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计划性经济与市场性经济

计划性经济与市场性经济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计划性经济与市场性经济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计划性经济与市场性经济

计划性经济与市场性经济范文第1篇

关键词:传统绘画;速写;动画场景

1 速写,最方便快捷保留创意的方法

在这个科技大爆炸、信息技术极度膨胀的数字化时代,似乎任何事物都与计算机联系在一起。甚至连传统的绘画方式都被手写屏、手绘板这些应运时代而生的科技产物冲淡了。不能否认科技的进步、时代的发展为人们的生活和工作带来了巨大的变化,便捷的同时也提高了效率,但传统而原始的方法仍然展现了其独有的特色和不可替代的地位,同样仍是需要我们传承与发扬的。

笔和纸永远都是最便携的记录设计和创意的工具,而速写作为实施这些想法的表现形式当仁不让的位居首选。随时随地,当灵感油然而生时,用手上的画笔记录下来的画面是最真实、无偏差的创意表现。这种简单快捷的方式能够第一时间准确的抓住你脑海中稍纵即逝的思绪,几乎没有滞后的灵感体现,把看不见摸不着的抽象图形实实在在地拓印到画面中,让这种想法永远定格在现实当中,为后续的创作工作提供依据和保障。

2 写生是创作的基础

虽说写生和创作是两种截然不同的表现形式,但两者又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大到动画文学剧本的创作,小到场景中单个物品的设计都要遵循从生活中积累、提炼与不断升华的原则,这也就合理解释了艺术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的说法。

写生作为动画场景设计之前的一项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一直在动画创作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如果单凭创作者自身的信息储备,很难完成对特定场景的创作,就算勉强设计出了相应的作品,也是没有任何依据闭门造车的败笔,是不能打动观众的。

在不同地域和环境下进行场景的写生时,创作者也同样会被异地的风土人情所感染,身处创作环境之中,更能激发出设计师的灵感。而也只有身临其境聆听大自然的奇妙声音之时也最有激情去挥洒画笔,在美轮美奂的画面与现实美景之间相互交替呈现,仿佛时而身处画面之内,时而返回于现实之中。手握画笔,笔尖触碰到画面之上的质感,重则实,轻则虚,游刃有余随意控制画面的意境和感受是用现代的数字代化产品所无法达到的。也只有全身心的投入其中时,创新的灵感才会油然而生,随意的笔触、适当的取舍、大胆的想象造就了新作品的诞生。

3 放松、随意性的表现形式与合理规划画面的前后顺序

图1从场景的创作形式上来表现,提倡放松、随意的绘画方式,特别是写生初期,在保证基本透视和比例关系正确的基础上可以大胆绘制。没有笔触、线条的限制和宽窄虚实的约束。随意性的线条在画面中则更显得有说服力和可信度。孤立的看场景中的线条时没有一根是比较规矩的直线条,而从画面的整体效果去分析,却显得完整性较好,没有透视的概念性错误。切这些看似弯曲随意的走线却组合成了无形严谨的透视比例关系。(见图1)反则推之,如用笔直的线条绘制出来的场景看起来一定是拘谨和太过于统一化的呆板画面。同时,一旦在透视上有微小的错误,整个画面则显得很不协调。但如果运用放松的线条,随意的勾勒形体,即便是画面中有少量的概念性错误也不会成为否定整张作品的关键。

在整个场景绘制之初,需花上几分钟分析画面中将要表现出来的具体内容,将眼睛反复跳跃在实景与画纸之上,对比上下左右的比例关系,做到下笔之前胸有成竹。一般场景画面都会由前景、中景、远景组成。像一些设计软件中常用的功能一样,在现实的画面中也要有“图层”的概念,即物体的前后远近关系。(见图2)在遵循严格的透视规律的基础之上,需要提前规划好物体与物体的遮挡关系。这看似费时的程序,却对最终画面效果有巨大的影响,增强画面空间感的同时也明确了物体与物体之间的距离。

4 色彩及明暗关系的运用

利用线条的粗细和物体之间的空间遮挡关系虽能表现出完整的画面,但毕竟是线结构层面上的体积感,不能真正意义上的体现出场景物体的维度空间。为了增强视觉效果,用马克笔在线结构的基础上添加面的体积以及基本色调的补给,用简单的色彩关系丰富场景中的物体,画面的整体效果将会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

马克笔的方便易带和表现形式成为快速实现场景写生及创作时的重要工具。其宽窄两个笔尖可以满足不同物体结构的明暗上色,固定的色调型号也为场景创作提供了较为直观的色系参考。几种颜色便可完成整个场景的色彩明暗处理。与水粉、水彩及油画不同的是没有丰富的色彩构成,仅仅用两三种颜色表现画面。以简单的色彩关系展现出空间虚实的层次感。这种简单的上色处理方式成为场景创作的主要手法。

