开了支撑跳跃和单双杠项目;避开了非体育专业的兼职教师,因此局限性很大。今后还需要在评价体系的全面性、系统性方面深入研究,进行综合改革。要切实落实中小学体育教学的协调发展,全面提高中小学体育教学质量。要进一步促进学校间应有场地器材的均衡发展,使每一所学校的体育基本设施满足教学的需要。加强体育教师队伍建设,特别是兼职教师教学技能的提高。
三、主要对策
策略之一: 嵌入式学习
每天大课间活动、上课、课外活动、训练等等工作,使得体育教师的工作量都很大,白天静下心来进行教学研究、学习的时间几乎没有,一般都要占用晚上或休息日。而面对教育教学过程中遇到的接踵而至的问题,只能是凭着经验,忙于应付。为此,借鉴计算机嵌入式系统和嵌入式培训的经验,体育教师须将学习“嵌入”到日常的教学和工作中,通过阅读书刊、网络学习、互助学习、团队学习、观摩学习、培训学习等形式,在学习中及时更新知识结构,在学习过程中不断解决间题,这样就能使自身在专业上得到较快的发展。
策略之二: 建设健康的组织文化
学校和体育教研组的文化是影响体育教师成长的环境和气候,对体育教师行为起着规范的作用。
学校的组织管理文化它具有导向性、规范性和约束性。如:什么事该做,做什么事是受鼓励的;哪些话可以说,它是受欢迎的。它能促使体育教师选择和趋向与之相符合的行为方式。
体育教研组文化是体育教师在常规的教研组活动中进行思考和行动的方式。在专业发展上,体育教师可以通过与同事的互动而接受他人的影响,从而带动自身的不断发展。
因此, 良好的学校和体育教研组的文化,可使体育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相互合作、共同发展, 营造出“学习化”、“专业化”的体育群体,形成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积极力量。
策略之三: 进行学生研究
“备学生”是提升“课堂教学品质”的基础。从“主导”与“主体”关系看,学生是体育教学的对象和主体,“学生发展需要”是体育教师重点关注的内容。因此,体育教师不能凭个人的主观感觉和经验推断学生发展需要,要从学生发展需求的立场出发,否则会造成主观认识与客观现实的差距,影响教育教学活动品质。体育教师要研究所教学生的特点、兴趣、爱好、知识基础、运动基础、认识上的困惑等实际状况和需求等,来设置学生能够达成的教学目标;与此同时,要把学生的爱好与教学内容、教学形式、体育教师的个人特点密联系起来,备课备到每一个细节,这样就能更有助于教学目标的达成。
策略之四: 反思性自我诊断
反思是教师以自己的教育活动为思考对象,对自己的行为、决策以及由此所产生的结果进行认真的自我审视和分析的过程。
体育教师进行教学反思是专业化水平提高的主要途径和重要体现,也是自身专业发展与提升的需要。只有注重实践能力的积淀,才能够提炼好的教育教学方法,并使之转化成为习惯,进而融人工作方式与研究方式。经常性的教学反思,可以诊断出自己专业知识和经验的不足,能使问题得到比较彻底、有效的解决,使自己形成相应的专业知识,最终推动专业发展。
因此,从有意识的积累,而后习惯性的反思,进而理性的实践,这一的执着追求过程,是普通体育教师到特级体育教师;是“品位课堂”到“品质课堂”再到“品牌课堂”的成长发展过程。
策略之五: 尊重体育教师的专业自主权
“课堂教学品质”从“非典型性”发展来看,一方面体育教师在教学上有自己独特的个性特征,而且形成的过程是从模糊逐渐清晰。如:有的善于教学科研、有的善于训练、有的某项专业技术特别好,有的善于上课与学生沟通。另一方面,个人特征的形成是一个以自身的经验和智慧为专业资源,,在日常的专业实践中学习、探究,形成自己的实践智慧的过程。
因此,就需要尊重体育教师的专业自主权,专业与自主是互为一体、不可分割的,自主需以专业为基础,而专业必须通过自主来实现。体育教师是否拥有相当程度的专业自主权,可以说是体育教师专业个性化发展的关键,也是形成“品质课堂”进而造就“品牌课堂”的基础。
四、几点思考
1、学校领导要通过教育评价、提供专业成长平台等为体育教师发展提供支撑力(外环境)
制定切实有效的教师教育评价、绩效考核等制度,是加强体育教师的师资队伍建设,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提供保障。
学校要在加强师德建设的同时,为教师制定近期及远期培训、进修计划,并按计划为体育教师提供一个交流、学习的平台,不断提高广大体育教师思想政治水平和业务水平。
为体育教师订阅专业类期刊、杂志等书籍;开放网络研讨平台,鼓励参与专业QQ群、专业论坛等,尽可能多的为体育教师提供便利条件,鼓励体育教师进行科学研究,提高科研能力。
要合理配置学校体育教师的年龄、性别结构,充分发挥“传、帮、带”的作用,不断提高青年体育教师的业务能力。
严格按照国家规定计算体育教师的工作量,切实保障体育教师的合法权益,提高体育教师的待遇和地位,以增强其工作积极性。
2、体育教师要有专业发展的生命质量意识(内驱力)
绩效考核背景以及教师职称评聘等政策,一定程度上制约着体育教师专业发展的积极性。但是,面对课堂这个被誉为的“安全场”、“对话场”、“训练场”或者说是在师生共同的“生命场”,体育教师应该要有一定的境界。
黑格尔说,人“首先作为自然物而存在,其次他还为自己而存在,观照自己,思考自己,只有通过这种自为的存在,人才是心灵。”
体育教师应该将体育教学视为生命的一部分;视为生命与生命的交往与沟通的过程;视为彰显人的生命价值意义的过程。只有认识到这些,才能将切实提高专业素质成为自己生命的必须,来最终实现学生、教师、学校生命的共生、共存和共同成长。
3、高度关注教师表现性素养的提高(提升方法、路径)
提高“课堂教学品质”的研究中,需要体育教师切实提高表现性素养,因为它更是体育教师的一项基本专业素养。体育教师的表现性素养是指体育教师在体育教育表现的认知行力和行为力方面所具备得素质或修养。它包括体育教师对体育教育表现的认知,又包括体育教师对于体育教育表现的实践操作。
参考文献:
[1] 曾素林,靖国平. 教师的表现性素养探析.教育学术月刊,2011.5
[2] 马玉琪. 教学生成与生成教学. 上海教育科研,201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