一般场景的用色只有两种大的色调关系。即绿色的树木和灰蓝色的建筑物。此幅画面的创作是根据贵州苗王城中吊脚楼的造型而来。绿树青山中拔地而起纯木质结构的阁楼在整个环境中显得格外引人瞩目。实景中的树木没有画面中如此茂盛,甚至接近秋末的植物掉去了大部分叶子,色彩也并非如画面中体现的那样鲜嫩,但为了凸显被茂盛的树木环抱下的苗王寨,需要创作者打破实物及色彩的拘束,任意添加对画面有利的元素,大胆运用色彩,创作出属于自身的画风。

计划性经济与市场性经济范文第2篇

内容摘要:随着我国金融体制改革的逐步深入和多层资本市场体系的初步建立,利率作为调节资本市场货币供求关系的重要杠杆,其形成机制和发挥作用以及向着市场化导向转变的各项条件也日趋成熟,这必然会对长期处于行政干预下的利率形成机制的商业银行的经营带来诸多的风险。本文在阐述利率及利率市场化相关理论知识的基础上,着重指出了商业银行在利率市场化取向下主要面临着信用风险、盈利风险和利率风险,并就每一种风险产生的机制及其规避策略进行研究,着重从表外业务金融创新、发展中间业务、建立科学的风险识别防范机制以及加强提高现代金融衍生工具组合的使用等来改善目前商业银行经营中的风险管理水平和质量。

关键词:利率 利率市场化 商业银行 经营风险

利率和利率市场化的基本内涵

利率作为现代金融体系和资本市场中的一种重要参数和杠杆,是衡量货币资本价值和价格的重要标志,它同时也是现代国家对宏观经济进行调控和干预的重要手段,因此在某种程度上利率可以被视为资本市场的灵魂和核心。而利率市场化是利率形成机制的问题,它是指资本市场中货币资本的供求双方根据供求关系而自主决定利率的高低和大小,从而以这种更加灵活的方式真正地体现货币资本的价值并处理参与各方的利益关系。

相对于利率市场化机制而言,我国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利率形成机制基本上还属于政府管制的利率形成机制,这种机制下政府通过行政命令和法规对资本市场和金融机构之间的货币供求采用统一的存贷款利率和银行间同业拆借利率,同原则上采用贷款利率大于存款利率的方法来保证银行的盈利水平。然而在加入WTO后,随着世贸体系下统一惯例规则的适用和相关的金融政策过渡期的结束,按照国际标准和国际金融市场接轨的向市场形成利率机制的转变已经急迫地提上了议事日程。

利率市场化取向下商业银行面临的主要风险及规避策略

利率的市场化机制对于现代金融市场和资本市场的健全发展有着多方面的意义,它可以有效地、低成本地实现货币资本在供求双方之间的高效率配置和高效益使用,并能充分地体现出公平性和公正性,这对于调整优化我国的经济结构和产业转型升级等都有着重要作用,特别是有利于中小企业和创新型企业的成长。但对于长期依赖政府管制利率进行经营的商业银行来说将会带来诸多风险,同时由于金融银行业的风险具有很强的外部性和扩展性,严重的可能会导致整个金融体制的动荡或崩溃,具体到我国商业银行的业务经营水平和其在金融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在利率市场化取向中其面临的风险类型主要包括信用风险、盈利风险和利率风险,本文就每一种风险产生的机制和防范策略进行分析。

(一)我国商业银行信用风险产生机制及其规避策略

商业银行的信用风险并不是由于利率市场化才出现的新事物,但其程度在市场利率化取向下得到很大的提升,这主要是由于资本市场的信息不对称导致的货币需求方的逆向选择行为和道德风险的发生几率加剧,从而使得处于不利地位的贷款者不能按期偿还贷款,从而造成商业银行经济损失。其产生的具体机制和过程为:在利率上升的情况下,那些信用较好、经济实力较强、相对优质的货币需求者会因为贷款成本上升而暂时不进行信贷行为,而相反那些潜在的违约者贷款方对于利率的敏感程度较低仍会积极地寻求贷款,因此资本市场中产生信用风险的主要原因之一是逆向选择。由于利率的上升会加大贷款者的负债并冲减其资产的净现值甚至出现资不抵债,在这种情况下,贷款者的追求高风险高收益的冲动会明显提升其道德风险,从而加剧商业银行所面临的信用风险。

基于利率市场化取向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程度提升的基本机制和原因,其防范的主要途径和手段是降低信息的不对称性,同时对贷款人采取限制性的规避措施来降低信用风险的程度。为此商业银行需要就贷款人的资产负债情况、主营业务收入情况、贷款的使用用途以及计划投资项目的行业竞争状况等做出准确的把握和谙熟,以减少或杜绝隐藏着较大风险的逆向选择行为的发生,在贷款合约的执行过程中,商业银行也可以对贷款人从事风险活动投资的行为进行监督,必要时可以要求贷款人提供对称的资产抵押或第三方担保,还可以通过建立与贷款人的互惠激励机制来刺激优质客户的成长。实践表明在欧美等利率市场化已经成熟的国家,其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率通常在1.5%以下,这表明利率市场化取向下的商业银行的信用风险是可以控制的。

(二)我国商业银行盈利风险产生机制及其规避策略

商业银行从其本质上来说是属于经营货币和信用业务的企业,其经营的根本目标是为股东创造最大利益。目前我国商业银行的营业收入总体上来源于表内业务和表外业务两大部分,表内业务属于传统银行业务,2010年其占商业银行总收入比重的90%以上,表外业务属于创新型业务,目前还不成熟,所占比重也较小。表内业务收入部分又主要包括利息收入、同业拆借收入和证券收入,而这三种收入形式从其本质上来说都属于利率差收入。在商业银行表外业务不发达、金融服务创新核心能力还没形成的情况下向市场形成利率机制转变,利率的波动势必会对商业银行的营业收入产生直接性影响。另外也会诱发商业银行提高存款利率并降低贷款利率的博弈,从而导致金融市场秩序的紊乱。通过综合的研究,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减轻利率市场化对于商业银行盈利风险的担忧:

一是我国的利率市场化机制的形成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同时商业银行作为利润最大化的经营主体,其提高存款利率降低贷款利率的冲动也十分有限。利率市场化改革开始于20世纪90年代初期,目前在除了人民币存贷款利率浮动领域还没有放宽之外,商业银行之间的拆借市场、债券市场、各种形式的贴现市场以及外币存贷款市场等都已经实现了利率的市场化,从商业银行表内业务收入的结构上来看,其中的两个部分已经受到了冲击,但对商业银行的营销收入的影响幅度却有限。另外商业银行的股份制改革业已完成,利润最大化的经营目标限制了其相关的博弈冲动,在我国目前一年期存贷款基准利率差只有约3.04%的幅度下,存贷款利率的上升和下调空间均有限。

二是利率市场化一方面会对商业银行的盈利水平带来冲击的同时,另一方面也会带来商业银行存贷款数量双增的局面,从而有利于优化调整商业银行的现金流和资产负债表结构,这主要来自于存款利率的变化所带来的收入和替代效应。相关调查研究显示,在收入效应的影响下,利率上升,存款数量减少,反之,替代效应发生作用会使得商业银行的存款数量增加,研究同时也证明在社会收入水平偏低的情况下,替代效应的作用大于收入效应。在我国目前阶段的居民平均收入水平状况下,存款利率的提高,替代效应的作用会明显增强,从而可以增加商业银行的存款数量,使得商业银行在一定的贷款准备金率下可以有更多的款项用于信贷。这对于目前融资成本相对较大的中小企业来说具有相当大的吸引力和优势。

三是利率市场化取向也是商业银行应对其他金融主体和资本市场的激烈竞争的需要。随着我国多层资本市场的完善和发展,居民和结构的投资渠道日益得到拓宽,股票市场、房地产市场和其他增值市场对于商业银行的存款具有很强的分流作用,甚至在2009年一度出现负增长的局面。在贷款方面商业银行同样面临着资本市场和债券市场的分流,在商业银行的利率与市场利率相差较大的情况下,优质贷款企业可能会选择借助资本市场发行债券的方式向社会进行IPO。而在利率市场化的条件下,商业银行就具备了参照资本市场、证券市场、借贷市场以及其他货币市场的权力和自由,这样就可以自主决定利率水平以便获得更加灵活的经营机制和竞争决策机制。这也是在目前大力发展资本债券市场的情况下为商业银行具有更强的竞争活力和更高的竞争水平而采取的关键性策略。

四是利率市场化可以驱动和激励商业银行的表外业务发展和金融创新行为,从而增加表外业务收入并提高其经营管理的质量和水平。这是因为利率市场化后商业银行的部分中间业务收入会逐步显现出来,商业银行可以利用价格的手段对原有的业务结构进行调整,从而增加中间业务的收入来源,另外更为重要的是,随着利率的市场化,商业银行将有更多的资源资金来进行表外业务的投入和开发,利率市场化使得存贷款利率差变小,这就会造成表内业务的边际投入收益率小于表外业务的边际投入收益率,在利润最大化经营目标的刺激下,商业银行会投入更多的资源发展边际收益率更高的表外业务,从而可以优化调整目前的商业银行业务经营结构和收入结构。西方国家商业银行的表外业务收入已经平均占其总收入比重的70%左右,这也是商业银行改革和业务拓展的基本趋势。

总之,盈利风险是利率市场化取向下商业银行面临的主要风险之一,利率差的缩小对于其表内业务收入特别是利息收入的影响至关重大,但从上述分析来看,其不利方面可以通过相关的策略进行规避和化解,商业银行要认识到利率市场化所带来的业务创新调整和优化的机遇。

(三)我国商业银行利率风险产生机制及其规避策略

市场化下的利率形成机制与传统的管理当局严格控制下的整齐划一的利率水平相比表现出更大波动性和变化性,利率上下波动的幅度和频率都会明显增加,由于利率的杠杆作用,这种变化会迅速地影响到商业银行的存款、贷款、投资以及其他货币交易等敏感性业务领域,并进而影响商业银行的资产负债结构、净收益、现金流以及市盈率等,这就是商业银行在利率市场化取向下所面临的利率风险。其对于商业银行损益的影响主要取决于两个指标的对比,即利率敏感性资产和利率敏感性负债。在商业银行处于利率敏感性资产大于利率敏感性负债的情况下,它会从利率上升中获益,否则商业银行会蒙受损失;反之,则结果亦反之。所以商业银行的利率敏感性资产和利率敏感性负债在不均衡状态的情况下所带来的风险就相对较大。就我国商业银行目前的利率敏感性资产和利率敏感性负债的比例结构上来看,在利率发生较大波动的情况下,其带来的损失将是商业银行经营中的重要风险之一,另外从其他发展中国家利率市场化改革过程中商业银行所遭遇的情况上来看,与我国目前商业银行的状态有某种类似。

根据欧美等实行利率市场化较早的发达国家的运行实践和经验上来看,商业银行应对利率风险的主要举措和方法主要有如下几种可供参考:预先留存一定比例的利率敏感性缺口以控制利率变化动荡所造成的结果调控的空间,制定一定的利率上下限当作采取某种行动的警戒线,根据对于利率的变化趋势预测进行利率期货和利率期权的卖卖以进行风险的冲抵,另外还可以在货币供求双方之间进行利率的互换。商业银行一般具有人力资源上的优势,可以充分利用这些风险规避的策略和金融衍生工具进行相应的风险管控,甚至还可以利用这种利率的波动来增加商业银行自身的表外业务收入。

结论

从目前国外金融市场的发展以及国内资本市场和银行业体制改革的实践等方面来看,利率市场化改革的取向已经十分明朗。而利率形成机制的转变过程中会对商业银行的经营行为带来诸多风险,本文认为,利率市场化取向给商业银行的经营所带来的风险主要有盈利、信用和利率风险,要从几个方面加强和改善风险管理水平的策略,即调整优化和进行业务结构的金融创新,大力发展表外业务和中间业务,运用现代金融衍生工具和手段的组合取得风险收益的均衡,并在此基础上建立健全相应的风险识别防范机制和体制,这对于目前大部分已经完成股份制改造且具备了现代企业管理架构雏形的商业银行来说显得至关重要。希望本文的研究有助于利率市场化取向下商业银行经营风险管理水平的提升。

参考文献:

1.余正萍. 利率市场化对国有商业银行的影响与对策[J].中国市场,2011(35)

2.肖燕,邹勇.利率市场化与我国商业银行利率风险管理研究[J].江淮论坛,2006(3)

3.周国浩然.利率市场化背景下商业银行面临的利率风险及对策[J].市场周刊(理论研究),2008(2)

4.张蓓佳.利率市场化改革中商业银行面临的风险及对策研究[J].华北金融,2010(2)

计划性经济与市场性经济范文第3篇

【摘要】由于我国经济技术发展速度不断加快,促使能源需求量急剧增多。而电力属于经济发展不可缺少的能源,在获得机遇的同时也面临着更加严格的挑战。基于这个背景环境下,对于电力事业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发电设备逐渐朝着自动化和数字化方向发展。人们也意识到了系统操作的可靠性和经济性的重要性,但是当前火力发电厂热控可靠性和经济性还不是十分理想,因此,本文主要阐述了火力发电厂热控可靠性和经济性的优化措施,旨在给其提供一定的参考和帮助。

【关键词】火力发电厂 热控 可靠性 经济性

我国电力事业飞速发展,促使火力发电厂机组容量持续扩大,工作运行参数也在不断的提升。这也让热控系统在机组当中所占的地位不断的提升,成为了其重点的内容。对于确保机组安全机稳定运行这些方面发挥着重要的功能。并且,要求工作人员必须要完全意识到热控系统产生问题将会给机组造成不良的影响,防止带来更加严重的损失。因此,工作人员必须要重视热控系统运行,进一步提升热控系统可靠性。下面进一步阐述火力发电厂热控可靠性与经济性优化措施。

一、热控系统故障危害及原因

(一)DCS系统故障。DCS系统融合了计算机和网络以及CRT和控制等技术,核心的功能就是监督测试现场数据,掌控现场设备和事故追忆等工作,DCS系统一般可以分为两个部分。第一个针对生产过程中的中央处理设备,通常包含控制设备和I/O模件,底板或者是机笼和电源。第二个人机界面,包含操作员中心,工程师中心,以及历史数据,精活通讯网络密切的联系。若DCS系统产生了问题,例如操作员中心死机或者是掉线,服务器无响应,核心DPU死机和脱网,次DPU没有利的切换,这样就会造成数据信息没有办法采集,同时不能良好的掌控设备,严重的甚至会对于机组正常运行造成影响,出现停机的情况。

(二)热控元件问题。实际上热控元件问题,指的是在热控系统工作时,因为元件自身质量不合格或者是安装操作错误,元件性能老化造成信号失真,导致设备出现误动和拒动。在机组正常工作时热控原价产生问题,对于整体运行的质量会造成十分不利的影响和损害。特别是关系到FSSS或者是ETS等重点保护的元件。只要问题容易导致关键次机跳闸,那么将会造成总体机组运行安全受到十分严重的影响,导致巨大的经济方面的损失。而造成元件出现的问题的因素比较多样,可能是设备长时间的工作引发的元件老化问题,或者是环境恶劣导致的元件问题。还有可能是线路虚接和短路以及点电缆损坏或者是受潮,造成绝缘性能不强。系统设置不够科学和电源问题等。因此,想要防止和降低热控元件问题,必须要有效的掌控这部分危险因素,特别是电源系统故障造成的危害极大,在设计的过程中必须要对电源系统容量和负荷超载方面进行充分的考虑,防止因为电源问题造成的FSSS和ETS系统误动和拒动。

二、增强火力发电厂热控可靠性和经济性策略

(一)热控系统仪表及接地系统运行稳定性的提升。想要提升热控系统仪表运行稳定性,必须要了解其具体的运行情况,同时还要对其经验和教训进行归纳。要求电厂必须定期组织多样化的专业会议和研讨会,通报仪表运行的情况,同时还要选择有效的技术手段,对于仪表运行稳性掌控的核心就是要做好仪表安全事故发生的预防工作。接地系统十分容易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只要四周环境改变,将会导致测量不够精确,掌控系统错误的发送信号或者是设备产生紧急故障,通常导致总体发电机组出现跳闸的情况。所以,加强接地系统稳定性是提升整个热控系统稳定性的重点。通过提升接地系统稳定性,能够有效防范电缆屏蔽层和机组振动信号,防止产生接地连接。在实施整个机组工作时,一般因为振动信号产生变化,保护行为定值不高于振动信号引发风机和主燃料跳闸。接地不正常会导致机组事故,对于机组的总体运行稳定造成极大的影响。但是怎样加强接地抗干扰能力,始终是技术性的难题。在设计安装的时候,一定要选择有效的抗干扰手段。比如,可以分离强弱电,采取屏蔽等手段。想要解决抗干扰检修难的问题,一定要掌控热控系统处于的环境和输入输出设备,了解现场的真实情况。例如,针对干扰渠道进行阻断,排除干扰源。还要综合的利用干扰技术,提升排除干扰的能力水平,进而增强热控系统接地稳定性。

(二)改善热控系统逻辑提升经济性。由错容逻辑去检修热控新机组,同时把错容逻辑运用到新机组逻辑设计当中。基于控制逻辑的视角对于热控系统当中的每种元器件和不见以及设备进一步的完善,错容逻辑是一种全新的设计技术,可以控制和降低逻辑制造的错误动作,进而增强热控系统的逻辑。电厂应该安排专门的工作者去验证热控系统当中的连锁信号取样电,进一步论证其稳定性,直到保证连锁信号取样点是可靠性,同时还要使用适合的手段,整理分析热控系统设备定制,工作逻辑条件和设备硬件这些核心因素的稳定性,评价其稳定性。完善热控保护逻辑,针对系统稳定性进行更新,这样就应该对于热控系统延时的时间和改变速率保护等实施合理的设计,要确保坏值信号消除的功能增强能够把量程降低,进而发挥其对于问题判断的根本作用。想要降低或者是防止热电阻和干扰信号以及接线松动导致的信号不稳定,还有热控系统故障,应该通过设计报警逻辑程序,或者是切除保护连续信号的坏值。

结束语:通过本文对火力发电厂热控可靠性和经济性优化措施的进一步分析和阐述,使我们了解到发电企业把目光放到了热控设备自动化和数字化这个方面,更加重视其安全性和可靠性以及经济性。对于火电厂热控系统完善工作还在持续的进行。但是不管设备先进情况如何,也不可能存在完全可靠热控系统。所以,我们应该尽可能的提升其安全和可靠性的基础上,减少其经济成本。希望通过本文的阐述,能够给火力发电厂热控可靠性和经济性优化方面提供一定的参考和帮助。

参考文献:

[1]吴伯林,李明.火力发电厂热控可靠性与经济性的优化措施[J].自动化技术与应用,2013,03:94-96+101.

[2]符里建.优化火力发电厂热控可靠性与经济性的措施[J].科技资讯,2014,06:161.

计划性经济与市场性经济范文第4篇

【关键词】 新型城镇化 政府 市场 角色定位 关系

我国已进入到了“稳增长、调结构、促转型”的经济发展新常态,城镇化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动力。但过去的城镇化模式主要由政府主导,现在弊端日益凸显,需要新型城镇化模式。新型城镇化模式需要调整好政府与市场的角色定位以及相互之间的关系创新,这是新型城镇化科学实践的必然要求。

一、传统城镇化模式的内涵与问题

1、传统城镇化模式的内涵

(1)身份等级观念与城乡二元制度。传统城镇化的模式与“路径依赖”依靠既有的观念与制度支撑。我国城镇化模式的核心观念是“身份等级”观,通过户籍制度、城乡公共服务的差异予以体现,身份等级观念当中最突出的莫过于城乡二元以及区域差别两类。城乡二元制度产生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水平较低的历史背景之下,是为迅速推进工业化而采取的阶段性政策。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城乡二元制度在人民印象中根深蒂固,当下农民与农村的土地利益的受损,与此观念不无关系。“区域有别”反映了不同地区出生的人在基本公共服务的差异,尤其是1993年财政分权改革以来,地方公共服务的供给与政府财政收入水平直接挂钩,使得地方经济发展水平成为地方居民的新标签。

(2)人地分割与“土地谋利”的利益分配格局。我国城镇化的发展呈现出土地城镇化高于人口城镇化的明显特征,部分城市土地面积过大、效率利用低、“鬼城频现”,这种“人地分割”的模式带来了城市表面上的繁荣发展,但也导致农民不能及时得到土地拆迁的利益补偿,加剧了城乡二元的格局。土地权属关系转换所引发的增值收益分配问题是传统城镇化问题的核心。地方政府通过“低价拿地,高价出让”的方式获取了大量的收益。这样地方政府一方面利用自身的垄断地位抬高地价,另一方面地价上升反过来又强化地方征地积极性,这使传统的城镇化模式在这种利益分配格局中得到不断强化,弊病日益凸显。

2、传统城镇化的政府与市场关系弊端

(1)户籍制度导致公共服务供给失衡。1958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户口登记条例》的颁布标志着我国城乡二元制度的初具形成。城乡二元制度使得农民难以享受到与城市居民同样的基本公共服务。2014年国务院出台《关于进一步推进户籍制度改革的意见》规定,通过取消城市户口与农村户口而建立城乡统一的户口登记制度,而且强调了农业、农民转型以后,进城之后的就业、子女教育以及养老等基本公共服务的改革问题,是促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有益的探索。但农民工市民化成本依然主要由本地政府承担,缺乏支持农民工市民化的公共成本分担机制,导致地方政府积极性受到影响。

(2)土地制度不完善导致农民土地财产权益受损。由于农村土地市场不健全以及土地制度的不完善,农民很难从土地的流转中获得适当的权益收入。首先,法律规定农村土地所有权归集体所有,但农村集体一直存在主体空置与虚化的问题;其次,农村土地进入土地交易市场的唯一方式是国家征用,农村土地交易市场的不完善导致自发的土地交易流转范围局限在集体内部,加之土地价值评估机构的缺乏,农村集体建设用地及宅基地的市场价值很难得到体现;最后,现行《土地管理法》下,虽然农民征地获得的补偿应该是农业产值的三十倍,但这与农民土地增值收入相比依然是杯水车薪,农村土地征用补偿标准依然难产,导致失地农村得不到合理的补偿。

(3)政府过度干预导致产业政策受阻。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通过采取压低劳动、资本以及土地等要素价格的经济发展战略获得了出口替代经济战略的比较优势,为经济长期发展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动力,但也带来了资源消耗过度、环境污染以及收入分配不均等问题。对于产业经济政策而言,由于我国税收制度设计以生产环节而非消费环节为导向,政府倾向于通过扩大投资发展钢铁、水泥以及装备制造等重工化等高税收企业,配合积极的财政与货币政策,导致产业重工化趋势以及不同地区产业同构问题的产生。要素市场不完善、产业政策的倾向性明显以及地方市场制度的不健全都使得地方城镇化缺乏有力的产业支撑。

二、市场主导的新型城镇化特征与运作机制

1、新型城镇化的市场主导的特征

我国新型城镇化建设应该充分遵循“政府主导、市场决定、企业组织、社会参与、居民自主”的理念要求。市场主导的新型城镇化模式能对城镇空间载体及附着资源进行集聚、重组以及运营,并充分发挥企业主体在城镇化过程中的作用。具体而言,新型城镇化的推进有四个主要特征,第一是充分尊重市场规律,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完成由政府主导到市场决定的理念转变;第二是以人为本,完成土地城镇化到人的城镇化的转变;第三是集约化发展,完成城镇化的粗放高消耗到集约绿色的发展模式转变;第四是更加注重城镇化发展的质量与效益。

2、新型城镇化市场主导的运作机制

新型城镇化的市场主导应根据市场供求变化关系、市场价格波动以及市场主体之间的公平竞争得以体现。主要包括如下三个方面的运作机制。(1)自由竞争机制。在新型城镇化的过程中,土地、劳动等要素的供给者之间的竞争决定了成本最小的要素的被选择;企业之间对生产要素的使用的竞争导致企业的优胜劣汰;而要素供给者与企业之间的要素供需博弈决定了生产要素的收入分配。(2)价格调节机制。价格机制充分反映了市场的供需信息,是市场机制的核心。城镇化过程中土地要素价格不仅决定着企业生产要素的组合,而且决定了土地财富在政府、民众以及企业之间的分配关系。(3)等价交换机制。等价交换机制基于自愿的前提,通过公平竞争保障了资源优化配置以及收益的公平分享。企业组织城镇化的过程中,应该建立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通过保障国有土地与农村集体土地同等价值增长而增加农民的财产性收入。

三、新型城镇化模式下政府与市场关系定位与互动机制

1、政府与市场关系定位

城市发展主要有两大动力来源,第一是要素、商品以及产业的集聚;第二是公共产品供给的规模效率。新型城镇化发展应保障政府的引导地位,做到政府与市场边界“不错位”、政府市场职能“不缺位”、政府市场作用“协同补位”。这就要求首先要理清政府与市场的边界。政府的主要任务是公共服务品的供给,而市场主导要素流动以及产业的发展。其次要明确政府与市场的职能。各级地方政府要明确自身在城镇化发展过程中的权责关系,特别是需要能够根据不同地区城镇化的发展差异保持一定的制度适应弹性。再次,既要防止市场放任而出现的郊区自由化,还需要警惕市场发展停滞不前所带来的产业支撑空心化的难题。最后政府与市场需要协同补位。政府应该做好市场发挥作用的“后勤保障”工作,优化市场竞争环境,为产业发展保驾护航。

2、政府与市场结合的运作机制

政府与市场应该在资金筹措、成本分担、土地占补以及生态补偿等机制上协调运作。城镇建设以及产业规模的扩大都需要资金密集型的企业予以支撑。在资金筹措方面,政府应该建立多层次的资本市场体系,完善企业信用评价体系,为社会创造良好的信用环境,通过开放行业限制,探索PPP公私合营模式吸引社会资本参与到城镇化建设当中来。在成本分担方面,要通过建立农村与城市、地方政府与中央政府、工业与农业的成本分担机制,激励政府与企业提供更多具有正外部性的产品与服务,实现农业支持工业到工业反哺农业的路径转变。在土地占补机制的完善方面,应该探索从“总量项目平衡”到“数量质量双平衡”的转变,建立完善土地交易市场,通过市场化的机制实现全国范围内的占补平衡。最后,应依照“谁污染谁治理,谁开发谁保护,谁保护谁受益,谁受益谁补偿”的原则,探索生态补偿机制的完善,通过征收环境税、财政补贴、吸引社会资本的方式实现绿色节能的新型城镇化发展。

3、建立有弹性的行政体制

多层次的城镇管理体制很容易加剧市县之间的发展矛盾,县级资源容易被市级依靠公权及行政优势挤占。新型城镇化建设需要通过减少行政层次提高政府办事效率,例如通过尝试“省管县”改革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市县分治,实现市县在法律意义上的行政平级,对不同层次之间的行政关系进行重新梳理,有利于县级城市以及相关中小城市获得更大的发展权,促进城市之间的公平竞争与资源的最优化配置。另外,优化各级政府之间的权责分配,使得财权事权相匹配:首先,可以对省级政府与县市级政府的权责关系进行重新定位,强化省级政府的区域统筹功能,弱化其直接配置公共资源的权力;其次,将工商、税收以及土地管理权下放县级政府,推进强县扩权改革;最后,探索乡镇合并与强镇扩权政策,赋予中心镇社会保障、户籍管理以及集镇规划的权利,有利于缓解中心镇公共服务供给与经济发展之间的矛盾。

4、推进城市群产业重组与治理模式创新

现代城市群的健康发展需要依托产业集群集聚、功能集成与合理分工的产业一体化空间格局。包括长三角、珠三角以及京津冀在内的发达城市群应充分利用现代信息革命所带来的发展机遇,实现战略性新兴产业与高端服务业稳步发展,抢占全球价值链的竞争高地;中西部地区应该通过承接产业专业,利用区域资源优势培育自身发展的主导产业。城市群的一体化发展面临着跨行政区行政管理分散化的矛盾,需要建立与完善城市群之间的协调机制。对于长江中游城市群、长三角以及珠三角跨省区的区域中心城市群,应组建国家级的“发改委”垂直领导的城市群管理委员会;对于不跨省区的或者省内省市群,如中原城市群、关中城市群等,可以组建地方性的城市群协调管理委员会。另外,为促进城市群内部政府与民间的非正式合作与交流,应该探索建立跨区域的一体化的户籍、就业以及信息评价制度。最后,加快城市群治理模式的创新离不开跨区域公共物品的共享以及公共财政支出的监督机制的保障。

(注:本文属四川省教育厅资助科研项目,项目编号:14SA0121。)

【参考文献】

计划性经济与市场性经济范文第5篇

以货币为计量单位,系统、准确、定期地整理营利性经济组织和非营利性经济组织在进行生产经营活动或预算过程中的经济活动,为企业生产和国民经济的发展提供可靠信息。

1.1预算会计核算

1.1.1预算会计核算的简述

(1)各行政、事业单位会计在财政总预算的指导下进行核算。由于财政总预算居于主导地位,有将各类财政收入、支出和结余清楚反映的必要性,因此在财政总预算的核算中,有不同的体系,如财政预算收支系统、基金运作收支系统等,并且各个体系不可混淆[3]。

(2)各行政、事业单位会计核算主要是为省、市等经济活动提供预算,接受省、市的预算草案,并向上级申请拨款,再分配给省市各级单位。因此行政、事业单位会计核算有很强的计划性。

1.1.2预算会计核算的原则

(1)保证核算的真实性。特别是行政、事业单位会计在使用拨款和监督的职能时,必须根据真实的经济业务。

(2)保证核算的时效性。由于预算会计有着宏观调控的经济职能,因此在核算时既不能提前,也不能延后,必须准时、及时地进行核算。

(3)保证核算的准确性。与企业会计不同,预算会计重在财政预算,影响着国民经济的发展,因此要做到预算误差最小,保证核算准确性。

1.2企业会计核算

1.2.1企业会计核算简述

企业会计记录企业从事经济活动过程的状况,为企业运营提供有效数据,准确反映企业盈亏,也是企业缴税的凭证。

1.2.2企业会计核算的原则

(1)依法进行会计核算。由于企业的盈亏决定着缴纳的税额,所以部分企业在核算会计时进行伪造,以期利用不正当的手段使利益最大化,这种行为损害了国家的利益,要坚决进行强有力的打击、制止。根据现行的《会计法》,任何单位或个人以任何手段变造会计凭证,都将受到严厉的处罚[4]。

(2)在进行企业会计核算时,要满足以下几方面的需求:国家方面,企业会计信息准确、可靠,满足国家维护经济秩序的需要,满足国家依法进行税收的需要;合作方方面,合作方根据会计核算了解企业财务状况,决定合作方向;本企业方面,根据会计核算信息,企业内部制定发展计划、战略部署。

二、预算会计与企业会计在核算上的差异

2.1核算目的

预算会计核算政府部门及各级非营利性组织收入、支出等,以优化市场经济资源配置,发展经济为最终目的;企业会计核算为企业提供信息,记录企业运营盈亏,最终目的是提高企业经济效益。

2.2核算基础

由于预算会计核算的目的不是反映组织的盈亏,所以主要以收付实现制为基础,清晰、简单,易于处理;相反,企业通过会计核算来确定某一时期内企业的经济状况,所以权责发生制更能实际地反映。

2.3核算内容

预算会计核算内容是整个国家经济事业,内容复杂,涉及各个方面;然而企业会计核算仅以本企业为核算内容,不涉及其它信息,相对较为简单。

2.4核算过程

预算会计主要核算经济行为未发生前,对其进行预测和计划;而企业会计的核算过程包括行为前的预测、行为中的记录和监督、行为后的计划及策略。

三、结语